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气的超声诊断
腹股沟疝气的超声诊断(精选7篇)
腹股沟疝气的超声诊断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8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25例,年龄1~79岁,平均45.0岁;右侧30例,左侧28例,双侧腹股沟对称分布者10例。所有患者均由于腹股沟区包块入院诊治,外科检查均可在腹股沟区探及可复性或难复性的软组织包块。
1.2 方法
使用飞利浦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10 MHz。让患者充分暴露腹股沟区肿块,必要时让患者增大腹腔压力或变换体位,然后进行超声检查;在对肿块进行多方位扫查的同时,根据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变换探头频率,以便采集到最佳图片,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以了解肿块内部的血流分布情况,并采集图像保存。
2 结果
2.1 腹股沟疝
共46例,其中40例为男性,6例为女性;可复性疝30例,嵌顿疝16例,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或肠管。超声声像图特点为:当疝内容物为肠管时,可探及肠管结构及杂乱肠内容物、气液回声等,还能看到肠蠕动;当疝内容物为腹水时,可见无回声暗区,探头加压可见暗区范围缩小甚至消失;当疝内容物为大网膜时,可见强回声团,混杂不均匀。
2.2 腹股沟型隐睾
共7例,声像图表现为患侧阴囊内不能探及睾丸回声,可在腹股沟内看到一个类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影像,其体积与正常睾丸相比明显减小,但其内部回声与正常睾丸相类似。隐睾周边相对正常睾丸没有无回声的液性暗区环绕,同时其体积不随探头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彩色多普勒提示隐睾实质血流信号降低明显。
2.3 鞘膜积液
共9例,有4例为小于5岁的婴幼儿,3例为6~14岁的儿童,2例为成人;5例为精索鞘膜积液型,2例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型,2例为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型。其声像图特点为:精索鞘膜积液型可见类圆形或梭形的无回声区,包膜边界清晰完整,没有与腹腔连通;交通性鞘膜积液型可见无回声区上端延续和腹腔通连,其下端和睾丸鞘膜通连,在平卧位时无回声区减小,站立位或活动后无回声区增大;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型可见无回声区,与睾丸鞘膜腔通连,但其上端和腹腔不相通。
2.4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共16例,双侧多发9例,单侧多发7例。声像图特征:形态呈扁圆形或椭圆形,彩色多普勒提示肿大淋巴结的淋巴结门处血流信号丰富而中央无血流信号者偏向于良性;全身多处可触性淋巴结肿大,肿块形态偏向于圆形,彩色多普勒提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者多为恶性。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引起腹股沟区肿块的常见病因,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1]。可复性疝疝体大小可随体位的变换及腹内压的增减而变化,患者在腹压减小或平卧位时,疝体减小并可以外力辅助将其回纳到腹腔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可在腹股沟区触及肿大的包块及偶尔的轻微胀痛;崁顿性疝一般不会随体位及腹压的变化而变化,且伴有剧烈疼痛,疝体不能辅助回纳至腹腔,必须手术处理,其声像图可见疝体周边积液影像,整体回声比较杂乱,其边界不清。通过对腹股沟疝的临床判断再辅以高频超声图像资料,诊断准确率将极大提高,临床意义很大。
腹股沟型隐睾在睾丸从腹腔下降进入阴囊的过程中,可以停留在这条通路的任何部位而没有完全进入阴囊,表现为患者单侧或双侧阴囊内不能触及睾丸。大多数在同侧腹股沟区或阴囊根部附近触及睾丸样肿物,质地较正常睾丸相似或较柔软,稍用力压迫有胀痛感[2]。腹股沟型隐睾超声检查在腹股沟区可见比正常睾丸小但形态与正常睾丸类似的类圆形影,其边界清晰光整,内部回声指标和正常睾丸相同,彩色多普勒提示隐睾内部血流信号比正常睾丸弱。可见利用超声结合临床检查即可对腹股沟区隐睾作出较准确诊断。
鞘膜积液是由于鞘膜腔内液体的异常积累而成,其根据鞘状突未闭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精索囊肿)、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和交通性积液[3]。鞘膜积液超声影像很典型,可以观察肿块的超声影像上端是否与腹腔相通连、下端是否与睾丸鞘膜腔相通连来区别分型。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需要区分良恶性,可以通过超声对肿大淋巴结结构进行大致区分:淋巴结结构正常或异常。彩色多普勒可以对肿大淋巴结中央及淋巴结门处的血流信号进行分析,再结合肿大淋巴结全身分布情况及身体的基本情况,基本上可以对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进行良恶性区分。本组16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诊断准确率为68.8%。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能对腹股沟区肿块进行无创、经济、快速的鉴别和诊断,准确率较高,能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8.
[2]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60.
腹股沟疝气的超声诊断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均为男性, 临床诊断腹股沟区及阴囊病变, 年龄最小3岁, 最大者87岁。患者有腹股沟区肿块、阴囊肿胀疼痛、不育或阴囊空虚史。就诊时间:发病2 h至数年。
1.2 方法
仪器使用Aloka公司SSD-1700或GE公司LOGIQ7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5~9 MHz.患者取仰卧位, 必要时取站立位, 对腹股沟区及阴囊进行广泛多切面扫查, 并对阴囊两侧内结构作对比观察, 同时记录肿块大小及回声表现, 拍照存储记录。
2 超声图像特征及结果
2.1 声像图特征
(1) 腹股沟斜疝:36例, 阴囊内不能探及明确的肿物, 所见为杂乱肠道内容物回声或肠系膜脂肪团回声, 如见到气体回声和肠蠕动, 诊断更为明确。此外阴囊内的疝内容物回声可一直延伸到腹股沟, 并在腹股沟管内探及同样的回声是其特征。 (2) 睾丸肿瘤:5例均为单侧, 其中2例为右侧隐睾合并睾丸肿瘤, 肿瘤致睾丸增大, 较小肿瘤于睾丸内可见近圆形肿块, 周围隐现低回声晕, 内回声较正常睾丸粗大致密不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观察肿瘤血流较丰富。肿瘤较大时可致睾丸失去常态, 表面不平侵及白膜, 肿瘤于睾丸下端时常侵及附睾尾部, 如有坏死时呈现不规则无回声。 (3) 睾丸扭转:5例均为单侧, 其中3例早期扭转, 睾丸轻度增大, 内部回声欠均, 有片状回声增强区域。CDFI:内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1例晚期就诊患者睾丸明显肿大, 因缺血睾丸组织坏死, 内部见不规则液性暗区, 内血流信号消失。1例睾丸体积明显缩小, 形态失常, 内呈不均质强回声, 内无血流信号, 睾丸鞘膜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4) 睾丸炎:4例, 有3例为双侧, 患者有流行性腮腺炎病史, 睾丸均匀肿大, 表面光滑, 内回声致密均匀或不均匀, CDFI:显示血流信号丰富。 (5) 隐睾:7例中6例为单侧, 分别于右侧5例, 左侧1例阴囊内均未见睾丸回声, 7例患者均于腹股沟区探及睾丸回声。 (6) 睾丸创伤:8例, 2例为双侧, 睾丸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挫伤, 睾丸内可见因组织出血而形成不规则片状低回声区, 1例严重挫伤, 睾丸失去了正常形态, 表面不规整, 阴囊壁血肿, 行手术切除了睾丸。 (7) 附睾炎和附睾结核:正常附睾尾部在声像图上不易显示, 16例附睾炎时附睾尾部肿大, 显示不均质低回声区, CDFI:显示血流信号较丰富。3例附睾结核与附睾炎相似, 但内有钙化斑点, 后伴声影和和鞘膜腔积液。 (8) 精索静脉曲张:22例, 3例为双侧, 精索静脉曲张增多呈盘曲状内径达3 mm~5 mm, 立位检查极为明显。
2.2 结果
在106例腹股沟区及阴囊病变中, 腹股沟斜疝36例 (34.9%) 睾丸病变29例 (27.4%) , 附睾病变19例 (17.9%) , 精索静脉曲张22例 (20.8%) 。除睾丸炎、附睾炎、附睾结核及睾丸挫伤经临床保守治疗治愈外其余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100%.
3 讨论
腹股沟区及阴囊位置较表浅, 发病后易自行发现, 既往经临床触诊基本可掌握病情, 但随着超声诊断仪的问世, 特别是高频探头的应用, 对阴囊病变得以直视, 对鉴别肿块的囊性、实性、混合性, 测量大小、观察内部结构特点具有实用价值, 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信息。腹股沟斜疝是临床常见病, 通常患者会自知肿物是否还纳, 遇嵌顿时患者疼痛难忍, 超声可检查分辨疝的内容物, 本组约半数以上为嵌顿疝, 声像图改变同前所述。超声检查可与精索鞘膜腔积液 (精索囊肿) 以及睾丸扭转等鉴别。睾丸肿瘤好发于青壮年, 在原发肿瘤中, 约95%为恶性, 常见的有精原细胞瘤、胚胎瘤、绒毛膜上皮癌、畸胎瘤和混合型肿瘤。其中以精原细胞瘤最多见, 占35%~71%[1].
本组5例睾丸肿瘤, 有4例为精原细胞瘤, 1例为混合型肿瘤。其中有2例为隐睾合并睾丸肿瘤, 均为精原细胞瘤。附睾病变中, 16例皆因尿道感染及前列腺炎症所致附睾炎性肿大。近年来结核病又有增加趋势, 本组3例附睾结核中皆有肺结核病史, 且声像图中显示回声高低不均, 并见钙化强回声斑点, 后方伴声影, 结合病史不难作出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腹股沟疝气的超声诊断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8例, 男190例, 女18例, 发病年龄3~13d, 发病部位以右侧多见, 右侧125例, 左侧50例, 双侧15例。208例腹股沟疝小儿都经手术证实, 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1.3%。
1.2 仪器
使用西门子ANTARES及飞利浦IE33彩超仪, 探头频率5~1 3 M H z。
1.3 探查方法
患儿取平卧位必要时取站立位, 并嘱患儿咳嗽或做Valsalva动作[2], 对不配合患儿镇静后检查, 直接将探头置于腹股沟区腹壁上, 对两侧腹股沟进行横切及纵切扫查, 观察有无疝内容物回声及内容物的活动情况。CDFI观察疝内容物血流情况, 并按以下分类: (1) 无血供; (2) 少血供或较正常减少; (3) 多血供或正常血供。
2 结果
2.1 208例高频超声检查中190例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阴囊内混合性回声, 其中5例合并有隐睾, 10例合并有鞘膜积液
208例均行疝内容物回纳及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2.2 小儿腹股沟疝内容物不同, 其声像图表现不同
疝内容物经内环、腹股沟管、皮下环至阴囊局部形成异常回声区, 纵切呈条状, 横切呈圆形, 边界尚清, 内部回声若为肠管则可见肠内容物气体、粪便、肠腔液体并可见肠管活动;若为大网膜则呈强回声混杂不均匀, 疝囊内多可见液性无回声区;若为卵巢则呈中低回声, 内可见一个或数个卵泡回声.平静呼吸及探头加压时疝内容物可部分或全部回纳入腹腔, 腹腔加压时疝内容物范围增大。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几乎都是先天性解剖异常, 由于胎儿在发育过程中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 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造成发生腹股沟疝的可能。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 鞘突闭锁也较迟, 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本组男性190例, 右侧125例支持此观点。当小儿腹壁薄弱及腹内压增高时, 疝内容物 (小肠、大网膜等) 被挤入未闭锁鞘突时即形成疝, 多数出现在婴儿期, 即腹股沟区出现一侧或双侧有弹性的可复性包块, 当小儿剧烈哭闹、咳嗽、用劲时包块即出现增大, 平卧时缩小或完全消失。
CDFI显示:若为肠管或卵巢可见较丰富的红蓝色血流, 有时可见血流由肠系膜进入肠壁, 若为大网膜则可见星点状血流.虽然CDFI对疝内容物的血流显示有一定作用, 但是它只提示血流信号的多少, 缺乏定量指标, 故CDFI有一定的局限性。
鉴别诊断:需与鞘膜积液、隐睾等疾病鉴别:阴囊肿大, 睾丸周围被无回声区包绕为睾丸鞘膜积液, 液体位于睾丸上方精索部位, 上下为盲端, 与睾丸有隔膜分开为精索鞘膜积液;CDFI示积液内无血流信号。隐睾大部分可在腹股沟区找到, 位置表浅, 可有移动, 回声较正常偏强, 均质, CDFI示血流信号明显减少。
总之, 高频超声和CDFI检查是对小儿腹股沟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最简便而且有效的影像技术方法, 它远较CT、MRI等其他检查优越, 所以说应用好此项检查及掌握好小儿腹股沟疝的声像图特点对小儿腹股沟疝的诊断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 (CDFI) 对小儿腹股沟疝的声像图特点。方法 对208例经高频超声和CDFI的腹股沟疝小儿进行检查。结果 腹股沟区或阴囊内混合性回声是小儿腹股沟疝的声像图特点。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和CDFI是诊断小儿腹股沟疝的首选方法, 此项检查廉价、准确、迅速、可反复、安全无损伤, 对临床很有实用价值, 尤其是优于CT及MRI检查。
关键词:高频超声,CDFI,小儿腹股沟疝,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吴晔明, 施诚仁, 蔡威, 等.小儿外科原则[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463.
[2]黄澄如.实用小儿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07.
[3]李正, 王慧贞, 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25~537.
[4]夏焙, 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气患者的效果观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24例腹股沟疝气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2例。试验组男7例, 女5例, 年龄22岁~68岁, 平均年龄 (44.75±4.26) 岁;对照组男8例, 女4例, 年龄21岁~67岁, 平均年龄 (44.28±4.57) 岁。所有患者的病程均在1年~20年间, 平均病程 (8.26±4.13) 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手术治疗 (Basisin疝修补术) 。试验组患者采用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①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②开腹后将皮下剪开, 将疝囊壁横断切开, 向上游离至内环口处, 将疝囊缝扎。③对腹膜肌、精索进行游离, 放置好平片, 将补片与切口缝合。④固定平片下部, 然后缝合于耻骨结节, 缝合腹外肌腱。⑤重建外环口, 对皮下的皮肤进行缝合。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手术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术后复发率以及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术后复发率为8.33%, 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为25.00%, 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 (2/12)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术后复发率=32.12, χ2并发症的发生率=26.47, P<0.05) 。
3 讨论
腹股沟疝气作为临床多发病, 发病率较高, 传统的治疗方式为疝气手术治疗, 将患者腹股沟管周围不相同组织结构进行高张力缝合, 以弥补腹壁薄弱、缺损的现象。但是, 此种手术方式存在多种问题, 主要表现为:对患者的创伤大、疼痛感剧烈、手术耗时长、出血较多,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其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而无张力疝修补术以人工生物材料为补片[3], 无排斥反应, 组织相容性良好, 可与人体组织较好地黏合固定, 缝合时无张力, 克服了传统治疗的缺点, 具有操作简单、术后疼痛轻微、创伤较小、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多种优势。本文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相比, 对腹股沟疝气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气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4例腹股沟疝气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疝手术治疗方式;试验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复发率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 对腹股沟疝气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股沟疝气,传统手术治疗,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永进.腹股沟疝气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7) :195.
[2]陈建.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24) :100.
腹股沟疝气的超声诊断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对象均来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腹股沟疝住患者, 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2组, 各10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60例, 女性40例, 最小年龄为20岁, 最大年龄为50岁。急诊手术的患者49例, 择期手术的患者51例;直疝患者42例, 斜疝患者58例。对照组患者男性48例, 女性52例, 最小年龄为22岁, 年龄最大为60岁。其中急诊手术患者53例, 择期手术47例;直疝患者45例, 斜疝患者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及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 并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措施
通过随机抽取的形式, 将200例腹股沟疝住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2组, 每组各100例。其中实验组100例患者通过疝环充填式的无张力修复手术治疗, 具体方法为:给予硬膜外或者部分麻醉处理后, 按照常规流程选取距离腹股沟4~6 cm的部位作为手术切口, 之后再从疝囊的颈部开始切断, 同时对该部位给予高位结扎处理。分离疝囊后翻至腹腔, 并将网塞填充内环口处。最后, 充分固定疝囊外瓣和疝环, 同时在精索游离的状态下放置补片, 并固定好组织。至于对照组100例患者, 则采用传统的疝修补方法治疗, 分别为Mcvay修补30例, Bassimi修补70例。术后均给予两组病患消炎、换药、止痛以及饮食等方面的护理指导, 比较两组病患的手术操作时间、伤口疼痛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等。
1.3 统计学计算
全部资料均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3], 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与 (±s) 标准差检验, 而计数的资料则利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组间疗效的差异性。
2 结果
通过手术治疗后, 两组病患出现伤口感染、使用止痛药以及病情复发的情况为:实验组100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伤口感染, 3例病情复发, 9例使用止痛药。而对照组100例患者中, 有9例出现伤口感染, 12例病情复发, 30例使用止痛药。由此可见, 除了伤口感染与病情复发外, 实验组患者使用止痛药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术后两组病患的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比较,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气作为临床医学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 待疝块不断增大时, 必将影响其的临床治疗效果, 甚至会危及病患的生命。对于常规的疝修补手术方法, 主要包括Mcvay修补术、Bassimi修补术以及Haslsted修补手术等。但基于该类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是, 选取病患本身的腹壁肌肉作为修补的材料, 难免会对腹股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因此, 即便有效修补了病患的腹股沟疝气症状, 也无法取得彻底根治的临床效果。加上, 这些手术方法是对病患实行非生理性的修补, 不仅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而且也容易促使病情的再次复发。近些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先进, 上述这些常规的修补手术逐步被无张力的修补手术所代替[4]。目前, 无张力的修补手术在腹股沟疝气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取得的临床疗效也比较明显。而在无张力的修补手术中, 主要有平片式与疝环充填式的修补手术应用比较普遍。
在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100例病患主要采用疝环充填式的修补手术进行治疗, 该手术是目前世界各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疝修补方法, 已逐步成为外科手术的前沿。并且,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使用, 正好弥补了常规手术方法引起的切口疼痛严重与病情极易复发的不足。加上该术的补片能很好融合到组织中, 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 而且其的排异反应不显著, 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气的首要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开展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过程中, 应明确患者的疝囊, 使其处于精索游离的状态, 确保疝囊结扎后全部翻入腹腔。同时必须平坦的放置补片,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补片与组织紧密接触。
另外, 做好术中的止血工作, 防止术后的血肿形成非常关键[5]。根据本次的研究结果得知, 除了伤口感染、病情复发外, 实验组病患的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这说明利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医治腹股沟疝气病患取得的效果比较明确, 并且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相对较少, 病情复发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 具备良好的临床推广意义。综上所述, 利用无张力的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病患, 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对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气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腹股沟疝住患者, 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2组, 各10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疝环充填式的无张力修复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疝修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伤口疼痛情况等。结果 术后实验组有3例患者伤口出现感染, 3例病情复发, 9例使用止痛药;对照组有9例患者伤口出现感染, 12例病情复发, 30例使用止痛药。除伤口感染与病情复发外, 实验组患者使用止痛药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并且实验组病患的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也相对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利用无张力的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病患, 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气,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马健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0 (9) :866-867.
[2]郑家朋.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气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142-143.
[3]黄两喜.腹股沟疝气患者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11 (5) :253-254.
[4]王海涛, 钱海鑫, 卢麒丞, 等.不同术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0 (3) :615-616.
腹股沟疝气的超声诊断 第6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腹股沟疝,诊断价值
腹股沟疝是外科临床多发、常见疾病之一, 以儿童、老年人多发。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 斜疝是临床上最多见的腹外疝, 发病率占全部腹外疝的80%~92%, 或占腹股沟疝的86%~97%。经统计, 腹股沟疝男女患病比例失调, 该病大多数发生于男性, 男女发病比约17∶1, 而且右侧比左侧多见。腹股沟疝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半球形包块、下坠、不适感等, 临床症状较轻者不易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快捷、简便、无伤的检查方式为临床首选, 但是该检查手段对于明确诊断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较少。笔者为详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股沟疝的诊断及应用, 对我院门诊确诊无症状腹股沟疝并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44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为早期诊断提供有力证据, 现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笔者收集我院门诊自2009年9月-2012年3月以来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且偶然发现的无症状腹股沟疝患者52例, 其中男48例, 女4例;最小年龄为6岁, 最大年龄为77岁, 平均年龄 (46.5±3.2) 岁。44例患者入院后行手术治疗, 均明确诊断为腹股沟疝, 其中腹股沟斜疝患者为40例, 直疝4例;8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类型未作统计。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的GELOGIQ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6~11MHz, 肥胖患者换用3.5~5.0MHz。患者检查时体位取仰卧位、站立位, 充分暴露腹股沟, 应用不同的切面检查双侧腹股沟区, 依次检查会阴、阴囊、腹股沟管等进行多角度扫查, 必要时嘱患者配合Valsava动作[1]。观察腹股沟疝的大小、疝囊口大小、疝内容物, 嘱患者变换体位后疝囊是否还纳腹腔, 血流是否变化等情况。利用彩色多普勒寻找腹壁下动脉, 明确直疝及斜疝, 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显示包块内血流分布, 明确腹股沟疝有无绞窄、嵌顿, 这样就为临床医生决定手术方式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2结果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44例无症状腹股沟疝行传统修补术患者的基本情况
44例患者原发病变中, 对侧发现腹股沟疝16例, 双下肢水肿12例, 直肠癌、淋巴瘤10例, 精索静脉曲张4例, 前列腺增大2例。52例确诊为腹股沟疝的患者均为检查其他疾病时, 偶然发现的。其中44例患者入院后均行传统的疝修补术治疗, 均明确诊断为腹股沟疝, 其中腹股沟斜疝患者为40例, 直疝4例;8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
2.2 腹股沟疝患者44例在不同体位条件下腹股沟疝检出情况
患者仰卧位检出0例, 仰卧位并Valsava动作检出44例 (100%) , 站立位检出20例 (45.5%) , 站立位并Valsava动作检出44例 (100%) 。
2.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44例均行传统的疝修补术治疗, 均明确诊断为腹股沟疝。其中双侧发现腹殷沟疝16例, 单侧发现腹殷沟疝2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 在体位为仰卧位或站立位并Valsava动作后, 患者腹股沟区皮下见不均匀回声包块, 大小1.6cm×2.4cm~4.1cm×2.1cm.疝囊口大小0.7cm×1.2cm~1.6cm×l.5cm。患者包块内见血流信号, 显示细条型, 也可探查到呈低速动脉血流的频谱。
3讨论
腹股沟疝通常可分为直疝、斜疝, 最常见的为斜疝。经统计, 腹股沟疝男女患病比例失调, 该病大多数发生于男性, 男女发病比约17∶1, 而且右侧比左侧多见。在笔者对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无症状腹股沟疝研究中, 对我院门诊确诊无症状腹股沟疝并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44例, 因为双下肢水肿静脉时检出12例, 检查精索静脉曲张时发现10例, 查前列腺是否增生时显示该病为4例, 验出率最高的是检查对侧腹股沟时发现另一侧有包块的16例, 约占总验出腹股沟疝患者的36.36%。仰卧位与站立位并Valsalva动作后, 无症状腹股沟疝的检出率都比较高, 原因在于站立位并Valsalva动作后腹腔压力最高, 这就使腹腔脏器突出疝囊口以后进入腹股沟区所致, 所以说Valsalva动作是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时对腹股沟疝的确诊有临床意义[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诊断腹股沟疝的临床意义非常重要, 在临床上已明确单侧腹股沟疝, 如在本研究中未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16例腹股沟疝是双侧发病, 其后果是必须二次手术, 应用后免受了二次痛苦。另外28例无症状腹股沟疝患者同样为病变的早期发现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总而言之, 无症状腹股沟疝诊断方面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对确诊有一定优势, 根据患者包块的形态、大小, 及包块内细条型血流信号和低速动脉血流的频谱综合确诊腹股沟疝有应用价值[3]。特别在对老年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时, 无论患者是否有腹股沟疝, 都应该让患者做Valsalva动作, 从而能够早期诊断该疾病, 明确疝的类型, 这样就为临床医生决定手术方式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武国良.彩色多普勒是鉴别腹股沟斜疝及直疝的简要方法 (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 16 (8) :611.
[2]罗慧军, 江涛, 何小萍, 等.超声诊断腹外疝的临床应用 (J)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5, 2 (12) :1145-1146.
腹股沟疝气的超声诊断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从接诊患者中选取50例腹股沟疝气患者为研究对象, 设为研究组。其中男22例, 女28例, 年龄22~64岁, 平均年龄 (36.1±5.2) 岁;同时抽取同期同症患者50例作为参照对象, 设为对照组, 其中男20例, 女30例, 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 (37.3±3.4) 岁。两组患者均经普外科就诊检查予以确诊。两组患者各方面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 做好手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把疝囊颈全部暴露在外, 并且采用高位结扎方式, 灵活运用荷包缝合方式进行有效缝合, 把疝囊全部切除。注重腹鼓沟后壁的处理, 运用Bassini方法, 暴露精索, 慢慢提起, 精索后方缝扎患者腹内斜肌下缘及联合腱一直延续到腹股沟韧带上方, 精索放置到腹内斜肌及腹外斜肌腱膜间。
研究组: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手术准备工作完成后, 进行持续的硬膜外麻醉, 确保疝切口在4~6 cm范围内, 疝囊全部暴露在外后横向切断疝囊壁, 使用丝线缝扎疝囊, 在远端旷置后, 将疝平片放置在腹横筋膜前、精索和腹外斜肌腱膜后, 缺口往精索内环方向, 然后将补片切口进行缝合。平片外侧缘结节需持续缝扎到腹股沟韧带位置, 内侧缘持续缝扎到联合肌腱上方, 针距保持0.5 cm。手术完成后应用间断缝合方法将腹外斜肌、重建外环口、皮肤均予以缝合[2]。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发热、住院天数、切口感染以及复发率进行观察记录, 以便后期对比。
2结果
本次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研究, 对腹股沟疝气治疗中, 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发热、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6~24个月的随访工作, 研究组在这期间内复发1例, 进行第二次无张力修补术后完全痊愈, 对照组共复发4例, 第二次治疗行无张力修补术, 之后便再也没有复发。见表1。
3讨论
腹股沟疝气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是各种疝气中最常见的类型, 老年人是主要的患病群体, 患病率日益增加, 并且通过手术治疗后复发显现尤为普遍, 患者日常工作与生活严重受到了影响。当前, 手术治疗措施成为了腹股沟疝气患者治疗的首选方式, 如今医学技术不断进步, 传统腹股沟疝气修补术常常会引发各种并发症, 再加上病情反复发作, 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临床效果不佳。传统腹股沟疝气修补术在运用过程中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患者的机体组织, 这样患者在术后愈合慢, 不得尽快下床活动, 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但是患者行无张力修补术, 网塞、网片等被应用在手术过程中, 手术风险小, 操作简单, 只需要较短的手术时间, 同时手术并发症低, 其组织相容性较高, 从而在术后不会出现任何感染事件。另外患者在术后能够很快下床运动, 术后愈合速度较快,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生活品质。相比于传统腹股沟疝气修补术, 无张力腹股沟疝气修补术其适应症更为广泛,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身体素质差、巨大腹股沟疝气, 反复发作的腹股沟疝气等治疗更为使用。
在临床中无张力腹股沟疝气修补术可分为和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平片无张力两种治疗方式, 本研究采用的是平片无张力腹股沟疝气修补术, 这一修补术对于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但是轻微疼痛还是会出现的。随着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特别是解剖上耻骨肌孔概念提出后, 疝气修补术所使用的材料技术进一步发展, 手术操作技能进一步提升。
本研究通过对上述两种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 根据结果来看,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发热、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及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腹股沟疝气患者的治疗, 相比于传统修补术, 无张力修补术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 降低切口感染率、手术发热率及复发率, 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袁意境.腹股沟疝气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效果探析.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0) :25.
腹股沟疝气的超声诊断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