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翻译信息论论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翻译信息论论文(精选12篇)

翻译信息论论文 第1篇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表示,中国到2010年可能超过西班牙,成为受欢迎程度排名世界第二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到2020年,中国可能还会与法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上最受游客青睐的旅游首选之地。(www singtaonet.com)然而目前国内旅游材料(本文指的是提供旅游信息,宣传旅游景点文化的旅游标语、旅游宣传手册、旅游指南等)的翻译要么拘泥于原文,句句直译,要么增减不当,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属于信息型文本的旅游材料应顾及译文读者的期待和译语文化语境,以突出主体化信息为原则,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2. 旅游材料的研究

根据纽马克文本翻译理论(纽马克,1988),旅游材料旨在传递信息,属于信息型文本。信息型文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真实性”,即事实重于形式,强调人们说了什么而非如何说。因此,在翻译旅游材料的过程中,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应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3. 信息传递模式及在翻译中的体现

194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在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这篇奠基性的论文是建立在香农对通信的观察上,即“通信的根本问题是报文的再生,在某一点与另外选择的一点上报文应该精确地或者近似地重现”。这篇论文为信息论学科奠定了基础,给出了通信系统的线性示意模型,即信息源、发送者、信道、接收者、信息宿(图1)这一新思想。

图1中的信源即信息的发送源:编码是将信息转换成某种信号的过程;信道指信息传递的途径;噪声则指在信号传递中,系统内部产生的以及外部闯入的种种干扰;译码是指把信号翻译成文字、图像等,让信号变成最初传递的信息;信宿则指最后信息的接受者。

笔者认为:通讯系统结构模型,同样适应于翻译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图1中的信源相当于翻译中的原作者:作者将自己的思想与信息1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写成作品,这一过程即编码;翻译工作者通过书面文本这一信道将源语言译成目标语,这一过程即译码;最后这些译文将信息2传给目标语读者。以上程序的结构模型如下图2所示:

图2中原作者传递的信息与译者所传递的信息并不一定对等,即信息1≠信息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译者在传递信息时受自身条件的影响以及源语与目标语两者自身存在的差异,图2中分别用干扰1、干扰2代之。众所周知,对于信源和信宿而言,信息的准确传递是相当重要的;同样,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任意改变与损耗无论是对原作者、译者还是广大读者都是一种遗憾。

4. 信息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及处理手法

信息具有识别、传递、储存、共享等性质,而信息传递通常表现出转换、压缩、解压缩、离散四大特征。下面是对信息传递的以上特征在旅游材料翻译中的体现作的详细描述:

(1)转换性与等值翻译。

在信息传递中,信息是可以转换的,即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而信息量基本不变。由于人类思维共性及核心句 (1) 存在,原作者传达的信息同样可以转换,将源语言译成目标语也就成为了可能。例如:“寺庙”,“山”译成“temple”,“hill”或者“mountain”,似乎等值翻译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但实际的翻译要复杂得多,“万寿山”、“兴国寺”如果简单地译成“Wanshou Hill”,“Xingguo Temple”,就丢失很多文化信息,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接受的信息量不对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论翻译》一文中说:“大部分文学作品虽可翻译,译文也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很不容易做到。”国外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1976年也从两方面对等效原则提出异议:一方面在有些情况下等效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译文要忠于原作者就不一定能忠于读者。可见由于文化与语言差异存在,这种绝对的对等是不可能存在的,即图2中信息1≠信息2。

(2)增译和信息解压缩。

信息的解压缩是指信息传递中,通过描述、说明把某隐含信息扩大,充实为详尽的信息的性质。解压缩性的特征体现了翻译中的不等值原则。例如:

林边有一个洞,叫白龙洞。传说《白蛇传》的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

Near the forest is the White Dragon Cave which is said to be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 White, 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 (Ke Xixiang, 2002) .

“白娘子”,对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而言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在翻译这段文字时一定要增加这部分的缺省的文化,否则目标语干扰会导致信息传递失败。增加对文化缺省信息“白娘子”这个名词进行补充说明,才能避免信息传输失败。

(3)减译和信息压缩。

信息的压缩是指通过加工、整理、概括、抽象、综合等把信息变成一定规律、公理、模型的性质。压缩性的特征体现了翻译中的不等值原则。例如:

这儿的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急水奔流,穿峡而过,两岸树木葱茏,鲜花繁茂,碧草萋萋,活脱脱一幅生机盎然的天然风景画。各种奇峰异岭,令人感受各异,遐想万千。

It is another scene through which a rapid stream flows.Trees, grass and flowers of natural vitality, thrive on both banks.The weird peaks arouse disparate thoughts (Li Yunxing, 2001) .

汉语结构松散,词藻华丽,多用虚词,追求韵律美和节奏感,在描写景物时常用叠词、近义词、同复合词等突出景物:“萋萋”、“葱”和“戎”、“繁”和“茂”、“奇峰”和“异岭”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在汉语中这种表达结构是必要的,是美的。然而,英语结构紧凑、简洁、客观,如果逐句直译,就只会让外国游客感到不知所云,甚至毫无意义,何谈欣赏美景,传播中国文化?所以这种“美的结构”只会增加外国人的解码负担,是多余的信息,也就是图2中的干扰2,译者必须压缩信息。

(4)转译,解释和信息离散。

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信息的离散性是指原信息的损耗与偏离。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汉语和英语迥然不同的形式,必然导致这种离散,在图2中表现为干扰1和干扰2。造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两点: (1) 源语言的形无法用目标语言的形表达。如汉语中的律诗、回文、仿语等。 (2) 由于文化传统不同造成形象、联想的差异。

刘备章武三年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五月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

Liu Bei died of illness in 233 in present-day Fengjie county, Sichuan province.He was buried here in the same year (Ke Xixiang, 2002) .

“章武”、“白帝城永安宫”、“惠陵”等这些词蕴含着浓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外国游客根本无法解读,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必须转译这段文字,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

此外,不同文化传统造成对同一事物不同联想也是翻译的难点。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松pine”象征坚强不屈、“梅plum”笑傲严寒象征一身傲骨、“竹(bamboo)”象征虚心,有节被誉为“岁寒三友”(Three Friends in Winter)。当我们在黄山旅游中看到这些姿态各异的植物时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人品的高洁、坚韧不拔。但是对于外国游客而言,其不过是一些寻常植物而已。此外,“龙”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截然不同的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对隐含的信息进行解释说明,以成功传递信息。

5. 结语

信息传递理论是一种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不仅研究信息的表达与转换,而且研究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信息的处理方式等。翻译是一种语际交际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转换与信息传递的过程,因而信息论中的基本原理适用于解释翻译过程。本文分析了汉英对译实例,指出某些译例在信息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正确处理的方法。本研究的结论表明信息论对旅游材料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科学的和系统的,其对丰富现代翻译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信息论是一种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 它不仅研究信息的表达与转换, 而且研究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信息的处理方式等。本文将信息论与旅游材料翻译实践相结合, 重点探讨信息论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及其指导作用。

关键词:信息论,旅游材料翻译实践,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Leiden, E.J.Brill, 1964:159.

[2]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Hemel Hemp-stead: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88.

[3]Nida,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 1964.

[4]Shannon, C.E.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1948:379-423, 623-656.

[5]柯细香.浅谈Skopostheory与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2:90-92.

[6]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7]王宗炎.纽马克论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A].见《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C].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8-10.

[8]曾涛.现代信息传递理论与翻译实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3) :102-106.

信息转换为导向的英汉翻译 第2篇

信息转换为导向的英汉翻译

本文论述了信息转挟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调整信息结构,解决文化冲突和语意缺省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完成双语内涵的真正转换.

作 者:苏粤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辽宁,鞍山,114005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H3关键词:翻译 信息转换 语意缺省

汉英翻译中的信息障碍 第3篇

汉英翻译既是汉英语言的转换,也是汉英双语文化的对接。不同语言的转换必须服从特定文化的需求。根据一般概念,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表达出来的活动。这个概念只提及语言的信息,未提到文化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的概念。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给翻译下过这样的定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翻译中是否应当考虑文化因素?汉语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是什么?汉英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信息障碍之间的关系?这些将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两种文化差异

语言所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习俗、情感等内容。汉英翻译实践证明,只注重语义信息的传递而忽视文化信息传递的翻译,很难真实反映原文的思想,如:若仔细挑选,在廉价商店可以买到很便宜的东西。译文:you can buy very cheap products at discount stores if you shop with care.汉语中“很便宜的东西”不一定是指价格很低,而有时是指物超所值或者很划算的东西。如果有人说“你花30万元买的这套房子很便宜”。当然是说,你出的钱得到了超值汇报,而不是指这套房子价格很低。如果我们把“若仔细挑选,在廉价商店可以买到很便宜的东西。”字面之外“物超所值”的文化寓意考虑进去,这句话按英语表达习惯应该这样译:you can find bargains at discount stores if you shop with care.

Bargain一词恰如其分地传递出“物超所值”的便宜概念。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翻译的内容来源于文化。

二、文化差异与习惯表达的关系

人们发现,语言是表达思想和传递情感的主要手段,在组织和表达方式上,取决于民族的思维方式。同是说明一种事物,各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逻辑安排语言结构,结果引起语际障碍。

中国学生感到英语表达手段过于笼统,汉语里的称谓关系泾渭分明,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区别甚严,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而英语却笼而统之,一律称为cousin;同样地,英语中的uncle和aunt在汉语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

中国学生又感到英语表达手段过于具体,难以驾驭。朋友新婚,我们说一声“恭喜”,翻译成英文“Congratulation!”该是十分准确的,然而,这对新郎可以用,但对新娘来说却不能用,因为用此词仅表示对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说的,若用来祝贺新娘,无疑是说,“经多方能力,总算是被你抓住了一个男人,我们祝贺你有这种成功!”岂不是让新娘听了很难受吗?所以英语应为“I hope you will be happy! 或I wish you every happiness!”

三、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人类学家泰勒曾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他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人类在其历史经验中创造的观念和事物的总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多样性。这便是文化差异的渊源。

翻译是语言化的跨文化交际。一种文化群体的语言是其文化沉淀和储存的结果,是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传递语言信息。用一种文化概念来构造另一种文字的语句,必然会拼凑出诸多的信息失真。译者的任务不仅是替读者解读原文的语言符号,而且还须破解原文的非语言符号——文化内涵。只转换语言符号,而把非语言符号信息照搬给读者的翻译必然是缺损的翻译,也是带有信息传递障碍的翻译。

四、排除语言障碍的途径

1.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在汉英互译的实践中,要想使我们的译文更贴切原文,首先我们要对英汉思维方式进行细致地比较研究,在熟悉英语抽象词广泛内涵的同时,掌握英语词义抽象化的手段,做英译汉时,能化虚为实,汉译英时,能化实为虚。

2.提高主体和客体意识。由于汉民族注重以主体为本的意念观念,不拘泥与形式程式,因此,我们在汉英互译时,应特别注意这两种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做到英译汉时,要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汉译英时严格区分主动与被动。

3.增强形式逻辑观念。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对语法形式极其重视,一个合格的英文句子,往往要求所有的句子成分都得以体现。而汉语缺乏英语的形式机制,它对语法意义的表达,是通过词汇手段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汉译英时注意语言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在英译汉时尽量符合汉语“流散”、“疏散”的表达特点。

[1]刘宓庆.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5.

矿冶类文本的信息类型及翻译 第4篇

矿冶类文本主要是指文本内容主要以与矿冶方面密切相关为主的文本,如矿区故事、矿冶历史的宣传资料、矿业法律等。

1 矿冶类文本中的信息类型

矿冶类文本涉及的体裁较多,其“多元化特点体现在信息的多样性及文本类型的多元化。”(邵春美,2011:64)因此在翻译时应首先明确文本中所包含的信息类型,进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矿冶类文本中的信息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1 外宣性信息

外宣性信息常见于宣传资料手册、广告牌中,旨在有力地吸引读者,激发读者潜在的感情达到相应的宣传目的,如:

例1:“黄石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历史悠久的矿冶文化,其规模之大、持续生产时间之长、采冶技术之先进,在国内外都十分罕见。在黄石这块土地上,矿冶之火绵延数千年不灭,是黄石历史进程中最本质的特征。”

例1节选自黄石矿冶文化展简介,文化展的简介旨在达到宣传的目的,因而其中包含大量的外宣性信息。

1.2 事实性信息

事实性信息旨在让读者了解相应的事实,如:

例2:“采矿工具仅发现了石锤、木槌和铜凿。还发现了一架能够被修复的绞车。”

本例是《古埃及铜矿的开采与冶炼》中的一段文字,目的是传递客观的史实,让读者对所描述的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内容具体,属于典型的事实性信息。

1.3 描述性信息

描述性信息主观色彩较强,对事物的描述主要是从原文作者的角度进行。

例3:“据《大冶县志》记载:铜绿山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

此类信息中带有主观性的言辞,对事物的描述主要是从原作者的角度进行。

1.4 文化性信息

文化性信息内涵丰富,文本中涉及到的文化内容也千差万别。例如矿区流行的故事和民谣均是对矿区风俗和生活习惯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1.5 美学性信息

美学性信息经常以歌曲,文学作品和舞蹈等方式出现,有较强的美学色彩。

例4:“人在山中,山在江中,江在城中,城在湖中。”

该例选自黄石国际矿冶文化节的主题曲《心中炉火正通红》,歌词具有浓厚的艺术美感,朗朗上口,语言优美,富有韵律。

1.6 规约性信息

规约性信息主要指涉及条约或章程的信息,常见于矿业法律和矿业合同中。

2 矿冶类文本的翻译

矿冶类文本中包含的信息类型主要有外宣性、事实性、描述性、文化性、美学性、规约性。在翻译该类文本时首先应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区分,进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矿冶类文本繁多,该文主要以事实性、文化性和描述性信息为例来探讨其翻译。

例5:原文:“单孔石铲新石器时期上宽11.5cm下宽13cm中间长12.5cm孔径1.4cm鲇鱼墩遗址出土”

译文:”Haplopore Stone Shovel Neolithic Period UpperWidth:11.5cm Under Width:13cm Middle Length:12.5cm PoreDiameter:1.4cm Unearthed from Nianyudun Archaeological Site”

通过分析,原文中包含的全部为事实性信息,翻译时应注意专业词汇的选择,避免出现一词多义让读者误解的内容,同时应在专业性高、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注释。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充分思考如何使所译出的信息符合事实性信息的特点。本例中“单孔”应翻译为haplopore,“haplo-”是表示“单的”而不能用“mono-”或“single”,“pore”表示的是细孔、微孔、气孔或者毛孔等细小的孔,而不能译为“hole”,因为“hole”主要是指较明显的实体的洞。“鲇鱼墩”作为一个特定的专有名词,翻译的时候也应格外注意其翻译策略,通名应视作专名的组成部分,先音译并与专名连写,后重复意译。如“鲇鱼墩”不可以直接根据“鲶鱼”的意思翻译为“catfish site”或“bullhead site”,这样容易误导读者,尤其是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因此正确的译法是“Nianyudun Archaeological Site”。

例6:原文:在中东的西奈及阿拉伯谷地,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古埃及法老王朝在提姆纳采冶铜矿的遗址。

译文:Archaeologists discovered copper mining and smeltingrelics in Ti Muna during the reign of Egyptian Paraho which lastedfrom B.C.13th century to B.C.11th century located in Sinai and Ar-ab Valley in mid-eastern districts.

通过分析,文本中出现了与文化相关的信息,如“中东的西奈及阿拉伯谷地”、“古埃及法老王朝”、“提姆纳采冶铜矿的遗址”等。翻译时应当传递出文化内涵,注意读者的不同文化背景,适当地方予以注释。以上信息内容要根据其意义内涵分别翻译为“located in Sinai and Arab Valley in mid-eastern districts.”、“during the reign of Egyptian Paraho which lasted from B.C.13th century to B.C.”、“copper mining and smelting relics in T Muna”。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翻译古埃及法老王朝时就可以将其后面的时间年份作为定语紧随其后,既避免了重复翻译的冗杂又恰如其分地对它进行了解释说明。此类文化性信息面体现着丰富的历史性,在译文中同样要体现原文中的历史、地理等因素。

翻译描述性信息时应着重注意形容词的翻译,重点放在描述性较强的文字上,例如:

例7:原文:据《大冶县志》记载:铜绿山“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铜绿山盛产孔雀石,孔雀石是种氧化铜矿,有时会出露地表,成为矿体露头。其色彩亮丽,尤其是当雨水冲洗后,点缀在土石之上,十分醒目,成为古代寻找铜矿的指示物。

译文: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Daye County Annals,thename of Tonglü(green color copper)Mountain derived from the factthat the summit was high and flat with large rocks surrounded faceto face and after storms there appeared copper decorating soil androcks in green color and in the shape of snowflake beans.TonglüMountain is rich in Malachite which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oxi-dized copper ore which either outcrops ground surface or becomesoutcrops of ore body.Also,Malachite has bright color especially af-ter rains and becomes decorations of soil and rocks.Thus,in an-cient times Malachite became the indicator of looking for copperore.

上述文本中包含的描述信息主要有“高平、巨石、如雪花小豆、色彩亮丽、十分醒目”等,翻译这段文字时应把握如何传递描述性的信息,即应符合原文作者描述的角度。

3 结束语

随着矿冶文化与矿冶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的译文能够及时且高效地传播矿冶文化,因此对矿冶文本的翻译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在翻译矿冶类文本的实践中,译者应该首先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类型,进而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原文的信息特点。

参考文献

[1]吴玉霞.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J].东京文学,2009(5).

[2]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9(5):53-60.

[3]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邵春美.矿冶类文本的多元化特点及翻译原则[J].黄石理工学院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5]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Peter·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Hemel Hemp stead:Prentice Hall,1981.

信息意图、认知语境与新闻翻译策略 第5篇

信息意图、认知语境与新闻翻译策略

以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比较系统地研究制约新闻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首先指出新闻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决策过程,涉及源语作者的信息意图以及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这两个因素.其次,从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相互认知语境,源语作者相关文化假设在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的缺省以及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相矛盾三种情况探究新闻翻译策略,以期实现译语读者在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作 者:颜源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刊 名: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3(3) 分类号:H313 关键词:关联理论   新闻翻译   策略  

翻译信息论论文 第6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英语词汇 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技术交流的频繁,科技英语的作用越来越变得重要。作为科技英语的分支,目前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翻译的研究比较少,仅有的也只是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稍微有所涉及到。不仅如此,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词汇的分类和翻译也比较的笼统,甚至有些资料的译稿不尽人意,读者也难以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将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和方式直接套用,没有对电子信息工程英语的词汇进行比较系统的分类等。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

1.1无人称性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的显著特点是句子中往往没有人称代词,它所描述和讨论的大多是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科学发现或者科技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尽管科技活动为人所为,人是施动者,但由于科技文献所报告的主要是科技活动的结果或者自然规律与客观事物,而不是行为人,所以大多使用的是无人称的句子。一般是直接用事物或者相关代词作为主语。

1.2准确性和严谨性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是反映客观事物,以及人们对科技活动的态度也十分严肃,所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中不掺和个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陈述也是客观准确的,语气比较正式,阐述理论的时候逻辑也很严谨,不像文学作品富含华丽的辞藻以及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不能让读者有多重想象空间和理解。

1.3专业性强

作为科技英语的分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介绍的是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性很强。而这些都是通过词汇、语句等来表现。而词汇又是语句的基本元素,因而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中,除了我们常见的一些词汇外,里面充满了专业词汇。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词汇的分类

2.1技术词汇

技术词汇所表达的意义相对比较狭窄,一般只在专业范围内使用,有特定的含义,一般不会发生改变,并且在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共识,因而专业性很强,并且很多词汇还比较复杂。技术词汇的显著特点是唯一性和准确性。

2.2次技术词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概念、新事物、新理论不断的涌现,并且不断的更新。人们慢慢的发现语言的发展已经跟不上认知的步伐:人的意识中或者现实中出些了某一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等,却难以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进行匹配,因而产生了词汇空缺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一是创造新的词汇,前面提到的技术词汇大部分因此而产生;二是通过赋予已经认知的词汇新的技术词义,也就是产生了我们所说的次技术词汇。词汇在专业当中使用的时候,会缩小其原本的含义,甚至发生含义的改变,并且这类词汇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或者意义的表达。

2.3普通词汇和功能词汇

普通词汇是指一般性的日常使用的词汇,没有特定的专业含义。他们的使用方法、意义表达与日常使用时一致的,对其意义的理解不会太大的偏差。功能词汇指的是包括介词、连词、冠词、副词等的词汇。他们一般都没有确切的实际意义,也有个别词汇因句子意义表达的完整性的需要也包含有特点的含义。

3次技术词汇的翻译策略

3.1意译

意译就是根据英语专业术语原文的技术含义使用意义等同的目的语词语来表达的一种翻译方法。意译力求做到名符其实,恰到好处,名与实越切越好。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这种译法译出的词汇技术形象清晰,科学概念明确,不易引起误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当中,有不少的次技术词汇是通过拼凑、派生、复合等方式构成的,这些词汇可以根据原词的实际意义翻译成对应的术语,这些的译文能使概念明确、通俗易懂、恰到好处,读者很容易接受并且记忆深刻。

3.2音译

在一些特殊环境之下,词汇的翻译不能按照常用的直译、意译或其他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同时也为了译文能较好的被受者接受并广泛流传和认可,可以根据发音来进行音译,这些词汇一般用来表示特殊的事物、发明、原理或者计量单位。

3.3半形半意译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中,为了让读者或者专业人员比较容易的进行记录或者识别,不少的次技术词汇会用事物的形状来作为其翻译,这样的话让翻译也变得更加的形象,也能加深记忆。

3.4转译法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中的次技术词汇本身就来源于普通词汇,是被赋予了特定专业含义的普通词汇,因而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根据其作为常用词汇的含义进行引申或者转译。

4结语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的翻译中,要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采取一定的策略,力求将译文能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被不同的读者或受者较好的接收。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直都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新的事物也在不断的出现,此时也会出现不少的新的词汇,但是大部分仍会用、大量的普通词汇来表达新的事物,从而导致次技术词汇的范围不断扩大,词汇本身所赋予的含义也会不断的增加,对于这些词汇的翻译方法也会进一步系统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立琦,王铭义.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分析文化信息在翻译中改变的原因 第7篇

关键词:文化信息,翻译,原因

文化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并反映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形象, 因此文化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使文化交流不畅通, 产生文化冲突。但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 才有了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必要性。文化根植于语言中, 通过语言表达。处于同一社会文化的人们用语言交流时, 会产生相同或类似的文化共鸣。翻译是对语言的转换, 因此翻译可以把蕴含于语言里的文化信息传入另一种语言里。于是翻译成为了促进文化交流, 丰富各民族文化, 避免文化冲突的重要中介。但由于承载文化信息的语言工具同样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因此要翻译承载文化信息的语言词汇非常困难。该文主要就造成翻译过程中产生文化差异的主客观原因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为译者在处理文化信息过程中提供参考。

1 造成翻译中文化信息改变的客观原因

而正是因为文化中存在差异,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成了必要。文化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语言作品的翻译。准确传神地翻译富含文化信息的语言为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因为文化自身的客观差异性, 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造成本身文化信息内涵的改变或者误解。

Ward H.Goodenough认为文化是涉及到人类生活方方面的各种社会性, 历史性, 生态地理性的范畴, 并且也包括人们自身思想上对于人类行为准则和规范的信仰。那么就意味着同一文化圈中的人们身处相同社会, 历史, 地理, 宗教信仰背景中, 会就某种文化现象产生文化共鸣。而语言是文化承载的工具, 所以相同文化圈中的人们对于文化语言词会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象。那就意味着不同文化圈内的人们对于文化富含词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化联想。而译者如果忽视了这些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 就会导致文化信息的改变。事实上, 译者们往往很难做到将所有本身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弄清楚。所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量存在的文化差异。

1.1 生态地理

不同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异会造成译者对于语言作品中表现出的地理, 气候语言的误解或者忽视。这一点往往在翻译作品中出现文化信息的遗失或者语解。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 莎翁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Rose”中就存在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文化信息误读。译者们在处理这点文化信息时最容易忽视掉。雪莱所在的欧洲大陆西临大西洋, 其诗歌中的“西风”不是凌冽刺骨, 而是温暖怡人, 但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 通过看名字“西风颂”就会产生与英语语言者完全不同的文化联想。甚至有可能会想到歌剧“白毛女”中的“西北风”, 因而产生寒冷凄凉之感。

1.2 思想意识

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了文化圈中对于某种价值观的认可, 从而言语体现方面也就各不相同。中国人谦虚谨慎, 不易表露内心世界, 遵循低调谦和的处事风格。所以经常会听到“哪里”“见笑”等表示虚心之词。而这类词汇又经常是翻译者们的一大难题, 直译音译都感觉难以准确传神, 有可能还会造成对方的困惑。所以通常情况下, 在遇到这种词时, 译者多用“Thank you”这样的表达一带而过。但这样的翻译是否造成了文化信息的改变或者缺失呢, 答案显而易见。中国人的谦逊文化自然没有得到传播和影响。另外, 在翻译作品中, 思想意识的不同还多出现在宗教领域, 传统习俗等方面。这类文化差异在翻译中造成的文化信息的改变或者遗失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神仙”的翻译。道教中的“神仙”概念与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无论是形象还是宗教意义都是差别甚大的。但多数语言作品中的“神仙”都只是简单的被翻译成“god”。不难相信译语读者在看到这个词时脑里产生的文化意象, 可以肯定的是其想象的不是中国传统道教里的神仙模样, 文化信息因此就发生了改变。

1.3 实体物质方面

社会中的实际物质也是在不同文化中产生, 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而这些东西通过语言表达时往往会因时间的沉淀, 社会的认可, 人们的认识富含各种文化内涵, 由此形成文化符号。例如中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仅从名子上来分析, “红楼”这样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在中国人心理产生的是温软情绵, 定是女性居多, 让人留恋悱恻的地方。同时“楼”的表述也是充满了传统中国建筑色彩的文化词。所以在处理这样的语言翻译时, 绝不是简单的从字面上对应成“red building”, 那样一来, “红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就得不到传播, 译语读者对于“red building”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完全没有原语读者在看到书名时的情怀。同样的, 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菜名的博大精深仍然是翻译的一难题。菜名中体现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美好祝愿等无比展示着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例如“佛跳墙”, “龙凤呈祥”“腊八粥”等。

1.4 社会体系结构

不同的社会呈现出不同的体系结构, 大到国家, 小到家庭。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里, 称谓的复杂性也清晰地出现在各种文学, 影视作品中。这种复杂的称谓体现的是尊卑, 远近, 亲疏的复杂人际关系, 但同时在翻译中就形成了一大困难。而许多深厚且赋文化底蕴的信息常常在翻译时就简化或者丢失了。常见的就有中国家庭里的亲戚称呼。诸如“叔, 伯, 姨, 婶, 爷爷, 奶奶, 姥爷, 姥姥”这样的表达一律简化成“uncle, aunt, grandparents”等。这样信息的确在一部作品不会是特别重要的信息, 但遗失仍然造成了传统文化在传播途径中被挡回的命运。这些文化东西到底要不要传播出去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其实还是有必要的。然而这些复杂的文化语言词如何能做到在翻译过程中顺畅准确的传递仍然是翻译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2 造成文化信息传播改变的主观原因

译者是处理文化信息, 决定文化内容是否, 如何传播出去的关键因素。从翻译的功能来看, 文化交流是翻译承担的重要责任, 译者在做文化信息处理时也一定会考虑到文化交流的重要目的。然而文化信息的改变除了文化自身差异的存在导致传播出现变化以外, 译者的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2.1 译者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文化传播的目的是文化交流, 而文化交流重要的基础是接收和相互理解。如果翻译的东西不被译语读者接受, 那么即使做到文化信息原汁原味的传递, 也不一定会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文化交流的失败。在处理文化因素时, 译者常用的策略主要是“归化”和“异化”。如果不改变文化信息, 那么“异化”将会占主要位置。可是如果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是不是可以达到理解“异化”后的翻译作品, 这就必须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这种考虑除了涉及到读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还要涉及读者所在文化圈中的价值观或者宗教信仰。否则文化传播没有达成, 造成文化冲突就得到尝失了。

2.2 译者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

译者自身作为某种文化圈内的产物, 其本身也烙上了文化的痕迹。所以在原文阅读和翻译输出的过程中, 译者自身也会对某种文化特别偏好, 或者特别厌弃。如果译者自身是西方文化的喜爱者, 那在翻译过程中不管是用语, 表达方式上面都有可能更向西方读者靠拢, 那就不难理解”god”这样的词出现在中文作品翻译中。而且有的时候, 译者在翻译时, 也会因为其自身价值取向, 将某一种文化信息特别突出, 或者将某种文化信息特别弱化, 从而达到其自身想获得的文化传播或交流的目的。这一点也或多或少造成了源语文化信息改变。

2.3 译者的意图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也是一种人与人间的行为。行为自身就可能是带有某种意图活动。翻译活动包括源语信息的解读和传递。那么通过翻译的文化交流也就成了译者带着某种意图地将源语的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而在传递信息的过程时, “we assume there was a choice to act one way or another, to refrain from acting in a particular way, or to not act at all.” (Vermeer, 1984:220) .这与译者自身的文化取向没有关系, 主要是在于译者想通过翻译达到什么目的。或者说译者想在哪一方面获得成功的文化交流, 希望译语读者想在哪一点上得到理解。这样的意图必然会造成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信息加工处理, 从而就出现了文化信息的改变。

3 结束语

文化传播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筛选的过程。文化交流也是有重点的交流, 文化信息的改变因其自身的客观原因有着必然性, 同时也因人为的操作而造成信息传播的改变。翻译是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虽然其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有意无意的信息改变或者缺失, 但仍然在纷繁的文化交流活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译者的主观因素带来的文化信息改变对于文化交流在某些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许均.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白先勇等谈《台北人》的英译[J].中国翻译, 2001 (6) .

[3]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J].中国翻译, 1996.

[4]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科技信息化翻译的技巧与方法 第8篇

科技文体的特点显着,内容上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语言简练,条理清晰,无人称,逻辑性强,形式规范;语言上要求客观性、准确性和严密性,注重叙事逻辑上的连贯及表达上的明晰与畅达。因此,科技翻译需要充分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技术[1],针对不同科技文体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这给翻译者寻求高水平的译文带来更高的要求。由于语言本身是千变万化的,翻译也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一成不变。但是如果以句子为单位,从科技翻译的角度考虑,仍然可以寻求到一定的规律和技巧方法,恰当地运用这些技巧,能更好地发挥英语语言的内在优势,从而增加流畅感,避免生硬的、不习惯的说法,以及摆脱行文板滞,避免句型笨拙,达到科技文体的要表达的效果。

1 科技文体的特点

1.1 内容

1.1.1 内容真实,先进可行

这是科技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点。不管是中英文科技文体,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一定要做到完全真实,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科技文所反映的内容是成熟的、先进的、可行的。是通过鉴定和实践检验,要反映当前国内外科学技术已达到的水平,立足于客观事物,不允许任何虚构和想象。科技文体不能掺杂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和倾向。

1.1.2 数据准确,引文有据

科技文体中经常使用各种科学概念,即专用名词、术语和公式、符号等,它们语言上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正确、全面地理解,不可望文生义,妄加解释。科技文体依据的事实不但要绝对真实可靠,而且要确切无误,并能经得起复验查证。不可为了主观上的需要,任意夸大或缩小,更不能编造。

1.2 结构与语言

科技文体行文规范,结构条理,逻辑严谨。科技文体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条理性,也就是表现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的特点、规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分总分明,由浅入深,条分缕析,层次清晰.主次有别,言之有序,文章的内容翻然贯通。概念准确,判断正确,推理、证明有严密的逻辑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事理的本来面貌。

中英文科技文体在语言上都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科技文体是记录科研实践的过程或推广科学研究的成果,或是总结卓有创见的理论,或是批驳虚妄失实的理说,都是为了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使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各类科技文章应尽可能都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好的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1.3 读者针对性强

科技文读者特定,针对性强。科技文不是出于审美需要,它的成果要直接影响科学技术工作的进展,并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因而它部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和具体的专业范围。科技文的读者一类是本学科、本专业的同行或有关专家,一类是主管部门的领导人,写作科研进度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科拉建议书、发明申报书等,就是为了让领导人了解情况,取得他们的支持、重视和批准;还有一类是面向某一特定范围的读者,如少儿科普作品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各类技术性科普读物则面向该特定范围的专业读者。因此科技文体的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情况,有目的地翻译,才会收到实用的效果。

2 科技翻译技巧与方法

2.1 词汇处理

科技英语大量使用专业词汇和半专业词汇[2]。专业词汇是指仅用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词汇或术语。每门学科或专业都有自己的一套涵义精确而狭窄的术语。从词源角度来分析,专业词汇有两个主要的来源,一方面是来自英语日常词汇;另一方面是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词根及词缀的词汇。日常词汇用于某一专业科技领域便成为专业技术用语,具有严格的科学含义。

1)术语处理的基本原则约定俗成:科技术语汉译英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使用已经习用的等价词或已有的习惯表达法。这样做不但有助于保持译文的科技特色,而且有助于译文的通顺。从以上译例可以看出,科技术语的翻译通常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即采取已经普遍接受的译法,不能任意创造,尤其不能照字直译;

2)新词的处理:如果在翻译中确实碰到必须创造的新术语或单字,一般采取构词法、借助外来词、音译地方法进行翻译。其中构词法最为常见,科学中许多新单词和术语,大都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创新出来的,可以借鉴。如根据合成法构成新词,根据加级法构成新词,根据转化法或反成法派生新词等;

词汇处理时要发挥习惯表达法的优势,在做到在不失原意的条件下,尽可能使用道地的英语;要以意译为主,对于汉语语言色彩比较浓厚的短语或说法,翻译时应力求做到在概念上保持确切,而不必迫求形式上的一致。也就是说,应以意译为主。这样有助于译文的通顺和减少汉语语言的痕迹;注意词的辨义,英语和汉语都存在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现象。

2.2 句子的翻译

2.2.1 长难句子形成的原因

存在大量长难句子是科技文章的显著特点,其形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句子包含很多转折或附加成分,因而使句虽不断扩大,结果形成一个内容很复杂的句子,但是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仍然是一个,这就是我们所常见的主从复合句。但是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略有不同,英语长句的脉络比较清楚,很容易从形式上加以判断。而汉语句子结构比较松懈,主句与从句之间,从句与从句之间,缺乏应有的连结。因此,翻译的关键是如何组织;形成长句的第二种情况是句子要表达的层次很多,从意思上讲这些层次都是平行的,但是又不能截然分开。处理这种句子的关键是应把它们译成若干独立的句子,还是把它们连结起来。就科技文体而言,后一种处理方法略占优势。

2.2.2 句子的翻译要点与技巧

由于汉语的叙事往往是平铺宜叙,起、承、转、合,一般隐含在字里行间,因此翻译长句要弄清句子的中心内容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3],基本要点是如何组织句子,包括主次的确定,连词的选择,词序的安排等等。由于处理上长句比短句的变化较大,同一个句子有时可能有好几种不同的译法,选择最佳方案的标准是:清楚明白地表达原义;更好地发挥英语的优势[包括体现科技文体的风格];尽量使语言紧凑而不拖沓;有利于上下文的连接。总的说来,翻译长句,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分译还是合译;顺译还是倒译(包括各个成分之间的顺序的处理);主句及其形式的确定;从属成分及其形式的确定。

长句翻译的技巧主要包括3个方面:

1)充分发挥科技语言中常用的程式化的词汇、术语、缩略语以及符号的作用。由于长句一般比较复杂、词汇量较大,因此应设法降低其复杂性。充分使用科技语言中程式化的语汇(套子)和符号以便使语言模式化,从复杂中见清晰;

2)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表达书面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长句来说,它的作用尤为重要。使用得当,可使语言更加经济,增加清晰感;

3)注意过渡性词汇的运用。所谓过渡性词汇是指使上下文保持连贯性的一类词,这些词汇在保持长句或整个段落的融会贯通,前后一致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承前启后必不可少的词。

2.2.3 科技难句的特点与处理

所谓难句本是相对而言的,但是对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说,科技难句的难点一般是科技内容不懂或难懂,如工艺过程复杂或说理抽象。碰到这种情况,首先应当把专业内容搞清楚、或至少要把句子思路弄清楚。其实科技并不难懂,只是语言本身比较复杂,不易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是首先解决措词问题以及结构和组织问题。造成科技翻译的难点,还有其它种种情况,如同一个句子可以有好几种不同译法,但翻译的要求不同,其难度也就不同。

此外,还有句子结构、词序的转换等。英汉语语言的差异也表现在词序上的差异,因此,变换词序是中译英的必要手段也是必然结果。正确地处理词序有助于保证译文的准确和发挥译文的英语优势。反之,如果处理不当,会有损于译文的通顺,甚至导致错误的表达。

2.3 科技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

科技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语意要求和习惯要求,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关于翻译标准曾有过“信、达、雅”,“信、顺”,“忠实、通顺、易懂”等等多种提法[4]。但就科技文体翻译而言,我们可以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原作和表达规范。译者要力求做到以吃透原文,使用为本学科或专业读者普遍接受的词汇、句子结构及篇章结构,保证原文在科学上的准确性,在术语和措词上力求符合科技语言的习惯性,但避免机械直译;语言尽量简单易懂,文体上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使译文通俗明白,尽量做到符合语法规则。

3 结论

科技文体中包含大量的专业词汇,具有严格的科学含义,存在大量的长难句子,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译者要准确、恰当、得体地翻译英语科技文体,必须要在充分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技术上,熟练掌握英语科技翻译的技巧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恰当地运用这些技巧,科技翻译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内在优势。

参考文献

[1]杨瑛.功能翻译理论与科技英语文体翻译方法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26(5).

[2]朱铮铮.对科技翻译特点、标准及要求的探讨[J].科技通报,2009:25(3).

[3]王音.对科技英语句法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的初步探讨[J].科技通报,2010:26(6).

信息时代下人工翻译的重要性 第9篇

一翻译的基本单位

一篇演讲稿、一首歌的歌词、一封邀请函、一份导游词、一本小说、一部电影都可能是一个翻译文本。在这些翻译文本中, 每个文本中都能提取出相对完整的语篇, 于是译者便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对文本进行剖析, 这个过程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 必然要关注语篇、短语、词素和音素这些基本单位。在当今机器翻译研究领域, 怎样逐层区分及编译这些单位, 及如何令机器自动判断这些单位所处的具体语境, 一直还是个难题。

二翻译文本的基本构成

日常所熟悉的翻译大多是不同语言间的书面文本转换。但要进一步探讨人工翻译的问题, 就不能拘泥于这个单一的视角, 还应关注其他形式的翻译文本, 如在口译当中, 现场所讲的语言就是翻译文本。众所周知, 一些重大活动中, 常常用到的同声传译需要的就是同声传译工作者扎实的翻译基本功及翻译技巧, 在这种情况下, 机器翻译恐怕是望尘莫及的。

这样一来, 我们了解到翻译文本是由书面语和口语共同组成的, 如果说不同语言间书面文本的转换还能借助于机器翻译 (仅限于字面意义的翻译) , 那么口语翻译的过程只有人工翻译才能完成。

三翻译的语法结构

经常使用机器翻译软件会发现, 机器翻译的译文最大问题不是词汇, 而是那些令人头疼的混乱的语法结构。一般说来, 从英语到汉语的翻译过程所替代的信息并非单独的编码单位, 而是在汉语中表达的全部信息。机器翻译发展到今天也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则变化在翻译过程中组织语法结构, 但当碰到一些没有对应形式的情况, 翻译过程还需依赖于人工完成。例如, 在Google翻译中输入源语言“As a consequence of this example in the family, the very mention of music as a career carried with it the idea of an uncertain existence.”得到的中文翻译是“如本例在家庭的后果, 说起音乐作为一种职业与它进行的一个不确定存在的看法。”显然, 机器翻译无法处理没有对应形式的语法结构, 把一个完整的句子译成了一个不知所云的短语。这种情况下, 人工翻译能通过对源语言的梳理和分析, 得出符合目标语言语法结构的译文:“家里有了这个先例, 后来只要一提到以音乐为生, 我们就想到朝不保夕的生活。”

很多人会把翻译简单地划分为“直译”和“意译”, 这样的划分显然是流于表面的。但对翻译的探讨深入到“词”层次以下的部分, 我们会意识到还有词素对词素的翻译。如有人想把英文谚语翻译成汉语中的谚语时, 往往发现这两种语言在这种情况之下没有相对应的内部结构。如英文谚语“A scalded cat fears hot water”借助机器翻译只能直译为“被开水烫过的猫害怕热水”, 而人工翻译则会有目的的把它译为汉语中有相似意义的谚语“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这是机器翻译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无法企及的。

四翻译的语言运用问题

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语言的运用过程, 即以交际为目的不断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译者要时刻注意翻译被语言环境所影响的程度, 这是机器翻译最难解决的问题。再强大的翻译机器也无法处理所有的语言环境, 无法考虑到所有能够影响到翻译的语境因素。如英语中常说的一句话“How have you been?”用机器翻译只能得出“你怎么样?”这个译文, 尽管这个译文从语法角度来说没有任何错误。但这个机器翻译得出的译文无法兼顾任何语言及情景环境的因素, 而人工翻译则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得出不同的中文译文, 如“你近况如何?”“你过得还好吗?”“你事情办得怎么样了?”“你去哪儿了?”等等。

五翻译的风格问题

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体风格的相似性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 译者应尽可能把诗歌译为诗歌, 小说译为小说, 戏剧译为戏剧。在这一环节中, 鉴于机器翻译还致力于词汇单位及语法结构的转换问题, 解决翻译中兼顾文体风格相似性的重任便只能依靠人工翻译。

当然, 机器翻译在词汇出现的频次方面是可以做定量处理的, 对于某种语言中的短语或句子被逐字翻译出来所产生的效果, 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了。在事先已经考虑过语法和词汇的情况之下, 这种效果会由于对应词出现的频次的差异而变得新奇有趣, 或是枯燥乏味, 或者无法理解甚至怪异。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 机器可以有限地处理一些基础维度上的翻译工作,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那些重要、复杂的翻译工作依然有赖于人工翻译。

摘要:翻译的过程是立体、多维的。本文通过对翻译的基本单位、翻译文本的基本构成、翻译的语法结构、翻译的语用及风格问题等几个方面分析, 阐述了人工翻译在信息时代依然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人工翻译,文本构成,语法结构

参考文献

[1]戎林海.赵元任翻译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翻译信息论论文 第10篇

一、旅游宣传文本简介

旅游宣传文本包括与旅游有关的书信、广告、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旅游景点介绍、通知、讲话等 ( 陈宏薇, 2009: 275) 。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指以国外普通旅游者为对象, 介绍中国旅游事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资料翻译。

纽马克将各类文本体裁重新划分成“表达型文本” ( expressive text) 、 “信息型文本” ( informative text) 、“呼唤型文本” ( vocative text) 。

旅游文本把与旅游相关的必要信息传达给潜在游客, 最终目的是吸引游客, 因此旅游文本是召唤功能型, 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 语言表达必须准确通俗, 富有吸引力, 利于不同层面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二、中英文旅游宣传文本的差异

作为跨国界跨文化的旅游宣传形式, 旅游文体翻译不但要传达原语信息, 而且要根据目的语的特点以接受者为导向, 强调译文的效果。针对两种文本的不同特点, 笔者各选取两段宣传简介, 从中可以看出两种文本的差异。

例1: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峰称奇、以水显幽、以林见秀。十里画廊是一条奇峰叠耸、怪石林立的高山峡谷, 诗人黎盛鸣游毕赋诗: “奇峰争起闹长空, 百态千姿造化功。秀谷清溪十里路, 游人多少画廊中。”

例2: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s America ’ s first and foremost National Park, drawing over three million visitors yearly. Established in 1872 by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its many wonders and“for the enjoyment of the people”, and now encompassing 2. 2million acres. The Park has five entrances and some 370 miles of paved roadway.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英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因此其旅游宣传文本在词汇、修辞、段落、句法结构等方面各不相同。

( 1) 词汇差异。汉语受群体主义价值观影响, 惯用四字结构, 大量使用形容词, 重视词语的偶式对应。英语受个体主义价值观影响, 用词逻辑清晰, 浅显易懂, 语言平实而简练, 表达直观通俗。

( 2) 修辞差异。汉语文本在描述自然景色时佐以个人联想, 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英文多客观描述, 结构严谨简约, 行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

( 3) 句型差异。汉语文本中常用排比句和引语, 句型多使用对偶平行结构, 力求行文工整, 声律对仗。英文文本常用普通陈述句, 简单词汇和短句是首选, 并运用插入语补充说明, 更好地突出重点信息。

( 4) 段落差异。汉语文本多为归纳式, 先分别描述各个景点, 最后得出结论, 概括该景区的特色。英语文本多为演绎式, 先表明观点, 陈述该景区的基本信息, 然后逐个介绍景点。

( 5) 人称差异。中文多无人称或用第三人称 “游客” 等代替; 英文常用第一、第二人称。

( 6) 文风差异。汉语文本描述景点主观色彩浓厚, 采用联想、夸张、典故传说等方法激发游客兴趣。英语文本注重理性、知性, 要求景观客观反映现实, 明晰展示物象, 使用具体事实和准确数据证明旅游目的地的珍贵价值。

( 7) 功能差异。中文的旅游文本传递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是社会文化的象征。英文的旅游文本纯信息传递, 只对目的地相关信息进行翔实说明。

翻译旅游文本时, 必须充分考虑外国游客的语用方式及文化习俗, 符合受众的期望, 保证外国普通游客能够理解, 达到译文文本的交际功能。

三、原文信息整合策略

1. 信息精确化

旅游文本最主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 因此保证源语的准确性是翻译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只有输入正确, 才能保证输出正确; 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精”, 显化模糊信息。

例3: 镇为泽国, 四面环水, 咫尺往来, 皆须舟楫。全镇依河成街, 桥街相连, 深宅大院, 重脊高檐, 河埠廊坊, 过街骑楼, 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分析: 原文传递了具有 “江南典型”的意象——— “骑楼”。 “骑楼”描述的是一种商住建筑沿街部分的形态, 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英文翻译是arcade。原文描述的是江苏周庄, 没有骑楼, 这里说的应该是廊棚, 就是带屋顶的走廊, 行人过往免受日晒雨淋之苦, 它的英文译法是: ceilinged corridors。

另外原文中 “泽” 指水聚集的地方, “泽国” 意为多水的地区, 水乡。“楫”指划船用具, 指代船只。这些用词具有中国特有的文化韵味和历史背景, 但是对于完全没有中国背景知识的外国游客来说, 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深层含义的基础上, 归纳出原文的主要信息: 周庄是水乡, 居民乘船出行。这里的江南特色有: 桥、院、河埠、廊棚等。

2. 语言简洁化

汉语词义笼统, 界限不清, 容易出现语义重复现象, 有的是同指型重复, 有的是包含性重复, 在英语中文字堆砌和意义重复是大忌, 因此必须对原文有所取舍, 进行概括, 力求语言简洁化。

例4: 景德镇先后获得全国35 个旅游王牌景点之一、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古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拥有六个国家4A级景区、 “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 个地方”之一。

分析: 中文旅游宣传文本在介绍景点的时候罗列该景点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 所获奖项越多, 越能显示出该景点在旅游业内的权威地位及游客的认可度, 使景点的可观性更有说服力。但是英语讲究语言简洁, 将所有的奖项都罗列出来, 会让英语读者觉得枯燥无聊。另外外国游客由于区域和文化的差异对“创建文明城市”“绿化模范城市”“4A级”等荣誉称号比较生疏, 没有概念, 翻译出来他们也未必理解。而且原文中罗列的称号各不相同, 但是表达的信息都是景德镇先后获得很多荣誉称号, 所以只要把原文的主要信息翻译出来就可以了, 其他信息可以不译。具体保留哪些称号主要取决于客户要求和外国游客的可接受性。

3. 逻辑清晰化

中国人惯用辩证逻辑思维, 因此汉语重意合、轻形式, 逻辑是意合的、隐形的, 会出现逻辑关系不明晰、信息关联弱等情况, 不同词汇或句子按线性排列; 英语国家惯用形式逻辑思维, 因此英语强调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的衔接性, 只有学会英语国家的思维逻辑表达方式, 才可以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例5: “新平冶陶, 始于汉世”, 自汉唐以来, 景德镇即以盛产陶瓷而著称, 元明清三代在景德镇都设有官窑。到了宋朝的景德年间, 真宗皇帝十分赏识昌南镇 ( 景德镇旧称) 所产的瓷器, 在此设置官窑为皇家烧制御用瓷器, 器底书 “景德年制”, 从此, “昌南镇”改为 “景德镇”并一直沿用至今。

分析: ①原文提到 “新平冶陶”, 后又提到景德镇盛产陶瓷, 如果不了解景德镇历史, 就会产生误解, 认为在一句话中有两个主语, 讲了两件不相干的事情。事实上景德镇在东晋 ( 317 年—420 年) 时称为新平镇, 宋真宗景德元年 ( 1004 年) 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 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 沿用至今, 因此称为 “新平冶陶”。②原文提到 “始于汉世”, 后面紧接着 “自汉唐以来”, 给人的疑惑是: 到底是从汉朝开始还是从汉唐开始? 汉朝 ( 前202年—公元220 年) , 分为西汉 ( 前202年—公元8 年) 和东汉 ( 公元25 年—公元220 年) , 唐朝 ( 公元618 年—公元907 年) , 共289 年。两个年代相差四百多年, 因此不可能是 “自汉唐以来”。经查证, 原文应为景德镇的陶瓷业始于东汉, 成熟于唐朝, 从此以盛产陶瓷著称。③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为汉唐宋元明清, 原文先说了汉唐, 后讲元明清, 最后又说宋朝, 这样的时间顺序很混乱, 应该将原文段落进行调整, 将 “元明清三代在景德镇都设有官窑”此句置于整段最后。另考虑到外国游客不了解中国朝代, 因此原文中出现朝代的地方应注明时间范围。

四、信息重组的积极作用

首先, 信息重组可以有选择性地保留核心内容, 摈弃原文中的不良信息, 从而在译文中做到知情取舍, 维护国家形象。例如: 常见的 “谨防偷窃”, 如果完全按照原文翻译, 会让外国游客认为中国是个小偷横行的国家。因此“谨防偷窃”翻译成 “Please take care your belongings. ” 就可以了。其次, 适当调整原文句子或者段落顺序, 对实质信息进行合理增减才能使译文更符合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 达到吸引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目的。最后, 原文信息重组就是从确保商业宣传的效果出发, 充分考虑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挖掘出原文表面字符所隐藏的背后含义, 顺应译语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 最终实现译文的宣传效果。

总之, 翻译不是按照语法规则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 而是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用自然通顺的目的语清楚、充分地传递原文意思, 因此有必要根据客观情况, 采用灵活的处理方法, 对原文信息、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进行调整。

摘要:本文以旅游宣传文本为例, 根据中英文旅游文本的写作特点, 探讨了旅游翻译中译者应该如何对原文信息进行整合, 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文本的风格, 实现传播中国文化、吸引外国游者的功能。

关键词:旅游翻译,信息重组,策略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 1988.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陈宏薇.高级汉英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4]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的探讨[J].上海翻译, 2007, (1) :22—24.

饮食翻译中的信息不对等及处理技巧 第11篇

关键词:饮食翻译中式菜名 对等处理技巧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看中吃,重视饮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其菜肴的种类繁多和丰富多彩是西方人无法媲美的。林林总总的中式菜名,其命名方式也颇有讲究:有现实主义写法,如米熏鸡(Smoked Chicken);也有浪漫主义写意笔调,如过桥米线(GuoQiao Rice Noodles)体现妻子对丈夫的深深情意;更有菜名与美丽的传说有关,如“大救驾”来自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年攻占安徽寿县后,厨师见其食欲不振,便用猪油、面粉、果仁等做成饼给他吃,结果龙颜大悦,故此赐名“大救驾”(Shouxian Country's Kernel Pastry)。由于中西方饮食习惯、传统观念存在不同,以下,笔者便就中式菜名翻译中的信息不对等分析其处理技巧。

一、语义信息不對等及处理

句子、短语、词和语素的意义统称为语义。语言是词的具体内容,即与该词有联系的对象。但是语言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因而不同民族语言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使词的语义不能完全对等。例如:英语中的sister词义包括中文里的“姐姐”和“妹妹”。但如果两个女生的父亲是兄弟的话,那么这两位女生便是堂姐妹。“堂姐妹”在英文中是无对应词的,要想把它准确翻译出来,只能通过解释。

饮食翻译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菜名食品名的翻译中普遍存在着语义不对等。例如,“火锅”这道菜就很难给出精确的菜名译文。中国人一讲到“火锅”便会联想到木炭炉子上放着热气腾腾的锅子,里面是以辣味为主的各种调料制成的沸腾的汤,食客们将各种蔬菜和切成薄片的各种肉片涮进锅内,即刻便食。但是英文词典中对“火锅”的翻译为 Chafing dish ,意思是“a container with a heater underneath,used for cooking or keeping food warm,esp.at the table”显然,该译文没有完整呈现我国火锅的特点。因此,翻译时,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注释法,即将未能表达出的意思用圆括号在菜名的后面加以解释。例如:

火锅 Chafing dish(instant boiled mutton, beef, and vegetables with chilli sause)

琥珀核桃 frittered walnuts(in amber color)

叫花鸡beggar's chicken(baked mud-coated chicken)

如此处理后的菜名即完整传达了菜肴的特色,又弘扬了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

二、文化信息的不对等及处理

中国古老而悠久的传统文化又赋予了饮食文化独特色彩,其菜名无不彰显中国的文化韵味。但是不谙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是难以联想到菜名下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例如,时下湘菜馆里的“毛氏红烧肉”,中国人一看便知道这道菜是毛泽东主席在世时喜欢吃的红烧肉。“红烧肉”的常见翻译是braised pork with brown sause,那么,“毛氏红烧肉”如果我们翻译成braised pork with brown sause favoured by Mao Zedong。这对不熟悉毛主席的外国人来说,他们是不会产生中文读者对等的反应,这便是我们所谈的文化信息不对等。由此看来,饮食文化信息的流失就是必然的了。因此,笔者认为,在处理饱含文化的中式菜名的翻译时,不可拘泥于单一的翻译方法,要灵活应用多种翻译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弥补菜肴的特色及文化内涵的流失。

(一)以人名/地名命名的菜肴名称,人名/地名用音译,菜名用直译的方法。例如:

东坡肉 Dongpo braised pork

宋嫂鱼羹 Sister Song's fish potage

西湖醋鱼 West Lake vinegar fish

北京烤鸭 Beijing roast duck

炒罗汉斋 stewed vegetables “Luohan Zhai”

(二)而对于“典故型”和“传说型”的中式菜名,则按照“写实型”菜名译法直接译出该菜肴的原料及烹调方法,然后用括号加上该菜名的直译和解释来弥补文化信息不对等的缺憾。例如:

佛跳墙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 (Fotiaoqiang-lured by its smell,even the Buddha juped the wall)

叫花鸡 baked mud-coated chicken(beggar's chicken)

大救驾 Shouxian Country's kernel pastry (Dajiujia---a snack that once came to the rescue of an emperor)

(三)作为中国传统饮食的另一重要分支药膳,在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及延年益寿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其营养价值也更是无可估量。对于这些药膳名的翻译,笔者认为,译者们不仅不仅要译出菜肴的原料及烹饪方法,还应该简要说明该药膳的药理作用,以体现药膳的风味及功效。例如:

天麻炖山鸡stewed pheasant with herbs (with the function of preventing dizziness and curing headache)

双鞭壮阳汤 ox-tail soup (with the function of being more energetic)

三、菜名四字结构形式美的不对等及处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的构词更是讲究审美以及和谐的音律美。因此,四子结构广泛应用于汉语表达,而四子结构的中式菜名也更是比比皆是。但是,译者们在翻译实践中发现,这样的中式菜名在被译为英文之后,是很难再表现出整齐划一的音律及形式美的。例如:

清蒸桂鱼 steamed mandarin fish

五香兔肉 spiced hare

草菇蒸鸡 steamed chicken with mushrooms

干烧明虾 fried prawns with pepper sauce

不难看出,英译后的中式菜名字数长短不一,再也无法呈现汉语四子结构的独特韵味了。但是尽管如此,译者们在将四子结构的中式菜名译为英文时,仍应该尽最大努力使用相应的字数。至少,尽可能地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

芦笋连珠 stewed sweet corn and asparagus

枇杷拌鸡 shredded chicken and loquats

荷包鲫鱼 braised stuffed crucian carp

水晶蹄髈 pork knuckle in jelly

四、结语

翻译是信息在目标语和译入语之间传递的过程。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给中式菜名的翻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难度。受中西方饮食观念、饮食传统及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式菜名在英译时很难在语义信息、文化内容及文字风格上做到完全对等。但是,只要译者努力就不难发现,在采用了相应的意译以及注释方法后,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缺失;并且在译者的刻意努力下,也能尽量保证四字格的形式美及韵律美。

参考文献:

[1]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翻译信息论论文 第12篇

随着近年来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 机器翻译自动评测技术对于机器翻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常用的传统的机器翻译自动评测方法有基于N-gram的方法和基于编辑距离的方法等[2], 但是由于这些方法都是基于词汇或者字这些表层信息的, 对于语义和语句结构等语言深层信息的分析结果基本上没有涉及, 所以本文利用语句理解的深层信息, 即语句结构信息, 对机器翻译自动评测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2利用句类信息的自动评测初探

语句结构信息在HNC理论中表现为句类信息, 句类和句式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机器翻译评测和机器翻译是息息相关的, 在HNC机器翻译理论中, 句类转换和句式转换是相当重要的两个环节[3], 因此关于HNC机器翻译评测, 我们将从句类转换和句式转换入手。

2.1句类转换

HNC句类转换就是在保持表达内容不变的前提下从一个句类向另外一个句类转换, 句类转换分为三种类型:零转换、强制性转换和选择性转换。零转换是指源语言语句和目标语语句之间不发生句类转换。强制性转换就是必须进行句类转换。选择性转换则表示可转换可不转。

2.2句式转换

HNC的句式即语句格式, 是指语句中主语义块按照一定顺序形成的排列方式。HNC约定一个语句中主块的基准顺序为:第一对象语义块, 特征语义块, 第二对象语义块, 内容语义块。[4]语句格式有基本格式、规范格式、违例格式和省略格式四种。句式转换同样也有零转换, 强制性转换和选择性转换三种情况。

2.3HNC机器翻译评测打分机制

对于HNC机器翻译评测, 我们使用的语料是2007年863第三届统计机器翻译研讨会 (SSMT2007) 的评测语料库, 主要为新闻语料, 包括中英翻译语料5000句和英中翻译语料5000句。翻译语料的形式是一句源语对应四句参考答案。

首先我们对这些语料进行了HNC句类标注, 包括源语句和目标语句。下面是从已经标注好的语料中选出来的一个例子:

原句:The company said it earned $691 million, or 79 cents per share, from continuing operations excluding restructuring charges.

标注以后的XML描述:

〈root〉

〈S connect=“” sc=“T31J”format=“”〉

〈Chunk cat=“0”role=“TA” role_format=“”red=“”plug=“”〉 The company 〈/Chunk〉

〈/S〉〈/root〉

我们主要关注句子标注信息中S节点的sc属性和format属性, 也就是句类和语句格式。

经过对标注后的评测语料库的统计所得, 从源语言语句到目标语语句发生了句类转换约有68.3%, 而发生了句式转换的约有33.9%。由此可见句类句式转换在语际翻译中是相当常见的现象。

接下来是详细的打分机制。

第一步:我们要得到源语句子到目标语句子之间的句类转换信息, 即要查看源文以及参考答案的句类。

在四句参考答案中, 如果有一些句子进行了句类转换, 而有些没有, 认为此源语言句到目标语句子可以选择性进行句类转换, 给源语言句标记S_sct。

如果四句参考答案都没有句类的转换, 给源语言句标记N_sct。

如果四句参考答案全部进行了句类转换, 给源语言句标记F_sct。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 得到句式转换的信息。分别给源语言句标记:S_sft, N_sft, F_sft。

第二步:评价机器译文。机器译文是已经进行了HNC句类标注的, 我们给予权值来表示对机器译文句类和句式转换情况的评价。句类转换评价权值定义为sct_info, 句式转换评价权值定义为sft_info。

根据参考答案的句类句式转换情况, 分为三种情况:

(1) 如果转换情况为S_sct (S_sft) , 那么对于机器译文来讲句类句式转换的评价对最后的得分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权值可以大于等于1。表示为:

sct_info{ti}=1+log (1+count ({rsc_tiRi}) |Ri|) ifS_sct

sft_info{ti}=1+log (1+count ({rsf_tiRi}) |Ri|) ifS_sft

(2) 如果转换情况为N_sct (N_sft) , 但是机器译文进行了句类或句式转换, 我们认为机器译文所进行的转换可能是不合适的或者是错误的, 则给予较低的权值;反之, 则权值可以大于等于1。表示为:

sct_info{ti}={1+log (1|Ri|) ifsc_tisc_Ri1+log2ifsc_ti=sc_Ri}ifΝ_sct

sft_info{ti}={1+log (1|Ri|) ifsf_tisf_Ri1+log2ifsf_ti=sf_Ri}ifΝ_sft

(3) 如果转换情况为F_sct (F_sft) , 机器译文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

(1) 机器译文没有进行转换, 给予小于1的权值;

(2) 机器译文进行了转换, 但是转换后的句类 (句式) 类型不在参考译文的句类 (句式) 类型之内, 给予小于等于1的权值;

(3) 机器译文不仅进行了转换, 且其句类 (句式) 类型在参考译文的句类 (句式) 类型之内。给予大于等于1。

具体公式表示为:

sct_info{ti}={1+log (1|Ri|) ifsc_ti=sc_si1ifsc_tisc_si&sc_ti{sc_Ri}1+log (1+count ({rsc_tiRi}) |Ri|) ifsc_tisc_si&sc_ti{sc_Ri}}ifF_sct

sft_info{ti}={1+log (1|Ri|) ifsf_ti=sf_si1ifsf_tisf_si&sf_ti{sf_Ri}1+log (1+count ({rsf_tiRi}) |Ri|) ifsf_tisf_si&sf_ti{sf_Ri}}ifF_sft

另外, 如果要对没有HNC句类标注的机器译文进行评价, 我们首先要考虑使用一种算法得到一个类似于句类分析的结果, 即使得机器译文有一个粗略的HNC句类标注, 然后在对其进行评价, 这个将是本文以后的工作。

第三步:对每句机器译文的句类句式转换评价权重求平均值, 得到整个系统的句类句式转换平均权重值sct_info, sft_info。对这两个值进行一种类似加权平均的计算, 就可以得到句类转换和句式转换的联合评价权重。表示如下:

scft_info=sct_infoβsc+sft_infoβsfβsc+βsf

其中βsc, βsf分别表示语料库统计所得的发生句类转换的概率和发生句式转换的概率。

3实验

测试试题来源于863第三届统计机器翻译研讨会 (SSMT2007) 的评测语料库, 选取了一些英文源语, 并使用GOOGLE在线翻译, 对其进行翻译, 作为我们的测试语料即机器译文, 共约100句。对这些测试语料我们进行了HNC句类标注, 抽取其句类代码和语句格式代码。按照上面的打分机制, 对句类句式评价权值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 机器译文中句类句式评价打分将对传统评测结果产生影响约占64%, 其余的则未产生影响。

打分结果中Weight<1时, 对传统评测结果的影响尤其大, 经分析, 主要发生在句类句式零转换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 若机器译文发生了转换, 则我们的打分机制认为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较大。从实际语料统计来看, 当发生如上情况的时候, 基本上机器译文的句类句式转换是错误的, 所以这样的打分机制是合理的。对于评测结果中Weight>1的情况, 通过分析, 这类句子的句类句式转换基本上和参考译文有很大的相关性, 转换的合理性较高, 但是得分区分度并不是很大, 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评测语料库是每句源文对应四句参考答案, 而每组参考答案的个数实际上决定了得分的区分度和准确度。

4结束语

对于HNC机器翻译系统的研究而言, 可以兼顾系统质量评测和系统提升的HNC自动评测策略是相当必要的, 它可以帮助开发者提高系统的性能, 并对翻译系统的各处理环节的处理质量有更详细的了解。本文对基于句类信息的自动评测提出了初步的打分机制。本文下面的工作是继续研究HNC机器翻译评测, 在实际语料库的基础上, 改进并实现评测算法。尝试把HNC自动评测的算法应用到其他机器翻译系统的评测中去, 使其不局限于HNC机器翻译系统, 并且验证其可行性。

摘要:机器翻译评测对机器翻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对翻译系统性能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时促进了机器翻译的发展。本文在HNC机器翻译策略的基础上, 对翻译语料的句类转换和句式转换做了初步的研究, 并利用句类转换和句式转换的理论, 建立了基于句类信息的自动评测的打分机制。

关键词:机器翻译自动评测,句类转换,句式转换

参考文献

[1]张剑, 吴际, 周明.机器翻译评测的新进展.中文信息学报.2003, 17 (6) :1-8

[2]张丽云.英汉机器翻译系统自动评测方法的研究与实现.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3]张克亮.面向机器翻译的汉英句类及句式转换研究.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2004.

[4]黄曾阳.HNC (概念层次网络) 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翻译信息论论文

翻译信息论论文(精选12篇)翻译信息论论文 第1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表示,中国到2010年可能超过西班牙,成为受欢迎程度排名世界第二的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