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翻译不对等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翻译不对等范文(精选12篇)

翻译不对等 第1篇

关键词:信息量,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不对等

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 他主张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 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皮特纽马克在翻译方法中提到等值效果也就是我们说的对等原则即“翻译中的读者要和原文读者所获得的信息产生同样的效果”, 他提到在两种情况下不能对等, 一个是当源语言的文章是为了产生影响, 而译文是为了知道了解的情况, 另一个是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 译者要尽可能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源语言读者所获取的信息接近, 由于一种语言有特定的语言体系与结构, 一个民族有他自己的生活习惯, 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思维方式, 语言心理, 不同译者翻译出来的文章效果也不同, 正因为这样的差异使得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对等现象。

一、信息量的不对等现象

对于信息量的不对等的现象大多是因为原文与译文在词汇方面的空缺,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新的方针政策相继产生, 新的提法新的词语不断涌现, 在其他国家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 比如我国近两年的流行语“海燕, 你可长点心吧!”“元芳你怎么看”等这样的流行语, 在其他国家看来如果直译过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叙述, 很难达到其中的乐趣, 很难达到等值效果, 不同国家的词汇量也不同, 中国的“说”在英语中有“say、speak、tell”三种, 具体情境具体使用, 在中国父亲的弟兄叫叔叔, 母亲的弟兄叫舅舅, 而在英国无论谁的弟兄都叫uncle。词也来源于不同层面, 英国很多词汇和意义都与希腊神话有关, 中国的很多词汇与一些中国的词汇有关, 比如:“Achilles’heel”不能直接翻译“阿格琉斯的后脚跟”中国人在不了解其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很难达到对等翻译, 还有玉兔我们就不能直接说成“Jade rabbit”, 还有一些文化性的词在不了解源语言的情况下很容易不对等并且会出现很多笑话, 还会让人费解。

二、中英思维差异不同而引起的不对等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主体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 还有学者提到“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更是一种思维活动”。因为人类存在共同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规律所以人们可以对相同的事物有共同的认识, 虽然每个民族的语言不同, 但可以对相同的事物有相同的认知, 同时由于各民族历史, 政治格局, 地理位置, 宗教民情等不同, 不同人的思维角度也可能不同, 对于一些事物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 因而使得翻译中出现不对等现象。

我们的思维通常具有较强的具体性, 以物感言, 比如“古道西风瘦马”英国人看见绝对不会像中国人那样产生凄凉的感觉, 英国人通常会用抽象的一类的概念表达。

例如:1.人家的事, 他偏偏要插一脚。

2.挺好的生活自从他出现, 一切都变得鸡犬不宁的。

以上例子中“插一脚”“鸡犬不宁”表现出干预和一团糟的意思, 英语中要用抽象的词代替为“get involved in”“mess up”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目的语的思维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要不然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出现不对等现象, 如:He sits up late.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他坐到很晚。但是sit up这是一个英语俗语, 它的意思是“熬夜”, 不同的人含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即便是一个国家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会有偏差。

三、文化差异造成不对等现象

两种语言的翻译不仅是信息的传递, 更是两个国家文化的传递交流。巴塞特说“任何一种语言都要植根于文化环境才能生存, 所有文化都要借助于自然语言结构才能得以延续。因此语言是心脏, 文化是肌体, 两者相互作用, 使生命不断的延续。”正因为各文化之间的差异使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对等想象, 文化包括很多方面, 包括知识、信仰、风俗、习惯等, 如果一名译者不能对源语言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那么翻译出来的文章就会失去其表达效果, 还会出现很多笑话, 有许多词是这个国家避讳的, 所以翻译中要避免, 各国家本国本民族文化不同, 使得翻译很难达到对等。

1、哲学观的不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还有很多相对的地方, 在这其中哲学观的不同是核心问题。哲学观是文化的核心问题, 一种哲学是建立在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上的, 哲学观的不同也正是文化的差异,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中西方的哲学的起源中国儒、释、道三教, 形成了多流并存, 多价值取向的中国文化的哲学体系。中国人是多神崇拜, 伦理和宗教互相融合, 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整体性。

西方文化共有三个源头, 古希腊高度发达的文明, 苏格拉底还有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对一切事物进行反思的科学精神传统;其中犹太教, 古希伯来文明对上帝的崇拜发展为唯上帝意识;对于古罗马文明、发达的法制传统为近代的法制观念奠定了基础。以上这些源头均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基督教中得以固定, 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宗教中有且只有一个上帝, 说明了上帝创造了万物, 使西方文化具有强烈的排它性和物化性。

另外说到哲学还会涉及到对文本理解的不同, 西方文本讲诉的都是知识, 西方哲学追求的也是普遍的知识。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本能说文本就没有知识, 而是大多数是有关价值, 境界体悟, 人生意义等等, 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与西方以知识为重点的哲学史不一样的。

谈到中西方哲学必然会涉及到语言的翻译, 比如说“Heaven”翻译为“天”。成中英先生说, 当西方人一看到“Heaven”这个词, 立即在头脑中出现的是超越的造物主形象, 还有灵魂 (soul) 、罪孽 (sin) 、等概念。而把“命”译成fate, 也可能更糟, 还有人译成大写的Fate, 实际上就涵盖了不可改变性、困境、以及目的论等含义, 而这些意义与中国古代传统全无相关之处。名家也曾经举例说明西方翻译中国哲学名词时往往导向误解及误读, 如把“天”译为god, “性”译为nature, “仁”译为love, “气”译为material force。他说, “若对西方哲学作深入比较分析, 我们当可知天共同含主宰和本体, 即共同含性和命两义, 而性则共同含本质及存在两意, 故‘天’不可等同于基督教神学之god一词, ‘性’亦不等同nature, ……总而言之, 中国哲学的名词显然不能用西方哲学的语汇来翻译”。

2、风俗习惯的不同

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不同的风俗习惯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产生特有的语言及表达方法, 因而使得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对等现象。

谈到风俗习惯避免不了我们会想到一些习语, 习语具有很强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 习语中蕴含着很强的文化信息。冯伟年说:“习语的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两种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和喻意, 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在众多的习语中,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会有共识, 例如“as lightening speed”“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水中捞月“To catch the moon in the water”这些东西方通用的习语不会因为生态环境不同而产生误解, 但是若是与民族特定的心理因素、文化背景等联系起来, 若在不了解文化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误解。例如“west wind”“西风”由于中英两国地理位置不一样, 当大西洋刮起西风, 英国证实春天到来, 而中国正是深秋。因此“west wind”和“西风”对于英国人和中国人的产生的联想是完全不同的。如“Ode to the West Wind”对西风高度赞扬, “古道西风瘦马”此处西风为萧条、凄凉的代名词。因此这样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习语, 在不了解另一国家的文化的情况下翻译时很容易出现不对等现象。

四、结语

每个翻译者都想要自己的译文达到一定的等值效果,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的信息量不同, 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达到对等是不可能的。我们虽不能完全的达到对等但是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潮流, 不能只了解本国文化, 要放眼于世界,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接触, 更是文化的交流, 尽其所能了解目标语文化, 达到更大的等值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万里.浅谈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2 (7) .

[2]FLESCH RODOLF.The Art of plain Talk[M].New York: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 1946.

[3]李晓茜.浅谈英汉翻译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不可译性[J].人文社科, 112.

[4]Bassett, S.1980.Translation Studies[A].London:Methuen.

[5]安乐哲.差异比较与沟通理解[J].时代与思潮, 1998.

[6]潘磊, 孟媛媛.中西方哲学的比较与分析[J].创新论坛, 2007.

[7]成中英.重建中国哲学的途径[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256.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第2篇

暨南大学外语学院

摘  要:进行国际商务English/“>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关键词:商务English/”>英语、文化差异、不对等、翻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从事国际商务English/“>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按照国际商务English/”>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导致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

(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English/“>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English/”>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再者,tiger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English/“>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释义: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English/”>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该大臣发觉这头象非常棘手,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侯着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极大,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English/“>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2)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English/”>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English/“>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English/”>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English/“>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

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English/”>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

“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English/“>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English/”>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

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English/“>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文化差异还受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

①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见或被忽视。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如“三心二意”译为neither off  nor on.“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些词语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

②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例如,English/”>英语中的armchair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软的椅子,但在汉语中我们却分别有“扶手椅”和“单人沙发”。

③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English/“>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

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过翻译了解他国文化。文化信息的对等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这里的“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对等接近程度为依据的近似。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

①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意义可能产生误解的话,必须对译文文字作某些变通;可以保留直译,但必须加上脚注来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关于这点,可参阅前文的dragon和White Elephant的例子。

②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例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Dukang)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不过,我们不妨可以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的联想。

③一篇原文的翻译,必须产生与之相伴随的语码,这就常常要求在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个层面作一系列的调整。例如,Nike作为商标能使英语国家人士联想到胜利,吉祥,因为Nike一词在希腊神话中是胜利女神。传说中的Nike身上长有双翅,拿着橄榄枝,给人们带来胜利和诸神的礼物,她是吉祥、正义和美丽之神。Nike作为体育用品商标,我们可以把它音译为“耐克”,暗示Nike牌体育用品经久、耐用,使用Nike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耐克”可以说是较好的翻译,不过,英语单词Nike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像英语国家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翻译中文化信息被丢失。

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所以,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刘醒吾 《经贸英语口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 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从社会文化差异看翻译的不对等性 第3篇

【关键词】英汉翻译 文化差异 不对等性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特定社会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这就使得任何一种语言都成为一定的文化内涵载体。总的来说,可以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及文学艺术传统等四个主要方面入手把握其中的文化差异,寻求适合的翻译方式。

一、生存环境差异

“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老舍《想北平》)If follows that, in contrast with Peiping in its entirety, what little I know about it is probably a mere drop in the ocean.

汉语社会和英语社会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对自然生活环境的主观感受不尽相同。反映在语言上,也就造成了文化意义的差异。英语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因而语言中有很多同海洋和航海有关的比喻和习语,如:as close as an oyster表示守口如瓶,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表示未雨绸缪。而传统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因而产生了大量与农业相关的比喻和习语,如燕子低飞要落雨,立秋勿落要秋旱。牛在中国农业社会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于是与牛相关的习语就很多,如牛角书生,对牛弹琴,牛衣病卧等。同样,英语中很多词汇反映了英国人对海的依赖,如英语中表达贵族血统表达为blue blood,而蓝色正是大海的颜色。

二、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差异

“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胡适《差不多先生传》)His mother sent him out to buy her some brown sugar, but he returned with some white sugar instead.

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自然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意义。例如中国有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中国人的主食是米饭,因而对于中国的主妇来说,没有米就难做出一顿像样的饭菜。然而米饭并不是西方人的主食,西方的主妇不用米也可以做出一顿丰盛的晚宴。因此,这句话如果按照字面意义译成英文,其文化含义就很难为西方读者所体会。又如,英语表示一件事很容易时,会用a piece of cake,因为蛋糕在西方是常见的一种食品,生活中经常食用。在中国我们经常会用小菜一碟来表示相同的意思。

因为中英文化的不对等,很多单词在源语言到目标语的转换过程中,需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行文方式和表达习惯。有些源语言词汇在汉英翻译中找到目标语言中颜色不同而内涵意义相同的词汇即可。例如在英语社会中,白色被看成是圣洁的颜色,用于婚礼仪式;而红色象征着危险,用于如火警等场合。而汉语文化里白色是悲痛的色彩,用于丧葬仪式;红色象征喜庆,用于喜庆场合。又如在英语中,鸡、山羊、奶牛分别有胆小懦弱、好色淫荡、粗壮邋遢的含义,而这些含义在汉语中常和鼠、狼、猪相联系。

三、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差异

“祖父、伯父母、叔父母和堂姐妹兄弟,都没把我当作野孩子。”(冰心《灯火管制》)My grandpa, uncles, aunties and cousins never thought me a naughty child.

“他又怎能勘破现世,而跳出三界外呢?”(庐隐《恋爱不是游戏》)How could they see through the van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make a clean break with this mortal world.

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生活风俗等使得不同的民族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因而使一些词汇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文化意义。例如传统的中国社会注重家族观念,往往几代人同堂同时封建礼教有要求长幼有序,家庭成员有近亲和远亲之分,处于家谱体系中不同地位的人须有不同的称谓才不至于混淆。父亲的兄弟称为伯伯或者叔叔,母亲的兄弟称为舅舅,但在英语里面,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的兄弟均可统称为uncle,与之对应的就是aunt,所以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先通篇阅读,联系上下文进行情景分析方能知道uncle在文中究竟是译作叔叔还是舅舅。

无论是英语社会还是汉语社会都有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传统。这些传统逐渐积累沉淀下来,形成了语言词汇的文化意义。例如汉语读者一看到“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反映在他头脑中的不仅仅是“杨柳枝条随风飘摆的样子”,同时他会感受到“依依不舍”的隐含意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杨柳”这一意象总是和“惜别,怀旧”这样的情感相联系。但是在英语文化中缺少这种意象,因而英语读者很难把这一意象同它所隐含的意义相联系,从而使得翻译“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变得困难。

严复曾以“信、达、雅”三字囊括了翻译的精华所在,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尽可能忠于原文。而解决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衍生出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的方法,莫过于把中西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再辅以适当的技巧解决中西文化的差异,并通过不断实践努力使自己的翻译臻于完美。译者只有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不断学习和掌握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的变迁,增进自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才能在英语翻译中尽量减少这种文化差异,合理有效地处理翻译中的不对等因素。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浅谈翻译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因素,思维方式,不完全对等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种种差异的存在导致了翻译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 使得翻译工作变得异常困难。为使翻译工作简单化, 提高翻译速率, 学者应了解其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找到翻译时可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不完全对等现象的定义

狭义上,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它包含着对原文含义的理解逐步深入, 对原文含义的表达逐步完善的过程。如图所示:

上图概括了翻译中的语际交流过程。可以看出, 翻译始于理解, 落实于表达。即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所传达信息意义的基础上, 才能用合适的译语将原文的信息意义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译语读者。但由于文化背景, 语言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造成了翻译 (汉英翻译) 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

二、不完全对等现象产生的因素

(一) 思维方式因素

1.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不同民族都具有具象和抽象两种思维, 只是各有所长。总的看来, 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具象性, 西方文化更重抽象性。中国人历来崇尚具体形象。如最原始的象形字。而且在使用时, 汉语也较少有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 较多使用具有实际指称意义的具体名词。然而, 在英语中, 因传统文化“尚思”的影响, 尤其注意区分词义的具体与抽象。比如:同样是吃药, 如果表示吃药这个具体行为则要用“medicine”, 如果仅仅叙述吃药这件事最好用“medication”。对于习惯具象思维的中国读者, 译者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涵盖的抽象概念具体化, 才能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2. 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具体表达工具, 语言和思维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汉语重整体, 一般不分个体名词与集体名词。而英语个体意识凸显在个别与整体的区分上, 很多名词都有一个集合词。如:vehicle代表总体的车, 卡车lorry, 轿车car, 公共汽车叫bus, 救护车ambulance, 出租车唤作taxi, 这些在汉语里一个以“车”字便统统包括。平常说“下车”, 可能是其中的任何一种车。汉译英时必须特别注意区别使用场合细微的差异。

3. 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不同民族, 观察角度及思维方向常常各不相同。在语言方面, 表述同一事物可能选取截然不同的方向。如在时间概念上, 英美人士与中国人就是“背道而驰”。如:英语中back表示过去的时间, forward表示将来的时间, 而中国人的“前”指的是历史, “后”则是指未来。所以, lookback表示回顾, backshift是前移而非后移。

(二) 文化因素

1. 习俗因素

习俗差异导致翻译中的概念空缺。比如说, 在中国文化中, 大家在新年里要挂对联, 贴“福”字, 挂红灯笼等。而且贴“福”需倒贴, 意味着新的一年里带来财富、幸运等。但这些词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因子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物。如果把“福”译成lucky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含义。

2. 宗教因素

世界上存在三大宗教信仰,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而中国人大部分信仰佛教。在翻译句子“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 creation, whentheclaybeingsbegintobreathe.”时很难理解这个句子被译成“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 目睹生命呼吸成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翻译呢?那是因为基督教认为, 上帝创造了人类, 而人是由泥土做成的, 因此, 该句子中的creation指上帝, 而clay指上帝创造的人, 在理解了creation和clay这两个词的宗教涵义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这句子。

3. 语言文化习惯因素

“rainingcatsanddogs”是英语里用来形容雨大的, 如果照直翻译成“下猫下狗”就成笑话了, 因此翻成“大雨倾盆”, 符合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习惯。又如, 在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 而不是“雨后蘑菇”, 因为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4. 文化禁忌因素

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禁忌, 如不了解这些文化禁忌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者“金鸡奖”的翻译, 先被译成“GoldenCock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了“公鸡”外, 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 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 后改译为“GoldenRoosterPrize”译者需要通过这种不完全对等的翻译来避免文化冲突。

(三) 时代背景与历史传统因素

汉语中存在许多文化意象。例如:“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造的人间仙境, 但英美人士对“peachblossomgarden”无法产生类似的联想。一个词除了基本意义以外, 还有附加意义, 包括情感义、文化内涵等多重信息。对于通过联想产生的“超语言信息”, 是无法由词汇对应来弥补的, 其隐含的文化意义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补充说明才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其含义。

同样, 在英语中具有文化意象的词在汉语中的词汇空缺也相当常见。如:BloodMary指一种鸡尾酒, 因为玛丽女王统治时期残酷镇压百姓, 而此酒以伏特加掺和西红柿汁和柠檬汁, 颜色如同鲜血。如果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就不能理解这一词汇。

(四) 译者因素

由于每个译者的文化程度, 社会环境不同译者自身水平的高低, 即其综合素养水平的高低, 也成为影响等效程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译者的双语掌握程度、对两种文化的认识深度和敏感度及对译文受众理解能力和知识范围的预知能力等。一般来说, 译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综合素质越高, 获得等效的可能性就越大, 等值程度也就越高。如翻译伯乐相马:A goodmanchooseagoodhorse.因译者因素水平较差, 翻译出来的东西完全失去了原味。

三、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一) 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根据字面意思去翻译, 是翻译的基础。如:dayday up天天向上。

它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能较直接的传达原意, 简单易懂。

但直译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译文会变得冗长繁琐, 甚至事与愿违。所以一味追求直译, 很容易造成误译。

(二) 音译

在新兴词汇出现, 却找不到对应的英语词汇时一般会采用音译的方法, 即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 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 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如:酷 (cool) 、迪斯科 (disco) 、欧佩克 (OPEC) 、托福 (TOEFL) 、雅皮士 (Yuppies) 、比基尼 (bikini) 、披头士 (Beatles) 、妈咪 (mummy) 、朋克 (punk) 、黑客 (hacker) 、克隆 (clone) 、派对 (party) 等。

(三) 意译

意译是结合特定的语境以及人物内心特点等因素对文字加以理解。这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存在确又相互联系。如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直译是基础, 意译是补充。在翻译时所遵循的原则就是能直译就直译, 不能直译就采取意译。如翻译以下这一句子:

例1.Theiraccentcouldn’tfoolanativespeaker.

直译:A.他们的口音不能愚弄本地人。

意译:C.本地人一听他们的口音便知道他们是外乡人的。

相较者两句翻译, 直译则令人感觉拗口, 难以理解, 而意译更贴近人们的思维。

四、结语

客观存在的思维方式因素、文化因素、时代背景与历史传统因素和潮流因素造成了不完全对等现象。译者只有在认识并深刻理解各种文化差异之后, 才能灵活、准确的融合两片甚至多片文化, 将不完全对等因素降到最低点;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降低翻译中出错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张婧.影响等效翻译的主要因素[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2]郭晓斌.翻译中的不对性探究[J].科技信息, 2008.

商务信函翻译文体对等研究 第5篇

专业论文

商务信函翻译文体对等研究

商务信函翻译文体对等研究

摘 要:英文商务信函有着的自身文体特点,同时由于中英两种语言间的诸多差异,使得信函的翻译较难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等值。拟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文体对等”出发,探讨如何实现信函英汉翻译的文体对等。

关键词:商务信函;功能对等;文体对等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68-02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与情感交流过程,是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语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等的再现或重新表达。自有翻译实践以来,翻译的标准问题就是古今中外众多学者们不断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抑或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Tytler)的“三原则”,虽有相异之处,但都认为“忠实”应是各类翻译实践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如何实现忠实?忠实于原文内容?忠实于原文的形式?还是两者兼顾?这些都是译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拟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商务信函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体对等原则。

功能对等

为使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原则,所谓“功能对等”,是指翻译时不必注重文字表面的机械地逐字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曾明确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可见,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因此,功能对等理论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后者注重的是两种语言间的形式对应,而前者则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信息的传递形式转移到读者的反应,即两种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在奈达看来,判断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时,不应局限于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对比,而应以两种语言读者的反应为判断依据。

事实上,奈达的“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本文拟从商务信函的文体特点出发,探讨其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体对等的实现方式。

商务信函的文体特点

商务信函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和交流手段,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操作中,所有的商务信函都是重要的事实依据,信函内容涉及买卖双方交易的各个环节和具体事宜,因而,当产生贸易纠纷时,商务信函可以为解决贸易纠纷提供判断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务信函的准确而恰当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英文商务信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都需要遵循7C原则,即:correctness(正确)、concreteness(具体)、completeness(完整)、clearness(清晰)、conciseness(简洁)、courtesy(礼貌)及consideration(体谅)。正是由于这些原则,英文商务信函词汇含义准确、表意性强,所涉及的信息翔实具体、清晰、完整。此外,从表达方式来看,文字简洁有力、重点突出,往往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完整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礼貌,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

翻译策略和技巧

在翻译商务信函时,译者首先要准确把原文单词和短语的含义,再运用译语恰当地重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一般情况下,当原语的语言形式和译语的相近时,可直接按原文的结构表达出来。如:

例1.Please find enclosed the check for USD 2,000,000 and inform us the receipt.译文:随函附上200万美元的支票,敬请收悉后告知我方。

原文短短的一个祈使句,包含了两层意思:随函附寄200万美元的支票一张,此外,要求对方收到后给予告知。可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礼貌和效率兼具。翻译时,译文和原文基本上一样简洁,形式上也和原文基本一致。

然而,由于商务信函自身的文体特征以及中英文在句法上的诸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差异,在翻译信函语句时,并不总能做到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一致,也就是说,并不总能使译文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有时,为了使译文与原文同样简洁、清晰、礼貌,需要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对原语词汇的词性、句子形式或语态进行调整。正如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在判断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时,不应该仅仅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形式,而应该对比译文读者能否与原文读者获得一样的反应,同样,商务信函的翻译应以“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为主,而不是“形式对应”(formal equivalence)。

3.1 译文与原文间的词性转换

在用词方面,英文中名词的出现频率更高,一个语句里往往包含好几个名词结构,而中文则偏向于使用用动词,一个语句里甚至包括好几个谓语动词,句子依然通顺,没有任何逻辑或语法毛病。如:

例2.We are exporters of the above goods,having a history of forty years in this line.译文:我方出口以上货物,从事这一行业已有40年之久了。

这句话用于商务信函中的公司业务介绍。如果把它译为“我方是以上商品的出口商„„”,则不如译为“我方出口以上商品„„”简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这就自然涉及单词“exporters”的词性转换,即由原语的名词转译成译语的动词。这样,虽然形式上不同于原文,但在阅读效果上却和原文一致,更加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3.2 句式转换

商务信函中,一方经常需要向另一方提出某种请求,希望对方采取某种行为,但若简单地统统使用祈使句“please„„”显然不太合适。因为信函所涉及的当事双方是贸易伙伴,理应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祈使句“please„„”稍显不够礼貌。另一方面,仅使用祈使句会使句式单一,容易让读者觉得枯燥、厌倦。所以,信函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句型:“We would be delighted if you could„„”,“We would appreciate it if„„”。这些句式形式上显然不属于祈使句,而是陈述句,但实质上却是用陈述句的形式表示祈使句的内容,即,委婉地向对方提出要求,希望其能完成某个行为。翻译时,为了能够使译文简洁,往往会在形式上作一定的转换,译为“谨希„„,敬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请„„,请„„”从而使其能够在内容、风格方面忠实于原文。如:

例3.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you would let us know by returning your lowest possible price for the following goods on FOB London.译文一:如能报下列商品伦敦船上交货之最低价,我方将不胜感激。

译文二:请报下列商品伦敦船上交货之最低价。

再如:

例4.We should be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provide us with all possible information on your market.译文一:如若贵方能提供贵方市场信息,我方将不胜感激。

译文二:谨希提供贵方市场信息。

上述两例中,译文一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接近原文,但却稍显啰唆,不够简洁,而译文二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同时却又不失礼貌和简洁,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3.3 语态转换

除了句式的转换外,翻译商务信函的过程中,还经常涉及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间的转换,尤其是由原文的被动转换为译文的主动。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的不同,或是出于礼貌及其他因素的考虑,英文商务信函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比较普遍。翻译过程中应视情况而定,如译为中文的被动句后,译句不够简洁、生硬牵强,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时,不妨换个角度,试译成中文的主动句。如:

例5.Please be informed that,on account of the fluctuations of foreign exchanges the quotation is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previous notice.译文:兹告知贵方,由于外汇的波动,报价随时可能改变,不另行通知。

例6.Full information as to prices,quality,quantity available and other relative particulars would be appreciated.译文:请详告价格、质量、可供数量和其他有关情况。

3.4 拆译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从中英文的连接方式来看,中文属意合语言,即语句之间通过语义和内部逻辑关系实现连接,句子往往较短。而英语属形合语言,语句之间靠形式手段实现连贯。英语商务信函作为一种正式书面语言,其形合特征更加明显:往往从句层次复杂,频繁使用长句,其中分词短语、名词短语、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个长句中。由于英语的形合特征,虽然句子很长,但却依然层次分明,句义清晰,简洁有力。翻译时,往往需要根据中文的习惯进行拆译,从而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又能按照中文的意合表达习惯再现原文的简洁。如:

例7.We have asked the Bank of China here to open a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for US$5,000 in your favor and this will remain in force until April 20,2010.译文:本公司已经要求此地的中国银行开立一张不可撤销信用证,以贵方为受益人,金额为5000美元,该信用证有效期到2010年4月30日。

原文的前半句较长,含有两个介词短语(for US$5,000,in your favor),翻译时作了拆译处理,语义清晰,更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

结语

鉴于商务信函自身的文体特点以及中西方语言在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商务信函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具有与原文同样的文体特点:译文内容应正确、具体、完整、清晰,语言应简洁、礼貌、体谅,译者需要适当地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进行转换,采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如词类转换、语态转换、合分转换,及句式转换等,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的等值,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阅读反应。

参考文献

[1]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林晓纯.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商务信函翻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汤静芳.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对等理论与进口商标的翻译 第6篇

关键词:对等理论;商标;翻译

商标就是商业公司用来为其产品命名并且用以区别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所使用的标记。一个成功的商标不仅可以为商业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能够使其顺利地进入到另一个国家的市场中。因而商标的翻译成为公司形象战略的一个主要部分,是仅次于产品质量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好的商标翻译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好的第一印象,而且可以对公司产品的销售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作者认为尤金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在进口商标的翻译中有可应用性及可操作性,并据此提出一些翻译进口商标的策略。

一、对等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观是为国内广大翻译理论家及工作者所熟知的翻译理论。奈达首先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动态对等”这个概念。接着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做了解释:“所谓动态对等,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在1986年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后来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又对此做了解释“‘功能对等’这一概念在以前很多书中用的都是‘动态对等’。‘动态对等’是根据‘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而言的,但‘动态’这一术语经常被人们误解为某种具有特殊效果和感染力的东西…为了避免这一误解和强调‘功能’这一概念,用‘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来描述翻译的充分性似乎更令人满意。”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二、进口商标翻译的策略

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可见,要实现原语和译语之间的功能对等,在翻译的内容上要“再现原语信息”,在形式上要找到“顺乎自然的对等”和“语体的重要性”。当内容与形式冲突时,应注意“对等而非同一”和“意思应优先”。这指的就是功能对等翻译。即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形式的一一对应,而求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使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考虑语言词汇本身的意义及其翻译,更要重视译语的交际效果所造成的读者的主观反应和评价。所以在进行进口商标翻译时,想让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应的效果和影响就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的反应原文的面貌。要想译出功能对等的名称,就必须弄懂原商标的概念意义、联想意义以及商品的功能特性,还要结合我们的文化风俗习惯,不能死抠字眼,生搬硬套;必须灵活创新。这样才能够译出商标的独特个性,实现商标的欣赏价值和市场效益。

商标就是商业公司用来为其产品命名并且用以区别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所使用的标记。一个好的商标应该通俗易懂;应该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取向,能激起其购买欲望;应该简短醒目;应该易读易记;而且选用的词汇应该内涵丰富并能产生美好的联想。翻译商标可以通过谐音联想、音译、意译或两者综合的做法,使翻译后的中文商标名称得体、流畅、忠实的传译出原商标的信息内容和美学特征。并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激发其购买欲望。进口商标翻译可采取如下策略:

1.谐音联想

英文“MEADOW-GOLD”是美国的著名品牌。1992年,MEADOW GOLD冰淇淋进入中国市场,受到很多年轻人和儿童的喜爱,是冰淇淋产品中中高档消费的代表品牌之一。其中文译名是“美登高”,译者很好地遵循了翻译时的功能对等,“美”和“高”两个字在汉语中有极强的褒义成分,令人联想到这种冰淇淋味道甜美,品尝后令人心旷神怡。虽然价格偏高,但满足了不同的消费群体,从侧面体现了消费者的身份。再如“Pampers”是美国宝洁公司的婴儿尿布商标词,Pamper在英语字典里是“宠爱、溺爱、娇惯”的意思。但作为商标词,它不但没有贬义,反而更加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非常富有感情。在译成中文时,译者没有紧扣字典的意思,而取谐音译为“帮宝适”,意思是“帮助您的宝宝更加舒适”,这有效迎合了中国年轻妈妈的心理需求,与“Pampers”功能对等。

2.音译

音译法通常用于翻译人名或者公司的名称。即使是在不同的语言中,翻译过来的发音几乎没变化。“Nokia”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移动电话品牌之一。这个名字来自于该公司所在的小镇。中文的翻译“诺基亚”使人们似乎感受到该公司表达的意思——对亚洲的承诺。著名的英国汽车品牌“Rolls-Royce”,中文翻译为“劳斯莱斯”。这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品牌的贵族血统。由于是仅靠原本的英文发音直接翻译过来的,所以这种简单的音译法被许多公司在刚开拓海外市场时使用。而同一种商品,在进入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条件下,应该从不同的着手点考虑音译的运用,这样才能达到功能对等。著名互联网搜索引擎“Yahoo!”被翻译成“雅虎”,它既有情趣,又吸引人们的眼球。“虎”在中国人心中是百兽之王,是威严的象征,突出了它在互联网中名列前茅的地位。前面所加的“雅”字表示小巧玲珑,惹人喜爱,使可爱乖巧的小老虎的形象跃入用户心里。

需要注意的是,直接音译固然简便,但若想使译出的汉语商标达到词美意好的效果也非易事。由于汉语语言本身的特殊性,与英语商标读音相同的字词往往不止一个,翻译时应从各个方面考虑,尽量择取意义最适合、读音最相近的字词。

3.意译

当英文商标不能通过音译和直译得到完美的中文商标名称时,就要使用“意译”。意译法分为直接取意和择优取意两种方法。直接取意的方法通常被使用在当英语文化和汉文化表现出同样意思的时候。如日本的汽车“Crown”中文为“皇冠”,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显示出这款汽车的豪华气质。又如Apple Computer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其中文名是“苹果机”,它在国内如其名“红彤彤的苹果”一样受到欢迎。还有大家熟悉的品牌牛仔裤Apple 也被直接翻译为“苹果”牌牛仔裤,听起来十分可爱,能够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直接取意达到了意义上的功能对等,给人以更直观的印象。

有些商标直接取意的话不够理想,易忘难读。倒不如择优选意,根据其产品特征和性能,选取理想的汉语商标。众所周知,“宝洁”是美国“P&G”(Procter & Gamble)公司在中国的品牌名称。这个品牌在意思和发音上都是毫无关联的。“P&G”代表的是公司创始人William Procter和James Gamble的名字,而“宝洁”的意思是“实用”和“干净”。然而它的产品却早已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领域。同样,“宝洁”公司的许多产品也是用了择优取意的方法。如洗发水“Rejoice”的英文意为“永远快乐”,而中文却译为“飘柔”。

4.音意结合

此种翻译方法通常是将商标的一部分用音译法按照发音译出来,而另一部分就添上相应带有特殊意义的汉字,从而使得整个翻译生动且更加符合当地文化特色。音意组合翻译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将“Coca-cola”翻译为“可口可乐”。这个翻译不仅延续了“Coca-cola”的英文发音,还增添了中文里“美味”和“快乐”的意思。虽然“可口可乐”相对于“Coca-cola”来说没有特殊的意义,可中文却升华了英文的意思,成为了商标英汉翻译中的经典之作。著名美国运动品牌“Nike”的中文翻译为“耐克”,取名于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假如将其翻译为“奈姬”或“娜基”,消费者就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个品牌。

还有的商标本身一部分有真正含义,而另一部分是专有名词。在翻译这种商标时要借助汉字表音表意的特性,做到音和意的对等。婴幼儿用品John’s Baby(强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强生”与原名发音相近,又符合家长的心理,谁不希望自己的宝宝生下来就很健康强壮,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呢?

三、结 论

商标的翻译不能仅仅是形容产品的载体,更应该拥有一些独特的性质。所以我们在进行商标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目标语言的规则,朴素且生动地给商标以准确及富有创造性的译释。这就对商标翻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翻译时必须让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译文与原文在语言上都要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信息并产生对等的有效联想,同时还要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因此翻译者不仅要掌握中英文,同时掌握语言学、社会科学以及市场广告推广等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 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 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翻译不对等 第7篇

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是一大难题, 常见的不对等现象有如下几种:一是因地理环境因素而产生的不对等现象;二是因英汉思维因素而产生的不对等现象;三是因宗教信仰因素而产生的不对等现象;四是因文化象征因素而产生的不对等现象;五是因语言特点因素而产生的不对等现象。英汉两种语言词汇、语法、修辞和习惯用法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些差异也会造成翻译上的不对等, 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在英诗汉译和惯用句型上。

因此, 处理好不对等现象, 是我们着重要解决的问题。正如家尤金奈达所说:“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 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过程中所坚持的“对等”, 是内容而非形式的对等。“意义是最重要的, 形式为其次”。为此, 我们通常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一、重创

翻译本身就是重新创作的过程。有很多词第一眼看上去和我们已知的基本意思完全不沾边儿, 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翻译出它们的准确意思。例一:十多年前在翻译一篇关于污水处理的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There are a lot of s ta nd s on the wa te r.”根据上下文句中的“s ta nd s”翻译成“漂浮物”才合句意, 可这个词恐怕在哪个词典中也没有“漂浮物”的解释词条。例二:“The main area which still requires subs ta ntia l c la rific a tion a re the org a niza tiona l a rra ng e me nts for p roje c t ma na g e me nt a nd imp le me nta tion a nd the PMO s truc ture.” (目前仍需要具体澄清的主要问题是项目管理和实施的组织机构安排, 以及项目管理办公室的组织结构) 。例三:“He revealed in a January 2008 interview that he lad been d ia g nos e d in 2006 with a d va nc e d p ros ta te c a nc e r.” (他在2008年1月接受采访时透露, 2006年他已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晚期) 。我们翻译时一定得动脑子, 任何一句话都要三思而后译, 稍一疏忽就会留下笑柄。如日前从电视的《人与自然》节目中听到这样一句话:“眼镜蛇一次喷出的毒液足以杀死一个男人” (英语原文应该是The venom that the cobra once gushe s c a n kill a ma n fully) , 毒液难道杀不死一个女人?再如有人将“assault rifle”译成了“攻击性步枪”, 难道还有“防御性的步枪”?其实认真查一下就可知道应该是“突击步枪”。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术语, 翻译时一定要勤查、勤问、勤琢磨, 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认真地动脑“重创”。

二、重意轻形

这类词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不同的词表示同一个意思, 二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表示不同的含义, 三是形式和意义都相同, 只是由于不同的语言环境, 而译成了不同的词。下面我们分别看三组这样的例句。

1. 形式不对等但意义对等, 翻译的汉语相同

例如:

(1) That is pretty much what Barack Obama’s new ad-minis tra tion ha s ma na g e d.这也几乎是巴拉克奥巴马新政府力图要做的事。

(2) The Sri Lankan authorities declared a final victory inthe ir 26-ye a r wa r with the Ta mil Tig e r re b e ls on Mond a y.斯里兰卡政府周一宣布, 在与泰米尔猛虎反叛组织长达26年的战争中, 他们取得了最终胜利。

(3) Confirmation of government claims has been impos-s ib le.想要证实政府的说法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2. 意义不对等形式对等, 翻译的汉语不同

例如:

(1) First there was Captain Chesley Sullenberger, walk-ing th e le ng th of his s inking p la ne to b e s ure e ve ry la s t p a s s e ng e r wa s s a fe ly off.The n c a me Ca p ta in Ric ha rd Phillip s, b a ttling p ira te s in a ng ry s e a s.首先是机长切斯利萨论伯格, 他在飞机降落时巡遍客舱, 确定机上每一位乘客安全离去。其次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与海盗较量的理查德非利普斯船长。

(2) Julius Caesar was a great captain.恺撒是个伟大的统帅。

3. 形式意义都相同, 翻译的汉语不同

例如:

(1)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has remained silent onthe Kre mlin’s c urre nc y id e a s.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克里姆林宫关于货币问题的主张未予表态。

(2) President Obama signed a agreement on Monday.奥巴马总统周一签署了一项协议。

三、音译

音译就是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中的词语, 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例如:s how (秀) 、p a rty (派对) 、e-ma il (伊妹儿) 、Shop p ing ma ll (销品茂) 、New York (纽约) 、Obama (奥巴马) , 等等。

四、遵循惯用

英语的惯用句型 (特殊句型) 是英汉翻译中的难题, 它不仅会难倒一些“生手”, 也常常使行家里手出丑。如香港英语专家连达先生就将一句名言“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 hild”, 误译成了“贤父知己子”。对此钱歌川先生有明确的解释, “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了解自己的儿子”。类似的特殊句型还有:It’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路必有弯”。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未必都是金子”, 等等。

事实证明, 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英语惯用表达形式, 对我们学习和研究英语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并翻译成贴切的汉语, 才能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契合。

摘要:英汉翻译的对等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很多的不对等现象。我们在英汉翻译中, 要努力寻求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 进而做到相对意义上的对等, 实现实际文化中的不对等现象的契合。

翻译不对等 第8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种语言既反映一种特定的文化, 又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 反映着语言的发展状况。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 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词汇上。”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印迹。词汇意义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也受到人们所属群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词汇意义常常有三个层次: (1) 指称意义 (referential meaning) , 又称外延意义 (denotation) , 指词与客观或虚拟世界中的现象相连系的那一部分意义, 即词的基本意义或字面意义。 (2) 内涵意义 (connotation) , 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具有的感情和所持的态度, 内涵意义含有感情色彩。 (3) 文化意义 (cultural meaning) , 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义。什么是词语的文化内涵呢?邓炎昌和李润清在《语言与文化》中说:“词的内涵不同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笔者认为, 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除字面意义之外的﹑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因素的隐含意义, 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该词所产生的联想, 即联想意义, 是词语的内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统称。

英汉两种语言是发达的语言, 词汇极为丰富, 其中与动物有关的词汇极多。动物词汇指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 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 动物词汇由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经常被人们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丰富自己的语言, 已被融入到各民族的语言中, 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动物被赋予的各种寓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 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存在很大差异, 体现了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对英汉部分动物词汇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进行分析, 展示中西文化差异, 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2.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不对等的原因

英汉两种语言中, 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即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 (referential meaning) 完全相同, 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相反。这种现象在语言中极为普遍, 是尤其值得注意的地方。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 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

2.1 因历史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不对等

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在我国传说中, 龙是一种能够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 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 因而它具有这八种动物的本领, 能上天, 能入地, 能在路上走, 能在水里游, 能在空中飞。中国人都以龙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在中国几前年的历史中, 龙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直作为封建专制权力的象征。龙的勇猛和不屈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正是对“龙”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 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崇尚正直的道德观念, 从而构成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规范。因此, 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就特别多。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画龙点睛、龙飞凤舞、藏龙卧虎、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许多褒扬之词。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 (龙) 是一种巨大的蜥蜴, 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 能够从嘴中喷火, 是邪恶的象征。龙被认为是凶残肆虐的怪物, 应予消灭。《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 (Satan) 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现代英语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贬义, 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 意思是她很凶猛, 令人讨厌。

2.2 因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不对等

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 各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 中国属于黄土文明, 英国属于海洋文明, 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英汉两个民族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 “牛”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史上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具有重要作用, 是人们劳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形象, 人们对牛的情感也反映在语言上。在汉语中有很多带“牛”字的成语都富有褒义色彩, 如汗牛充栋、老牛舐犊、老黄牛、孺子牛、壮实如牛等。相反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以牛为“农家宝”, 而只是“盘中餐”。他们眼中的牛满身缺点, 如, a bull in a china shop鲁莽闯祸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凶悍;throwthe bull胡言乱语。John Bull (约翰牛) 是英国人的绰号, 这个词在John Arbuthnot (1667-1735) 的笔下第一次出现时, 指的是一个名叫John Bull的英国人, 此人心直口快, 行为鲁莽, 躁动不安, 滑稽可笑。calf (牛犊) 、cow (母牛) 、buffalo (水牛) 的文化内涵也都是贬义的, 如calf比喻呆头呆脑的人;cow比喻肥胖丑陋的人;to buffalo sb.指哄骗某人。

2.3 因习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不对等

英汉民族中都有人养狗, 且狗与dog所指称对象完全一致, 但英汉民族对养狗的目的和态度很不相同。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 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有的人无儿无女, 便拿狗来代替, 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它们有吃、有穿, 还有音乐家专门为之谱“狗曲”;得病时可请兽医, 还可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当主人外出度假时, 它们还可以享受“最好的假期’待遇”。比如, 可以住在装有空调的“高级狗宾馆”里。但在我们汉民族中, 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英语中有很多带“dog”的褒义的短语和句子了。比如, “Love me, love my dog.”指爱屋及乌, “a lucky dog.”指幸运的家伙, “Every dog has its day.”意为“凡人皆有得意日”,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指有功者应受奖赏,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指雪中送炭、助人于危难之中, 等等。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相比, 中国人则更在意狗的奴役性和使役性。中国人养狗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看门。因而在中国, 狗的地位比起英语国家的同类来说要低得多。在多数情况下, 中国人认为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 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鸡鸣狗盗、狗急跳墙、狼心狗肺、鼠窃狗偷、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腿子、狗杂种、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等等。

有趣的是, 中国人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对猫的喜好情感恰好与狗相反。中国人喜欢猫, 是因为它活泼可爱, 可与主人作伴消遣, 而且猫还抓老鼠, 颇具实用价值。因与“耄”同义, 猫在中国文化中还是长寿的象征。可在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眼中, 同样乖巧也能捕鼠的猫, 却是整天不务正业, 到处乱窜, 只知道惹事生非的家伙, 以下的习语生动地体现了他们眼中的这一形象。“No room to swing a cat.” (形容地方狭窄) ,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形容像热锅上的蚂蚁) , “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 (指掩耳盗铃) , “The cat out of the bags.” (指泄露秘密) 。尤其是黑猫, 更让西方人深恶痛绝, 惟恐避之不及。人们用猫来比喻包藏祸心的人, 如She is a cat. (她是一个邪恶的女人) 。

2.4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不对等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意义, 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 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 因而文化内涵不对等。

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 owl常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因此, 在英语中, owl是一种表示智慧的鸟, 禽兽间的争端要请它来裁决, 紧要关头就得找它求救。成语as wise as an owl (象鹰一样智慧) 即是一例。如果说某人owlish往往是形容他聪明、严肃。如Patrick peered owlishly at us through his glasses. (帕特里克透过他的眼镜严肃而机智地审视着我们) 。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与owl在英语中的形象完全不同。由于猫头鹰昼伏夜出, 常盘旋于坟场, 且在深夜发出凄切的叫声, 迷信的中国人认为它是不祥之鸟。民间传说猫头鹰落在谁家树上, 或谁听到猫头鹰的叫声, 他家就会有人要死。这么一来, 人们便把它的叫声与死亡、倒霉及厄运等联系在一起, 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 谁碰上它谁就倒霉。中国民谚中有“夜猫子 (猫头鹰) 进宅, 无事不来”;“夜猫子抖抖翅, 大小有点事”;“夜猫子进屋, 全家都哭”的说法。猫头鹰在中国人看来是厄运的象征, 人见人怕。

蝙蝠bat是哺乳动物, 食蚊、蛾等昆虫。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 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总是与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提到蝙蝠, 英语民族会联想到vampire (吸血蝙蝠) 。传说vampire夜间离开其坟墓去吸食睡觉者的血, 让人恐惧和厌恶。英语成语中的一些表达法也表明了对于bat的坏的联想, 例如as blind as a bat (象蝙蝠一样瞎) ;crazy as a bat (象蝙蝠一样疯狂) 等。然而蝙蝠在汉民族中, 由于它的发音和“福”字相同, 因而被视为好运、幸福和健康长寿的象征。中国的传统画把蝙蝠和鹿设计在一起, 构成“蝠鹿” (发音“福禄”) , 代表富贵荣华, 保佑人们“有福有禄”的意思。又因为“红蝠”与“洪福”同音, 因此红蝙蝠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同一个动物词汇具有不同文化内涵, 这正好说明并反映了英汉两种文化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体现出民族的文化个性。

3. 英汉文化内涵不对等动物词汇的翻译策略

翻译问题不单是个语言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着重大的关系, 并受它们的制约。Marysnell Hornby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运动”。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他 (翻译工作者) 处理的是个别词, 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文化内涵词是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的折射。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的转换与两种文化的交流, 在不少情况下很难完全复制这种斑斓的色彩。然而作为两种语言与文化沟通的桥梁, 翻译又必须设法进行这种复制, 因而复制过程中某种程度的失真就不可避免。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样, 对文化内涵词在特定场合的情形作一番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文化内涵词作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复合体, 这两种意义并非总是平分秋色, 而是因其所处的特定上下文不同, 某种意义总是作者意欲表达的主要意义。那么翻译文化内涵词由其所处的上下文而决定的主要意义, 便是译者翻译该词的主要目的。

某一动物词汇在源语和译语文化中概念意义相同但文化内涵不对等, 采用意译法就成了译者较好的选择。因为译者此时的目的仍是移译文化意义, 只有舍弃相对次要的概念意义才能保证主要意义文化意义的准确传递。

“望子成龙”这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 就不能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因为如前所述, 龙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这句话会令西方人不可思议。意译法是唯一的选择, 因为只有舍弃相对次要的概念意义才能保证主要意义文化意义的准确传递。因此, 该成语通常有以下几种译文:

(1) to long to see one’s son win success in life or in the world;

(2)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3) 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如上所述, 英语dog和汉语的狗在概念意义上没有区别, 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相差甚远, 在翻译时不能直译, 应该意译。“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 这句当年中国人愤怒的呼喊, 译成英语后, 其中“走狗”一词被直译为running dogs (跑着的狗) 。西方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过去美帝国主义在中国做了许多坏事, 这一点中国人反对, 我们也很理解。可为什么要把它与跑动着的狗联系起来?跑动着的狗是多么可爱、多么生动!西方人的理解让我们中国人啼笑皆非。其实“走狗”一词的真正对应的英语应是lackey, flunky, stooge, servile, follower等。

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很能折射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意识到差异的存在, 译者在掌握翻译基本技巧的同时, 更要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丰富的内涵。作为中国人, 一般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要熟悉一些, 所以尤要补好对西方文化生疏的课, 才能在英汉互译时做到准确而传神。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种语言既反映一种特定的文化, 又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印迹。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动物被赋予的各种寓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 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存在很大差异, 体现了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背景。本文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 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 展示中西文化差异, 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内涵,动物词汇,不对等,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395-402, 418-426.

[4]蒋磊.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5]廖光荣.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文, 2000, (5) .

[6]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7]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J].中国翻译, 1996, (2) :9-12.

翻译不对等 第9篇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在1978年以后引进我国的。奈达新近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集中体现了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翻译思想主要可归结为三发展阶段:即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社会符号学阶段。在第二阶段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观。所谓动态对等是指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而不必拘泥于形式对应。按照奈达的定义, 动态对等翻译并不等价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或活译, 因为动态对等的要求更为严格, 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最好地再现原文意旨;而自由翻译或活译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 也往往是译者过分的自由发挥。在第三阶段, 奈达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问世了, 其理论的主要四大变化和发展中的一条就是不再采用动态对等, 而用功能对等取而代之, 从而使含义更清楚。最切近的自然对等也即动态对等, 它有三重含义:最切近、自然和对等。显而易见,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务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但无论是语内交际还是语际交际, 都不可能存在话语之间的绝对对等。也就是说, 寻求译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 另外, 还要使译文行文自然, 不带翻译腔。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 指出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是指意义和文体而言, 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 奈达又将对等诠释为功能而言。相比之下, 功能对等一说更具说服力也更科学。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 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要么是语音、语法不同, 要么是表达习惯不同, 但是它们的功能却是相近或相似。功能对等又比意义对等更为准确。这还关系到读者反应的问题。奈达认为翻译的对象是读者, 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 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当然, 诚如谭载喜教授指出的, 奈达的翻译理论过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问题上, 因而其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所以,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

2 字幕翻译的特征

Henrik Gottlieb教授提出了目前为止最为重要的字幕翻译特征:书面的;添加的;同步的;短暂瞬时性的;多符号性的。

3 老友记简介

罗斯 (古生物学学者) 和莫妮卡 (厨师) 是生活在曼哈顿的犹太兄妹。身为学者的罗斯生活认真, 有时甚至古板, 已经结婚。莫妮卡对一切事物都要分类整齐干净, 虽然争强好胜, 但因年轻时肥胖, 总有潜在的自卑感, 努力不去得罪别人。她租有一间宽敞的公寓 (瞒着楼管偷偷盗住祖母的房产) 。对门公寓内住着钱德和乔伊。钱德是罗斯的大学室友和最好朋友, 在某公司做主管, 喜欢用讲笑话来进行自我防卫, 掩盖自己的不自信。乔伊是意大利裔的三流演员, 傻乎乎, 心地善良, 爱食物、爱女人, 试镜屡屡碰壁。除四人之外还有行事古怪的菲比, 她幼时境遇凄惨, 混街头长大, 如今是按摩师。她和莫妮卡曾是室友, 但实在无法忍受莫妮卡强迫症般的洁癖性格, 最终搬出去住。此时莫妮卡高中时好友、千金大小姐瑞秋逃婚到咖啡店, 碰巧和她再次相逢, 也遇到了高中时暗恋她的罗斯。由于无路可去, 瑞秋在大家帮助下住进莫妮卡的家, 开始了之前从未体验过的独立生活!随着10年剧情的发展, 六个人六条线索紧密交织着进行。最为观众关注的线索就是罗斯和瑞秋的分分离离, 两人的恋情拖了十年之久。

4 实例分析

例1:Joey:I'm tellin'ya that girl totally winked at me.

All:Did not, she did not wink at you

那个女孩一定在跟我使眼色.

她才没有.

例中的字幕翻译行文自然流畅。“wink at”没有翻译成“眨眼睛”。“使眼色”更符合上下文语境。如果翻译成“调情”, 则不妥。因为我们的译文观众是面向国人, 国人更为含蓄和有礼貌, 对两性关系比较慎重谨慎。所以“使眼色”更切近。此外, “她才没有”的翻译更为简短自然, 更好的表达了说话者的情感, 也体现了字幕翻译的短暂瞬时性特征。而且, 这更为口语化, 更能体现说话人之间是朋友的关系, 谈话更为随意自然。这比“没有, 她没有跟你调情.”的翻译要好得多。“才”更是传神之字, 蕴含了全句的语气。总而言之, 翻译是按照功能对等理论处理的, 自然流畅的, 体现了最切近性。

例2:Joey:All right they got water, orange juice, and what looks like cider.

Chandler:Taste it.

Joey:Yep, it's fat.I drank fat!

Chandler:Yeah, I know, I did that two minutes ago.

好, 他们有水, 柳橙汁.这个看起来像苹果汁.

喝喝看吧.

对, 这是一杯油.我喝了油.

我知道, 两分钟前我才喝过的.

这一翻译按照功能对等的理论来审视, 存在瑕疵。“yep”这个词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可以省略的, 为了使译文衔接的更为紧密, 更为自然。另外, 可以将“all right”译成“太好了”, 这样效果就会更好。改过后的译文会更能体现Joey乐观的傻乎乎的性格。但是, 原译文也有其闪光点和可取之处。“Taste it”译成“喝喝看吧”, 更能透露出Chandler是在与Joey开玩笑。这种捉弄人的感觉自然的从译文中流露了出来。如果改译成“尝尝它.”, 恐怕不会取得原译文的幽默诙谐的效果了。最后, “看吧”也符合老友记口语化的特征。

例3:Chandler:Well, as old as he is in dog years, do you think Snoopy should still be allowed to fly this thing?

Gunther:Rachel?

Rachel:Yeah.

Gunther:Do you remember when you first came here, how you spent two weeks getting trained by another waitress?

Rachel:Oh, sure!Do you need me to train somebody new?

Gunther:Good one.

照狗的年纪来算你认为史努比还能飞这个玩意儿吗?

瑞秋?

什么事?

记得你刚来的时候, 有另外一个服务生训练你吗?

当然, 要我训练新人吗?

问得好!

“fly this thing”译成了“飞这玩意儿”, 是由于Chandler是青壮年小伙子, 说话比较随便也比较口语化。这跟他的年龄以及观众的接受能力都是有关的。这一点也正体现了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于读者反应的关注。“as old as he is in dog years”并没有采取直译, 它在翻译的时候, 形式上有了变化, 短语'as old as'在译文中省略了。译文处理'yeah', '什么事'这一翻译使行文更为连贯紧密, 在上下文语境里也更贴切恰当。'good one'译成'问得好'也是译文的成功妙笔。

通过实例分析可以看到,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能够很好地处理字幕翻译问题, 尤其更适用于字幕翻译。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字幕翻译既符合字幕翻译的特征要求又迎合了广大观众。这样的译文更为生动自然切近流畅, 也更能将电影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到位。

参考文献

[1]Delabastita, D.1989.Translation and Mass-communication:Film and TV Translation as Evi-dence of Cultural Dynamics.Babel35 (4) .193-218.

[2]Eugene A.Nida&Jin Di.On Translation-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and English (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3]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

[4]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 中国翻译, 2001, (4) .

[5]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1) .

商务信函翻译文体对等研究 第10篇

1 功能对等

为使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 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原则, 所谓“功能对等”, 是指翻译时不必注重文字表面的机械地逐字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曾明确指出, “在动态对等翻译中, 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 而是一种动态关系, 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可见, 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因此, 功能对等理论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 后者注重的是两种语言间的形式对应, 而前者则从信息的传递形式转移到读者的反应, 即两种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在奈达看来, 判断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时, 不应局限于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对比, 而应以两种语言读者的反应为判断依据。

事实上, 奈达的“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 本文拟从商务信函的文体特点出发, 探讨其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体对等的实现方式。

2 商务信函的文体特点

商务信函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和交流手段, 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在国际贸易操作中, 所有的商务信函都是重要的事实依据, 信函内容涉及买卖双方交易的各个环节和具体事宜, 因而, 当产生贸易纠纷时, 商务信函可以为解决贸易纠纷提供判断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 商务信函的准确而恰当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 英文商务信函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般都需要遵循7C原则, 即:correctness (正确) 、concreteness (具体) 、completeness (完整) 、clearness (清晰) 、conciseness (简洁) 、courtesy (礼貌) 及consideration (体谅) 。正是由于这些原则, 英文商务信函词汇含义准确、表意性强, 所涉及的信息翔实具体、清晰、完整。此外, 从表达方式来看, 文字简洁有力、重点突出, 往往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完整的内容;同时, 还要注意礼貌, 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

3 翻译策略和技巧

在翻译商务信函时, 译者首先要准确把原文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再运用译语恰当地重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一般情况下, 当原语的语言形式和译语的相近时, 可直接按原文的结构表达出来。如:

例1.Please find enclosed the check for USD 2, 000, 000and inform us the receipt.

译文:随函附上200万美元的支票, 敬请收悉后告知我方。

原文短短的一个祈使句, 包含了两层意思:随函附寄200万美元的支票一张, 此外, 要求对方收到后给予告知。可谓言简意赅, 通俗易懂, 重点突出, 礼貌和效率兼具。翻译时, 译文和原文基本上一样简洁, 形式上也和原文基本一致。

然而, 由于商务信函自身的文体特征以及中英文在句法上的诸多差异, 在翻译信函语句时, 并不总能做到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一致, 也就是说, 并不总能使译文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有时, 为了使译文与原文同样简洁、清晰、礼貌, 需要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 对原语词汇的词性、句子形式或语态进行调整。正如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在判断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时, 不应该仅仅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形式, 而应该对比译文读者能否与原文读者获得一样的反应, 同样, 商务信函的翻译应以“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为主, 而不是“形式对应” (formal equivalence) 。

3.1 译文与原文间的词性转换

在用词方面, 英文中名词的出现频率更高, 一个语句里往往包含好几个名词结构, 而中文则偏向于使用用动词, 一个语句里甚至包括好几个谓语动词, 句子依然通顺, 没有任何逻辑或语法毛病。如:

例2.We are exporters of the above goods, having a history of forty years in this line.

译文:我方出口以上货物, 从事这一行业已有40年之久了。

这句话用于商务信函中的公司业务介绍。如果把它译为“我方是以上商品的出口商”, 则不如译为“我方出口以上商品”简洁, 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这就自然涉及单词“exporters”的词性转换, 即由原语的名词转译成译语的动词。这样, 虽然形式上不同于原文, 但在阅读效果上却和原文一致, 更加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3.2 句式转换

商务信函中, 一方经常需要向另一方提出某种请求, 希望对方采取某种行为, 但若简单地统统使用祈使句“please”显然不太合适。因为信函所涉及的当事双方是贸易伙伴, 理应地位平等, 相互尊重, 祈使句“please”稍显不够礼貌。另一方面, 仅使用祈使句会使句式单一, 容易让读者觉得枯燥、厌倦。所以, 信函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句型:“We would be delighted if you could”, “We would appreciate it if”。这些句式形式上显然不属于祈使句, 而是陈述句, 但实质上却是用陈述句的形式表示祈使句的内容, 即, 委婉地向对方提出要求, 希望其能完成某个行为。翻译时, 为了能够使译文简洁, 往往会在形式上作一定的转换, 译为“谨希, 敬请, 请”从而使其能够在内容、风格方面忠实于原文。如:

例3.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you would let us know by returning your lowest possible price for the following goods on FOB London.

译文一:如能报下列商品伦敦船上交货之最低价, 我方将不胜感激。

译文二:请报下列商品伦敦船上交货之最低价。

再如:

例4.We should be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provide us with all possible information on your market.

译文一:如若贵方能提供贵方市场信息, 我方将不胜感激。

译文二:谨希提供贵方市场信息。

上述两例中, 译文一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接近原文, 但却稍显啰唆, 不够简洁, 而译文二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 同时却又不失礼貌和简洁, 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3.3 语态转换

除了句式的转换外, 翻译商务信函的过程中, 还经常涉及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间的转换, 尤其是由原文的被动转换为译文的主动。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的不同, 或是出于礼貌及其他因素的考虑, 英文商务信函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比较普遍。翻译过程中应视情况而定, 如译为中文的被动句后, 译句不够简洁、生硬牵强, 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时, 不妨换个角度, 试译成中文的主动句。如:

例5.Please be informed that, on account of the fluctuations of foreign exchanges the quotation is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previous notice.

译文:兹告知贵方, 由于外汇的波动, 报价随时可能改变, 不另行通知。

例6.Full information as to prices, quality, quantity available and other relative particulars would be appreciated.

译文:请详告价格、质量、可供数量和其他有关情况。

3.4 拆译法

从中英文的连接方式来看, 中文属意合语言, 即语句之间通过语义和内部逻辑关系实现连接, 句子往往较短。而英语属形合语言, 语句之间靠形式手段实现连贯。英语商务信函作为一种正式书面语言, 其形合特征更加明显:往往从句层次复杂, 频繁使用长句, 其中分词短语、名词短语、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 及状语从句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个长句中。由于英语的形合特征, 虽然句子很长, 但却依然层次分明, 句义清晰, 简洁有力。翻译时, 往往需要根据中文的习惯进行拆译, 从而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同时又能按照中文的意合表达习惯再现原文的简洁。如:

例7.We have asked the Bank of China here to open a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for US$5, 000in your favor and this will remain in force until April 20, 2010.

译文:本公司已经要求此地的中国银行开立一张不可撤销信用证, 以贵方为受益人, 金额为5000美元, 该信用证有效期到2010年4月30日。

原文的前半句较长, 含有两个介词短语 (for US$5, 000, in your favor) , 翻译时作了拆译处理, 语义清晰, 更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

4 结语

鉴于商务信函自身的文体特点以及中西方语言在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商务信函的翻译过程中, 为了使译文具有与原文同样的文体特点:译文内容应正确、具体、完整、清晰, 语言应简洁、礼貌、体谅, 译者需要适当地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进行转换, 采用恰当的翻译技巧, 如词类转换、语态转换、合分转换, 及句式转换等, 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的等值, 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阅读反应。

参考文献

[1]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林晓纯.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商务信函翻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2.

[3]汤静芳.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7.

[4]谢建国.英语翻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浅析俄英“会议”的对等翻译 第11篇

【关键词】会议;功能;翻译

所谓“会议”,是指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信息交流或聚会、商讨的活动。一次会议的利益主体主要有主办者、承办者和与会者(许多时候还有演讲人),其主要内容是与会者之间进行思想或信息的交流。

“会议”这样一个普通名词,看似并无难译之处,可是当将其译成俄语和英语时,绝非一个собрание或meeting就能解决的。会议分类的方式可说是不胜枚举,这点初步由俄文对会议名称的写法,就可看出端倪,像是: собрание, заседание, конференция, сессия, конгресс, съезд, комитет, комиссия, совещание,семинар,симпозиум, собор, подкомитет, пленум;再如英译:meeting, conference, session, congress, convention, committee, commission, seminar, council, discussion, forum, panel, convocation, roundtable, symposium, synod, parley, social gathering, workshop等,都是一般常见的会议名称。随着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有些词的用法在逐渐退化,而另一些词则在加强,由于会议的型态并无一定的大小,且各种会议亦各有所长,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例如конгресс多指较大型的会议,所以在翻译时,切忌想当然,不能只凭直感, 任意发挥。

翻译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过程。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65)。“会议”一词因功能语境的不同往往含义各异,涉及面较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正如上文所述,俄语中“会议”的表达方式颇多。本文试图探索俄语和英语中各个“会议”词的习惯搭配,即它们的功能用法,才能在英语和汉语之间进行最恰当、自然的对等翻译。

1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会议”词汇

俄语和英语中有些有关“会议”的词汇使用频率比较高,这些词随着对外交流活动的扩大和加强,使用范围也扩大,归纳如下: собрание, заседание, конференция, сессия, конгресс, съезд, комитет, комиссия, 根据各种会议不同的功能,都有其相对应的英语和汉语,也就是“会议”一词的功能对等,才能达到不同语言表达的相同信息要在不同读者群中产生完全相同的效果。现对常用会议词汇进行一一详述。

1.1 собрание

собрание会议,родительское собрание家长会,открывать(закрывать) собрание宣布开会(散会),прийти на собрание到会,还可以是聚会,即собрание是普通会议词,有这些普通的惯用搭配;它也可指各种正式的大会,比如: партийное собрание 党的会议、обще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трудников全体工作人员大会;或指某些选举产生的机构大会,会议,如: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立宪会议、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立法会议、Всекитайское собрание народных преставителей(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以собрание的用法和功能非常广,是个搭配很灵活的词,和заседание比较,相对而言,собрание范围更广一些。翻译成英语,普通用法是和meeting搭配,若正式的搭配词可以是conference或 convention,也可以是其他词,主要看具体会议的功能,如集会,英语就用forum,所以翻译时,一定要根据具体会议的功能来决定,才能实现动态对等。

1.2 заседание

заседание会议,是各类人为了某一目的进行聚会的通用总体称谓。它的最初意思是指与某人见面或聚首。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有多于两个的人聚集到一起谈话和讨论,这种活动行为被称为会议。由于会议的定义相当广泛所以很难清晰的区分,它意指各类聚集,有准备或无准备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时间可长可短,规模可大可小,参加人数可多可少等等,所以使用范围相当广,并常常替代某些已经逐渐退化的会议词。例如: научная заседание学术会议、 заседание партийного комитета党委会会议、закрытое заседание秘密会议、其英语的动态对等词是meeting,就是汉语中最常用的 “会议”。

1.3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会议,代表会议,是指正式的会议,通常持续几天,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将有共同爱好目的的人聚集到一起,在讨论会上经常发生正规讨论。相比较而言,讨论会一般是指特殊专业或学术活动。就像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国际会议、партий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党代表会议、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学术会议、учитель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教师代表大会等。英译是conference专业会议,规模可大可小。与congress比,规模较小,但涵义较高,信息交换较易。

1.4 сессия

сессия(定期举行的)会议, 会期,则表示具体某次会议或者讨论,更为狭义些。比如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Первая сессия Генеральной Ассамблей ООН,它对等的英语是session,如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其英译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11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又比如一次大会конференция (conference)有好几轮会议或讨论,单次的会议都是用сессия (session or meeting)来说的。另外它还有例会、常会,就如очередная сессия例会。

1.5 конгресс

конгресс(多指国际性的)代表大会; 会议,基本特点是由专属国家的,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或委员参加。它的举办是为了讨论争端,计划和公众利益。通常规模大,有代表性,范围广。例如:Всемирный конгресс сторонников мира世界和平大会、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онгресс физиков国际物理学家会议。英语相对应的词是Congress,也常指正式会议、代表大会,比如: the 1st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Congress美国国会。

1.6 съезд

съезд常指社会政治学术性的代表大会,或是作为某一团体、组织、党派最高权力机关的代表大会。常用的搭配如:съезд учителей教师代表大会、съезд партии党的代表大会、семнадцатый Всекитайский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Китая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Восьмой Чрезвычайный съезд советов第八次非常苏维埃代表大会。可以看出,它和конгресс的意义相同,但惯用搭配不完全相同。在英语中,若指社会、特殊专业或学术性的会议用conference, 专属国家的,政府的代表大会用congress,如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7 комитет

комитет委员会,是政党、团体、机关、学校等的集体领导组织,如партийный комитет党委会、центра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中央委员会、 революционный комитет革命委员会;或为完成一定的任务而设立的专门组织:местный комитет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союза工会地方委员会、родительский комитет家长委员会、Комитет Обороны国防委员会等。英语则是committee,如: standing committee常务委员会、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党中央委员会。

1.8 комиссия

комиссия和комитет是同根词,所以都指委员会,但有差别。комитет常指大型的正式的委员会,комиссия指专门的小型的小组委员会,如:контрольная комиссия检查委员会、избирательная комиссия选举委员会。在英语中可以用commission, committee和council, 如city council市政委员会。

1.9 совещание

cовещание指(商议,讨论问题的)会议,如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совещание国际会议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е совещание生产会议(夏仲毅,2003:389)、 семейное совещание 家庭会议、экстренное совещание紧急会议等,根据会议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其英语可以用conference, meeting, 如国际会议internatinal conference, 家庭会议family meeting。

1.10 семинар和симпозиум

cеминар是高等学校的课堂讨论,专指小型的课堂研讨会,是个常用的词汇,如семинар по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 俄罗斯文学课的课堂讨论。симпозиум则指国际间学术性的讨论会、研讨会、座谈会,如симпозиум по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ю жизни 生命起源问题国际研讨会。这两个词相对应的英语是seminar 和symposium。seminar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某一专题进行的课堂讨论会或是研讨会。symposium指正式的专题研讨会,是科学家们或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为某一特定专题而举行的研讨会。

2 使用频率较低的一些“会议”词汇

使用频率较低的一些“会议”词汇是指在特殊领域使用的、专业性很强、适用范围很窄的“会议”词,或者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频率逐渐变低,范围也变得狭窄,有自己固定的搭配习惯。如собор, подкомтети, пленум。在英语中,有完全对应的,如подкомтети的英语对应词是subcommittee;其他的词如собор的对应词是synod,尤指基督教的宗教会议。另外,convocation也是教会的主教会议,不常用。虽不是完全对应,但揭示了会议的功能。

2.1 собор

cобор旧时指许多人的聚集,聚会,如учёные соборы学者聚会;还有是旧俄讨论行政或宗教问题的会议:земский собор(16-17世纪的)缙绅会、церковный собор宗教会议;现在常用来指宗教上的大教堂,大礼拜堂,如: кафедральный собор(由主教主持仪式的)大教堂(大俄汉词典,2006:2197)。其英语是synod,现也特指宗教会议,或是 convocation主教会议。

2.2 подкомитет

подкомитет是在комитет前加前缀под-构成的,所以它专指委员会分会,而подкомиссия则专指委员会分设的专门委员会或委员会小组会议。使用范围很窄。英语中与其完全对应的就是subcommittee小组委员会,也是在委员会committee一词前加前缀sub-构成。

2.3 пленум

пленум专指全体会议,如расширенный пленум扩大的全体会议、пленум Верховного суда最高法院的全体会议。在英语中,要看“全体会议”的具体语境,即根据“会议”的功能进行翻译,如assembly,指会众,比如做礼拜,学校集会(school assembly)或公民集会都用assembly; plenary session也指全体会议,而plenary是比较正式的词,常指政府部门全体成员出席的会议。

2.4 митинг

Митинг指群众性聚会,群众大会。这是前苏联时期常使用的词,现已退化。英语中常用social gathering 来指这种群众性聚会,但在英语中,gathering是个常用词。

3其它各色“会议”词汇

这些各色“会议”词汇是指具有特殊功能和专门用途的会议词汇。比如:коктель鸡尾酒会、приём招待会、ярмарка交易会、дискуссия(за круглым столом) 圆桌讨论会、выставка展览会、утреней早会、вечерней晚会、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科技协会、внешторгов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对外贸易联合会(Сюй Хунчжен,Селиверстова Лариса ,2005:69)。它们所对应的英语是coctail party, reception, fair, roundtable, exhibition, morning, evening, a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ociety, a foreign-trade association.

综上所述,俄语“会议”各词都有常用搭配习惯,所以,译者要弄清词语的功能用法,方能进行最恰当、自然的对等翻译。虽说汉语只是一个“会议”,其翻译也不是就查查字典就能解决,要掌握其在语境中的功能和内涵,掌握它们的惯用搭配,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贴近原文,忠实原文!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辞书研究所编. 大俄汉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夏仲毅. 汉俄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作者简介:

浅析旅游英语零对等翻译 第12篇

近年来,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入境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不断增长。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 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各个旅游景点都在竭力加大旅游英语工作的力度。由于国际旅游促销或旅游信息服务都离不开翻译, 在各种与旅游相关的资料信息上, 用英语作为信息传达的方式不断增加。众所周知, 旅游英语资料翻译得好, 能一定程度上唤起外国游客心中的好奇和向往;翻译得不好, 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而今旅游英语翻译中不规范、不正确、中国式的英语翻译现象却是层出不穷。这不仅对各景区、景点、旅游地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也对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阻力。如何使语言、文化与旅游三者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与使用中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是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的重要问题。国内许多学者认为,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 对译文往往要做必要的处理, 如果不能完全进行直译的对等翻译, 就需要做“零对等”翻译的处理。

二、受语言影响的零对等翻译

语言是基础, 是为不同目的服务的, 在不同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只有语言运用恰当, 读者才能准确无误地接收到语言所要表达的信息。旅游英语具有语言包含信息量大、语言的直接性、能唤起情感欲望的特点。当旅游者开始某一地方的旅游时, 需要这一地点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旅游部门用旅游英语提供给游客的, 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旅游英语具有唤起人们的参观欲望, 愿意付款享受所提供的服务的功能。

1、受汉英语言发音差异影响的零对等翻译

发音差异对译文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 洗护用品品牌—Safeguard, 如果顾及真正含义上的对等是“安全卫士”的意思, 过于严肃、官方。把它用音译的方式翻译为“舒肤佳”, 既模仿了它的音节, 又能达到品牌应有的效应。再如, 丰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车, 2004年6月8日, 公司把该系列汽车中文翻译由原来的“凌志”改为“雷克萨斯”。从发音角度看, “雷克萨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 但无实际意义。难以让人联想起车来。而“LEXUS”的原名“凌志”, 富有一种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意义, 即成功者可实现壮志凌云的豪迈之情。突现出此车是成功的象征, 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因此, “雷克萨斯”不如“凌志”意义深远, 也不及其有分量。

2、受汉英语言结构影响的零对等翻译

英语与汉语在结构上存在诸多差异, 这对译文翻译有着极大的影响。英语重意合, 而汉语重形合。英语语法规则严格, 且语法占主导位置;而汉语语法规则比较自由。英语句子主要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 不能随意改变;而汉语句子结构灵活多变, 使用的词汇可长可短, 词性多样可变。在我国很多旅游地区, 景点名称及介绍或其他公示语, 被用汉语的思维逐字逐句翻译成英语, 甚至有些地方是直接用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的, 语法混乱。例如, “欢迎您光临蜀南竹海”被翻译成“Welcome you to tour Bamboo Sea in South Sichuan”, 这种翻译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 正确的翻译应为“Welcome to Bamboo Sea in South Sichuan”。再如, “小心落水”被翻译成“BE CAREFUL, FALLING WATER”, 正确的翻译应为“CAUTION! WATER”。

3、受汉英语言用词差异影响的零对等翻译

汉英语言中的用词差异对译文翻译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虽然很多旅游信息的英文表达基本上能使外国游客理解, 但不符合他们实际的语言习惯, 不是地道的英语。例如, 标识语“小心碰头”常见的翻译是“Be careful ofyour head”或者“Pay attention to your head”, 这会让外国游客费解。在地道英语表达中, “小心”应译为caution、watch或mind等, 常见的有“小心地滑”为“Caution!Wet floor”, “小心踏空”为“Watch your step”等。因此, “小心碰头”可译为“Watch Your Head”。再如, “游客止步”被译为“Visitors, Stop here”, “勿踏草坪”被译为“Don’tstamp on the grass”, 地道的表达分别应为“Staff Only”和“Keep off the grass, please”。类似的还有禁止进入“No Entry”、单行道“ONE WAY ONLY”、上班时间“Business Hours”、请勿乱扔东西“No Littering”等。

三、受文化影响的零对等翻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感悟。旅游英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与游客之间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旅游英语翻译作为一种人际沟通的形式之一, 不仅是转换过程中的语言信息, 而且还是文化信息的移植过程, 是一种文化传播。对民族文化信息的理解是否透彻, 是否能达到有效的传递, 将直接影响英语翻译质量的好与坏, 同样会影响游客的体验和感受。通过旅游英语这个跨文化交际的媒介, 让游客能真正了解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的中国, 将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发扬中国文化。

文化差异对译文翻译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例如, 可口可乐公司推出一种zero sugar可乐, 刚进入中国市场时, 被非常形象地译为“零糖可乐”, 而“零糖”与“灵堂”的汉语发音是一样的, 这很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不吉利的东西。因此, 此商品后来被译为“无糖可乐”。这样既准确表达了“不含糖”的意思, 也避免了译文中“零糖 (灵堂) ”给人带来的错觉。又如, “绳金塔”通常被翻译成“the Shengjin Tower”, 根据绳金塔的历史背景, 正确的翻译应为“the Shengjin Pagoda”。因为tower是指独立的高建筑或金属高塔, 而pagoda才是指若干层的佛塔。再如, 下面这句话:“在四川西部, 有一处美妙的去处。它背倚岷山主峰雪宝顶, 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语婉转、流水潺潺。那就是松潘县的黄龙。”译为“One of Sichuan’s finest 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 (Yellow Dragon) , 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 the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 It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buhbling streams, and songbirds, 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译文用两个句子改写了原文, 并且将“松潘县的黄龙”放在了句首, 这样即符合英语的写作方式, 也符合西方游客的思维习惯。

四、结语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译文与原文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旅游英语翻译中不能一味追求对等翻译。为了提高翻译质量, 实现旅游交流的目的, 零对等翻译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策略。所谓零对等, 并非“望文生义”的胡诌, 而是一个用译入语对原作的语言形式和含义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译者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斟酌, 灵活运用零对等策略, 使原文和译文在语言魅力和文化传承上尽量保持一致, 实现正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翻译不对等范文

翻译不对等范文(精选12篇)翻译不对等 第1篇关键词:信息量,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不对等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