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佛教最经典的禅语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佛教最经典的禅语(精选6篇)

佛教最经典的禅语 第1篇

1.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秦观《望海潮》

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3.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4.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5.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6.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佛说十善业道经》

7.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8.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9.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10.修什麼布施,可以最快速得到丰富的收穫?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印经、製作录音、影带,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介绍给一切眾生,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所以这是改造命运最快速而有效的办法。

1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2.怅望江湖百年与谁说。

13.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14.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佛教最经典的禅语 第2篇

2. 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

3.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4.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5. 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6. 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7.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8. 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9.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10.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1. 情生智隔。

12. 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13. 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14. 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佛教最经典的禅语 第3篇

关键词:最澄,佛教,简化

众所周知, 日本是个多宗教国家, 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个大的宗教和许多小宗教。据日本内阁下属的文化厅统计, 截至2000年12月31日, 日本共有神道教信徒10523万人, 佛教信徒9419万人, 基督教信徒174.5万人, 其他宗教的信徒1021万人, 合计共有各类宗教信徒209273063人。神道教可以说是日本的国教, 它的盛行无可厚非, 可是外传的佛教为何呈现出如此盛行的局面?这不得不吸引我们去思考。

一、奈良佛教和平安佛教

平安时代在日本佛教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大约六世纪, 从大陆传来的佛教在八世纪的奈良时代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奈良时代的佛教, 称为南都佛教, 具体称为南都六宗 (奈良时代的佛教宗派) 。所谓的六宗是指三论, 成实, 法相, 俱舍, 律以及华严。这六宗不同于后来的宗派, 与其说宗派, 倒不如说是学派更合适一些。因为它们只不过是在关于佛教的学问上有所差别。比如说三论宗的主要依据是《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成实宗主要研习《成唯识论》;俱舍宗主要的书目是《俱舍论》等等, 六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论”为基础而成立的。佛教经典大致分为经、律、论三种。“经”一般是指记录佛陀言

直觉。他以直觉为本体, 并且认为这种本体虽超越于人的认知, 却又不离人的认知。所以他强调尊重德性, 而又要以不断的求知手段充实本体, 并且作为德性的充实。

四、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1. 学界影响

陆九渊一生的主要追求在于创立学派, 从事教学育人的活动, 受到他教育影响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以“心即理”为思想核心, 创立“心学”, 强调“自作主宰”。陆九渊所持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所谓“心即是理”, 毋须在博览群书方面过多地费功夫。陆九渊的思想经过后人的不断充实、发挥、延伸, 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 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等等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都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为陆九渊感叹的同时也曾对他的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因为这种强烈的兴趣, 不断吸引我研究他的思想。他思想的独特也不断地给我们惊喜。因此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在当时有很深的影响, 就是对他于世长辞多年后的学术思想发展也有不可泯灭的影响力。他的“心即理”思想提出是他整个思想的中心问题。故此也有人称他为“心学家”, 并和之后的王阳明以“陆王心学”。在宋明时期众多的学术思想中, 主要有两支学术力量, 那就是由二程和朱熹的“程朱理学”著称, 其次就是“陆王心学”。他们这两支不同的思想就成为了众多思想中的主流思想。他们的思想为后人的思想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语的书籍。与此相对, “律”是指戒律, 即僧侣们必须遵循的规则;另外“论”是指对于佛陀思想的解释的辩论, 它是理解佛教的重要文献, 是仅次于“经”的二手资料。可以说以这些经、律、论为基础而形成的各个宗派, 作为学问宗教体现着奈良时代宗教的特点。

与此相对, 一般认为平安时代佛教的特色是:佛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 同时还是作为人的实践的指针而被人们所接受。从奈良时代就已经出现根据实践精神, 离开都市的寺院, 独自一人来到山林中致力于思考、修行的人, 比如说道镜僧侣 (日本奈良时代的法相宗僧侣, 河内人) 。可是当时的政府, 曾颁布过禁止山林修行的法令, 但开创平安佛教新道路的最澄和空海二人却作为山林修行者, 度过了他们的年轻时代。

二、最澄和天台宗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基本经典, 是由中国的天台大师智凯集大成的佛教宗派之一。宣扬诸法实相、法华一乘。日本平安初期, 日僧最澄把天台宗传入日本, 并且将禅、戒、密教合于一炉, 独树教理于一帜。

最澄 (766822年) 近江滋贺县人。这个地区居住着许多从大陆渡至日本的定居者, 也有说法称最澄的家族有可能就是从大陆迁居日本的定居者。他19岁时, 在东大寺受戒, 之后在比睿山 (位于日本京都市东本部、京都市与滋贺县交界处) 的一间茅草屋闭门修行。延历二十三年, 即804年随遣唐使一行来到唐朝, 以天台山为中心, 主要学习天台宗, 大约过了八个月回到日本。天台宗是由中国隋朝的天台大师智凯确立的, 以《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为基本经典。与此同时, 最澄还传入了“戒”“禅”和“密”。“戒”是指戒律;“禅”是指后来禅宗的禅;“密”是指密教。这些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唐朝佛

2. 社会影响

陆九渊创立的“心学”, 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哲学根本问题上看, “心学”成为封建统治者平服民心的理论根据。具体体现在社会思想上, 它主张在绝对“皇权”前提下进行改革。他主张“检吏奸而宽民力”和“民为邦本”, 赞扬王安石变法, 要用任贤、使能、赏功、罚罪“四君子汤”来医治社会, 认为要绝对服从统治者的统治。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反对亘古不变并拘泥于儒家繁琐经学之中, 打破了当时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陆九渊心学唯心主义, 经过弟子杨简等人的发展, 变成了唯我主义。到了明代又由王守仁进一步阐释发展, 成为封建末期影响甚大的社会思潮。“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自律的精神, 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 冲破理学的思想禁锢, 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对后世有一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4年版.

[2]卢子震.《理学基本理论概说》.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版.[3]张立文.《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的思想足迹.中华书局.1992年版.

冯婕,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邢台人2009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教界的思想潮流。

最澄深得桓武天皇 (737806年) 的信任, 之后以比睿山为根基, 致力于培养佛教弟子。在他一生所做的活动中最值得瞩目的当属佛性论争和建立大乘戒坛。

所谓的佛性论争是指, 通过与奥州会津 (日本东北地区福岛县西部) 惠日寺的法相宗僧人德一的文书, 而产生的一场争论。这场争论的焦点是最澄的“一乘思想”与德一主张的“五性个别”。“一乘”中的“乘”按字面解释就是交通工具, 即到达佛界的交通工具方法只有一个, 也就是说人世间, 只要努力只要学习, 谁都可以进入佛陀所说的悟界, 可见最澄站在平等主义的立场上, 主张“一切皆成”, 即人人都能成佛。

与此相对, 法相宗的德一认为, 人从降生就有: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定性、不定性和无种性这五种区别。在这其中被划分到“无种性”的人无论怎么努力, 也不可能到达圣人所处的悟界。这场争论到最后并未得出结论, 但却表明了最澄的观点, 即佛的教义面前人人平等。通过这场论争, 最澄从而推进了天台宗的确立。

最澄的第二个功绩是大乘戒坛的设立。晚年的最澄看到南都东大寺的戒坛, 计划着想在比睿山上设立一个戒坛, 于是向朝廷申请。原本通过僧人鉴真传来的戒律是根基于《四分律》而成的二百五十戒, 正如这个数字推测出的一样, 如果不是专门的僧人, 完全遵守这些戒律是很困难的。但基于《梵纲经》的十重四十八轻戒, 作为戒律简直是非常宽大松弛的, 最澄认为只要遵守这些轻律就足够了, 相对于这些只在僧侣世界通用的戒律, 他把这些轻律称为大乘戒。据说僧人鉴真在向胜武太上皇受戒时, 也是讲的《梵纲经》, 这些区别尽管已经被意识化, 但最澄认为仅仅大乘戒就足够了, 为此计划设立举行仪式的戒坛, 这是在大陆佛教中从未有过的举动, 因此这也体现了平安佛教的一个特色。与其说这是平安佛教的一个特色, 倒不如说日本佛教的特色, 根据《梵纲经》所授的戒律, 被认为严厉的十重戒当中, 与禁止杀生、偷盗、淫秽等并列的还有禁止卖酒, 禁止诋毁佛法, 这些戒律不仅对僧侣, 对俗人也是非常适合的。也就是说最澄所主张的戒律, 是不分僧俗, 作为社会人, 谁都可以遵守的, 可以说比起佛教的形式, 更侧重于佛教信仰者应该遵守的精神。这种比起形式更侧重精神的思想最终成为镰仓佛教的精髓之所在。

不仅在戒律内容上, 在受戒仪式方面, 最澄也主张仪式简约化。本来受戒仪式上, 要求必须具备以授戒和尚为中心的三师和七位证师,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师七证共十位高僧。但是最澄主张把释迦牟尼当做授戒和尚, 把文殊和弥勒两位菩萨 (当然都是佛像) 当做另外两位高僧, 这样三师就有了。七证就是十方一切的僧人, 也就说把尽管我们眼睛看不见,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佛当成证明者。这样一来, 授戒仪式只需要传戒师一个人就够了, 而且即使没有受戒师, 在佛像面前亲自宣誓遵守戒律的话, 这也属于受戒。当然这种自由的形式受到以东大寺为中心的南部僧侣的反对, 面对此种状况最澄向朝廷提出《显戒论》, 把自己的主张及其原因明确化。最终, 最澄的这一主张在弘仁十三年 (822年) , 即最澄去世七天后终于被朝廷所接受, 翌年, 日本佛教界开始实行他的新制度, 传授大乘戒的戒坛正式成立。

三、台密和天台本觉论

密教的研究在比睿山也不断推进, 最澄之后, 元仁 (794864年) 和元珍 (814891年) 两人也分别入唐, 系统学习密教。与以东寺为中心的真言密宗称为东密相对, 天台密教被称为台密。

不久天台密教不断发展, 从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 产生了独特的密教思想, 这就是天台本觉论, 它充分展示了日本人理解佛教的特色。

要想理解本觉论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概括地了解一下佛教的历史以及中国佛教的理论。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是指成立于印度, 之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的北传佛教;与此相对小乘佛教是指在斯里兰卡、东南亚等传播的南传佛教。这种称呼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 所以现在的南传佛教一般称为上座部佛教。北传佛教之中, 以中国的隋唐时代为中心, 以天台宗和华严宗为代表, 产生了卓越的佛教理论。天台宗的三条真理, 即空、假、中, 它们的表现各有不同, 但却表明一个相同的想法。一切存在都是“空”, 一切存在根据缘起又都是“假”, 而我们追求的便是超越这两者的“中”的境界。

天台本觉论就是“中”的思想的发展, 和华严宗的事事无碍法界在思想上也是相通的。即所有的现实都以它本来的状态, 体现着佛教世界, 所以并非人经过多次修行成为佛, 而是人本身就是佛, 只是我们自己一直没有察觉而已。与“本觉”思想相对, 想超越某个阶段到达圣人顿悟阶段的思想称为“始觉”。但是使这个思想彻底化的, 并非是说“草木国土悉皆成佛”, 以及“草木成佛”的人, 而是主张“草木不成佛”的人, 这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独特思想。说起“成佛”就会想到, 要有一个“成佛”的过程, 但连那个过程都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本身就是佛, 这就是“草木成佛”的意思。也就是说, 并非“即身成佛”而是“即身即佛”。这种本觉思想对后来的佛教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主要是为佛教奠定了广博的群众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 正是最澄这种简化佛教仪式的方式, 对佛教在日本的盛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认为, 任何一种形式的思想或者信仰要想在人民群众当中普及开来, 甚至于发扬光大, 就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 其思想形式必须要简单, 不仅闲适富足、知识层面较高的贵族能够接受, 忙于生活奔波、文化修养比较低的工薪阶层甚至忙于收播的农民也能接受, 最澄的思想恰恰迎合了这一规律, 他倡导佛的面前人人平等, 以及佛教仪式等的简化, 也使广大老百姓能够非常轻松的接受。

第二, 虽说任何形式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人民的协助工具, 但是坚实的群众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澄的佛性论争, 有力的夺得了群众基础, 因为他主张佛的教义面前人人平等。与此同时最澄的“天台本觉论”也顺应了这一规律, 它的“即身成佛”使众多百姓也能够相信佛身不只降临在贵族身上, 自己本身也是佛身, 只要勤于修炼, 必将成为佛家集大成者。所以佛教的群众基础便坚实了许多。

第三, 任何形式的思想都必须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平安时代以及后期各朝代日本经济发展都非常不错, 这也为佛教这一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 我认为还有一点就是, 日本这个国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国家, 他的文字是借鉴的, 他的传统服饰是借鉴的, 可见日本国民对外来文化很容易接收, 尤其是先进的文化, 更是传播的很快。

开创天台宗的最澄将由中国传来的佛教加以日本化, 他的佛性论争以及佛教仪式的简化, 奠定了佛教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日后佛教发展成为日本重要派系提供了保障。

到目前为止, 佛教仍是日本的主要宗教, 现在日本各地有佛教各宗宗立男女大学20余所, 并且还有许多学会、研究团体, 专门从事佛教的研究。各宗还派遣传教士到欧美各国建立别院, 进行佛教宣传。佛教这一外来的思想形式在日本可以说发展的非常火爆, 我认为这是与平安时代打下的坚实基础分不开的, 单从这点上来看, 佛教前辈最澄可谓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尾藤正英.日本文化论[M]第五章.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发行.1993年7月1日.

最经典的吟诵词 第4篇

讲述:“我原本对广场音乐创作不感兴趣,这次新挑战具有特殊的吸引力”。郭文景记得,在美国首演歌剧《诗人李白》后接到任务。“这一幕还不叫《文字》,我就是写《诸子百家》。要经典吟诵,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天长地久之类”。我从老搭档京剧小生江其虎开始做实验,高尖亮,否了。再找国家京剧院黑头演员魏积军,“他天天开车来我家,两个人关起门来做各种各样的尝试”。终于,感觉找对了,“咣,全变了,老子变成孔子”。说话间突然冒出一记“锣”声,“最后用了一大堆京剧黑头,还说光有色彩缺少厚度,再加一大堆美声男低音,全部混在一起,现场听到的就这个效果!”郭文景得意杰作,还有数十个板鼓加十数倍,三千弟子翻动竹简的音响惟妙惟肖。“我的配器是一次开创、独创的实践”。

郭文景深切感受:“声音,它是一种文化,绝不仅仅是技术”。2月提供给“弟子”排练的版本出自一位中国录音师。7月完成的演出版本由外国人录制,“我一件洋乐器都没用。他技术高超,录出来声音干净、标准化。但我音乐里雄浑粗犷的独特韵味被消解了”。

佛教经典励志禅语 第5篇

2.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

3. 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4.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5. 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6.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7. 节欲戒怒,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便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8. 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 况 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亲不要比,儿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宝殿”。即佛也。

9.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10.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11. 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念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生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12. 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下,解脱于未来。

13.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14.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15. 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佛教经典禅语名言 第6篇

2. 黎明的到来不是因为钟鼓的鸣响,月亮的辉照不是为了照亮路径。大自然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处处皆是佛法。

3. 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了庵清欲~)

4. 淘金队走在沙漠中,金子装满了口袋,大家劳累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同行者: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言:我想要的东西最少啊!

5. 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6. 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景德传灯录》释:镜子明澈,映出影像千姿百态;心地澄清,成就众生的法力就千变万化。)

7. 六道:天.人.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五戒:不杀生.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不偷盗。这些都是佛法也是世法。

8. 禅有四行: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打破执着,是无所求行,让自己从苦海解脱出来,用法净之理作指导,是称法行。

9.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10. 唯有以德报怨,才是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用道德去感化,不要生起怨恨心,以怨报怨永远不能化敌为友。

11. 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12. 人生活于世上当然要快快乐乐地活着才懂得生命,但人由于过度的自我觉知,乃至发展出“有我”的自我意识。

13. 一休禅师将老师的茶杯打破了。他问老师:人为什么一定要死?老师答:世间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说: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14.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15. 如过蛊毒之乡,水也不得沾著一滴。(《五灯会元》。释:要保持心的清净须严格约束自己,好比途经蛊毒之地,一滴水也不沾。)

16. 热闹中以冷静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会省去许多烦心的事;冷落时存一份热切向上的心,就会享受到许多真正的乐趣。

17.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五灯会元》释:只要明白身心一切皆空,这样的人与佛有什么不同呢?能彻悟自性便成佛。)

18. 竞争是为了不争,竞争是暂时的一种动力;真正做到不争而能不懈努力,即已达到看清世事,性情沉静的境界了。

19.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教最经典的禅语

佛教最经典的禅语(精选6篇)佛教最经典的禅语 第1篇1.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秦观《望海潮》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