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
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精选8篇)
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 第1篇
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之二
讲师 姓名:强晓
职称:讲师
最高学位:博士
研究方向:典籍英译
学习经历
2001年获外交学院英语外交学士学位
2005年获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其间赴日本九州大学交流学习
2015年获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5.9月至2007.7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大英部研究生组任教
2007.9月至今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任教
讲授课程
英语多文体阅读,翻译概论,英汉互译,英语写作等
姓名:姜 倩
职称:高级讲师
最高学位:文学博士(翻译方向)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科幻小说翻译史
讲授课程
基础英语,中级英语,翻译概论,文学翻译,英汉互译技巧,英语读译,科幻小说阅读与翻译
姓名:冯 超
职称:讲师
最高学位:硕士
个人经历
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
文学学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学双学士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同声传译方向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
姓名:王炎强
职称:讲师
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访问学者
资深同传译员
学习经历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前联合国译员培训部)获同声传译方向硕士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获翻译学博士
讲授课程
交替口译、同声传译、视译、高级听力、中级英语等课程。
姓名:管玉华
职称:讲师
最高学位:硕士
研究方向:英汉双语交替传译、同声传译、高校本科与研究生阶段
交同传教学模式探索英汉汉英语义结构对比、东西方文
化差异比较、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
个人简历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获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原联合国译训部)获应用语言学(英汉交替同声传译/CI & SI)硕士学位,主攻英汉汉英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方向
讲授课程
英汉视译,英汉互译,英汉交替传译,英汉同声传译,英语综合阅读I,II,III
姓名:张晓雪
职称:讲师
最高学位: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语言、文学及文化
学习经历
2005年复旦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其间赴香港大学英语系交流学习
2011年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方向为翻译学研究
讲授课程
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美短篇小说选读,大学英语,商务英语
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 第2篇
(以姓氏拼音为序)
艾保全,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研方向是分子马达运动机制、低维材料(纳米)的能量和热的传输、生物非线性噪声效应。200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香港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9月起华南师范大学教师。主要从事理论生物物理的研究,包括生物非线性系统中的噪声效应,肌肉运动微观机制,分子马达的运动机制(线性和旋转马达)以及低维材料的热传导等领域的研究。他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E等 SCI收录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论文被引用200多次,其中关于肿瘤生长过程中噪声控制的论文被它引50次,关于微管中粒子定向输运的论文被著名综述期刊Reviews Modern of physics引用并介绍我们的相关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并和澳门科技大学,日本产业科技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等研究组从事合作研究。主要荣誉:2006年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优秀工作者.2006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005年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研究兴趣:
1.分子马达的研究:研究分子马达的运动机制,线性分子马达,旋转分子马达,以及分子马达运动方向的控制,效率及其最大值研究,考虑量子效应的分子马达的运动。
2.低维材料(纳米)的能量和热的传输:一维纳米系统中热传导性质的研究及其应用的研究;热二极管,三级管及热(声子)操纵和控制的研究.3.生物非线性系统中的噪声效应: 基因选择过程中的噪声效应;噪声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细菌生长过程中的噪声效应。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1-2009.12,分子马达运动机制的理论研究(旋转).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1-2008.12,线性分子马达运动机制的基础研究.发表代表性论文(if>2.0)
1.and Liang-Gang Liu,Brownian pump in nonlinear diffusive media,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12(2008)9540
2.and Liang-Gang Liu, Phase shift induces currents in a periodic tub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26(2007)204706
3.and Liang-Gang Liu, A channel Brownian pump powered by an unbiased external forc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28(2008)024706
4.and Liang-Gang Liu, The tube wall fluctuation can induce a net
current in a periodic tube, Chemical Physics, 344(2008)185-188.5.and Liang-Gang Liu, Thermal noise can facilitate energy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entropic barriers,Phys.Rev.E75(2007)061126.6.and Liang-Gang Liu, Reply to comment on correlated noise in a
logistic growth model, Phys.Rev.E77(2008)013902.7.and Liang-Gang Liu, Facilitated movement of inertial Brownian
motors driven by a load under an asymmetric potential, Phys.Rev.E76(2007)042103.8.Bao-quan Aiand Liang-Gang Liu,Current in a three-dimensionalperiodic
tube with unbiased forces, Phys.Rev.E74(2006)051114.9.Transport reversal in a thermal
ratchet, Phys.Rev.E 72,(2005)031101.10.Xian-ju Wang, Guo-tao Liu and Liang-Gang Liu, Correlated
noise in a logistic growth model, Phys.Rev.E 67(2003)022903.11.Xian-Ju Wang, Guo-Tao Liu, and Liang-Gang Liu,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in a correlation ratchet with asymmetric unbiased fluctuations, Phys.Rev.E68(2003)061105.12.Xian-Ju Liang-Gang Liu, Modeling translocation of
particles on one-dimensional polymer lattices,Phys.Rev.E 64,(2001)906-910.13.and Liang-Gang Liu, Stochastic resonance in a stochastic bistable
system,Journalof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and experiment(2007)P02019.14.andLiang-gang Liu, Efficiency in a temporally asymmetric
Brownian motor with stochastic potentials, JournalofStatistical Mechanics:Theory and Experiment(2006)P09016.15.Efficiency and
Current in a correlated ratchet, Chaos 14(4)(2004)957
16.Liqiu Wang and Liang-Gang Liu, Flashing motor at high
transition rate,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34(2007)1265-1271.17.andLiang-gang Liu, Transport driven by a spatially modulated
noise in a periodic tube, Journal of Physics:Condensed Matter 19(2007)266215.Email:aibq@scnu.edu.cn
陈浩,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研方向是非线性物理、量子场论和凝聚态物理。1988.2 在中山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98.11为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教
授。主研方向为理论物理,包括非线性物理、量子场论和凝聚态物理等前沿领域以及理论物理的教学研究。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9篇。
胡连,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研方向是量子场论、量子计算。1985年在中山大学获理学博士(量子场论方向).1985到1993研究超导和强关联电子系统.曾在香港多所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在中大任副教授.1991年到1992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任访问研究员.1993调到华南师大物理系理论物理组工作.先后主讲理论力学,量子力学,高等量子力学等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1996年在本校升为正教授.2001年起对BERRY相位在量子计算中的应用感兴趣, 参加朱诗亮教授和胡梁宾教授多项国家和广东省科研项目和基金.一共发表正式论文约60篇.涉及基本粒子的量子场论, 超导和强关联电子系统,一维PEIERLS相变, BERRY相位和量子计算,量子点以及大学物理教育.本人现在仍参与朱诗亮教授和胡梁宾教授的基金项目.Email: Hulian0822@163.com
胡梁宾,男,教授,博导。
李铭,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5月致12月在巴黎第六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本人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是半导体,磁性材料,和超导现象的相关理论,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多数被SCI收录。
朱诗亮,男,教授,博士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199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年在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到下述大学或研究所工作过: 香港大学物理系(2001.9-2003.9博士后研究);意大利ISI研所(2004.1-2004.8,博士后);美国密歇根大学光学相干及超快科学中心,理论物理中心(2004.10-2006.8,Research Fellow)。
近年来主要从事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超冷原子、几何相位、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有10篇论文以第1/独立/通信作者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14篇论文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B》上。论文曾被Nature、Science、Physics Reports、PRL/PRA/PRB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他引超过四百篇次。经常应邀为PRL, PRA/B, JPA,PLA, Physica B等重要学术杂志审稿。研究项目“几何相位
理论和应用”获2007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获香港大学2008 Denial Tsui Fellow。
目前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量子计算、量子模拟与量子信息、超冷原子、几何相位的理论及其应用、凝聚态理论等。
10篇代表论文:Realizing and detecting the quantum Hall effect without Landau levels by usingultracold atoms
L.B.Shao, S.L.Zhu* ,L.Sheng,D.Y.Xing, and Z.D.Wang, Phys.Rev.Lett.101,246810(2008)Quantum Jumps between Macroscopic Quantum States of a Superconducting QubitCoupled to a Microscopic Two-Level System
Y.Yu*, S.L.Zhu* ,G.Z.Sun*, X.D.Wen, N.Dong, J.Chen, P.H.Wu, and S.Han,Phys.Rev.Lett.101, 157001(2008)Simulation and Detection of Dirac Fermions with Cold Atoms in an Optical LatticeS.L.Zhu, B.Wang, and L.M.Duan, Phys.Rev.Lett.98, 260402(2007).Spin Hall Effects for Cold Atoms in a Light-Induced Gauge Potential S.L.Zhu,H.Fu,C.J.Wu,S.C.Zhang, and L.M.Duan, Phys.Rev.Lett.97, 240401(2006)Ion trap quantum computing with transverse phonon modes
S.L.Zhu, C.Monroe, and L.M.Duan, Phys.Rev.Lett.97,050505(2006)6 Scaling of geometric phases close to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 in the XY chainS.L.Zhu, Phys.Rev.Lett.96, 077206(2006).Geometric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multiqubit entanglement with superconducting qubits inside a cavity
S.L.Zhu, Z.D.Wang, and P.Zanardi, Phys.Rev.Lett.94, 100502(2005).8 Unconventional geometric quantum computation
S.L.Zhu, Z.D.Wang, Phys.Rev.Lett.91,187902(4 pages)(2003).9,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al quantum gates based on nonadiabatic geometric phasesS.L.Zhu and Z.D.Wang, Phys.Rev.Lett.89, 097902(4 pages)(2002).10,onadiabatic noncyclic geometric phase and ensemble average spectrum of conductance in disordered mesoscopic rings with spin-orbit coupling
S.L.Zhu and Z.D.Wang, Phys.Rev.Lett.85, 1076(4 pages)(2000).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几类量子计算模型研究”。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几何位相及其在介观量子输运和量子计算中的应用”。
3.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4.参加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固体微结构的量子效应、调控及其应用研究”。
5.参加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核自旋量子调控的固态量子计算研究”。
6.参加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RGC Hong Kong)“Quantum Computation with Solid-State Qubits”。
7.参加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RGC Hong Kong)“Exploring New Geometric Quantum Computation Schemes”。
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 第3篇
由于种种原因, 很多本科生想在毕业之后获得较好的发展而选择考研。外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方向设置非常细, 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样, 名称各异。许多学生虽然有考研的打算, 但具体方向并不明确。本文旨在通过对翻译学院外语类专业学生考研方向及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 给外语类专业学生提供指导, 使其明确目标, 做好规划。
二、研究成果
我们对翻译学院在校生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187份, 有效问卷153份, 有效回收率为81.8%。对问卷的部分内容我们进行了统计:其中有46.5%的人选择大学毕业后就业, 39.7%的人选择大学毕业后考研, 13.8%的人选择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选择考研的同学中, 有11.8%的人表示对考研一点也不了解, 62.7%的人了解一点, 21.6%的人比较了解, 只有3.9%的人十分了解。在“你选择考研是因为什么”这一题中, 59.6%的人选择“考研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这一项, 73.1%的人选择“提高自己学历和能力”这一项, 9.6%的人选择“进行学术交流”这一项, 13.5%的人选择“迫于家庭压力”这一项, 9.5%的人选择“不喜欢本科所学专业, 希望考研选择自己满意专业”这一项, 17.3%的人选择“名校情结”这一项, 15.6%的人选择“考研成为一种趋势, 跟着社会形势走”这一项。9.7%的人表示对考研目标学校一点也不了解, 58.9%的人了解一点, 只有31.4%的人表示非常了解。
由此可以看出, 我院选择毕业后考研的学生所占比例比较大, 缓解就业压力, 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是学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对考研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过于看重学校名气, 对考研认识不够清晰, 规划不够明确, 期望值过高。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本科生端正态度, 树立正确的考研观。
研究生的本来含义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感到入迷, 希望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因而选择继续深造。此次调查显示学生考研动机中有一些负面和有悖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因素:逃避就业压力、盲目跟风等。要客观分析自身条件, 保持清醒的头脑, 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2. 结合自身实际, 选取目标学校和专业。
选取学校和专业除了要结合自身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外, 还应在报考时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 历年推免生所占比例;2) 学校所在地;3) 学校及其所办专业在全国的竞争力;4) 学校历年的报考与招生情况。
3. 本科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
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 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能力。根据我们的调查, 我国虽然学习外语人数众多, 但高端人才如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外语人才严重缺乏。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示, 全国职业翻译只有4万多人, 而相关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 但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却高达90%, 市场上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 但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 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占总数的5%, 甚至更少。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打好基础, 为外语专业的高端人才, 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从个人的发展来说, 考研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而且是提高学生综合修养的过程;从专业角度来看, 考研能提高专业素养;从就业角度来说, 考研能使就业更上一个起点。因此, 很多本科生选择考研。本文采用问卷调查、采访、咨询相关老师、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对翻译学院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考研方向及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以期为外语类专业学生提供指导。
关键词:外语类专业,考研现状,就业
参考文献
[1]陶珍东, 张颖, 王介强.关于本科生考验问题的再思考.高教论坛, 2010.3.3.
[2]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基于职业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
[3]李树爱.大学生考研的原因、问题及对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6) .
[4]杨永高.浅谈学校的和谐考研.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9 (04) .
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 第4篇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于具备英语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未来的交际中对英语的运用游刃有余,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常见的翻译错误,总结出适用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提升翻译能力的对策,旨在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 翻译能力 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50-02
翻译是一种包括思维参与在内的语言活动,其中涉及两种语言和各种知识及技巧,需要将一种语言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情感、潜在态度、内容以及风格等用另一种语言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形式表达出来[1]。
一、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及翻译教学现状
(一)英汉语言差异的盲区造成乱译
英汉翻译主要涉及到词与句的翻译。根据经验分析,在词汇层面上,我们发现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翻译出单个单词或是短语的含义,比如“大雪”汉译英为“heavy snow”;“a family tree”英译汉为“家谱”,但是还有部分学生采用直译导致译文出错,则把前者译为“big snow”,后者译为“一棵家庭树”。在句子层面上,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擅长句式的翻译,汉译英时发现汉语式英语比较明显,比如“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玩游戏。”汉译英为“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tudents like playing games.”,这明显是一个病句,英语语法上是说不通的,应该去掉引导词“There are”只剩下一个谓语动词才对。再如,有些学生把“I wont go there unless you go,too”按照句子顺序英译汉为“我不去,除非你也去。”这不太符合汉语的语序,句意表达不清晰,易产生歧义[2]。因汉语语序主要靠逻辑思维而定,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等进行排列的,故译为“你不去,我也不去”较为合理。这不同于比较灵活的英语语序,状语部分可前可后。由此可见,学生是因没有掌握英汉语言层面的差异,他们就会依据已掌握的,有限的经验或知识来推断原语句的语义,从而使得译句偏离了本来意思。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障碍导致误译
英汉文化差异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难”的重要原因。由于中西方生存条件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思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a Dear John letter”,大部分同学将这个短语错译成了“一封给亲爱的约翰的信”,这是个典型的因文化差异产生的非语言错误。其实“Dear John letter”这个典故源于二战时期,一般是指女性写给男性的绝交信。汉语文化学习者因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故在翻译过程中较容易遇到障碍。
再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询问对方姓名的问句“您贵姓?”我们中国人为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常在其姓前加上一个“贵”字,属于一种文化习惯,可英语中并无此说法。在问卷中,近一半的学生将“贵”直译成“honor-able”,则全句译成“What is your honorable name?”这对西方人来说会感觉很别扭,因在英语中,通常直译成“What is your name?”或“May I know your name,please?”或“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your name?”即可。显而易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要想翻译出准确地道的译文也是不可能的[3]。
(三)语言功底的薄弱使句子翻译刻板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句子翻译过于死板。很多大学生对于英语长句子、长对话的翻译,出现了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也看不懂的尴尬情况。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英译汉句子“They have developed an inter-est in gardening.”在问卷调查中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把它翻译成“他们发展了一个兴趣在园艺上。”从这个句子的翻译便能够看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某个单词的时候虽然很准确,但是却是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4]。这种翻译方式很刻板,很容易导致翻译的语句语义不通顺、不流畅,缺少修饰词的应用,这不符合汉语的惯用方法。其中,通过全面分析判断,巧妙应用翻译技巧,并将语序进行合理调整来组织语言,将其翻译成为:“他们开始对园艺产生兴趣”。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汉语的翻译习惯。
再例如,用汉语直接翻译成为英语时,如“他能吃能睡”,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學生将其直接翻译成为:“He can eat and sleep”,这样便难以将原来句子的意思准确的表达出来。而这句话的真正中心思想是:“他的身体非常健康,什么毛病都没有”。因此,在采取直译法的时候,便可以翻译成为“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这样便能够让翻译的语句更地道,更能够凸显出英语原文的意思。从这里便可以清晰的看出,古板生硬的翻译不但难以让别人理解,甚至还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效,从而不利于英语翻译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翻译的思维能力
1.准确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英语语言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只有深入全面的掌握了英汉语言在词与句方面的差异性,才能够形成基本的英汉双语翻译思维能力。其中,词汇方面,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称和平衡性,而英语词汇在应用过程中则并不注重对称性,而更加重视英语单词形式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例如,汉语中的“天生丽质”这个词语则可以直接翻译成为英语:“beautiful”。在句子方面,英语侧重于突出主语部分,而汉语则侧重于突出主题内容。但是,英语句子一般常常会用到无灵主语,但是汉语则常常会用到有灵主语;在采用英语单词组合句子的过程中多以静态形式出现,而汉语在叙述过程中多以动态的形式出现;英语句子在组合中存在多个透视焦点,而句式呈树式结构。汉语在组句过程中所采用的是散点透视,其句式主要呈竹式结构。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便需要全方面认识到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6]。
2.重点培养英语思维
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汉翻译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双语翻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思维是英语翻译学习的重要基础。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学生的漢语思维形成则更容易把握,但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英语思维培养则更是重点内容。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语感是学生形成英语思维的重要前提,可以指导学生从模仿单词、句子入手,尽量多听一听英美人士的讲话,坚持每天看一部英文电影,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英美人士的语音语调,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同时,还需要指导学生加强英语背诵,通过背诵大量的英文句子和课文,有利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大量的英语信息,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其次,准确抓住语言交际的机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翻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尊重每个用英语交际的场合,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动机和意识,积极应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其中,不但需要重视个人用英语说话的内容,还需要重视用英语语言进行表达的方式,从而促使大学生能够在翻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萌发英语思维。
(二)掌握翻译技巧及方法
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所掌握的抽象的翻译理论知识较少,所以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便需要指导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如词汇的移植法、增词法与减词法、词类的转换法、反译法、分译法和释义法等,以及在翻译句子过程中所应用的词序调整法和语态转化法等。其中,在翻译常用的习语时,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主要使用的是异化法、归化法、折中法和略译法等。但是,不论是哪一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都需要根据句子而定。同时,词和句的翻译需要进行大量的翻译,侧重于专项练习,有利于让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结论
总之,在现代国际化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全面分析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对策,有利于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翻译技能,从而有效实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武光军.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学习观念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外语界,2013(01):72-78.
[2]武新宇.探究式学习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水平的可行性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4(09):78-79.
[3]吴阿妮.思辨性阅读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09):112-113.
[4]蔡立颖.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培养探微[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3):40-41.
[5]张毅.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10):102-104.
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 第5篇
王景彬,男低音歌唱家。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师从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1988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音乐学院留学,学习期间,连续7年获得密苏里大学最佳研究生奖和大学校长最高奖学金;获得美国法尔夫声乐国际基金奖。1994研究生毕业后和世界众多知名歌剧院合作,主演了大量的世界经典歌剧。2001年作为引进人才担任青岛大学声乐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先后灌制了多张DVD和CD个人演唱专辑,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了多篇大型学术论文。所教授学生获得了国际比赛一等奖和国家级比赛一、二、三等奖。担任各种大型国内和国际声乐比赛评委。
王丽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应邀担任全国“第五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和俄罗斯海参威“远东国际声乐比赛”等多项大赛的复赛、决赛评委;主持及参与省级社科项目4项,并荣获省社科联和教育厅颁发的一等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王洛宾民歌的艺术价值》、《浅谈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艺术歌曲创作》等论文多篇;4次成功举办独唱音乐会;所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中获奖。目前在青岛大学音乐学院从事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声乐教学工作。
王文俐,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钢琴硕士。一九九○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钢琴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二○○一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伴奏专业,获硕士学位;一九九○年至今,青岛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师。科研及学术论文:《中国钢琴作品在高师教学中的现状与思考》发表于2000年《人民音乐》第11期;《江文也早期钢琴音乐创作的现代化技法》发表于2001年《黄钟》第2期;《谈即兴伴奏课的改革》发表于一九九七年《钢琴艺术》第6期;《针对不同性格类型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发表于2000年《中国音乐教育》第1期;《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钢琴伴奏的艺术特色》发表于2000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第2期;《我们生活在美的中间》发表于2000年《艺术乐园》第1期;《唱儿歌,学画画》一书,由希望出版社出版;主持国家科技部科研项目“互动钢琴教学软件”教案的编写和音像的录制工作;山东省重点课题《钢琴伴奏的理论与应用》的研发。获奖情况:科研论文《中国钢琴曲的现代化技法简析》获全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谈即兴伴奏课的改革》获得山东省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优秀奖。校内、外任职:青大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副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青岛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张旭冬,博士,教授,硕士导师。现任作曲系主任、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成员。1998年—200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2003年由中央音乐学院选派、教育部公派赴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调研复调音乐与俄国当代音乐创作。主要学术领域:复调音乐、音乐创作研究。论文曾连续三年(2005 —2007)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获“山东省第21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创作各类体裁音乐作品百余部(首),曾分别在济南、青岛和美国成功举办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
刘玉霞,教授,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副主任、特聘青岛交响乐团首席,硕士研究生导师。俄罗斯国立格涅辛音乐学院演奏博士。中国音乐家协会委员,山东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山东省第九届青联委员和第十届青联常委。曾获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等多项表彰及奖励,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003年10月作为艺术类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俄罗斯国立格涅辛音乐学院留学,并获得演奏专业最高学位——小提琴演奏专业演奏博士。先后在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舒瓦洛夫”音乐厅成功举行了三场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是国家公派艺术类留俄学生在莫斯科举办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的第一人。2005年4月,作为唯一的外国人,入选参加了俄罗斯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在莫斯科著名的“格林卡”音乐厅举办的大型演出。
邓列加,中国歌剧舞剧交响乐团首席,青岛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黑龙江省交响乐团客座首席。出生于音乐世家,深受家庭音乐熏陶,自幼随父学习小提琴,12岁起开始小提琴演奏生涯。197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1990年赴德国国立特劳森根音乐大学深造,师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巴耶诺夫,获得艺术家证书。在德学习期间,深入学习了国外优秀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在演奏技巧得到大幅度提高,将自己对乐曲的深入理解融入到演奏之中。1995年在埃斯林根市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受到当地媒体的关注及好评。在旅德期间,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法国,荷兰举办音乐会。回国后,曾执教于西安音乐学院。之后,任职于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活跃于中国舞台上,先后参与音乐剧、大型歌剧在中国的首演,多次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大型音乐会。与丹麦室内乐团的先锋――阿萨莱斯室内乐团及来自挪威、德国、荷兰的优秀演奏家同台演出,以自己对音乐的深邃理解,独特诠释深受多方媒体好评。并多次出访香港、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董文华,现任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1到200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研修声乐。多次参加全省声乐比赛两次获得一等奖。在1991年参加全省高校声乐教师比赛获得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山东省教育厅、文化厅获奖,如《谈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获山东省教育委员会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论文《唱歌语言的处理》获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有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保存。先后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声乐艺术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声乐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谈歌唱发声的常见病及纠正方法》发表于《中国音乐》核心期刊。《黄河三角洲的民歌挖掘与演唱》获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研立项。多名学生考取国内外声乐研究生。如学生王维莲等考取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并有多名学生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中获奖,学生马晓娟获首届维也纳国际声乐大赛银奖和最佳音色奖,翟鹏,王莹莹等多名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声乐大赛中获奖。
苏勇生,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键盘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入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修钢琴,1986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89年调入青岛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1991年在山东省高等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声乐钢琴比赛中获钢琴比赛一等奖、声乐比赛优秀伴奏奖。1997年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进修钢琴演奏一年。1999年被任命为音乐教育系键盘教研室主任。2007年所担任的钢琴课被评为青岛大学优秀课程。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种音乐期刊上及获山东省、青岛大学的优秀科研成果奖。
王爱琴,音乐教育系副教授,声乐专业。1984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表演专业;1992—1994年于上海音乐学院干进班进修,师从留学意大利博士、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胡明健教授学习声乐;1984年进入青岛大学任教至今。曾获1980年省文化厅主办的山东省专业歌舞剧院、艺术学院、师范院校声乐比赛二等奖,1991年省教委主办的山东省高等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声乐、钢琴比赛声乐一等奖等奖项。发表优秀论文数篇,其中《哼鸣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一文在首届山东省艺术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宋艺闻,199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钢琴演奏专业,同年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2002年获得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钢琴演奏与教学专业硕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评委,青岛市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理事,青岛市教育局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入选山东省学校艺术教育专家人才库。曾获在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艺术院校音乐舞蹈大赛中获伴奏一等奖。并多次参加了青岛市新年音乐会、青岛大学新年音乐会的演出。并在省市各个艺术水平考级及音乐比赛中担任评委。先后在《艺术教育》《齐鲁艺苑》《中华学术论坛》《艺术教育》《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中国教育改革》等核心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教学之余,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攻关,作为主创人员研发的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互动钢琴教学软件”。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曾先后荣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全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二00七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课题、青岛市文化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山东省教育厅第二批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全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2010年获第四届山东省高校音乐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两项、山东省艺术考级青少年音乐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珠江.恺撒堡杯全国青少年钢琴大赛山东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奖;并多次获青岛市青少年音乐大赛(器乐)最佳指导教师奖。
王琳,美籍华人小提琴教授。十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附属小学跟随王振山教授学习小提琴直至附中毕业。1983年获约克•史都克基金会奖学金赴瑞士师从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小提琴演奏艺术教育之父卡尔•弗莱什的继承人,前任欧洲弦乐协会主席Max Rostal大师学习,198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伯尔尼音乐学院高等小提琴演奏艺术文凭。1988年赴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学院跟随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国际各大比赛评委Roman Totenberg继续深造小提琴,在校期间连年荣获希诺托院长奖学金,1991年获得音乐硕士小提琴演奏学位。在欧美二十余年期间,担任许多交响乐团、室内乐团的演出及学校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国际著名音乐节,曾与世界上有着极高声望的指挥家Sir Georg Solti、C•Eschenbach,Itzak Perlman,M•L•Rostropovich等合作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演奏及教学经验。从2002年至今,担任中国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教授本科小提琴表演、研究生小提琴演奏与教学、MFA艺术硕士的专业课程。担任各种专业大赛比赛评委,并多次获最佳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们在参加省内外各种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多名学生在国内外知名院校、乐团继续深造和工作。
张夏琴,音乐教育系声乐教研室主任,1981年,毕业于山东省济宁师专音乐专业,从师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声乐系主任金华德教授,并以声乐专业成绩第一名毕业;1990年--199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课程班,先后从师于著名歌唱家叶佩英副教授和声乐教育家周美玉教授以及钢琴教授沈灿,并获声乐歌剧系专业结业证书;2000年--200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本科),并获中央音乐学院学士学位,在读本科期间仍从师于声乐教育家周美玉教授,钢琴教授张式谷,合唱指挥家杨鸿年教授,以及音乐学教授宋瑾等;1981--1986年,任青岛十六中音乐教师;1986--1993年,任青岛七中音乐教师;1993--至今任青岛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师
张琳仙,青岛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舞蹈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1978年参加工作,任山西省歌舞剧院主要演员,曾获文艺界最高奖——“文华奖”,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的舞蹈《看秧歌》被评为歌舞类一等奖。著作有《舞蹈艺术心理学》等余部;主持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三项省级科研课题;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30余篇。被授予省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多次出访意大利、日本等国。创作的舞蹈获得省级大奖共计30余项,国家级大奖共计10余项,如《社鼓》在全国首届大学生舞蹈比赛中获得专业组创作一等奖,创作舞蹈《心之翼》获全国第六届“荷花杯”校园舞蹈大赛作品铜奖等。并于2006年被邀请赴韩国讲学,教授中华民族民间舞,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朴春艳,韩国Seoul国立大学音乐大学院硕士,韩国建国大学交换教授,韩中亲善协会文化副会长现,中国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曾与上海交响乐团、韩国KBS等著名交响乐团合作演唱,曾参加北朝鲜举办的“世界艺术节”,韩国KBS电视台举办“民族统一音乐会”等,在北京、上海、广州及韩国、日本、香港等地多次举办独唱音乐会及国际性音乐活动,曾在艺术世界发表“中韩近现代音乐研究”,松花江月刊发表“朴春艳教授的音乐家故事”等,中央电台举办“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比赛”、“中韩歌曲大赛”评委。
张宝莉,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现从事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视唱练耳教学法。本人多次参加中、美、俄、意、法、德的国际视唱练耳大师班及教育部主办的“高等学校高级教师视唱练耳研修班”。在国家与省市级发表论文多篇及多项立项与课题,所指导学生在参加全国视唱练耳记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其中在人民音乐发表《首调听觉的分析与训练》;中国音乐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国成人教育《谈成人钢琴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成人教育《成人如何学习首调唱名法》等文章;多部课题获得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等;获得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在省级立项两个个;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立项三个;校级一个;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大学公共鉴赏课教材》;参与编写《青岛文化建设研究》;《艺术鉴赏通论》等书籍。张志红,1996年以声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同年进入青岛大学音乐学院担任声乐教师至今。现在是副教授,音乐专业学位(MFA)研究生导师。任教期间,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发表过数篇论文,获数项科研奖励,培养过大量的声乐学生,其中多人获省、市级声乐比赛奖励。张志红本人2009、2010年获得两次省级声乐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孟雷,男,1963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音乐系,现任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民乐系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从事竹笛专业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2007-2011年先后四次代表青岛大学音乐学院赴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及周边地区进行民乐教学、讲座及系列音乐会等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并被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系特聘为中国民乐专业教授,担任竹笛、葫芦丝、巴乌等中华民族管乐教学工作,使中华民族乐器演奏这一课程第一次作为有学分的专业课进入了美国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课堂。在美期间成功举办了多场中国民乐音乐会。并因出色地完成教学及演出任务而多次受到密苏里州立大学校长的特殊表彰。主要演出及创作:
1、2007年受中奥音乐教育学会邀请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担任独奏演员,演奏了笛子独奏曲《春到湘江》,获得巨大成功。
2、2008年获山东省第三届高校音乐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获教师演奏(民乐)一等奖;2010年获山东省第四届高校音乐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创作组(器乐作品)二等奖。
3、创作多首声乐、器乐作品,其中笛子独奏曲《美丽的密苏里》在美国密苏里首演并在当地电视台多次播出,这一作品及音像资料被密苏里州立大学图书馆永久收藏。管弦乐作品琵琶协奏曲《沂蒙岁月》作为献礼建党90周年音乐作品首演。
4、承担并完成了多项省级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如《齐鲁民间笛子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美国推广普及的典型案例研究》、《多元文化视角下对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的中国音乐项目研究》等。在国内、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韩迺舜,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男高音歌唱家,全国音乐考级声乐评委,中央电视台特邀演员,第七、八、九届省政协委员,第十届市政协常委,省文联委员,省音协理事,青岛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全国声乐比赛中多次获奖,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在多部歌剧中饰演主要角色,应邀在上海音院周小燕歌剧中心与美国旧金山歌剧院合拍歌剧任中方男主角,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多次获省精品工程奖,多次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全国获奖,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多次参加中外教授音乐会和讲座。
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 第6篇
http://zaozhi.sust.edu.cn/newsyanshi.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78746&tree=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复习大纲:http://cailiao.sust.edu.cn/nei.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78815&tree=0
学科介绍:http://cailiao.sust.edu.cn/nei.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78814&tree=0
导师简介:http://cailiao.sust.edu.cn/nei.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78813&tree=0
资环与环境学院:
(考试大纲)http://zihuan.sust.edu.cn/pro2_2.jsp
(专业介绍)http://zihuan.sust.edu.cn/intro5.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77556&tree=0(导师简介)http://zihuan.sust.edu.cn/intro5.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76942&tree=0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http://shengming.sust.edu.cn/
机电工程学院:
http://jidian.sust.edu.cn/main.jsp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http://dianxin.sust.edu.cn/download.jsp
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介绍)http://huagong.sust.edu.cn/yangshi1.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78754&tree=1(考试大纲)http://huagong.sust.edu.cn/yangshi1.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78750&tree=1
(导师介绍)博导:http://huagong.sust.edu.cn/yangshi1.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40072&tree=1硕导:http://huagong.sust.edu.cn/yangshi1.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40073&tree=1
管理学院:
http://guanli.sust.edu.cn/index1.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78752&tree=1
http://guanli.sust.edu.cn/index1.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80375&tree=1
http://guanli.sust.edu.cn/szll.jsp
设计学院:
http://sheji.sust.edu.cn/rcpy.jsp
思政部:
学科介绍:
http://szhb.sust.edu.cn/yangshi.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77731&tree=1 复习大纲:
http://szhb.sust.edu.cn/yangshi.jsp?pagetype=TPP_CONTENT&wbnewsid=77730&tree=1 导师介绍:
2018贸大考研导师王国军简介 第7篇
姓名:王国军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办公室:科研楼836
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1~2002年赴韩国韩国保险开发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
1999年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保险经济学、保险精算学、保险法学、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
主要教学课程
保险经济学、保险法学、保险精算。
近年主要学术成果
1、《社会保障:从二元到三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批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
2、《保险经济学》〔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
3、《保险经济学》〔译著〕商务印书馆,2000.1。
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7。
5、《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2。
6?《你为幸福保险了吗?》,加拿大AlphaCommunicationsCorp.和中国 外文出版社联合出版,2000.9。
7、《保险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8、《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2。
9、《员工福利计划:政策与外部环境》,中国员工福利规划师资格考试教材,2007.1。
10.《中外保险案例分析》〔副主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2004.1。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模式创新》,《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创新与谨防踏入的误区》,《农业经济问题》,2006.4。
13.《出口信用保险:国际趋势、形势判断与发展对策》,《财贸研究》,2006.10。
14.《民众为何缺少保险意识?》,《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7.19。
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选择与谨防踏入的误区》,《农业经济问题》,2006.04。
16、《保险业:声誉、功能和监管》,《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
17、《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浙江社会科学》2004.1。
《社会保障制度》全文转载〔人大报刊资料〕2004.6。
18、《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4.8。
19、《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条件与必要前提》,《理论学刊》2004.6。
20、《浅析农村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的关系》,《中州学刊》2004.1。
2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可行性探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4。
《社会保障制度》全文转载〔人大报刊资料〕2002.11。
22、《论中国房地产保险发展的误区》,《上海保险》2002.5。
23、《中国保险业深层次问题与发展战略初论》,《当代财经》2002.6。
2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思路》,《科技导报》2002.9。
25、《论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科技导报》2004.11。
26、《谁来关注农村医疗保险》,《中国保险》2002.8。
27、《中国保险网站建设之优化战略》,《电子商务》2003.8。
28、《保险电子商务模式的现状与评价》,《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0。
29、《航意险又起新波澜》,《金融时报》,2003.9。
30、《北京市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评价与创新》,《北京金融》,2002.8。
31、《投资类寿险的回顾与前瞻》,《金融时报》,2001年6月28日。
《金融与保险》全文转载〔人大报刊资料〕2001.8。
32、《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革思路》,《学术季刊》2000.1。
33、《社会保障制度》全文转载〔人大报刊资料〕2000.7。
34、《保险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现状与评价》,《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5.35、《浅论我国保险业的资源配置效率》,《金融时报》,2000.8.2,《金融与保险》全文转载〔人大报刊资料〕2000.2
36、《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初探》,《战略与管理》,2000.2。
《社会保障制度》全文转载(人大报刊资料})2000.7。
37、《论中国房地产保险发展的误区》,《中国房地产金融》,2000.11。
《金融与保险》全文转载〔人大报刊资料〕2001.2。
38、《中国农村合作健康保险制度费用筹集、管理模式及保障水平研究》,收入《保险与市场》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39、NewEconomicsandInsuranceInnovation,:TowardtheDevelopmentofAsiainthe21stCentury2002AcademicConferenceofISEFAssociation.2002.11
40、主持完成一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课题《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与衔接》,2004年已经结题。项目号:01CJY008。
4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设 2005年已经结题。项目号:70341004。
42、目前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课题一项,尚未结题。
43.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学重点科研课题《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2007-2009。
此外主持或参与保监会、证监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计生委及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横向委托课题多项。
学术与社会兼职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
获得荣誉
1、获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2、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一等奖,2006年。
3、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4、获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优秀论文奖,2006年。
5、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国家级奖励〕,2004年。
6、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
7、获2002-200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本科教师奖〔十佳〕,2003年。
8、获第一届中国保险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2004年。
9、获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金融时报社“WTO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论文三等奖,2002年。
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 第8篇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导师角色
0 引言
到目前为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培养单位已达158所,其中40所院校已产生(或即将产生)毕业生。在这过程中,许多与MTI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例如教学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实习基地的建设、毕业论文的模式、就业方向的扩展等。对于一门新兴的专业,其发展必经历借鉴和探索,需接受社会现实的各种挑战。对于初接触这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导师的存在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提出了三种论文形式:(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穆雷根据翻译行业的职业特点,借鉴其他专业学位中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并结合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提出将MTI的三种学位论文形式调整为四种,即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调研报告。之后,穆雷、邹兵在此基础上综合归纳了MTI学位论文的五种方式: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和翻译研究论文。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常规的写作模式,在从选题到答辩的整个论文完成过程中,师生都有许多疑惑和彷徨。笔者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所处的大环境下,从学位论文实际完成过程入手,探讨导师在“设计者、诱导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宏观角色下的微观角色。
1 论文完成过程中导师的角色
1.1 选题、开题——掌舵人
毕业论文作为对学生在校学习、研究、实践成果与素质能力的检测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题、开题,作为论文的第一步将直接影响整个论文的成败。因此,选好了题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穆雷、邹兵在对首批15所MTI高校毕业生学位论文的统计中发现:翻译项目33.9%,实验报告0%,研究论文66.1%。这一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仍倾向于选择传统式的论文研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由于没有先例参照,学生为了顺利毕业往往会选择有例可参的研究性论文;第二,由于没有经验,没有明确的论文规定,导师为了指导起来方便多建议学生采用有先例的研究论文形式;第三,导师与学生交流不够。据笔者了解,部分学校师资紧缺,导师带领的学生不仅有翻译方向的,还有语言学方向或文学方向;优秀导师带领的学生甚至多大数十名。这种情况下,学生虽有意选择其他论文形式进行尝试但导师与学生交流较少某些想法得不到肯定、支持与实施,最终使学生的想法扼杀在摇篮中。
笔者对西南大学首届MTI毕业生学位论文进行了统计,发现翻译项目98.4%,实验报告0%,研究论文1.6%。就“翻译项目”与“研究论文”两种论文形式而言,该数据与穆雷、邹兵所获得的数据差异较大,但这说明西南大学在把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及突破传统的论文写作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
以上两组数据虽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显示实验报告为0篇的事实。是实验条件不允许还是其复杂过程令人却步?这值得深思。
由此看,论文选题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也是对培养单位教学条件的检测,对培养目标把握程度的反映。选题、开题时,导师应像掌舵者一样牢牢把握学生选题的大方向,引导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培养目标,让学生把握所选论文的目的、意义以及其科学性、合理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
1.2 写作——教练员
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写作过程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是师生共同合作、紧密联系的过程。翻译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它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所选论文涉及的领域,例如法律、机械、医学、建筑、哲学、科技等;要在熟练运用办公室软件的基础上使用一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例如trados,wordfast,lingoes等;选择实验报告的学生还需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实验。因此,写作过程就是一把标尺,测量学生是否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勤奋诚信的人格特征。
写作过程中,学生就是球场上的球员,导师则是场外的教练——提供战略战术,但不参与比赛竞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虽提出了论文形式但具体要求、相应格式都未说明,加之无先例可参照,导致MTI学生束手无策,无从着手。导师应为学生指出着手点,如参照其他学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或国外同专业学生论文形式。此外,导师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板,使学生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或改进。如西南大学已从首届MTI学生开始采用这一方法,获得了较好的结果。翻译硕士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更注重实践,更注重与其他学科(行业)的联系。这一点在论文中得以体现。导师除要求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善于利用网络,敢于向专业人士请教,还应要求学生具有“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研究态度。毕业论文的完成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数次修改、删除、增减才能完成。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改、互改,导师也要认真修改学生的论文,尤其是翻译部分或实验部分。
1.3 答辩——导演
毕业答辩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进行测试的直观环节。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简要概述自己选题的原因、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回答答辩委员会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由于其新生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大多按照常规论文答辩程序进行,从而产生了不少困惑和困难。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
1.3.1 形式、标准单一
培养翻译专业人才,首先要正确认识传统外语专业人才与翻译专业人才间的差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了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传统外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有根本的不同。仲伟合、穆雷、许钧等都比较了传统外语人才与翻译专业人才的不同,并就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正是翻译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应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学位论文答辩。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学生仍倾向于选择传统的研究论文,使得各校多沿用学术型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和评审标准。这使部分选择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学生感到困惑和无助。
1.3.2 答辩程序不够规范
部分学校由于师资紧缺,每名导师需要指导十几名甚至数十名学生;加之教师科研、教学、生活的压力较大,导师很难投入大量时间来指导学生的答辩而多半让学生独自努力或分组演练。同时,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毕业答辩必须集中在有限的几天内完成,客观上造成毕业答辩时间紧张。最初还能保证学生的答辩时间,到最后不得不以“缩减学生答辩时间”的方式来按时完成任务。部分学生毕业答辩时间甚至不足10分钟,这不仅有失公平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答辩质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然而由于实际条件不足许多学校都未达到这一点。另外,部分答辩委员会教师考虑到学生的毕业问题、就业问题、院系名声、学生情绪而不愿过多指出学生论文中的不足或提出较多较难的问题。这些原因导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答辩时间短、要求低、质量低,甚至给学生留下“走过场”的印象。
毕业答辩在检验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在考验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导师应根据培养大纲设计符合本专业本校的论文形式并及时推出针对MTI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新评审标准。导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答辩的重要性,组织学生互评,指导学生如何准备、如何答辩、如何在答辩后进一步完善论文。此刻的导师不只是教练更是一名导演。他指导学生全面把握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深入理解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并要求学生能在答辩过程中“演”好“应用型、专业化、职业化”翻译人员的角色。
2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学位教育,MTI顺应时代而产生,但它面临着各种挑战。这些挑战和困难并不是单靠某个人、某个校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全社会相关部门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导师不仅在MTI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论文完成过程中(尤其是在目前没有先例可参、软硬件条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也发挥着无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导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其在学生论文完成各阶段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完美地完成论文。
参考文献
[1]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2011(1).
[2]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
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