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分娩活跃期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分娩活跃期范文(精选6篇)

分娩活跃期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待产处于活跃期 (孕期37~42周) 的200例初产妇资料, 产妇年龄24~36岁, 平均 (27.5±2.3) 岁, 平均孕期 (38.5±0.3) 周, 均属于正常妊娠, 无异常并发症, 骨产道正常, 且为单胎头位, 符合自然分娩要求。将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初产妇以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并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初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初产妇实施常规卧位管理, 助产士陪同其周边, 指导孕妇分娩、进食以及排尿方式。通过适当交流, 缓解初产妇紧张情绪。以常规方法进行试产, 分娩过程中, 采用仰卧屈膝位, 并且配合屏气, 直至胎儿娩出, 分娩过程出现异常, 则立即转为剖宫术。

1.2.2 观察组

初产妇实施体位管理, 在待产过程中, 首先通过讲解等方式, 提升初产妇对体位管理的认知度, 掌握特殊体位待产的重要意义, 从而提高初产妇的主动配合性。所采用的分娩姿势以自由体位为主, 包括坐位、蹲位、俯卧位, 还有上身向前倾屈位以及手膝位等。指导初产妇适当进食以及排尿频率 (间隔3 h进行排尿) , 利于胎头下降。初产妇活跃期通过自由体位的转换, 促进子宫前倾, 胎先露下降。若胎头位置异常, 则适当延长体位转换时, 直至胎先露下降方向正常。枕先露者, 待宫口开至4 cm左右时, 嘱初产妇频繁更换体位, 可压迫宫颈, 促进胎头旋转。宫口开全后, 至分娩室分娩。分娩过程中, 初产妇可先选择侧卧位或坐位, 促进胎儿进一步下降, 露出后, 再换为膀胱截石位至胎儿娩出。此过程配合床头高度的调节, 使胎儿娩出更顺利。

1.3 观察指标

初产妇情况:记录初产妇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情况 (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 及各产程时间;胎儿情况:是否存在新生儿窒息 (阿氏评分在7分以下) 。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

观察组初产妇成功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各产程时间比较

观察组初产妇总产程及各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3 讨论

妊娠分娩是女性生理行为的重大事件之一, 分娩过程的生理改变是动态过程, 胎儿是否顺利娩出, 不仅与孕妇产道、产力有关, 而且与胎先露的准确下降和定位有关[2,3]。另外, 对分娩未知的初产妇, 在缺乏分娩经验和面临分娩疼痛的情况下, 对分娩表现恐慌和焦虑、分娩方式的选择等诸多问题上存在疑问, 进而引发一系列分娩问题, 直接影响母婴安全和健康。有研究显示[4], 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 因大量消耗体力, 引起初产妇机体内分泌调节性变化, 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 体内儿茶酚胺含量升高, 导致痛阈下降。然而自然分娩过程中疼痛感以及撕裂感明显, 初产妇主观接受程度较差。但自然分娩对母婴均有一定好处, 应提倡自然分娩, 并且在初产妇符合自然分娩标准情况下, 优先选择此方式。

考虑到自然分娩是初产妇将婴儿从子宫颈、阴道分娩的复杂生理过程。此过程中, 需产力、产道以及胎头位置的相互协调, 才能促进胎儿顺利娩出[5]。为达到以上需求, 临床分娩活跃期实施体位管理, 对初产妇进行自由体位管理和指导, 通过体位转换, 提升宫缩力, 并配合胎儿重力作用, 促进胎头下降至正确位置。分娩过程中, 通过体位指导, 可降低胎头下降阻力, 配合分娩高度的调节, 初产妇选择半卧位或侧卧位, 促进血液回流, 致使胎盘灌注充足, 胎儿不易因缺氧发生窒息[6]。另外, 体位指导过程中, 助产士与初产妇交流和指导, 可降低初产妇紧张情绪, 使其注意力集中, 降低疼痛感, 利于快速分娩[7,8]。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初产妇成功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总产程及各产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活跃期对初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和指导具有一定必要性和可行性, 助产士应熟练掌握指导方法, 并保持良好态度, 确保自然分娩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马凤兰, 彭小男, 郭艳.实施体位管理对活跃期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6) :1929-1930.

[2]李金芝, 李若云.不同分娩体位在第2产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5 (26) :32-33.

[3]杨求成.产妇体位管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 2012, 12 (12) :44-45.

[4]潘敏, 雪丽霜, 陈悦, 等.体位干预及采用分娩辅助设施对产程及分娩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8) :2874-2876.

[5]李丽容.探讨产时体位护理对产程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 :9-11.

[6]沈佩英, 胡小霞.体位干预对剖宫产腰麻后产妇血压和新生儿血气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1) :1023-1026.

[7]廖玲, 廖东林, 李慧敏, 等.产程中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6) :1472-1475.

分娩活跃期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分娩的160例枕后位产妇, 年龄21~32岁;均为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 在活跃期对其行阴道检查, 经诊断为枕后位;没有出现严重妊娠并发症以及合并症, 没有出现明显头盆不称、骨盆异常以及其它阴道分娩禁忌症等。随机将产妇分为2组, 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

1.2 方法

对观察组80例产妇进行活跃期综合干预和护理;对照组无干预措施等待自然分娩。

1.2.1 护理干预

首先让产妇了解枕后位的情况、特殊体位矫正胎方位的原理、因枕后位过早出现排便感使产妇过早用力, 容易导致产妇疲劳, 影响产程进展等知识。随时告知产妇产程进展情况, 并对产妇进行一对一陪伴护理, 给产妇予经验上的交流, 心理上的安慰, 情感上的支持和生理上的帮助, 同时帮助实现一个舒适的分娩过程[2]。使其取得配合, 鼓励产妇饮水和进食增加体力, 并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使其有信心自然分娩。

1.2.2 人工破膜

宫口开大3 cm后, 于宫缩间歇期行人工破膜, 破膜后阴道检查确诊为枕后位, 再辅助B超检查确诊。

1.2.3 产妇体位

产妇取胎儿脊柱侧相同的俯卧体位, 头高臀低呈45°, 上方腿曲髋屈膝, 下方腿向后外方伸直, 腹部尽量贴近床面[3]。

1.2.4 加强宫缩

因枕后位胎头下降缓慢, 产程延长, 易引起宫缩乏力, 对于无明显头盆不称而宫缩乏力者, 给予静点稀释缩宫素加强宫缩有利于帮助异常胎位转变为枕前位[4]。

1.2.5 徒手旋转胎头

经以上处理大多数枕后位可转成枕前位或枕横位, 如宫口开大7~8 cm仍为持续性枕后位可采取徒手旋转胎头, 在宫缩间歇期, 一只手于阴道内向枕前位方向旋转胎头, 另一只手于腹部轻轻推移胎体来协助旋转, 使胎儿背部转向前方[5]。胎头转正后术者手暂不放松, 等下次宫缩后握胎头之手感到胎头在下降并不再回转时再慢慢松手[1], 固定枕前位。

1.3 观察指标

两组产妇均行充分试产, 并详细完整记录其分娩方式, 产程进展以及胎儿、新生儿情况。观察组产程进展明显缩短, 自然分娩率显著提高。研究中还分别观察两组产妇的胎头吸引率、剖宫产率、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 计数数据选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的比较

由表1可见, 观察组经阴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胎儿及新生儿情况

胎儿窘迫:观察组6例占6.5%, 对照组13例占14%。新生儿轻度窒息:观察组3例占3.7%, 对照组7例占8.7%。新生儿重度窒息:观察组1例占1.2%, 对照组3例占3.7%。两组各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枕后位是造成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 因枕骨持续位于骨盆的后方压迫直肠, 产妇较早出现排便感, 容易导致产妇疲劳, 影响产程进展。如不能及时转成枕前位对母婴危害较大。可影响枕后位转变成枕前位成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产妇疲劳、宫缩乏力、胎头过大以及旋前动力降低, 所以在活跃期采取人工破膜、特殊体位矫正、加强宫缩、徒手旋转胎头是枕后位转成枕前位成功应具备的重要条件[6]。

3.1 人工破膜

将宫口开大3 cm后进行人工破膜, 可以明显缩短产程。机理为 (1) 破膜后羊水以及血清中前列腺素增加, 会导致子宫收缩。 (2) 当将宫口开大3 cm以上时, 羊膜囊将会失去扩张宫颈的作用, 反而导致产程进展减慢, 破膜后, 胎头将会直接压迫宫颈, 对宫颈扩张有利。 (3) 宫口开大3 cm后行人工破膜能了解前羊水的形状, 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在该研究中我们对宫口开大3 cm以上的产妇排除头盆不称后一律进行人工破膜, 从而加速产程, 对破膜后羊水污染及胎心异常者及时给予处理。

3.2 改变产妇体位

产妇体位改变矫正胎方位机理:在产程活跃期行体位矫正, 能使枕后位转变成枕前位, 有利于自然分娩。枕后位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时, 胎儿的重心在胎儿背侧, 在羊水浮力以及胎儿重力产生的合力作用下, 胎儿背部将会向产妇腹部的前方移动, 并带动胎头枕部向前旋转。在产程进展过程中, 胎头不断下降, 胎方位会朝着对分娩最有利的枕前位方向旋转。在活跃期取侧俯卧位, 减少妊娠子宫对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压迫, 有利于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 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利用这一原理, 观察组经阴分娩67例系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 而通过改变体位效果不好的产妇往往有相对头盆不称的因素, 采用剖宫产结束分娩。

3.3 维持良好的产力是纠正胎方位的关键

产力是分娩的动力。在利用特殊体位矫正枕后位时, 规律有效的宫缩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维持良好的宫缩, 才能使胎头在不断下降过程中, 按照正常阴道分娩机制衔接、下降、内旋转, 使胎儿朝着有利的胎方位旋转, 能够自然分娩。在纠正胎方位的过程中对宫缩较弱者给予静滴缩宫素加强宫缩, 有利于帮助异常胎位转变成枕前位[4]。所以, 保持良好的产力是纠正胎方位的关键。在观察产程过程中, 通过精心护理给产妇生理心理方面的支持, 使其增加对自然分娩的信心, 消除紧张情绪, 使大多数枕后位的产妇在良好的产力下, 并配合适当的体位矫正使枕后位转成枕前位能够顺利经阴分娩。

3.4 徒手旋转胎头

徒手旋转胎头可以使大多数性枕后位转成枕前位而自然分娩, 降低了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在产程活跃期, 通过加强宫缩和体位矫正仍不能转成枕前位者, 及时行徒手旋转胎头, 在活跃期的成功率明显高于第二产程[7]。如果可以在产程活跃期, 早期诊断持续性枕后位, 并进行综合干预, 有可能防止或者减少产程延长, 以使产妇的痛苦减轻。进入第二产程后, 胎头位置过低, 使嵌于阴道内, 或有产瘤形成导致徒手旋转困难, 故产科工作人员要密切观察产程发展, 早期发现异常现象, 并给于及时纠正, 减少母儿的风险, 通过在第一产程中早期发现的持续性枕后位产妇进行综合干预, 及时发现相对头盆不称及骨盆狭窄, 避免过度试产对母儿造成严重影响, 对仍允许继续试产的产妇进行手法旋转胎头, 大多能获得成功, 从而顺利经阴分娩。

通过该研究得出结论, 产程活跃期通过及时人工破膜、改变产妇体位、保持良好子宫收缩、徒手旋转胎头等干预措施, 能及时纠正胎位、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降低难产率, 使新生儿的并发症也明显减少。通过该研究, 经阴分娩, 成功率达83.7%, 大大降低手术助产及剖宫产率[8], 显著提高了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喜红.胎儿体重对持续性枕后位产程特征和分娩结局影响的分析[J].使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8 (7) :591-593.

[2]徐铭军.阴道分娩镇痛相关热点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 (2) :110-113.

[3]区煦东, 陈小兵, 苏静, 等.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的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7, 32 (6) :529.

[4]张建平, 包林.正确掌握引产催产方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 (2) :89-91.

[5]凌罗达, 顾美礼.头位难产[M].2版.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322.

[6]高伟, 倪小玲.产程活跃期综合干预对枕后位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07, 47 (7) :65-66.

[7]国海红, 刘雁冰.徒手旋转胎头在持续性枕后位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 2007, 4 (6) :38-39.

分娩活跃期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在本院待产分娩的足月初产妇, 单胎, 枕前位, 无胎儿宫内窘迫及骨盆异常等剖宫产指征, 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2组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产妇宫口开大3 cm时, 静脉推注间苯三酚注射液80 mg。对照组除不使用间苯三酚, 其他产科处理措施与观察组相同。由专人观察, 严密观察宫缩及胎心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产妇出现宫缩后的痛苦情况、药物不良反应、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均接受Apgar评分, 不足7分者为窒息, 8~10分者为正常。腹痛缓解情况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 结合产妇感觉及客观症状来划分, 0级:腰腹酸胀微有不适;Ⅰ级:宫缩时疼痛, 可忍受;Ⅱ级:宫缩时较痛苦, 呻吟, 但能忍受;Ⅲ级:宫缩时痛苦严重, 不能忍受, 喊叫或烦躁不安。其中0级、Ⅰ级视为镇痛有效, Ⅱ级、Ⅲ级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体情况

两组病例中新生儿阿氏评分均为9~10分;产科分娩过程中联用间苯三酚静脉推注不增加产后出血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研究对象产程中疼痛情况比较

间苯三酚组患者镇痛有效率 (92%) 明显优于对照组 (7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自觉症状比较

间苯三酚组用药后患者无自觉症状43例 (占86%) 明显高于对照组26例 (占52%) , 观察组中发生头疼l例, 胃肠道反应2例, 瘙痒4例,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对照组中头疼3例, 胃肠道反应18例, 瘙痒3例,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11, P<0.05) 。

3 讨论

间苯三酚作为一种非阿托品、非罂粟碱类亲肌性解痉剂, 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痉挛的平滑肌, 并只对痉挛平滑肌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对正常平滑肌的影响很小, 因此不影响正常平滑肌的收缩节奏和幅度[2]。具有起效快、药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同时与其他平滑肌解痉药相比, 对心血管功能影响极小, 且胃肠道不适和头晕、变态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1%[3]。本研究也证实这一点。间苯三酚进行静脉注射给药, 半衰期为15 min, 且给药4 h之后血药浓度就会急剧下降, 故体内药物残留较少, 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就相应减少。同时, 国内外各种毒性试验结果证明间苯三酚无任何毒性, 是非常安全的药物[4]。间苯三酚在松弛平滑肌的同时不抑制子宫体的收缩, 故不导致产后出血[5], 另一方面对宫颈的解痉作用而降低引产的阻力, 有利于宫颈扩张而缩短引产时间, 不会引起胎儿宫内窘迫[6], 提高了自然分娩的成功率,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产妇的痛苦。这证实了本实验结果, 观察组腹痛症状减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 尤其是胃肠道不适人数显著降低;且未发现新生儿窒息及增加产后出血病例。这说明联用间苯三酚治疗能加强缓解孕妇宫缩疼痛的效果。

综上所述, 间苯三酚用于产程分娩中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可作为镇痛的安全有效药物。

参考文献

[1]姚毓筠.间苯三酚在妇产科的应用[J].医学综述, 2011, 17 (14) :2170-2172.

[2]郝焰, 卢丹, 盛洁, 等.间苯三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6 (6) :498-501.

[3]范玲, 黄醒华.对孕产妇的心理评估与干预[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1, 4 (3) :185.

[4]李健和, 易利丹, 彭六保, 等.间苯三酚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1, 30 (7) :498.

[5]Erb H.A comparison of 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pentazocine and post operative pain[J].Gynecology, 1966, 162 (4) :275.

活跃早期应用安定对分娩过程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活跃早期,安定,产程

适时及正确地处理产程可以降低剖宫产率, 提高阴道分娩率而宫颈的扩张速度对产程进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产程中应用一定剂量的安定静脉注射, 可减轻产妇紧张情绪, 促进宫口扩张, 加速产程进展。我院近年来在产程中应用安定,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经阴道分娩足月妊娠单胎头位的初产妇114例为观察组, 同时另取条件相同的初产妇100例为对照组, 年龄19~33岁, 孕周37~41周, 估计胎儿体重<4000g, 2组年龄、孕周、胎儿体重估计相匹配, 具有可比性, 均排除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1.2 用药指征

潜伏期及活跃早期产妇紧张、焦虑、疲惫者;宫颈扩张缓慢或停滞、宫颈水肿者;宫口开大2~4cm者。均行人工破膜羊水清或混浊程度<Ⅱ°, 电子胎心监护有反应者。

1.3 用药方法

观察组产妇宫口开至3~4cm时, 瞩其排空膀胱后卧床, 静脉缓慢推注安定10mg, 时间不少于3min, 对照组不予干涉。2组孕产妇出现宫缩乏力时酌情给予0.5%~1%缩宫素静脉滴注, 以协调宫缩, 缩短产程。并由专人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率情况。

2 结果

2.1 2组第二产程时间

观察组用药后活跃期所需平均时间为90min, 第二产程所需平均时间49min。对照组活跃期所需平均时间为223min, 第二产程所需平均时间56min。说明观察组用药后宫口扩张明显加速, 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缩短, 且不影响第二产程的进展。

2.2 剖宫产率降低

观察组中经阴道分娩104例, 剖宫产10例。对照组中经阴道分娩80例, 剖宫产20例, 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产程活跃早期应用安定可提高阴道分娩率, 降低剖宫产率。

2.3 2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

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8~10分85例, 4~7分27例, 2例因脐绕颈2周呈苍白窒息抢救成功;对照组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8~10min 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说明活跃早期应用安定不会引起新生儿窒息。

1.4 2组产后出血情况

2组均在胎儿前肩娩出后即应用相同剂量的缩宫素肌注。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平均为 (186±13.5) m L, 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平均为 (176±11.5) m L, 本文2组中均无一例发生产后大出血, 差异无显著性, 说明活跃早期应用安定不会增加产后出血量。

3 讨论

分娩是产妇重大应激事件, 有研究报道产前焦虑发生率可达27%。产妇的宫缩疼痛及焦虑引起交感神经紧张, 血中儿茶酚胺上升, 可使子宫血管收缩活动增强, 影响子宫血流量而使胎儿缺氧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及宫缩乏力。安定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及中枢性肌肉松驰作用。其脂溶性高, 静脉注射后很快进入脑组织, 出现轻度中枢神经抑制状态, 减轻产妇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减少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 从而有助于子宫收缩, 改善子宫胎盘血流量, 增加对胎儿的供氧, 故不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

宫颈痉挛、水肿可阻碍产程的顺利进展。安定对宫颈肌细胞内钙的收缩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子宫颈平滑肌, 解除宫颈口痉挛, 使宫颈环肌松弛, 宫颈软化, 加速宫口扩张, 而且不影响原有的规律宫缩。故而不增加产后出血量, 且可有效缩短产程。对于合并有低张性宫缩乏力者可同时点滴小剂量缩宫素协调宫缩, 更好地促进产程进展。

安定静注后作用快, 不良反应少, 可加快宫颈口扩张, 明显加速了产程进展, 降低了剖宫产率, 不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率。特别对产妇紧张、焦虑、疲惫;活跃早期宫颈扩张缓慢或停滞、宫颈水肿者尤为适用。常用剂量为10mg, 间隔4~6h可重复应用。有文献报道, 在胎儿娩出前2h内应用安定可导致新生儿窒息, 应尽可能避免在药物浓度高峰时娩出胎儿。

参考文献

[1]郭燕燕, 周世梅.实用妇产科药物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29.

[2]袁景霞.安定、度冷丁、山莨菪碱在临产后的应用[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05, 2 (4) :248.

[3]李慰玑.安定在产时宫内窘迫中应用的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4, 10 (6) :316.

[4]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4.

分娩活跃期 第5篇

关键词:间苯三酚,产程,潜伏期,活跃期

产程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产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潜伏期和活跃期[1]。潜伏期:宫缩逐渐加强, 宫颈管消失至宫口开大到3 cm[2]。一般需要8 h, 最大实现16 h。活跃期:宫口开3 cm至开全, 先露部进入中骨盆。此期产妇约持续4 h, 最大时限8 h。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是第二产程, 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是第三产程。胎盘娩出后又称为后续产程, 多数并发症易在此期间发生。在分娩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干预和处理可以缩短产程, 减轻孕妇的痛苦, 并减轻母婴并发症。我院对间苯三酚在分娩第一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应用对产程和母婴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现探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现选取于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之间进行的阴道分娩的妊娠足月初产妇 (产前经B超、血常规检查均无妊娠并发症, 排除不适合阴道分娩的案例) [3]。从中抽取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 年龄21~36岁, 平均年龄 (25.8±0.8) 岁, 平均孕周 (38.8±1.7) 周;对照组60例, 年龄22~35岁, 平均年龄 (26.5±0.6) 岁, 平均孕周 (38.8±0.3) 周。各组间产妇的年龄、孕次、孕周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的产妇从有分娩反应开始自然进展, 当子宫开始有规律的收缩, 说明进入了第一产程, 实验组产妇采用静脉注射, 以5%葡萄糖注射液 (沈阳市康利制药厂, 国药准字:000309) 500 m L中加入80 mg间苯三酚 (法国Lafon大药厂, 批号:AQ3256) 配制注射液, 按照宫缩强度调节滴速;对照组产妇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 (沈阳市康利制药厂, 批号:000309) , 500 m L不采用药物干预。分娩过程经人工干预仍不能完成自然分娩的进行剖宫产[4]。

1.3 观察指标

注射间苯三酚注射液后, 由专人观察分娩过程中第一产程潜伏期的子宫收缩强度, 活跃期的子宫扩张能力, 对产程的影响以及产程时间的变化, 分娩后对母婴安全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等。本实验主要评价总有效率和安全性。总有效率以阴道分娩的自然分娩人数为标准, 安全性以无宫颈水肿、并发症、新生儿窒息发生为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得出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7.0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程用时、扩宫速度与分娩方式比较

对比两组产妇的平均产程用时、扩宫速度与自然分娩率, 结果显示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

2.2 两组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窒息的比较

对比两组产妇的产后并发症出现情况及新生儿窒息情况,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该组数据比较了间苯三酚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 组间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χ2=5.0651, P=0.0241 (注: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

两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间苯三酚在分娩第一产程的潜伏期和活跃期的应用可以缩短产程, 对母婴安全更有利。

3 讨论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由于多数夫妻一生只能生育一个宝宝, 因此家庭对产妇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母婴安全变成了家庭生活中头等大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种助产技术逐步提高, 比如水中分娩等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但以上技术在我国发展尚不成熟, 并不为大多数中国家庭所接受[5]。在国外, 产妇通常因为不能忍受分娩过程中的剧烈疼痛而采取在分娩过程中应用间苯三酚的方式进行助产, 这种药品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引入国内, 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6]。

间苯三酚是一种平滑肌解痉挛药, 主要作用于胆道, 胃肠道和泌尿道, 其特点是不具有抗胆碱作用, 在解除平滑肌痉挛的同时, 不产生一系列的抗胆碱不良反应。该药主要作用于分娩过程中宫颈痉挛水肿的产妇, 促进宫颈松弛、缩短产程;对于宫颈条件正常的产妇, 间苯三酚也可以抑制不协调的子宫收缩, 加速产程。间苯三酚作用可缓解生产过程中的剧烈疼痛, 提高自然分娩产率。因为阴道分娩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阴道对胎儿的挤压减少胎粪和羊水的吸入, 提高新生儿的肺活量, 减少新生儿肺炎的发生, 同时使新生儿体格更加强壮, 对母体伤害小, 恢复快, 同时使母婴自身的免疫力都能得到提高[7]。

由于分娩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生理过程, 因此分娩时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都对该过程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为大多数孕妇都是初产, 在自己即将面临分娩过程的时候难免紧张, 而产程中的剧烈疼痛更是让她们难以忍受, 这个时候我们要给予产妇最大的耐心和鼓励, 因为在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下孕妇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就会下降, 为了帮助孕妇避免阴道分娩失败, 医师通常会在第一产程为孕妇注射间苯三酚注射液[8], 减少痛苦, 提高自然分娩率。

本研究对比了间苯三酚在第一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的应用对产程和母婴安全的影响, 对比结果显示, 间苯三酚注射液可以使第一产程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及活跃期的宫口扩张速度明显提高, 同时可以缩短产程, 减少分娩前期孕妇的体力耗损, 解除平滑肌痉挛, 提高阴道分娩率, 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安全无不良影响。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孔东萍.间苯三酚对产程影响的临床观察[J].临床研究, 2013, 20 (3) :283-285.

[2]吴敏君.间苯三酚应用于第一产程的临床观察[J].临床综述, 2012, 18 (10) :1593-1595.

[3]余玲玲.间苯三酚用于促进产程进展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性科学, 2013, 22 (3) :34-36.

[4]淮瑞敏.间苯三酚在产程活跃期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11) :107-109.

[5]梁小勤.间苯三酚在分娩第一产程不同时期给药作用的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2) :3212-3214.

[6]毛雪梅.间苯三酚在潜伏期的临床应用[J].天津医药, 2011, 39 (9) :806-808.

[7]陈金虹.间苯三酚在产程中的疗效[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2, 15 (2) :104-106.

分娩活跃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1年3月在我科正常分娩的初产妇650例, 年龄23岁~30岁, 平均年龄25.6岁, 孕周38周~40周。所有产妇均具备阴道分娩的条件, 单胎头位, 无产道异常, 无头盆不称, 无脐带先露、脐带脱垂、前置胎盘等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6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初产妇分为人工破膜分娩组350例, 常规分娩组300例。2组产妇年龄、孕周、胎次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2 人工破膜分娩方法

具备下列条件才能开展人工破膜:有规律性子宫收缩, 宫口开大3 cm, 先露部最低点达到-1-0。产妇取膀胱截石位, 对会阴部及阴道进行常规消毒, 进行导尿, 使得膀胱空虚, 术者采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夹持9号针头伸入阴道, 避开宫颈旁及阴道组织, 在前羊水囊充盈明显, 待2次宫缩之间, 以针头刺破羊水囊, 破口不宜过大, 使羊水缓慢流出。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产妇活跃期时间、分娩方式、胎心率异常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新生儿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活跃早期进行人工破膜可以有效地促进宫颈成熟及使得宫颈充分扩张[2], 同时使得羊膜细胞中磷酸酯从溶酶体中大量释放, 刺激机体对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能够让宫颈白细胞内储存的弹性蛋白酶、胶原酶释放, 使得宫颈部位的胶原降解, 从而促进产妇宫颈软化和成熟, 更加有利于宫口扩张。人工破膜后由于胎头下降能够更加直接对宫颈进行压迫, 达到对宫颈机械性扩张, 从而更加促进宫口扩张。由于胎头直接压迫宫颈, 对宫颈旁Frankenhouse神经丛进行压迫和刺激, 增加了机体分娩的正反射, 反射性地加强子宫收缩起搏点, 促进催产素、垂体后叶素分泌和释放, 显著增加了子宫收缩的强度[3]。

活跃早期进行人工破膜可以直接对羊水性状、颜色及量进行观察, 了解胎儿是否有宫内窘迫, 间接了解胎儿宫内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生理分娩情况下胎膜常在产妇宫口基本上开全才会发生自然破裂, 胎儿发生宫内窘迫常先有羊水粪染, 再出现胎心改变, 如果等待胎膜自然破裂, 再发现羊水污染, 胎儿已经发生很严重的宫内窘迫。活跃早期行人工破膜可动态观察羊水的变化, 能够及早对胎儿状况进行评估, 及早发现胎儿在宫内发生的异常情况, 从而进行积极的处理, 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4]。

活跃早期进行人工破膜可以有效地缩短产程, 减少分娩时间过长对产妇的体力消耗, 同时可以避免产妇体力消耗过度形成的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 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5]。

在活跃早期进行人工破膜时一定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原则, 对胎头高浮者应该慎用。并且在破膜后须对胎心进行严密观察, 如产妇羊水过多时, 采用长针头高位破膜, 并且用手指堵住宫口, 使得羊水逐渐并且缓慢流出, 避免由于羊水流出过快发生胎盘早剥[6]。

总之, 活跃早期进行人工破膜能够有效地缩短产程, 促进宫口开放, 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 提高自然分娩的质量, 增加自然分娩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活跃早期人工破膜对产程进展及分娩的影响。方法 将正常分娩的650例初产妇分为人工破膜分娩组350例, 常规分娩组300例。观察2组产妇活跃期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评分情况。结果 2组产妇活跃期时间、分娩方式、胎心率异常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新生儿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活跃早期进行人工破膜能够有效地缩短产程, 促进宫口开放, 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 提高自然分娩的质量, 增加自然分娩安全。

关键词:活跃早期人工破膜,产程进展,分娩质量,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8.

[2]零恒莉, 蓝柳萍.产妇互动作用在产时的效应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8) :593.

[3]李楠, 王燕, 周虹.早期常规人工破膜对产程及胎儿与新生儿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 41 (1) :16-19.

[4]孔令军.产程活跃期停滞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10A) :2038.

[5]叶金好.产妇产时的心理问题与护理措施[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5, 4 (4) :36.

分娩活跃期范文

分娩活跃期范文(精选6篇)分娩活跃期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待产处于活跃期 (孕期37~42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