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问题范文
粉尘问题范文(精选9篇)
粉尘问题 第1篇
鸡讷公路是省道二级公路, 海拜段 (海伦市至拜泉县) 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 选用石屑做为细集料, 选用90号普通沥青;拌合站均有二级除尘装置, 可以回收利用部分细集料;摊铺设备为德玛格DF145CS型摊铺机;碾压设备为2台英格索兰DD130型双钢轮震动压路机、一台徐工25吨胶轮压路机。设备通过安装调试正常后, 进行试验段作业。按照正常的生产配合比, 生产沥青混合料, 出现色泽暗淡, 裹覆差, 粗细集料有离析现象。摊铺后有大波浪,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振压两遍后出现推移、开裂现象, 成型效果较差, 检测平整度超限, 压实度不合格, 局部有透水现象。
1.1 查找原因。
从以下几个方面查找原因: (1) 混合料配合比。对沥青混凝土进行抽提、筛分, 沥青含量正常, 各种集料含量在级配曲线控制范围之内; (2) 热拌机称重系统计量准确, 除尘系统工作正常, 成品料出厂温度正常; (3) 测量放量准确, 钢丝线紧度适当; (4) 摊铺机熨平板、自动找平装置工作正常; (5) 压路机碾压温度、行走速度符合要求。进一步调查发现: (1) 一级除尘中粉尘回收量过大, 对回收物料进行筛分, 0.075mm以下筛孔通过量高达25%~30%; (2) 振压温度在95摄氏度左右时, 出现严重推移、开裂现象; (3) 在摊铺机停机起步、压路机碾压回转处出现平整度异常。
1.2 实验研究。
通过技术研讨, 改变方案, 做如下实验: (1) 增加沥青用量, 沥青混合料色泽光亮, 裹覆效果明显改善; (2) 改造除尘装置, 减少螺旋回收装置的粉尘回收量, 沥青混凝土的品质明显改善;将回收粉尘全部排掉, 0.075mm以下粒径的矿料不足, 不能满足级配曲线要求, 并且路面成型后透水现象严重。 (3) 碾压温度在95摄氏度以上时完成复压, 并适当增加胶轮压路机的碾压遍数, 可避免推移开裂现象, 并能保证合格的压实度。
1.3 分析结果。
综合以上现象,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和相关资料, 分析结果如下: (1) 由于石屑在矿料加工厂长期存放, 混入了大量的尘土, 还有风化的因素, 使得石屑中0.075mm以下粉尘含量较多, 高达18% (水洗法实验) ; (2) 矿料加工中, 除尘效果差, 其他矿料表面覆着一定量的粉尘; (3) 矿料在拌合场地存放时, 没有进行覆盖, 由于降雨, 含水量加大, 使粉尘粘覆到矿料颗粒上, 难以除掉; (4) 由于粉尘回收量大, 过量的粉尘充当了填料。
1.4 处理方法。
根据施工生产的实际情况, 采取有效措施, 处理粉尘危害, 以避免影响沥青混凝土的质量。 (1) 对拌合站除尘系统中的螺旋回收装置进行改造, 减少空气流量, 从而减少回收量。 (2) 将引风机的风门开度调整到最大, 以增加除尘效率; (3) 清理热料仓的除尘通道, 使空气流通顺畅, 经常检查有无阻塞现象。可在一竹竿上拴一个布条, 探入到除尘管道的入口处, 如果有很强的吸力, 证明管道畅通; (4) 适当控制生产量, 以改善除尘效果; (5) 适当增加沥青用量, 油石比提高0.3%左右, 以保证成品混合料的品质; (6) 因为粉尘大部分集中在石屑中, 所以, 必要时对粉尘含量过高的石屑, 采用抽吸的方法单独进行一次除尘, 利用拌和机的除尘系统, 对石屑进行加热, 同时进行抽吸; (7) 尽量保持摊铺机连续摊铺, 正确操作, 起步平稳; (8) 掌握好碾压时机和程序; (9) 增加平整度的检测频率, 用6米铝合金直尺检测, 对平整度不合格部位及时进行补压处理, 严重部位人工补料处理; (10) 现场工程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增强质量意识,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
2 粉尘超标的控制和预防
控制粉尘超标, 要从源头做起, 在施工生产的准备和矿料的选用过程中, 提高预防粉尘超标的意识, 增加对粉尘超标危害的重视程度, 层层把关, 抓住可能造成粉尘超标的环节, 加以控制和预防。
2.1 在施工生产过程中。
在矿料的加工、存放, 以及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矿料加工过程中, 要求碎石机配备性能良好的除尘装置并保证运转正常; (2) 选择灰尘少的地方存放石屑, 并对存放的石屑进行覆盖, 避免二次污染和风化; (3) 备料场地进行硬化处理, 对细集料存放场地搭设遮雨棚, 避免灰尘落入和雨水渗入, 同时避免阳光直射使矿料风化: (4) 选择除尘性能良好的拌合设备, 并注意检查除尘效果, 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
2.2 在配合比设计中。
据相关资料介绍:机轧碎石下脚料石屑与机制砂和天然砂, 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机制砂和天然砂有严格的矿料级配要求, 而机轧碎石下脚料石屑存在严重矿料级配断档和粗细颗粒分布不均现象。一般是2.36、1.18、0.6mm筛孔上存留量偏多, 0.3、0.15、0.075mm筛孔上存留量偏少, 而0.075mm筛孔以下通过量较多, 可达10%~18%。用石屑替代机制砂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在矿料级配的配置过程中, 细集料部分很容易呈现犬牙交错状, 配不出好的圆顺曲线, 形成的沥青混合料就不会嵌挤得密实。严格地说, 对成型后的沥青混凝土路面, 由于不密实, 通过事后行车变形性大, 防渗水能力也差; (2) 机轧碎石下脚料石屑中, 针片状颗粒含量较多, 软弱颗粒多, 看起来表面粗糙, 容易与沥青粘结, 但形成沥青混合料后, 经过击实或碾压, 针片状颗粒容易出现断裂, 而软弱颗粒易破碎, 断裂或破碎后再也无法用沥青裹覆表面, 因此容易造成沥青路面松散脱落; (3) 完全采用机轧碎石下脚料石屑作为细集料, 由于0.075mm以下粉尘含量较多, 一般在15%左右, 任何一种拌合设备, 最大设计除尘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拌合设备最大的设计除尘量是根据细集料 (天然砂和机制砂) 矿料级配中要求0.075mm以下含量允许最大为5%设计制造的。那么石屑中多余粉尘含量, 只有通过除尘设备回收到热料仓中, 经过再筛分进入到热料仓细集料的储存斗中待用。因此, 在沥青混和料配合比设计中, 选择细集料时, 应充分认识到:采用碎石加工机制砂优于优质的天然砂, 优质的天然砂优于机轧碎石下脚料石屑。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 不宜采用石屑作为细集料, 应优先选用碎石加工的机制砂, 机轧碎石下脚料石屑可用在基层的级配碎石中。
3 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解决沥青混凝土矿料中粉尘问题的过程, 是一个艰难的攻克施工生产难题的过程。既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 又要有丰富的施工生产经验, 既要组织良好的施工队伍, 精心组织施工生产, 注重每一个生产要素, 又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结合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发展趋势,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不断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 总结施工经验, 严格按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和施工工法, 及相关的国家法规的规定, 精心组织施工生产, 严把质量关, 以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2) 组织专业化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队伍, 提高施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和适应新工艺的能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保持相对稳定, 并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 加强学习, 在施工生产的过程中, 不断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勇于攻关, 攻克难题, 以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专业化水平; (3) 选用性能良好, 设计先进的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要求熟练精准、责任心强、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设备管理人员要求精通业务, 经验丰富, 能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 及时排除设备故障, 并避免机械事故和质量事故的发生; (4) 工程技术人员和设备管理操作人员应优势互补, 相互协作, 为保证施工生产顺利进行而共同努力。工程技术人员应熟悉设备性能, 以及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设备管理操作人员应熟悉工程施工工艺和相关的质量检测标准, 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郭忠印, 李立寒.沥青路面施工与养护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2]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3]JTJ 052-200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关于振动筛粉尘问题的分析和总结 第2篇
一、粉尘现状
1)现许多筛分车间的粉尘状态相当不乐观,如:潍坊消毒剂客户需要带着防毒面具进行操作,连云港客户带着口罩作业,更有甚者山东禹城山梨醇筛分车间专门建筛分屋,内部也是粉尘乱飞。辽宁金属粉末客户车间墙面被粉尘染黑等等 2)目前大部分都认为振动筛分设备容易振动扬尘,但是通过综合分析扬尘原因分为以下两种:加料扬尘和接料扬尘。
3)加料扬尘的问题:和现场的加料工具有直接影响,人工加料产生的扬尘,设备加料设备连接没有密封的软性链接,直接产生的扬尘。
4)接料的扬尘问题:同样是人工接料没有防护,和接料设备没有很好的密封衔接等引起的风尘飞扬。
5)系统加接料密封不严可以通过一些密封方式进行避免,加一点微负压更好。
6)然而人工加料和接料粉尘的避免却相当难处理,人工加料的作业过程也不利于筛分,筛分设备到要求持续不间断定量给料,一般人工加料都是一下加很多料,让设备进行筛分,筛分差不多是再次加料,这样的筛分作业不但引起了大量粉尘在飞扬,还会造成筛分设备产量和效率降低(金属粉末产量下降60%以上)。
7)人工接料比人工加料产生的粉尘量更大,物料从振动筛分设备出来是振动扬尘很小,但是物料下落到口袋和敞开料筒的二次飞扬起尘量相当大,难以控制,危害很大。
8)综述:设备现场的粉尘不仅仅是污染环境危害人类,我们再花成本去治理的问题。更多的数据我们没有统计,每年因为粉尘我们丢失的产品量?再因为环保不达标我们为了应对国家检查不得不进行的停产整顿和减少产量等。为了我们的明天更美好,治理环境是治标不治本,我们必须从生产上杜绝污染。
二、振动筛粉尘使用误区
筛分作业粉尘问题由振动筛本身产生,在振动筛上加负压是解决粉尘的一个误区。通过分析振动设备本身振动产生的扬尘其实是很有限的,只在振动筛分设备上加负压,不能解决筛分车间的粉尘问题。需要从加料和接料、运输环节综合来分析控制才能完成。
三、发展方向
市场上的除尘多为大型除尘设备,并且是针对大空间的综合除尘,像筛分系统等,这种除尘设备暂没有针对型设备,然而小系统的除尘对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健康有这深远的意义,也是以后筛分系统的发展方向。
四、研发方向
结合我公司的净筛、智能筛的一些成果,进行优化改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无尘人工投料设备的设计和推广。
2、无尘人工接料器的设计和推广。
粉尘问题 第3篇
制造业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支柱产业,但是现代制造业在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的制造过程中,消耗掉了大量有限的资源,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一种新的、考虑人类长远生存问题的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制造被正式提出,其中,制造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是绿色制造的主要目标[1]。
机械加工作为一种基础的制造方法,实质上是材料的去除过程。这种去除材料的过程以毛坯、切削液、刀具等为机械加工系统的物料消耗的输入,在加工过程中伴随能量消耗,经过加工后,输出合格的零件,同时也产生了报废零件、切屑、废切削液、切削油雾和固体粉尘颗粒等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热等物理性污染物。这些废弃物中的一部分可以得到回收,其他则进入车间造成环境影响。近年来,机械加工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机械加工中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成为绿色制造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机械加工产生的多种污染物中,粉尘是主要的副产品。粉尘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粒子,能因重力作用发生沉降,但在某一段时间内能保持悬浮状态,具有扩散性且最不易控。值得一提的是,粉尘的危害同其粒径成反比,也就是说粒径越小的粉尘危害越大,然而小粒径的粉尘不可视,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讨论的机械加工粉尘以粒径小于10μm的粉尘为主。我国工业化起点低,没有除尘装置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年代较早的普通机床依然大量存在,其加工产生的粉尘直接排放到周围空气中,因此我国的机械加工粉尘问题尤为严重。国内外围绕着机械加工粉尘问题,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包括机械加工粉尘产生机理、影响因素、控制方法等,本文就针对上述因素对目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机械加工粉尘研究的内容体系。
1 机械加工粉尘属性及危害
1.1 机械加工粉尘属性
机械加工粉尘具有大气粉尘的共性,其属性按研究范围来说可以分成单颗粒属性和全颗粒属性,其中单颗粒属性包括粉尘颗粒的粒径、形貌、表面积、体积、吸湿性、荷电性等物理属性,以及颗粒元素组成、可溶性等化学属性;全颗粒属性包括粉尘颗粒粒径分布、浓度等属性。现有与机械加工粉尘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粉尘颗粒的化学成分、粉尘粒径、粉尘粒径分布、粉尘浓度等属性开展。
1.1.1 化学成分
对于机械加工粉尘来说,其化学属性主要取决于加工工件材料的化学成分。粉尘的毒性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因此,国内外研究都非常重视机械加工中某些特殊材料产生的粉尘,最为典型的就是铍及其化合物。铍粉尘使得从事铍合金机械加工的工人比其他工人有更高的致病率(disease rates)[2,3,4],因此铍粉尘的敏感暴露量被限定为低于0.01μg/m3[3],远比普通金属粉尘的暴露量限定标准低。
1.1.2 粉尘粒径与粒径分布
对于毒性小的粉尘颗粒来说,小体积颗粒的相对表面积大,具有较强吸附能力,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气态或细小的液态颗粒,粉尘颗粒表面吸附的各种物质可能增强其毒性作用[5]。因此通常认为粉尘粒径是影响颗粒毒性作用的最显著因素,颗粒的化学成分是第二显著因素[6]。
通常的粉尘颗粒具有不规则形状,为此Stober定义了空气动力学直径,用来表述粒子运动的一种“假想”粒度:单位密度(ρ0=1g/cm3)的球体在静止空气中做低雷诺数运动时,达到与实际粒子相同的沉降速度时的直径。美国环境保护局依据粉尘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大小作了分类,如表1所示。
粉尘粒径是与粉尘活动性能相关的重要属性,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0μm的粉尘颗粒在短短数秒之内就会因重力作用沉降到地面,具有很大的沉降率,然而颗粒粒径越小,重力作用越不显著,颗粒的悬浮能力越强。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不同粒径的可吸入颗粒物滞留在呼吸道不同部位,粒径5~30μm的颗粒物多滞留于鼻咽部,1~5μm的颗粒物多滞留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颗粒物越小,进入的部位越深,1μm以下的颗粒物在肺泡里沉积率最高[7]。文献[3]指出,在机械加工工人呼吸区(breathing zone)中,50%以上的机械加工铍合金粉尘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μm,因此导致铍粉尘能够沉积在肺的深处。
近年来机械加工粉尘相关研究逐步发展到纳米级别粉尘。Zaghbani等[8]对铣削铝合金6160-T6进行研究时,发现加工产生的纳米级粉尘主要的粒径范围为20~736nm。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机械加工产生的各种粒径的粉尘颗粒时,粉尘粒径分布是一个重要的属性参数。通过研究粉尘的粒径分布来分析粉尘的分散度,粉尘颗粒分散度越高,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越长,沉降速度越慢,被人体吸收的机会就越多。研究发现,粉尘粒径分布同切削条件密切相关。Sutherland等[9]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切削速度下干切削铸铁产生的粉尘粒径分布有明显不同,高切削速度(381m/min)时,分布在1~4μm范围内的粉尘颗粒比低切削速度(152m/min)时多得多。文献[8]把铣削粉尘的粒径分布分成三段(0.5~2.5μm,2.5~10μm,10~20μm)来研究,发现每个粒径范围内的粉尘都随着铣削切削速度的增大而减少。
1.1.3 粉尘浓度
粉尘浓度也是重要的粉尘属性。同一种粉尘在作业环境中的浓度越高,暴露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大。由于机体对侵入体内的粉尘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因此,较低浓度的粉尘对机体的损伤相对较小,即使长期接触也可以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而高浓度的作业粉尘可能在短时间内即造成明显的病损。粉尘浓度包括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研究认为粉尘颗粒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没有直接联系,因为微粉尘颗粒在数量分布中可能占有重要比例。现有的有关机械加工粉尘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采用质量浓度作为特征量,但在超微粉尘(nanoparticles)的研究中使用粉尘颗粒的数量浓度作为特征量。
1.2 机械加工粉尘危害
长期接触机械加工粉尘的工人,易发生支气管哮喘、气管炎和支气管炎、急慢性肺炎等病变。有些机械加工产生的金属粉尘以中毒作用为主,如加工含铅、铜、锌、锰等的合金时产生的粉尘,被吸入后可在支气管壁上溶解而被吸收,由血液带到全身各部位,引起全身性中毒。铅尘浸入皮肤,会出现一些小红点,称之为“铅疹”。
粉尘还可能引发机械加工车间的安全问题。例如镁合金具有可以采用干式切削,但在精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细屑由于具有较大的面积/体积比,热量易于积聚达到燃点。当切削产生的镁粉尘颗粒累积达到一定浓度,若车间内有静电或刀具与钢铁镶嵌件碰撞产生火花,则可能引起爆炸或起火燃烧[10,11]。
粉尘颗粒若进入机床主轴则会造成装夹不稳,缩短刀具寿命,增大加工表面粗糙度,增加停机时间,降低工件加工尺寸精度,缩短主轴轴承使用寿命。高速加工中心主轴转速很高,装夹不稳会引起非常大的惯性离心力,会使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都较低的刀片发生断裂[12]。此外,数控机床的系统主板、电源模块、伺服放大器等的电路板高度集成,大都由多层印刷电路板复合而成,线间距离狭小,金属粉尘颗粒进入后极易引起电路板故障[13]。
2 机械加工粉尘产生机理的研究
机械加工粉尘主要的、直接的来源是切削加工过程中刀具与工件相互作用下工件材料的释放,其次刀具的磨损崩裂也产生一部分粉尘,Zimmer等[14]还指出磨削(grinding)加工的超微粉尘(ultrafine particle)的来源包括砂轮和工件接触面的材料高温燃烧挥发及其随后的冷凝。
粉尘颗粒的产生同切屑成形模式密切相关,对于机械加工粉尘产生机理的研究过程都通过对切屑断屑(chip segmentation)、容屑比(chip ratio)、切屑形状等的分析而得出结论。脆性材料与韧性材料的切削加工有很大的区别:韧性材料是通过塑性变形获得带状或节状切屑来实现材料去除的,而脆性材料是通过脆性断裂来实现的。它们产生切屑的机理大相径庭,粉尘颗粒产生的机理也有所不同。
研究发现,切削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热能、塑性变形、不同程度的摩擦)导致产生粉尘颗粒,总结国内外文献可把切削细微粉尘归纳为如图1所示的Q1、Q2、Q3、Q4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Q1。剪切力对材料的挤压引发塑性变形,形成剪切区,也是第一变形区,材料晶体层与层间滑移以及剪切面间的相互滑移摩擦产生一部分粉尘[15,16]。
(2)Q2。在切屑的成形过程中,切屑的变形产生另外一部分粉尘。第二变形区内,切屑外表面发生变形,塑性变形的摩擦产生部分粉尘。除此之外,在切屑的成形过程中产生裂痕,裂纹缝面(crack lips)之间的相互摩擦也产生粉尘颗粒[15]。
(3)Q3。切屑和前刀面(rake face)摩擦,导致一部分粉尘的产生,如图2所示。这种摩擦产生颗粒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发生在材料分离时,第二步发生于切屑在刀具前面滑行时。若工件材料是脆性(brittle)材料,则切屑产生脆性断裂,切屑同刀具的接触长度较小,刀具材料和不规则的切屑表面之间的接触摩擦会在切屑内表面产生颗粒。如果工件材料是韧性材料,切屑同刀具的接触长度值相对较大,不平整的前刀面和切屑之间的微摩擦会使得切屑中微小的部分发生硬化,硬化部分由于局部脆性断裂而从切屑上分离。这种机理描述了在加工过程中,摩擦和微摩擦是如何产生微小颗粒的。颗粒大小取决于刀具前表面粗糙度、切削条件和工件材料[16,17]。
(4)Q4。刀具与新切表面的擦动将产生更多的粉尘,在切削开始和刀面磨损时粉尘量会增加。如果有积屑瘤产生,积屑瘤破裂排出时会产生第二次摩擦损耗,产生更多的粉尘[15]。
特别地,针对钻削加工,切屑和钻沟(drill flute)之间的摩擦还会产生另外一部分粉尘[15]。
3 机械加工粉尘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于机械加工粉尘排放影响因素,现有研究对铍金属以及铍合金、铝合金、钢、铸铁、纤维板等多种材料,在锯、磨、钻、车、铣削等多种机械加工方式下的粉尘排放情况作了大量实验分析研究。总的来说,影响机械加工粉尘排放的因素有工件材料、切削速度、切削深度、进给速度、切削刀具几何形状、切削角度等,且大多数研究都同时对2种以上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进行了探讨,并从粉尘产生机理的角度给予分析解释。本文依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分析。
3.1 工件材料的影响
由于机械加工粉尘产生首先取决于工件材料,因此不同的工件材料必定与机械加工产生的粉尘的数量、分散度等密切相关。学者分别针对脆性材料、韧性材料及韧性材料的断裂韧性对机械加工粉尘排放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分析和研究。
Hoover等[18]在对锯削、铣削过程粉尘排放的研究中发现,加工脆性材料(铍金属)比加工韧性材料(铜铍合金和镍铍合金)产生的粉尘颗粒的质量中值直径(mass median diameter)大。当铣削加工的切削深度为0.5mm时,加工铍金属、镍铍合金和铜铍合金产生的粉尘质量中值直径分别为50μm、150μm、170μm。同样地,石墨、铸铁等脆性材料的机械加工产生的粉尘也有较大的质量中值直径,这些材料产生的粉尘可视,易引起人们重视,因此成为目前粉尘防治工作的重点。
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不同韧性材料产生的粉尘量不同,且总体来说,断裂韧性越强的材料产生的粉尘量越大[16,17]。这是由于不同工件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对切屑成形模式、新表面的产生、裂纹的产生以及裂纹扩展有不同的影响,工件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越强,在剪切区引起的摩擦越大,因而产生越多的粉尘。此外,韧性材料产生的切屑长且连续,脆性材料产生的切屑不连续,因此韧性材料的工件-刀具的接触长度较大,刀具前刀面和切屑的摩擦较大,从而产生相对较多的粉尘[15]。
从以上结论可以推断出:通过人为手段改变材料的韧性可以调节机械加工粉尘产生量,例如,Balout等[15]分别对6061铝合金锻件、A356铝合金铸件、70-30黄铜材料进行干切削测试,讨论了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粉尘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件材料经过预冷处理后,切屑的断裂性(breakability)增强,从而能减少至少70%的微粉尘;相反,工件预热增加了切屑的韧性,由此也增加了粉尘产生量。
3.2 切削参数的影响
现有研究发现,所有的切削参数(包括进给量、切削速度、切削深度)对机械加工粉尘排放的质量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对于单位质量去除材料,增大进给速度反而减小细微粉尘颗粒排放量,因此高进给速度比低进给速度更环保[16]。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对PCD刀具切削产生的粉尘量有显著的影响;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对CVD刀具切削产生的粉尘量有显著的影响[19]。总的来说,切削参数中的切削速度对粉尘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
Songmene等[20,21]通过研究发现以下定性规律:在钻削加工中,粉尘在低速和高速范围内排放较少,而中等速度粉尘排放较多。同样的规律在Khettabi等[22,23]对铝合金和钢的车削加工研究中得到验证,如图3所示,且不同材料机械加工产生的最大平均粉尘浓度的切削速度不一样。
然而,对于脆性材料的机械加工,切削速度对粉尘排放的影响呈现不同规律。以铸铁材料为例,基本上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加,切削加工排放的粉尘也增多[23],如图4所示。
以上规律主要由剪切区的摩擦和切屑的韧性形变(ductile deformation)共同作用产生[16,17,19]。切屑塑性形变时,滑移面间强烈移动的相互摩擦产生大量粉尘。切削速度很低时,切屑裂纹受材料的脆性控制,当有裂纹产生时,裂纹缝面之间也没有摩擦,产生的粉尘较少;在中等速度时,塑性变形增强,且剪切区的滑移面的密度加大,裂纹缝面间产生摩擦,将产生更多的粉尘,同时,剪切速率的提高帮助粉尘颗粒的分离;当切削速度进一步提高时,韧性材料软化,摩擦减少,因此产生的粉尘量减小。当剪切滑移最剧烈、剪切面密度最高时,产生最多的粉尘。
3.3 刀具的影响
刀具的几何形状、切削角度以及材料对机械加工粉尘的产生都有影响。Khettabi等[17]发现在斜角切削时,刀具的超前角对切屑的断屑模式没有显著影响。超前角角度越接近90°,切屑越薄,粉尘排放越少;相反,超前角角度越远离90°,如70°或者110°时,切屑越厚,粉尘排放越多。Khettabi等[17]还对钢、灰铸铁、铝合金进行了不同的刀具前角的正交切削试验,发现使用的刀具前角为正值时,粉尘排放量显著增加。对于所有被测试的材料,其趋势基本相同,但是相比于铸铁等脆性材料,钢和铝合金这样的塑性材料的颗粒排放比较多。其中,铸铁在切削速度为200m/min、250m/min,刀具前角为0°时,其颗粒排放量非常小。为了减小粉尘排放量,刀具前角推荐负角和零角,而在负前角的情况下,切削力和变形比正前角要大,因此,机械加工时刀具前角为零或小角度是最佳之选。
4 机械加工粉尘控制方法的研究
因为粉尘产生于设备,扩散于环境,作用于接触人群,因此机械加工粉尘控制方法原理归纳起来有如下四方面:
(1)减少尘源排放。机械加工车间粉尘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为通过改变加工参数来减小粉尘产生量的粉尘控制方法提供了依据。对于某些加工材料,改变加工工艺既能获得较小的加工表面粗糙度和较高的加工效率,又能减少粉尘的产生,如淬硬轴承钢的延伸率小、塑性低,易形成粗糙度小的加工表面,在合理切削条件下可实现淬硬轴承钢的“以车代磨”加工,减少切削粉尘的产生[24,25]。
(2)阻止污染扩散。机床密封通过增加机床防护罩把粉尘污染源局部或整体密闭起来。机床密封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然而一旦工人与机器的交互工作频繁,密封效果就会显著下降,且密封加工区也会妨碍工人的加工操作。在美国,约35%的机床没有密封罩,是非封闭的,45%的机床是密封的,20%的机床是不完全密封的[24]。我国拥有较多的传统机床,所以现有机床中密闭机床的比例更低。机床集尘改造简单方便,是最常用的除尘方法。集尘改造多用于普通铣床、车床、磨床,因为这些机床操作灵活,且加工时产生的粉尘集中,集尘设备可以安装在离加工区很近的地方。
(3)加快粉尘扩散。加快粉尘扩散主要指加通过通风换气的方式,利用气流流动携带粉尘,降低机械加工车间粉尘浓度,以减小粉尘危害,达到粉尘控制的目的。通风的主要方式包括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通风除尘的效率取决于换气效率以及气流组织形式。
(4)个人防护。个人防护用品能够起到有效的隔离作用,是有害作业场所保护劳动者的最后一道防线。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最广泛的就是防尘口罩,包括简易口罩和带换气阀口罩两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机械加工车间使用纱布口罩防尘,然而早在1981年国家劳动总局就明确提出纱布口罩对呼吸性粉尘无防护效果,因此需注意。
5 机械加工粉尘问题的体系结构框架
综合上文对机械加工粉尘问题的现状分析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可以构建机械加工粉尘问题研究的体系结构框架,如图5所示。
其中有三点需要特别说明:
(1)研究框架分为四个方面:机械加工粉尘产生机理的研究、影响因素的研究、属性的研究与控制方法的研究。这四个方面呈现层次关系,越底层的内容越基础,并且各层的研究结论依次为上一层提供支持。例如,机械加工粉尘影响因素及其规律需要机械加工粉尘的产生机理进行现象分析与解释;机械加工粉尘属性的研究必须依赖于加工条件等影响因素。机械加工粉尘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属性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控制方法的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控制方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控制方法研究是前面基础理论的应用。例如,通过调整加工参数,减小机械加工粉尘产生量,就是依据机械加工粉尘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研究的结论;机床单元粉尘分布特性研究为局部除尘设备和局部粉尘监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指导,依据具体的分布特性研究的除尘设备的除尘效率和检测方法的准确性都会有显著提高。
(2)机械加工粉尘问题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机械制造科学、卫生科学、环境科学、空气动力学、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等,并且具体问题通常是若干领域的交叉。
(3)随着技术的发展,机械加工粉尘研究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性的粉尘控制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更深入和细化,体系架构指出了几个研究趋势。(1)研究的机械加工粉尘的粒径越来越小,随着纳米粉尘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的逐步兴起,机械加工产生的纳米粉尘的研究正成为新的亮点。机械加工产生的纳米粉尘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还未知,并且由于纳米粉尘体积非常非常小,故对其控制方法的研究也是未来的重点。(2)粉尘本身具有扩散性,如果没有粉尘源隔断或除尘手段,粉尘颗粒会扩散到周围空气中,因此除了粉尘属性及其特征外,还存在两个空间层次的机械加工粉尘分布特性,一是机床单元的粉尘分布特性,如粉尘排放的方向性[26]等;二是车间系统的粉尘分布特性,机械加工车间内多台机床可能同时工作,所以多点来源的粉尘在车间范围内叠加,且受机械加工任务动态变化的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动态性。粉尘的分布特性研究对粉尘的控制提供重要支持,有待通过实验及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3)现有粉尘排放的数学模型都是经验模型,经验模型建立的基础是一些特定的加工材料和工艺,给定模型参数的确定也只针对了部分工况,而机械加工的材料、加工条件等千变万化,目前数学模型的推广和应用仍然面临基础数据不足的瓶颈。未来研究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不断积累数据并对经验公式进行修正。(4)理论上可以通过调节加工参数减少机械加工粉尘的产生,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加工参数通常是针对加工质量、加工效率等指标而确定的,牺牲质量和效益来满足环境指标在实际生产中不可行。因此,这种方法的实施需要更深入的多目标优化的研究,尽可能兼顾实现机械加工粉尘少、资源消耗少、加工时间短、加工质量好、生产成本低的综合目标。
6 结语
机械加工粉尘问题的研究是绿色制造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有研究可归纳为机械加工粉尘产生机理的研究、影响因素的研究、属性的研究与控制方法的研究四个方面。归纳已有研究并结合笔者的见解和研究工作,建立了机械加工粉尘问题研究的体系结构框架,该框架除建立了系统多层次的研究体系外,还指出了研究趋势及发展趋势。
粉尘问题 第4篇
各市(县)区、园区安委会、市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
2015年6月27日,台湾新北市八仙水上乐园举办“彩虹派对”大型活动时发生可燃性彩色粉尘爆燃,造成大量人员受伤。为有效防止类似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粉尘作业和使用场所安全生产工作。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粉尘作业和使用场所防范粉尘爆炸大检查的通知》(安委办明电〔2015〕14号,以下简称《通知》)和《辽宁省深入开展粉尘作业和使用场所防范粉尘爆炸大检查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营口市深入开展粉尘作业和使用场所防范粉尘爆炸大检查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和各有关部门严格按方案抓好落实,并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营口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015年7月14日 营口市深入开展粉尘作业和使用场 所防范粉尘爆炸大检查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各市(县)区、园区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深入的开展涉爆粉尘安全大检查活动,彻底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建立各行业领域粉尘防爆长效监管机制,落实责任,实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四个清单”;健全和落实粉尘作业和粉尘使用场所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责任制,完善事故防范措施,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开展各层级的粉尘防爆安全教育,提高全市对粉尘爆炸危害性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有效遏制粉尘爆炸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主要检查内容
(一)粉尘作业场所
一查作业场所是否符合标准规范要求,严禁在违规多层房、安全间距不达标厂房和居民区内作业。
二查除尘系统是否按防爆标准规范设计、安装和使用,除尘系统是否按规定设置泄爆装置,是否按规定采取防雷防静电措施。
三查是否建立粉尘清扫清理制度,是否按规定对作业现场的粉尘进行及时、全面、规范清理。
四查是否按规定清理除尘滤袋、管道和灰斗内的积尘,是否落实铝镁等遇湿易燃金属粉尘防水防潮措施。
五查是否对安全监管人员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重点岗位员工进行培训,掌握相关防范粉尘事故的相关规定和技能。
(二)粉尘使用场所
一查各类娱乐性活动、赛事活动中是否还有使用彩色粉尘的情况。
二查活动中使用彩色粉尘的种类和数量、参加人员等情况,是否在封闭和相对封闭的场所喷洒彩色粉尘。
三查是否存在集中、持续、高浓度喷洒彩色粉尘且有明火、高温热源的问题。
四查是否落实安全责任、存在安全隐患、制定应急预案、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五查是否落实安全监管要求,严禁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中有使用可燃性彩色粉尘渲染气氛。
三、工作步骤
本次大检查活动由市安委会统一组织领导,市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大检查时间从2015年7月至12月。各市(县)、园区安委会和相关部门要深入结合各自职权范围,切实做好辖区和行业领域内粉尘防爆的督查检查工作,市安委会将组成督查组抽查工作进展情况。
(一)自查自改阶段(7月-8月)
各市(县)区、园区和有关部门要按照《通知》和本方案的要求,结合今年3月份安委会《关于开展全市粉尘作业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营安委发[2015]8号)基础上,立即分地区、分行业制定粉尘防爆大检查工作计划,开展粉尘防爆宣传教育活动,并将检查文件下发至相关企业和单位。督促各行业领域企业、各类活动承办单位进行自查自改,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照检查内容和有关规定、标准、规范,深入排查事故隐患,全面落实隐患整改措施,及时上报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二)检查督查阶段(9月-10月)
各市(县)区、园区和有关部门要对辖区内涉及的活动承办单位和粉尘爆炸危险企业,组织全覆盖的安全大检查,全面摸清底数,建立相关单位和企业的管理台账。在全面开展治理的基础上,依法依规整治、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和企业,切实落实属地分级安全监管责任。市安委会采取分组互检方式进行督查,全市共分3个组:第一组西市区、站前区、沿海产业基地、高新区;第二组大石桥市、老边区、中小企业园;第三组盖州市、鲅鱼圈区、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各县区要选派好督查人员,并将督查人员名单于8月17日市安委会办公室,市安委会将对督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三)总结提高阶段(11月-12月)
各市(县)区、园区和有关部门要梳理“四个清单”,集中力量对排查出的重大隐患开展“回头看”再检查,确保事故隐患彻底消除。要对本次检查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思广益创新举措,优化完善监管机制,强化涉爆粉尘企业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规范粉尘爆炸危险企业和单位的管理模式,持续改进安全生产闭环管理,提升排查和治理各类事故隐患能力。
四、工作要求
1.加强动员部署,全面落实责任
各市(县)区、园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大检查工作,认真领会《通知》精神,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原则,统一部署,突出重点,明确大检查的目标和任务,细化检查内容和方法步骤,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提升本地区粉尘作业和使用的安全管理水平。国家和省安委办将对各地区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抽查和暗访,并进行通报,被通报的地区市安委会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开展宣传教育,加强联合执法
各地要结合新《安全生产法》的宣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面向社会和企业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培训教育,强化事故警示教育,普及粉尘爆炸的防范知识。各地要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开展联合执法和隐患排查综合治理,执法过程中宣讲《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条规定》及粉尘防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推进基层依法治安。
3.抓好督查检查,及时报送总结
我市粉尘作业和使用场所数量多,分布广,检查工作量大,各市(县)区、园区和有关部门要克服畏难情绪,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为确保大检查不走过场,各地要按照《通知》和本方案要求,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层层组织,一级抓一级,切实抓好督查检查工作,确保大检查取得实效。各市(县)区、园区将检查方案于7月25日前报市安委会办公室,将大检查工作总结于11月5日前报市安委办。
联系人:常松
粉尘爆炸危害评估 第5篇
日前, 美国消防研究基金会发布了关于粉尘爆炸危害评估的项目研究报告。其研究目的是为建立评定房间是否具有粉尘爆炸危害的定量标准提供技术基础, 以便于在NFPA 654《可燃性固体颗粒的生产、加工和搬运中防火和防尘爆标准》 (Standard for the Prevention of Fire and Dust Explosions from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Combustible Particulate Solide) 以及其他相关安全标准和规范中应用。此次发布的报告中给出了项目一期研究结果。
防控粉尘爆炸 第6篇
虽然在工业生产中, 粉尘的产生难以避免, 但粉尘爆炸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企业应根据工艺过程的特点, 采取适宜的防爆措施, 如果难以完全消除爆炸风险, 也可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危害, 以尽可能地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简述粉尘爆炸
主要概念
从学术角度来说, 并不存在“爆炸性粉尘”的定义, 只有“可燃性粉尘”及“爆炸性粉尘环境”的定义。例如, 在GB 50058—2014《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中对于可燃性粉尘的定义为, 在空气中能燃烧或无焰燃烧并在大气压和正常温度下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的粉尘、纤维或飞絮;爆炸性粉尘环境的定义为, 在大气环境条件中, 可燃性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被点燃后, 能够保持燃烧并自行传播的环境。
在生产过程中, 当可燃性粉尘处于爆炸性粉尘环境中, 就存在发生粉尘爆炸的危险, 一旦条件具备, 就会发生爆炸。GB 50058—2014《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中, 列举了各种粉尘的特性, 包括高温表面堆积粉尘层的引燃温度、粉尘云的引燃温度、爆炸下限浓度、危险性质、粉尘分级等, 并将粉尘的种类分为金属粉尘 (铝、镁、锌、铁、钛、锆、炭黑、红磷、电石等) 、化学药品 (硬脂酸锌、萘、己二酸、阿司匹林、肥皂粉等) 、合成树脂 (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酚醛树脂、有机玻璃粉等) 、天然树脂 (松香、骨胶、天然树脂等) 、沥青蜡类、农产品 (小麦粉、米糠、玉米粉、马铃薯粉、乳糖等) 、纤维及鱼粉 (咖啡粉、鱼粉、木质纤维、纸纤维、人造短纤维等) 、燃料 (褐煤粉、无烟煤粉、木炭粉等) 。
关键要素
粉尘爆炸是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 涉及到多相反应系统中能量、质量和动量的传递, 并不是只要存在可燃性粉尘就有爆炸危险, 还必须同时满足一定的条件。一般来说, 粉尘爆炸需要满足3 个条件, 即粉尘本身具有可燃性、粉尘虚浮在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起始能量。
那么, 结合生产实际, 笔者认为, 可将其分解为5 个关键要素:一是一定量的可燃性粉尘;二是氧化剂 (空气或氧气) ;三是足够能量的点火源;四是可燃粉尘与空气形成混合物 (粉尘云) 且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五是相对密闭的空间, 如设备或建筑物。对于企业来说, 在防止粉尘爆炸的防护措施中, 只要消除5 个要素中的至少1个, 就可以有效避免粉尘爆炸或减轻粉尘爆炸的危害。
防爆措施
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防止和控制爆炸发生的条件, 是预防和减少粉尘爆炸事故发生或降低事故危害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从可燃性粉尘、氧化剂、点火源、粉尘云、相对密闭空间5 个角度, 探讨粉尘爆炸的防控措施, 并提出降低粉尘爆炸危害的措施。
可燃性粉尘的防控
首先, 要尽量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在工艺过程和物料性质允许的情况下, 应优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通过提高粉料的湿度, 杜绝或降低粉尘的产生。湿式作业的防尘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简便、经济、有效, 易于操作和实施。
其次, 要杜绝或降低生产环境中的粉尘。因为二次爆炸的危害通常远大于一次爆炸, 所以采取措施降低二次爆炸的风险至关重要。第一, 尽可能防止粉尘从设备泄漏;第二, 缩小粉尘的影响范围, 降低粉尘浓度;第三, 合理选用湿式除尘或干式除尘;第四, 加强管理, 及时清理积尘, 防止二次爆炸。
氧化剂的防控
氧气是燃烧必须的条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通过隔绝或稀释氧气, 可以有效防止粉尘爆炸的发生。例如, 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等措施, 来实现对氧化剂 (氧气) 的防控。常用的惰性气体包括氮气、二氧化碳等。
控制点火源
粉尘的燃烧、爆炸必须要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 通过控制杜绝点火源, 可以有效防止粉尘爆炸事故的发生。对于企业来说, 引起粉尘爆炸的点火源主要包括冲击或摩擦、静电、熔接或熔断火花、自燃、明火、金属过热、电气火花等。
在产生粉尘的场所, 应杜绝和预防这些点火源的存在, 具体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如下8 方面:一是按照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建筑防雷设计。二是根据GB 50058—2014《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对车间内电气设备进行防尘、防爆、静电接地等设计。三是在产生可燃粉尘的场所必须禁止明火。四是对于设备的热表面、高温物料的输送管道表面等, 应控制其温度不高于可能接触粉尘云的阴燃温度;对于粉尘浓度较高的位置, 应尽量不使用皮带等会产生速差的设备, 以防止皮带打滑超温, 有条件的也可设置速差传感器;轴承等易转动超温的位置应采取有效的防尘保护措施, 并进行温度监控。五是定期检查电气设备, 防止因线路老化而引起短路, 产生火花。六是在除尘设备、管道上安装火花探测器, 当探测到点火源时, 能够用适量的水雾或惰性气体将火熄灭, 类似自动喷淋系统。七是在作业场所内, 生产人员不应贴身穿着化纤制品衣裤, 防止人体摩擦产生静电。八是检修时应使用防爆工具, 在进行电焊等存在高能量点火源的作业时, 应先将设备内的物料清除, 特别是要绝对禁止在某些设备内部存在高浓度粉尘云的情况下动火作业。
控制粉尘浓度低于爆炸下限
粉尘的爆炸下限会因物料的种类、粒径、形状、点火源能量等因素不同, 而具有较大差异, 通常在每立方米几十克到几百克不等, 而且一般只有在收尘系统、粉尘设备内部、粉料输送管道内部等特定部位才会达到这个浓度级别。根据职业卫生要求, 车间内工作环境的粉尘浓度通常只有每立方米几毫克, 与爆炸下限相差甚远。即便一些企业对于职业病防护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但正常情况下, 车间内工作环境中悬浮的粉尘浓度, 也是几乎不会达到其爆炸下限的。只有当车间内存在积尘, 且积尘突然因某种意外被扬起时, 才可能达到爆炸下限, 然后, 此时如果接触到点火源, 则会引起爆炸事故。
因此, 无论是出于安全还是职业病防护的考虑, 企业在作业场所或者管道内都应设置粉尘浓度检测报警装置, 并与车间内设备电源联锁, 当检测到粉尘浓度超标时, 能够自动切断设备电源或者采取其他降尘措施。
相对密闭空间的防爆措施
对于企业来说, 相对密闭空间的防爆措施一般比较困难。目前企业常用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 类:一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将有爆炸危险的工艺设备设置在建筑物外的露天场所。二是采用单层建筑, 且屋顶用轻型结构。三是在工艺设备的强度不足以承受其实际工况下内部粉尘爆炸产生的超压时, 设置泄爆口等。
降低粉尘爆炸危害的措施
在实际的生产中, 粉尘爆炸发生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 完全杜绝粉尘爆炸的发生十分困难, 但企业可以采取措施尽量降低粉尘爆炸的破坏程度和损失大小。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通常需要将隔爆、泄爆和抑爆3 种技术结合使用, 才能有效控制爆炸造成的危害。
隔爆顾名思义就是将爆炸限定在某一较小的区域内, 例如, 在收尘管道进风机前设置防爆隔离阀阻止火焰的传播, 为产生粉尘设备设置独立隔间等, 都可以有效防止二次爆炸。
泄爆, 前文已有提到, 由于爆炸通常在相对密闭空间内才会发生, 因此, 可将产尘生产设置在露天或半露天场所, 以防止粉尘爆炸。同时针对一些容器、设备不能承受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 可以采用泄爆技术 (如爆破板、泄爆孔、爆破片、泄压管等) 将压力泄放到安全区域, 避免工艺设备的灾难性破坏。
抑爆是在粉尘发生爆炸时阻止爆炸压力增大, 从而使爆炸危害和损失降低。常用的粉尘抑爆剂包括碳酸盐、磷酸盐等。
常见误区
误区1 车间内粉尘监测浓度远低于粉尘爆炸下限浓度所以不会爆炸
在作业环境中如果粉尘浓度达到爆炸下限时, 空气的能见度会明显下降, 因此, 就如前文所述, 显然在正常生产过程中, 车间内除局部产尘位置外, 基本是达不到爆炸浓度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在较为复杂的收尘管道系统中, 由于不同区域的气流速度和湍流等流体形态不同, 总体粉尘浓度也许没有达到爆炸极限, 但局部的粉尘浓度可能存在超标, 因此, 企业应将粉尘浓度始终控制在爆炸下限的25%以内。同时, 虽然工作场所内粉尘监测浓度一般远低于粉尘爆炸下限浓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爆炸, 除了前文所述车间内如果存在积尘可能会发生爆炸外, 用扫把清扫等可能产生扬尘的过程, 都可能会导致局部粉尘浓度急剧上升。例如, 2011年1 月, 美国某公司2 个夜班机修工在检修发生跑偏故障的斗式提升机 (该提升机位于退火炉的下游, 用于将细铁粉输送到成品仓) 时, 因提升机启动扬起了粉尘, 导致粉尘被点燃, 2 名工人被烧伤。
误区2 粉尘爆炸极限为某一个固定数值
目前, 所能查到的各种粉尘的爆炸下限数据, 都是根据特定样品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得出的, 仅为参考。而实际上, 即便是相同材料的粉尘, 因其粒径分布、形状和含湿量、点火能等因素的不同, 得出的爆炸下限也是不一样的。例如, 有学者通过实验证明, 增加点火能量能够提高粉尘云爆炸能量和燃烧速率, 低挥发性粉尘爆炸下限随点火能量增加急剧下降, 而高挥发性粉尘爆炸下限受点火能量影响较小。因此, 对于企业来说, 应根据实际情况, 对涉及粉尘生产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评价, 如果自身缺乏相应技术, 可以通过聘请专业机构来进行相关的评价。
误区3 粉尘明火点不燃则不会爆炸
任何能够与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粉体, 在有足够点火源能量的特殊情况下, 都有发生爆炸的可能, 切不可疏忽大意。例如, 铁粉很难用打火机点燃, 但如前文中提到那家美国公司就因发生了意外情况, 而引起了铁粉爆炸事故。
误区4 除尘管道内气体流速高比低好
粉尘爆炸危险阈值研究 第7篇
近期, 与可燃粉尘相关的爆炸危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此, 美国联邦政府将NFPA 654与1970年OSH法令的普通责任条款规定为风险评估标准。NFPA654, 即预防制造、加工业的火灾、粉尘爆炸以及处理易燃固体颗粒标准, 和其他NFPA标准中都包含有针对最大防尘层厚度的标准, 但这些标准彼此之间存在差异。为此, 美国消防研究基金会立项研究, 为建立评估防火分区是否具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定量标准提供技术基础, 该标准将与NFPA654和其他相关安全条例和标准统一。
粉尘危害事件调查分析 第8篇
生产性粉尘是一种严重的职业有害因素, 可以导致包括尘肺、肺癌在内的多种疾病。尘肺病在接触高浓度粉尘的人群中发病率高, 健康损害严重, 一旦患病不能治愈, 严重损害劳动力和家庭稳定。据卫生部的统计数字显示, 至2006年底, 中国的尘肺累计病例数为616442例, 死亡146195例, 2001~2006年, 每年新发病例数为8000~10000例。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生产性粉尘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尘肺发病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但矽肺患者总人数仍未减少, 并且粉尘危害在一些新的行业呈现新的特点。印度、巴西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生产性粉尘危害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粉尘危害事件进行系统收集分析, 以期了解近年来国内外职业粉尘危害的基本情况, 明确造成重大职业危害事件的粉尘种类、影响人数以及社会影响等。
2近年国内外粉尘危害事件主要特征
2.1粉尘危害事件总体概况
国内粉尘危害事件共收集28例, 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其中患病人数百人以上事件16例, 占所收集事件的59%。累积尘肺病例约25000余例, 发病率从2%~53%不等, 死亡4400余例, 矽肺病死率从1%~42%不等。国外收集危害事件12例, 其中发达国家7例, 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和南非等国家。发展中国家5例, 主要集中在巴西、印度和越南等国家。累计患病人数5375人, 累计死亡人数717人。发病率从不足1%左右到44%不等, 矽肺病死率最高达20%。
注:“”为基线暴露人数缺失
2.2粉尘危害类型、粉尘种类
在所收集的粉尘危害事件中, 粉尘接触所引起的主要危害是尘肺和肺癌, 其中尘肺种类主要为矽肺 (74%) 和煤工尘肺 (22%) 。造成重大危害事件的粉尘种类主要有煤尘、石英砂尘、有色金属矿尘、蔺草加工粉尘、牙科实验室制牙粉尘、铸造车间粉尘等, 有些粉尘的二氧化硅含量特别高, 如巴西干旱地区凿井时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硅含量达到97%。而其矽肺发病率也高达26%, 其中绝大多数为速发型矽肺。
2.3粉尘危害人群
在国内, 主要危害人群为煤炭工人 (23%) 、有色金属矿工 (41%) 、建材加工厂工人 (26%) 、私营宝石加工厂工人 (4%) 、蔺草加工厂工人 (4%) 等职业人群, 其中有近一半 (48%) 为农民工。国外的主要危害人群煤炭工人 (17%) 、金属矿工 (50%) 、铸造厂工人 (8%) 、玛瑙抛光家庭作坊 (8%) 等职业人群。值得注意的是, 有报道在全美5个州的牙科实验室发现9例因制牙粉尘引起的矽肺。
2.4粉尘危害人群的发病特点
近年报告的尘肺病实际接尘工龄在10年以下的占20%, 最短接尘仅几个月。如巴西干旱地区凿井时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硅含量达到97%。工人所患矽肺绝大多数为速发型矽肺。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粉尘危害事件表现出以下特点:矽肺检出率高、而且很多报道合并肺结核, 病情重且过期晚诊率高 (越期诊断率达57.89%) ;患病年龄小 (平均患病年龄40岁左右) ;病死率高。如福建省仙游县东湖石英厂从2000年至2003年, 共查出矽肺109人, 28人死亡。在46位被确诊为尘肺病的患者中, 一期患者18人、二期患者21人、三期患者7人, 患者均为农民工。
2.5粉尘危害事件的分布特征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粉尘危害。相比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在粉尘危害事件的数量上和性质上都要较轻一些。我们收集的粉尘危害事件分布在我国的18个省, 市, 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其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 山西[2]、陕西主要以煤尘危害为主, 广东宝石加工业粉尘危害特别突出, 海南、陕西、湖南、河北、广西等省的有色金属行业都是粉尘危害的高发区。除此之外, 国内的粉尘危害行业分布特征也很明显。尘肺病例主要集中在煤炭采选业18062例 (87%) 、金属矿采业1319例 (6%) 、制造业加工业720例 (4%) 、机械铸造业和宝石加工业等行业。从发生粉尘危害事件的企业性质来看, 国内大部分发生在私营小工厂小作坊, 近年来外资、台资、港资及合资企业的粉尘危害事件也不容忽视, 发现大量矽肺的广东东莞、深圳、汕头等152家宝石加工厂有很多是港资或台资企业。
2.6造成的损失情况和社会影响
在我们收集的国内粉尘危害事件中, 一次检出矽肺百人以上的案例占59%, 死亡人数都在10人以上的案例占53%, 累计赔偿总额高达2.1亿元。尘肺病不但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还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 尘肺病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80亿元之巨, 而且造成十分不良的政治影响, 其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量。2001年发生在沈阳至本溪高速公路吴家岭隧道工程的矽肺群发事件, 前后共历时3年诉讼, 法院最终判决赔偿额总计达2.08亿元。
2.7粉尘危害总体特征总结
国内和发展中国家粉尘危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集体群发性, 表现为粉尘危害事件涉及人数多, 罹患人数多, 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而与国内和发展中国家相比, 发达国家粉尘危害事件则表现出发病率较低, 罹患人数较少, 病死率较低的特点。德国每年新发矽肺病例不到1000例, 发病率低于0.6%[1]。这些粉尘危害事件还表现出的特点是粉尘健康危害的影响人数多、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如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有4500人被诊断出矽肺, 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一些新兴行业出现的新的粉尘危害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如蔺草加工产生的蔺草粉尘和美国牙科实验室的制牙粉尘。粉尘危害的行业分布并未发生大的改变[4], 煤炭采选业、金属矿采业、制造加工业仍然是粉尘危害事件的高发行业。由于用工制度改革、企业转制等工作方式的变化, 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危害群体农民工, 他们没有保障机制和健康监护, 与正式职工相比, 他们发病工龄短, 患病率高, 患病后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监护[5]。
3粉尘危害事件成因分析
分析这些粉尘危害事件, 我们发现造成这些危害事件的原因不但与粉尘作业分布广以及尘肺病潜伏期长, 迟发性等客观原因有关, 更主要的原因则集中在政府、企业和技术发展三个层面。
3.1政府层面
3.1.1 用于职业病防治的投入不足, 而且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事件发生后的处理, 而不是前期预防
近些年来, 我国职业病防治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做到与经济发展同步, 甚至出现倒退。20世纪80年代, 我国年平均安全投入占GDP的1.1%, 90年代则占GDP的0.7%, 下降了0.4个百分点。而在美国, 承担着全美1亿5千万工人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执法监察工作的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 (OSHA) 仅2004年的联邦政府财政投入就达45750万美元。
3.1.2 职业病防治体制不顺, 地方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不够重视
2003年国家对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职责进行了调整, 将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转交安全生产部门负责, 在职能的交接过程中, 由于职能不明确, 全国的职业病防治出现“无政府主义”的混乱状态, 职业卫生现场监督管理出现巨大漏洞, 致使一些企业主不能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不能及早、及时发现健康损害。而在美国, 职业危害控制管理系统由两套相对独立, 行使不同职能的系统所组成。分别为美国劳工部下属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 (OSHA) 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下属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 (NIOSH) 。两个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各尽其责, 共同保证了作业工人在一个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下工作[7]。
3.1.3 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 粉尘监测缺乏法律的约束力, 有的地方流于形式
建国以后, 我国虽然颁布和实施了许多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片面追求GDP, 忽视劳动者健康及其权益保护, 降低招商引资门槛, 使得一些明令禁止的落后工艺、技术和材料被引进。还有部分企业明目张胆地违反国家规定, 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安排工人从事粉尘作业。致使粉尘监测率、尘肺病健康监护覆盖率等较低。对采取的防护措施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和评估标准。
3.2企业层面
3.2.1 粉尘作业场所缺少有效的预防、监测预警技术及设备
在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卫生防护设施、设备的投入, 一些老化的防尘设备未得到及时更新, 造成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严重超标[3]。在有些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超标达几十倍而没有任何的除尘设备, 甚至连最基本的通风和湿式作业都达不到。
3.2.2 缺乏高效的个体防护装备或装备未被很好的使用
在国内的很多粉尘作业场所, 作业工人都是在没有佩戴任何呼吸防护装置的情况下作业, 尤其在国内的一些私营小矿井, 粉尘作业工人作业时根本不戴或仅戴普通纱布口罩防尘。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 对矽肺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而另一方面劳动者也不具备自我保护意识, 未能很好的利用个体防护装备。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发达国家, 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报告83例喷砂工矽肺, 多数喷砂工使用供气式呼吸防护器, 但帽盖经常不接外部气源。当喷砂结束后, 工人立刻取掉帽盖开始做画, 而这时空气中仍有大量二氧化硅粉尘。
3.3技术支持层面
3.3.1 缺乏生产性粉尘危害的识别和评价技术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存在生产性粉尘作业的企业在粉尘监测设备和人员配备上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厂矿无力进行作业场所粉尘的常规监测和危害评价。承担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价任务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由于资质和人员设备配备所限, 不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给粉尘危害的识别和评价工作带来很大难题。
3.3.2 粉尘治病性科研成果未能很好的与粉尘防治相结合[6]
近年来我国在粉尘治病性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表现为一系列粉尘治病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证据的发现。但是如何加快将这些新成果应用于管理体系、防治措施及政策的修订之中, 是科研工作者、政府和企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4结束语
针对尘肺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 要从根本上控制粉尘危害, 政府需探索建立预防和控制粉尘危害事故的长效机制, 加快经济模式的转变,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 加大职业病防治投入, 加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企业应该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 切实保护劳动者, 尤其是农民工等高危群体。而科研工作者应该为粉尘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与政府企业一道加快粉尘防治科研成果应用于粉尘作业场所健康防护的改善。
参考文献
[1]klaus ponto, 谭皓, 陈卫红.德国金属行业接矽尘工人的职业卫生和医学监护原则.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6, 24 (9) :572~573klaus ponto, TAN Hao, CHEN Wei-hong.Occup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surveillance principles for workers ex-posed to silicon dusts in metal industry of Germany.Chin J Ind Hyg Occup Dis, 2006, 24 (9) :572~573
[2]陈永青, 蔡立群.山西省煤工尘肺发病状况调查.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2, 9 (4) :207~209CHEN Yong-qin, CAI Li-qun.The prevlence of pneuno-niosis in miners in Shanxi province,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inspection, 2002, 9 (4) :207~209
[3]尹萸.2003年全国尘肺报告发病情况分析.中国职业医学, 2005, 32 (5) :20~22YIN Yu.A trend analysis on the national pneumoconiosis epidemics in2003.China Occupational Medicine.2005, 32 (5) :20~22
[4]张琪凤.消除尘肺势在必行.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2, 20 (2) :81~82ZHANG Qi-feng.elimination of pneumoconiosis, Chin J Ind Hyg Occup Dis, 2002, 20 (2) :81~82
[5]汤小辉, 李朝林, 周安寿.我国流动工人职业卫生概况及其成因.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7, 25 (12) :767~769TANG Xiao-hui, LI Chao-lin, ZHOU An-shou.Status of occupational hygiene of mobile workers in China and strategy, Chin J Ind Hyg Occup Dis, 2007, 25 (12) :767~769
[6]刘秉慈, 陈卫红.粉尘致病性科研成果急需与粉尘防治相结合.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8, 26 (1) :1~2LIU BING-ci, CHEN Wei-hong.William E.Wallac.A-chievement of research on pathogenicity of dusts in urgent need of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usts induced disease.Chin J Ind Hyg Occup Dis, 2008, 26 (1) :1~2
水泥生产粉尘危害及防治 第9篇
我国是水泥生产和消费大国, 生产和消费量已连续20多年居世界第一, 且长期达到世界水泥总产量的50%以上。目前, 我国有水泥生产企业5 000余家, 从业人员约60余万,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水泥工厂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为水泥粉尘。水泥粉尘极易导致水泥尘肺, 其发病与粉尘的接触时间、浓度和分散度等有关, 一般发病工龄在20年以上, 最短为10年。据相关数据表明, 我国水泥行业经常接触粉尘的从业人员约有20万人, 水泥粉尘已成为影响水泥工厂从业人员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
性质及危害
水泥粉尘是指生产水泥的原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水泥产品在均化、储运、包装、使用过程中飞扬在空气中的粉尘。粉尘的性质包括粉尘的化学成分、粒径分布、密度、硬度、水硬性等。水泥厂各种粉尘的化学成分与生产水泥的原材料、燃料的化学成分相同。以硅酸盐水泥为例, 主要化学成分有Si O2、Al2O3、Ca O、K2O、Na2O、SO3等。粉尘吸水后易形成硬垢的称为水硬性粉尘。水泥厂的熟料和水泥粉尘均为水硬性粉尘。生产水泥的原料主要是石灰质原料 (石灰岩、泥灰岩等) 和粘土质原料 (粘土、萤土、页岩、砂岩等) 。
人体经常性的吸入水泥粉尘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一般粉尘浓度在20 mg/m3 (标准状态) 以上、30μm以上的粉尘肉眼便可看到, 小于5μm的粉尘便可能会被吸入, 沉积在呼吸道上3~5μm的粉尘都可以通过人体内部的分泌液排除到体外, 0.1~1μm的粉尘则会在肺泡中沉积。停留在人体肺部的粉尘可能会造成硅肺病、肺部硬化等, 还会引起人体弥漫性湿疹和皮肤感染等疾病, 对人体健康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来源
水泥工厂常见的制造工艺大体分为2种:一种是包括矿山开采矿石破碎原料预均化原料配料原料粉磨生料均化预热分解熟料煅烧水泥配料与粉磨水泥包装与储运等全过程水泥制造。目前我国煅烧窑体主要采用新型干法回转窑, 机立窑属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另一种是直接利用熟料制造水泥的生产过程, 没有生料制备和熟料煅烧生产过程, 这类型企业被称为粉磨站。
水泥的生产过程, 从物料的破碎、烘干、原料粉磨 (湿法粉磨除外) 、生料均化、煤粉制备、熟料煅烧、水泥粉磨到水泥包装和散装出厂等每道工序以及物料的输送等环节均会产生粉尘, 粉尘点多达50余个。据统计, 水泥工厂每生产1 t水泥, 大约将产生10 m3的废气, 这其中含有5.5~10 kg的粉尘颗粒, 如防护不当将会对从业人员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从生产工艺来看, 水泥工厂的粉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环节:
1.破碎、运输及储存。水泥厂破碎机按进料不同, 分为石灰石、石膏破碎机和熟料破碎机;按施工破坏力的不同, 分为冲击型和挤压型2种。其中冲击破碎机的产品粒度较细, 进入除尘器的气体含尘浓度远大于挤压式破碎机, 能够形成大量的粉尘。水泥厂运输原料的方式有皮带机、螺旋输送机和斗提机等, 原料运输时在下料点处会产生大量扬尘, 尤其是大型斗提机, 会在物料进口处产生较强的扬尘。原料储存有堆场和库存的方式, 按原料种类可将储料库分为生料原料库、熟料库和水泥库等。当物料从储料库库顶的放料口进入的同时会带入气体, 在库仓内形成正压而使粉尘外泄。
2.烘干环节。除自然烘干外, 水泥工厂主要有2种烘干方式:一是在进行粉磨过程的同时进行物料烘干, 另一种是设置单独的烘干设备。国内水泥厂烘干设备一般有回转烘干机、立式烘干机、悬浮烘干机和流态烘干机, 而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回转烘干机。烘干设备排出的废气是水泥工厂主要的粉尘排放源。不同物料在烘干时所产生的烟气特性有所不同, 但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作业现场粉尘“围城”
水泥包装环节粉尘污染严重
3.磨机系统。水泥工厂的磨机主要包括生料磨、水泥磨和煤磨系统等。磨机消耗的能量大部分转化成热能使原料中的水分在粉磨过程中蒸发。当进磨物料水分高于2%时, 必须采用烘干兼粉磨工艺, 如生料磨和煤磨。物料在磨机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4.干法旋窑。干法旋窑生产过程中, 生料由窑尾悬浮预热器下料口喂入后, 逐级与窑内的热气流进行充分热交换并实现气体粉尘与固体颗粒的分离, 完成预热、分解和烧成后产生的烟气由窑尾预热器出风口排出, 而烧成的熟料则由窑头经冷却后排出。因此, 干法旋窑窑尾排出的烟气非常复杂, 既含有生料带入的粉尘, 又含有经过旋窑煅烧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大量烟尘气体。
目前, 针对水泥工厂上述生产环节产生的粉尘, 我国仅有少数大型企业采用了较为成熟的除尘技术装备, 其自动化和密闭化程度较高, 生产过程中粉尘的危害基本能够得以控制。大多数企业在原料运输、水泥包装和人工装车岗位的粉尘危害问题十分突出, 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治理现状
针对水泥工厂粉尘危害现状,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于2013年专门组织对全国6个省31家水泥制造企业进行了调研和现场检测。
从检测结果来看, 工作场所粉尘危害十分严重。一是工作场所粉尘浓度普遍超过国家标准。据统计, 水泥制造企业包装与装车岗位总尘浓度在4.07~462.73 mg/m3之间, 最高超标115.68倍;呼尘浓度在2.64~115.53 mg/m3之间, 最高超标77.02倍。二是大多数水泥制造企业包装、装车工艺设备落后, 除尘系统设计不合理, 防尘效果差, 一些水泥制造企业仍采用国家明令淘汰、污染严重的机立窑生产水泥。
从生产现场管理来看, 部分水泥制造企业粉尘及职业健康管理措施不到位。一是企业对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重视。不少企业缺乏相应的职业卫生规章制度, 未能对生产现场开展粉尘浓度检测和对接尘人员进行必要的职业健康检查。二是包装与装车等工艺设备落后, 防尘效果差。当前我国水泥包装机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的包装机漏灰率高、掉袋有余灰喷出、包装袋质量差导致灌装出现泄漏。此外, 包装和装车岗位除尘系统设计不良、维护不够, 如除尘器密闭不良、风量不足、接包机、正包机、清包机、装车机、运输皮带转接处等关键产尘点无吸尘装置等也导致除尘效果受到影响。在装车岗位, 工人为减轻体力消耗, 随意抬升运输皮带高度, 产生大量扬尘。三是存在不少企业为接尘人员提供的防尘用品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无QS和LA认证) , 有些企业甚至仅发放纱布或棉纱口罩。四是部分企业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劳动者普遍没有接受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病防治意识薄弱, 防护措施不到位;在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岗位, 部分企业劳务派遣工职业防护及管理不到位, 未能有效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
经过治理后干净整洁的水泥磨车间
预防与控制
为强化水泥工厂粉尘职业危害控制及治理,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从技术角度, 水泥制造企业应加强对包装和装车环节综合防尘工程治理。一是加大对包装机技术改造力度, 采用不漏灰、不插袋、不出灰、掉袋自动停止灌装出灰的包装机。二是参照GB/T169112008《水泥生产防尘技术规程》, 科学设计、改造包装机和装车机的除尘系统, 优先采用袋式除尘器, 包装机底部、接包机、正包机、清包机、装车机、输送皮带转接处应设置密闭除尘装置, 并确保除尘风量;包装机周围必须安装围档, 提高除尘系统效率;装车机应当符合JC/T20482011《袋装水泥装车机》;三是应使用符合GB97742010《水泥包装袋》要求的包装袋, 减少因包装袋喷灰、破袋导致的粉尘逸散;四是新建水泥制造项目要优先采用无人全自动包装机, 降低粉尘危害。
粉尘问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