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防雷检测作业指导书草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防雷检测作业指导书草(精选6篇)

防雷检测作业指导书草 第1篇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山东公信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技术分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和方法、检测周期、检测程序和检测数据整理 及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标准的范围: a)铁路系统;

b)车辆、船舶、飞机及离岸装置;

c)地下髙压管道,与建筑物不相连的管道、电力线和通信线。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802.1—2011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 和试验方法(IEC 61643-1:2005,MOD)GB/T 18802.21低压电涌保护器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性能要

求和试验方法(IEC 61643-21 :2000,IDT)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 18802.1—201UGB 50057—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方便使用,以 下重复列出了 GB 18802.1—201KGB 50057—2010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3.1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 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 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GB 50057—2010,定义 2.0.5] 3.2

接地 earth ; ground

一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替大地的某 种较大的导电体。

[GB/T 19663—2005,定义 5.23] 注:接地的目的是:a)使连接到地的导体具有等于或近似于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的电位;b)引导人地电流流 入和流出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

3.3

工频接地电阻 power frequency ground resistance

工频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极与远方大地之间的电阻。其数值等于接地装置相对远方大地的 电压与通过接地极流人地中电流的比值。

[GB/T 19663—2005,定义 5.18] 3.4

自然接地极 natural earthing electrodes

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 管道和设备等统称为自然接地极。

[GB/T 19663—2005,定义 5.44] 3.5

人工接地体 artificial earth electrode

为接地需要而埋设的接地体。人工接地体可分为人工垂直接地体和人工水平接地体。3.6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 earthing 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 和信息设备逻辑地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装置。

[GB/T 19663—2005,定义 5,19] 3.7

雷击电磁脉冲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LEMP

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GB 50057—2010,定义 2.0.25] 3.8

防雷等电位连接 lightning equipotential bonding ; LEB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 位差。

[GB 50057—2010,定义 2.0.19] 3.9

电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ion device;SPD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也称浪涌保护器。

注:改写 GB 50057—2010,定义 2.0.29。

3.10

过电流保护器 overcurrent protection device

位于SPD外部的前端,作为电气装置的一部分的电流装置(如,断路器或熔断器)。

注:改写 GB 18802.1—2011,定义 3.36。

3.11

退親元件 decoupling elements

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人多级SPD时,如果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 m 或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 m时,为实现多级SPD间的能量配合,应在SPD之间的线路上串 接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

注:电感多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电阻多用于信息线路中多级SPD之间的能量配合。

3.12

I 级试验 class I tests

电气系统中采用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要用标称放电电流Jn、1.2/50 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 流Iimp做试验。I级试验也可用T1外加方框表示,即 [GB 50057—2010,定义 2.0.35] 3.13

E 级试验 class I tests

电气系统中采用n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要用标称放电电流込、1.2/50 p冲击电压和8/20 电 流波最大放电电流做试验。II级试验也可用T2外加方框表示,即[^]。

[GB 50057—2010,定义 2.0_37] 3.14

HI 级试验 class IH tests

电气系统中采用IE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要用组合波做试验。组合波定义为由2 n组合波发生器产 生1.2/50 jus开路电压1/。和8/20一短路电流Jse。EI级试验也可用T3外加方框表示,即 [GB 50057—2010,定义 2.0.3]

93,21

总放电电流 total curret

3.15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maximum continuous operating voltage

Uc

允许持久地施加在SPD上的最大交流电压有效值或直流电压。其值等于额定电压。

注:改写 GB 18802.1—2011,定义 3.11。

3.16

(实测)限制电压 measured limiting voltage

Um 在SPD试验中施加规定波形和辐值的冲击电压时,在SPD接线端子间测得的最大电压峰值。

注:改写 GB 18802,1—2011,定义 3.16。

3.17

开关型 SPD 的放电电压 sparkover voltage of a voltage switching SPD 在SPD的间隙电极之间,发生击穿放电前的最大电压值。

注:改写 GB 18802.1—2011,定义 3.38。

3.18

电压保护水平voltage protection level UP

表征电涌保护器限制接线端子间电压的性能参数,其值可从优先值的列表中选择。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大于所测量的限制电压的最髙值。

[GB 50057—2010,定义 2.0.44] 3.19

SPD 的直流参考电压 direct-current reference voltage of SPD UTesa mA)当SPD上通过规定的直流参考电流时,从其两端测得的电压值。一般将通过1 mA直流电流时的 参考电压称为压敏电压C/„s(l mA)。3.20

泄漏电流 leakage current lie 除放电间隙外,SPD在并联接入线路后所通过的微安级电流。在测试中常用0.75倍的直流参考电 压进行。

注:泄漏电流值是限压型SPD劣化程度的重要参数指标。

3,21

总放电电流 total curre 多极SPD生产厂在产品上标注的多极SPD放电电流之和。此值用于在型式试验中流过多极(如 L:、L2、L3、N)SPD到PE线的电流之和的检验。3.22

设备耐冲击电压额定值 rated impulse withstand voltage of equipment Uw 设备制造商给予的设备耐冲击电压额定值,表征其绝缘耐受过电压的能力。3.23

防雷装置检现!I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heck up and measure

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 处理全过程。3.24 有效电压保护水平effective protection level

Up/f 电涌保护器连接导线的感应电压降与电涌保护器电压保护水平Up之和。[GB 50343—2012,定义 2.0.26] 3.25

开路电压 open circuit voltage

Uoc 在复合波发生器连接试品端口处的幵路电压。

[IEC 61643-1:2005,定义 3丄23] 4检测分类及项目 4.1 检测分类

检测分为首次检测和定期检测。首次检测分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检测 和投人使用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第一次检测。定期检测是按规定周期进行的检测。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应对其结构、布置、形状、材料规格、尺寸、连接 方法和电气性能进行分阶段检测。投人使用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第一次检测应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检测。4.2 检测项目

检测项目如下:

a)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b)接闪器; c)引下线; d)接地装置; e)防雷区的划分; f)雷击电磁脉冲屏蔽; g)等电位连接; h)电涌保护器(SPD)

建筑物应根据建筑物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分 类方法按GB 50057—2010中第3章、4.5.1、4.5.2及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确定。

建筑物应根据建筑物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分 类方法按GB 50057—2010中第3章、4.5.1、4.5.2及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确定。

防雷检测作业指导书草 第2篇

一、前言

1.适用范围

1.1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焊接接头及其零部件的着色渗透检测。1.2 工件焊接方法为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焊。

1.3 渗透检测可发现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以及其他受检部位表面开口性裂纹气孔和其他表面开口性缺陷。2.参考标准

NB/T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二、人员

具有无损检测人员渗透1.2.3级(结果评定需有2级或3级)资格。

三、渗透检测系统

1.渗透检测剂

渗透检测剂由清洗剂、渗透剂、显像剂组成。但对同一工件检测时,不同类型的渗透探伤剂不得混用。储存时间超过一年的渗透剂,使用前应用灵敏度试块进行对比试验,以确定渗透、显像时间。

清洗剂:HD-EX(可变)渗透剂:HD-RS(可变)显像剂:HD-EV(可变)

2.灵敏度试块:镀铬试块、铝合金对比试块。试块用后应清洗干净,储存在丙酮溶液中。

四、工艺参数与检测要求

1.工艺参数

(1)检测方法:ⅡC-d;(2)渗透剂施加方法:

采用喷涂法,当渗透温度为 10-5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10min;超出渗透温度都应适当延长渗透时间,若小于1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20min;大于50℃时应保持所探伤工件表面的湿润时间至少为15min;

(3)清洗方法:擦洗、水冲洗均可;

(水冲洗则须用实体水柱冲洗,水冲洗的压力应低于0.2Mpa,水温应低于40℃)(4)显像剂施加方法:

采用喷涂法,显像时间不应少于7min; 2.检验标准和验收标准

除非设计文件另有规定或用户另有要求,缺陷评定应按NB/T47013.5-2015标准执行验收标准。

3.灵敏度校验

将镀铬试块与工件一起进行探伤操作,若试块上三处辐射状裂纹都能清晰显示,则认为系统灵敏度合格。否则与试块一起探伤的工件应重新进行探伤。

五、检测顺序

1.表面准备

(1)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铁屑、毛刺及各种有可能影响渗透的保护层;

(2)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2.预清洗

用清洗剂把被检部位表面的油渍和污垢彻底清除。

3.干燥

应在室温下让其自然干燥。

4.施加渗透剂

用喷涂法施加渗透剂,喷嘴距工件表面20-30mm,渗透剂要覆盖整个被检部位。并应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湿润状态。

5.去除多余的渗透液

在清洗被测表面以去除多余的渗透液时,应注意防止过度去除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注意防止去除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渗透结束后,先用卫生纸将大部分多余的渗透液擦拭干净,再将清洗剂喷涂至卫生纸上进行擦洗。直到将多余渗透液擦洗干净,但不允许往复擦洗(朝一个方向擦洗)或将清洗剂直接喷涂被检部位。

6.干燥

干燥时,被检面的温度不得大于50℃,应在室温下让其自然干燥或采用压力低于0.2Mpa,温度低于50℃的清洁干燥的空气。

7.施加显像剂

显像剂使用前要充分摇匀,薄而均匀的喷涂在被检表面(以显像剂正好覆盖掉工件本色为佳)。喷嘴距工件表面300-400mm,喷嘴方向与被检表面的夹角为30-40°。

8.观察

显像时间结束后,对探伤部位进行观察,在容器内部检测时使用手电筒照明(禁止明火照明),必要时用3-5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9.缺陷记录

发现缺陷后,用记号笔在工件上标出,并用草图在探伤记录中标注或拍照。10.缺陷评定

除非设计文件另有规定或用户有要求,缺陷评定应按NB/T47013.5-2015标准相关条款进行分类及评级。

11.探伤结束后,清除工件探伤部位的渗透剂和显像剂。

六、操作要求 6.1预清洗

6.1.1在工件表面处理后,用溶剂对工件表面进行一次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且保证施加渗透之前不被污染。

6.1.2清洗后检测表面上遗留的溶剂必须干燥,采用常态自然蒸发方式进行。干燥时间为5~10分钟。6.2施加渗透剂

6.2.1用压力喷罐进行喷涂或用毛刷进行刷涂,并使工件被检部位充分被渗透剂覆盖。6.2.2 在10°~ 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0分钟。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按附录B(规范性附录)对操作方法进行鉴定。6.3去除多余渗透剂

6.3.1在清洗工件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时,应注意防止过度清洗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注意防止清洗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6.3.2水洗型渗透剂均可用水清洗。冲洗时,水射束与被检面的夹角以 30°为宜。在无冲洗装置时,可采用干净不脱毛的抹布蘸水依次擦洗。采用冲洗方法时,如无特殊规定,冲洗装置喷嘴处的水压应不超过 0.34MPa。

6.3.3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用清洗剂清洗。除特别难于清洗的地方外,一般应先用干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多余渗透剂被清除后, 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将被检面上多余的渗透剂全部擦净。但必须注意,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

接在被检面冲洗。6.4干燥

6.4.1多余渗透剂去掉后表面应采用擦拭,自然挥发或强热风干燥。但工件表面温度不得大于50℃。

6.4.2干燥时间通常为5~10分钟。6.5施加显像剂

6.5.1本工艺使用速干式显像剂,并采用喷涂的方法施加。

6.5.2显像剂使用前应搅动均匀,喷施显像剂时,喷嘴离被检面距离为300~400mm,喷洒方向与被检面夹角为30°~40°,确保整个被检表面覆盖一层薄而均匀的显像剂。6.5.3显像时间从显像剂涂层变干开始一般不应少于7min。6.6观察

6.6.1观察显示应在显像剂干燥后7~60min内进行。如显示痕迹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也可超过上述时间。

七、质量评定、检查记录和报告签发

7.1 缺陷显示痕迹等级评定,应符合NB/T47013.5-2015规定或有关标准以及图样设计要求。

7.2 做好原始记录。

7.3 渗透检测评定工作由II级人员担任,报告要有检测人,责任人员签字并加盖无损检测专用章才能生效。报告必须内容完整评定准确。

防雷检测作业指导书草 第3篇

关键词:作业指导书,编写原则

作业指导书是规定基层质量活动途径的可操作性文件, 其针对的对象是具体的作业活动;程序文件描述的对象是某项系统性的质量活动, 作业指导书是程序文件的细化。作业指导书也属于程序文件的范畴, 只是层次较低、内容更具体。编写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使每个检测人员进行同一项试验时, 采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仪器设备, 最终得出同样的检测结果。

一、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原则

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应遵循“最好、最实际”的原则, 采取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 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综合效果。

首先, 只写与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及结果的评定方法有关的内容, 而有关操作的步骤等内容在设备操作手册、标准、岗位培训的原始资料中已有描述, 人们只需引用或参考这些已经存在的标准和文件, 没有必要把它重复一遍。

其次, 尽可能写得简单易懂。应选择通俗易懂的句子来表达, 避免使用难懂的、生僻的词语。

二、作业指导书的分类

1、方法方面:

用以指导检测和校准过程 (检测细则、大纲、指南) 。

当某技术标准 (规范) 对某一检测方法的描述不够完善或者说操作性不强时, 必须根据此标准编制“检测细则作业指导书”, 作为标准检测方法的补充和细化。

采用标准检测方法以外的其他检测方法时, 要制订专门的作业指导书, 此类作业指导书要经过论证、学术委员会鉴定等程序并经技术管理层负责人批准发布后才可实施。

仪器设备的两次例行检定之间必须进行的核查, 都必须编制此类作业指导书进行期间核查。

2、设备方面:

设备的使用、操作规范。

检测设备操作规程。通过编制此类作业指导书, 规范仪器操作与维护, 保证检测和校准工作顺利进行、保证操作和仪器设备的安全。

3、样品方面:

包括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细则。

参照上述有关规定进行编写作业指导书。

4、数据方面:

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位数、修约、异常值的剔除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表征规范等。

对某种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 能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对不确定度进行评估, 能如实反映测量置信度和准确性。所以需要编制此类作业指导书。

三、作业指导书包含的内容

1、标题和封面

作业指导书应该有明确的标题, 即明确写明其描述活动过程的名称, 一般可采用“作业活动名称+作业指导书”或“作业活动名称+作业规程/规范”的结构。如设置封面, 则应在封面上写明编号、起草人、审核人、批准人、批准日期及修订状态;若无封面, 则这些内容应写在标题下方。

2、目的和范围

作业指导书首先应写明其适用的作业范围及不适用的作业范围;其次应简洁地说明编制目的或其实施目标, 即为什么要编制该作业指导书, 通过编制作业指导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3、作业内容与要求

作业内容与要求是作业指导书的主体, 应当具体、准确地反映作业内容与要求及相关活动。同时, 作业指导书内容的表述顺序应与作业活动的顺序相一致。必要时, 可用图或表, 以便于理解。作业指导书的文字应通俗易懂, 尽可能的量化, 用数据说话, 以便作业人员有唯一正确的理解, 实施后确保过程质量的控制。

四、编写作业指导书的注意事项

1、作业指导书设计和编写应符合本单位的《质量手册》的规定, 作业指导书所规定的程序应符合本单位的实际, 包括环境、仪器设备、检测和校准范围的要求。

2、一项活动只能规定唯一的程序, 只能有唯一的理解, 因此一项作业只能规定一个作业指导书。并且不能使用作业指导书的无效版本。

3、作业指导书一旦批准实施, 就必须认真执行;如需修改, 须按《质量手册》的规定程序进行。

4、作业指导书的编写数量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有些组织为了使文件的数量尽可能减少, 以利于文件的管理, 对于考核规范中没有具体数量规定的作业指导书 (程序文件则因考核规范中规定了应当制定的程序而不可能减少) 提出尽可能不编, 这就使很多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文件也没有制定, 从而使许多影响质量的因素未能加以控制。

五、编写作业指导书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1、以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代替作业指导书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 功能也越来越多, 而我们做某一项检测和校准时, 可能只能用到设备的局部功能。作为操作规程只能规定一些主要试验操作方法。因此, 针对每一项试验的仪器操作方法应该在作业指导书中得以体现。

2、以检定规程代替作业指导书, 如JJG744-2004《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源检定规程》中, 对于透视机和照相机规定了不同的检测项目, 作业指导书应依据不同的仪器选择能满足检测要求的检测项目, 而不是随意选用, 在作业指导书中就应根据具体情况规定检测哪些检测项目。

3、仪器设备更换、标准规范修订改版都需变更作业指导书

按照规范要求, 作业指导书应具有法规性、唯一性、适用性的特点。仪器设备更换, 标准规范修订改版都可能导致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不适用, 需对作业指导书作出修订, 保证其适用性。

总之, 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应经过不断的实践, 不断地修订完善, 才能日趋成熟, 从而促进整个检定/校准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

[2]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防雷检测作业指导书草 第4篇

摘要:在技师研修中,通过对企业作业指导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作业指导书编写的各个知识点,并由学生编写自行设计的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的安装作业指导书与调试作业指导书;再按照自己所编写的作业指导书进行安装与调试。同样作业指导书也能引入到专业实训课中,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一步一步去做,在实训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关键词:作业指导书;编写;应用

【正文】

一、背景

维修电工技师研修是我校电气系六年一贯制技师班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技师研修,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综合训练。

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常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技术、工艺相距甚远,平时也缺乏从专业相应岗位群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性技能的角度进行系统的、连贯的训练,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因此,在维修电工技师研修项目——产品开发、设计和组装调试的综合训练中引入企业中关键的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及应用。

二、企业编写作业指导书的目的

企业员工的流动如同营盘里的士兵,新接替员工无法在短期内胜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人力、时间进行培训。即便经过入职培训和在岗培训,做事的方式和步骤相同,但标准依然会有差异。

通过施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将操作内容固定化、标准化。新员工只要根据作业指导书中的要求步骤一步步操作,能够很快熟悉岗位,胜任岗位工作。

三、作业指导书的作用

1.作业指导书是新员工用来上岗培训的教材,并起到时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使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操作简单化,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3.使操作过程控制规范化,保证操作过程的质量。

4.能有效降低耗材成本,确保产品的质量。

四、企业案例贯穿技师研修教学

通过走访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王店小家电企业、被誉为“世界工厂”的Autonics(奥托尼克斯)电子有限公司以及中国最大的塑料防爆电器企业创正防爆电器有限公司等,对企业生产中关键的作业指导书案例进行缜密分析、总结和整理,确保企业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完整、简洁直观、容易理解,并把它引入到技师研修课程教学,让课程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企业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讲解,展示实际案例的功能和效果,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受,对学习不再感觉抽象,使学生更清楚、更透彻、更深刻地理解作业指导书编写的各个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对作业指导书编写产生深厚的兴趣。

五、作业指导书编写与应用

1.作业指导书的编写

(1)以小组为单位编写自行设计的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安装作业指导书和调试作业指导书的初稿。

(2)教师对所有编写的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安装作业指导书和调试作业指导书初稿进行分组点评。

(3)学生根据老师点评意见,小组人员讨论后,修订作业指导书。

(4)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样机的安装与调试:由各组长安排,按照所编写的安装作业指导书进行安装(企业称之为样机安装);安装完成后,按照所编写的调试作业指导书进行调试。

(5)根据样机安装、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次修改安装作业指导书和调试作业指导书。

通过实际案例演练,让学生增强真实感,加深对作业指导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巩固消化所学内容,使学生明白学习案例中的知识点只是开始,如何灵活的把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中去才是最终目的。通过自己动手编写,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把他人的经验与技巧转为自己的经验与技巧,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同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锻练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作业指导书的运用

严格按照已修订的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安装作业指导书和调试作业指导书,进行安装、调试剩余产品。

作业指导书的制作过程花费时间和精力很多,不过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学生精心编写,使JJDQ—03型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装配与调试过程中,各工序操作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在导线的截取过程中严格按照装配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导线规格及尺寸要求,有效降低导线的耗材;在试过程中严格执行调试作业指导书的调试流程,确保产品的质量。

六、交流

1.企业交流

在与企业的走访和沟通中发现,当企业成批量生产产品时,会编写出图文并茂、能够让操作者一看就明白怎样操作的作业指导书,并张贴在每个工位上。作业者按照指导书进行作业,确保能正确、快速、安全地完成作业,生产出的产品标准化、规范化。

当企业生产产品很少时,一般不会编制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只有编制工艺文件,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经验的熟练工了,同时生产出的产品也没有标准化、规范化。

2.引入作业指导书意义

技工学校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但他们模仿力强,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解出所需的相关专项能力与综合能力,我们可以在专业技能课中根据不同任务情境尝试采用各种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供学生学习和操作使用。例如:电子技能课中可配置《电子元件检验标准作业指导书》《分立元件安装标准作业指导书》《电烙铁操作作业指导书》等;仪表使用中可配置《万用表使用作业指导书》《示波器操作作业指导书》等;维修电工实训课程中可配置《拖动接线作业指导书》《模拟机床排故作业指导》等。事实上,作业指导书是操作过程的动作分解,只要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一步一步去做,就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这种强制性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地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也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夏胜权 陈伟中 饶思红.基于作业指导书的教学项目设计与实施[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4年第7期

[2]杨丰玉 陈英 杨柳 苏曦.企业案例贯穿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 年18期

车辆外观检测检视作业指导书 第5篇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随着行驶里程增加,各零部件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腐蚀、疲劳、变形、老化等现象;其结果不但使汽车动力性下降、可靠性降低、经济性变差、排放污染加大,而且影响了车容市容,甚至影响了行车安全。因此,对车辆外观进行检测的目的是:控制车辆外观技术状况、性能符合有关标准,确保汽车综合性能良好,延长汽车使用寿命和保证行车安全。1.2 检测(检视)判定标准规范:

1.2.1.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1.2.2.GB18565《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 1.2.3.GB/T18344《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1.2.4.GB/21861《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1.2.5.JT / T198《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 3 1.3 外观检测(检视)方法

1.3.1 车辆唯一性识别:

核对车身及牌照颜色、车辆类型、厂牌车型、牌照号、发动机号、车架号或车辆识别号等车辆唯一性标识系统与行车证记载是否相符。经核对,车辆唯一性标识系统相符后,方可进行该车其它项目检测;唯一性标识系统不符,则终止该车检测。

1.3.2 直观定性检视:

检查车辆各部件损伤、渗漏、松旷、卡滞、脱落、失效、漏装、脏污、润滑等情况,作定性判断。

A.车架车身驾驶室表面:一二级车无锈迹、脱掉漆;三级车无明显锈蚀或变形。

B.车门车窗玻璃:一级车应完好无损;二三级车不得缺损。

1.3.3 仪具定量检测 ——先目测、手感,必要时可用下述方法进行检测:

(1)用钢卷尺测量:整车外形长度尺寸和前后轮距应符合原厂规定,左右侧轴距差应≤轴距的 1.5/1000(一级车应≤轴距的 1.2/1000)。并判断能否适应检测线。

(2)用钢直尺、高度尺检测:车体周正度;车体外缘左右对称部位(在离地高 1.5m 内测量)高度差应≤40mm(一级车应≤20 mm)。

(3)用钢直(卷)尺测量:制动及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应符合原厂规定。

(4)用钢直尺、深度尺检测轮胎磨损:胎冠花纹深度,微型车应≥3.2mm,其它车转向轮应≥3.5mm、其余轮胎应≥2.5mm(三级车——轿车和挂车应≥1.6mm,其它车转向轮应≥3.2mm、其余轮胎应≥1.6mm);胎面和胎壁不得有长度超过 25mm、深度足以暴露胎帘的破裂和割伤。检视:轮胎不得有因局部磨损而暴露胎帘,同轴左右轮胎规格型号花纹应相同、磨损程度应大体一致,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规定,转向轮不得使用翻新胎。

(5)用轮胎气压表测量各轮胎气压,应符合原厂规定。顶起车桥用百分表测量车轮的横摆和径跳:小型汽车应<5mm,其它车应<8mm。

(6)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相应手段,检测其它有关项目

和参数。

1.4 . 外观检测完毕,检测员必须在“外检单”上签注检测结论和姓名。

底盘及间隙检测检视作业指导书 第6篇

1.1 1 检测目的借助检验锤等辅助设备工具,对汽车底盘的悬挂系、转向系、制动系、行驶系、传动系及其它可看到、触摸到的部件进行目测、手感、耳听、鼻嗅、敲击的检测(检视),确保汽车行驶安全。

1.2 2 检测判定标准规范

1.2.1.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1.2.2.GB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 1.2.3.GB/T18344—2001《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1.2.4.JT/T198-2004《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 1.3 3 检测(检视)主要项目:

详细参见 ZHDSH-4.2《车辆外观检测(检视)》中 4.2.5 外观检测(检视)主要项目:

1.4 4 底盘及间隙检测(检视)方法

1.4.1 转向系检查

由引车员配合来回转动方向盘:

(1)检测转向器固定是否牢固可靠及有无松动现象。

(2)检查转向机构各部件有无损伤,紧固、限位装置是否良好,锁止是否可靠。

(3)检查球销有无裂纹、损伤或松旷的情形。

(4)检查转向过程中系统与其他部件是否有干涉、摩擦现象。

(5)检查横、直拉杆有无拼焊。

检查过程中必要是应使用专用工具。

1.4.2 传动系检查

检查变速器及分动器支架是否连接正常、固定可靠。检查伟动各部件连接是否正常。对前轴驱动车,检查左右前驱动轴,应无松旷现象,橡胶保护套应无破裂现象;对后轴驱动车,检查传动轴、万向节、应安装正确,无松旷现象,中间轴承及支架应无裂纹和松旷现象。

1.4.3 行驶系检查

检查车桥,不得有移位现象,必要时可用卷尺测量左、右侧轴距的差值。检查车辆纵梁、横梁,不得有裂纹和影响

车辆正常行驶的变形,螺栓和铆钉不得缺少或松动。检查车辆悬架杆系,车桥与悬架之间有各拉杆和导杆应无松旷和移位现象。对装有钢板弹簧的车辆(如货车等),检查钢板弹簧,不得有裂纹和断片现象,钢板弹簧的吊耳及销应无松旷现象;检查中心螺栓,U 型螺栓,应紧固。对采用独立悬架的车辆(如乘用车等),检查螺旋弹簧、扭杆弹簧及减震器,应完好、正常。

1.4.4 制动系检查

检查制动系部件是否齐全完好,如:制动总泵、分泵、制动管路有无渗漏油和漏气现象;制动软管有无老化开裂、磨损等异常现象。检查所有制动系管路固定是否可靠,检查在制动过程中制动系各部件与其他部件在相对位移中是否有干涉、摩擦等异常现象。检查有无擅自改动制动系的情形。

1.4.5 底盘其他部件检查

检查排气系统的排气管、消声器等是否齐全、固定可靠且无破损和漏气现象。检查发动机与底架的连接是否固定可靠、减震垫完好。检查燃料箱、燃料管路固定是否可靠,有无渗、漏油现象;检查燃料管路与其他部件有无干涉、摩擦现象;检查燃料输送; 软管有无老化开裂、磨损等异常现象。

1.4.6 电器线路检查

防雷检测作业指导书草

防雷检测作业指导书草(精选6篇)防雷检测作业指导书草 第1篇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