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腹腔镜技术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腹腔镜技术范文(精选11篇)

腹腔镜技术 第1篇

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经口、阴道、直肠都可以做到“无瘢痕”(No scar)手术,但因手术入路部位的正常菌群容易带入腹腔造成腹腔污染以及操作技术困难和穿刺孔关闭等问题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Single Port Laparoscopic Surgery,SPLS)与NOTES相比具有腹腔感染机会低、操作技术与传统腹腔镜技术接近等优势,更容易被微创外科医生接受和采用。本文就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外科领域应用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上的改进,综述如下:

1 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出现和应用

1.1 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命名

目前单孔腹腔镜技术尚处于不断探索和改进中,它的命名仍不统一,包括单孔腹腔镜手术(Single Port Laparoscopic Surgery,SPLS),单孔入路手术(Single Port Access Surgery,SPAS)、单切口腹腔镜手术(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单穿刺孔手术(Single-Site Surgery)等。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作为当前应用最广的单孔腹腔镜技术名称也是五花八门,包括经脐自然开口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umbilical Surgery,NOTUS)、经脐腹腔镜辅助手术(Trans-umbilical Laparoscopic Assisted Surgery,TULA)和经胚胎自然开口腔道内镜手术(Embryonic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enal Endoscopic Surgery,E-NOTES)。我们采用“单孔腹腔镜手术”这一命名以便于介绍。

1.2 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各科疾病中的应用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以及减重手术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实早在10多年前就有人利用单孔腹腔镜技术完成手术操作。1991年Pelosi等[1]采用单孔腹腔镜技术成功实施了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这是第一例单孔腹腔镜下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Pelosi等[1]还报道了25例的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997年Navarra等[2]报道了10例经脐单孔胆囊切除术。近年来,关于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报道大量出现。

1.2.1 普外科

在普外科中,很多人尝试完成了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阑尾切除术[3,4],甚至在解剖要求比较高的疝外科中,大家也尝试用单孔腹腔镜来完成。Jacob等[5]报道了他们完成的3例单孔TEP手术。Danielson等[6]报道了他们完成的首例单孔腹腔镜下小儿膈疝修补术。我院在2009年11月份也成功完成了3例单孔TEP手术[7]。

1.2.2 泌尿外科

2007年Raman等[8]报道了3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肾切除术。与Raman采用单切口多孔套管针(trocar)不同的是Desai等[9]报道了采用多孔道单trocar完成了经脐单孔肾切除术。2009年Desai等[10]首次报道了使用R-port的多孔道trocar完成高级尿道成形术,包括2例双侧肾盂成形术、1例右侧回肠代输尿管术和1例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1.2.3 妇科

2008年Lim等[11]总结了他们完成的12例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切除女性附件肿瘤的病例。

1.2.4 减重手术

值得一提的是,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减重手术中也凸显出优势。肥胖患者因为脏器脂肪较多分离困难一直被认为是腹腔镜手术的相对禁区,但近年来人们开始考虑为这类患者行腹腔镜下的减重手术,并开创了腹腔镜可调节性胃束带术(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 Banding,LAGB)、腹腔镜胃套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腹腔镜垂直束带胃成形术(Laparoscopic Vertical Gastroplasty,LVG)和腹腔镜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Gastric Bypass,LGB)几种减肥手段。随着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完善,人们开始考虑应用单孔腹腔镜手术代替传统的腹腔镜减重手术。2008年,Saber等[12]第一次报道了对7名病态肥胖患者成功完成经脐单孔腹腔镜套袖胃切除术。2009年Saber等[13]又报道了对8例病态肥胖患者进行了经脐单孔腹腔镜可调整胃束带手术。手术中,Saber创造性的使用了可弯曲的腹腔镜(flexible endoscopy)和可弯曲的操作器。Reavis等[14]和Nguyen等[15]也分别介绍了单孔腹腔镜下的袖套胃切除术和胃捆扎术。2009年Saber等[16]还报道了他完成的首例使用单孔穿刺器SILS-Port TM完成经脐单孔腹腔镜Roux-en-Y胃转流术,于此同时,我国台湾的黄致锟[17]医生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使用肝脏悬吊线LST(Liver suspension tape)并应用“Ω”形脐孔重建术完成单切口腹腔镜Roux-en-Y胃转流术以及其他一些减重手术。

2 单孔腹腔镜技术发展的瓶颈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2.1 手术器械的干扰

传统腹腔镜手术中手术器械由位于不同部位的套管针(trocar)置入,器械之间呈角度分布,干扰较少。单孔腹腔镜手术所有的器械经由一个切口进入腹腔,器械的间距不足1.0 cm,操作器械之间及器械与镜头之间易于发生交叉及干扰,并且术者与助手之间在占位上也易发生干扰。

2.2 手术区域的暴露较为困难

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最大难点就是所有的操作器械全部由一个孔道进入腹腔很难达到一定的角度。置入手术器械的集中,操作器械间角度的消失都不利于手术部位的牵拉暴露,这对手术操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一些肥胖的患者,手术部位缺乏有效地牵拉,很难暴露手术野,这会大大增加手术的难度和延长手术时间,甚至要转为常规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

2.3 手术区域的照明困难

传统腹腔镜手术使用的内镜和光源多采用钢性管道进入腹腔,虽然内镜在设计上也有一定的角度如前直镜(0°)、前斜镜(30°、45°、90°),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单孔腹腔镜手术中照明的需要,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是越过近处的脏器对远处的手术部位进行操作时,更加限制了手术区域的照明。保证足够明亮的术野,确保内镜和手术器械的有效使用,是单孔腹腔镜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8]。

3 单孔腹腔镜技术的改进

腹腔镜手术是以器械为主的手术,既然单孔腹腔镜手术操作中存在着一些困难,那么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就必须从各种器械的改进与应用开始。

3.1 多孔Trocar的应用

2008年,Lim等[11]等在对12名女性经脐单孔腹腔镜下附件肿瘤摘除术的报道中提到他们利用外科无菌手套的腕部包裹并固定在手术切口处,并去掉手套的手指部分,制成简易的多孔Trocar。国内也有医生[19]报道了利用医用50 ml注射器和橡胶医用手套自制简易的多孔Trocar完成胃间质瘤手术的病例。Triport(R-port)是一种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商品化的多孔Trocar。它是一个由内外两个环型筋膜扩张器和三个相互隔开的孔道组成的多孔Trocar。两个环型筋膜扩张器表面覆盖着一层热塑弹性体,既保持气腹的密封,又能使操作器械顺利进出。放置时,先在脐部作一个垂直切口,用直视法切开2 cm腹膜,通过钝性引导器将内环置入腹腔。取出引导器,随即拉紧塑料套使腹膜有效撑开并将内环向外环压紧从而在内外环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密闭环境[9]。现在已有文献报道利用Triport完成胆囊切除术[20]和利用Tripot完成良性前列腺增生切除术[21]。

多孔Trocar的引入起到了很好的密封效果,保持了气腹的稳定性,并且现在市面上的多孔Trocar多是采用弹性聚合物制成的一种软式套管,这增加了操作器械摆动的角度,加大了操作器械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器械的操作空间。

3.2 关节连动杆(Articulating instruments)的出现

前面也提到,单孔腔镜技术最大的障碍就是所有器械由一个孔道进入腹腔,为达到器械之间呈角度分布必须有软的或可弯曲的操作杆。关节连动杆[22]就是一种可弯曲的操作杆,它的远端像人的手腕一样,操作者操作近端可通过连杆带动远端的弯曲,最大可弯曲80°。Real Hand是一种应用较多的关节连动杆,包括11种不同的操作杆,其中有持针器、剪刀、牵引器、分离器、单极电凝刀等。关节连动杆的使用可以满足在单孔的狭小空间内完成很好的分离、牵拉,有利于术野的暴露。

3.3 磁锚定位和引导系统(Magnetic Anchoring and Guidance System,MAGS)

MAGS也是为便于手术部位的牵拉暴露而设计的器械。MAGS由一个外部磁力锚、内部摄像系统、被动组织牵张器和机械臂组成,有些MAGS还配有电钩分离器。通过外部的磁力锚将腹内的摄像头和机械臂固定在腹壁上。腹内器械与外部引导系统相连,并通过环绕在脐部套管上的导光束提供照明,还可以通过外部磁场来定位内部器械,允许手术器械在腹内任意活动,这样就可以重新放置器械而无需另行切口。2007年,Zehser等[23]设计了这种MAGS并成功应用于猪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肾脏切除术中。

除此之外,手术操作杆的加长也起到了增加手术操作空间的效果。器械越长,操作空间越大,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器械冲突的问题,而可弯曲腹腔镜(Flexible endoscopy)的应用对于位置较深、有脏器阻挡的手术部位的照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未来

有人认为,单孔腹腔镜手术只是“No Scar”手术的一个过渡。但从单孔腹腔镜技术目前发展的趋势看,单孔腹腔镜手术将会以“Scar Less”的形式继续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和材料将不断整合到腹腔镜技术中,单孔腹腔镜技术将变得更简单,更普及。并且随着病例总结越来越多,单孔腹腔镜技术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熟识和掌握。未来腹腔镜技术将向着应用设备微型化、多元化,复杂手术简单化,简单手术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微创外科的前景将更加光明的,微创外科医生的工作将更具有挑战性。

摘要:微创外科是当今外科学的发展方向,腹腔镜手术因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瘢痕小、疗效肯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的各类手术中。自单孔腹腔镜技术被引入到微创外科领域中以来,因其不仅具有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优点,而且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该理念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现状作一综述。

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第2篇

为加强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普通外科腹腔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包括腹腔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甲状腺腔镜技术、乳腺腔镜技术、经肛腹腔镜微创技术(TEM)等诊疗技术。

普通外科涉及十二指肠镜、胃镜、结肠镜等消化腹腔镜诊疗技术参照《消化腹腔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医疗机构外科设有普通外科病区或专业组,每年收治普通外科患者不少于500例,完成普通外科手术不少于200例。

2.手术室条件要求。(1)符合国家相关规定。(2)有满足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工作需要的腹腔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3.设有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专业科室或专业医师,有满足普通外科腹腔镜麻醉必须的设备、设施,具备普通外科腹腔镜麻醉技术临床应用能力以及并发症综合处理和抢救能力。

(三)有经过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腹腔镜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开展普通外科诊疗工作不少于5年,普通外科病房开放床位数不少于60张,近5年累计完成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不少于1000例,其中开展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不少于1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1.开展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的医师,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与开展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临床专业。

(2)具有5年以上普通外科诊疗工作经验,具备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目前从事普通外科诊疗工作,累计参与完成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不少于200例。

2.拟独立开展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的医师,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1)开展普通外科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副主任医师应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累计完成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不少于500例;其中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附件2)不少于100例。

(2)经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定的四级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进修培训并考核合格。

3.本规范实施前,符合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的相关条件和标准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但须经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而开展按照三级及以下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工作。

4.本规范实施前,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但须经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而开展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工作。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2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书面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2)在二级及以上医院从事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目前为三级医院在职执业医师,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近3年累计完成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不少于200例,其中每年独立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不少于20例。

(4)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的适应证选择符合要求。近3年内未发生过二级以上与开展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相关的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

(5)其所在医疗机构具有开展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的资质,本人曾在三级甲等医院完成6个月以上的专业进修。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应当经过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进修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普通外科疾病诊疗规范、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开展由具有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术者由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医师担任。术前应当确定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术后制订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三)实施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前,应当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加强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五)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的医疗机构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

四、培训

拟从事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工作的医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其中从事按照三、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工作的医师应当分别接受不少于6个月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

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定四级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本辖区三级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并组织开展相应培训工作。

四级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三级医院。

2.开展普通外科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具备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普通外科开放床位不少于100张。

3.近5年累计收治普通外科患者不少于10000例,每年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不少于200例。

4.有不少于4名具备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5.有与开展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6.近3年举办过全国性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相关专业学术会议或承担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相关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二)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医师培训要求。

1.在指导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不少于30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指导医师的指导下,接受培训的医师应参与患者全过程的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操作、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术后随访等。

附件:1.四级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目录

2.三级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 附件1 四级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目录

一、腹腔镜诊疗技术

(一)疝诊疗技术: 1.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2.腹腔镜下膈疝无张力成型术 3.腹腔镜下肠造口旁疝无张力成型术 4.腹腔镜下巨大切口疝无张力成型术

(二)肝脏诊疗技术: 1.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 2.腹腔镜下肝段切除术

3.腹腔镜下肝外伤探查修复清创术 4.腹腔镜下肝包囊虫切除术 5.腹腔镜下活体取肝术

(三)胆道诊疗技术: 1.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2.腹腔镜下胆管中上段癌切除术

3.腹腔镜下单纯胆肠吻合术(如胆囊空肠吻合、胆管空肠吻合等)4.腹腔镜下胆囊癌根治术 5.腹腔镜下胆道再手术 6.腹腔镜下胆管修补术 7.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四)胰腺诊疗技术:

1.腹腔镜下胰管切开取石联合胰管胃、肠吻合术 2.腹腔镜下肠吻合术

3.腹腔镜下经十二指肠切开胰管开口整形支架引流术 4.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5.腹腔镜下胰腺中段切除术

6.腹腔镜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腺切除术 7.腹腔镜下全胰切除术 8.腹腔镜下胰肾联合切除术 9.腹腔镜下胰胃联合切除术

10.腹腔镜下胰腺联合脏器切除术(肾、胃等)11.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 12.腹腔镜下胰体胰尾肿瘤切除术 13.腹腔镜下胰胃吻合术

14.腹腔镜下胰腺囊肿胃肠吻合术 15.腹腔镜下肠吻合术 16.腹腔镜下胰腺囊肿剥离术

(五)脾脏诊疗技术: 1.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 2.腹腔镜下脾切除术 3.腹腔镜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切除术

(六)胃肠诊疗技术: 1.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 2.腹腔镜下贲门癌手术 3.腹腔镜下残胃癌手术 4.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 5.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

6.腹腔镜下小肠恶性肿瘤切除术 7.腹腔镜下可调节胃束带术 8.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 9.腹腔镜下胃旁路术 10.腹腔镜下回肠间置术 11.腹腔镜下胆胰转流术

12.腹腔镜下短食管Collis胃成形术 13.腹腔镜下贲门失驰缓治疗术 14.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15.腹腔镜下复杂肠粘连松解术 16.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 17.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 18.腹腔镜下次全及全结肠切除术 19.腹腔镜下直肠悬吊术 20.腹腔镜下直肠后囊肿切除术 二、十二指肠镜诊疗技术 参照消化腹腔镜四级手术目录

三、甲状腺腔镜诊疗技术

1.甲状腺腔镜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2.甲状腺腔镜下甲状腺全切除术 3.甲状腺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

4.甲状腺腔镜下甲状腺癌改良式颈淋巴结清扫术 5.甲状腺腔镜下甲状旁腺瘤切除术 6.甲状腺腔镜下甲状旁腺癌根治术

四、乳腺腔镜诊疗技术

1.乳腺腔镜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2.乳腺腔镜下腋下淋巴结清扫术 3.乳腺腔镜下乳腺再造术

五、胆道镜诊疗技术

1.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探查取石术 2.胆道镜下肝内胆管结石取出术 3.胆道镜下胆管下端嵌顿结石取出术

六、经肛腹腔镜诊疗技术

1.经肛腹腔镜下直肠病变全层切除术 2.经肛腹腔镜下直肠阴道瘘修补术

七、其他

腹腔镜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附件2 三级普通外科腹腔镜诊疗技术参考目录

一、腹腔镜诊疗技术

(一)疝诊疗技术

1.腹腔镜下经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2.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3.腹腔镜下股疝修补术 4.腹腔镜下脐疝修补术

(二)肝脏诊疗技术 1.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 2.腹腔镜下肝脓肿引流术 3.腹腔镜下肝脏楔形切除术 4.腹腔镜下肝脏活检术

(三)胆道诊疗技术 1.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2.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术 3.腹腔镜下胆囊切开取石术 4.腹腔镜下胆囊造瘘术 5.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

(四)胰腺诊疗技术

1.腹腔镜下胰腺周围脓肿外引流术 2.腹腔镜下胰腺囊肿外引流术

(五)脾脏诊疗技术 腹腔镜下脾囊肿开窗引流术

(六)胃肠诊疗技术 1.腹腔镜下胃空肠吻合术 2.腹腔镜下胃良性肿瘤切除术 3.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 4.腹腔镜下迷走神经切断术 5.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 6.腹腔镜下胃造口术

7.腹腔镜下胃切开异物取出术 8.腹腔镜下小肠部分切除术 9.腹腔镜下小肠局部切除术 10.腹腔镜下小肠憩室切除术 11.腹腔镜下小肠造口术 12.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 13.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 14.腹腔镜下回盲部切除术 15.腹腔镜下结肠部分切除术 16.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切除术 17.腹腔镜下肠造口术

二、甲状腺腔镜诊疗技术 甲状腺腔镜下甲状腺部分切除术

三、胆道镜诊疗技术 腹腔镜下胆总管T管引流术

四、其他

腹腔镜技术在子宫肌瘤手术中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 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71-01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良性肿瘤,传统治疗方法为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切除术,目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已成为医生和患者的首选。本文回顾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患者的病历资料,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子宫肌瘤患者176例,年龄25-51(36.5±4.7)岁。未育8例,已育168例。有剖宫产史37例,合并附件囊肿8例。月经明显增多125例。均无心、肺、肝、肾等疾病。其中单发肌瘤157例,多发肌瘤19例,最多为3个肌瘤。浆膜下肌瘤123例,肌壁间肌瘤47例,阔韧带肌瘤4例,宫颈肌瘤2例。肌瘤直径3.0-10.0厘米。

1.2 术前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彩色超声及阴道探头检查,以了解肌瘤的大小、数目、位置、形状和活动度,并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癌。月经不正常者行宫腔镜检查或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恶变。

1.3 手术时机及体位 选在月经干净后卵泡期,此期盆腔充血少,瘤体质地较硬,以便减少术中出血。体位:取头低臀高仰卧位,需通输卵管者取膀胱截石位。

1.4 手术方法 腹部常规3点穿刺,腹腔镜下将垂体后叶素12U注入子宫切口部位或宫底肌层内,以便子宫收缩而变硬。切口根据肌瘤位置、形状、大小选择,在肌瘤最突出部位切开子宫肌层,切口长度略小于肌瘤的直径,如果肌瘤较大,则选择梭形切口,切去部分肌瘤包膜,用有齿抓钳钳夹固定瘤核,边旋转边向上提拉,完整剥除肌瘤,创面予电凝止血并缝合。大肌瘤使用电动肌瘤粉碎器将肌瘤逐块取出。然后冲洗腹腔,确定无出血后排除气体。

2 结 果

173例手术成功(98.3%),3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80±32)min,术中出血量80-120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6-28h,术后体温最高38.2℃,3d内恢复正常,术后至出院天数4-6d。所有病例无大出血、子宫穿孔、术后感染及子宫肌层血肿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所有病例月经均恢复正常,复查B超提示171例患者在3-6个月内子宫恢复正常,肌层无异常回声。另有2例术后6个月复查有复发子宫小肌瘤,大小在2厘米内,为术前有3个肌瘤的患者

3 讨 论

子宫肌瘤是来源于子宫肌层平滑肌细胞的良性实体肿瘤,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可以治愈由肌瘤所致的月经过多、盆腔痛等症状,而且可保留了子宫,并保持盆腔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影响小,有利于术后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已成为医生和病人的首选手术方式。

腹腔镜手术可避免腹内脏器直接暴露于空气中,镜下术野放大,能显示细小血管,术中的出血能清晰暴露便于止血。镜下可更好地探察盆腹腔,分离粘连。腹腔镜手术带来了优势,但若不能正确把握手术适应症反而会增加手术难度,甚至需中途改变术式,通过本组资料总结出以下适应症:①患者无心、肺、肝、肾等内科疾病,已经排除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前检查已了解肌瘤的数目、大小、位置及活动度。②浆膜下、肌壁间子宫肌瘤,直径<10cm。③单发或多发子宫肌瘤,数目少于3个。根据患者的要求结合术者腹腔镜技术的熟练程度选择术式,不可盲目扩大适应症而导致手术失败或术后肌瘤复发。本组中转开腹3例,回顾分析是因未能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及术者技术不够熟练。术中如果发现粘连严重,出血严重而难以止血,就应及时地改变术式,转为开腹手术[1]。本组随访,有2例术后半年复发,是术前有3个肌瘤的患者,这表明多发肌瘤复发的可能性较大,≥3个肌瘤者有存在更多小肌瘤的可能性,而较小的肌瘤容易遗漏。

手术技巧:①宫体肌瘤切口多选择纵向切口,若大部分位于浆膜下可行梭形切口,保留部分以能缝合关闭瘤腔为标准。尽可能一次切到瘤核,找到肌瘤假包膜与肌层的间隙,此层易于分离,且组织血管少故出血少,过浅或过深都可能造成分离困难,引起出血。②阔韧带肌瘤,以打开阔韧带前叶为主,尽可能做到无血分离,在分离到达肌瘤与子宫相连处,可牵拉肌瘤以避开输尿管和子宫血管,电凝止血后再离断。③宫颈肌瘤应先将膀胱子宫反折腹膜打开并下推膀胱,然后分离出瘤体,基底电凝止血切除。④缩宫素应用:术中于瘤体与子宫肌层交界处注射缩宫素,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可减少出血量,有报道[2]术中出血仍是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最主要的并发症。⑤单纯连续缝合可减少打结时间,但应注意防縫线松动致创面渗血。单纯间断缝合虽牢靠,但打结次数增多,手术时间延长。不同的缝合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术者的习惯及熟练程度作相应选择。

术中注意:①尽可能少使用电凝,过度电凝可使子宫肌层局灶坏死,甚至可能形成瘘。②缝合打结是基本功,止血最可靠的方法是缝扎,若打结技术不熟练,缝合过于松弛,则可能遗留死腔导致出血和感染。缝合时如瘤腔较深则可分两层甚至三层缝合[3]。③肌瘤取出:直径4cm以下肌瘤可先将瘤体电切成小块后用大抓钳取出,可避免扩大切口,大于4cm者用子宫旋切器旋出。④腹腔镜手术缺少触觉反馈,钳夹组织容易造成抓取力量过大,导致组织表面损伤[4]。⑤阔韧带肌瘤应注意不要损伤输尿管,前壁宫颈肌瘤注意保护膀胱。有报道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输尿管损伤比经腹子宫全切术高35倍[5],是因为电凝子宫血管或宫旁组织时与输尿管间的距离太近电热传导的结果,这种损伤可不被当时发现[6],故应注意勿过度电凝以防热损伤。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既保留了子宫,又去除了病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认真止血和熟练的镜下缝合技术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崔恒.妇科腹腔镜手术的若干误区及对策[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2):81-83.

[2] 冯风芝,冷金花,郎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65-67.

[3] 黎德群,马刚.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46例的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2009,31(3):368-369.

[4] 朱兰,俞梅.妇产科手术后组织粘连的形成与防治[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7):550-552.

[5] 刘新民,主编.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31-733.

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教学探讨 第4篇

1 打好理论基础

①教师必须全面掌握腹腔镜技术, 并具有熟练的腹腔镜和常规开放泌尿外科手术技能, 以保证在需要中转开腹手术时应对自如[1]。②对学生来说, 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 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大部分是后腹腔入路进行,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腹膜后泌尿外科器官的解剖特点, 将平时学、术前复习、术中教师强化三者结合;其次, 对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 腹腔镜患者的术前准备, 腹腔镜术中并发症的防治及腹腔镜手术的术后处理等要充分了解;最后, 要熟悉腹腔镜设备、手术器械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维护和保养等基本理论知识。③教师要向学生特别强调:目前使用的腹腔镜摄像系统所产生的图像大多为二维平面图像 (3D腹腔镜尚未普及) , 和真正的实体有视觉上的差距, 在术中有可能会发生辨认偏差或错误, 需要反复锻炼适应。同时, 在严格掌握相关疾病手术禁忌证和适应证的基础上, 对腹腔镜常见的相关麻醉、气腹、穿刺等损伤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须做到心中有数。④教师要给学生指定专业的腹腔镜泌尿外科图书作参考, 强化操作标准[2]。

2 模拟操作训练

充分利用教学模拟训练操作设备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十分必要[3,4]。教师可指导学生应用腹腔镜器械反复练习一些基本的操作和相互配合技巧, 使学生逐步适应镜下操作, 建立“手感”, 并能精确定位。智能模拟设备和动物实验可为学生提供接近临床手术的真实环境, 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地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腹腔镜基本技术的练习, 如造气腹、放置套管针、牵拉显露、分离、切割、电凝、止血、结扎、缝合、施钛夹、取标本、放置引流管及关闭穿刺口等操作, 为进一步的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5]。此外, 充分利用临床手术视频影像资料进行教学。我们对每台腹腔镜手术都进行了录像, 同时, 汇集大量国内临床专业影像资料, 选派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高年资专业医师, 在术前以实例影像对关键技术操作、术中处理要点及不同疾病解剖特点、变异情况进行点评, 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 做到上手术台心中有底。最后, 通过视频讲解术中及并讲解处理原则, 以其为后期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3 重视临床实践

腹腔镜手术的操作过程是在电视影像下完成的, 这为腹腔镜手术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打好理论基础, 反复模拟训练的前提下, 临床实习教授中应做到:①组织学生多多参观临床手术, 使其担任扶镜助手, 真实体验腹腔镜手术的全过程;②扶镜助手只有完全理解腹腔镜手术的全过程及主刀者的意图, 才能有效控制术野的清晰、大小、远近、避让等要点, 真正做到配合默契;③认真掌握相关开放手术的基本操作, 以免需中转开放手术时无以应对;④学生不得在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实施任何手术, 年轻的住院医师在独立开展腹腔镜手术前亦须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可先做一些基本的简单操作, 如建立气腹、非危险区域组织分离、止血、结扎、缝合等。逐步过渡到开展解剖清晰、手术风险较小的手术, 如肾下极囊肿手术;⑤独立开展腹腔镜手术需要一定的学习时间并需掌握学习曲线, 由简到难, 由单一手术到复杂手术, 起初力求手术稳妥、精确, 避免图快而损伤周围组织及脏器, 影响以后的操作心理, 待技术熟练后, 再逐渐开展一些较复杂的手术, 如肾切除、输尿管成型等;⑥学生参与到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准备、养护和管理中, 在客观上能使他们对器械的性能有深刻的了解, 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腹腔镜手术教学的一部分[6]。

学习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并非十分困难, 只要通过系统的腹腔镜教学培训和实习, 就可以使教学更有效, 使更多的基层泌尿外科医生更快地掌握这门技术。

摘要:腹腔镜手术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操作复杂, 手术难度高, 术中缺乏三维视觉效果, 初学者手感差、技巧不易掌握, 导致学习过程延长。我院对腹腔镜技术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 具体包括打好理论基础、模拟操作训练、重视临床实践等内容, 效果较好。

关键词: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存川.关于腹腔镜外科手术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 2003, 9 (6) :93-94.

[2]李军.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教学实践[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4) :1168-1169.

[3]吴刚, 张尧, 靳风烁.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的教学培训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9) :1429.

[4]符伟军, 张旭, 高江平, 等.泌尿外科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系统临床培训项目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14, 13 (5) :494-497.

[5]方针强, 王祥卫, 易善红, 等.虚拟现实模拟器和手术演示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培训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12, 11 (5) :528-530.

值得推广的猪腹腔注射技术 第5篇

1. 优点

猪腹膜面积大,密布淋巴管和血管,吸收能力特强,且速度快。腹腔注射简便易行、疗效确实,比耳缘静脉注射省事,且保定猪不费体力,特别是病情重、需急救时效果明显。

2. 适应症

在患猪脱水、低温,无法找到静脉,体型大的母猪产后感染或病后期呼吸衰竭等各种情况下,都可以采用腹腔注射进行紧急补液。总之,凡是可以静脉注射的病例都可以进行腹腔注射。

3. 操作方法

①仔猪。一人倒提仔猪后用两腿将其夹住保定;另一人先对仔猪倒数第二个乳头外侧1~2厘米处(耻骨前方3~6厘米,腹白线正中线的侧方)先碘酊消毒后酒精消毒,再把事先吸有药液的注射器垂直刺入(1~1.5厘米),当感到针头无阻力时(有空洞感,活动而无抵触)表明已刺透腹壁腹膜进入腹腔,即可进行注射。若连接静脉导管或输液胶管即可缓慢注入药液。注射器针头常选用12号、长3厘米的细针头。②中大猪。病情危重的猪侧卧时不用保定,病情轻些的猪可由一人按住不让其活动,然后用长针头(以12×38号为好)从消毒过的肷窝部刺透腹膜,接上输液胶管后以最大流量将药液输进腹腔。

4.注意事项

①保定要确实可靠,针头不宜过长,以免刺伤膀胱、肾脏或其他内脏器官。②注射部位和注射针头要严格消毒,并保证无菌操作。③补液必须采用等渗溶液,如5%葡萄糖液、0.9%氯化钠液,忌用10%氯化钠液、50%或10%葡萄糖液等高渗盐水、糖水,否则会引起反渗透,使组织脱水和腹水增加。④宜用肌苷、维生素B1、维生素C等无刺激性药液;忌用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刺激性药液,否则易引起腹膜炎和组织坏死。⑤有沉淀的药物和不易吸收的油乳剂不宜腹腔注射。⑥注射的药液温度应与猪体温(38~39℃)相近。⑦药液未能注入腹腔、出现鼓包时,可把针头再往里推送一点或换长些的针头。⑧如脱水、低温后进行腹腔注射,注射后一定要保暖,同时尽可能让猪吃些食物,以防病情进一步发展。

(作者联系地址:胡成波 辽宁省丹东市畜牧局 邮编:118000;孙昕 辽宁省丹东市种畜场 邮编:118011)

腹腔镜技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于本院的18例女性盆腹腔结核患者中, 合并胸片异常及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 均为3例。患者年龄18~51岁, 平均33.2岁。在患者首次就诊原因中, 11例患者为原发性不孕, 7例患者为盆腔包块。其中腹腔积液、消瘦及发热均为2例, 3例患者为腹胀、腹痛, 3例具有明确结核接触史。2例患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2例患者合并胸片异常。

1.2 方法

患者术前24h进行脐部清洁。手术当天晨间禁食。术前对有结核可能的患者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及血沉检查。如患者为盆腔包块者, 则进行超声检查。

18例女性盆腹腔结核患者均应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麻醉成功后, 取患者膀胱截石位, 头低脚高位。采用气腹针于患者脐孔部位穿刺后注入CO2气体, 建立气腹至腹腔内压力达12mm Hg。采用1cm套管针穿刺, 置入腹腔镜, 在腹腔镜监视下于患者左侧下腹部置入0.5cm套管针。在患者右下腹部于麦氏点置入0.5cm套管针。对患者盆腔内情况进行细致观察, 包括子宫、输卵管、肠管、网膜、肝胆及卵巢外观等。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在盆腹腔内可见广泛的灰白色粟粒结节状病灶, 呈米粒大小, 遍布大网膜、内生殖器表面及肠管和腹壁。盆腔可有黏连, 在患者子腹腔内有浅黄色腹水。如发现包块, 则试行分离术, 对包块内的物质进行清除。如患者黏连较为严重, 则避免分离及不必要的副损伤。在手术过程中, 常规取结节状病灶或者盆腔包块病理检查。

2 结果

18例女性盆腹腔结核患者中, 16例行腹腔镜手术, 均手术成功。2例患者由于黏连严重, 进行剖腹探查。镜下及开腹手术中, 均可见盆腹腔典型表现。7例发现盆腔包块的患者, 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即结核性炎症。

3 讨论

对于肺外结核这种疾病, 其涉及多个系统及多个器官, 导致在临床诊治中较易出现漏诊及误诊。因女性盆腹腔脏器具有独特解剖生理学特征, 并且女性盆腹腔结核病变范围较广, 通常会累及多个部位, 因此, 造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 且缺乏特异性, 给临床确诊带来一定困难。女性盆腹腔结核对患者的生育功能可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 如患者出现结核杆菌感染, 则可导致内生殖器如输卵管及卵巢等产生器质性破坏, 进而引起不孕、流产及卵巢功能衰竭等[2]。本组18例女性盆腹腔结核患者中, 11例由于不孕症就诊, 由此可见盆腹腔结核较易被女性忽略, 往往仅在患者的内生殖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后才到医院就诊, 进而错失了最佳就诊时间, 失去挽救生育功能的机会。

盆腹腔结核通常继发于肺结核, 或者体内其他部位结核病, 少数患者可同时分析结核原发病灶。盆腹腔结核起病缓慢, 并且其症状较轻, 通常患者在发病数周甚至数月才到医院就医诊治。盆腹腔结核对女性的生育功能是致命的, 结核杆菌感染可导致内生殖器的器质性破坏, 比如输卵管、卵巢等, 并且可导致不孕、卵巢功能衰竭及流产等。该病较易被女性忽略, 只有在内生殖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后才到医院就诊, 而此时的治疗已经无法挽救生育功能。对输卵管结核进行早期治疗, 可使30%左右的患者恢复生育功能。由此可见, 对女性盆腹腔结核患者而言, 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 盆腹腔结核的临床诊断为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难题。盆腹腔影像学检查, 仅可对包块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确定, 对于包块的性质则较难确定。近年来, 结核病患者不断增加, 其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在我国少数地区, 特别是不发达的地区, 其由于经济条件、饮食结构及环境因素影响, 盆腹腔结核较为多见[3]。相关报道显示, 对于盆腹腔结核声像图而言, 其分析漏诊率已达到59%以上, 有关学者报道显示, 腹腔结核较易被误诊为肿瘤, 误诊率已达到68%以上, B超或者CT检查均可发现双侧输卵管积液、内膜增厚, 盆腔内包括有分隔、肠曲, 或者被包裹的卵巢及输卵管组织, 但其缺乏特异性。对于盆腹腔结核患者而言, 在其临床表现中也出现多样化且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主要为原发不孕, 腹胀、腹痛及腹部包块。临床医师在诊断时, 往往误诊为卵巢囊肿。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不断发展, 其在盆腹腔结核的诊断中, 具有重要价值, 与常规子宫内膜活检及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相较, 其临床疗效明显较好。其通过极小的创伤可获取活体组织, 进而进行病理检查, 或者从积液中分离出病原菌, 进而得到确诊。

在患者进行手术前, 应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功能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及综合判断, 以考虑盆腹腔结核的可能。因此, 手术技巧具有重要作用, 其主要的目的是确诊。手术应最大限度进行腹腔镜检查, 如患者盆腔黏连较为严重, 不宜进行腹腔镜穿刺时可选择开腹手术。在手术过程中, 最大限度清除结核脓肿或者坏死组织, 并抽取脓液, 分解盆腹腔黏连, 在患者手术后对其结核进一步治疗, 可起到有利作用。在本研究中, 18例女性盆腹腔结核患者中, 有2例由于腹腔重度黏连导致气腹形成困难, 进而改为剖腹探查。在手术过程中, 对结核脓肿或者坏死组织进行最大限度的清除, 并抽吸脓液, 分解盆腹腔黏连, 其在患者手术后接受进一步治疗时, 可起到有利的作用。

综上所述, 在女性盆腹腔结核的临床诊断中, 通过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可使患者得到确诊, 且有重要临床价值,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晖, 姚爱香, 罗辉, 等.腹腔镜诊断女性盆腹腔结核12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11 (6) :465-466.

[2] 郭君玲, 权艳茹.误诊为卵巢癌的女性盆腹腔结核3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11) :2389.

腹腔镜技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28例, 病程最短10 d, 最长20年, 最小16岁, 最大68岁, 平均38岁, 肿瘤大小在15 cm~35 cm直径, 急性腹痛发病12例, 渐进性腹部肿大、腹部饱胀、压迫感23例, 术前行腹部检查, 包括BUS、CT、常规摄胸片、心电图, 血清CA-125、CA199、AFP检查, 肝肾功能检查, 尿HCG。1、2手术器械:所用器材为电视腹腔镜全套器械、超声刀、多功能电刀, 长嘴无损伤钳和肠钳, 标本袋及一次性可吸收套扎器 (强生公司) 。

1.3 手术方法

全组大都采用全身麻醉。手术前留置尿管, 部分留胃管, 在脐上缘或下缘切开皮肤1 cm, 脐部置观察镜, 腹腔压力维持10~12 mm Hg, 透光视野, 取无血管区, 根据腹腔内囊肿部位及来源, 直视下相应腹壁部位置入10 mm trocar 2~3 个作辅助操作孔, 置入腹腔镜手术器械。巨大腹腔囊肿气腹困难可采用于脐部处穿刺抽液使腹腔有更多空间, 然后建立气腹。术中根据囊肿大小、性质决定是否辅助小切口, 按照剖腹手术原则。 对卵巢囊肿为利于囊肿的解剖和剥除:根据患者年龄、有无生育要求, 肿瘤大小、性质决定囊肿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 如未婚先行囊肿剥除术, 囊肿穿刺负压吸引出部分囊液, 保持囊肿壁一定张力和形状, 先从容易分离处入手, 完整剔除囊肿并完整取出, 保留少部分卵巢组织;中年患者囊肿穿刺负压尽量吸尽囊液, 应用超声刀下完全将肿瘤切除, 切除标本常规术中病理切片。 囊肿开窗引流术适用于腹腔实质器官囊肿 (肝、肾、脾) 、还有肠系膜, 囊壁切开应采取边电凝边切开方法彻底止血。 囊液性质不明时, 不应囊液污染腹腔, 对组织较大要尽可能地保持囊肿的完整性, 可作辅助小切口且标本袋完整地取出;创面出血可电凝或缝合止血;术后囊肿残腔或腹腔放置橡皮管引流, 解除气腹, 创口缝合。

2 结果

全组无中转手术, 囊肿性质包括:肝囊肿10 例, 肾囊肿3例, 脾囊肿1例、肠系膜囊肿2例, 卵巢囊肿12例;囊内液体1500~4000 ml, 平均2160 ml, 有澄清、咖啡样液体;手术时间20~90 min, 平均60 min, 术中出血5~100 ml, 平均30 ml, 术后12~24 h拔除尿管、胃管, 可下床活动, 进流质食物;术后1~2 d体温恢复正常;术后发生皮下气肿3例, 皮下淤血, 2后气肿、淤血消失;1例一侧穿刺孔愈合欠佳, 经换药后愈合;术后2~5 d出院, 病理检查均为良性囊肿

2.1 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最长4年, 腹部穿刺孔愈合好, 无穿刺孔愈合不良或不愈合者、无内容物遗留腹腔导致化学性腹膜炎而长期慢性腹痛者。无腹腔囊肿复发者。

3 讨论

3.1 对腹腔囊肿应该强调手术前的检查

腹腔囊肿大多无特殊表现, 当囊肿增大, 出现压迫症状或影响脏器功能时被发现, 以往以剖腹手术治疗为主。腹腔镜技术的出现, 以微创、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各方面。本组术前除常规检查, 还需行一系列重要检查, 如CT、MR 及多次BUS, 血清CA-125、CA-199、 尿HCG, 术前怀疑有恶性倾向者, 应放弃腹腔镜手术, 本组术中、术后病理均为良性囊肿, 术前、后诊断符合率100%, 因此手术前的检查对确定那种手术治疗方法是重要的。

3.2 适应征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 原则上均可耐受腹腔镜手术。囊肿位于实质器官前叶或表面为腹腔镜手术指征, 对位于膈顶部囊肿较大较深 , 囊壁不易剪除, 内壁电凝不到位, 且术后囊肿残腔很快靠拢闭合很容易复发, 主张开腹手术; 影像诊断囊实性囊肿或囊内有赘生物应谨慎考虑腹腔镜手术。

3.3 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在腹腔镜下用穿刺法证实囊肿的诊断, 以决定手术方法, 肠系膜囊肿、卵巢囊液如为黏液状或粘稠, 应注意囊肿恶性肿瘤可能[1], 肝囊液、肾囊液如为黄色液体, 应注意囊肿与胆道或肾盂相通, 脾囊液如为鲜红液体, 应注意为脾破裂可能, 应果断开腹手术。 脐部Trocar一般较恒定, 主操作孔及辅助孔Trocar应根据脐部观察镜视诊腹腔内囊肿部位及来源, 直视下以等三角两操作臂夹角直角原理相应腹壁部位置入[2]。 行囊肿剥除术先从容易分离处入手, 完整剔除囊肿并完整取出, 囊肿穿刺负压吸引出部分囊液, 保持囊肿壁一定张力和形状, 更有利于囊肿的解剖和剥除[3]。 囊肿开窗引流术适用于腹腔实质器官囊肿, 负压吸引出部分囊液后, 塌陷囊壁易被钳夹, 切开囊壁应尽量大, 囊壁切开应采取边电凝边切开方法彻底止血。 囊液性质不明时, 不应囊液污染腹腔, 是否会因为腹腔镜手术而致腹腔种植、化学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是学者们担心的问题, 文献报道[4]卵巢畸胎瘤内容物遗漏可导致严重的腹膜刺激症状甚至腹腔肉芽肿形成。对组织较大要尽可能地保持囊肿的完整性, 可作2~3 cm的辅助小切口, 并且囊肿置入标本袋完整地取出标本, 避免污染穿刺孔。如腹腔有污染囊液, 应用大量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彻底冲洗, 并检查腹腔内创有无出血。

本组经验笔者认为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腹腔巨大囊肿是科学、可行的、可推广。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腹腔巨大囊肿可行性。方法收集本科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收治部分腹腔巨大囊肿患者, 全组28例, 病程最短10 d, 最长20年,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68岁, 平均38岁, 囊肿大小在1535 cm直径, 肝囊肿10例, 肾囊肿3例, 脾囊肿1例、肠系膜囊肿2例, 卵巢囊肿12例, 均应用腹腔镜手术。结果无中转手术, 手术时间2090 min, 平均60 min, 术中出血少, 术后25 d出院, 除1例一侧穿刺孔愈合欠佳, 经换药后愈合, 无严重并发症, 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囊肿。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腹腔巨大囊肿是科学、可行的、可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腹腔巨大囊肿,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黄志强.肝脏外科手术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143-144.

[2]王存川.实用腹腔镜外科手术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38-39.

[3]苏仕功, 柯重伟, 郑成竹.腹腔镜治疗腹腔囊肿的体会.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0, 17 (2) :117-118.

腹腔镜技术在急诊外科中的应用 第8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了腹腔镜的临床观察, 患者的年龄为18~57岁, 平均年龄33岁, 患者在入院的时候诊断为腹膜炎,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对患者进行了腹腔镜检查, 证实75例急性胆囊炎, 29例急性阑尾炎, 5例急性盆腔炎, 7例宫外孕, 4例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在腹腔镜下进行了手术,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均痊愈出院。

1.2 治疗方法

采用腹腔镜技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定性并进一步的做出处理。胆囊切除可以采取常规的四孔法进行手术。单纯的、化脓的坏疽穿孔的患者在腹腔镜下对粘连进行分离, 进行严格的止血操作, 处理残端。在患者残端的处放置必要的引流管, 由左操作孔拖出。盆腔炎患者在镜下做出诊断, 行盆腔冲洗, 然后再于盆腔内放置引流管, 由操作孔拖出, 如果患者中有形成囊肿的, 则尽快切开冲洗、引流。然后再在患者脓腔处置一根引流管, 从左向右操作孔拖出。卵巢囊肿蒂扭转的患者在腹腔镜下进行蒂部的结扎, 然后将其切除, 将患者的囊液吸出之后, 再取囊壁。对于宫外孕的患者则可以在镜下进行止血, 然后洗净患者额血液, 切除患者出现的异位妊娠。

1.3 术后处理

对患者引流情况严密观察, 然后做出拔管时间决定, 时间最长可保留5~7d。患者在手术后24h可以下床活动, 然后给其进流质饮食。对于脓液应当做出常规的细菌培养和相关的药敏试验, 选择比较有效的抗生素。

2结果

7例宫外孕患者手术24h后下床活动, 然后进流质饮食, 患者3d后出院。5例急性盆腔炎患者在镜下诊断确诊, 对其行盆腔冲洗及引流, 患者在手术之后的24h能够活动, 进流质饮食, 3~5d。4例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在手术之后的24h下床开始活动, 同时进流质饮食, 患者3d后出院, 术后无感染, 同时疼痛比较轻, 其余患者均在医院的精心治疗后治愈出院。

3讨论

对于急腹症患者, 在其他检查不能够明确病情的情况, 采取腹腔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探查, 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探明患者的病情, 然后依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展治疗。采用腹腔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 诊断比较明确, 定位十分准确, 避免了剖腹探查和误诊给患者所造成各种不必要的创伤。 (2) 大多数急腹症患者都可以在腹腔镜下展开治疗, 治疗的效果比较好, 医疗费用相应的也比较低。 (3) 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患者能够尽快的下床活动, 同时患者的胃肠功能也恢复的比较快, 可以最大限度的缩短患者的病程, 使患者的痛苦可以得到减轻, 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口感染。 (4) 使患者在不需要手术的情况下, 也可以在很小的创伤之下明确对患者的诊断, 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判断。

本文分析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 所有患者通过腹腔镜技术的配合手术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患者均在短时间内康复出院。总的来讲腹腔镜手术在对急诊外科患者的诊断治疗中具有应用可靠、安全、容易操作的一些特点。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 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也在很大层面上减少了医院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徐伟, 于守江.微创技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 (9) :695-697.

[2]张锐利, 徐云峰, 赵文军, 等.外科急腹症中的腹腔镜诊治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0, (4) :455-457.

[3]张学勇, 郭朝普, 贺文全, 等.腹腔镜在急腹症中的应用 (J) .微创医学, 2011, (3) :226-228.

[4]徐凤秦, 朱小朝, 何庆.腹腔镜在妇科急腹症中的应用 (J) .临床急诊杂志, 2009, (6) :330-331.

腹腔镜技术治疗阑尾炎的疗效评价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1月-2014年7月, 我院行腹腔镜技术治疗阑尾炎76例, 将其作为观察组, 另选同期我院行传统开腹术治疗的阑尾炎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43例, 女33例, 年龄14~64岁, 平均33.4岁, 单纯性阑尾炎42例, 慢性12例, 坏疽性阑尾炎6例, 化脓性阑尾炎16例;对照组男46例, 女34例, 年龄13~66岁, 平均33.7岁, 单纯性阑尾炎45例, 慢性11例, 坏疽性阑尾炎7例, 化脓性阑尾炎17例。两组基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实验。

1.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及离床时间等。

1.3 手术方法

观察组手术方法:麻醉显效后取患者仰卧位, 头低脚高, 左倾斜30度位。选择脐下10毫米trocar左右为观察孔, 麦氏点外上方约4 cm处为主操作孔, 辅助操作孔, 耻骨联合上约5 cm为辅助操作孔。建立气腹, 置入腹腔镜, 观察腹腔内的情况, 找到病变阑尾并提起, 用分离钳在阑尾系膜根部无血管区戳1小孔, 电凝阑尾系膜。钛夹夹住阑尾根部, 在距结扎线约0.6 cm左右处切断, 自主操作孔取出阑尾。对于坏疽阑尾或化脓性阑尾, 在根部盲肠壁做8字缝合, 并留置引流。对照组应用传统开腹手术方法对其进行切除。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 计数资料的比较应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 (45.27±6.5) min, 进食时间 (24.57±4.7) h, 肠鸣音恢复时间 (15.24±3.6) h, 住院时间 (5.5±1.4) d, 离床时间 (26.57±7.5) h;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48.31±6.7) min, 进食时间 (46.21±4.1) h, 肠鸣音恢复时间 (45.16±3.2) h, 住院时间 (12.4±4.7) d, 离床时间 (41.52±8.4) h。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离床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方面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切口的美观度以及术后无痛度等要求越来越高, 而腹腔镜技术迎合了当前人们的需要。初始时腹腔镜的应用范围较窄, 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以及术者操作水平的提高, 其适应症逐步放宽, 与传统手术相比, 具有切口小、术中对腹腔干预小、排气早、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肠道不易粘连、术中操作视野开阔等优点, 利于术中的探查等操作, 另外其住院时间短、使用抗生素相对较少, 特别适用于糖尿病、老年、术前诊断不明确等情况。但腹腔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妊娠、阑尾后位、阑尾恶心肿瘤等, 需要精密仪器的配合。传统手术处理阑尾系膜时需要高频电刀配合钛夹进行系膜的切断, 阑尾断端也需要点就消毒或电凝烧灼处理, 部分患者还需要荷包缝合包埋。手术治疗是当前公认的能够彻底治愈阑尾炎的方法。以前医生多采用传统开腹术治疗阑尾炎, 视野开阔, 不受患者体型以及阑尾位置的影响[2], 对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的情况, 术后可彻底冲洗治疗, 效果不错, 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另外, 对于小儿或肥胖患者, 阑尾的寻找相对困难, 在应用传统开腹术治疗此种情况时需要延长切口, 与此同时切口感染的机率也相应增加[3]。腹腔镜的优点在于可直视下切除阑尾, 并且对腹腔内部整体进行探查, 对胃肠道干扰小, 对病变部位准确的定位和治疗[4]。本研究表明, 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这方面, 腹腔镜技术无明显优势。在离床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方面相比,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腹腔镜技术可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 且住院时间短, 进食时间早, 肠蠕动恢复快, 提高了治疗效率, 切口感染的并发症降低, 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术中如发现粘连较重应及时转为开腹手术, 以免影响治疗。总之, 腹腔镜技术优点众多, 适合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阑尾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部分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 同期我院行传统开腹术治疗的阑尾炎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 分别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并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离床时间等。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相比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离床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方面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 腹腔镜技术治疗阑尾炎具有下地时间早, 住院时间短, 进食时间早, 肠蠕动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阑尾炎

参考文献

[1]陈兰, 莫珍, 赵明锦.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术及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5, 5 (3) :76.

[2]王育和, 刘家峰, 徐大华, 等.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阑尾炎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7 (12) :1184.

[3]陈开运, 向国安, 王汉宁, 等.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比较[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 25 (4) :295-298.

腹腔镜胆囊手术治疗体会 第10篇

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是共性的。Calots三角区的处理仍是手术的核心部分,所不同的是技术上有差异。【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手术配合【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65-0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黄金标准”,手术效果除受麻醉、手术操作、病情等诸多环节影响外,手术室认真而正确地配合同样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随着技术的成熟,胆囊结石嵌顿、急性胆囊炎、胆囊萎缩、有上腹部手术史者等,已成为LC手术适应症。我自我院收治多例手术,就手术方法、技术难点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 本组220例中,男性80例,妇性140例,年龄26-79岁,平均44岁。病史3個月-32年,合并糖尿病36例,高血压52例,有腹部手术鸣12例,胆囊结石嵌顿12例、急性胆囊炎72例,胆囊萎缩16例,胆囊化脓12例。1.2方法 全麻下行LC手术,手术采用三孔法或四孔法常规切除胆囊。1.3结果 248例完成LC,均治愈出院无合并症。4例中转开腹,其中1例出血较剧,2例粘连严重、1例腹腔探查合并腹腔恶性肿瘤。2、讨论LC与OC

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是共性的。Calots三角区的处理仍是手术的核心部分,所不同的是技术上有差异。2.1胆囊萎缩Calots三角粘连的处理 胆囊萎缩的LC手术成功率一般在80%-95%。手术中应特别注意观察胆囊壶腹内侧的致密粘连。为避免肝胆管损伤,应从壶腹内侧上下两个方向的三角区解剖,一般仍有间隙。如粘连致密,质硬固定,不可盲目分享。可先放入取物袋,行胆囊大部切除,敞开胆囊、电灼或石炭酸烧灼后残端缝合,局部放置引流管。2.2急慢性胆囊结石嵌顿

仍以壶腹部开始,切开浆膜层,钝性分享,遇有条索仔细辨认,切、凝或上夹,要靠近胆囊管及壶腹进行。如仍困难较大可行胆囊大部分切除,缝扎胆囊管,放置引流。处理此类患者嵌顿为小结石者尤其应注意,一是胆囊管增粗结石进入胆总管需行胆总管内取石;二是合并胆源性胰腺炎,应在胆囊管内留置导管以便充分引流。2.3预防胆管损伤 完成每1例LC必须遵循确定胆囊壶腹,找出胆囊壶腹与胆囊管的汇合部。然后向上、下、左侧方向游离出胆囊管,充分解剖出汇合部四周。敞开Calots三角区。三角区内的异常管道应特别重视。一是右肝管低位汇合。二是副肝管从中走行。因此紧贴壶腹及胆管,避免向内过多解剖,不盲目追求“三管一壶腹”的解剖关系,这并不增加胆管损伤的机会。相反,既省时又安全。2.4出血的处理 LC出血主要是胆囊三角区血管出血、胆囊床渗血和穿刺孔出血三种。要遵循:①看清了胆囊动脉后,稍作分离即可上钛夹,不要使其“骨骼化”,用电钩切断时尽可能离钛夹远一些,以防夹闭不紧或钛夹滑脱。②在胆囊切除过程中,对怀疑有出血可能而且必须处理的索带,尽可能上钛夹,以减少出血。③胆囊切除时,先沿胆囊前后壁近肝脏处进行,再有两侧向胆囊床中心方向切除,以防肝脏处进行,再有两侧向胆囊床中心方向切除,以防肝脏撕裂。④在胆囊切除过程中,遇胆囊床间隙不太明显时,可将牵引的胆囊“一松一紧找间隙”(即一松一紧便可辨清胆囊和肝胆囊床之间的界限),以防切除过深引起肝脏出血或切除太浅分破胆囊。⑤一般渗血经过纱块压迫可短时间止血,遇有较大静脉血管,钳夹失败者,亦可多块纱布压迫,必要时应用止血盐水纱布,一般10min左右即可,可减少开腹机会。但不可一味地追求微创而延误开腹机会。3、体会

3.1 医院在初始开展腹腔镜手术时,应固定专人巡回及洗手,待成熟及其他护士得到帮教后,护士才能轮流进行手术配合。

3.2 与普通手术器械相比,腹腔镜器械如镜子、摄像机、气腹机、冷光源、监视器,均精密而尖端,需特别注意爱惜和保护。为减少摄像头的擦拭次数,每 次用罢都用干净塑料袋包好。镜片用擦镜纸擦拭。

3.3护理差错的发生都与责任心有关。应加强管理,强化训练,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以减少差错、杜绝事故发生。

3.4 强调术后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重要性。

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中男34例, 女31例;年龄16~68岁, 平均46.3岁。急性胆囊炎31例 (合并胆源性胰腺炎1例、胆总管结石2例) ,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18例, 急性阑尾炎11例 (其中阑尾穿孔伴腹膜炎1例、合并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例、合并急性化脓性盆腔炎或附件巧克力囊肿2例) ,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例, 出血坏死性肠炎2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

1.2 手术方法

脐周作一小切口, 建立人工气腹, 压力维持于1.6~2.0 kPa (1 kPa=7.5 mm Hg) , 置入 10 mm Trocar;经套管置入腹腔镜头探查腹腔, 明确诊断后, 根据病灶选择操作孔位置, 一般为2~3个。急性胆囊炎31例 (其中2例中转开腹手术) ,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27例, LC+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十二指肠乳头切开 (EST) 1例, 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LCBDE) 1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18例 (其中2例中转开腹手术) , 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14例, 小切口手助粘连肠段切除术1例;急性阑尾炎11例 (其中1例中转开腹手术) , 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LA) 6例, LA+LC2例, LA+输卵管切除、附件巧克力囊肿切除或盆腔冲洗术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例, 均行腹腔镜穿孔修补术;出血坏死性肠炎2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 明确诊断后改为保守治疗。

1.3 结果

本组65例全部在腹腔镜下探查明确诊断, 进一步完成腹腔镜手术59例, 中转开腹手术5例, 腹腔镜手术成功率为90.8%。急性胆囊炎术后发生胆囊管漏1例, 再次手术治愈;脐部切口感染1例, 经换药后痊愈;手术历时25~190 min, 平均45 min;住院时间2~14 d, 平均4.5 d。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术后均痊愈出院, 2例术后1~2个月因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复发而再次入院;手术历时40~220 min, 平均55 min;住院时间3~15 d, 平均3.8 d。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均痊愈出院;手术历时30~110 min, 平均42 min;住院时间4~7 d, 平均5.1 d。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

2 讨论

腹腔镜技术范文

腹腔镜技术范文(精选11篇)腹腔镜技术 第1篇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就是在这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