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防理论范文
风险预防理论范文(精选8篇)
风险预防理论 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电力网络的结构变得庞大而且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也逐渐增多,一些偶然的因素就有可能破坏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而采用传统的安全分析方法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就变得更加困难。传统的方法往往只考虑到事故发生的概率,而忽略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如N-1校验等。这类方法只关注到了一些常见故障,并对它们进行了有效的预防控制,但是却忽略了一些小概率事件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而这些损失的风险却是不能忽略的,且事后的紧急控制代价也很大。因此考虑事故的不确定性和严重性,并合理利用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的互补性,有效地做好预防与紧急控制的协调化是十分必要的[1,2,3]。
目前,虽然在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优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数学形式上也已经得到了统一,但是二者仍始终是独立研究的。文献[4]首次提出了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优化协调的数学模型。指出这是一个非线性混合整数优化问题,求解非常困难,只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思路而并未通过任何算例的仿真。文献[5]将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的代价和所得收益转化为相应的经济当量,并以预防控制与紧急控制的经济效益之和作为二者协调的目标函数。文献[6]在不考虑与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相关的备用资源成本等经济因素的前提下,通过在出力成本中引入紧急控制代价的途径,将该协调问题转换为不同出力成本机群间的经济调度问题,给出一种协调控制的数学模型。为寻求系统安全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平衡点,文献[7]分别研究了预防控制成本和紧急控制成本,指出协调控制模型除了考虑备用成本、预防控制成本和紧急控制成本之外,还要增加系统调度前后消除不平衡功率所需的成本。以上研究都各有优缺点,一般为理论性研究,还不适于复杂的大系统,研究精度也有待于提高。
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风险理论的预防控制与紧急控制的协调优化方法,考虑各主要影响因素的概率及其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度,来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系统风险,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1 风险理论的概念
风险理论主要应用于金融领域,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也已经比较广泛了。由于风险指标能够定量地分析决定安全等级的因素,即事故的可能性及严重性,因此可以全面反映事故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著名电力专业学者Vittal就风险理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将风险定义为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产生的后果的乘积[7],这样即考虑了事故的不确定性,又考虑了事故的严重性,能够形象确切地形容系统的安全性。即风险值越大,系统安全隐患越严重,该事故需优先处理。风险指标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Pr为事故概率;Sev为事故后果;Risk为系统风险值。
1.1 事故概率
根据历史统计可知,系统事故发生的概率服从泊松分布,在考虑时域和地域不均匀分布的影响时,输电线路在时段t内发生故障停运的概率为:
式中:λi是系统事故Ei在特定的时间段t内的发生率。
1.2 线路过载后果
线路过载后果与线路温度、环境和系统初始运行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主要考虑线路的传输功率,线路过载后果如式(3)所示:
式中:ω为节点的权重因子,表示线路在系统过载稳定中的相对重要性;Pmax为线路整定的最大传输功率额定值;Ps=0.9Pmax为线路整定的过载警戒功率阈值;Pfi=PLi/Pmax为线路传输功率,Pli为线路实际传输功率;Pmax为线路允许的最大传输功率;nsev为严重度函数的定义因子,反映线路过负荷的情况,其值一般情况下取1。
1.3 电压越限后果
将故障后节点电压的严重度作为电压越限的后果,事故发生后节点电压严重度函数如式(4)所示:
式中:sev(Vi)为节点的低压风险的严重度;Vs与Vn分别为线路整定的节点低压风险警戒阀值和节点低压风险阀值,当节点电压小于等于Vs时就有可能发生低压问题,需要密切注视并进一步分析。
事故后果具有累计效应,所以事故的后果如下所示:
2 预防控制与紧急控制的协调优化
预防控制是指在扰动未发生时就通过改变运行条件,使系统运行到安全状态,因此预防措施在扰动瞬间就起作用,性能代价比好。但由于在没有扰动时也会增加运行费用,故不可能采用控制代价大的措施,总的控制效果有限,而且对于小概率的严重事件,预防控制并不合理甚至不可行;并且预防控制必须同时考虑故障集中的每个故障,因此预防控制并非一定有解,无解时系统处于“假想紧急状态”。但是这时如果出现相应的事故,系统就处在实际的紧急状态,此时必须采取紧急控制,使系统恢复到不安全正常状态。另外,在长期付出较小代价和仅在故障发生后才付出较大代价之间,存在着决策的优化问题,需要从全局考虑解决系统稳定控制问题的最优方案;而紧急控制的代价往往很高,并且不利于事后的恢复控制。可见,二者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研究二者的协调优化和自适应能力对全国电网运行经济性和安全稳定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2.1 二者的协调优化模型
系统正常情况下一般处于安全状态,但无可避免地会经受一定的扰动,使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或紧急状态,需采取一定的预防或者紧急措施。若事故发生了,就必会产生一定的后果,造成各方面的影响和损失,此时必须采取紧急控制使系统恢复到不安全正常状态,再采取一定的预防控制,使系统恢复到安全状态,或者直接采取紧急控制使系统恢复安全(紧急控制代价Cei≠0,事故后果Costi≠0);若想阻止事故的发生,可以采取一定的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控制代价Cpi≠0,Cei=0,Costi=0)。而风险指标能有效地说明事故后的严重度和所需的控制代价。
本文在此基础上,考虑线路过载和电压越限2个方面,基于风险理论来研究二者的协调化,将控制代价和后果都按照电网重要性等级量化分析,使总的控制代价达到最小化协调优化模型如式(6)所示:
式中:xT和ei分别为运行方式的控制坐标
故障一旦发生,必对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用Cost表示:
式中:Cp为预防控制的代价,主要为发电机的调整量;Ce为紧急控制的代价,主要为切机、切负荷量;Cost为事故后果值,已转化为相应的功率量;s为发电机功率输出分布因子或无功功率对节点电压的灵敏度;α为相应的事故重要系数,根据事故对电网的影响程度来调整。
目标函数F的求取必须满足以式(8)至式(12)的约束,式(8)表示功率的平衡,式(9)表示消除所有支路过载,只有在调整所有机组都无法消除过载时,才考虑切除负荷,为了简化问题的表述,本文未考虑切负荷。式(10)表示消除所有越限节点电压,式(11)为等式约束(如潮流方程等),式(12)包含控制量的容量限制和系统的稳定要求,必须通过稳定分析来判断。为尽快消除越限,也就是以最小的调整量来消除过载,灵敏度为负的机组应该加出力,灵敏度为正的机组应该减出力,灵敏度为零的机组调整出力用于平衡有功功率。调整量和应满足如下优化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式中:ΔPLk,为支路过载量;表示负的灵敏度;P+表示负灵敏度机组的加出力量;表示正的灵敏度;P-表位正灵敏度机组的减出力量;ΔVk为电压越限量;Si为机组灵敏度;Qi为机组无功功率调整量。
2.2 协调优化的过程
首先优化预防控制,判断是否有解,大致过程如图1[11]。
(1)筛选出“预想故障集”中有效故障,计算事故发生的概率Pr;
(2)计算线路过载量ΔPi、电压越限量ΔVi,以及各自的后果Sev和风险值Riski,对系统风险评估;
(3)计算发电机输出功率转移分布因子SLi,消除支路过载能力CLi和发电机对节点电压的灵敏度SVi,进行预防控制优化求解:首先选取过载或越限最严重的支路或者节点,将发电机对该支路分布因子进行分组(S0,S+,S-),和节点电压的灵敏度按灵敏度绝对值降序排列,绝对值大者优先配对调整(S+和S-反向等量配对调整原则[8]),S+或S-配对不够时,S0补充差额;灵敏度相等者,消除过载或越限能力大者优先;消除所有支路过载或电压越限,寻求最优预防控制方案,控制代价最小。
(4)预防控制与紧急控制的协调优化过程:预防控制是改变系统的运行方式,有P1,P2,P3,,Pn种运行方式;在每种运行方式下,计算故障后果Cost,对应着多种紧急控制方式E1、E2、E3,,Em种,寻求最小紧急控制代价E,要求能消除所有故障,使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5)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寻求协调化的最小控制代价,即目标函数的最小化,结束优化。
3 实例仿真分析
本文是基于IEEE30节点系统进行的仿真,系统参数和发电机功率上、下限所有参数均采用标幺值,功率基准值为100 MW,各节点电压上下限分别为1.1 p.u.和1 p.u.。主要分为线路过载和电压越限2方面来研究预防控制与紧急控制的协调化。
3.1 支路过载
设E1,E2,E3分别代表L12-L14、L16-L17和L8-L28开断事故,各线路的年开断率分别为0.45、0.15、0.75,则各线路在15 min内发生事故的概率、后果、风险值按照上面章节的公式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表1并结合实际经验可知,事故E1的概率较小,后果较严重,但风险值较小,说明事故的发生对系统安全性影响较小,只需故障发生后采取紧急控制措施最优,控制代价最小;而事故E3的概率最大,后果也较严重,风险值大,说明事故一旦发生就会产生较严重代价,需要及时处理,即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最佳;而事故E2的概率也较大,后果较严重,风险值也较大,说明事故一旦发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且需采取较大代价的紧急控制,若一直仅采用预防控制代价也较大,两者之间需要协调。
按照反相等量配对调整法原则,首先对各事故判断过载最严重支路,并将所有发电机对该支路的灵敏度进行分组排序,事故E1,E2,E3过载最严重支路为L12-L13。各发电机分布因子S,消除支路过载能力CL分别如表2所示:
对以上事故进行预防控制优化结果都有解,各事故对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表3所示。
按照图1对IEEE30节点系统进行仿真,而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证明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确保了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3.2 电压越限
设E4,E5,E6分别代表L6-L10、L12-L16和L27-L30开断事故,各线路的年开断率分别为0.38、0.12、0.82,则各线路在15min内发生事故的概率、后果Sev、风险值Risk按照式(1)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事故风险值E4>E5>E6,且E4概率最小,后果最严重,对事故E4仅采用需要一直付出较大代价的预防控制就不够合理;事故E6和E5的概率较大,后果较为严重,若仅事后采取紧急控制,则代价较大,损失严重。因此,需要对这些事故进行预防控制与紧急控制协调优化,使控制代价最小,损失最小。
通过对事故分析,可知越限最严重节点为节点29,各发电机无功功率对该节点的灵敏度排序如表5所示。
按照本文协调优化思路分析电压越限问题,如图3所示,事故E4仅采取紧急控制,代价最小为0.100 5;事故E5和E6需要预防与紧急的协调配合,总的控制代价小于仅采取预防措施的代价。最终结果符合常理,且满足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4 结论
本文主要对线路过载和电压越限2方面进行了静态安全分析,充分利用了预防控制与紧急控制的互补特性,同时考虑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即不确定性和严重性。由实例仿真分析说明了本文所提出优化模型和分析策略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确保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又使系统达到了最优经济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泰山.互联电网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在线预决策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7):1-5.
[2]薛禹胜.综合防御由偶然故障演化为电力灾难-北美“8·14”大停电的警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18):1-5.
[3]阮前途.解读莫斯科大停电确保上海电网安全运行[J].华东电力,2005,33(9):1-6.
[4]陈为化.基于风险的电力系统静态安全分析与预防控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WANG K Q,WANG L Y,GUO Z,et al Assessment of Preventive Control and Emergenccy Control Coordinating Economic Benefit[C].Chongqing: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6.
[6]薛禹胜,李威,DJ.HILL.暂态稳定混合控制的优化:(一)单一失稳模式的故障集[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20):6-10.
[7]丁施尹.地区电网运行风险评估及控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赵晋泉,江晓东,张伯明.用于静态稳定预防控制的新灵敏度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21):27-33.
[9]陈哲.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陈为化,江全元,曹一家.基于神经网络集成的电力系统低压风险评估[J].电网技术,2006,30(17):14—15.
城管廉政风险预防方案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岗位风险防控为基础,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措施有力、制度管用、预警及时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工作安排
(一)动员布置阶段(5 月上旬—6 月中、下旬)
1、制定方案,广泛宣传(6 月中旬前)。认真学习中央纪委、省委、市委和市纪委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系列文件精神,学习张庆军市长在市政府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暨全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和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雍成瀚动员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按照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指导协调小组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
2、成立机构,落实人员(6 月中旬)。成立市城市管理局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廉政风险防控日常工作,局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从相关处室和单位抽调人员,集中办公,把廉政风险防控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3、动员布置,明确任务(6 月 25 日前)。适时召开全局人员会议,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对象和工作要求。组织好对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内容和流程,切实按照上级要求,保证全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二)重点推进阶段(6 月下旬—12 月底)
1、清权明责(6 月下旬—8 月上旬)。根据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市城管局“三定方案”确定的职权,对市城管局所有的权力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编制“市城市管理局职权目录”。按照“程序法定、流程简便”的要求,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每一项职权办理主体、条件、程序、期限和监督渠道等内容。“职权目录”、“权力运行流程图”经集体研究确定后,按照规定上报相关部门备案,并在市城管局门户网站公开。
2、查找廉政风险点(8 月上旬—9 月中旬)。围绕规范权力运行,通过自己找、群众提、领导点、专家评和组织审等方式,分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和其他重要岗位三个层次,深入查找廉政风险点。对每个层次的风险点界定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并对等级的划分标准作出说明。廉政风险点查找要重点围绕“三重一大”展开。
3、公示廉政风险点(9 月中旬—10 月上旬)。建立市城管局廉政风险点目录,向局各处室、直属单位和服务对象公示,接受单位内部和社会的监督。
4、制定防控措施(10 月中旬—12 月上旬)。围绕查找出来的廉政风险点和确定的风险等级,“一对一”的制定防控措施。必须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1)每个风险点,都要有相对应的防控措施;
(2)防控措施要切合实际,具体管用,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防控措施要与单位的规章制度相吻合,所有的防控措施制定后,要建立“市城市管理局廉政风险点防控措施一览表”,使其健全和完善市城管局的规章制度。
5、处置纠正问题(10 月中旬—12 月底)。对开展风险防控工作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按照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及时整改的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整改到位。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需要立案查处的及时立案,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三)总结检查阶段(2013 年 1 月上旬—3 月底)
1、认真做好总结(2013 年 1 月上旬—2 月底)。对全局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进行认真的回顾总结,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提出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安排,使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常态化、制定化,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书面总结和资料汇编,按要求报送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指导协调小组办公室。
2、自查自纠,迎接检查验收(2013 年 3 月上旬—3 月底)。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做好补缺补差工作,完善各类工作资料,立卷归档,迎接市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指导协调小组检查验收。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处室、直属单位要把推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组织落实;主要负责人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局监察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落实。
(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紧紧围绕我局重点工作、重点领域和权力运行的关键部位,着力防范在户外广告审批与管理、工程渣土审批与管理、行政处罚、环卫设施建设项目的招标与建设、环卫设备采购、办公用品的采购、公务接待、财务管理以及选人用人等方面的廉政风险。要把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融入业务工作流程,与加强廉政教育、规范权力运行、深化各种形式公开、完善各项行政审批制度相结合,整体提高市城管局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抓好落实,务求实效。各处室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讲大局、强责任、提能力、抓落实”主题实践活动,在规范权力运行、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上务求实效,坚决避免和克服形式主义。要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考核、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之中,并将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价和任免的重要依据。要研究制定检查评估标准,探索建立廉政风险防控的社会评价办法,采取定期自查、年度检
门诊用药风险预防 第3篇
1药物风险的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全世界死亡原因中, 药物因素占第四位。发达国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5%~10.66%, 发展中国家77%的药物存在安全隐患, 49%给药途径的过程至少有一次错误, 其中1%为严重错误。我国药物性风险占整个医疗风险的38%, 目前因药物问题引起的投诉虽然仅占5%, 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 药物引起的投诉将会逐渐增加, 国内的药物性事件已成为医疗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治疗的患者超过500万人次, 约19.2万人死亡, 构成重度不良反应的占13%。从2006年至今, 因药物毒副作用发生大的药物性事件屡有发生, 药物性事件已成为医疗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致使11人死亡;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欣弗”事件, 致使3人死亡;鱼腥草类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曾引发多名儿童死亡等[1]。
2药物风险的种类
药物性风险大概有三种类型, 即不良反应、中毒反应、过敏反应;按照发生的特点, 又分为速发型、迟发型和隐匿型。风险的性质也可分为3种类型:①用药前根本不知道有毒性 (认识的局限和缺乏循证) ;②说明书有提示但不知道何时发生, 何人发生;③因缺乏应有的准备。因此具有意外性和不可知性[1]。
(1) 过敏反应:
通常分为速发和迟发。速发最严重的有过敏性休克;迟发性过敏则多种多样。对于过敏反应, 从法律层面讲, 只要医院按照药典和说明书的规定做了过敏试验, 用法、用量没有错, 发生过敏后抢救及时医院可不承担责任。过敏反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关键在于预防其发生, 及时发现并正确有效地处理, 确保患者安全。
(2)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量、用法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有害的反应。一般而言, 判定不良反应有3个条件:①合格药品;②用药符合药品明示规定;③发生治疗目的之外的有害反应。从以上要件中可以看出, 排除了医院、医生的过错和可控制因素, 故类似这种情况, 医方不承担责任。
(3) 中毒反应:
包括4种情况:①正常用药、用量、用药时间 (体内累积) , 这可看作是合理的毒性, 属于治病患者所应付出的代价;②药品本身隐藏着毒性, 人们对其尚缺乏认识。新药缺乏应有的循证研究, 说明书未注明, 类似这种情况医院也无法承担责任;③医务人员未重视, 在不经意时过量中毒, 包括总量和单位时间量;④用错药物、用错剂量发生中毒。后两种很明显医者存在一定的过失或缺陷, 故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3如何预防药物风险
从根本上讲, 要避免药物风险, 必须从药物的生产质量和药物的研制生产过程抓起, 但这并非医务人员能力所及。就医务人员而言, 应注意:①提高对药物风险的认识, 掌握其发生规律;②坚持严格的用药原则和规范;③不受市场因素和媒体引导的影响;④慎用新药、广告药和没有经过严格循证研究的品种。这些都是从根本上减少药物风险的最好办法。
循证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传统辨证论治思想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和体现, 是现代医学实践性的重要特征和根本要求:①用大量证据内容来评价药物;②用最大的文献数据及质量指标可靠的对照分析;③不以某个专家有限的经验为依据;④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数据而不断地调整和评价其优势。因此, 门诊医生在用药时, 如能够以循证为基础, 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和经验体会, 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广告宣传和市场推销, 用药的风险就会自然降低。现代社会, 由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 要求什么事情都要有法律的理论依据。比如说, 按照常规或者是说明书, 这实际上仅是一般的要求, 即使按要求去做了也不能失去防范风险的警惕性, 用药时仍要向患者详细说明注意事项, 同时还必须严密观察。并且要求观察要客观、具体、全面、系统, 不留死角, 不敷衍了事。对慢性特殊的疾病长期门诊用药者, 还要借助设备仪器观察, 因仪器是感觉器官的延伸, 更精细, 更准确, 有数据可记录, 更具法律效益, 如:血药浓度检测等。另外正确的途径和剂量也是预防风险的重要方法。一般而言, 规定的途径和剂量有其法规的性质, 是不能随意改变的。许多药典和说明书都有明示, 如果用药时随意地改变, 就可能增加风险, 而且这种风险会因为未按照明示而承担责任。
4认真告知使用方法
在目前医患纠纷案件中, 因告知不全面而发生的纠纷接近40%。法学界对告知特别关注。即使用药方法、适应证、给药途径、剂量正确, 只要医方告知不全面, 发生问题医方也要承担责任。如:某患者男性, 67岁。因门诊诊断为糖尿病, 医生给服“消渴丸”日3次。在家中治疗3日后, 患者因感冒、发热不能进食, 第4天出现神志不清, 大汗、抽搐等症状。家属误认为是感冒所致, 未去医院复诊, 仍在家中卧床休息, 次日早晨患者出现昏迷, 送医院诊断为“低血糖昏迷”。经抢救脱离危险。但患者年龄偏大, 昏迷时间长, 造成患者失语、智力障碍、四肢有不同程度瘫痪, 鉴定为二级伤残。家属以“未告知服药后果、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为由上诉, 法院判医院负全责。
目前, 二、三级医院分科细致, 医生长期专科工作, 部分医务人员形成了顾局部而失整体的临床思维。在专科疾病诊治过程中常常没有出现问题, 而全身其它隐匿性疾病和伴随疾病的诊治处理过程中却导致了不良后果, 从而招来麻烦, 特别是老年人常同时伴有多种疾病。如:某患者, 女性, 67岁因慢性青光眼住眼科拟行手术治疗, 医生未注意患者原有的高血压病的治疗, 停用了降压药物, 结果导致血压上升而发生脑出血, 患者家属查看医嘱后提出上诉。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认为, 医方对患者的高血压认识不足, 处理不及时, 医疗行为构成三级丙等医疗事故。医方对损害结果负次要责任, 法院采信了鉴定意见。另一老年患者因高烧昏迷就诊, 门诊医生在没有详细询问病史, 家属也没有提供相关病史的情况下, 迅速给输葡萄糖加抗炎药物治疗, 结果病人昏迷迅速加重, 最后实验室检查证实为糖尿病合并感染、酸中毒。由于发现救治及时, 虽未发生更严重后果, 但类似的教训深刻, 隐藏风险。
5慎用新药、进口药品
临床工作中门诊医生, 不要迷信新药、进口药。大量文献证明, 市场经济越发展, 药品的风险性越大, 越是新药风险越大。因为新药尚没有经过充分的循证研究,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水平高于国内, 趋利性更强, 药物安全也存在严重问题, 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合成药的毒副作用要大于植物药, 仿制药要大于原创药。所以, 要降低药物性风险, 要慎重应用新药和未经过严格循证对照研究的新药, 有些药物的毒性风险是隐匿的、长期的。如:进口减肥药西布曲明, 在国内应用长达10年之久, 最近才发现对消化、神经、心血管、肝肾系统及性功能都有严重的损害,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占10%~20%, 有报道因精神症状焦虑、失眠、幻听、幻觉导致自杀者, 有出现药物性肝炎者, 初步检索毒性反应已达8 000余例[1]。
最近, 因国外药品导致的严重不良毒性反应迅速增加。某青年女性, 16岁, 因门诊服用增高剂导致精神异常;某公关经理, 长期门诊服用治疗灰指甲药中毒, 致肝功能衰竭死亡。美国辉瑞生产的吉妥珠单抗奥唑米星用于抗老年白血病, 早已在我国广泛应用, 10年后发现此药物可直接导致静脉闭塞。试想肿瘤老年患者本身就容易发生血栓, 而该药可直接导致血栓, 形成静脉闭塞, 这对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由此可知, 许多用此药的患者并非死于肿瘤本身, 而有些可能是死于此抗癌药。
6中药、中西药混用有风险
长期以来, 人们对中药及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毒副作用认识不足, 有人甚至认为中药没有毒性, 中西药混合应用是中医院中西医结合的一大特点, 其实存在极不安全的隐患。实际上单味中药也可导致死亡, 如:云南白药是备受患者青睐的传统中药, 单味应用、配合应用都十分普遍, 有人还当作保健品应用, 其实毒性不可忽视。云南白药每日用量超过2g则可出现中毒。文献中有因消化道出血1日服用11g而致死亡的报告, 发生中毒后, 医生又对毒性缺乏认识, 未能及时处理救治而导致死亡, 定为一级事故。我国传统的中药制剂, 工艺和成分隐藏着一定的风险, 如:安宫牛黄丸中含少量的砷, 龙胆泻肝丸有害成分大量超标, 传统工艺存有炼丹性质, 会使毒性增加, 因此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都并非没有风险, 特别是中西混用更要引起重视。如:地榆、虎杖、五倍子与利福平、四环素同时用有肝毒性;杏仁、桃仁、白果与硫喷妥钠、可待因同用可致呼吸衰竭;麻黄、石膏、海螵蛸与强心药同用可增加心脏毒性;萹蓄、金钱草、丝瓜络与安体舒通、氨苯蝶啶同用可导致高血钾症等[2]。
目前市场上还有许多中西药混合制剂和西药混合制剂, 如:消渴丸、牛黄上清丸等其中都有中西药的成分。三九感冒灵、白加黑、百服宁其中主要成分相同相近, 联合应用易发生毒副作用, 因此应用时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门诊用药以患者院外治疗为主, 缺乏认真细致观察的机会和条件, 特别是现代某些中医认为, 现代中药人工种植、人工养殖的多, 现代人对药物耐受性强, 处方中, 药量普遍偏大, 成分、种类均多于或高于古代用药, 这无疑使风险加大。因此, 慎重用药, 详细告知, 门诊病历认真、规范书写及时随访观察, 对预防药物风险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振华.医疗风险预防管理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7:823.
如何降低预防接种风险隐患 第4篇
关键词:预防接种,风险,防范
预防接种是用人工方法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 使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1]。预防接种在保护儿童健康的同时, 也会有极少数人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为了避免这些不良反应, 把预防接种风险隐患降到最低点。我院儿童保健科自开展预防接种以来, 医护紧密配合, 摸索出了一整套预防接种操作程序, 这些操作程序在降低预防接种风险隐患中,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现报道如下:
1 医生方面操作程序
(1) 首先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 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 确认是否为本次受种对象, 应接种何种疫苗。 (2) 其次对儿童进行常规体格检查, 主要听心、肺。如有感冒症状、腹泻儿童, 暂不接种疫苗, 并向儿童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嘱其感冒、腹泻好了后, 须停药3~5 d, 再来医院预防接种。 (3) 向儿童家长询问有否注射疫苗过敏史。因药品种类繁多是过敏反应的主要根源[2]。对注射麻疹、风疹二联减毒活疫苗和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的儿童, 还要询问有否吃鸡蛋过敏的情况, 如有则不能接种此疫苗。 (4) 对儿童家长做好告知义务。详细讲解此次接种疫苗的药名, 是预防什么疾病的, 接种后有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 (5) 对于免费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儿童, 嘱家长填写好免费接种单。对自费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儿童, 向家长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这对保证预防接种安全, 避免预防接种纠纷, 起到一定作用。 (6) 最后医生填写好儿童此次预防接种处方单, 由儿童家长交与护士进行预防接种。
2 护士方面操作程序
2.1 预防接种前
2.1.1 首先做好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健康宣教工作。预防接种室墙上悬挂宣传牌, 如儿童免疫程序、预防用生物制品价格公式栏、接种注意事项、疫苗可预防疾病与接种禁忌等。使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有个初步认识。另外嘱家长儿童在注射疫苗时不能空腹。注射疫苗当天, 家长应给儿童多喝水, 注射部位应保持干燥, 以避免儿童晕针, 发热, 注射局部红肿、感染。
2.1.2 护士应充分了解每种药物的使用情况, 而其最直接的信息来源就是药物说明书[3]。学习疫苗说明书, 可帮助其充分了解每种疫苗的名称、成分和性状、接种对象、作用与用途、规格、免疫程序和剂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
2.1.3 护士工作的繁忙、琐碎及操作的重复性, 也使护理差错的发生几率增多[4]。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是防止发生接种错误的杀手锏。要认真对照医生处方查对预防接种证 (卡) , 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有效期;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 (月) 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核实无误后, 方可对符合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
2.1.4 预防接种室常规备急救药品器械。如1∶1 000肾上腺素2支。并经常定期检查, 看有无失效。
2.1.5 疫苗按照其规定温度贮存于冷链设备中, 每天2次做好疫苗温度监测记录。对于失效、过期疫苗一律不得再使用。
2.2 预防接种中
2.2.1 先确定接种部位。接种部位要避开瘢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
2.2.2 皮肤消毒处只用75%乙醇消毒, 禁用含碘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
2.2.3 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上免疫程序和剂量进行接种。
2.2.4 对月龄小的儿童, 喂服脊灰疫苗时, 护士用两个消毒好的汤匙, 将糖丸疫苗碾碎, 加少许冷开水溶解成糊状给儿童服用。服完糖丸后, 嘱家长半小时内不要给儿童喂奶或热饮, 以避免降低药效。
2.3 预防接种后
2.3.1 疫苗注射完毕, 将使用后的注射器按照毁型→消毒→集中回收程序处理, 分别按照药物性废物、感染性废物分类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
2.3.2 嘱家长带儿童在休息室观察15~30 min。如出现不良反应, 可及时处理和上报。
2.3.3 最后将此次接种疫苗记录在预防接种证上, 以便下次查看疫苗是否接种过, 避免重复接种;并刷卡上计算机管理系统, 和儿童家长预约下次预防接种时间。
3 效果
我院儿童保健科医护人员, 在预防接种中, 由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操作程序进行, 大大降低了预防接种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 使儿童得到了安全、高效、快捷的接种服务。自开展预防接种以来, 从无医疗差错发生, 儿童家长对医护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
4 小结
自开展预防接种以来, 笔者体会到, 要降低预防接种风险隐患, 医护人员必须紧密配合, 严格按照预防接种操作程序去做, 不偷工减料, 对预防接种业务要精通, 重视细节, 环环相扣, 才能把预防接种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刘纯艳.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9.
[2]吴绪锋, 马丽莉.门诊输液室的风险识别及预防[J].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2 (12) :152.
[3]赵荣美.药物说明书在输液室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8) :613.
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预防 第5篇
合同风险管理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降低、规避合同风险是我们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选择的重要标准和目标, 然而由于主观和客观情况的存在与变化, 合同风险是无处不在的, 包括因合同相对人之间的主观意识变化而引起的主观风险, 它是基于合同产生的, 例如因合同双方或其中一方的主体资格不适合 (无履约能力等) 或者在履约过程当中, 当事人违背合同约定等情况而产生的可以避免和预见的损失。
二、企业合同管理风险
1. 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企业合同管理中较为常见的风险。通常来说在企业的日常运行与管理过程中, 当进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 会受到市场波动、价格变化、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原因并不是企业自身带来的问题, 而是市场带来的非可控风险, 因此也被称为系统性风险。除此之外, 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影响还包括了公司盈利能力变更带来的影响和企业管理层非主观影响变更带来的影响, 这种影响对于合同管理带来的风险往往是不可控的, 因此在进行管理与风险回避时难度往往也会较大。
2. 监督风险
监督风险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合同风险中影响比较大的一种风险。即企业在合同进行签订之后, 由于没有对合同进行及时的管理与监督, 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除此之外, 监督风险主要还体现在企业自身没有履行相应的监控职责、没有保护合同的正当履行意识, 并且没有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合同执行的调整和控制制度。另外, 企业合同管理风险的监督风险主要还体现在了合同履行中, 因为管理的不到位, 使好的合同没有达到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这些都是造成企业无法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3.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合同签订与管理过程中, 其部分条文或者某些内容违反了我国法律法规中的条款, 从而使得合同的签订与管理无效的风险。例如我国部分企业在进行资金融资的过程中与其他企业或者是金融机构之间签订借贷合同或联营合同时, 由于没有设立或者是设立内容不全面导致了保底条款、担保合同无效, 最终影响了企业的资源流通和资金链的稳定性。除此之外, 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还体现在由于签订的合同存在法律问题, 造成的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和其他企业资产的损耗, 这也是现实中企业对于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控力度造成的风险, 因此在这一前提下进行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三、企业合同管理风险防范的途径
1.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加强建筑企业合同的综合管理, 首先就应该建立并健全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 形成一套全面协调、科学正确的管理体制。以下为如何建立合同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
(1) 制定规矩, 明确职责
要真正解决“合同多头管理, 实则无人管理”的现状,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职能以及严格规定管理流程和惩罚措施, 加强对各部门的监管, 一旦发现有违背企业合同内容的情况, 就严厉打击,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确保企业内部各部门都严格按照合同办事。
(2) 制定适合企业实情的管理办法
合同管理涉及的环节众多, 因此需要各个环节都制定出适合该企业发展情况且操作性强的管理条例, 如合同履行监控管理的具体办法、合同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合同纠纷处理的具体办法等。但值得注意的是, 要将企业合同综合管理的办法与各个细节管理之间完美结合, 既能防范风险, 又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应加强对企业合同综合管理部门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让他们对自己所工作的内容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制定出简明扼要的工作流程图, 以确保合同综合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能落实到实处。
2. 代表授权委托
在合同管理中“代表授权委托”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也该受到充分的重视。这项工作涉及的方面众多, 首先是要制定出明确的代表授权管理条例, 明确授权管理部门的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处罚条例。其次是合同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授权管理部门的监管, 使其严格执行授权管理办法, 做好代表授权工作。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做好代表授权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 防止他们出现越权代理的情况, 给合同签订方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因此一旦发现此类情况, 便要严厉惩罚。最后还要对合同双方的授权书进行仔细的检查, 核实法定代表人的基本信息、授权期限、所受权限、资信情况、履约能力、企业信誉、资质证书、企业经营状况以及营业执照等, 防止出现无效代理或虚假代理, 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3. 加强合同情况的监管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项目众多、期限长、监控难度大, 因此加强对合同的监管就显得意义重大。这不但要制定合同履约监控管理办法, 还需要在履约过程中留下书面证据。因为有了好的管理办法才能让事情按照规定发生, 保证事情有序进行, 但在履约过程中留下书面证据, 是施工企业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 不是所有的书面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 只有那些有明确内容、盖章且未超过期限的书面证据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最后还应该正确、及时地行使合同权利, 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4. 加强合同文本的评审
合同综合管理部门要严把合同评审关, 对每一份合同都认真评审, 防止出现因为用词不规范而产生歧义的情况。同时要多级把关, 从基层管理到高级管理, 从合同关系到补充条例, 并对上级的评审意见进行反馈, 让审核制度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以保证评审制度的闭合性以及合同管理制度能够严格执行。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给建筑企业带来极大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在合同的综合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向国.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识别与防范[D].吉林大学, 2014.
[2]姚腾飞.我国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评估与防范[D].武汉理工大学, 2014.
[3]杨瑜荣.建筑项目管理风险预防及解决方法[J].江西建材, 2014, (22) :265-266.
强化风险管理狠抓源头预防 第6篇
一、廉洁从业风险管理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抓手
国有企业廉洁从业风险管理,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最大限度地预防风险、消减风险,避免发生不廉洁行为,保证企业健康和谐安全发展。
(一)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深化预防机制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是我党对反腐败工作的新思考、新定位、新阐释。可见,预防腐败在惩防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超前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抓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从预防入手。
(二)深入开展预防腐败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运用到预防腐败领域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认识预防工作,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超前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履职行权过程中、生活交友过程中等所有可能导致不廉洁行为的因素纳入预防领域,提高干部员工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在预防腐败中,应紧紧抓住遏制腐败行为实际发生这个中心环节,突出预防的实效性,将可能发生的腐败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突出预防的全面性,全面分析可能产生不廉洁行为的各个环节,注重预防的过程管理,管控好每个节点。
(三)开展风险管理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将风险预控管理引入到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工作领域,科学分析识别风险,运用多种方法控制风险,完善制度流程消除风险,实现廉洁从业风险的能控、可控、在控。通过进一步强化教育、制度的感化、约束作用,将监督防线前移至生产经营活动之前,更好也更有效地做到预防在先,防范为主。
二、开展廉洁从业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深入开展廉洁从业风险管理实践中,将风险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全部业务、与党风廉政建设全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为中心,按照“风险点识别、风险评估、制定对策、化解和处理风险、形成长效机制”的风险管理思路,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廉洁从业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一)查找风险点,开展风险评估
按照从业岗位、专项业务、项目整体三个层次,遵循“梳理业务流程——查找风险点—风险行为描述(风险表现形式)--防范措施制定——组织审定”的思路开展风险识别,通过岗位自查、科室互查、领导评查、组织审查等环节,全面查找风险。
(二)加强监控,防控风险行为发生
加强风险环节的过程管理,强化监督与控制是廉洁从业风险管理的关键。以重点岗位人员和领导干部履职行权为关键,以制度流程为标准,以执行落实为中心,实施重点人员的行为预控。强化要害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控,对重点环节实施异体监督,实施建设过程中的各环节之间的互相制衡约束,加强过程监督和实时动态监控。把风险管控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把管控责任落实到领导、到岗位、到个人。
(三)及时制止风险,提高处置能力
制止风险行为实际发生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预防腐败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体现。在具体操作中,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视情节轻重,分别采取相应处置手段,避免演化发展成违规违纪事实。
(四)将风险管理转化为制度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结合“风险点”预控岗位的操作流程,查找现有制度漏洞。本着“实用、管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完善规章制度和内控流程,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行为可能发生在哪里,防范措施和制度控制就跟进到哪里,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
三、企业廉洁从业风险一般性分析及对策
在实施风险管理实践中,廉洁从业主要有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三种类型的风险。
思想道德风险的诱因是教育学习不到位。再好的法规制度,再有力的监督,都会存在漏洞或不足。如果缺乏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一些人就会寻找制度上的漏洞、监督中的盲点,为权力“寻租”,从而走向腐败的泥潭。实践证明,只有接受良好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职业素养、法纪法规教育,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业绩观,铲除腐败产生的思想根源。
产生制度机制风险的诱因是制度建设和落实不到位。没有制度规范,教育就会变得空洞,监督就没有依据。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领导人员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员违纪违法问题,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企业决策、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流程体系,并建立起制度落实的保障机制。
预防事故基于标准还是基于风险 第7篇
那应如何预防类似事故,是基于标准还是基于风险?标准是最低要求,属于规范性方法,永远都存在未被规范的空白。而风险不管你有没有发现它、是否对其进行规范,它都真实地存在,只等促发,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基于风险还是基于标准,是预防事故的理念差异。
就此次事故而言,我们不能说事故大巴车完全不符合标准,然而既然新标准考虑了旧标准所忽略的风险,却又出现了暂时报废不了的情况。所以,符合标准,未必就是安全的。只有对已知风险进行严格管理,才能预防类似事故。否则,风险变成事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其实,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CCPS)在2007年就提出了“基于风险”的预防事故策略,而不是“基于标准”,因为后者存在的明显问题是:它不足以管理潜在风险,即标准未涉及的(标准永远是滞后的)、约束之外的风险。在部分人看来,只要符合标准即可,合规至上。但风险重重,仅合规的事故预防状态是被动的,且效果有限。而“基于风险”的策略则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其目的是主动、预先地系统研究安全风险,全面管理风险。由被动的“基于标准”到主动的“基于风险”,美国经历了事故、损失预防策略的演变,最终使得无标准、法规可依的风险要素也被尽可能纳入管理监控之中。
“基于风险”的事故防范理念,为美国各行业创造良好安全绩效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其实不仅美国,其他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如此。比如,挪威船级社(DNV)的国际安全评级系统(ISRS)就强调“风险”控制,而不仅是“标准”控制。另外,2015版ISO 9001标准相比2008版的一个明显改变就是通过“基于风险”的方法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风险预防理论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2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176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8例。其中观察组男48例,女40例,年龄39~77岁,平均64.78±5.56岁,住院时间8~39天,平均16:23±5.25天;疾病类型:高血压34例,冠心病30例,支气管肺炎14例,脑供血不足10例。对照组男52例,女36例,年龄37~79岁,平均61.51±5.43岁,住院时间9~37天,平均17.62±4.38天;疾病类型:高血压34例,冠心病30例,支气管肺炎14例,脑供血不足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风险因素管理:①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均由两个护士根据其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及病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向其介绍住院环境、治疗方法及护理内容,同时针对患者的疑问与担忧给予准确、耐心的解答,并适当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及饮食指导[3],增强患者免疫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②做好入院风险评估。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诊断、治疗、步态、认知等方面进行安全评估,初步判断患者是否配合治疗,是否存在躁动情绪或跌倒/坠床等风险,有相关因素者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密切观察并做好交接班及护理记录,以便使风险降至最低。③加强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态度和蔼、热情,让患者与家属感觉到安全与信任;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让患者能够充分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平时要多关心患者的需求,尽量满足其对于住院环境及护理中的简单要求,让患者感到关怀。④加强重点环节质量的管理。重点环节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完成这一项工作,首先必须执行并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4],各项检查与操作前要让患者了解操作的目的与配合要点,同时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规范交接班制度,定期进行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护理操作培训,增强学习意识与安全意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患纠纷、意外拔管、跌倒/坠床及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1.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意外拔管2例(2.27%)、跌倒/坠床1例(1.14%)、院内感染2例(2.27%),总发生率为5.68%;对照组发生护患纠纷3例(3.41%)、意外拔管4例(4.55%)、跌倒/坠床3例(3.41%)、院内感染4例(4.55%),总发生率为15.92%。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安全始终是临床护理工作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同时也是最根本的要求,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与恢复,破坏医患关系,严重时甚至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加强风险因素的防控,降低其发生率[5]。
本研究中,内科护理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护患纠纷、意外拔管、跌倒/坠床及院内感染等,通过针对其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观察组发生意外拔管2例(2.27%)、跌倒/坠床1例(1.14%)、院内感染2例(2.27%),总发生率为5.6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内科护理工作中,针对常见风险因素给予相关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护患纠纷及其他风险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因素管理对降低内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期间内科住院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风险因素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患纠纷、意外拔管、跌倒/坠床及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纠纷、意外拔管、跌倒/坠床、医院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内科护理工作中,针对常见风险因素给予相关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护患纠纷及其他风险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
关键词: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内科护理,护理管理,预防
参考文献
[1]李晓屏.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7(19):1758-1759.
[2]凌秋平.神经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74-75.
[3]王萍.内科护理风险因素调查及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65-166.
[4]王曦.神经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北方药学,2013,6(2):97-98.
风险预防理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