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阅读答案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阅读答案(精选7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阅读答案 第1篇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②远,天寒白屋③贫。

柴门闻犬吠④,风雪夜归⑤人。

【注释】

①芙蓉山:地名。②苍山:青山。③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④犬吠:狗叫。⑤夜归:夜晚归来

【译文】

远处青山迷蒙,我在风雪途中艰辛地跋涉着。天色已晚,在一山村人家投宿,只见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我在茅屋中已就寝,忽在卧榻上听到犬吠声不止,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阅读训练及答案】

(1)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寒 白 贫)

(2)首句“日暮苍山远”中的“_____”点明时间,正是傍晚。“_______”,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日暮 苍山远)

(3)整首诗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时间顺序)

(4)诗歌在用字上,“柴门”上承“_____”,“_____”遥承“天寒”,而“_____”则与“日暮”衔接。

(白屋 风雪 夜)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阅读答案 第2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芙蓉山:今湖南桂阳,宁乡等地均有芙蓉山,未知实指何处。

一二句:写旅客投宿时之所见所感。意谓暮色苍茫,山路漫漫;天冷地冻,茅屋贫寒。白屋:犹茅屋。多指贫民住的简陋屋舍。

三四句:写主人与旅客之所见所感。意谓主人听见柴门犬吠声,出来一看风雪之夜有人投宿;旅客听见柴门犬吠声,喜出望外风雪之夜有处可投宿。

赏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阅读答案 第3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 简单质朴, 言约意丰。要想很好地品读这首诗, 就要准确深入地解读这首诗中的意象, 尤其是“柴门”意象。要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作者笔下的“柴门”, 才能体味诗歌那深刻丰厚的内涵。

一.柴门古朴素淡的美学风格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柴门”是贫寒荒凉的标志, 作者把简陋原始的柴门置于荒原之上, 写出了山野的荒凉空旷, 古朴苍凉;“柴门”也是朴素而简陋生活的写照。这里“日暮”“苍山”“天寒”“白屋”“柴门”“犬吠”“风雪”等一系列意象, 展现的低矮茅舍, 在寒冬黄昏中更显得简陋、沧桑、荒凉, 但又显示出其古拙、朴质素淡的和谐之美, 充满自然本色, 散发着原始的真美。古朴素淡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追求,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方面追求现实世界的繁华美景、美味享受;一方面, 又在艺术世界里返归原始的简单质朴, 欣赏古拙淡雅朴素之美。“柴门”, 最能体现这种质朴简陋素雅之美。在作者的笔下, “柴门”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 蕴涵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远山天寒的柴门, 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若隐若现, 浸透着作者的惆怅寂寞孤独, 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古朴苍凉, 画中有诗, 画中有情, 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孤凄惆怅感伤情怀, 但凄凉里有几分心安自得, 感伤里也有些许愉悦, 虽然伤感, 但很优美。

二.柴门家园的象征

柴门的真正意义在这里是守护, 是对家园的守护, 对宁静的守护, 也是对诗意的守护, 心灵的守护。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日暮黄昏, 天寒地冻, 孤独前行的诗人, 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来到了柴门前。这里的门, 有丰厚的意蕴:一是家园的象征。它牵系着远行者的归来, 是诗人羁旅之时暂得的寓所, 躲避着风雪, 获得温馨与安宁;二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它呼唤着飘零异乡、历尽艰辛、饱经沧桑的诗人回归诗意家园 (精神家园) 躲避世间风雨。这蕴含着作者羁旅他乡, 漂泊无依, 心灵疲惫, 渴望超越现实, 追求心灵宁静, 追寻心灵家园, 获得心灵的回归、精神的超脱。“柴门”一扇, 隔开了两个世界, 门里是家园, 是温馨, 是呵护, 是暖意融融, 是爱意绵绵;门外是荒野, 是风雪, 是坎坷, 是冷风飕飕, 是雪花飘飘。柴门, 温暖着“夜归人”疲惫的心灵。所以柴门大多在深山野岭, 人烟稀少的地方, 行人经过漫长的旅途, 疲惫不堪, 远远地看到柴门, 内心就会漾起无比的幸福之感, 他从“柴门”这里看到的是亲切温馨。这里的风雪夜也有象征意蕴。一方面是写实, 作者刘长卿一生坎坷, 宦海沉浮。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羁旅他乡。那宦游漂泊、孤独天涯之感此诗展露无遗, 陈邦炎赏析此诗时就认为:“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 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 都不言自见, 可想而知了。” (《唐人绝句鉴赏集》第77页) 另一方面是象征, 展现了作者宦海追求时的坎坷艰辛, 仕途不顺。因此,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中遭受风雪的伤痛与不幸, 而且又深蕴作者回归后的温馨与愉悦, 更有心灵的感悟, 精神的超脱, 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仕途的艰辛坎坷失意和内心无限的感喟。正如明朝唐汝询《唐诗解》评价此诗云:“此诗直赋实事, 然令落魄者读之, 真足凄绝千古。”

三.柴门隐逸的象征

柴门在山间林丛, 它的前方是田园, 是山林, 主人常常站在柴门边, 看着眼前的桑麻, 望着远处的疏林, 自有一种超脱隐逸的风范。“柴门”的里外都是宁静, 所以, 柴门就有了回归自然、追求宁静自适之感, 是隐逸的象征。

柴门挡不住风, 挡不住景, 它就是这么习惯性地随意一掩, 把嘈杂挡在了外面, 把宁静留在了里面。走进柴门, 就走进了自己, 吟咏、冥想, 闲适自得, 惬意无限。作者刘长卿早年生活困顿, 屡试不中, 直到四十多岁才中第。然而仕途坎坷, 曾两次被贬。为了生计和仕途, 他抛妻别子, 背井离乡, 在权贵和要门间奔走, 但一直失意待官, 内心苦闷。终于他在人生黄昏之时, 厌倦了仕宦官场, 渴望恬静闲适的诗意人生。“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柴门”召唤着作者回归自然, 回归田园;“风雪”意味着艰辛与寒冷, 而能得以“夜归”, 蕴含着作者的归隐之趣与超脱后的温馨, 也是作者遭受磨难后心灵的感悟。在风雪中夜归, 其象征意味很明显。“日暮苍山”“天寒白屋”“柴门犬吠”“风雪夜归”, 诗歌中四幅画面在对立中求统一, 在交织中融于一体, 余味不尽, 能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风雪归人”不畏风急山高、雪深路险, 如期而归;“犬吠柴门”, 这如画诗境, 熔铸着诗人和读者共同的情感和精神共鸣, 激跃着读者强烈的内在感受。

参考文献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阅读答案 第4篇

【关键词】古朴素淡;精神家园;隐逸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刘长卿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名篇佳作,历来为人所喜爱,这主要是缘于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古朴、落寞、荒凉、旷远的诗意境界。阅读该诗,可从中体味到失意多味的人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体验。人生难能事事如意,而销蚀苦闷郁气,超越现实,获得心灵慰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契合了中国人这种潜在的、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与心理需求,能在更高的层次上使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心灵的慰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简单质朴,言约意丰。要想很好地品读这首诗,就要准确深入地解读这首诗中的意象,尤其是“柴门”意象,要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作者笔下的“柴门”,才能体味诗歌那深刻丰厚的内涵。

一、柴门——古朴素淡的美学风格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柴门”是贫寒荒凉的标志,作者把简陋原始的柴门置于荒原之上,写出了山野的荒凉空旷,古朴苍凉;“柴门”也是朴素而简陋生活的写照。这里“日暮”“苍山”“天寒”“白屋”“柴门”“犬吠”“风雪”等一系列意象,展现的低矮茅舍在寒冬黄昏中更显得简陋、沧桑、荒凉,但又显示出其古拙、朴质素淡的和谐之美,充满自然本色,散发着原始的真美。古朴素淡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追求,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方面追求现实世界的繁华美景、美味享受;一方面,又在艺术世界里返归原始的简单质朴,欣赏古拙淡雅朴素之美。“柴门”,最能体现这种质朴简陋素雅之美。在作者的笔下,“柴门”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蕴涵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远山天寒的柴门,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若隐若现,浸透着作者的惆怅寂寞孤独,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古朴苍凉,画中有诗,画中有情,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孤凄惆怅感伤情怀,但凄凉里有几分心安自得,感伤里也有些许愉悦,虽然伤感,但很优美。

二、柴门——家园的象征

柴门的真正意义在这里是守护,是对家园的守护,对宁静的守护,也是对诗意的守护,心灵的守护。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日暮黄昏,天寒地冻,孤独前行的诗人,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来到了柴门前。这里的门,有丰厚的意蕴:一是家园的象征。它牵系着远行者的归来,是诗人羁旅之时暂得的寓所,躲避着风雪,获得温馨与安宁;二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它呼唤着飘零异乡、历尽艰辛、饱经沧桑的诗人回归诗意家园(精神家园)躲避世间风雨。这蕴含着作者羁旅他乡,漂泊无依,心灵疲惫,渴望超越现实,追求心灵宁静,追寻心灵家园,获得心灵的回归、精神的超脱。“柴门”一扇,隔开了两个世界,门里是家园,是温馨,是呵护,是暖意融融,是爱意绵绵;门外是荒野,是风雪,是坎坷,是冷风飕飕,是雪花飘飘。柴门,温暖着“夜归人”疲惫的心灵。所以柴门大多在深山野岭、人烟稀少的地方,行人经过漫长的旅途,疲惫不堪,远远地看到柴门,内心就会漾起无比的幸福之感,他从“柴门”这里看到的是亲切温馨。这里的风雪夜也有象征意蕴。一方面是写实,作者刘长卿一生坎坷,宦海沉浮。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羁旅他乡。那宦游漂泊、孤独天涯之感此诗展露无遗,陈邦炎赏析此诗时就认为:“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唐人绝句鉴赏集》第77页)另一方面是象征,展现了作者宦海追求时的坎坷艰辛,仕途不顺。因此,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中遭受风雪的伤痛与不幸,而且又深蕴作者回归后的温馨与愉悦,更有心灵的感悟、精神的超脱,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仕途的艰辛坎坷、失意和内心无限的感喟。正如明朝唐汝询《唐诗解》评价此诗云:“此诗直赋实事,然令落魄者读之,真足凄绝千古。”

三、柴门——隐逸的象征

柴门在山间林丛,它的前方是田园,是山林,主人常常站在柴门边,看着眼前的桑麻,望着远处的疏林,自有一种超脱隐逸的风范。“柴门”的里外都是宁静,所以,柴门就有了回归自然、追求宁静自适之感,是隐逸的象征。

柴门挡不住风,挡不住景,它就是这么习惯性地随意一掩,把嘈杂挡在了外面,把宁静留在了里面。走进柴门,就走进了自己,吟咏、冥想,闲适自得,惬意无限。作者刘长卿早年生活困顿,屡试不中,直到四十多岁才中第。然而仕途坎坷,曾两次被贬。为了生计和仕途,他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在权贵和要门间奔走,但一直失意待官,内心苦闷。终于他在人生黄昏之时,厌倦了仕宦官场,渴望恬静闲适的诗意人生。“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柴门”召唤着作者回归自然,回归田园;“风雪”意味着艰辛与寒冷,而能得以“夜归”,蕴含着作者的归隐之趣与超脱后的温馨,也是作者遭受磨难后心灵的感悟。在风雪中夜归,其象征意味很明显。“日暮苍山”“天寒白屋”“柴门犬吠”“风雪夜归”,诗歌中四幅画面在对立中求统一,在交织中融于一体,余味不尽,能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风雪归人”不畏风急山高、雪深路险,如期而归;“犬吠柴门”,这如画诗境,熔铸着诗人和读者共同的情感和精神共鸣,激跃着读者强烈的内在感受。

作者简介:刘君秀,1976年生,女,汉族,山东潍坊安丘人,本科。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阅读答案 第5篇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创作背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 第6篇

1、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的意思。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大胆参与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竖起小耳朵听听(是什么声音?)风呼呼地刮着,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这时一条铺满白雪的山路上走着一个人,显得十分疲惫,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他望望四周,隐隐约约看见离他不远处有一户人家,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诗的题目叫:------全班齐读课题。

1、理解课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学生回答完后,老师说:“那谁能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例:哪个词是遇到的意思?

(对,从诗的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出门遇到下雪投宿在芙蓉山下主人的家里。)师:这首诗是谁写?(唐刘长卿)过渡:同学们预习得真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刘长卿。

2、(出示课件)介绍作者背景刘长卿生平坎坷,不被皇帝重用,两次被皇帝发放到又贫穷又偏远的地方,还曾经被人诬陷而进了监狱。他所写的诗往往和他自己不被重用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因一生不得志,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就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好了,咱们对诗人刘长卿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从他的诗中你们一定也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请欣赏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听的时候,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

1、听范读。(出示课件)师:同学们刚才听得可认真啦,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119页,大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师巡视。(课件出示古诗)

3、同学们的读书声真好听,看看大屏幕,红色的字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看看放在古诗当中,大家是否还认得的它,谁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指名读,评议(主要是字音)预设1师:(点评:读得字正腔圆,真好!)谁还想来读?这两位同学表现得真不错,现在请全班像他们那样读一读,能做得到吗?齐读古诗预设2师:谁来读?(点评:读得非常认真,但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她有一个字读错了,谁来帮他读正确。)真不愧是个小老师。指名读:谁再来读一读?

师:全班齐读(参照预设1)【第一层次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三、抓住诗眼“贫”“寒”,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图)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幅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生:我觉得很冷“寒”(诗中的哪个句子或哪个字表达了这个意思呢?)(师板书:寒请同学们看老师怎么写“寒”字的)师:除了寒冷,你还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看看这屋子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2生:我觉得这户人家很穷。“贫(师:诗中的哪个字表达了这个意思)(师板书:贫)从哪儿看出这户人家很贫穷?

(学生可能回答:从“白屋、柴门、风雪夜归人”看出贫穷。)预设3:学生结合“白屋”“柴门”谈自己的理解。

①师:为什么从白屋、柴门看出这户人家很贫穷?(引导想象:在我们的想象中“白屋”是什么样的呢?用什么搭建成的?)生:因为白屋是简陋的屋子,柴门是用木头做的门,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不好。

②师:没错,在古时候白屋指的就是茅草屋,再看看插图,贫苦人家的门都是用树枝做的门。(看图理解“柴门”。树枝做的门。)③指名读,齐读“天寒白屋贫”。

师:可想而知,由于天气的寒冷这间茅草屋显得更加的贫穷,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师点评:嗯,我感觉到了一些寒冷,谁再来?(师:我是真的太冷了。全班一起感受这种刺骨的寒冷,读)或:你真了解诗人的内心。

师:全班齐读,带上你的理解,读出寒冷、贫穷的感觉。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第一句“日暮苍山远”

过渡:再看看插图,诗人是什么时间投宿到芙蓉山主人家的?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你能读读这句吗?

生:师:真好,我仿佛已经感受到了这苍山的遥远,谁能向他一样读。(个别读)师: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夜幕已经降临,山路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同学们,想想诗人刘长卿会觉得自己(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孤独的情感再读“日暮苍山远”(齐读)过渡:这么寒冷的天气里,诗人终于找到了住的地方。慢慢地,夜已经深了,周围静极了。突然,一声接一声的狗叫声从柴门边传来,怎么回事?请同学们从诗中找找答案。

3、结合第四句“风雪夜归人”理解贫穷。“夜归人”是指谁?投宿的旅人,还是屋子的主人?

师引导:谁找到答案了?请你来告诉大家。(诗中哪句话提到了?)①“夜归人”这是指谁回来了?

生:屋子的主人回来了。

师: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

生:打猎、砍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赚生活费/养家糊口,为生活奔波。

师:(为什么那么急着赶回来?家里还有谁在等着他?)生:他的孩子,妻子、年岁以高的父母。

师: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诗人,当你遇到这样的下雪天,当你看到这些贫苦的人民为生活而奔波的时候,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贫苦人民生活的同情,这样的情感也正是诗人刘长卿当时的情感,谁能带着这样的情感读一读最后两句。

②指名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点评:读得多好啊!谁还想再来读读?

③(全班读)师:同学们,此时的你们就诗人刘长卿,现在请你们带着诗人的情感,带着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吧。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第二层次的朗读】

四、情感升华熟读成诵

1、师范读,学生想象是的画面。

师:听着同学们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好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诗的画面。师范读。(课件出示)师: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2、分男女读(课件出示古诗)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当诗人出远门,遇到这样的下雪天时;当他一个人走在这上路上时,难道他的内心就不孤独寂寞吗?(老师指着屏幕说,请男生齐读古诗。)师;当诗人一次又一次的被贬,当他被诬陷时,难道只是身体上的寒冷吗?不,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寒冷,更是“心寒”。(老师指着屏幕说,女生读)师:当诗人看到这简陋的茅屋,当他看到所有贫苦人民为生活而奔波时,难道不为他们而感到悲伤与同情吗?全班读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知道,我们和诗人的心已经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重点围绕“寒”“贫’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对贫苦人们生活的`同情。】

3、配乐背诵古诗师:请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不能背诵的,没关系,你可以看看投影,带着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带着你的情感,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古诗。

【情感升华,进行第三次层次的朗读】

五、拓展导言:何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有雪的诗,看看诗里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1、出示《绝句》,齐读一遍。讨论:作者是什么心情?(高兴、开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2、同是一片白雪皑皑,诗人抒发的心情为什么不一样?

(师:因为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心境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写下的诗所表达的感情自然就不同。)六、课后探讨师: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其实一直以来,人们对“夜归人”一直都有很多争议,到底“夜归人”指的是投宿的诗人还是屋子的主人,大家可以课后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的情景。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让学生孤立地去理解诗句会比较乏味。所以,课题引入后,我就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教学设计中表现为“这些都是古诗里面所写到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吗?”。老师在放的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是具有创新性质的发散思维。在学生短暂的发散思维后,有探讨意义的问题果然在学生中产生了:图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人是谁?当时,有几个耍小聪明的同学就认为:既然古诗是诗人写的,那么最有可能图中的老人是诗人了。

唐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第7篇

作者:刘长卿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鉴赏:

这是一首诗,也象一幅画.全诗仅以寥寥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一个严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个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诗一上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霭暮笼罩着远处的千嶂万壑,旷野茅屋在凛冽寒气的侵凌下显得是那么孤零安谧.起联不写行人的兼程寻宿,而先写他已找到安顿处后从远处看到的山村景象,这在布局上既避免平铺直叙,又给下联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萧瑟的气氛.

下二句,由远景逐渐移入近处,写白屋有人归来,引起了柴门外的`犬吠声,这声音来得多么突然,又是多么可喜可亲!如果说,上联已构成了一幅寒寂清冷的风景画,那么下联便是在这幅画的显眼处,纳入了声响和人物,添上寒风和飞雪,经这样的渲染、照应,就把遥见的”苍山“、”白屋“,近闻的”犬吠“和眼下的”风雪“交织成章了.

刘长卿这首诗的意境是从”夜“这个中心词生发开去的.”夜“是全诗的脉络,”天寒“和”风雪“加深了”夜“的寒意.这夜,是眼前客观现实的寒夜,也是诗人内心对时势有所感受的象征意味的寒夜.刘长卿是一个”魏阙心常在,随君亦向秦“(《送王员外归朝》)的入世者,但现实生活却使他沦为一个寄迹楚湘的谪臣.他痛恨上司诬加的罪名,也深知代宗的圣意难违.在诗人心目中朝廷和官场的现状就如同这”风雪夜“一般,他既不愿随波逐流、攀龙附凤,,自然只好怆然喟叹.由于在人生道路上长期奔波,当诗人这一次于风雪之夜得到芙蓉山主人的接待,其内心的复杂思绪:悲凉、辛酸之感中夹杂着某种庆幸和温暖的慰藉,是可以想见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阅读答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阅读答案(精选7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阅读答案 第1篇【唐】 刘长卿日暮苍山②远,天寒白屋③贫。柴门闻犬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