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肥胖小学生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肥胖小学生范文(精选12篇)

肥胖小学生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廊坊市卫生学校2010年3 387名在校学生,年龄最大20岁,最小16岁;城市学生344名,农村学生3 043名;男735名,女2 652名。

1.2 问卷调查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超重、肥胖学生对肥胖危害的认知程度。问卷内容包括对于自身超重或肥胖的认知情况、对于自身超重或肥胖的危害认知情况、采取减重措施情况。

1.3 超重肥胖判断标准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体重指数(BMI)为标准,BMI=体重(kg)/身高2(m2),计算学生的体重指数;依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3年公布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5]判断16、17岁年龄段学生是否超重或肥胖;依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6]判断18~20岁学生是否超重或肥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我校不同地区及年龄学生超重及肥胖情况比较

由表1可见,我校城市学生超重率为15.12%,肥胖率为5.81%,农村学生超重率为13.57%,肥胖率为4.01%,农村与城市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学生比较,超重率与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我校不同性别学生超重及肥胖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我校男生超重检出率为16.87%,肥胖率为6.26%,女生超重率为12.86%,肥胖率为3.62%,男生与女生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超重和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

2.3 我校不同性别超重及肥胖学生对自身现状和危害的认知情况比较

由表3可见,我校男生对于自身超重、肥胖的正确认知率为51.76%,女生为91.76%,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的认知率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对于超重、肥胖的危害认知率为22.94%,女生为24.2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男、女生对于超重、肥胖危害的认识均不足;采取减重措施的男生占8.82%,女生占44.85%,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采取减重措施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廊坊市卫生学校学生超重率、肥胖率明显高于张淑芬等[7]报道,考虑与地区生活水平差异有关。本研究中城、乡学生间超重率、肥胖率差异不明显,这与季成叶[8]报道的城市超重率、肥胖率高于乡村不同,可能与本研究观察的学生全部为住宿生以及廊坊地区城、乡居民饮食营养方面差距很小有关。本研究中男生超重率、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与王长虹[9]报道相同;男生对于自身超重、肥胖的认知率低于女生,采取减重措施的比例也低于女生,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王萍等[10]报道相同,分析与女生比男生更关注外在形象有关。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廊坊卫生学校的学生超重、肥胖率偏高,对于自身超重、肥胖的现状认知及对超重、肥胖的危害认识不足,采取减重措施的比例偏低。作为卫生专业学生,肥胖会产生较大危害,将来在医学岗位上会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对超重、肥胖危害的宣传,更不利于指导超重、肥胖人群减重。因而,学校应该增加与超重、肥胖危害相关的课程,不但使学生自身认识到超重、肥胖的危害,而且使其将来成为超重、肥胖危害的宣传者,成为自觉减重的模范。

总之,廊坊市卫生学校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率较高,城乡差异不明显,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超重、肥胖学生对于超重、肥胖的危害认识不足,研究适合在校学生的减重方法刻不容缓。

摘要:目的 调查廊坊市卫生学校学生超重、肥胖及超重、肥胖学生对肥胖危害认知情况,为干预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学生超重率、肥胖率;自制问卷调查超重、肥胖学生对肥胖危害的认知情况。结果 城市学生超重率为15.12%,肥胖率为5.81%;农村学生超重率为13.57%,肥胖率为4.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超重率为16.87%,肥胖率为6.26%,女生超重率为12.86%,肥胖率为3.62%;男生对于自身超重或肥胖的认知率为51.76%,明显低于女生(91.76%),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廊坊市卫生学校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率较高,城乡差异不明显,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学生对于超重、肥胖的危害认识不足,采取减重措施比例偏低。

关键词:学生,超重率,肥胖率,认知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epidemic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Geneva:WHO,2000:894.

[2]文雨田.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小学生1999~2008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43.

[3]季成叶.应高度重视青少儿肥胖的长期和深远危害[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2):85.

[4]曹向红,王红娟,于国伟.兰州市2008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695.

[5]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6]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J].营养学报,2004,26(1):2.

[7]张淑芬,王艳丽,邬玉芝.4178例中等技术学校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4):105.

[8]季成叶.我国大城市与南方乡村学生两类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385.

[9]王长虹.邢台医专大专生超重与肥胖现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1):54.

肥胖学生锻炼总结 第2篇

肥胖学生锻炼总结

枣 营 小 学2013、1

肥胖学生锻炼总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作息导致肥胖学生越来越,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体重的变化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本学期我们体育组针对我校肥胖学生的体质情况,做了多种锻炼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一、肥胖学生在校锻炼措施:

1、加大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在课堂中注重对这些学生的区别对待,加强运动量。

2、肥胖学生课后锻炼。放学后,这些学生集中到操场,由体育教师组织他们进行锻炼。跑步、跳绳、仰卧起坐、蛙跳等练习。

二、肥胖学生家庭锻炼:

我们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后发家长信,告知家长学生的身体情况,并请家长给予配合少饮食,多锻炼,共同努力降低学生体重,提高体质。

三、肥胖学生假期锻炼措施:

放假前,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发家长信,告知家长放假期间督促学生要进行体育锻炼,并发锻炼统计表,对锻炼内容进行记录。

四、后期工作思考:

针对肥胖学生锻炼中还存在的问题,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予以改进:

1、利用课堂教学,渗透营养保健学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科学合理饮食的方法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 法,使他们了解不良的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2、充分利用每天一小时在校体育锻炼时间,课间操和体育活动时间是锻炼学生身体的一个好时机,通过跑步、球类运动等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心肺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吃苦耐劳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质。

3、与家长取得联系,监督学生在家合理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

对肥胖学生的训练与教学策略 第3篇

我们知道,肥胖的形成除了一小部分是由于遗传和疾病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和饮食习惯是分不开的。肥胖的孩子往往进食大量的高脂肪饮食、甜食、洋快餐等,尤其是无限制地吃零食、喝甜饮料。孩子喜欢吃荤菜,不喜欢吃蔬菜等不良的饮食习惯都会使其出现肥胖。另外,运动过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许多家长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玩,总让孩子待在家中,孩子得不到足够的运动,渐渐地体力活动越来越少,静止活动越来越多,如看电视、玩游戏机等,这些都会让孩子减少活动、增长脂肪。胖孩子不爱运动,不爱运动的孩子变得更胖,结果造成恶性循环。 肥胖问题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还有家长的错误观点。 家长对学生肥胖的错误认识,认为“孩子胖一点才健康”、“小时候胖长大了不一定胖”等都会致使孩子肥胖。所以,对孩子的肥胖,应该从多方面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一、心理干预

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教育,使其了解肥胖对于他的危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己会逐步认识到肥胖对于他在美观、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影响。有了学生的主观认识,缓解肥胖问题会变得事半功倍。对肥胖儿童在控制体重的同时,更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因肥胖产生心理压力,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将枯燥的减肥活动变得游戏化、兴趣化。

二、运动干预

要想缓解肥胖问题,除了饮食控制以外,在诸多控制体重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运动量,平时体育课上的运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特殊的训练。体育锻炼有益于生长发育,几乎无副作用,在小学生群体中也容易实施管理。

运动的好处有很多,运动可以加快心脏跳动的速度,强壮心肌,改善学生的心脏功能;运动可以增强呼吸系统功能,增加胸廓活动范围及肺活量,增加呼吸肌的力量,改善肺通气及换气机能,使气体交换加快,有利于氧化燃烧多余的脂肪;运动还可以增加腹腔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和胃肠道的蠕动,使机体代谢过程加速,从而加快脂肪的分解;运动还能调整大脑皮层活动状态,使精神饱满,增加战胜肥胖的信心。

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应有趣味性、易于实施,以便于长期坚持,如适合推广的柔韧性练习、快走、慢跑、游泳、踢毽子、跳橡皮筋、爬楼梯、跳绳等运动方式。特别是身体柔韧性的练习,身体各个关节的伸展:肩、胸、上背、单侧肩后部、大腿部、小腿部。每个部位保持15~30秒,左右交换做,每次二十分钟左右。教师需要领做,在这个过程中监督鼓励学生坚持下去,此方法应该保持在每周两次到三次,在每次体育课,可以将肥胖孩子集中到一起,统一练习。

其他的运动要保证运动强度一般为儿童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45%,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次,运动前应有10~15分钟的准备活动,运动后有5~10分钟的整理活动,运动1~2小时/天,运动频率为3~5天/周。初期运动时间可为10分钟,以肥胖儿童不感到过度疲劳,每天能坚持运动为原则,逐步达到理想的运动时间。适宜的运动强度不应引起肥胖儿童运动后食欲增加,摄食量增多。同期对照组肥胖儿童构成基本无变化,运动干预的近期效果好于中、后期。

运动减肥贵在坚持,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制力不强,没有恒心,这就更加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只有学校积极倡导,教师认真督促,家长密切配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儿童肥胖问题。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时代,儿童肥胖问题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肥胖小学生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通过中国统计信息网和广西统计信息网得到广西各县( 区) 人均GDP数据,并按经济水平分为好、中、差三层,在每层里随机抽取1个县( 区) ,共抽取广西2个县、2个区,从4个县( 区) 各选取1所城市小学,共选取4所小学共计3 368名。扣除6岁以下和13岁以上的学生资料以及体测值缺失、问卷调查项目填写不完整的问卷后,本次纳入统计分析6 ~ 13岁学龄儿童3 308名,其中男生1 769名,女生1 539名,平均年龄( 8. 76±1. 76) 岁。

1. 2方法对所有抽取的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校准后的身高计和体重计分别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指数( BMI) ,根据《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 试用)[4]判断是否超重和肥胖。调查问卷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6 ~ 13岁学龄儿童主要慢性病干预模式及适宜技术研究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家庭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饮食行为习惯、身体活动及家庭喂养情况等。

相关指标定义: ( 1) 睡眠时间 = ( 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睡眠时间×5 + 周末平均每天睡眠时间×2) /7,本文定义学龄儿童睡眠时间 < 8 h/d为睡眠不足[5]; ( 2)看电视时间 = ( 周一至周五平均每d看电视时间×5 +周末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2) /7; ( 3) 做家庭作业时间= ( 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做作业时间×5 + 周末平均每天做作业时间×2) /7; ( 4) 静态行为时间 = 看电视时间+ 做家庭作业时间; ( 5) 户外活动时间 = ( 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5 + 周末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7; ( 6) 室内活动时间 = ( 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室内活动时间×5 + 周末平均每天室内活动时间×2) /7; ( 7) 体力活动时间 = 户外活动时间 + 室内活动时间。1. 3统计分析采用EpiD ata 3. 0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独立双录入,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 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基本情况男生超重率为10. 91% ,肥胖率为6. 50% ; 女生超重率为7. 15% ,肥胖率为4. 16% ,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均明显高于女生( χ2值分别为14. 003,8. 822,P值均 < 0. 05 ) 。男生睡眠 < 8 h / d比例为9. 78% ,女生为10. 92% 。男生看电视时间≥2 h / d比例为74. 05% ,女生为68. 23% 。男生做家庭作业时间≥1. 5 h /d比例为80. 33% ,女生为83. 04% 。男生体力活动时间 < 2 h /d比例为5. 65% ,女生为6. 37% 。见表1。

2. 2超重肥胖单因素分析在男生中体力活动 < 2h / d者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2 h / d者; 男、女生中不同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者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 05)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 。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

2. 3超重肥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表2中列举的7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正常出生体重( 2. 5 ~ 4. 0 kg)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 OR = 0. 66,95% CI = 0. 44 ~0. 99) ; 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高中( 中专) 亦为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2. 45,2. 34,1. 55) ; 体力活动时间不足( < 2 h /d) 也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OR = 4. 28,95% CI = 1. 57 ~ 11. 65 ) 。女生父亲、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是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1. 96,1. 92) ; 充足的睡眠时间( 9. 0 ~ 10. 0 h /d) 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 OR = 0. 46,95% CI = 0. 23 ~0. 90) 。见表3。

注: 出生体重以 > 4. 0 kg 为参照,父母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参照,体力活动时间以≥2 h /d 为参照,睡眠时间以 > 10 h /d 为参照。

3 讨论

调查发现,广西城市男生、女生超重/肥胖率低于2010年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男生、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 81% ,9. 92% ; 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 33% ,5. 64% 。)[6],也低于南 宁市、乌鲁木 齐市相关 报道[7,8]。其中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其原因可能是男生食欲及进食量较大,进餐速度快,暴饮暴食者较多; 而女生多注重形体美,有意节食减肥等[9]。

出生体重与超重肥胖呈“U”形分布,即过低或过高的出生体重可能均是后天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高的出生体重和成年后高BMI密切相关[10]。本文多因素分析亦发现正常出生体重( 2. 5 ~ 4. 0 kg)的男生不容易发生超重肥胖,与国内报道一致[3]。高出生体重儿在胎儿发育后期脂肪细胞的数目与体积过度增长,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则不会消失,从而为发展为超重肥胖儿童奠定了基础。

既往研究显示,肥胖家族中往往存在易致肥胖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肥胖的遗传更多体现在生活方式的遗传[11]。静态活动时间长会减少儿童青少年参加其它体力活动的机会。静态活动水平高的人群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性约是静态活动水平低人群的3 ~ 6倍[12]。本调查分析发现,体力活动时间不足( < 2 h /d) 的男生超重肥胖发生率是体力活动时间充足( ≥2 h /d) 男生的4. 28倍,与南通市相关报道结果一致[13]。

随着对儿童肥胖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儿童睡眠不足与肥胖之间具有相关性,且为独立于看电视和缺乏体力活动等的危险因素,慢性睡眠剥夺为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12]。睡眠时间不足可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其中可能的机制是通过影响代谢调节和食欲控制[14]。本研究多因素分析显示,睡眠时间充足( 9 ~ 10 h /d) 的女童不容易发生超重肥胖,与上海市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5]。

综上所述,广西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出生体重、父母亲文化程度、体力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采取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干预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过低或过高的出生体重、减少静态行为时间、增加体力活动、保证充足合理的睡眠时间等是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超重肥胖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4个县(区)6~13岁城市小学生3 308名,对其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问卷调查。根据《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判断是否超重肥胖。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超重肥胖相关的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10.91%,6.50%;女生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7.15%,4.16%,男、女生超重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4.003,8.822,P值均<0.05)。男、女生睡眠不足比例分别为9.78%,10.92%。男生正常出生体重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66,95%CI=0.44~0.99),体力活动时间不足是危险因素(OR=4.28,95%CI=1.57~11.65),女生充足的睡眠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46,95%CI=0.23~0.90)。结论 出生体重、体力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干预是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措施。

肥胖小学生 第5篇

青少年肥胖现状的调查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者是分布异常的一种疾病,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呢从医学的角度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单纯性肥胖,也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所指的肥胖,他占肥胖总数的99%左右,有的资料是98%,反正是绝大多数,单纯性肥胖呢是没有内分泌代谢疾病为原因的肥胖。还有一种就是继发性肥胖,是我们医学上作为一种症候所出现的,他往往伴有内分泌的疾病,比如说垂体瘤,肾上腺疾病所引起的肥胖。○

二、调查的目的了解目前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可以针对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同时列举出医学上可以针对青少年肥胖问题的一些治疗的策略。

三、调查方法

网络调查

四、青少年肥胖的现状

1、国外青少年肥胖的现状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0%的美国家长认为肥胖是青少年面临的头号健康威胁,并认为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重。研究人员委托一家公司对2064名成年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家长关注的其他青少年健康威胁还包括滥用药物、抽烟、压力及青少年怀孕等。负责这一项目的研究人员马修•戴维斯表示,调查结果表明,“有关肥胖危害以及儿童肥胖状况的信息已经深入民心”。美国青少年的肥胖率近年来居高不下。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08年进行的调查显示,美国6岁至11岁的儿童中,约120% 的人肥胖;12岁至19岁的青少年中,18.1%的人肥胖。○

2、伴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肥胖在我国正在演变为一种突出的流行病,而且在青少年人群中尤为突出。据统计,10年来青少年学生中肥胖患病率,女生从3.38%上升至7.18%,而男生更为严重,从2.75%上升至8.65%。○

2000 年中国7~ 18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 2000 年男性7~ 18 岁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在494%~ 841%之间, 女性7~ 18 岁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在225%~ 485% 之间, 男性高于女性。通过比较各年龄组肥胖检出率, 男肥胖检出率最1参考:中徐蒙的讲话 ○

2参考:中国青少年研究信息资料中心 ○

3参考:光明日报2000年05月07日11:59 ○

高年龄组在10~ 12 岁, 女性肥胖检出率最高年龄组在11~ 13 岁。表12000 年中国7-18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

男女

年龄 调查人数肥胖人数检出率(%)调查人数肥胖人数检出率(%)

7~93484624.9493032833.04 8~938453***22.92 9~93146386.8593033273.51 10~94277938.4194583513.71 11~93107558.1192834274.60 12~93236857.3593314534.85 13~92055796.2993284394.71 14~93025816.2592813423.68 15~93296476.9492672772.99 16~93135525.9392952252.42 17~18 92055996.5192772092.25 合计10246068226.6610243836053.5252 表21985~2000 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动态及发展预测(%)○

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10年

男0.632.374.006.6618.46

女0.601.572.183.529.18

五、青少年肥胖的原因

在发达国家,家庭越是贫困、家长的文化水平越低,儿童肥胖的发生机会越多,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中国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吃苦太多,现在条件好了,尽量别让孩子吃苦,所以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正是这样的想法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肥胖儿童。

“由动到静”危害大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由动到静”的改变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而“静”的活动则明显增多,比如看电视、上网、做作业等,这些都是如今青少年的主要生活内.在很多的国家,由于现代的青少年的父母双方都是工作人士,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来照顾他们的孩子,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营养的水平,特别是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时期,他们需要各个方面的均衡的营养。但是从他们的饮食的结构来看,他们吃过量的高热量的食品,并且在青少年在锻炼身体不能够积极的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导致过剩的热量不能够排出体外,就转化为人体的脂肪。脂肪本是可以转化为人体的能量的,但是由于青少年的每次饮食都含过多的高热量,于4○5参考:○《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徐勇,谭琪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 年第3 期(总第177 期)

是慢慢的积累下来,导致肥胖。

由于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国的青少年很多的时候都会走进各种各样的快餐的场所,一次次的食用那些含有高脂肪量的东西,对身体的有害的一些因素,在很多的方面都导致青少年的肥胖。

导致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有:(1)饮食因素:表现为过量的食物摄人、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多数肥胖者喜食高能量的食品,对蔬菜、水果等有益健康的食品无兴趣;(2)运动量少:运动持续时间短,体育活动不达标,主要有懒惰、贪睡、怕动等,部分因学习负担繁重得不到及时运动;(3)部分肥胖患者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认为胖才是健康;(4)遗传因素:双亲肥胖或双亲一方肥胖;

(5)其他方面:精神因素,另有报道巨大儿与小儿肥胖 有关,巨大儿日后的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出生体重正常的小儿。

六、关于治疗的一些建议

1、锻炼。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运动时间一般不少于分钟,而且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主要是有氧锻炼,一鼓作气锻炼半小时--1小时以上,如慢跑、快走、仰卧起坐、打球、跳绳、游泳等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任选一种就行,一定要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2、针灸(或选用埋线)。根据每人肥胖类型不同,选用不同穴位、治疗方法、不同周期,用个体化方案进行调整;针灸隔日1次,10次1疗程。一般治疗1--3疗程。可减10—20斤甚至30斤。埋线1--2周1次,6—7次1疗程。大多可见效:体重减轻和腰围缩小(程度依人不同),肥胖伴随症减轻或消失,大便趋于正常(便秘或便溏纠正),食欲趋向正常(过亢或食欲过差得到纠正)头痛、困倦、行动不便、失眠等症状消失,女性月经不调者转正常。

3、合理控制饮食:主食、鱼肉蛋类、蔬果类不可偏废,但要避免多油和甜食。早、中餐正常人的分量略少就行。晚餐主食要很少,一份少油脂的蔬菜就行。建议主食用粗纤维杂粮的麦片、玉米代替。坚决杜绝暴饮暴食、夜宵、吃零食等恶习。但饥饿疗法不可取,会导致反弹甚至反弹后加重肥胖程度。

4、贵在坚持。以上三个方案达到较理想体重后,坚持锻炼和合理控制饮食,将保持健美身材。幼年肥胖或肥胖基因者终身都需要积极运动和节食。

5、对于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的建议

(1)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与过度进食、体力活动过少、行为偏差有关。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减少肥胖症发病率。应做好群体健康教育,改变家长观念;妊娠期做好保健,开展与日后肥胖症有关的辅助检查、营养指导等,防止高出生体重儿。婴儿期、青春期依据不同时期采取合理喂养、合理膳食及科学饮食措施,适当运动。(2)青春期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治疗原则是以运动处方为基础,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日常生活为控制场所。做到家长、老师、肥胖患者、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忌短期快速减肥、饥饿减肥、药物减肥及手术、理疗减肥等。轻中度单纯性肥胖症通过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即可达到标准体重。①饮食管理:从整体上控制能量水平,科学搭配,合理膳食。从营养学考虑依据肥胖患者的肥胖程度、劳动强度等摄人每天所需的能量,三餐分配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每天总能量的30%、40%、30%);食物选择热量少、体积大的食物(如芹菜、胡萝卜、笋等食物),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质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减少甜类食品,限制脂肪摄人量;多食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补充微量元素及矿物质。②增加运动。多参加体育锻炼:坚持体育运动与节食并进,选择运动节奏中等或较快的项目,如网球、羽毛球、健身操、体育舞蹈、快走等运动。每次约1小时,每天2次,每月体重减少1-2公斤。③对于重度肥胖症患者,在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的同时,因效果欠佳。可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特殊方法减肥。

七、结论

中小学生肥胖的危害与运动处方研究 第6篇

一、肥胖的涵义和种类

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消耗,使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它也是一种能够并发多种疾患的慢性病,常与遗传、饮食、运动不足、生活方式、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国际上一致公认为:学生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均值20%以上者便可诊断为肥胖症,超过均值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均值30%~3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均值40%~49%者为重度肥胖,超过均值60%以上者为极度肥胖。肥胖的种类很多,但根据引起肥胖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种类型:(1)先天遗传型,又称先天异常性肥胖,这是由于父母的遗传基因及染色体异常所致。(2)继发性肥胖,它是以某种疾病为原发病引起内分泌失调而导致的。(3)单纯性肥胖,是由于营养过度,摄取热量超过机体各种新陈代谢活动过程所需要的量,或由于体力活动过少,或因某种原因需长时间卧床休息使热量消耗减少,从而引起脂肪细胞肥大和脂肪细胞增生的肥胖。

二、中小学生肥胖的现状与危害

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肥胖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并趋于低龄化,越来越多的肥胖学生出现在小学阶段。以重庆市为例,2003年,中小学生肥胖发生率只有5%~6%左右,而到2005年,肥胖发生率就上升为6.93%,其中城市为8.39%,农村为3.55%;纵向比较,在肥胖儿中,小学的比例高达10.7%,中学为7.19%。在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校园的“胖墩”随处可见。一个班50至60个学生中,“胖墩”一般都会有6~7个,尤其是城里的学校,这种现象更明显。调查发现,“胖墩”的成绩一般都在中偏下,上课精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回答问题不积极,而且上课爱打瞌睡,整天都是无精打采的样子。肥胖学生由于胆固醇和脂肪酸含量过高,免疫系统受到控制,抗病能力较差,并且还容易得缺钙症,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生长发育及身体器官的正常发育,而且还会损害他们的心肺功能,使其有氧活动能力和心脏储备功能降低。由此可见,肥胖虽是身体脂肪过多使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现象,但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现代“文明病”,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肥胖还会造成学生心理和社交能力的障碍,如自卑感、孤僻和消沉等,缺乏参与竞争所必需的自信心。医学研究表明,至少有26种疾病与肥胖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胆囊疾患、骨关节病、肾病及恶性肿瘤等。据统计,我国肥胖者中患心脏病的比例是常人的2.5倍;患高血压者是常人的3倍;平均每4个患糖尿病或动脉硬化的病人中,就有3个肥胖者。研究资料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8~10千克的人中,约有20%~25%的人会缩短寿命;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千克的人中,约有50%的人会缩短寿命;在同龄人中,肥胖者比正常体重者的死亡率高1倍左右。

三、运动对减肥的作用

1.运动调节代谢功能,促进脂肪分解

运动时,肌肉对血液内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多,一方面使脂肪细胞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脂肪细胞缩小变瘦;另一方面使多余的血糖被消耗不能转化为脂肪,使体内脂肪减少、体重下降。

2.运动可降低血脂

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改善脂质代谢,运动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可提高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富含甘油三脂的乳糜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因此,可以降低血脂而使高密度脂蛋白的分解。因此,可以降低血脂而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量升高。国内外研究证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的含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成负相关,而与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成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转运肝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至肝内分解,不仅不会使胆固醇在动脉壁上堆积形成脂斑,而且还能使已堆积的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脂并被运至肝脏进行分解,从而起到防止、消除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运动可以调节机体能量平衡

运动产生良好健康的效益关键在于其维持合理的体重和体脂。运动不足可引起体重超重或肥胖,在过食的情况下则更为严重。长期体重的维持是遗传特征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重变动必定是总热能中有一种或多种常量营养素不平衡。能量不平衡时,人体为获得内环境的稳定,必须重新建立总能量和常量营养素的平衡。新的平衡可以在原体重和原体脂水平上建立,也可以与原体重、体脂水平不同的情况下建立。体重和体脂成分的改变与脂肪代谢的关系密切,但是人体成分的变化需要一定时间;理论上,限制膳食的摄入量或通过运动增加脂肪的氧化量,才可能使身体脂肪量减少。

四、肥胖学生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是在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量化指导方案。它以生理學为理论依据,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具有科学性、灵活性、针对性强,便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等特点。

1.有氧运动处方

(1)运动项目:有氧运动,即大肌肉群参与的有节奏的低阻力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登山、骑自行车和娱乐性比赛等,有条件者可在室内的跑步器或活动平板上锻炼,在选择项目时,中小学生应根据个人兴趣和健康状况而定。(2)运动强度:肥胖中小学生由于体重大、心肺功能差,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中低强度即可,以心率为标准,相当于最大心率(最大心率可用220减年龄数推测,如13岁的最大心率为207次/min,其60%~70%为124~145次/min)的60%~70%,刚开始参加运动时心率还可稍低些。(3)运动频率:对肥胖中小学生进行运动减肥,一是要减掉体内的脂肪,二是要培养其长期坚持运动的良好习惯,以求成年后达到正常体重。适当的运动频率可使肥胖者对运动产生厌恶或害怕的心理消失,所以刚接触运动时,可每周锻炼3~5次,以后可增加到1次/天。(4)运动时间:每次运动的时间不应少于45min,此外,选择运动时机也很重要,由于机体的生物节律呈周期性变化,参加同样的运动,下午与晚上比上午多消耗20%的能量,故而晚餐前2h进行运动锻炼比其他时间更能有效地减少脂肪。

2.力量练习和伸展运动处方

适量的力量练习和伸展运动可以使中小学生减肥后不易反弹。如双手各握一只哑铃,做曲伸或上下抬伸练习,此练习一般只有最大力量的40%~50%,每次练习2~4组,8~12次/组,每组间休息1~2min,1~2次/周,来增加肌肉重量和机体柔韧性。女生的肥胖部位是腹部,在全身有氧运动的基础上,可增加锻炼腹肌的运动,如仰卧起坐、仰身触足、仰身侧触膝、腹部按摩等,1~2次/天,2~3组/次,10次/组。

3.肢体冲击性运动处方

所有的运动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但像篮球、排球、足球、网球、艺术体操和田径之类的运动会给人的肢体带来一定的冲击力,更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保健。中小学生选择此类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是强健骨骼,有效防范骨质疏松症良方之一。而且通过此项目,还可以宣泄不满的心境和所受的委屈,从而产生欣快感,达成心理平衡。

4.体育旅游健身处方

体育旅游健身注重的是人与大自然的交流。每周2~3次、每次45分钟的以郊游、野营、登山、游泳、放风筝、徒步旅行、骑自行车远足等形式有序地走向大自然,实现对自己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练,培养较强的适应力,同时通过人与自然的充分接触,从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和睦共处”的情境中彻底放松心身,汲取大自然的精神力量,激发热爱人生的信心与勇气。

5.运动营养卫生处方

注重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均衡营养是中小学生在减肥运动过程中重要措施之一,营养与体育运动的科学配合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中小学生的肥胖现象,少吃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尽量避免吃过多的零食,合理配备营养餐,严格控制每天油脂的摄入,饮食应趋向清淡,并注意多增加一些粗粮,多吃蔬菜和水果,维生素、碱性食物适量多吃,还要注意补充钙质和水分。切忌早餐吃少,晚餐过饱,食物要符合卫生要求,进食前后讲究符合运动卫生。

肥胖已经成为危害中小学生健康的主要疾病,运动处方比强制节食减肥、药物减肥、手术减肥等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可靠性,肥胖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制定运动处方,坚持不懈地锻炼,并结合科学的饮食搭配,就能收到良好的治疗肥胖和预防肥胖的效果。适量运动+合理膳食+良好的生活方式是肥胖中小学生理想而有效的减肥方法。

参考文献

[1] 蒋竞雄等.肥胖儿童的行为特点及心理损害.中华儿科杂志,1996.

[2] 赵伟,崔春等.运动对肥胖的影响探析.天中学刊,2004(05).

[3] 蒋旻.不同年龄人群减肥运动处方的制定.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

肥胖大学生运动康健行为研究 第7篇

关键词:肥胖大学生,体育运动,健身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 肥胖群体呈上升趋势, 不仅严重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 而且引发多种肥胖综合征。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其身体成长正处于生长的第二高峰后期。 大学阶段学习任务繁重, 压力大, 而肥胖大学生面临学习任务重自身身体素质又差的双面压力, 久而久之, 极易导致日常行为及心理方面承受能力变得更差。 在这一前提下, 改善和增进肥胖大学生体质, 促进其身体健康, 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这对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体育生活, 科学地进行运动,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1.肥胖大学生运动康健动机调查

肥胖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减肥及应付考试, 肥胖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减肥、增强体质、健美形体。 肥胖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基本一致, 因此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可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减肥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女生将减肥排在首位, 说明女生对自己的外在形象非常在意, 极力想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减肥。 男生把增强体质、减肥排在前, 把应付考试排在第3位, 说明肥胖男生对体育课考试还是存在恐惧心理。

2.肥胖大学生运动康健形式调查

肥胖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都是以 “与朋友、 同学一起”为主, 而且排在首位,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肥胖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将运动健身作为了一种沟通感情的途径。 另外选择个人锻炼的人数也不少, 究其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学生自身原因, 属个人喜好问题。 另一方面可能是肥胖大学生自尊心比较强, 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集体活动时感觉自卑, 单独自己活动, 自己可尽情发挥。

3.肥胖大学生运动康健消费情况

体育消费现状可以通过体育消费水平体现出来, 而体育消费金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体育消费水平, 因此通过对肥胖大学生体育消费金额的调查, 发现我校肥胖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并不高, 以消费在50元/月以下的占居多, 约占调查总人数的44.5%, 体育消费在50-100元/月的人数排第二位, 约占调查人数的26.3%; 消费在100-150元之间的仅占13.6%, 体育消费在200-300元之间的人数更少, 仅占4.9%。

在对体育消费内容的调查中发现, 66.8%的肥胖大学生体育消费主要是购买运动服装、鞋袜、小型体育用品。17.1%肥胖大学生主要用于购买健身卡或到健身俱乐部参加体育锻炼。对于观看比赛、体育表演的消费人数比率为6.3%。 由此说明, 我校肥胖大学生消费仍处于购买运动服及器具的实物消费上, 但随着生活水平及健身意识的提高, 到健身俱乐部参加锻炼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4.肥胖大学生运动康健项目、频率、时间和强度调查

肥胖男大学生选择较多的项目除了乒乓球和羽毛球外, 还有篮球和足球, 在走访中了解到, 受到场地器材等因素限制, 一些锻炼价值高且深受他们喜爱的体育项目未能成为课外体育锻炼的手段, 严重影响他们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比如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等。 肥胖女大学生主要选择健身走跑类的人数较多, 估计这与时间和场地密切相关。 走跑类的随时随地都可以, 不受场地限制。 男女肥胖大学生每周锻炼1~2次的比例最高, 超过各群体人数的半数, 男肥胖大学生比率为63.2%; 其次是每周3次以上, 男、 女各占比例是22.8%、28.3%;没有不参加锻炼的男、女生。 总体分析, 肥胖的男女大学生均有体育锻炼的习惯。 研究结果显示, 肥胖男大学生锻炼时间在30分钟及以上所占比率比较大, 占调查肥胖男生人数的72%。 肥胖女大学生锻炼时间60分钟以内人员比率比较多, 多集中在30分钟左右。 由此可见, 男女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以稍费力、费力居多。

5.我校肥胖大学生运动康健行为误区调查

对我校肥胖大学生运动康健行为误区分析, 主要通过几个典型问题进行调查。 绝大对数肥胖同学认为, 在健身运动中, 运动量越大, 早晨运动减肥, 运动强度越大, 运动时间越长, 肥胖大学生消耗的能量越多, 外部表现为大汗淋漓。 殊不知运动的目的是健身, 全身出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生理超负荷, 一定程度上有损身体健康。 95.1%的肥胖生认为, 早上锻炼最好, 而运动专家则认为, 人早上醒来, 身体能量供应不足, 剧烈的运动大量消耗能量会导致低血糖, 血压、心率上升, 影响健康、减弱抵抗力, 影响上午的学习和工作。 有83.5%的肥胖生则认为运动减肥不成功, 身体健康水平也不会提升。 只要是体育锻炼项目, 对身体健康都会有益, 其实健身方式和运动量安排不当, 则会产生相反作用, 造成免疫调控失灵, 人体抵抗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99%被调查的肥胖生则认为运动停止体重会“反弹”, 其实反弹的罪魁祸首是不科学的饮食, 不注意自身饮食的科学调配, 摄入过量食物, 造成多余热量重新转化为脂肪, 蓄积在体内的结果。

6.研究展望

肥胖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基本一致, 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减肥等。 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形式均以“与朋友、同学一起锻炼”为主, 项目内容的选择上男女有差别, 肥胖女大学生主要选择健身走跑类, 肥胖男大学生主要选择乒乓球、羽毛球和排球, 除此之外还有篮球和足球。 运动康健频率中以每周锻炼1~2次的比例最高, 体育锻炼强度都在中等以上, 体育消费水平并不高, 以50元以下的居多, 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康健误区。

参考文献

[1]李博文.运动和营养干预对肥胖少年体质及部分代谢指标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 2013, 5 (4) :12-13.

大学生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第8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近年来的学生体质状况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肥胖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例如:在对2008级辽宁省鞍山师范学院的150名学生进行调查,以及在对中北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均发现学生的肥胖率很高,其中男生的肥胖率还高于女生。所谓的肥胖是指人的代谢失调,它对于人的整个生理正常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它还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肥胖是一种疾病,它对于人的生理造成危害,可以诱发多种疾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另外,肥胖还影响学生的心理,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潜伏的危害,因此,大学生肥胖的现状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关心。

2 大学生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大学生肥胖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对其进行一个整体而深入的认识。大学生肥胖问题,不仅仅关乎自身方面,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该担负一定的责任。下面,分别从学校、家庭和个人的角度来探究大学生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学校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时间最久的地方,一般的学校是普通的全日制寄宿学校,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的生理健康也担负一定的责任,下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进行探究。

2.1.1 学习压力巨大

在我国,虽然大学生已经远离了高中时代,不再为了高考而寒窗苦读,但是,在实际学习中,他们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首先,在学校中,学校规定他们在每学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同时还要处理好学习和一些活动之间的关系,这有可能导致他们短时间内学习压力上升。其次,一些学校鼓励考研等来提升学校知名度,加上很多学生不满足于当前的学位,有的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公务员,这将使他们压力增大,压力增大导致身体负荷变大,从而使消化系统紊乱,导致了学生的肥胖。

2.1.2 体育教育匮乏

在一些学校中,并不能真正地做到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高要求,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体育课,但是,对于学生的运动也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体育运动的不足。在课下,学校很少对学生的运动给予关注,尽管在学校存在某些体育社团,但是,真正参与其中的往往是少数。另一方面,学校注重学生的品德素质,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体育方面的宣传也往往显示出一定的空缺。体育教育的匮乏使学生没有深刻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缺乏运动导致肥胖。

2.2 家庭

在家庭里,学生接触的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他们容易受到自己身边人的影响,比如:家里人的饮食习惯可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有可能导致肥胖。

2.2.1 健康意识薄弱

在我国一般的家庭里,特别是低收入家庭里,健康意识并不是十分的强,这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肥胖患病。健康意识的薄弱,使人往往忽视了饮食的重要性。例如:在有些家庭里,有的父母本身喜欢甜食,这就容易造成他们在做饭时加入一定的糖或者是含有糖分的辅料,而由于身体的差异,可能造成孩子长时间的热衷于甜食而导致肥胖。另外,健康意识的薄弱导致他们忽视体检的重要性,在身体变胖的初期而忽视了预防和治疗。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监护人,应该掌握一定的健康常识。

2.2.2 遗传因素影响

肥胖是可遗传的,因此,在我国的一些肥胖患者中,有些学生是受到家族肥胖史的影响。一个人从出生,就受到了上辈基因遗传的影响,在一些调查中发现,如果父母是肥胖患病者,那么孩子的肥胖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一般的孩子。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孩子,是因为体内缺少一种促进身体循环的因子,这对孩子体内机体的新陈代谢造成延缓,那么他们的体内就容易造成脂肪或者是软组织的堆积,从而在身体上产生肥胖。

2.3 个人

除了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影响,在个体方面,造成肥胖的原因是最为关键的,自己运动的缺乏和饮食的混乱,容易造成肥胖。因此,自己应该从多角度进行把握。

2.3.1 生活方式混乱

一般的大学生,他们都是成年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上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而正是因为这种自由,容易造成他们的生活方式混乱。在高校的大学生中,很多学生在早上有不吃早餐的习惯,而在晚上却喜欢暴饮暴食,他们喜欢一些高热量的事物,食量得不到一定的控制,在饮食上的不规律,这容易造成脂肪的堆积,从而形成肥胖。另外,根据一些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有晚睡的习惯,不过晚上12点不睡觉,这种晚睡的习惯使身体得不到足够的休息,从而影响体内的新陈代谢。

2.3.2 缺乏足够锻炼

在高校大学生中,每天或者每周坚持做运动的人比率非常小,他们缺乏足够的锻炼,这是造成大学生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生中,他们更喜欢久坐。在当代,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的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他们更加热衷于手机或者是电脑,他们喜欢长时间久坐,而缺乏自觉进行锻炼。在一些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久坐4个小时是十分普遍的,而久坐4 h的人患肥胖的比率明显高于未久坐4 h的人。他们的身体缺乏足够的锻炼,这容易造成他们身体上的懒惰,从而减少了脂肪和能量的消耗,因此,这导致了肥胖。

3 建议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十分重要的,而预防或者是减少学生的肥胖患病率也是迫在眉睫。学校、家庭、以及个人都应该对身体健康负责,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在学校,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加大体育宣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家庭,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甜食的摄入;在个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4 结语

大学生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这个课题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这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的国民身体素质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应该从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去进行把握。特别是在当时社会,国际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不仅仅需要一批脑力干将,还需要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才,所以对于大学生健康体魄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该多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余婷.大学生肥胖、高血压的早期营养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1.

[2]陈永红.膳食纤维素与高血压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

肥胖小学生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北京市海淀区选取5所小学,在选中的学校一~五年级中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调查对象的入选标准是: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史,无其他原因引起的肥胖,身体发育正常,家长知情同意。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将5所学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有3所学校,共601人,其中男生311名,女生290名;对照组有2所学校,共476人,其中男生277名,女生199名。

1.2 体检和问卷调查方法 干预前后对全体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测量方法按照《2005年中国学生健康与体质调研检测细则》[6]进行。干预前后通过问卷调查小学生的基本信息、肥胖相关知识和态度、回顾7 d身体活动情况。其中与肥胖相关的运动知识题有3个:“适量运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长时间看电视/上网不利健康”、“活动少,容易发生肥胖”,答对为1分,答错为0分。与肥胖相关的运动态度题有2个:“应该少看电视”、“运动是合适的减肥方法”,分为5个等级,完全不同意=0分,有点不同意=1分,不确定=2分,有点同意=3分,完全同意=4分。

1.3 运动干预方法 在运动干预校进行为期1 a的运动干预。主要干预内容包括:(1)健康教育。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健康讲座,宣传体育活动的好处和静态生活方式的危害,鼓励学生多参加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预防肥胖。(2)身体活动干预。持续1学年的每天1~2次“快乐10 min”活动。“快乐10 min”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促进儿童体力活动而开发的、可在教室内随时进行的活动,该活动由教师引导,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壮壮说”、“看不见的跳绳”、“模仿小动物”等,内容丰富、趣味性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可以通过控制活动节奏或挑选活动项目来调节活动强度。(3)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开展以运动为主题的班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对照校不进行任何干预。

1.4 质量控制 所用仪器经过认证,测试前对仪器进行校正和检修。调查员须经过统一培训。干预过程中专人定期督导、记录实施情况。每位研究对象拥有唯一的编号,数据双录入并建立核查文件。

1.5 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均数和标准差undefined描述干预组和对照组身体测量指标的基线值和变化值,使用t检验进行基线值的比较。使用协方差分析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以年龄、性别和基线测量值为协变量,计算调整均数差值,检验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变化差异。对知识和态度、运动时间、静态活动时间的统计分析方法与身体测量指标相同。按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7],将体型分为3类并赋值:非超重=1,超重=2,肥胖=3;计算体型变化值:终期体型-基线体型,变化值等于-1或-2为变瘦,0为体型不变,>0为变胖。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

2 结果

2.1 身体测量指标变化

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身高、体重、BM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腰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 a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各项身体测量指标均有所增长,但是调整后2组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按性别分析,基线调查时男生干预组腰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男生或女生干预组和对照组身高、体重、BMI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干预组的腰围增长低于对照组,调整均数差值为-0.88 cm(95%CI=-1.45~-0.31,P=0.002),男生调整均数差值为0.53 cm(95%CI=-0.04~1.10,P=0.066)。

注:d值为干预组与对照组调整均数差值(95%CI);*P<0.05。

2.2 与肥胖相关的运动知识和态度的变化

基线时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运动知识得分和总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干预组的态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1 a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得分均有所增加;干预组的运动知识得分变化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态度得分变化值和总得分变化值表现出干预组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3 运动与静态活动

干预组和对照组主要的校内运动方式是跑步、走队列、广播体操,校外运动方式是散步、跑步、游戏、劳动。参与率最低的校内运动方式是足球,校外运动方式是游泳、足球、乒乓球。比较干预前后各项运动的参与率,发现干预组增加幅度超过10%的运动方式有打羽毛球、踢毽子、做游戏、上下楼梯、跳皮筋等活动;对照组增加幅度超过10%的运动方式有打羽毛球、踢毽子。干预组主要校内活动时间的增加多于对照组(P<0.05),主要校外活动时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d值为干预组与对照组调整均数差值(95%CI);*P<0.05。

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学习日静态活动时间和周末静态活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1 a后,学习日干预组静态活动时间减少0.44 h/d,对照组增加0.18 h/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习日看电视、使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写作业的时间均表现为干预组减少,对照组增加(P值均<0.05);周末干预组和对照组静态活动时间分别减少0.79 h/d和0.03 h/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组周末使用计算机、写作业的时间变化有类似的差异(P值均<0.05),而周末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4。

在男生中,基线调查时干预组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9.1%和13.6%,对照组为6.3%和7.0%,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1 a后,干预组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5.1%和3.2%,对照组分别为4.0%和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的体型变化情况,发现男生干预组的变瘦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生中,基线调查时干预组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4.1%和6.2%,对照组为5.1%和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a后,干预组女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5%和0.7%,对照组为2.5%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χ2检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体型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注:d值为干预组与对照组调整均数差值(95%CI);d值的P值均<0.05。

注:d值为干预组与对照组调整均数差值(95%CI);*表示d值P<0.05,**表示d值P<0.0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体型变化值等于-1或-2为变瘦,0为体型不变,1为变胖。

3 讨论

肥胖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在儿童期积极开展肥胖干预,对预防和控制成年期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是很重要的健康干预环境,可能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多项健康指标,如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健康状况等[8,9]。本研究以学校为基础,开展为期1 a的运动干预,结合健康教育,有一定的效果。

干预1 a后干预组的运动知识得分变化值高于对照组,态度得分变化值也有干预组高于对照组的趋势,反映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本干预活动对减少静态活动时间、增加运动、扩展运动种类也有积极作用。干预组学习日静态活动时间减少,对照组增加;干预组周末静态活动时间的减少也大于对照组。干预组主要校内活动时间的增加多于对照组,主要校外活动时间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是校内活动具有学校安排、教师主导的特点,运动干预在学校的实施直接促进了校内活动的增加;而校外活动反映学生的意愿和自主选择,需要强大的动力和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改变。本研究发现,小学生的主要校内外运动方式是跑步、广播体操、散步、游戏。Going等[10]发现,美洲印第安儿童的主要校内外运动方式包括跑步、走跑混合运动、打篮球、骑自行车、骑马,提示国内的运动方式较单一,无需使用运动设施的活动较为广泛。干预后干预组增加幅度超过10%的运动方式有打羽毛球、踢毽子、做游戏、上下楼梯、跳皮筋等活动,而对照组只有打羽毛球和踢毽子,相对单一,可见干预活动对小学生运动项目的扩展也起积极作用。

本研究没有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体重、BMI和腰围增长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分性别分析发现,女生干预组的腰围增长低于对照组,男生干预组的变瘦比例高于对照组。国内外有关肥胖干预对男女效果差异的研究结果不一。Kain等[11]的研究发现,干预能改善男生的肥胖状况,而对女生作用不显著。Flores[12]和Gortmaker等[13]发现,干预仅对女生有效而男生无效,还有许多研究[14]未检出男女生的效果差异。造成男女效果差异的因素很多,可能有如下几点:(1)男女生对不同干预措施的反应程度不同;(2)干预研究在方法、计划设计和执行上的缺点使得干预效果不明显[15],如本研究基线调查时女生的超重肥胖水平明显低于男生,在分析体型变化时可能导致统计效能不够;(3)干预措施对男女生的作用部位可能不同,在干预初期,运动干预可能全面降低男生体脂肪,而对女生更突出表现为腹部脂肪的降低;如果干预时间足够长,这种男女差异可能消失。今后的干预措施应持续更长时间[16],以便观察干预的有效性和效应的持续性,以及男女差别。

国内大多数对儿童肥胖干预效果的研究,分析时没有充分排除基线情况对终期结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对2组的前后变化进行修正,并予以比较,发现以学校为基础的运动干预能改善小学生的运动知识、态度和行为,对肥胖相关指标(女生腰围、男生体型)增长有所控制,为进一步探索我国儿童肥胖的干预模式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以学校为基础的运动干预对小学生肥胖的效果,为进一步探索我国儿童肥胖的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海淀区5所小学的一五年级学生1 077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措施是持续1 a、每天12次的“快乐10 min”活动以及健康知识宣教;干预前后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应用协方差分析和2χ检验分析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组运动知识得分变化值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校内主要活动时间的增加大于对照组,干预组学习日及周末静态活动时间的减少大于对照组(P<0.05)。女生干预组腰围增长低于对照组,调整均数差值为-0.88 cm(95%CI=-1.45-0.31);男生干预组变瘦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学校为基础的运动干预能改善小学生的运动知识、态度和行为,对肥胖相关指标的增长有所控制。

肥胖小学生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先选取哈尔滨、北京、济南、上海、重庆、广州6个城市,然后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每个城市中分别随机选取6所小学;再从每个小学二~五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选出2个班的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身体有缺陷、患有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病)、代谢异常以及肾病等的研究对象排除在外。共有9 000名学生参加了调查,收回问卷8 705份,应答率为96.7%,有效问卷7 911份,有效率为90.9%,其中7 084名学生(男生3 657名,女生3 427名)完成了体格检查,5 737名完成了膳食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年龄为6~13岁,平均(9.6±1.2)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小学生经常消费的零食种类情况,经调查员详细讲解后,由儿童自行填写。儿童出生体重、出生4个月内喂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体型、家庭人均收入等基本信息问卷由学生家长填写。采用膳食记录问卷,记录连续3 d(包括2个学习日和1个周末)的食物摄入,计算调查对象的能量以及营养素的摄入情况。

问卷由专家组讨论制定,内容包括儿童最经常吃的零食种类等问题,所有问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74以上。

1.2.2 体格测量

使用统一规定的测试仪(GMCS-I)测量身高。要求受试者赤足、脱帽、只穿贴身衣裤,精确到0.1 cm。使用体重秤(RGT-140)测量体重,要求受试者只穿短裤(女生可带乳罩),精确到0.1 kg。使用Myotape围度尺测量腰围,测量部位是肋弓下缘和髂前上脊连线的中点处,重复测2遍,确保2次差值小于2 cm。

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推荐的诊所偶测血压方法[6]测量血压。使用XJ 300/40-1型全封闭台式血压计,以Korotkoff音第1阶段第1个声音响起时的水银柱高度值作为收缩压,以第5阶段音消失时的水银柱高度值作为舒张压(如缺乏第5音,则以第4音开始的水银柱高度值为准)。重复测2次,确保2次差值小于5 mm Hg。

1.2.3 血生化指标检测

抽取每个调查对象晨起空腹血5m L,4 h内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空腹血糖的测定,血清三酰甘油的测定采用磷酸激酶氧化酶法,总胆固醇的测定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采用清除法。

1.2.4 质量控制

上述所有调查及测量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按照标准程序进行的,身高计、体重计和围度尺均采用同一厂家同一型号。并抽取10%的学生进行体格重复测量,10%的血样进行重复测量,做一致性检验,身高和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8,血样为0.98。

1.3 零食的分类

参照《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将零食分为3类[4]:(1)“可经常食用”零食,包括奶及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及豆制品、坚果;(2)“适当食用”零食,包括谷类(面包、饼干、馒头、蛋糕、派)、薯类(薯片、烤地瓜、薯条等)、肉蛋类及海产品;(3)“限量食用”零食,包括饮料、冷饮、膨化食品、糖果(棒棒糖、巧克力)、果蔬干、蜜饯、水果罐头、话梅等。

1.4儿童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的判定

6岁组儿童采用WHO制定的标准(2007),当体质量指数(BMI)的Z评分大于2个标准差时判为肥胖[7];7~13岁组儿童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标准(2004),BMI大于或等于性别、年龄别“BMI生长曲线”第95百分位数时划分为肥胖[8]。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参考值,以腰围大于或等于性别、年龄别“腰围生长曲线”第90百分位数时划分为腹型肥胖[9]。

参照《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的研究制定》的标准,收缩压(SBP)或舒张压(DBP)大于或等于性别、年龄别“SBP(DBP)百分位曲线”第95百分位数时划分为高血压[10]。空腹血糖值≥5.6 mmol/L时判为空腹血糖升高[11],总胆固醇值≥5.18 mmol/L时判为高胆固醇血症[11]。符合如下至少1项时判为血脂异常[11]:三酰甘油≥1.7 mmol/L,总胆固醇≥5.1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 mmol/L。符合腹型肥胖,同时具备以下至少2项时判为代谢综合征:三酰甘油≥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 mmol/L,高血压,空腹血糖高[12]。

1.5 数据分析

使用Epidata 3.02进行数据双录入,使用SAS9.2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混合线性效应模型(Mixed)模型,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广义混合线性效应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immix)。

2 结果

2.1 经常食用的零食类型

儿童经常食用“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量食用”零食的构成比分别为38.4%,22.3%和39.3%。女生选择“可经常食用”零食的比例(44.9%)显著高于男生(32.4%)(P<0.05),男生选择“限量食用”零食的比例(45.4%)显著高于女生(32.9%)(P<0.05)。出生体重、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对儿童经常食用零食的种类有影响,而父母BMI和出生4个月喂养方式对儿童经常食用零食的种类无显著影响,见表1。

注:*P<0.05;()内数字为构成比/%,表中实际应答人数有缺失。

2.2 不同零食组膳食摄入情况

经常食用“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量食用”零食3组每天能量摄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经常食用“可经常食用”零食组的儿童零食重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F=4.76,P=0.028),而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零食组儿童蛋白质摄入显著高于其他两组(F=6.00,P=0.003)。“可经常食用”零食组儿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值分别为6.00,5.80,P值均<0.01)。膳食纤维的每日摄入量“可经常食用”零食组儿童显著高于“限量食用”零食组(F=3.15,P=0.032)。各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用混合线性模型调整性别、年龄、家庭环境、遗传、学校及班级的影响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字母相同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kcal=4.18 k J。

2.3 不同零食组小学生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指标比较

经混合线性效应模型分析,经常食用“限量食用零食”组儿童BMI和腰围都显著高于经常食用“可经常食用零食”组(P值分别为0.021,0.015)。血压及血生化指标在不同组间未检出显著差异。见表3。

注:*采用混合线性效应模型,调整儿童年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4个月内喂养方式和父母文化程度、体型、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因素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字母相同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字母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同零食组小学生肥胖及其相关代谢异常率

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调整年龄、性别以及家庭环境和遗传等混杂因素后,不同零食种类消费组儿童的肥胖率、腹型肥胖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率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5,7.92,P值均<0.05)。经常食用“限量食用”零食的儿童发生肥胖、腹型肥胖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可能性分别是经常食用“可经常食用”零食儿童的1.25倍(OR为1.25,95%CI为1.05~1.50)、1.25倍(OR为1.25,95%CI为1.07~1.46)、1.34倍(OR为1.34,95%CI为1.02~1.77)。调整混杂因素前后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等检出率在不同零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注:*在用广义混合线性效应模型调整了年龄、性别、儿童出生体重、出生4个月内喂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父母BMI、家庭人均收入等混杂因素后,以及控制了学校、班级等随机因素后,该慢性病的发生率在不同零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为调整混杂因素后计算得出。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儿童吃零食的行为早已非常普遍。有研究指出,儿童在选择零食时往往首先从口味出发[1]。本研究发现,经常吃“限量食用”零食的儿童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这可能与这些零食符合儿童的口味有关。Gayle等[13]研究认为,零食行为与放弃主餐进食有关,有的儿童为了控制体重用零食代替正餐,膳食营养摄入不足[14],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研究发现,调整混杂因素后,不同零食组肥胖等相关慢性病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经常吃“限量食用”零食儿童的肥胖、腹型肥胖、空腹血糖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症及代谢综合征等发生率是最高的,而在经常吃“可经常食用”零食组最低。有研究指出,过高的零食食用频率可以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15],从零食中摄入过多能量是与暴饮暴食及肥胖联系在一起的[16]。本研究中,各组从零食中摄入的能量以及膳食总能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可经常食用零食组摄入的零食显著高于其他2组,说明“可经常食用”零食以低能量密度食物为主,而“限量食用”零食则是以高能量密度食物为主。说明低能量密度膳食可能会降低肥胖等慢性病的患病风险,高能量密度膳食可能会增加肥胖等慢性病的患病风险,这与以往研究是一致的[17,18]。大量水果蔬菜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肥胖危险[19],且会减少不健康零食的摄入[20]。膳食纤维的大量摄入对于控制体重、减轻肥胖具有重要作用[18],本研究也发现,可经常食用零食如水果蔬菜、奶类及豆制品,因其丰富的营养及较低的能量是肥胖等相关慢性病的保护因素。零食的能量密度及膳食纤维摄入量可能是不同零食组中肥胖、腹型肥胖及高三酰甘油血症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远远没有正餐所提供的全面均衡,不健康的零食还可能会增加肥胖等慢性病的患病风险。因此,在日后对儿童及其家长的宣传教育中,要告知他们在选择零食时,不仅要注意营养均衡和合理搭配、进食零食的时间,以补充正餐营养的不足,同时学校、家庭也要相互协调,对儿童进行正确的营养宣教和指导,选择合理的零食,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肥胖小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 中小学生;体检;肥胖症;临床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43-02

肥胖症是由于长期的能量摄入超过人体消耗,从而导致脂肪在体内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将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且脂肪百分率(F%)超过30%者称为肥胖。肥胖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但是近年来随着广州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青少年的肥胖症患儿在逐年增加。有研究表明,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高脂高热量饮食的摄入、不规律饮食、缺乏运动、不恰当的娱乐活动方式、家庭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均会导致青少年肥胖症的发生,青少年肥胖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肥胖症者其成年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等疾病的患病率会较非肥胖症者高,同时,由于体重超标导致外形肥胖、行动迟缓而被同龄人讥笑,使得肥胖症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严重者甚至不愿走出家门,长久发展逐渐导致性格孤僻、自卑心理。此外,肥胖症者易发生疲劳嗜睡、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加重肥胖者的心理负担,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甚至影响其终生发展。因此选取广州市白云区部分中小学体检中发现的100例肥胖症学生,同时选取相同年龄、性别的正常学生进行配对,对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检查,分析青少年肥胖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名中小学生中,其中城镇学生148名,农村学生52名,男生122名,女生78名,小学生116名,中学生84名,年龄约为6-17岁,平均11岁。

1.2 方法 选取本地2011年3月——2013年4月本地部分中小学体格检查中的100例患有肥胖症的学生,同时选取相同年龄、性别的正常学生进行配对,对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的眼底血管、脂肪肝检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饮食情况、运动情况、睡眠情况、遗传因素等。问卷填写前讲明问卷调查目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请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认真填写。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学生的血压水平并记录,测量时学生已安静15分左右,取坐位右上臂肱动脉血压;采用B超检查学生脂肪肝病变情况,判定标准采用B超脂肪肝的诊断标准。

1.3 判定方法及标准 广州市中小学体检肥胖症标准是根据《19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评定超重、肥胖状况,即体重超过同等身高标准体重的110%为超重,超过120%为肥胖。各项指标的测试严格按(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手册)要求进行。

1.4 统计方法 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构建数据表,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2 结 果

2.1 2011年3月——2013年4月中小学生体检中肥胖症的检出率分别为8.98%、9.53%、10.66%,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男生肥胖症检出率略高于女生,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学生肥胖症检出率略高于小学生,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城镇学生肥胖症的检出率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0.39,P<0.001)、不规律饮食(OR=0.64,P<0.05)、高糖高脂饮食摄入(OR=0.77,P<0.05)、缺乏运动(OR=1.69,P<0.001)、遗传因素(OR=1.09,P<0.001)均与中小学生肥胖症发生有关。

2.3 本次检查中肥胖学生的高血壓检出率男生为9.0%,女生检出率为7.8%,而非肥胖学生中高血压检出率男生为2.1%,女生为1.8%;B超检查结果显示肥胖症学生中脂肪肝有42例,其发生率为42%,而对照组中有1例,发生率为1.0%

3 讨 论

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伴随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体育活动的递减,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2]。本调查中发现肥胖症的检出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其他研究结论一致。

防治措施:①做好宣教活动,让学生及家长都意识到肥胖症对健康及心理发展的危害,让学生与家长做到相互协作,共同防治肥胖症;②饮食方面: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体内所需能量是一生中需能最高的时期,如果此时供能不足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营养不良,许多家长因担心这一问题给予孩子过多饮食,从而导致了肥胖症的发生,因此首先在饮食的量上要做到适量,吃饭八分饱为最适宜;另外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做到食物多样性,主要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合理搭配,还有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纠正孩子饮食中的偏食、挑食、爱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同时对于不规律的饮食也要重视并纠正。③运动方面:随着电脑、网络游戏的风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假期或休闲时间选择网上娱乐,长时间静坐不运动,使得体能消耗大幅减少,脂肪逐渐在体内堆积,从而导致肥胖,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对于肥胖较为严重的学生,家长可与其一起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达到运动减脂的目的。但要注意避免运动过度情况的发生。④遗传因素方面:父母双方肥胖或有一方肥胖者,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较父母双方均无肥胖者要高,因此对于有此危险因素的学生应更加关注,提早预防,做好合理膳食和多运动。⑤青春期肥胖症多为单纯性肥胖依照上述措施做好防治即可,但是对于非单纯性肥胖的学生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合理用药,配合饮食和运动来治疗,对于肥胖症已有高血压或脂肪肝病变出现的学生要遵医嘱治疗。⑥对于由于肥胖引起的心理问题更需要我们的重视,在做好心辅导的基础上鼓励、帮助其减肥,从根本上消除带来自卑心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黄坚,张奕梅,邓爱卿,等.深圳市中小学生肥胖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7,13(12):735.

肥胖小学生 第12篇

据世界卫生部门统计,在超重的1.5亿肥胖儿童中,每13个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儿童,中国的肥胖儿童就已经超过千万,儿童肥胖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成了不同忽视的问题。1997年WHO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疾病。肥胖产生的机理包括遗传及环境因素、代谢和内分泌因素、社会因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家长健康素养可能对小学生肥胖产生影响。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2008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居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已经纳入到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综合反映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公民健康素养包括了三方面内容: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但目前针对家长健康素养与小学生肥胖状况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很少,所以对家长健康素养进行研究可能为小学生肥胖问题提出科学建议。

超重和肥胖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儿童肥胖的增加已成为全球注目的公共卫生问题。《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obesity in children》中就指出防止儿童肥胖是一个国际公共卫生的首要问题,鉴于肥胖对急性和慢性疾病以及一般健康的影响,国际社会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倡导各国政府、社区、家庭共同建立一个防止肥胖和促进健康的策略,尽管已经有很多国家参与制定相关政策,但前景仍不明了。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不仅导致成年后出现各种慢性疾病,即使在儿童时期也会对儿童健康产生直接损害,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在学龄阶段或成年早期流行[3]。因此对儿童肥胖的干预意义重大,并且已经有些研究发现儿童的肥胖很能与家长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对肥胖的认识有关。一些学者认为个体的肥胖在较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体重、体重指数在父母和子女间的相关性约为0.2。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饮食结构都与家庭的饮食结构相关,父母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饮食结构。一般家长吃什么,就给儿童吃什么,久而久之,最终养成了与父母类似的饮食结构。端正家长和幼儿教师对健康、肥胖的认识,劝导和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控制肥胖幼儿的进食量,限制零食、夜食、饮料,调整肥胖幼儿的饮食结构,少食糖多油大的食品,多食蔬菜和水果。儿童有较强的仿效性和受引导性,父母的不良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因此家长的健康素养可能对小学生的肥胖状况产生影响。

2、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现状

肖瓅(2008)提出我国公众健康素养的相关研究基本出在空白阶段,健康素养的概念也是刚刚进入我国,更没有适合我国公众的健康素养评价工具。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相关的一些研究提示在我国开展健康素养具有迫切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科学素养调查已经进行了5次,2003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98%,在科学素养调查中关于一些健康相关问题回答错误率非常高,如:对“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这一观点作出正确选择的比例仅为18.2%,对“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对人体无害”这一观点约67%的被调查者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调查结果还显示我国公众对医学进展感兴趣的程度具有年龄,文化程度和城乡地区的差异,城市公众对医学进展感兴趣的比例要远高于农村公众,而受教育程度与对医学进展的关注度有重要的关联性。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提示健康素养受到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展相关的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对健康素养的作用。

这些研究显示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比较低,总体素养水平不高,其中很多医学观点和医学知识错误或缺乏,不能有效地利用或者获得正确的健康信息来作出正确的卫生抉择。

3、儿童肥胖状况研究

李荣(2011)提出,儿童单纯性的肥胖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它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暴饮暴食、较少运动、举止偏差等为特征。其中,饮食习惯的不健康是重要因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与发展的主因。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二战结束后,国家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发展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儿童肥胖的状况迅速恶化,越来越多的肥胖儿童。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城市儿童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研究与九十年代的进行的儿童肥胖症流行病学研究进行比较发现,仅在这十年里,我国肥胖儿童数量增加了一倍。

儿童的肥胖问题已经成了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因此,各国也出台了各种政策应对当下的严峻形势。肥胖儿童如果不得到有效控制就很容易发展为成人肥胖。儿童期的肥胖和成人期的肥胖都会伴有许多严重的危及健康的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此外,肥胖的人还容易患胆石症、关节炎、呼吸道疾病,心肺功能降低、静脉曲张和一些癌症。

肥胖不仅仅为孩子带来显而易见的身体上的负担,心理上也同样容易受到压力,但相较于生理创伤,心理创伤对孩子的影响更加深刻。肥胖儿童在学校常常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再加上运动能力不足等带来的心理压力,对儿童的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孤独、退缩、自卑的心理,进而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这种情况很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恶化,甚至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而且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长期伴随孩子的成长。饮食和运动与儿童的肥胖有最直接的关系,对此仅能分析能很快找到肥胖原因。许多肥胖儿童都有不良饮食行为如进食速度快,每餐饭都吃十分饱甚至吃到撑,加上宵夜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就会导致肥胖。在事物的喜好方面较胖的孩子更喜欢高糖、高脂肪、高淀粉的食物,例如土豆、油炸食品、甜点等,而对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瓜果就相冷淡。

4、家长的健康素养与小学生肥胖状况的关联性研究

本文选取《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调查及评价体系建立》中的调查问卷的部分问题来进行问卷调查,原问卷的信度为0.847,效度F=38730.86,P<0.01,由于本次试验的调查对象与《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调查及评价体系建立》的调查对象具有相似性所以不再进行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测。家长健康素养分数的计算方法,问卷中的每一道题答对给100分,选择不知道给50分,答错给0分,再将本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依据《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调查及评价体系建立》中对健康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找到对应的权重,再根据知识性健康素养、行为性健康素养、信念性健康素养、功能性健康素养所占的权重算出每一道题所占的结合权重,用每一道题的得分乘以每一道题的权重最后相加得出总分。采用美国ioi人体成分测试仪测试各年级小学生身体肥胖状况。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统计软件使用SPSS20。显著性水平取0.05,非常显著取0.01。学生样本总量82人,男生36人女生46人,分别从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中抽取。

5、结果与分析

由表3可知家长的健康素养与学生的体脂率无明显关联,可能原因是,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并不是孩子的肥胖问题,儿童的肥胖是一天天逐渐形成的,父母从一开始就忽视了可能出现的儿童肥胖问题,导致即便有些父母懂得如何避免儿童肥胖的发生,他们却没有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进而导致儿童肥胖的发生。

6、结论与建议

学生性别对家长健康素养状况没有影响。性别对家长的健康素养状况没有影响。家长的职业对家长的健康素养状况有影响。从事生产及运输设行业,备操作工人以及失业下岗人员的健康素养相对较差。家庭收入对家长的健康素养状况没有影响。男生的体形普遍偏瘦,女生偏胖。家长的健康素养状况对小学生的体脂率没有影响。

偏胖的女生的人数相较于偏胖的男生的人数而言,女生偏胖的人数较多,可能的原因是女生发育普遍较男孩早,体重迅速增加,因此家长应当更早关注女孩子的体重,调整饮食作息避免过胖。建议利用家长会或家访对儿童肥胖的危害进行专门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孩子肥胖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阮哲.青少年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及防治[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3).

[2]Waters Elizabeth,de Silva-Sanigorski Andrea,Hall Belinda J.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obesity in children[J].Pub Med Journal,2011,12.

[3]贾俐挺,王黎荔,山若青.温州市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研究,2013,42(2).

[4]戴昕.肥胖发生机制的研究新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2).

[5]沙磊,王瑞静.青岛市肥胖幼儿发生率和肥胖幼儿体质现状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

[6]沈艳梅,陆大江.学龄前儿童肥胖危险因素的研究与干预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

肥胖小学生范文

肥胖小学生范文(精选12篇)肥胖小学生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廊坊市卫生学校2010年3 387名在校学生,年龄最大20岁,最小16...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