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森范文
弗雷德里克森范文(精选11篇)
弗雷德里克森 第1篇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了一系列社会危机, 社会要求改革的呼声不断,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此, 西方行政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对此作出了积极有力的回应。1968年在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多的倡导下, 32位年轻的行政学者聚集在美国纽约州雪城大学的明诺布鲁克会议中心, 试图通过反思和总结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 探讨公共行政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寻求公共行政的未来发展方向。会议提出了“新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提出了政府在公共行政过程中除了追求经济, 效率外, 更要考虑社会公平与社会责任。
2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行政思想
2.1 主张入世的公共行政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理论缺乏活力, 完全脱离实际, 完全建立在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 这样就使得行政学的视野十分狭窄, 新公共行政学认为应当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与社会现实相关的问题上来, 而不是那些理论与学术相关的问题。其名言是“关心国防部, 更关心国防”。公共行政学的目的是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
2.2 对传统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突破
十九世纪末, 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将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剥离出来, 成立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政治的职能是制定政策, 行政的职能是执行政策, 首次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的思想。随后, 另一位著名行政学家古德诺将威尔逊思想系统化。对于建立政治行政两分的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状况, 以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是极其不满, 他们认为传统的两分法观念把公共行政学研究局限在非常狭窄的领域内, 远远不能满足解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危机的需要。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认为新公共行政学应该深入社会与政治, 行政学者不仅仅是学术的研究者, 更应该是推动社会发改革, 促进社会进步的倡导者。
2.3 适应动荡的环境, 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传统的行政官僚组织机构过过于追求稳定和效率功能, 政府官员因此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同情心与责任敏感性, 同时也疏远了社会公众, 新公共行政学派认为这就需要一种能不断更新的组织来代替传统的僵硬组织机构。他们认为政府的内部行政管理应该置于次要地位, 行政组织通过重新定义分配过程、整合过程、边际交换过程和社会情感过程的运作, 构建新型动态的行政组织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2.4 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提倡, 受益者导向的公共行政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经济和效率作为公共行政的两个基本原则,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为代表的新公共学派则强调, 公民社会中社会公平乃是公共管理的最核心的价值。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明确指出:“公平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正当、公道和公正的习性或精神它与正义或自然权利同义”在《新公共行政学》一书中, 他认为:“社会公平包括管理模式和组织设计在内的一系列价值取向的选择, 社会公平就是要求政府服务的平等性总之, 提倡政府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就是要推动政治资源以及经济资源转向现实社会中那些政治、经济资源缺乏, 处于弱势群体的人们。”同时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提出要关注公共利益, 要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的利益。公共行政要重点关注和长期致力于实现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3 我国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理性选择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的冲击、贫富差距的扩大,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市场化改革浪潮中受到巨大撞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盛行, 由此滋生了大量不利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失范现象。因此,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扭曲必然对公共管理领域带来严重影响。以权力为中心、追求效率最大化、市场化取向长期以来一直伴随着我国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进程, 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 直接导致政府行政能力下降。权力价值取向下一味强调官本位思想不可避免得形成“官僚主义”, 政府官员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 必然会造成政府组织内部运行的低效率。其次, 导致公共政策的不平衡。过度的强调市场化的作用已经给公共政策带来了很多歪曲, 政府在政策选择中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和顾客利益最大化。这必然会导致真正能成为公共政策的顾客往往是那些在社会上占据权力、知识和财富的精英强势人群, 而社会上的低收入人群、弱势人群则被社会淘汰, 这与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相悖。第三、导致政府公共权力的腐败。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在分析政府腐败时曾指出:“当组织从政府模式转向企业模式时, 不道德行为和腐败有增加的倾向;当我们逐渐加强政府活动的民营化, 把本应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全部外包给企业的时候, 我们事实上是在增加不道德行为和腐败行为的倾向。”因此, 政府市场化运作模式更有可能为腐败提供温床, 而严重的腐败问题可能影响政府在人们群众中的威信力。部分政府官员以权谋私、参与不正当利益分配, 甚至寻租受贿等;所有这些公共权力的滥用情景都有会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产生严重的破坏力。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公共行政过程的公共价值实现不是短时间内就可实现的, 再加上我国传统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根深蒂固, 转型期我国公共行政的价值目标与公民认同、法律环境等理想状态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政府在寻求公共价值过程中容易走向歧路。我国的公共行政价值变革必须借鉴新公共行政学派的思想, 朝着公正、公平、为人民服务和以人为本等方向发展。
首先, 转变过去以GDP为纲的政策目标, 应该把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作为重要指标。按照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的观点, 社会公平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 只有社会公平的政府才能具有合法性。所以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应该成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基本指标。因此,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需要改变过去的经济效率中心观, 让政府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保护者。让公平真正成为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追求。
其次, 加强我国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的社会责任意识。我国传统社会就重视政府官员的道德修养, 在国家的官员选拔和考核时, 注重德才兼备。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政府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 增强公仆意识。国家对公务员的考核与选拔依然强调公务员的政治性和道德修养能力。而没用采取西方惯用的政治中立原则。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化和民营化也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不断展开。改革一定程度上带来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根据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的社会公平观点。公共管理者要打破官本位思想, 不仅需要提高职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坚守公民道德价值观, 具有乐于施善的情怀, 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要通过合理设置机构、岗位轮换、定岗定编竞争上岗等方式, 形成政府公务员能上能下、有进有出的体制, 要通过依法行政教育, 塑造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追求公平的政府形象。
第三, 公共管理者在政策制定或重大决策过程中, 要维护和实现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 通过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 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度的区间内, 防止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无限扩大而导致两极分化。要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然而, 社会公平的公共行政精神绝不仅仅是合理的财富分配, 还包括公民的政治、文化、社会、司法等方面的公平。必须要从政策、制度、法律上努力营造正义公平的社会大环境, 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成员能够平等地享有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 接受法律保护, 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等权力。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以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理论上开拓了公共行政的研究领域, 实践上为公共行政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于我国政府改革有着很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摘要: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是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公共行政正义观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 他认为社会正义是效率和经济之外, 公共行政学的第三个原则, 促使“社会公平成为公共行政的精神”。对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行政学思想及影响进行概述和讨论, 并就我国的行政价值取向变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平,行政
参考文献
[1]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学的精神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 :18-23.
[2]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 2007, (2) :613-615.
[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5) :304-319.
[4]陈世香.西方行政价值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综述[J].政治学研究, 2004, (1) :115-119.
弗雷家书2 第2篇
———廖模华
小孩放假后和她一起读完了此书,的确,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能静心来读纸质书的人数越来越少,因为鼠标一点,天下事尽在其中。还有,我们都认为很忙,忙那些不着边际的所谓“实事”。还有总认为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模式和学习职责,我们管好衣食住行就好了,但是,看了此书才明白,父母的职责是走进孩子的内心,陪他们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分享责任、义务、权利和幸福。
一个自然人,从生活那天起,爱就随之而临,如影随形。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作为父母我们都认为我们会尽己所能,给他们最多或最好,可是在这个“好”与“多”的量化过程中,往往因为我们自身的修养和社会原因,不知不觉中跃进了“爱”的惯圈。只要为人父母就都希望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成功得失告诉孩子,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以免他们从倒覆辙,因为社会现实就摆在面前。
升学、择校、就业就是那么现实,所以我们的爱是牵强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休地说些无关痛痒的断链生存法则,以及强行学习的高压政策。我们忽略的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他们的身,却走不进他们的内心,我们只是成批成批的生产了流水线上的高学历人材、却忽略了人性的本质和灵魂的共鸣。而傅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是值得我们现代家长学习的。人无完人,智商有高低之分,但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需有完整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神驰马德里 第3篇
马德里天气晴朗,阳光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每天都在8小时以上,难怪英、法、德和北欧的客人都对这里充满了向往。酒店对面就是著名的西班牙王宫。王宫外的草坪和树木绿色宜人,修葺齐整,环境整洁,精美的人像雕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掩映在繁茂枝叶之中,透出一种典雅的历史文化气息。王室现已搬到北郊,只有重大的典礼如接受国书、检阅仪仗队等仍然在这里举行。位于马德里市内的西班牙古代王宫,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完整、最精美的宫殿之一,完全可以和法国的凡尔赛宫相媲美。
走进王宫内参观,果然相当奢华,宫内有帝王餐厅、瓷器大厅、御座厅以及小教堂等等,有的房间从四面墙壁到顶部都是用金子装饰起来的,有的房间则全部是用陶瓷(不同画面和不同形态)装饰起来的,宫内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供游人参观,设在底层的王家图书馆藏书达30万册,而钟表馆中收藏的那一座座各国的钟表,至今走时准确。离王宫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西班牙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高高的纪念碑,由顶部而至底部,那参差排列的人物群雕,在喷水的映衬之下,是那么典雅,又那么传神。更具特色的是,在纪念碑南面的基座上有两座活灵活现的青铜雕塑,他们就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笔下闻名于世的人物:骑在一匹瘦马上的唐吉诃德和骑在小毛驴上的他的侍从桑丘;塞万提斯是西班牙人民非常尊敬的人物。
普拉多博物馆坐落在马德里市内普拉多大道,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博物馆,亦是世界大美术馆之一,馆内有100多间陈列室,陈列着12 —18世纪的美术作品共3000余幅,主要是西班牙画家的作品以及英国、荷兰和德国画家的代表作,大画家毕加索1937年创作的巨幅油画《格尔尼卡》于1981年10月起开始在这里展出。这幅画被认为是20世纪的杰作和西班牙的国宝。博物馆门前有西班牙名画家弗兰西斯科·戈雅手握画笔的坐像,馆内展出的他的《战争的恐怖》组画,包括《五月二日马德里巷战》、《五月三日枪杀起义者》等都是广为人知的作品。还有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少女踏着战友的尸体去点燃大炮。
在用画笔反对战争上,戈雅在欧洲算得上是一个先驱,以至在后来毕加索等人同类题材的作品中,人们常能感觉到戈雅的影响。
西班牙斗牛是西班牙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闻名于全世界,每年从4月份开始到10月份结束,每个星期天都要进行。马德里市中心的斗牛场是一幢方正高大的建筑,可以容纳2万多观众。斗牛时那热烈的场面、古老的服饰和情调、紧张惊险而又美妙的角斗,使斗牛成了西班牙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项目。
继续驱车前行,是当地著名的加利西亚餐馆。在西班牙加利西亚菜是著名的,而加利西亚人又以会做菜而闻名。马德里老城区的街道很窄,两边都是停放的汽车,沿街四、五层高的楼房都是住户。西班牙式的阳台很有特色,都是铁栏杆做的,样子各式各样,离房间也就是半米多宽,老太太站在阳台上看看街景,也有年轻人站在阳台上聊天。走进餐馆,在吧台的一侧,挂着一大排火腿,这也是马德里餐饮的一大特色。当窗外天色渐暗,街灯亮起,马德里就更有了另一番情趣。
It takes only half an hour to fly from Rome to Madrid, the capital of Spai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The weather in Madrid is usually clear, featuring abundant sunlight. All year round, the average daily sunshine can last more than eight hours, making this a mecca for tourists from UK, France, Germany, and Northern Europe. Opposite our hotel is the famous Spanish Palace with its spacious green lawns, huge shade trees, and diverse sculptures creating a pleasant environment and evincing a time-honored history. Nowadays, the royal families have been moved to the northern suburb of the city, so only on ceremonious occasions, such as accepting credentials and reviewing the guard of honor, do they appear in the palace. Our friend and host, Mr. Othello,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is ancient palace is the most complete and exquisite extant in the world, comparable to the Chateau de Versailles in Paris and the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Inside the palace are the deluxe King’s Dinning Hall, Porcelain Hall, Royal Seat Hall, and Little Church. Some rooms, from walls to ceiling, are covered with gold leaf, and many are decorated with porcelains of diversified patterns. Various museums in the palace are open to tourists. The Royal Library, located on the first floor, includes more than 300,000 volumes. In the Clock & Watch Museum, an incredible variety of timepieces made in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still tell the exact time.
A short distance away from the palace is the famous Spanish Square, in the center of which towers a lofty memorial monument on which there are vivid sculptures. To the south of the monument are bronze sculptures of Don Quixote and Sancho Panza, legendary figures from Cervantes’ famous novel Don Quixote. Mr. Othello tells us that Cervantes is highly revered by Spanish people the world over.
Bullfight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Spanish culture and are reknowned throughout the world. From April to October every year, bullfight performances are held on Sundays. The bullring, located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Madrid, is a huge quadrangle building, which can accommodate an audience of more than 20,000. The fierce contests between matador and bull produce a fervor in the audience bordering on frenzy and rarely rivaled in other sporting events around the world, unless perhaps by World Cup Football, heavyweight boxing championships, or America’s Super Bowl.
欧洲之门马德里 第4篇
马德里值得仰望, 因为它是一座有品格的城市。辉煌的大航海时代也许已经不再复返, 但冒险、拼搏和探求却永远渗透这座城市的灵魂深处。走在城市任何一个角落, 抬头便能看见红黄相间的西班牙国旗。迎风招展的旗帜上书写着这个国家的座右铭“Plus ultra”, 那便是历史文化, 超越极致。
一
从西班牙热情奔放的巴塞罗那到历史文化名城首都马德里, 相距630千米。当我们还沉浸在高速路两边的景致, 司机突然提醒说还有300米到零线, 这是地球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东西子午线。我们看到了位于巴塞罗那至马德里高速路上的“东西子午线”路标以及横跨高速公路的“东西子午线”建筑性地理标志。
建城于1561年的马德里是一座新旧并存、东西文化融汇的欧洲历史名城。位于欧洲大陆最南端伊比利亚半岛高原中央, 海拔670米, 是欧洲地势最高的首都, 也是西班牙最大的城市。今日的马德里既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又是经济和金融中心。马德里南下可与非洲大陆一水为限的直布罗陀海峡相通, 北越比利牛斯山可直抵欧洲腹地, 在历史上因战略地位重要而素有“欧洲之门”之称。
整个马德里市区分为新城、旧城两部分, 太阳门广场以西为旧城, 建于15—18世纪, 街道狭窄;太阳门广场以东为新城, 建于20世纪, 宽阔的林荫大道两侧欧式高楼大厦林立。大街上有至少上百年历史的古老雪松、街心花园和很多喷泉, 林荫道的树林十分茂盛。马德里的街道布局风格和巴塞罗那完全不一样, 城市规划与建筑却和巴黎很相似, 街道呈蜘蛛网状放射状, 而不是井字形。
市内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风格迥异的古建筑摩肩并立、相映生辉。树林、草坪和各种造型别致的喷泉以及雕刻有古代小亚细亚人尊崇的自然女神西贝莱斯塑像喷泉引人入胜。
02.金碧辉煌的西班牙皇宫是欧洲第三大皇宫。
马德里最大特点是广场多、喷泉多、雕塑多、林荫大道多。马约尔广场是西班牙很有特色的广场, 其风貌、结构、布局和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利广场很相似。位于市区西南, 修建于1619年, 呈长方形, 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骑马的塑像耸立在广场中央。不远处是太阳门广场, 这里有历史上著名的太阳门遗址。市内还有建于18世纪中叶的王宫, 以及西班牙国王接见外国贵宾和使臣的东方宫等宫殿建筑。以前这个广场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市集与审判, 现已成为一些家庭、朋友及情人、艺人弹琴、跳舞、表演的地方。
哥伦布广场最醒目的当然是哥伦布纪念碑。手指西方世界的哥伦布高高站在新哥特式尖塔的上方, 就像是为下方穿梭于车水马龙之间的众生指引方向。这座建于1885年的纪念碑基座四周刻着这位伟大航海家发现新大陆的事迹, 下方是一座帆船造型的瀑布, 在终日奔流的水源衬托下, 仿佛航行于海上。
巍峨的塞万提斯纪念碑耸立在西班牙广场上, 碑前有堂·吉诃德和桑科·潘扎的塑像, 巨大的碑身倒映在前面的水池之中, 碑两侧是葱郁的树木;有“马德里塔”之称的西班牙摩天大厦位于广场一侧。
马德里卡斯蒂略大道上的欧洲之门是风格独特的建筑。两座建筑一模一样, 高115米、各向对方倾斜15度、并且楼顶与楼底错开达30米的大厦好像一座不封顶的拱门, 气势宏伟壮观。耗资2.1亿美元的双斜楼建成后, 其倾斜度远远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 更是赋予马德里“欧洲门户”的一个具体象征。
03.金碧辉煌的西班牙皇宫是欧洲第三大皇宫。
二
沿着市中心的林荫大道前往西班牙皇宫, 经过太阳门广场也称中央广场, 这里有菲利普三世的雕塑。广场中央立着一尊棕熊攀依松树的青铜塑像, 它是马德里的城徽。马德里的原意是“妈妈快跑”,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的一天, 一个小男孩跟妈妈出游, 他很淘气, 走着走着就远离了妈妈。当他想往回找寻妈妈时, 忽然碰到一只棕熊。小男孩撒腿就跑, 棕熊在后面紧追不舍, 情急之下, 小男孩爬上了一棵大树。他刚舒了口气, 就听到妈妈在呼唤他。他看看树底下正在寻找自己的棕熊, 再想想棕熊可能会伤害妈妈。他在树上冲着妈妈大声疾呼:“妈妈快跑!妈妈快跑!”有的说是他的喊声引来了猎人, 有的说是他的喊声吓跑了棕熊, 但是无论是哪个版本, 都能让这个勇敢的小男孩给这座城市留下美丽传说。
西班牙皇宫位于马德里城西, 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典建筑群, 是历代西班牙国王的王宫, 其雄伟可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奥地利的美泉宫媲美, 庄严的西班牙皇宫是仅次于凡尔赛宫和美泉宫的欧洲第三大皇宫。皇宫建于1738年, 历时26年才完工, 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宫殿之一。金碧辉煌的皇宫显示出腓力三世时期西班牙生活的极度奢华。
西班牙皇宫外观呈正方形结构, 边长180米, 具有卢浮宫的建筑美。内部装潢则是意大利风格, 富丽堂皇的宫内藏有无数的金银器皿、绘画、瓷器、皮货、壁毯、乐器及其他皇室用品。如今, 皇宫已被辟为博物院, 供游人参观。
西班牙皇宫的波斯地毯是世界皇宫中最大的, 皇宫陈列着世界各国精美的钟表也是一流的, 皇宫的顶是世界上最高的, 顶部的群雕是欧洲其他皇宫都没有的。
三
漫步马德里街道, 看到香港航空、国泰航空、南非航空、德国汉莎航空、法航等国际知名航空公司在繁华的主要街道上都设有办事处。巴塞尔戈行也纳商业大街, 十分繁华, 商店林立, 雍容华贵, 名车川流不息, 来自各国的游客在兴致地游览观光和购物。高大华丽的巴洛克式建筑顶部有钟楼, 墙上有文物雕塑。城市繁华街道和旅游景点有双层敞篷豪华旅游车, 公共汽车豪华、美观, 有空调和电子屏幕显示。
马德里街道老的路牌是用正方形瓷砖贴在古典建筑的上方, 让所有的行人都能看见, 当行人走在街道上时, 可以省去街道狭小带来的视觉不便。
马德里拉斯本塔斗牛场可以容纳2.5万名观众, 外观很像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 外面呈现暗红色。在大门两侧有斗牛表演的巨型大幅广告, 大门外面的广场左端是斗牛表演的青铜雕像, 非洲野性水牛和斗牛勇士栩栩如生, 右端是人们欢呼勇士斗牛胜利, 这一组雕塑与整个斗牛场和谐一致。
此外, 还参观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场、会址和俱乐部, 俱乐部的会旗在体育场外高高飘扬。通过大门可看到里面球场陈设和布局, 绿草茵茵, 皇家马德里的巨幅标志醒目地挂在主席台对面。皇家马德里球员明星——罗纳尔多、贝克汉姆等和其他队员的各种赛事照片、纪念品在陈列室和商品部里都有出售。
四
从2001年开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推出“世界图书之都”, 第一顶“世界图书之都”的桂冠被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摘取。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读书日的庆祝活动就起源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1926年, 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设立了“西班牙自由节”, 1930年, 庆祝活动改在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忌日举行。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堂·吉诃德》被认为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 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因此, 当西班牙政府代表国际出版商协会将“世界读书日”的设想和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获准后, 西班牙马德里成为第一任“世界图书之都”可谓实至名归。
马德里是个适合旅游的城市, 从太阳门往西比列斯广场, 或从大广场往王宫方向, 沿途尽是艺术、文化宝藏, 到处都是观光客群聚尽情浏览古迹、世界知名的博物馆以及享受夜生活。东方宫和普拉多画宫是世界闻名的艺术殿堂。马德里市内文物荟萃, 有许多名胜古迹和世界闻名的绘画展览馆。
弗雷格・索绪尔・函式 第5篇
弗雷格・索绪尔・函式
从弗雷格的函数思想和索绪尔的`句段关系与联想关系出发,综合他们的论述并作进一步的思考就可以发现语言的纯函式结构.这种函式结构是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使对语言的理解进入到一个“无之用”深层境域.并且,它以一种具体的方式体现了“易”的精神.同时还在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一与多、同与异等多个方面达到了统一.
作 者:徐劲松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四川,成都,400031刊 名:北方论丛 PKU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年,卷(期):“”(1)分类号:H0-05关键词:弗雷格 索绪尔 语言 函式结构
弗雷格真之思想及其意义 第6篇
从古希腊开始,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逻辑学家都考察过“真”这一问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或者从认识论的角度,或者从形式语言的角度描述“真”的性质。亚里士多德认为,“言是者非,言非者是为假;言是者是,言非者非为真。”意思是说,否定是的东西或肯定不是的东西为假,而肯定是的东西或否定不是的东西为“真”。在亚氏这里,“真”由事物或事物状态决定,真表现为语言和事物或事态或者表现为语言和现实之间的一种符合或依赖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符合论。纵观历史,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主义真理论从认识论角度研究真。语义真理论从形式语言的角度对真进行了研究,塔尔斯基只是在语言之内求解真理问题而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明晰真理,不涉及真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冗余论从根本上认为“真”是多余的,它不涉及任何的认识论内容。
弗雷格完全摆脱了传统“真”理论的束缚,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真”之理论,他认为:真是基始的、不可定义的,它不可能再还原为更简单的东西。真又是客观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承认而为真,它还是非时空性的,不是被创造的,而是被发现的。真除了具有基始性、客观性之外,真还具有抽象性。真不是一个物质的感官可感觉的性质,它是抽象的非感官可感觉的东西。
真的适用范围问题是研究真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弗雷格认为,从逻辑的角度看,“真”这个词只能用于句子或思想的真值。对于句子而言,真不是针对句子的形态一系列声音或一系列符号,而是针对句子表达的东西来说明的。因为一方面,当我们将一个句子正确地译为另一种语言时,真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同一种语音系列在一种语言中有正确的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有错误的意义。所以,正是对于句子的意义,一般来说才产生真的问题。弗雷格明确地指出,“一个句子是真的”这种表达实际上是说: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真的。弗雷格就从真对于句子的使用过渡到对于句子的意义的使用。这里会产生一个问题,即是否真适用于所有的句子呢?弗雷格认为,句子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有断定句、疑问句、祈使句和命令句等。真并非适用于任何句子的意义,只有断定句的意义是断定句所表达的思想。他认为,思想是某种对此能够产生真的问题的东西,命令句也有意义,但它的意义是它所表达的命令;祈使句也有意义,它的意义是它所表达的愿望,而命令和愿望都不能说成是真的。总之,弗雷格认为,思想是真适用的对象。至于思想和真的关系,弗雷格指出,人们把思想和真看作主词和谓词的关系是错误的,“我们通过与其他谓词的比较提示真这一谓词的独特性,它与其他所有谓词的区别首先在于,每当表达出某种东西时,它总是被连带表达出来。”[1]183如“2是素数’是真的”比“2是素数”并没有说出更多的东西。如果失去了断定力,则即使有“这是真的”这种表达,也没有对思想有所断定。主词和谓词从逻辑上看的确是构成思想的部分,但它们处于认识的同一个层次上,而由思想到真,即由思想层次推进到客体层次,是从一个层次推进到另一个层次。确定了真的适用范围,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逻辑研究的范围,因为真是逻辑研究的对象,而真只是适用于断定句所表达的思想,因此,逻辑研究的出发点是具有真值的思想。同时,明晰了思想和真的关系,也就为我们认识真提供了一种途径,弗雷格明确地说:“尽管所有科学都以真为目标,逻辑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研究真。”[1]113他以独特的方法对真进行了研究,所有这些论述集中反映了他的逻辑观,反映了他对逻辑这门科学性质的认识。在求真中,弗雷格采用了以下方法:
首先,弗雷格构造了一种形式语言,即概念文字,以此来求真。他用逻辑语言来定义算术公理中的非逻辑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自然语言的不完善性,因此,他通过引入判断符号着重强调了对句子内容的判断,通过引入条件式符号刻画了蕴涵式的真值条件,同时,他也通过引入了否定符号、内容同一符号对自然语言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确刻画。最重要的是他还引入了函数符号,对“函数”和“自变元”进行了区分。他的量词理论解决了传统逻辑对句子逻辑结构的分析处理中单称命题和关系命题中存在的问题。他把概念看做函数,把自变元看做对象,用对象来补充概念所得到一个完整的句子的思想,不仅揭示了句子的逻辑结构,而且通过概念使对象与真理联系起来。
其次,他在建立了形式语言的基础上,完成了演算系统的构成,以此来研究真。有了形式语言,就可以通过形式语言来刻画一些推理规则,刻画一些表达规律的公式。但这远远还不够,他认为,应该选择几个公式作为公理,从这些公理出发,再加上几条推理规则,使得一切表达真的规律都可以作为定理在这个系统中推演出来。弗雷格不仅建立了一阶谓词演算系统,而且明确提出要建立演算的思想,他认为,如果我们仅仅凭经验去研究真,我们可能只会得到个别的或一些永真的命题,而如果要想囊括无穷多的真命题,就必须进行演算。
最后,弗雷格通过研究句子来研究真。在构造了形式语言,建立了逻辑演算之后,就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应用这个工具,就可以分析自然语言中逻辑规律的性质和特征。他对句子的真值进行了详细的逻辑分析,探讨了含有专名和概念词的句子,并指出在完善的逻辑语言中,每个专名必须既有意义又有意谓,当句子中含有专名时,句子的真值由专名的意谓来决定。当句子中含有概念词时,句子的意谓由概念词的意谓来决定。他认为当某个句子的一部分用具有同一意谓但有不同意义的表达式进行替换时,句子的真值保持不变。从弗雷格关于“真”的理论看,其总体思想是非常清晰的,在他看来,逻辑是门研究“真”或者说是求“真”的科学,而“真”与思想的载体判断句密不可分。因此,求“真”就首先必须研究断定句。
弗雷格的求真三原则
基于逻辑,弗雷格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语言分析的方法、原则和基本术语,并引申出一系列的讨论,被现代语言哲学所接受,形成了丰富的语言哲学内容。他在对语言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
19世纪后期,在哲学上心理主义占据统治地位,到了穆勒时代达到极端,穆勒认为,逻辑是心理学的一个部分或分支,其理论基础完全借助于心理学,它是人类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规律,是经验的综合,要理解概念的意义,就必须对运用该概念时头脑中的“内在的”“主观的”过程进行研究,以寻求组合的规律。按照这种心理主义的观点,逻辑推理是一种思维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是一种心理的活动,所以逻辑的规律可以还原为心理的规律,逻辑的真理是一种主观的真理。弗雷格具有强烈的反心理主义倾向,他要把传统哲学或者说是传统逻辑从心理主义那里解放出来,要让逻辑从主观的心理研究转向客观的知识研究。为此,首要的就是:“要把心理学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区分开来。”[2]8他认为,逻辑并不研究主体是如何和为什么作出如此判断,它只研究客观思想本身的性质以及这些性质之间的关系。他从研究判断开始建立他的逻辑演算系统,虽然判断是思维活动者掌握某一思想的主观的精神活动,但是弗雷格实际上研究的是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是客观的,不以掌握者为转移的。同时,他认为,心理主义对于逻辑的普遍性、绝对性和客观性是无法证明的。一个人在从事逻辑推理的时候,确实发生心理的活动,这种心理的活动是主观的活动,是因人而异的。一个人的心理推论活动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但是逻辑规律本身则是不变的,逻辑的定理是永真的。有人可能把1﹢1计算为3,但是1+1=2的真理性是不以人的计算的心理活动为转移的。弗雷格为了不使人们错误地认为逻辑探讨的是思维的心理进程和思维所依据的心理定律,从而混淆了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的界限,他规定了逻辑的任务是研究真,由于研究真依靠的是思想,而思想也是客观的,这就保证了真的前提的客观性。他强调:“根据心理学定律,把假看做真和把真看做真这两种情况都会出现。从这些情况进行的推导和对把某物看做真所经历的心理过程的说明,绝不能代替对把某物看做真所相关的证明。”[3]
弗雷格客观性原则的中心思想是,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是客观的,它与该表达式在说话者和听话者那里产生的任何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没有关系。由此,这一原则就产生了双重意义:在逻辑上,这种客观性原则为弗雷格构建他的形式语言演绎系统奠定了基础;在哲学上,这种客观性原则要求哲学从研究我们的认识主观心理状态和过程转向对共有的、客观的知识的研究即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第二,语境论原则
语境论原则是弗雷格在《算术基础》中,为了分析“数”这样的抽象对象而提出的方法论原则。他说:“我们不能孤立地解释语词的意谓,而必须在一个句子联系中解释它。”[1]208简单地说,就是必须在与句子的联系中研究语词的意谓,我们一般地把它表述为“一个词只有在句子中才有意义”。弗雷格的语境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语境原则就是指它是弗雷格为了分析“数”这一抽象实体而提出来的原则。在弗雷格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经验主义者认为数这个概念是从物理事物抽象得来的,基本上可以应用于物理事物。主观主义认为,数完全是心灵的创造。弗雷格批评了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对数这一概念的错误认识,指出必须从句子中分析语词的意谓,即在句子中分析数词的意谓。他认为,颜色、形状、重量等等是事物的性质,它们有客观外界的载体,数不是事物的性质,它在外界没有载体。把数与事物联系起来,依赖于在相关语境中理解且明确“数是多少”,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说“伊利亚特”是一首诗,也可以说它是大量的诗句,还可以说它是24卷书。所谓广义的语境原则是指,弗雷格区别意义和意谓,并说明句子的意义是思想,句子的意谓是其真值,区别概念和对象,并说明概念是函数,要以对象来补充这样的研究中所用的一条普遍的方法论原则。这条普遍的方法论原则强调语言分析的方法,强调语言分析中句子的重要作用。语言分析是语境原则的总体思路,因为句子是语言的一个基本单位,所以弗雷格强调句子的作用,强调对句子进行逻辑分析。比如,在《算术基础》中,弗雷格说:“我要求的数的那种独立性不应该意谓数词脱离句子联系而表示某种东西。相反,我仅仅是要以此排除把数词用做谓词或定语,因为这样的用法会多少改变它的意谓。”[2]78这种对把数词用做定语或谓语的错误观念加以否认的方法就是语言分析的方法。正是因为这一点,使语境原则从讨论算术中“数”的语境问题推进到其他学科研究中,从狭义的方面推进到广义的方面。
从广义的语境原则的角度来看,从对句子,也即对判断的分析中产生了概念,离开了句子,孤立的概念难以确定其具体意义,只有判断句才是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弗雷格这里所考虑的句子,是指判断句,即逻辑中所说的命题。他认为,在此可以区分二类命题,一类是分析命题,另一类是综合命题。分析命题是根据逻辑的规律和定义就能知道其真假的命题。综合命题则要根据与事实的对照才能知道其真假。在对分析命题的论证中,我们不需要求助于事实,只要看它是否符合逻辑规律和定义就够了。由于定义和规律必然要用句子来表达,所以只有在句子中才能弄清楚分析命题所涉及的概念的意义。在此我们不应孤立地追问它们所指的对象,而是要通过分析它所在句子中的用法来了解它们的规律和定义。
弗雷格的语境原则是为了澄清“数”概念而提出的,同时,它也是为第一条原则服务的,即它是为区别逻辑的东西和心理学的东西,为区别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这条原则服务的。语境原则的核心是句子,句子为先,语词为后,必须在句子中分析语词,这一原则经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引用和解释后,已发展成为分析哲学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
第三,概念和对象区分的原则
弗雷格对概念和对象进行了异于传统的重新定义,从而区分出专名和概念词。他指出:“决不能忘记概念与对象的区别。”[2]75在这一区别过程中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点:第一,是他从数学中的“函数”出发来探讨概念和对象;第二,他从主词和谓词入手对概念和对象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概念和对象的性质和关系。弗雷格所说的概念和对象有着专门的含义,是他通过把数学中的函数和自变元与我们语言中判断句的构成成分进行了有效的类比后引入的术语。比如:11、21、31、41、51、61这组表达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函数表达式“()1”;第二,自变元1、2、3、4、5、6等。他认为,一个函数的最本质的性质是它的不满足性或可补充性,用括号来表示。只有当函数表达式与自变元结合时,即上述1、2、3等,自变元与函数表达式“( )1”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表达式。在对函数进一步的扩展中,他引入了“=”。他认为,等式的语言形式是一个断定句。例如,“X2=1”这个函数的自然语言的表达就是“()是1的平方根”。显然,它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句子。通过引入“=”就可以谈论句子,从而从数学语言过渡到一般的自然语言。在对自变元的扩展中,他引入了像“凯撒”这样的专名,从而突破了数学中只有数字出现的情况,允许一般的对象的存在。弗雷格说:“一个概念是一个其值总是一个真值的函数”[1]63。这样,他就通过“函数”把概念和句子结合起来,这个概念是句子的一部分,用对象来补充它,就得到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这个句子还有真假。在上述数学表达式“()1”中,如果填入的是1、2、3等自变元,那么这个表达式就是一个有意义的表达式。同样,在句子中,相对于概念词“()是美国总统”,如果填入的是“小布什”,就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这个句子就是真的。反之如果填入的是红色、石头、3等等自变元就会成为一个没有意义的句子。一个句子有主语和谓语,简单句一般有主系表和主动宾两种结构:主语加上一个连词“是”再加一个表语,比如“暮星是行星”。主语加上动词和一个宾语,比如“凯撒征服高卢”。弗雷格说:“概念有谓述特征,它需要补充,就像句子的谓述部分总是要求语言中有一个主语,没有这个主语它似乎就是不完整的。”[1]257他认为,“征服高卢”是个概念,是不完整的,需要用“凯撒”这样的专名补充它。专名表示对象,它是完整的,可以补充概念,与专名相似的表示对象的语词或词组也可以补充概念。对于专名,弗雷格没有区分出普通专名和摹状词,他只区别出两种专名:第一种是简单完整的名字,意谓确定的对象,比如“亚里士多德”,“中国”;第二种是类似于摹状词的复杂的完整的专名,比如“中国的首都”,“《祝福》的作者”。所谓概念词,即一般的通名,比如人、马、牛、行星等。它们都不仅有意谓,同时还有都有意义。
弗雷格不仅注意到,概念与对象之间关系是相对的,而且注意到概念本身也可区分不同的等级。这种概念与对象之间的区分、概念等级的区分必须相对于语言的应用而确定,即也必须遵循语境的原则。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可以被视为对象词,也可以被视为概念词,甚至是第二级的概念词。举例来说,在语句“4是一个数”中,“4”是一个对象词。然而,在语句“这里有4辆车”中,“4”就不是一个对象词,而是一个概念词,并且是一个第二级的概念词。第一级概念词是“车”,第二级概念词是4。弗雷格从语法形式上给出了概念和对象的判别标准,即:“单数定冠词总指示一个对象,而不定冠词伴随一个概念词。”[4]这种标准有利于对自然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概念词的意谓是概念,专名的意谓是对象,专名和概念词分别表示对象和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是一个对象处于一个概念之下的关系。专名和概念词的意义的结合而形成思想,而思想是借以考虑真的东西,一个断定句的思想实质上是概念和对象的关系,当对象处于概念之下时,思想为真,反之为假。由此可见,弗雷格研究函数和自变元是为了研究概念和对象,进而研究断定句,从而经由思想达到真。
弗雷格真之思想的意义
弗雷格作为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他以独特的逻辑视角和逻辑方法,洞察和探讨了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如对意义和意谓的区别和探讨,对“真”的探讨,对思想的探讨等等。而从逻辑出发,运用语言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却并非只局限于逻辑领域。它给后人以下启迪:
第一,逻辑研究方式的转变
在逻辑发展史上,弗雷格第一次在比较严格、比较完全的意义上构建了逻辑演算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标志着初步完成了现代形式逻辑的变革。长期以来,许多逻辑学家探讨、试验对古典形式逻辑的改造与更新。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学派德奥弗拉斯特和欧德慕给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推理规则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提出了命题逻辑问题。继之是斯多葛派构造了一个与亚里士多德词项逻辑不同的命题逻辑理论,发展了亚氏的古典形式主义逻辑。莱布尼茨于17世纪最先提出了创立现代逻辑即符号逻辑的设想。他力图构建一种理想化的“通用语言”和“通用数学”,把所有的推理都化归为计算,让所有推理的错误都变成计算的错误,但是莱布尼茨并没有考虑或极少考虑如何把逻辑本身也变成一个由公理、定理和规则构成的演绎体系,而最终完成他这个理想的人是弗雷格。传统逻辑系统,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和其后的三段论系统以及斯多葛派的命题逻辑系统,都是用半形式语言作为表述工具,用公理和推理规则(或只用推理规则)作为演绎工具而建立起来的。不过,传统逻辑只是不自觉地使用半形式语言,而没有明确给出构成这种语言的基本符号和基本语词,以及由它们组成命题形式所依据的形成规则。对半形式语言的解释,传统逻辑也只是采用直观的方式,而没有建立系统的理论,传统逻辑语言的语形和语义需要我们用现代逻辑的观点来加以研究。弗雷格的语言哲学建立了一种纯粹的形式语言,使逻辑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有了形式语言,通过形式语言来刻画一些推理规则,刻画一些逻辑规律的公式,并且选择几条公式作为公理,从这些公理出发,加上推理规则,使一切表达真的规律都可以作为定理在这个系统中推演出来。弗雷格在莱布尼茨、布尔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实现这一变革,他对于这个变革所做的工作,使传统逻辑完全突破了旧的狭隘的界限,把逻辑科学引向更广阔、更深入的发展领域。由于现代逻辑之非常形式化,其公式定理之充实、丰富自必超过其他逻辑;而至于借它之避免心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问题的纠结,现代形式逻辑自然也可以其纯粹的形式为其独具的特色。
第二,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形成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分析哲学,是与西方传统哲学的大决裂。它的基础和开端不再是传统哲学的认识论,而是诞生的数理逻辑。哲学研究的方法不再是对个人感知的心理分析,而是具有客观性和形式特征的逻辑分析。逻辑不再被看做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能力,而被奉为哲学发展的真正楷模。这种革命性的转变,主要源于弗雷格的杰出成就。他的语言哲学不仅建立了现代逻辑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演算系统,而且对哲学任务作了重新规定,主张对妨碍思想表达的日常语言进行批判。他直接把传统哲学对思维内容和认识能力的探讨,转向对语言表达形式和语言内部框架的考虑。自笛卡尔确立了认识论在哲学中的中心地位以来,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和我们如何能够证明我们对这种知识的陈述。然而弗雷格则完全抛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认识论并不先于哲学的其他分支。因为,一旦我们寻求认识论问题表达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我们就会很容易看到,对语言逻辑形式的研究,才是哲学的真正开端和重要内容。
弗雷格把他的逻辑演算系统看做一种语言系统。他认为,选择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一种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各种自然语言是不完善的,不能正确表达我们的思想,只有在理想的语言中才能达到正确思想的目的。这样,一切哲学争论都可以在这种完善的语言中得到解决。同时,他还把逻辑上的命题函项概念引入哲学,把语言看成是不涉及任何具体内容的纯粹思想,把哲学看成是对这种纯粹思想的探讨。他认为,函项概念是与对象概念不同的,函数是不确定的、模糊和不完全的,它仅仅是一个可能被赋予各种值的关系表达式,而一旦被赋予一个值,它就成为或真或假的思想内容了。弗雷格的函项理论为他的逻辑构造奠定了哲学必然性的基础,因而,他给西方哲学带去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即语言学转向。弗雷格在分析哲学形成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其影响在20世纪哲学中几乎处处可见,而这一切都可以在他的语言哲学思想中找到根源。
第三,对中国传统思维的转变
在古代中国,自先秦以来,中国哲学就突出了直觉这一思维方法,如老子区分“为学”和“为道”。他认为,从经验中学来的知识只是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要把握世界之一般一道,必须依靠直观。到了宋明,理学家们大大发展了直觉的求知方法。王阳明认为,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在他那里,把握“人心浑然”的要领在于练心。朱熹认为,心的作用不是理性的思维,不是在讲究科学程序归纳之上的综合,而是直觉式的“顿悟”。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语言乃其最直接的表征。中国的表意文字,意象分离,没有严格的数、格,少复句,尤其文言文,语义含糊,故重意会,重领悟。中国文人一般都避开“易于穷尽”和“正言直述”而“言比兴,求含蓄”。一种语言,假如它具有丰富的逻辑词汇,即对思维规定本身有专门的和独特的词汇,那就是它的优点。介词和冠词中,已经有许多属于这样的基于思维的关系”,黑格尔在其《大逻辑》二版序言中如是说。在西方,从古希腊人开始就重演绎、重分析和重逻辑推理,经中世纪、近代,直到现代,他们一直注重抽象概念的分析,重视概念的明确定义,其哲学理论都表现为一套严密的推理系统。而弗雷格语言哲学思想中的概念文字更是以其独特的形式化方法将这种传统推向极致。西方传统思维重逻辑推理,中国传统思维重直觉、直观。从语言层面切入,说明两种语言结构与其思维有着内在的关联。但是从人类思维的整体方面来说,两种思维都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也就是说,西方人也运用直觉、直观思维;中国人也运用逻辑推理。我们现在要看到的是,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构成了人类整体思维的互补结构。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认识,逻辑推理思维在人类发展史、科学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现代逻辑已经成为若干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工具和不可缺少的手段。比如命题演算所揭示的推理的逻辑性质,在计算机线路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逻辑的方法和工具正在成为研究科学理论体系、构设新的理论及其系统结构、严密论证过程的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可以分析某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找出初始的假设,然后建立该领域的科学模型。这些不可忽视的作用,预示着它必将进一步蓬勃发展,成为人类强大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这些给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很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路.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弗雷格.算术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Frege G.PosthumousWritings[M].Oxofrd:BasilBlaekwell,1979:56-57.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 第7篇
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 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 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作为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 他的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后掀起了巨大波澜, 成为欧美学术界最具争议的人物。《写作与差异》、《论文字学》、《播撒》是奠定他一生学术基础的三部著作。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 在文学、哲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领域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翻译是与上述领域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 当然也深受影响。
解构主义思想与翻译理论的诸多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并且对翻译过程中理论问题的理解有着重大意义 (Gentzler, 2004:146) 。德里达自己也认为解构主义思想和翻译是紧密相连的。德里达的所有写作, 都持续围绕着与翻译可译性或不可译性相关的问题。对于德里达, 所有哲学都以翻译概念为中心:“翻译或可译性问题即哲学的起源” (Derrida, 1985b:120) 。传统的翻译思想向往一个统一的原本, 将原文和原作者看做高高在上的权威。德里达通过对“延异”、“印迹”、“撒播”等核心概念的阐述, 化解了二元对立的暴力等级关系, 也创造性地构建了一种新的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德里达的翻译观颠覆了之前的翻译思想, 取得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将主要阐述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 并加以评述, 以及分析其现实意义。
2. 理论溯源——对结构主义的挑战
德里达的解构 (Deconstruction) 概念衍生于海德格尔的Destruktion (解构) 概念。该词在德文中具有从本质上、结构上进行毁灭、摧毁、捣毁之义。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解构本体论的任务”, 试图利用Destruktion来克服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尼采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可是, 虽然海德格尔提出了“解构”的概念, 但只是触及了对传统本体论进行解析过着批判的可能性。受尼采、胡塞尔、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思想的启迪, 德里达成为一个反叛传统, 解构旧解构, 创造新体系的思想家。
德里达认为, 西方人学科长期被“逻各斯中心论”、“声音中心论”、“在场的形而上学”所主宰。解构的基础是结构。索绪尔在其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各成分之间存在相互制约, 相互依赖的关系, 正是这种关系构成语言的结构。有序的结构主义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都是主流。解构主义在与结构主义的抗争中, 试图以解构消解结构, 以书写抵抗语言, 以缺席代替在场, 以互文性代替模式, 以差异代替同一, 以无中心反中心, 以游戏攻击缜密系统, 显出自己的特性。这样, 以前许多对立的概念, 如概念与感知、直觉与理智、必然与偶然、内容与形式、现实与虚构、中心与边缘等就都被颠覆了。解构主义对立的差异和概念的不确定性回到本源, 革命性地指出结构存在不稳定性、不对应性和假定性, 打破了从康德到索绪尔以来的“概念的牢笼”。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语音中心主义的体现, 即表音文字的形而上学 (Derrida, 2005:3) 。传统的观点认为, 声音先在与文字, 因为听到声音时人是在场的, 而阅读文字的时候, 作者并不在我们身边, 即不在场。声音是优于文字的, 文字是位于第二级的附庸。但德里达认为, 说话者的在场并不能保证言语意义的稳定性, 而文字书写着的不在场恰恰给文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声音与文字的地位应该颠倒。德里达看来, 逻各斯中心论作为结构主义的核心概念, 是认为的假设, 不存在的。结构主义属于核桃式, 外层是桃, 中间有核;解构主义属于葱头式, 层次打开, 无核无心, 或由一层层葱皮组成 (刘军平, 2009:2) 。简言之, 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 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 由此产生新的意义, 用分解的观念, 强调打碎, 重组, 叠加, 重视个体, 部件本身, 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3. 德里达对意义观的解构
3.1 延异 (différance)
延异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切入点。它是德里达自造的一个新词, 指示不在场的东西 (语言) , 借此质疑任何基于在场 (presence) 来决定存在 (Being) 的本体方法论。法语词Différance衍生于拉丁动词differre, 既可表示时间意义上的推迟、拖延, 也可表示空间意义上的差异。然而德里达故意将其遵循语法规则衍生的名词形式différence写成différance, 改变一个字母, 但法语发音仍然相同。意味着不同形却同音的两个词的区别在言语中无法体现, 只有书写出来才能显现其差别, 意示语音和修辞表面一致下的形式和理论的混乱、脱节, 意味着无声的信息或意义的丢失。这暗示了言语优先权的消失, 并给予了书写相当重要的地位。
德里达提醒道, Différance不是一个概念, 甚至不能算通常意义的一个词, 我们不能将它定义为什么, 因为它是确定意义的条件, 它的运动或游戏的结果便是意义。延异代表着延宕 (deferring) 和差异 (differing) , 一个没有尽头, 无确切指称或特定功能的游戏。这不是一种有限的差异, 是一种无限的差异, 是差异的游戏 (play of difference) 。德里达用“游戏”一词表示一个能指最终可表达任何事物, 即有无数种意义的可能。Play并不仅表示意义是顽皮的, 还表示这过程是种运动和语言表达的过程。所有语言, 都通过该系统的运动 (或差异的游戏) 而产生。因为意义必诞生于延异之后, 正如巴别塔的故事警示的那样, 意义不可能诞生于纯净的, 完全统一的源头中 (Davis, 2004:15) 。语言持有差异, 差异保持语言。文本和语言的意义因差异而存在。延异否定了意义的普遍性, 文本的恒定意义让位于流动的意义, 由此翻译是一个修改、置换、推迟原文意义和命名的过程。德里达认为, 词语的多义性证明翻译是一种延异运动, 翻译本身就是实践着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异, 彰显和揭露这种差异就是翻译。不能翻译出来的语义就是差异, 语义的本质只有在具体语言之间的差异中才能把握, 翻译就是呈现这些被隐藏的差异。
3.2 印迹 (Trace)
与延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另一重要概念便是印迹。任何“呈现”的意义元素都必与除了自身外的其他事物相联系, 因此自身意义中都带有与过去相联系的痕迹, 且也将被有关未来元素的踪迹所削弱。这些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常被称为“保留特性”和“未来特性”。而印迹就是意义元素与其他事物的这种保留/未来关系 (retentive/protentive relationship) 留下踪迹的地方 (Derrida, 1967a/1974:47, 转引自Davis, 2004:15) 。德里达认为所指只是一个符号, 主张把所指与意义分开, 其意义要在上下文中确立, 没有一成不变的意义。所指或意义所表示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物, 而是一种“印迹”, 它既存在, 又不存在, 像幽灵一样, 既显现, 又隐藏。这里所说的印迹是永恒变化的意义中一个相对静止的“位置”, 它并非绝对的空间上的在场, 且与它相联系的其他元素往往是缺席的。如:汉语“江南”蕴含着多种意境, 读者对它的理解取决于对它在不同语境的体验, 如江南如画的风景、美人或烟雨蒙蒙那种伤感的气氛, 这些关联元素都是不在场的。将其译成“Jiangnan”或The South和South of China, 这些都只能作为原文的暂时印迹。Jiangnan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南方, 但又不是“江南”的在场, 翻译也未能全部将其蕴意传达出来, 这就体现了一种差异的意义, 它暴露了意义的踪迹。德里达试图借助印迹概念, 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印迹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语义差异的出现即印迹的出现, 它保留过去和现在。由于印迹随着上下文变动不居, 意味着翻译的意义也由上下文来决定。译者追寻意义并不是要发现原来就隐藏在那的东西, 而是通过永无止境的差异的游戏来不断地追寻意义。
3.3 播撒 (dissemination)
印迹的游戏将永远不会在场, 因为正如它的本质, 若谁试图终止它的运动并想要抓住它, 它就会播撒, 分离, 并继续运动, 跨越到别的地方去。印迹把文本的意义导向了不确定性, 撒播则把意义带向了四面八方。撒播揭示了文本运动方式的杂乱无序, 意义按照不同的方向、速度、大小、能量在播撒, 犹如在土地上自由播撒种子一样。文本的各个部分在播撒, 离散, 以致文本意义完全被延宕, 所指在印迹中徜徉, 中心消解后, 解构支离破碎, 没有了语境, 意义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播撒瓦解了语义学, 因为它产生了无限多样的语义效果, 以碎片的形式呈现, 打撒了文本的整体意义链, 无法形成任何意义的中心地带。因此, 解构主义认为, 进入语境, 重建和重组语境, 如同寻找家园, 是文本翻译的关键所在。
经过以上讨论, 可以总结出解构主义的文本观认为“文本之外无他物”, 这可以说是德里达最著名的一句名言了, 后来扩展为“语境之外别无他物”。表明意义无法存在于也无法提取于特定语境之前或之外, 文本是语境的产物。文本是敞开的, 其所指充满了多义、非对应性, 意义是流动的、延宕的, 等待发现。文本的翻译是一种转换。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意义观为翻译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对传统的翻译观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4. 德里达解构主义下翻译问题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研究成果自然为翻译研究所青睐, 亦或者通过研究翻译来探讨解构主义。德里达将翻译置于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他, 所有哲学都以翻译概念为中心:“翻译或可译性问题即哲学的起源” (Derrida, 1985b:120) 。这也是为什么德里达在他的演讲、采访、著作中经常探讨翻译问题的原因。
4.1 翻译本质的解构
上文讨论的“延异”、“印迹”和“播撒”事实上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基本思想。在他的解构主义文本观和意义观的基础上, 德里达质询了作为移植、复制、重现或传达原文意义等翻译定义。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 译语永不停歇地在对原文进行修改, 延迟和重置任何可能表达的意义。翻译犹如一条引领到某个地方的路, 从门口到一个花园, 或到一个城市, 是一种无限扩展和延伸的状态。从解构主义的观点来看, 翻译就是一项在不停地掩盖在场并阻碍一切可能意义的活动。有趣的是, 对意义呈现欲望的阻碍又是意义呈现的必要条件。总之, 翻译可被视为一场生动的延异的运作, 一个重塑原文意义同时又揭示促进且阻碍双语交流的文本网络的必要过程。为此, 德里达更倾向于将翻译称作“有调节的转换 (regulated transformation) ”, 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将一个语言纯粹的所指 (即意义) 转移到另一个语言中去:
不存在纯粹的差异, 翻译亦然。我们应该用转换的概念来替代: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一个文本与另一个文本之间有调节的转换。我们将不会, 实际上也从未在两种语言或同种语言中传递过纯粹的所指, 所指的手段只留下未触摸的处女地 (Derrida, 1981:4, 转引自Gentzler, 2004:166) 。
翻译是发现文本中潜在的意义, 人们应更加注意其边缘意义、隐藏意义。因此, 翻译不仅仅是意义的传达, 更主要是转换和调节。由于翻译意义的多义性, 在不停地分解和播撒, 而翻译正是为播撒提供的场所。翻译不仅要推翻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对应, 还要建立一种被忽略了的链接, 拓展所指的范围。
德里达以前, 翻译的定义属于稳定的二元对立: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作者是主人, 译者是奴仆;原文是中心, 译文是附属。翻译的标准建立在后者对前者的忠实上, 即所谓的等值。德里达的调节和转换不仅发生在语际翻译, 也发生在语内翻译, 这意味的原语本身也是一种翻译。这种翻译定义推翻了人们对等值的看法, 创立了一种新的翻译理论模式。
4.2 译者的任务
译者的任务, 德里达认为, 就是保持语言的生命力。译者转换原文实质是在赋予其生命, 让原文得以存“活”下去, 独立于作者“活”下去, 且“活”的更长久更好。原本通过改变、转换而得以生存, 从而也在逐渐成长和成熟。在翻译过程中, 不仅原文本, 连语言也得到了新生。德里达将译作翻译比喻为“孩子”, 而非复制的“产品”。没有译文, 原文就无法存在, 原文作为一种静态文本, 只有翻译的参与, 调节和转换原文, 原文才可能投胎转世, 推陈出新, 在新的语境中成长、发育成熟和再生 (刘军平, 2009:4) 。因此, 翻译对于解构主义来说, 是个不断孕育新生命, 使语言成长的活动, 是极其重要的。译文甚至比原文更富有生命力, 超越原作者的范围。
由此, 译者的角色从模仿复制原文, 提升到了确保和延续原文生命力的重要角色。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 原文的指意方式通过译者传递到译文中, 促使其与目标语中不同的指意方式相互碰撞, 在这种碰撞中, 语言的新苗也在慢慢地生根、发芽。译者要体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而不是抹杀这种差异。只有语言间存在差异, 各种语言才会相互吸收, 各自成长, 得到生命的延续。由此, 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获得了充足的发挥空间, 译者的地位也得到相当高的认可和很大提升。
4.3 确当翻译 (relevant translation)
对于翻译的标准问题, 德里达提出确当翻译, 即译文与原文实现最确当的对等 (relevant equivalent) , 译文所使用的语言是最正确, 最贴切的, 最中肯的, 最适当的, 最恰到好处的, 最明确的, 最地道的, 等等 (Derrida, 1999/2001:177, 转引自Davis, 2004:99) 。交流资源被最优化, 也就是语言达到最大可能的确当。实现最佳确当性意味着对原文的解读要以最少话语就能够产生适当的语篇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标准, 德里达指出要遵循经济原则, 需要同时实现翻译的质和量, 但这两个要求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质”要求用尽量贴切的语言和最恰当的表达, 最适宜的意思将原文信息转换到译文中。这样, 翻译才有可能全然地、彻底地解释原文的一切意义、内涵和外延等。然而这样就违背了“量”的要求。“量”要求译文和原文实现等量对等, 包括所有的转述、解释、阐述、分析等。“质”和“量”往往很难两全。如要对原文中的某一晦涩难懂的文化术语加以注释分析, 以填补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该翻译实现了确当表示意义, 但违背了同等数量的要求。因此, 译者只能尽量在注意“质”的同时, 尽量控制篇幅字数。
他和其他一些后现代理论家一样, 不相信绝对准确的翻译,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于另一些事物的, 正如上文所讨论的, 任何译者都不可能穷尽原文的所指。所以, 在他开来, 绝对“确当的”翻译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如果尽了最大努力, 相对“确当的”的翻译还是有可能的。不难看出, 德里达并不反对标准, 他所规定的上述翻译标准显然是一种很高的甚至是理想化的标准。按照解构理论的原则, 真理是不可穷尽的, 你尽可以说你已经接近了真理, 但却不可说你已经掌握了绝对的真理。毫无疑问, 这种真理的相对性也为译文的不断修改和更新铺平了道路, 为文学名著的重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宁, 2005:46) 。
5. 结语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跨越语言和文化疆界, 质疑了意义不变的神话, 我们用解构的方式阅读文本和翻译文本, 文本的意义就会打开, 里面的东西不断溢出, 外面的东西不断加入, 意义相互交织, 原文获得新生, 语言也增添了活力。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冲击了传统的翻译研究, 促使人们对包括解构理论在内的既定理论模式持有一种批判和质疑的态度, 最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
然而, 从另一个角度看,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在建构方面明显不足。在意识到了意义的多义性和不确定后, 对原文进行解构之后, 德里达并没有给出具体实际的翻译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事实上, 他的解构翻译理论也是高度的抽象化, 虽然让人们有了新的思维方式, 重新审视原文和译文, 重新理解和对待翻译问题, 但其理论, 如“延异”, “印迹”等概念还是建立在一个相对理想化理论化的状态, 他带领我们发现了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却又没有给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
因此, 无论是什么样的翻译理论或者是别的什么学说, 都很有必要以批判的态度对他们加以分析, 而不应该毫无怀疑地加以接受, 使自己成为传声筒。翻译理论的建设还是应该立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起点, 才会出现成长的希望 (蔡新乐, 2001:61) 。在翻译界,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价值和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意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被充分消化和吸收。
参考文献
[1]Davis, K.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FLEP, 2004.
[2]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FLEP, 2004.
[3]蔡新乐.从德里达的翻译思想看理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建构[J].中国翻译.2001 (4) :61.
[4][法]雅克·德里达著, 汪堂家译.论文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5]刘平军.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六个维度及其特点[J].法国研究.2009 (3) :2-5.
弗雷德里克森 第8篇
一、爱情持续三年
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于1997年出版了《爱情持续三年》, 让人看到他对现代爱情的悲观和焦虑。 主角是巴黎上层社会的专栏作家, 他流连夜店, 寻欢作乐, 一直认为爱情只能持续三年, 刚离完婚, 他又开始放荡不羁、混乱的夜生活, 直到遇到一个和他同样持“三年之爱”观点的女孩。 他在书中写道:“第一年, 我们买家具, 第二年我们搬家, 第三年, 我们就?分家具了。”“热情、温存、烦恼”是情侣无法摆脱的轮回。 “无爱的性和无性的爱, 到底哪个更加悲剧? ”“爱情就是那些没有烦恼的人自找的烦恼”他不相信爱情, 认为它是“预设好的谎言”“爱情的阴谋”。 此外, 作者笔下一贯的幽默和充满哲学意味的讽刺, 让文章显得真实而刺痛人心。 “面对那些爱你的人, 不用三十六计, 只要表现得毫不在意就行了, 这是永不失败的策略。”“让自己好起来的方法, 只要记住三句话:1.幸福是不存在的。 2.爱情是绝不可能发生的3.没有什么是大不了的。 ”这些观点略显悲观, 但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贝格伯德的经历也一样, 父母结婚三年就离婚了, 他自己也离过两次婚, 在他看来, 爱情是一次美妙的灾难。当代爱情变得快餐起来, 七年之痒变成了三年之痒。人们一边消费爱情, 就像消费其他产品一样, 比较社会地位、金钱等, 同时还期待拥有最好质量的爱情。 现代爱情缺乏安全感, 有一部分原因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女性既想要自由, 又期待完美的爱情, 这本身有点矛盾, 正如贝格伯德说的:“我们需要安全感获得幸福, 但是不安全感才会带来爱情。 ”虽然贝格伯德的某些观点比较叛逆, 但是不得不承认, 当今爱情的焦虑和婚姻的不稳定确实是人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至少贝格伯德很坦诚地面对爱情问题, 不加掩饰地鄙夷自己, 正是这种直爽使得这本书发人深省。
二、99法郎
2000年出版的99法郎可以算是贝格伯德的成名之作, 奥克塔夫 (Octave) 是巴黎一家著名广告公司的奢侈品广告人。作者描写广告界黑暗的一面, 突出了现代消费社会的恐慌。 贝格伯德以前本就职于巴黎著名广告公司Young & Rubican, 这其中的隐秘自然一清二楚。 物资膨胀的今天, 人们所构建的一切美好事物, 都是为了广告, 标题99法郎就是广告商的一个诡计, 其实就是100法郎的商品, 标成99法郎就是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人生处处被广告包围, 让人缓不过气来, 而广告中的美好背后真的是如此光鲜吗? 书中通过对一个酸奶广告的策划详细描写了一支广告的制作流程:讨论项目, 写脚本, 做测试, 拍广告。 这本书告诉我们, 不要相信广告, 它不过是让我们购买我们根本不需要的产品。 正如编辑介绍:“一个人从出生到18岁, 平均接受了350000个广告。 ”广告构建了一个完美的, 但不真实的美梦, 但是真相确是肮脏的交易。 奢侈品构建的广告理念让人觉得拥有奢侈品就进入了上层社会, 广告借此煽动人们的妒忌心, 从而诱发购买需求。
总之, 一切都是广告的谎言。 广告灌输了一个理念, 认为人与人不一样, 变成有钱人才可以证明我们自身的价值, 从而直接刺激消费。 和贝格伯德以往尖锐的语言风格一致, 他认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交易买卖:爱情、艺术、土地、你、我。 ”
贝格伯德描写的沉迷毒品、酒精、女人的生活, 也是他自己的生活。 幸运的是, 贝格伯德讨厌这样的生活, 他用“文学来告密”, 让我们思考这个满是广告的世界, 让人喘不过气的消费社会。 那种走哪儿都有广告, 说什么都是为了打广告, 做什么都在打广告的社会, 一方面确实拉动内需, 增加国民生产总值, 另一方面过度消费, 过度广告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反思。
不管是《99法郎》, 还是《爱情持续三年》, 都有贝格伯德的影子。 他1965年, 出生优越世家, 母亲是著名的翻译家, 哥哥是成功的商人, 在贝格伯德因吸毒入狱期间, 他的哥哥从当时的总统萨科齐手中接过了荣誉勋章;他才华横溢, 设立了“花神文学奖”“萨德文学奖”, 同时也是多个文学奖的评审团员;他风流成性, 出入各种夜店晚会;他自恋、放纵、反叛, 不仅为《花花公子》写文学评论, 还供稿于《voici》《Elle》等时尚杂志, 甚至半裸上身为老佛爷百货代言。 也许有些作家喜欢安静地写作, 而他的生活却围绕着酒精、毒品、美女、时尚沙龙。读他的作品, 就好似窥探作者自己的生活, 也发现了这个文坛坏小子背后的一丝心酸。 不管他私生活怎样, 媒体如何评价他, 至少法国很多年轻人已经接受了他, 喜欢他无情幽默地讽刺当今的社会。
摘要:法国畅销作家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 (Frédéric Beigbeder) 2009年的作品《一部法国小说》获得雷诺奖, 但他的私人生活和作品风格却饱受争议, 被称为法国文坛坏小子。通过他的两部主要作品的分析, 能否找到争议的原因呢?他的作品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法国文坛坏小子,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争议
参考文献
[1]Frédéric Beigbeder L’amour dure trois ans, Edition Grasset, 1997.
[2]Frédéric Beigbeder 99 francs, Edition Grasset, 2000.
[3]Frédéric Beigbeder Un roman fran?ais.Edition Grasset, 2009.
[4]Monosolo最恶毒的辞呈.豆瓣《19.99》, 2006-03-13.
[5]金龙格.法国当代文坛绕不过去的“文学现象” (译后记/文) , 2011.09.
弗雷德里克森 第9篇
岳春阳:本次展会上, 埃克森美孚向与会的中国食品和饮料企业展示了以美孚SHC Cibus为代表的高品质食品级合成润滑油及全面润滑解决方案。
美孚SHC Cibus是针对食品和饮料加工行业量身打造的食品级润滑油产品系列, 自2011年在中国上市后一直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该产品经过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 H1注册, 并符合国际标准ISO21469:2006及中国国家标准GB23820-2009 (《机械安全偶然与产品接触的润滑油卫生要求》) 等一系列食品安全标准。
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 美孚SHC Cibus系列还能为关键设备提供优异的抗磨保护, 具有长期氧化稳定性和良好的锈蚀防护性能, 其高性能合成润滑油的特点能全力帮助食品饮料企业提高生产力, 并有效促进节能减排, 是埃克森美孚“高效节能”型润滑产品的一员。
除了美孚SHC Cibus系列之外, 埃克森美孚此次还在展会上展出了包括美孚SHC宝力达系列, 美孚滑脂FM系列, 美孚佳高SHC系列和美孚环保冷冻机油系列等众多适合中国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的高品质润滑产品以及润滑解决方案。
记者:刚才您介绍到, 美孚SHC Cibus系列产品不但可以保障食品安全还具有出众的节能效率, 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产品的“节能效率”指的是什么?
岳春阳:美孚SHC Cibus系列与传统润滑油相比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更低的维护成本和潜在的节能效益。其采用的合成配方实现了更均匀的分子结构, 相比矿物油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 这就意味着较低的流体内部摩擦。这样一来, 就可以降低油温, 提高润滑性能并降低能源成本。
来自实验室的数据表明, 美孚SHC Cibus能有效促进节能减排, 降低能耗最高可达3.6%;而来自欧洲、美国和亚洲的用户的实际使用报告则显示最高可节约4.3%的能耗 (该数据来源于埃克森美孚研发与工程公司, 新泽西州保罗斯伯勒, 于2010和2011年所做实验结论) 。
因此, 美孚SHC Cibus系列成为埃克森美孚“高效节能”型润滑产品的一员。这就意味着, 使用该产品的企业不仅能够保证食品安全、提升生产力, 更能够促进节能减排, 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记者:啤酒、饮料行业对食品级润滑剂有哪些特殊要求?贵公司的产品是如何满足这些需求的?
岳春阳:食品加工及包装在啤酒、饮料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果要同时提高食品的质量和产量, 做到绿色、安全、节能、环保, 就必须在技术体系层面对食品生产加工及包装进行彻底的改进。润滑剂就是其中潜在的一个安全隐患。如发生滴油、漏油、溅油等都有可能导致润滑剂与食品的直接接触, 出现润滑油污染产品的现象。为保证食品不受污染, 安全可靠, 使用食品级润滑产品必须得到食品加工企业亟待了解并严格执行的行业标准。
以美孚SHC Cibus系列合成食品级润滑油为例, 该产品经过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 H1注册, 并符合国际标准ISO21469:2006及中国国家标准GB23820-2009 (《机械安全偶然与产品接触的润滑油卫生要求》) 等一系列食品安全标准。可以满足啤酒、饮料行业对于食品安全生产的要求。不仅如此, 美孚SHC Cibus还获得伊斯兰、犹太的食品认证, 并针对过敏人群的特点采用了更为严格的产品配方, 因而能适应多信仰环境, 以及更广泛更严苛的食品饮料加工需求。
另外, 细菌生长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水, 美孚SHC Cibus的整个制造过程始终保持极低限度的水污染;同时该系列产品不含有抗菌或抗真菌添加剂, 其配方组成一般不易产生细菌生长的媒介, 这都使得产品在企业的正常使用中不受细菌污染。
记者:自贵公司的食品级润滑剂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被众多的饮料企业所采用, 请您为我们列举出一两个美孚食品级润滑剂产品的应用案例?
岳春阳:随着在实际生产运用中的推广, 美孚SHC Cibus系列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和出众的节能效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的认可。
2011年开始, 张家港不二制油有限公司为保证食品安全决定在其6台复盛SA系列喷油双螺杆式空压机上采用美孚SHC Cibus 32进行润滑, 而实际取得的效果却让企业颇为惊喜。美孚SHC Cibus 32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 还达到了降低空压机能耗, 减少设备维护费用的效果。据数据统计结果表明, 与之前使用的润滑油相比, 每年可节省人民币约2.2万元;空压机能耗降低约4.3%, 其中节省电耗约2.2万千瓦时/年,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8.5吨/年。
记者:食品生产企业应如何选购食品级润滑剂产品?润滑剂使用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性能?
岳春阳:中国食品生产企业应当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级润滑油, 并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 主动采用与国际接轨的H1或HT-1级食品润滑油。除此之外, 企业也应全面考虑不同产品的生产需求, 比如清真食品产业链须采用获得伊斯兰、犹太食品认证的配方严格的润滑产品。
注重采用符合标准的高性能润滑产品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正确使用润滑油的重要性。实施优化的润滑支持工作能够帮助润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卓越性能, 帮助企业设备达到并保持峰值性能状态。
埃克森美孚提供各种全面润滑解决方案, 包括美孚计划工程服务PES (Planed Engineering Service) 和Signum油品分析系统, 能够帮助润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性能, 实现设备的科学润滑。
美孚计划工程服务 (PES) 是以提高生产力和发挥设备最大潜力为目标的工程服务体系。通俗来说, 它涵盖了用什么油、如何使用、在哪里使用、使用前后如何处理与储藏等各方面内容。美孚工业润滑油团队与世界领先的设备制造商一直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因此对设备发展趋势、未来的润滑需求、润滑系统设计以及各种现场实际润滑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加上埃克森美孚在工业润滑油领域百余年的从业经验以及遍布全球的共享平台, 美孚现场工程服务团队为企业身定做改进建议, 并切实指导企业完善且可持续的操作流程, 帮助企业实现润滑油和机器设备价值最大化。
记者:据了解, 贵公司为了更好的服务中国客户, 特在中国市场上推出了Signum油品分析系统, 请介绍一下该系统。
岳春阳:Signum油品分析系统是一项用于监控润滑油和设备状态的尖端工具。通过网络在线交互和实验室测试的紧密配合, 埃克森美孚遍布全球的油品专家得以将专业的润滑知识直接传达给用户, 让企业管理人员和维护保养人员随时随地掌握他们企业润滑油和设备运行状态, 并获得基于设备状态的全面而有价值的油品分析结果, 及早探测设备运转的异常状况, 在设备发生故障和计划外停机前及时清除隐患。
皇家马德里 第10篇
第一次是1974年1月至5月,他以救火教练的身份来到皇马,当时他的前任穆尼奥斯已在皇马执教近15年,但因在联赛中以0∶5被巴萨血洗而黯然下课。莫洛尼来到伯纳乌后,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得皇马迅速恢复元气,并且在国王杯上以4∶0大胜死敌巴萨,报了联赛惨败的一箭之仇。但就在新组建的王者之师即将成型时,这位个性教头竟然提出辞职。谁劝也没用,他就是铁了心要走,就这样,莫洛尼令人费解地结束了他与皇马的第一次缘分。
1977年夏天,莫洛尼第二次执掌皇马教鞭,这一次,他执教两年,并率队拿了两届西甲冠军。1979年,他觉得在西班牙当主教练已经失去挑战性,没有多少意思,于是再次提出辞职,而后颇有闲心地跑到意大利旅游了一圈,还顺便研究了链条式防守概念。三年后的1982年,皇马再度告急,于是莫洛尼第三次出山充当救世主,不过这次他只带队打了六场球,在拿了一座国王杯后,便把教鞭塞给了伯纳乌传奇迪斯蒂法诺。当时间的指针移向1985年时,皇马主教练阿曼西奥因身体原因离队,莫洛尼再次出山,而且开启了他神奇的联盟杯之旅。
1984-1985赛季联盟杯第二轮淘汰赛,皇马对阵克罗地亚里耶卡,他们先在客场输了个1∶3,但回到主场却以3∶0来了个胜利大逃亡。第三轮对安德莱赫特,他们又在比利时输了个0∶3,回到伯纳乌却以6∶1横扫对手,再次完成逆转。他们这种善于逆转的能力曾让对手一度很紧张。半决赛对国际米兰,国米主教练伊拉里奥·卡斯塔涅相当慌张,他在球队两球领先时还在板凳上惴惴不安。首回合比赛结束,国际米兰握有两球优势,然而卡斯塔涅却逢人便说:“我们去马德里肯定凶多吉少,我们去马德里肯定凶多吉少……”他絮絮叨叨的样子让球队士气一落千丈,果不其然,莫洛尼回到家门口便亮出杀招——以3∶0翻盘成功。
这场比赛过后,莫洛尼的皇马被冠以“兀鹰军团”的称号。因为他们的足球踢得一点都不好看,反而是充满了血腥暴力的味道。1985年联盟杯夺冠后,皇马队史上又一支王者之师的班底构建成功,这回莫洛尼没有再像11年那样固执地离去,而是决定再执教一个赛季。不过他把丑话说在前面: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带队皇马。言下之意很明确,这一赛季过后,打死他也不会再回伯纳乌执教了。
话虽如此,莫洛尼治下的皇马还是继续玩着逆转大戏:1985-1986赛季联盟杯第一回合首场比赛就被雅典AEK击败,随后他们在客场用5∶0的狂胜逆转。更经典的逆转比赛是第三轮迎战门兴格拉德巴赫,门兴主教练海因克斯和莫洛尼一样铁血,他偏不信皇马可以在他们身上玩这种把戏。皇马做客德国,门兴杀红了眼,90分钟过去后,皇马吃了一个1∶5……莫洛尼这场球是真的被打傻了,比赛结束后,他甚至忘了和海因克斯握手,媒体见到此景,立马热炒了一番。海因克斯冷笑道:“现在这情况,要是皇马的莫洛尼哥们还能晋级,我就把门兴主场的草皮都啃光。”
尽管很失落,但莫洛尼的失态只持续了一夜,第二天他便精神抖擞地开始策划翻盘大戏。次回合再战,莫洛尼真的让海因克斯变成了食草动物。皇马在主场以4∶0还以颜色,双方战成5∶5,皇马凭着客场进球淘汰门兴……好在海因克斯没有真吃光门兴主场的草皮,一年以后,他去了拜仁执教。
在这届联盟杯的半决赛上,莫洛尼的皇马又碰上了老对手国际米兰。主教练卡斯塔涅继续着男人婆似的嘀咕,似乎先赢后输的厄运会再次缠上他。国米在梅亚扎还是强势的,他们以3∶1战胜了皇马,算是赢得了一个好的开局。回到西班牙后,习惯性先输的莫洛尼和往常一样挖空心思琢磨逆转大戏。次回合较量,皇马果然在常规比赛时间里也打了国际米兰一个3∶1,把两队的较量拖入了加时赛。加时赛中,卡斯塔涅心理的害怕不辛再次被言中,皇马连入两球,又一次挺进了决赛,并在决赛中轻松战胜科隆捧得最后的冠军。
这一年莫洛尼卫冕联盟杯冠军,同时又捎带着拿了西甲冠军,得到了一个激流勇退的绝佳安排。而他的对手—卡斯塔涅直到退休仍是耿耿于怀:“怎么打都打不赢莫洛尼,他随时都可以用丑陋的目光杀死你。”
有人说莫洛尼的隐退是因为脾气不太好的缘故,因为他在当主教练期间就和俱乐部高层矛盾不断。比如: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转会资金,或者他期望的待遇没有达到,他就会破口大骂;同时,他也相当张狂,每获得冠军时,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球员一起庆祝,然后再跑到场边接受球迷的欢呼,待这些都做完,他才会坐下来听听俱乐部那些大老板们送给他的恭维之辞,而此时他的面部表情往往会像吃了苍蝇一般——不过,他也确实有张狂的资本,球队的战绩摆在那里,球迷也喜爱他的个性。
前几年,当葡萄牙人莫里尼奥横空出世时,不少西班牙媒体都惊叹:“这活脱脱就是莫洛尼二世!”然而,莫洛尼却不似莫里尼奥那般四处树敌,他和不少对手都是好朋友。像荷兰的功勋名帅,全攻全守的创始人米歇尔斯就和莫洛尼是相当好的哥们。他们虽然在场上杀得晕天地暗,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好得几乎要穿一条裤子。1974年,莫洛尼在国王杯里以4∶0杀得米歇尔斯执教的巴萨大败,这场比赛却被米老帅认为是“上世纪70年代最有全攻全守味道的一场比赛。”(注意:没有之一。)另外,莫洛尼曾经的“手下败将”海因克斯也在1997-1998赛季执教过皇马,德国人来到伯纳乌的第一件事就是摆明态度,要像莫洛尼学习,他治下的皇马捧得了冠军杯,而他率领的皇马也被球迷称为“兀鹰军团二代”。
弗雷德里克森 第11篇
此次数据中心2010年上海大会是由全球知名数据中心机构DatacenterDynamics举办的, 是该会议机构在2010年全球数据中心大会中的上海站。DatacenterDynamics是一家专业的数据中心市场信息提供者, 帮助行业内的供应商以及最终用户, 更好的掌握最新数据中心信息, 以及提供和获得适用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耐克森跟DatacenterDynamics在北美以及欧洲地区有着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随着亚太区市场的不断发展及日益增加的重要性, 此次耐克森综合布线作为大会的银牌赞助商, 第一次参加DatacenterDynamics在亚太区的会议。
此次会议共吸引了400多位来自195个公司的参会者, 其中80.7%是数据中心和IT基建的终端用户, 包括金融、电信、互联网公司、IDC/COLO、跨国企业、政府机构、工程咨询等, 如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百度、Equinix、惠普等。
此次数据中心大会, 耐克森向参会者展示了数据中心最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包括GG45模块、电子配线架等, 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咨询和讨论。耐克森综合布线数据中心产品经理Damien Simon先生作为演讲嘉宾, 给参会者详细介绍了耐克森综合布线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对用户的帮助以及取得的成就, 给参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耐克森综合布线全球总经理Mark Rogers先生, 以及耐克森综合布线亚太区总经理Emmanuel Delsart先生应邀出席了会议。
通过此次上海数据中心大会, 耐克森让参会者认识了耐克森综合布线高品质的产品和专业的、增值的服务, 很好的宣传了耐克森品牌在行业内及数据中心最终用户中的认知度, 有助于耐克森更好的加入到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市场。
耐克森亚太区合作伙伴商务晚宴
耐克森于2010年9月6日在上海世博会法国馆举办了隆重的合作伙伴商务晚宴, 感谢所有耐克森合作伙伴的支持, 分享耐克森的发展成就。值得一提的是, 法国馆的综合布线项目, 也是由耐克森完成的。超过100位耐克森综合布线的客户参加了此次晚宴, 包括最终用户、大型集成商以及分销商。
在晚宴中, 耐克森向来宾展示了历年来耐克森综合布线在全球, 特别是亚太区的成功案例。耐克森综合布线全球总经理Mark Rogers先生, 以及耐克森综合布线亚太区总经理Emmanuel Delsart先生分别做了重要讲话, 与来宾共享耐克森的成就。
弗雷德里克森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