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防洪景观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防洪景观范文(精选4篇)

防洪景观 第1篇

1 工程布置

该次设计的挡水子堤位于凡河水库大坝, 工程布置为可活动室挡水子堤, 起点桩号0+000, 终点桩号4+525, 总长4 525m。子堤由固定式混凝土和活动式挡板2部分组成。子堤结合铁岭市城市景观进行设计, 活动挡板为工厂化加工的尺寸统一的标准挡板。修建挡水子堤后, 设计路顶高程以上, 超高为1.25m。子堤剖视图见图1, 平面图见图2。

2结构设计

2.1 子堤混凝土结构设计

3.1.1混凝土结构设计为中墩立柱、桩顶承台、灌柱桩三部分。

(1) 中墩。中墩立柱位于承台之上, 断面尺寸为350mm300mm, 单排布置, 间距4m。承台每隔16m设伸缩缝, 伸缩缝处设分缝墩, 缝墩断面尺寸350mm200mm, 缝宽20mm, 缝内填闭孔用塑料泡沫板。柱顶距地面1.25m, 柱顶设柱头基座上, 基座高50mm, 断面尺寸180mm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20, 抗冻等级F200。中墩立柱上游两侧预留51mm51mm的开口槽, 槽内预埋角钢L565, 预埋角钢底部外侧焊接短角钢L40254 (长100mm) 作为楔挡, 形成靴槽。 (2) 承台。承台宽1 000mm、高550mm, 其中地面以上部分250mm。承台连接下部灌柱桩并直接为上部挡板提供止水承压面。承台混凝土等级为C20, 抗冻等级F200。承台基础下为水泥砂浆垫层50mm, 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为M10。 (3) 灌注桩。按当地1.8m的冻土深度要求, 采用钢筋混凝土为灌注桩基础。桩径450mm, 单排布置, 沿堤防轴线方向间距4.0m, 桩深1.8m, 柱底深度达到人行道地面以下2.1m。柱顶嵌入承台50mm, 承台边缘至桩最小径距为130mm。

2.1.2 中墩基础稳定计算。

(1) 稳定计算物理学指标。桩号0+000~8+580m段堤基为粘沙, 堤身为人工填土, 其物理力学指标如下:凝聚力C=15KPa, 内摩擦角∮18.50。混凝土与基础件摩擦系数取f=0.30, 允许承载力150KPa。 (2) 安全系数。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98) , 铁岭市城区堤防工程级别为Ⅰ级, 防洪子堤按Ⅰ级建筑物设计, 其抗滑抗倾稳定安全系数采用如表1所示。基底应力不均匀系数小于1.5~2.5。 (3) 计算工况。如表2所示, 在非汛期 (正常情况) , 防洪子堤的荷载为自重;在遇到50年1遇洪水 (非正常情况) 时, 荷载组合为自重+土重+土压力+浪压力。 (4) 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计算结果为子堤基础断面满足抗滑、抗倾的稳定要求, 基底最大压应力小于地基容许承载力150KPa, 满足稳定要求。

2.2活动子堤设计

2.2.1挡板。

为方便拆装、仓储, 活动挡板应设计成工化厂加工的通用标准尺寸板块。挡板为加肋弧形钢板结构, 宽1 892mm、高1 000mm, 呈弧形, 凸面向迎水侧。钢板 (厚度2mm) 将其完成矢高273mm的弧形, 左右两边各预留50mm宽的止水承压面。加筋肋布置在挡板迎水侧, 为等肢角钢L403, 弯成与角钢板相同的弧形, 与挡板背面的夹板以半圆头铆钉和钢板固定在一起, 并与板左右两侧竖向边框 (等肢角钢L403) 焊接起来, 形成一个封闭的框架结构, 增加挡板的刚度, 减小变形。

2.2.2 止水。

挡板侧边采用“L”型止水橡皮, 底部采用“P”型止水橡皮。止水橡皮以压板和螺栓固定在挡板加劲肋板上, 由作用在板中部向后、下方的花篮螺栓施加预压力, 同时, 结合靴槽内木楔子塞紧固定, 将挡板连同止水橡皮压紧在中墩立柱及钢中柱的承压面上。

2.2.3 防腐。

挡板钢结构采用热喷涂防腐。钢中柱、拉线、花篮螺栓、普通栓预埋件等均采用热镀锌防腐, 预埋件外露部分应在除锈后涂油漆防护。

3.2.4 拆装使用。

汛期可根据洪水预报, 在洪峰到来前安装固定挡板, 抵御洪水, 汛期过后, 将挡板拆下进行检修、维护、保养, 之后送进防汛物资专用储备库房储存备用, 确保来年防汛使用。

4 结语

活动子堤作为一种洪水期的应急抢险措施, 具有运输安装、拆卸方便, 适应性强、标准化高等特点, 能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工效、增加城市空间利用。在材料强度、安装工艺、止水效果上均能满足防洪挡水要求, 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防洪与自然景观之间的矛盾, 既提升了城市的堤防标准, 又对美化城市景观起到一定的作用, 为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摘要:为保障铁岭新城区建设在达到防洪标准的同时美化新区环境, 采用了子堤对坝体进行加高。尽管工程尚未经受实际洪水的挡水考验, 但子堤在辽河干流铁岭段防洪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效果良好, 为东北地区防洪工程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子堤,城市防洪,景观,应用,辽宁铁岭

参考文献

[1]刘峻亭.桂林市九岗岭防洪应急子堤建设的思考[J].中国水利, 2003 (5) :51.

[2]北京国电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三明市防洪子堤玻璃钢挡板试验报告[R].北京:北京国电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2001.

[3]林晖.活动子堤在防洪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 2003 (2) :43-45, 47.

[4]刘文俊.装配式玻璃钢子堤在城区防洪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 (11) :93-94.

防洪景观 第2篇

针对沿黄区域的开发,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试行) 》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出要“全面实施沿黄滩地生态修复工程”, “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 “重点建设沿黄风情文化产业带”。郑州市“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了郑州都市区建设基本框架, 并确定以交通为纽带, 以产业为桥梁, 按照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路径。省、市战略目标的确定, 为黄河滨河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是国家重点水利建设项目, 是推进河南治黄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河南黄河标准化堤防的建成, 进一步完善了河南黄河防洪体系, 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抗洪能力, 改善了黄河下游两岸的抢险交通现状, 为确保黄河长治久安构造了安全屏障;同时又是巨大的生态防护屏障, 极大的改善了沿黄两岸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为郑、汴、洛及黄河的“三点一线”大旅游建设增添了巨大的活力, 有力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沿黄城市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与生态景观的关系进行专题研究, 沿郑州到开封黄河堤防修建滨河大道, 形成路堤结合的黄河防洪体系。

1 河南黄河防洪工程概况及黄河滨河公园规划

1.1 河南黄河防洪工程体系

人民治黄以来, 党和国家对黄河治理开发十分重视, 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第一部综合治理规划———《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实施, 全面开展了黄河的治理开发, 黄河下游先后兴建了以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滞洪区为主体的“上拦下排, 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

1.2 堤防工程

河南省境内临黄大堤565km, 设计防洪标准为防御花园口站22000m3/s洪水。按堤段划分共有四段, 即左岸孟县中曹坡至封丘县鹅湾171km, 长垣县大车集至台前县张庄194.5km, 右岸孟津县牛庄至和家庙7.6km, 郑州市邙山根至兰考县岳寨157.22km。其它临黄大堤有北围堤10km, 贯孟堤21.1km。非临黄太行堤44km, 北金堤40km, 此外还有新建温孟滩防护堤44km。

1.3 黄河滨河公园的规划情况

对郑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内黄河入市口到出市口沿线进行整体规划, 建设由城市河网、湖塘、湿地、绿地、林带、草坪等形成的自然开放空间和廊道, 总长约150公里, 总面积900余平方公里。鉴于此, 必须对滨河区域进行高水平规划, 并实施统一的建设和管理。

2 滨河大道的布置方案研究

2.1 滨河大道设计标准

郑州到开封黄河堤防防洪标准在100年一遇以上, 相应的堤防标准为1级。

黄河下游特殊的来水来沙过程, 致使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幅度很大。2000年之前, 由于进入黄河下游的水少沙多, 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 平均河床高程不断淤积抬高, 致使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呈现出逐渐淤积抬高的趋势。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 河道出现冲刷下切, 根据《黄河古贤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成果,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2020年左右冲刷达到最大, 2028年左右淤积恢复到2000年状态。此后, 黄河下游年平均淤积量为3.45亿t, 各河段的年平均淤积抬升速率为:铁谢~花园口河段为0.047m/年;花园口~高村河段为0.062m/年;高村~艾山河段为0.075m/年。滨河大道作为永久建筑物, 其使用年限较长, 因此, 在考虑防洪标准时, 也必须同时考虑黄河下游淤积产生的影响。本文考虑100年的河道淤积量为 (2012+100-2028) ×0.062=5.2m。

2.2 滨河大道布置型式探析

2.2.1 滨河大道布置形式一

沿郑州到开封黄河堤防布置滨河大道, 将原堤防向背河侧淤区帮宽加高至一定的标准。详见图1。

在现状黄河大堤的基础上考虑100年河道淤积的影响, 因此堤顶高程为现状大堤堤顶高程与100年河道淤积的高度之和, 即5.2m。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建设标准, 路基宽度为33.5m, 路基两旁各布置3.25m宽的绿化带, 因此设计堤顶宽度为路基宽度33.5m与两侧的3.25m绿化带之和, 为40m。

滨河大道两侧布置生态景观设施, 搞好景点规划, 结合当地地理、人文特点、黄河重大历史事件, 建设具有黄河特色的景观工程, 充分展示黄河历史文化;规划人工湿地滨河公园, 既净化了空气, 又满足了生态景观的需要。

2.2.2 滨河大道布置型式二

沿郑州到开封堤防淤区背河侧布置滨河大道, 其道路顶高程平现状大堤堤顶高程。详见图2。

道路顶高程平现状大堤堤顶高程。黄河大堤南岸於背区顶高程平2000年设防水位, 低于大堤顶高程2.0~3.0m。因此, 需要在现状於背区基础上加高至一定标准。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建设标准, 路基宽度为33.5m, 路基两旁各布置3.25m宽的绿化带, 因此设计堤顶宽度为路基宽度33.5m与两侧的3.25m绿化带之和, 为40m。滨河大道两侧布置生态景观设施, 如人工湿地滨河公园、与黄河历史事件有关的标志性建筑等, 另外黄河大堤与滨河大道之间以绿化带相隔, 且每隔一定间距修建连通的道路, 便于抢险车辆通行。

2.2.3 布置型式比较

滨河大道布置型式一与布置型式二都是依托黄河大堤而建, 是黄河大堤的一部分。不同的是布置型式一是在现状大堤的基础上加高帮宽, 考虑了100年河道淤积产生的影响, 设防标准较高, 能够防御近100年内花园口22000m3/s洪水, 但是其路面较高, 工程量较大。由于黄河下游特殊的来水来沙过程, 致使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幅度很大, 黄河堤防今后可能面临新的问题, 布置型式一将堤防与道路完全结合在一起, 堤防加固时会互相产生影响, 不利于今后黄河堤防的加固。新修滨河大道的路线沿着现状堤线, 路线不灵活, 会出现S弯, 给车辆通行造成不便。另外, 布置型式一防汛抢险车辆和正常交通车辆混在一起, 会相互影响, 不利于防洪抢险。

布置型式二是在黄河大堤淤背区上修建滨河大道, 对改善防汛交通条件, 促进生态景观建设, 节约土地资源均有积极意义。路线基本与黄河堤防保持一致, 部分路段可以根据道路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堤防弯曲处适当的裁弯取直, 路线相对灵活。当黄河大堤需要加固时不再对於背区的滨河大道进行拆除重建, 对黄河大堤的影响较小;同时也避免了防汛抢险车辆和正常交通车辆的相互干扰。因此推荐布置型式二。

但是, 布置型式二中黄河堤防和滨河大道之间应该留出必要的宽度, 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黄河堤防加高帮宽、险工改建需要的宽度;工程抢险及防汛交通需要的宽度;工程管护设施需要的场地。如遇涵闸等穿堤建筑物应适当绕行以留出开挖和施工的场地。若现有於背区的宽度不能满足滨河大道所需要的宽度, 需另行加宽。

3 滨河大道可行性研究

(1) 防洪方面是可行的。滨河大道成为防汛抢险的交通要道和抢险阵地, 为河南黄河防洪抢险提供了便利条件。

(2) 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沿黄城市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条件和防洪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尽快开展滨河大道建设。

(3) 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黄河大堤作为黄河沿线上独特的地理区域, 颇具生态旅游价值, 可为游览黄河及其周边生态景观和发展生态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周边城市人们紧张工作之余进行休闲度假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4 结论

(1) 在黄河大堤於背区上修建滨河大道, 促进了防汛抢险交通的发展, 有利于沿黄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

(2) 沿郑州到开封堤防修建滨河大道改善了沿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丰富了黄河大堤生态景观建设内容, 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 通过滨河大道布置型式比较, 得出滨河大道修建在黄河大堤於背区上对黄河防洪工程的影响较小, 同时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防洪景观 第3篇

常山港左岸生态防洪堤位于浙江省西部的衢州市, 总设计面积约为13万m2。常山港左岸生态防洪堤位于紫薇路与双岭南路之间, 北接鹰潭路, 与严家纡生态园隔江相望, 常水位标高为60.00。该生态防洪堤中间有白云大桥穿过, 周边有居住区、商业用地等。防洪堤现状为硬质驳岸防洪堤, 设计范围内有多株古香樟树以及周家村遗留祠堂等建筑 (图1) 。

2 客观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鹰潭路与白云路交叉处因为桥路基部分而无法穿过, 需改道现有堤坝穿过。二是漫水桥要保证机动车通过。三是古香樟基本在堤岸上, 自然缓坡处理难。四是季节性河流, 洪、常水位高差大, 要考虑防洪水冲刷, 在植物设计中要考虑耐水湿。

3 设计内容

3.1 区域文化脉络分析

一是传统儒家根源南孔;二是当地遗留宗祠文化周家村祠堂;三是当地丰富的姓氏文化。

3.2 设计理念

江水村落古樟, 自然景观与人文文化相结合 (图2、3)

3.3 设计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 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体现人为生态景观;二是整体性原则、空间布局合理、景观均好性;三是景观性、功能性、安全性相结合;四是传统文化和社会和谐元素结合;五是崇尚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1]。

3.4 主要景观构架

主景构架坚持“一源、二线”, 即以周家村遗留祠堂为“源”引出姓氏文化、和谐亲情文化。姓氏文化本身包含着儒家文化, 有自己的起源和传承。以宗祠儒家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结合引出和谐亲情文化, 采用儒家“五伦”中的“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为元素, 取其精华以抽象雕塑、场景写实、成语出处等方式融入到景观环境中 (图4) 。

3.5 景观分区

景观区划为:姓氏文化区滨河景观分区A白云桥两侧绿化提升滨河景观分区B林荫休闲运动区 (图5) 。

3.5.1 姓氏文化区。

以祠堂村落布局为载体, 通过景墙、雕塑、文字铭刻等用以体现的姓氏文化、姓氏起源、姓氏图腾。主要景点有:带有“周”图腾的主入口景墙、水池、修缮后的祠堂、庭院、长廊、旧房遗址、背街小巷、曲桥、父子亭等 (图6) 。

3.5.2 滨河景观分区A。

次入口以入口中式景墙为主。大香樟台地式处理, 作观景平台, 融入亲情文化中的“父子”, 以典故成语为元素设兰桂腾芳、伯俞泣杖、椿萱并茂等景点。

3.5.3 白云桥两侧绿化提升区。

设置绿道和休闲空间引导九华路北侧人流。首先, 沿绿道布置多增添一些中层植物和地被, 在现有植物的基础上增加塔形和冠状树使其植物景观更加丰富。其次, 增加桥头厚重度以及增加桥洞的线条装饰, 风格主要以简洁大方为主。

3.5.4 滨河景观分区B。

融入亲情文化中的“兄弟”、“夫妇”, 以典故和现有大香樟结合设玉昆金友、金兰之义、举案齐眉、鲍宣之妻等景观结点 (图7) 。

3.5.5 林荫休闲运动区。

以林荫运动场为主, 内设有篮球、羽毛球、休闲锻炼场所, 通过景墙、廊架等小品强调朋友之间的“信”。主入口景墙采用现代材料运用传统色调和构造艺术, 主要设暮云春树、落月屋梁、陆凯折梅、伯牙绝弦、痣添江眉等内容 (图8) 。

3.6 岸线设计

基本保持原有马道轮廓线不变, 局部通过挑台、埠头、临水绿化等方式来丰富河岸线。在常山港与衢江结合处, 保留原来马道基础到常水位以下0.3 m引水入湾。

3.7 地形设计

在设计区域内结合现有地势, 创造地形, 形成自然休闲的气氛, 地形的塑造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地形空间起伏连绵, 富于生气, 造成山延绵而起落有致的意境, 顺着缓坡地形, 不仅创造出优美、细腻的景观空间, 同时有利于地形排水并适宜开展各项活动[2]。具体设计:滨河景观分区以自然坡地为主, 大香樟以台地式处理作观景平台, 白云桥两侧根据现有植物局部进行微坡处理, 林荫休闲运动区因其标高在洪水位以上, 所以以坡地为主。

3.8 交通与休闲空间设计

一是绿道、主园路、标高控制在65.5以上, 宽度2.5~3.0m, 马道强调亲水性和岸线丰富性, 宽度4 m以上, 次园路宽度在1.5~2.0 m。二是漫水桥桥头处增加机动车安全空间, 坡道坡道控制在4%以内。三是鹰潭路绕道到原来堤坝上通过, 保证净空5 m, 坡度在4%以内, 增加标高为67.00封闭的防水挡墙, 满足防洪要求。四是休闲空间采用集中大空间和休闲铺地相结合, 强调景观点和马道亲水平台的连接。

3.9 园林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在园林中不仅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 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空间, 还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依据设计区域整体的环境特色, 结合景观主题和功能需要设置少量的园林建筑与园林雕塑小品[3]。

4 植物配置

衢州市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属于亚热带季风区, 春秋温暖, 盛夏炎热, 冬季寒冷, 四季分明, 土壤肥沃, 亚热带树种丰富, 适合亚热带景观树种的生长。

具体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一是以乡土树种为主, 结合特色观果、观色植物。选用对衢州市区的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 如黄山栾树、枫香、水杉、池杉、合欢、无患子等。二是植物的多层次配置, 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 分割竖向的空间, 疏密搭配, 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三是充分考虑植物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 以使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景致。四是提倡使用植物的自然形态, 避免人工修剪, 追求自然群落郁郁葱葱的效果, 灌木的使用成群成片, 依照植物的层次布置, 大小乔木、灌木、地被和草皮, 配合地形构造, 围合出丰富的景观空间。五是植物选择要和景点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如举案齐眉用2株夫妻树作为点景。六是植物与防洪结合。在洪水线以下, 考虑比较耐水湿的植物, 如垂柳、水杉、广玉兰、湿地松、合欢、木芙蓉等, 其中原有大香樟要考虑作防洪水冲刷的挡墙[4]。

5 小结

目前, 国内很多城市都在争创园林城市, 河道两岸的环境对整个城市的环境影响很大, 因此健康生态的河道岸边绿化是设计的最终目标。该方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常、洪水位标高并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人文环境, 做到人与环境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做到景观整体性、安全性、生态性相协调。

参考文献

[1]温州:江滨水景串起发展史[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2007 (7) :3.

[2]吴力立.堤岸下的景观——大田均溪滨水景观带方案设计[J].福建建筑, 2009 (3) :3-5.

[3]温州安澜亭至灰浦桥段防洪堤滨水景观设计[J].景观设计, 2005 (F11) :6-7.

防洪景观 第4篇

一、梧州市城市防洪工程景观及岸坡现状

梧州市城市防洪堤全长12.33km,分为河东防洪堤和河西防洪堤工程,防洪堤岸坡平均宽度达50m,大部分处于天然状态,目前,梧州市城市防洪工程景观主要分成四个景观区域:河东防洪堤西江段鸳江丽港特色商业步行街、河东防洪堤桂江段梧州历史文化长廊、河西防洪堤富民堤段堤顶休闲观景带、河西防洪堤西江段西堤公园健身绿道。

河西防洪堤全长8.73km,分为浔江左岸龙新小学至白鹤观段,长6.88km,桂江右岸富民段1.85km。河西防洪堤工程于2003年全部建成至今,发挥了极大的防洪效益。目前,防洪堤内侧经过绿化美化,已成为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供人们休闲健身的西堤公园,但河西防洪堤岸坡由于技术以及资金等原因一直得不到有效维护和美化亮化,存在不同程度岸坡石龙压脚裸露,部分没有硬化的岸坡,表面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一些护岸还遗留一些旧钢筋混凝土构筑物,不利于河道行洪和岸坡稳定。

河东防洪堤全长3.6km,分为桂江段和河西段,其中桂江段长1.7km,西江段长1.9km。河东防洪堤2003年5月主体全部建成后,2005年通过竣工验收,对促进梧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老城区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2005年特大洪水和2008年大洪水的侵袭,堤防护岸现已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原抛填的塑料石笼护坡大多被洪水冲毁,部分露天的石笼已老化断裂,岸坡土体裸露,给岸坡安全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岸坡景观与河东鸳江丽港特色商业氛围不相协调。

二、岸坡处理与景观提升设计思路

(一)水文特征

根据广西梧州水文站水位资料统计,2005年至2014年西江梧州站常年在▽5m高程(含5m)以下水位占48.88%,▽5~10m高程(含10m)水位占33.72%,▽10~15m(含15m)高程水位占12.18%,▽15m高程以上水位占5.22%。由此可见,不同高程段的岸坡受淹概率明显不同,岸坡处理及景观设计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采用不同工程措施并增设相应的景观设计,既保证岸坡防洪安全,又能满足人们对亲水、乐水的观景要求。

(二)岸坡处理及河道景观结合思路

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首先要体现城市河道功能,包括河道的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河流是天然的生态廊道,河流与河滩、河岸植被一起,控制水和矿物质体的流动,同时河流又须满足人的需求,岸坡处理及河道景观相结合正是体现城市河流功能的重要措施。

1. 岸坡处理工程方案布置

梧州市河东、河西防洪堤工程均为沿江平顺布置,岸坡在防洪堤迎水面一侧,参考已成防洪堤背水面城市园林绿化的成功实践,如河西堤的西堤公园,河东堤历史文化长廊,防洪堤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应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功能。迎水面的岸坡与河道水面相连,是陆域与水域结合的纽带,同时也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气候、环境、水文地质等条件随河道水位变化而复杂多变,在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方案构想时,既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道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水利行业规程规范标准进行谋划,又要满足城市规划特别是建设部有关建筑标准规范。

2. 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方案

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方案根据不同水位采用多梯级护岸稳定处理措施和生态措施提升岸坡景观,同时达到岸坡处理与景观提升的目的。

(1)▽5m高程以下岸坡压脚处理。堤防迎水面河道流量较大,常年低水位下岸坡受水流冲刷严重,岸坡处理应考虑不同形状的大块石或石龙压脚,减少水流冲刷和岸坡崩塌,保持河势相对稳定,结合现有岸坡压脚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下河码头,方便人们下河游泳戏水,达到亲水乐水之目的。

(2)▽5—10m高程段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方案。该高程岸坡河道水文变动频繁,岸坡处理应合理考虑混凝土硬化面积,减少岸坡因水位变动造成的坍塌、滑动等破坏现象,同时也要考虑有利于运行维护管理,比如洪水退后方便冲洗等。可采用梯级护岸与斜坡式护岸相结合的形式,梯级护岸有生态混凝土挡墙与亲水平台以阶梯形式布置,根据岸坡断面情况,设置1~4级挡墙和亲水平台,挡墙宽度1~0.8米为宜,挡墙高度严格按照规范设计施工。斜坡式护岸按1∶2.5以下进行修坡后铺设生态混凝土,种植草皮或矮小耐水浸泡的树木,坡脚处设置不高于1.5m挡墙,保证护坡稳定。

(3)▽10~15m高段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方案。该高程为防洪堤岸坡景观主要拓展区域,岸坡上部链接防洪堤堤脚,在本区域应主要考虑设计人行便道及休闲平台,人行便道采用适当高低起伏设计,路面铺设彩色混凝土或者卵石,设计路缘石和栏杆,栏杆结构形式主要从景观提升考虑,分段采用不同的结构,尽量与防洪堤以及河道相辉映,独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带;在防洪堤交通闸口上下游附近,考虑建设休闲平台,并辅以运动设施,方便人们休闲健身。

3. 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结合设计思路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主要是突破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粗大、厚重的特点,特别是混凝土堤迎水面壁的景观设计,应考虑将梧州市2100多年的人文和治水历史进行浓缩,取其精华,采用雕塑、名人柱、碑记、大型石刻在岸坡进行布置,同时配以绿化、灯光、休闲、健身等设施,使岸坡景观与岸坡处理工程同步进行,为人们提供一个集防洪、休闲、运动、娱乐于一体的城市防洪工程岸坡亲水观景场所。

(2)加强与城市功能的结合。城市防洪工程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堤及岸坡作为城市的重要建筑,防洪堤岸坡处理应与城市功能相协调,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旅游、环境等规划,设计适合城市功能的景观内容,使岸坡景观成为集防洪、旅游、环境、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设施。

(3)充分考虑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的设计实施,一般为水利部门负责建设,在岸坡处理方面,水利行业主管部门经验丰富,保障岸坡安全稳定的要求容易达到,但在景观设施的管理方面,就需要多部门配合,比如市政、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历史文化管理等部门共同参与,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很重要,建议在方案设计时成立临时协调工作组,综合参考各部门的意见,设计合理方案。

三、结语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成绩。梧州市作为全国重点的防洪城市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出新要求。本文通过以上综合分析,简述梧州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的设计思路,对城市防洪工程岸坡整治与景观提升工程有效结合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一些探讨,可对其他类似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思路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梧州市人民政府.梧州市2014年城市防洪应急预案[Z].2004.

[2]吴登树.浅谈城市防洪与生态景观的结合[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3).

防洪景观范文

防洪景观范文(精选4篇)防洪景观 第1篇1 工程布置该次设计的挡水子堤位于凡河水库大坝, 工程布置为可活动室挡水子堤, 起点桩号0+000,...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