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增加范文
风险增加范文(精选11篇)
风险增加 第1篇
一、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内涵与必要性分析
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即拥有外汇资源或者在交易中涉及到外汇事项的企业, 通过一定的手段规避可能由拥有这种资源所带来的风险甚至实现盈利的的目标。当前, 我国不断扩大的外汇市场规模和复杂的人民币汇率波动都要求企业强化外汇管理, 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风险。
1. 总量规模的扩大要求企业注重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 大量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经济活动过程中, 这就使得企业所接触的外汇总量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前3季度, 我国进口、出口金额分别达到12851.72亿美元、13922.70亿美元, 如此庞大的规模, 涉及数量庞大的企业, 只有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才能保证企业的资产不会“意外”蒸发。
2.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要求企业注重风险管理
当前, 人民币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制度, 汇率处于波动过程中, 但总体来看处于一种升值的状态, 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 相比于2005年汇改之初, 2011年7月15日人民币汇率已经升值18.8%, 并且这种升值可能是对多种货币共同升值而并非有升有降, 如2011年8月11日久罕见地出现了“齐升”的现象, 此外, 人民币汇率也可能在某一时间段内贬值, 如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 2011年6月相对于5月人民币贬值0.98%。这种双向波动必然进一步提高企业外汇风险, 从而也就更加需要强化外汇风险管理。
二、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实现途径与基本现状分析
总体来看, 企业主要采取合理地选择计价货币、充分利用国际信贷、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等来实现风险管理, 并且这些工具在我国已经被广泛的运用, 这将为提高我国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提供帮助。
1. 合理地选择计价货币来规避风险
外汇风险实际上是由于货币的贬值或者升值带来的风险, 因此, 选择合适的计价货币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但由于合同的双方最多只有一方能够选择本币, 这就使得外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从理论上讲, 选择本币进行计价不会存在外汇风险, 若不能选择本币, 则尽可能选择信用程度高、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来计价, 如选择美元、欧元或者一篮子货币等, 这样在预测到外汇风险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外汇资产进行处理, 从而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内。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目前在一些区域性的贸易中已经可以接受人民币结算, 这就为我国企业降低风险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 利用国际信贷规避风险
首先, 可以利用出口信贷来规避风险。为促进出口或者鼓励进口一些本国需要的设备、物质, 政府部门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贷款, 这就使得出口商或者外国进口商能够及时的获得货款, 从而规避了风险。我国出口信贷的规模较大, 2009年安排买方信贷规模达到100亿美元, 这是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的一个优势。
其次, 可以利用福费廷来规避风险, 即通过把远期汇票卖给银行来获取货款, 从而避免了风险, 2001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办理福费廷业务, 随着大量外国银行的进入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未来这种规避风险的工具将有很大的空间。
再次, 可以利用保付代理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国际保理业务, 2009年我国保理业务、国际保理业务总量分别为673、151亿欧元, 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需求。
3. 利用金融工具来进行外汇风险管理
利用金融工具来进行外汇风险管理主要是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标, 在国际资本市场异常发达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方便地运用这些金融工具来实现风险规避。首先, 可以利用远期合约来规避风险, 即通过向银行购买与债务或者债权相同期限与金额, 但方向相反的合约来抵消风险。其次, 利用期货交易来规避风险, 早在1992年, 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就开设了外汇期货交易, 1993年又开通了掉期外汇交易, 并且这种外汇交易市场交易活跃, 从而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了有效的场所。再次, 利用期权交易来规避风险。2011年2月16日, 国家外汇局批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开展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 这就为企业利用期权进行风险规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4. 其他方式
除上述方式外, 还有企业利用合同的形式与贸易对象就支付方式等进行约定, 从而有效的转移风险, 这种方式直接有效, 且不用产生其他的费用。
三、加强外汇风险管理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加强外汇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可以从积极调研, 科学选择抗风险工具, 加强合作等方面着手。
1. 积极调研为强化外汇风险管理提供基础
首先, 要全面的研究我国外汇变动情况, 了解外汇汇率变动的总体规律、季节特点等, 从而为加强外汇管理, 有效的规避风险提供理论指导。其次, 要深入调研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情况, 了解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外汇交易中心现有的交易产品和交易活跃情况, 并积极的了解国际市场中相关金融工具的交易情况, 为实现外汇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再次, 要深入调研国际权威机构对人民汇率变动情况的预测, 通过分析其核心观点来预测未来汇率变动情况, 从而为自身的决策提供参考。
2. 科学地选择抗风险工具
首先, 要客观地分析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规模、企业内部财务部门或者投资部门的整体实力等因素来选择外汇管理的方式, 对于实力较弱的企业, 可以选择无风险或者风险完全转嫁出去的工具, 对于自身实力较强的企业, 则可以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来进行外汇风险管理。其次, 要根据外汇资产规模来选择风险管理工具。如果外汇资产规模较小或者说对企业的影响有限, 则可以采取较为激进的方式来进行风险管理, 反之, 若外汇资产对企业影响巨大, 则必须有效地进行风险规避。
3. 加强合作强化风险管理
首先, 要加强与贸易对象的合作, 通过深入沟通了解彼此的风险爱好, 以此为基础来进行风险管理, 如在合同中对外汇结算方式进行明确等。其次, 要强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 特别是在与一些政治局势不稳定国家的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 加强与政府的合作是降低外汇风险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吴昌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研究与应用[J].当代经济, 2011 (11) :66-67.
吃蛋黄会增加心脏病风险吗 第2篇
以前广为流传的所谓鸡蛋不同烹调方法营养吸收率不同的说法,主要是针对蛋白质的消化率而言,却没有提供其中微量营养素和保健成分保存率的信息。正由于鸡蛋黄居于中央,在烹调时和氧气接触较少,也并不直接受到高热,故而其中的营养成分得以基本保存。
鸡蛋里这些成分,与其说是增加心脏病的危险,不如说是降低心脏病和多种老年性疾病的风险。其中的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共同作用,再加上甜菜碱,是最有利于降低同半胱氨酸水平的组合。其中的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加上胆碱和卵磷脂,都有利于降低心脏病的危险。而维生素A、维生素B2、叶黄素和玉米黄素,都有利于延缓眼睛的衰老。所以说,尽管有那么多胆固醇,却不能武断地说,蛋黄有害健康。事实上,也没有任何研究直接证明,吃蛋黄增加了心脏病的危险。
然而,鸡蛋当中的叶酸含量还嫌太低,如果在吃鸡蛋的同时配合大量的深绿色叶菜,效果将更为卓着。绿叶蔬菜不仅是叶酸的最佳来源,而且也是叶黄素的最佳来源,同时又提供了大量的类黄酮。这些保健成分共同作用,对于预防心脏病会更加有效。同时,由于鸡蛋黄中含磷过高,如果配合富含钾、钙、镁而低磷的绿叶蔬菜,更能达到营养元素的平衡状态。
专家推荐,每周只有3-4天吃鱼肉,其余的日子,用鸡蛋、豆制品和坚果配合主食来提供蛋白质。比如说,在午餐当中吃200克焯拌的绿叶菜,一个少油烹调的鸡蛋,加上含50克豆腐干的炒蔬菜,一碗含粗粮或豆类的饭,可以提供27克蛋白质,约350毫克的钙,还有极多的卵磷脂、叶黄素、维生素B2、维生素A等保健成分。这样的吃法,对于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对于视力的保护,对于健骨和美容的好处,与快餐店里的红烧牛肉套餐、糖醋排骨套餐相比,那可真是天上地下之差。
营养专家提醒:每天吃1个鸡蛋最好
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营养专家。专家指出,鸡蛋是高蛋白食品,如果食用过多,可导致代谢产物增多,同时也增加肾脏的负担,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只要密切注意和控制通过肉类和乳制品等其他途径摄入的胆固醇数量,每天吃1个鸡蛋为宜,且尽量不吃蛋黄,因为一个蛋黄就包含了健康成年人每天应当摄取的胆固醇数量的三分之二。
水煮鸡蛋最营养但不宜过熟
在烹调上,对成年人而言,煮蛋是最佳的吃法,但不宜煮得过熟,鸡蛋以沸水煮5-7分钟为宜,但要注意细嚼慢咽,否则会影响吸收和消化;不过,对儿童来说,还是蒸蛋羹、蛋花汤最适合,因为这两种做法能使蛋白质松解,极易被儿童消化吸收。(就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蛋为100%,炒蛋为97%,嫩炸为98%,老炸为81.1%,开水、牛奶冲蛋为92.5%,生吃为30%-50%)。
极端气温显著增加中风风险 第3篇
中风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其死亡率和发病率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入揭开其中奥秘,论文第一作者、博士陈仁杰等在阚海东教授的指导下,在沈阳、唐山、北京、太原、苏州、上海、广州、香港等我国不同气候带的8个典型城市,收集了12.7万余例中风死亡案例,运用国际通行的时间序列法,分析极端气温急性暴露与中风死亡的关系。结果显示,极端气温(热浪或寒潮)会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于中风的风险:与正常气温相比,热浪或寒潮可使居民中风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4%和45%。
更重要的是,热浪或寒潮影响中风的方式截然不同:热浪效应持续时间短暂,3~4天后对健康的危害就会消失;寒潮效应持续时间则较长,可达15~20天,也就是说寒潮的危害性比热浪更甚。(卫文供稿)
风险增加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8月3年间到我院要求提前入院待产的孕妇 (不包括孕妇在孕前或孕期患有慢性病, 或在产前检查中发现妊娠异常应该提前住院待产的高危妊娠者) , 将宫颈扩张不到3 cm住院的孕妇随机分为2组, 第一组86例, 对照组108例。
1.2 方法
第一组:孕妇接受支持和劝告, 然后被送回家, 等待规律宫缩后, 宫颈扩张超过3 cm后收入院。对照组:不考虑孕妇的宫颈状况直接收入院。对照组入院后按产时常规处理, 予连续电子胎心监测胎心, 人工灌肠, 药物促宫颈成熟, 静脉滴注缩宫素进行引产等。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第一组入院后较少使用缩宫素催产, 86例孕妇中只有18例因宫缩不强使用缩宫素;行持续电子胎心监测时9例发生胎心异常, 予改善胎心常规处理后, 6例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 3例因持续性枕横位, 2例因第二产程胎头下降阻滞阴道助产失败而行剖宫产;6例因第二产程延长行阴道手术助产, 平产69例。对照组:对照组入院后按产时常规处理, 108例孕妇均使用缩宫素引产;行持续电子胎心监测时36例发生胎心异常, 予改善胎心常规处理后, 21例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 5例因潜伏期延长, 处理无效行剖宫产, 6例因持续性枕横位, 4例持续性枕后位行剖宫产, 2例因第二产程胎头下降阻滞阴道助产失败而行剖宫产;17例因第二产程延长行阴道手术助产, 平产53例。对照组使用缩宫素及产程异常发生率高于第一组, 剖宫产及阴道手术助产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过早收入院的孕妇, 特别是初产妇在产程活跃期前过早入院有可能增加手术风险, 其原因为:①产妇之间传言相互影响, 由于对分娩的恐惧, 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急躁情绪;加之产妇休息不好, 进食少, 精神和体力的消耗均会影响产程的进展[1]。②入院后连续的电子胎心监测因异常胎心图形而增加了剖宫产率。临床实践证实连续接受胎心监测出现异常胎心图形比间断听诊要高, 采用连续电子胎心监护筛查胎儿窒息, 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结果。③提早入院, 增加了引产的风险性, 尤其是宫颈尚不成熟的初产妇, 引产使得分娩的风险性增大, 产程中限制了产妇活动, 使产程延长, 也是妨碍正常分娩进展的一个因素。④医务人员对产程进展的评估及个别医务人员不能耐心地处理进展缓慢的产程, 以及检查人员的不连贯性, 出现主观上的差别, 增加了手术的风险。⑤孕妇本身不能等待产程的进展, 特别是使用促宫缩药物引产失败后, 惧怕疼痛而选择剖宫产, 放弃阴道试产机会, 要求剖宫产终止妊娠。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 是人体的一种自然功能, 自然状态下对母亲和胎儿是有利的, 损伤最小, 阴道分娩对母子有许多好处:①子宫的收缩及产道的挤压作用, 使胎儿呼吸道内的羊水和黏液排挤出来, 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大大减少, 出生后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少;②免疫球蛋白G (lgG) 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可由母体传给胎儿, 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具有更强的抵抗力;③胎儿在产道内受到触、味、痛觉及本位感的锻炼, 促进大脑及前庭功能发育, 对今后运动及性格均有好处;④分娩阵痛使子宫下段变薄, 上段变厚, 宫口扩张, 产后子宫收缩力更强, 有利于恶露的排出, 也有利于子宫复原, 产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而剖宫产虽有可避免自然生产过程中的突发状况, 及阴道不易受到损伤的优点, 但剖宫产出血较多, 并发症也较多, 易出现切口感染、腹腔脏器粘连及麻醉后遗症等;产后恢复较慢, 住院时间较长;剖宫产容易给子宫留下瘢痕, 再怀孕风险更大, 做人工流产的风险也大。所以经阴道分娩才是正常的分娩途径, 为了小宝宝的健康, 请准妈妈们做好心理准备, 尽量争取阴道分娩。为使阴道分娩顺利完成, 建议准妈妈们①加强产前检查, 减少产科并发症;②合理搭配营养, 避免胎儿过大;③正确判别产兆及入院时机和临产的准确诊断。对产程异常的产妇, 医务人员应采取积极处理措施, 如:对患者的教育、临产的准确诊断、早期破膜、仔细评估无进展产程、持续的临产支持疗法、医护人员的决策、产后病例的评估和回顾等, 以防止和治疗难产, 降低剖宫产率[2]。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94-198.
开灯睡觉可增加患病的风险 第5篇
美国费城儿科医院眼科医生Craham Quinn博士以479名儿童为对象调查后发现,习惯在黑暗环境下睡觉的儿童,10人中只有1人患近视;而睡觉时习惯开夜间灯的儿童,3人中有1人属于近视。另外Quinn博士还发现在灯光环境下睡觉的儿童中,有55%是近视或属于高度近视的惊人事实。
康涅狄格大学Richard Stevens博士以成人为对象研究后发现,睡觉时不关灯会增加患癌症的危险。在30年的上班生活中,一个月加班3天以上的女人患乳腺癌的可能性高出40%。丹麦哥本哈根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也跟上述调查结果相似。研究发现,连续6个月加班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比常人高出50%。为什么呢?睡觉时不关灯,即使是微弱的灯光,也会导致人体停止分泌褪黑激素。被称为“睡眠荷尔蒙”的褪黑激素是我们睡觉时从大脑的中心部位分泌出来的,它可以防止人体衰老,强化免疫系统,还可以防止病菌的侵入。因此,如果我们经常加班而睡眠不够,就会导致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不充分,还会使免疫力低弱,易感冒,并且增加产生癌细胞的可能性。
风险增加 第6篇
这项Meta分析由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Maria A.Lopez-Olivo博士及其同事进行, 共纳入63项为期至少24周的随机临床试验, 涉及29423例RA成人患者, 目的是评价使用以下9种生物制剂是否会增加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阿巴西普、阿达木单抗、阿那白滞素、塞妥珠单抗、依那西普、戈利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利妥昔单抗和托珠单抗。
在该Meta分析纳入的随机临床试验中, 样本量从20例至1399例不等。大部分 (79%) 受试者为白人, 76%为女性。RA平均病程为1年以下至13年。63项试验中的56项由药企资助, 3项未披露资金来源, 其余4项由国家机构资助, 但所用的药物均由药企免费提供。证据显示, 药企资助的试验可能会高估疗效及安全性。共有15989例受试者接受生物制剂+甲氨蝶呤和 (或) 其他DMAD联合治疗, 3615例受试者接受生物制剂单药治疗, 9819例使用安慰剂的受试者作为对照。
在这些试验期间, 共观察到211例恶性肿瘤, 联合治疗组、单药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0.77%、0.64%和0.66%, 差异不显著。48例恶性肿瘤为皮肤癌 (包括4例黑色素瘤) , 14例为淋巴瘤, 26例未指明, 5例为非淋巴瘤血液性肿瘤。其余118例恶性肿瘤为累及以下器官的实体瘤:肾上腺、膀胱、乳腺、胃肠道系统、肝、肺、卵巢、胰腺、前列腺、肾、睾丸、甲状腺、舌和子宫。可见并无涉及某种特定类型癌症的模式。
同样, 也无涉及某种特定生物制剂的模式。恶性肿瘤风险增加的情况仅见于52周时接受TNF抑制剂+甲氨蝶呤治疗的RA患者。这种效应在研究者进行的3项独立分析中并无一致性, 并且未见于接受TNF抑制剂单药治疗的患者, 也未见于另外3个时间点。该Meta分析结果表明, 从短期恶性肿瘤风险来看, 生物制剂的安全性一般较好, 但这些药物在合并癌症或癌症危险因素的RA患者中的安全性尚不清楚。未来尚需对观察性研究做进一步系统评价, 以明确这些药物的远期风险。
风险增加 第7篇
二氧化硅是一种存在于沙土和岩石中的化合物。进行岩石钻孔或破碎时便会产生硅尘颗粒。它可潜伏在肺部深处并导致肺纤维化、严重的呼吸问题及死亡。
经过对74, 040名矿工和陶瓷厂工人平均33年的健康调查, 研究人员发现, 相比其他没有暴露在硅尘环境下的人, 这些工人更易罹患一系列疾病。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卫红表示:“除了更容易罹患呼吸道疾病外, 他们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更高。这是个新发现。”“我们之前主要担心呼吸道疾病至于 (该环境) 能否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现在可以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暴露在硅尘环境下的工人极易罹患肺癌。”
风险增加 第8篇
世界范围内,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率因地域而异。中国是HBV感染致公共卫生负担严重的大国之一。由于HBV人群流行率≥ 8%, 早在20 世纪世界卫生组织便界定中国是HBV高发区域[5]。从1992 年开始中国在新生儿人群中普遍推广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便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人群检出率由1992 年的9.75%下降至2006年的7.18%[6]。HBV感染是一个系统性的疾病过程, 国外已有研究报道, 在人体的胰腺体、肾脏以及皮肤均检测出HBV DNA序列, 表明这些器官亦受到HBV的感染[7]。胰腺体与肝脏在解剖学上相邻, 它们分享着共同的血管来源, 因而有研究假说认为胰腺亦是潜在的HBV感染器官之一。但目前研究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8,9,10]。目前有关在中国人群发生HBV感染与胰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报道较少。我们翻阅7年来经我院诊治的PAC病例123 例 (2007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 及按照年龄匹配 (±5 岁) 的对照258 例,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选自我院就诊确诊为胰腺癌的患者。共纳入病例123 例, 其中男性81 例, 女性42 例。对照选自在本院住院, 出院诊断为非恶性肿瘤, 无代谢疾病, 以其他临床症状就诊患者, 如肺炎、骨折、心律失常等。病例与对照性别相匹配, 年龄相差5 岁。共纳入对照258 例, 其中男163 例, 女95 例。病例组平均 (56.21±6.28) 岁, 对照 (54.49±5.87) 岁, 两组性别 (χ2=0.26, P = 0.611) 与年龄 (t=2.61, P =0.13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研究对象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HBs Ab)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 Ag)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HBe Ab) 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HBc Ab) , 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每个96 孔板均加入阳性及阴性对照血清用于质控。HBs Ag-/HBc Ab- 定义为无HBV感染;HBs Ag + /HBc Ab +为HBV慢性携带者;HBs Ab + / HBc Ab +为过去暴露HBV, 有免疫力, 但HBV可能持续潜伏于体内, 即可能存在隐匿性感染。
1.2.2 资料收集
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及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一级亲属胰腺癌病史, 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分类变量采用 χ2检验, 连续型变量采用t检验, 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胰腺癌患病的危险因素。所有变量分析均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胰腺癌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吸烟史、饮酒史、2 型糖尿病史、一级亲属胰腺癌病史均是PAC发病的危险因素 (P<0.05) 。HBs Ag阳性、HBc Ab阳性、HBV慢性感染及HBV隐匿性感染亦是PAC发病的危险因素, 见表1。
2.2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AC发病危险因素
采用向后剔除法, 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 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调整PAC发病的危险因素, 最终有3 个变量入选。病例组有吸烟史者患PAC概率是对照组的10.56 倍;有2 型糖尿病史患者比无糖尿病史者患PAC概率高6 倍。HBV慢性携带及有HBV隐匿性感染亦是PAC发病的危险因素 (OR分别为6.33, 2.27) , 见表2。
3 讨论
在胰腺癌致癌性环境危险因素研究中, 吸烟史是被研究得最为广泛, 且被认为是胰腺癌明确的致癌因素之一。由吸烟引起PAC的人群归因危险度为25% ~35%[11]。本研究结果显示, 有吸烟史者患PAC的概率是没有吸烟史者的10.56 倍。一项纳入了42 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 相对非吸烟者, 每天吸烟10、20、30、40 支, 患PAC的比值比分别为1.5、1.9、2.0 及2.1 (95%CI分别为1.4~1.6、1.8~2.0、1.9~2.1、1.9~2.3) [12]。
本研究结果表明, 糖尿病史增加了PAC的发病风险。已发表的文献表明, 糖尿病既是PAC发病的危险因素, 亦是PAC的临床表现。具体表现在胰岛细胞功能发生改变, 尤其是肿瘤快速生长导致A细胞急剧减少, 胰泡- 胰岛细胞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13]。一项纳入了35 篇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 糖尿病史增加了PAC的机会[RR (95%CI) = 1.94 (1.66~2.27) ], 而不管患者是男性还是女性。PAC的检出最高峰发生在报告糖尿病的一年内[14]。
迄今为止,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鉴定出PAC的一些危险因素, 如吸烟史、PAC家族史、高脂肪膳食、饮酒史、糖尿病史、代谢综合征及慢性胰腺炎病史等[15]。然而, 关于这种肿瘤形成的病因及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该疾病触发因素及导致疾病进展较快的关键因子。近年来, 在癌变过程中慢性感染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及关注, 这当中亦包括HBV。尽管在20 世纪80 年代研究者已从有肝脏疾病的患者胰腺组织中检测出HBV抗原[16], 以及有个案报道从癌症患者的胰腺体中检出HBV基因, 从而确定HBV的致癌作用[7]。但系统性研究HBV与PAC致癌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或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较少。主要原因取决于胰腺器官本身的独特性。胰腺的解剖定位在腹腔后间隙, 即使借助先进的成像技术及活检程序, 由于胰腺脏体较小, 其癌变后亦难以被发现。这是胰腺病变研究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近年来, 肝炎病毒感染与PAC致癌关联已逐步成为研究热点, 最早源自2008年由Hassan及其同事[17]领衔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在这篇研究中, 研究者发现调整了其他混杂因素后, 病例组携带HBs Ab + / HBc Ab +发生PAC的机会仍然是对照组的2.3倍 (95% CI = 1.2~4.2) 。其后关于HBV与PAC的病例对照及队列研究逐渐增多, 研究地点大多集中在韩国、中国台湾省和广东省等地。本研究结果与美国[17]等地的结果相似, 过去有HBV暴露者发生PAC的机会是HBs Ag/HBc Ab双阴性者的2.27 倍 (95%CI = 1.12~4.59) 。最近发表的一篇Meta分析[18]亦得出相似的结果, 病例组携带HBsAb+ / HBc Ab +发生PAC的相对危险度为1.41 (95%CI =1.06~1.87) 。众所周知, HBs Ag阳性者体内的HBV感染将持续存在, 因而他们发生严重性肝脏相关疾病的相对危险较高。最近一项大型研究评估了在检出HBVDNA的PAC人群中, 有相当部分个体存在HBV隐匿性感染[19]。因而下一步的调查研究应着重关注HBVDNA在PAC人群中的检出率, 以使研究结果更具可信性。
摘要:目的 调查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与胰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组为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胰腺癌患者123例, 对照组为无恶性肿瘤, 其他疾病患者258例。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学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HBs Ab)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 Ag)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HBe Ab) 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HBc Ab) , 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HBV慢性携带及有HBV隐匿性感染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OR (95%CI) 分别为6.33 (3.1312.81) , 2.27 (1.124.59) ]。结论 慢性HBV感染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风险增加 第9篇
如果有心脏病发作而且计划接受前列腺癌治疗,那么可能需要衡量一下雄性激素剥夺疗法(ADT)的风险和受益了。雄性激素剥夺疗法是降低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前列腺癌就是依靠雄性激素来生长和发展的。同样也会伴随放射性治疗,而且结合使用显示可以延长前列腺癌低风险男性的生存期———被定义为癌症附带两项或以上的高风险因素,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在10~40ng/ml, 格里森评分分数为7或以上,或者是活组织检查有50%或以上的癌变细胞。
但是一项发表于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 的研究认为,如果同时进行放射性治疗和雄性激素剥夺性治疗,既往曾出现过心脏病发作的男性可能会增加致命性的危险因素。研究人员比较了前列腺癌、致命性心脏病发作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疾病的存活及死亡病例,总共有206 名前列腺癌低风险的男性患者。这些患者部分接受单一接受放射性治疗,或者是放射性治疗联合6 个月的雄性激素剥夺疗法。研究人员同样也将他们根据其他健康状况,包括心脏疾病等,分类到二级组别。
经过了16 年时间的随访,研究人员发现二级分组中曾经患有心脏病发作的人群,通过放射性治疗和雄性激素剥夺治疗后可以降低8%的15 年生存率,相比起只进行放射性治疗的患者只降低20%的15 年生存率。哈佛附属伯明翰妇女医院的主管研究员称,这些发现建议医生应该重新考虑如果已知心脏疾病的男性患有前列腺癌时,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镶牙不当易增加患癌风险 第10篇
镶牙如果处理不好,特别是一些小诊所,做口腔修复体时不是很精细,周边会有些毛刺,经常刺伤舌头或是口腔内的其他组织、颊黏膜,反复刺激产生溃疡;还有一些人长年佩戴不合适的假牙托,与舌部、颊面摩擦,刺激口腔黏膜产生局部慢性溃疡。长期反复地发生溃疡,就可能导致口腔癌。
有了牙病不及时治疗也不好。如出现蛀牙后,裸露牙根的边角形状不规则,有的还会突出尖锐的棱角。舌头在讲话、吞咽时不断与这些裸露的蛀牙根摩擦,就会出现创伤,反复发生炎症而致癌。
健康提醒:口腔癌一般表现为3种类型,最常见的是溃疡型,即口腔内有溃疡,如牙龈溃疡、舌面溃疡;还有一种是外生型,像菜花状;第三种是向深部生长,属于浸润型。
口腔内若频频出现小溃疡、小肿块、口腔黏膜白斑等,就是口腔癌发出的报警信号,需尽早进行诊治。有些人觉得口腔溃疡无所谓,过两天就好,往往不注意。但是口腔癌性溃疡的时间往往比较长,如果同一处口腔溃疡超过3周后仍然不愈合,就要到医院找医生进行确诊。尤其是口腔黏膜粗糙、变厚或呈硬结,出现口腔黏膜白斑、红斑,很可能已发生癌变。
风险增加 第11篇
丹麦一项研究指出,97例UC患者中,停用英夫利昔单抗后12个月仍有75%的患者处于缓解期,但这一比例在4.5年后降至40%,可见停用英夫利昔单抗或可导致UC复发。
意大利米兰人类研究医院消化内科炎症性肠病中心Danese教授等进行了一项长期随访的多国多中心队列研究,对中断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是否会增加UC的复发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上。该研究为包括欧洲7国和以色列在内的多国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93例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处于持续缓解期的UC患者,其中111例为中断英夫利昔单抗治疗而疾病缓解期至少持续12个月的UC患者,82例为达到缓解后仍继续按照计划表服用英夫利昔单抗的UC患者。
作者对比了两组患者UC的复发率、住院情况以及结肠切除术实施情况,比较了停用英夫利昔单抗后不同治疗策略的有效性,中断治疗患者再次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后的应答率、缓解率和副作用发生率,使用生存分析法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显示,队列中共有67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复发。与持续治疗组比较,中断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人群复发率显著升高,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中断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是U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之间住院率和结肠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断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使用巯嘌呤药物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再使用英夫利昔治疗的UC患者的应答率为77.1%,缓解率为51.4%,17.1%的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另有17.1%的患者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风险增加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