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规律范文
防治规律范文(精选11篇)
防治规律 第1篇
①部分地区引河水或江水浇灌,同时把杂草引入田中;②杂草较多发生在一些种植技术较低的农户中,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意识浅薄,缺少对杂草特点的了解,不能对杂草进行有效防治,使杂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③对沟渠间杂草忽视防治,使杂草草籽流入本田,造成草荒;④选药、药量及施药方法不准确,稻农缺少对药剂的了解,在选药及药量选择和施药方法上存在严重问题,以至于杂草防治效果差。
2 水稻杂草的农业防治要点
2.1 及时消灭草籽
采用机械选种方法,或者用硝酸铵水、硫酸铵、盐泥水进行选种,彻底挑除种子中掺杂的草籽;在使用农家肥前要堆沤并充分腐熟,从而使混在其中的草籽不能成活;田间若有杂草发生,应在尚未成熟之前及时拔除。
2.2 合理水旱轮作
破坏杂草的生长与生存环境是比较有效的除草措施,可以合理地将水田改为旱地,进行水旱轮作,这样彻底防除稗草等湿性水生杂草。
2.3 加强田间管理
2.3.1 以肥灭草。
可利用胡敏酸铵、施氨水等,杀死草芽,减少草害;施河泥、厩肥,既可延缓杂草萌发或压死杂草,又有利于作物生长,作物生长期在杂草萌出前即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2.3.2 耕作除草。
在前一年的秋冬季进行深翻,可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也可以在杂草大量萌发期进行中耕,可有效消除杂草。或者在水稻移栽前,灌入浅水创造杂草生长的环境,使杂草萌发出来,再反复将杂草耙除。
2.3.3 淹水或晒田除草。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灌深水淹田、水稻分蘖末期晒田的方式,消灭稗草、刚毛藻、青萍等杂草。
2.4 生物防除
生物防除杂草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可以选择稻田养鱼、养鸭、放养绿萍等方法,来抑制稻田杂草的发生。
3 稻田除草剂科学使用技术
3.1 水稻育秧田除草
在水分适中、覆土均匀、苗床平整的秧田,可选用封闭除草的方法,配方可以选用丁草胺+安全剂。水稻2叶时选早晚无露水时,用氰氟草酯进行喷雾防治。氰氟草酯的药性缓慢,对水稻生长没有影响,稗草受药后10 d以上才会死亡。在育秧时期杂草防治用药时,要禁止使用二氯喹啉酸类药剂,这类药剂的药害症状发生期较长,一般在水稻插到本田后会出现不分蘖的现象,或者在水稻生育中期形成筒状叶。
3.2 插秧田插后前期封闭除草
目前插秧田插后前期化学除草技术主要采用封闭除草。在稗草1.0叶期前,水稻插秧后3~5 d,用防除阔叶杂草药剂混配丙草胺(瑞菲特)混配。混配药剂也可选择30%苄嘧磺隆或10%吡嘧磺隆。
3.3 插秧田中期封闭除草
中期封闭除草是指当水稻稗草超过1.5叶期达2.0~3.0叶期时施用除草剂。药剂可选用防除阔叶杂草除草剂混配二氯喹啉酸混配,在水稻插秧后10~15 d毒土法施用防除。
3.4 插秧田后期化学除草
水稻进入后期时,应针对不同的杂草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法及防治药剂,通常在稗草超过3.0叶期以后通过后期药剂防除。
3.4.1 防除大龄稗草。
二氯喹啉酸、稻杰等药剂可以防治插秧田4.0~7.0叶期的大龄稗草。但是,使用二氯喹啉酸防治稗草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药量。
3.4.2 防除多年生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多年生莎草科和阔叶杂草主要是指牛毛毡、扁杆蔗草、三江蔗草、狼尾巴草和野慈姑等,在这些杂草的防除上主要选择嘧苯胺磺隆、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分2次给药,首次选在水稻返青后用苄嘧磺隆或者杀稗剂、混吡嘧磺隆,隔10~15 d后再选用苄嘧磺隆或吡嘧磺隆毒土法施药。
4 结语
粉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 第2篇
柑橘粉虱类害虫,以幼虫群集在叶片正反两面吸食汁液,引起叶片发黄而提早晚落,尤其严重的是,该虫分露,排泄于叶片和果面上,诱发煤烟病,煤烟会遮卷叶面,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树势衰弱,同时,污染果面,严重影响柑橘果品外观和商品价值。该虫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成石门县柑橘生产的主要害虫,曾一度成为令橘农十分头痛的问题之一。为有效控制该虫为害,笔者与单位同仁一道进行了该虫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并开展了控防技术探讨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柑橘粉虱类害虫的发生特征
1、粉虱类害虫主要种类:石门县柑橘发生的粉虱类优势种类有黑刺粉虱(Aleurocar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和柑橘粉虱(俗称白粉虱Dialeurodes citri)
2、发生演替趋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县柑橘粉虱类害虫为次要害虫,在柑橘生产上不具备防治水平。自九十年代中期后,黑刺粉虱开始逐渐发展,1995-1996年在县城区周边的新关、楚江等地发生,后迅速扩展。至2000年已扩展至白云乡以下全县柑橘主产区,2002年发展至发生为害高峰期:全
1县各乡均有发生,发生达到16.5万左右,占当年柑橘总面积的50%以上。由于引起橘农的高度重视,此后其发展势头得到控制,发生为害程度有所减轻。柑橘粉虱于2000年在县城区楚江开始发生,2002年在楚江新关等地形成为害,2004-2005在楚江、新关、二都等地暴发成灾,此后逐渐向全县发展,2007年全县发生面积达到万亩,全县发展面积万亩,占全面柑橘面积%。但发生为害程度有所减轻,其发生发展过程及为害程度见表一:
二、粉虱类害虫的发生规律:
1、发生代数:黑刺粉虱和柑橘粉虱在我县一年均发生3-4代,黑刺粉虱以三玲幼虫和蛹在叶片反面越冬,柑橘粉虱以二、三令幼虫和蛹在叶片反面越冬两种,均以幼虫越冬为主,以蛹越冬的可发生4代,以幼虫越冬的一般可发生3代。由于越冬虫态不一和城虫羽化期不一致,导致该虫
在橘园呈现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2、发生期:各代成虫发生期与新增生长展叶期基本吻合一致,每代成虫盛期较长,一般在15-30天,越冬化幼虫于3下旬化蛹,4月上下旬羽化为成虫,最早为3月下旬。4月下旬-5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第一代成盛期为6月上-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盛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盛期为7月中下旬幼虫为害盛期为8月上中旬,第三代成虫盛期为8月下旬-9月中旬。
3、发生环境:该虫喜温暖、低湿环境,雨水较多,湿度较大对其发生不利。成虫喜湿,畏强光,对新梢新叶有明显的趋性,橘园荫蔽发生量较大,早春温暖,少雨,春梢抽发早,则该虫发生早,发生量大。成虫羽化时间多在清晨上午7-9时和下午4时后,一般在冠外围叶片正反两面活动,上午10时后,即躲在树冠内膛,成虫羽化后8小时即可户卵,但以2-5天产卵最多,其寿命一般为7-10天,产卵部位一般在即将展开的新叶正反两面,卵为单粒,在叶片上呈放射形展开,一片叶上常有卵数十至数百粒不等,一般一头雌虫可产卵120粒左右,卵的卵乳率较低,约为15-30%。
4、抑害生物
据调查我地,粉虱类的自然天敌有益蛉、捕复性瓢虫、寄生蚧等,但是在这些天敌中未发现有较大的种群控制优
势,在防治实践中尚无实际意义。实际利用价值较大的有粉虱韦伯虫痤孢菌和拟青霉菌,是寄生粉虱蚧壳虫的优势种群,橘园粉虱发生量较大,天气雨水较多,橘园潮湿时两种真菌繁殖性发生量大,对粉虱幼虫和蛹、寄生蚧有较好控制利用价值。
三、粉虱控防技术对策
粉虱是柑橘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柑橘产量和质量,有效防治粉虱类害虫,减轻煤烟病发生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其主要防治技术以下:
1、虫情监测。由于粉虱类害虫各代发生期不一致,有世代重叠现象,防治难度较大,所以,应加强橘园虫情调查,掌握虫情和橘园有益生物发生动态,根据气候状况,制订正确的防治策略,选择适当的防治时机。重点监测时期为春、夏新梢抽发高峰期,监测成虫习性活动状况,预测成虫习性和一龄幼虫高峰期,为选择最佳防治奠定基础。
2、农业防治。橘园合理密植,冬春搞好修剪,既剪除虫口密度过大枝叶和减少虫口基数,保障橘园树体通风透光,结合橘园培管,春梢抽发期及时抹芽排梢,抹除全部夏梢,统一放秋梢,减少粉虱成虫活动的场所,消灭部分虫卵。
3、保护利用有益微生物。橘园蓄留矮生良性、为益蛉、瓢虫和寄生蚧创造适宜的栖身环境。利用橘园自然韦
伯虫痤孢菌、拟青霉菌进行扩散,实施橘园喷水,保持一定湿度,促进虫生真菌的繁殖,同时,尽量控制减少制剂等广谱性杀菌剂的使用,发挥有益微生物控制粉虱的优势种群作用。
4、利用频振杀虫灯捕杀成虫,粉虱类成虫趋光性较大,但利用频振灯光波诱杀成虫效果较好,据我在秀坪园艺场实路应用,对减少粉虱类选择害虫有较明显的效果,全年用药可减少2—3次,每亩降低农药成本在30.00元以上。
5、适时进行化学防治
①防治适期选择。粉虱类害虫各代发生期较长,且成虫适宜性强,发生极不整齐,防治难度较大。一龄幼虫期仅有短暂活动期后等固定生活,且一龄幼虫发生期在7—15天,容易发挥药效果,因此,一龄幼虫发生高峰期为最佳防治适期。在生产上,应在新梢抽发期加强虫情监测,掌握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后15—20天进行施药防治。
②防治药剂选择
自1996年以来,笔者根据国际国内农药开发和市场变化情况多次进行药剂防治黑刺粉虱、柑橘粉虱药效试验,筛选对粉虱防治较好的药剂。先后推广应用了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噻嗪酮、吡虫啉、啶化眯、阿准菌类等单剂及混配药剂。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多用毒死蜱进行防治,2000—2003年,一般采用吡虫啉和丁硫克百威进行防治,2004年后,主要推广啶虫眯、阿准菌类及其混配制剂防治,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这些防治药剂中,以啶虫眯与阿准菌类防治较有特色,防效较突出。既能毒杀成虫,又对幼虫有较好的触杀作用和,兼具速效和特效性,且农药毒性低,环境兼容性较好,符合无公害生产的需要。
6、重视冬前清园。冬前清园对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增强树势,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①剪除带虫枝叶、带动园外处理,直接削截橘园虫口数量。
枣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第3篇
枣疯病是一种系统侵染病害。病原侵入后逐渐在全株扩散蔓延,因此症状就由局部扩展到全株,一般大枝发病大约4年即全株死亡。枣疯病可以通过皮接、芽接、枝接、切接、根接等嫁接方法和分根直接传染,也可由传毒昆虫作为媒体进行传播,已确认中国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为传毒媒介。
枣疯病作为一种系统侵染性病害具有传播性、防治困难的特点,只有针对性地抓住关键环节才能收到满意的防治效果。具体防治措施有:
1.化学药剂防治。第1次于枣树发芽时(3月下旬至4月上旬)喷洒100倍柴油乳剂,杀灭中国拟菱纹叶蝉孵化卵、凹缘菱纹叶蝉越冬转株成虫及枣尺蠖初龄幼虫;第2次于枣花期间(5月中旬)喷洒10%氯氰菊酯5000倍液,杀灭中国拟菱纹叶蝉第1代、凹缘菱纹叶蝉、枣尺蠖3龄幼虫;第3次于枣盛花期末(6月下旬)喷洒30%菊酯乳油1000倍液,杀灭中国拟菱纹叶蝉成虫、凹缘菱纹叶蝉、桃小食心虫第1代卵及初孵幼虫;第4次于7月下旬喷洒20%速灭杀丁3000倍液加20%粉锈宁2000倍液,防治两种叶蝉、桃小食心虫第2代卵及初孵幼虫和枣锈病。对于发病较轻的枣树可以采取注射四环素的办法。用浓度为1000毫克/升的盐酸四环素液浸泡优良枣树品种接穗0.5小时,可以彻底杀灭病原体。
2.加强枣林经营管理。枣树附近下面种植芝麻,或者适时给芝麻喷洒农药杀灭凹缘菱纹叶蝉。于早春越冬凹缘菱纹叶蝉转移前,在松、柏树上喷洒农药,将其杀灭在越冬时期。选用无病砧木、接穗和母树,保证幼树健康生长。尽量避免根蘖繁殖,以免造成病害蔓延。选用抗病品种,如“山东大酸枣”、“山西婆婆枣”、“长红枣”、“空枣铃”等。
辣椒疫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为害症状观察
观察辣椒苗期、成株期发病受辣椒疫病为害的症状。
1.2 疫病消长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试验观测点设在潼南区太安镇罐坝村, 田间观察病害自然消长规律, 5 d调查1次发病情况, 结合潼南气象资料进行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分析。病害流行高峰期进行大面积调查, 统计发病与品种、栽培制度的关系。
1.3 药剂防治试验
1.3.1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置
供试药剂: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银发利,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 72.2%霜霉威盐酸盐AS (普力克,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 70%代森锰锌WP (利民化工有限公司) 。
供试辣椒品种:‘湘研4号’。辣椒移栽时间为4月上旬。
防治对象:辣椒疫病。
试验地点: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罐坝村辣椒地内, 常年疫病发生较重, 农户管理水平中等。
处理设置:试验处理见表1。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每小区试验面积20 m2。
1.3.2 田间调查方法
在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旬各调查1次, 每小区梅花5点随机取样, 每点10株, 记录各小区的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采用“DMRT”法统计分析试验结果。
田间调查分级标准:0级, 全株无病;1级, 部分叶片下垂、轻度萎蔫或植株根部出现水渍状病斑, 根的一部分变褐;2级, 植株根部表皮有腐烂病斑, 但植株不表现萎蔫现象;3级, 植株根部腐烂, 在烈日下有萎蔫表现, 但晚上或阴雨天能恢复;4级, 地上茎枝及茎基部有褐腐斑, 并且部分枝条枯死;5级, 植株全株青枯至枯死。
1.3.3 防效计算
防治效果%= (1-处理区发病株率/空白对照发病株率)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为害症状观察
2.1.1 苗期发病
主要在根及茎基部, 茎基部受害后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变褐缢缩成蜂腰状或猝倒, 即苗期猝倒病;根系受害后变成褐色, 皮层腐烂, 可导致幼苗青枯死亡。
2.1.2 成株期发病
多在茎基部及枝杈处, 茎、枝染病, 初为水浸状暗绿色病斑, 以后扩展成为长条形黑褐色斑, 可绕茎一周, 病部皮层腐烂、缢缩, 病健组织分界明显, 病部以上枝、叶片由下向上逐步枯萎死亡;叶片受害后病斑呈暗绿色水浸状, 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缘黄绿色, 中央暗褐色, 迅速扩展后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出现秃枝;花、蕾受害后变黄褐色, 腐烂脱落;果实受害多由蒂部首先发病, 初为暗绿色水浸状病斑, 稍凹陷, 后变为全果褐色软腐、脱落, 潮湿时病表面有稀疏状白色霉状物产生, 天气干燥时形成暗褐色僵果, 多挂在枝梢不脱落。
2.2 田间病害消长规律
观察田块露地高垄栽植, 地膜覆盖, 4月28日始见中心病株, 5月下旬病害开始水平扩展, 形成一个流行小高峰, 其平均病株率为6.0%, 6月上、中旬病害开始迅速流行, 6月下旬病害发展缓慢, 至7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 其病株率最高达38.7%, 病情指数达21.83。7月中旬开始发病受到抑制。
2.3 影响辣椒疫病流行的气象因素
辣椒疫病发育的温度范围 (8~38℃) 较宽, 田间以25~30℃为最适, 温度条件决定了潼南区辣椒疫病流行峰期在辣椒生长中后期, 以挂果后发生较重。在适温范围内, 当相对湿度达85%以上时发病较重, 雨水、灌溉水是病菌传播的动力。当旬平均气温在20℃, 旬降雨量在40 mm以上, 或突遇大雨或暴雨, 辣椒疫病即可暴发成灾。一般雨季或大雨后突然转晴, 气温急剧升高, 病害易流行;温度越高, 连续降雨时间越长、降雨强度越大, 病害发生就越重。
田间调查和气象分析表明, 辣椒疫病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降雨、连续降雨5 d以上, 降雨强度中至大雨, 田间相对湿度大于85%以上, 温度在20~30℃, 利于辣椒疫病的发生流行。潼南区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18.2℃, 降雨10 d, 雨量58.0 mm,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以上的日数达10 d, 病害始发早。5月份平均气温21.3℃, 雨日23 d, 降雨235 mm,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5%的日数为20 d, 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 形成了5月田间小高峰。6月上、中旬气温 (23℃、26.2℃) 适宜, 田间湿度较大 (平均89.6%、83.3%) , 利于病害流行, 田间病情呈上升态势。7月上旬的高温高湿天气较利于病害发展。6月下旬田间空气湿度较低 (67.2%) , 降雨量偏小 (10 mm) , 不利于病害的流行。7月中、下旬高温干旱天气抑制了病害的流行, 7月病情发展缓慢。
2.4 田间试验结果
各处理防效见表2。
由表2可见, 处理1A (移栽前药剂喷雾处理, 成株期不施药) 对辣椒疫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旬的防效分别为52.22%、25.23%、20.67%, 但是防效不及其他药剂处理。
处理1B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600倍液移栽后灌根, 发病初期大田喷雾) 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旬的防效分别为93.21%、89.66%、80.27%, 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处理1A和处理1C,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发病初期喷雾的3个药剂处理 (处理1C、处理2、处理3) 对辣椒疫病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以处理1C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600倍液) 及处理2 (72.2%霜霉威盐酸盐AS600倍液) 效果较好, 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均显著优于处理3 (70%代森锰锌WP600倍液) 。
3 结论及防治建议
(1)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600倍液移栽后灌根, 发病初期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 对辣椒疫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防效达80.27%~93.21%, 但生产投入较高, 适合大发生年使用。
(2)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600倍液及72.2%霜霉威盐酸盐AS600倍液发病初期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 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生产上可推荐使用。
防治规律 第5篇
关键词 红掌 ;斜纹夜蛾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分类号 S682.14
Occurrence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Prodenia liture on Anthurium in Hainan
HUANG Surong LI Chonghui YANG Guangsui SHEN Zhen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Anthurium has been the priority plant in Hainan foral industry. Prodenia liture (Fabricius) is the primarily injurious insect which occurs all the year round 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duct of cut and potted anthurium.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thod of Prodenia liture was summarized here basing on years of productive practice on anthurium planting in Hainan.
Keywords anthurium ; Prodenia liture ; comprehensive control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e Fabricius)又名莲纹夜蛾、夜盗虫、乌头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为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在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欧洲地中海地区及非洲地区均有发生。目前斜纹夜蛾在我国各地也均有发生,以温暖地区较多,在长江以南及华南热带地区发生严重[1-2]。斜纹夜蛾幼虫嚼食植物叶片造成危害,其食源植物广泛,约有99个科近210种植物[3],主要危害作物有蔬菜[4-5]、果树[6-8]、经济作物[9-10]等,严重危害的有芋类[11]、十字花科[12]及甘薯类[13]植物。
红掌为天南星科安祖花属植物,原生于南美洲热带雨林,其花型奇特、花色艳丽、花期长,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热带花卉。海南得天独厚的热带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红掌的生长,目前已发展成为红掌产业化种植的主要区域。然而在红掌生产过程中,斜纹夜蛾嚼食红掌的叶片及花朵,造成红掌切花减产,盆花的商品率下降,严重影响了红掌的正常生产,已成为危害红掌种植的主要虫害之一。作者通过多年的红掌栽培生产,针对红掌斜纹夜蛾的发生与防治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体长1.4~2.0 cm,虫体褐色, 胸部和背部有白色丛毛。前翅展开3.5~4.0 cm,斑纹复杂,内横线和外横线白色、呈波浪状、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条纹,所以称斜纹夜蛾[14]。后翅白色,边缘褐色。前后翅上常有淡红色至紫红色闪光,雄蛾后翅后缘有一黄色条纹[15]。
1.2 卵
每只雌蛾产卵4~12块,平均每块240粒卵,其上有雌蛾产卵时粘上的灰黄色绒毛。虫卵直径0.4~0.5 mm,虫卵发育历时3 d,孵化率63%[16]。
1.3 幼虫
刚孵出的幼虫长约1.3 mm,老熟幼虫体长3.0~5.0 cm,幼虫共分6龄,体色变化大,小龄幼虫都为淡黄绿或淡灰绿色,大龄幼虫为深褐色至黑褐色,头部黑褐色,全体遍布不太明显的白色斑点,从中胸至第9腹节每节的背线内侧有1对近三角形的黑斑,中、后胸的黑斑外侧有黄色小点;幼虫期全长12~15 d[16]。
1.4 蛹
体长1.5~2.0 cm,长卵形,初蛹为红褐色,到羽化前渐变为赤红色。腹部背面第4~7节近前缘处各有一个小刻点,气门黑褐色,腹末有1对短臀棘,雄蛹最后一腹节上端生殖器明显突出;雌蛹期6~1 d,雄蛹期7~12 d[16]。
2 危害症状
斜纹夜蛾危害红掌时,主要以幼虫嚼食幼嫩叶片和花朵。卵刚孵化出的幼虫群集咬食叶背表皮与叶肉,使叶片呈带有叶表皮的天窗状。幼虫2龄时开始分散,但还密集在较近的位置,也仅食叶肉,虫害少的叶片呈天窗状,虫害多的叶片可被吃成扫帚状。幼虫3龄后分散到整个地块,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沿,4龄后进入暴食期,5龄幼虫每天可食3~4片叶,严重时可将红掌叶片、花朵及红掌幼苗整株全部吃光,然后继续转移危害。
3 生活习性
红掌与芋类同属天南星科植物,由于种植密度大,叶片密集,无土栽培基质疏松透气,为斜纹夜蛾生活繁衍创造了理想环境。斜纹夜蛾虫卵多产于植株上部叶片叶背的叶脉分叉处,初孵幼虫具有群集习性,2~3龄幼虫在附近危害,3龄以后开始分散危害,4龄后食量大,其食量占幼虫食量的80%。幼虫具有昼伏性和假死性,晴天早上7时以后多潜伏在松软的栽培基质下或阴凉隐蔽环境。傍晚7点半开始活跃,爬出取食,阴雨天白天也有取食,遇惊动就会落地蜷缩作假死状。当食料不足或不当时,幼虫可成群迁徙至附近田块危害。老熟幼虫潜入栽培基质表层1~3 cm做室化蛹。成虫昼伏夜出,以 20~24 时活动最盛,飞行能力强,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对糖、醋和酒味很喜好,施用发酵带有酸味有机肥后,虫害易爆发。
4 发生规律
斜纹夜蛾是一种喜温性而又耐高温的害虫,其成虫及各龄幼虫的发育适温为25~30℃。在温度适宜时,卵期为3~3.5 d,幼虫期12~15 d,蛹期9~10 d,成虫期3.5~5 d,世代周期27~34 d。但在海南夏季33~40℃的高温期间,由于红掌种植密度大,环境荫蔽,斜纹夜蛾幼虫在白天高温或暴雨时段可隐藏在红掌松软的基质里和叶背,而夜晚温度下降或雨停时则是幼虫活动和觅食的良好环境,这让斜纹夜蛾在红掌地中也能正常生存。所以在海南,斜纹夜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根据气温的不同,每30~60 d就可进行1次世代交替,1年可发生8代,可几代重叠,因其繁殖能力强,具有少量虫源即可大量爆发。在海南斜纹夜蛾活跃季节为5~10月份,11月至翌年1月份较少。对简易遮光网大棚种植的红掌,在雨季由于不能及时进行喷药防治,斜纹夜蛾易于大量爆发。
nlc202309031921
5 防治方法
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以预防为主,药物防治为辅。加强生产管理防治成虫进入,减少虫源,控制数量发展,合理使用药物防治。
5.1 农业防治
(1)红掌种植大棚的围网室要密封,进出大棚要随手关门,防止成虫进入。
(2)在斜纹夜蛾活跃季节,结合田间操作,要每日巡视大棚,做好田间预测预报工作,及时发现和摘除卵块。利用3龄以前幼虫群集的特点,抓早捕杀低龄幼虫,减少幼虫数量。在雨季连续下雨不能施用药剂的情况下,于清晨或傍晚要进行人工捕杀幼虫,防止大量爆发,减小虫害发生程度。
(3)清洁红掌种植环境,铲除杂草,周围环境不要种植蔬菜及芋类植物,减少虫源。
5.2 诱杀成虫
利用斜纹夜蛾成虫对糖、醋和酒气味的喜好,配制糖‥醋‥酒‥水‥敌百虫=3‥4‥1‥10‥1(质量比)的引诱剂,放入红掌大棚内诱杀成虫。
5.3 化学防治
5.3.1 化学防治应考虑的问题
5.3.1.1 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斜纹夜蛾是普遍发生的害虫,经过长期的药物防治以及对同种药剂重复的不合理使用,极易产生抗药性,并且根据不同地区使用农药的种类不同,产生抗药性的药剂种类也有所不同。在采取化学防治时,要采取新型的、杀虫机理新颖的杀虫剂,通过试验选择更适合的杀虫剂,并且每种药剂使用2次后必须更换其它不同杀虫机理的杀虫剂,以减缓斜纹夜蛾抗药性的产生。
5.3.1.2 抓住喷药时机
斜纹夜蛾1~3龄的幼虫对防治药剂比较敏感,4龄以后的幼虫抗药强,很难杀死,因此要做好虫情的提前预测和预报工作,在幼虫3龄以前及时喷施药剂防治,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如果没有及时对3龄前幼虫进行喷药防治,对4龄以上的幼虫就必须采用向基质浇灌杀虫剂的方法进行防治。
5.3.1.3 喷药方法要得当
斜纹夜蛾有昼伏性,药剂喷施时间应在天刚亮的清晨或天快黑的傍晚,以利于幼虫充分接触药剂,达到灭杀效果。由于红掌种植密集,喷药时要仔细充分,让茎叶及基质表面完全沾上药剂,并且要连续防治2次,间隔5~7 d 1次,才能彻底灭杀幼虫。
5.3.2 适宜的杀虫剂及其使用浓度
5.3.2.1 48%毒死婢乳油
属中等毒性有机磷类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熏蒸作用。叶片残留低,与有机基质结合残留持久,可用于浇灌基质,杀灭隐秘在基质中的害虫,使用浓度为1 000~1 500倍。
5.3.2.2 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乳油
为半合成抗生素类杀虫剂,高效低毒,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使用浓度为2 000倍。
5.3.2.3 15%茚虫威悬浮剂
别名安打,属新型低毒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使用浓度为3 500倍。
5.3.2.4 10%虫螨腈悬浮剂
别名尽除、专攻,为新型吡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使用浓度为1 000倍。
5.3.2.5 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
属新型特异型仿生脱皮激素类杀虫剂,以触杀为主,可在任何虫龄时期使用,浓度为2 500倍。
5.3.2.6 50%辛硫磷乳油
为低毒有机磷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熏蒸作用,见光易分解,与有机基质结合残留持久,可用于浇灌基质,杀灭隐秘在基质中的害虫。在高温或高浓度喷施红掌时,幼嫩叶片和花朵易产生药害,应谨慎使用,浓度为1 000~1 500倍[17]。
参考文献
[1] 金伟琪. 斜纹夜蛾在园林绿化上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对策[J]. 上海农业科技,2006(5):142-142.
[2] 何凤群. 园林生产中斜纹夜蛾的危害与防治[J]. 农经,2002(10):37-38.
[3] 姚晓明. 不同寄主植物对斜纹夜蛾生殖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扬州大学,2009.
[4] 王秀珍,蔡永华,吴树业,等. 斜纹夜蛾性诱剂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J]. 中国蔬菜,2006(5):53-54.
[5] 朱凤生,卢永志. 斜纹夜蛾在经济作物上暴发的原因及防治技术[J]. 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7):22-22.
[6] 平松高明,孙旭绍. 日本冈山县的果树病虫害及其防治[J]. 国外农学:果树,1992 (3):48-48.
[7] 汪末根,万华建,商贵华,等. 斜纹夜蛾在柑桔苗圃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 中国南方果树,2005,34(3):20-20.
[8] 朱俊洪,张方平. 香蕉园斜纹夜蛾的发生危害初报[J]. 中国南方果树,2005,34(1):32-32.
[9] 张金莲,董新玉,李少峰,等. 斜纹夜蛾对苦良姜的危害及药剂防治试验[J]. 云南农业科技,2004 (5):21-21.
[10] 徐荣文,林成业. 茶斜纹夜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 福建农业,2011,(5):18-18.
[11] 吴才君,范淑英,蒋育华,等. 芋对斜纹夜蛾的诱集作用[J]. 生态学杂志,2004,23(4):172-174.
四川壤塘西藏飞蝗发生规律及防治 第6篇
1 基本情况
壤塘是纯牧业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草原西北部。县城海拔3280 m,幅员面积6863 km2,有天然草地面积41.8877万公顷,草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1.03%。可利用草地面积35.6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85%。县境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兼有部分高山丘原,其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本地冬长夏短,绝对无霜期只有48 d,区内饲用植物种类繁多,以高寒杂类草甸草类为主,天然草地平均鲜草产量4603.2千克/公顷,可食鲜草3222.15千克/公顷。受多种因素影响,壤塘县72%以上的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现象,其中1/3严重退化,草原鼠虫害严重。据近年调查统计,全县鼠虫害面积119.33万公顷,其中虫害面积40.66万公顷,占鼠虫害面积的34%。西藏飞蝗危害面积9.33万公顷,占虫害危害面积22.9%。
西藏飞蝗主要分布于高寒草甸草地和灌丛草甸草地的河谷和丘原带,部分已进入半沼泽草甸草地,其主要发生在河谷地带,农牧交错区。秋收后,蝗虫大量向草原区迁移,同时秋季又是西藏飞蝗交尾、产卵的高峰季节,届时草原虫口密度迅速上升,形成高密度的西藏飞蝗群。
2 西藏飞蝗的生物学特性
2.1 卵及产卵
成虫集中在8月交尾产卵,产卵多在中午时段(10:00~15:00)、阳光充足时进行,其主要在土质不十分坚硬的裸露向阳地产卵。成虫产卵时产卵器呈锥型顺着土皮向地下钻入约17~20 mm后开始产卵,其产卵时间约45~60 min,产卵后猛然跳走,产卵洞口即被周围的土粒封闭,雌飞蝗产卵后48 h内死亡。雄虫生存时间较长,一般在9月中旬开始死亡。西藏飞蝗的卵呈长圆筒形,初为橙色,后变为淡黄色,卵长5~6 mm,卵粒呈鱼鳞状单层阶梯形排列,每个卵块的卵粒数不等,一般在30~50粒左右,多的达60粒以上。
2.2 若虫(蝗蝻)
西藏飞蝗在壤塘县一年只发生一代,整个若虫期为5月下旬~8月上旬。蝗蝻最早出土时间在3月20日,三龄盛期为6月下旬。经2011年6月下旬调查,虫口密度达1~22头/m2。
2.3 成虫
2.3.1 雄性
相对于雌性而言其体型较小,头较大,呈卵圆柱形。其额微斜,额面隆起、宽平,中眼处略凹,侧缘平行、较钝。头顶宽短,顶端钝圆,侧隆线明显。复眼呈卵圆形,其纵径大于横径,复眼后方有一条狭窄的黄色斑纹,触角呈丝状。前胸背板宽大,呈绿色或灰褐色,覆盖中胸,中隆线明显隆起。腿节侧面有黑色羽状斑纹,径节呈橘红色,内侧长有7~11个锯形刺,下生殖板上翘,呈锥型。
2.3.2 雌性
体大而粗,额面垂直。产卵器粗短,呈凿状,余者似雄性。
2.4 体色
西藏飞蝗在接近产卵期尤其在产卵后体色会由灰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通过野外和围圃观察,西藏飞蝗散居型(体色呈草绿色)和群居型(体色呈褐色)会互相转化,即体色互相转化。
2.5 发生环境
西藏飞蝗在壤塘县南木达乡、茸木达乡、宗科乡散发,其中以在杜科河、则曲河沿岸发生为主,又着重发生于河谷地带及附近的草坝、草滩,并逐渐向两岸的山脉发展。温度是影响西藏飞蝗发生、活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温度决定了西藏飞蝗本身积温,另一方面温度影响植被的生长类型及状况。高海拔地区西藏飞蝗获取积温慢,其发生代次、活动、交配、产卵等均受到制约。
2.6 生活习性
2.6.1 活动习性
飞蝗喜光,一般在阳光充足的晴天活动,阴天一般都躲藏在草丛根部不动。飞蝗蝗蝻期及交配、产卵期喜群居,其余时间则散居。飞蝗的活动时间与气温、日照呈正比关系。
2.6.2 采食习性
据对网圃的观察,西藏飞蝗喜食青稞、小麦、玉米及禾本科牧草。野外调查发现西藏飞蝗主要在荒滩、河滩的草坝地区摄食禾本科、莎草科杂草,在农区则以采食青稞、小麦为主。
2.6.3 交配习性
据对网圃的观察,西藏飞蝗雌、雄成虫有多次交配的习性,且交配无“群居型”和“散居型”之分。
3 防治方法
3.1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方法是利用蝗虫天敌及生物制剂对草原蝗虫进行防治。常见的方法有:
3.1.1 生物制剂防治
主要是应用印楝素、苦参碱、绿僵菌等生物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3.1.2 利用天敌防治
牧鸡灭蝗是人工培育鸡,并通过调训将其用于草原蝗虫防治。在实施牧鸡灭蝗前应进行蝗虫危害的调查,重点查清蝗虫密度。最后根据调查结果确定用鸡数量,进行技术培训和物质准备,并选择健壮、灵活,适于野外追逐捕蝗的鸡种进行灭蝗。
3.2 化学防治法
在虫口高密度区域可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对蝗虫进行防治,可使用的药品主要为菊酯类农药,使用时应严格按产品说明书配制。化学防治的特点是药物起效快、灭效高、使用方便,缺点是对人畜有安全隐患。
3.3 生态防治
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在合理运用生物、化学、物理方法防治的基础上,采用围栏封育、补播改良、耙耕施肥等生态调控手段改变蝗虫生存环境,把草原虫害控制在一定水平,以达到维护生态安全和增产的目的。
4 实施
4.1 加强领导, 落实防控责任
县乡分别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和协调处理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检查项目完成情况,保证项目资金划拨等;实施小组负责项目的规划,承担项目实施工作。项目实施工作中做到任务层层落实,明确责任,使项目实施有人管,具体任务有人抓。
4.2 加强预警监测
在南木达、茸木达乡等常年发生飞蝗的区域建立1~2个固定监测点,在南木达、茸木达、宗科乡设置3条调查路线,建立调查制度,抽派技术员定期进行西藏飞蝗野外及养殖圃的调查、观察、记录、测报等工作,以及时掌握西藏飞蝗虫情,及早指导防控工作。
4.3 加强物资储备
为充分保障西藏飞蝗的灭治工作顺利进行,一是与上级部门及时联系,保证药物、器具、防护用品到位;二是做好应急备用药物的贮藏保管,以保障西藏飞蝗爆发时药物及时到位,同时规范药物安全管理程序,做到专库贮藏,专人保管、发放,进出库有登记。对回收的药物和过期药物进行严格管理。三是灭蝗前与乡政府和专业灭鼠灭虫队签定灭虫安全责任书,采取人畜隔离措施。灭蝗后及时对药物进行清理回收,确定药物有效后方撤离现场。
4.4 强化技术培训
坚持集中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针对不同群体进行草原保护、草原鼠虫预测预报、虫害防治技术,药物和器械安全操作规程、灭虫操作流程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牧民对草原保护及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认识和灭虫技能。
4.5 把握防治时机
棚室黄瓜黑星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第7篇
一、发生规律及发病条件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一般发病初期在5月下旬, 该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者附着的架材上越冬, 越冬后土壤中的菌丝, 在适宜在条件下, 产生出分生孢子借风雨在田间传播, 成为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萌发后, 长出芽管, 主要从植物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侵入, 也可从气孔和伤口侵入, 发病后又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 靠气流、雨水、灌水或农事操作等传播, 进行再侵染。该病害发生要求低温高湿条件, 最适温为17℃左右, 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孢子萌发时, 要求植株叶面结露有水膜或水滴存在, 该病主要以大棚、温室黄瓜上发生为害较重, 种植密度大, 光照少, 通风不良, 棚室内大灌水, 重茬地, 肥料少等管理不当发病重。
二、防治技术
1. 加强种子检疫。黄瓜黑星病通过种子带病作远距离传播。据各地发病情况分析, 初次发病的病源是来自外地购进的种子, 为此做好种子检疫工作是防止病害扩散蔓延的重要措施, 做到无病田采种。
2. 轮作。与非葫芦科蔬菜轮作2~3年。
3. 在棚室定植或育苗以前翻地, 每立方米空间硫磺2.4克, 加锯末4.5克拌均匀, 分别点燃密闭熏烟1夜, 7~10天后育苗或定植, 能有效杀灭病菌。
4. 选用无病种子和进行种子处理。除选抗病品种, 还要选用无病种子, 带病种子需进行消毒, 可用50℃温水浸种30分钟, 取出冷却后催芽播种。亦可用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或克菌丹WP拌种。
5. 培育无病壮苗。苗期用杜邦福星杀菌剂8000倍液防病, 用0.3%磷酸二氯钾叶面喷洒壮苗, 两种混合喷雾即可, 定植前应喷一次药, 使苗带药下地, 这次用药量极少, 可省一次田间用药, 苗期喷雾加灌根防效明显。
6. 严格控制湿度。棚室内应设湿度计将湿度控制在83%以下, 特别是早春棚室应用地膜降低湿度, 并采用软管膜下灌水控湿。
7. 加强管理。增施磷钾肥, 控制灌水量, 特别在缓苗后到结瓜初期控水很重要。合理密植, 及时绑架、整蔓、消除3种叶 (老、病、黄) , 消洗天窗上的脏物, 增加透光率。
8. 消灭病原物。在黄瓜拉秧后要严格消除病残株, 深埋或烧毁。
大豆蛴螬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第8篇
东北大豆田主要是东北大黑鳃金龟, 成虫可取食大豆的叶和茎, 幼虫取食大豆根部, 致使植株枯死和倒伏, 为害严重时, 整株成片死亡, 导致产量严重损失。东北大黑鳃金龟食性复杂, 嗜食大豆, 也喜欢取食果树、林木、蔬菜及各种粮食作物, 也取食多种杂草。
地下害虫是指活动危害期间生活在土壤中。主要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 (如种子、地下茎、根等) 和近地面部分的类害虫, 是农业害虫中的一个特殊生态类群。北方地区地下害虫的种类主要有蛴螬, 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地下害虫生活周期长, 危害的作物种类繁多, 主要食害作物的种子、幼芽、根茎, 造成缺苗、毁苗, 甚至毁种, 导致农作物减产。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体长16~21 mm, 宽8~11 mm, 黑色或黑褐色, 具光泽。触角10节, 鳃片部3节, 黄褐色或赤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弧扩, 最宽处在中间。鞘翅长椭圆形, 于1/2后最宽, 每侧具4条明显纵肋。前足胫节具3外齿, 爪双爪式, 爪腹面中部有垂直分裂的爪齿。雄虫前臀节腹板中间具明显的三角形凹坑;雌虫前臀节腹板中间无三角坑, 具1横向枣红色棱形隆起骨片。
1.2 卵长
2.5~2.7 mm, 宽1.5~2.2 mm, 发育前期为长椭圆形, 白色稍带绿色光泽;发育后期圆形, 洁白色。
1.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5~45 mm, 头宽4.9~5.3 mm, 头部前顶毛每侧3根呈1纵列, 其中2根紧挨于冠缝旁。肛门孔3裂缝状。肛腹片后部覆毛区中间无刺毛列只有钩毛群。
1.4 蛹
为离蛹, 蛹体长21~24 mm, 宽11~12 mm。腹部具2对发音器, 位于腹部4, 5节和5, 6节背部中央节间处。尾节狭三角形, 向上翘起, 端部具1对呈钝角状向后岔开的尾角。雄蛹尾节腹面基部中间具瘤突状外生殖器;雌蛹尾节腹面基部中间有l生殖孔, 其两侧各具1方形骨片。
2 发生规律
蛴螬的重要种类有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北方地区大黑鳃金龟2年发生1代, 成虫、幼虫均可越冬, 越冬成虫春季10 cm土温达14℃~15℃时开始出土, 10 cm土温达17℃以上时盛发:日平均温度21.7℃时开始产卵, 幼虫孵化后活动取食。秋季土温低于10℃时开始向深土层移动, 5℃以下全部进入越冬状态, 趋光性弱, 有假死性, 飞翔力弱, 活动范围较小, 常在局部形成连年为害的老虫窝, 幼虫分三龄, 全部在土壤中度过, 一年中随土壤温度变化而上下迁移, 以三龄幼虫历期最长, 为害最重。暗黑鳃金龟1年发生1代, 多数以三龄老熟幼虫筑土室越冬, 少数以成虫越冬。以成虫越冬的成为次年5月出土的虫源, 以幼虫越冬的春季不取食, 于5月中上旬化蛹, 6月中上旬羽化, 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活动高峰期。7月中上旬产卵, 7月中下旬孵化。初孵幼虫即可取食, 秋季为幼虫为害盛期, 成虫晚上活动, 趋光性强, 飞翔速度快, 黎明前入土潜伏。铜绿丽金龟1年发生1代, 以幼虫在深土中越冬。春季10 cm土温大于6℃时开始活动, 次年春季有短时间为害:6月中上旬为成虫活动盛期, 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孵化盛期在7月中旬, 孵化幼虫为害至10月中下旬进入2~3龄, 当10 cm土温低于10℃时开始下潜越冬。成虫昼伏夜出, 趋光性强, 撂荒和有机质丰富。土壤较湿润的地块及豆、薯类作物田块发生量大。
3防治技术
根据虫情, 因时因地制宜, 协调使用各项措施, 做到“农防化防综合治、播前播后连续治、成虫幼虫结合治”, 将地下害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最大限度地减少为害。
2.1 栽培管理
2.1.1 轮作倒茬
北方地区豆类、薯类、禾谷类作物应避免连作, 减少地下害虫的虫源基数。
2.1.2 深耕细耙
秋季深耕细耙.经机械杀伤和风冻、天敌取食等有效减少土壤中地下害虫的越冬虫口基数。春耕耙耢, 可消灭地表地老虎卵粒, 上升表土层的蛴螬, 从而减轻为害。
2.1.3 合理施肥
施用腐熟的有机肥, 能有效减少蝼蛄、金龟甲等产卵, 碳铵、腐殖酸铵、氨水、氨化磷酸钙等化肥深施既提高肥效, 又能因腐蚀、熏蒸作用杀伤一部分地蛆、蛴螬等地下害虫。
2.1.4 适时灌水
适时进行春灌和秋灌, 可恶化地下害虫生活环境, 起到淹杀、抑制活动、推迟出土或迫使下潜、减轻为害的作用。
2.2 药剂防治
2.2.1 土壤处理
结合播前整地.进行土壤药剂处理。选用5帆辛硫磷乳油4.5 kg/m2, 加水750 kg均匀喷洒地面, 然后整地播种。也可选用5%辛硫磷颗粒剂37.5 kg/m2拌300~375 kg细沙或煤渣撤施。
2.2.2 药剂拌种
选用种子重量0.1~0.2%的50%辛硫磷或40%乐果乳油等药剂, 加种子重量10%的水稀释, 均匀喷拌于种子上, 堆闷6~12 h, 待药液吸干后播种, 可防蛴螬等为害种芽。选用的药剂和剂量应进行拌种发芽试验, 防止降低发芽率及发生药害。
2.2.3 药液浇根
朝阳地区大豆蚜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第9篇
一、发生规律调查
经过10年的田间调查, 证明大豆蚜虫在朝阳地区一年发生15代左右, 以卵在鼠李的芽腋或枝条缝隙里越冬。翌年4月中旬左右孵化为干母, 5月中、下旬产生有翅孤雌蚜迁飞到大豆田并繁殖无翅孤雌蚜。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始发期, 蚜虫高峰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 最高数量达到17712头百株。
7月下旬开始减少, 8月份为发生末期。9月间产生有翅性母蚜迁飞回鼠李, 随即繁殖能产卵的无翅雌蚜, 再与大豆上迁飞来的有翅雄蚜交配后产卵越冬。为害期间多集中在豆株顶梢和嫩叶上吸取汁液, 造成叶片卷缩。
二、防治技术及推广应用
1. 黄板诱蚜:
杀灭迁飞的有翅蚜, 加强田间检查、虫情预测预报。
2. 药剂防治:
在田间蚜虫点片发生阶段要重视早期防治, 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1万头, 用药间隔期7~10天, 连续用药2~3次。药剂可选用0.36%苦参碱水剂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脂乳油2000倍液、2.5%功夫菊脂乳油2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小麦吸浆虫为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国家。国内的小麦吸浆虫亦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产麦区。小麦吸浆虫,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2种,属双翅目瘿蚊科,我县为黄吸浆虫。早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就将该虫列为要求定期消灭的病虫之一。小麦吸浆虫对小麦产量具有毁灭性,一般可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绝产。
1 发生特点
小麦吸浆虫为一种完全发育的害虫。在我省1年发生1代,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幼虫为为害虫态。
卵:长圆形,长径约1mm,微带红色。
幼虫:呈扁纺锤形,橙红色,由14个体节组成,体长约2~2.5mm,根据其在土壤中潜伏年限个体大小有明显差异。
蛹:体长约2mm,裸蛹红褐色,其发育经历前蛹、中蛹和后蛹3个阶段。观察蛹发育进度,可以推算成虫羽化、产卵期,确定防治适期。
小麦吸浆虫平均1年发生1代,也有的遇到不适宜的环境多年发生1代,红吸浆虫可在土壤中滞留7年以上,甚至滞留12年仍可羽化成虫。黄吸浆虫可滞留4~5年。吸浆虫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夏、越冬。一般黄河流域在小麦返青后(3月上、中旬)土温达10℃左右,土壤水分充足时越冬幼虫破茧向地表上升。小麦拔节期(4月初)幼虫上升到表土层3~7cm的地方准备化蛹。在小麦孕穗期(4月20日左右)地温达15℃左右时,幼虫在离地面2~3cm的土中化蛹。化蛹盛期为4月25日~5月1日,当小麦开始抽穗,土温达到20℃时,成虫羽化出土,并选择已抽穗而未开花或正在开花的麦穗产卵,卵多产在护颖内,一般3~7d后孵化为幼虫,幼虫从内外颖的缝隙侵入麦壳内为害,吸食浆液,经20d幼虫老熟,在小麦收割之前遇到下雨或是露水较大时,虫体迅速脱皮,随即爬出麦壳,落地入土,作圆茧越夏、越冬。吸浆虫化蛹和羽化的迟早虽然因各地气候条件而异,但与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基本相吻合。一般小麦拔节期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小麦孕穗期幼虫上升至地表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羽化,抽穗盛期也是成虫羽化盛期。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受气候、品种等多因素影响。如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常会引起小麦吸浆虫的大发生,尤其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危害较重。小麦芒少,小穗间空隙大,颖壳扣合不紧密和扬花期长的品种,利其产卵危害重。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两期错位则发生轻。土壤团粒构造好,土质疏松,保水力强也利其发生。小麦吸浆虫具有“富贵性”,小麦产量高、品质好,土壤肥沃,利于其发生。
2 为害习性
小麦吸浆虫幼虫从内外颖缝隙间侵入,以口器刺伤麦粒果皮吸食流出的浆液,被危害的小麦,其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且由于麦粒被吸空、麦秆表现直立不倒,具有“假旺盛”的长势。受害小麦麦粒有机物被吸食,麦粒变瘦,甚至成空壳,出现“千斤的长势,几百斤甚至几十斤产量”的残局。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品质的不断提高,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农机免耕作业,跨区作业的发展,小麦吸浆虫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发生程度明显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3 调查虫情,确定防治指标
3.1 淘土调查幼虫密度
选代表性麦田1~2块,随机挖取10cm×10cm×20cm的小土方5~10个,混拌均匀后,取其中1/5~1/10土样,用60~70目尼龙筛反复几次淘洗,滤去泥土,检查筛上留下的虫体,当麦田平均每小土方有虫2头以上时则需进行防治。
3.2 网捕成虫调查
在小麦抽穗初期手持捕虫网(口径30cm)在麦田漫步前进,往返捕网10次,记录虫数,有成虫30头,需立即防治。
3.3 扒麦调查
傍晚用两手扒麦查看,一眼可见成虫3~5头时即可防治。
4 防治技术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贯彻“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蛹期防治为主”的指导思想。
4.1 选用抗虫品种
一般穗型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溢的品种抗虫性好。
4.2 农业措施
对重发区实行轮作,不进行春灌,实行水地旱管,减少虫源化蛹率。
4.3 药剂防治
(1)中蛹期防治方法:小麦孕穗期即小麦抽穗前3~5d(中蛹盛期)毎667㎡用1.5%甲基异柳磷粉剂2.5~3kg或5%毒死蜱颗粒剂600~900g,加细土20~25kg混匀,顺麦垄均匀撒施。施药应在上午10时以后田间无露水时进行。施药后浇水,以确保防效。
(2)成虫期防治方法:当小麦抽穗率达70%~80%(成虫盛发期)时,立即用药防治。毎667㎡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30ml对水30kg喷雾,或吡虫啉与辛硫磷混配制剂喷雾。防治时要求小麦全株着药,喷匀打透,毎667㎡药液量不少于35kg,同时加叶面肥如尿素、磷酸二氢钾或格鲁克高产素达到防虫促长的作用。
4.4 安全用药注意事项
(1)准确使用农药。由于目前农药市场尚未完全规范,况且同类产品生产厂家产品登记的范围有差异,选用农药时一定要在当地植保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农药登记标注的使用范围和稀释倍数使用农药,不得随意混配或加大农药用量,以防造成药害损失。
(2)使用器械及喷液量。使用手动喷雾器,毎667㎡喷液量不少于30L,机动喷雾器毎667㎡用水不少于15L,干旱年份的喷液量需酌情加大。
(3)最佳施药时间。选择无风晴朗天气施药,按照吸浆蟲发生规律和特点,每日喷药时间以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后为宜,药效会更好。高温时节应避免中午炎热天气喷药,防止施药人员中毒,保障人身安全。
作者简介:
棉田白粉虱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第11篇
1. 棉田白粉虱的危害
主要为害棉花、烟草、蔬菜和花卉等, 大量虫口群集于作物叶片背面, 通过吸食植株汁液, 导致叶片褪绿、变黄, 叶片干枯、脱落;分泌蜜露导致煤污病, 降低光合作用, 影响产量和品质;同时传播病毒, 如棉花卷叶病、皱叶病毒等。
2. 棉田白粉虱的分类
棉田白粉虱一般有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两种, 多以烟粉虱发生为主。
(1) 烟粉虱个体较小, 双翅停息时呈屋脊状, 前翅翅脉分叉;成虫体长1 mm, 蛹长0.5~0.77 mm, 宽0.36~0.53 mm, 背部刚毛4对, 蜡孔少, 头部边缘圆形, 胸部背中央具疣状突起2~5个, 侧背腹部具乳状突起8个, 可耐40℃高温;寄主范围广, 除了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外, 还为害玉米、棉花、花卉、豆科等, 能够传播多种植物
(2) 温室白粉虱个体较大, 停息时双翅较平展, 前翅翅脉不分叉;成虫0.95~1.4 mm, 蛹长1.7mm, 卵形或椭圆形, 中央突起, 背部具长短不齐的刚毛状蜡刺11对;可耐33℃~35℃高温;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只能传播几种病毒, 分泌少量蜜露。
3. 发生规律
一般6月上旬进入棉田, 8月中旬9月上旬田间虫口数量达到高峰期。1年发生11~15代, 且世代重叠。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发育时间各不相同。在25℃条件下, 从卵发育到成虫需18~30 d不等, 成虫寿命10~22 d。每天雌虫可产卵30~300粒, 在适合的植物上平均产卵200粒以上。成虫喜群集, 不善飞翔, 对黄色有强烈趋性。
4. 发生原因
虫口基数大。由于夏县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大, 揭棚时期恰逢棉花生长旺期, 导致白粉虱大量“移民”;并且由于白粉虱年发生代数多, 生活周期短, 世代重复, 广大棉农对白粉虱防治不充足, 这片治了, 其他片又起, 此起彼伏, 难以全面控制。
5. 防治对策
最佳防治适期。
(1) 揭棚前防治温室揭棚前采取熏蒸、药剂喷雾等措施, 压低、消灭虫源。
(2) 清除杂草, 切断食物源
白粉虱寄主广泛, 许多杂草、蔬菜残体是其寄生源, 其若虫、蛹大都能在蔬菜残体上发育, 羽化成虫。
(3) 黄板诱杀利用其趋黄性, 每0.067 hm2放置50~60块黄板, 黄板与作物相平或略高。黄板制作方法:长0.5 m、宽0.2 m的黄色硬纸板或纤维板, 涂一层机油, 涂油量以黄板悬挂起来不滴油为准。
(4) 药剂防治抓好关键时期, 应在白粉虱发生量小, 种群密度较低时用药。喷药宜在
早上6时7时或下午4时以后, 间隔5~7 d再防治1
次。药剂选用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3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25%噻嗪异丙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防治, 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一定要喷细致、均匀, 着重喷洒叶片
防治规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