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精选10篇)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接受疝修补的患者248例, 按随机分类的原则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124例, 男90例, 女34例;年龄26~88岁, 平均年龄 (60±25) 岁;单侧疝98例, 双侧疝26例;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1]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斜疝76例 (95例次) , 直疝30例 (35例次) , 股疝18例 (20例次) ;施行TEP 42例, 斜疝25例 (30例次) , 直疝10例 (12例次) , 股疝7例 (8例次) ;TAPP 82例, 斜疝51例 (65例次) , 直疝20例 (22例次) , 股疝11例 (13例次) 。对照组患者124例, 男89例, 女35例;年龄24~84岁, 平均年龄 (55±25) 岁;单侧疝97例, 双侧疝27例;斜疝88例 (106例次) , 直疝22例 (27例次) , 股疝14例 (18例次)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有症状的腹股沟疝; (2) 腹股沟区既往无明显的外伤史, 初步评估能建立腹膜前间隙。排除标准:嵌顿性及绞窄性疝。

1.3 手术方法

研究组手术方法: (1) TEP:全麻后, 在脐下缘取一长约2.0cm小切口, 采用手指分离法建立腹膜前间隙。并用腔镜镜推法进一步扩大间隙, 建立气腹, 气腹压维持在1.6kPa, 分离出Retzius间隙, 完整显露耻骨联合及Cooper韧带。腹膜前间隙的分离范围应保证能置入足够大的补片, 以完全覆盖耻骨肌孔。在脐孔与耻骨联合正中联线上约1/3和下1/3处穿刺入5mm戳卡到腹膜前间隙。辨清疝的类型后, 对于斜疝, 尽量游离。若与精索粘连紧密, 可横断疝囊, 近端结扎, 远端旷置, 近端继续腹壁化精索。对于直疝患者, 疝囊都可完全回纳。对于股疝, 可松解直疝与股疝之间的髂耻束, 后可将嵌顿的组织回纳。采用巴德3D MaX大号或中号补片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双侧疝时, 补片的内侧应在耻骨联合交叉处重叠。补片放置满意后, 取出戳卡, 结束手术。 (2) TAPP: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沿脐下缘取小切口, 切开皮肤约1.5cm, 插入气腹针, 建立气腹, 压力为1.06~1.60kPa, 植入10mm Troca, 将患者置于头低足高位。探查腹腔, 在腹腔镜直视下, 分别于左右两侧平脐腹直肌外缘下1cm各置入1枚5mm Trocar。沿疝环上缘处切开腹膜, 分离并显露腹壁下血管、耻骨结节、肌耻骨孔, 完全游离或横断疝囊, 精索腹壁化。采用巴德3D MaX大号或中号补片覆盖整个耻骨肌孔。Ⅳ型及以上的疝用医用生物胶粘连固定或使用美国外科可固定补片, 不使用疝钉。随后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开腹膜, 完整覆盖补片。对照组的手术方法为传统的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的方法[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组内比较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研究组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见表1;术后随访1年, 并发症发生见表2。两组在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研究组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疝气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患者疼痛的定义:疼痛难忍, 使用了止痛药物。

3 讨论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具有切口小、术后疼痛轻且不增加复发率的优点, 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以往采用的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在固定疝补片时, 使用疝钉固定[3]。术者本想这样可以使补片牢固的固定, 防止移位造成复发。但该方法植入了金属物, 且金属物易损伤神经, 往往造成患者腹股沟的疼痛。慢性疼痛通常是使用疝钉固定补片时损伤神经所致, 以股外侧皮神经、生殖股神经的股支损伤较多[4], 一旦出现, 患者很难长期忍受。长期的疼痛使得患者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 需再次行手术取出疝钉[5], 给患者的身体和生理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笔者在实践中对于Ⅰ、Ⅱ、Ⅲ型疝补片不予固定, Ⅳ型及以上的疝补片用医用生物胶粘连固定或使用美国外科可固定补片, 不使用疝钉, 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并发症。笔者通过行124例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不使用疝钉, 发现并没有增加术后复发率, 而患者术后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缓解。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对比, 能明显地降低术后的疼痛及暂时性功能障碍的发生。无张力疝修补, 因切口较大, 术后的疼痛是无法避免的, 损伤感觉神经有时也在所难免的。本文中, 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的例数明显降低, 就证明了该术式的优势。感觉神经的损伤, 必然会使患者术后发生暂时性的功能障碍。而行腹腔镜手术, 在腔镜下分离腹膜前间隙, 因腔镜下手术, 可使视野明显放大, 这样就能清晰地辨清神经, 可有效地避免神经损伤。TEP不进入腹腔, 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 手术操作完全在腹腔外进行, 对腹腔脏器是没有干扰的。避免了术后出现的腹腔感染及肠粘连的发生。LI-HR是在腹腔镜下将补片植入部位较深, 切口小, 因此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几率就会明显的降低。研究组中, 未发生1例伤口感染, 因切口小, 患者术后疼痛明显降低, 使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 进而缩短了住院时间。

腹腔镜下疝修补无疝钉植入法, 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且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和暂时性感觉神经异常的发生, 可作为疝修补术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无疝钉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接受疝修补的患者248例, 按随机分类的原则分为两组。研究组124例采用腹腔镜下疝修补无疝钉植入, 对照组124例常规开放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分别为 (24±10) h、 (48±24) h, 对照组分别为 (48±16) h、 (72±24) h, 研究组术后3例出现伤口疼痛, 2例发生暂时性感觉神经异常, 无复发, 对照组术后15例出现伤口疼痛, 8例发生暂时性感觉神经异常, 2例复发。结论:腹腔镜下疝修补无疝钉植入的方法, 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且能明显地降低患者的疼痛和暂时性感觉神经异常的发生, 可作为疝修补术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无张力

参考文献

[1]侯克柱, 龚华, 汪云霞, 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310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4, 19 (9) :644-647.

[2]鲍兴, 李德宁, 叶进军, 等.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339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3, 18 (6) , 461-463.

[3]张云, 陈鑫, 李健文, 等.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2 056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6) :462-466.

[4]Fine A.Laparoscopic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 with biomimetic matrix〔J〕.JSLS, 2012, 16 (4) :564-568.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手术配合 第2篇

[关键词]食管裂孔疝:腹腔镜:护理

食管裂孔疝也称膈肌裂孔疝,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良性疾病。国外报道平均发病率为5.7%,国内报道约为3.3%。传统手术需在开胸或胸腹联合切口下进行。手术创伤非常大,患者及家属在心理上难以承受。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24例,疗效满意。现将治疗中手术室护理体会介s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10例,女14例,年龄41~55岁,平均48岁。结果2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并发症和感染发生。

1.2方法

全身麻醉,仰卧位(根据手术的需要可以随时变换体位,如头高足低位),术者位于患者的左侧,助手站于患者的右侧,持镜者站于术者左侧。一般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有5个腹壁戳孔,置入trocar:①脐部1ltmlzocar,②剑突下1.5cmtrocar;③左肋弓下10mmtrocar;④左中腹及左下腹各置入5 mmtrocar.取右侧脐缘切口长约1.0cm气腹压力10~14mmHg插入手术操作器械。用超声刀或结扎速(LigaSule)游离胃底显露膈肌裂孔,然后以超声刀松解、游离,将疝胸腔的胃和网膜从疝囊内迁出,使之复位。用不可吸收线于食管下方间断缝合两侧膈肌脚,缩小食管裂孔至2.5cm左右,最后经食管后方经胃底大弯侧部分胃壁拉至食管右侧,于食管下端用不可吸收线缝合2~3针,完成宽约2.0cm的胃底360。折叠缝合,即完成手术。

2术前准备

2.1术前访视,做好心理护理

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师合作,术前一天下午去病房进行术前访视。首先查阅病历了解病史,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患者的病情,针对性的实施心理疏导。给患者讲解有关注意事项,介绍手术目的、过程、体位、麻醉方法。利用DVD回放手术室环境、仪器设备,介绍参加手术人员的个人资历,介绍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优势,使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

2.2器械、仪器的物品准备

2.2.1器械准备

包括普通器械、腔镜器械。

2.2.2仪器准备

包括腹腔镜、显示器、摄录像系统、气腹机、冲洗吸引系统、超声刀、LigaSure、等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2.3特殊物品准备

热盐水、擦镜纸、不可吸收抗菌薇乔线、止血纱布。

3术中配合

3.1腔镜护士配合要点

3.1.1合理放置各种仪器设备,利用电脑图文系统录制手术过程。

3.1.2术毕完成器械的清洗、消毒和保养。

3.2巡回护士配合要点

3.2.1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建立有效静脉通路,配合麻醉医生做好气管插管和各种物品的准备。

3.2.2合理摆放体位

遵循使患者舒适、安全、充分暴露术野、便于医生操作为原则,与器械护士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等。

3.3.3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手术动态,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了解患者内环境状况,以确保手术安全性。

3.2.4做好患者安全护理工作

术毕利用过床易,轻移患者,与麻醉师一同护送患者入ICU(CCU),并做好交班事宜。

3 3器械护士配合要点

3.3.1手术前准备

正确洗手,提前15~20min上台,配合医生消毒铺巾,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等。

3.3.2术中配合

器械护士应具备应急手术配合能力,熟悉手术步骤,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系统的连接使用。

4小结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玉门油田医院外一科收治并手术的54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共28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60~82岁,中位年龄68岁,斜疝25例,直疝3例;共26例患者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男性24例,女性2例,年龄64~80岁,中位年龄67岁,斜疝21例,直疝5例。所有患者均为初发,术前均拟行单侧疝修补术。

1.2 治疗方法

1.2.1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采用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hansabdominal Preperitioneal Prosthesis,TAPP)术式,患者取头低脚高15°仰卧位,全麻,做脐缘下切口,建立气腹,置入10mm套管,直视下分别于两侧腹直肌外侧缘平脐处各置入5mm套管,找到疝环口后,在疝缺损上缘约2cm处弧形剪开腹膜,内近耻骨联合,外近髂前上棘,上近联合肌腱、腹壁下动脉,内下方近耻骨梳韧带、髂耻束,外下方近精索腹壁化,分离腹膜瓣,解剖显露腹壁下血管、输精管、精索血管和髂耻束、耻骨梳韧带,将大小15cm15cm聚丙烯网状补片修剪成10cm15cm大小覆盖于内环、腹股沟三角和骨环,钉合器固定,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腹膜。

1.2.2 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行腹股沟斜切口,剥离疝囊后高位结扎,游离精索。直疝和内环缺损< 3cm时直接修补,内环缺损>3cm的斜疝,则加用聚丙烯网塞,将充填物塞至疝环处,并将周围组织与网塞填充物外瓣固定6~8针。然后根据腹股沟区后缺损的大小,将补片置于精索后,在其上缘纵剪一裂口,环绕精索后缝于精索上方1.5cm之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上,其内上缘与联合肌腱及腹直肌鞘外缘缝合,外下缘腹股沟韧带及其深面的髂脊束,下缘缝于陷凹韧带,最后缝合精索上下剪开的补片裂口,重建内环让精索通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正常活动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t检验,△χ2检验。

3 讨论

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经历了传统疝修补术、低张力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几个阶段,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复发率高,这与随年龄的增大,腹股沟区各肌肉腱膜、筋膜的胶原合成及转换存在遗传性或后天性的缺陷,致使局部腹横筋膜脆弱,不能抵抗腹腔内压力有关。因此,即便手术修补成功也不能有效阻止局部抗力的减弱,从而引起疝的复发。近年来,无张力疝修补术已在国内外普及。主要有平片修补、疝环充填式修补以及双层补片修补技术等,我国自1997年开始推广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手术的不足,使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降至5%以下[2]。且该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可在局麻下进行,易于推广使用。本组患者共26例进行了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时间在50分钟左右,明显短于腹腔镜手术,且该技术的材料费和手术费低,与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相比,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更好的短期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微创外科的快速发展,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腹腔镜疝修补术。其可通过解剖清楚地显示腹壁下动脉内侧三角、腹股沟管内环口和股管,尤其适用于双侧疝、复合疝和隐匿疝,对于双侧疝,可以免去双侧切口;对复合疝,在腹腔镜下一目了然,将足够大的补片覆盖耻骨肌孔;对隐匿疝,腹腔镜更可以提早发现,减少了这类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3]。此外,对复发疝,由于原有的腹股沟疝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再次手术困难,开放式手术易致神经、血管损伤,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则可以避开原入路,减少并发症。本组患者共28例进行了腹腔镜疝修补术,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优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共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为脐部伤口感染,伤口换药后痊愈。1例出现阴囊血肿,行穿刺抽液后痊愈。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开放手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1例患者术前拟行单侧疝修补术,但术中发现同时存在对侧隐匿疝,同时进行了处理,避免了二次手术。但与开放式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时间长,治疗费用高,且腹腔镜手术有一定的学习曲线,需要有腹腔镜的操作经验。但是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使用腹腔镜进行疝修补术的手术时间有望明显缩短。

综上所述,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均可作为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首选术式,而对于复发疝和双侧疝,则更宜选择腹腔镜疝修补术。而且,从长期经济学效益出发,腹腔镜疝修补术虽然直接成本相对高,但由于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时间短,仍可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学习曲线和手术时间较长的缺点将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而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黄文彬,陈伦宽,周凌阳,等.腹股沟复发疝原因分析及手术方式探讨[J].实用医学,2012,28(1):168.

[2]马颂章,韩加刚.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实用外科,2006,26(11):813-814.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第4篇

关键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完全腹膜外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008-02

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但是其手术费用明显高于开放手术,我院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施行的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手术36例42例次,采用指板拉钩分离建立腹膜外间隙,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均为腹股沟疝病人,男性31例,女性5例,年龄22-89(53.3±18.6)岁。其中单侧疝30例,双侧疝6例;斜疝29例,直疝7例;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者2例,均为下腹正中切口;复发疝2例。

1.2 手术方法全部病例术前停留尿管,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麻醉生效后,消毒铺无菌巾,病人取头低足高位,在脐下缘稍偏患侧做一长约1.2-1.4cm长的切口,切开腹直肌前鞘,用指板拉钩长臂(宽1.1cm,长臂长12.5cm,尖端呈半圆形)向患侧拉开腹直肌至腹直肌后鞘后,贴近腹直肌后鞘用指板拉钩长臂水平向下潜行分离至近耻骨结节处,然后将拉钩改为侧位与水平位交替,向两侧轻轻作扇形分离,内侧至中线,外侧至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处,退出拉钩至切口边缘,提起腹直肌,置入12mm trocar充入CO2至压力10~13mmHg,入镜,直视下依次于耻骨上正中线约5cm处及约10cm处作5mm切口,刺入5mm穿刺套管,分别插入分离钳,继续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外侧达髂前上棘,暴露腹壁下血管、耻骨梳韧带、髂耻束及腹横肌腱膜弓,顺着腹壁下血管分离直至内环处,可观察到精索或圆韧带及疝囊,男性患者打开精索内筋膜,用分离钳将疝囊从精索(女性患者直接从圆韧带或将圆韧带离断)上分离下来,若疝囊较大难以分离,则套扎疝囊后横断,留置远侧疝囊,将10cm×15cm补片剪一分叉口,卷成卷后由12mmTrocar放入补片,补片分叉口套入精索或圆韧带,覆盖腹股沟直疝三角区、斜疝内环口、股环,内侧稍超过中线,外侧超出斜疝内环口2-3cm,下方超过耻骨疏韧带下1cm并盖住,上方在腹横肌腱膜弓以上2cm以上。分别在耻骨梳韧带、髂耻束、腹横肌腱膜弓钉疝钉4~5枚,避开危险三角及疼痛三角,用分离钳展平补片的下缘,关闭气腹机,监视下排出CO2腹膜逐渐复位压向补片后,拔出分离钳及穿刺套管,术毕,用4个0的可吸收线缝合腹直肌前鞘及皮内缝合切口。双侧疝,对侧同法施行。

2 结果

本组36例42例次均手术顺利,无因指板拉钩分破腹膜病例,2例分离疝囊时分破腹膜,改行TAPP,隐匿疝2例,作TAPP修补,单侧疝手术时间63-137(81±37)min,双侧疝手术时间97~176(129±56)min,术中出血10-50ml,术后4-8天出院。术后阴囊血肿2例,血清肿2例,无发热及切口感染病例,术后随访3-16个月,腹股沟区慢性疼痛2例,无复发病例。

3讨论

1992年,McKeman等和Felix[4]等首次描述了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其主要手术步骤为:脐部小切口分离至腹膜前,然后用带气囊的分离Trocar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另两个Trocar在脐与耻骨连线中上及中下1/3处置入,分离出腹股沟区重要解剖标志,处理疝囊,置人足够大的补片覆盖腹股沟区。可在直视下用足够大补片覆盖腹股沟管后壁疝可能形成的部位,即覆盖整个肌耻骨孔,符合压力学原理,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故较常规的前径路修补有很大的优势:复发率低,恢复快,创伤小。目前腹膜外间隙的初步建立其改良的方法主要有:用手指和腹腔镜镜头作初步分离,用吸引器头塑料外套作分离后改用气囊分离等,我们采用指板拉钩作为腹膜外间隙初步分离的工具,未见文献报道,也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主要有如下体会:

3.1 指板拉钩分离腹膜外间隙的注意事项腹膜前间隙的建立国外采用一次性气囊分离器分离腹膜前间隙,国内多采用直接或镜头分离或用吸引器头塑料外套作分离后改用气囊分离,本组我们直接采用指板拉钩长臂(宽1.1cm,长臂长12.5cm,尖端呈半圆形)盲视下直接作钝性分离,初步建立腹膜外间隙,注意在脐偏患侧作切口,即经腹直肌后间隙入路,切开腹直肌前鞘,然后用指板拉钩贴近后鞘向耻骨联合作钝性分离,将拉钩改为侧位与水平位交替向外侧作扇形分离,到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防止盲视下将腹壁下血管分离至视野的下方,或导致其出血,分离过程中注意用手指在腹壁触摸指板拉钩的前端,以此来定位。后在脐与耻骨连线中上及中下1/3处置入2个5mm的troear,改用分离钳直视下分离,将腹壁下血管保留在视野的上方,我们认为直接采用指板拉钩直接建立腹膜外间隙,无需用气囊扩张,简化了手术步骤,节省了手术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手术费用。本组36例42例次无一例因指板拉钩分破腹膜,亦无假道形成,本组2例既往有下腹部手术史者,均为下腹正中切口也成功采用本法施行。表明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能由于指板拉钩前端圆钝,且厚度适中较适合于腹膜外疏松组织的钝性分离,同时腹直肌后鞘质韧不易破入腹腔。

3.2解剖标志的认识采用指板拉钩分离后,从腹直肌后间隙人路直接进入耻骨后间隙,在耻骨联合偏患侧处稍加分离后即可辨认泛白的耻骨梳韧带及腹股沟韧带,髂耻束,腹股沟韧带内上方即为弧形腹横肌腱膜弓,贴近腹股沟韧带向外侧分离疏松结缔组织即可找到腹壁下血管起始部,直视下将腹壁下血管分离保留在腹壁上,内侧为海氏三角,外侧为斜疝内环口,在腹壁下动脉的起始处内或外侧即可找到直疝或斜疝的疝囊。亦可直接顺着腹壁下血管分离直达内环口或海氏三角。

3.3 疝囊的分离及补片的置入直疝疝囊较易分离,对于斜疝疝囊,由于位于精索内前方,在内环口后方处将精索从疝囊上分离出来,对于进入阴囊内的疝囊或疝囊较大难以分离,则套扎疝囊后横断,留置远侧疝囊,本组2例分破疝囊均为巨大完全性阴囊疝,根据腹股沟区大小放置6-8cm×12-15cm补片,在补片横向头侧、外侧1/4处剪开一口或纵向内侧、脚侧1/4处剪开一分叉口,由12mmTrocar放入补片,补片分叉口套入精索或圆韧带,补片的3/4覆盖腹股沟直疝三角区,1/4覆盖斜疝内环口,内侧稍超过中线,外侧超出斜疝内环口2-3cm,下方超过耻骨疏韧带下1cm并盖住股环,上方应在联合腱膜弓以上。先将分叉口两侧稍重叠,然后钉合,固定分叉口,钉合点包括两处:其一在精索或圆韧带上方或内侧,横向剪口在精素或圆韧带上方弓状缘,纵向剪口在精素或圆韧带内侧耻骨疏韧带,钉合后精索能通过而不受压迫;另一点在补片剪开起始处。分别在耻骨梳韧带、髂耻束、腹横肌腱膜弓钉疝钉4-5枚,避开危险三角及疼痛三角,用分离钳展平补片的下缘,关闭气腹机,监视下排出CO2腹膜逐渐复位压向补片后,拔出分离钳及5mm穿刺套管,置入补片前将腹膜前分离出足够大的空间。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2013年9月收治的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42例, 其中男24例, 女18例, 年龄62~87 (71.2±2.4) 岁;其中单侧复发36例, 双侧复发6例。复发时间与上次治疗相距时间为2~6 (3.5±1.1) 年。原手术方式为:平片修补5例, 传统术式37例。合并症:高血压19例, 糖尿病11例, 前列腺增生症17例, 肺气肿6例, 肝硬化腹水3例。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行局部麻醉下疝修补术:术前给予咪唑安定2~6mg肌内注射, 采取逐层封闭法, 利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及布比卡因混合液作为麻醉药物。疝修补术操作方法为将皮肤掀开, 将腹股沟联合腱与韧带予以充分暴露, 分离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并加以保护, 寻找疝囊, 直疝将腹横筋膜环切, 斜疝将疝囊游离到颈部, 在精索后面置入合适形状的成型平片, 对平片开口进行缝合, 对四周进行固定并将之充分平展, 避免造成卷曲。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下疝修补术:术前给予咪唑安定2~6mg肌内注射, 以L1、T12或L1~2为穿刺点, 麻醉用药为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记录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并对严密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观察组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

观察组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为9.09% (2/22) , 其中血肿1例, 感染1例;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为4.55% (1/22) , 其中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 (5/20) , 其中血肿1例, 感染2例, 浆液肿2例;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 (4/20) , 其中头痛1例, 尿潴留2例, 恶心、呕吐各1例。观察组伤口并发症及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属于老年人群高发疾病与常见疾病, 其发生机制与先天、后天因素均有关。在老年患者年龄不断增长及组织结构逐渐退化下, 腹壁组织逐渐变薄, 导致腹膜鞘状突未能良好封闭, 最终引发腹股沟疝[3]。由于腹股沟疝均来自耻骨肌孔,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对全部或部分耻骨肌孔进行修补, 或利用补片取代腹横筋膜中已丧失代偿功能的部分。

老年复发性腹股疝患者因为腹股沟区域原有解剖结构多数已遭受破坏或彻底破坏, 承担修补作用的联合肌腱已完全或部分萎缩, 且多已生成瘢痕组织, 此时联合肌腱已无法与腹股沟韧带实现密切缝合。同时, 患者腹横筋膜已相当薄弱, 无法继续承载腹腔中压力, 致使腹股沟区成为缺损严重的薄弱区, 此时再手术方法及麻醉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腹股沟疝的传统治疗方法为硬膜外麻醉下疝修补术, 这一术式可对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予以有效治愈, 然而同时也存在复发率较高、手术创伤大、并发症较多等不足。在局麻下行疝修补术, 可对患者发挥良好镇痛效果, 且手术视野清晰, 能够促进手术适应证进一步扩大, 使在各基础疾病腺癌不易展开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获得于局麻下行再次手术的可能性。在疝修补术中, 利用足够大的补片在腹膜前修补, 可于疝起始处对腹股沟薄弱区造成的压力加以分散, 同时平片修补可对腹股沟区域中潜在薄弱区域加强修补, 使全腹股沟区修复效果增强, 保证修复后与局部生理及解剖相符。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 伤口并发症及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 局麻下疝修补术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治疗中, 应用局麻下疝修补术可大幅缩短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局麻下疝修补术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与临床疗效。方法 将42例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行局部麻醉下疝修补术, 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下疝修补术, 比较2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 伤口并发症及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治疗中, 应用局麻下疝修补术可缩短手术用时与患者住院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

参考文献

[1] 曾玉剑, 钱军, 程若川, 等.Modified Kugel补片在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1, 51 (14) :64-65.

[2] 王红, 曲鹏飞, 韩俊泉, 等.针麻加局麻下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8) :26-27.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第6篇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3年1月2009年4月对576例腹股沟疝患儿进行手术治疗, 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316例,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修补术治疗的260例。患者年龄1~15岁, 其中男性503例, 女性73例;右侧疝330例, 左侧疝246例, 双侧疝63例, 17例为嵌顿24 h内 (全部男性) 手法复位后择期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2年。

1.1 病例纳入标准

全部病例均为15岁以下, 不是复发疝, 未合并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 无急性嵌顿。

1.2 术前准备

术前禁食和禁水4~6 h, 自行排空膀胱, 存在咳嗽、排尿困难和便秘等腹内压增高因素时术前积极处理, 预防术后因腹内压增高而导致的早期疝复发。

1.3 手术器械

传统手术组无特殊器械。目前标准腹腔镜 (直径10 mm) 外科器械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疝[3,4], 但标准腹腔镜器械较大, 与传统手术比较微创的优越性不突出, 故腹腔镜手术组采用微型腹腔镜 (5 mm) , 操作钳 (3.5 mm) 1把, 雪橇针1条, Endoclose取线钩针1条, 微型穿刺套管2个及其他腹腔镜相关仪器。

1.4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传统手术组取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与腹横纹平行之切口, 长1.0~1.5 cm, 逐层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和提睾肌, 横断疝囊, 分离至腹膜脂肪处行疝囊高位结扎。腹腔镜手术组在脐皱摺上取长约0.4 cm处切口建立气腹, 气腹压力8~10 mmHg, 此孔置腹腔镜, 常规检查对侧是否存在隐性内环口未闭, 若存在对侧隐性疝, 按照双侧疝处理;再在脐左或右侧3~5 cm处作一0.3 cm切口, 戳孔置操作钳, 腹腔镜监视下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一0.15 cm切口, 用操作钳从腹腔内顶住腹壁, 使雪橇针从内环口中点上方腹膜外前行向内环口内侧由上往下穿行, 在输精管或子宫圆韧带表面越过, 针尖始终在腹膜浅面半透明下潜行到达内环口下方中点处, 刺破腹膜进入腹腔, 用操作钳拉住缝线带入腹腔, 退针;再由此切口进入钩针缝合内环口外半圈至内环口下方中点, 由雪橇针刺破腹膜处入腹腔, 用钩针将腹腔内缝线勾住带出腹腔, 压迫疝囊排除其内气体, 收紧缝线使内环口关闭, 体外作结埋入针眼切口皮下。再用操作钳将脐正中襞拉紧, 使其覆盖在内环口上确定缝合点, 在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左或右侧1.0 cm左右再作0.15cm切口进入带线针, 线尾留在体外, 将脐正中襞拉紧完全覆盖内环口, 带线针从脐正中襞边缘穿过, 操作钳将缝线拉入腹腔内, 再从同一小切口刺入钩针将缝线带出腹腔, 在体外作结, 线结埋于皮下。如此将脐正中襞缝合2~3针, 将内环口完全覆盖或将正中襞完全填塞于内环口, 手术结束。

2 结果

术后住院时间:传统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均呈正偏态分布, 传统手术组几何均数为53.83 h, 中位数为48.00 h;腹腔镜手术组几何均数为25.71 h, 中位数为24.00 h;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U=23.238, P<0.005, 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1和表2。

注:两组异时疝的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χ2=10.94, P<0.005。

注:两组异时疝的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χ2=10.94, P<0.005。

3 讨论

随着传统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 人们发现该手术方法有10.00%左右的阴囊血肿发生率[5], 约0.53%~1.60%的男性患儿术中被损伤输精管[6], 约0~19.00%的患儿术后可能出现睾丸萎缩[7], 这些并发症都与手术径路创伤有关。腹腔镜手术不解剖腹股沟管, 可避免传统手术径路创伤及与之有关的并发症, 但与传统手术比较在预防疝复发方面无明显改善, 存在1.50%[2]左右的复发率。脐正中襞是胚胎时期脐尿管闭锁形成的脐正中韧带, 其表面覆以腹膜而形成, 在腹腔镜下清楚可见。脐正中襞距小儿疝气内环口的距离0.3~0.5 cm不等, 非牵引状态下脐正中襞的宽度0.3~3.5 cm不等, 但其可牵拉性很大, 或即使牵引时有张力, 亦可在其根部稍做分离就可牵拉很宽, 可完全覆盖内环口, 将其覆盖在内环口上, 加强了腹壁保护作用。有高位结扎及脐正中襞的双重修复, 则疝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即使结扎线滑脱也不容易复发, 对疝环口大者更加适合[8]。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后再将自体组织与内环口处做填塞或固定修补, 大大降低了疝复发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自体组织

参考文献

[1]李宇洲.我国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 (4) :368-369.

[2]Li YZ, Liang JS, Liu YM.Microlaparoscopic treatment for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 with350cases reported[J].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2002 (23) :63-64.

[3]Cooper SS, mcAlhany JC Jr.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is the enthusiasmjustified[J].Am Surg, 1997, 63 (1) :103-106.

[4]Birk D, Formentini A, Poch B, et al.The value of intraoperative laparoscopic examination of the contralateral inguinal ring during hernia repair in children[J].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 1998, 8 (6) :373-379.

[5]张金哲.迅速提高我国小儿腹腔镜水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3 (3) :1.

[6]Wang W.Inguinal hernia/Li Z, Wang HZ, Ji SJ.Practial Pediatric Surgery[M].BeiJing:People, Health Publishing, 2001:536-538.

[7]Steigm an CK, Soteo-Avila C, Weber TR.The incidence of spermatic cord structures I n inguinal hernia sacs from male children[J].Am J Surg Pathol, 1999, 23 (7) :880-885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72例腹股沟疝患儿中选择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腹股沟疝,择期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2)年龄≤12岁;(3)ASAⅠ~Ⅱ级。排除标准:(1)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存在困难气道情况;(3)合并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4)合并呼吸道感染;(5)存在其他先天性疾病。72例患儿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61±2.57)岁;体质量指数(BMI)19.42~23.78 kg/m2,平均BMI(21.56±2.74)kg/m2。上述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

1.2 方法

患儿术前禁食8 h。麻醉前30 min给予盐酸戊乙奎醚肌内注射,用量0.02 mg/kg。入室后即行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Sp O2)等指标监测,并给予鼻导管吸氧。诱导麻醉方案:咪达唑仑(剂量0.05~0.15 mg/kg)+丙泊酚(剂量1.0~2.0 mg/kg)+舒芬太尼(剂量0.15μg/kg)+维库溴铵(剂量0.1~0.15 mg/kg)。诱导麻醉成功后,观察组置入SLMA(具体型号按患儿体重确定:10~25 kg患儿应用2#喉罩,26~50 kg患儿应用3#喉罩)。SLMA置入方法:患儿头部后仰张口,术者单手握持喉罩快捷置入。3次操作均未成功者,改为气管插管。置入喉罩后,置入胃管。对照组在喉镜辅助下进行气管插管。两组均采用间歇正压通气。维持麻醉方案:丙泊酚[剂量4~6 mg/(kg·h)]+瑞芬太尼[剂量0.1~0.2μg/(kg·min)]+七氟醚(1%~2%)。呼吸参数:潮气量(VT)10 ml/kg、呼吸频率(RR)16~20次/min,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控制在正常范围,在气腹建立后<50 mm Hg(1 mm Hg=0.133 k Pa)。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后采用辅助呼吸。自主呼吸时VT=8 ml/kg,Sp O2>98%时,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待各项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1.3.1 首次置入SLMA或气管导管的成功率。

置入成功标准:(1)置入操作顺利;(2)胃管通畅;(3)胸廓起伏无异常,口咽部无出现漏气声,手控正压通气无阻力,气道压增值30 cm H2O(1 cm H2O=0.098 k Pa)的情况下,无漏气现象;(4)PETCO2波形正常,气道压峰值≤20 cm H2O;(5)双肺呼吸音正常。

1.3.2 HR和MAP

(1)T1:麻醉诱导前;(2)T2:SLMA或气管导管置入时;(3)T3:SLMA或气管导管置入后3 min;(4)T4:SLMA或气管导管拔除时;(5)T5:SLMA或气管导管拔除后3 min。

1.3.3 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包括反流、误吸、呛咳等。

2 结果

2.1 首次置入成功率

其中首次置入成功者34例(94.44%);对照组气管插管一次成功者35例(97.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HR、MAP比较

观察组在T2、T3、T4时HR、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实施腹腔镜手术一般采用气管内全身麻醉。但腹腔镜下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必须采用头低脚高位,而且需建立人工气腹,从而加大了年幼患儿术中呼吸循环系统管理的难度,增加了手术风险。另外,由于小儿上呼吸道解剖三轴线并不重叠,抬高会厌暴露声门的操作也较困难,而且唇齿、口腔黏膜、喉部黏膜与肌肉组织均较成年人脆弱,容易被喉镜等手术器械损伤。因此,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极容易损伤上呼吸道黏膜,刺激声门,导致喉部水肿、痉挛、疼痛、声音嘶哑等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引起呼吸道梗阻及窒息[3]。因此,探索更安全的呼吸道管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36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应用SLMA代替气管插管,根据患儿体重分别选用2#或3#SLMA。研究结果显示,患儿置入SLMA首次操作成功率接近95%,而且在SLMA置入即刻与置入后3 min,患儿HR与MAP均明显低于应用气管插管者,在拔除喉罩时上述指标也比应用气管插管者更为平稳,这表明SLMA在保证有效通气的前提下,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有利于减少术中心血管应激反应。SLMA置于咽喉部,避免对声门与气管黏膜造成直接刺激,因此置入后气道应激反应较轻,生命体征也较平稳[4]。

本研究中观察到应用SLMA的患儿术中与术后并发症较少。以往研究表明,建立人工气腹会引起膈肌组织上移,从而导致腹腔内压增高,而胸肺顺应性降低,气道峰压升高。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喉罩能够提高患儿的舒适感,但是在建立人工气腹,腹腔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应用普通喉罩存在反流、误吸的风险[5]。SLMA增加了气道密闭性,并利用胃管进行胃肠道引流,因此有效避免了反流误吸。本研究中人工气腹建立后,应用SLMA的患儿有6例胃管中有引流液产生,但两组均无发生反流、误吸并发症。有研究提出,应用喉罩时当喉罩囊内压力升高至34~80 cm H2O的情况下,会影响咽部黏膜血流循环,时间较长可导致声门黏膜组织因缺血而坏死[4]。则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大约只需30 min,手术时间较短,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SLMA患儿发生咽部水肿、痉挛、疼痛、声音嘶哑等情况均少于气管插管患儿,表明SLMA适用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在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应用SLMA,有利于减少手术应激,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应用一次性双管喉罩(SLM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72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置入SLMA,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对比两组首次置入SLMA/气管导管成功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首次置入SLMA/气管导管成功率(94.44%VS 97.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LMA或气管导管置入即刻、置入后3 min、拔除即刻,观察组HR、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11%)低于对照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应用SLMA,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腹腔镜,腹股沟疝,双管喉罩,疝囊高位结扎术

参考文献

[1]冯疆勉,谢伟.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疝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15,55(10):55-56.

[2]于淼舒,张锐,李晟琰.双管喉罩在小儿眼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2);4318-4321.

[3]上官王宁,游珊,何伟,等.Supreme TM喉罩与普通单管喉罩在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比较.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3):3464-3466.

[4]夏舒萌,薛晓东,陈延英,等.双管喉罩复合静脉全麻在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3):259-260.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接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患者98例, 同期行传统修补术治疗的患者164例, 采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的患者38例。3组病例年龄、性别比和疝的类型[1]分布 (见表1) 。

注:无张力修补术组和腹腔镜修补术组分别与传统修补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由表1可见, 3组病例年龄、性别和疝的类型构成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使用材料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修补术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网片。

1.3 手术方法

(1) 传统修补术:51例采用腰麻, 113例采用局部麻醉;手术方式采用Bassini法或Mcvay法修补。 (2) 无张力修补术:由于费用原因, 本组98例患者均用Lichtenstein平片修补。其中10例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 88例行局部麻醉。与Mcvay、Shouldice手术路径一致, 切开筋膜后分离腹膜前间隙, 范围略大于耻骨肌孔。放置的网片要大于6cm, 四周缝合固定于Cooper韧带下、耻骨结节和腹直肌鞘深面, 缝合腹横筋膜, 或网片四周不固定, 缝合筋膜时缝针带上相应位置的网片;筋膜前再放置网片覆盖内环与直疝三角。筋膜后网片如大于7.5cm14.0cm, 网片可简单固定数针甚至不缝合, 筋膜缝合后可不再放置筋膜前网片, 直接缝合腹股沟管前壁各层[2]。 (3) 腹腔镜修补术:本组38例患者均采用全腹膜外修补术。于脐缘下部做长1.2cm切口, 切开分离达腹直肌后鞘, 用手指沿切口进到腹直肌与后鞘的间隙, 向患侧方向做扇形分离, 形成腔隙, 分别于脐下3cm及6cm处或脐旁4cm处穿刺置入2枚5mm Trocar, 切口穿刺10mm Trocar, 建立气腹, 用镜头沿疏松间隙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 辨认腹壁下动脉位置, 依此判断疝囊的突出部位, 腹壁下动脉内侧为直疝、外侧为斜疝, 逐步将疝囊从精索上剥离, 过大的疝囊可切断其颈部, 远端不予处理, 断端止血。近端随腹膜继续向下剥离, 扩大腹膜前间隙直至显露耻骨肌孔全部结构 (Bogros间隙) , 用 (12~15) cm (8~15) cm补片覆盖全部耻骨肌孔, 上缘越过弓状缘3~4cm, 内侧越过耻骨结节2cm, 不做精索剪孔[3]。

1.4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并发症 (包括血肿、感染、切口积液、阴囊肿胀) 、恢复活动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传统修补术组、无张力修补术组与腹腔镜修补术组比较 (见表2) , 除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外, 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活动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复发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自Bassini于1887年首创腹股沟疝修补术以来, 传统修补术已有100多年历史, 期间出现了多种演变术式。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有Ferguson法、Halsted法、Mcvay法、Bassini法Shouldice法等, 其中又以Bassini法和Shouldice法最为常用。除Shouldice法外, 其余术式都有一些解剖学上的不合理性[4]: (1) 这些术式均未从根本上修复腹横筋膜。 (2) 这些术式都是将邻近组织强行拉拢缝合在一起, 因而有很大张力。 (3) 缝合联合腱时常常难以准确找到联合腱而把腹内斜肌与腱膜缝合在一起, 不易产生真正的愈合。Shouldice法虽然是修补腹横筋膜的一种术式, 但只适合于腹横筋膜完整者, 且重叠缝合技术操作要求高[5]。因此, 传统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易造成修复失败导致术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恢复较慢。但传统修补术因治疗费用低和对设备技术的要求较低, 仍是基层医院的主要手术方式。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因其符合生理解剖结构而克服了传统修补术的诸多缺点, 具有操作简单、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6]。但是无张力修补术亦有一定的缺点: (1) 网片和网塞等材料为异物, 有排斥反应和感染的风险; (2) 假体材料对精索血管神经及髂股血管神经有一定影响; (3) 治疗费用远高于传统修补术, 因而制约了其临床应用。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将腹腔镜与无张力修补术相结合的修补术式, 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 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及美观等优点[7], 并可同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疝和双侧疝, 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但是腹腔镜修补术对技术和设备要求高, 需全身麻醉, 手术费用较高, 在基层医院尚难广泛应用。

通过对本组腹股沟疝病例传统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修补术3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笔者认为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修补术在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等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修补术, 而腹腔镜修补术优于无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组和腹腔镜修补术组均有并发症发生和复发病例, 相对于传统修补术在手术时间上的优势尚不明显, 可能与我科开展这2种手术时间较短, 手术者操作技术不够规范和娴熟、手术经验不足有关。随着我们对这2种手术认识的深入、操作的规范和手术经验的积累,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修补术的优点将充分在治疗中显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费用因素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修补术应用的制约也将降低, 这2种手术方式在基层医院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比较腹股沟疝传统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30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修补术和无张力修补术在并发症、恢复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复发率等疗效指标上明显优于传统修补术 (P<0.05) , 腹腔镜修补术优于无张力修补术 (P<0.05) , 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修补术费用高于传统修补术 (P<0.05) 。结论腹腔镜修补术和无张力修补术疗效优于传统修补术, 但费用较高, 外科医师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修补术,腹腔镜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 (修订稿) [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 9 (1) :84.

[2]陈思梦.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手术术式及入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1) :885~886.

[3]路夷平, 张能维, 李凯, 等.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与术式选择[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8 (, 1) :41~43.

[4]汪美英.腹股沟疝修补术式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7, 13 (6) :592~593.

[5]李建文, 郑民华, 董峰, 等.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经验总结[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 2 (5) :68.

[6]谢桂生, 梁驰.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对比研究[J].微创医学, 2006, 1 (5) :415~416.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第9篇

【关键词】 腹腔镜修补术;开放无张力修补术;腹股沟斜疝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12-01

腹股沟疝指在腹股沟区域当中的组织因为多种原因出现移位情况,造成腹股沟裂孔或者相应的间隙薄弱区进入到了另外部位的疾病。这一病症在临床治疗当中较为常见,通常所采取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1]。近年来,腹腔镜疝修补术开始被引入,并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治疗当中,我院将于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就诊的例6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本次主要研究对象,并分别应用腹腔镜修补术和开放无张力修补术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于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就诊的例6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本次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男性;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无张力组与腹腔镜组,两组患者各30例,腹腔镜组患者年龄为28~70岁,平均年龄(52±4)岁。而无张力组患者年龄为27~72岁,平均年龄(53±2)岁。两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状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无张力组,给予无张力组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主要采用Lichtenstein片修补术进行修补,对患者实施硬麻或者腰麻,以此来制作一个6cm的斜行切口,将腹外斜肌腱膜直接切开,以此来确认疝囊,同时将游离的疝囊直接推至内环口的位置。当疝囊体积较大时,则需要将横断的疝囊做好高位分离,并以此来关闭近端及远端的止血旷置。同时也需要在采用精索后安置相应的聚丙烯补片,并以此来将固定在腹內的联合腱、斜肌以及耻骨、腹沟韧带等全部带上,以此来逐层的缝合切口。并且应当在术后使用沙袋进行加压,通常以加压一天为标准,6小时内可正常进行饮食,并做好患者的常规抗感染治疗[2]。

(2)腹腔镜组,给予腹腔镜组患者腹腔镜疝修补术,将患者保持一个仰卧的姿势,身体倾斜10到15度后做好患者全身麻醉,并以此在患者的肚脐下缘做个1.5厘米的弧形切口,并保证腹直肌的后鞘能够完全的显露出来,在进行分离之后,再行防止腹腔镜和Trocar,以此将气腹压保持在12到15mmHg,直接分离出腹股沟韧带及趾骨结节,最后结合疝囊和腹壁下血管的位置来判断出斜疝或者是直疝。直疝患者可将疝囊和腹壁进行剥离,而斜疝患者则需要从精索直接下降至疝囊进行撕离,一些较大的疝囊则需要进行套扎横断,以此来促使精索腹壁化,也可安置相应的聚丙烯补片,以此促使其能够完全覆盖趾骨肌,从而保障补片贴能喝腹膜紧贴固定。

1.3判定标准

由于两组患者都是同一组的医护人员完成,因此需要对患者术后进行一年的随访工作,主要对比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感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等。手术时间主要从患者器械放置后开始。而患者术后评分则采用模拟疼痛量表来评定,通常0分表示五疼痛,10分表示最强烈疼痛[3]。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无明显差异,不过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明显弱于无张力组患者,同时住院时间也低于无张力组患者。腹腔镜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无张力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腹股沟疝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疾病,而腹股沟疝修补术也是多数基层医院最常用的外科手术,如今我院临床治疗腹股沟疝应用最为广泛的疝修补手术还是开发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及腹腔镜疝修补术。

抽取于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就诊的例6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本次主要研究对象,并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无张力组与腹腔镜组,两组患者各30例;其中,无张力组患者给予其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而腹腔镜组患者则给予其腹腔镜疝修补术进行治疗;结果表明: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费用都明显高于无张力组,而在下床活动时间及患者住院的天数等都明显优于无张力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腔镜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比治疗腹股沟斜疝过程中,腹腔镜山修补术明显切开相对较小、术后疼痛感弱,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偏低,因此,是治疗腹股沟斜疝病症的有效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平. 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9:115-116.

[2]高志军.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外医疗,2015,12:67-68.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390例, 均符合腹股沟疝诊断标准。其中男320例, 女70例;年龄13~65 (47.5±2.6) 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疝修补术组、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组各130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疝修补术组:

应用传统Bassini法疝修补, 自内环体表投影至耻骨结节, 按照顺序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 完全显现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且进行有效保护。切开提睾肌, 寻找疝囊横断切开, 游离近端疝囊导致疝囊颈上0.5cm位置进行高位结扎, 显现腹横筋膜, 内环内下精索后方缝合修补内环确保其能容下一小指尖, 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4号丝线进行缝合延续到耻骨结节。将精索复位且于其前使得腹外斜肌腱膜完成重叠性缝合, 重建外环口且闭合切口。

1.2.2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

选取艾瑞网塞及补片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硬膜外麻醉法, 不予以广泛性腹股沟解剖, 将疝囊高位游离到腹膜外的脂肪层, 将小疝囊回纳至腹腔内, 大疝囊进行横断后实施结扎, 均不予以高位结扎。网塞放置到疝环中, 疝囊顶及锥形充填物尖端进行1针缝合予以固定, 将其回纳锥形充填物与疝囊内口组织进行缝合固定。将精索游离, 且在其后放置补片, 然后与同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联合肌腱进行缝合固定。

1.2.3 腹腔镜疝修补术组:

腹腔腹膜前网片修补术 (TAPP) 治疗, 腹腔镜下自腹膜内窥显示腹股沟疝口是一个洞穴状态小孔疝囊和腹膜前处的脂肪往腹腔外拉出在疝环位置切除;降至阴囊内疝留存原位, 自疝环边缘腹壁受损上方2cm位置将腹膜切开, 予以锐性或钝性分离, 依次解剖腹壁下血管、耻骨联合、腹横筋膜、精索、Cooper韧带等结构。若直疝受损过大, 直到内环位置, 或斜疝出现破坏内环, 则需补片包绕至精索, 补片处修剪一小口, 否则需补片直接性覆于缺损区域, 取≥10cm×6cm赫美聚丙烯网片, 平展于游离腹膜前间隙中, 然后以钉合器在受损位置2cm上钉夹, 下缘处直到Cooper韧带中间、髂耻束, 上外侧至联合肌腱, 通常应用8~10枚钉子, 然后以可吸收缝线连续或间断性切开腹膜闭合[1]。

注:与传统疝修补术组比较, *P<0.05

1.3 观察指标

比较3组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病情持续时间, 应用止痛药次数, 并发症发生情况, 恢复工作时间及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传统疝修补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病情持续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均长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组, 应用止痛药次数多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高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疝在临床中属常见病症, 因为腹部肌肉出现薄弱或开裂现象, 使得脂肪组织或肠经此处往外有突出现象, 导致患者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所以腹股沟疝往往予以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疗法, 主要方式为传统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2]。在传统疝修补术中, 属体表手术治疗方法, 可在局部麻醉状态下完成, 操作具有简便性, 在很多基层医院由于医疗条件差而正在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源自20世纪90年代, 目前在临床中对于治疗腹股沟疝具有重要作用。腹腔镜疝修补术属于一种微创治疗手术治疗方法, 治疗腹股沟疝作用明显[3]。

因为应用补片等材料及腔镜设备, 与传统疝修补术比较, 无张力疝修补及腹腔镜疝修补术所需花费显著上升, 所以传统疝修补术由于花费少, 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很多患者所选用。有很多研究报道显示, 腹腔镜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性。本结果发现,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手术时间短于腹腔镜疝修补术组, 分析其原因, 与临床医师操作技术水平存在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1] 梁永明, 黄子团.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嵌顿性腹股沟斜疝63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08, 15 (12) :22-23.

[2] 汤俊, 涂湘炎, 罗特东.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8) :71-72.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精选10篇)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接受疝修补的患者248例,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