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翻译语境观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翻译语境观范文(精选11篇)

翻译语境观 第1篇

关键词:语用学,顺应论,交际语境,翻译策略

语境, 即语言使用的环境, 在现代语言学中, 其价值和地位日益重要。语言学内部的很多分支都把语境当作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叙述。然而, 这些研究都是将语境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来分析。Verschueren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 (2000) 一书中, 将语境重新分类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提出了语境关系顺应论以及语境的动态生成观 (2000:87) , 为翻译学中的语境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角度。该文在Verschueren的顺应论的指导下, 对翻译中正确处理语境的顺应关系的重要性进行全面探讨, 着力研究如何在翻译中处理交际语境, 及其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

1 语用学研究与顺应论的提出

在以往的研究中, 语用学常被看作为语言学的分支, 与语音学、句法学和语义学处于平行地位, 包含自己的独立单元, 如指示语、前提、会话含义、言语行为等, 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些话语成分进行动态研究。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顺应论, 该理论结合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与语言运用的实际, 对语言选择的特性进行了系统列举及分析, 配以语言交际中的实例进行论证及说明。

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2000) 。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是辨证统一的。语言的选择是手段, 语言的顺应是目的和结果。语言“选择”包含三个重要内容: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曾文雄, 2009) 。语言顺应包括:1) 语境关系顺应;2) 语言结构客体的顺应;3) 动态顺应;4) 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语言的顺应离不开语境, 因而语境关系顺应构成了语言顺应的重要环节。 (李锦, 廖开洪)

2 交际语境关系顺应与翻译

Verschueren对语境进行了重新分类, 细化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 (utterer and interpreter) 、物理世界 (physical world) 、社交世界 (social world) 和心理世界 (mental world) 。语言语境包括:篇内衔接 (cohesion) 、篇际制约 (intertextuality) 和线性序列 (sequencing) 。因此, 语境顺应可以具体为, 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选择必须以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为前提。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策略的选择也须顺应译者和读者双方的交际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在语境的相关成分中是无法分离的 (曾文雄, 2007) 。

2.1 心理世界的交际顺应

根据Verschuren的理论, 心理语境的顺应是研究语用学顺应论的重要部分 (2000:87) 。心理世界可理解为语言使用者的心智空间, 曾文雄提出心智空间包括信念系统、情感、欲望和意图等 (2007) 。交际过程中的心理世界由交际双方的心智空间构成, 包括其个性、情绪、愿望、意图等认知及情感方面的因素。而在交际中, 一方选择语言的过程是顺应自己的和对方的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如下译例:大凡在官场中从前清混到民国的人, 全是比狗还下作。 (矛盾《子夜》) 。译文:Anyone who’s meddled with officialdom for long must be lower than a snake’s belly.在汉语中, 狗有卑微、下等的象征义, “比狗还下作”译成英语时, 要考虑英语读者的心理世界中“狗”这一意象并不具有贬义象征义。译者将狗翻译为蛇, 蛇在英语中有虚伪而卑鄙的象征义, 这样的心理语境顺应, 可以准确的将作者的意思传递给译文读者。

2.2 社交世界的交际顺应

语言选择要相互顺应的社会因素范围很广, 没有原则上的界限, 大多数和社交情景或制度有关 (2000:91) 。具体到翻译中的社交世界, 包含有社交场合或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定的原则和准则。即, 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及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在翻译中, 译者要顺应的社交世界, 不仅包含原文的社交世界, 也包括译文试图传递给其读者的社交世界。例:辛楣正推辞, 柔嘉说:“既然来了, 总要拜见老伯母的” (钱钟书《围城》) 。译文:Hsin-mei was just refusing it when Jou-chia said:“Since we're here, we should see Auntie”。在汉语中亲属之间的指称词汇很多, “老伯母”在西方的社会文化中并无对应词汇, 译者在这里很巧妙的使用了“auntie”来表达, 既保持了亲切感又将意思准确的传达, 符合社交语境顺应。

2.3 物理世界的交际顺应

译语顺应的语境成分有物理世界, 包括时间和空间。把语言选择和物理世界联系起来的有效的方式依赖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时间的指称关系包括含有事件时间、说话时间以及指称时间。空间的指称中包含有绝对的空间关系、指称空间、说话人的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 (王瑜, 2010) 。Verschueren认为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的位置决定某些语言选择和与之对应的意义上发挥重要作用 (2000:100) 。杨蒙提出:“不论什么译语, 译者都需要从文化语境顺应中达到原语与译语的之间接等值” (2006) 。当人们作出语言选择时, 必须从文化语境顺应角度出发, 注意影响听话人理解的空间指称关系。例:It was the morning of the twentieth of July, 1900. (Lin Yutang'S Moment in Peking) 译文:光绪六十二年七月二十日早晨 (《京华烟云》) 。将西方的公历“1900”翻译成为符合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时间单位, 达到了物理顺应中的时间关系顺应。

3 结束语

语言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交际翻译。综上, 根据Verschuren的语用学理论, 好的译文必须顺应语境, 特别是交际语境。作为译者, 在翻译中要在顺应交际语境的基础上, 预测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 保持译语的得体, 同时完整的再现语境的文体、风格、文化因素等效果。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李锦, 廖开洪.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J].语言与翻译, 2005 (2) .

[3]钱钟书.围城汉英对照[M].珍妮·凯利, 茅国权,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4]王瑜.从顺应论的语境关系顺应观来分析语用失误[J].考试周刊, 2010 (17) .

[5]杨蒙.语言语境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 2006 (5) .

[6]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语境与翻译 第2篇

【关键词】语境 意义 翻译

【Abstract】It is of necessity to further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from Halls unique theory concerning context,which is essential for translation and closely correlates to meaning。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is transmitt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with low context.

【Key words】context; meaning; translation

语境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语境对于翻译这种常常跨文化、跨语言、有时跨时空的交际活动自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得到了诸多翻译研究者的重视。Newmark就曾说过: “...;context is the overriding factor in all translation,and has primacy over any rule,theory or primacy meaning .”(在所有类型的翻译中语境是超越任何法则、理论或基本词义最重要的因素。)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西方的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先后被引入我国,从语境角度来观照翻译(翻译语境研究)逐渐发展,在近十几年成为国内译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不但引发学者论战,还涌现了不少的学术专著和论文。除了主流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和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语境观之外少数翻译研究者借鉴了爱德华霍尔的语境观对翻译实践活动进行研究,但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只是对中西文化语境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只停留在文化语境结构差异或错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的描述和例证上,缺少了应有的深度。

一、爱德华·霍尔的语境观

爱德华·霍尔被誉为跨文化交际学之父,他提出的语境观也是基于跨文化交际的,不是基于语言学的。霍尔认为: “语境是有关一个事件的信息,跟该事件的意义密切关联。”他进一步指出 “代码 、语境和意义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即使相同的代码由于语境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他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交际文化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霍尔在其l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与低语境,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境文化,给比较文化提供了许多精当的参照系。在书中,霍尔是这样定义高语境文化的,即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在高语境文化中,环境因素在编译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在交往时较多的信息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寓于明码之中的信息相对少些,因此高语境文化的成员在交际时重 “意会 ”,需直接用语言传达的信息较少。与之相对应的,是低语境文化,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在低语境文化中,明码在编译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环境所蕴含的信息相对较少,大多数信息需明确表达出来,人们的交流遵循直接的原则,所以低语境文化的成员在交际时重 “言传 ”。霍尔认为,低语境编码信息主要体现在言语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低,一切都需要通过精确无误的言语表达;而高语境编码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许多意思都包括在语境之中,无需一一点明。高低语境文化人士之间的交往根本上是跨语境交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语境中语义的承载主要不是语言性的,而是非语言和语境性的。语义主要从存储的非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信息不是包含于语言传输中。而在低语境中,语义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本身,非语言的即语境性信息对语义的影响是有限的,语义主要包含于进行交际的语言中。高语境中的信息解码更多地依赖交际者双方共享的文化规约和交际时的情景,而低语境中的信息解码则主要在言语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小。

霍尔的语境观与语言学家的语境观最大的不同是,霍尔的语境观是排除了上下文语境的,这与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相似,所以他的语境观相当于语言学家的文化语境观。霍尔的语境观并不涉及语境的细分,而研究语境的构建。需要强调的是霍尔的语境性是一个连续体,因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涉及的双方,也只有在跨文化比较时才可以说高和低语境。

二、爱德华·霍尔的语境观与翻译

语际翻译按照霍尔的语境论就是低语境传播。无论是从高语境文化到低语境文化,还是反之,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翻译的低语境性。文化的语境性的高低是相对而言的,即使是低语境文化也不可能让所有的语境因素进入文本,因此翻译的跨语境性质共同决定了翻译的低语境性。翻译的低语境性使得翻译的重难点变成了意义的选择、确定和补充完整,必须对语境进行重构或适应,基于此我们可以说翻译即翻译语境。尤其是和原语词形、语音紧密相关的就成为了译者头疼的事,也成为了不可译论者的理由之一。陈宏薇就说过汉语的拆字无法翻译,另外汉语的双关和回文等修辞格也极难翻译的,反之亦然。

1.语境与译者。译者是语境化了的译者、译者无法超越其所在的历史语境。每一个译者都在某一特定时空的存在,其经历、学识决定其知识、能力和认知,决定其翻译观念和翻译选择,译者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比较金介甫与杨宪益夫妇翻译的沈从文的《边城》,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待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大为不同,金译保留原语的特征,并对其进行阐释且多在文内,他的翻译策略概括为直译加解释,杨译往往简化或不保留原语特征,他们的翻译策略概括为意译,偶尔加注也是在文外。他们的翻译差别体现了职业特征,金是研究沈从文的著名汉学家,对汉文化的深刻研究使得在其翻译中有意无意的呈现,而杨氏夫妇是职业的翻译家,他们的翻译简洁、流畅、更具可读性。看一个例子。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唱歌相熟后,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

金译:The girls mother,the ferrymans only child,has some fifteen years earlier come to know a solider from Chadong through the customary exchange of amorous verses,sung by each in turn across the mountain valley.And they had led to trysts carried on being the honest ferrymans back.

杨译:The girls mother,the ferrymans only daughter,seventeen years ago had a love affair behind her fathers back with a solider at Chatong who serenaded her.

金译“唱歌”用了through the customary exchange of amorous verses,sung by each in turn across the mountain valley16个词,而杨译仅仅用了serenaded 一词。金译准确却稍显冗长,杨译简洁但语义出入。唱歌指的是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谈恋爱的群体活动,和“serenade”确有区别,在跨文化语境中却是最相近的,杨译有意为之,实为读者着想。再看一例。

他说:“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

金译:He said:“In a game of chess,the chariot---the rook moves one way and the horseman---the knight---another.”

杨译:He said:“Chess has its rules:the castles and the knights have to move in different ways.”

金译“车”、“马”保留了中国象棋中棋子的本意,并给出了国际象棋中大致对等的车和马的英文,有心的读者一定会意识到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会有不同。杨译略有变通,原文的车路用castle(易位)来译,这是国际象棋中最独特的走法,译者此举在强调走法的差异,相较而言杨译略胜一筹。原文中“车路”和“马路”还有一层意义,“车路”指正经路数,而“马路”指野路子,这层意义恐怕只能忽略了。相对来说,杨译归化,金译异化。

译者的语境性还表现为译者能力,时间,认知的局限性,而某些翻译批评对此疏于考虑。我们只有把译者放置到其所处的历史语境才能对某位译家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美国诗人庞德不谙汉语却翻译汉语古诗,在英美文坛享有极高声誉,中国学者对其翻译嗤之以鼻。这正好体现其语境性,不懂原语的翻译家不会受到原语的束缚,恣意发挥母语的优势,流畅、自然、译者个性和风格显露无遗,充分契合读者语境,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自然备受欢迎,庞德如此,林纾亦然。而翻译评论者比较庞德译文和中文原诗,自然“误译”,“漏译”频现,斥之为“蹩脚翻译家”也就不足为奇了。庞德不谙中文,自然无法“忠实”,资料来自费诺罗萨的笔记,“忠实”更无法谈起,正是其“创造性叛逆”让其翻译获得赞誉也遭受批评,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译者的语境性也表现为译者也是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如果翻译是艺术,那么译者就是艺术家。在很多艺术门类,艺术家会在特定的时段达到个人艺术创作的顶峰,译者也是,因此有些译者会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翻译策略,翻译艺术的不同。

2.语境与译文。语际翻译是低语境文化传播,无论从高语境文化到低语境文化,还是从低语境文化,语境的因素会大量的变成明晰的编码进入到文本中,因此,描写翻译研究发现译文往往比原文冗长。语境进入文本的限制之一是语境意义编码的难度。霍尔根据文化的知觉程度将文化分为显形文化、隐形文化和技术性文化三个层面。显性文化好比冰山的可见部分,其余则在水面之下,跨文化语境中,翻译显性文化必须解释为技术性文化,内容自会大大增加。语境被编码是有限度的。譬如,“我姓陈,耳东陈。”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无法译出。第一,后半部分的功能是要明示我的姓陈,区别另外的两个姓“成”和“程”,在西南官话中,常常不分前后鼻韵,三个姓发音不做区分。第二,中国文化非常强调宗族文化,同族同宗需分清辈分,人际交往也分亲疏远近。第三,在跨语言、跨文化、跨语境的翻译时,译者会避免出现汉字,而不借助汉字又解释不清楚。就算能解释清楚,也必然长篇累牍。基于文本的经济性和可读性,传播渠道和译者能力、精力的局限性,在翻译实践中往往省去不译。

语境被编码的另一限制是传播渠道的信息容量。一般而言,口头传播的信息容量要小于书面传播。纸质文本的信息量要大大小于网络文本。一般的纸质小说有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而现在很多网络小说动辄上千万字。影视剧字幕翻译比其它的翻译形式能允许出现的语境信息更少。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发展从诗到词到曲再到小说也是信息容量有小到大。传播渠道包括文学样式,其信息容量和允许语境被编码的信息量一般是成正比的。来看一例。

洪秀全,李鸿章,

他们在生是霸王,

杀人放火尽节全忠各有道,

今来坐席又何妨!

杨译:

Sparrow-hawk Guo and Iron-spear Wang

Spare neither man nor beast;

Some kill and burn,some do no wrong;

Come one and all to feast!

这是翠翠在船上轻轻哼唱的巫师迎神的歌。洪秀全和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极为有名,可是不看中文,谁又知道Sparrow-hawk Guo and Iron-spear Wang 他们指的是谁?缺少了语境信息语言代码的意义是不确定,不完整的。可是语境信息在歌谣这种形式中是没有空间的。至于为什么没有在文外解释,我们则不得而知了。不过不止这两个人名,这首歌中还有张果老,铁拐李,关夫子,尉迟公,解释清楚这六个人不亚于翻译好几首歌谣了。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电影名英译是更为极端的例子。五个单词的电影名称已经是较长的了,所以在电影名的英译时汉语的语境信息要进入文本就收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影名翻译如直译需补充较长的语境信息,通常会意译或改译。许多中国家喻户晓的人名出现在电影名中英译时往往无法译出。如《霍元甲》Fearless;《张三丰》The Tai-chi Master;《苏乞儿》True Legend ;《黄飞鸿》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The Legend of the Swordsman。

3.语境与读者。按照霍尔的语境观,我们也可以把读者分为高语境读者和低语境读者。高语境读者指对文本内容有相当的熟悉度和相关知识储备的读者。而低语境读者则相反。文本有其目标读者,目标读者的语境性也影响了翻译策略。翻译给儿童的文学作品和给成人的一定会有较大的区别。反之,读者也构成了翻译的语境因素。在更大的层级上,读者是构成接受语境的最重要的因素。读者也是限制某些代码在译入语中获得意义的因素。对于此类文本信息译者往往会做省略或去文化处理。

当他六岁时,他爹就教他识字。识字课本既不是《五经》、《四书》,也不是常识国语,而是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名等学起,进一步便学些《百中经》、《玉匣记》、《增删卜易》、《麻衣神相》、《奇门遁甲》、《阴阳宅》等书。(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When he was six,his father started teaching him some characters from books on the art of fortune telling,rather than the Chinese classics.

原文中有大量的文化词汇,连部分汉语读者都不能完全清楚,更不用说英语读者。即便全部译出,读者也不知所云,关键在于没有必要。当译语读者成为原文部分信息在译文中是否保留的先决条件,读者也就成为了语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于是当有人提出读者和接受环境都是翻译主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4.翻译受制于语境,有学者甚至提出了“翻译语境”和“译必适境”的说法,但相关研究不应限于语言学,从其它学科视角或许会有不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语言交际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2]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13.

[3]刘坚,程力.语境控制理论的跨文化传播意义[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4):87-92.

[4]EdwardT.Hall and Mildred Reed Hall,Hidden differences:Doing Business with the Japanese[M].New York :Doubleday.1987.

[5]Edward T.Hall.Context and Meaning[A].In Samovar, L.& Porter,R(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9thed)[C].Belmont,CA : Wadsworth,2000:34.

[6]霍尔.超越文化[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6.

[7]谢小莉.基于跨文化“高/低语境理论”的导游词英译方略[J].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2013(4):66-69.

[8]刘华.高低语境文化与《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2):153-155.

[9]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13.

翻译语境观 第3篇

一语境主义的辩护是公共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辩护理论中内/外在主义的争论延续至今,且日趋混乱。[1]在这场关于辩护要素的来源的争论中,内在主义阵营比外在主义阵营更为强大。但事实上两种主义都有不可克服的问题。这需从它们的基本特征说起。

“内在主义主张一个信念的可辩护性应该由我们的内在状态所决定。”[2]这种内在状态是一些内心因素、倾向与条件,它们构成心灵的活动过程。只有正确的心灵活动才使得信念得到辩护。外在主义则主张一个信念得到辩护不必要求主体把握全部条件,至少辩护的部分因素是外在于主体的认知视角的。[3]内/外在主义争论的焦点在于辩护因素的可把握性( Accessibility) ( 它是主体意识在辩护中的体现) 。[4]内在主义要维护知识论主体性原则,强调认识主体的辩护责任。但在外在主义者看来,主体并不能负担起这样的责任。因为内在主义的“心灵的内在状态”的辩护作用几乎没有一样能经得起诘难,内在主义不可能找到能反驳怀疑论的可靠的心理活动。

但外在主义者试图突破主体性原则,为知识寻找外部的客观支持也有困难。比如,“可靠论无法为信念形成的方法是可靠的这一点提供一个独立的理由,因为根据可靠论,一旦我们要作出关于信念形成方法是可靠的这一信念,它必须诉诸信念形成的方法 ( 本身是可 靠的,引者加) ,从而导致 循环性。”[5]更为困难的是,如果可靠的辩护不为主体把握,那么如何确定一个过程是可靠的呢? 由谁来保证其可靠性? 由其他的主体来保证吗? 这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内在主义! 或者由上帝来保证? 那这就不是哲学的知识论! 一旦这种外部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辩护如何可能?

如此,内/外在主义的争论似乎使知识辩护理论步入山穷水尽的困难之中。当然有一些不成功的内外融合的观点,在此不予繁琐地评介。让我们直指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 两种看似相反的理论都采取了个体主义的辩护立场,都错误地将知识辩护做了个体主义的理解。它们都将人类面向怀疑论为知识辩护混淆成单个主体为自己具有知识辩护的情况。这种个体主义的理解将内在和外在的界限具体化成脑壳或躯壳。寻求“心灵的内在状态”的内在主义自不必说。外在主义试图从单个主体的外部寻找客观的辩护,也正好落入个体主义圈套。于是出现这样的景象: 内在主义千方百计而又徒劳无功地寻找具有为确定性辩护的心理学现象; 外在主义试图跳出不确定的心理学描述,但对于寻找确定性的辩护又茫然无措。这场争论已经误入信念发生学和信念心理学的歧途,而这与探索知识和知识辩护的逻辑规范离题千里。这种迷失的根源在于知识论仍然没有突破近代以来确立的个体主义的主体性原则。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放弃主体性原则? 不! 我们仍然坚持主体性原则下的辩护,即内在主义。只不过此处的“内在”是指“在人类意识内”,而不是“在个体心理内”。具有知识绝不是个人的事情。个人具有如何优秀的心理特征对于知识的辩护都是不充分的。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即使像爱因斯坦那样天才的脑袋,在相对论被证实和认同之前,也不是知识。知识必须得到公共的辩护,而不是私人的辩护,尤其不是私人心理主义的辩护。相应于我们的内在主义,外在主义的辩护就是在不被任何人意识到的情况下,有些东西仍具有为知识辩护的作用。我们反对这种观点。除非我们假定上帝能为人类知识辩护,否则用于辩护的证据,只能是人类意识中具有主体间性的公共的证据。从注重证据而言,我们的内在主义也可称为证据主义。语境主义的辩护就是这种公共的、证据主义的辩护。

二语境主义的辩护是实践的

当代知识辩护理论中另外一场重要争论是基础主义与融贯主义之争。它起源于人们对“回溯论证问题”的不同解决。

所谓“回溯论证问题”是指,如果一个信念A要得到辩护才能成为知识,那么为A辩护的信念B本身要么是自我辩护的,要么是得到其他信念C辩护的。而信念C要能为B辩护,本身要么是自我辩护的,要么是得到其他信念D辩护的。以此类推,辩护的责任就会无限回溯。

对于回溯问题,存在两种可以回避怀疑论的解决方案: 要么使回溯结束于某个得到自我辩护的信念; 要么辩护以信念间相互支持的形式完成于一个循环的封闭信念系统中。基础主义选择前者,试图寻找自我辩护的基础信念终止回溯; 融贯主义则选择后者,让回溯封闭于相互支持的信念系统内,使得每一个信念与其所在的信念集合相互融贯,组成一个自我辩护的信念系统。

但这两种选择都有致命缺点。基础主义有两个一般特征: 第一,基础信念必须自我辩护,不能在与其他信念的关系中得到辩护; 第二,其他非基础信念都依赖于基础信念的自我辩护。[6]但基础主义的问题正在于找不到确定的基础信念。基础主义可大致分为可错的基础主义和不可错的基础主义。但面对怀疑论的诘难,不可错的基础主义有关辩护和知识的主张显然太强,经不起怀疑论反驳,不可能得到满足。可错的基础主义不仅认为基础信念是可矫正的,还把信念之间的联系由不可错的演绎关系扩展到归纳关系和最佳推论关系,大大增加知识辩护的不确定性,导致怀疑论。总之,不可错的基础主义不现实,可错的基础主义又太妥协。基础主义难以令人满意。

与基础主义的处境相似,融贯主义辩护观存在“可选择系统”问题、“真理”问题和“输入或孤立”问题等三个难题。“可选择系统”问题是指,如果存在多个融贯程度相同,但内容各不相同,甚至相互排斥的信念系统,那么按照融贯主义辩护观,人们在选择其中某一系统作为真理( 知识) 时,无法避免任意性。“真理”问题是指,除非融贯主义预设真理的融贯论作为前提,否则融贯主义不能说明自己的辩护与真理具有必然联系。而预设真理融贯论会导致循环论证,更不用说真理融贯论本身值得怀疑。由于合理辩护的标准是,经由它必定获得真理。融贯主义不能满足这一点,因此它的辩护是失败的。“输入或孤立”问题是指,由于融贯主义主张信念没有基础与非基础的区别,信念间的辩护关系是对称的,任一信念得到辩护就是能够通过其他信念将它推论出来。这种相互推论的关系杜绝了非推论信念的介入,而非推论信念往往就是经验信念或基础信念。如此,融贯主义的辩护不能解释经验如何输入信念系统,从而导致信念系统与经验世界孤立的问题。这一问题事实上是融贯主义最关键的问题。因为通过经验输入不但可以确定哪个融贯系统是现实的,而且可以确定该系统的真理性。

总之,非对称辩护的基础主义没有找到合格的基础信念; 而对称辩护的融贯主义则无法说明经验输入。两种辩护理论都没有给出合理的知识辩护,知识辩护理论的发展似乎又陷入了困境1。

但仔细分析发现,融贯主义和基础主义虽然面临不同的难题,产生难题的根源却是相同的: 它们都被回溯问题引入歧途,试图一劳永逸地为知识提供辩护,从而背上无限辩护责任的枷锁。激发基础与融贯之争的回溯论证实际上是一种假想的论证方式,它以绝对真理为目标,导致辩护责任的无限追溯。要解除回溯的困扰,首先需要解除绝对真理对知识的禁锢。语境主义的辩护观将得到辩护的知识与某个社会的认知目标得到满足等同起来,从而解除绝对真理对知识的禁锢,避免无穷回溯。正如安尼斯( D. Annis) 所说: “确定S在相信h上得到辩护,我们必须考虑S所属社群人们的实际辩护标准……要为信念h辩护,S必须能够以满足他们的实践和规范的方式面对他们的批判。”[7]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的认知目的是由生存实践决定的。为达到这种认知目的的辩护是在当时社会语境中的辩护。这种辩护不会企图排除所有错误的可能而获得绝对真理。因此在寻找语境主义的辩护界限时,我们必须从具体的认知目的和实际面临的问题入手。语境主义者特别注重阐明认知实践中的冲突性和论争性的维度。语境主义的辩护就是面向实际的挑战或疑问有理由地维护一种主张,而不是陷入无止境的虚构情境之中。在语境主义者眼里,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都被去语境的范式所挟持,将知识论的注意力限制在信念、感觉材料之类东西的推论或半推论的关系中,遗忘了辩护的实际目标和社会历史性质。[8]385总之,语境主义的辩护是实践的辩护。

三语境主义的辩护是动态的

既然语境主义的辩护是在实践中的辩护,那它就是一种动态活动。它面向现实中对知识的挑战展开,即语境主义的辩护总是处在“挑战( 反驳) - 辩护”过程中的动态活动。

陷入回溯论证陷阱的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实际上也陷入了辩护的静态理解泥潭,以致追求一劳永逸的辩护。这种失误发源于人们对辩护的基本意义的误解。现在人们理解的辩护的基本意义是: 一个命题得到辩护就是有某种理由和证据支持它。有学者将这个基本理解称为“要求许可论题”( RequiredLicense Thesis,简称RLT) ,即要求每一个诉求认知合法性的候选项得到许可。[8]402RLT具有很强的直觉合理性,以致人们认为所有关于辩护的理论都立足于这一论题,否认这一论题就否认了辩护的必要性。在这一论题的指导下,人们试图寻找起终极辩护作用的理由或证据,以期一举完成知识辩护的事业。

但这个论题错误地理解了辩护的性质。这种误解在英语中有一个语言使用的来源。人们使用“辩护( justify) ”这个动词,尤其是以被动形式使用“isjustified by”时,隐含了辩护项与被辩护项的二元关系。人们很容易将一个命题得到辩护理解成这个命题必须接受来自他处的支持。追寻来自他处的支持必然导致回溯论证。实际上“得到辩护的( is justified) ”还可以是形容词性的谓词,即“得到辩护”并不一定依赖他处的支持。[8]404

更为严重的错误还在于人们将RLT提升为一个全面的认知禁令。它用“除非得到支持,任何东西都不允许进入知识”的形式,从头到脚规定了认知的空间。它的目的在于排除人们的错误信念,因此它具有突出的规避错误的性质。这种性质要求在接受任何具体的理由为好时,要求很高程度的谨慎。这过高的谨慎在西方知识论与怀疑论互动的历史中源远流长。但过分谨慎将导致失去获得真理的机会。因为最好的谨慎就是对事物不做任何判断,这才不会有犯错的可能。但是知识辩护规避错误的目的是获得真理。因此,对于RLT避错的诉求要结合知识辩护的趋真目的来评价。从获取真理的角度考虑,需要对RLT的全面禁令性规范做出调整。

纠正RLT对辩护的误解的可行方案是引入一条维护信念免受质疑的最小认知许可原则。通过此原则,避免RLT将知识辩护的责任总是推给知识主张方,造成辩护责任的无限追溯的困境。最小认知许可原则类似于法律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只要不存在适当的理由挑战一个命题的认知地位,该命题就具有认知价值。通过增加“认知的无罪推定原则”,削弱RLT过强的避错性,进而保护辩护的趋真性质。

要清楚地界定“认知的无罪推定原则”就要弄清“适当挑战”的具体意思。我们从解释“挑战”开始。我们认为,“挑战”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互动活动,挑战直接质疑一个主张,认为它存在争论或问题。挑战的作用在于,直到找到证据支持该主张为止,暂时悬置该主张的认知价值。一般有两种类型的挑战: 论证性的挑战( argumentative challenge) 和直白的挑战( bare challenge) 。前者是基于理由的反驳; 后者不给出理由,而是直接发问“你如何知道”,要求主张方提供进一步的理由。两种挑战中,前者提出的反驳理由本身有需要辩护的风险,后者则没有这种风险。正因直白的挑战无辩护风险,它实质上是一个扩展辩护责任的方法。挑战方可以用它要求主张方承担无限的举证责任。直白的挑战显然是怀疑论惯用的挑战方法。知识论者不太可能阻止这样的挑战。所幸这种挑战并不总是适当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界定“适当挑战”。

既然存在两种挑战方式,界定“适当挑战”也应该考虑两种情况。我们认为,对于论证性挑战而言,当论证性挑战的基础被证明是有问题的时候,论证性挑战将不起作用。适当的论证性挑战一定是合理的。对于直白的挑战而言,在一次论辩中,合适的直白的挑战不能连续使用。如果主张方对挑战方的一次直白的挑战给出了合理回答,挑战方除非提出论证性的挑战,不能再使用直白的挑战质疑主张方。挑战方不应该毫无代价地使用直白的挑战。在不断深入的辩论中,挑战者不能连续两次使用直白的挑战。这一规定将使举证责任公平化。如果直白的挑战总是将举证责任推卸给主张方,这就是不公平的辩论,因而是不适当的。总之,一个适当的挑战是一个合理的论证性挑战或非连续的直白的挑战。在一次认知论辩中,如果没有适当的挑战,一个信念就算得到了辩护。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辩护不需要他处的支持。一个信念不需要在任何情况下都接受辩护项的辩护才能成为知识,“得到辩护”并不暗含“被……辩护”。因此,RLT对辩护的误解得到矫正。当然一个挑战是否适当,最终取决于语境的现实性和认知目的确定性。这是语境主义辩护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语境主义的辩护是一种“挑战( 反驳) - 辩护”的动态活动,具有论辩的特征。据此,我们得到语境主义辩护理论的核心论题: “一个命题在一个语境中是得到辩护的,就是在该语境中,每一个针对它的合法性提出的适当挑战都能被克服。”[8]407这个观点允许这样一种辩护存在: 有时候即使没有辩护的理由( 证据) ,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反驳,信念也是得到辩护的。语境主义的辩护以克服适当挑战的方式,防止对辩护责任的无限追溯,既不过分谨慎也不轻率鲁莽。正是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界定语境主义的初始辩护概念———对于认知主体S而言,如果没有恰当的理由认为他不该相信“信念P为真”,那么“信念P为真”就得到了初始辩护。在没有被证明有罪之前,所有信念都是清白的。获得初始辩护的信念可以作为语境的基础信念,为语境主义的辩护提供起点———当然,这样的信念是可错的———它的可错性随着语境的转换或扩展、潜在的适当挑战的凸显而变成现实。在获得语境的初始辩护概念之后,知识辩护就不再无限倒退。语境主义辩护的动态性就体现在寻求适当性辩护的过程中。

四语境主义的辩护是可错的

从辩护的确定性程度看,在知识辩护理论中存在可错论与不可错论的争论。语境主义的辩护理论旗帜鲜明地站在可错论一方。这种理论立场根本上是由语境主义辩护的目标,即实用真理决定的。与绝对真理不同,实用真理是可错的真理( 知识) ; 可错的知识不可能得到不可错的辩护,可错的辩护只能得到可错的知识。

可错论与不可错论已经不是势均力敌的争论。目前大多数知识论者都是可错论者。原因很简单,如果人们仍然坚持知识能够得到不可错的绝对确定的辩护,那么他不可避免地要全盘接受怀疑论。想要一定限度地反驳怀疑论必须接受某些形式的怀疑论,承认知识和辩护某种程度的可错性。正如科恩( S. Cohen) 所说: “任何认同仅当r蕴涵q,S才能基于理由r知道q的知识论,都必将导致怀疑论结论。可错论反对这个蕴涵原则,因此避免了这种直接的怀疑论结论。”[9]91科恩道出了可错论的实质。既然可错论拒绝证据或理由能够蕴涵被辩护的知识,那么可错论就允许认知主体S基于辩护J知道命题P,且J只是使P成为高概率可能而并不排除非P的可能性。据此可得到如下辩护的可错性定义:

S可错地知道P,当且仅当( 1) S基于辩护J知道P; ( 2) J不能蕴涵S的信念P是真的。它的意思是,虽然S对信念P的辩护非常好,但辩护不能蕴涵或保证P是真的。[10]145可错性辩护的定义表明辩护证据与辩护结论之间的支持关系具有逻辑的不充分性。可错的辩护观主张知识辩护不需要基于演绎推论,证据不需要蕴涵结论。

这种可错的辩护为许多当代知识论者赞同。如普罗( J. Pryor) 说: “一个可错论者是这样一种人,他相信我们可以基于可错的辩护上具有知识,辩护不保证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11]费德曼( R. Feldman) 说: “即使S没有逻辑上决定性的证据为信念P辩护,S也有可能知道P。”[12]斯坦利( J. Stanley)也指出,即使人们关于P的证据在逻辑上与非P的真理性相容,某人也可能知道P。[13]这种可错性也是语境主义辩护的可错性。

但这种可错论据说带来了两个问题:

( 1) 由于它否定了证据与结论之间的蕴涵关系,它就否定了基于这种关系之上的必然真理。但是必然真理既然是必然的( 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为真) ,那就是不可错的。如此,这个定义太强而不适用于必然真理。面对必然真理与知识的逻辑可错性的矛盾,同时出于维护知识可错性观点和必然真理的考虑,有人试图对可错论的逻辑定义做出各种心理学的修改,将逻辑的可错性修改成认知心理活动的可错性。[10]但那些看似成功的解释只不过是在繁琐地描述人们发生错误的各种心理现象,完全背离了可错论辩护的规范性内涵。其实,这种表面矛盾的关键在于人们错误地理解了经验知识中必然真理的性质和可错性定义中“蕴涵”的含义。

首先,人们错误地认为可错性的定义否定了逻辑蕴涵的必然性,从而否定了逻辑蕴涵的必然真性质。其实,可错性的定义否定的不是逻辑蕴涵的必然性,而是经验证据对知识结论的蕴涵关系。退一步讲,即使某些经验证据对于某些知识结论具有蕴涵关系,那也不具有逻辑必然 性,而是律则 ( nomological) 必然性或因果必然性; 相应地,知识论中所说的必然真理并不是绝对不可怀疑的逻辑真理。在经验领域,这种通常认为的必然真理仅仅是成真概率非常高的知识,在人们生活中非常实用的知识,如物理定律,而不是概率为1的绝对真理。上述挽救必然真理做法,其实是试图挽救绝对真理。这种挽救是不必要的。因此,辩护可错性的逻辑定义没有问题。

( 2) 可错论不仅听起来有些“疯狂”,而且它间接地接受了怀疑论,虽然它避免了直接的怀疑论结论。科恩指出,上述辩护可错性的定义等于说,S知道P为真,虽然他不知道非P为假。这首先听起来有些“疯狂”———一个人不知道P的矛盾命题为假,却知道P为真———这隐含着对矛盾律的违背。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导致怀疑论。因为怀疑论可以通过闭合原则构造出如下论证: 如果S知道P为真,并且S知道( P为真蕴涵非P为假) ,那么,S知道( 非P为假 ) ; S不知道 ( 非P为假 ) ; 因此S不知道P。[9]这正是怀疑论的结论。对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假问题。首先,认为可错论听起来疯狂是一种幻觉,是一种受绝对真理观迷惑而产生的幻觉。在没有把握绝对确定的知识之前,任何命题都具有不确定性,不具绝对确定的真值,而矛盾律是在假定命题的真值绝对确定的情况下使用的。因此,我们说S知道P为真,虽然他不知道非P为假,并不违背矛盾律。因为这里的真和假并不是绝对确定的,而是实用上确定的。再者,闭合原则作为逻辑原则本身假定了命题的真值绝对确定,跟矛盾律中的真值绝对确定一样。一旦假定绝对确定的真值,闭合原则本身就暗含了绝对真理。预设绝对真理直接导致怀疑论。因此,通过闭合原则曲折地推出怀疑论结论是多余的。而放弃还是接受绝对真理是可错论和怀疑论的分水岭。

当然,语境主义承认,按照绝对真理的标准,可错论归根结底暗示了怀疑论。但是,可错论的语境主义并不倾向于全面的怀疑论,除了承认绝对真理不可知外,语境的可错论者认为我们具有实用真理。语境主义在实践理性的语境中,以现实的方式思考知识。我们的“知识主张确实承诺了对确定性的要求,然而这种确定性实际上必须用有效的、世俗的和实践的术语来解释”[14]44。“知识的确定性是生活的确定性! ”[14]42当我们对知识的辩护达到如此地步———当非P的可能性并不影响我们按照信念P指导行动时,P就是我们的知识[15]———这个辩护就是成功的。语境主义在可错的辩护中,寻找知识的实践的确定性。

五结语

字幕翻译的语境语用维度 第4篇

字幕翻译的语境语用维度

以巴斯尔・哈蒂姆与伊恩・梅森的三维语篇语境分析模式为框架,结合翻译研究的`功能理论,针对语境的语用维度对译例作描述性分析.认为在字幕翻译中,语境语用维度应该包括“虚拟现实”和现实翻译行为两个层面.在字幕翻译中,译者适当地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既是表现微观“虚拟话语”的语用意图,也是服务于译文的宏观功能.辅助译语观众对源语影视作品的理解,是译者选择调整策略的理据之一.

作 者:梁碧滢 Liang Biying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广东广州,510420刊 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1)分类号:H315.9关键词:字幕翻译 语境 语用维度 功能

语境与翻译的关联 第5篇

关键词:语境;翻译;关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2-0144-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of adapt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ontext and translation which can bring the best cross-cultural effect on conversion of two languages. A translator-oriented multi-dimensions translating theory can be set up so as to develop a translator’s active role. This research gives a new horizon for translation study.

Key words: context, translation, relevance

1. 引言

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指的是“上下文”与“情景语境”,而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有学者将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意图语境与心理语境。翻译中心语境可以是文化语境,即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情景语境,即源语读者与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文本语境,即语篇内的信息内容。然而,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却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在交际双方共知的环境称为“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包含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义范畴。

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流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原作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作出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弄清原作的意图,再结合认知语境,作出最具语境效应的选择。同时译者还要融合语境中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语言结构、动态过程,把握好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取向,译出最佳的译语。翻译涉及的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不同语系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认知环境与认知能力的差异。译者不仅要具备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方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传统风俗、宗教文化信仰等一系列互变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找出最佳关联,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和认知语境有较准确的了解,以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期待为目的,进行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将原文作者的意图、思维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成功的翻译是原作者的目的或意图和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在认知语境下的吻合,充分体现源语的语用文化意义。

2. 语境与翻译的顺应

Verschuren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发展了他的顺应理论,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对语境进行了补充,给翻译学中的语境注入了新思维。Verschuren认为,使用语言就是一种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选择的过程,更是一种双语转换活动中多层次的复杂选择过程。它不仅具备所有单语使用选择时的一切特点,而且呈现出翻译本身的选择性,体现了一种跨学科的特性(1999: 29)。Verschuren的语言选择性使人们认识了翻译的复杂性,同时也为探究翻译的本质提供了颇有指导意义的诠释和理论依据。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只有透彻地领会原作的含义,才能准确地向读者传达原作的语用意义。因此在翻译理解的过程中,译者充当了原文的信息传递者,译者必须从原文的语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正确理解原文,即原文的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准确地译出原文中的语境。翻译中可运用顺应选择将语境与翻译关联起来,并在这种框架下讨论语用文化在多维语境下的翻译。Verschuren从跨学科的角度论述了语用学中的顺应性概念与生物学的顺应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迄今为止,已有多名学者对各种各样受到较多限制的语言现象进行过很多局部性的顺应论描写和解释(ibid.: 30)。

翻译要实现预计的目标,就要顺应特定的语境,例如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状态;译者与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等,从而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并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从时间维度看,原文的产生是顺应当时时代背景的产物,因此译者在理解与翻译过程中,既要顺应原文创作的时间环境,又要顺应译文读者所处的环境,综合译文读者的审美心态和理解力,顺应不同时代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达到翻译的预期目标。翻译是一种动态过程,它具有稳定性、规约性和变异性。翻译不仅需要综合语境因素和语言因素,更要采用不同的语用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翻译技巧,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语境顺应,选择最佳语言,译出符合时代语境的原文。

3. 语境与翻译的融合

以译者为中心的语用文化取向受诸多因素影响。只有将原文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与译者的相融合,才能把两种语言文化结构相互渗透。译者的文化取向可以是对译文语言文化的认同,打上译语文化的烙印;也可以是对源语文化的赞同,吸引源语文化的精髓。翻译不仅是文化表层内容的移植,而且必须根植于某一特定的时空中,某一民族传统土壤的文化模式中。因此,翻译过程即是一种文化的融合,社会时代背景的融合,原作者与译者相互理解的融合(陈春华,2003:58)。

无论是什么译语,译者应从寻找文化语境的融合中求得原著与译语的间接等值。例如,唐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3、4句的译文为:

Only an old fisherman in a lonely boat,

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uered with snow.(许渊冲,1990:73)

这两句译文移植了源语的形象,虽然简化了原诗句的形象,但在不影响整体的情况下融合了两种语言间的等同,译出了整体性、艺术性、形象性的效果。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融合原文与译文的语境,既译出它的真实含义,又要考虑读者能够理解其所处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最佳地表达出源语的寓意。

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相同与文化差异的共存。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交叉、碰撞和冲突。在翻译中,只有将源语文化不断融合,才能克服国家民族、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俗习惯、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困难,译出源语真实隐含的文化内涵(蓝昊丽,2006:90)。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就是中国文化是艺术的,而西方文化则是科学的。为此,译者应努力顺应中西文化的特点,将艺术性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翻译中还要注意源语与译语的认知与思维差异,把握中西文化中的语用取向。

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语境与翻译的关联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野,翻译不仅注重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注重语境的转换。语境与翻译的顺应论认为,译语的选择过程是一个在不同意识下进行的过程,一个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语用文化的翻译在不同的语境的融合中,译者发挥其主导作用,把握与平衡文化的等值,顺应社会、语言环境下的多要素,确保跨国际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探索语境与翻译的关联对翻译学理论的构建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Verschu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29, 30.

陈春华. 顺应论和关联论[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58.

蓝昊丽. 从语言的模糊性与修辞性看翻译与翻译理论[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90.

认知语境与翻译 第6篇

一、认知语境

1.认知语境的基本概念

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语境对意义的研究及确定原文文本的语句语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影响译文的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以及对语言交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语境又有了新的认识。1986年,斯佩尔博(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第一次提出“认知语境”这一概念。他们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中的关联理论,即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是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认为,理解话语所使用的一系列前提(premises)构成了语境,而理解每一个话语所需要的语境因素是不同的。因此,听话人要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为每一个话语构建新的语境。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2]意义的推导离不开语境因素,但不一定要依赖具体语境,因为语言使用者通过经验或思维已把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这种语境因素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知语境,人们在交际中所依赖的往往就是这种认知语境。[3]

2. 认知语境的特点

关联理论认为,认知语境不是静止的参数,而是—系列处于发展和变化中的命题。不同的个体根据各自的认知环境对语境进行不同的推演。[4]因此,动态性是认知语境最显著的特点。认知语境不是预设的,而是在理解推理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或激活的知识。认知语境的构建必须与语言的语义内容相联系。[5]言语交流是一种依据思维原则或规律来进行的认知活动,语言的理解是一个互动过程。听者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与话语相关联的语境假设,然后通过推理来判定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目的。同时,不同人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6]

二、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体现

在翻译从源语作者到译者再到目的语读者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三种认知语境的干预作用:源语受话人;译者;译语受话人。[7]具体体现为:第一、源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对原作者的制约;第二、源语文本的编码方式对译者认知语境的制约;第三、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对译者的制约。[8]这三种制约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说明。

三、认知语境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1.探究原文文本的文化内涵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涉及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信息要素,信息发出者传递的信息要由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信息接受者做出解释。换言之,译者通过认知语境在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不同的文化形态和认知方式中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以揭示文化内涵,使译文产生与原文相似的认知语境效果。比如:

I stuck up a conversation with Kit,trying to establish some kind of rapport.I touched on hippies,pop music,dating,morality and so on.

译文:我开始和基特闲聊起来,试图套套近乎。我提起嬉皮士、流行音乐、约会、道德观念等等。

此句中的“hippie”是指美国60年代出现的一类年轻人,他们对现实社会不满,标新立异,常蓄长发,穿奇装异服,崇尚先锋派艺术,追求迷幻药,性开放,以表明其与社会之格格不入的性格。在这里我们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因为汉语中没有“hippie”单独对应的词。译者应该首先对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和心理图式做出正确的预测,然后构建出符合译语文化特点的等值语。在具体的篇章中,可以加注释来弥补翻译中的这种文化缺失。

2.理解原文文本的深层含义

认知科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交际行为包含理解话语而进行的推理活动,而且认知语境和认知主体自身已有的信息共同作用于加工过程,对认知语境不断提出假设,并根据话语本身、具体语境、认知主体已有的百科知识、推理能力等认知结构对信息进行处理,调整语义,以获得最佳的语境意义。译者看到原文本首先经历的是感觉器官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感觉(sensation)过程,即译者对文字符号的基本意义做出反应,接下来是运用感觉器官和大脑对刺激进行处理、解释、分析和整合的感知(perception)过程。这一过程是译者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交替作用的过程,所以说原作仅存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译者的思维所赋予的。[9]由于认知心理语境可供提取的图式的容量所限和长期记忆提取时遇到的障碍,以及期望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译者个体会对不同的言语信息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检索、提取、匹配的有无与难易。在无法找到完全匹配的图式时,译者就会充分利用其认知心理语境中最佳关联的认知心理图式和语用假设,此时期待会起到关键作用,译者会自觉地运用自己的心理语境进行推理,寻求不匹配部分的填充,从而得出话语的暗含意义。

3.构建译文文本

译者在对原文解码获得语言规约意义的基础上,推理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之后,还须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及译文语言的特点,采用最恰当的方法忠实、准确地表达出原文内容和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我们可以看下面的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对《红楼梦》翻译的比较:

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第五回)。

杨译:Thus every sexual transport of cloud and rain is the inevitable climax of love of beauty and desire.

霍译:Every act of love,every camel congress of the sexes is brought about precisely because sensual delight in beauty has kindled the feeling of love.

从《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对这个句子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译者采用了不同的心理图式对原文进行解读,继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文。杨宪益的译文和原文基本对应,译文保留原文含蓄色彩采取直译的方式;而霍克斯则根据他作为西方人的认知,结合上下文,采用意译的方式,表达符合西方读者开放直接的思维形式。

摘要: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复杂的交际过程。为了使认知语境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本文在界定了认知语境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认知语境对译者的影响。

关键词:认知语境,翻译,译者

参考文献

[1]郭亚东,郑建新.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文本的建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9).

[2]SPERBERB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童珊.从传统语境到认知语境——语境理论的动态发展[J].国外理论动态,2009,(3).

[4]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詹仁美.认知语境初探[J].龙岩师专学报,2005,(1).

[6]孙红梅.认知语境与语言的理解[J].宜宾学院学报,2002,(4).

[7]周红民.认知语境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1).

[8]胡颖.认知语境与翻译[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新媒体语境下受众观的演变路径 第7篇

1 不同时期的受众观

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受众观:传者本位论

计划经济条件下, 我国传播事业主要是由党领导和管理, 发挥引导舆论和进行宣传的作用。新闻传媒和整个新闻业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完成“上情下达”的任务, 呈现线性特征, 而没有信息反馈。且当时信源单一, 传媒机构统一论调, 统一权威, 政治的主导性以及尚不完善的经济塑造了当时的受众观。因此, 在当时传者的地位要远远的高于受众的地位, 受众不活跃、被动。受众接触的传播媒介也主要是报纸, 特别是党报, 对传播内容, 受众更多的是全盘接受, 传播者的地位几乎不受挑战。传播者本位占据主导地位。

1.2 市场经济下的受众观——不彻底的受众本位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媒介产品已经具备商品的构成要件, 即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供受众进行精神消费;经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受众对于传媒的意义也产生了变化。传播者对于受众而言, 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传授者, 而是慢慢开始迎合受众的口味, 以期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受众也不再满足于单向的传播, 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增加, 调查性等报道也异军突起。同时由于政府对媒体的部分放权, 部分媒体开始自己经营, 信源也得到了丰富。受众也开始会挑战传播者的权威, 质疑或提出要求。受众的媒体接触开始往电视、网络方向发展。受众本位的观念逐步确立, 但此时的受众本位并不彻底, 因为媒体虽然会争取更多受众, 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盈利。可以说,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播媒介的二重属性得以较为均衡的发展, 受众由单一的“群众”、“读者”还衍生出了消费者的功能。

1.3 网络经济时代的受众观——彻底的受众本位论

自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起, 网络媒体开始在国内兴起。1997年第一家重点传统媒体《人民日报》入驻网络, 通过十来年的发展, 我国网络媒体发展如火如荼。而后,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和公众平台的出现更是给受众的变化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当然, 网络经济时代也隶属于市场经济的环境, 但是由于网络相对于普通市场环境更具有强烈的全媒体意味, 所以本文对此进行单独讨论。

2 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观

2.1 受众地位的提升与权力的扩大

新媒体带来的是传播平台和媒体的平民化。任何人只要有一台连接网络的设备便可以在新媒体上发声, 甚至能获得一群固定的受众, 即所谓的粉丝。每一位受众都可在某些情况下变成传者, 如拥有微信、微博账号, 上传自己拍摄的视频、图片、发布帖子。受众的身份具有了双重性。只要受众有意愿并具有一定的天赋, 还可变成意见领袖, 如微博大V和各种草根名人。

受众地位的提升也带来权利的扩大化。自从有了网络, 受众就有着极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受众从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传播者的角色, 打破了专业媒体的垄断, 有权利为自己发声, 也不再像过去只能简单接受媒体报道, 而是能转发和评论媒体报道, 关注和监督媒体的专业性和报道内容真假。例如鲁甸地震中, 央广新闻报道救援部队在当地吃“浑水泡面”, 很多网友就直接质疑真实性并给出各种依据, 于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进行进一步的报道声称央广的报道是假新闻, 军队会有自己的净水设备……虽然关于“浑水泡面”的报道一波三折, 但是在受众的监督之下了, 各大媒体一起还原“浑水泡面”的最终事实, 央广新闻的报道虽然不是摆拍, 但出于某种原因只是渲染了救援部队的壮举而没有从健康和持续的救援角度进行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也证实了救援部队自我保护和持续救灾的能力。若是没有受众的发声, 大家可能都只是沉浸在媒体的狭隘报道中, 媒体也就可能一直都保持着先入为主的报道思路。

2.2 受众的参与程度与影响程度扩大

在新媒体时代, 特别是社交媒体日益兴起的阶段, 点击和翻阅新闻报道并不是此新闻的终结。受众对新闻的接受并不是简单的阅读, 在短时间内还会引起一系列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从被称为“网络舆论年” (2003年) 的“SARS事件”以及2009年微博年开始, 到后来不断出现的“孙志刚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小悦悦事件”、“温州动车事件”等。受众都抱以极大的“热情”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受众也广泛参与到新闻的二次传播中, 而且每个人都有社交圈和较为可靠的发布平台。无论是私人事件还是公共事务, 受众都积极参与讨论, 并分享。发表言论以私人生活进入公共生活领域的窗口, 表达意见和态度, 与别人进行有效互动的机会, 以证明自我的存在。原本只存在于某个领域或是某个范围的能引起关注的事情便有可能通过社交媒体的人际传播进入到更广的范围。

2.3 受众媒介接触的网络化

技术的改革特别是移动网络的改变, 给受众的媒介接触格局带来了较大的变化。首先, 受众的媒介接触趋于网络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4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 其中, 手机网民规模5.27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 手机使用率达83.4%, 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 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向“深入”转换, 各项网络应用深刻改变网民生活。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等新兴领域的移动应用多方位满足了用户上网需求, 推动网民生活迈向全面“网络化”。网民规模持续增长网民生活全面“网络化”。其次, 受众的媒介接触多元化, 但新媒体仍然具有明显优势。在全媒体环境下, 媒介的竞争不再是介质间的博弈, 更多的是接触时间的差异。接触时间的差异更加具体的现实了受众的注意力所在以及受众的心理, 受众媒介接触的时间里, 新媒体 (包括网络和手机) , 特别是手机作为人们时刻不离的工具, 人们对手机媒体的接触较少受到时段影响, 手机媒体的使用是一种随时随地地行为, 它可以用来填充各种时空结构。

3 结论

纵观我国传媒事业建立以来的受众观, 我们看到不仅是时代的进步, 更是每一个受众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环境因素中不断调整、适应、进步的过程。“受众观”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在时代变迁中产生, 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内容。对于受众观的剖析不仅有利于受众对自身的定位, 同时也能帮助传播者更好的了解自身与受众的关系, 以便更好改善自己的工作, 促进传媒事业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芙佳.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观的转变[J].新闻世界, 2013, 2:35-36.

浅谈英语语境翻译 第8篇

语境这一概念是1923年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提出来的。他将语境分为两类, 一类是“情景语境”, 另一类是“文化语境”;亦可分为“语言性语境”及“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 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 也包括口语中的前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场合、话题、时间、地点、交际者的身份、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 同时, 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等, 如姿势、手势等。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一直强调语言功能的核心是意义。然而,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任何孤立的词语、语句甚至语段的意义都具有不稳定性。它们必须处在特定的环境中, 即受上下文、同时又受相关的社会交际情境、文化影响的调节, 其意义才能变不稳定为稳定。由此可见, 英语的语境是人们理解和解释英语话语意义的依据, 也是获得功能对等准确翻译的关键所在, 对语境的理解和掌握对英语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语言语境对多义词起限制作用

在英语中有很多单词不单单只有一个含义, 它们在不同的语言语境中就表达了不同的意义。语言语境对多义词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例如:blue blood被翻译为贵族出身而不能翻译成蓝血。the boy in blue (悲伤的男孩) ;此时的“blue”要翻译成悲伤的。a blue fi lm (黄色电影) ;he won$500 and then blued the lot in three days. (他赢了500美元, 可是才三天就花得精光) ;此句中“blue”为花光的意思。英语中还有许多象“blue”这样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如“green”:green hand (新手) ;a green old age (精力旺盛) ;green house (温室) 在上述的两个例子中, “green”, “blue”都是多义的。在字典中可查到“green”有二十种解释。它可以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如果我们把“蓝”、“绿”看成是一个语义核的话, 那么它和左右邻词搭配起来, 所派生出的意思就可以形成语义的辐射圈。只有把它们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确定它们真正的含义。

3 语言语境对词义的褒贬起限制作用

在英语中有很多褒义词和贬义词。语言语境对词义的褒贬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例如:noble、brave、brilliant、heroic都是褒义词。而arrogant、seduce、instigate、invasion属于贬义词范围。然而有一些词属于中性词, 例如:scheme、reputation。然而, 在某些情况下, 往往是语境决定它们褒义贬用、贬义褒用或中性词的贬用、褒用。例:1、He went through on that purely superficial“cram”and got compliments too, while others, who knew a thousand times morethan he, got plucked. (就凭这点儿纯粹是“填鸭式”的表面功夫, 他过了关, 而且还受到表扬;而别人呢, 虽比他强一千倍, 却被淘汰了。) 2、The gangster would quickly put a man out of business by destroying his shop. (歹徒就会捣毁他的店, 使他生意做不下去。) 3、He has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a great scholar man in the nation-wide. (他以博学而闻名全国。) 4、Wounded as he was, it was wonderfully fast he could move, he grizzled hair tumbling as a red ensign with haste and fury. (他虽然受了伤, 动作却快得惊人, 斑白的头发披散在额前, 脸也因气急败坏而涨得通红。) 例句1中的“compliment”是褒义词, 而此时语境决定了它褒义贬用。例句2中的“gangster”在前面例子中是贬义词, 它也被翻译成贬义的成分。而后两个例句中的“haste and fury”和“reputation”都是中性词, 然而因为语境的限制, 它们被分别翻译成了贬义词和褒义词。

4 结语

英语翻译涉及的是从语言形式到语言内容、语音到语义、达意到传情、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语际转换, 其中的语意理解和语意表达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语境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语境制约翻译, 翻译依赖于语境。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语境因素, 重视语境的指导意义, 力求完整、正确地传达原语信息, 获得语境和功能的对等。

参考文献

[1]卞正东.语境与翻译[J].无锡教育学院院报, 2001 (6) .

[2]姜冬梅.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J].零陵学院学报, 2003 (11) .

论认知语境与翻译 第9篇

一、语境

语境, 即语言环境, 指的是任一能够影响语言使用的因素。它既包括交际双方创造的上下文语境, 又包括具体的场景, 如时间、地点、话题、人物等, 甚至包括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因此, 传统的“语境”既包罗万象, 范围涉及比较广, 又如此复杂多变, 不仅仅是自然环境, 还包含生存的社会环境。同时, 传统语境又把具体场合因素作为语用推理的重要依据, 并将语用推理看作是一种人的知识因素加上具体语境因素的综合推理过程 (朱亚丽2007) 。这样看来, 语境是静止的, 没有考虑交际双方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是处于主动的位置, 以及双方的心理因素。因为在交际的过程中, 虽然客观的语境起着制约的作用, 但是真正起作用的是人的大脑对话语信息的再加工处理, 也就是认知语境的能动作用。

近些年来, 语言学家对语境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境, 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语境的认知语境。人的认知过程其实是一个心理过程, 是一个对信息处理加工和推理的动态过程。同样的话语、同样的语境, 不同的交际双方, 可能表达的意义不同。如果语境是静止不变的, 那么在交际过程中, 双方对于话语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 可能无法达到真正的交际目的。认知语境摒弃了语境是静止的说法, 认为随着交际的进行, 双方的认知语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二、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

法国语言学家D.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Wilson在“会话原则”的基础上创立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提出, 交际双方的言语交际就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者通过自己话语的明示, 传递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话者根据明示, 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 推断出说话者的意图。每一个话语明示, 都有其最佳关联。要想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就要遵循最佳关联原则, 达到最佳语境效果, 推测出交际意图。

Sperber和Wilson认为认知语境是动态变化的, 交际双方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去改变明示的话语, 从而进行新信息与原有认知语境的整合再加工。而认知语境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 逻辑信息即存在于人大脑中的交际法则;百科信息即人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事件;词汇信息即储存在大脑中的词汇信息。在交际过程中, 大脑中的这些信息不断受到激活, 交际双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话语的明示, 让对方在语境假设中推理找到最佳关联, 从而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 人们对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思辨、推理越成功, 话语的内在联系就越清楚;话语内在的关联性越清晰, 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努力, 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 从而正确理解话语, 使交际获得成功 (何自然、冉永平1998) 。

因此, 关联理论指出, 交际的双方对对方话语的理解是建立在心理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双方的明示, 结合语境假设, 寻找最佳关联, 从而推理出对方的交际意图。这“明示—推理”过程的关键就是对双方认知语境的把握。基于关联理论的认识语境观的核心在于认知是动态的语境, 语境假设是核心中的关键所在。

三、认知语境下译者的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那么就失去了文化的价值。因此,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 应该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然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过程, 那么原文作者与读者之间就可以看作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过程。Gutt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 认为翻译的本质也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过程 (何自然2004) 。翻译涉及的是两个“明示—推理”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明示—推理。在这个过程中, 译者的首要任务不是将原文直接转换成译文, 而是将原文本进行分析和整合。原文文本就是原文作者对译者的明示。译者还要了解作者生存的年代背景、生活经历等有可能影响原文作者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因素。同时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 调动自身认知能力进行动态处理,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推测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在这个过程中, 译者不仅要对源语语言的语法特征、句法结构、语义篇章等十分熟悉, 而且对源语文化、习俗、历史、宗教等也要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推理。

另一个过程是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明示—推理。译者想要译文读者能够识别出其交际意图或成功传递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就要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生存环境不同, 自然就存在生活经验的差异、认知环境的差异。因此, 译者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合理地推测, 以及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部分进行合理补偿。除此, 译者还要考虑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期待, 通过恰当的译文让读者寻得最佳关联, 达到最佳语境效果。

四、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 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构成了一个三元的关系。译者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不是传统的“语言复制者”。由于原文作者及译者、读者的语言文化不同、认知语境不同, 而译者处在中间位置, 要促进二者的成功交际, 就要有赖于对最佳关联的遵守和认知语境的把握, 以及翻译策略的审慎选择。主要的翻译策略有异化策略及归化策略。

异化策略, 即保留差异, 是指译文力图保持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虽然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种陌生感, 但是却可以感受到异国文化的不同。这应用到实际的译本构建过程中, 也就是直译法。但根据关联原则, 由于读者不了解源语文化, 有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努力才能推测出作者的意图。因此, 可以通过注释或增译等方法, 弥补认知语境中的文化缺省。译文读者通过文本明示进行信息再加工, 同时也减少了不必要的认知努力。

归化策略是指译文尽量符合译语语言的规范、趋近译语语言的文化特征, 符合和满足译语读者的期待及阅读需求。这应用到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也就是意译法。目的都是让读者不必花费不必要的努力, 寻找到最佳关联, 获得最大语境效果。不管是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 都是用来指导译者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 其关键都是取决于译者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及期待的推测。

结束语

译者翻译的过程其实是认知语境重新构建的一个过程。首先, 译者要把自己当做源语读者, 获取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其次, 译者要测评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期待和接受能力, 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 避免文化冲突, 成功传递出原文的意图。最后, 由于译者的认知语境起着关键的作用, 译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

摘要:近年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境, 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语境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动态变化的, 而翻译又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过程。主要从认知语境及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动态明示推理过程。译者必须通过对认知语境的判断和最佳关联原则来构建文本, 选择归化或异化策略来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和读者期待。

关键词:认知语境,最佳关联,归化策略,异化策略

参考文献

何自然, 冉永平.1998.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 (3) .

何自然, 2004.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汉英翻译中的语境适应 第10篇

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非常重要。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语境与翻译全过程同在。翻译是原语文本作者与译者以及译本读者之间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交际和信息传播活动,语境适应成为翻译交际活动成功的基础。根据韩礼德的观点,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对等的本质不是形式的对等,而是语境的对等。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忽略了具体语境,就会导致对原文的误解,从而导致误译。正如彼得·纽马克在其专著《翻译导论》中断言:“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Newmark,2006)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模式中,语境可分为三层: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上下文语境位于最低层,其次为情景语境,最上层为文化语境。每一个语境层次都有一个语言系统中的层面与之对应:文化语境对应于语篇题材;情景语境对应于语域;上下文语境对应于语言表达形式。(Martin,1999)

本文立足于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维什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从语境的三个层次: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来探讨汉英翻译中的语境适应问题。指出语境适应是实现理想译文的关键,也是评价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

二、关于语料

本文所选语料是曹禺先生的《雷雨》及王佐良、巴恩斯合译的英译本Thunderstorm.《雷雨》是曹禺先生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经典话剧之一。通过描写由血缘关系连接的周、鲁两家三十年的家庭纠葛,作者深刻反映了“五﹒四”前后,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里,曹禺先生创造了一个具体的、完整的、历史的语言环境,每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各自的身份,极富个性化,简洁易懂但又含蓄深沉,意蕴无穷。对待这样一部作品,译者必须具有很高的语言驾驭能力,既要适应原文语境又要适应译文语境,才能生动地再现一个有说服力的语言环境,使观众或读者领略到原作不朽的艺术魅力。

三、实例分析

1.上下文语境适应实例分析

上下文语境属于语言语境。根据Verschuren的顺应理论,语言语境顺应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从篇内衔接方面来分析译者是如何适应语境,以实现译文的衔接和连贯的。语篇连贯是衡量译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有效手段”。(黄国文,1988)韩礼德和哈桑在Cohesion in English(2001)中将衔接手段分为五种: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本文主要从连接和词汇衔接两种衔接手段出发来分析译者是如何适应语言语境的。

鲁四凤:(突然)我可忍了好半天了。我先跟你说下,妈可是好容易才回家一趟,这次也是看哥哥跟我来的。您要是再给她一个不痛快,我就把您这两年做的事都告诉哥哥。

鲁贵:我,我,我做了什么事啦?(觉得在女儿面前失了身份)喝点,赌点 ,玩点,这三样,我都快五十的人啦,还怕他么?

FENG(suddenly):Just a minute!I′ve got something to tell you first.It is n’t every day that mother can get home, and when she does it’s only to see Ta-hai and me .If you so much as to say a word to upset her ,I’ll tell Dahai just what you’ve been up to these last two years.

LU : Me ? And what have I done, pray? (Feeling that his parternal dignity isat stake.) If you mean I’ve had a little drink and a flutter now and then , and a bit of fun with the girls , well , what of it ? After all , I’m nearly fifty . What’s it to him, anyway?

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而少用连接词语,“形散而神聚”。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以表示其结构关系。上面对话中,鲁贵反驳四凤时说的“我,我,我做什么事啦?喝点,赌点,玩点,这三样,我快五十的人了啦,还怕他么?”这段话,原文没有使用任何连词,从形式上看句子之间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对于熟悉汉语结构的原语读者来说,结合当时的语境,不难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如果按照汉语表达习惯逐字译为“Me,me,what have I done ?Drinking,gambling ,enjoying myself,the three things,I′m a man of nearly fifty,am I afraid of him?” 译文读者或观众就会感到困惑,一头雾水,不得其解。译者在翻译时按照译语的结构特点,适应译语的语言语境,分别选用连词“and”,“if”,“after all”等作为衔接手段,从而实现了译语语篇的连贯,语言地道,使译文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原文。

2.情景语境适应实例分析

情景语境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指时间、地点、方式等。一个词的词义和话语意义不仅仅是由其语言因素来确定,而是由词汇和话语所出现的情景来确定。即确定词义和句义依赖情景语境。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所云:“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翻译要根据具体的情景语境来选词。

A)鲁四凤:(回过头来,脸正向观众)您少说闲话吧!(挥扇,嘘出一口气)呵!天气这样闷热,回头多半下雨。

FENG(looking around at him):You talk too much !(Fanning herself vigorously.)Whew!With the weather as close as this , ten to one it’ll rain presently.

B)鲁四凤:(伶俐地笑着)那回头您跟哥哥要吧。

FENG(adroitly): You’d better touch Ta-hai for a few dollars, then , when he comes.

C)鲁四凤:哥哥,没什么要紧的事。(向鲁贵)好吧,爸,我们回头商量,好吧?

FENG: It’s nothing important , Ta-hai . (To her father. ) It’s all right , Dad , we can talk it over later on .

“回头”是汉语中口语化很强的一个词,指很短的时间,但具体指什么时间却很模糊,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A)句的“回头多半下雨”,鲁四凤在说这句话时的情景为“天空灰暗,空气低压,天气闷热,将要落暴雨的神气”。所以根据当时的情景,“回头”可理解为“马上”、“即将”,正好与英语中的“presently”相对应。而B)句“那回头您跟哥哥要吧”,中的“回头”很明显是指大海回来的时候,因为之前两人在谈话时刚提到大海带头罢工被开除,要回来找周朴园讲理的事。译者把它译为“when he comes.”非常切合当时的情景语境。而C)句的“回头”是在大海回来以后,四凤怕她父亲继续盘问她跟周家大少爷的事而被大海知道,所以故意岔开话题,以后再谈论这件事情。故译者顺应了当时的情景语境把它译为“later on”。

3.文化语境适应实例分析

文化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刘润清,1999)。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包括当时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文化语境的范围也更为宽泛。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此,文化语境对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表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王佐良先生强调“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因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双文化能力,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适应原语文化语境,充分理解原文的内容,又要适应译文读者文化语境,使译文读者能够顺利地理解原文作者意欲表达的意义。

A)鲁贵:哦﹗(向四凤)我正要找你。(向萍)大少爷,您刚吃完饭。

鲁四凤:找我有什么事?

LU: Oh﹗(To Ssu-feng)I was just looking for you .(To Chou Ping) Good afternoon , Master Ping.

FENG: What did you want me for ?

这里的“您刚吃完饭”只是见面打招呼的用语,并不是专门指问吃饭的事情。如果按照字面直译,就会使译文读者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为根据他们的文化,他们只会把这类问话当作一种询问而不会理解为一种礼貌的问候。而汉语中的这类问候语的交际功能与英语的“How are you?”或“Good morning/afternoon?”相当。译者在翻译时既适应了原文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根据对话发生的时间)又适应了译文读者的民族文化心理,采取了意译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Good afternoon,Master Ping.”从而达到了原语与译语功能对等的目的。

B)鲁贵:说呀,这不是大姑娘上轿,说呀?

LU: Well,come on.It’s not as if you were swearing your life away!Who’s it to be?

这是鲁贵问四凤是决定跟她母亲去济南还是跟他一起留在家里时说的一句话。“大姑娘上轿”是汉语中的一句歇后语,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这里表示“难以做出选择的事情”。这一文化现象是汉语中所独有的,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语。对于不了解汉民族文化的译文读者来说,如果不对其加以解释,他们就很难做出正确理解。译者凭借高超的双语驾驭能力和双文化能力,针对戏剧翻译的独特性,采取解释性的翻译策略,用英语中的“swear your life away”这一短语来替换,虽然原语形象损失殆尽,但语用含义准确贴切,既很好地适应了译文读者的文化语境又忠实的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不愧为上乘之作。

四、结论

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表达。因此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仅要从语言因素方面去理解原文,而且还要从非语言因素方面去研究原文的确切含义;既要适应原语语境,正确理解原文的内容,又要适应译语语境,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把原文包含的信息尽可能地以符合译语语境的形式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最贴近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实现翻译的目的。因此,语境适应是实现理想译文的关键,也是评价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 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1999.

[3]Newmark,Peter: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0.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语境顺应论与翻译 第11篇

在现代语言学领域中, 语境的地位和价值日益重要。语言学内部的很多分支 (如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等) 都把语境当作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叙述, 而在翻译这一学术领域, 语境研究也很早就成为了译者和翻译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然而大多数研究只是就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个具体问题加以分析, 并没有从整体上将语境提高到翻译中的核心概念来认识。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在其书《语用学新解》中从顺应的角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 为翻译学的理论来源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就拟从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出发, 探讨动态地顺应语境在翻译策略中的重要性。

2. 语境顺应论简介

语境的涵义原本较窄, 仅指人们正在看的特定句子之前或之后的词或句子, 自从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 经英国伦敦学派语言学家弗斯的扩展, 语境从上下句的关系扩展到大的语段, 以及话语使用的主客观环境。维索尔伦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 从全新的视角提出了语境顺应论及语境的动态生成观, 给语境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空气。

根据维索尔伦的语言综观说和顺应论, 对语言使用的描述和解释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语境顺应 (指语言选择中要考虑的各种语境因素) 、结构客体顺应 (指顺应涉及各语言层次及语言结构原则) 、动态顺应 (指语言选择和协商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顺应过程) 和顺应中的意识凸显 (指交际者对语言选择的意识程度) , 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其中语境顺应是语言顺应的重要环节。[1]

语境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顺应。语言语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篇内衔接、篇际制约、线性序列。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

3. 语境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境顺应, 即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本文按照维索尔伦的观点将语境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认识到各类语境有各类语境的顺应规律, 因而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探讨, 力图对翻译工作中语境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3.1 语言语境的顺应

语言语境也称语言信息通道, 即信道, 它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所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语言语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篇内衔接, 即利用连词、前指、自指、逻辑关系、省略、数目、对比、重复、代替和结构相似等方式实现语篇语意相关。二是篇际制约, 即语篇要受其谈论的主题、使用的文体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情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三是线性序列, 这种语言语境顺应是指选择语言时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和语义关系, 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2]顺应语言语境要求译者不要望文生义, 而是要先通读全文, 顺应全文的小语境再作出自己的判断, 例如:

The future of those ambitious conspirators will certainly be hopeless.

译文:那些野心勃勃的阴谋者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同样一个单词“ambitious”可译为“有抱负的、有雄心的”或“充满野心的”;而“future”意为“前程”, “下场”, 具体词义要切合上下文来判断, 以正确表达出感情色彩。

简言之, 译者在选择表达方式时应注意选择符合目的语语言类型的表达方式, 以顺应目的语的表达要求和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因此, 无论是篇章结构、句式语气, 还是字词的感情色彩, 其选择必须考虑到语言语境的变化及特征, 都要以顺应上下文为基础而得以确定。

3.2 交际语境的顺应

有时候如何选择词义仅依靠对上下文的理解似乎难以判断。根据顺应论, 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其中, 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

3.2.1 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翻译

语言使用者是指参与谈话的双方及与谈话内容有关的其他人, 而我们通常指的是交际双方。例如, 不同的称谓语除了表示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呼外, 还体现着明显的感情色彩, 如亲呢、威胁、警告、戏谑、讽刺等言外之意, 话中之情。[3]例:Look at what my daughter did! (看看我女儿做得多好!) 这是父母对孩子的表现相当满意时, 父亲可能会对妻子说的话。但是当父亲对女儿的表现不满意时, 他会对妻子说:Look at wha your daughter did! (看看你女儿做了什么!) 这里称谓语除了表明确的指称外, 还体现着两种不同的感情色彩, 译者必须根据交际语境, 细心体味其语境涵义, 以准确表达出原文的内容。

3.2.2 心理世界的顺应翻译

交际过程中的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顺应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我们看下面的一例:

“Oh!”said Lydia stoutly, “I am not afraid;for though I am the youngest, I am the tallest.” (Pride and Prejudice)

译文一:“哦!”丽迪雅满不在乎地说:“对这一点我毫不担忧。我的年龄虽然倒数第一, 但我的个头却是最高的。”

译文二:“哦!”丽迪雅满不在乎地说:“我才不担心呢。我尽管年纪最小, 个子却最高。”

译文一把“I am not afraid”译成“对这一点我毫不担忧”, 这样文绉绉的话不像是出自轻狂放纵的丽迪雅之口。译文二则顺应于原文的人物特征, 恰当地体现了丽迪雅的性格。

由此可见, 译文的成功与否, 不在于词语是否华丽, 而在于是否把恰当的词语用在了合适的地方。在翻译过程中要顺应当时的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 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加贴切, 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特色。[4]

3.2.3 社交世界的顺应翻译

社交世界指的是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定的原则和准则, 也就是说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区的交际规范。

汉语言文化中对于不熟悉的交际对象, 都会用“您”来尊称, 而英语文化中却只有“you”来表示。[5]广告中用代词“您”代替英文中的“you”, 就是顺应社会规约的好例子:You’ll Love Every Place of Victoria. (您会热恋维多利亚的一草一木) ;A Continent of Wonder Awaits You. (神奇的大陆迎候您) 。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要顺应的社交世界不仅指原文描写的社交世界, 而且包括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 这样的社交世界顺应才是完整的。

3.2.4 物理世界的顺应翻译

物理世界主要是指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就时间而言, 它包括事件的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时间。空间的指称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说话人的空间、指称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 (如身体姿势、手势等) , 以及交际双方的生理特点和外表形象等, 以上因素都会影响交际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6]例如:

莫向东风怨别离。

译文一:Blame not the east wind for this separation.

译文二:And on the wind I drift off broken-heartedly.

在英汉文化语境中对“东风、西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翻译。在中国, “东风”象征新生命、力量, 西风则是秋天和冬天吹的冷风。而在西方, “东风”却刺骨凛冽。所以译文二仅将“东风”译为“the wind”, 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西方读者读到译本时产生困惑。

在翻译中, 译者应意识到同一词语在不同的物理世界中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内涵, 从而要主动顺应不同的物理世界, 选择合适的词语, 取得原文与译文的间接等值。[7]

4. 结语

本文引用了维索尔伦的最新语境顺应理论来重谈翻译问题, 提醒译者应以新的观点来处理语境问题, 使翻译中的语言选择更加贴切, 考虑全面。翻译中的语境顺应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 既要顺应语言语境, 又要顺应交际语境。因此译者在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作出动态的顺应, 同时考虑不同的语用策略, 然后运用合适的翻译技巧, 再现原作者的真正意图, 以及原文的文体、风格等特点, 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由此可见, 语境顺应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新解[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 2000:108-109.

[2]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104-115.

[3]陈喜华.试论翻译中的语境顺应[J].湖南大学学报, 2001, 15 (4) :159-160.

[4]贺华丽.顺应论与翻译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3) :106-107.

[5]戈玲玲.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解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3 (1) :44-45.

[6]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 2006, 27 (3) :87-89.

翻译语境观范文

翻译语境观范文(精选11篇)翻译语境观 第1篇关键词:语用学,顺应论,交际语境,翻译策略语境, 即语言使用的环境, 在现代语言学中, 其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