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术后早期范文
腹部术后早期范文(精选9篇)
腹部术后早期 第1篇
1 临床资料
2010年5月6月我科收治50例腹部手术患者, 男26例, 女24例, 年龄22岁~68岁, 平均年龄53.7岁, 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脏器疾病。其中胆管手术25例, 结肠手术4例, 胃切除5例, 肠粘连分解术10例, 脾切除术6例, 术后采取平卧位。2011年5月6月我科收治50例腹部手术患者, 男22例, 女28例, 年龄25岁~70岁, 平均年龄56.7岁, 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脏器疾病。其中胆管手术32例, 胃大部分切除术5例, 肠粘连松解术8例, 脾切除术4例, 腹壁疝手术1例, 术后早期采取半卧位。
2 结果
全麻腹部术后早期平卧位患者住院时间最长18 d, 最短7 d, 平均住院时间9 d;住院费用最高10 350元, 最低3 550元, 平均5 450元。术后早期半卧位患者住院时间最长12 d, 最短4 d, 平均住院时间7 d;住院费用最高8 800元, 最低2 400元, 平均3 200元。早期半卧位不但克服了传统平卧位的种种束缚, 还促进和提高了全麻腹部术后的康复质量, 增加了患者舒适度。
3 讨论
3.1 早期半卧位能促进呼吸循环功能的复苏[1]。
由于术后早期受全麻吸入药物的残余作用, 呼吸中枢仍有一定的抑制,
沈传桂王晴
使通气功能减弱, 潮气量降低。同时, 肺容量降低也是术后早期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 因手术刺激、腹胀、术后疼痛、腹带过紧或过度肥胖等因素, 使胸腹顺应性降低, 膈肌运动受限, 限制了肺的膨胀, 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和低氧血症, 此种术后早期肺容量降低的病症亦称为“术后肺容量综合征”[2]。且越在术后近期, 低肺容量表现越明显。因此, 如果术后继续给予平卧位, 呼吸功能将不能得到尽快复苏。故在全麻术后早期, 尽快采取半卧位, 让患者取头高位, 可使肺活量增加10%~15%, 下部胸廓和膈肌活动度增大, 膈肌下移后使底部肺脏扩张较好, 从而气体交换面积增大, 有利于通气。还可增加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促进全身循环, 提高血氧含量, 改善全身缺氧情况。同时半卧位能减轻腹部切口张力, 减轻疼痛, 改善呼吸。另外, 正常人在气管导管拔除后2 h~8 h内, 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发生率甚高, 如果采取半卧位, 保持胃肠减压引流通畅, 就能避免胃内容物经胃、食管括约肌进到咽喉部而引起反流误吸。传统理论认为, 术后平卧可预防舌根后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 但从临床观察发现, 经过术后复苏室的恢复, 一般患者回到病房后, 意识清醒, 呼吸道通畅, 保护性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 因此, 本组术后早期半卧位没有1例发生舌根后坠、呼吸道梗阻现象。
3.2 早期半卧位有利于引流, 可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
传统的卧位方式只强调术后平卧6 h, 但这6 h正值机体术后创伤炎症反应的高峰期, 也是术后腹腔渗血、渗液的高峰期。因此, 及时采取半卧位, 可使积液集中于腹腔的最低位, 通过低位引流管的放置, 及时引流到体外, 以减少腹膜对积液的吸收, 降低术后炎症反应的时间和程度。同时, 也可以预防膈下感染。
3.3 早期半卧位有利于提高术后的舒适度。
早期半卧位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因为术中长时间的平卧位, 术后再延续同样的体位, 患者会随着感觉的逐渐恢复而感到全身疲劳和部分肌群酸痛, 故患者渴望通过及早改变体位来缓解不适。
3.4 早期采取半卧位应注意:
术后早期半卧位要正确选择的床头抬高范围, 一般术后1 h~2 h, 床头可抬高20°;2 h~4 h抬高到30°;4 h后可抬高到45°以上。因为早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 一过性将床头抬得过高, 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而致生命体征的波动, 因此, 可采取逐步抬高床头法, 使患者既舒适又安全。在采取半卧位的同时, 也可将床脚适当抬高, 这样可以防止患者重心下移而下滑, 以稳定半卧体位。同时, 应在患者头颈部下垫一软枕, 可以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紧张度, 使之舒适。还可用小的软枕轮换衬垫腰背部, 间歇性改变支撑点, 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疲劳, 但要注意在短时间内活动频率和幅度不能改变过多, 因为受麻醉后续作用的抑制, 患者的生理调节功能还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不能适应过度的刺激。另外, 目前大多手术患者都应用镇痛泵, 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感觉反应受到一定的抑制, 因此, 采取半卧位后,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防止呕吐、窒息, 有呕吐倾向的患者, 将头偏向一侧。对高龄患者及特大手术患者, 床边应备有吸痰器, 并善于主动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 给予积极处理, 促进舒适度。
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腹部术后早期半卧位与康复的关系, 证实早期半卧位对全麻腹部术后患者在呼吸、循环、引流、舒适度等方面有积极作用。方法 50例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采取半卧位, 与术后早期采取平卧位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对照。结果 早期半卧位对全麻腹部手术后患者促进康复有明显的作用, 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降低了住院费用。结论术后早期半卧位能全面提高全麻腹部术后患者的康复质量, 值得在护理工作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早期半卧位,康复
参考文献
[1]谢荣.麻醉学[M].第4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656-657.
腹部术后早期 第2篇
【关键词】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特点;治疗
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如对其认识不足,处理不当,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对我院34例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4例患者,男18例,女16例,年龄19~65岁,平均36岁。其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8例,腹内疝3例、肠扭转1例、吻合口狭窄2例;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阑尾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6例,消化道穿孔弥漫性腹膜炎8例,肠粘连松解术5例,直肠癌手术4例(其中Dixon手术及Miles手术各2例),结肠癌根治术3例,妇科手术8例,肠梗阻发病时间在术后1周至术后1个月,术后2周左右发病的有25例。
1.2临床特点 所有病人术后肠功能曾一度恢复,肛门有排气排便,进食数日后出现肠梗阻,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平片提示有肠梗阻征象。28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24例在术后2周内出现梗阻,以腹胀为主,有轻度腹痛或无腹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腹内团块,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摄片发现有多个液平面,肠管内积液,腹部CT见肠壁水肿增厚,肠袢粘连成团。肠扭转及腹内疝的3例病人有腹部胀痛阵发性加剧,呕吐频繁,脉率增快;腹部可见肠蠕动波,腹压痛反跳痛,可闻及气过水音;腹部平片发现孤立、膨大、固定的肠袢;腹部CT见局部肠系膜水肿增厚,血管充血,增强扫描肠壁增强不明显,肠系膜积液、血管床增粗模糊,腹腔内有积液;腹穿抽出血性腹水。吻合口狭窄2例患者为直肠癌Dixon术后,术后3周出现腹部胀痛,逐渐加重;全腹膨隆,有压痛,腹部可闻及高调肠鸣音;腹部摄片可见肠管全腹广泛性扩张,为低位性肠梗阻的表现,内镜检查提示吻合口狭窄梗阻。
1.3治疗方法 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使用胃肠促动力药、中医中药灌肠等。肠扭转及腹内疝的3例病人行急诊剖腹探查肠扭转复位、腹内疝松解疝口修补术。吻合口狭窄2例病人术中见吻合口瘢痕增生狭窄给予行狭窄段肠切除肠吻合术。
2结果
所有病人均治愈,无肠瘘、肠坏死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6例手术治疗的病例平均住院时间11d;28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病人治愈时间7~93d,均非手术治疗治愈。
3讨论
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腹部术后30d内肠蠕动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的肠梗阻症状、体征,影象学也存在肠梗阻的证据,常发生于术后7~30天,这一概念目前为国内外多数学者所认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类型[1]。术后早期肠梗阻大多数为术后早期炎性能肠梗阻[2] ,本组病例34例病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8例(占83%)。术后早期肠梗阻除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外,还可以由肠壁血肿、肠扭转、肠套叠、腹内疝、吻合口狭窄等引起,本组病例腹内疝3例、肠扭转1例、吻合口狭窄2例;共6例占17%。
1995年黎介寿提出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3],是指腹部手术后1—4周由于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病人常术后1—2周曾有肛门排气排便,进食后出现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腹痛或轻度腹痛,触诊腹部有拢面感,可触及腹内团块,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平片可见多个液平面,肠管积水积气,CT检查可显示肠壁水肿增厚及粘连,腹腔渗出,既有机械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因素,但无绞窄情况,主要原因是手术时间长,肠管广泛粘连分离,手术操作范围广,腹腔已有炎症及肠管暴露时间长等致肠壁充血、渗出较多,加之腹腔内积血、积液较多或异物刺激引起肠壁炎性反应,导致肠管粘连及肠麻痹而引起。其病理生理是以上原因导致肠壁高度充血、水肿引起肠腔堵塞肠管粘连,此时肠壁脆性增加,同时炎症造成肠壁蠕动减弱。由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理、生理有其特殊性,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待炎症水肿控制后梗阻症状随之解除。如果盲目进行急症手术不但手术难度大,而且由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肠管广泛粘连并高度水肿,手术肠管广泛粘连剥离,易引起广泛创面渗血,造成严重肠管损伤,同时由于肠壁高度水肿脆性大,愈合能力差,术后易出现感染、肠瘘甚至短肠综合征等并发症[4]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主要是禁食、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辅助使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中医中药等治疗。本组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治愈时间最长的一例为93d,无一例需手术治疗。
术后早期肠梗阻中肠扭转、肠套叠、腹内疝虽少见,但此类肠梗阻往往症状重,病情急、变化快,易出现肠绞窄趋势,尤其是肠扭转及腹内疝患者,常有以下表现:腹痛发作急骤,为持续性剧烈疼痛阵发性加剧,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脉搏增快,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体温上升,白细胞计数增高,呕吐物、肛门排出物、腹腔穿刺液为血性,腹部X线检查见孤立、突出膨大、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的肠袢,或表现为假瘤状阴影,经积极非手术治疗而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所以这样的病人要严密观察病情,有肠绞窄的情况应急诊手术治疗。本组两例直肠癌术后吻合狭窄的病例,病人以腹胀为主要症状,X线检查提示为低位肠梗阻,无肠绞窄情况,内镜检查发现吻合口狭窄梗阻,给予手术切除狭窄肠段,术后病现证实为吻合瘢痕增生,可能吻合口组织对吻合器金属钉过度反应所致,手术以微乔线行肠肠吻合,术后随访3个月,无再梗阻。
腹部螺旋CT对明确肠梗阻是否合并有血运障碍及肠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5],肠缺血常出现以下CT表现:肠壁环形增厚,强化减弱、延迟强化或不强化,增强扫描可出现双晕征,肠系膜积液、血管床增粗模糊为肠系膜缺血水肿或出血的表现,肠系膜上静脉或动脉存在血栓和气体是肠缺血的特征性表现。本组病例有一例肠扭转的病人腹部平片示闭袢性肠梗阻,腹部CT示肠袢包绕的肠系膜肿胀模糊考虑有肠绞窄,急诊剖腹探查,发现肠管已有血运障碍,手术及时行扭转复位,避免了肠坏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腹部CT也有其特殊的表现。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病人有条件均应行腹部螺旋CT检查。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采用保守治疗,盲目手术会出现严重并发症,而肠扭转、腹内疝易出现肠绞窄如不及时手术会出现肠坏死等严重后果,术后早期肠梗阻需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辅助检查加以鉴别,并作积极正确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幼生, 黎介寿. 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J],2006,26(1):38-39.
[2]Stewart RM, Page CP, Brender J, et al. The incidence and risk of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 conhort study [J],Am J Surg, 1987, 154(6): 643-647.
[3]黎介壽. 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88.
[4]杨建芬, 李宁, 黎介寿. 术后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附137例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 25(12): 730-731.
[5]范国华, 钱铭辉, 龚建平等. 螺旋CT在小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J]. 放射学实践, 2006, 21(2): 140-143.
25例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诊疗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1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38岁,其中结、直肠癌术后8例,脾切除术后2例,阑尾切除术术后8例,子宫全切术后2例,腹部闭合伤至肠部分切除后2例,腹部刀刺伤3例。
1.2 临床症状:
(1)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出现腹胀、腹痛症状,其中腹胀较腹痛明显;(2)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3例,恶心呕吐18例,部分病例排气进食后出现肠梗阻症状,肠梗阻症状出现在术后4~12d,平均(7.5±0.6) d;(3)X线立位腹平片检查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地肠管扩张,积气积液;(4) 20例病人CT检查提示肠壁水肿、增厚、肠管扩张,部分病例出现少量腹腔积液。
1.3 治疗方法:
20例病人非手术治疗,5例病人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15例病人完全给予肠外营养制剂,胃肠动力恢复后给予中药治疗。
手术治疗5例,均为保守治疗无效后转手术治疗。
2 结果
保守治疗无效后转手术治疗5例。术后小肠与腹膜粘连成角2例,内疝1例,2例小肠嵌顿于盆底腹膜,2例行粘连松解术,1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1例行内疝复位术。治疗7~28d,平均治疗14 d,全部恢复进食。随诊20例,6个月以上无并发症,5例失去联系。
3 讨论
术后早期肠梗阻指剖腹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梗阻(本次病例均发生术后1~2周内)占大多数,有的为发生在手术后2周内的肠梗阻,在明确无绞窄的情况下,非手术治疗后多可消除症状。术后早期肠梗阻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以下特点:(1)多发生在术后1~2周;(2)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体征、症状中自觉腹胀较腹痛明显,对称性腹胀,腹部无肠型及蠕动波,高调肠鸣音亦少见,较少有肠较窄;(3) X线可见气液平面,但巨大的肠襻不常见,CT显示肠壁增厚,肠腔内以积液为主;(4)非手术治疗大多数均有效。
3.1 发病原因:
在原发病的治疗中,手术本身的创伤、腹腔污染、手术时间过长、多根引流管留置腹腔、腹膜缝合不当、术中探查不完全、多次手术及石膏粉等异物残留,均可导致术后出现纤维蛋白原渗出,肉芽组织形成,约1周后间皮细胞与纤维细胞融合在一起,形成血管样粘连[2]。此外,腹腔炎症介质的释放及交感神经递质参与其他炎性介质反应、术中内脏器官的长时间暴露、手术中过度牵拉出现肠系膜等均可刺激腹腔神经丛,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术后肠动力减弱,交感或和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以及合并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导致小肠的收缩及蠕动功能障碍,出现动力性梗阻因素。
3.2 治疗:
由于腹腔激发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原因造成的麻痹性肠梗阻;以及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炎症等引起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早期炎性肠梗阻,目前临床上倾向于先行保守治疗。术后肠管之间黏连分离的“牵拉力”在I~7d内逐渐增强,且术后肠道动力恢复需要动态观察,尤其在结直肠手术后患者中,结肠术后3~4d才能恢复动力,只要无肠绞窄及完全性肠梗阻出现,可先行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本组病人治疗时间7~28d,平均14d)。研究认为,保守治疗的时间1周内恢复率达70%,2周内恢复率达96%,平均12~19.2d[1]。炎症和黏连渗出所致的炎症被控制后,通过禁食可有效地胃肠减压,部分医院可进行鼻肠管减压。肠腔内的大量液体气体使腹胀明显,腹胀又使肠黏膜的分泌增加,并抑制肠壁黏膜的吸收功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引出小肠液可以保护肠壁细胞,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适当补充蛋白或血浆,促进肠壁水肿吸收。治疗过程中如观察到出现腹痛、腹胀加重,甚至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症状时,结合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病情后应及时手术检查,根据梗原因、梗阻的时间、梗阻的性质综合分析选择手术方式。通常有粘连松解,切除坏死肠管,肠吻合与肠排列等。本组患者1例保守治疗20d后出现肠绞窄表现,立即转手术,术中探查小肠与盆底粘连致密,行末端回肠切除,回盲部切除,末端回肠与升结肠端端吻合术;2例行黏连松解术,1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1例行内疝复位术,术后病人均顺利康复。
3.3 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
手术后早期肠梗阻多为炎症、纤维素性粘连引起,预防粘连非常重要,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暴露时间过长,妥善止血并清除腹腔内积血,注意无菌操作以减少炎性渗出,保护肠浆膜面,防止损伤及干燥。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腔,腹部缝合前将大网膜衬在切口下,减少腹腔内粗糙创面。使用透明质酸钠防止粘连,及时治疗腹腔内炎症病变,以防扩散,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由于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及手术中肠管暴露时间短,减少了对肠管及壁层腹膜的损伤,术后及早期恢复饮食并活动有利于黏连肠管的分离,减少肠襻粘连。
保守治疗中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如保守治疗无效,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尤其在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即使绞窄解除,术后循环恢复后肠腔内大量毒素被吸收入血液中,可出现全身中毒性症状,晚期患者可能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死亡率4.5%~31%,而单纯性肠梗阻为1%,应及时在机械性肠梗阻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之前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术后的早期肠梗阻的临床诊疗。结果:25例术后早期肠梗阻均发生于术后12周内,其中保守治疗成功20例,肠梗阻缓解时间314 d,平均((7.5±0.6)d。保守治疗无效后手术治疗5例,小肠与腹膜黏连成角2例,内疝1例,小肠嵌顿于盆底腹膜2例。结论:对术后早期肠梗阻应先行12周保守治疗,逾期无缓解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关键词:术后早期肠梗阻,病因,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2]丁瑜,童仕伦,郑勇斌,等.肠粘连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分析[J].腹部外科,2014,27(4):310-313.
腹部术后早期 第4篇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术后并发症,非手术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EPISBO) , 系腹部手术后早期 (通常为30 d内) 由于腹腔无菌性炎症渗出, 手术创伤所引起的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肠梗阻, 但须除外单纯机械性原因导致的肠梗阻[1]。在治疗方面以保守治疗为主, 若对有些不宜手术的病例采取手术治疗, 容易带来短肠、肠漏、腹腔内严重感染等并发症。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某些严重的并发症。现就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2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 男16例, 女10例, 年龄25~76岁, 平均53.5岁。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后8例, 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后6例, 肠破裂行肠切除术后3例, 胃癌根治术后3例, 胃穿孔修补术后4例, 胆囊切除术后2例。均为术后4~10 d出现少量排气排便, 进食后出现肠梗阻表现。腹部X线平片示小肠内不同程度的积气积液征;腹部CT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 肠腔积液、积气, 但无过度扩张肠管;生化检查示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
1.2 结果
26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后痊愈, 治愈时间7~28 d, 平均15.2 d。随访6个月至12个月, 无并发症发生, 无复发者。
3 讨论
3.1 炎性肠梗阻的诊断
术后早期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10%[2], 90%的术后早期肠梗阻为炎性肠梗阻 (EPISBO) 。EPISBO除表现为一般肠梗阻症状以外, 还有其明显特点:①发生在术后早期, 多于术后1~3周开始出现肠梗阻, 除外肠内疝、吻合口狭窄、肠扭转等病症;②术后早期肠蠕动一度恢复, 部分患者已排气、排便, 有的已进半流质, 腹胀症状比腹痛更显著, 腹胀一般为对称性, 无胃肠型及蠕动波;③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很少闻及气过水声;仅在切口周围有轻压痛, 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④X线摂片发现多个液平, 并有肠腔内积液的现象, CT腹部扫描可见肠壁增厚, 肠袢成团;⑤非手术治疗大多有效。
3.2 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腹部手术后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腹腔内粘连, 而腹腔内粘连有其发生、发展、吸收、部分以致完全消退的过程。EPISBO的病变范围较广, 炎症造成的肠蠕动减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 其次为肠壁水肿引起肠腔阻塞。由于炎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其特殊性, 炎症控制后, 肠梗阻随之解除, 故应保守治疗。即使手术也因腹膜的广泛粘连而无法分离, 难以确定梗阻部位, 手术时易导致肠管损伤, 造成术后出血、感染、肠漏等并发症, 甚至再次发生肠梗阻, 反而加重病情、延长病程。因此EPISBO首选非手术治疗, 多数患者在治疗2~4周后症状渐消退。非手术治疗措施:①严格禁食水, 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②全胃肠外营养, 纠正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可导致肠壁水肿影响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增加体液从消化道的丢失, 甚至造成肠腔狭窄或梗阻;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④合理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进肠道炎症和水肿消退。用法:地塞米松5 mg 1次/8 h肌内注射, 一周后渐撤减;⑤应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分泌, 肠内营养和生长抑素联用可使消化液的分泌量减少80%, 通过减少肠内容物, 减轻肠管的张力, 而利于肠壁血循环的恢复, 促进肠管的蠕动, 有助于肠梗阻的恢复。用法:善宁0.1 mg 1次/8 h肌内注射或施他宁6 mg加入0.9%Ns500 ml持续静脉滴注;⑥合理应用抗生素, 实际上EPISBO是一种非细菌性炎症, 并不需用抗生素, 由于梗阻肠袢内细菌过量生长产生盲袢综合症时可短期应用抗生素[3];⑦中西医结合治疗, 主要是复方大承气汤的应用;⑧胃管内间歇注入76%泛影葡胺, 治疗EPISBO既安全有效又能缩短治愈时间, 这是由于76%泛影葡胺是一种水溶性高渗液, 能将细泡外液包括组织间液和血管内液体吸入肠腔, 使内容物得以稀释, 起到扩张梗阻近端肠管, 刺激肠蠕动, 同时它还可以明显减轻肠壁水肿, 缓解肠腔狭窄, 利于肠内容物通过, 促进梗阻缓解。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特别提防误将机械型肠梗阻诊断为炎性肠梗阻, 一旦出现肠绞窄的迹象, 表明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有误, 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治愈标准:肛门恢复每日排气排便;24 h鼻胃管引流液少于400 ml, 不含胆汁 (此时可拔出胃管) ;停用生长抑素后症状没有反弹;肠鸣音恢复;腹部柔软, 坚韧感消失;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4]。
2.3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
对于EPISBO的预防, 认为关键在于对本病的充分认识, 针对病因, 可采取以下措施:手术操作轻柔减少创伤,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务使肠管在腹腔外暴露时间过长;注意保护肠管, 分离粘连时采取锐性分离, 避免钝性分离而损伤肠管及表面浆膜, 消灭肠管粗糙面, 使之浆膜化;创面仔细止血, 术毕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消除积血及坏死组织, 减少异物存留;对于腹腔污染严重或因术中广泛分离粘连致创面较大者, 可于腹腔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几丁糖等高分子物质预防肠粘连。
参考文献
[1]Sajja SB, Schein M.Early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BrJ surg, 2004, 91 (6) :683-691.
[2]Picfleman J, Lee RM.The manangement of partients with suspec-ted early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Ann Surg1989, 210 (2) :216-219.
[3]李幼生, 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1 (26) :39.
腹部术后早期 第5篇
妇科腹部手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鼓励病人早期离床活动, 促进康复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临床观察和护理, 我们把如何指导病人正确早期离床活动, 做为腹部术后病人护理中的首优问题,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05~200602住院的病人共180例, 均在硬膜外麻醉下经腹手术, , 其中子宫全切除术为50例, 卵巢囊肿切除术为20例, 子宫次切除术110例, 年龄16~68 (34±2.4) 岁, 随机分为实验组90例, 对照组90例, 两组年龄、症状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向病人及家属宣教术后注意事项, 讲解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优点, 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在旁进行上下床指导护理, 方法是: (1) 做好心理护理, 向病人说明早期活动目的, 不要因为疼痛惧怕离床, 活动不会将缝合的伤口撕开, 却能促进肠功能恢复[1]早日排气使病人消除顾虑配合早期离床活动。 (2) 根据术后麻醉方式不同, 选择患者术后平卧6~24h后取半卧位, 先将床头抬高30°, 病人无头晕症状后床头依次抬高至60°。 (3) 病人取侧卧位, 将身体重心放于无输液侧的肢体上, 防止因起床重力作用引起静脉回血, 影响输液速度, 屈膝移向床边, 双腿下垂坐于床边15~20min[2], 同时作深呼吸运动, 以减轻紧张心理。 (4) 病人无头晕、恶心、出冷汗等虚脱症状后方可离床活动, 双手按于腹部伤口位置, 身体前屈后逐渐伸直, 活动范围由床周边缘逐渐扩大, 活动时间长短要根据病人体质增减。 (5) 活动结束后上床指导:首先将病人床头抬高60°, 靠床头坐于床边, 将身体重心放于无输液侧的肢体上, 侧卧于床边, 将下垂的外侧下肢屈曲状抬于床上, 逐渐下降床头, 高度至45°, 随着下降的幅度, 逐渐内侧下肢屈曲状抬于床上身体侧卧于床边, 平稳后病人可床上自主体位。
2 结果
妇科腹部术后病人由于平卧时间较长, 肠蠕动功能障碍[3], 引起腹胀、腰酸背痛等不舒适感, 延长进食时间, 不利于术后康复。临床上采用早期更换自由体位、早期离床活动的特殊护理方法, 观察结果见表1。
i2=3.84, P<0.05。
结果表明:两组资料未通过特殊护理方法指导前, 据统计学分析, 实验组不适率37.8%, 对照组为88.9%。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3 讨论
妇科腹部手术是妇科疾病常用的手段之一, 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病人的康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妇科病人的特殊性, 均为女性, 心理比较脆弱, 这就更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术后的宣教指导工作, 才能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 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早期康复, 所以术后病人的护理问题是临床工作的首优问题如何指导术后病人早期离床活动、有效正确地上下床方法, 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通过临床护理工作发现, 病人的心理状况、切口痛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 也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和伤口愈合;术后病人腰酸背痛, 早期协助改变多种卧位方式, 可以避免肢体牵拉、伸长, 缓解上述症状。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早期离床活动用于预防术后腰酸背痛、腹胀、切口痛、虚脱效果明显, 实验组因术后离床引起的切口痛、虚脱无一例发生, 同时心理护理也是最重要的措施保证。综上所述, 采用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康复效果显著, 值得推
参考文献
[1]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29
[2]田圣芳.实用妇产科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149
腹部术后早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对诊断为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有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54岁;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7~72岁,平均48岁。手术类型主要有:胃癌根治性手术11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术后12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1例,胆囊切除术7例,胆肠吻合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例,脾破裂脾切除术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7例,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11例,闭合性小肠外伤穿孔术后12例,腹膜炎剖腹探查术后7例,妇科手术1例。
1.2 临床特点
(1)发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多数出现在术后1~3周的时间内,发病前曾有术后肠蠕动恢复,并有肛门排气或排便。(2)轻度或重度腹胀、腹痛轻,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仅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腹部可有轻压痛,腹肌紧张以及反跳痛不明显。(3)肠鸣音减弱、稀少或消失,少部分病例腹部可闻及高调肠鸣音或出现气过水声。(4)X线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见肠腔扩张,小肠有多处不同程度积气、积液,立位腹部平片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液气平面。CT检查显示病变区有肠壁水肿增厚,界限不清。
1.3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的治疗方法基本相同,对照组40例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40例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经禁食、水,胃肠减压,肥皂水灌肠,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抑素和抗生素等保守治疗7~21d,进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已全部治愈。
2 结果
上述80例患者,发生梗阻时间在术后1~3周,平均9d。经综合治疗后,全部治愈,治愈时间为10~17d,平均12d。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照组有1例患者需要再次手术解除肠梗阻,经综合治疗后,上述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并发症,出院时全部恢复正常饮食,见表1。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及家属对炎性肠梗阻的认识及相关知识缺乏,焦虑状态明显,可影响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如术后早期恢复阶段出现肠梗阻,患者担心肠梗阻治疗病程长,进一步加重焦虑等情绪,因此,责任护士应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随时倾听患者的诉说,耐心进行健康宣教,告知炎性肠梗阻是功能性疾患,具有自限性,当今采用保守治疗,可使患者免遭再次手术的痛苦。积极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饮食护理
炎性肠梗阻确诊后,对照组按肠梗阻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要求禁食、禁水外,还要使用质地较柔软的硅胶胃管胃肠减压,护士必须密切关注胃管的插入深度,一般为60~70cm,及时冲洗胃管,每3h一次,保证通畅。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与肛门排气情况,护理过程中,对胃肠功能的变化应特别注意,如果患者的腹痛缓解,腹部变软,胃肠液减少,腹胀减轻、肠鸣音恢复正常、肛门开始恢复排气、排便,说明梗阻缓解,可停止减压。实行静脉完全胃肠外营养,至胃肠功能恢复良好后仍需严格限制进食类型1~2周,并做好胃管以及局部的消毒护理工作,防止并发症发生。在病程末期,胃肠道的蠕动功能慢慢恢复后,可早期给予适当的肠内营养支持,遵循速度由慢到快,浓度由低到高的原则。要严格控制饮食类型,少量多餐,开始时可先给予少量的流质饮食,待2d后,若无异常情况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由于手术创伤、刺激,胃肠消化能力弱,饮食切忌生、冷、硬、粘类食物,避免饮食不当加重病情,注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饭菜。
3.3 胃肠减压的护理
当患者确诊为炎性肠梗阻后,应立即给予禁食、禁水,胃肠减压。该病患者禁食时间长,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渴望进食,必须向患者说明禁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诫患者不要偷进饮食。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一般肠梗阻有所不同,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导致胃穿孔、肠瘘、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胃肠减压可有效地减少胃肠积液、积气,降低腹腔内压力较为明显,不仅可有效地防止肠壁穿孔和坏疽,还可有效地防止转变为绞窄性肠梗阻,且肠腔内容物逐渐减少,压力下降后肠壁水肿减轻,使梗阻自行缓解[2],因此,服用生理盐水,可使胃肠减压在不影响减压的同时将食物变稀。由于生理盐水是等渗溶液,它主动进入渗透压感受器且使其体积膨大,从而使肠管排空速度增加;进食生理盐水也可以对口腔、食管细菌起到一定的清洁作用,使患者口腔保持湿润舒适,对胃管外周也起到润滑作用,减轻对咽喉、食管及胃黏膜的刺激,由于生理盐水对胃壁的冲击力小,可避免对残胃癌胃漏,同时又消除了残端面水肿,促进创面愈合[3]。因此,早期带管不习惯的患者,可给予口腔护理,3d后可协助患者刷牙。胃肠减压价格低廉且操作方便,是临床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最佳办法。
3.4 灌肠、通便的护理
灌肠液用50%硫酸镁溶液30m L、甘油液60m L、温开水90m L混合在一起配置成1∶2∶3的混合液,行少量不保留灌肠,插入肛管10~15cm,缓慢注入,注入速度避免过快,以防刺激肠黏膜,嘱患者尽量保留溶液30~60min后在排便,以充分软化粪便,有利于积粪排出。
3.5 健康教育
嘱患者禁烟,术后要早期下床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配合医师合理用药,可减轻腹膜炎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保持畅通,防止腹腔引流管受压,同时限制饮食类型,延长进食时间,避免饮食结构不妥与过早进食导致疾病的出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腹胀,疼痛,排气排便等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
4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正规治疗。目前,多数学者主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宜行非手术治疗。理由是:腹部手术后都会发生腹腔内粘连,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在非手术治疗期间腹腔内广泛粘连,肠壁水肿,组织脆弱,易出血,无法分离,即使梗阻存在,早期再次手术也毫无作用,并且会使梗阻进一步加重。另外,由于该症多数出现在术后1~3周的时间内,此时的肠粘连与炎症都正处于较为严重的时期,且急诊手术难度大,梗阻部位很难确定,如果进行强行手术分离粘连,极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采取保守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逐渐发生恶化,腹痛腹胀加重,出现腹膜刺激征等,则应及时手术治疗。在腹部手术时应把握以下原则,术中尽量减少肠管的损伤,减少缺血组织存在;如必须分离肠管有广泛粘连,可喷洒抗炎防粘剂等;术后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异物,防止腹腔感染,积极防治腹腔炎症;适当延长高危人群术后的禁食时间,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护理工作中要注意配制好的全营养混合液,在室温下24h内理化性质无明显改变,应均匀输入。通过上述分析,对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白志芳,褚静茹,韩湘华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495-1496.
[2]王开兰.80例老年患者持续胃肠减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8,6(3):103.
腹部术后早期 第7篇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1]。手术切除是治疗食管癌的首要方法[2], 病人术后处于高分解和代谢紊乱状态, 常伴有低蛋白血症, 需要营养支持治疗[3]。肠内营养安全可靠、符合生理, 已逐步成为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 但因手术创伤和消化道重建等原因, 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期间, 病人常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并发症, 制约了肠内营养的实施, 延长了胃肠功能恢复, 进而影响病人术后恢复。为提高病人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性, 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 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术后给予腹部按摩, 以明确食管癌术后行腹部按摩的安全性和对胃肠功能恢复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 现将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6月—2016年6月, 选择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60例, 其中男41例, 女19例;年龄52岁~69岁 (57.8岁±7.6岁) 。所有病人均满足以下入选标准:经病理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年龄>18岁;营养风险筛查评分 (NRS 2002) 为≥3分;无高血压、糖尿病、肠道疾病者;术前检查肝肾功能均正常。剔除标准:行结肠代食管手术者;手术时间>3.5h者;术后并发出血者;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将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理分型、手术方式等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所有病人均同意参加本试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两组病人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根治术, 术中置鼻肠管 (复尔凯12#) 末端于十二指肠降部, 术后24h~48h予短肽型营养液 (纽迪希亚公司生产的百普力) 以营养泵泵入, 热量为125.5kJ~146.4kJ (30kcal~35kcal) / (kg·d) , 热量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常规护理并于术后6h给予腹部按摩, 具体方法:病人半卧位, 腹部放松。护士或家属用手掌大小鱼际紧贴腹部。先沿着脐周顺时针方向环形掌揉, 继而自右下腹相当于回盲部开始沿升、横、降结肠走向[4], 用力均匀, 以不引起病人疼痛不适为宜, 每次10 min~15 min, 每天3次, 连续5d。
1.3 评价方法
(1) 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肠内营养达到全量时间。 (2) 观察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潴留、便秘。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处理, 定性指标以例 (%) 表示, 两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独立均数比较采用成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食管癌病人因不同程度吞咽障碍、肿瘤消耗, 导致多数病人术前就已出现营养不良[5]。食管癌根治术后需禁食1周左右, 机体的分解代谢进一步增加, 蛋白质消耗加大。而营养不足是食管癌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6]。营养支持是食管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黏膜上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维持肠道机械、生物、免疫屏障的功能, 防止细菌移位[7], 是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研究表明, 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 能促进肠功能恢复, 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肠外营养, 并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后吻合口瘘等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8,9,10]。食管癌术后首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已经成为众多临床医生的共识。本研究两组病人均在术后24h~48h给予肠内营养, 而短肽型营养制剂适合胃肠道功能障碍者, 术后早期应用利于病人消化吸收。肠内营养虽简单易行, 但较常出现胃肠道并发症, 加之食管癌病人因手术创伤、食道重建、麻醉、伤口疼痛、水电解质紊乱等引起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下降, 使病人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下降, 易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潴留、便秘等并发症, 处理措施通常为减慢肠内营养输入速度, 病人难以达到喂养全量, 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甚至中断肠内营养改为全肠外营养, 影响了肠内营养的正常实施, 延长了病人肛门排气、胃管留置及住院时间, 给病人的生理、心理、经济带来了巨大负担。本研究观察组术后6h给予腹部按摩。因腹部按摩时严格按照结肠、直肠的解剖学特点进行, 按摩刺激增加了迷走神经的紧张性, 促进了胰岛素、胃泌素的分泌, 胃泌素能刺激肠蠕动[11], 并能加速病人的胃肠功能恢复, 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肠内营养达到全量时间较对照组均提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 使其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增加, 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 本研究观察组病人术后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潴留、便秘等并发症例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提前, 肠内营养短期内达到全量, 营养补充充分, 可提供病人高代谢状态下的营养需求, 并能早期拔除胃管, 及早解除病人生理上的不适感, 且较对照组提前经口进食, 在心理上又给予了病人满足感。腹部按摩操作过程易于学习, 经护士指导后家属和病人即能学会, 护士只需每日督促其执行即可, 减轻了护士工作压力,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仅仅施行腹部按摩不能完全实现其作用, 还需要配合执行肠内营养的规范化护理, 遵循速度由慢至快、容量由少至多的原则, 起始速度为30 mL/h, 如病人无不良反应, 速度逐日以20 mL/h递增, 并使用营养泵匀速泵入。食管癌病人术后施行规范护理的肠内营养期间给予腹部按摩安全可靠, 简便易行, 可促进病人胃肠功能恢复, 并降低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利于病人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期间行腹部按摩的安全性和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2016年6月选择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6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6h开始给予腹部按摩, 每次10min15min, 每天3次, 连续5d, 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肠内营养达到全量时间较对照组均提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病人术后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潴留、便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期间予以腹部按摩安全可靠, 简便易行, 可促进病人胃肠功能恢复, 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腹部皮瓣移植术的术后护理观察 第8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31-02
手是人类生活劳动的重要器官,致伤机会较多,各种原因造成的手部皮肤较大面积缺损,直接影响着术后效果及手功能的保存。腹部皮瓣移植术,因其手术简便,皮肤供给充分,疗效较满意,已成为手外科最常见的术式,而术后的护理工作对腹部皮瓣的成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腹部皮瓣移植术患者术后护理,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5~40岁。均为手背侧创面,腹部皮瓣最小7cm×7cm,最大面积20cm×20cm.
2 术前准备
2.1心理護理:手部外伤常导致骨关节及肌腱的损伤外露,病人担心残废,生活不能自理,会给家庭带来负担,故心理上产生恐惧、自卑、失望等。因此我们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El的、预后及注意事项。解除其焦虑不安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手部创面的止血:手外伤后出血多,应加压包扎止血。
2.3局部清洁工作:手部及供区的清洁工作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供区用5%肥皂水刷洗干净后,认真备皮,以防皮肤刮破,局部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巾包。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术后的病室安排 患者术后应安置在安静、清洁、通风的病室。室温保持在25 ℃左右,若在炎热的夏季,最好放置在距窗户近的床位,因通风较好,易使伤口干燥,不至于因局部出汗、潮湿引起伤口感染及皮肤接触面溃烂,凡腋下、手指间皮肤面互相接触处要用锦垫纱布隔开。
3.1.2 术后体位的护理 术后患者平卧3 d,仰卧为宜;患肢下垫薄枕,防止患肢担空过久产生疲劳及慢性牵拉,引起皮瓣疼痛、撕脱;双腿微屈,膝下垫软枕,以减轻腹部张力;嘱患者放松裤带,避免皮瓣受压,影响皮瓣血运。
3.1.3 术后的生活护理 由于固定患者的一切生活完全由护理人员帮助解决,尤其在患者起卧时,应扶助,避免患者自行用力,无意识的牵拉患手,引起疼痛、脱出。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关心患者的舒适与安全,同时注意健康指导,饮食要清淡而富于营养,由开始的半流质饮食再到固体食物,多食粗纤维易消化食物。因为长期卧床,患者排便习惯的改变,很易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故要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多吃香蕉、芹菜等水果和蔬菜。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腹泻。
3.2 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皮瓣的观察尤为重要,应从固定、渗血及血运几方面进行,皮瓣固定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由于皮瓣固定不牢,体位移动,可使蒂部扭转,妨碍血液循环,而推迟愈合的时间,甚至会使皮瓣失败,也可由于慢性牵拉将皮瓣撕脱。包扎过紧,可压迫皮瓣影响血运,故如有过松或过紧应及时调整;皮瓣渗血属异常情况时,有少量渗血时,可用沙袋压迫止血,如有大量渗血易使皮瓣变硬,压迫而致皮瓣坏死,应立即进行结扎处理;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术后6 h~8 h即应查看伤口血运,特别是术后1 d~2 d最重要;查看时要看皮瓣远端缝合部位有无蒂部反折、扭转、受压等,观察皮瓣皮肤的颜色、温度、返红试验、皮肤的弹性,如皮肤颜色红润,皮温正常,返红试验好,按之有弹性,说明血运好;如皮肤颜色苍白或青紫、皮温低、伤口敷料有渗出或异味,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3.3 术后的心理护理 患者因长期卧床和固定,易产生烦躁、焦虑情绪,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介绍成功手术的病例,介绍医生、护士的技术水平及科室的实力,同情理解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3.4 功能锻炼的指导 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术后1周,教会患者做患肢抬肩、抬肘活动,以防关节粘连、僵硬,影响功能;做运动时,嘱患者健手扶住患手皮瓣,动作要适度,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引起脱出,每日早晚各做一次。第二步,术后2周,鼓励患者下地活动,首先在室内活动,防止突然晕倒,可在床边做下肢、腰部及健侧上肢的活动,以增强身体机能,利于伤口愈合。第三步,术后3周,断蒂后指导患者做肩关节旋转、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运动、患手的被动活动;患手拆线后,可做患手的主动活动,如腕关节的光环运动,掌指及指间关节的用力握拳,用力伸直手指,拇指的对指练习,次数逐渐增加,以肌肉有酸痛感为度,每日早晚各练习一次;患手功能逐渐恢复后,为锻炼手指的协调性,尽快恢复手的灵活度,可用器具帮助练习,如手握橡皮圈、揉转石球等。
4 讨论
4.1 腹部皮瓣移植术术后护理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特别是术后护理效果的好坏,决定了手术的成功率。我们在患者术后的细心观察及护理中,能及时发现各种问题,不论是在患者的卧位、皮瓣的固定、渗血、血运等环节中有一项护理工作上的疏漏,都将导致手术的失败,尤其是后期功能锻炼的指导,对患手功能的恢复作用更大。因此,腹部皮瓣移植术的术后护理工作对巩固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腹部术后早期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10 月—2014 年10 月诊治的23 例术后早期炎性梗阻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22~75岁,平均43岁。腹部急诊手术10例,择期(限期)手术13例,排除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急性假性肠梗阻、胃扩张和胃瘫综合征。
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检查体征为腹部压痛、腹部包块或膨隆,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立体平片显示小肠有多处不同程度的积气、积液;B型超声波检查发现有明显肠腔积液和少量的腹腔积液。23 例患者均有早期肛门排气,停止胃肠减压进食后,再出现肠梗阻的病史。发生第2 次肠梗阻的时间为5~13d,平均8.3 d。
23 例患者中,原发病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8 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后6例;胃癌根治术后1例;胃穿孔修补术1 例;胃穿孔行一期胃大部切除术后1 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2例;结肠癌合并慢性不全性肠梗阻行结肠癌根治术后2 例;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行肠穿孔修补术后1 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后大血肿行血肿清除术后1例。
1.2 治疗方法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首先应采取保守疗法,腹部手术一旦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肠功能恢复一般需2~4周,期间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防止绞窄性肠梗阻发生。本组23 例患者中,21 例经过如下非手术保守治疗:(1)严格禁食、禁水,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2)全胃肠外营养,长期禁食、胃肠减压势必造成患者的营养状况恶化,应及早放置深静脉置管,进行正规的全胃肠外营养。(3)使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如醋酸奥曲肽注射液1毫升,每8小时肌注1次。(4)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特别注意钾离子、镁离子的补充。(5)及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通常用地塞米松5 毫升,每8 小时静注1 次,1 周后停药。(6)促进肠蠕动恢复,缓解腹部体征,但动力较差的患者可使用新斯的明促进肠胃蠕动。(7)根据病情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防止毒血症、对抗厌氧菌[2]。
其余2例患者中,1例因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并发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后第10 天出现肠梗阻,经保守治疗5 d不缓解,再次手术探查,术中发现小肠广泛黏连,以回肠为甚,肠壁水肿并少许渗出,经粘连松解后,腹部冲洗后关腹,术后10 d痊愈出院,而另1 例由院外转入,粘连性肠梗阻行粘连松解后,第13天出现肠梗阻并伴发热,经保守治疗3天后不缓解,再次行手术探查,探查进腹时见2处肠管破损,腹膜内广泛粘连,腹壁水肿,有炎性渗出,肠管间虽有界面但分离较困难,稍加分离即出血破损,经仔细分离勉强松解粘连成功,破损的肠管予以修补。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Epi Data3.1 进行数据双录入,并逻辑检错,采用spss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计数资料采用(%)描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 例患者中,21 例经过非手术保守治疗获痊愈,症状缓解时间仅用了4~7 d;其余2 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恢复较理想,未再出现肠梗阻。经非手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消瘦、发热、腹痛、腹泻、便血和腹部肿块的症状与表现都得以改善。手术解除了肠道梗阻;非手术矫正了肠梗阻引起的生理紊乱,减少和降低了死亡率,23例患者无1 例死亡;实验室检验指标中的血清磷酸盐、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和尿比重均恢复为正常值。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肠梗阻略有不同,后者包括肠麻脾、肠扭转、内疝、吻合口狭窄、肠套叠等机械因素所致的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病的机理较复杂,认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主要因腹部手术的创伤或炎症等因素,而导致腹壁广泛水肿以及炎性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粘连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2周,本组病例发生在术后5~13 d。分析总结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1)有明显的手术史及腹腔严重感染和较大创伤出血史;(2)这种肠梗阻多发生于5~13天,往往已排气、排梗,进食后再出现梗阻,且症状逐渐加重;(3)均有腹痛、腹胀,以腹胀尤为明显,且呈对称性,无肠性及蠕动波;(4)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很少闻及气过水声。(5)仅在切口周围有轻压痛,无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6)腹部X线立位检查;有多个平面,肠腔内有积液;(7)腹部B超检查:肠腔有积液和少量积气,腹腔少有积液、积气[3]。
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取合适的保守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缓解,但保守治疗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肠鸣音恢复程度及有无腹膜炎症来判断,排除绞窄性或机械性肠梗阻,以防止肠坏死、肠穿孔,不恰当的选择手术或贻误手术时机,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情复杂、治疗困难,肠功能恢复一般2~4周,由此,增加了患者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除积极全面的治疗外,如何避免和防范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就成为外科医师思考的重点课题。据目前所知的各种预防粘连的有效方法,主要是减少肠管损伤,如进腹前彻底洗手,以减少异物如滑石粉的带入;分离时锐性剥离,尽可能避免损伤肠管浆膜,避免肠管过久暴露腹腔外;创面仔细止血,减少术野的粗糙面;术终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减少异物及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残留腹腔;最后可应用生物复合物,如术尔泰等多糖类物质,以预防肠粘连的产生[4]。
总之,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应严密观察、精细操作、正确选择切口部位、加强心理护理,严格掌握第二次手术指征,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严重的并发症、后遗症和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摆脱疾病困扰。
参考文献
[1]张新耀.各种腹部外科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2):312-313.
[2]王永忠,谢召平,徐书楷.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保守治疗[J].中国医师杂志,2002(11):4-5.
[3]利军,郭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J].安徽医学,2002(6):15-16.
腹部术后早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