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危害范文
反应危害范文(精选4篇)
反应危害 第1篇
1 引起应激因素
1.1 饲养管理因素
包括监禁、密饲、捕捉、转移与运输、争斗、强制换羽 (绝食、绝水) 、限制饮水与摄料、不良饲料 (营养) 、免疫接种、切喙、去势、打耳号、断尾等。
1.2 环境因素
包括酷暑、严寒、强辐射、低气压、通风不良 (有毒有害气体、尘埃、湿气) 、强风与贼风、噪音等。
1.3 微生物感染
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及衣原体等。
2 应激的危害
2.1 生产性能降低
应激使机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分解代谢增强, 合成代谢降低, 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导致畜禽生长停滞、体重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
2.2 免疫力降低
动物受到应激源的刺激后, 体内抗体水平低下, 从而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
2.3 繁殖力下降
应激可使幼畜性腺发育不全, 成年畜性腺萎缩、性欲减退, 精子和卵子发育不良, 并可影响受精卵着床及胎儿发育, 造成早期吸收、流产、胎儿畸形或死胎。
2.4 畜产品品质降低
应激敏感动物在有应激源作用时, 不仅其生产性能降低, 还常发生生理病变, 从而影响畜产品品质。
3 防控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营养, 提高畜禽群均匀度。保持畜禽群的健康, 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口服补液盐、黄芪多糖等保健类药物, 对消除或缓解应激反应可起到很大作用。
3.1.2 改善饲养环境
改善畜禽饲养环境。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 饲养场地、圈舍及周围环境经常性清扫。制度化彻底消毒, 有效杀灭环境中病原微生物, 净化养殖环境, 提高畜禽群体健康状况, 免疫注射时可降低应激反应。
3.2 治疗措施
3.2.1 电解质类
应激会造成体内血液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在日粮或饮水中添加有利于恢复体内酸碱平衡, 从而改善应激下畜禽的生产性能。
3.2.1. 1 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是一种最常见的电解质添加剂和酸碱调节剂。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有助于加强机体的缓冲力, 提高血液pH值及碱贮。在饮水中添加0.1~0.2%碳酸氢钠, 能够缓解热应激。
3.2.1. 2 氯化钾
在炎热夏季, 日粮中添加60~80g氯化钾, 可使泌乳母牛直肠温度下降, 呼吸频率增快, 饮水量增加, 排尿增多, 从而改善热平衡, 使产奶量提高。
3.2.1. 3 氯化铵
氯化铵能降低家禽热应激时血液pH值, 减轻呼吸性碱中毒造成危害。
3.2.1. 4 其它矿物质
补充硒、镁、锌等可缓解应激。热天时饲喂1.5~1.6%的钾、0.45~0.60%的钠和0.25%的氯及0.35~0.40%的镁。
3.2.2 维生素类
3.2.2.1 VC
VC是抗应激剂。添加VC可以保证皮质激素的稳定分泌, 为散热提供足够的能量;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提高抗应激能力。
3.2.2.2 VE
在日粮中添加100~300mg/kg的VE均能改善家禽热应激的临床症状。
3.2.3 有机酸类
3.2.3. 1 延胡索酸
延胡索酸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加机体的抗应激能力。延胡索酸还有镇静作用, 能抑制中枢神经, 减少机体活动, 从而减少产热。
3.2.3. 2 柠檬酸
添加柠檬酸可以减缓蛋鸡热应激, 提高产蛋率和饲料报酬。
3.2.3. 3 琥珀酸盐
在肉鸡热应激期间于饲料中添加1~3%的琥珀酸盐有很好的抗应激效果, 同时补充VC100mg/kg, 则效果更好。
3.2.4 糖类
3.2.4. 1 葡萄糖
夏季在饮水中添加4%的葡萄糖水可缓热应激对血液性状的影响, 改善散热, 并能减少血液中有毒代谢物。
3.2.4. 2 低聚糖
在热应激期间肉鸡日粮中添中低聚糖能显著改善饲料利用率, 增加日增重和采食量。
3.2.5 抗生素类
3.2.5. 1 杆菌肽锌
在肉鸡日粮中添加50mg/kg杆菌肽锌均可提高热应激肉鸡的生产性能, 缓解热应激的不良影响。
3.2.5. 2 黄霉素
高温时, 饲料中添加黄霉素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 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
3.2.6 中草药类
反应危害 第2篇
1 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抗生素的滥用
实际上, 抗生素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及销售中已非常普遍。抗生素滥用, 不仅使医药费急剧上涨, 同时也给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 医疗中的“刘一瓶”现象并没有根本改观。进门诊, 先吊瓶。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 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 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 多因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而引起。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甚至于万古霉素都有失效的危险, 如果那样, 人类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可怕境地。
由此可看出, 合理安全用药不仅是医师、药师的问题, 还需要利益的再协调和职能部门及社会的齐抓共管, 完善机制, 才能得以实现。
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庞杂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
2.1.1 药物本身的作用:
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 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罗红霉素与复方甲氧那明 (阿斯美) 不能混用, 复方甲氧那明与罗红霉素合用, 罗红霉素可以使复方甲氧那明中的茶碱在血中的浓度升高3到10倍, 使血中茶碱清除率下降25%, 这样就增加了茶碱的毒性, 导致服用者茶碱中毒。这两种药物合用相应增强复方甲氧那明的毒副作用。
2.1.2 不良药理作用:比如有些药物长时间服用可能导致血清转氨酶升高, 溶血性贫血, 甚至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伪膜性结肠炎。
2.1.3 药品质量:生产过程中的不完善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 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2.2.1 性别:
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 其比率约为3: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 易发生不良反应。
2.2.2 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2.2.3 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 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2.3.1 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2.3.2 减药或停药:
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长期应用普奈洛尔, 或者阿替洛尔, 突然减药或停药可在2至8日内出现反跳性心动过速, 心绞痛严重发作或室性心律失常, 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
2.3.3 配伍禁忌:
药物间或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引起患者的脏器损伤, 甚至死亡。比如:乙醇会在体内代谢为乙醛, 乙醛转化为乙酸, 乙酸进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及水。双硫仑 (戒酒药) 的不良反应是抑制乙醛代谢为乙酸, 致使乙醛在肝脏内可以蓄积中毒, 而头孢拉定 (先锋6) 具有和双硫仑相似的作用, 所以用药后喝酒就会出现头晕, 恶心等症状, 严重的还会造成心梗, 休克乃至死亡。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 只是人体的耐药性和发生几率不同。此外, 患者认为中药的安全性比西药的安全性高, 没有或不良反应小, 这也是片面和不准确的。在日常销售和临床应用中, 中药的不良反应并不比西药少见。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点需要阐述:
3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3.1 超量使用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 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 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大方药的用量、病人超量服用。实际上, 由于超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3.2 个体差异
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 人体对药物的反应, 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
3.3 药物自身因素
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 不良反应出现较多, 如附子、川乌、等, 过量服用即可中毒。中成药的包装说明不明确, 中药被农药污染或变质, 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3.4 人为因素
如果药不对症, 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 对其药性不详, 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 或迷信偏方、秘方, 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 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 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 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3.5 剂型因素
中药组成成分复杂, , 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 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杂质过多常引起不良反应, 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
随着中药现代化以及与国际接轨, 新的中药制剂不断开发, 应用越来越广泛, 中药不良反应呈现上升趋势, 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和销售人员严格掌握药物的禁忌、适用范围以及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其安全性尤其应该得到重视。
4 结论
a.不要盲目迷信、贵药、新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 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 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 都是不恰当的。b.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 不能自行增加剂量, 对于中药, 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 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 应停药就诊, 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患者的是, 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 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 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 人们应遵循无病不随便用药, 有病要合理用药, 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从而让患者认知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徐年卉, 林国生, 付洁, 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2) :143-144.[1]徐年卉, 林国生, 付洁, 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2) :143-144.
[2]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 314.[2]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 314.
[3]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 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再版) , 103.[3]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 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再版) , 103.
[4]薛建来, 蔚红华.中药不良反应简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8) :2452.[4]薛建来, 蔚红华.中药不良反应简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8) :2452.
反应危害 第3篇
碱骨料反应是混凝土原材料中的水泥、骨料、外加剂、掺合料及拌和水中所含的碱与骨料中的活性成分发生反应,在混凝土浇注成型后逐渐进行,反应生成物吸水膨胀,使混凝土产生内部应力,在若干年(数年至一二十年)后导致混凝土结构开裂、上拱,最终造成混凝土工程的破坏。碱骨料反应不同于其他的混凝土病害,其开裂破坏是整体性的,且目前尚无有效的修补方法。由于碱骨料反应造成的混凝土开裂破坏难以被阻止,因而被称为混凝土的“癌症”。
在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特别强调了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明确提出限制混凝土的最大碱含量3.0 kg/m3,但新疆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至今大多并未严格执行此项规定。因此,在新疆建筑工程领域进行碱骨料反应的研究,明确是否存在发生碱骨料反应的工程隐患,防止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发生碱骨料反应而产生破坏,避免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混凝土工程发生碱骨料反应的条件
混凝土工程发生碱骨料反应,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
(1)混凝土中必须有相当数量的碱(钾、钠)。碱可以来自混凝土中的原材料,也可以是混凝土工程建成后由周围环境侵入的碱。
(2)混凝土中必须有相当数量的碱活性骨料。
(3)混凝土工程的使用环境必须有足够的湿度,空气中相对湿度必须>80 %或直接与水接触。如果在配制混凝土时其组成材料具备了前两个条件,则不论混凝土与高湿度空气或水接触的时间迟早,连续或不连续,反应产物就会膨胀,使混凝土内部受到膨胀压力,当内部膨胀压力大于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工程就会遭受损害。
2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1)水泥:
采用新疆西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西域牌”PO 42.5水泥,其化学成分和各项性能指标满足标准要求。
(2)砂、石:
在乌鲁木齐地区、库尔勒地区抽样获取。
2.2 试验方法
根据现行标准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和GB/T 146852001《建筑用卵石、碎石》的规定,骨料碱活性的检测步骤是:首先进行岩相分析,确定骨料是否含有硅酸类或碳酸盐类碱活性矿物,是否具有潜在的碱活性,如有,则须采用砂浆棒长度法或岩石柱法进一步检测其碱活性。检测方法是:根据活性矿物的种类(硅酸类),采用碱-硅酸反应法,即砂浆棒长度法进行检测。14 d龄期(不含2 d的成型时间)的砂浆棒膨胀率判定界限为0.10 %,如果砂浆棒14 d膨胀率>0.10 %,则可判定骨料为碱活性骨料。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碱骨料反应发生的条件和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我们对新疆南北疆有代表性的乌鲁木齐、库尔勒地区进行了混凝土骨料的碱活性、混凝土碱含量的研究。如果混凝土中的骨料具有碱活性、混凝土碱含量>3.0 kg/m3的限制要求,则混凝土工程存在着发生碱骨料反应的工程隐患。
3.1 乌鲁木齐地区骨料的碱活性研究
3.1.1 岩相分析
根据乌鲁木齐地区建筑用砂砾分布及基本地质特征和规范的取样要求,在乌拉泊、西山、头屯河、卡子湾等地区的砂场共计取砂、石样134个。
从取得的样品中,做切片200个,磨片200个进行岩相分析。岩相分析的结果表明,这4个地区建筑用砂石的矿物成分虽然不尽相同,但均以碱-硅酸活性的火山灰凝灰岩为主,其含量在70 %~85 %,还有少量的玉髓等碱-硅酸活性矿物,含量约5 %。未见有碱-碳酸盐活性矿物和碱-硅酸盐矿物。按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和GB/T 146852001《建筑用卵石、碎石》的规定,乌拉泊、西山、卡子湾和头屯河等地的砂石样品均含有较高比例的碱活性矿物,具有很高的潜在碱活性,需要采用砂浆棒法进一步检测,以确定其碱活性。
3.1.2 砂浆棒法检测
对取得的样品共制作了134组试件,采用快速碱-硅酸反应法测试,试验结果见图1至图4。
检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骨料砂浆棒的14 d膨胀率为0.104 %~0.321 %不等。碱活性分析的结论是:乌鲁木齐地区建筑用骨料判定为碱活性骨料。
3.2 库尔勒地区骨料的碱活性研究
3.2.1 岩相分析
根据库尔勒地区建筑用砂砾分布及基本地质特征和规范的取样要求,在库尔勒、和静等地的11个砂石料场共计取砂石样27个。
从取得的样品中,做切片180个,磨片180个进行岩相分析。岩相分析的结论是:9个试样所含碱活性矿物的比例较高,超过或接近规定的比例,具有潜在的碱活性,需要进一步检测以确定其碱活性。
3.2.2 砂浆棒法检测
对取得的样品共制作了27组试件,采用快速碱-硅酸反应法测试,试验结果见图5至图8。
在所检测的27组试样中,仅有库尔勒聚丰碎石场的2组测试数据14 d膨胀率<0.1 %,但也接近于0.1 %;其余25组试样的14 d膨胀率>0.1 %,其中有17组试样的14 d膨胀率>0.2 %。因此,库尔勒地区建筑用砂、石骨料应被判定为碱活性骨料,具有潜在的碱-硅酸反应危害。
3.3 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分析
按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当骨料具有较高的碱活性时,对于处于二类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工程,如果混凝土的碱含量>3kg/m3,便具备发生碱骨料反应的条件。因此,对混凝土组成材料的碱含量进行了分析。对建筑工程常用的水泥品种的碱含量检测结果见表1,按新疆地区建筑工程常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对混凝土碱含量的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混凝土中的碱含量绝大多数已超出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碱含量3.0 kg/m3的限制要求。
4 结论
对乌鲁木齐、库尔勒两地区建筑用骨料碱活性、混凝土碱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两地区建筑用砂石骨料均为碱活性骨料;按两地混凝土常用配合比计算,混凝土的碱含量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碱含量3.0 kg/m3的限值。对于处于二类环境中的绝大多数混凝土构筑物,已具备发生碱骨料反应的条件。因此,新疆地区存在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破坏的严重隐患,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摘要:对新疆地区建筑工程混凝土是否存在发生碱骨料反应的隐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和库尔勒两个有代表性的地区的建筑用砂石骨料均为碱活性骨料,混凝土的碱含量高于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碱含量3.0kg/m3的限值,已具备发生碱骨料反应的条件,存在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破坏的严重隐患,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耐久性,碱骨料反应
参考文献
[1]傅沛兴.碱-骨料反应———中国混凝土工程的一大隐患[J].建筑技术,1999(1):31-32.
[2]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3]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反应危害 第4篇
关键词:静电,杂质,丙烯分压,冷凝量,AL∕SI,波动
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美国陶氏化学的Uni-pol气相流化床聚丙烯工艺,该工艺在冷凝模式下操作,主催化剂为高效载体催化剂,经三乙基铝活化后,形成三价钛活性中心,引发丙烯聚合反应,靠SCA调整等规度生产合格产品。但毒物能占据活性中心,使主催化剂催化剂失活[1],消耗助催化剂T2和SCA引起反应活性波动,产生静电;气体高速流动、聚丙烯颗粒循环运动,所有这些都产生静电,在流化床中有两种接触,即粒-粒接触(摩擦起电)和颗粒-器壁接触(接触起电);而静电在反应器中会产生局部热点,使丙烯在反应中产生块料、片料,如果反应器中静电不及时消除,块料、片料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会导致反应器床层流化波不好,严重会导致反应爆聚而造成重大损失。原料不纯、冷凝量动、丙烯分压波动、T2及/或SCA加入量不足(或铝硅比/铝钛比不合适)、反应器床层温度波动频繁、C3分压或反应器总压不合适或波动等工况也能引起丙烯聚合反应中静电波动。
本文浅析了反应中静电波动的种种原因,以及反应中静电波动的应对方法。
1 反应中静电波动的原因
1.1 原料不纯
上游供给的氢气﹑丙烯﹑氮气中可能携带反应毒物:氧﹑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羰基硫﹑羰基镍、乙烷﹑硫醇和其他极性杂质等。有些杂质可与T2反应产生静电,反应的副产品可引起静电的增加。水通常产生负静电荷;氧气,甲醇,氨和乙醇通常产生正静电荷。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产生静电。
杂质进入反应器会使催化剂活性失去或减弱[2],从而造成装置产能下降,聚丙烯细粉含量升高,反应器内静电超标,进而导致反应器内产生片料,挂壁料等,造成分布板压差过高、聚丙烯粉料出料系统堵塞,甚至使装置停车。
开车时反应器装填的种子料变质,即种子料氧化﹑携带杂质,结块或结片。
1.2 冷凝量不足
(1)C3总压不足。
(2)反应温度过高,则C3汽化过多,没有足够液相保证冷凝量。
(3)反应器总压过低。
(4)循环气速过高,导致床层过流化液相不能存留在反应器底层。
冷凝模式下操作,液相可以较好消除带走静电,避免静电吸附导致反应床层局部热量无法消除,而使粉料熔融,产生产生块料、片料等。
1.3 T2或SCA加入量不足
T2不但是主催化剂的活化剂,它还可以与杂质氧气、乙烷、硫化氢、羰基硫、硫醇、水和其他极性杂质反应除掉毒物。
SCA作为聚丙烯产品等规度的调节剂,若其加入量不足,则可能会产出低等规的粘料,堵塞反应器及后续设备。SCA在一定程度可以消除静电。
1.4 主催化剂破碎
美国陶氏化学的Uni-pol气相流化床聚丙烯工艺,该工艺使用的主催化剂为高效载体催化剂,它主要由Ticl4、Mgcl2、路易斯碱组成,载体Mgcl2呈球形孔状,Ticl4经过特殊处理吸附在球形孔状Mgcl2载体内部及表面。Ticl4由TEAL还原成Ticl3并形成活性中心与丙烯在球形孔状催化剂内部及表面反应,产物呈球形。催化剂如果破碎,产品生成细粉较多,粒-粒接触(摩擦起电)和颗粒-器壁接触(接触起电)产生静电多,且细粉在电场下易聚集,不利于静电热量撤除产生局部热点,使丙烯在反应中产生块料、片料,造成不良后果。
1.5 循环气速
循环气速与床重匹配不好,即循环气速过大或过小,从而导致床层过流化或流化不足。循环气速过大:粒-粒接触(摩擦起电)和颗粒-器壁接触(接触起电)产生静电多;循环气速过小:不利于静电扩散撤除。
1.6 接地线连接不好
反应器中产生的静电主要靠器壁导出,如果接地线连接不好,会导致静电不能快速彻底导出,进而导致反应器中静电聚集,粉料抱团产生热点﹑熔融﹑结块,影响流化状态,使反应状况恶化。
2 存在的问题
2.1 杂质问题
当原料中杂质超标时,静电量会突然增加,催化剂失活[3],进而导致反应波动。紧急的处理方法是加大助催化剂三乙基铝进料量消除杂质,来维持装置反应稳定。UNIPOL聚丙烯工艺SHAC催化剂对杂质的敏感性非常高,通常几ppm杂质即可打破反应平衡,产生大量静电,进而造成反应状况恶化。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工艺手段进行调整,结合各系统在线分析仪分析数据,判断杂质来源,解决原料杂质问题。
2.2 主催化剂异常
不同的主催化剂﹑T2和SCA,它们对反应的影响差距较大,操作参数﹑反应状况也是不一样;生产中频繁切换牌号或者更换主催化剂﹑T2和SCA会导致操作不稳;主催化剂结构不合理﹑铝硅比/铝钛比不当都会导致反应器中静电异常聚集;不同催化剂厂家使用的原料来源不同,存放条件和在使用前需求的滚动时间不同;厂家提供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差异,切剂过程中易出现异常,静电聚集,反应失控。
2.3 种子料异常
若静电波动是由于种子料氧化﹑携带杂质,结块或结片造成的,反应器内的工况已经十分恶劣。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分布板差压增大或过小;循环气冷却器E-4002工艺介质进出口压差增大;上部流化密度减小,下部流化密度异常增大;细粉含量多;反应器床层温度及壁温异常波动;出料系统填充效率下降﹑缩径堵塞。
3 处理方法
3.1 毒物影响
静电波动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毒物对聚合反应的负面影响:第一,加大丙烯精制塔的塔顶排放;第二,增大反应器排放,降低反应器中的毒物积累;第三,加大三乙基铝注入量,让T2和毒物进行反应;第四,PDS输送协助气由回收轻组份改为循环气;第五,回收系统排火炬火炬。
采取上述措施后,反应可以暂时有所恢复,但会增大单耗,故应及时找出毒物来源。排查方如下。
(1)新鲜丙烯:(1)查看丙烯精制系统在线色谱分析仪数据,有无杂质超标。(2)丙烯干燥塔切至备用塔,若反应状况有所好转,则丙烯中水含量超标。(3)联系分析人员采样分析杂质含量。(4)联系上游装置切丙烯罐,若反应状况好转,说明该罐丙烯毒物超标。
(2)回收丙烯:将回收塔丙烯和E-5230液相隔离,若反应好转则回收丙烯中毒物超标。
(3)氮气:切断去反应器的高压精制氮气,若反应状况好转,说明氮气中毒物超标。
(4)氢气:我装置和PE装置共用一套氢气精制系统,若我装置和PE反应一起波动,说明氢气中毒物超标。
(5)主催化剂和SCA在卸料时将毒物带进系统,切至备用系统,若反应情况好转,则说明催化剂﹑SCA中毒物超标。
(6)换热器泄漏,循环水渗入工艺侧。
3.2 种子料异常
若判断为种子料氧化﹑携带杂质,结块或结片造成的,应视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调整。
(1)适当调整循环气压缩机导叶开度以及丙烯分压、反应器总压、反应温度等参数,使冷凝量加大,可以最大限度的抑制静电产生。
(2)监控PDS出料,加强采样,密切观察反应器内结片/块情况。
(3)若反应器内部状况恶劣,停车更换种子料。
4 结论
(1)严格控制丙烯总压,因主催化剂反应较慢,可优先调整丙烯进料量控制。如在丙烯分压下降较快,床温上升的情况下易出现反应失控,加大丙烯进料可以有效控制床层温度。
(2)发现静电异常,及时排查原料中毒物是否超标。
(3)定期再生原料精制床层。
(4)密切监控反应器壁温,若有两点以上温度异常上升,及时抑制一下床温,避免反应失控。
(5)严格控制丙烷含量和冷凝量。
(6)严格把控主催化剂质量;控制好滚动时间,避免载体遭到二次破坏或滚动时间不足。
(7)种子料定期更换新料,加强日常巡检、采样,尤其是在停车检修期间保证种子料仓的氮封。
5 结束语
聚合反应的核心是催化剂,静电是反应主催化剂状况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装置的实际生产中,要严密监控反应静电波动情况,静电波动时,应及时排查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处理问题,从而实现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
参考文献
[1]洪定一.聚丙烯-原理、工艺与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2]佛明义.催化剂作用原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反应危害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