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复杂建设项目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复杂建设项目范文(精选12篇)

复杂建设项目 第1篇

现代项目日趋复杂, 内外部因素间相互制约、连锁反应增强。复杂性和紧密的耦合作用使得项目危机的发生几乎成为必然 (Geraldi et al., 2009) [1]。而复杂项目危机较一般项目危机传染效应更强, 一般项目危机传染性随着危机传播逐级递减, 复杂项目各要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链使得任一节点危机产生的连锁反应随着每一级扩散而放大, 甚至导致复杂项目整体崩溃, 危机的蔓延还将对复杂项目众多干系人产生波及效应, 引发广泛负面影响, 强烈的传染效应也导致复杂项目危机处置难度远大于一般项目危机。

复杂项目已成为国家、企业、私人团体经济活动中广泛遇到的一大类项目, 危机造成的复杂项目失控将直接导致项目经济效益降低, 并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机导致的复杂项目失败将给国家和项目开发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 并对国家、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为保证复杂项目成本、进度、目标的实现、降低危机产生的损失和不利影响, 必须对复杂项目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因此, 研究现有的复杂项目危机管理成果, 借鉴相关学科的技术和方法实现对复杂项目危机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已成为现代项目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复杂项目的复杂性特征及管理研究

近年来, 项目危机正日益受到项目管理界重视, 研究人员对于项目意外事件的认识已经不是“如果意外发生”而是“什么时候”意外会发生。项目预算、人员及规模增加导致项目复杂性增加而引起项目失败概率大幅度增加 (Gerard Richter et al., 2008) [2]。研究显示大型的、复杂的、特别是IT领域和建筑领域项目更容易陷入危机而失败, 复杂性已成为导致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

复杂性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自项目管理产生之时就得到了重视。初期阶段研究集中于复杂性对项目的影响分析上, 复杂性对项目目标、进度、成本影响的重要性早已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共识 (Morris & Hough, 1987;Rowlinson, 1988;Bennett, 1991) 。

1.1 项目复杂性特征研究

认识到复杂性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后, 学者们开始更深入地研究项目复杂性的具体内容。概括而言, 有关项目复杂性特征研究主要基于两大视角:项目内在复杂性和项目系统复杂性, 相关研究分别从项目结构复杂性、不确定性、系统复杂性几个方面, 沿着内部复杂性向包含外部复杂性的系统复杂性路径展开。

结构复杂性研究主要从项目构成要素及要素间构成关系来分析项目复杂性。经典的项目复杂性定义由Baccarini (1996) [3]基于项目各要素间的区别和联系程度, 提出项目复杂性由组织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构成。Williams (1999) [4]将Baccarini (1996) 的定义归为结构复杂性, 指出结构复杂性还包括项目的多目标性及多目标间的相互冲突;项目干系人众多, 增加了项目目标多面性而增加了结构复杂性。对于Jones (1993) 曾从任务的多样性、任务间关联度、任务基于假设的不稳定性3个方面定义技术复杂性, Williams (1999) 认为前两者属于结构复杂性, 不稳定性实质就是不确定性, 也是项目复杂性的一个方面。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Sara, Stephen & Dale (2007) [5]指出复杂项目是指那些需要满足若干相互冲突的要素且为理解和执行任务而对实施人提出大量认知要求的项目。

自Williams (1999) 指出不确定性是复杂性的一个方面后, 不确定性和项目复杂性的关系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Pich et al. (2002) [6]认为不确定性是项目复杂性增加的一个直接来源。而在Shenhar & Dvir (2007) [7]的研究中项目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不相干的。Whitty & Maylor (2009) [8]基于上述研究指出, 没有考虑不确定性的项目复杂性定义并不准确, 高度不确定性是复杂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

系统复杂性研究认为任何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加以管理的复杂系统, 对任何项目的理解必须基于项目所处的环境, 复杂性分析要超越项目本身, 项目和所有相关因素的动态关系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Ancona & Bresman (2007) [9]指出项目所处的环境复杂使得处于其中的项目成为复杂活动系统。Hass (2009) [10]通过复杂系统分析从团队组成、绩效、成本、进度、多方干系人等方面描述项目复杂性。Maaninen-Olsson & Tomas (2009) [11]从距离、功能、顺序、期间等方面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分析项目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Vidal et al. (2010) [12]基于复杂系统科学, 用AHP法从项目规模、多样性、关联性、环境复杂性几个方面构建项目复杂性衡量指标。

1.2 国内有关复杂项目管理研究

国内学者齐二石等 (2008) [13]将大型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归为时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 提出了大型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思路。盛昭瀚 (2008) [14]基于复杂性理论, 探讨关于大型复杂工程具有中国情景的综合集成管理方法。王茜, 程书萍 (2009) [15]分析了大型工程的复杂性及复杂性因素对大型工程系统复杂性的影响。尹贻林等 (2009) [16]构建了与项目群治理体系相适应的集成管理整合模型, 探讨大型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模式。李慧、杨乃定等 (2009) [17]从技术、组织、内容、信息、目标、环境6个方面分析复杂项目复杂性构成因素。蒋卫平、李永奎、何清华 (2009) [18]综述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研究, 指出采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管理大型复杂工程项目是必然趋势。李永奎、乐云、何清华等 (2011) [19]基于社会学,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 研究大型复杂项目组织网络的基本模型。

尽管研究人员在界定复杂项目方面做了大量尝试, 目前项目管理领域的研究对于复杂项目的定义仍然比较模糊, 复杂性往往被描述为项目干系人之间的网络联系。实际上, 项目复杂性不仅来源于单个的结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系, 且来源于任一不确定要素引起的变动在项目系统中产生的连锁反应。

由于对复杂项目的复杂性特征缺乏共识, 后续对复杂项目危机来源以及危机应对措施的研究分别基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开, 分散化的研究导致现有理论研究不能有效指导复杂项目危机管理实践, 而使得现代项目频繁遭遇危机。今后, 准确界定复杂项目, 加强对复杂项目危机判别标准的研究从而对复杂项目危机实施有效管理, 已成为现代项目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复杂项目危机管理研究

由于危机时刻资源有限、信息缺乏、管理者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可能采取更主动的, 但通常也更短视的措施以控制局面, 为有效管理复杂项目危机, 研究人员曾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办法。概括而言, 现有项目危机的理论研究着重于探求项目危机的根源;由于多数项目概念起源于工程和建筑项目, 有关危机应对措施的研究集中于建筑项目和IT项目领域进行的实证分析, 且现有研究侧重于项目组织、项目团队在应对危机的重要性分析方面。

2.1 项目危机影响因素分析

在项目危机根源研究方面, 早期的项目危机研究多从危机反应入手, 侧重于识别项目危机源以阻止危机发生 (Kharbanda & Stallworthy, 1983;Francis, 1989;Loosemore, 1998) 。近年来, Hallgren & Wilson (2008) [20]分析了建筑项目偏差, 指出不是所有偏差都是危机, 当偏差发生在关键路径上或偏差延误了非关键任务导致其成为关键任务时危机就发生了。Orr & Scott (2008) [21]指出跨国项目比单纯的国内项目更易遭遇危机, 因为项目所处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增加了意外事件的发生。Thomas & Fernandez (2008) [22]综合现有IT项目成败影响因素分析, 探讨复杂环境下IT项目的成功标准。Lesca & Caron (2008) [23]和Wang & Liao (2008) [24]分析了影响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成功的因素。

2.2 项目危机应对策略研究

虽然危机前预防比危机后处理更好, 但实践中想通过预防创造一种没有危机的环境是不可能的, 因此, 危机预防和危机应对策略都是项目危机管理必需的。Soderholm (2008) [25]对建筑项目意外事件处理时组织行为的冲突分析也表明过多的事前准备是危险的, 可能导致意外真正发生时组织在应对措施上缺乏灵活性。

随后, 项目危机研究开始由早期的危机根源转向危机应对研究, 现有研究集中于项目组织因素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分析。Van Donk & Molloy (2008) [26]从组织设计角度分析复杂项目的应急管理框架。Hallgren & Wilson (2008) [20]及Jarzabkowski & Spee (2009) [27]基于社会学和哲学方法对建筑项目危机的研究显示即使有风险管理计划, 危机仍会发生,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正式和非正式的项目组织都是需要的, 项目经理起着很大的作用。Zhong & Low (2009) [28]基于复杂系统理论提出危机应急沟通机制有助于建筑项目危机处理。基于复杂项目的复杂性特点, Howell et al. (2009) [29]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探讨确定性项目常规管理和高不确定性项目应急管理的区别。White & Fortune (2009) [30]认为现有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没有充分考虑不确定和复杂性而本身存在不足, 导致了大量项目失败, 并从系统论出发构建规范的系统模型避免项目危机。Sullivan & Beach (2009) [31]提出通过运行可靠性分析提高复杂IT项目的绩效。Geraldi et al. (2009) [1]对建筑项目危机的实证分析认为成功的应对项目危机取决于危机反应的组织结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胜任的人员3个支柱因素。马丽仪等 (2010) [32]探讨了分级全息建模技术在大型复杂项目风险决策中的应用。丁荣贵等 (2010) [33]构建项目治理的社会网络模型, 以降低项目利益相关方的治理角色风险。

在项目危机应对措施方面, 实证研究显示项目领域的危机处置并没有一致的理性做法, 现有研究多数侧重于意外发生时项目采取的非正规行动而非规范的项目管理措施和过程。Hallgren (2009) [34]指出项目管理的结构化管理方法适用于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偏差, 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偏差的管理, 应采取非正式的管理方法。Hallgren & Maaninen-Olsson (2009) [35]认为在处理意外事件时, 通常采用非正式的程序和工具的原因在于危机处理时间短暂且正规程序意味着项目额外机会的丧失。Tukiainen et al. (2010) [36]基于上述研究指出由于现有研究将意外发生过程当作一个“黑箱”而导致项目危机处理没有统一的规范措施。Ruuska et al. (2010) [37]基于案例分析指出今后对于大型、复杂项目必须从传统方式转向基于开放的、网络结构的复杂系统角度才能保证此类项目成功。

2.3 小 结

上述研究显示国内对项目危机管理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多数研究处在对复杂项目的描述阶段, 对复杂项目危机的研究以风险管理的思维为主。

纵观国内外文献, 复杂项目的复杂性构成缺乏共识导致目前对复杂项目危机也没有统一的界定, 不同研究分别从项目偏差、意外事件、突发事件概念范畴展开。有关复杂项目危机的研究集中于合理的组织设计、合同设计、项目风险控制及项目结果分析, 且这些研究侧重于阐明影响项目成败的因素, 项目危机应对研究主要基于社会学和哲学理论, 从项目组织、人员、团队等角度出发。

总体而言, 现有研究大多从静态角度探索项目危机引发因素, 对危机因素间的耦合作用及危机连锁效应缺乏研究, 因此, 仍然无法从本质上准确把握复杂项目危机的动态演化规律, 导致复杂项目管理实践中不能针对性地制定正确的危机应急管理措施。有关项目危机应急处置的研究局限于线性的指挥控制思想, 对如何跟随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对复杂项目危机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的应急管理研究不足。因此, 基于一种新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复杂项目危机传染过程, 从理论上准确把握复杂项目危机发生和连锁扩散的传染机制, 基于危机动态演化过程中复杂项目内外部环境和资源的变化制定危机处置策略, 已成为现代项目管理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王爱民、周文俊, 2011) [38]。

3 网格技术应用于复杂项目危机管理的研究展望

3.1 网格技术应用于复杂项目危机管理的优势

复杂项目危机管理是一个包含预报、检测、治理的动态系统工程, 需要多部门、多组织的联合, 而且项目环境危机社会之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互馈系统, 加大了复杂项目危机管理的难度。现有项目管理体系下, 任务活动数据分散在不同的项目单元中, 随着现代项目的复杂性增大, 各种数据分散将形成特有的信息和资源孤岛, 导致实践中不能在充分知情的条件下做出危机应急决策。同时, 复杂项目资源的异构性、自治性、分布性特征使得危机管理过程中出现部门分立、协同指挥不足、整体联动性差等低效问题, 严重影响对复杂项目危机的应急管理能力。

网格 (Grid) 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网格建立在网络之上, 最终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上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其中每一台参与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 就像摆放在围棋棋盘上的棋子一样, 棋盘上纵横交错的线条对应于现实世界的网络, 整个系统称为“网格”。网格实现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及知识资源等的全面共享和协同工作, 通过共享资源, 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网格计算主要有以下特点:分布与共享:网格资源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各不相同的资源, 所有网格上的使用者都可以使用网格上的资源;相似性:网格局部和整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局部具有全局的一些特征, 全局体现局部的特征;动态性与多样性:网格资源或服务会动态增加或减少, 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系统和类型各异的资源使得网格资源是异构和多样的;自治性与管理的多重性:网格允许资源拥有者对它的资源有自主的管理能力, 资源拥有者的管理权限高于网格管理, 同时, 资源也受到网格的统一管理[39]。

因此, 将网格技术应用于复杂项目危机应急管理, 通过网格将复杂项目空间的、多源的、异构的、跨组织的、分布的数据进行共享和整合, 可有效消除现有复杂项目危机管理的“信息和资源孤岛”;利用网格技术的优势, 通过项目网格资源的动态调度和优化, 基于复杂项目危机管理网格系统平台进行危机处置可以建立信息准确、统一指挥、反应敏捷的危机管理系统, 有效解决现有复杂项目危机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总体而言, 现有网格技术的应用研究侧重于城市网格化管理、基于网格的重大自然灾害资源配送方面, 基于网格聚合各类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管理系统为人们解决社会管理中复杂问题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技术和一种全新的管理视角。

3.2 未来研究展望

基于以上文献的研究, 针对复杂项目危机演化规律和动态、协同危机应急管理研究不足, 未来的研究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项目内部复杂性与外部复杂性来源要素及来源要素间的连锁反应强弱, 结合实证研究结论, 准确界定复杂项目。 (2) 借鉴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将网格引入复杂项目危机研究, 依据复杂项目任务活动之间的关系链构建复杂项目网格, 系统分析危机因素在复杂项目网格上的连锁扩散过程, 揭示复杂项目危机传导动力学机制, 为未来危机处置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 利用网格技术的优势, 构建复杂项目危机应急管理网格架构体系, 将复杂项目网格上异构、自治、分布的资源有效聚合起来, 为动态多变的复杂项目危机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可靠的依据, 并通过复杂项目网格资源的动态调度和优化, 实现实践中复杂项目危机应急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复杂建设项目 第2篇

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月22日)

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0页

在形式主义方面,主要是知行不

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有的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学了也是为应付场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无心也无力在实践中认真运用。有的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把安排领导出场讲话、组织发新闻、上电视作为头等大事,最后工作却不了了之。有的抓工作不讲实效,不下功夫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难以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响的事不做,工作汇报或年终总结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仪式一场接着一场,总结一份接着一份,评奖一个接着一个,最后都是“客里空”。有的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出镜、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众说是“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有的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0-311页

在官僚主义方面,主要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有的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关注,不愿深入困难艰苦地区,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不愿同基层和普通群众打交道,怕给自己添麻烦,工作上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得过且过。有的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最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后遗症。有的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对下吆五喝

六、横眉竖目,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甚至不给钱不办事,收了钱乱办事。有的对待上级部署囫囵吞枣、断章取义,执行上级决定照本宣科、等因奉此,或者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以前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不顾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有的官气十足、独断专行,老子天下第一,一切都要自己说了算,拒绝批评帮助,容不下他人,听不得不同意见。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1-312页

在享乐主义方面,主要是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有的意志消沉、信念动摇,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有的追求物质享受,情趣低俗,玩物丧志,沉湎花天酒地,热衷灯红酒绿,纵情声色犬马。有的拈轻怕重,安于现状,不愿吃苦出力,满足于现有学识和见解,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立新目标,缺乏新动力,“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2页

在奢靡之风方面,主要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有的修建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甚至占地上百亩、耗资几个亿,搞得富丽堂皇,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有的热衷于造节办节,节庆泛滥成灾,动辄花费几百万、几千万,劳民伤财啊!有的热衷于个人享受,住房不厌其大其多,车子不厌其豪华,菜肴不厌其精美,穿戴讲究名牌,对超出规定的生活待遇安之若素,还总嫌不够。有的要求超规格接待,住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酿,觥筹交错之后还要“意思意思”。有的兜里揣着价值不菲的会员卡、消费卡,在高档会馆里乐不思蜀,在高级运动场所流连忘返,在名山秀水间朝歌夜弦,在异国风情中醉生梦死,有的甚至到境外赌博场所挥金如土啊!有的作风不检点,甚至道德败坏、生活放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2页

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一些人那里,有的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有的精神空虚,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有的信念动摇,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在国外,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有的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当前腐败现象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9日)

从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看,有的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换一任领导变一套思路,负债累累、寅吃卯粮,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有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打折扣、搞变通;有的拍脑袋决策、搞一言堂,容不下他人,听不得不同意见;有的不敢担当、不愿负责,当“太平官”、“逍遥官”;有的心浮气躁、跑官要官,到处拉关系、找门路、搭天线;有的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松弛,信口开河、口无遮拦;有的玩心很重,玩风很浓,吃喝玩乐,文恬武嬉,花天酒地,乐此不疲;有的以改善接待条件之名,大建楼堂馆所,总统套房金碧辉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最后是自己受用;有的欺压群众、漠视民生,甚至以权谋私、弄权贪腐,巧立名目敛财牟利;等等。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从市县直属单位看,有的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浑浑噩噩混日子,上班时间斗地主、嗑瓜子、玩手机、逛淘宝,有的甚至随意离开工作岗位外出溜达消遣;有的作风飘浮、落实不力,工作底数不清、基层情况不明,唱功好、做功差;有的服务不主动,不作为、慢作为,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工作“中梗阻”,对上级交办的任务找客观原因顶着不办,对群众要办的事情找各种理由拖着不办;等等。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从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看,有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口号响当当、服务冷冰冰、办事慢腾腾,尤其是普通群众办事难上加难;有的吃拿卡要、雁过拔毛,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甚至收回扣、拿红包;有的“懒政”现象突出,出工不出力,懒懒散散,不下基层,不联系群众,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有的滥用职权,搞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借权营生;有的执法不公,搞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等。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其他基层组织看,有的不关心群众冷暖,责任心不强,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用上网代替上门、用通话代替见面,遇到矛盾绕道走;有的落实惠民政策缩水走样,机械执行、死板操作,好事办不好;有的工作不专心,在位不在岗,天天“走读”,有事找不着人,领导职责空置;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哄骗上级、糊弄群众;有的方法简单粗暴,对待群众态度恶劣、随意训斥,“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有的软弱涣散,服务群众意识和能力不强,办事不公;有的侵犯群众利益,克扣群众财物,个别地方的党政单位、干部拖欠群众钱款,打白条,耍赖账;等等。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中央要求把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作为巡视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四个着力”。两轮巡视下来,成效很大。有些问题要核实,可查性很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干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搞权色交易、权钱交易,有的严重超编制超职数配干部。从巡视看问题,再次印证了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十分紧迫。要正视严峻的形势,严肃纪律,严惩腐败,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对问题麻木不仁,要对症下药,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二〇一三年下半年中央巡视组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2014年1月23日)

巡视发现了一批领导干部问题线索和不少突出问题,有的问题性质是严重的,确实印证了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从严治党任务紧迫,不可有丝毫懈怠。这不是窥一斑,而是窥十斑见全豹,很多问题带有普遍性。我们必须正视问题,不能视而不见,高举轻放,看到问题不处理,否则就会积重难返,病入膏肓。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二〇一四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2014年6月26日)

一个时期以来,作风问题在党内确实相当严重,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不抓不行了。抓和不抓大不一样,小抓大抓也大不一样,只有动真格打硬仗,才能扫除顽瘴痼疾,取得人民满意的实效。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6月30日)

毋庸讳言,由于党内外、国内外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党的健康肌体也感染了不少病菌,一些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作风状况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很多“四风”问题被曝光,一批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问题相继被查处。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解决党内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党内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6月30日)

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缠绕着党员、干部,“温水煮青蛙”现象就会产生,一些人不知不觉就被人家请君入瓮了。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么多年,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8日),《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

加强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党员干部携款外逃事件时有发生。有的腐败分子先是做“裸官”,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有的跑到国外买豪车豪宅,挥金如土,逍遥法外;有的跑到国外摇身一变,参与当地选举。这些年,我们追回了一些重要外逃人员,但总体看,还是跑出去的多,抓回来的少,追逃工作还很艰巨。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七十八次会议上关于加强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的讲话》(2014年10月9日)

纠正“四风”面临反弹压力。我们从抓作风建设入手,制定并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聚焦“四风”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很难扭过来,常抓不懈才能防止卷土重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告一段落,对顶风作案的要严肃查处,典型曝光,通报全国。古人讲“以戒为固,以怠为败”。狭路相逢勇者胜,纠正“四风”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打赢这场斗争。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二〇一四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6日)

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任务艰巨。巡视发现这么多问题。各地普遍存在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窝案串案增多;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交织,权权、权钱、权色交易频发;官商勾结和上下勾连交织,利益输送手段隐蔽、方式多样;有的公然对抗、妨碍组织审查,形成“拦路虎”。通过巡视发现线索,坚决查处,这是兑现我们向全党全国人民的承诺,在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红线不能碰、底线不能破!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二〇一四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6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中央巡视组完成了对三十一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巡视全覆盖。巡视的强度、力度、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巡视发现的问题再次印证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魔高十丈,道高百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任务尤为紧迫,是一场持久战。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二〇一四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6日)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面临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复杂严峻,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一些腐败分子一意孤行,仍然没有收手,甚至变本加厉。从已经查处的案件和掌握的问题线索来看,一些腐败分子贪腐胃口之大、数额之巨、时间之长、情节之恶劣,令人触目惊心!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塌方式腐败”!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在反腐败问题上,社会上有一些不同认识。有的人认为反腐败是刮一阵风,搞一段时间就会过去,现在打枪,暂且低头;有的人认为反腐败查下去会打击面过大,影响经济发展,导致消费需求萎缩,甚至把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与反腐败力度加大扯在一起;有的人认为反腐败会让干部变得缩手缩脚、明哲保身,不愿意干事了;等等。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不反腐败确实要亡党,真反腐败不仅不会亡党,而且能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更加坚强、更有力量。

复杂建设项目 第3篇

一、着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全党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综合实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应对复杂经济环境,特别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本领。

一是具有世界眼光,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动向。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是否具有世界眼光是决定一个国家、地区和政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国际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灾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要拓展我们的视野、眼光和思维,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动向,站在战略的层面理清我们的发展思路,创新我们的发展策略,解决我们发展中的问题,力争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发展的浪潮中抢占发展先机,争得发展机遇。

二是善于把握规律,努力探求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同样,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来得突发,且来势凶猛,但也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学习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瞬息万变的动态变化中,善于发现规律,使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工作方法更加科学,措施更加得力,效果更加突出,最终使党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是富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种方法。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建设的创新。通过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着力在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中提高领导干部化危为机的本领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组织者,又是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的执行者。因此,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四种本领:

一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要提高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在具体工作中,领导干部既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决定、指示和政策,又要吃透下情,注重把上级的要求和本地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找准工作的结合点、突破点,提高领导干部贯彻执行能力,要明确重点工作,健全责任机制、督导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贯彻执行意识和效率。同时,领导干部要根据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工作方式方法,针对工作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工作要求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不断提高做好公共服务的本领。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首要职责,公共服务能力是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使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发挥好领导、组织、协调、管理作用,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功能。要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要及时负责地回应国家、社会和公众的服务要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要把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在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上。

三要不断提高搞好社会管理的本领。所谓社会管理能力,就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制定与实施社会管理规划和社会服务政策、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发展社会事业的本领。要想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学习社会管理知识,学习当代社会组织和管理知识,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等,了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突出社会矛盾及其规律,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当前重点是要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四要不断提高维护稳定的本领。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凸显,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领导干部要善于见微知著,对分裂势力要果断处置,对各类矛盾纠纷要及时化解,对群体性事件要妥善处理。着重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发展社会事业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着力增强执政意识,在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普通党员虽然看上去手中没有任何权力,但作为执政党的一名成员,同样要具有执政意识,这是我们党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还在继续加深的严峻形势下,对共产党员来说,必须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鲜明的宗旨意识、清醒的执政意识和自觉的责任意识为广大群众做出榜样。

一要做工作的模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对一个公职人员的起码要求。但共产党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一点,要努力做工作的模范。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无论做什么工作,用心去做,用情去做,兢兢业业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圆满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二要做团结的模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工作、生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新矛盾、新冲突。党员干部要满腔热情地为增强信心、重振经济多做工作,自觉地为应对危机贡献力量。引导人们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团结广大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

三要做廉洁的模范。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一场金融海啸,不仅冲击着经济领域,而且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此时,更要求党员干部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做合格的人民公仆。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复杂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第4篇

软件项目是在复杂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软件项目风险是指软件项目进行过程中及软件产品本身因受风险因素影响可能造成的伤害或损失。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正是在那些风险因素产生危害之前识别它们, 从而有计划地消除或削弱风险。被定义为风险因素的事件最终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可能使项目蒙受各种各样的损失, 也可能给项目带来很好的机会。这意味着, 风险管理涉及到风险活动的选择及具有不确定性的选择本身, 在软件项目过程及软件产品开发中的风险管理实质上是面临各种风险决策的选择过程。

1 软件项目风险分析

软件项目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大量的不确定性, 根据不同的风险特性和业务活动情况, 按软件项目的4大阶段 (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收尾阶段) 来实施风险管理。每个阶段的风险管理内容大致描述为:

(1) 启动阶段。对用户需求把握不准确, 造成整个项目产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向与实际的需求偏移, 或者由于用户的需求变化或潜在需求的遗漏加大软件项目实施的不确定性。

(2) 计划阶段。项目管理人员与项目实施人员之间的沟通不善, 或者对项目中出现的风险问题预估不够, 造成项目计划与实际操作方式偏移。

(3) 实施阶段。该阶段关注内容一般比较复杂, 包括经济方面的风险问题、技术方面的风险问题, 以及其他的一些不确定的社会或人为的风险问题。

(4) 收尾阶段。存在少量的其他风险, 如项目的验收、项目款项的结算等。

所以说, 软件项目研制从启动、计划、实施到收尾的过程中, 一直存在着风险的问题, 也一直存在着项目中止的可能性。项目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风险。实时监控、迅速解决风险问题的软件风险管理活动的实施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

2 软件项目风险管理要点

2.1 量化不确定的程度和与每个风险相关的损失的程度

为了实现这点, 必须对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1) 项目风险。项目风险是指潜在的预算、进度、人力 (工作人员和组织) 、资源、客户、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对软件项目的影响。项目风险威胁项目计划, 如果风险变成现实, 有可能会拖延项目的进度, 增加项目的成本。项目风险的因素还包括项目的复杂性、规模、结构的不确定性。

(2) 技术风险。是指潜在地设计、实现、接口、验证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规约的二义性、技术的不确定性、陈旧的技术、以及“过于先进”的技术也是风险因素。技术风险威胁要开发的软件的质量及交付时间。如果技术风险变成现实, 则开发工作可能变得很困难或者不可能。

(3) 商业风险。商业风险威胁到要开发软件的生存能力。商业风险常常会危害项目或产品。

2.2 准确定性各种形式的项目风险, 做到有的放矢

软件项目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形式:

(1) 已知风险。是通过仔细评估项目计划、开发项目的商业及技术环境、以及其它可靠的信息来源 (如不现实的交付时间, 没有需求或软件范围的文档、恶劣的开发环境) 之后可以发现的那些风险。

(2) 可预测风险。能够从过去项目的经验中推测出来 (如人员调整, 与客户之间无法沟通, 由于需要进行维护而使开发人员精力分散) 。

(3) 不可预测风险。它们可能、也会真的出现, 但很难事先识别出它们。

2.3 采取避免策略

这可以通过建立一个风险缓解计划来达到。所有风险缓解分析活动都只有一个目的:辅助项目组建立缓解乃至避免风险的策略。一个有效的策略必须考虑3个问题:风险避免原则;风险监控措施;风险管理活动计划。

3 软件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3.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阶段的目标是指确定哪些可能影响项目目标实现 (导致费用超支、进度推迟或性能降低) 的潜在问题。应该全面、系统地考虑, 以便找出在实现项目目标过程中的异常的风险。风险应定期审查, 以便重新检查可能的风险来源和调整条件, 从而进一步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或者是未知的风险。

风险识别方法包括: (1) 类比法:通过获取组织财富库中《组织风险数据表》和历史类似项目积累的风险数据来识别风险。在《组织风险数据表》中, 按类别列出了在组织范围内与项目有关的所有可能风险描述, 使得项目经理集中来识别常见的、已知的和可预测的风险, 如产品规模风险、人力资源风险、需求风险、管理风险及技术风险等。同时《组织风险数据表》列出针对每个风险的缓解措施建议, 可以指导项目经理制订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项目组根据本项目的特点, 获取类似项目的《项目风险管理报告》, 结合《组织风险数据表》的内容进行完善后, 形成本项目的《项目风险管理报告》。类比法的优点是它使风险识别能按照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去识别风险, 且简单易行; (2) 头脑风暴法:项目经理组织合适人员 (可考虑项目组成员、外聘专家、客户等各方人员) 组成小组, 根据项目目标、项目的制约因素和假设条件、与本项目具有相关性的历史资料以及过去的经验教训等信息通过头脑风暴法分析得出项目的可能风险。

项目组可以结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项目风险识别。首先项目经理通过类比法识别, 再召开头脑风暴会议。

3.2 风险评估

3.2.1 评价风险可能性和影响

风险概率指的是风险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自然语言术语来映射数字概率范围。表1列出了5段概率分级中自然语言术语和数字概率范围映射关系。注意, 用来计算的概率值等于概率范围的中间值取整。有了映射表格的帮助, 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表达选择每个风险概率范围以及概率值。

影响是指当风险说明中所预料的结果发生时可能会对项目产生的冲击。其量化评价要考虑到其性质、范围和时间, 风险的影响通过设置3级风险影响等级值来衡量。通过风险发生后对项目目标 (成本增加、进度增加和技术方面) 的影响进行判断。如表2所示。

如果对成本、进度和技术多方面都有影响, 先分别从多方面判断风险影响值, 最终取多个值中的最大值。

3.2.2 计算风险值

风险值=风险概率风险影响

风险阀值是风险控制点, 对于达到该阀值的风险, 需要制订风险缓解措施。如可将风险阀值定义为1.5。如果一个风险影响很大, 但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也不应为之付出太多的管理时间。而那些高影响并且中高可能性的风险以及中度影响且有高度可能性的风险, 则应当引起管理层更多的注意。

3.2.3 确定风险优先级

定义一个高优先级列表, 方法是从将识别出的所有风险中大于风险阈值的风险中选择一个子集 (可能是最高的3到10个风险) 。此表将作为风险处理和减缓计划的输入。由于每个项目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所以风险管理 (处理、减缓、跟踪) 必须把精力集中在这种最重要的风险子集上。当然, 如果在项目进行中条件和优先级改变了, 那么组成此子集的风险也要随之改变。

3.2.4 对风险分类

适当的时候, 可以把风险进行分类, 即相关的风险分组到一起:这些风险可能需要相似的风险处理或者可能会在同一领域发生反面影响。这种分组有助于理解风险的本质, 并且会导致更为有效的风险处理和减缓计划。

3.3 风险缓解

风险缓解是针对那些对项目来说最重要的风险 (风险值达到风险阈值) 拟订风险缓解措施的过程。包括:缓解方式、缓解措施、责任人等。缓解方式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减缓。

(1) 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在项目早期的计划阶段经常使用的一种有效手段。风险有可能通过下列行动被消除:缩小项目目标或功能的范围, 或者采用一种进化的开发方法以利用其临时解决该风险问题所具备的初步能力。避免风险就是把风险置于项目范围之外。

(2) 风险转移。与风险规避一样, 风险转移也是项目开始阶段所用的一种有效途径。举例可以说明:把一个具有高风险的功能转移到一个能够成功实现它的相关项目或系统中。

(3) 风险接受。有时, 由于政策、市场或客户的需求, 必须接受风险的事实以处理风险。对该风险以及它对项目的影响必须进行持续地监视和报告。这种情况下, 管理层要接受所涉及的风险, 并且承认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这时, 风险事实会给项目计划或预算带来影响, 所以需要估计出这一部分的成本和工作量, 把它作为管理储备估计的一部分, 以留有足够的资金, 在风险发生时可以使用这一部分储备。

(4) 风险减缓。风险减缓是指建立一种行动计划以阻止风险的发生、或者是当风险发生时减少它对项目的影响。

制订风险缓解措施的时候, 建议参照组织的《风险数据表》。优先级越高的风险, 优先保证缓解措施所需资源。对于优先级高的风险, 项目经理应该判断风险发生时是否要制订应急措施。高级别的风险可以考虑制定多个缓解措施。

3.4 风险监控

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此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预先制订的计划定期监督风险, 风险应从3个方面进行监控:

(1) 监控风险的状态。监控风险的状态并对风险缓解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将风险状态和缓解措施执行情况记录于《项目风险管理报告》。

风险状态包括: (1) 风险被缓解, 关闭; (2) 风险已发生, 转入问题, 关闭; (3) 监控中, 缓解措施正在实施; (4) 监控中; (5) 新识别风险。

缓解措施执行情况包括: (1) 正在执行; (2) 已执行; (3) 更新缓解措施。

(2) 应急措施的执行。当风险发生时, 转为项目问题, 遵循项目问题进行问题跟踪。执行相应的应急措施。

(3) 风险持续管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持续进行风险识别、评估、缓解和监控工作, 风险跟踪包括在项目会议上进行跟踪。在事件驱动下, 即存在风险的表征时进行跟踪。在项目的关键时期 (如里程碑) 进行跟踪。

风险控制:要对减缓活动和风险进行跟踪审查。定期对各项目风险进行再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更新各项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和影响度, 如果某项目风险已消除, 则其状态为“关闭”。如果识别出新风险, 对其进行评估, 确定风险处理措施。如果风险已发生, 则该风险转化为问题, 其状态为“问题”, 按项目问题管理过程进行管理。

新风险的分析:应尽早发现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 防患于未然。例如:审查《项目成员周报》提供的信息、在项目会议上提供的情况、识别可能对项目未来产生影响的问题、识别和分析成本或进度方面所表现的趋势以判别是否有可能发生重大偏差等。此外, 还应注意其他可能给项目带来麻烦的信号, 如:报告带有主观性或走形式、加班过度、发生互相责备的不合作情况、团队在评估和进度方面缺乏信心、团队士气发生问题、项目偏离计划过程、沟通减少、采取“走捷径”的做法、发现新的重大风险等。如果发现有上述情况, 就应分析项目目前的状况是否有问题, 是否需要调整或新增风险。

4 结束语

风险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述提出的风险管理实践方案是结合复杂软件项目和风险管理理论共同制定出来的。事实证明, 该套方案基本满足我们对复杂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需要, 可以将大量不确定性风险挖掘出来, 并量化分析处理, 积极高效处置。

参考文献

[1]毛明志, 葛晓炜.有效的软件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模型[J].科技管理, 2005 (12) .

[2]毛明志, 葛晓炜.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模型的分析与研究[J].科技管理, 2005 (6) .

[3]J.Rodney Turner.项目管理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F.L.哈里森.高级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英语复杂又不复杂作文 第5篇

在我刚上小学时,学好英语是我的一个大问题,每次看到英语字母时,就难过得想哭。

英语复杂,每天早上天不亮,我妈就用“狮吼功”把我从温暖的被窝中叫起,让我听英语,说是多听才会。可怜的.我只好洗耳恭听,可里面放的句子,我是一个也听不懂,越听越像催眠曲,不一会儿,我的上眼皮就开始和下眼皮“打架”,渐渐地,眼睛就眯了起来,还不等睡着呢,妈妈便过来了。如果被妈妈发现,自然少不了一顿臭骂,于是,我每次在妈妈来的时候,便装出聚精会神的样子,所以总能过关。但夜路走多了,难免会撞上鬼,我也有好几次被妈妈发现,挨了一顿批评不说,听英语的次数也增加了不少。

英语复杂,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妈妈总会让我给她背单词。每每到了这个时候,我恨不得把英语书全部都撕掉,让妈妈再也不能考问我单词。可这个美梦终究是不会实现的。我只好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客厅。考问时,只要你走进我家,就会发现,一个小女孩坐在沙发上,正满脸泪水,结结巴巴地背着单词。没错!这就是我被妈妈考问单词时的场景。每次,妈妈总是先让我在阳台上背单词,认为自己背好了,再去找她。可每次,在阳台上背时,张口就来,十分顺利。可一到妈妈面前,就像从来都没有背过单词一样,那些英语字母就像小精灵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滑来滑去。当我准备将它们组成一个单词时,他们却又开始捉迷藏,总是让我费好半天的劲儿,才将它们捉住,组成单词,可常常把它们调换位置,或是让他们搬家,有时多一个少一个也说不定。

英语同时也不复杂。我小学二年级时,妈妈看我学英语吃力,便给我报了一个英语兴趣班。起初,我是拒绝的。可是上了一次后,就越来越想上了,越来越有兴趣。从此,我的英语成绩一飞冲天,跟班里英语尖子生差不多,我也越来越喜欢英语,对英语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在后来的学习中也不吃力,反而更加轻松。

复杂的人文状况 第6篇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

中亚极端势力之所以能利用宗教旗号,是因为该地区是伊斯兰教的传统地区,既受中东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又有伊斯兰在中亚地区"本土化"的特点,尤其是苏联解体前后当局宗教政策的变动为极端势力提供的时机和土壤。

伊斯兰教虽已在中亚传播一千多年,但真正扎根于此,要归因于14世纪以后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活动。苏菲派以其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强烈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穆斯林,派内组织严密,教阶等级森严,极难为世俗政府所控制。在苏联时期,中亚伊斯兰教虽然受到严重冲击,但地下宗教活动始终存在,它们的头目绝大多数属于苏菲派。20世纪90年代中亚国家独立之初,都把复兴伊斯兰教作为建立民族国家的精神保障,苏联时期那些官方的神职人员在虔诚的穆斯林心目中早已威信扫地,潜身地下的思想极端的苏菲派头目应运而出,成为宗教界的头面人物。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并不平衡,人们对伊斯兰教的信仰程度也有较大差别。由于伊斯兰教传入中亚的时间有先有后以及受当地居民习性的影响,伊斯兰宗教氛围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两国的南部地区较浓,教徒对真主也很虔诚。而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北部长期以游牧为生的地区,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小,基本上没有几所清真寺,人们也不大重视伊斯兰教礼仪,妇女更无戴面纱的习惯,饮酒在这些地区也较普遍,因此被传统神职人员批评为穆斯林的"坏孩子"。中亚地区极端势力的活跃程度正与伊斯兰教的影响程度相符,宗教意识越是接近狂热,就越容易受到以"建立真正的伊斯兰国家"为目标的极端分子的煽动和利诱。

主张原教旨主义的瓦哈比派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的费尔干纳谷地盛行。费尔干纳谷地在历史上就是中亚伊斯兰教氛围最为浓厚的地区,在苏联解体前后,该谷地的清真寺数量增加了20多倍,到清真寺和经文学校学习《古兰经》的人数更是多得难以数计,而且大部分私立宗教学校都有伊朗、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宗教团体的资助。但费尔干纳谷地更主要的特色却在于,这里是中亚瓦哈比派的发祥地。瓦哈比派是18世纪中叶阿拉伯半岛上发生的近代史上首次规模较大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后来这一教派的教义成为沙特阿拉伯的国教。瓦哈比主义本来是宗教意义上的原教旨主义,与极端政治性的恐怖原教旨主义有区别,它提倡正本清源、返朴归真。但在传入中亚后,与整体伊斯兰教一样,也出现了"本土化"的变化,成为当地极端势力手中的一面旗帜。

伊斯兰教在中亚近百年来基本处于被压抑的地位,长期形成了官方伊斯兰与民间伊斯兰并存和平行发展的畸形状态,尤其是在苏联时期,这种特色更加明显。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实行"新思维"、"公开化"以后,一反过去把整个宗教界看做是"剥削制度的帮凶"、把宗教看成是敌视劳动群众利益的反动的意识形态的做法,使一些宗教报刊,如塔吉克斯坦的《伊斯兰真理》,在"公开性"自由化的口号下连篇累牍地刊载包括霍梅尼在内的伊斯兰教领袖和思想家的作品和言论集,对苏联境内的中亚地区出现伊斯兰复兴产生了重大影响。中亚国家独立后,各国领导人都或多或少地对伊斯兰教表现出一定民族感情。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认为,"宗教现已成为社会生活精神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类一些共同理想作为其人道主义教义的基础"。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也承认,"宗教是人类的可靠伴侣,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伊斯兰教--我们祖辈的宗教的例子,我们有理由确信这一点"。正因如此,中亚国家出现兴建清真寺的高潮,国际伊斯兰激进势力也借机进入中亚传播极端宗教思想。于是,长期受遏制的宗教意识大幅度反弹,一些激进分子建立了具有极端政治意识的宗教政党,成为中亚极端势力滋生与生存的土壤。

单一的"民族认同"

中亚是人类最古老的居住区之一。随着历史上一次次的民族迁徙和外部势力入侵,中亚逐步发展成为多民族共居区,在苏联解体后独立出来的中亚五国中,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土库曼族和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六个民族占全区总人口的84%。俄罗斯族是19世纪中叶进入中亚的最大外来民族。到苏联解体时,在中亚俄罗斯人已近100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20%。由于中亚国家民族构成多样,相互关系复杂,族际矛盾突出,由此衍生的问题错综交织。这些都使极端势力能有机会和条件在为本民族或部族谋利益的口号下从事恐怖破坏活动,并在民众中获得相当的社会基础。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

人为区分民族并建立民族国家,为当前中亚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埋下了祸根。1924年,苏联为建立民族国家而进行民族区分,但在当时及后来的局部调整时考虑的原则不仅是人文因素,经济生产地域和"分而治之"政策也是重要因素。这种人为划分的国界把某些民族聚居区一分为二甚至更多,有些地段与历史传统归属不符,造成五国相互之间均存在跨国民族,对某些边界地段走向和邻国境内某些民族聚居区归属问题争执不休。此外,邻国主体民族在一国的聚居区大多集中在边境地带,为区域民族分立或分离活动造成一定的便利条件。这些地区目前都是中亚极端势力异常活跃的重灾区。

在多民族地区建立单一民族国家,成为诱发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间矛盾的一大根源。中亚各国都是多民族国家,从民族数量上看,多者130个左右(哈131个,乌129个),少者也80多个(吉)。但是,中亚五国独立后所通过的新宪法无一例外地都把国体规定为单一的主体民族国家,赋予主体民族以特殊地位和权益,并把主体民族语言法定为国语,诱发了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各主体民族内部历史上形成的利益集团争斗,也使极端势力有机可乘。这种斗争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1)地区集团冲突。中亚各国主体民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上出现差异并形成地区利益集团,使主体民族内部在一系列大政方针上产生分歧和冲突。(2)部族集团矛盾。中亚主体民族是在众多部族或部落长期相互交融的进程中产生的,多数民族至今仍存在有较大差异的部族,并按血亲远近分成若干部族集团。这些部族集团都有自己的代表,他们在政权机构中所占的比重,始终是各部族比较关注的问题。例如,哈萨克族分为大、中、小三帐,各帐都有代表人物在政府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哈独立初期,大、中两帐曾指责小帐代表纳扎尔巴耶夫(哈现任总统)制定的方针政策未顾及它们的利益。哈族人对领导人部族出身不感兴趣的只占30%,有13%的人强烈要求本部族代表执掌大权,有19%的女性表示如果她成为领导人,将把自己的亲属安置在身边。(3)宗教引起的矛盾。中亚是多宗教地区,但占优势的是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佛教、犹太教等教徒时常发生利益冲突。同时,伊斯兰教本身派中有派,关系非常复杂。中亚的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中亚逊尼派穆斯林分为若干支派,有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有近30个派别、乌兹别克斯坦有15个派别,各派对教规、教义等在理解和态度上的差异,使信仰同一宗教的主体民族内部出现分歧,成为族内冲突的导火索。

地缘环境的独特景观

从周边地区的地缘因素看:中亚五国的南部与长期战乱不止的阿富汗接壤,共同边界达2300多公里(塔吉克斯坦1206公里、乌兹别克斯坦160公里、土库曼斯坦984公里)。在这条漫长的边界上,三国主体民族均跨界而居,塔吉克族还是阿富汗的第二大民族(约占阿富汗总人口的30%),构成目前反塔利班北方联盟的主体。而阿富汗从1979年"抗苏圣战"起就是国际"圣战主义分子"的云集之地。苏联撤军后,在阿富汗的阿拉伯人即协同各"圣战"力量打内战。后来又大多集中在本·拉登麾下,成为国际恐怖势力的核心组织。西南和西部与伊朗、外高加索三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俄罗斯的多事之地北高加索地区相邻。东部与我国以穆斯林居多的新疆地区交界,彼此有近10个宗教相同、传统相近、语言相通的跨界民族。

从中亚内部地缘因素看来:中亚五国长期处于同一个人文地带,且在同一个国家--苏联框架内共同生活了近70年,各国居民相互迁居及各族男女通婚现象普遍,形成了大量跨界而居的民族群体。人为划界造成的跨界群体多相对集中居住,且邻近相应的主体民族国家,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人文格局,使这些民族在居住国的地位和社会活动带有相应主体民族国家的背景。因此,民族间矛盾必会掺入国家间关系的因素,而国家间关系也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同时,五国之间都是陆地边界,彼此没有自然屏障,尤其是在费尔干纳谷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相互多有飞地,边界在复杂的地形中犬牙交错地扭结在一起。此外,中亚国家独立后,大多缺少足够的军警力量有效控制本国边界,有的对外边界仍由俄罗斯边防军警卫。这种边界模糊不清、防卫不严、民族跨界居住的现象,成了中亚内部地缘环境的独特景观。

中亚内外地缘环境的特殊性使极端势力如鱼得水。首先,极端势力能方便地在更广的范围内筹集资金。如:"乌伊运"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自筹资金,二是外来资助。自筹部分主要是经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欧洲这条"跨国犯罪走廊"通过走私毒品和枪支弹药所得。哈萨克斯坦政府官员称,盘踞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乌伊运"分子控制着从阿富汗进入中亚的毒品的70%,巴特肯地区从1998年起就已经成为从塔吉克斯坦运输毒品的中转基地。俄罗斯内务部长说,"乌伊运"多年来一直与车臣非法武装合作贩运毒品。他们把非法走私所得通过自己设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贸易公司"洗钱"。外来资助主要有:一是出身费尔干纳的乌兹别克族人(在沙特阿拉伯有70万人,在阿富汗约200万人)的捐赠;二是其他伊斯兰国家宗教政党和组织的赞助。从1996年开始,"乌伊运"先后接受拉登"世界圣战基金会"、国际伊斯兰组织等国际极端势力的资助达数百万美元。

复杂建设项目 第7篇

输变电工程涵盖了土建、电气安装等多专业工程子项, 各专业间纵向、横向衔接紧密, 输变电工程建设有一系列基本程序, 涉及了多个项目干系人, 同时, 还需考虑业主方需求, 做到项目质量、进度、成本之间的协调与控制。因此, 输变电工程建设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以下将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看作在一定环境之中由多个阶段/要素组成的、为达到整体目标而存在的系统工程, 运用系统集成思想, 以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 使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各阶段/要素有效集成为一个整体, 并以系统为研究对象解决该整体的管理问题, 同时根据一定的方法进行综合优化与控制, 达到提高业主对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目的。

2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子系统

建立起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管理要素子系统、组织结构子系统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子系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具有内在规律的[2]。项目管理全要素在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的, 在质量、成本和进度三大核心要素基础上引入人员、安全、风险、资源、环境和信息沟通等其它项目管理要素, 构建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全要素子系统。在此模型中, 突出质量、成本和进度三大核心要素控制的均衡。此外, 人员、安全、风险、资源、环境、信息等要素位于核心要素的外围, 在不同程度上与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相互影响[3]。

在EPC项目管理模式下, 可建立各方参与的组织结构集成模型见图1。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因合同关系组成了一定的组织结构, 变站子项目、送电线路子项目、通信工程子项目和电缆隧道子项目由项目管理部和分包单位进行直接管理, 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对项目管理部、分包单位及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各子项目组成的整体具有决策权, 在其设计施工过程中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反馈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将传统管理模式中相对独立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与运营阶段运用集成思想, 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各方面进行有机集成见图2。业主单位、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与分包单位运用统一的管理语言和规则及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以实现全寿命周期内项目管理的目标。

3 项目管理系统模型建立

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从空间多个维度覆盖了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其着眼点是质量、成本和进度三大项目管理要素的均衡。通过已建立的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管理要素子系统、组织结构子系统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子系统, 构建从总承包单位角度出发的集成模型。

1) 系统变量设计:

研究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 其变量包括了质量Q、成本C、进度T。由于总承包单位受到业主单位的合同约束, 以及受到了监理单位的监督, 因此其质量、成本、进度的变化范围受到了限制。其总体质量水平Q应高于业主单位所要求的最低水平, 即Q≥Q0;其总成本C应低于与业主单位签订的合同金额, 即CC0;其总工期T应早于与业主单位签订的合同工期, 即TT0。

2) 系统集成研究边界: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应包括项目管理从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各个寿命周期, 同时在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参与的组织结构集成下, 着眼于项目管理三大要素质量、成本、进度的均衡, 以实现输变电工程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图3所示的是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研究边界示意图。

3) 系统模型:

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全局集成。全局集成是指应用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在整个工程项目范围内综合应用的集成, 它包括针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纵向集成和工程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横向集成。而局部集成是指企业内部上下级间的纵向集成和企业各部门间、企业总部与现场间的横向集成。在集成管理系统中, 组织集成是基础, 可以说是集成管理的主体, 在整体系统中处主动地位;业务过程集成是管理的对象, 在集成管理中处于受控制的地位;目标要素集成是按照管理对象而选择的相应管理方法, 管理对象与管理方法两者同一过程、并行联动, 是集成管理的核心;信息集成是各种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 支撑着管理方法的实施, 是集成管理的公用共享平台。根据上述要求, 建立起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

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参与方集成、多目标要素集成是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集成的四个层面, 只有实现了各个层面的综合集成, 才能真正实现其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益, 实现这个开放复杂巨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和所谓的系统功能的“涌现”[4]。

4) 系统模型均衡优化:

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的核心是参与各方集成、过程集成与多目标要素集成的均衡优化。在以总承包单位为出发点的前提下, 将项目各阶段各工序的优化集成作为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过程集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将各阶段各工序的工期、成本、质量的均衡作为多目标要素集成表现形式, 从而建立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均衡优化的数理模型。

5) 前提假设:

假设单项工作的质量Qi是对此工作的质量要求的严格程度。整个工程的质量Q通过各个单项工作的质量加权平均得到。Q越接近1表示质量要求的严格程度越高, Q越接近0则表示对质量要求的严格程度越低。假设质量权重值为λi, λi越大表明质量的下降对整个工程产生的影响越大。

此外, 还需要对这三者的关系作如下假设:

假设1:单项工序的成本Ci是实际持续时间T (i) 的线性函数, 两者呈正比关系, 实际持续时间T (i) 越短, 成本越低。

假设2:单项工序的质量Qi是实际持续时间T (i) 的线性函数, 两者呈正比关系, 实际持续时间T (i) 越短, 单位工程质量Q (i) 越低。

其中, Tn (i) ≥T (i) ≥Tc (i) , Tn (i) 为完成第i项工序最长持续时间, Tc (i) 为完成第i项工序所需的最短持续时间。

6) 单属性效用函数构建:

根据相关研究[5][6], 进度效用函数的构建如下:

其中, T为完成项目的实际工期, Tn为完成项目的最长持续时间, Tc为完成项目所需的最短持续时间。

成本效用函数的构建如下:

其中, C为完成项目的实际成本, Cn为完成项目所需的最小成本, Cc为完成项目所需的最大成本。

质量效用函数的构建如下:

其中, Q为完成项目的实际质量, Qn为完成项目要求的最高质量, Qc为完成项目要求的最劣质量。

7) 多属性效用函数构建:

考虑成本和阶段完成时间的线性关系, 根据网络计划方法及上述假设, 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效用综合均衡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如下:

a每项工作的实际持续时间介于该项工作的最长持续时间和最短持续时间之间, 即;

b工序的实际成本为:

其中:

c工序的实际质量为:

其中:

d整个工程项目的总工期可以通过关键路线法得到, 因此, 整个工程项目的总成本可表示为:

整个工程项目的总质量可表示为:

其中,

本章中, 选取工期、成本和质量为多属性变量来约束多属性效用函数。用T (工期) 、C (成本) 和Q (质量) 代表属性变量, 效用函数u=u (T, C, Q) 表示为:

其中, u (T) , u (C) 和u (Q) 分别表示工期, 成本和质量的单变量效用, ωT, ωC, ωQ分别代表相应的权重系数。

8) 多属性效用均衡优化模型:

利用工期、成本和质量这三者和工期之间的关系, 效用函数可以最终写成一个对工期的一元函数, 找出效用函数的最大值点即是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均衡优化的结果。

目标函数:

maxu=ωrut+ωcuq+ωQus

undefined

约束条件如下:

目标函数是关于以T (i)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其约束条件是一系列线性不等式, 本文选取多约束非线性二次规划算法进行求解[7]。

4 系统模型均衡优化偏差分析

对于均衡优化结果, 可以通过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均衡优化偏差分析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以将优化前的工期、成本和质量数据作为计划值, 将优化后的工期、成本和质量数据作为实际值, 以分析优化后结果与优化前的数据进行偏差分析。

BCWS曲线是指按计划工作量的预算成本曲线, 是综合进度计划和预算成本后的曲线;BCWP曲线是指按己完工作量的预算成本曲线, 是定期按己完成的工作量和定额预算得出的曲线; ACWP曲线是指按己完工作量的实际成本曲线;ACQWP曲线则是按照己完成工作量的包括修复质量在内的实际成本:

1) 成本偏差CV=BCWP-ACWP。CV>0, 项目实际消耗成本低于预算。

2) 进度偏差SV=BCWP-BCWS。SV>0, 项目的进度超前于计划。

3) 质量偏差QV QV=ACQWP-ACWP。QV>0, 项目实际完成工作量的实际质量水平优于质量规定水平。

4) 成本绩效指数CPI

预算值和实际值的比值即费用绩效指数CPI也能反映造价节支或超支的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

CPI>1, 表明项目成本低于预算, 运作好于计划, 反之表明项目成本超出预算。

5) 进度绩效指数SPI

预算实际进度值和预算计划进度值的比值即进度绩效指数SPI也能反映进度提前或拖后的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

SPI>1, 表明项目的进度超前于计划, 反之表明项目的进度落后于计划。

6) 质量绩效指数 (QPI)

ACQWP和ACWP的比值即质量绩效指数QPI, 它也能反映质量完成的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

QPI>1, 表明项目质量高于计划, 反之表明项目质量低于预算。

综合工期、成本和质量的多要素偏差分析, 建立如图6所示的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均衡优化偏差分析曲线集合。

图6直观表明工期、成本和质量的多要素偏差分析各比较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成本偏差CV、进度偏差TV和质量偏差QV的分析, 可以找出项目中出现偏差的环节, 从而找出可以改进项目成本、进度、质量的着手点, 使项目各工序能够得到有效的优化均衡, 实现项目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5 实例分析

将上述输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及其均衡数理模型, 以RL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为例, 对该模型进行数值分析。

1) RL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概况:

某220kV RL变电站站址地块用地性质为供电建设用地。其工程范围包括变电站、220kV/110kV线路、光纤通信工程、电力隧道几个部分。

2) RL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网络图:

为明确各项目各工序与工期之间的关系, 在RL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工作结构分解的基础上, 通过PROJECT做出关于RL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甘特图。根据RL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工序表, 可做出RL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网络图, 如图6所示。

图6中, 粗箭线所经过的工序为RL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的关键路径, 基于RL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网络图, 通过关键路径法可以得到包括设计阶段在内的项目的总的正常工期为383个工作日。

该问题以工期最短, 质量安全总系数最高, 成本最低情况下, 以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 对220千伏RL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优化设计。整个工程可以分为59个工序, 每道工序工期不同, 正常工期和最短工期不同, 各要素的权重指数不同。由于成本, 质量都可以转化为工期的线性函数, 该问题数学模型由原来的359个变量, 转化为59个整数变量和359个不等式约束。由于工序43, 55和59的正常工作时间和最短工作时间一致, 优化的工序缩减到56个, 数学模型转化为56个整数变量。又由于成本、质量与工期之间的线性关系, 约束变量缩减为59个不等式约束。56个整数变量分别为每个任务作业的时间, 根据表5-1, 每道工序可取时间个数的乘积即是可行解的个数, 经计算, 所有变量可用取值组合个数大于6103个。这里, 工期、成本和质量的权重系数ωT, ωC, ωQ分别取0.3、0.4和0.3。

3) 系统模型优化:

根据RL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优化参数, 在MATLAB中, 运用Optimization Toolbox进行非线性二次规划运算。这是不包括工序43, 55和59在内的由优化后各工序工期组成的向量。均衡优化后, 项目多属性总效用为267.72, 比均衡优化前的多属性总效用27.56增加了871.41%。均衡优化后项目总工期为337天, 比均衡优化前的总工期缩短了46天;项目总成本为23137.02万元, 比均衡优化前的总成本20130.91万元增加了14.93%;项目总质量水平为0.9626, 比均衡优化前的质量0.9244增加了4.13%。

4) 集成优化结果偏差分析:

根据多要素偏差分析的内容, 将优化前的工期、成本和质量数据作为计划值, 将优化后的工期、成本和质量数据作为实际值, 以分析优化后结果与优化前的数据进行偏差分析, 明确两者工期、成本和质量的差异所在, 可从检查时点开始重新进行成本控制方案优化, 寻求更优路线和计划。从模型集成优化结果偏差分析参数可知, 2011年第三季度 (7-9月) 是项目建设的高峰期, 很多工序将在这一时间段里开展, 因而是管理的重点阶段。另外, 优化前项目整体完成时预计值20130.91万元, 优化后实际值23137.02万元比优化前完成时预计值多了3006.11万元。通过计算集成优化结果偏差分析相关指标值, 以找到具体的偏差所在。

从模型集成优化结果偏差分析指标值数据可知, 各月份中, CV<0, CPI<1, 优化后的项目总成本超出了优化前的项目总成本;SV>0, SPI>1, 优化后的项目总工期比优化前的项目总工期缩短;QV>0, QPI>1, 优化后的项目质量高于优化前的项目质量。

从上述分析可知, 在RL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的集成优化中, 通过适当地增加项目成本的方式来缩短项目总工期和提高项目的质量, 以实现项目成本、工期与质量三者的均衡优化, 而不是以单一的成本最小化, 或工期最短, 或质量最优为目标。

6 结 论

结合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 通过对其管理模式与工作分解结构的分析, 论证系统集成的思想与方法在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复杂系统管理中的适用性。通过研究, 本文建立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的工作结构分解, 初步明确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集成特征及项目管理的范围如下:

1) 通过对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要素、组织结构和生命周期的分析, 建立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管理要素子系统、组织结构子系统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子系统。构建了从总承包单位角度出发的管理核心要素子系统、组织结构子系统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子系统的集成模型, 将成本、进度、质量三大目标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考虑, 反复协调和平衡, 可使费用、质量和进度三大目标统一, 确保整个目标系统可行, 并实现整个目标系统最优。

2) 建立输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的均衡数理模型, 并运用可实现多目标优化的非线性二次规划算法对模型各要素进行均衡优化求解。运用基于挣值管理的方法对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的工期、成本、质量要素进行偏差分析。

3) 对输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进行集成管理和优化, 最终实现综合效用的最大化。在文中, 应用非线性二次规划的算法对项目计划进行优化, 寻求最优计划方案, 实现了工期成本质量三要素效用优化。通过实例应用, 验证了优化模型的科学性、有效性。

以下问题仍需要待进一步的研究:

4) 实际项目管理过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构建模型时设定的假设条件, 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地放宽条件, 使其能更加贴近实际。

5) 在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求解过程中, 运用非线性二次规划算法求解这类问题时, 难以观察到目标函数的变化轨迹。后续研究可运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智能算法进行进一步验证, 以明确管理状态。

摘要:输变电工程是由多个可以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阶段/要素为达到整体目标而存在的复杂系统工程;运用系统集成思想, 通过分析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 明确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子系统。运用系统集成的思想与方法, 构建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模型, 并通过可实现多目标优化的非线性二次规划对模型各要素进行均衡优化, 从而使输变电工程建设各阶段、各管理要素达到整体最优。

关键词:复杂系统,集成方法,输变电工程管理

参考文献

[1]J.Harrington.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M].1973, reprint New York:Robert E.Krieger Publishing Co., 1979, 11-76.

[2]Wang Yang, Liang Zheng.The Dynamic Re-search on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Invest-ment/financ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Regional Inter-city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A].EBM 2010.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C].American:Produced by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2010, 3, 25:1860-1867.

[3]Wang Yang, Liang Zheng.A DynamicalModel of Program Management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A].Date Processing and Quantitative Econo-my Modeling[C].Sydney, Australia: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2010, 7, 24:212-219.

[4]Wang Yang, Liang Zheng.Research on ARegional Inter-City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Dynam-ic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Item Division Theory[A].2009TY-IMO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anagement of Technology[C].American:Aussion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2009, 11, 23:1-10.

[5]JongYul Kim, ChangWook Kang.A practi-cal approach to project scheduling:considering thepotential quality loss cost in the time-cost tradeoffprobl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1 (05) :1-9.

[6]Hong Zhang, Feng Xing.Fuzzy-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for time-cost-quality tradeoff in construction[J].Automation inConstruction, 2010 (9) :1067-1075.

复杂建设项目 第8篇

1 软件需求复杂性影响因素分析

1. 1 软件需求的定义

软件行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用于描述需求工作的术语没有统一的定义。对同一项需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描述,称其为用户需求、软件需求、功能需求、系统需求、技术需求、业务需求或产品需求。软件研发项目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决定了项目的成功与否。所以,软件研发项目中,必须有效识别需求是什么。为了使项目干系人能尽快达成共识,需要对软件需求方面进行统一的概念整理,从而达成软件研发过程中双方理解讨论为同一层面的问题。Jones认为需求是: 用户所需要的并能触发一个程序或系统开发工作的说明。Alan Davis拓展了这个概念: 从系统外部能发现系统所具有的满足于用户的特点、功能及属性等。Rational把需求定义为: 正在构建的系统必须符合的条件或具备的功能。Summerville、Sawyer指出需求是对应该实现什么功能的说明,在进行相关工作和研究时应保证项目相关人员对需求的理解是一致的。Merlin Dorfman、Richard H. Thayer指出需求是用户解决某一问题或达到某一目标所需的软件功能,系统或系统构建为了满足合同、规约,标准或其他正式施行的文档而必须满足或具备的软件功能。对需求的认识进一步的转移到了系统特性。但是,实际情况下研发人员所说的需求对研发者来说类似于较高层次的产品概念,而研发人员所述的需求对用户来说类似于详细设计。软件需求包含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需求从不同角度与不同程度反映着软件研发项目设计的诸多细节问题。本文选取IEEE对软件需求的定义。IEEE的软件工作标准术语表( 1990) 将需求定义为: 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某个目标所需的条件或权能; 系统或系统部件要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他正式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或权能; 一种反映上面两项所描述的条件或权能的文档说明。这一定义既体现了用户对需求的看法( 系统的外部行为) ,也代表了研发人员的观点,能够从两个维度阐述软件需求的概念。

1. 2 软件需求复杂性定义

复杂性科学研究中,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复杂性的研究来解决生命、生态、社会、经济、管理等科学领域的问题。根据研究对象和采用的分析方法的不同,复杂性研究可以划分为交叉学派、混沌理论学派、系统动力学派、自适应系统理论、结构基础学派等,各个学派根据学科研究的特点给出相关复杂性的概念与定义。在国外,约翰·霍甘共收集了45 种复杂性定义,如分层复杂性、算法复杂性、随机复杂性、有效复杂性、同源复杂性、信息复杂性、时间计算复杂性、空间计算复杂性等。The Oxford and Mckeen提出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两个重要复杂性: 任务复杂性和系统复杂性。Baccarini根据项目各构成要素的数量和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对项目复杂性进行界定,提出项目复杂性是指项目各相关要素间的区别与联系程度,并且界定了两种类型的项目复杂性:组织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Xia、Lee提出一种二维度概念模型研究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复杂性,并提出由结构组织复杂性( SORG) 、结构信息技术复杂性( SIT) 、动态组织复杂性( DORG) 和动态信息技术复杂性( DIT) 构成的新概念框架。在国内,复杂性概念的定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钱学森、颜泽贤、苗东升等。颜泽贤等人在其 《复杂系统演化论》中指出: 复杂性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 复杂性是客观事物层次之间的一种跨越; 复杂性是客观事物跨越层次不能用传统的科学理论直接还原相互作用。钱学森从方法论上来认识复杂性。将复杂性概括为: 系统的子系统间可以有各种方式的通讯;子系统的种类多,各有其定性模型; 各子系统中的知识表达不同,以各种方式获取知识; 系统中子系统结构随着系统演变会有变化,所以系统的结构是不断变化。苗东升从方法论角度考察复杂性的定义和来源问题,认为复杂性研究应遵循 “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处理”的方法论原则。基于前文软件需求、复杂性等概念,本文将软件研发项目需求复杂性定义为: 在软件研发项目中,需求阶段目标达成面临的困难程度。

1. 3 概念模型

本文构建了软件项目需求复杂性与需求风险的概念模型,并提出了一些基本假设。针对软件需求管理、软件研发项目需求风险、软件需求复杂性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概括。利用SEI软件风险分类系统的成果,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需求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分析得到软件需求风险因素来源,包括风险特征识别层的4 个因素( 系统安全、研发管理、技术水平、软件评审) 和风险因子识别层的12 个因素( 可靠性、安全保密、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系统维护、软件复用、功能、性能、分析方法、评审机构、系统评审、文档评审) 。同时,以软件需求工程的两个过程域及软件需求的抽象层次为依据,将软件研发项目的需求复杂性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用户认知、需求特性、需求分析、需求描述、需求验证和需求管理。由此,提出本文实证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需求复杂性对软件研发项目需求风险具有显著影响。提出五个主效应假设、动态能力、任务难度两个中介变量和从业时间调节变量。明确研究主体框架及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需求复杂性与需求风险关系的研究框架和概念模型,如图1 所示。

2 研究假设

2. 1 需求复杂性中用户认知因素与需求风险的关系

软件行业存在描述需求的相关术语没有统一定义的问题。客户方对需求的定义,在研发人员看来可能是产品概念; 而研发需求概念对用户来说则是软件功能设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由于用户认知的加深等原因,需求发生变更。这要求利益相关者对已确认需求重新建立承诺,并对软件项目计划、活动以及工作产品中的后续变更也做出承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 软件研发项目需求复杂性中用户认知因素对需求风险有着显著性影响

2. 2 需求复杂性中需求特性因素与需求风险的关系

软件需求特性包括内在特性与外在特性,内在特性是指需求本身存在一些固有的特性,如渐增性、多样性和交互性等。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渐增、多样、交互性,可能使得需求分析中面临这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难题,出现与需求存在矛盾与冲突的现象。需求外在特性主要指需求描述的困难性,需求规格说明书是软件研发的重要依据,对它进行准确、科学的描述,对整个软件的研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 软件研发项目需求复杂性中需求特性因素对需求风险有着显著性影响

2. 3 需求复杂性中需求分析因素与需求风险的关系

软件产品的无形性、产品规模、结构复杂度等给软件研发需求分析带来的复杂性与困难性。需求分析复杂性必然影响需求风险中的资源配置、成本控制、软件的功能与性能等,带来众多的需求风险。在软件产品中,复杂性属于本质问题。这种本质的复杂性使得软件产品很难被理解。这种本质的复杂性不仅影响软件产品本身,还会影响软件过程的管理。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 软件研发项目需求复杂性中需求分析因素对需求风险有着显著性影响

2. 4 需求复杂性中需求描述因素与需求风险的关系

研发能力包括研发方的软件研发项目的经验、研发团队的知识水平与研发团队的创新水平等。软件开发过程缺乏统一的、公认的规范指导和方法论,研发经验和有关软件开发数据积累的缺乏,使软件开发工作需求描述主观性较强。团队的经验越丰富、研发团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水平越高,就会对软件研发过程越熟练,对需求的描述越透彻。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4: 软件研发项目需求复杂性中需求描述因素对需求风险有着显著性影响

2. 5 需求复杂性中需求管理因素与需求风险的关系

软件研发中需求管理工作需要面对需求的动态变化,从而带来费用增加、前期工作返工、项目进度延误等问题。需求管理的另一个难题即需求的验证。验证的方法与验证的技术与国外相比,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验证的自动化程度也较低。因此需求管理过程中的这种需求变更与需求验证会带来软件研发过程中软件的功能、性能、复用、成本控制等风险。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5: 软件研发项目需求复杂性中需求管理因素对需求风险有着显著性影响

2. 6 需求复杂性中动态能力因素与需求风险的关系

需求波动是无法避免并且会发生在项目开发的整个周期。导致项目成功或失败因素的研究中,需求波动以各种形式表现为一种经常性和高影响的风险。如果在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早期评价和管理需求波动风险将有助于减少需求变化程度、系统失败的可能性和软件集成和测试成本,增加稳定性和可维护性,得到更多的用户响应。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6: 动态能力在需求复杂性对需求风险的影响作用中存在显著中介效应

2. 7 需求复杂性中的任务难度因素与需求风险的关系

根据软件研发项目的复杂度可以定义一个项目的需求属于浅度、中度还是深度需求,从而启动不同的项目处理流程,配置不同的项目组团队。任务难度无疑增加了研发人员的工作量,使研发工作显得愈发复杂。但是,这是否可以判断这任务难度越大所产生的需求风险的可能性越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7: 任务难度在需求复杂性对需求风险的影响作用中存在显著中介效应

2. 8 需求复杂性中的从业时间因素与需求风险的关系

从业时间是衡量研发人员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软件研发初期,研发人员需要与客户进行深入交流,资深系统工程师能够迅速理解用户的意图,抓住用户的关注点,能够基于目前的技术能力正确的引导客户,并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需求分析阶段,系统工程师需识别出用户需求中潜在的风险,对用户需求进行分解,并转化为研发需求,定义各个软件模块接口,编写软件系统方案,并定义软件必须满足的性能指标,为软件研发提供可作为开发依据的数据设计、体系架构设计、界面和交互设计的模型; 并按照流程将需求规格说明传递到开发和测试等相关岗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8: 从业时间在需求复杂性对需求风险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3 实证分析

本研究共提出八组研究假设,其中H1 - H5 为主效应假设,H6 - H7 动态能力、任务难度为中介效应假设,H8 从业时间为调节效应假设。运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学方法,通过对253 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实证检验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从主效应假设的检验结果来看,大部分假设得到验证。但不支持的假设包括: 用户认知复杂性因素对系统安全风险因素不具有显著正相关; 需求特性复杂性因素对软件评审风险因素不具有显著正相关。结合实际调研结果,系统安全风险因素与用户认知复杂性因素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 004; 软件评审风险因素与需求特性复杂性因素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 007。由此可见,系统安全风险主要是受到需求特性、需求分析、需求描述、需求管理方面的影响,责任更多的集中在研发方,通过对软件研发方的管理控制、技术提升等能够有效地避免系统安全风险。同时,需求特性作为软件研发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软件评审的内化标准,因此需求特性的复杂性不能直接导致软件评审风险。

在支持的假设中,研发管理风险因素与需求管理复杂性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两者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 934,假设H5B成立。动态能力在需求管理因素对研发管理的影响作用中存在显著中介效应。任务难度在需求管理因素对研发管理的影响作用中不存在显著中介效应。从而证实了需求变更管理在软件研发项目风险管理中贯彻始终的重要作用。从业时间在需求管理因素与研发管理的影响作用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且为正向调节效应。从而印证了需求管理工作中人员经验对于有效避免需求风险的关键作用。技术水平风险因素与需求描述复杂性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两者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 810,假设H4C成立。动态能力在需求描述因素对技术水平的影响作用中不存在显著中介效应。而任务难度在需求描述复杂性因素对技术风险因素的影响作用中存在显著中介效应。从业时间在需求描述因素对技术水平的影响作用中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通过需求管理和需求描述复杂性因素的假设结果可以看出在软件研发项目风险管理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关键作用。

4 管理启示

基于需求复杂性的视角开展软件研发项目需求复杂性及其与项目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能够从需求阶段提高软件项目风险控制水平,为风险管理人员通过需求管理而达到提高软件研发项目风险控制提供了新的管理视角。

4. 1 加强研发团队与用户需求认知的沟通

由于需求复杂性来源于多个维度,因此在软件项目研发过程中软件团队与用户之间的需求沟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进行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形成封闭的用户需求,之后才能建立需求基线,形成共同目标和需求标准。包括软件用户内部沟通、软件研发团队内部沟通、用户与软件研发团队的相互沟通。双方在需求分析阶段对研发项目需求进行界定与澄清,从软件适用范围、业务需求、功能实现、系统入口、测试用例等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细致地讨论,共同完成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作为软件项目开发的依据。研发方与用户方相互建立了良好的对话机制,需求复杂性由于良好的协调性而被削弱。

4. 2 加强需求复杂性与项目风险关系认知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分为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编码实现阶段、集成和测试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在整个软件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标明,需求阶段的合理性与否影响着软件稳定性、生产率和质量。软件需求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是构成有效软件的重要基础。因此需求风险成为软件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

4. 3 提升软件研发团队需求风险管理水平

软件研发方的业务能力对需求复杂性的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研发方的知识、经验、创新水平等都直接影响软件研发项目最终的质量优劣。需求阶段研发方对需求分析的流程越熟练,研发人员相关技术水平越高,需求阶段工作开展会较为顺利。研发人员需求风险意识的重视程度和对需求复杂性来源的正确分析,使得需求基线得以确立,有效地促进研发方与用户需求的正确对接。因此,加强软件研发团队业务技能的培训,提升需求管理团队成员的技术水平,逐步建立需求风险管理认证考核体系,从而有效地开展软件研发项目风险管理工作。

4. 4 建立软件研发需求风险管理专门机构

为了防止需求状态变更导致软件项目开发进程推迟,给整个项目开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应建立专门的需求管理机构或岗位用于需求的动态变化。分析判断某些被忽略、被拒绝的合理需求是否可能再被接受、被实现。制定发生需求变更后所需的控制流程; 开展需求分析,评估已造成的影响; 跟踪所有受需求变更影响的工作产品; 调整需求基线;及时传递所变更需求并做好波及分析,维护需求变更记录和文档。从制度上保障对需求变更的跟踪和管理,树立动态需求变更的工作流程与方法。

摘要:将软件研发项目需求管理、复杂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起来,探求软件研发项目需求复杂性与项目风险之间的路径关系和作用机理,并就如何促进软件研发项目需求阶段的高效运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需求管理,风险管理,复杂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2012-04-05].http://www.miit.gov.cn

[2]MARLE F,LARDEUR E.An information model in order to better manage complexity in projects[C].The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ncurrent Enterprising,2003(6):16-18

[3]黄蒙.基于用户需求的软件研发项目风险管理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4):89

[4]唐毅鸿,杨朝晖,刘倩羽.软件性能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7-96

[5]BACCARINI D.The concept of project complexity-A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6,14(4):201-204

[6]BOEHM B.Software Risk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s[S].IEEE Software,1991

[7]付玉.应用软件研发的需求风险及控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3):93

[8]刘小波.软件研发中需求管理方法的研究和设计[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2:38

复杂建设项目 第9篇

1 利用web对大型复杂项目进度信息控制的意义和必要性

1.1 有利于信息的实时整理及交流

为了使大型复杂项目的各参建方、有关部门对进度信息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更新,使项目参与各方及时对项目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必须做到项目参与各方不仅了解自己所负责的子项的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还需要了解到与自己活动相关的作业其它参与方活动的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进而了解到项目的整体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以便能够预判、调整、行动。而基于Web的项目进度管理系统的核心思想就是在Internet的基础上实现项目参与各方的远程访问进度信息,并且通过远程数据传送,对进度数据及时进行更新以保证项目参与各方访问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2]。

1.2 有利于解决项目分散性

大型复杂项目周期往往较长,而不同的项目参与方由于地域、时间的限制,对项目的进度信息往往缺乏清楚地认识,不利于安排本单位、本部门的生产任务和制定相应的计划。另外,大型复杂项目一般都有项目信息分布式和分层式特点,不同的信息需求方需要的信息内容必然存在很大差异,比如,集成商更多关注总体宏观控制,而基础制造商更关注于作业层面的具体信息。在信息的采集、传递和输出过程中,信息冗余、信息修改和信息错误很容易导致决策和实施的困难。

而利用Web的信息沟通和数据采集的效率,能够使得离散的项目参与单位更好地协同工作,在多级网络计划的作用下尽可能地提高全项目效率和生产率,促使工作流程简单化和高速化,进而有利于权项目的高效和有序进行。

1.3 有利于项目信息的科学集成

一般而言,大型复杂项目的参与者至少包括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总控单位、设备供应单位、材料供应单位等,业主和各参与单位采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就会使得同质信息的差异化和曲解,必然导致工程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没有共同的基础,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而基于Web的信息控制系统能够由信息总控方统一制动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基础和规则,更有利于项目的科学集成及控制。

2 基于Web的大型复杂项目进度信息控制的设计思路及原则

2.1 系统功能目标定义

大型复杂项目的进度信息控制系统应能实现以下目标:报表生成、文档管理、工作管理、在线监控、决策支持等功能。确定进度信息控制系统的功能目标是为项目信息的采集、传递、解读提出要求,为计划编制、调整、批准和生成提供共同的基础平台。

2.2 复杂项目分析与分解

大型复杂项目进度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对整个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基础上的,是进度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且基础的环节,项目信息管理者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分析和分解,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将整个工程项目划分为较小、相对独立、有一定功能定义的单元,并形成统一的分类和编码,使得同一信息元素在不同的参与单位、不同的施工阶段有着相同的意义,达到项目参与者交流的无障碍性。这也是信息可以进入到数据库中的一个前提。

2.3 复杂项目进度信息的集成控制

分解是分析系统的过程,而集成是回归整体的过程。系统分解、分析之后需要对子系统进行有机集成。系统可以集成为四个子系统:进度计划子系统、进度跟踪控制子系统、进度调整子系统和系统维护子系统。只有对复杂项目进度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集成,进度信息系统才能按预期目标实现子系统功能及系统功能。

3 大型复杂项目信息控制系统实现

3.1 B/S结构

大型复杂项目信息控制系统可以采用典型B/S结构实现[3],该结构采用三层模型,第一层是用户层,即用户层的浏览器,负责向服务器提交服务请求;第二层是数据处理层,即Web Server,该层负责信息的分类整理、提炼,用户通过该层发布信息、获取信息,所以该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层;第三层是数据存储层,即数据库服务器,根据系统需要可以选择大型数据库管系统或中小型数据库理系统。

3.2 数据库访问技术

大型复杂项目信息控制系统可采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ADO全称ActiveX Data Object,它提供了实时存取数据库的能力,利用它可以方便地建立数据驱动的Web驱动程序,并且可以很方便地在服务器端提供中间件,同时将应用程序的一部分下载到客户端并在客户端通过Web服务器及中间件访问数据库[4]。

3.3 信息实时展示技术

大型复杂项目信息控制系统信息的实时展示可以利用JavaScript技术实现。JavaScript是Web中的一种脚本编程语言,也是一种通用的、跨平台的、基于对象和事件驱动并具有安全性的脚本语言。它不需要进行编译,而是直接嵌入HTML页面,把静态页面转变成支持用户交互并相应时间的动态页面。

3.4 信息实时刷新技术

大型复杂项目信息控制系统信息的实时刷新可以利用AJaX技术实现,AJaX (Asynchronous JavaScriptand XML)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它将HTML、JavaScript、HTTP通信和XML结合在一起,允许Web页面在无需刷新整个页面的情形下和服务器主机进行通信[5]。目前,该方法功能也比较完善。

4 基于Web的大型复杂项目进度信息控制案例分析

某大型粮油加工仓储物流项目是集粮油储存、中转、集散、加工和物流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粮食物流加工中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规模巨大,一期投资约13亿人民币,建设工期原定26个月。

作者所在单位承担本项目的进度信息控制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任务。经建设单位以及各有关单位分析论证和批准的基础上,建立了整个项目的进度信息控制系统,并直接指导进度计划的实施和调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下列办法:

1)组建了常设工作小组,专门组织和负责该项工作。该小组将安排人员定期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收集相关信息。

2)设立了网站和信息交流平台,为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有关单位、人员以及相关公众、媒体、政府部门提供信息窗口,提高进度信息透明度,服务于业主和项目各参与方。项目信息网站为信息沟通和项目建设提供了方便,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3)当工程实际进展与计划进度发生偏差,尽快分析其原因,并从组织、管理、经济和技术的角度提出相应建议,并及时在相应网站发布。

最后不但项目稳步推进,顺利进行,而且总进度工期比原定计划缩短了6个月,经济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进度管理的有效实现完全依赖于项目进度信息控制系统的良好运行和进度计划的科学合理调整。

5 结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和手段进行改造,毫无疑问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效益。而基于Web的大型复杂项目进度信息控制系统有利于确保项目进度紧凑化、正常化、条理化,避免无序性、盲目性;有利于保证大型复杂项目如期顺利完成;有利于提高项目的效率和效益,发挥投资效益。尽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相信随着对信息化带来的高效和便利的认识以及实际案例的增多,利用信息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必将全面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 郭志涛.多层分布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进度控制解决方案[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22(8) :45-48

[2] Irtishad Ahmad.Managing,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00 ,24 ( 3 ) :165-173

[3] 张杰,齐海林,马素霞.基于WEB的项目进度管理系统技术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418-420

[4] H.Ping Tserng,Will Y.Lin.Developing an electronic acquisition model for project scheduling using XML-based information standard [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3 ,(12) 67-95

复杂地质条件下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 第10篇

对于矿井建设, 安全是始终放在第一位的, 效率其次。弄清矿井本身的地理条件, 是搞好矿井建设的先要条件。旗山煤矿地理环境异常复杂, 开采时间比较长。企业熟悉煤矿的方方面面后, 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 探索出一条建设集约化安全高效矿井的有效途径。

1 矿井概况

旗山煤矿是一座老煤矿, 在1957年建立, 至今为止, 已经被开采了50余年。目前主要集中在-850m~-1000m水平开采, 最终开采深度将达-1200m。井田南边层倾角为0~30°, 属“三软”煤层。可采煤层为夏桥系1、3煤和小湖系9煤三层。

2 制约安全高效因素分析

矿井自然条件好坏虽然对安全高效的建设影响很大, 但不是建成安全高效矿井的必要条件。旗山煤矿认真分析影响开采的主要因素, 进行了安全高效的开采。

2.1 开采深度大, 地质条件复杂

旗山煤矿地质结构异常复杂, 多断层, 好多地方地质情况各不相同。复杂的地质条件, 对旗山煤矿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呈现出由浅到深的簸萁形态, 多断层, 地质结构复杂在总体上看为断层~褶皱型;有的煤层顶底板松软易碎, 遇水膨胀, 大多由砂泥岩、泥砂岩构成, 煤质比较软, 这样的被称为“三软煤层”;有三煤层均可采的多煤层开采;有三层煤层每层都有由强冲击引起的地压倾向的属自燃煤层;还有一些由于开采的比较深, 地压很大、地温很高的煤层。

2.2 多水平开拓, 系统复杂, 环节多

矿井一直以来是上下山开采, 分成多种水平, 主要有-220m水平、-420m、-700m、-850m、-1100m五种水平。因为矿井开采的时间比较长, 到了现在, 主要在-700m至-850m水平间开采。目前, 井下区域集中运输皮带达13部 (不包括采区及工作面皮带) , 煤炭从工作面至主井最长运输距离达5.5km, 开拓巷道至地面井口轨道运输长度达6km;通风线路长, 用风地点多, 矿井总需风量在11000m3左右, 风阻大。

2.3 煤层赋存变化大, 工艺选择难

因为矿井地质环境复杂, 各个煤层的开采方法各不相同, 使用的工具也不相同。在的采区的工作面多断层, 煤层薄化, 高档或炮采对这种情况最适合。因为开采时间比较久了, 许多采区已经不能开采, 得重新布置工作面。

2.4 生产接续计划和煤质的调控困难大

在生产开采过程中, 因为地质环境复杂, 大多时候并不能确定某一采区是否可采。为了确定采区的可采程度, 得多挖掘一些探巷。在施工过程中, 可能会通过一些没有煤矿的地方或已经被开采完了的地方, 造成了有许多空巷的情况。这样不规则的回采, 造成了采煤生产的断断续续, 扰乱了原有的计划。

2.5 生产现场变化多, 安全管理压力大

在现场管理过程中, 由于矿井的路线特别长, 环节格外多, 采煤点众多, 采煤面积广大, 造成了人员布置分散, 所用设备过多的现象, 在上矿井气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 给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

3 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实践

旗山煤矿因地制宜, 认真设计开采计划, 解决了开采中的各个难题, 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 本文认真总结了实际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主要方法, 现在特别陈列如下:

3.1 加强技术改造, 提高主系统可靠性

旗山煤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更新许多设备。主要把主井系统更换为自动装载系统, 能够对装载进行严格控制;把斜巷人行车更换为架空乘人设备;把-420水平或-220水平到地面的二级排水系统更换为一级系统。设备更新以后,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并且提高了安全性能。为了解决系统路线长, 风阻大的难题, 利用对一系列通风系统运行状态的计算机模拟, 调整了原有通风系统, 大大降低了风阻;并且开启了已关停的韩桥矿井的副进作为旗山矿的北翼风井。

3.2 合理布局、优化设计、技术创新为安全生产提供系统保障

为了改善矿井的生产布局和接续状况, 旗山煤矿采用两翼配采、厚薄配采和煤系配采的科学布局。根据同一水平区域两翼分布的现象, 合理分配东翼和西翼的开采, 平衡两翼的压力, 提高矿井的效益;夏桥系和小湖系在煤质和地质条件方面有很大差异, 兼顾科学和厚薄开采, 提高了生产效率。旗山煤矿重视设计, 在源头上为生产建设提供保障。比如对-700m的水平西二采区, 采用比较适合它的跨区段上山布局, 解决了由于工作面走向长度增加带来的“三软”煤层区段平巷维护困难, 在一段时期内, 有力地保证了矿井的稳产高产。

3.3 大力发展机械化工艺及装备, 提高单产单进水平

针对不同地质的煤层, 改进了生产工艺。比如, 把综采和高普工艺应用于山西9煤的开采当中, 在单个工作面上, 大大提高了效率;把综采放顶煤工艺应用于“三软”4.5m的厚煤层, 不仅减少了对材料的消耗, 还大大减少了对断层回采的次数。合理选型综采机组的设备, 解决了某些采煤面断层多, 落差大的难题;使综采支架向轻型的方向改造, 使工作面跳面更加便捷, 加强了设备的开采能力。

3.4 强化过程管理, 稳步提高煤质

在管理过程中, 把好每一关, 提高了煤的质量。用在线灰分监测仪、核子称计量等先进手段, 禁止煤岩混装、混运, 污染煤质;转变管理模式, 实行组织和煤质控制一块管理, 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将工作面矸石导入劣质煤仓, 避免直接进入储煤井, 而后系统分时分出劣质煤或通过矿车装车外运, 从而保障煤质的稳定。

3.5 加大安全投入, 提升安全管理绩效

转换管理模式, 对各个工程项目的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专业化监督管理;具体化操作工序, 。对工程施工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 现场操作实行“手指口述”法;发展矿井建设数字化, 对施工现场进时时监控, 加强工作区的瓦斯监测等等, 提高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3.6 加强环境治理, 发展循环经济

旗山矿在煤矸石处理方面积极探索, 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综合处理方法, 一是采用煤矸石复垦造地技术复垦采煤塌陷地, 保护矿区有限的土地资源, 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可持续利用之目的。二是矸石井下巷道充填, 利用该技术可以把煤矿生产中所产生的矸石直接填入井下巷道内, 实现矸石不上井或少上井, 并进一步发展可利用矸石置换煤炭资源, 以达到综合治理煤矿矸石的目的, 保护了矿区有限的土地资源。

4 结语

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 是每个煤炭企业生产、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地质条件复杂多样、赋存条件不一, 技术经济各异, 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工作要采取因地制宜, 科学分析,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不断学习、创新, 借鉴和引进新核技术、新装备, 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尤其是对于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的矿井, 要首先对复杂的地理环境做好充分的调研, 分析各个开采区的特点, 因地制宜, 努力挖掘各个开采区的潜能, 勇于创新, 把安全高效提到战略性地位。

参考文献

[1]秦永洋, 李培, 雷青泉.复杂地质条件煤层综采自动化的创新实践[J].江西煤炭科技, 2009 (03) .

[2]王福启, 孙照圣, 张桂俊, 周杰.复杂地质条件下“三软”煤层的回采[J].煤炭科技, 2000 (02) .

电视憎恨复杂? 第11篇

作为一个新闻人,在这个行业我已经做了50年。在加拿大的一个小镇我开始了职业生涯,我在大学只呆了几个月就辍学,大学的气氛实在是有些压抑人。大学的教授他们自己过得非常无聊,也一心一意地想把学生的日子搞得非常无聊,这些教授一直热衷于炒冷饭,而不是教授我们一些新的创新的知识。

我感到高兴的是最终我能够涉足新闻界,有充足的自由周游世界,能够挖掘感兴趣的素材,工资也能维持体面的生活。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加拿大的一个小镇,那里人口与牲畜加在一起也只有一万两千。我非常清晰地记得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我的老板问我,塞弗先生,你会不会打字,我说不会。他说,那你上班的第一件事是要学会打字。接着他问我,过了6个月,你会打字了,你猜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猜不出来。他说我敢打赌,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一份更大的报纸打一封求职信。

他说得一点没错,几个月后我就向几家大一点的报社求职。我工作的最后一个平面媒体是伦敦的路透社,然后进了电视界。那个时候,1955年前后,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我们迎来了第一台电视,当时的电视是黑白的,布满雪花点。后来电视却走进了千家万户,征服了观众。当时多数新闻界人士认为电视这种古怪的玩意儿不会有什么将来,因为它是一个被动的小盒子,只配播一些肥皂剧、或者是智力测验,对于那些严肃题材的新闻来说,电视是不适合的。

我们做的是一份开创性的工作,25岁的我在电视新闻界平步青云,从一个记者到制片人再到高级编导。我们没有前人指导,只能自己摸索。我加入了加拿大的电视台,在非洲和中东地区做一些节目,当时主要是做一些战争题材,电视一直非常热衷于做战争题材。战争是年轻人的游戏,对电视台的编导来说,如果是派出那些未婚的年轻人去做战地记者,即便他们不幸在战场遇难,也不会有一个寡妇在你的办公室哭哭啼啼。

在60年代,我有幸被CBS电视台招募,虽然CBS电视台开办不久,它的新闻已经站住了自己的阵脚。那时我还在伦敦工作,唐·休伊特出现了,他有一个古怪而且勇敢的主意,就是要办一个电视新闻杂志。

毫无疑问,唐·休伊特是一个天才,是他相中了我这匹千里马,虽然我的新工资只比原单位工资稍微高了那么一点点。谈到天才的话,大家会记得古罗马的一句话说,天才总是有那么一点疯狂。一点不错,你要成为唐·休伊特那样的天才的话,你是要有那么一点疯狂。

从第一次直播到现在,《60分钟》仍然非常受欢迎。

电视越来越成为主导我们生活的一股力量。曾经有很多美国人认为,国外的那些人不说英语,吃的东西也那么奇怪,而且还如此热衷于杀戮和战争,為什么要关心这些国家呢,他们与美国何干?

但“9·11事件”震惊了美国和全美的电视网,人们至今还没有从中缓过神来。美国人开始反思他们的世界观过于狭窄。举个例子,1979年伊朗爆发了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当时也是美国在国外最大的使馆之一,能够说当地语言的外交官只有两名。

电视人经常说的一句警句:电视憎恨复杂性。但不幸的是,当我们面对人性的深层,面对政治历史的事件深层的时候,我们发现,这句格言不再适用了。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重塑这个现实的世界,然后再加以简化。

在老布什时代或是其他总统任期,我们同伊拉克保持着暧昧的关系,当时伊拉克使用的毒气在我们的报道中被看作是防爆器材。后来美国发动了“沙漠风暴”,在伊拉克发现的毒气进而被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萨达姆后来被称为“伊拉克屠夫”。我还要补充一点,在我们电视行业,欢迎一种特别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就是来自技术的复杂性。现在的新的广播电视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同步了解前线的战事和国外的活动,使得你能够在客厅里看到伊拉克战争的血腥但是血却不会喷溅到你客厅的地毯上。

尽管我做了多年的战地记者,仍为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电视人所做的工作感佩,他们身处危险的战场,而且行动受到限制,但他们报道的精彩丝毫不减。但我又感到有点遗憾,我觉得所有的报道中,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深度并没有提升。虽然我们有时时更新的技术,但是技术却使得我们更加脆弱,因为它使得我们主持人、电视人没有反省和深思的时间,使得我们的观众没有时间在观看电视的时候反思一下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

技术的残酷性就在于它要求什么都必须是实时的,将来我期望看到的是这样一种主持人,他能够在前方记者的画面切入之前说,你等会儿,等会儿我再把你切入进来,在这之前我先好好地思考一下。

在伊拉克战争中,我觉得五角大楼最高明的一招就是允许记者用嵌入的方式进行报道,由于这种安排,加上技术的支持,使得美国的很多媒体成为政府的扩音器。那么实时的报道一个负面的结果就是,很多信息变成了假信息,很多情报变成了假情报。

相对来说,战地报道制作的成本比较低,资金来源得到保证,画面非常精彩,腥风血雨,连前线的爆炸声都非常真实。就我个人而言,曾经做过黎巴嫩、刚果、塞浦路斯和巴尔干等地的战事报道,我觉得交战各方所使用的武器都非常相似,而所带来的惊恐和激动也是一样的,军装也非常相近,各方所提出的问题也惊人的相似,对这些问题所找到的答案也非常的相似,而政治家之间的争吵和战争对于政治家的价值,在我看来也是一样的。

我觉得对当今的广播人和电视人来说,应该好好地去研读一下1848年国会议员亚伯拉罕·林肯向总统波尔克所说的一番话。当时他严厉批评了对墨西哥的一场战争,他说,这届总统为了逃避大众对政府的批评,把大众的目光引向了军事上的辉煌,这届政府让大众看到的是在血雨中升起的彩虹,大众看到的和迷惑的是毒蛇的一双眼睛。而我们知道在以往的战争中,政治家和记者所问的那些问题,在战争结束后,在战争双方都两败俱伤后,才找到了答案,因此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在血雨中升起彩虹之前,作为记者,作为公众,就应该来问这些问题。

对于大众和我们电视人来说,要问这些问题,必须具备非常渊博的知识,而不能光只依靠政府所提供的那些只言片语的信息,而要问这些问题的话,又要涉及很多复杂的政治和文化的层面,这正是以往电视人所不愿意看到的。非常不幸的是,在美国,很多记者应该问的问题,却没有能够及时地提出来,往往是做民意调查的人来问这些问题,而回答问题的民众也往往已经被“毒蛇的眼睛”迷惑了。

我觉得,默多克的福克斯电视网正是这样一个反面教材。由于几大电视网的不正确报道,使得我们对于伊拉克的印象就是鲜血和沙漠,震惊和惨痛,以及在汽车炸弹爆炸之后的一片狼藉的现场。而我觉得很多电视的画面都是由半岛电视台提供的,似乎半岛电视台也从福克斯电视网学到了这种缺乏客观性的看家本领。

确实,那些老殖民地国家,那些为布什和拉姆斯菲尔德所不齿的国家,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骚乱。他们从一个沙漠走进另一个沙漠,从一片丛林钻进另一片丛林,但是当殖民主义者扛着支离破碎的旗帜回到祖国的时候,他们却能够使得法国英国荷兰和这些殖民国家的知识与文化得以丰富,使得他们的人民有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观,让他们在以后对待其他世界各国的时候,怀着一个敬畏的态度。

复杂建设项目 第12篇

关键词:虚拟成本中心,复杂产品,成本控制,缓冲成本

0 引言

复杂产品是一类高成本、大规模、高技术、工程密集型的产品、子系统、系统或设施。之所以用“复杂”一词来说明, 是因为这类产品必然会涉及数量众多的零部件、需要领域广泛的知识与技能的参与以及新技术在开发与生产中的融入[1]。复杂产品研发过程面临着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 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巨大投入让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管理过程变得十分复杂, 所以, 如何系统的动态的管理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是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复杂产品来说, 生成成本只能作为其成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主要成本主要来自其研发过程, 据统计, 复杂产品研发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占产品全部成本的80%, 如果能够有效的管理和降低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 将有效的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

1 复杂产品研发项目虚拟成本中心

1.1 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控制特点

1.1.1 复杂产品研发项目

复杂产品是指研发成本高、规模大、技术复杂、单件或小批量生产的大型产品、系统或基础设施, 复杂产品具有客户需求复杂、产品组成复杂、产品技术复杂、制造流程复杂、试验维护复杂、项目管理复杂、工作环境复杂的特点[3]。由于复杂产品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复杂产品研发项目具有高风险、低成功率、高成本投入的特点。复杂产品系统研发项目除了具有一般产品研发项目具有的风险外, 还面临着许多由其本身特质引起的风险, 使其成功率远小于普通大规模制造产品研发。

1.1.2 复杂产品研发成本特点

一般来说, 复杂产品的研发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 直接成本主要是材料费、模具费、人工、试验费等, 间接成本主要是管理费和研制风险。复杂产品研发成本具有高投入、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的因素造成的。

1.1.2. 1 技术复杂性

产品的组成结构复杂, 复杂产品通常由多个子系统、成千上万个部件组成, 所以复杂产品研发过程会涉及到比较多的技术学科, 同时复杂产品的工艺要求高, 在某复合材料的研制过程中, 不同的使用环境所用到的材料差别非常大, 成本差别有时候可以达到几百到上千倍, 即便相同的使用条件由于需要的性能 (主要是电性能, 工作频段、透波率、瞄准误差等) 不同也会造成产品结构和选材的不同, 成本也会有几十倍到几百倍的差别。

1.1.2. 2 组织复杂性

复杂产品的研发过程, 通常并不是由一个部门或者开发商完成的, 由于其技术复杂性的特点, 会将复杂产品的研发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子模块和子系统, 交由不同的集成商、开发商共同研制。复杂项目研发项目不同于传统项目的是, 复杂产品的研发过程是漫长的, 根据资料显示某研究所对于战斗机中使用的某种材料的研制过程要4-10年, 在这个过程中, 组织的变更、人员的变化都会对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

1.1.2. 3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由于复杂产品研发项目通常都是一个重大项目, 涉及到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经济形势等问题, 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对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

复杂产品研发项目成本控制具有以下的特点:

(1) 独特性:复杂产品研发项目是应实际需求而产生的, 而不同的情况下的需求是多样的, 因此复杂产品研发项目成本控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2) 阶段性:复杂产品研发项目可以划分成不同的任务, 每个任务具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 因此复杂产品研发项目成本控制具有阶段性。

(3) 复杂性: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控制, 不仅仅需要考虑成本对项目本身的影响, 而且需要考虑成本对于工期、质量的影响, 以及在有限资源情况的成本控制, 因此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具有复杂性。

(4) 动态性:由于复杂产品研发项目成本自身就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 所以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控制应该是动态的, 而传统的成本控制都是通过建立目标成本这单一成本来进行控制, 显然不符合复杂产品研发项目成本控制的特点, 所以在本文中, 基于传统成本控制理论和工程项目中的缓冲时间分配理论, 提出了缓冲成本以达到成本控制自调节和准确了解实际成本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目的。

1.2 虚拟成本中心

1.2.1 虚拟成本中心的构成

虚拟成本中心是根据研发项目的研发目标, 在以目标成本构成分析、标杆分析和价值工程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目标成本可控范围的一种表达方式。由于研发项目存在的巨大的风险性和不可控性, 本文在前人确定唯一目标成本的基础上, 提出了动态管理目标成本的方法, 其表现形式就是建立虚拟成本中心, 针对不同功能下的目标成本进行预测和控制。

在考虑项目的稳定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 建立四个目标成本指标, 分别为最低预期成本 (Cmin) 、最符合实际成本 (Creal) 、最高可接受成本 (Cmax) 、灾难成本 (Cdisaster) , 构成虚拟成本中心。

最低预期成本即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研发过程所需的最低成本, 一般的, 该成本小于投标成本, 最符合实际成本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历史研发数据预期得到的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成本, 最高可接受成本就是根据投标与资金情况, 最高可以接受的成本, 一般的在此成本内, 该项目是可以获得利润的, 而灾难成本就是指成本远远超出了预计, 研发项目的持续会造成严重亏损, 四种成本的关系应该为Cmin<Creal<Cmax<Cdisaster。一般的, 可以把最高可接受成本作为投标价格, 四种成本组成了虚拟成本中心。 (如图1)

在四种虚拟成本中, 最低预期成本是一个基础成本, 它表示项目努力达到但通常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成本, 所以在成本的控制过程中, 我们把它作为虚拟目标成本, 最符合实际的成本是在最低预期成本的基础上, 考虑实际情况和历史数据, 对最低预期成本进行补充和调整得到的, 这个成本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表示我们努力维持的一个成本, 通常如果项目的实际成本能够保持在最符合实际成本水平, 那么该项目的进行就是顺利的;最高可接受成本, 是在最符合实际的成本上, 再次提高, 这个临界点就是项目所能承受的最高成本, 接近该成本则项目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了, 一旦超出那么项目的进行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项目的实际成本达到了灾难成本水平, 那么项目将会对开发商或带来巨大的危害。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四种成本可以由专家和项目决策者通过历史数据和相似产品的数据估计给出。

1.2.2 缓冲成本

在建立的虚拟成本中心中, 最低预期成本为本文下面的内容所要控制的目标成本指标, 其余三个指标与该指标的差值则可理解为用于分配的缓冲成本, 故有实际缓冲成本 (Dreal) 、最大缓冲成本 (Dmax) 、灾难缓冲成本 (Ddisaster) , 其分别为:

其中, Cmin, Creal, Cmax, Cdisaster为上文中提到的最低期望成本、最符合实际成本、最高可接受成本和灾难成本。

这种成本划分方法的针对性比较强, 对于那些迫切需要降低成本, 而当前的技术性能基本不变, 但是目标成本与当前成本差距较大、项目阶段性计划和成本控制相关性强的情况特别适用。并且通过建立缓冲成本与最低期望成本之间的关系, 能够准确的衡量实际成本的使用情况, 及时反馈、及时评价、及时控制, 还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达到自调节的目的, 不需要修改项目成本计划。

2 本文总结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水平的提升, 人类对于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复杂, 尤其是关系国民命脉的重工业和国防行业, 成本投入愈来愈大, 同时,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增快, 提高国内企业和研究部门的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 能够有效的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所以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控制已经是迫在眉睫。

本文通过分析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控制特点, 在价值工程的虚拟利润中心的启发下创造性的提出虚拟成本中心的概念, 并对四种虚拟成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虚拟成本的基础上, 又提出了缓冲成本的概念, 旨在直观的分析实际成本的使用情况和降低成本风险对项目计划的冲击, 创新的提出虚拟成本中心和缓冲成本, 丰富了复杂产品研发项目的成本控制领域的理论, 同时对传统的单目标成本控制方法进行了扩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新.复杂产品系统模型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5) .

[2]李卫娜.复杂产品制造业成本控制模型研究[硕士].江苏科技大学, 2007.

[3]Hansen K L, Rush H.Hotspots in complex product systems:emerging issues in innovation management.Technovation.1998, 18 (9) :555-561P.

[4]刘娅.复杂产品系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2) .

复杂建设项目范文

复杂建设项目范文(精选12篇)复杂建设项目 第1篇 现代项目日趋复杂, 内外部因素间相互制约、连锁反应增强。复杂性和紧密的耦合作用使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