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精选10篇)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第1篇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人教111 2011212551 傅萧

文学是用来表现人内心情感的,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文人雅士都爱在内心有感之时借文学之手,让内心情感得以宣泄。

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是从人的内心出发,探索人的心理世界。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精神层次,主要是人的精神活动,欲望、冲动、思维、幻想、情感、判断、决定等等、这些因素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而文学也很简单,欲望、冲动、思维、幻想、情感、判断、决定,无不是文学产生的原因。你生气,你高兴,你悲伤,各式各样的心理,你需要借一样东西抒发。此时,文学成为了最好的工具。

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人感受着外界的刺激,受到刺激后,内心受到触发,然后开始用语言,用图画,抑或用歌曲,用表演来散发内心的情感。

前意识又称下意识,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社会不断的在禁止着一些东西,你不能写这个,你不能说那个,可是依然有很多文人保持着那份“潜意识”,从不害怕畏惧,有什么说什么,才不管你个什么不许,禁止。像韩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自我、本我、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而文学的主体是什么,大多数也是那个“我”。每天、每小时、每分、每秒,人们都围绕着自己不断讨论着,不断书写着。每个生活的细节都充满着“我”,文学也是来自最普通的生活,最普通的我。

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弗洛伊德认为可以用谈话来治疗心理疾病,这一点很文学也有很大的相似点。文学,不正是做着自己和另一个自己亦或是另一个人相互谈话,当你有话想要诉说时,你可以选择把他写下来,就像是告诉一个陌生的人。

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着文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关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第2篇

一、精神分析法的起源及定义

1、创立标志

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2、定义

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辅导目标

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4、辅导过程及具体方法

(1)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2)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a、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b、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c、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二、精神分析法的理论构成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到到意识阈之下(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英文是subconsciousness,又译为“下意识”)。

弗洛伊德又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即前面所说的“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那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看来,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它是可以召回来的部分,也就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而无意识(潜意识)则是不可召回的。这样,实际弗洛伊德就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或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在后来修正古典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后来被称为古典的精神分析,以区别于新精神分析)的所有的人当中,不管修正的程度如何,都没有抛弃这一基本概念,否则,就不是精神分析学家了。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论中,把无意识(潜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2.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3.压抑学说

无意识的动机是由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所构成的,而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不相容时,就被压抑或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但它们在意识之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它们的活动有时变得急迫,力求在中行动中得到表现。当它们将要“侵入”到意识行动中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和一种罪恶感,因而意识就予以“抵抗”,试图压抑。--无意识的动机向上向外推,而意识门口的“检查员”,就发挥它的检查作用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压。

由于无意识的动机有时是突击的,意识门口的“检查员”就必须采取种种措施“防御机制”来保护,不让其侵入。

意识门口的“检查员”所采取的防御机制之一是“反动形成”--这一名词是费解的,意思是指“向后歪曲”,即夸张反面的动机。例如,你所喜爱和赞扬的一个人,有时可以引起你的敌对和厌恶之感。而你则以尽量扩大你对他的敬爱来对待他。另一种不甚明显的防御机制叫做“投射”--这是指你否认对你的朋友的仇恨。而反认为他对你的仇恨;罪过的一面在他不在你,因而你的罪过感转化为一种被巫害感。弗洛伊德认为,这些防御机制,不是意识的措施,不是故意相出和采取的;它们是“无意识的”。压抑和抵抗,也是“无意识的”。

4、梦的学说

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我们从前面的叙述中已经知道,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潜意识)中,但它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寻求满足,由于在意识的门口有“检查员”的检查作用而不能得到满足;但是,当人们在睡眠的时候,由于检查作用的松懈,无意识(潜意识)中的欲望得以绕过“检查哨”(或者说绕过抵抗),并以化装(即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所以,就是梦的内容,也并不是是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

所谓显梦,它类似于假面具,是“梦所叙述的东西”、“梦的外显的内容”。所谓隐义,是假面具所掩盖的欲望是“那种隐匿的我们只有通过观念分析才能达到的东西”,是“内隐的梦的思想”。做梦好比编造谜语,显梦是谜语所说出来的内容即谜面,隐义是谜语未说出来的让人猜测的内容即谜底。这样,弗洛伊德就把梦境分成为两个部分--显梦和隐义。

梦的解释,就是要把梦的重重的伪装揭开,由显梦寻求隐义。弗洛伊德说过:“释梦就意味着寻求一种隐匿的意义”。他说:“我们可以确切不疑地设想,我们的三千多年以前的祖先做梦的情况在很大的程度上和我们一样。就我们所知,所有古代的人们都给梦附加以巨大的重要性而且认为梦具有实践的价值。他们从梦决定前途的吉凶,在梦里探求各种预兆。当时,对希腊人和所有的东方人来说,一次不用释梦师的战役一定有如今天一次不用航空侦察机的战役那样是完全不可能的。当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从事他的历次征服战役时,最有名释梦师们总是在随侍。那时仍位于一个岛上的太罗斯城进行了那样凶猛的抵抗,以致亚历山大考虑想要撤围。然后一个夜里他梦见一个森林之神仿佛在凯旋仪式上舞蹈,而当他把他的梦告诉了他的释梦师的时候,他得到了攻城的胜利已经向他预告的解释。他就下令攻打而且夺取了太罗斯”。弗洛伊德还认为,“今日的精密科学曾经反复地论述过梦,但只为了把它的各种生理学学说应用于梦的目的。

5、本能论

人的本能是推动或起动的因素,是人释放心理能量的生物因素。其含义是内驱力,来源于身体内部刺激,并通过某些活动来减少或消除刺激。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的本能,与自我保存种族生存有关,代表着人类生命中的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另一种是死的本能,是生命发展中的否定力量,代表着人类生命中的破坏性、攻击性和毁灭性的内驱力。生与死的本能同时存在,作用相反,是个人和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三、精神分析法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

⒈重视无意识(潜意识)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弗洛伊德学说是属于无意识心理学范畴的。虽然近代许多学者对无意识也有过论述,但是,真正以无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还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尽管弗洛伊德研究的成果还有争议,但经过弗洛伊德的开发和透视,至少使人们知道了精神世界的一个一向被人忽视的奇异领域。因此,弗洛伊德学说,使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扩大了。发现者心理人生讨论区--发现生活的经藏,启迪人生的智慧

⒉重视动机、需要和人格的研究,加深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正统心理学往往重视认识过程的研究而轻视情感过程的研究、重视行为的研究而轻视欲望的研究。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则与这种重知轻情、重行轻欲的心理学不同,他的心理学属于深蕴心理学的范畴。如果说正统心理学是从外向内探索的话,那么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则是从内向外、从深层向表面进行研究的。这样,就是浅尝辄止、停留表面。弗洛伊德及其学派,对任何精神现象,不分巨细,都要寻根问底、追本求源。尽管由于弗洛伊德及其学派的立场、世界观的限制,还不可能科学地对动机、需要和人格加以解决,但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就是很有意义的。发现者心理人生讨论区--发现生活的经藏,启迪人生的智慧

⒊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为精神病的治疗提供了方法和理论。弗洛伊德学说产生于医疗实践,始终和医疗实践相联系,既是对医疗实践的总结,又经过了医疗实践的检验,因而对治疗精神病和其它心理疾病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弗洛伊德创用的”自由联想法“,在心理学的方法论上、在医疗方式上,有较大的贡献。直到今天,弗洛伊德学派仍然是一个有影响的重要流派。这说明,产生于并服务于实践的学派,是具有生命力的。

消极方面:.⒈ 反理性主义的倾向。其表现是:

发现者心理人生讨论区--发现生活的经藏,启迪人生的智慧

⑴忽视和贬低意识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夸大无意识的意义。

⑵忽视人的理智的价值,极力鼓吹泛必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第3篇

1、理论渊薮

弗洛伊德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其传入渠道有两条 :一是科学主义倾向, 主要由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将其作为一种新思潮从欧洲传入中国, 其理论视角多聚焦在心理学和生理学等方面 ;一是人文主义倾向, 传播者主要是文艺人士、留日青年, 其理论视角多聚焦在精神分析学说的社会意义和对文学艺术的指导价值。

弗洛伊德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最初只局限于心理学领域。1914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刊登了《梦之研究》一文, 对《梦的解析》做了基本的介绍。开启了弗洛伊德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先河。1920年《时事新报》的主编张东荪发表了《论精神分析》, 主要介绍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等精神分析学说概念, 他主要是从心理学与生理学角度出发, 阐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理论早期在中国的传播偏于科学主义倾向, 使学者们对于该理论学说有了基本认识, 为其与文学艺术的联姻奠定了基础。

1920年, 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生命底文学》, 指出“生命是文学底本质, 文学是生命的反映”。阐述了他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文学观点。1921年朱光潜先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一文, 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1933年他出版了《变态心理学》, 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各个派别做了简单的介绍和概括, 为该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

1921年罗迪翻译了日本文学批评家厨川白村的《近代文学十讲》,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理论。1924年鲁迅翻译了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书中指出“生命力受到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1927年郁达夫出版了《文学该说》, 指出“‘生’生就是使无意识活动变为有意识, 有意识的活动变为反省的, 反省的活动变为道德的活动”。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一脉相承。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文坛蓬勃发展, 为中国当时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的支持。

2、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五四”以来, 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理论的联姻, 是与理论的引进介绍是同步的。凡是受过弗洛伊德影响的作家, 在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都有所体现。

2.1 无意识和梦的描绘

郭沫若的小说《残春》主要讲述了青年爱牟爱上了少女S, 在梦中与姑娘幽会, 描述爱牟白日不能实现的性欲在梦中得到了折射与满足。郭沫若曾解释说“主人公爱牟对于S姑娘是隐生了一种爱恋, 但他是有妻子的人, 他的爱情当然不能实现, 所以他在无形无影之间把它按在潜意识下了。”然而爱牟的自我意识控制最终占了上风, 当他回到现实中时, 无意识又受到了各种规范压制, 真实的爱牟消失了。

2.2 文学作品对性压抑、性变态心理的描写

“性”是中国文坛长期以来为人所禁忌的话题, “五四”时期, 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和摆脱传统礼教束缚, 作家们将笔触聚焦在封建社会对人性的种种压抑上。

1924年鲁迅先生发表了短篇小说《肥皂》, 主要描述了道学先生变态性欲的压抑和内心精神世界的苦闷。小说中, 四铭是一个受到封建传统道德和礼教的束缚的男子, 他对街上一个“女乞丐”产生了性幻想, 旁人的“下流”言语给他带来了意识上的冲击和兴奋, 他向妻子、儿女、朋友反复重复着那句“阿发,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 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 好得很哩!”以这样的方式来宣泄内心中压抑的情欲。在封建社会中, 他标榜“孝义大节”, 试图为自己本性追求贴上道德的标签, 显得尤为虚伪。

3、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

潘光旦先生在1921年撰写《冯小青考》, 他通过对冯小青“瘦影自怜”、“朝泪镜潮、夕泪镜汐”、“临死造像”等种种遭际行为的分析, 判定其变态心理为影恋心理的自觉。这无疑为批评理论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弗洛伊德指出, 人的本能冲动, 可以看做是某些行为发展的内在动力。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往往是由于个人遭逢种种不幸后的发愤图强, 这样看来弗洛伊德的“升华说”与中国古代的“发愤著书”、“悲愤说”有类似之处, 共同揭示了作家的创作动机。

4、三十年代的冷落与批评

与二十年代的弗洛伊德热相比, 三十年代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则较为沉寂。三十年代, 中国左翼文学运动兴起, 开始批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使其传播发展受到了压制, 但也有部分作家的作品中留有精神分析的痕迹, 例如张爱玲, 但历史的洪流仍使得精神分析理论受到了冲击, 退出了舞台的中心。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第4篇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达利;超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1-01

萨尔瓦多.达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涉及的领域广泛:电影、绘画、雕塑设计等。以卓越的天才和非凡的想象构建力创造了无数经典的艺术作品,受到《梦的解析》影响,完美的阐释着超現实主义艺术,迎来了非凡的艺术人生。达利早期接受学院式的教育,从早期作品可以看到有学院教学式的写实主义和当时流行的立体主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9世界末从其所从事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逐步发展起心理分析学和有关的治疗方法。他把一切精神失常归于“性的压抑”认为人的种种欲望只有在梦幻和半昏迷状态下才能得到宣泄,在无意识和潜意识中才能流露出来,梦是人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实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可见得其影响的广泛性精神分析对心理学和西方个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文、雕塑、影视和绘画。精神分析学是从达达主义分割出来的超现实主义的来源基础,这个学派主要以梦境和幻想作为创作源泉,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 把现实生活与本能、无意识和梦的经,验糅合在一起 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境。

弗洛伊德在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用于解析梦,引申到心理学,解读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在圣费而南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期间,达利就解读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正如他在自传里说道“我读完了《梦的解析》,这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我不知疲倦的自我解析,不仅是梦,还有我所发生的一切。”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梦的解析》是后期达利超现实主义创作的灵魂源泉。达利接受了《梦的解析》并潜心钻研,最终成为了超现实主义画家中最具说服力的梦的诠释者,弗洛伊德理论的绘画实践者。在接下来达利超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中一系列怪诞、荒唐超现实主义作品包括绘画、电影和雕塑。达利借助理智的力量积极地激发潜意识下的创作本能,以梦境、幻想为基础把梦境描绘于现实之中,受到拉康博士论文《论偏执性精神病与个性的关系》的启发,最终自创出“偏执狂批判发”即将由自己诱发的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的感觉过程,画家把毫不相干的事物硬凑在一起。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结”在生活中的达利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僵硬状态,从达利创作的父亲画像中看到表情淡然,冷漠给人威严、传统之感,俨然就是权威的化身。加之后来母亲的去世更令达利崩溃,他曾在母亲过世后写到“为了向我受到的伤害复仇,这伤害就是母亲的死亡。我怀着宗教般的热忱崇拜她、爱慕她。”后来就是娶了诗人的妻子加拉并相守了60余年,他把这种对母亲独特的爱折射在加拉身上。达利在70年代创作利用大多借助宗教题材,加拉却总在画中“客串”扮演着圣母的角色可见加拉在他心中的地位,从另一角度思考是对母亲的爱恋。弗洛伊德的理论似乎印证了达利的生活经历,以至于精神分析学对达利的影响折射在生活和作品上。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无意识、潜意识欲望表达的一种最直接的形式,是本能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发泄,足可以暴露个体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达利认只有错乱的梦境才能最真实地折射人们的内面状况。《梦的欲望》是达利1928的作品,,从作品中给人直接呈现的是地面构图程对角线的方式像今天的比赛跑道一样,从近处一直向外延伸并逐步缩小,带圆头圆柱体形似细胞的物体向外伸展到一定长度向四周程不规则散开。这幅作品是达利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创作的。作品画面看起来荒诞虚无,用这种梦境、幻想的题材把梦境描绘于现实之中。1929 年,达利在戈曼斯画廊举办了以“妄想狂评论法”创作的作品,即用来自梦境、记忆、心里或病态心理学,创造一个梦想的现实。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达利总喜欢在画面中表达性话题如《欲望的调适》用拼贴组合,表现性渴望的主题。又如《开明的享乐》中达利利用狮子的形象以象征欲望、激情画面中上方是一个呈带把容器样子的女人头像,在精神分析领域,在梦中容器象征女人,在往后许多作品中达利画作中都出现了象征性物体如:抽屉、火、蜗牛等,抽屉在弗洛伊德解释是代表女人潜藏的情欲,而在达利的作品中,抽屉基本是在女人体上出现。蚂蚁则是形象于他童年时代的经历。这不仅是借助女人表达对性的幻想也印证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背景是一片空旷的海滩,画中还有由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组合在一起的怪物软体形像以及蚂蚁,这都是达利常用的绘画元素,画面中还有枯萎的树枝和软绵绵挂在树上的软钟。由于小时候的经历,蚂蚁在达利眼中象征残酷、腐烂甚至死亡的气息。绵软的钟则是时间流逝的代表。这是一组看起来用荒诞怪异的物体组合在一起画面。达利用这种半梦幻半显示的方式去表达了时间于空间不可分割性永一种写实的画法给人制造一种惊人的非现实现象。达利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要把自己抛到疯子的边缘切身感受些并用画笔描绘下这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这就是达利和疯子唯一的区别,也是我不是疯子的最好印证。

达利虽然最后被逐出了超现实主义团队,但不可否认他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技法的成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绘画实践者,利用潜意识的符号用怪诞荒唐的画面去一一解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参考文献:

[1]《梦的解析》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1900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看法 第5篇

12级新闻班 饶斌 12260406

很早之前就听身边的老师同学提起过弗洛伊德,对弗洛伊德也有些了解。第一次知道弗洛伊德,是因为一个老师上课提起过的性心理的发展。

在这个观点里面,弗洛伊德把人的性心理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了5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欲期、潜伏期、青春期。这5个阶段对应了人从生下来到青春期的生成过程。这种儿童早期的经历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内容繁复,理论庞杂。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我对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的看法。

在性心理发展中,我认为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的阐述是很不符合实际的。他因自己对其母亲特殊的情感以及一个神话而主观地写了俄狄浦斯情结,我认为该理论有无稽之谈之嫌。我认为“恋亲情结”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婴儿在社会性发展中与父母给予的爱和家庭的氛围,而并不是因为性器欲期到来对异亲的一种害怕与嫉妒,对同亲的一种占有。

人的发展是贯穿于一生的。它不仅受生理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在这里弗洛伊德太偏重于生理方面的影响,所以我认为不太符合实际。弗洛伊德说道,“情结”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的固结,是一种心理损伤。而我看来,“恋母情结”并不一定就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被固结。我觉得这种“情结”是一种家庭氛围偏重一方,或父或母,亦或是父母给予不平衡而造成的。

人从出生开始就会产生欲望,而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每一阶段的性活动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日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这一点,我倒认为说得很在理。而且我们通过身边的一些例子也可以发现,每一阶段的性活动都是存在的。

弗洛伊德声明,他注重性欲只是因为这一问题为许多人所忽视,而他的精神分析主要是为了“研究人家所忽略的事件”。从性心理发展这个观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弗洛伊德确实太过注重性欲,而忽视了一些其他存在且还有更深研究价值的方向。

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导论感悟 第6篇

周泉 严泽胜 赵强海译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0,10

图书馆编号:213654856 弗洛伊德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读后感

我所读的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著的《精神分析导论讲演》,这本书是弗洛伊德所做的演讲,正如序言所讲:“这一卷是我在1915-1916年和1916-1917年两个冬季学期给不同性别的医生和一般听众所进行讲演(在大学里)的忠实再版。”能使人们了解精神分析或是能引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和重视精神分析的价值。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动作倒错,介绍了日常生活发生的一些口误、笔误、误听、遗忘等,为什么会发生动作倒错,这些动作倒错背后隐藏着什么呢?第二部分,梦,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独创建树,并对梦的解析过程中形成了弗洛伊德的重要理论,在这一部分讲了梦的价值,形成原因,以及所反映的东西。第三部分,神经症通论,这部分就是弗洛伊德的重大理论成果,在这个过程可以了解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并对精神分析有一颗自己的轮廓和看法,并从中学到许多,自己的思维感触良多。下面详细的介绍每一部分的内容,以及我看过的感受和看法。

第一部分、动作倒错

起先我对这本书并不感兴趣,第一感觉枯燥,没有来的有些抵触,再者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力比多”的成分居多。但在看的过程,开始有了兴趣,它并不是纯理论性的东西。在里面穿插了许多例子,有助于理解和揣摩,并根据其中的例子反映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动作倒错现象,并对其现象的实质的了解。

也许我们也注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错误:失言、笔误、遗忘等现象。在没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之前,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比较贴合弗洛伊德的是俩种意图的冲突,我认为是主观性太强。只是我的认知太肤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只是觉察到了这些,但我们并不了解引发这些现象的原因和实质。弗洛伊德说:“每一次动作倒错都具有某种,还有几种普遍现象也属于他家都有可能经历‘某人将某物放在某出再也找不到”’‘我听见有人在叫我的名字’(实际没有人)’”。我们会说这都是些小事,不值得解释。可是这些小事使不得解释吗? 弗洛伊德发现这些“不值得解释的小事”背后你真正的意图。发生动作倒错的机制有很多、;循环机制的扰乱,疲倦,兴奋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干扰等,但要解释具体的动作,那会就是每一个动作倒错的实质进行的解释就会是他的具愿因。就口误来说,弗洛伊德说“一个口误往往给人浓缩的意向。”举例说:议会议长在致开幕词是说:“我宣布开会。”这是不言而喻的。她的口误的意义和意图就是他想要散会。

动作倒错不是一些不值得解释的小事,但隐藏着口误者的真实意图和想法。动作倒错是值得考察的,弗洛伊德将动作倒错划分了三个区组。一,口误何其相似类型的形式(笔误、误听、和误读等等);二,遗忘(按照遗忘对象分为忘记专名,忘记外语单词、忘记意图和印象等等);三,耽搁行为、误放和遗失等等。还有一部分,弗洛伊德也把它也化为动作倒错——耽搁行为。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我们日常生活也常常会出现。看看弗洛伊德举出的例子,我们就会理解 例如: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有一次,很不情愿地乘火车到乡下访问朋友,后来在某一站换车时,竟然鬼使神差误上了回程火车。又如,有人在旅行是想在一中间做暂短停留,但因为在他有约而不能做到,于是他弄错或延误了时间,一直不得不如愿以偿的耽搁下来。根据上面的例子我们就会想到自己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弗洛伊德认为,耽搁的行为,和其他失误一样,常用来满足一个人自我否定的愿望,在此,这种意图把自己伪装成一种幸运的偶然。

如果想继续或深层次的了解,那弗洛伊德的这本书给你解释。

第二部分、梦

每个人都会做梦,有可能每天都会做梦,这看似平常还影响睡眠质量的梦,难道像常见动作倒错一样不值得解释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国古代就有释梦这一说,著名的“周公解梦”,拿到现代你也完全不能否定它的正确性。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事梦是现实生活的折射,理想的的折射。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解析,有自己的系统的理论。

做梦和动作倒错一样暴露了一个人无意识的真实欲望和动机。做梦是无意识存在的有力证据。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无意识表现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满足”,儿童的梦会常常体现着一点,而且弗洛伊德认为梦有显像和隐意之别。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显像来源有三:第一,感觉刺激。第二,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第三,本我冲动,这是弗洛伊德认为最重要的来源。在弗洛伊德的解析中似乎都跟性有关,力比多也就成为性的隐喻。梦里的很多东西都成为男女生殖器的象征。

我对弗洛伊德对于梦的解析的观点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有点不敢恭维,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第三,神经症通论 把这一本书看下来,会知道这本书是环环相扣的,动作倒错的无意识的解析为梦的解析提供了前提和依据,而梦的解析和动作倒错为神经症做了基础。显然,“力比多”也是神经症的主线。

在弗洛伊德看来婴儿,儿童都有性本能,但是婴儿的性敏感区不是器官。口腔、肛门是婴儿获得性快感的区域。并对每个阶段进行划分和解释。第一,口腔期(0~1);第二,肛门期(2~3);第三,性蕾期(3~6)而在这一阶段,对人格的发展最重要的事件是儿童心中产生了有关父母的情绪冲突,即男孩心中的欧底帕斯情结和女孩心中的艾莉克拉情结。第四,潜伏期(6~12);第五,生殖期。但是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停滞和倒退,影响人格的发展,而且会对人格结构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的起因是里比多固结所产生的倾向(性的组织,史前经验)加偶然的(成人的)经验的(创伤)(婴儿期的经验)

还介绍了神经症的意义,形成路径,一般神经症状态,还有神经诊患者的焦虑和分析疗法。而且弗洛伊德认为禁欲对身体是有害的,严重者男女皆可出现神经症病状,如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发“无名火”等,这是一种性抑郁的表现。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第7篇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两个主要内容:

(一)梦的解释;

(二)意识的三层复合结构。

《梦的解释》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它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形成,弗洛伊德研究人的潜意识心理,将它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大部分,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起支配作用,与此相应的人格结构就是“本我(伊特)”、“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引入文学批评,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批判方法——精神分析评论方法。这是一种深层的批评方法,他力求通过对文学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作家、读者和人物的无意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对整个文学活动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

根据心理分析的说明,“潜意识”与“性爱”几乎是同义词,性心理分析的中心地位,同样在精神分析的文学评论中体现出来,成为一个基本的特点,当精神分析评论以性爱为研究的中心时,确实是接触到文学的一个重要侧面。但是,其出发点和观点却有很大的失误。下面试从三个方面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一、创作动力的探索

认为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支配和决定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动力,是决定性因素,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说。这种学说把性的本能看成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动力,因此,被称为泛性主义心理学说。

在这个基础上,文学的心理分析评论方法也把无意识视为创作的唯一动力,认为一切创作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意识的性冲动,弗氏称被压抑的性本能为“里比多”,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使里比多压抑转移到作品中去。在讨论梦的象征时,他将凡是在梦中出现的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雨伞、匕首等,视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箱子、橱子、炉子、各种容器等,则视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明显地表露出他所具有的泛性论观点。对于任何文学的形象和内容,他们都当成性的象征进行分析和研究。一些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把美国西部电影中的常见的畜牧场看作是母亲的象征,马匹则是生殖器崇拜的象征。心理分析的极端是照搬精神医生对精神病患者的某些解释,一些心理分析批评家把某些作品中的骑马、开车、跳舞、酗酒、地窖等,都看成与性有关的某种象征,把这些描写看作是作家被压抑的潜意识的纪录或升华的表现。

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对创作动力的探索有明显的局限性和荒谬性。无意识的动力并非都是性欲,因为在无意识领域中还包含着许多社会的历史的复杂心理内容,简单地把作家的创作动力归之于性的无意识冲动,必然会歪曲或抛弃许多复杂的心理和社会的因素,显得武断、牵强、抽象和狭隘。

二、创作目的的推测

弗洛伊德非常看重本能的作用,把性本能说成是支配人活动的决定因素,甚至认为在儿童期就已开始,如婴儿吮吸和吞咽等动作。弗洛伊德进而以他的学说解释文学艺术,认为艺术具有梦的象征意义,“艺术即作梦”,文艺是受到压抑的里比多升华的形式,作家都是“白日梦者”,以想象代替实际的满足。

精神分析方法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实质上就是一种本能冲动的发泄。作家通过虚构的艺术世界,实现自己的无意识冲动,使受到压抑的本能欲望得到“补偿”,也让读者欣赏和体验自己的无意识冲动。于是,精神分析方法把任何文学作品都看成性本能冲动的升华,把人的性欲本能的作用强调到了不应有的程度。总是事先确定一个性冲动和表现的目的,然后在作品中去寻找和求证性的象征和体现。在他们的眼里,任何作品与作家总有潜意识的性冲动和发泄,他们把作家的性爱和作品的艺术世界机械地生硬地联系起来,甚至把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景物都看成是性爱表现的动机和目的。

这种泛性主义的文学评论不是导向庸俗化,就是导向机械和枯燥。它完全不顾文学创作的复杂丰富的内容,不考虑作家创作的社会历史和个性的目的,不是从文学的审美特性上研究文学作品,也根本不顾及作品与作家的特殊精神活动的特点,只是照搬或套用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得出一些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令人难以接受和信服的结论。

三、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的评论家们,往往不管人物形象的社会历史内容,也不考虑人物形象的个性差异,只是一味地寻找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的根源。于是,他们为读者认识和把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提出了新的解释,像对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等,都作出了别出心裁的研究。

应该承认,这种方法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某些下意识的行动和隐蔽的心理活动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不难发现这种评论方法的明显局限。首先,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只是整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它只有和人物的意识活动组合起来才有意义。另外,从大师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来看,下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往往不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原因,而是有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而弗洛伊德派的琼斯在分析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的主人公时,无视作品人物实际的心理分析,集中暴露了精神分析方法的根本缺憾:从先验的结论出发,主观武断地用人物形象附会自己的观点,对此我们须冷静鉴别。

以上三个方面,着重于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的一面,其实它的进步性的一面更为突出。弗洛伊德自己解释说精神分析方法对批评的意义有两点:一是解释艺术品的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二是解释艺术家作为人的气质。具体地讲,这种批评方法有以下几个进步性。

一,把心理学引进文学批评,追溯构成作品的背后原因的深层本质,纠正了以往的对作品的封闭研究,无疑拓展了批评思维的空间。

二,善于研究作家心理的深层内容,揣摩作品中蕴涵的作家个人的心理情绪,寻求作家个人经历在作品中的印记,挖掘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层微妙意图。

三,弗洛伊德在创立精神分析理论过程中,在很多时候使用了文艺材料,所以事实上他是在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心理批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作家个人心理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既是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行为,也是与作家个人的心理联系到一起。

四,弗洛伊德在《梦的解释》中所做的种种尝试和探索,向人们展示了一片没有深入了解过的领域,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为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尤其是深层心理,指出了一条途径。这正是《梦的解释》能够超出心理学本身的范围,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其他学科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方法一方面对我们有启发,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和发展。它远不是一个完善的科学的体系,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我们自己的心理学方法体系。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

1、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

弗洛伊德不仅研究心理现象的表面价值,而且力图探求在心理现象背后所隐匿的精神作用,对人的内心认识更加深刻。弗洛伊德系统地揭露了人心深处、受意识表层封锁和压抑的无意识王国的内幕。

2、开拓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

精神分析开拓了性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性一直是个禁区,弗洛伊德不畏世俗、勇敢冲破性学研究的禁区、对性作了系统的研究。正是如此,他才声名狼藉,被人斥为泛性论者,但是毕竟把性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开辟了新领域。

人本身是个能量系统、动力系统,他决定着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和伊底、自我、超我的人格模式,就是说,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人格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动因。由此建立了动力心理学。

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往往只重视精神病人的外在因素而忽视内在因素,弗洛伊德中使病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把变态心理学转变为内在精神动力的探索。为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

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发端于治疗实践的精神分析到了后来逐渐扩展到历史、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和哲学等领域,成为一种解释个人、文化及社会历史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精神分析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创伤是引起神经疾病的主要原因,主张用精神分析方法来挖掘病人被压抑到潜意识内的心理矛盾以治疗病人,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

1、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态度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弗洛伊德从根本上是反对和责难的,他反对马克思把社会形式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还责备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解释中,只重视经济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他要用心理因素去补充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真正的社会科学。事实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2、在方法论上的局限

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论、等同论,坚持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解释心理活动规律,主张先天的本能是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内驱力。弗洛伊德用物理学定律和生物学范畴说明人的内在动力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实质上完全抹煞了人的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否定了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把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简单地归结为低级的物理、生理的活动。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庸俗唯物论和形而上学还原论。

弗洛伊德在方法论上的另一个局限是把特殊的变态心理学与一般的常态心理学等同。弗洛伊德把在变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推而广之,企图用变态心理的规律去说明常态心理的发展,把变态心理普遍化,把整个人类的心理看成是畸形的,实质上是一种用特殊代替或否定一般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学说的生物学化倾向

整个学说具有生物学化倾向,提倡泛性论。把一种动物的原始本能,一种脱离社会条件的抽象人性,看成是决定人类精神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巨大的内驱力,极端夸大人的生物性,贬低了的社会性。

4、整个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第8篇

西格蒙·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 , 犹太人,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 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 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1881年担任临床神经科专科医生, 1886年回维也纳开设了专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私人诊所。1895年, 《歇斯底里研究》一书的出版, 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 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990年《梦的解析》的出版, 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弗洛伊德身边聚集着一大批学生和追随者, 比较著名的有奥地利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和瑞士的卡尔·荣格。但由于观点上的分歧, 阿德勒后来脱离了弗洛伊德建立了他自己的“个人心理学”。1911年, 弗洛伊德与荣格共同创建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13年, 由于受到纳粹党的迫害, 弗洛伊德逃离维也纳到英国去避难, 及至1939年因患癌症病逝于伦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建构使得20世纪的医学、心理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乃至神学都免不了与它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二、弗洛伊德的主要学术观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纵观弗洛伊德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文艺论文, 如:“《俄狄浦斯王》与《哈姆莱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等, 弗洛伊德对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等问题都提出了不少相当精辟的观点和看法。弗氏精神分析学说对现当代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 这里将从其几个主要观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一简要概述。

1、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 (conscious) 、前意识 (preconscious) 和无意识 (unconscious) 。它们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 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人的精神活动。意识处于人心理结构的表层, 指一个人所能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 可以用语言表达, 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人心理结构的中层, 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无意识。前意识的主要功能是阻止无意识进入意识之中, 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无意识被它控制, 不可能变成前意识, 更不可能进入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 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 处于人心理结构的底层, 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无意识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 引导人们去探索意识背后的深层动机。这使得20世纪的文学艺术家不再停留在表现人的外貌和意识活动上, 而是深入到深不可测的无意识领域, 去探索人心灵的奥秘, 揭示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2、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 又译恋母情结) , 是弗洛伊德从“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的一个概念。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 源自古希腊, 讲述的是底比斯的俄狄浦斯王在命运的驱使下弑父娶母的故事。

弗洛伊德认为“情结”是一种情感力量的无意识集结。俄狄浦斯情结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他把这种理论用来阐释文学作品,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因为弗洛伊德的诠释, 变得众所周知。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不再是神谕和命运对渺小人生的强力压榨, 而是童年期被压抑而始终逃不出的恋母情结。在莎翁的《哈姆雷特》一剧中, 哈姆雷特复仇时表现出的犹豫不决, 在弗洛伊德看来并不是一般指出的王子性格优柔寡断说, 则是因为他的仇人所实现的正是他童年时不得遂的心愿, 铲除仇敌等于夺己之命。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 这些作品跨越千年, 涉及的都是一个相同的主题: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说对西方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尤其在文学批评界, 许多人把它当作一个文艺批评的万能钥匙, 在古今文学作品中遍寻俄狄浦斯情节现象。

3、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在其《释梦》一书中对梦的理论作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 (被压抑的、被抑制的) 愿望的 (经过改装的) 满足” (Freud 1913:136) 。那么由此我们可知梦的内容应分为“梦的外显内容”和“梦的内隐思想”两部分。梦的外显内容指的是梦中所叙述的事物;梦的内隐思想则指的是只能通过意念的分析才能达到的隐藏着的东西。“释梦”就是要将“梦的工作”毁坏, 使梦的内隐思想不再是一个难以了解的秘密, 使外显内容返回到其内隐思想。

在弗洛伊德看来, 文学艺术与梦具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 梦表现的是人被压抑的欲望, 而艺术产生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发泄那些在平时被压抑的冲动, 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其次, “梦的外显内容”和“梦的内隐思想”之间的关系犹如文学作品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都是通过伪装或者象征手段来表现意义的。再次, 释梦的方法与文学批评也相似, 都是为了揭示出形式外衣下的潜在意义。

弗洛伊德试图在梦与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这对文艺创作和批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而且, 梦作为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技巧之一, 对构成和发展故事情节、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一个内容庞杂、观点奇特的理论体系, 它对西方现当代文学和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极其深刻地。“无意识理论”中他肯定了无意识的存在, 使文学写作不再停留在表现人的外貌和行为活动上。而“俄狄浦斯情结”则为文艺界提供了一个万能钥匙, 许多人, 尤其是批评界, 乐此不疲地在古今文学作品中遍寻俄狄浦斯情结现象;通过“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揭示出梦是人被抑制的愿望的满足。尽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 但毋庸置疑, 弗洛伊德是一位有着世界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和思想家, 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和言行。

摘要:本文从弗氏精神分析着手, 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俄狄浦斯情结”和“梦的理论”三个方面, 浅析它对文学写作与文学批评的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文学

参考文献

[1]Freud, Sigmund.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M].London:Hogarth Press, 1913.

[2]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A].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4]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5]顾闻.弗洛伊德文学思想家中的几个重要观点[A].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与文学[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6]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第9篇

关键词:群众文学创作;精神文明建设;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二者也是社会活动的两条平行线,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它包含和谐的社会环境的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高尚道德情操的提倡。

一、明确群众文学创作与精神文明联系意义

文艺可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抒发人们美好的理想,丰富人们的艺术享受,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包含了繁衍生命、创造财富的物质文明发展,更包含了人类对文化的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都有文化进步的镌刻烙印。在整个社会文学创作的洪流中,群众文学一直都是一枝奇葩,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文化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有利于营造和谐社会,在这两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将群众文学创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探讨群众文学创作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不断促进我国文学事业以及群众文学创作意义重大,更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群众文学创作是人民群众对文化强烈追求的体现,他们抒发情感,将文化理想寄托在文学创作中,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以及文化的认同。然而没有群众文化作为坚实而深厚的基础,经典文化又从何而来。群众文学创作有利于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有利于提升普通群众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激发基层群众参与文化事业的热情。因此,群众文学创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正因为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更应该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提供更清晰的指导思想给群众文学创作,同时为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二、分析群众文学创作于精神文明建设间的关系

(一)群众文学创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的要求是要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更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坚持物质文明建设,更要坚持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关注思想、道德建设,重视教育、科学、文化的建设一直是党的一贯做法。这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保证,也是在任何情况都不可改变的做法与方针。在社会主义不同的建设时期,我国都表明了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群众文学作为国家文化工作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实际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们是我国最广大阶层的代表。所以,群众文学创作就一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不能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素材来源就是群众文学创作

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正是群众文学创作,群众文学创作也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部分。群众文学创作源于人们群众的内心,为人们群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源于人们群众的生活生产,也为生活生产服务。群众文学创作基于人们群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并向对文学作品的主观实践转移和深化。人们群众通过这个过程,实现了生活品质的提升,实现了自我文化素养的升华。文学创作是精神文明的载体,它体现了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思维、观念、价值观的判断和道德情操的评判。所以精神文明建设要不断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用不同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表达,凸显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以及精神实质,倡导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艺作品,让人民群众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启迪。当然,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包括很多群众文学作品,同时这些群众作品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因此,这些创作背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群众文学作品,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共有的精神诉求以及价值观,与广大基层能够产生共鸣。

基于社会,基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群众文学创作百花齐放。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精神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在思想和精神的基础下,群众文学创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对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群众文学创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不断倡导和完善群众文学创作,让群众文学创作更佳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判断。同时,要搞好群众文学创作就不能脱离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文学创作于精神文明建设互为基础、相辅相成。壮大群众文学创作队伍是发展群众文学创作的基础,同时不断调动群众的创作积极性,挖掘人们群众的创作潜能,让文学创作不断推动社会进步。文学创作与各行各业密切联系,紧密相关。

三、结语

各行各业要紧密配合,更好的为为群众文学创作事业做贡献,让群众文学创作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让群众文学创作不断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有效的融入群众文学创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丛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札记[J].广西师院学报,1986,04:6-10.

[2]段卫宁.论群众文学创造的正确方向[J].群文天地,2012,04:24.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第10篇

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是应20世纪初的时代要求出现的。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矛盾戳能够冲,自然科学开始了一系列革命,这些都要求从微观上、从新的角度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弗洛伊德主义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引论,因而,从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精神分析引论》中可以窥见其开创性。然而,他其中的一些理论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对和批判。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其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理论和技术,因强调精神疾病的心理原因而不是嚣质原因、强调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引论》全书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神经病通论三编。在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没有任何精神分析学的知识,因而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听众已经通过研究,扩大了阅读的范围,于是放手讨论比较复杂的问题,即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原因如下:

首先,它开辟了无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意识心理学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无意识)在行为中的作用。这对文艺创作、对创新型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它吧认得需要、冬季和人格,白字心理学研究的首位,主张从内而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人的行为,从而开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这相对于长期以来占据人们头脑的、机械论的外因论和简单化的线性决定论,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最后,它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提出了“精神创伤”是引起神经症等精神病的主要原因,对促成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社会迷失的转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科学思想史上,弗洛伊德提出的新思想、新问题,他研究的新领域以及他的学说给医学、社会学、历史学、名族学、宗教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都提供了新的研究侧面,他的《精神分析引论》无疑是一部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著作。

弗洛伊德的传记作者欧内斯特·琼斯认为它是研究精神分析的一本好书,“精神分析的学者,无论他如何高明,都可以从此书中学到许多东西”,同时又是一本引人入门的“引论”。第一编第一讲中,弗洛伊德就指出,精神分析不同于别的医药方法,它是治疗神经错乱的一种方法,主要靠谈话。对自我的分析和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入门。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命题:第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他由此否定了传统的观点:“心理的即意识的”;第二,性的冲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并且性的冲动对人类最高的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接着的第二讲开始他从过失这一常常被当作微不足道的心理现象入手开始演讲。过失的起因是由于机体的或心理的原因而引起的注意的扰乱。其实,过失如舌误、笔误等是有意义的,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意向”或“倾向”。过失是由两种倾向同时引起的的结果。一种是干涉的倾向,另一种是被干涉的倾向。如在把“开会”说成“散会”这个舌误中,“要开会”是被干涉的倾向,“散会”是干涉的倾向。干涉的倾向是由于某种原因被藏在心底不愿说出的,不易被认出的倾向。对干涉的倾向的压制是造成舌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当然,并非所有过失都有意义,但对过失的意义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深入到对潜意识的心理活动的认识。第二编开始论述梦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与过失一样,梦也是健康人所具有的、被忽视的心理现象。梦是欲望的满足。梦也是有意义的,有显义和隐义两种。记得的、可以说出来的梦是梦的显义,被伪装了的、由释梦的工作所揭示出来的是梦的隐义。梦具有检查作用、象征作用,记得的梦并不是真的,只是一个化了装的代替物,我们顺着这个代替物所引起的观念,就可以知道梦者原来的思想,将隐藏在梦内的潜意识内容带入意识中。梦的隐义常常是被压抑的,他通过种种伪装才能在梦中表现出来。儿童的梦未经化装,其显义和隐义一致。第三编讨论神经病,弗洛伊德指出,神经病的症候背后都有意向,症候是有意义的,与病人的内心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讨论了神经病症候的意义;讨论了心理历程中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问题;讨论了精神分析学对性的认识;讨论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关系。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梦境有两种:(1)显意或显梦,指梦的表面现象,即一般所说的梦境,它是隐意的化妆,类似于假面具。(2)隐意或隐梦,指梦的背后隐藏的意念,即梦的真实意思,类似于假面具所掩盖的愿望。做梦好比制造谜语,显意是谜面,隐意是谜底。弗洛伊德认为,释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1)要把梦的内容分析各个部分,并以各个部分作为主义目标,不管它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2)要了解梦者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日常琐事,以便了解梦的各个成分的来源和内涵,并寻求其代替观念背后的隐患。(3)要利用自由联想,揭露显梦的伪装。(4)利用象征知识,解释显梦的元素与隐意之间的关系。

弗洛伊德梦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梦的心理分析的假说,分析了梦的象征性及其活动方式,指出了梦对了解神经症病因的意义,虽不是完美的,但却是有见地的。这一点,可以与巴甫洛夫对梦的生理机制的分析相媲美。然而,他的战争心理学、反马克思主义和妇女心理学却是有违社会主义观念的,遭到了无数人的批判,以下列举一二。

一是批判弗洛伊德的战争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谁有较强大的武力,谁就得到统治权-利用兽性暴力,或暴力与科学结合来统治”“暴力是可能用团结攻破的”是不值得肯定的。他的战争心理学是以公理对暴力而不以暴力对暴力。可他不知道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战争并不是全盘否定的,有正义的战争,有非正义的战争,要拥护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弗洛伊德自称为和平主义者,似乎是反对一切战争,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反动派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弗洛伊德以杀死的本能解释战争而以一般的人类的爱消灭战争,是为帝国主义开脱罪责的唯心史观的战争论。二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只从一方面而言就可以看出其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错误性。弗洛伊德说过“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几个命题在我看来,似觉费解,例如社会形势的进化是一种自然史的历程或社会阶层依照一种辩证法的历程而彼此转变。这些话有什么意义,我不敢说能了解,听起来不像唯物主义,而类似于晦涩难懂的黑格尔哲学,因为马克思曾有一个时期受过这种哲学的影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污蔑。其实,弗洛伊德所不了解的马克思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三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关于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可以说是一无是处。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男子不因他自认在生理上的优势就凌驾于女子之上。但这对弗洛伊德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认为人类有一半在生物学、解剖学、心理学上比不过另一半。男性自大的偏见束缚了他,是他的著作中带有对妇女的根深蒂固的歧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精选10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第1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人教111 201121255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