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专业范文
纺织专业范文(精选12篇)
纺织专业 第1篇
柔性管理是一种当代的全新的管理理念,近几年来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它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它是21世纪提高管理成效的一种有用的管理方法,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柔性管理属于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则能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发挥其潜能。同时柔性管理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而且愿意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天赋,作出超常的工作成就。柔性管理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升华。使其不仅20世纪通行的管理模式,如著名的泰勒管理模式。泰勒管理理论就是将人看作“经济人”、“机器的附件”,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人本主义的管理理论,首先以“人际关系理论”的形式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运并发展于40-50年代;60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都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即是一种人本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而不是纪律的强制和物质的刺激。
从实际效果来看,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各有所长。刚性管理易于维持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易于对员工进行量化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主要在于不是依靠权利影响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依赖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
2 现阶段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学院缺乏对顶岗实习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管理,有的甚至放任自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责权利不可能完全对等,顶岗实习的学生权利难以保证,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面临这种的状态,研究顶岗实习柔性管理成为提高实训质量的必然要求。
3 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系统管理顶岗实习
3.1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需求的柔性管理体系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适时调整。企业以效益为要务,效益以质量为保障,企业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顶岗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操作之前就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解决的预案,以使产品质量不受影响或者质量比以前更高,因此这样的学生企业是很欢迎的。但是,从院校直接走上操作岗位的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了解还比较缺乏、对生产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比较差,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个差距,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学生个性职业的发展,提高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适应空间。
3.2 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高端的校内外顶岗实习基地
提倡产学研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与企业共同制定有一流水准较为完善的纺织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基本文件,主要有顶岗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顶岗实习协议,形成独具特色的顶岗实习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应用学院的智力资源和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成果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3.3 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让和院校合作良好的企业得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以提高合作企业的主动性,达到双赢的目的。
3.4 构建企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准确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情况
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顶岗实习在考核评价环节上普遍存在问题,大多仅以实习小结等形式考核学生,实习小结一般由带教老师或师傅写评语、盖图章。方式形式单一,方法简单,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整个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训练状况无法实现实时跟踪,不能对过程进行考核评价。通过构建企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将素质教育纳入学分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 加强学生导师制的研究实践
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氛围为满足学生即时的指导要求,需要考虑给学生有导师一样的指导,具体措施:学院聘请企业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行业导师,给每位学生有行业导师作指导。受聘任课的全职教师都应该有义务、有机会担任学生的导师,优秀高年级学生甚至也可以担任导师。导师要指导学生个性化地选择学习方向、选课,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减少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盲目性,为顶岗实习做准备。
摘要: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就纺织专业顶岗实习的柔性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柔性管理
参考文献
[1]赵一标,单强.试论高职院校的柔性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6,(27).
[2]陆永明.高校教师管理中的柔性管理[J].高教论坛,2006,(1).
纺织工程专业简历 第2篇
姓 名: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87-2-24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身 高: 175cm 体 重: 67kg
户 籍: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现所在地: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学校:
毕业时间: 职 称:
特长概括: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
自我评价
耐性较好,能够吃苦
性格较内向,做事稳重
坚韧的性格,不轻易服输
求职意向
工作岗位: 纺织机械及器材工程师 设备工程技术人员 电气设备安装工
职位性质: 全职
行业类别: 电子技术 电力/电气/能源 机械/设备/仪表
月薪要求:
工作地区: 江苏省-宿迁市
到岗时间: 随时
其他要求: 要有各类保险
教育经历
学历 学校名称 专业 时间范围 专业描述
大专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工程 9月-7月 电工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纺织设备与工艺、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培 训
语言能力
外语语种 掌握程度
纺织专业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第3篇
关键词:纺织专业英语 语言特点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日益扩大,纺织设备、纺织技术引进众多,纺织贸易频繁,各纺织企业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一定专业英语基础的人才需求更显迫切。本文以李建萍(2005)编著的《纺织专业英语》教材为例,通过分析纺织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探析翻译策略。
二、 纺织专业英语的相关理论研究
为了提升纺织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学者们通过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探讨纺织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代永强(2002)指出:“英语专业词汇通常都出现在特定的领域,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某一专业特有的词汇, 还有一类是由普通词汇演变成的专业词汇。纺织专业英语和普通英语比较,在词汇、语法现象、句型结构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1]李芬芳(2004)认为纺织专业英语具有专业词汇量大、难记忆、句子结构长而复杂、英译汉难度较大的三个特点。[2]王凯军(2008)概括了纺织专业英语客观性、精练性以及准确性的总体特征。[3]
三、 纺织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
借鉴李明(2004)对专业用途英语的语言特点分析,笔者通过对《纺织专业英语》教材中的实例研究,总结了以下特点:
(一) 以“五多”强调意义客观
由于纺织专业英语关注的大多是纺织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等,第三人称代词和名词被广泛地使用;此外,在结构上多用复杂句,语态上多用被动语态;时态上多用一般现在时。
例如:Plain weave is the simplest of the three baxic weaves that can be made on a simple loom. It is formed by yarns at right angles passing alternately over and under each other. Each warp yarn interlaces with each filling yarn to form the maximun number of interpacing.
(二) 以“术语”体现语言精练
纺织英语语言的精炼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非限定性动词、专业术语、半专业术语和缩略词等,目的是为了简化表述形式,尽量减少错误。
例如:In 1969,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began hearings on the ne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ade regulation rule pertaining to the care labeling of textile products. The final rule was promulgated in December 1971 with an effective date of July 3, 1972. Substantial changes were made in 1983, and the amended regulation was called as 16 CFR 423, Care Labeling of Textile Wearing Apparel and Certain Piece Goods; it became effective on July 4, 1984.
(三) 以“一词一义”体现描述准确
为了避免语义混淆,纺织英语中常常使用固定词组与搭配,以实现准确无误地描述事物的目的,体现准确性。
例如:Viscose rayon has three major types. They are regular rayon, high-tenacity rayon, and high-wet-modulus rayon. High-tenacity rayon is produced by applying additional stretch during drawing(in hot aqueous acid). The purpose of stretch is to increase the degree of alignment of cellulose molecules along the fiber axis, and in addition, cause an increases in the porportion of ‘skin to core’.
四、 纺织英语翻译策略
为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提升纺织专业英语的翻译质量,可以采用合理引申词义、适当增减词、词类转换及词序处理等翻译技巧。
(一)引伸译法
当某个词汇若按词典的释义直译会产生不符合汉语语言规范或修辞习惯或现象时,可使用引伸译法,在不脱离该英语词汇本义的前提下,选择符合汉语语言特点和规范的词进行翻译。
例如:The porportions of short and immature fibers in a cotton are a major factor in determining its quality and are a source of nuisance during processing.
译文:棉纤维中短纤维和未成熟纤维的比例是确定纤维品质的主要因素,也是加工过程中纤维损伤的原因。
nlc202309020104
(二)增减词译法
当需要在译句中增加或补充原句中没有或者被省略的词语时,译者可以使用增词法;有些词语只是体现单纯的语法作用,并无实际涵义,有些词虽有实际涵义,但按照字面涵义译出又显多余,则可使用减词法。
例如:Flax is generally graded on the basis of its color, which is usually yellowish white, but may change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tting.
译文:亚麻通常是根据其颜色来分级,它的颜色通常是偏黄的白色。但也会随着沤麻工艺的情况而发生变化。
(三)词性转换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达到英汉词语词性的完全对应是非常困难的,采用适当的词性转换法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The manufactured cellulosic fibers tend to lose strength when wet.
译文:人造的纤维素纤维在湿态下强度下降。
(四)词序处理法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序规则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某些差异。在翻译中,有些英语句子译文的词序就和原文不同。
例如:Polyester fibers have a smooth surface and generally have a circular cross section, except for some special types produced in trilobal form.
译文:聚酯纤维具有光滑的表面,除了一些特殊类型为三叶形,通常都是圆形截面。
五、 纺织专业英语翻译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熟悉专业知识
译者必须了解纺织工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工作流程,熟悉掌握纺织生产设备和相关技术,译文的语言必须符合专业术语的规范,用词造句忠实于原文。
(二)掌握翻译标准
译者必须把握专业英语翻译“忠实”和“通顺”的标准,不能任意歪曲、增删、遗漏和篡改英语文献原文的内容,译文应准确、完整、科学地表达原文的思想、精神及风格,避免逐词死译。
(三)体现语言特色
正如前文所述,纺织专业英语鲜明的特点体现在语言强调客观准确,内容侧重叙事推理上。在翻译时也应避免使用第一、二人称,多使用被动语态。
(四)注重译文质量
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在词句间的语法关系、语言逻辑方面各不相同,译者需要在把握全文意义的基础上,按照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反复推敲译文中的用词造句,必要时不妨重新组织安排译文内容,实现译文的通顺准确。
六、结论
综上所述,纺织专业英语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笔者认为译者若能熟悉纺织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翻译理论知识与技巧,经过不懈努力和实践积累,在纺织专业英语的翻译领域中必能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代永强.浅谈纺织科技英语词汇和翻译的关系[J].太原科技.2002,5.
[2]李芬芳.《纺织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J].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3]王凯军.纺织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J]. 山东纺织经济.2008,5.
[4]李明.论商务用途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语篇特点[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4.
[5]李建萍. 纺织专业英语[M]. 2005.
纺织专业 第4篇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是1999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后最早开办的四个专业之一, 14年来, 为社会培养了600多名毕业生, 目前在校生140人。经过多年的发展, 该专业已成为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的专业。纺织品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掌握纺织品分析、测试、设计、评价、创新等专业知识, 具备专业基本素质和纺织品设计职业技能 (面料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 , 能从事纺织品设计及其他相关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参照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标准, 我们对纺织面料设计师的职业活动、工作内容和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 与行业企业合作, 共同构建开发了基于纺织面料设计师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法教学
根据课程的性质我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 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织物组织是纺织品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我们采用“教、学、做”一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在纺织品分析室掌握织物的结构与设计方法, 边讲解, 边在织物小样机上进行设计、独立试织, 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家用纺织品设计采用项目法教学, 将该课程分解成若干个设计项目, 这些项目前后连贯, 并将企业项目 (如新品开发) 、个性定制等引入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将每个设计项目分解为:项目分析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现阶段、项目评价阶段。学生需要分成若干个开发团队, 每队5~6人, 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协作指导学生, 担当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完成设计, 通过实践了解从接单到打样完成的整个过程。专题设计的形式让家纺产品的设计与工艺环节紧密联系, 完成的设计方案, 通过小样机的试织最终以实物的形式呈现, 让学生充分了解家用纺织品的开发流程。
二、增设审美等相关课程
作为纺织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面料设计过程中需要具有扎实的织物结构设计的能力, 并且需要具有很好的审美能力, 这样设计的作品才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学生要想能够灵活自如地把握和应用流行趋势, 就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形象思维, 因此, 对学生的审美训练必不可少。于是, 我们增设了织物色彩与应用学、流行色预测、织物图案设计等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并进行市场调查, 将具备预测下一季新品的能力, 并能将自己预测的主题制成作品。
三、纺织品设计基地的应用
学生在纺织品设计基地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将织物组织设计、织物图案设计、流行色的学习相结合, 构思作品, 手绘画稿, 再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手绘稿进行处理, 并最终展示其作品。
四、组织学生参加面料设计大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水平, 我们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各种纺织品和面料设计大赛。通过比赛, 学生真正提高了设计水平, 实现了独立绘制设计产品的目标, 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提高。本专业学生先后在国内大赛中获奖, 有些学生设计的作品还被企业选中并进行生产。
五、自编特色教材
根据纺织品设计专业岗位群的要求, 我们突出关键岗位技术, 整合相关课程, 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 (一般专业课程) 、技术综合课 (专业核心课程) 以及专业拓展课四大课程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同时, 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织物结构与设计、纹织设计、现代机织技术、织物CAD、纺织品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外, 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 我们还编写了4本院级特色教材, 参编了多本任务驱动型规划教材。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 纺织品设计专业提高了教学质量, 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学生设计的作品得到了认可, 毕业学生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摘要:为了满足社会对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采用“教、学、做”一体, 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设了审美相关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 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纺织品设计,项目设计,特色教材
参考文献
纺织工程专业能力培养 第5篇
本文对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实践培养
0 引言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但是,目前存在一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误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低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水平低于学术型人才。
此类的认识不仅存在于部分教师,也存在于部分学生,更有很大部分企业人员持类似的观点。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师生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认同,真正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地位。
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
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
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 注重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
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加强校企结合,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和自身核心利益的考虑,对每年长时间接收多名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实际和产品设计开发存在顾虑。
因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在相应实习过的企业工作,所以企业担心生产技术和产品秘密外流,而且,企业在该项目实施中基本上付出较多,收益较少,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所以,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从税收政策的减免、高新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等政策方面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的企业予以支持,同时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以促进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真正有效落实。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质量建设。
以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目标,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同时,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指导学生。
高职纺织化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第6篇
[关键词]纺织化学 教学 改革
现代纺织工业,特别是化纤、印染工业及服装高级后整理,大量采用了化学加工方法,属于化学加工体系。因此,化学知识是纺织品加工的重要基础。纺织化学就是将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应用到纺织科学而形成的一門新的学科。对于纺织类学生而言,掌握纺织化学的基本知识对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化学的要求不一样。本文结合纺织专业特点,着重介绍了本人在纺织化学教学中的一点建议和体会。
一、改革教学内容
1.重新组合内容结构。本院选用的教材是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有机化学》。本书的适用对象较为广泛,可供高职院校工程专科的学生使用。该书按照不同官能团体系分类编排,分别介绍了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烃的含氮衍生物等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按照该书的内容安排不能突出纺织类学生所需化学知识的重点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本着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笔者按照纺织类专业的特点重新将教学内容组合,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使学生的化学素养达到大专层次。第二部分是以现代纺织技术中涉及的天然纺织纤维和合成纤维为主线,分别将“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纤维”、“氨基酸、蛋白质、蛋白质纤维”、“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纤维”重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化学与纺织工业的关系,同时注意与其他课程(如纺织材料学、纺织工艺学、染整概论等)的分工,避免重复其他课程的内容。
2.突出专业特色,强调应用。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尽量做到理论适度,注重应用。由于纺织化学涉及纺织与化学两大学科,除学习化学有关知识外,再辅以纺织工业的知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纺织工业领域中,有不少工序及场合需要使用或涉及粘合剂。粘合剂的种类很多,有天然的也有合成的,如丁腈胶乳、丁苯胶乳、氯丁胶乳等都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因此,在介绍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中的橡胶的性质时,可介绍它作为粘合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经纱在织造之前必须经过上浆。经纱上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经纱的可织性,使其在织造时能够承受织机上强烈的机械作用,传统的上浆材料是淀粉。淀粉是由许多单糖分子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对亲水性的天然纤维有较好的粘附性能,也有一定的成膜能力,基本上能够满足纤维的上浆要求。这些也需要用到淀粉的化学知识。
染色是纺织行业中的后道工序,是通过染料对纺织品赋予一定牢度颜色的过程。在介绍醌、蒽醌及重氮、偶氮化合物两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时,可介绍蒽醌染料和偶氮染料及染色的原理。如对位红是偶氮染料,这种染料在染色的过程中形成,把需要染色的布或纤维先于低温下浸入-萘酚的碱性溶液中,然后再放入对硝基苯胺的重氮盐溶液内,对位红染料即在纤维上形成,并牢牢附着在纤维上。这些过程的实现及条件的选定都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作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纺织化学的兴趣。有机化合物的知识系统性较强,但是由于叙述性内容较多,讲解不容易做到生动,难免会让学生心生沉闷乏味之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调动学生每节课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穿插些妙趣横生的化学史故事。例如,讲到芳香化合物时,我们可讲凯库勒如何发现苯环结构的故事;在讲解碳基化合物还原时,穿插讲我国化学家黄鸣龙的贡献。
还可将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例如,讲解羧酸时,可例举菠菜含铁高,豆腐含钙高,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两种食物,菠菜烧豆腐是一道很好的菜肴,但由于菠菜中的草酸和豆腐中的钙会生成草酸钙沉淀,妨碍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为减少这种不良反应,在烹饪这道菜时,应先将菠菜用热水烫烧以除掉菠菜中的草酸,这样豆腐中的钙易于被人体吸收,有利于人体健康。
通过这些热点问题的介绍,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让学生感兴趣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对我们的生活也具有指导意义。
2.加强直观教学。纺织化学中,有很多分子结构、键的形成等难以用言语形容和描述,这需要借助模型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介绍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乙烯的平面结构、乙炔的直线型结构和杂化轨道结构时,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甲烷、乙烯的空间结构模型及杂化轨道模型。这样学生也能很快认识、接受这些结构。另外,也可充分利用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图像和动画,形象、直观的作用于感官,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3.讨论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对上节课某些内容理解不够,作业中存在疑问,书本知识存在争议,可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讨论研究,比如课前几分钟让学生举手提问等方式。此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综合提高。
三、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目前本院选用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单纯的考试模式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程学习过程中可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纺织工业与化学知识的联系》等方面的小论文。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完成对纺织化学内容的复习,学会发现问题,并通过查找教材以外的其他资料解决问题,最后组织形成文章。这样不仅能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自身对专业的理解。因此,考核可采用期末考试和撰写小论文结合的方式,成绩按一定比例分配。
四、加强实践教学
纺织化学是一门需结合实验教学的学科。根据高职高专“培养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兼顾到纺织化学的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教学。
一是基础实验层次,训练学生对常规化学实验仪器的操作规范,主要包括:蒸馏、分馏及沸点的测定,乙酸乙酯的制备,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的性质实验。
二是专业实验层次,结合纺织类专业对纺织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引入项目实验,主要包括:羊毛的洗涤、碳化及蛋白质的性质;苎麻的化学脱胶及纤维素的性质。
总之,纺织化学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化学的基本知识与纺织工业的内在联系,教师多举例子、注重理解、强化记忆。同时,要及时与学生沟通、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是在教、学双方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下展开的,通过以上的教学建议,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们学习纺织化学课程的积极性,并加深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们普遍感到纺织化学并不难学、难记,而是同我们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等活生生的事情紧密相连。这样,纺织化学就会成为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参考文献
[1]刘妙丽.纺织化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纺织专业 第7篇
新疆纺织产业, 与内地纺织发达地区相比具有设备先进, 但技术、管理落后;原料、能源资源丰富, 但产品附加值低, 而导致的纺织企业长期不景气的现状。随着国家、自治区对新疆纺织战略方针的改变及在政策策略上的重视, 提升新疆当地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力量、管理水平、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一批具有研发能力的团队是新疆企业的当务之急, 而如何利用本土的现有资源, 充分发挥本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发展新疆纺织服装的作用, 是值得深思的一项课题。
目前新疆高校纺织教育具有一个一级学科“纺织工程”硕士点及本科“纺织工程”专业 (含纺织工艺与设备、纺织信息管理、纺织国际贸易、纤维检验技术和纺织产品设计) 五个专业方向,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特别是纺织专业是自治区重点学科、批准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具有得天独厚的师资力量及硬件资源。除此之外, 随着“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解决百万人就业政策的实施, 对高等院校以及职业学校进行纺织服装产业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需求量增加, 因此, 除新疆大学之外, 在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轻工业技术学校以及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中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了纺织专业本科、高职和技工的培养工作。面对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纺织专业教育, 如何量体裁衣地构建适合于新疆地区纺织企业的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科研方式, 以达到最大能力地发挥高校在提升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现以阿克苏纺织产业园区为核心的南疆纺织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实地调研为依据, 秉承企业需求是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和科研工作的落脚点的宗旨, 探索新疆高校在教学、科研合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方案, 以期本研究方法及执行方式可辐射至整个新疆地区。
1 以阿克苏纺织产业园区为核心的南疆纺织企业的发展概况
在“三城七园一中心”的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中, 阿克苏产业园区的发展规模已初具规模, 其占地面积73万平方公里, 建设包括棉纺、机织、针织、化纤和农副产品加工区, 及污水处理、热电联产和物流园区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和职工居住配套区建设。到目前调研为止, 共有7个纺织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总投资额达25亿元, 预计年底前45万锭可建成投产。主要包括华孚控股集团一期30万锭棉纺项目, 浙江雅戈尔集团一期10万锭紧密纺项目, 浙江省立天集团一期5万锭纱锭、2条编织袋生产线项目, 浙江永翔纺织有限公司一期10万锭环锭纺、15台气流纺项目, 江苏联发纺织有限公司一期5万锭棉纺项目, 阿克苏巨鹰棉业有限公司一期10万锭棉纺项目, 新疆凤凰纺织有限公司2000万米织布项目等。
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将充分发挥浙江省对口援助阿克苏的优势, 积极推进与浙江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主动做好承接浙江省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引进和吸纳浙江对口援阿的项目和资金, 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带动强、就业带动大的棉纺项目。当然, 就目前的园区发展规模而言, 虽是全疆推进纺织服装园区建设较好的区域, 但与规划建设的规模、企业落地建设以及在生产企业的生产情况而言, 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那么, 推进园区企业的建设, 稳定企业在新疆的长期发展, 当地政府政策的关怀以及企业家们对建设美好新疆的信心是必不可少的双刃剑。除此之外, 新疆本土高校对企业的服务———人才输出和科研技术力量的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正能量。
2 新疆高校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与设想
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发展与否, 人是关键。所谓关键就在于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人员的管理理念与自律、人员的创新精神与团队意识。而高校培养的大专、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在进入企业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训练, 均会快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以及研发人员, 那么,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更重要。这是因为在对阿克苏产业园区中的企业调研中发现, 企业管理人员必谈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员的问题。就高校培养的纺织本科生而言, 普遍存在毕业后能够从事纺织专业的人员少之又少;而进入纺织企业的学生常常会出现坚持不住轮班生产而半途终止工作。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圈:纺织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企业需要人却招不到本科生。就目前的新疆纺织培养人才的现状, 一线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以下为几点建议。
首先, 一线专业教师对目前纺织企业的发展、专业需求的了解是教好专业课的前提。只有对目前使用的技术、设备进行全面了解, 才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有的放矢地传授给学生, 最小限度地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实用性。
其次, 一线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上接受纺织专业的教育比简单的把专业知识教好更重要。对于学生的思想工作, 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固然重要, 但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热爱纺织专业的教育比思政教师更有说服力。专业教师对专业的介绍是以自身经验的教育, 用事实说话的教育更有说服力。
再次, 一线专业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应不断灌输纺织产业特点, 让学生首先在思想上能够接受纺织生产的艰苦环境。当然, 随着科技的发达, 现在的纺织厂生产环境较以前大为改善。
最后, 一线专业教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把一门课教好更重要。实践证明, 走出校门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 书本上知识的使用率是有限的, 更多的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 是面对一项工作,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体现。因此,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 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
因此,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传授专业知识简单, 而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易。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只讲书本知识的简单工作,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是走出校门的学生在自我人生规划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灯塔。
3 新疆高校纺织专业开展科研工作中的建议与设想
身为国家211工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一名教育工作者, 除完成本职教学工作外, 科研任务也是当今高校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而科研工作怎样从实验室走向产业, 实现高科技的转化, 产学研的科研模式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 让高校科研人员走进企业, 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生产,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也是充分发挥现有本土高校科研力量服务于地方企业, 提升新疆纺织行业在技术装备、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实力, 顺利承接产业转移, 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为达到较好的产学研合作效果, 对阿克苏产业园区进行了企业科研能力调研, 发现在园区内落地的纺织服装企业普遍愿意接受与当地高校合作, 其合作意向包括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工艺优化以及员工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理念培训等。因此, 对于高校教师的科研方式与方法,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市场调研, 获得新疆纺织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需求。只有深刻认识企业的需求, 才能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地制定适合于企业发展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才能将产学研合作落实到实处, 因此, 调研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是文献调研, 获得最新纺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及研究状况。通过广泛的文献查阅以及向内地知名纺织院校专家的咨询, 了解与新疆纺织企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工艺等的最新进展、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 以达到准确确定与企业合作课题的研究思路。
再次是理论推理, 实验验证。依据纺织专业基本理论, 选择适合于特定企业技术需求的新产品、新工艺方案, 通过理论推理可行性, 再进行实验调试, 以确定适合于企业规模化生产的工艺参数模型。
最后是教与学, 相辅相成;研与用, 相互促进。为保证能够长期对企业输送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技术人才以及定期对企业内员工进行阶段性继续教育和培训, 将本科生的课堂教育灵活转变为学生在教室中的学与在企业中的教的模式, 即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将研究生培养的方式转化为企业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 将科研内容从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 通过研究生培养、校企课题合作, 提高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度。
因此, 面对企业的需求,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 通过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等一系列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探索, 开辟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高校服务于企业的光明大道, 是高校对教师的要求, 也是社会的根本需求所在。
4 结语
真正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 应该具备远见卓识, 应该具有平衡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的能力和水平。在新疆面临着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的大好形势中, 高校的纺织专业发展应遵循教学与科研并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举、学科与学位点建设互促、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只有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科研改革, 才能真正在新疆纺织与服装产业的大发展中发挥高级知识分子的力量, 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共同促进新疆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丽霞.从行业发展看新疆纺织高等教育的出路[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3 (3) :19-21.
[2]吴军华, 张晓磊, 陆根书.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省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1) :66-98.
[3]王柏华.高校纺织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J].纺织教育, 2009, 24 (5) :25-27.
[4]李光明, 李季鹏.新疆纺织工业发展战略构想[J].兵团职工大学学报, 2000, (3) :32-34.
[5]梁月林.发展新疆纺织工业的基本思路[J].新疆农垦经济, 2000, (6) :26.
[6]陈运平, 陈林心.我国中部六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 (1) :38-45.
[7]黄晓梅, 唐虹.浅论高校纺织专业产品开发创造人才的培养[J].通工学院学报, 2001, (3) :76-78.
[8]郭燕梅.九所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分析[D].山西:山西大学, 2008.
[9]梁惠, 叶伟.新疆纺织行业的接续教育[J].新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9) :170-171.
纺织专业 第8篇
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作为位于绍兴 (中国轻纺城) 的中职学校, 开设有纺织外贸专业和外贸英语专业, 这二个专业学生的就业的主要方向是纺织品进出口的企业, 就必须要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做出创新, 改革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 优化志愿配置,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成为重中之重。
秉着“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特色教学、加强实践创新”的发展战略, 在专业教学上通过改革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一种新型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围绕“学什么?能做什么?为什么学?”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专业领域有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对就业机会的思考, 更好地引导学生就业。同时, 来对学校特色的专业教学做一个创新。
一、进行专题授课, 侧重就业方向
纺织外贸类专业课程要增加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的认识, 了解“学什么”成为首要任务。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掌握外贸操作的各个环节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各种支付方式的运用;掌握各种商务函电的写作;了解纺织品的分类和特性;了解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纺织外贸知识面广泛, 更新快, 采取过去的“满堂灌”的做法容易使学生混淆知识和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必须对课程进行合理的梳理, 把知识分成外贸实务、外贸函电、纺织品知识三大板块, 又把侧重讲述的第一板块外贸实务分成属性、术语、支付、检验、理索赔五大专题, 把第三板块纺织品知识分成纺织材料、纺织面料、服装面料三大专题, 分别进行授课, 让学生条理清晰, 对将来将要从事的专业领域有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二、运用案例教学, 明晰就业领域
所谓案例教学法, 就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 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运用典型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当中相互协作, 积极思考, 提升学生自身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纺织外贸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大都是一些与现实操作紧密相关并且在学生的周边 (中国轻纺城)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这些案例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他们主动思考,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就业的领域, 懂得“能做什么”, 使将来就业方向更加具体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多媒体的便利, 选择国内外最新案例, 结合信用证诈骗, 探讨支付方式的合理选用和安全控制;结合知识产权纠纷, 探讨在定牌中性时的商标协议。同时, 适当地提问能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也可以利用课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支持的决策方案, 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深化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 同时就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查阅资料,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组织热点讨论, 关注就业前景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讨论, 围绕当前纺织外贸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的外贸政策进行分组辩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动作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纺织外贸专业对家乡地域经济建设的历史使命感, 了解“为什么学?”同时也给学生树立就业的信心。例如针对贸易壁垒问题, 事先要求学生课外观看“中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等相关视频, 课堂针对如何避免壁垒损失进行讨论, 之后教师总结并延伸纺织印染、后加工, 转口贸易等相关概念。另外, 适当插入科普短片, 介绍最新纺织环保技术,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引发学生更深入地对创业机会与就业前景的思考。再次, 大部分学生就业选择家庭周边环境, 结合绍兴本地纺织外贸发展前景和就业市场进行讨论。据不完全统计, 绍兴目前共有纺织外贸企业2 000多家。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 新经济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市委、市政府又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所以纺织外贸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在课堂讨论中, 可以通过分组或者辩论的形式增加趣味性, 同时也激发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讨论结束后, 教师的适当点评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也是对学生参与的一种肯定,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落实调研实践, 深入就业一线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深入一线, 把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并在实践中加深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其一, 我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家乡的纺织类配套企业, 让学生感受到当地经济结构中的比例, 增强产业链意识, 提高发展家乡经济的责任感, 进一步加深“为什么学?”其二, 带领学生到轻纺市场、印染工厂、纺织工厂等进行短期的认知实习, 让学生接触企业一线, 以明确学生就业的目标。其三, 结合纺博会、窗饰展等在柯桥举办的纺织类展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 比如校园英语角、外贸知识大赛、校服设计大赛等等, 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融合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其四, 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创新创业项目, 培养学生就业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五, 鼓励并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家乡的纺织企业进行实习, 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五、进行调查反馈, 评介教学效果
加强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沟通, 及时反馈学生的接受程度, 并以此调整教师的授课方式, 了解学生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不断检测自己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同时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 在教学中进行不断完善, 从中看出学生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的收获, 对所学的专业、就业市场的认识程度和对就业的信心的提升程度, 评介教师的教学效果, 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姜玉素.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 2011, (93) .
[2]孙淮滨.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 2011, (4) .
[3]绍兴县政府工作报告[Z].2013.
[4]绍兴市政府工作报告[Z].2013.
纺织专业 第9篇
1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评价模式改革的思路
加大学校、企业、社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的力度, 通过过程考核、常规考试、技能竞赛和德育考察, 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在专业教学、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和教学实习等环节引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劳动部门的面料设计师、针纺织检验工的考证, 引入社会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 使其真正参与到课程学习及考核全过程中来。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来发掘和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优势, 让学生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
2 构建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评价体系框架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项目团队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了行业、企业、社会、学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方参与、分项考核”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形成了由项目/任务式课程评价、理实一体化/实训课程评价、考证评价、实习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模块组成的评价体系文件。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结构图见图1。
2.1 项目/任务式课程评价
大部分核心课程如《纺织材料鉴别》、《纺织面料设计》等课程均采用项目/任务式教学模式, 评价模块由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组成, 过程性评价占60%, 成果性和总结性评价占40%, 将学生作品、成果、参与各类技能比赛的成绩和社会活动效果纳入课程成果性评价。见表1。
项目/任务式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占60%比重) 主要考核学生完成任务或项目的情况, 由若干个任务/项目组成, 每个任务的评价内容包含综合素质占30%, 专业能力占70%。综合素质主要考核学生的考勤、卫生安全操作规范、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及团队合作等;专业能力主要考核项目工作过程熟练程度、工作进度和产品作品质量等等, 具体专业能力项目可根据不同课程进一步细化。每一项考核指标均确定分值比重并采用学生自评20%、组评30%和师评50%的评价方式, 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项目任务进行评价, 学生对本次项目任务过程及课程表现进行记录和自我评价,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及企业评价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定。
2.2 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课程评价
理实一体化/实训课程的评价由4个模块组成 (知识运用能力20%、实践技能20%、学习能力30%和综合素质30%) , 注重过程考核, 可以采取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以理论基础知识运用为依据, 以行业标准为测评标准, 通过实操训练, 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在对应岗位职业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基本实践技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
2.3 专业理论课程评价
学生理论课程评价由3个部分组成 (综合素质占30%, 学习能力占30%, 知识能力占40%) 。知识能力通过阶段性测试、课堂练习、段考和期考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学习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完成作业及课堂表现、活动表现情况。其中每项的细化比重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自行设计。
2.4 考证课程评价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相应考取工种为纺织面料设计师、针纺织品检验工和织布工, 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各占100分, 理论和实操都达到60分以上方能获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
2.5 顶岗实习评价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顶岗实习的评价方法根据学校制订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实施。专业实习成绩由实习阶段小结成绩、实习报告成绩和实习鉴定成绩3部分按30%、50%、20%比例组成, 以百分制计分, 实习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
3 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情况
3.1 选择实践班并指导实施
项目组选择了纺织12、纺织13两个班级作为试点班进行实施, 首先召开全体专业教师会议, 对考核评价指标进行解读、宣传和说明答疑, 统一认识。召开学生动员会, 就学生考核评价的目的、意义及实践操作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说明, 并就企业参加评价的相关事宜与企业技术专家达成了一致意见。
3.2 开展实践研究并适时监控对比
2013/2014年上学期对纺织12、纺织13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行, 每个评价模块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实施, 并与2012/2013年下学期的学生表现进行对比。2013/2014年下学期开始, 在纺织专业全部课程进行实施并进行实施前后对比。2014/2015年上学期, 将该评价模式推广至针织工艺专业和棉检丝绸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实施。通过对比, 总结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的效果,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以确保考核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
4 完成情况及成效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 使用新的考核评价模式以后, 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教学成效显著。企业认可度得到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综合测评合格率达98.2%, 企业对学生评价优良率达85.0%, 毕业生双证率达99.0%。
4.1 课堂教学效果改善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实施, 使学生的总评成绩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平时参加各个项目、各个任务及作业、课堂等方面的表现, 不再单纯以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评价结果, 学生意识到平时过程表现的重要性, 学习态度逐步端正, 逐渐自觉遵守上课的规范要求, 促进他们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完成每一次作业和项目。
以过程性评价为载体的学生新的考核评价体现了对学生日常工作行为的管理和评定, 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 通过评价, 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记录, 认识到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成果, 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充满自信, 比以前更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从各班级的《项目任务评价》中学生的“过程记录”和“课堂表现”反馈的情况看, 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评价, 说明了新的评价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4.2 实施新的评价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大部分课程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评价, 将学生平时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等纳入考核的范围, 增加了社会活动、作品质量和竞赛成绩的比重, 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任务, 体验完成作品的喜悦。通过社会活动和生产/操作实践, 学生养成踏实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动手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互帮互助, 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普遍提高, 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模拟生产岗位情境中初步获取和建构职业能力。学生技能水平稳步提高, 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作品展恰会上, 纺织专业学生获民族技艺比赛一等奖1项, 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二等奖2项, 三等奖1项。2014年11月纺织专业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技能大赛, 参赛作品融入壮锦元素获得专家好评, 获三等奖2个, 优秀奖2个。
4.3 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了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
企业 (行业) 、社会、学校、学生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学生学习的评价, 形成了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鼓励学生自评、互评, 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 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自控意识, 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 在健全学生的人格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互评可以起到互相督促、互相学习的作用;企业参与评价突出了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使学生的作业活动标准与企业标准对接, 使学生能顺利实现学生到员工的转化, 明确专业技能的重要地位。
4.4 评价体系改革促进了老师专业成长
教师在参与改革实践过程中, 不断将改革设想和目标渗透在教学评价设计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教学案例与实践经验, 编写了专业技能实训教材, 初步构建了有效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以及可操作的评价方案。而项目任务式课程评价和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的有效实施, 需要教师掌握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 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 这将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在反思与探索中, 教师实现了理论的升华与能力的提升, 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 评价体系改革突出了关键能力培养
学生学习能力、运用信息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关键能力在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评价改革实践通过探索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促进关键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将以上能力作为评价内容的重要方面, 并将之渗透在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中, 使教学评价更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5 评价体系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5.1 在考核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 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 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 有效地判断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 为他们提出适合个体发展的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
5.2 在考核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加大社会参与力度
在实施“多方参与、分项考核”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尽管社会、行业企业参与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的评价, 但实施的覆盖面还不够广, 要保障多元评价活动常态化,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评价的功能, 还需建立与之配套的保障体系, 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并加强过程性管理, 使得评价考核方案能够长期贯彻实施。
摘要: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了行业、企业、社会、学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方参与、分项考核”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 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教学成效显著。企业认可度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纺织专业 第10篇
培育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而创新来源于实践, 加强实践训练作为工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着力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现代纺织工业的产业格局演化推动了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 产学研一体化的理念已经渗透到诸多纺织类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要围绕产业的需求, 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安排要为素质型、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作为高校与社会资源合作创新的新模式,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制度保证和物质支持, 综合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 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力资源, 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受益, 促进教育与产业部门的共同进步。
1 实践基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已失去了传统的人力、资源优势, 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亟待解决,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性, 对纺织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2,3]。纺织专业硕士正是适应这种需求, 针对工厂一线培养既有较好基础知识, 又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型高级人才。高等学校与相关纺织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媒介[4], 一方面, 满足企业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纺织研究生实践基地不但有完整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 而且与市场接触紧密[5], 在学院科研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能更好地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 节约科研成本, 将学校的科研成果直接与生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之间互相交流、资源共享, 从而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2 选定实践基地
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是河北省内唯一一所拥有纺织专业的本科院校。依靠自身的学科优势, 多年来与省内多家纺织企业共同承担了多项科研任务, 与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实践基地的筛选过程中, 学院将“拟建立实践基地计划书”向社会公布, 并对以往合作企业发出邀请, 最后根据企业申请进行筛选, 并组织专家团前往, 对企业规模、科研设施和工作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 最终选定共建实践基地的企业。
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在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 有基于新型纤维的纺织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绿色纺织化学品与纺织品节能生产技术的研究, 纺织品染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服装功能性研究与服装设计, 服装成衣化过程与营销管理研究五个研究方向, 硕士生导师21人, 形成了5大研究团队, 支撑了基地建设的人才基础。依据本校办学特色及学科优势, 结合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 最终选择合适的研究生研究方向, 深入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建设活动。纺织服装学院在先进纺织材料与加工技术, 金属柔性防护织物, 牛仔面料与服装节能节水加工技术方面特色明显, 因而选择了河北泊头圣仑纺织、高阳宏润纺织和河北新大东纺织集团等企业作为研究生实践基地, 发挥了学科优势。
3 实践基地管理运行
学院作为校企实践基地建立与管理的主体, 结合不同企业各自特点, 制定具有各企业特色的管理制度。企业相应成立实践基地的专门管理机构, 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切实发挥企业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3.1“双导师”模式
为了保证实践基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全面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资源优势, 对实践基地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 即学校导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 研究生在校完成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后, 到企业参与或单独完成科研项目。
3.2 选题及培养计划制定
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体系, 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明确质量标准, 改革管理与考核办法[8];研究生培养选题一般围绕实践基地的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进行, 充分考虑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专长, 使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促进企业科研进步, 强化学校与实践基地的长期合作。
3.3 学生管理问题
学校与企业联合组织“生产管理安全常识”讲座, 一方面, 确保实践基地研究生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 预防可能因缺乏生产经验、操作不当等对生产带来的影响, 给企业造成损失。同时为了保证在实践基地进行学习的研究生学习、科研的顺利进行, 要求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研究生宿舍, 并配备网络等相应设施。
3.4 保证培养质量
实践基地的管理采用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 在实践基地设有专人负责基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 学院定期赴实践基地对研究生进行考察, 并不定时进行抽查。严格按照培养计划进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答辩和毕业答辩等环节, 并对研究生的实验进度、论文发表和基地表现等计入量化考核标准。
3.5 建立激励机制
企业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 实践基地的运作必定会耗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 为了保证基地培养的长期持续性, 实现优势互补, 学院利用自身教学、学术优势, 相应对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一定培训, 弥补其理论知识的不足;对企业现存的科研难题, 可优先作为实践基地研究生的培养选题, 为企业解决一定的科研难题;为了拓宽资金渠道, 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申请项目, 吸引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投入到培养基地的建设, 真正达到双赢, 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同时, 学院安排研究生到国内同类的先进企业参观学习, 使研究生能为实践基地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研究生与基地共同发表论文, 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教育和督促研究生珍惜实践机会, 企业和校内导师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补助, 建立研究成果奖励机制, 鼓励研究生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提升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实践基地建设效果
几年来依托纺织学院承建的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与央企中纺集团共建“先进纺织材料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与省内多家大中型企业共建了“研究生校外创新培养基地”10个, 在“功能性纺织品研究与开发”、“高聚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等方面培养研究生30余名, 承担并完成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项目50余项,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 桑麻纺织科技奖1项, 发明专利11项, 各类发明奖、服装设计奖、服装表演奖等奖40余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0余篇, 三大索引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近20部。与企业共同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全部到企业关键技术岗位工作, 成为了企业的科技骨干, 实践基地中2家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2家建立了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实践基地的建设为纺织行业的人才培养、技术进步以及河北纺织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 结语
实践基地的建设加深了学校与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的协作与互动关系, 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基地研究生进行选题和制定培养计划, 把学校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与企业对高层次人才应用能力的需求结合起来, 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 切实提高了实践基地研究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综合提高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企业专家在与高校合作过程中, 强化了自己的理论化水平, 吸收先进的科研技术,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业务水平, 为企业的科研创新注入了活力。同时, 校企双方在共同完成实践基地研究生的培养的过程中, 不断增进了解, 从而不断催生新的合作项目, 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为纺织学院与更多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培养基地, 奠定了基础, 拓宽了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悦, 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4 (3) :113-115.
[2]董震, 丁志荣.产业升级加速背景下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实践[J].纺织教育, 2012, 27 (1) :99-101, 104.
[3]张淑洁, 王建坤, 王瑞, 刘雍.国内外纺织学科与高等教育现状及内涵的发展趋势分析[J].黑龙江纺织, 2011, (3) :21-24.
[4]曹健, 司伟.纺织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探析[J].国外丝绸, 2005, (6) :29-30.
[5]张云等.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 2011, 39 (14) :166-167, 182.
[6]姜志胜等.基于“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环节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4 (12) :21-23.
[7]胡喜生, 邱荣祖, 张正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5) :106-107.
纺织专业 第11篇
[摘 要]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在纺织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有必要对纺织专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本文首先对数学建模方法在纺织学科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概括;然后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纺织专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纺织 数学建模 人才培养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04-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建模方法对纺织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开展基于数学建模能力的纺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数学建模在纺织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提高纺织专业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建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纺织专业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为纺织学科和纺织行业的发展贮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1]
一、数学建模方法在纺织学科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
在研究和解决有关纺织方面的问题时,往往涉及因果关系或演化规律的确定,所研究对象或系统的评价、分类、预测和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通常都需要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进行求解。例如,借助经典数学方法可以分析和预测纱线的强力变化、解释成纱张力的变化规律和获取纱线的形态特征等问题[2];应用统计数学方法研究和解释纱线强力与纤维强力之间、亚麻纤维线密度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仿真织物悬垂性与经纬密度以及抗弯长度的预测模型等问题;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亚麻涤纶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定量关系和进行织物热湿舒适性的评价等问题;应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细纱条干与前纱半制品条干之间的关系和研究织物洗涤的缩水规律等问题。另外,还能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解决织物风格或织物性能的评定和预测问题;应用偏微分方程方法研究织物的热湿传递问题;应用多项式拟合方法研究织物染色配色问题,等等。总之,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在纺织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可以说无处不在。
二、数学建模能力在纺织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纺织专业学生,结合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同时结合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纺织专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实践
对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在许多概念和结论的引入或推导的过程中,都蕴含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3]针对纺织学科本科专业高等数学课程,通过恰当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实例阐释数学建模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向学生展示数学建模的特点和魅力。例如在介绍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时,可以借助椅子能否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的问题阐述其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在引入导数概念时,通过平面曲线的切线斜率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两个典型问题,阐明其相对变化率的极限本质,当然也可以借助经济学中的成本变化率和人口问题中的出生率等实例引入导数的概念;在介绍微分方程的应用时,可以借助人口问题中的Malthus模型和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向学生展示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其他诸如曲线弧长、曲面面积、空间立体的体积和质量等许多物理量计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导过程都蕴含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总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自然地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能够充分地向学生展示数学建模的特点和魅力,初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二)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实践
在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中,需要通过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动手和动脑训练,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维方法和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4]针对纺织学科本科专业进行的数学建模课程教学,要结合纺织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纺织方面的问题,选取在纺织问题中应用相对较多的建模方法进行讲授,同时还要和纺织方面的实例进行有机结合。这种有选择地讲授数学建模的内容和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让纺织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建模方法的同时,还能和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加深数学知识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介绍统计数学建模方法时,可以通过研究纤维性能与气流纱性能之间的关系学习多元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在介绍模糊数学建模方法时,可以通过织物风格分类研究的实例学习模糊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建模方法;在介绍灰色系统分析方法时,可以通过研究织物洗涤缩水规律问题学习灰色预测建模方法和求解问题的具体过程,等等。总之,在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建模方法与纺织问题的结合,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不断加深纺织专业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高纺织专业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和水平。
(三)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实践
每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所有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包括纺织专业的学生,在赛前培训阶段要求参赛学生认真学习各种数学建模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优秀论文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技巧,分析优秀论文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文章的结构,并通过模拟问题对参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些系统全面的训练,能够不断地巩固和加强学生数学建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赛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建模方法分析和研究专业方面的问题,在不断实践中巩固和加强应用数学建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纺织专业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应用回归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分析和研究纺织方面的一些典型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与前面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活动相比,这里让学生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深入本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中,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纺织专业课程教学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实践
纺织专业课程教学中对纺织专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侧重于专业领域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密切联系专业实际,结合专业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将会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纺织专业课程涉及纤维材料、纺织工程、染整技术和服装工程等诸多研究方向,其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在纺织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督促学生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启发学生建立合适的模型进行求解,并指导学生书写具有研究性的论文或实验报告,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研究或实践的结果。这里关键是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查阅和搜集资料、如何开展研究等。这样不仅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也是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使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继续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应用,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上述的教学模式,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有机地融入纺织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全面提高了纺织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系统地培养了纺织专业学生应用数学建模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结束语
针对纺织专业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能力方面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需要数学任课教师和纺织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团结协作制订系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开展纺织专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提高了纺织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而且提高了纺织专业学生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基于数学建模能力的纺织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 注 释 ]
[1] 沙元霞.基于数学建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112-114.
[2] 卢芳.夏季棉麻型面料的风格评价与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2008:1-11.
[3] 李明.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32-47.
[4] 曲良辉,周德文,姜永艳.中外合作办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6):147-148.
纺织专业 第12篇
关键词:纺织机电,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方法,第二课堂
新型纺织机电专业是纺织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的融合, 是以机电一体化为基础, 集机械制造、微电子、计算机、现代控制、传感检测、信息处理、液压气动等技术于一体的复合技术, 具有机、电、计算机与纺织相结合的特点。制定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教学体系中一切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元素, 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和考试评价制度。
(一) 新型纺织机电专业群培养目标
根据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需求, 毕业生除了应具备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以外, 还应具备几种职业能力:掌握纺织机电设备性能、结构、使用、维修以及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机械测绘制图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的能力;具备纺织机械设备的维护、维修、管理能力;具备纺织机械设备的生产、调试、检验能力;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专业英语资料、产品说明书;具有较强的纺织机电设备操作能力、设计能力。
(二) 构建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1. 理论教学体系的三条支线和四大模块。
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认识的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对整个理论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其中理论教学体系有三条支线汇总到一条总线和逐步递进的四大模块组成:三条支线分别是机械支线、电气支线和纺织支线, 四大模块即综合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四大模块及其组成如表1所示。综合素质模块由政治思想教育模块、身体与心理素质教育模块、人文素质教育等模块组成, 其功能是体现关键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教学模块由机械基础模块和电子基础模块, 包括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模块、机械制图模块、机械基础模块、电工技术模块、电子技术模块。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模块使学生了解零件的互换性的概念, 了解互换性的重要性, 了解几何量误差的概念, 掌握公差标准及如何正确使用公差标准;机械制图模块主要掌握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方法;机械基础模块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综合运用机械类基础知识的能力;电工技术模块掌握电机、电器、电子、继电-接触器控制、微型计算机与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电量和非电量测试技术和安全用电等基本知识。电子技术模块使学生了解常用的半导体器件, 熟练掌握三极管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 理解门电路的概念, 掌握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了解时序逻辑电路、寄存器及计数器的工作原理, 能用波形图分析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工作原理, 了解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的工作原理。专业基础教学模块体现机电专业一般能力的培养。专业核心模块由机械基础提高模块和电子基础提高模块及纺织基础模块组成, 包括纺织技术基础模块、传感器应用技术模块、液压与气动技术模块、自动控制基础模块、单片机应用技术模块、交直流调速系统模块组成。纺织技术基础模块主要掌握各种天然和化学纤维纺纱、织造的工艺过程和基本作用原理以及织物组织与设计的基本知识;传感器应用技术模块主要掌握熟悉各种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并能根据使用要求进行查表选型, 掌握几种常用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会分析典型传感器的应用电路;液压与气动技术模块主要掌握液压与气动常用元件及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 能够对纺织机械典型的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初步的分析;单片机应用技术模块主要掌握常用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编置指令、程序设计方法、一般应用程序设计、掌握典型机电设备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特点及分析方法、并有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技能, 具有改造、革新一般机电设备控制电路的基本能力;交直流调速系统模块主要掌握各种交直流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方法、机械特性、运行特点及适用场合, 主要是培养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方向模块由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块、纺织电气控制与PLC模块、纺纱设备维护保养技术模块、机织设备维护保养技术模块、纺织电气设备等模块组成。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块主要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部体及其机械系统、接口、检测系统、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纺织电气控制与PLC模块掌握机床电器控制的原理, 了解PLC的种类、特点, 掌握PLC的基础知识, 掌握自动控制设备的原理、调试和维修知识;纺纱设备维护保养技术模块主要是培养纺织机电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机织设备维护保养技术模块掌握主要机织设备与工艺, 以及使用方法和维护原则, 掌握常用机织设备的结构、常见故障、造成故障的原因及排除方法;纺织电气设备模块掌握纺织设备电气原理和结构, 使学生掌握纺织设备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了解该技术在纺织行业上的应用, 初步具有纺织设备电气控制的设计能力和维护能力。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功能更趋完备, 知识到能力迁移的途径更为清晰, 彼此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关联, 形成了彼此互动、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系。
2. 三条支线和四大模块之间的关系。
三条支线和四大模块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用人单位和专业的要求进行调整的, 例如纺织机械中广泛应用了气动控制技术, 如混棉机的喂棉控制、棉卷加压、罗拉加压、络筒机的气流捻接、浆纱机的制动、加压、喷气织机的气流引纬等。所以开设气动PLC控制实验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 结合纺织机械中气动技术的应用, 了解并掌握各种控制气路, 为以后进入纺织厂打下基础。往届纺织机电专业毕业的学生, 在纺织企业工作过程中遇到过气动控制方面的技术改造, 如果在校期间不开设气动控制课程, 那么生产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时, 感觉有难度, 所以学生掌握气动控制知识很有必要。另外, 由于气动实验台分继电器控制和PLC控制两部分, 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传统纺织机械采用的继电器控制气路有所认识, 又对现代新型纺织机械采用PLC控制的气路有所了解。
(三)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理论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在专业发展方面, 以纺织机电特色专业链为依托, 努力形成专业链与产业链双链对接;在课程体系上, 着重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养, 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结合;在考核体系上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在教学模式上, 树立职业能力中心意识, 职业素质目标意识, 构建相互渗透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课程体系上, 构建实践教学321模式, 推行一书多证教育, 实践教学针对性强, 课程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主导理念, 积极探索并实施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场所多元化以及评价方法的综合化。
1. 改革教学方法, 实施教学无缝,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更加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生产企业的需要, 实施教学无缝, 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实施网络教学, 对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极为重要。教学无缝, 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主要为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 按照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遵循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 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 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形式上的改革首先要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进行改革, 在一言堂上课的基础上增加讨论课的教学形式, 效果非常明显。讨论课内容分为主动式讨论和被动式讨论, 主动式讨论就是由学生提出讨论问题, 而被动式讨论则由教师给出讨论题目。讨论题目大致分为4类, 即基础性讨论题、理解性讨论题、发挥性讨论题及批判性讨论题, 将原来教师的一言堂的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变为上课、讨论、总结相结合的3段式教学形式。如在电机传动控制课程教学中, 做2个专题讨论, 一个是关于“直流调速方法”的讨论, 一个是关于交流调速方法的讨论。针对这2个问题, 每班选取2名学生在讨论课中做总结发言。此外, 理论课程中还嵌人了实践教学项目, 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安排了画机构运动简图实训项目:单片机课程和PLC技术在实训室上课, 边讲、边做、边练;单片机、模电、数电、电机与控制、调速系统等课程中有实验课;纺织技术基础有现场教学等实践项目。在纺织设备维修中, 改变了以前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教学的方法,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开展多方位的课程改革,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 按照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遵循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 以技能训练为核心, 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 (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工艺知识) , 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 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 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些互相联系、循序渐进的模块实训, 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 以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一方面, 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后续的理论课程;另一方面, 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保证。知识模块与能力模块的教学互动, 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既各自分离, 又相互融合, 形成整体, 特别是能力模块教学体系, 从组织到教学环节都独立, 彻底改变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局面, 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为主的特点。
3. 采用任务驱动型项目式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项目引导法的教法设计: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子项目, 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学习, 并在网络实验室进行全部课程教学, 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实训项目并在每个项目完成后进行考核,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 从而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 将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实训融为一体。以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项目为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的项目教学, 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并赋之于应用。
4. 采用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将教学课件、动画、录像 (中、英文) 等教学资源上网, 便于学生自学;还将部分习题和答案上网, 便于学生自我了解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网络平台, 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料, 使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上面找到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知识内容, 可以推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与他人共同学习往往能够增加个体对学习的投入, 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够拓展个体的思维、提高理解力、培养创新能力。
(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纺织专业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