风景资源评价范文
风景资源评价范文(精选11篇)
风景资源评价 第1篇
关键词:水利风景资源,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广西
水利风景资源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基础, 深刻认识其价值构成, 准确评估其价值大小, 围绕其价值的可持续利用制定具体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才能做好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的各项工作。因此, 文章在分析广西水利风景资源的特点的基础上, 构建了广西水利风景资源价值评价模型, 为广西水利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水利风景资源价值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研究认为, 广西水利风景资源具备观赏、生态、环境、文化、科学等五类价值, 结合新修订的《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 (SL300-2013) 》, 提出了水利风景资源价值评价指标, 并对五类价值的具体指标进行了细化, 详见表1。
2 权重的确定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指标筛选方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 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应用这种方法, 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 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 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 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向广西水利风景区的相关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 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相关专家和研究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 以咨询他们对水利风景区评价体系指标重要性的判断意见。参加调查问卷活动专家和研究人员都是在水利、生态、旅游、园林、建筑、城市规划、管理、经济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问卷请专家对研究所制定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并按照研究方法要求在相应的位置打勾。
2.3 数据处理
在分析两两比较的判断结果时, 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层次分析法中不一致性的出现是正常现象, 尤其是当对比要素较多时。因此在采用某一份数据前, 必须对该份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当CR>0.10时这份数据就应该被修正或被拒绝采用。本研究运用Matlab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CR检验和特征向量计算, 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符合数据采用要求。
2.4 运算结果
将调查问卷结果数据汇总后, 进行一次性检验处理, 对不一致数据进行调整, 最终可得到6个判断矩阵, 运算结果如下:
(1) “水利风景资源价值”矩阵
(2) “观赏价值”矩阵
(3) “生态价值”矩阵
CR4=0.0349<0.1
(4) “环境价值”矩阵
(5) “文化价值”矩阵
(6) “科学价值”矩阵
3 指标的权重赋值
根据计算结果, 水利风景资源价值评价权重分布见表2。假定评价目标水利风景资源价值评价的满分为100分, 按照权重分布情况并近似计算, 子目标观赏价值满分38分, 生态价值满分18分, 环境价值18分, 文化价值16分, 科学价值10分, 各指标层评价标准及赋分情况见表3。使用评价标准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个标准分值范围内酌情打分。
4 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实例
为检验广西风景资源价值评价模型的操作性, 选取百色市澄碧河水利风景区进行评价。
4.1 百色市澄碧河水利风景区概况
百色市澄碧河水利风景区位于百色市右江区永乐乡, 距离百色市中心城区9km, 景区依托的水利工程为澄碧河水库, 是具有发电、防洪、养鱼、供水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 (Ⅰ) 型水利枢纽工程, 属多年调节水库, 水库总库容11.21亿m3, 正常蓄水位相应水面面积38.82km, 是广西单库库容最大的土坝。澄碧湖风景名胜区已成功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 由澄碧河水库管理局管理。目前景区内基础设施完善, 设有度假宾馆、鱼庄、水面游船等游乐设施, 下游还新开发了澄碧河漂流。现已完成澄碧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要将景区打造成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湖泊型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以自然山水为主体, 湖水终年清澈碧绿、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湖岸群山青翠延绵、湖面常年飞鸟云集, 湖内鱼类众多, 以“山青、水秀、岛美、鱼鲜”而著称;湖中自然景观别具特色:有神奇的天然奇景———“雅芒”人头石像, 距今有80.3万年的古人类遗址等景观, 以及孔雀迎宾林、松林岛、枫树岛、情人岛、鲸鱼岛、水果绿等。
4.2 澄碧河水利风景区的水利风景资源价值评价
经过对澄碧河水库有关资料的充分研读, 结合现场调研情况, 利用广西水利风景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对百色市澄碧河水利风景区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详见表4。经评价, 百色市澄碧河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价值评价总得分78.4分。其中观赏价值得分27.4分, 得分率72.1%;生态价值得分16.1分, 得分率89.4%;环境价值得分16.7分, 得分率92.8%;文化价值得分10.7分, 得分率66.9%;科学价值得分7.5分, 得分率75.0%。
4.3 评价结果分析
A1观赏价值评价得分较低, 是由于景观较单调, 水面游览方式更加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难以吸引长期客源市场, 游线组织和景区特色营造尤为重要, 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A4文化价值得分较低, 表面原因是由于文化遗存本底条件欠缺, 景区文化氛围不浓厚, 深层次原因在于总体定位不明确, 挖掘不深入, 也因为景区文化方面投入跟不上, 策划水平低, 方向性不足, 力度不够。
5 结束语
实证研究表明, 文章构建的广西水利风景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可为广西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丁阳梅, 徐慧, 李晓红, 等.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水利风景资源评价[J].水资源保护, 2013, 1:77-81.
[2]韩洁, 宋保平.水利风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河南科学, 2014, 10:2157-2161.
风景资源评价 第2篇
景观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因素,本文以自然综合体的南岳衡山为考察对象,对其景观资源进行较详尽的调查,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为确定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性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作 者:彭蝶飞 廖建军 付美云 PENG-Diefei LIAO-Jian-jun FU Mei-yun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5刊 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ENVIRONMENT-BIOLOGICAL POLYTECHNIC年,卷(期):8(4)分类号:F592.764关键词:南岳衡山 风景名胜区 景观资源 调查
浅析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的风景资源 第3篇
关键词:风景资源;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景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69-1
我国风景资源(简称景源)类型众多,景观变化万千,文物古迹繁多,世间罕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引以为傲和珍惜的[1]。近几年随着旅游业飞速发展,人们源源不断的涌入风景区内,这些大自然和祖先历经千万年所留下的珍稀资源,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却没有得到同等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将风景区视作获取利润的市场,大量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危及到资源的存在。对风景区进行规划已经迫在眉睫,景源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1 景源保护的重要性
风景区的资源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是通过几亿年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形成的自然遗产,而且是世代不断增值的遗产。一个风景区的景源是否丰富多彩,是否具有特色,如何分布组合,开发的潜力和价值有多大,这都是进行风景区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全面客观评价景源的价值和潜力是进行风景区规划的基础和先A行工作。
依据风景区本质的属性及主要功能,风景区规划应该以景源保护为核心,以景源自身发展为动力,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社会在游憩、科学以及经济方面的综合需要,以实现风景区内部的均衡发展为最终目的[2]。
2 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的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南5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它东接万安山,南通伊河大谷,北濒洛阳盆地,西接宜阳丘陵,总面积10平方公里。这里山青水秀,环境清幽,风景如画,素为旅游胜地,礼佛圣地,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3 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的景源分析
风景资源包括人文和自然风景资源。人文风景资源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风貌和特色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历史古迹、文化艺术、民族风情等;自然风景资源是指自然界赋予的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和物象的地域组合,它们巧妙结合构成千变万化的景象。主要有山光水色、奇石异洞、流泉飞瀑等[1]。
对景区来说,自然和人文风景资源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融合,彼此衬托,相得益彰,以复合形式存在的。它们都是人类和自然双重塑造的结果,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1 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
洛阳龙门石窟造像的组合布局,适度得体,和谐优美,它的装饰艺术形式多样,华贵富丽,对于研究古代历史都是弥足珍贵的形象载体。可以说龙门石窟是一处精深博大、蕴含丰富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其窟龛造像数量之多,石质之优,艺术之珍奇,内容之丰富,举世罕见。
3.2 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
洛阳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数量之多,为全国石窟之冠,有“古碑林”之誉。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体之精华,备受世人青睐。名人墓有白居易墓园、贾岛墓、唐时印度高僧金刚智墓、神会墓等。古建筑遗址有唐香山寺遗址、唐奉先寺遗址等。
3.3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龙门山由西向东,至龙门突然断裂,分成东、西两山,巍然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名“伊阙”。古有“伊阙形胜”之说。伊阙是隋唐洛阳城在中轴线方向的南端对景,是洛阳城市环境特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阙两侧长达一千余米的东西峭壁上布满了像蜂窝状的魏唐和历代石窟造像,山上苍松翠柏,与山下清澈的伊水相映,构成一幅稀世罕见的石窟山水风景画。
3.4 完美融合的人文自然
洛阳龙门石窟作为我国现存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包括佛教文化与石窟艺术的融合,山水间自然景致的融合和不同朝代石刻艺术的融合。
4 结语
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下,风景资源仍是很重要的经济资源,这些年的风景资源开发已给了我们太多的警示,面对未开发和已破坏的资源,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冷静、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才会真正带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同丰收[3]。风景资源是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让我们重新认识他们,共同维护和创造我们美丽的家园,保护风景资源,建设、发展好风景区。
参考文献
[1] 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规范.GB50298-1999.
[2] 谢凝高.国家风景区、世界遗產的保护利用[J].中国园林,
2002/4.
[3] 谢凝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J].规划师,
2003(07).
风景资源评价 第4篇
官渡古镇位于昆明南部, 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其历史悠久, 在南诏大理国时期, 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1]。如今, 官渡凭借悠久的历史和特色的建筑已成为昆明著名的旅游景点, 但官渡古镇的维护和管理等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对官渡古镇的风景资源、游赏项目等进行调查、分级和评价, 并针对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对官渡古镇提出利用和保护管理措施的建议。
2 官渡古镇概况
官渡古镇位于有“春城”美誉的昆明市南部, 没有寒冷的冬天也没有炎热的夏天, 全年适合游人游赏。古镇有众多的文化古迹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 还有闻名于世的独特的“贝丘文化”。此外, 古镇具有众多的风味特产, 形成当地一道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景线。而极具特色的地方服饰、老昆明口音、集市文化、花灯小调、刺绣和剪纸以及每年农历2月19日的土主庙会等都为官渡古镇增色不少。
3 风景资源分类及分级
3.1 自然景源
3.1.1 天景
(1) 虹霞蜃景。官渡古镇位于“春城”昆明, 而昆明多变迷人的晚霞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昆明的晚霞千变万化, 尤其是雨后的昆明, 几乎一定会有好看的天空。多变的晚霞可作为官渡古镇的自然景源之一。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四级景源。
(2) 气候景象。云南地区气候多变, 昼夜温差大, 街上可以看到人们穿着各种季节的衣服, 有长有短, 有厚有薄, 色彩艳丽, 炫丽多彩。独特的气候条件造成的特殊人文景观也是官渡古镇的特色之一。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四级景源。
(3) 风雨阴晴。云南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相差不远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 这边倾盆大雨, 那边艳阳高照, 景观独特。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三级景源。
3.1.2 地景
地质真迹。官渡古镇历史悠久, 因临近滇池, 先人们以捕食螺蛳为生, 螺蛳壳堆积如山, 古人称其为“涡洞”, 形成“贝丘文化”。现存的许多古建筑就建在其上。奇特的地址风貌也成为官渡古镇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一级景源。
3.1.3 水景
宝象河。宝象河是昆明的古六河之一, 属天然河道。20世纪80年代, 随着工业发展污染严重, 河流由清变浊、变臭。如今, 经过长时间的治理, 今日的宝象河两岸已是郁郁葱葱, 当年宝象河的风采又依稀可见。官渡古镇东、西方向被风景秀丽的新、老宝象河包围, 更添一番宁静致远的味道。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四级景源。
3.2 人文景源
3.2.1 建筑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 形成了金刚塔、法定寺等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 为古镇增色不少。
(1) 金刚塔。金刚塔是官渡古镇文化的灵魂所在, 于明天顺二年 (1458年) 建成。其整体上是突出对五佛的表现和供养。当时造塔, 一是为造功德, 西门卷洞庭湖顶刻“功德宝塔”。二是为求延寿, 东门顶额刻“延寿法门”。三是顺习俗, 稳民心。古人用智慧建造出金刚塔, 经过几百年风雨剥蚀和地震的考验依然耸立, 也使贝丘文化闻名于世。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一级景源。
(2) 妙湛寺。始建于元成宗元贞年间 (公元1295~1297年) , 为官渡“六寺之首”。如今的妙湛寺经过历代修葺后的建筑群, 规模虽已不如从前, 但也基本恢复了原初宏制。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二级景源。
(3) 法定寺。法定寺是官渡建造最早的寺庙之一, 是其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法定寺周围绿树成荫, 有“螺峰叠翠”之称, 是官渡八景之一[2]。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二级景源。
(4) 土主庙。土主庙也是官渡建造最早的寺庙之一, 供奉南诏三大保护神之一的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庙内建筑宏伟, 庄严肃穆。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二级景源。
(5) 观音寺。观音寺大殿建在螺蛳壳堆积层上, 现大殿后面花园内仍保留有螺蛳壳原物剖面层。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二级景源。
(6) 凌云阁。凌云阁又称锁水阁, 紧靠宝象河, 河两边树木苍翠茂盛, 霞光雾霭, 也是官渡八景之一。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二级景源。
(7) 魁星阁。魁星阁与凌云阁相对, 同凌云阁大体一致, 与凌云阁形成对景。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二级景源。
3.2.2 风物
(1) 风味小吃。官渡古镇是浓缩了的昆明文化, 将老昆明的传统小吃和云南的地方特色小吃相融合, 让现代人能体会祖先餐饮生活的味道。官渡古镇小吃众多, 其中以官渡饵块、官渡米线和官渡麦粑粑最为出名, 被称为官渡“三宝”。此外, 还有抓抓粉、米凉虾、甜白酒、豌豆粉、麻辣田螺等美食, 这些构成了官渡古镇的传统饮食文化。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三级景源。
(2) 民间文艺。近年来, 官渡古镇举行了一系列保护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 官渡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得到了极大的弘扬。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 将此景源定为三级景源。
表1和表2分别为风景资源分类表和风景资源分级表。
4 风景资源评价
4.1 景源价值
4.1.1 欣赏价值
官渡古镇以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古朴的风俗民情和奇特的自然景观闻名, 建筑在螺蛳壳上的奇特现象增添了古镇的奇特度。但由于修缮不善, 许多古建筑出现了破败不得休整的现象, 破坏了景观的完整度。综合各项指标, 古镇的欣赏价值分为17分。
4.1.2 历史价值
官渡古镇历史悠久, 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古镇中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多处景观, 其年代值、知名度和人文值颇高, 综合各项指标, 古镇的历史价值分为20分。
4.1.3 游憩价值
官渡古镇为免费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旅游景点, 但景点内有众多出售特色美食、特色手工艺品营利店铺, 综合来说功利性相对较低。古镇内绿化、休憩等各项设施完备, 舒适度较高。就承受力来说, 官渡古镇为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古建筑众多, 易遭破坏, 因此不能承受过多的游客量, 承受力相对较低。综合各项指标, 古镇的游憩价值分为17分。
综合欣赏价值、历史价值和游憩价值三项指标, 官渡古镇的景源价值分为54分。
4.2 环境水平
4.2.1 生态特征
官渡古镇中生物种类和结构都相对丰富, 起到了很好的美化和净化环境的作用, 生态特征分为3分。
4.2.2 环境质量
古镇中及古镇周围环境优美, 防灾措施较好, 环境质量分为3分。
4.2.3 设施状况
古镇中的水电、管网、环保等设施齐全, 设施状况分为3分。
4.2.4 监护管理
古镇中有多处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建筑, 配套法规齐全, 但古镇中仍能发现有多处破损不能得到很好的修缮, 监护管理为2分。
综合生态特征、环境质量、设施状况和监护管理四项指标, 官渡古镇的环境水平分为11分。
4.3 利用条件
4.3.1 交通通讯
途经官渡古镇的公交线路有174、169、31、C74等, 可由古镇周围地区乘车到达古镇, 交通便利, 评分1分。
4.3.2 食宿接待
官渡古镇内美食住宿一应俱全, 方便前来古镇的外地游客住宿, 评分1分。
4.3.3 客源市场
前来官渡古镇的游客分为两类, 一类是昆明本地人, 闲暇时来古镇游玩, 对美食有一定的消费力, 但对于古镇内的地方特色商品却没什么购买力。另一类就是外地游客, 在食宿、纪念品方面都有较大的消费力。评分1分。
综合交通通讯、食宿接待和客源市场三项指标, 官渡古镇的利用条件评分3分。
4.4 规模范围
官渡古镇占地17km2, 古镇内密集分布着各类古建筑, 空间密度较大, 能容纳的游人数量也相对有限, 评分3分。
综合景源价值、环境水平、利用条件和规模范围, 官渡古镇风景资源评分为71分。表3为风景资源评价表。
5 游赏项目类别
官渡古镇风景优美, 民俗古朴, 非常适合游客前来游赏, 而游赏项目也非常丰富。表4为官渡古镇的游赏项目类别表。
5.1 生态容量计算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中有关生态容量标准, 官渡古镇的用地类型应属于城镇公园, 允许容人量为30~200人/hm2, 官渡古镇占地面积17km2, 因此, 古镇的生态容量为510~3400人。
5.2 游人容量计算
本次计算使用线路法, 计算结果如表5。
由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 游赏内容中, 游客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还是古镇内的特色小吃区域, 真正能够体现古镇历史沉淀的众多古建筑却没有很好地吸引游人的注意。且古镇的日游人量偏多, 对古镇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6 存在的问题
随着不断的建设改进, 官渡古镇有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但以目前来看, 官渡古镇的开发和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6.1 古镇内旅游设施不够完善
随着官渡古镇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本地、外地游客, 古镇内及附近的居民开始进行一些自发的行为。如开设家庭旅馆、出售手工艺品、出售特色小吃等等。但这些自发的行为无专人管理, 基本处于无序的状态。且古镇内无明确的游览项目和路线, 许多文物古迹仍处于废弃状态, 古建筑也养护不善。最重要的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 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不利。
6.2 主题单一, 缺乏创新
近年来, 许多城市为了发展经济, 修复建设了许多旅游小镇, 在发展了旅游经济的同时, 也带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互相模仿, 缺乏创新。官渡古镇以古滇文化及特色古建筑为最大特点, 但这一特点在实际的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凸显。官渡古镇与丽江古城、大理古城等相似, 都是打着古城或古镇的旗号, 而将其变成了一座商业城镇, 古镇中的一些特色小吃、特色手工艺品在昆明甚至云南的其他地方也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只能说古镇展示给人们的是云南文化, 而不是古镇独有的文化。
6.3 宣传力度不够
官渡古镇作为昆明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文化体, 所蕴涵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但多年来政府的运作并没有使之成为一个强势品牌, 不仅没有成为一个好的品牌, 反而逐渐有被淡忘的危险。
6.4 与周围环境不符
古镇被密集的城中村所覆盖、包围, 且被赋予太多现代化的商业元素, 没有真实的感觉。
7 措施及对策
7.1 打造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古镇形象
很多人说官渡古镇是“老昆明的背影”, 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点, 将官渡古镇定位为昆明市历史文化名镇, 体现老昆明的民俗文化特色。
7.2 开发特色工艺品和特色食品
工艺品、纪念品的开发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增加旅游收入和当地居民的收入, 而且对官渡古镇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除了特色工艺品, 官渡古镇的饮食文化也很发达, 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开发特色食品时, 应注意挖掘其饮食文化, 让游客一边品尝食物, 一边品文化, 全方位满足游客口味。
7.3 加强古镇管理, 提高配套设施水平
古镇没有形成明确的、完善的管理制度, 对其养护管理不善, 导致一些古建筑损坏。因此要加强管理, 提高配套设施水平, 完善绿化系统、给水规划、排水规划、消防规划等。
7.4 加大宣传力度
官渡古镇的特色是历史文化, 可以此为着眼点,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 通过市场运作, 加大宣传力度。
8 结语
官渡古镇是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 是古滇文化的缩影, 相信在不断的政策改进和修复过程中, 官渡古镇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全面的发展, 成为独具特色的古镇。
参考文献
[1]张亚威.悠哉官渡古镇味道[J].新经济, 2013 (13) :74~75.
风景资源评价 第5篇
1.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城市河道景观局部处理,在一些城市的河道设计中可以在一些园林装饰图案、标志、建筑物的门、窗、铺装等做文章,因为这些都是反应一个城市传统文化最为关键的地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河道两旁的园林景观或者水上景观都可以体现这一点,我们看的比较多的就是苏州园林里常见的祀字,另外还有回旋图案漏窗,海棠窗花,祀字、松鹤长寿、暗八仙、云纹等,这些都是能够很好反应一个城市的地方传统文化,可以给城市河道的生态型建设加分。
(2)加强河道城市的入口景观的设计。城市景观设计中,河道的设计规划很多体现在水利风景入口中,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给观光者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入口处强调水利风景资源的的特色能够给人一个标志性的感觉,而且对能够很好的延续传统地方文化,这种效果所传达的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
2.对水景观设计的要素应该重点设计
(1)水景观布局及空间营造。在传统的水景观设计中,其空间的布局和摆设可以对整个水景观的定位有个清晰的了解。在设计过程中,河道的风景资源多在河道工程的两旁、周围或以水利工程为中心。河道的平面布局应结合实际特点,顺应一定的顺应地形及审时度势,我们再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体现这一特点,结合河道的景观设计的实际条件,巧妙布局,这样才能使景观、河道工程与环境有效的结合,实现最大的特色。
(2)不断完善造景的手法。在水景观的设计中,我国传统的设计一般是采用最为造园艺术手法,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能体现了造景的特殊手法,在造景的过程中应该突出主景与配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的结合,而且在一般的城市河道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视线焦点,轴线对应,色彩突出等。
风景资源评价 第6篇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传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写生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河北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风景写生课程中,以地域文化资源的导入为切入点,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思路和阶段性实践成果。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 风景写生课堂 应用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风景写生教学的现状分析
风景写生教学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艺术专业学生逐渐形成高雅的艺术审美观和扎实的艺术基本功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色彩观和创意思维,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品位,为专业教学在思维上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等。所以风景写生在我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教学中都很受重视。
多年来,中国的艺术高校是以“国油版雕”等纯艺术专业教学为主的,中国传统艺术高校的风景写生教学思维,大多是围绕着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为核心,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为任务展开的。进入21世纪后,中国艺术高校的专业转向以社会实践性与生活密切度很强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主体的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最终的毕业作品不是传统的一幅画作,所需要的写生教学肯定不是以提高绘画技能为核心的,而传统写生教学的主要内容依然是单一的绘画技能训练,已经很不适应目前的教学需求,导致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应付作业现象严重。
重视地域文化资源,整合写生基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拓展写生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将风景写生教学丰富为一门综合课程,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打下宽博的艺术基础,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写生教学的强烈呼声。以地域文化资源为教学改革切入点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拓展文化平台,丰富了写生课程的教学资源,开阔的视野也更好地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二、地域文化资源在写生课程中的应用开展
邢台县大峡谷是河北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和影视学院挂牌的写生基地.几年来,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在这里整合当地的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逐渐形成了传媒学院独特的写生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中分析了写生基地的自然文化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
就基本地理而言,邢台大峡谷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县的西部,为典型的太行山片麻岩集中区,其山体颜色为红色,山脉巍峨,景象壮观;一年四季,不管阴晴雨雪,昼夜晨昏,颜色变化丰富,非常适合写生教学。
就独特建筑的而言,当地山民就山取材,用各种红色的块状山石建筑房屋,依山傍水,形成了许多太行村落,留存的建筑和院落多为典型的明清建筑;加之这些房屋的主人或居住者生前地位尊享,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院落的重要材料,而这些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和戏剧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更是难能可贵的。建筑的民间装饰、窗棂窗花、门楼雕花、门当刻石、瓦当纹样对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学习也会深有启发。
就历史人文资源来看,此地的人文地理和三段历史相关:一是相传唐末带领的黄巢农民起义军曾在这里驻军作战,与之相关的村庄地名传说留存很多;二是这里流传着光绪皇帝的五品侍卫王丕绪行侠仗义的故事,他的家人在贺家坪村修建了该村的主体建筑——武状元院;三是抗日战争期间,此地为兵家要地,留下了中共老一辈领导人邓小平、彭德怀等人战斗在太行山上的感人故事。把这些历史人文资源进行整合,穿插到教学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刻地思考文化和历史、社会的关系,增加学生的文化厚度,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
第二,在充分地进行地域文化资源分析和整合之后,大胆改革以往的写生教学模式,以地域文化资源分类,形成“红色太行写生”“明清建筑探究”“武侠故里寻踪”“黄巢地名探秘”“民居三雕探寻”等模块,每一个模块都以当地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或人文资源为导线,穿插于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第三,提高教师的历史人文知识水平,提升教师的艺术专业素质。引入地域文化资源,改革以往单一的写生教学模式,首先需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传统模式下,写生教师只要绘画基本功过硬就行了。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则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人文地理知识丰富、了解写生地域文化的历史,又有良好的绘画基本功的“杂家”和“全才”。
第四,改革教学的作业完成方式和考评方式。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外出写生只是他们四年学习生涯的一门重要课程,但绝不是结果。所以一定要改变唯绘画水平高低为最终评判标准的做法,把单一的色彩写生作业考评变为多元化、多种组成方式的打分机制。比如增加速写,增加理性认识的学习笔记考察,加上平时的学习态度分数,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改变单一的考评模式,学生普遍提高了学习热情。
三、地域文化资源应用于写生教学的阶段性成果与反思
风景资源评价 第7篇
木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 距离黄陂城区约30km, 距离武汉市中心城区48km, 享有武汉后花园之称, 被明代诗人屠达誉为“西陵最胜, 盖三楚之极观”。
木兰山景区, 有着1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是流芳千古木兰将军的故里, 因木兰将军而得名。木兰山景区也是千年香火鼎盛的宗教圣地, 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唐、兴于明清, 民谚中流传的“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也应近”就是由此而来。同时, 木兰山独特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和发育、保存完好的蓝片岩、红帘石片岩, 距今有7.5亿年历史, 这些地质遗迹都保存完好, 是非常珍贵的科考、科普旅游资源。
鉴于木兰山景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地质资源, 对木兰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评价, 有助于充分发挥该景区的资源优势,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并转化为经济效益, 使该景区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2 景源筛选与分类
此次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对木兰山风景名胜区的景源进行了筛选和分类。
据表1统计, 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景源涵盖国家标准的3大类, 9中类, 26小类。
3 旅游资源分析
3.1 景源类型结构
基于表1的分析, 木兰山风景名胜区的景源类型覆盖面广, 其中自然景源与人文景源均相当丰富, 分别占总数的50.9%和46.5%。其类型结构具体见表2。
在上述景源类型的统计中, 由于少数景源包含多处景源点, 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为该地段的景源名称, 实际景源点比上述统计稍多。
3.2 景源等级分析
在对景源进行筛选和分类的基础上, 对风景区的景源进行了评分, 根据评分结果, 并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50298-1999) 景源分级标准———91~100分定为特级, 81~90分为一级, 71~80分为二级, 61~70分为三级, 51~60分为四级。结合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景源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 并对该风景区的景源进行了等级评定。具体等级评价结果见表3。
4 旅游资源评价
4.1 资源特色
木兰山山势嵯峨峭拔, 松柏叠翠, 结合民间传说, 形成八大景观———“金砂射日”、“溪沉碧玉”、“紫金月桂”、“龙石云驭”、“神岩耸翠”、“棋盘太极”、“天门石梯”、“海眼神风”。此外, 还有雄伟辉煌的古建筑群, 游龙盘旋的木兰古寨垣, 连绵不断的石阶小径, 灿如群星的回廊亭榭, 将参差崎岖的山峰连为一体。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基岩裸露、岩脉遍布和自然造化的沧海桑田留下无法磨灭的痕迹, 为科学探察之旅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500余年的宗教历史, 留下了数不清的宗教遗迹。木兰山的庙宇, 始于隋, 兴于唐, 盛于明, 先后建有7宫8观36殿, 总面积达3万m2, 其特点是“佛中有道, 道中有佛”。当年香火旺盛, 二月花朝, 香客接踵。这些宫、观、殿古建筑依山而立, 斗拱飞檐, 雕饰精湛, 其建筑方法是木结构不用钉楔, 石结构不用泥浆, 交错嵌压, 层层相叠, 只在关键部位施以糯米浆加固, 竟能一柱擎天, 万古长存, 称之为“木庐干砌”。
享誉世界的木兰文化、木兰精神使秀美的自然山水打上了人文精神的烙印, “唐木兰将军之墓”、“木兰殿”、“将军坊”等纪念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载体, 更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山上植物种类数以千计, 其中林木过300多种, 药材和芳香植物布满山岩, 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景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植物是木兰花与双哼柳。木兰花被誉为木兰奇葩, 该花色彩红艳, 单瓣 (属茶科) , 每年3、4月花开, 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其中一颗花木, 树龄达1100多年, 每年花开万朵, 相传是木兰将军剑剖丹心滴血化作而成。双哼柳生于磨针涧门前, 树围约6m, 高约30m, 相传是仙人磨针滴水滋润成长。20世纪80年代初, 双木突然发出哼声, 而后游人称此树为双哼柳, 又名双宝树。
概言之, 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可概括为“古寨宗教、木兰文化、地质奇石、红色热土、青山绿水、避暑胜地”。
4.2 旅游竞争与合作分析
从武汉市近郊环城游憩带上的宗教名山或文化遗产名山来看, 有新洲的道观河、蔡甸的九真山、江夏的龙泉山。这些名山都拥有幽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就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来相比, 木兰山拥有的道佛儒三教共处与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木兰文化更具竞争力。同时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是木兰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 奇特和明显的地质景观在国内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从资源类型上, 木兰山作为一个风景名胜区, 以宗教文化旅游为主题, 与木兰天池的峡谷体验、古门山景区的地貌景观、木兰水乡的渔乡风情和木兰湖的度假休闲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主题产品, 拓展了旅游线路, 因而能延长游客在木兰生态旅游区的停留时间, 有利于共同打造一个功能愈加完善的木兰生态旅游区。
4.3 风景区核心竞争力与开发利用
4.3.1 风景区核心竞争力
其核心竞争力有三:木兰故里, 宗教圣地, 地质奇观。
4.3.2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
宗教区的主要功能体现为宗教朝觐、宗教仪式观光, 应着重打造宗教文化氛围, 对宗教区内未能体现宗教文化特色的建筑予以拆除, 不相关的参与活动以及商业行为要进行撤销, 特别是该区的很多销售摊点, 应集中规范管理。对部分地段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 重建其古风貌。
大力挖掘木兰文化:目前仅有的木兰将军牌坊和木兰文化城对木兰文化的阐释是相当贫瘠的。规划建议于小庙文化区北端开辟新的木兰文化区, 大力收藏木兰文化实物, 诸如图片、照片、绘画、木雕、瓷器等, 开展木兰朝拜、木兰映画、木兰兵器展、木兰从军记演出等活动, 着力打造厚重的“忠孝勇烈”与“巾帼英雄”的形象。
木兰山是木兰地质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石景区又是木兰山奇石最多、最明显的区域, 其功能不应仅仅局限于观光游赏, 应依托博物馆和地质奇石、独特的构造遗迹开展地质科普教育。近期主要完善地质科普解说系统。
森林旅游区植被茂盛, 品种繁多, 山路迤逦, 空气清新, 是进行远足, 亲近自然等游憩活动的优势地区。应依托本区的自然环境优势, 引进多种多样的户外运动项目, 休闲体验项目, 控制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小木屋、露营地等, 让游客置身于大自然中, 放松心情。
5 结语
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可概括为“古寨宗教、木兰文化、地质奇石、红色热土、青山绿水、避暑胜地”, 而其核心竞争力表现在木兰故里、宗教圣地和地质奇观三方面。
鉴于此, 木兰山风景名胜区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 一是宗教区应着重打造宗教文化氛围, 充分体现宗教朝觐、宗教仪式观光的功能;二是木兰文化区要深挖木兰文化, 丰富木兰文化的表现形式;三是不断完善木兰山石木兰地质博物馆的地质科普解说系统;四是森林旅游区应集中体现原生态的大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保继刚,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72~95.
[2]方幼君.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3]孙秋华, 秦安臣, 董海岳, 等.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1) :436~443.
[4]任健滔.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2.
[5]王安宁.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产品开发[J].林业调查规划, 2013, 38 (1) :90~93.
[6]何佳.木兰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市场定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27) :94~95.
[7]梅莉.黄陂木兰山考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29 (6) :102~105.
[8]熊继红, 张惠琼.湖北省木兰山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9 (6) :66~69.
[9]姜英朝.河南省嵩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与产业, 2009, 11 (2) :51~55.
风景资源评价 第8篇
森林风景资源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国家林业局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化, 开始组织各省区对多样化的森林风景资源开展调查、进行科学分类和评价的基础工作, 逐年编制《国家重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目录》, 明确保护对象和范围, 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 将地质地貌十分独特、景观环境特别优美、自然美学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较高、景观类型具有全国或区域性典型意义的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 纳入国家自然遗产保护的范围, 实行严格的保护和科学的管理。通过树种资源调查, 结合公园建设情况, 对森林风景资源调查及其风景价值的探索和研究, 为今后进行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总体布局、景点与游览路线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综合保护规划等提供依据。其目的是为提高公园整体品位, 达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的, 才能促进森林旅游服务事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因此, 在森林公园开发建设过程中, 正确处理好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文以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 通过树种调查和查阅资料相结合, 分析树种资源特征、生态状况和区位特点, 并做出了森林风景资源价值的概念性规划, 以期为该公园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和科技支撑。
1 研究背景
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 濒临东海, 地理位置东经121°00′~121°30′, 北纬28°35′~28°55′。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7.5℃, 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27℃, 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5℃。年平均降水量1 935.6 mm, 年最大降水量2 127 mm, 无霜期269 d, 年平均相对湿度77%。地形、地貌及土质特性上, 属东南丘陵地区, 火山岩地貌, 其土壤性质为红壤和黄壤土类, 其中红壤土的成土母质多为凝灰岩、流纹岩和花岗岩的风化残积物, 土层浅薄,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的p H值呈酸性。森林覆盖率88.32% (根据2007年乐清市二类资源调查数据) , 森林植被资源丰富, 种类有1 248种, 其中木本植物有730种。植被群落类型复杂, 森林季相变化多样, 景色丰富, 四季各异, 春季百花争艳, 夏季绿海幽深, 秋季红叶送情, 冬季苍松挺立。
2 森林公园树种资源现状调查
2.1 树种种类资源调查情况
据初步调查和有关资料表明, 森林公园现有种子植物160科1 248种 (包括引种栽培植物) , 其中裸子植物9科29种、被子植物151科1 219种。这160科1 248种种子植物中, 木本植物有730种, 隶属于105科303属, 以及大量的草本植物。其中数量较多的有蔷薇科、豆科、樟科等分别占总种数的9.9%、5.5%、4.5%。从调查来看, 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树种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水杉等20种, 雁荡润楠、雁荡三角槭等均为特产树种。
调查结果表明, 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树种资源丰富, 具有多样性, 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生产、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与源泉[3]。
2.2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
根据胡仁勇对[4]101科211属280种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所作的分析, 公园植物的地理成分具有如下特点。在101科有11个, 即蔷薇科 (Rosaceae) 、豆科 (Leguminosae) 、菊科 (Compositae) 、壳斗科 (Fagaceae) 、百合科 (Liliaceac) 、桑科 (Moraceae) 、蓼科 (Polygonaceae)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茜草科 (Rubiaceae) 、毛莨科 (Ranunculaceae) 、樟科 (Lauraceae) , 占总科数的10.9%, 占总种数39.0%, 小科和单种科占总科数的89.1%, 占总种数的61.0%。由此可以看出, 该区小科和单种科比较多, 而大科虽只有11个, 却包含有40%左右的种, 这充分体现了该区植物系的多样性特点。另一方面, 这些大科中包含了壳斗科、桑科、大戟科、茜草科、樟科等, 与广东植物系的优势科序列 (茜草科、兰科、大戟科、樟科、壳斗科) 有一定的相似, 说明该区的植物区系是处于华南植物区系北缘的特点。
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热带、亚热带成分的科占有最大的比率, 有27个科, 占总科数的16.9%, 而温带成分有11个科, 占总科数的6.9%, 严格的热带成分8科, 占总科数的5.0%, 这说明该植物区带有南亚热带的特征, 也体现了该区系恰好处于华南和华东2个植物区系交汇点的特点。
2.3 植物的垂直分布
公园地形地貌复杂, 海拔高差较大, 局部地区小气候明显, 形成复杂的植被成分。从调查来看, 在垂直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特点:海拔800 m以上的植物树种有黄山松 (Pinus taiwanensis Hayata) 、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白栎 (Quercus fabri Hance) ;灌木有杜鹃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化香 (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 、柃木 (Eurya japonica Thunb) ;地被有茅草、蕨类等草本植物。
海拔501~800 m的植物有苦槠 (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Lindl) Schott) 、木荷 (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麻栎 (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 、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 (Lamb) Hook) 、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 、金钱松 (Pseudolarix amabilis) 等。
海拔201~500 m的植物有青冈栎 (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 、苦槠、麻栎、红楠 (Machilus thunbergii) 、马尾松、杉木、柳杉、柏木 (Cupressusfunebris Endl) 、红豆杉、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Abel) 、毛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杜鹃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檵木 (Loropetalum chinensis (R Br) Oliv) 等。
海拔200 m以下的植物有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枫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杉木、柳杉、马尾松、柏木、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 、油茶、杨梅 (Myrica rubra (Lour) Zucc) 、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 、桑 (Morus alba) 、桃 (Amygdalus persica Linn) 、李 (Prunus) 等。
3 森林风景资源评价
森林风景资源是指森林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以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 并可以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物质和因素;是森林公园吸引游客的最重要因素, 也是开展森林游憩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存在。森林风景资源是森林公园的物质基础与依托, 有着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对森林风景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是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环节。
3.1 景观资源现状
雁荡山气候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且又保留部分北亚热带的植物种类, 因此物种丰富。有山茶科、樟科、壳斗科等组成四季常青的常绿阔叶林, 有槭类、枫香等组成季相分明五彩缤纷的落叶树种, 有乔灌草组成的多功能复层林, 还有随海拔高度而形成的垂直地带林等, 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
茂林修竹是森林公园的景观的基础, 茂密的针阔混交林, 使森林公园层林叠嶂, 组成了独特的有生命力的自然景观。与峰、洞、嶂、瀑等无生命的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谱写出一组组充满生命力的交响曲。
山水之美在于“浑厚华滋”, 真济南坑分布极为典型的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 使人感到野趣横生, 是开展保健、修养及森林教室、学习展示、科研的自然植物园。净名坑口的高大马尾松林, 进坑的林荫小道及净名坑内茂密常绿针叶混交林充分体现了森林公园的特色。还有灵岩的参天松柏、银杏和修竹, 十里松涛的飞泉岭, 灵峰、三折瀑的青桐花、大龙湫的柳杉林以及遍布整个森林公园的岗顶青松, 四季花木, 都是一曲曲绿色生命的赞歌, 是森林公园极其宝贵的森林景观, 是“华滋”的所在。
3.2 观赏植物及名木古树
森林景观资源的风景价值主要在观赏植物和古树名木上。观赏植物一般都有美丽的花或形态比较奇异, 中国的观赏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是绿色文物, 活的化石, 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人们的无价珍宝。
3.2.1 观赏植物。
公园内的观赏植物很多。除了引种的之外, 当地乡土植物也比较丰富。观赏植物如山合欢、紫藤、香花崖豆藤、胡枝子类、紫薇、杜鹃类、忍冬类;观果植物如冬青类、蛇葡萄类、野鸭椿、紫金牛类、紫珠类、荚蒾类、菝葜类;观叶植物如翠云草、乌桕、枫香、杜鹃类、槭树等。大叶桂樱的树皮颜色相当特殊, 颇具特点。柚子的花芳香, 果实既是水果, 又具观赏价值。除观赏植物之外, 野生水果如毛花猕猴桃, 药用植物如马蹄金、半边莲等也比较丰富。
开辟具有观赏价值的特殊片林或珍奇树种、名木古树、奇花异草、珍稀动植物群落景观为独立景点展示给游人, 将是未来森林公园的旅游规划中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新课题。
3.2.2 名木古树。
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是物种资源和遗传基因的天然宝库, 名木古树也相当多, 据雁山志记载, 清代雁荡山“松枫满目” (陈梦说《游雁荡记》) , 灵岩寺“寺后树百尺, 皆负墙百立” (周清源《游雁荡山记》) 。据相关资料和调查显示, 园内26种161株, 隶属于18科25属。树龄最大者已达900年, 胸径最大者为2.02 m, 胸径100 cm以上的有15株[5]。它们大多枝干遒劲, 高大挺拔, 胸围数人合抱, 或伫立山巅, 或藏于寺院, 成为公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古树名木刻下清晰年轮, 记载着森林公园数百年的苍桑巨变, 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这些名木古树主要生长在村口、山岙、路边、堤岸、坟头和寺庙祠堂等处, 多系人工栽培, 年代比较久远。在飞泉寺原有1株胸径为1.10 m的山茶花, 是宋天禧二年 (1018年) 僧从吉手植, 至今900多年。但这株古山茶却在前几年中被毁, 仅留1个直径为1.12 m的大树桩。雁荡山的名木还有, 民国时期有识之士蒋叔南于1914年会同潘耀庭、蒋季哲在灵岩寺一带栽植松、柏5万株, 现已成为参天大树[6]。孙中山之子孙科游雁山后, 也按母嘱在真济寺栽植桂花林200株, 至今仍保存13株[7]。
还有飞泉的罗汉松 (Podocarpus macrophyllus) 群落,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雁荡山罗汉松群落, 共有52株叶茂枝繁近百年的罗汉松, 其中最大的胸径为91 cm, 参天耸立, 为雁荡山添珍奇。而且经常有当地人到飞泉的凤凰地观名树和眺望雁荡最高峰北岗尖;以三五知己一起分享大自然所赐予的奇妙景观。
雁荡山的名木古树往往独具特色。奇特、古朴、苍劲以及怪异的造型, 颇能引人入胜, 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观赏效果。雁荡山的许多古树历经岁月沧桑, 受尽风、霜、雨、雪, 是大自然遗存的活标本, 是雁荡山原始森林的见证人, 应该是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3.3 植物资源的价值
3.3.1 科学价值。
雁荡山的植物资源有比较高的科学价值和保护价值。南方红豆杉、雁荡润楠、连香、凹叶厚朴、松叶蕨、蛛网萼、半枫荷、盾叶半夏等是珍稀濒危植物, 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植物名单。
雁荡马尾松、金腺毛蕨、乐清毛蕨、矮毛蕨、雁荡毛蕨、雁荡鳞毛蕨、雁荡润楠、雁荡三角槭、秀丽野海棠的模式标本采自雁荡山, 是这些植物的模式产地,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其中木本植物种类中的雁荡润楠、连香树、雁荡三角槭、南方红豆杉、钟萼木, 半枫荷、凹叶厚朴、沉水樟均属于孑遗和特有的植物, 在地史变迁、古气候、古地理和植物区系研究和森林植物系统演化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雁荡山共有蕨类植物147种, 隶属于37科70属。蕨类植物物种密度为42.13种/100 km2。比西双版纳的密度1.71种/100 km2要高, 远大于全国蕨类植物密度0.027种/1 000km2, 是我国东南沿海蕨类植物物种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8]。这些植物都是经济价值或科研价值较大、目前个体数量稀少面临灭绝的种类, 今后应加强保护。
3.3.2 景观价值。
雁荡山木本植物的景观价值主要表现个体景观和整体景观及生物多样性景观方面。银杏、罗汉松、竹柏、连香树、鹅掌楸、南方红豆杉、大叶桂缨等树形美观、叶形奇特、植株秀丽, 是著名的园林绿化树种。雁荡杜鹃、夏蜡梅、白玉兰、含笑、桂花、广玉兰等花色美丽、花期长, 其中白玉兰、含笑、桂花等花香扑鼻、气味浓郁, 有很大的净化功能。雀梅、榆树、朴树、五针松等是著名的盆景艺术材料, 特作的盆景作品名闻遐迩。由针叶树和落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秋天的观叶景观, 在绿色背景中, 增加红、黄2种色叶树种, 可以大大增添了深秋景观的热烈、喧闹气氛。由壳斗科的栲属、青冈属、石栎属, 樟科的樟属、润楠属、楠木属、木姜子属, 山茶科的木荷, 杜英科的杜英属, 冬青科的冬青属, 蔷薇科的石楠属等演替而成的常绿阔叶林不仅具有树冠浑圆、浓绿光亮、波状起伏的外貌景观, 而且具有很强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丰富的生态位和物种多样性的功能, 因而在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3.3 经济价值。
一是药用价值。银杏、南方红豆杉、短萼黄连、凹叶厚朴、厚朴、杜仲等是重要的药用树种, 制成的药物可医治多种疾病。二是用材价值。榉树、青冈、胡桃、枫杨、南方红豆杉、银杏、福建柏等均为名贵用材树种, 可制成高级工艺品及家俱、装饰等材料, 杉木、深山含笑、青钱柳、沉水樟、山杜英等为速生用材树种, 可用于速生丰产林建设。三是其他价值。青檀、青钱柳、枫杨、毛竹、桉树等纤维含量高, 是造纸的好原料;黑荆树、椿树等为栲胶植物;木麻黄、水杉、秋茄等为沿海堤塘和平原绿化树种, 在防风固堤、调节气候、减少灾害, 保障农业稳产高产起到重要的作用。
4 建议
森林公园植物是风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山水的命脉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 必须做好保护, 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必须发展与保护并重, 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保护生物多样性
要充分利用前人所作的在不同时间、空间上的调查结果, 寻找规律, 进行适时、适地、适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使珍稀濒危动植物种、地方特有种类多以及高观赏价值的物种得以保护, 以保证其种群数量, 继而使其在较适合的时期、较适合的区域正常地繁衍生息, 丰富园内物种多样性。目前生物多样性的散失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的植物越来越少见, 如细茎石斛、雁荡润楠等有灭绝的危险, 对此类植物必须加以绝对的保护;只有对现有生态资源进行保护、改善, 才能做到可持续利用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 从而建立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
4.2 处理好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的关系
要实行森林林分分类经营, 科学营造风景林和进行林分改造, 合理规划公园内的各类森林比例, 正确处理好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的关系。森林公园景观类型决定了植物生物学特性, 景观应体现美学价值, 具备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环境因素当中, 光照及气候条件对景观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9], 因此科学营造风景林必须与环境实际情况相协调。通过景观抚育采伐来改善风景林性状, 调整风景林的密度、结构, 提高美学价值和森林游憩价值, 营建符合游憩和卫生、保健目的的森林小气候, 并通过树种组成在水平和垂直分布的调节, 以产生良好美学视觉效果的群落。
4.3 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利用并举为原则, 力求生物多样性的永续利用, 就需要协调好生物多样性、游客、当地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10]。明确开发建设活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和措施;并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评价与利用研究, 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安全预警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同时, 还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兴林与富民、改革与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4个方面的关系, 实现森林旅游科学发展[11]。
参考文献
[1]陈戈, 夏正楷, 俞晖.森林公园的概念、类型与功能[J].林业资源管理, 2001 (3) :41-45.
[2]王小德, 张万荣, 方金凤.森林公园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利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0 (1) :90-94.
[3]张永民.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6) :662-667.
[4]胡仁勇.乐清北雁荡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3) :82-85.
[5]李振南.雁荡山名木古树资源及开发利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0, 7 (1) :39-42.
[6]李振南.雁荡山风景研究[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4:79-85.
[7]乐清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乐清上下一千六百年人物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357-358.
[8]张豪, 杨学哲, 詹碧泉, 等.浙江北雁荡山野生蕨类植物资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6 (4) :16-21.
[9]那常富.森林公园的景观采伐[J].林业勘查设计, 2001 (3) :19-22.
[10]李明阳, 菅利荣.风景林调查规划与合理经营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风景资源评价 第9篇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指出: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 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 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 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1.1 风景区规划是在风景资源基础上的规划
如规范所述, 风景区是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 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 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可以成为风景区的基地, 首先是有相对集中的风景资源基地, 风景名胜区的定义清晰的表达了风景资源集中, 是风景名胜区存在的前提。
1.2 风景区规划建设是对风景资源进行保护培育基础上的规划建设
规范中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概念, 则明确的提出和界定了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开发利用与经营管理3大功能。保护培育置于首位, 强调了保护培育的重要性, 只有在保护培育的基础上, 才有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管理。
综上所述, 在风景区规划建设过程中, 风景资源是规划建设的起因, 对风景资源的保护, 则是规划建设的重点甚至可以说终极目标。
2 风景区规划建设中对风景资源保护的误区
2.1 对风景区核心功能的认识误区
最近几十年来, 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许多地方把一些风景区, 包括历史上已经建成和正在规划建设的风景区, 推到了市场经济的前沿, 各级政府过分强调了风景区在经营上的效益需求, 风景区从拨款单位改成自负盈亏的不在少数, 甚至给风景区布置了创收创利指标。为了创收, 无节制地扩大游客规模、增加游览项目, 风景区的核心功能被严重扭曲, 几千年沉淀形成的文化遗产、几亿年沧海桑田形成的自然遗产, 在被售卖的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的, 甚至不可回溯的破坏。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 追求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是单纯的企业行为, 风景区则不然, 风景区的核心功能, 还是通过科学的建设管理, 合理的开发利用, 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为全人类, 保留一批珍贵的风景资源。无论从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史来看, 还是从《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字面解读, 都应该清晰地认识到, 风景区的本质, 是资源保护型的社会公益事业, 是对既有风景资源的保护培育, 一个景区, 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代表, 或是某种自然现象的珍贵记录, 是自然或人文的资源的沉淀。风景名胜区就是向社会公众展示这样的沉淀, 而不能作为纯粹的经济产业来规划建设。
2.2 对风景区建设主体的认识误区
如前所述,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是多重的, “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 是风景区的重要功能但不是唯一的功能。风景区的功能主要包括保护培育、改善生态环境和游憩3大功能。除第3项功能以外, 风景区的其它功能基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因此, 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 更应该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来对待。风景当然地具有第一、二、三产业的潜能, 有推动旅游经济、脱贫增收经济催化功能。但现实中的风景区建设, 其经济功能被过分的放大, 经济功能被大量的企业看中。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将风景名胜区完全作为旅游区开发建设的趋势, 更有甚者, 并行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之外另行编制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以旅游规划代替风景名胜区规划, 过度开发风景名胜资源, 而忽视和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严重, 使一些珍贵的风景资源处于“濒危”状态, 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风景区建设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因为这些进入风景区建设事业的企业中, 真正对“保护培育”这一核心功能有充分认识的企业, 是少之又少, 加上政府主管部门在认识和管理上的失误, 导致大量的风景资源被过分开发, 被开发而没有被保护, 对风景资源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
3 结语
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 是一个不断加速和扩大的过程, 因此, 上述认识误区的存在, 其对风景资源的破坏力也会越来越大。站在一个规划设计师的立场, 我们认为, 每一个风景区规划建设的利益主体, 包括政府主管部分、开发企业、规划设计师, 包括风景区的游客, 都应对风景资源的稀缺性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把一个风景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首要位置, 对风景区的核心功能重新进行分析和了解, 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保护和培育风景资源的行动中来。只有这样, 我们为自己的未来, 为自己下一代的未来, 留住那些珍贵的风景资源。
参考文献
自然保护区风景资源保护初探 第10篇
关键词: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
1保护的必要性
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历来是一对较难处理的矛盾,而风景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或难以再生的特殊资源,其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对风景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坚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旦保护工作未做好,其损失将难以弥补。
在我国,风景资源大多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体,大自然景观往往与5000年的华夏文明融为一体,体现了很高的旅游价值。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需求极为旺盛的今天,如果只强调保护,采取“封闭式”的保护方法,无异于强行割裂了风景与人之间的关系,浪费了风景资源。如果我们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用掠夺的方式去过度地利用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风景资源,自然风光连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丧失殆尽,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将成为空谈。
2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问题
虽然我国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一直都很重视,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具体执行风景区管理的部门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地方一级的“管委会”,不仅对风景资源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过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有些风景区不加限制地开发建设,甚至变相出让风景区土地,致使风景区出现城市化现象。而且由于游人数量太大,超过了风景区的容量,造成风景区大气、水质、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污染,使风景资源合理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2旅游开发中对生态系统保护不够重视
在对风景资源的利用中,有些部门认为是“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合理地组织游人活动,妥善地处理景区的各种矛盾,统筹安排各项措施,为人们提供自然、优美、清新的旅游胜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主要是强调对景点的保护,而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方面的保护重视不够。
2.3自然资源保护中对风景美的忽略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提出了建设中国自然保护网的规划意见,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4项原则:(1)按自然生物地理地带保护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2)我国特有、稀有、珍贵物种的主要分布区内,保护物种种群及其栖息生境或繁殖地、越冬地带。(3)需要恢复和再生的,具有特殊意义,但易受干扰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环境。(4)需要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如母树林、水源林、地质剖面、冰川、地貌景观、温泉、化石或历史遗迹等。从其原则来看,保护中没有考虑到风景美这一因素,比如,对风景美学质量高的资源是否要保护,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生态,却忽略了其中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美的因素。
3对策
3.1确定风景资源保护的内容
3.1.1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对风景资源的保护,首先体现在对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因子的质量,主要是保护空气、水、土壤的质量。保护空气质量,首先,要避免对空气的污染,在风景区中,禁止建造会产生大气污染的设施,并尽量避免汽车通行,以步行游览为主。其次,创造一个空气流通的环境,以保证空气清新,但应注意不要产生风洞效应。水质的污染:一是因为暴雨冲刷地面带来杂质和土壤所致。二是因为其它地方的污水排入到干净的水体所致。对于前者,通过植物的覆盖和多孔材料的铺地,可保护土表,避免水土流失造成污染。保护林地的落叶层也很重要,它可以减少暴雨形成的径流,并过滤水中的杂质和土壤颗粒。对于后者,必须截断污染源,以保持水质的清洁。对土壤的破坏往往是因为水土流失造成。要保护好土壤,首先要避免进行一些会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如破坏地表植物。其次,对已有水土流失的场地,采取建设水土保持林及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
3.1.2保持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统一的。丰富的植被与动物使自然景观更为丰富,旅游价值更高。区域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代表了自然遗产的大部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保证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保护方面。《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提出了自然保护的3大目标: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对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一定要处理好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人为干扰,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保护资源。
3.1.3保护文化多样性。文化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群体所代表的,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文化多样性包括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也包括它们支配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景观,如宗教以及宗教支配人们去建造的寺堂庙馆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历史文化的产物形成了历史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的产物形成了地方风格,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也包括地方风俗等内容。保护文化多样性,就是要尊重历史文化及地域文化存在的权利,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需要保护的历史人文遗产和地方风格。
3.1.4保护美的特征及科学价值。由于自然和人类的作用,形成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有价值的特殊景观,如海岸、沙丘、河流、古树、山峰及地质剖面层、火山奇观等,它们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要予以保护,适当控制游人数量,并限定合理的游览方式,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破坏。
3.2确定风景资源保护的级别及措施
由于风景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美学和生态2个方面,因此,其保护级别应依据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评价结果加以确定。划分风景资源保护级别,可根据风景资源的质量评价结果,确定风景资源的保护级别,并应根据不同的保护级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绝对保护区,应以完全封闭的保护为主,只允许科学考察和研究人员进入,不允许普通游人进入,以免造成干扰和破坏。另外,这种地带绝对不可建造任何旅游设施。
3.2.1 1级保护区。允许游人进入,但仅限于开展以步行观光为主的活动,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可建造少量必需的小型设施。(1)可建造的设施:自然的弯曲小路;架空的步行路和梁柱结构的架空平台;安全防护的栏杆;种植局部的补充地被物。(2)禁止的设施和行为:游览车辆或其它车辆进入(养护管理专用车除外);建造构筑物;挖土、填土或平整土地;任何形式的污染;干扰和破坏具有生态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场地。
3.2.2 2级保护区。进行有限地合理利用,在保护好其中自然景观(如山地、水体、植被等)的基础上,可以布置游览观光和娱乐活动的内容,如休息区、娱乐区、游览道等,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可在林间嬉戏,在水上泛舟,享受大自然的景色。(1)可建造的设施:局部性地进入车道和停车场地;步行道路和自行车小路;高尔夫球场设施;蓄水洼地和贮水盆地。(2)禁止的设施和行为:游览车辆离开行车道行驶;主要道路和大型建筑物;挖土、填土或平整土地;砍伐树木或破坏地被物。
3.2.3 3级保护区(开发区)。除了保护好少量有价值的风景要素和生态要素外,集中性地进行建设和改造。主要的旅游设施和地形植被改造都在此区。(1)可建造的设施:行驶车辆的道路;服务中心,含旅馆、俱乐部、娱乐场所、商店等;改造和保留特色或民族风格村镇;公用设施和废水处理厂;林地和农业利用。(2)禁止的设施和行为:主要商业设施;工业或制造业;环卫填土;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农业开发;现有城镇的扩张。
参考文献
[1]李金路.风景名胜区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园林,2002(2)
风景资源评价 第11篇
风景资源一般是指自然风光,当人们把它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时,已经变成一种艺术创作,即借助自然形象以塑造艺术形象,通过人化的自然美,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并让广大游客赏心悦目,从而与广大游客的内心和谐共鸣。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解决风景资源与旅游资源之间本体性与公共性的对立统一、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对立统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等问题。
1 旅游资源的公共性
当一个自然风景区被开发为旅游区,其公共性诉求就是不言而喻的。诸如交通、住宿、饮食、购物等设施和场所都必须预先规划设计好,要充分评估旅游区的承载能力,或过或不及都将影响其生命力和对公众的吸引力。故必要时应在规划前召开公众参与的听证会。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风景名胜区条例》,对风景名胜区的公众参与作出了原则性规定。虽然对参与的形式、内容、途径等尚需要具体主管部门通过实践不断探索。但其原则首先应建立在保持固有的风景资源的生命力和承载力的基础之上,增强其对公众的吸引力。同时,又要兼顾风景区与周边城镇环境的共生与互惠关系。例如可以通过强化风景区附近小城镇的交通、居住、饮食、购物设施,尽量减少风景区内的所谓现代化“旅游房产”(包括宾馆、购物一条街、杂技马戏表演场等)的新建。对于高山景区索道的设址也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精简和隐蔽。例如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风景区共有索道四条,其中白鹅峰至云谷寺的云谷索道有新老两条是几乎平行的,且两索道的起始站之间及两终点站之间相距都甚近。此种耗资巨大的景区交通工具似不应该令人有这种重复之感。另外,在黄山风景区内,对残存的相对较少的我国传统古典建筑或具有徽派特色民居而言,现代风格建筑的体量可以说已经与黄山旅游资源的承载力不甚相容。例如位于黄山景区中心位置的光明顶上的气象台,既不能为游客遮阳避雨,又没有与黄山相关的文化内涵,而且其形似一巨大足球的圆顶,怎么看都难与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相协调,实为费力不讨好的蛇足之作。
2 旅游资源的人文性
注重旅游资源的人文性是为增加原有自然风景资源对游客吸引力的重要措施。中国传统哲学对美强调“心识”,其原因是认为“美由心造,心融万有”,因此而产生了一种“实有境无,境假识真”的意境论,并且提出了“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显”的审美观。故妙景的人文依托可以说是旅游区规划设计的灵魂。一般来说,绝大多数风景资源过去都曾经留下了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或儒释道家的足迹,这就需要规划设计者去对相关的人文“故事”加以挖掘和甄别,并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重现出来。这方面不尽如人意的例子很多,如黄山著名的迎客松本应是历代文人墨客说道最多的景点之一,然而这里相关的摩崖石刻却寥寥无几,而且旁边的建筑也是现代化西方式的(据说是为了防止焚香失火烧掉松林,把原来的庙宇拆掉了),假如将此处改造为中国古典式传统建筑,再于其内展示有关迎客松等黄山美景的古今字画,其人文性大增,对景点品味的提高恐怕不无裨益。较好的例子如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江苏南京梅花山的孙权墓都是在本来只存人文“故事”的基础上新建的景点,由于这些地方风景资源原本的秀美和这类具有较强地域性文化特色的人和故事的知名度,所以这些景点一建起来,其生命力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就比较强。当然,人文“故事”不一定都讲求真实性,但是只要求善求美,也可以无中生有。许多美丽的神佛传说同样能与秀美的风景资源相结合而生成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例如江苏无锡太湖中的马山,原为一个很普通的小岛,但是自从岛上建起了中国第一大铜佛——灵山大佛之后,高大的佛与平阔的湖面相融,已经成为无锡市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又如海南三亚市在海滩上建的南海观音像,其高耸入云的俊美和庄严形象与广阔的大海相映成趣,亦是国内旅游景观中不可多见的杰作。据说其投资虽然巨大,但是其回报也是迅速的。然而我们又看到,国内也有许多的旅游点大肆造神塑鬼,其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能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反而宣传了封建迷信之丑怪。如山东淄博某旅游点建的表现传说中十八层地狱里各种鬼怪用大锯劈人等恐怖的塑像群,就因广大游客的反感而关闭。事实证明,丑恶的东西不可能增加旅游点的吸引力,反文明的事物大煞风景,不会有强的生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同时又鱼龙混杂,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是我国景观设计者的必修课。例如同样是写鬼写妖,蒲松龄先生就“高人一等”,乃在于蒲先生借写狐仙鬼神而抑恶扬善。只可惜在以纪念蒲先生为主的旅游区,我们看到了蒲先生写鬼写妖的形式,而对其抑恶扬善的人文内涵则弘扬不足。
3 旅游资源的时空观
把原生的风景资源规划建设为旅游资源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克服固有风景资源的时空局限性。
首先克服时间性的局限,作为旅游区最好当然是四季有景可赏;如果不是四季有花,也应四季有绿(有些地质公园另当别论)所以对景区原有植被的改造、增添、移植都应因地、因时而定。在我国,江南景区的植被设计相对比较容易,而北方地区就需要克服季节性干旱、寒冷等因素对植被的不利影响。例如北方园林最常见到的一种情况就是从南方移植来的竹子、芭蕉等,在一个冬天过后大片死亡的景象。这是由于规划设计者或建设管理者对景观植物习性不熟悉所造成的浪费。再就是北方有些景区植被的总量,耐寒、耐旱植物的涵盖量太小,秋冬季节便呈现出一派焦枯肃杀气氛,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减。
关于旅游景区的空间需要注意的主要是避免平面化,要注重对其三维立体美感的发掘,而且要与景区周边的环境协调融合有山有水的风景资源,若高峡出平湖之地固然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三维空间,而有川无山或草原广漠,则需要另求他途。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挖人工湖造山以扩大景点的空间维度,这在古典园林中就有很成功的案例,如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与万寿山。另外有些景区以修整或新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庙宇、雕楼、木屋帐篷等方式,吸引游客直接深入其间、食宿其中,也可以增加其旅游空间。这些仍然要以弘扬地域性的特色文化取胜。
摘要:从风景资源与旅游资源之间本体性与公共性的对立统一、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对立统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等问题分析了关于把风景资源建成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理念,以满足人们在休闲旅游和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风景资源,旅游资源,对立统一,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8-112.
[2]李振鹏,张文.风景名胜区公众参与制度研究[J].中国园林,2009(4),30-33.
风景资源评价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