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策略范文
分配策略范文(精选12篇)
分配策略 第1篇
在移动通信过程中,移动用户的通信内容通过移动台转换成频率信号后和通信基站之间进行交互传输。国家相关部门为各电信运营商划定专门的频率区间,此频率区间按照相关电信标准可平均划分若干等份小的频率区间作为信号传输的最小单位,每个最小单位最多可同时为8个移动用户服务。各电信运营商频率区间不一样,频率带宽也不一样,即可划分的最小单位个数也不一样。
因此,各电信运营商需要根据用户密度在有限的频率资源条件下,建立多个通信基站,每个通信基站分配1个或多个服务频率,以服务通信区域内的用户群。同时,如果基站内或邻近的基站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频率收发信号,这些基站由于距离位置关系,会相互产生不同程度的电磁干扰,导致基站服务的移动用户出现不同程度的通信障碍。
假设有2500个数据存储单元,形成50*50的正方形矩阵。每个数据存储单元允许存储2-5个整数,整数范围为1-30,每个整数使用次数不限,将1-30的整数按各存储单元的整数个数要求分配到各存储单元时每个存储单元内的整数不能相同且不能相邻;与相邻的存储单元内的整数不能相同且不能相邻;与相邻存储单元的相邻存储单元内的整数不能相同。若违反上述规则,则会有相应的违约分产生。本文针对如何使违约分达到最低,进行算法设计,使用C#实现算法。
首先,考虑自身单元格内的整数不能相同且不能相邻,如果违反规则,针对每个存储单元都统计一遍,出现一次相同,结果累加100违约分;出现一次相邻,结果累加50违约分。因为自身单元格违约后产生的违约分值很大,所以在分配数据存储的时候直接剔除自身单元格违约的情况。其次,考虑每个存储单元与相邻的存储单元内的整数不能相同且不能相邻;如果违反规则,针对每个存储单元都统计一遍,出现一次相同,结果累加20违约分;出现一次相邻,结果累加10违约分。最后,考虑每个存储单元与相邻存储单元的相邻存储单元内的整数不能相同,如果违反规则,针对每个存储单元都统计一遍,出现一次相同,结果累加1违约分。
对于“相邻违约”和“相邻的相邻违约”两种情况,首先,分配整数进行存储时先取与相邻单元格内整数违约个数最小的整数。其次,利用这些相邻违约个数最小的整数,对相邻的相邻单元格进行判断选取违约个数最小的整数,则存入该整数于单元格内。
2 算法设计及实现
2.1 流程图
数据分配算法实现读取各存储单元格内的整数,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产生分配最优结果,结果存储在数组中。数据分配算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
2.2 实现相邻违约及相邻的相邻违约最小
实现相邻违约及相邻的相邻违约最小说明图,如图2所示。其中违约类型说明:当前格与相邻格相邻违约,类型为1,违约个数累计1个;当前格与相邻格相等违约,类型为2,违约个数累计2个。初始相邻违约数组30个元素,值为1-30,违约个数为30。初始相邻的相邻违约数组31个元素,0下标未用,下标对应值1-30,违约个数为30。
2.3 蜗牛壳型填充规则
蜗牛壳填充规则,是根据:从中心向外扩张,中心格为(25,25),(25,26),(26,25),(26,26),一圈一圈填充单元格,每圈从4个方向进行填充。填充规则如图3所示。
3 项目测试
50*50矩阵填充全2时违约分182,用时8秒。填充全3时违约分18952,用时11秒。填充全4时违约分122142,用时13秒。填充全5时违约分317362,用时15秒。填充2、3间隔时违约分4436用时10秒。
4 总结
本项目先实现,自身单元格内的整数不能相同且不能相邻。其次实现,每个存储单元与相邻的存储单元内的整数不能相同且不能相邻。最后利用蜗牛壳填充规则来实现,相邻违约和相邻的相邻违约最小。
摘要:课题来自于“首届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的“最优数字分配策略”。本论文采用将提供数据存储在三维int型数组中,利用“蜗牛壳”填充的解决方案,使用C#来实现。
关键词:软件设计大赛,最优数字分配策略,三维数组,蜗牛壳
参考文献
[1]Scott Dorman(美).《Visual C#2010入门经典》[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周靖.《Visual C#2010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北京中考物理时间分配及考试策略 第2篇
一、中考物理时间分配参考规划:
1、单选题14道:(保守总时间28分钟,实际减去开考前审题时间,主要时间会花费在12、13、14题上)
1-12题为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应用问题,理论时间每题1分钟,实际在发下试卷后开考前审题的过程中,多数基础扎实的同学基本都能做到将前12题一扫而光了。11、12题为中等题目,考察对一些较抽象和易混淆知识点的考察如:做功、能量转化、电磁、热机、局部短路等,稍有技巧性和隐蔽性,理论时间每题2-3分钟。
13、14题,一般为力学、电学各一道综合性题目,考察知识点综合量大,技巧性突出,理论时间13题4分钟、14题8分钟(一般此题难度会相当高)。
2、多选题4道:(保守总时间16分钟)
15、16题,一般考察对基本概念物理意义的区分和一些相对复杂、抽象的物理规律,如密度、比热容、熔点、电磁、能量转化、热机等,理论时间每题2-3分钟。
17、18题,一般力学、电学各一道综合性题目,考察受力分析及对力的合成、平衡和压强、浮力的灵活关联掌握情况,等效电路分析和比例式,理论时间平均5分钟一道。
3、填空题6道:(保守总时间16分钟)19-22题,非常基础每题理论时间1分钟。
23题稍微灵活,一般有一个关键点,比如物态变化质量不变、串并联的比例关系式、固体压强叠放中的受力面积等等,理论时间2-3分钟。
24题难度与14题基本相当,考察综合应用能力或者是关系式的运算化简较为复杂,技巧性极强,理论时间8分钟。
4、实验、作图题14道:(保守总时间31分钟)
25-33题,较为基础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基本技能,以及在实验背景下考察基本规律、公式和推论,理论时间每题平均1分钟。
34题,中等偏上难度,主要考察:密度的特殊测量、单表法测电阻或额定电功率、结论论证与探究性实验(09年开始的创新题)主要围绕教材的基础实验和课后思考题与阅读材料,平均每题5分钟。
35题,中等考试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的定量结论;函数解析式中的常数的数值应当根据实验数据明确表示出来
36题:证伪问题。
37题,验证性实验,很八股都是验证基本结论,今年看好与液压基本公式、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电路基本电学量(I、U、R、P)在串并联中的关系,理论时间10分钟。
5、计算题2道:(保守总时间31分钟)38题,电学综合大型计算,10-12分钟。39题,力学综合大型计算,17分钟。
二、答题策略:
1、注意利用好发卷后的审题时间,不要贪快,要求准,能赚几道都是赚。
2、先做中等以下难度题目,稳住心情,一定要稳,按以上的保守时间处理每题足够保质、保量了。
3、勾画关键数据和词语,保证不出审题失误、代数计算错误和掉入文字游戏的陷阱。
4、遇到个题型的压轴位置题目不要死磕,比如14题所给的理论时间8分钟,并不是说一直对着这题坚持做个8分钟,这种做法是十分低级的,如果头1、2分钟没有头绪,那就一定要果断放弃。坚持碰到头破血流,损失了:时间+精力+心情+选择题和后面大题的分数(必然受影响,很多同学说时间不够就是如此造成的),果断放弃损失的只有:
1、2分钟+2分,换来的是后面的大题能多有6-7分钟去做+精力+心情的稳定,这个帐不难算吧。
5、多选题如果拿不准,果断当成单选做,因为如果把多选看成单选,难度也就算个中等题,因为一般水平的学生也基本都能看出某个必选项,舍弃就能得到:时间+精力+2分,损失的只有1分。
6、设计性实验大题要求全、求精、求细,调理层次必须分明,卷面一定要干净,习惯不好的同学,建议先铅笔打草稿,水笔再描(很多人想不通,但是相信等你把试卷变成画布之后就想通了),别怕花这个时间,值。
7、大题一定要先坚持做完你首选的(一般选电学),再说另一个。比如你已经快做完了电学综合大题,发现力学大题时间严重不够了怎么办?答:当力学题不存在,首先坚持稳住阵脚,认真算完电学题的结果保证无误,再冲一下力学题,不管能做出多少,也是没有损失只会赚的。否则,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心神不宁,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一心二用必然导致前面算不对,后面也做不出,损失的是两部分分数。
8、对于,水平一般的同学,在电学大题实物图转等效电路建议用铅笔在草稿纸上先画出实物连线的草图,再用橡皮擦除导线的方法,来处理开关断开、电压表和局部短路,回得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别怕花时间,很值。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策略反思 第3篇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三大定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中最难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两者形式相似,因此学生容易理解应用。但是学生在学完乘法分配律后,部分学生把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混淆,比如出现如下错误:①25×(4×78)=25×4+25×78;②72×125=(8×9)×125=8×125+9×125;③25×125×4×8=25×4+125×8;④99×87=(100+1)×87。反思学生出现以上错误的原因,我觉得是乘法结合律和分配率的模型还没建立起来,第二,括号对学生的影响(分配律和结合律都用到括号),再反思我的教学,结合律的模型没建立起来,应该增加结合律的变式练习。教材只出示:a×b×c=a×(b×c),在总结时,应该补充a×b×c=(a×c)×b;a×b×c×d=(a×c)×(b×d),增加一些4个数,5个数等的拓展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结合律的算式特征,就是连乘,括号仅仅代表某两个数先算。在结合律的模型建立起后,再学习分配律。那么选用什么教学策略来理解归纳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呢?
策略(一):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用点子图建立分配律的模型
可以出示如下例题:同学们课间操比赛,男生6列,每列7人,女生4列,每列7人,一共有多少人?
男 女
课件出示上面的点子图,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球什么,再求什么,你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吗?
生1:6×7+4×7
生2:(6+4)×7
通過观察:发现6×7+4×7=(6+4)×7或(6+4)×7=6×7+4×7
归纳出:两个数的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分别相乘再相加。
最后再变式练习:①增加一列男生,一列女生,让学生写出等式:(7+5)×7=7×7+5×7
②男女生的列数不变,每列改为8人,让学生写出等式;(6+4)×8=6×8+4×8
有了以上的直观模型,最后抽象出分配律的符号模型,即(a+b)c=ac+bc
策略(二):整合改编教材的例题。
人教版的教材例题是这样呈现的: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是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颗树,每棵树要浇两桶水,问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此次活动?
根据以上问题情景可知:先算一组要多少个人,再算一共有多少名学生,(4+2)×25
还可以这样算,4×25+2×25即分别求挖坑种树的人数,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相加求总人数。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讲:25个6相当于25个4加上25个2。而如何把25个4与25个2合在一起得25个6呢?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理解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老师也很难理解把25个4与25个2合在一起是25个6。所以教材所给的文本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理解,不能把它跟意义角度理解很好的结合。我觉得应选用学生易理解的问题情境来建立分配律的表象。于是我在教学时选用新的文本信息:
例1、一支钢笔25元,李老师第一次买了10支,第二次又买了4支一共用去多少元?
根据以上问题情景可知:25×(10+4),是先求一共买了多少支,再求总价。而25×10+25×4是分别求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用的钱,再求总价。
学会既能理解两种方法,又能从乘法的意义角度轻松理解算式的意义。即:25×(10+4)=25×10+25×4,左边表示14个25,右边表示10个25加上4个25(一共也是14个25)。这样就很容易理解把14个25分为10个25与4个25的和。所以这样的问题情境是一举两得的,即是解决问题,又能轻松理解意义。
接着再出示这样的问题情境:
例2、学校购买校服,上衣每件65元,裤子每件35元,买九套要多少元?
学生易列出以下算式:65×9+35×9=(65+35)×9,而此算式的意义是:9个65与9个35合起来是9个100。
例1,前者是把相同加数的个数分成10和4
例2,后者是把相同加数65与35合起来。
最后把分配律和乘法竖式结合起来。如:一共有12箱酒,每箱有24瓶,那么共有多少瓶酒?方法一:口算(24×10+24×2=288)。方法二:笔算(在竖式中找到分配律的影子)。
在理解以上等式的基础上,这时可以让学生仿写几组类似的等式,大胆学写几组,突破思维定势,让学生学会分与和,这不一定是简便时才用到,而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在模仿中找规律,尝试归纳出基本模型。
如:(36+85)×9=36×9+85×9
(478+361)×326=478×326+361×326
(415+a)×18=415×18+a×18
最后任然归纳出符号模型,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总之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第一阶段时,先要注重内涵的理解,然后才是外形结构的建立(乘加,乘减算式),由具体到抽象,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当完成分配律的新课,建立起模型后,第二阶段是乘法分配律的变式拓展应用。
如:46×132-46×32
38×99+37需要通过转化才能应用
101×48=(100+1)×48(也需要转化才能应用)
所以,一定要在结合律的模型建立起来后,再学分配律,不能操之过急。并将分配律与结合律进行对比练习25×(8+4)25×8×425×125×25×8与25×125+25×8,建议最后才进行对比练习。
幅度受限的简化功率分配策略研究 第4篇
基于容量最优化的无线功率分配问题可以描述为:寻找一种功率分配方法, 使得在保证一定误比特率的前提下, 用给定的总发射功率能传输尽可能多的信息。
文献[1]给出了当前功率分配研究的一个总结。可以看到, 研究趋势为从连续子信道向离散子信道转化, 从连续调制阶数向离散调制阶数转化, 从单用户系统向多用户系统转化, 从高复杂度算法向低复杂度算法转化。但是, 所有的这些算法都是基于发射天线功放完全理想的条件, 即天线功率可以任意增大, 并且不会由于功放限幅引起非线性失真。显然, 这个条件在实际系统中是不可能成立的。在实际系统中, 为了能够提高功放效率, 通常情况下系统均运行于功放临近饱和的区域, 这对于峰均比较大的多载波系统会产生严重的失真。因此, 我们不仅要研究如何增大功放的线性范围, 还需要研究如何根据功放特性来调整功率分配策略以提高功放的利用率, 在功放临近饱和的状态下尽量抑制信号进入功放的非线性区域。综上, 研究幅度受限环境下的分配方法具有实际的意义。
1 限幅环境下的功率分配问题建模
本节首先介绍对功放限幅引起的非线性失真的建模, 然后利用该模型推导了限幅环境下修正的单天线系统容量公式, 最后对这种环境下的功率分配问题进行了建模。
1.1 功放失真模型
功放的非线性影响通常按照如下方式分解: (1) 其中, x (t) 为功放的输入信号, f (g) 为功放的作用函数, fρ (g) 和fΦ (g) 分别表示f (g) 对x (t) 的幅度作用函数和相位作用函数, xρ (t) 和xΦ (t) 分别表示x (t) 的幅度和相位。为了简洁, 以下表述将省略变量t。
不同类型的功放具有不同的作用函数f (g) , 典型的行波管功放 (TWTA, TravellingWave Tube Amplifi er) 建模如下:
其中a为饱和输出幅度, b控制了功放从线性区域到受限区域过渡的平滑程度。其幅度作用函数如图1所示。
1.2 限幅环境下的单天线容量公式
Bussgang的理论给我们提供在幅度受限信号中分离失真项的依据。无记忆非线性畸变系统的作用函数可以按照下式分解:
其中d (t) 表示由f (g) 产生的畸变;α为常数, 需要合理选择α使得x (t) 与都d (t) 独立, 即
定义归一化信号幅度γ和μ归一化噪声幅度分别为
其中g代表无线信道的功率增益, 我们将其等效为噪声幅度的衰落。可见, γ的取值范围为。
按照式 (3) 的分解, 非线性失真下的容量可由香农公式推出
由式 (5) 知
由式 (3) (4) , 我们可以推导出α的表达
对于畸变项d (t) , 其功率
另外, 由定义可知, 是归一化信号幅度为时的功放平均输出功率。
将式 (2) (10) 带入的定义式, 有
同理, 可得
在上面推导中, 我们证明了功放限幅环境下的TWTA容量公式可以写为
其中代表为保证目标误比特率所需的信噪比差 (SNR gap) , 在无编码QAM调制下, 其表达式可由误比特率上限公式导出:
图2显示了TWTA下容量随归一化信号幅度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到, 在信号功率较小时, 功放限幅影响较小, 容量随的增加而增加;当信号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之后, 限幅失真越来越明显, 容量到达一个最高点以后, 继续增加信号功率会导致容量的恶化。
2 仿真结果及分析
在本文仿真中, 我们对比了四种情况下的系统吞吐量:a) 系统无功放限幅, 传统注水算法;b) 系统有功放限幅, 本文提出的算法;c系统有功放限幅, 传统注水算法;d) 系统有功放限幅, 等功率分配。在b) 中我们采用查找表法来解决反解问题。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在幅度受限的MIMO系统中如何进行无线功率分配的问题。首先研究了限幅失真下的单天线容量公式, 然后根据限幅环境的特点, 对该环境下的功率分配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对该数学模型进行拉格朗日法求解, 我们得到了限幅环境下的最优功率分配策略。最后, 基于二分搜索给出了实现该策略的一种算法。仿真表明, 新算法能够抑制功放引起的非线性失真, 在信号功率接近限幅门限时拥有比传统的注水算法更好的性能。
摘要:研究了幅度受限下MIMO系统的功率分配策略,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该环境的功率分配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了功放特性, 能够抑制限幅引起的非线性失真, 更加合理的分配资源。仿真结果也表明, 在幅度受限环境下, 信号功率接近限幅门限时, 传统的注水算法性能会有明显的恶化, 而新算法能提供更好的性能。
关键词:无线功率分配,幅度受限系统,非线,性失真抑制
参考文献
分配策略 第5篇
学生的这些错误让笔者陷入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学习难点到底在哪里?如何规避这些错误,提前做好预防呢?该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使乘法分配律深入学生的数学实际,让学生切实掌握并能够正确运用呢?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整理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并且有必要全面分析其错误原因,更有必要进行《乘法分配律》课堂再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对学生错误的全面再分析
(一)教材编排缺乏系统性
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人教版教材的设置过于集中,安排没有做到延续性,也缺乏连续性的练习渗透,这个非常客观的原因使得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乘法分配律,再加上练习设计的只是整数范畴,后面教材的小数和分数都没有系统化的设计和安排。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学生在第一次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没有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在后面的学习中容易陷入似是而非的错误中,导致错误频繁发生。
(二)教师引导缺乏层次性
首先,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环节,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很多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外在的计算形式的引导和记忆上,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计算规律,而对计算算理并没有深刻的体验和认知,因而也无法深刻理解这一规律的内涵和本质。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容易将括号外的数只乘括号内的一个数,出现类似(34+36)×4=34×4+36或(54+46)×4=54×4+46的错误。
其次,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因为急功近利的缘故,往往注重灌输而直接忽略对这一知识的理论建构。对于这样一个数学规律的认知来说,学生需要从数学现象见证数学规律,经历这样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而教师却武断地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直接让学生机械记忆,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出现错误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再次,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会激活生活经验,体验数学活动过程,并由此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但教师因为急于想让学生掌握,便采用大量的题海战术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对算理和规律的认知流于表面,不但思维没有得到拓展,还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使思维受限。
综上几点可以看到,教师的问题显然在于缺乏层次性引导,使学生不能从算理上理解乘法分配律,也无法从现象到规律的过程建构中形成系统认知,因而导致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淡薄。
(三)学生学习缺乏渐进性
针对乘法分配律这一数学规律的学习,学生存在着如下问题:其一,缺乏感性积累。在学习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时,学生有过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活动积累,掌握起来就轻而易举也水到渠成。但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无论是教材还是平时的教学,都缺乏一定的数学积累,到了分数、小数时,学生不但对乘法分配律有所混淆,而且也缺乏运用意识。其二,对算理不能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变化较大,学生因为对算理了解不透彻,所以一旦形式发生变化就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解决。诸如34×99×34、3.8×2.3+0.62×2.3的变式,学生不会抓住关键,不知道如何下手。其三,自主体验较少,没有完成这一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没有自主探究的过程,而是由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获得这一知识,因而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界定、数学本质推导缺乏深入,只从形式上把握,无法从本质上理解。由上可以知道,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学习缺乏由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过程,无法实现从表层到深层的过渡,因而显得肤浅。
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策略
基于前面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针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要从数学本质入手,抓住这一数学规律的根源所在,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规律的推导。
(一)抓住前期渗透,建构系统
根据学生的错误,笔者认为教学乘法分配律要抓好前期的渗透和铺垫,为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系统打好基础。尤其是要找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激活其活动经验,经过同化和顺应,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呢?笔者认为,可以先从乘法的意义入手,挖掘不同年段的乘法相关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然后进行分层导入,带领学生一步步发现规律、建构规律,展开知识系统的建构。1.理解乘法算式
在人教版教材第三册中有这样一道题目:7×6+7,7×4-4,7×2+7,5×7+5,7×7-7,7+6+7.在教学这一题时,笔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让学生计算结果上面,而是最大限度发挥这道习题的延伸和拓展功能。像7×6+7这样一道算式,学生要先按照一般的算法计算出结果,而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更快算出来结果?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得到简便算法:7×7=49。这样就奠定了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有了一个初级模型。2.理解拆分原理
在人教版第六册中有这样一道题目:24×12=(),说说你怎么算的?学生有两种思路,一种是24×10=240,24×2=48,240+48=288.另一种则是竖式计算,但道理是先算24乘2的积,而后算24乘10的积,然后两个积相加。这样学生就有了拆分的意识,逐渐积累起“把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相加的和”的活动经验,为下一步乘法分配律的深入学习积累足够的感性体验。
(二)立足数学本质,拓展延伸
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是要学生从生活现象提炼出数学规律,这就需要从特定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生活原型中找到支点,突破数学的抽象性与直观感性之间的困境。那么具体该怎么操作呢?首先要从生活入手,突出现实背景,将学生引向生活现象。例如,刘老师到批发市场买衣服,上衣是65元,下衣是35元,如果她想买8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钱?想一想有几种解答方法?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并由此发现,两种计算结果相同[即65×8+35×8与(65+35)×8]。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结果相等?并出示情境来让学生理解算理:学校扩建草坪(如下图),求扩建后的草坪面积。通过数形图学生能够直观理解算理,而后再进行横向比较,完成抽象概括:如果将这里的8套改成c,将上衣的价格65元改成a,将下衣的价格35元改成b,你认为等式还成立吗?为什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将直观形象与抽象建立联系,加强了对乘法分配律特征的认识。
在建构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完成之后,最终要实现对这一数学规律的运用,此时教师要让学生对内涵本质有所理解,同时要形成自觉的简算意识并熟练掌握这一技巧。为此笔者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变式题,引导学生寻找意义根源,沟通原式与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而后步步推进,使学生的技巧向成熟迈进。
分配策略 第6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股利分配 策略
1 常见股利分配形式
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一般可以分为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四种方式。现金股利是上市公司以货币形式支付给股东的股息红利,也是最普通最常见的股利形式,如每股派息多少元,就是现金股利。股票股利是公司以增发股票的方式所支付的股利,我国实业中通常也将其称为“红股”。财产股利是上市公司用现金以外的其他资产向股东分派的股息和红利。它可以是上市公司持有的其他公司的有价证券,也可以是实物。负债股利是上市公司通过建立一种负债,用债券或应付票据作为股利分派给股东。这些债券或应付票据既是公司支付的股利,又确定了股东对上市公司享有的独立债权。
2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
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公司常见的股利分配方式一般有三种:派发现金股利、送红股、公积金转增股。再考虑到上述几种方式混合使用,全部股利分配政策可分为八种:不分配、派现、送红、转增、派现加送红、派现加转增、送红加转增、派现加送红加转增。
2.1 普遍存在“不分配”问题
在我们股票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不分配”现象,并且,纵观股票市场这些年的历史,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股利分配行为严重忽视投资者的分配权,影响其收益,并会给市场传递出不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信息,使投资人对公司产生怀疑或者失去信心。
2.2 大量采用股票股利方式
股票股利对公司来说,并没有现金流出,也不会导致公司的财产减少,而只是将公司的留存收益转化为股本。大量采用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或者是将配股作为股利分配,使其成为一种圈钱的手段。
2.3 股利分配政策波动性、随意性大
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应该在尊重企业生命周期规律,战略分析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来研究制定,而不是临时决策制定。然而,放眼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股利支付率还是分配形式均频繁多变,缺乏连续性,基本上没有一个稳定的股利政策,股利分配随意性很大。这使得投资者难以根据股利政策来分析和预测公司前景。
2.4 “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
《公司法》第130条规定“股份的发行,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同次发行的股票,每股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所认购的股份,每股应当支付相同价额。”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现象时有发生。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分配政策和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和规范,以便不断克服当前股利政策制定严重依赖于公司管理当局的经验性行为弊端。
3 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策略
3.1 规范现金股利
对上市公司而言,发放现金股利虽然使得企业的资金流出企业,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股利分配形式有利于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是股票市场有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另外,对投资者而言,如果能通过投资股票市场以现金股利的方式得到一定的投资回报,可以有效纠正过度投机的倾向,使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在国外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派现。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这种做法。虽然从道理上讲,公司对于股利分配政策有自主决定的权力,但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这方面的自觉性很差,股利分配政策相当随意,因此,对我们国家而言,需要制定带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规则。我国管理层可以通过规定一个最低的派现比例,来迫使公司“善待股东”,避免公司内部留存收益过多,引导公司逐步迈上现股利政策制定的理性化道路。
3.2 规范股票股利
发放股票股利对公司来说,并没有现金流出,也不会导致公司的财产减少,而且市场和投资者普遍认为,公司如果发放股票股利往往预示着公司会有较大的发展和成长,这样的信息传递不仅会稳定股票价格甚至可能使股票价格上升。所以,上市公司普遍喜欢采用股票股利分配政策,部分公司甚至采用高比例送股的策略。然而,是否这些公司都是因为有良好的投资项目而将收益留存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呢?答案,显而易见。
为此建议有关管理层,必须对发放股票股利作出明确规定。首先,对于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应明确规定其送红股的最高比例。例如设定最高比例为股票面值的20%,即最高比例为10送2。对于那些确实有良好的业绩和成长性的公司,可以允许其通过股票分割来降低股价,增强流动性。当然,市场管理部门要对这种类型公司的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同时公司的股票分割方案也要经过审核批准后才可实施。同时,可以对这类公司要求其在报表中披露可供分配利润的用途和具体的投资项目,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可以监督公司留存收益的使用情况,规范公司的行为。
3.3 限制“不分配”
由于“不分配”能使企业大量的可用利润留存在企业内部,企业就不需要再通过其他方式筹集发展所需资金,又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所以现在大量存在在我们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中。但是,这种现象大大损伤了投资者的权力和利益,也使得企业形象大大折扣,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建议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在这方面做出规范。明确规定当公司每股末分配利润达到一定金额后必须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否则,国家将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限制,例如对这样的公司征收额外的税负,促使企业合理的分配利润,积极的通过负债或者其他方式来筹集企业发展资金。
3.4 限制“配股”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中,存在以“圈钱”为目的的配股行为,管理层缺乏对这类行为的有效监督。指考核配股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营运状况的某些具体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严格把关配股条件,实行严密的审批制度,考察公司近年来的股利分配情况,将配股和分红结合起来,限制恶意配股行为,保证投资者的合理收益,提高公司股利分配的意识,使分配行为规范化。
3.5 平衡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取得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指发行债券、股票的费用,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的手续费用等;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由货币时间价值构成,如股利、利息等。企业筹集和使用任何资金,不论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要付出代价。但是,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高低不同。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很不平衡,发行股票这一股权融资手段的资金成本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债务融资手段的资金成本,因此上市公司普遍偏好不分配或者少分配的股利政策。要使企业愿意将大量利润分配给投资者,必需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使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趋于平衡,所以,要大力发展我们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纠正企业不规范的股利分配行为。
3.6 提高市场参与者素养
一方面,对证券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和就业培训,提高机构投资队伍整体业务素质,规范股市操作,从而抑制市场过度投机,保证市场健康运行。
另一方面,证券监管当局在继续培育发展机构投资队伍的同时,可以考虑通过举办网上培训班,提供免费的投资课程培训来提高散户投资者的素养,培养投资者正确的投资心态和良好的投资技巧,使得通過操纵价格来“炒”获得的投机收益降低,那么,上市公式也会更愿意利用合理的股利政策来吸引投资者。
3.7 用好独立董事制度
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根据该规范性文件,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
首先,独立董事不受制于公司股东和高级管理层,因而容易对公司事务和经理层作出独立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其次,独立董事没有企业的股份,不受利益驱使,具有很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可以有效防止合谋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再次,独立董事大多为经济、管理、法律方面的专家,知识技术水平较高,能帮助企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光规定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应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参考文献:
[1]许毅.我国上市公司高派现行为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2期.
[2]李汉琦.我国股利理论与股利政策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年10期.
[3]倪效聃.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可持续发展[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年09期.
[4]陈丽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9年13期
[5]马仇畴,梁鹏.公司经营业绩对股利政策影响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年12期.
[6]高雷,张杰.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分配策略 第7篇
关键词:铁路企业,工资分配,策略分析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铁路企业机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对于铁路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改变, 可以说传统的铁路企业分配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按劳分配”的发展要求。而工资分配方式的不适应直接影响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价值。
下面就从自身的实践出发, 对铁路企业当前工资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策略, 使得铁路企业工资分配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 真正在企业内部实现“按劳分配”,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力, 为铁路企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1 完善铁路企业工资合理分配的设想
铁路企业工资分配方式是将企业的工资总额和自身经济效益进行挂钩, 将企业内部职工工作水平、能力贡献与其收入进行挂钩, 从而极大地提高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使员工不断地拓展自身的知识与工作技能, 从而充分发挥了工资分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实际上铁路企业工资分配工作所关系的方面较多, 政策性极强, 其方式受到企业和职工的重要关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铁路企业内部开始实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度, 该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工资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然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特别是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的分配方式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 如何更好地完善铁路企业工资的合理分配, 不断地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效果, 从而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企业内部的人才, 是铁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铁路企业务必要重审自身现有的工资分配方式, 不断地完善工资分配体系, 对完善铁路企业工资合理分配的方式进行设想, 从而增强工资分配的作用。
铁路企业工资分配方式已经经历过多次的改革和创新, 然而基本上都在旧的企业体制中进行的, 并没有从当前现代企业机制的标准与需求出发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相关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全部引入到铁路企业的分配范围中, 实际的分配模式和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缺乏系统、完整的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这就要求务必要坚持铁路企业工资分配的总体思路, 即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 并且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不断的实行市场经济调节、站段自主分配、企业职工民主参与等, 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地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与价值, 使得铁路企业整体生产水平得到提升。
2 当前铁路企业工资分配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分析
2.1“工效挂钩”存在弊端
首先, 工效挂钩与宏观调控之间存在着矛盾, 根据工效挂钩所计算出来的工资来源与宏观调控所确定的工资总额之间存在矛盾。而且在企业职工工资调控制度上, 相关的工资计划之后, 与铁路企业经济效益之间脱钩。
其次, 站段挂钩的基数存在不公平的现象。铁路企业现行的工效挂钩基数都是按照各个站段实际完成量作为依据, 这样一来企业的效益增长已经处于高峰期, 难以有更大的增长。
最后, 铁路企业核定人数都是以定员为前提的, 依据铁路企业实际超缺员的情况来进一步确定, 这样一来, 铁路企业为了能够在工资总额基数核定方面取得优势, 便会进行“讨价还价”, 那些本应该提高效率、减少岗位需求的, 站段仍然会要求增加定员。而且当工作量有所减少时, 并没有提出减员, 而是想方设法地保住现有的定员, 造成人浮于事的现象。
2.2 分配平均主义仍较严重
在铁路企业工资分配中, 仍然存在分配行为不规范、工资分配形式单一等现象, 而且工资分配平均主义仍然比较严重。在实际的企业内部分配结构中, 并没有依据类型、生产经营特点等情况来确定工资分配方式。而且不同的职位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具备知识、技能的人才价值没办法得到完全承认。虽然企业内部各种劳动的报酬都有在整个工资构成中有所反应, 但是这种差别的岗位工资所占的比例却非常低。铁路企业内部搞平均主义分配趋于制度化, 甚至一些津贴补贴也采取平均分配方式, 使得整个收入分配与岗位劳动之间严重分离。
2.3 缺乏激励性与竞争性
一方面铁路企业对内缺乏激励性, 现行的工资分配方式属于静态的工资方式与标准, 并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当前, 虽然不少铁路企业内部不同岗位之间的岗位技能工资拉开了距离, 但是对于相同岗位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细分, 不管是责任、技术能力都是同一种标准, 无法很好地将职工的实际收入进行动态化的考核支付, 从而出现相同岗位之间即使劳动量、态度等不同, 拿到的岗位工资却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 铁路企业对外缺乏竞争性, 一些关键的、管理、技术岗位工资水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而一些替代性较高的岗位, 收入水平却接近甚至高于市场水平, 这样一来, 铁路企业内部一些优秀的科技及管理人才便会流失, 没办法形成科学的市场淘汰机制。
2.4 缺少完善的考评体系
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中, 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由于我国铁路企业在管理模式方面的转变比较慢, 虽然已经由原先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企业管理模式, 但是很多具体的管理方式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模式, 缺少完善的考评体系, 导致企业职工的岗位工资没办法依据相关的绩效考核指标来进行合理的分配。加上一些重要的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工作考核指标的缺失, 使得铁路企业工资计算仍然以职务和工种为主, 没办法充分反映企业职工劳动之间的差异性。
3 完善铁路企业工资合理分配的策略探析
铁路企业当前工资分配方式主要采取了“工效挂钩”的模式, 企业依据相关的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制定相应的工资总额。采取“工效挂钩”的方式是为了更好地提高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而合理地调控工资总额。对于铁路企业现行分配方式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结合目前铁路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 笔者就完善铁路企业工资合理分配的策略进行探析。
3.1 完善工效挂钩指标体系, 保证工资分配公平效率
3.1.1 建立站段的自我约束机制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务必要将工效挂钩办法落实到位, 适当给予站段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使其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内部的管理, 实现“挖潜提效”、“自负盈亏”与自我约束, 从而建立和完善站段的自我约束机制, 保证管理工作更加有序、高效。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静态工资标准与动态管理分配之间的关系, 促使工资总额的支出与基金收入之间同步、工资分配与运输成果直接之间同向发展、基金审批与拨付之间同量, 从而在铁路企业内部形成工资分配的一种良性循环。
3.1.2 合理设置“工效挂钩”指标
在设置工效挂钩指标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指标的代表性, 还要考虑该指标的全面性, 同时还要兼顾工效挂钩指标在铁路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
因此在设置工效挂钩指标时, 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具有典型性, 所设置的指标最能够反映本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 突出工作效益;
二是做到“少而精”, 找出重点, 一个部门所选择的指标不要多于三个;
三是要便于操作与使用, 透明程度较高, 其中基层部门可以按照季度分月来计算。
3.1.3 科学核定效益与工资基数
制定工效挂钩办法的关键是要对效益基数、工资基数进行合理、科学的核定, 在这个过程中, 既要考虑到横向对的先进水平, 也要兼顾企业自身的纵向发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突破过去核定基数过程中出现的“讨价还价”问题。在核定效益基数时, 要以上一年的实际完成为基础, 以及考虑本年计划安排以及历年增长状况等方面;在核定工资基数时, 要在科学合理的定员前提下, 充分考虑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人员现状的总体要求。在工资基数确定下来之后, 增加人数不增加工资, 减少人数不减少工资, 从而极大地保障了职工的利益。另外, 对于工效挂钩中不可避免和预测的影响因素, 需要铁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那些不合理的因素要及时剔除。
总之, 铁路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 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兼顾公平与效率, 坚持分类调控与有效激励的结合, 修正与完善工效挂钩制度, 从而不断优化和提高工资总额与铁路企业的经济价值。在这个过程中, 铁路企业务必要贯彻和落实工效挂钩办法, 保证工资分配的合理到位。将职工的“岗位工资”作为工资分配的重要根据, 并且制定出更加明确、完善的工资计算细则, 使得企业职工的实际劳动、工作任务、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都能够涉及到, 让企业职工能够对影响工资数额的每一个细节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与效果, 为铁路企业争取更多的经济价值。另外, 铁路企业还要建立起科学、合理、高效的工资制度落实监督体系, 在部门内部之间实现自管、领导审查、职工相互监督等多种方式的监督体系, 促使铁路企业工资分配方式的合理转变, 保证铁路企业现代化的良性发展。
3.2 建立健全工资分配体系, 实现公开公平透明
铁路企业务必要依据目前我国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 并且从自身行业与企业发展实际状况出发, 制定出符合企业特点与发展、切实可行的工资分配制度。在保证铁路企业完成对我国铁路行业工资总额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任务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适应目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按劳分配”方式, 通过铁路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来管理企业内部职工的薪资水平, 进一步突出工资分配方式中的公开性、公平性与透明性, 将企业生产经营对的各个方面与职工的工资进行紧密的联系, 实现工效合一的薪资管理目标, 从根本上防止工资分配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3.3 增强工资分配的激励性与竞争性, 提高职工工作效率与热情
在当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 竞争性已经成为了一种客观存在的工作行为和规范, 良性的工作竞争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使得工作氛围更加融洽, 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借助工资激励来控制和管理企业员工之间的竞争是一项相当关键、有效的管理方式。具体来说, 铁路企业想要进一步增强工资分配的激励性与竞争性, 就要贯彻落实工资奖惩机制, 对于工作表现佳、工作业绩优秀、创造价值高的企业职工来说可以进行相应薪资奖励, 并且使其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不同的贡献度所能够得到的薪资数额, 从而更好地激励职工, 不断优化铁路企业内部的竞争环境, 增强职工内心对的工作成就感、归属感, 真正地为企业留住优秀的人才, 提高铁路企业的专业性与稳定性, 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工资分配的作用和价值。
3.4 加强岗位劳动绩效管理, 完善岗位劳动考评机制
铁路企业务必要从自身发展的情况出发, 制定和落实到位岗位劳动考评机制。针对不同的岗位类型, 依据其工作环境、工作职能、工作任务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标准对企业职工进行绩效考评, 并且将所考评的结果结合到企业职工的最终工资中, 使得铁路企业职工的技术水平、岗位能力、操作效率、工资数额、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铁路企业岗位职工工资与绩效情况的挂钩, 在这种岗位劳动考评模式下, 职工工资的内容应当包括了技术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作、奖金福利等。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 铁路企业工资分配方式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 务必要从铁路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出发, 不断地调整现有的工资分配方式, 坚持按劳分配, 兼顾效益与公平, 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 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为铁路企业的发展增添活力, 真正地提高了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常辉.有关铁路企业工资分配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外资, 2012, 08:262+264.
[2]毛玉芝.关于完善铁路企业工资分配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06:37-38.
[3]杜桂娟.现阶段铁路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初探[J].经营管理者, 2015, 12:172-173.
[4]王安.铁路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 2015, 10:98-100.
[5]卢颖谦.关于完善铁路企业工资分配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4, 07:161.
[6]张桂华.浅谈铁路企业岗薪绩效工资分配[J].现代商业, 2011, 14:205.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研究 第8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财务策略
一、引言
在现代财务管理体系中, 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无疑是其核心内容, 这种财务管理的策略是否恰当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上市公司如果需要维持恰当的留存收益则必须要有一个足够合理的股利分配财务策略来保驾护航。另一方面, 一个合理的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还能够触发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极大兴趣, 从而使其具有投资热情。所以说, 一个良好的鼓励分配财务策略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机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资本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 相关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 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也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慢导致的还不够成熟, 在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财务策略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关于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
现行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有:剩余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固定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固定股利支付率策略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等几种类型。剩余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是在公司有良好资本机会时, 根据公司设定的最佳资本结构, 测算出最佳资本结构下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 先最大程度地使用留存收益来满足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资本, 然后将剩余的收益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固定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表现为每股股利支付额固定, 其基本特征是, 不论经济情况如何, 也不论企业好坏, 不降低股利的发放额, 将公司每年的每股股利支付额, 稳定在某一特定水平上保持不变。固定股利支付率策略, 是将每年盈利的某一固定百分比作为股利分配给股东。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 是介于固定股利与固定股利支付率之间的一种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 其特征是上市公司一般每年都支付较低的固定股利, 当盈利增长较多时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付额外股利。
关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的分配形式主要有股票股利、现金股利、负债股利和财产股利等四种,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采用前两种支付形式。现金股利, 即派发现金股利。此种形式不会造成公司下一年度因净利润增长与股本扩大同步而降低净资产收益率, 因为其股利分配形式不影响公司的总股本, 于此相对的股票股利则是资金在股东权益账户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 将公司的盈余公积或未分配利润转为股本, 这样就不会使得现金流出, 只是增加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量。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上市公司一度盛行大量使用股票股利这种分配方式, 现在也依旧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 股利分配方式以现金股利为主, 股票股利为辅
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形式主要有现金股利、送股、转增股本等形式。而上市公司有时也常用其组合来发放股利。如今,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过程中的随意性问题依旧是老大难问题, 企业有时采取现金股利的形式, 有时采取股票股利的形式, 有时甚至不分配, 因而较大部分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不够稳定。现金股利是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主要方式, 仅杭州市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分析中得知, 其中2009年与2010年的现金股利占到了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45.95%, 而2011年占到56.76%, 而其余派发现金股利都伴有送股或转增股本的现象。这说明杭州市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还是有其规律性的。而现金股利已经成为杭州市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首选和主要形式, 这反映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理念在不断增强。而股利分配的组合形式每年也占有一定比重。以上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有较大可能发展以现金分配为主, 股票股利及其他形式为辅的分配方式。
2. 不分配不转增的问题较为严重
以杭州市为例, 较多上市公司存在着较大比重的不分配不转增现象, 其中2009年为32.43%, 2010年为32.43%, 2011年为24.32%, 根据这三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不分配不转增的公司还占据着较大比重, 较为严重, 尽管此类现象在减少。这一现象可以得知,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会影响其股利支付情况, 有些公司即使经营良好也没有向投资者发放股利。这样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其股权结构不合理, 公司管理者很多就是其控股股东或大股东不重视中小股东的利益。
上市公司在缴纳所得税后, 其利润要先弥补亏损, 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公益金, 接着支付优先股股利, 然后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最后支付普通股股利 (优先股股利和普通股股利均不得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因此管理者在制定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时要考虑留存利润与支付股利的比例, 这个比例会影响股东当前和未来的收益, 会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状况产生影响。
四、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影响因素分析
1. 现金流量不足
有些上市公司经过一年的生产经营没有获得利润, 因此不能向股东分配股利, 这是显然的;有些上市公司尽管账面上有利润, 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为负, 也无法分发股利。因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公司实施持续、稳定的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的前提。上市公司没有盈余是不行的, 必须要有充足的现金流, 如果上市公司现金流不足, 那么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就会受到影响。这也使得杭州市上市公司采取了低现金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 并且造成上市公司无法制定稳定的持续的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 而良好的经营业绩是持续稳定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的基础。
2. 财务指标与股利分配的关系分析
众所周知,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股票的收益与股利分配能力息息相关, 每股收益越高, 股利分配能力越强。反之也是, 股利分配低的其每股收益额都很低。每股收益是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比率, 公司的盈利能力决定了股利发放的方式、大小, 因为财务策略的重要目的是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借此提升盈利能力是公司才有利润可供分配的重要保障。
同时, 其每股净资产越高, 股利分配能力越强。股利分配越多的公司其每股净资产一般都较多, 反之股利分配能力不强的公司其每股净资产都较低。每股净资产反映着发行在外的每股普通股所代表的净资产成本即账面权益, 即该股股票所代表的历史账面价值, 其价值越大公司才能分配股利。
一般情况下来说, 营业收入高的与净利润大的公司对其股利分配肯定会有较为积极的影响, 但是表中数据并没有显示出这样的关系, 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率与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较大的公司与较小的公司其股利分配没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 我们从中也无法得出结论。
3. 缺乏长期的财务管理目标
公司上市, 在业内被称为圈钱, 发行乃第一次圈钱, 上市乃第二次圈钱, 可见, 股市是一家企业的输血平台, 它同时也是上市公司最大债权者银行的危机转移者, 或者说是不良资产剥离的承担者, 却不是经济的晴雨表, 从而导致中国股市只重融资不重分红的现象较为严重。
当前较多的上市公司其股利分配形式不稳定, 股利支付率较低, 而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却多样化, 并且上市公司只是根据公司当前需要进行股利分配, 没有考虑长远的立足点与发展点, 也没有制定一个长远的财务管理目标。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上市公司当下的不良现象, 并继而以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为基点形成一个小型的恶性循环。
五、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的完善对策
1. 提高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影响因素有很多, 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决定了公司是否派发股利和派发股利多少的问题。而很显然无论资本市场成熟与否, 都遵循有利则分, 无利不分的基本原则。杭州市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其盈利能力都挺良好的, 而且还有待挖掘的潜力。而杭州市的上市公司必须不断努力, 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与维持, 另外也可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真正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而增强自己的优势竞争力, 真正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也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这样能让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成为“有源之水”, 持续有效地给投资者带来回馈, 从根本上提高股利发放水平, 给广大投资者带来收益。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只能依靠生产经营的积累发展, 而不是通过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这种波动只是一种虚拟资本, 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 只有切实提高杭州市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才能使盈利能力加强, 给股东带来回报。
2. 制定适宜的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 选择恰当的股利支付形式
上市公司应当结合其现金流量与股权结构现金流量进行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的制定。只有长期保持较高盈利水平的公司才具有制定高比例分配的中长期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的可能, 如此, 尽管出现特定时期盈利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 公司也有能力保持平稳的股利支付水平。然而, 长期亏损的公司, 基于现实的问题, 只能采取低股利或不发股利的策略, 而这种策略却使得公司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企业选择股利支付形式时, 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 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 当公司面临这样的情形投资机会增多但可支配的现金流量却减少时, 公司的管理层可以运用股票股利方式发放, 让股东实实在在分享到由于企业成长带来的收益; (2) 公司股东的利益倾向。当闲置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低于必要报酬率时, 公司应选择现金股利, 反之则选择股票股利。
3. 强化信息披露
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 要求公司制定并公布能从未来发展考虑的长期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 这样可以便于对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减少甚至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后, 投资者可以根据披露的真实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从而更倾向于分发股利良好的上市公司, 也减少了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数量, 使得投资者共享经营成果。
在现代社会中, 透明的信息披露是维持资本市场稳定的最重要因素。透明的信息披露不仅仅是经济法规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的宏观性强制要求, 更是一个稳定资本市场所健康成长的基石和每一个上市公司生存、发展的前提与机遇。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来减少内部交易、非法关联交易的有力手段, 也是避免市场操纵等非法买卖股票的有力措施。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一方面可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 另一方面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投资损失。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的研究与分析, 可以对我国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也对解决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的问题有一定借鉴的参考价值。近年随着在证监会的监督和市场的共同引导下,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的财务策略也逐步趋向具有一定理性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黄建伟.云南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 2011 (52) .
[2]刘琦.上市公司股利策略研究[J].科技向导, 2011 (06) .
[3]张卉.新疆上市公司股利策略的研究[J].时代金融, 2012 (4) .
[4]王平.我国上市公司股利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5 (9) .
分配策略 第9篇
关键词:磁盘,分配策略,磁盘分配
0 引言
磁盘作为计算机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外围设备,可以灵活地存放大量文件。在文件的存储过程中,伴随着用户对文件的创建及删除等操作,磁盘上空闲存储块的分布将逐渐变得分散,不连续的存储块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系统对磁盘存储空间的管理和利用。因此,如何高效使用磁盘内有限的存储块,使存储块根据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需求达到最大的使用效率,关系到计算机系统能否可靠、稳定的运行。在此过程中,磁盘的分配策略是影响磁盘存储效率的关键问题之一。
计算机上存储的文件分为无结构文件(流式文件)和有结构文件(记录式文件)。无结构文件是具有独立符号名的字符序列,该字符序列在逻辑上有完整意义,通常人们称其为记录;而有结构文件是有符号名,且由一组有完整意义的逻辑记录组成的集合。从文件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无结构文件是有结构文件的一个特例,只含有一个记录的有结构文件即是一个无结构文件,而有结构文件则由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无结构文件组成。
针对文件的结构构成,为了在计算机上更为有效地对存储设备进行使用,人们将存储设备分成以信息块为单位的存储单元,信息块是外存与内存进行信息传输的单位。同时,人们为了和逻辑文件、文件的逻辑记录相对应,也将外存设备上存储文件的信息块叫做存储块。
外存分配策略即指将文件记录存储在外存设备的物理块中的方法。不同的分配策略会对存储效率带来不同的影响,主要的分配策略有连续分配策略、链接分配策略和索引分配策略三种。
1 连续分配策略
连续分配就是将一个文件连续地存储在依次连续的物理块中。如图一所示,文件A与文件B被存储在了连续的存储块上。
连续分配策略的结构简单,是一种最基本的磁盘存储策略,其存取速度快。该策略适合大型文件较多的系统。在小文件较多的系统中,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文件的添加和删除会导致在存储设备上存在很多不连续的空闲存储块,这时很可能导致外存利用率下降,不利于磁盘空间的利用。
2 链接分配策略
连续分配策略的缺点在于必须对存储块进行连续的分配,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在外存设备上使用链接分配策略。
链接分配策略不考虑分配时物理块的连续性,可以将一个文件离散地存储在不同的物理块中。同时为了保障文件在存储和读取时的逻辑性,在每个物理块存储的结束位置增加一个指针,该指针指向该文件所存储的下一个物理块的地址,以此来实现文件存储在物理块上的逻辑统一。
如图二所示,文件A被存放在了存储块5、存储块7和存储块9上,且各物理块不连续,同时为了保障文件存储后的连续性,物理块5的结束位置存在指向存储块7的指针,存储块7的结束位置存在指向存储块9的指针。
链接分配比较连续分配,能够更好地对外存空间进行利用,减少磁盘中碎片的数量,磁盘的使用效率较高。
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文件的不连续存储导致了文件在存储和读取的时候,磁盘需要多次启动磁头的摇臂电机,增加了磁头在磁道上的切换次数,从而增加了计算机系统的整体开销;每次读取文件中的某一条记录,都要从该文件存储的第一个存储块开始读取;每个存储块的结束位置要存放一个指针信息,该指针信息需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讲,减少了空间的利用率,但指针占用磁盘空间相比较连续分配策略中磁盘碎片的存在其消耗是微不足道的。
3 索引分配策略
链接分配策略是一种非连续分配方式,该策略解决了连续分配策略中可能产生大量磁盘碎片的问题,但每次读取文件中的一个记录时都要首先读取其前一个记录内容,才能获得该记录的物理块地址。该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数据读取时间,所以该方法不利于对随机文件中的记录进行读写操作。因此,人们在外存分配时又采用了索引分配策略。
索引分配策略也是一种非连续分配方式,该分配策略对每个文件建立一个索引表,表目中指出每个文件记录对应存储的物理块号。这样在读写其中一条记录时,只要快速地查找索引文件中的表目就可以找到该记录所在的存储块地址,实现高速存储。如图三所示,索引表中指出了某文件的记录对应的物理块号。
索引分配策略不仅实现了离散存储,提高了外存利用率,同时索引的建立使得随机文件的存储效率变高,减少了计算机系统的开销,是一种较好的分配策略。但该策略需要对每个文件建立一个索引表,索引表需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外存上可用物理块的数量。
综上所述,连续存储速度快,但容易产生碎片,影响磁盘存储效率;链接存储方式,解决了碎片问题,可大幅度提高外存利用率,但在随机文件的读写中开销较大,不利于对文件中的某条记录进行高速读写;索引存储通过建立索引表实现了文件中任意记录的高速索引查找和定位,但要消耗一定的存储空间为每个文件存储索引表。
4 结束语
上述三种外存分配策略各有优劣,在系统选择时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分配策略进行设计。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软硬件可操控性的不断深入研究,很多计算机系统根据实际需求将多种分配策略结合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例如在多记录随机文件较多的文件系统中,可采用连续分配与索引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策略,这样不但通过索引表实现了文件记录的快速索引,同时在索引后的连续分配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了磁盘读写物理块时磁头的切换次数,可大幅提高系统效率。
根据计算机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策略的实时设计和应用,将多种分配策略结合使用,并进行实时的算法微调,是未来外存分配策略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汤子瀛.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谭子军.分布式存储系统中用户磁盘空间分配策略[J].计算机工程,2009(,09).
分配策略 第10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策略
1 常见股利分配形式
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上,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一般可以分为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四种方式。现金股利是上市公司以货币形式支付给股东的股息红利, 也是最普通最常见的股利形式, 如每股派息多少元, 就是现金股利。股票股利是公司以增发股票的方式所支付的股利, 我国实业中通常也将其称为“红股”。财产股利是上市公司用现金以外的其他资产向股东分派的股息和红利。它可以是上市公司持有的其他公司的有价证券, 也可以是实物。负债股利是上市公司通过建立一种负债, 用债券或应付票据作为股利分派给股东。这些债券或应付票据既是公司支付的股利, 又确定了股东对上市公司享有的独立债权。
2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
在中国股票市场上, 公司常见的股利分配方式一般有三种:派发现金股利、送红股、公积金转增股。再考虑到上述几种方式混合使用, 全部股利分配政策可分为八种:不分配、派现、送红、转增、派现加送红、派现加转增、送红加转增、派现加送红加转增。
2.1 普遍存在“不分配”问题
在我们股票市场上, 存在大量的“不分配”现象, 并且, 纵观股票市场这些年的历史, 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股利分配行为严重忽视投资者的分配权, 影响其收益, 并会给市场传递出不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信息, 使投资人对公司产生怀疑或者失去信心。
2.2 大量采用股票股利方式
股票股利对公司来说, 并没有现金流出, 也不会导致公司的财产减少, 而只是将公司的留存收益转化为股本。大量采用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或者是将配股作为股利分配, 使其成为一种圈钱的手段。
2.3 股利分配政策波动性、随意性大
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应该在尊重企业生命周期规律, 战略分析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来研究制定, 而不是临时决策制定。然而, 放眼我国上市公司, 无论是股利支付率还是分配形式均频繁多变, 缺乏连续性, 基本上没有一个稳定的股利政策, 股利分配随意性很大。这使得投资者难以根据股利政策来分析和预测公司前景。
2.4“同股不同权”, ”同股不同利”
《公司法》第130条规定“股份的发行, 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必须同股同权, 同股同利。同次发行的股票, 每股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所认购的股份, 每股应当支付相同价额。”在我国股票市场上, “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现象时有发生。
综上所述,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分配政策和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和规范, 以便不断克服当前股利政策制定严重依赖于公司管理当局的经验性行为弊端。
3 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策略
3.1 规范现金股利
对上市公司而言, 发放现金股利虽然使得企业的资金流出企业, 但是从长远来看, 这种股利分配形式有利于投资者对股票市场, 对上市公司, 保持良好的, 积极的心态, 是股票市场有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另外, 对投资者而言, 如果能通过投资股票市场以现金股利的方式得到一定的投资回报, 可以有效纠正过度投机的倾向, 使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在国外一些国家, 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派现。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这种做法。虽然从道理上讲, 公司对于股利分配政策有自主决定的权力, 但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这方面的自觉性很差, 股利分配政策相当随意, 因此, 对我们国家而言, 需要制定带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规则。我国管理层可以通过规定一个最低的派现比例, 来迫使公司“善待股东”, 避免公司内部留存收益过多, 引导公司逐步迈上现股利政策制定的理性化道路。
3.2 规范股票股利
发放股票股利对公司来说, 并没有现金流出, 也不会导致公司的财产减少, 而且市场和投资者普遍认为, 公司如果发放股票股利往往预示着公司会有较大的发展和成长, 这样的信息传递不仅会稳定股票价格甚至可能使股票价格上升。所以, 上市公司普遍喜欢采用股票股利分配政策, 部分公司甚至采用高比例送股的策略。然而, 是否这些公司都是因为有良好的投资项目而将收益留存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呢?答案, 显而易见。
为此建议有关管理层, 必须对发放股票股利作出明确规定。首先, 对于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 应明确规定其送红股的最高比例。例如设定最高比例为股票面值的20%, 即最高比例为10送2。对于那些确实有良好的业绩和成长性的公司, 可以允许其通过股票分割来降低股价, 增强流动性。当然, 市场管理部门要对这种类型公司的条件进行严格审核, 同时公司的股票分割方案也要经过审核批准后才可实施。同时, 可以对这类公司要求其在报表中披露可供分配利润的用途和具体的投资项目, 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可以监督公司留存收益的使用情况, 规范公司的行为。
3.3 限制“不分配”
由于“不分配”能使企业大量的可用利润留存在企业内部, 企业就不需要再通过其他方式筹集发展所需资金, 又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 所以现在大量存在在我们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中。但是, 这种现象大大损伤了投资者的权力和利益, 也使得企业形象大大折扣,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建议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 在这方面做出规范。明确规定当公司每股末分配利润达到一定金额后必须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 否则, 国家将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限制, 例如对这样的公司征收额外的税负, 促使企业合理的分配利润, 积极的通过负债或者其他方式来筹集企业发展资金。
3.4 限制“配股”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中, 存在以“圈钱”为目的的配股行为, 管理层缺乏对这类行为的有效监督。指考核配股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营运状况的某些具体指标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建议有关部门严格把关配股条件, 实行严密的审批制度, 考察公司近年来的股利分配情况, 将配股和分红结合起来, 限制恶意配股行为, 保证投资者的合理收益, 提高公司股利分配的意识, 使分配行为规范化。
3.5 平衡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取得资本所付出的代价, 主要指发行债券、股票的费用, 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的手续费用等;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 主要由货币时间价值构成, 如股利、利息等。企业筹集和使用任何资金, 不论短期的还是长期的, 都要付出代价。但是, 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高低不同。在我国, 目前, 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 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很不平衡, 发行股票这一股权融资手段的资金成本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债务融资手段的资金成本, 因此上市公司普遍偏好不分配或者少分配的股利政策。要使企业愿意将大量利润分配给投资者, 必需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并使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趋于平衡, 所以, 要大力发展我们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以纠正企业不规范的股利分配行为。
3.6 提高市场参与者素养
一方面, 对证券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和就业培训, 提高机构投资队伍整体业务素质, 规范股市操作, 从而抑制市场过度投机, 保证市场健康运行。
另一方面, 证券监管当局在继续培育发展机构投资队伍的同时, 可以考虑通过举办网上培训班, 提供免费的投资课程培训来提高散户投资者的素养, 培养投资者正确的投资心态和良好的投资技巧, 使得通过操纵价格来“炒”获得的投机收益降低, 那么, 上市公式也会更愿意利用合理的股利政策来吸引投资者。
3.7 用好独立董事制度
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根据该规范性文件, 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 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
首先, 独立董事不受制于公司股东和高级管理层, 因而容易对公司事务和经理层作出独立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其次, 独立董事没有企业的股份, 不受利益驱使, 具有很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可以有效防止合谋行为,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再次, 独立董事大多为经济、管理、法律方面的专家, 知识技术水平较高, 能帮助企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因此, 市场监管部门光规定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应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参考文献
[1]许毅.我国上市公司高派现行为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07年02期.
[2]李汉琦.我国股利理论与股利政策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 2010年10期.
[3]倪效聃.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可持续发展[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10年09期.
[4]陈丽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 2009年13期
[5]马仇畴, 梁鹏.公司经营业绩对股利政策影响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 2009年12期.
分配策略 第11篇
摘要: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知识供应链的管理。文章针对“产学研”知识供应链收益分配问题,提出了“Shapley值法为基础;多因素(风险、知识共享程度、知识创新能力、准时性)综合修正;组合权重法确定修正系数”的研究思路与具体方法,使得收益分配效果更加合理、公平。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知识供应链 收益分配 Shapley值法 组合权重法
一、 引言
国家“2011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两项国家计划都以“产学研”合作为关键指标。产学研合作中的收益分配问题是其焦点问题。实践运作中有多种收益分配经验和方式,主要通过技术合同来实现。典型的分配方式有三种:按销售额提成、一次性总付技术转让费、按股分利[1]。目前已有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1],[2]。
然而产学研合作,其实质是知识供应链的良性互动,是一种典型的知识供应链。目前学术界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收益分配问题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方法:Stackelberg博弈分析法、产品定价法、Shapley值法[3],[4]。
综合考虑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Shapley值法为基础;多因素综合修正;组合权重法确定修正系数。
二、Shapley值法应用
(一) Shapley值法模型
Shapley值法是1953年Shapley L S给出的解决 n个人合作博弈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合作I下的各个伙伴所得收益分配Shapley值为:
其中,Si 是集合I中包含成员的所有子集,|s|是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ω(|s|)是加权因子。v(s)为子集S的效益,v(s/i)是子集S中除去企业后可取得的效益。
Shapley值是出于一种概率的解释。假设局中人依随机次序组成联盟,各种次序发生的概率相等,即均为l/n!。局中人与其前面|s|-1人组成联盟S,局中人对此联盟的贡献为v(s)-v(s/i)(边际贡献)。s/i相继排列的次序有[(n-|s|)!(|s|-1)!]种,因此,各种次序出现的概率应为[(n-|s|)!(|s|-1)!]/n!。由此,局中人i所作贡献的期望值恰好就是Shapley值。
(二) 对Shapley值法的评价
用Shapley值法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收益分配,避免了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现象,调动了合作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但未考虑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和合作程度等因素对收益分配的影响。Shapley值法隐含着合作伙伴的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和合作程度是均等的假定, 显然不符实际。国内一些学者对Shapley值进行了修正,其中马士华、戴建华等学者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3],[4]他们分别引入技术创新激励指数和风险因子来修正基于Shapley值法的分配额。
三、Shapley值法的改进
(一) 综合收益分配策略
1、基于风险的收益分配
“产学研”知识供应链中节点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环境风险Rm、经济环境风险Re、合作风险Rc、技术风险Rt。在这些风险中,由于每个节点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相同的,所以唯有技术风险Rt在i个节点中是不一致的,因此设第i个节点的技术风险为Rit。则节点的总风险系数为Ri=1-(1-Re)(1-Rm)(1-Rit)(1-Rc),可得到基于风险的各个节点收益分配为:
(3)
2、基于知识共享程度的收益分配
与传统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收益分配相比,“产学研”合作知识供应链收益分配更加强调知识共享的重要性。[5]
Ci(=1,2,…,n)表示i节点的知识共享程度综合评分结果,则基于知识共享程度的各个节点收益分配为:
(4)
3、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的收益分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创新已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知识创新能力是“产学研”知识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6]
首先计算出各节点由于知识创新增加的价值,表示为Qi,i=1,2,…,n,则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的各个节点收益分配为:
(5)
4、基于准时性的收益分配
JIT的理念最早广泛运用于物流管理,融入到知识管理中,就形成准时知识管理的理念。[7]
假设链上各节点的准时性因子向量为J=(J1J2...Jn)则基于准时性因子的各节点收益为:
(6)
(二) 组合权重法
组合权重W=αW主观+βW客观,其中W主观和W客观分别表示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为了更好地体现组合权重方法的优越性,本文将α和β值同时设置为0.5,该种设置方法已在迟国泰等的文献中应用。[8]其中主观权重由G1法得到,客观权重由CRITIC法得到。
(三)修正模型
第一步,利用组合权重法计算五种收益分配策略的权重。
综合收益分配策略要将Shapley值法的收益分配策略A1、基于风险的收益分配策略A2、基于知识共享程度的收益分配策略A3、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的收益分配策略A4、基于准时性的收益分配策略A5统一考虑,避免单一策略的不全面。利用组合权重法确定各种分配策略在综合策略中的权α=(α1,α2,α3,α4,α5)。
第二步,确定五种策略下的收益分配向量K=(K1,K2,K3,K4,K5)。
第三步, 计算最终收益分配向量α1 K1+α2 K2+α3 K3
+α4K4+α5K5。
在收益分配时既考虑了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合作收益产生的重要程度又考虑了知识共享程度、风险、知识创新能力、准时性等因素对收益分配的影响,使最后的分配结果更合理、公道。
四、结论
本文在Shapley值法模型和风险、知识共享程度、知识创新能力、准时性四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产学研”知识供应链作出收益分配。将组合权重法用于计算Shapley值法及四种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对综合收益分配策略的影响权重,使最后的分配结果更加合理、公平。
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计算知识创新的价值;如何确定准时性的因子向量;如何将价值增值与收益分配相结合,使收益分配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鲍新中,刘澄,张建斌.合作博弈理论在产学研合作收益分配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8(5)
[2]刘云龙,李世佼.产学研联盟中合作成员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
[3]马士华,王鹏.基于Shapley值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问收益分配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4)
[4]戴建华,薛恒新. 基于Shapley值法的动态联盟伙伴企业收益分配策略[J].中国管理科学,2004(4)
[5]Myers M.B. and Cheung M.S. Sharing Global Sup-
ply Chain Knowledg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8(4)
[6]李彤,王众托.模拟植物生长算法与知识创新的几点思考[J].管理科学学报, 2010(3)
[7]陈菊红,赵斌.准时知识管理及知识供需的匹配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5)
[8]迟国泰,祝志川,张玉玲.基于熵权-G1法的科技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6)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博弈均衡研究”(项目编号:71262029)阶段性成果〕
(王永明,1976年生,云南曲靖人,博士后,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运筹优化、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蒋家忠,1989年生,安徽阜阳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摘要: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知识供应链的管理。文章针对“产学研”知识供应链收益分配问题,提出了“Shapley值法为基础;多因素(风险、知识共享程度、知识创新能力、准时性)综合修正;组合权重法确定修正系数”的研究思路与具体方法,使得收益分配效果更加合理、公平。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知识供应链 收益分配 Shapley值法 组合权重法
一、 引言
国家“2011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两项国家计划都以“产学研”合作为关键指标。产学研合作中的收益分配问题是其焦点问题。实践运作中有多种收益分配经验和方式,主要通过技术合同来实现。典型的分配方式有三种:按销售额提成、一次性总付技术转让费、按股分利[1]。目前已有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1],[2]。
然而产学研合作,其实质是知识供应链的良性互动,是一种典型的知识供应链。目前学术界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收益分配问题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方法:Stackelberg博弈分析法、产品定价法、Shapley值法[3],[4]。
综合考虑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Shapley值法为基础;多因素综合修正;组合权重法确定修正系数。
二、Shapley值法应用
(一) Shapley值法模型
Shapley值法是1953年Shapley L S给出的解决 n个人合作博弈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合作I下的各个伙伴所得收益分配Shapley值为:
其中,Si 是集合I中包含成员的所有子集,|s|是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ω(|s|)是加权因子。v(s)为子集S的效益,v(s/i)是子集S中除去企业后可取得的效益。
Shapley值是出于一种概率的解释。假设局中人依随机次序组成联盟,各种次序发生的概率相等,即均为l/n!。局中人与其前面|s|-1人组成联盟S,局中人对此联盟的贡献为v(s)-v(s/i)(边际贡献)。s/i相继排列的次序有[(n-|s|)!(|s|-1)!]种,因此,各种次序出现的概率应为[(n-|s|)!(|s|-1)!]/n!。由此,局中人i所作贡献的期望值恰好就是Shapley值。
(二) 对Shapley值法的评价
用Shapley值法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收益分配,避免了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现象,调动了合作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但未考虑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和合作程度等因素对收益分配的影响。Shapley值法隐含着合作伙伴的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和合作程度是均等的假定, 显然不符实际。国内一些学者对Shapley值进行了修正,其中马士华、戴建华等学者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3],[4]他们分别引入技术创新激励指数和风险因子来修正基于Shapley值法的分配额。
三、Shapley值法的改进
(一) 综合收益分配策略
1、基于风险的收益分配
“产学研”知识供应链中节点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环境风险Rm、经济环境风险Re、合作风险Rc、技术风险Rt。在这些风险中,由于每个节点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相同的,所以唯有技术风险Rt在i个节点中是不一致的,因此设第i个节点的技术风险为Rit。则节点的总风险系数为Ri=1-(1-Re)(1-Rm)(1-Rit)(1-Rc),可得到基于风险的各个节点收益分配为:
(3)
2、基于知识共享程度的收益分配
与传统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收益分配相比,“产学研”合作知识供应链收益分配更加强调知识共享的重要性。[5]
Ci(=1,2,…,n)表示i节点的知识共享程度综合评分结果,则基于知识共享程度的各个节点收益分配为:
(4)
3、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的收益分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创新已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知识创新能力是“产学研”知识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6]
首先计算出各节点由于知识创新增加的价值,表示为Qi,i=1,2,…,n,则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的各个节点收益分配为:
(5)
4、基于准时性的收益分配
JIT的理念最早广泛运用于物流管理,融入到知识管理中,就形成准时知识管理的理念。[7]
假设链上各节点的准时性因子向量为J=(J1J2...Jn)则基于准时性因子的各节点收益为:
(6)
(二) 组合权重法
组合权重W=αW主观+βW客观,其中W主观和W客观分别表示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为了更好地体现组合权重方法的优越性,本文将α和β值同时设置为0.5,该种设置方法已在迟国泰等的文献中应用。[8]其中主观权重由G1法得到,客观权重由CRITIC法得到。
(三)修正模型
第一步,利用组合权重法计算五种收益分配策略的权重。
综合收益分配策略要将Shapley值法的收益分配策略A1、基于风险的收益分配策略A2、基于知识共享程度的收益分配策略A3、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的收益分配策略A4、基于准时性的收益分配策略A5统一考虑,避免单一策略的不全面。利用组合权重法确定各种分配策略在综合策略中的权α=(α1,α2,α3,α4,α5)。
第二步,确定五种策略下的收益分配向量K=(K1,K2,K3,K4,K5)。
第三步, 计算最终收益分配向量α1 K1+α2 K2+α3 K3
+α4K4+α5K5。
在收益分配时既考虑了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合作收益产生的重要程度又考虑了知识共享程度、风险、知识创新能力、准时性等因素对收益分配的影响,使最后的分配结果更合理、公道。
四、结论
本文在Shapley值法模型和风险、知识共享程度、知识创新能力、准时性四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产学研”知识供应链作出收益分配。将组合权重法用于计算Shapley值法及四种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对综合收益分配策略的影响权重,使最后的分配结果更加合理、公平。
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计算知识创新的价值;如何确定准时性的因子向量;如何将价值增值与收益分配相结合,使收益分配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鲍新中,刘澄,张建斌.合作博弈理论在产学研合作收益分配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8(5)
[2]刘云龙,李世佼.产学研联盟中合作成员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
[3]马士华,王鹏.基于Shapley值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问收益分配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4)
[4]戴建华,薛恒新. 基于Shapley值法的动态联盟伙伴企业收益分配策略[J].中国管理科学,2004(4)
[5]Myers M.B. and Cheung M.S. Sharing Global Sup-
ply Chain Knowledg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8(4)
[6]李彤,王众托.模拟植物生长算法与知识创新的几点思考[J].管理科学学报, 2010(3)
[7]陈菊红,赵斌.准时知识管理及知识供需的匹配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5)
[8]迟国泰,祝志川,张玉玲.基于熵权-G1法的科技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6)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博弈均衡研究”(项目编号:71262029)阶段性成果〕
(王永明,1976年生,云南曲靖人,博士后,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运筹优化、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蒋家忠,1989年生,安徽阜阳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摘要: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知识供应链的管理。文章针对“产学研”知识供应链收益分配问题,提出了“Shapley值法为基础;多因素(风险、知识共享程度、知识创新能力、准时性)综合修正;组合权重法确定修正系数”的研究思路与具体方法,使得收益分配效果更加合理、公平。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知识供应链 收益分配 Shapley值法 组合权重法
一、 引言
国家“2011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两项国家计划都以“产学研”合作为关键指标。产学研合作中的收益分配问题是其焦点问题。实践运作中有多种收益分配经验和方式,主要通过技术合同来实现。典型的分配方式有三种:按销售额提成、一次性总付技术转让费、按股分利[1]。目前已有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1],[2]。
然而产学研合作,其实质是知识供应链的良性互动,是一种典型的知识供应链。目前学术界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收益分配问题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方法:Stackelberg博弈分析法、产品定价法、Shapley值法[3],[4]。
综合考虑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Shapley值法为基础;多因素综合修正;组合权重法确定修正系数。
二、Shapley值法应用
(一) Shapley值法模型
Shapley值法是1953年Shapley L S给出的解决 n个人合作博弈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合作I下的各个伙伴所得收益分配Shapley值为:
其中,Si 是集合I中包含成员的所有子集,|s|是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ω(|s|)是加权因子。v(s)为子集S的效益,v(s/i)是子集S中除去企业后可取得的效益。
Shapley值是出于一种概率的解释。假设局中人依随机次序组成联盟,各种次序发生的概率相等,即均为l/n!。局中人与其前面|s|-1人组成联盟S,局中人对此联盟的贡献为v(s)-v(s/i)(边际贡献)。s/i相继排列的次序有[(n-|s|)!(|s|-1)!]种,因此,各种次序出现的概率应为[(n-|s|)!(|s|-1)!]/n!。由此,局中人i所作贡献的期望值恰好就是Shapley值。
(二) 对Shapley值法的评价
用Shapley值法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收益分配,避免了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现象,调动了合作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但未考虑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和合作程度等因素对收益分配的影响。Shapley值法隐含着合作伙伴的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和合作程度是均等的假定, 显然不符实际。国内一些学者对Shapley值进行了修正,其中马士华、戴建华等学者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3],[4]他们分别引入技术创新激励指数和风险因子来修正基于Shapley值法的分配额。
三、Shapley值法的改进
(一) 综合收益分配策略
1、基于风险的收益分配
“产学研”知识供应链中节点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环境风险Rm、经济环境风险Re、合作风险Rc、技术风险Rt。在这些风险中,由于每个节点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相同的,所以唯有技术风险Rt在i个节点中是不一致的,因此设第i个节点的技术风险为Rit。则节点的总风险系数为Ri=1-(1-Re)(1-Rm)(1-Rit)(1-Rc),可得到基于风险的各个节点收益分配为:
(3)
2、基于知识共享程度的收益分配
与传统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收益分配相比,“产学研”合作知识供应链收益分配更加强调知识共享的重要性。[5]
Ci(=1,2,…,n)表示i节点的知识共享程度综合评分结果,则基于知识共享程度的各个节点收益分配为:
(4)
3、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的收益分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创新已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知识创新能力是“产学研”知识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6]
首先计算出各节点由于知识创新增加的价值,表示为Qi,i=1,2,…,n,则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的各个节点收益分配为:
(5)
4、基于准时性的收益分配
JIT的理念最早广泛运用于物流管理,融入到知识管理中,就形成准时知识管理的理念。[7]
假设链上各节点的准时性因子向量为J=(J1J2...Jn)则基于准时性因子的各节点收益为:
(6)
(二) 组合权重法
组合权重W=αW主观+βW客观,其中W主观和W客观分别表示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为了更好地体现组合权重方法的优越性,本文将α和β值同时设置为0.5,该种设置方法已在迟国泰等的文献中应用。[8]其中主观权重由G1法得到,客观权重由CRITIC法得到。
(三)修正模型
第一步,利用组合权重法计算五种收益分配策略的权重。
综合收益分配策略要将Shapley值法的收益分配策略A1、基于风险的收益分配策略A2、基于知识共享程度的收益分配策略A3、基于知识创新能力的收益分配策略A4、基于准时性的收益分配策略A5统一考虑,避免单一策略的不全面。利用组合权重法确定各种分配策略在综合策略中的权α=(α1,α2,α3,α4,α5)。
第二步,确定五种策略下的收益分配向量K=(K1,K2,K3,K4,K5)。
第三步, 计算最终收益分配向量α1 K1+α2 K2+α3 K3
+α4K4+α5K5。
在收益分配时既考虑了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合作收益产生的重要程度又考虑了知识共享程度、风险、知识创新能力、准时性等因素对收益分配的影响,使最后的分配结果更合理、公道。
四、结论
本文在Shapley值法模型和风险、知识共享程度、知识创新能力、准时性四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产学研”知识供应链作出收益分配。将组合权重法用于计算Shapley值法及四种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对综合收益分配策略的影响权重,使最后的分配结果更加合理、公平。
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计算知识创新的价值;如何确定准时性的因子向量;如何将价值增值与收益分配相结合,使收益分配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鲍新中,刘澄,张建斌.合作博弈理论在产学研合作收益分配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8(5)
[2]刘云龙,李世佼.产学研联盟中合作成员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
[3]马士华,王鹏.基于Shapley值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问收益分配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4)
[4]戴建华,薛恒新. 基于Shapley值法的动态联盟伙伴企业收益分配策略[J].中国管理科学,2004(4)
[5]Myers M.B. and Cheung M.S. Sharing Global Sup-
ply Chain Knowledg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8(4)
[6]李彤,王众托.模拟植物生长算法与知识创新的几点思考[J].管理科学学报, 2010(3)
[7]陈菊红,赵斌.准时知识管理及知识供需的匹配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5)
[8]迟国泰,祝志川,张玉玲.基于熵权-G1法的科技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6)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博弈均衡研究”(项目编号:71262029)阶段性成果〕
分配策略 第12篇
1. 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好上课之前的工作
很多时候造成实验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为了保证实验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备课,本次实验课中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重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是什么? 都要一一弄清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此外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什么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大概控制在多少分钟内,都要考虑好,分清楚主次环节. 减少因为准备不充分而产生出的无效环节,浪费时间,导致实验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2. 实验之前要做好学生的分工工作
学生的分工也是实验中的重要一环,在实验之前要把学生的分工工作做好,确定多少人为一组,任命谁为组长,要求组内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商量讨论好谁做实验记录、谁操作实验, 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个学生都要各司其职,并且要求组长管好组内成员的纪律问题,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有序的实验环境,不会显得杂乱无章,为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节省不少时间.
二、实验导入要简洁,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实验导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简短的导入也是很有必要的,导入的语言要简洁,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欲望,导入仅仅是实验课堂教学中一个小环节,不是实验内容的讲述,不要长篇大论,占用太长的时间,否则就是喧宾夺主,导入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为宜,不要把太简单的问题弄的过于复杂化,只是一个简单的引入,有的教师往往设计比较复杂,学生被弄得晕头转向,还没进入主题,与其这样,不如将导入简单化,直接进入实验教学中.
三、多种多样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注度,优化实验讲解过程
采用多种多样的实验讲解方法,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物理实验课一般是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后进行的,所以实验其实也只是对理论的一个论证,重点内容是实验技能操作上,教师讲解的目的要明确,条理要清楚,做到分步和集中,也就是先一步步进行示范性演示实验,然后再进行连贯性的示范、集中归纳总结. 每个实验的内容不同,所以教学的方法也不同. 例如, “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用电压表测电压”等是设备操作实验课,在学生实验之前应采用演示实验法;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等属于技术操作实验课,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实验论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进一步优化了实验课堂,把有效的课堂时间都用在了关键点上,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1].
四、注重学生操作实验,重视学生实验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学生操作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而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的实验指导也是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必要的错误,缩短实验的时间,保障实验任务完成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安排不同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 ( 1)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播放实验课件PPT配合实验教学,节省实验时间,使实验指导更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 2) 小组逐一指导. 小组实验是学生操作实验中最常用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人数、实验的难易程度把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有疑问或者发现问题的小组进行一一指导, 教师指导与学生实验操作同时进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普遍存在问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优化实验过程,保证实验任务完成的同时,提高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实验小结言简意赅,注意把控时间
实验小结也是物理实验课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验的不同内容安排5 ~ 10分钟的时间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 小结的内容可以有: 让学生谈谈本次实验得到收获; 对本次实验的一些注意性问题进行总结,尤其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错误性问题,应该进行重点强调,进行再学习强化. 但总结的过程中应该言简意赅,切重要点,切勿“长篇大论”.
课堂教学时间是否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施[2]. 45分钟已经是一个固定不可改变的时间定量,这个定量如何去调控和把握,这是每个物理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掌握课堂的调控艺术,分清主次,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这样才能打造高效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
摘要:初中物理高效实验课堂实现的基础是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分配,保障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有效的课堂时间分配可以促使教学顺利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实现物理实验课堂时间有效分配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这个实验教学环节,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精讲实验内容,重视学生操作和实验指导.高效利用45分钟教学时间为学生服务.
分配策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