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精选8篇)
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第1篇
人民医院
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一、医务科设专人负责全院报告卡的收集、登记、上报、质量控制等工作。并负责查重、完善上报信息。对更正报告,应立即在原报告卡上做相应信息的更新或补充,在“全院肿瘤登记册”上进行登记,已死亡的病例应填入死亡日期并抽出另行存放。
二、肿瘤报告执行首诊负责制,各临床、医技科室在发现新诊断的肿瘤病例时,首诊医师应立即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并上报。
三、住院医师如发现门诊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未报告者应立即补报。对住院后才确诊的肿瘤病例及时填写报告卡上报。
四、若发现报告有误,需要更正时,应按新的诊断另行填写更正报告。
五、医务科负责肿瘤报告人员应定期查阅归档病历,以发现在住院部漏报的病例,并及时督促补报。
六、医务科负责定期对病理、检验、放射、超声波、等诊断部门的诊疗信息进行核查,防止门诊病例漏报。
七、科室施行科主任负责制,责任到人,每月在科主任例会上通报漏报病例的科室,并对责任科室主任及主管医医师进行诫勉谈话,如同一医师出现第二次漏报,经查实后,给予科室每例30元经济处罚。
八、肿瘤报告工作人员,负责每季度将肿瘤患者信息上报至县疾控部门。
医务科
2014年5月10日
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第2篇
肿瘤登记报告是一项按一定的组织系统,经常性地搜集、贮存、整理、统计分析,并评价肿瘤发病、死亡和生存资料的统计制度。肿瘤登记报告作为肿瘤防治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探索肿瘤病因及其流行规律,制定和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一、登记报告
(一)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淮南市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报告人:执行职务的所有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报告范围
本市辖区内的常住人口(本市居住6个月以上),符合下述条件的,均需填写“淮南市肿瘤病例报告卡”:
1.在门诊、住院诊治时,经本院临床诊断及通过生化、病理、CT、B超、内窥镜、手术、尸检等检查手段确诊的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患者。
2.既往已确诊或在外地诊断后首次来本医疗机构复诊和治疗的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病例。
(三)报告内容
按照“淮南市肿瘤病例报告卡”(以下简称“报告卡”,详见附件3),填报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肿瘤诊治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
1.肿瘤患者一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电话、身份证号等。2.肿瘤患者疾病信息:如诊断、病理类型、诊断依据等。3.肿瘤患者死亡信息:如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等。4.填报人员信息。
肿瘤分类编码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第十次修订本),并同时使用ICD-O进行编码。编码由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统一填写。
(四)报告流程
1.医院门诊部、住院部、肿瘤诊断相关科室(病理、检验、内窥镜、放射、超声波、同位素)的医生对当日发现的肿瘤病例(在报告范围内的),及时填写肿瘤报告卡,并在患者病历上注明“肿瘤已报”。
相关各科设专人负责每日肿瘤报告卡的收集、整理和质量检查,登记后交院内分管肿瘤报告工作的科室。
本单位肿瘤登记报告管理科室接到肿瘤报告卡后,在《恶性肿瘤登记簿》上进行登记,同时将登记数据录入电脑数据库中(如:Excel表格等),经质量审核、院内查重并剔除重卡后,于每月10日前将上一个月的肿瘤卡片集中报送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新农合报销或日常诊疗等工作过程中发现的肿瘤病例(在报告范围内的),经核实患者的基本情况后,在《恶性肿瘤登记簿》上进行登记,同时将登记数据录入电脑数据库中(如:Excel表格等),并填写《淮南市肿瘤病例报告卡》,进行质量审核并查重后,于每月10日前逐级将上一个月的肿瘤卡片报送至所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各县、区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每月报送的肿瘤报告资料,首先剔除非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除外)和非本辖区常住户口病例,然后进行逐例、逐项地审核、查重、编码与录入计算机。对上述过程中发现的肿瘤报告资料中的缺项、漏项、逻辑错误等,要及时与填报单位进行核对、补填或更正。
二、登记报告资料的管理
(一)审核
医疗机构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的管理人员对收到的肿瘤发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二)订正
医疗机构发现报告病例诊断需变更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重新填写恶性肿瘤发病报告卡,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三)查重、补漏
各医疗机构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对报告病例资料进行查重。各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院内自查,对发现本内漏报的恶性肿瘤病例,应及时登记并补报。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将从死因监测系统获得的恶性肿瘤死亡病例资料与肿瘤发病报告资料进行核对,并确认肿瘤病例的生存状况。如发现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但无肿瘤发病报告卡的,应及时反馈就诊医院或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查阅病例或访问死者家属获取相关资料,补报肿瘤卡。
(四)资料保存
1.《肿瘤报告卡》由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录入的电子文档应分别保存在不同的介质或者电脑中。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恶性肿瘤病例报告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三、组织实施
(一)卫生行政部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将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纳入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任务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的考核内容,并加强管理。
(二)医疗机构
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第3篇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肿瘤登记系统,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培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自主创新要求的提高,兼具临床工作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口腔临床医学人才更符合未来医院发展的需要。2015年北京市临床型研究生学位教育正式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使通过临床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均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阶段合格证书。在临床评价指标已经量化的前提下,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评价将更加着重其科研素质和能力,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科研能力,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良好的科研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医生本人未来的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1993年开始正式招收口腔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年来形成了完整的培养考核机制[1,2]。2014年起,作者所在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要求部分本专业本-硕连读生参加 “基于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登记系统的前瞻性、观察性、 实效研究”,通过对其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口腔颌面肿瘤学等相关内容重点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口腔颌面肿瘤学知识点及提取临床科研数据的能力,这些研究生在当年的年度考核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实施方案
研究对象的分组。将我校2009级和2010级七年制口腔医学本-硕连读生作为研究对象,共38人。其中2010级学生(共18名)除完成常规临床轮转外,还参与填报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登记系统,作为实验组; 2009级学生(共20人)仅完成常规临床轮转作为对照组。
口腔颌面肿瘤学相关基础知识培训。实验组学生接受为期1周的口腔颌面肿瘤学基础知识培训,具体包括:肿瘤病因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 基线资料构成比、肿瘤TNM分期、病理分级、生长方式、诊断、治疗原则、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使实验组学生在进入科研流程前能够复习并深入掌握口腔颌面肿瘤学相关知识。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登记系统流程培训。1临床科研基本概念培训:实验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1周的临床研究基本概念培训,选用参考书为《柳叶刀》临床研究基本概念 (王吉耀主 译,人民卫生 出版社,第1版),通过该培训使学生掌握临床研究基本要素和方法。2科研课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培训:实验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2周的研究者统一化培训,具体包括: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研究变量的分类和记录;CRF表填写要求; 变量录入数据库要求;数据库质量控制;术后随访要求;主要测量指标和结局指标的统计学分析。
效果评价。通过理论和技能考试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两部分考试总分值均为100分。理论考试试题是从试题库中按同一难度水平随机选取A、B卷,以客观题 (70%)为主;技能考试 主要包括 病案书写 规范 (40%)和临床思辨能力(60%)两个方面;通过文献检索能力(100分)进行科研能力评估。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理论、技能考试和文献检索能力成绩分别汇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两组学生基本情况比较。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学生在入学成绩(P=0.89)、性别(P=0.92)和平均年龄(P=0.45)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且口腔颌面肿瘤学理论课学时、课间实习和科室轮转时间相同。
实验组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明显 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82.5±9.3)分, 高于对照组学生的(76.4±7.9)分。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37)。实验组学生技能考试平均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85.1±6.6vs.75.2±7.5,P=0.000), 见表1。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86.2±3.6vs.67.4±5.2,P=0.000),见表1。且实验组学生在参加课题研究后,已经完成文献综述2篇,参与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并参加校级科研课题2项;而对照组学生在同一时点尚无科研成果。
3讨论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医学生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已成为医学教育的核心要求[3]。然而,在临床型本-硕连读生培养已经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情况下,临床轮转和考核任务繁重,很难有集中的时间专门进行科学研究,只有将科研平台有机地融入临床平台,使二者合二为一,才是对口腔颌面外科本-硕连读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最佳选择。
作者所在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开展的“基于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登记系统的前瞻性、观察性、实效研究”,目的是通过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基于中国人群的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数据库,为制定中国口腔癌的临床诊治规范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确定最佳的诊疗计划。该研究收集资料的程序贯穿患者病因、入院、诊断、治疗、出院后随访直至结局全过程,与临床诊疗过程高度一致,能及时、前瞻性地获得癌症患者的第一手医学记录和原始的病例资源,与回顾性研究相比,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且收集资料与临床实习过程同步进行,避免了临床科研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时间上冲突[4,5,6,7]。
通过参与这项肿瘤登记系统研究,使实验组学生对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因、构成比、原发灶部位确定、肿瘤生长方式、TNM分期、病理分级、影像学诊断和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一系列口腔颌面肿瘤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实验组学生在病例书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尤其在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专科检查上更加注重临床科研必须收集的重要信息的记录,在临床诊断上能够很好地运用国际TNM分类对肿瘤进行分期,并查阅文献提出较为合理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原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临床科研方法学,使实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实验组学生经常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来分析一种疾病的最佳诊疗方案,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这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又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了实验组学生对口腔颌面肿瘤学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其成绩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河南首发《肿瘤登记年报》 第4篇
数据——每小时27人患癌
《年报》显示,2010年,全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39.00/10万,平均每小时27人新发癌症。“每100个死亡的人中有23人因为癌症;而30多年前,每100个死亡的人中有10人因为癌症。”河南省肿瘤防治办公室研究员陆建邦说,这也就是说,在我省,每5人中就有1人可能会死于癌症。
死亡方面,《年报》显示,在我省,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53.65/10万。以此来推算,每年我省约有15.3万人被癌症夺去性命。其中,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是威胁河南省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
与全国恶性肿瘤发病趋势相比较,我省食管癌、女性乳腺癌所占恶性肿瘤发病比重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而结直肠癌发病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年龄——40岁是个分水岭
《年报》显示,全省肿瘤登记地区全部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在0~39岁年龄段组的,其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上组快速升高,城市地区85岁以上组发病率处于最高水平,而农村地区75岁以上组发病率处于最高水平,80岁以后发病率有所下降。城市和农村地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同时,《年报》显示,全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患者年龄分布,在45岁以前处于较低水平,50岁以上肿瘤患者男性死亡率有较大幅度升高,55岁以上女性患者死亡率开始有较大幅度升高,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肿瘤患者,均在85岁年龄组达到最高。
排名——肺癌成第一杀手
全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脑神经系统癌症、子宫体癌和白血病,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4.40%。
在男性中,癌症发病率第一位是肺癌,其次为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而对于女性来讲,全省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则是乳腺癌,其次为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
“肺癌已经超越胃癌,占据第一。”河南省肿瘤防治办公室研究员陆建邦说,这两年,我省肺癌发病率增长很快,主要“黑手”就是香烟,能占到八成原因。他说,郑州市人群吸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人群总吸烟率为37.15%,平均开始吸烟年龄不到22岁。
比较——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年报》显示,2010年全省肿瘤登记地区新发病例数为32942例,其中,男性18486例,女性14456例。癌症为何偏爱男性?陆建邦认为,目前原因并不十分清晰,一般认为,男性参加的社会活动和有不良生活习惯概率要比女性高,因此,患癌的风险也就高一些。
预防——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防癌
一、立即告别香烟
良好的生活方式能有效预防癌症,专家建议,立即告别香烟可降低患肺癌风险。吸烟主要引起肺癌、咽喉癌、口腔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大约有87%的肺癌是由吸烟或吸入二手烟引起的。
二、尽量少吃腌肉、烤肉
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硝酸盐进入人体后,最终会合成具有强烈致癌活性的亚硝胺,从而引发细胞癌变。此外,当肉食在煤火或炭火上熏烤时,会产生强致癌物,炸、煎的过程也可产生一种诱变剂,引起细胞癌变。专家建议,大家一定要健康烹饪,多吃新鲜肉或冷冻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多吃谷类食物。
三、别吃过咸食物、少饮酒
长期摄入高盐饮食可引起慢性胃炎,使胃酸分泌减少,促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高盐食物能促进胃酸分泌,腐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作用,从而使胃、食管黏膜易遭受致癌物的侵袭。此外,在男性中大约7%与女性中3%的癌症死亡与饮酒有关。其中,饮酒者得喉癌的危险是不饮者的10倍以上。
饮食——粗茶淡饭助防癌
南瓜
在某些国家它被誉为“神瓜”,因为它既可为粮,又可为菜。美国人在感恩节都要吃南瓜,以表示对南瓜的谢意。但是,在我国,现已很少种植。
南瓜可预防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对癌症预防有很好的效果,南瓜维生素A的含量之高,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另外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钙质和纤维素,还含有抑制致癌物色氨酸-P的不明成分。
苦瓜
苦瓜在民间受到的待遇两极分化严重,不少人很“好”这一口,也有人对其敬而远之。但真正给它“好身份”的却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他称其为“一等瓜”,是不可多得的抗癌瓜。
西医更证明,苦瓜的抗癌功效来自一种类奎宁蛋白,它是一种能激活免疫细胞的活性蛋白,通过免疫细胞做“二传手”,将癌细胞或其他不正常的细胞杀掉。苦瓜种子中含有一种蛋白抑制剂,能抑制肿瘤细胞分泌蛋白,从而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海带
海带中药名为“昆布”,可预防乳腺癌和甲状腺肿瘤。海带富含碘,能防“大脖子”病在中国已经妇孺皆知,实际上,海带还有其他诸多“本领”,它含的海藻酸钠与具致癌作用的锶、镉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并将它们排出体外﹔海带可选择性杀灭或抑制肠道内能够产生致癌物的细菌,所含的纤维还能促进胆汁酸和胆固醇的排出﹔海带提取物对各种癌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
地瓜
小时候冬天捧着香喷喷的烤红薯边暖手边解馋的日子已经淡出不少年轻人的记忆,过去走街串巷的卖烤红薯摊现在几乎无迹可寻,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有调查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不少人已不再食用地瓜。
nlc202309032208
地瓜别名甘薯、红薯、白薯,被认为是祛病延年、减肥保健的绝佳食品。其实地瓜也有强大的防癌功能。最近科技人员在地瓜中发现了一种去氢表雄酮的物质,它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
茄子
中药许多方剂及民间验方中,时常使用“秋后老茄子”、“霜打茄子”。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茄子具有抗癌功能。曾有试验从茄子中提取的一种无毒物质,用于治疗胃癌、宫颈癌等收到良效。另外,茄子中含有龙葵碱、葫芦素、水苏碱、胆碱、等多种生物碱物质,其中龙葵碱、葫芦素被证实具有抗癌能力,茄花、茄蒂、茄根、茄汁皆为良药,古代就有秋茄根治疗肿瘤的记载。
茄子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除维生素A、维生素C偏低外,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几乎跟西红柿差不多,而蛋白质和钙甚至比西红柿高3倍。
麦麸
别名麸子,小麦磨粉时脱下的种皮,用作饲料,不食用。用麦麸喂牲口,皮肤红润,毛发油亮,极显健康状,现麦麸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健康,西方不少机构号召人们吃全谷食物、全麦食物。全麦食物即把小麦全粒磨成面粉不再分出麦麸,用这种粉制成的食品。
麦麸是小麦主要营养成分的“仓库”,B族维生素、硒、镁等矿物质及纤维素几乎都集中在它身上。它能预防并治疗结直肠癌、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便秘、痔疮等。因此,不少专家认为,麦麸是最好的防癌食物纤维。
萝卜
萝卜别名莱菔,品种多,皆为抗癌能手,所以有农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一生不用跑药堂”以及“十月萝卜水人参”之说。荷兰人定胡萝卜为“国菜”,日本、美国认为它是根茎类蔬菜中的“健康保护神”。
萝卜具抗癌、宽胸、化痰、利尿之功能。萝卜中含有多种?能消除亚硝胺的致癌作用,其中的本质素能刺激肌体免疫力,提高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其吞噬杀灭癌细胞的能力。萝卜的辣味来自芥子油,它可刺激肠蠕动,促进致癌物的排除,萝卜中还含有许多抑制致突变活性的不明成分。萝卜中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梨高出8~10倍。而胡萝卜因含丰富的胡萝卜素,也具有极好的防癌作用。
猕猴桃
棕色,形似土豆,其内碧绿如翡翠,甘酸可口,本是南方山区野果,现在已移栽到全国各地。其果实富含糖、蛋白质、类脂、维生素、有机酸及多种矿物质。维生素C含量居水果之冠,每100克果子含200毫克,几乎是柑橘的100倍,西红柿的30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维生素C片”,另外还含有丰富的具有保护血管功能的维生素P,其营养价值甚高。
——发现以下问题,及时就医
1.身体任何部位出现肿块,尤其是颈部、乳房和腹部等。
2.上腹持续性饱胀不适,食欲减退。
3.慢性溃疡,久治不愈。
4.吞咽不畅,下咽食物有阻塞感,尤其是咽后部闷胀或胸骨后有烧灼感。
5.长期吸烟,经久干咳或痰中带血,并伴有胸痛。
6.鼻血,尤其是中年人出现鼻塞,鼻涕带血,并伴有偏头疼。
7.大便形状及习惯改变,大便无明显原因带血。
8.阴道异常出血,白带增多。
9.不明原因消瘦,贫血。
10.黑痣或瘊疣在短期内突然变化,如增大或颜色加深。
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第5篇
新发肿瘤、脑卒中与心肌梗死病例登记
报告管理制度
1.本院临床医生及辖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是报告责任人,在日常诊疗或入户体检过程中,发现经临床或(和)病理检查确诊的新发肿瘤、脑卒中与心肌梗死患者,要认真填写相关报告卡,于每月25号前报送至卫生院防保科。
2.医院慢病科网络直报人员负责收集报告卡,进行逐一审核、补漏剔重,并在相关登记册上逐项登记;于次月3号前完成网络直报工作、15号前将纸质资料上报县疾控中心慢病科。
3.进行网络直报时,要按照“填卡说明”认真填写各项基本信息,尤其是新发肿瘤患者有病理学诊断结果的,必须填写完整。
4.若同一患者先后出现多种原发报告病种,则需分病种填报(即每病一卡);另外,若发现过去诊断有误需要更正时,应按新的诊断另行报告。
5.医院慢病科要加强相关病例的主动收集,通过联络街道民政办、派出所、计生办、医保所及村(居)委会等单位人员协作配合,开展漏报调查等途径,力争使辖区相关病种登记报告率达98%以上。
2014肿瘤登记报告工作计划 第6篇
肿瘤登记报告是了解人群肿瘤发病、患病、诊断、生存与死亡,分析人群肿瘤地域及时间分布,为肿瘤防治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的常规性监测工作。为更好的做好我镇肿瘤报告工作,特制订工作计划。
一、加强督导与培训
每年卫生院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全镇新发肿瘤报告的培训工作,加强肿瘤报告人员的工作能力。认真督导村卫生室及卫生院的报告质量,每半年一次,并纳入对村卫生室的考核。
二、基本工作及要求
1、收集本辖区内肿瘤新发确诊及死亡病例、填报相关报告卡。
2、做好肿瘤登记册的保存和数据的备份管理。
3、定期与公安、计生、民政、新农合等管理部门的出生、死亡及人口资料核对,发现漏报和错报及时组织进行入户调查,并按照程序进行补报和订正。
4、协助疾控中心完成肿瘤发病漏报调查,及时完成肿瘤病人随访工作。
填报要求:
1、在门诊、病房或通过健康体检、疾病普查等方式发现的,经临床CT/URI、B超/彩超等检查确诊的当年新发病例,均应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
2、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病例,若原发漏报应予补报,并需注明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
23、若同一患者先后出现两次原发癌,须分别填报。
4、每个肿瘤病例来本单位就诊时,不论已由外单位确诊或在诊治期间由本单位做出确诊,均需填报。
5、报告卡、登记册的填写应字迹清楚、内容完整、信息真实、无缺项和漏项。
三、目标
1、对新发肿瘤及时报告及时率大于98%,无漏报及错报。
2、认真填写肿瘤卡片,卡片完整率大于98%。
XX中心卫生院
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第7篇
林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本报告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分层因素,采用率、构成比、累积率等指标,分析了2015年林林县肿瘤发病和死亡水平、发病和死亡顺位。旨在了解林林县肿瘤发病和死亡的人群分布特征,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2015年林林县肿瘤发病粗率为71.56/10万(中标率45.96/10万),男性为78.94/10万(中标率51.54/10万),女性为64.22/10万(中标率40.84/10万)。累积率(0~74岁)为6.49%;年龄别发病率,分别在0~9岁,15~39岁、55~69岁年龄段呈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高峰出现在65岁-年龄组。肿瘤死亡粗率为33.99/10 万(男性43.06/10 万,女性24.97/10 万),中标率为19.74/10 万,世标率为25.74/10 万,累积率(0~74 岁)为2.96%;全肿瘤年龄别死亡率,0岁-组年龄段和5~39岁年龄段死亡率为0/10万,80岁-组年龄段死亡率最高,无明显死亡率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肿瘤发病第1 位的是肺癌,其次为乳腺癌、肝癌、膀胱癌和直肠癌,前10 位肿瘤占全部发病的77.50%;肿瘤死亡第1 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直肠癌和鼻咽癌,前10 位肿瘤占全部死亡的84.20%。分析发现,林林县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可能漏报严重;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全县居民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均无明显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肺癌是林林县居民肿瘤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林林县的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尚在起步阶段,建议进一步加强报告机制和网络建设,从多渠道获取数据,减少数据漏报;相关部门要整合多种资源,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创建健康环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实施癌症早诊早治和患者自我管理等多种方式防治癌症。
一、背景
目前,肿瘤已成为我县居民第四位死因,是城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对我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健康、卫生服务与经济负担造成极大影响。肿瘤预防与控制已成为我县卫生战略的重点,而肿瘤监测分析报告是我县制定肿瘤防治策略,制定科研方向的主要依据。
2015年死因监测数据显示癌症已经成为我县居民的第4位死因。为适应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我县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需求,我县于2013年始逐步建立了覆盖辖区全人群的肿瘤随访登记报告系统。为规范肿瘤随访登记报告工作,2013年下发了《林林县肿瘤登记报告实施方案》(水卫发[2015]34号文),并通过强化部门协作,建立与公安、医保/新农合、民政等部门配合协查的监测体系,报告质量逐年提高。
二、目的
建立健全符合我县社会经济水平的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反映我区居民肿瘤发病、死亡、生存状态,提供满足我区癌症防治需求的信息。目标如下:
(一)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进一步提高肿瘤登记的质量。
(二)掌握我区癌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三)掌握我区癌症负担情况和变化趋势。
三、登记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登记对象
林林县户籍居民中所有因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良性肿瘤(ICD10编码范围为C00-C97,D32-D33)发病和死亡的病例。
(二)登记内容
1.人口资料 包括辖区居民人口总数及其性别、年龄构成。
2.新发和死亡病例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居住地址、肿瘤名称、肿瘤具体部位(亚部位)、组织(细胞)学类型、诊断时分期、诊断日期、诊断单位、诊断依据,死亡日期等。
(三)资料来源
1、人口资料:来源于林林县统计局提供的人口资料。
2、新发和死亡病例资料:新发病例资料主要来源于3个渠道。(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院内就诊病例报告;(2)县-乡-村三级网络报告系统报告;(3)居民死因监测系统因肿瘤死亡报告病例。
(四)资料收集流程及步骤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辖区内的所有医疗机构对就诊(住院、门诊或体检病人)的肿瘤病例,由接诊医生填写《肿瘤登记报告卡》,汇总后统一送至林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县-乡-村三级网络报告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乡村医生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或其他日常工作中,对发现的肿瘤病例填写《肿瘤登记报告卡》,或核实上级部门认为需要核实的肿瘤病例信息填写《肿瘤登记报告卡》,汇总后统一报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专人收集村医报送的《肿瘤登记报告卡》,经初步查重和审核后定期报送林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卡片,退回填报人要求重新填报。(3)林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人收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送的《肿瘤登记报告卡》。
3、县级疾控中心:(1)收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送的《肿瘤登记报告卡》,对卡片进行审核、查重、编码和录入。(2)定期到医疗保险/新农合、派出所、殡仪火化等机构获取外地就诊肿瘤病例、死亡肿瘤病例等的信息,逐级反馈到肿瘤病例户籍所在的村/社区,要求村医核实后,补充填写《肿瘤登记报告卡》。
四、质量控制与评价
(一)质量控制方法
1.组织对辖区内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员的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培训,每季度一次。督导、质控和培训情况定期上报省级项目负责单位。
2.负责对收到的《报告卡》进行认真审核、编码,每季度核对《报告卡》的编码工作,及时汇总疑难编码病例,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讨论。每年对肿瘤系统中所有报告卡编码进行逻辑核对,及时发现存在的编码逻辑错误。要求编码准确率大于80%,编码逻辑错误率低于5%。
3.剔除重复卡,由专人负责重复卡处理工作。每半年对覆盖范围内的肿瘤信息进行核对查重,对诊断日期在6 个月内的可疑重复卡应及时处理,要求重复率低于2%。
4.定期进行肿瘤信息输入数量和质量的检查核对工作,报告卡的审核率为100%。录入及时率和正确率大于90%。对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应及时组织调查核实,进行补充或更正,并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5.定期与当地死因监测部门联系获取死亡病例信息,与肿瘤报告资料进行核对,对只有死亡卡而没有病例报告卡(即发病漏报)的病例应逐例调查,获得确切的肿瘤诊断日期,补充填写肿瘤发病卡。
6.肿瘤登记处应建立内部质控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肿瘤登记报告资料的质量管理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漏报调查工作。
(二)评价指标
从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与可比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使用如下指标进行评价:
(1)有完整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个案资料和完整的性别年龄别人口资料,且年度内肿瘤新发病率不低于160/10万,肿瘤死亡率不低于100/10万;
(2)病理组织学诊断(MV%或HV%)所占比例>66%;(3)仅有死医学证明书比例(DCO%)<15%;
(4)同期登记的全部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数之比(M/I)在0.6 到0.8 之间;
(5)部位不明所占百分比(UNK%)<5%;
(6)趋势稳定:同一地区恶性肿瘤的逐年发病死亡率基本稳定,不应出现骤升或骤降现象。
五、统计分析方法
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分层因素,采用率、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分别计算性别、年龄别发病(死亡)率,标化发病(死亡)率、构成比、累积发病(死亡)率。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和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采用201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采用Segi’s 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
(一)发病(死亡)率
(二)分类构成
(三)年龄别发病(死亡)率
(四)年龄调整发病(死亡)率或年龄标准化发病(死亡)率
本报告的中国标准人口是201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世界人口年龄使用Segi世界人口构成。
标化发病(死亡)率的计算(直接法): ①计算年龄组发病(死亡)率。
②以各年龄组发病(死亡)率乘以相应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百分比,得到各年龄组相应的分配发病(死亡)率。
③各年龄组的发病(死亡)率相加之和,即为标化发病(死亡)率。
(五)累积率
六、结果
(一)数据质量评价
1、人口数据质量评价
1.1 2015年林林县人口性别、年龄分布
2015年林林县总人口数102902人,男性为53777人,占总人口的52.27%,女性为49125人,占总人口数的47.77%,60岁及以上老年人11631人,占总人口数的11.32%。占具体见表1及图1
表1 林林县2015年分年龄段平均人口数
男性
分年龄组 0-1-2-3-4-总人口数 1355 1395 1293 1192 1168
男性人口数 719 727 684 626 605
男性人口比例(%)0.70 0.71 0.66 0.61 0.59
女性 女性人口数 636 668 609 566 563
女性人口比例(%)0.62 0.65 0.59 0.55 0.55 5-6-7-8-9-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及以上 合计 1275 1187 1120 1241 1762 7742 7691 9269 7450 7141 9495 8744 9844 4741 6166 3668 2808 2081 1526 983 565 102902
647 627 551 617 923 3954 4132 4701 3972 3705 5246 4686 5249 2511 3092 2025 1331 1071 738 440 198 53777
0.63 0.61 0.54 0.60 0.90 3.84 4.02 4.57 3.86 3.60 5.10 4.55 5.10 2.44 3.00 1.97 1.29 1.04 0.72 0.43 0.19 52.27
628 560 569 624 839 3788 3559 4568 3478 3436 4249 4058 4595 2230 3074 1643 1477 1010 788 543 367 49125
0.61 0.54 0.55 0.61 0.82 3.68 3.46 4.44 3.38 3.34 4.13 3.94 4.47 2.17 2.99 1.60 1.44 0.98 0.77 0.53 0.36 47.77 图1 2015年林林县人口金字塔
1.2人口数据评价 林林县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拟合优度检验无差异。具体见表2。
表2 2015年林林县人口年龄结构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
年龄结构拟合优度检验
年龄组 样本(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
6.22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4 合计 全 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55 4.36 7.26 2.55
样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男性 全国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
女性
样本 全国
错误!未找
到引用
源。)6.19 6.55 7.71 7.24 9.3 7.08
6.99 8.65 8.26 9.35 4.54 6.26
5.20 4.04 6.95 2.31 9.97 1.44 8.33 2.86 7.74 1.42 9.52 3.98 10.29 4.70 8.80 2.49 6.47 1.00 6.90 0.87 5.06 1.67 3.70 0.14
6.25 5.88 4.67 6.26 7.54 2.80 7.35 10.21 1.75 7.68 8.26 2.51 8.74 7.49 1.43 7.39 9.41 3.63 7.52 10.09 1.59 7.47 8.29 2.68 9.01 7.61 1.42 7.24 9.46 3.80 6.94 10.25 4.67 9.23 8.78 2.17 8.5 6.54 0.93
6.89 10.21 4.65 9.76 8.77 1.89 8.71 6.60 0.87 9.76 6.86 0.68 4.67 5.12 1.61 5.75 3.76 0.26 9.57 6.88 0.76 4.61 5.09 1.63 5.99 3.73 0.20 60~ 65~ 70~ 75~ 80~ 85~
23.56 3.36 0.81 2.73 2.80 0.79 2.02 2.06 0.58 1.48 1.28 0.26 0.96 0.64 0.05 0.55 0.32 0.01
3.77 3.39 0.72 2.48 2.74 0.88 1.99 1.94 0.50 1.37 1.12 0.19 0.82 0.50 0.02 0.37 0.21 0.00
23.34 3.01 2.06 1.6 1.11 0.75
23.33 0.91 2.86 0.72 2.18 0.66 1.45 0.33 0.79 0.09 0.44 0.02 χ=6.20 P值>0.05 χ=6.36 P值>0.05 χ=6.41 P值>0.05
2、发病和死亡资料评价 2.1 完整性和覆盖率
2015年林林县报告新发肿瘤病例120例,死亡肿瘤病例57例。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分别为71.56/10万和33.99/10万。死亡发病比(M/I)为4.8。
肿瘤登记覆盖全县范围覆盖,覆盖率100%,林林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2家,其中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36家,包括5家县直医疗卫生单位、3家镇卫生院和28家村卫生所(室);有个体诊所16家、民营医院4家、股份制医院1家。2.2 准确性与可比性
160例新发病例中,20例经病理诊断,病例诊断率(MV%)为12.2%;仅有医学死亡证明书3例,仅有医学死亡证明书比例(DCO%)为1.8%;部位不明12例,部位不明比例(UNK%)为7.3%。质量控制指标达标情况详见表3.表3 2015年林林县肿瘤登记报告发病与死亡资料质量控制指标达标情况一览表
评价指标 发病率 死亡率 M/I 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 MV% DCO% UNK%
指标值 155.49/10万
33.99/105 4.8 12.2% 1.8% 7.3%
参考标准 ≥160/10万 ≥100/10万 0.6~0.8 100% ≥66% <15% <5%
是否达标 否 否 否 是 否 是 否
(二)全部肿瘤
1.全部肿瘤分性别发病情况
林林县2015年报告新发肿瘤病例164例,错误报告四例。有效病例160例,其中男性81例,占50.60%,女性79例,占49.38%。全县肿瘤发病粗率为155.49/10万(中标率104.7/10万),男性为160.81/10万(中标率103.94/10万),女性为64.22/10万(中标率106.57/10万).累积率(0~74岁)为17.05%(表4)。
表4 林林县全部肿瘤发病主要指标(1/10万)
性别 发病数 粗率 合计 160 男性 女性 81 79 155.49 150.62 160.81
中国人口标化率
104.7 103.94 106.57
世界人口标化率 累积率(0~74岁)(%)
1380.63 122.61 130.69
15.57 16.42 17.05
2.全部肿瘤年龄别发病率
全县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分别在0~9岁,15~39岁、55~69岁年龄段呈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高峰出现在70岁年龄组。分别在15岁年龄组、35岁年龄组、75出现发病率回落的情况。(表5,图1)。
表5 林林县肿瘤年龄别发病率(1/10万)
年龄组(岁)
0-
1-5-10-
合计
0 0 0 0
男性
0 0 0 26.4
女性
0 0 0 12.92 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 合计
0 21.27 0 107.96 38.12 64.02 209.56 199.12 355.76 444.44 826.45 1307.19 1084.01 454.55 0 150.62
0 21.89 28.75 29.1 23.53 147.86 217.63 269.06 260.25 791.24 677.05 792.08 888.32 736.65 544.96 160.81
0 21.58 13.42 70.02 31.6 102.93 213.33 232.02 308.14 599.78 747.86 1057.18 982.96 610.38 353.98 155.49
图1 林林县肿瘤年龄别发病率 3.全部肿瘤死亡情况
2015年林林县报告死亡病例57例,其中男性36 例,女性21 例。肿瘤死亡粗率为33.99/10 万(男性43.06/10 万,女性24.97/10 万),中标率19.74/10 万,世标率为25.74/10 万,累积率(0~74 岁)为2.96%(表4)。
表6 林林县全部肿瘤死亡主要指标
性别
合计 男性 女性 死亡数
36 21 粗率(1/105)
33.99 43.06 24.97
中国人口标化率
(1/105)19.74 25.36 13.98
世界人口标化率
(1/105)25.74 33.97 17.58
累积率(0~74岁)(%)
2.96 4.05 1.85 4.全部肿瘤年龄别死亡率
全部部肿瘤年龄别死亡率,0岁-组年龄段和5~39岁年龄段死亡率为0,80岁-组年龄段死亡率最高,无明显死亡率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表7,图2)。
表7 林林县肿瘤年龄别死亡率(1/10万)年龄组 0-1-5-
合计 0.00 13.97 0.00
男性 0.00 27.61 0.00
女性 0.00 0.00 0.00 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
0.00 0.00 0.00 0.00 0.00 20.49 11.06 42.39 40.95 158.52 104.56 36.70 166.71 141.60 176.83 131.84 7
0.00 0.00 0.00 0.00 0.00 13.85 21.86 59.58 62.57 184.0
127.68
36.67 282.0
0.00 0.00 0.00 0.00 0.00 26.94 0.00 24.63 20.11 132.7
80.32 36.72 48.26 208.22
162.47
62.11 193.99
333.89
0.00
图2 林林县肿瘤年龄别死亡率
(三)前十位肿瘤 1.前十位肿瘤发病情况
林林县肿瘤发病第1 位的是肺癌,其次为乳腺癌、肝癌、膀胱癌和直肠癌,前10 位肿瘤占全部发病的77.50%。男性发病第1 位为肺癌,其次为肝癌、膀胱癌、直肠癌和胆囊癌,男性前10 位肿瘤占全部发病的89.41%;女性发病第1位的为乳腺癌,其次为肺癌、直肠癌、宫颈癌和胆囊癌,女性前10 位肿瘤占全部发病的75.92%(表8)。
2.前十位肿瘤死亡情况
林林县肿瘤死亡第1 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直肠癌和鼻咽癌,前10 位肿瘤占全部死亡的84.20%。男性死亡第1 位为肺癌,其次为肝癌、直肠癌、胆囊癌和鼻咽癌,男性前10 位肿瘤占全部死亡的91.68%;女性死亡第1位肿瘤为肝癌,其次为胃癌、肺癌、乳腺癌和宫颈癌,女性前10 位肿瘤占全部死亡的90.46%(表9)。表8 林林县前10位肿瘤发病
合计
顺位 发部位
(1/105)
气管、支气管1 和肺 17.89
25.00
10.22
和肺
肝和肝内胆2 乳房 7.75
10.83
5.40
管
肝和肝内胆3 管 4 5 膀胱 直肠 4.77 4.77
6.67 6.67
2.87 2.41
直肠 胆囊 部位不明的6 胆囊 4.17
5.83
2.63
骨 白血病 部位不明的8 骨 9 10 甲状腺 2.39
3.33
1.34
鼻咽
2.39
3.03
2.39
暖巢 脑膜、脑、脊宫颈 2.39
3.33
1.38
结肠
2.39
3.03
1.47
髓
2.38
3.70
1.23
2.38
3.70
1.27 2.98
4.17
3.04
白血病
3.59
4.55
3.34
胰
2.38
3.70
1.03 2.98
4.17
2.36
淋巴瘤
3.59
4.55
2.04
肝和肝内胆管
2.38
3.70
1.42
4.78
6.06
5.42
甲状腺
3.57
5.56
1.85
4.78 4.78 5.37
7.50
2.92
膀胱
8.37
6.06 6.06
8.37
10.6
(%)
(1/105)
气管、支气管
27.51
10.6病
率
构成中
标
率
部位
(1/105)
成(%)
34.8
(1/105)
发
病
率
构
中
标
率
部位
(1/105)
成(%)
22.22
12.96
(1/105)
发
病
率
构
中
标
率
男性
女性
15.58 乳房 14.27 9.82
气管、支气管
4.41
和肺
8.32
5.04
5.07 直肠 4.76 7.41 2.78
2.20 3.33
宫颈 胆囊
4.76 3.57
7.41 5.56
2.79 1.91 表9 林林县前10位肿瘤死亡
合计 顺死亡位 部位
率(1/105)
(%)
气管、1 支气管和肺
肝和2 肝内胆管 6.56
9.30
8.77
8.77
51肝和肝
3.81
内胆管
1.35
直肠 胆囊 鼻咽
4.78
1.11
8.33
57.18
16.67
114.29
9.52
9.52
98.35
24.56
气管、5.00
支气管和肺
14.35
33.33
肝和肝
8.71
内胆管
5.95
3.81
23.67
成率(1/105)构
中标
部位
率(1/105)
(%)
死亡
成率(1/105)
男性
构
中标
部位
率(1/105)
(%)
死亡
成率(1/105)
女性
构
中标
3.93 胃 3.57 1.57
气管、2.24
支气管和肺
乳房 宫颈
2.38 3 胃 2.98 1.18 4 5 直肠 鼻咽 2.98 1.79
1.37 1.55
3.59 2.39
2.55 2.39
2.38 2.38
1.79 1.59
.26 6 胆囊 部位7 不明的骨 1.19
.51
3.51
3.51
1.75 1.79
5.26
31.28
胃 部位不
0.47
明的骨
神经和
0.89
结缔组织
前列腺
1.20 1.20 2.39
.56
5.56
2.78
2.78
2.78
2.78
1.09
鼻咽
1.19
.52
4.76
4.76
4.76
4.76
4.76
1.73
0.20 结肠 1.19 0.90 8 乳房 1.19 0.89 直肠 1.19 0.58 9 10 宫颈 1.19 0.79 1.20 0.67 胰 部位不
1.19 0.45 结肠 0.60 0.45 膀胱 1.20 0.75
明的骨
1.19 0.78
七、主要发现和建议
(一)主要发现
1、林林县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低,发病和死亡数据可能漏报严重。
2015年林林县报告新发肿瘤病例120例,死亡肿瘤病例57例。发病率(中标率)和死亡率(中标率)分别为71.56/10万和33.99/10万。死亡发病比(M/I)为4.8。远低于2010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报告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水平,恶性肿瘤是一系列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疾病,其发病和死亡在人群中具有一定规律性,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林林县肿瘤发病和死亡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林林县肿瘤发病与死亡数据可能漏报严重。
2、林林县居民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林林县男性肿瘤粗发病率为78.94/10万(中标率51.54/10万),女性为64.22/10万(中标率40.84/10万);男性肿瘤粗死亡率为43.06/10万(中标率25.36/10万),女性为24.97/10万(中标率13.98/10万)。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这与全国其它地方报道的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①肿瘤的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男性的生活方式不如女性健康,男性吸烟、喝酒、应酬过多以及生活压力过大,同时长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不仅会出现肥胖、高血压等,还会提高患癌几率;②男性患病后倾向于掩饰早期病症,患病后,男性就诊率低于女性;③男性忽视日常保健的情况非常普遍,如集体体检,男性参检率远低于女性。
3、林林县居民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均无明显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全县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分别在0~9岁,15~39岁、55~69岁年龄段呈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高峰出现在65岁-年龄组;而分别在10岁-年龄组、40岁-年龄组、50岁-年龄组、70岁-年龄组出现发病率回落的情况。年龄别死亡率,0岁-组年龄段和5~39岁年龄段死亡率为0,80岁-组年龄段死亡率最高,无明显死亡率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这与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在0~80岁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结论不相符。这可能与林林县肿瘤发病和死亡病例漏报较严重有关。
4、林林县肿瘤发病前5 位的依次是肺癌、乳腺癌、肝癌、膀胱癌和直肠癌;肿瘤死亡前5 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直肠癌和鼻咽癌。
报告结果显示:肺癌是林林县居民肿瘤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这与2010年全国和云南省的报道结果一致。而发病顺位居第3位和第5位的肝癌和直肠癌,死亡顺位居第2、第3和第4的肝癌、胃癌和直肠癌同样名列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前5位。
(二)建议
1、建议进一步加强报告机制和网络建设,从多渠道获取数据,减少漏报。
首先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开展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的重要性,确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做到多强调多过问多指导,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年度卫生考核指标。其次要多种方法结合,提高报告质量,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继续加强县、乡、村三级报告网络建设。严格按照《云南省肿瘤登记报告管理规范》要求定期保质保量逐级上报肿瘤登记报告卡。
2、要加强与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沟通合作,定期到医疗机构相关科室收集报告卡。医疗机构不配合的,项目点行政部门要帮助协调。
3、要定期到项目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城镇医保机构、殡葬部门等收集肿瘤病人线索,并及时分发给相关乡、村医生;乡、村医生要对肿瘤病人信息进行追踪核实后,补报肿瘤登记报告卡。
4、要通过加强督导培训、建立奖惩制度等方法进一步强化辖区内的医疗单位和乡、村医生对肿瘤登记工作的认识,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积极性。
2、整合多种资源,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创建健康环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实施癌症早诊早治和患者自我管理等多种方式防治癌症。
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第8篇
深圳市于1998年5月开始实施了恶性肿瘤的登记报告工作, 监测工作的开展给深圳提供了了解本市恶性肿瘤发病趋势的便利, 为了进一步探讨福田区恶性肿瘤的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 本文整理了福田区2005年至2009年恶性肿瘤的监测资料, 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规划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福田区肿瘤登记报告监测网络系统。收集了本区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由福田区各级医疗机构确诊后登记报告的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病例相关数据由专门管理人员录入到深圳市恶性肿瘤报病管理系统中。辖区人口资料来自于福田区统计局人口统计资料。
1.2 登记报告
按照深圳市卫生局关于《深圳市恶性肿瘤病例填报暂时方法》的要求, 福田区各报病单位对确诊的新发恶性肿瘤病例填报《深圳市恶性肿瘤病例报告卡》, 定期报送到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 形成本区恶性肿瘤报告网络。
1.3 监测方法
各报病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信息员负责各报病单位相关科室的病例收集、核实、汇总登记和上报工作, 并且每月按时向本区慢性病防治院报送;区慢性病防治院信息员负责本区所有病例的收集、核实、汇总和电脑录入到“深圳市恶性肿瘤病例报告卡”系统, 并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汇总。
1.4 肿瘤编码
本文所有病例均采用ICD-10作分类编码统计。
1.5 质量控制
各报病医疗机构按福田区制定的报病程序开展本机构自查工作, 防止漏报、错报、重报和迟报现象, 并且把自查工作纳入本机构的综合目标管理;市、区慢性病防治站定期对各报病单位进行恶性肿瘤报病督导, 及时反馈报病情况。
1.6 资料处理与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录入。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新发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等指标进行计算, 发病率的比较采用μ检验, 并采用卡方检验对各种人口学特征进行比较, 采用直线回归进行发病趋势分析。
2 结果
2.1 2005至2009年福田区恶性肿瘤发病趋势统计
从表1可看出, 深圳市福田区恶性肿瘤2005~2009年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123.16/10万上升到2009年的163.68/10万, 粗发病率增加了40.52/10万, 特别是2008年至2009年之间, 粗发病率增加了26.54/10万。其中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发病率较平衡, 而暂住人口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暂住人口,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μ=2.81, P<0.01) , 见表1及图1。
2.2 年龄、性别分布
从表2可见, 男女性各年龄组恶性肿瘤患病情况来看, 30~60岁间年龄段女性病例数明显高于男性病例数, 而60岁以后, 则正好相反。特别是在70~79岁, 男性病例数远远高于女性病例数。并对2005年到2009年五年的男女性恶性肿瘤按年龄分布进行比较, 发现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χ2=473.02, P<0.01) , 见表2。
从图2看, 5年间恶性肿瘤的发病主要集中在30~70岁, 20~30岁发病数也较多, 2005年~2009年间, 30~70岁年龄段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数占全年总数分别为77.23%、73.60%、73.76%、72.61%、87.64%。70岁以后恶性肿瘤发病例数有所下降, 到80岁以上则下降较明显, 而20岁以下年龄发病例数最低。同时可发现, 随着年代的推移, 30~39岁年龄段的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逐年上升的趋势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快, 提示恶性肿瘤发病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
2.3 2005至2009年福田区男女合计恶性肿瘤发病率、构成、顺位
2005~2009年福田区男女合计恶性肿瘤发病排在前十位的是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白血病、肝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甲状腺癌、食管癌;男性恶性肿瘤排在前十位的基本为肺癌、肝癌、胃癌、白血病、结、直肠癌、鼻咽癌、食管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女性恶性肿瘤排在前十位分别是宫颈癌、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白血病、胃癌、卵巢癌、直肠癌、肝癌或子宫颈癌。
从2005~2009年间, 肺癌发病比例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22%, 宫颈癌占10.86%, 乳腺癌占9.3%, 肝癌占7.6%, 胃癌占6.58%, 此五种癌症列为福田区恶性肿瘤的前五位。福田区前十位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1.67% (图3) 。以时间为自变量, 对5年男女合计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三位恶性肿瘤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粗发病率进行分析可见肺癌发病率 (P=0.241) 、乳腺癌发病率 (P=0.115) 未发现明显上升趋势, 而宫颈癌发病率 (P=0.026) 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以时间为自变量, 对5年男性前三位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粗发病率进行直线回归分析, 可见肺癌发病率 (P=0.831) 、肝癌发病率 (P=0.941) 及胃癌 (P=0.393) 未发现明显上升趋势, 男性主要恶性肿瘤5年来基本显稳定状态。
2.4 临场诊断依据
2005-2009年恶性肿瘤总体诊断依据以病理学诊断和仪器诊断为主, 分别占76.15%与18.15%, 二者相加构成比为94.30%。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 5年间病理诊断构成有稳步上升趋势, 病理学诊断与其他诊断相比, 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χ2=178.44, P<0.01) 。提示本文分析恶性肿瘤病例诊断明确程度高。
3 讨论
3.1 福田区2005~2009年男女合计恶性肿瘤发病分析
本文分析可见, 福田区5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23.16/10万~163.68/10万, 低于中国肿瘤登记处所分析的2004年恶性肿瘤发病率250.03/10万[4], 中国肿瘤登记处分析资料所选择的登记处是质量完整性、可靠性较好的37个登记处, 并对数据进行合并, 数据质量相对可靠。分析可能原因是由于福田区登记资料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 可见建立统一、规范与国际接轨的, 能真实反映中国居民恶性肿瘤发病水平的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势在必行。
本次结果分析显示, 2005~2009年福田区恶性肿瘤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病例上看, 2008、2009年两年间上升趋势明显, 从几方面分析解释:一方面是由于从深圳市到福田区到各级医疗机构单位对恶性肿瘤的规范报卡不断完善, 尽量避免迟报、漏报的发生, 保证了恶性肿瘤的监测工作;其次与各级医疗报病机构对恶性肿瘤诊疗水平提高密切相关。本文研究2005~2009年福田区恶性肿瘤诊断依据94.30%以病理诊断与仪器诊断为主, 恶性肿瘤病诊断依据充分, 资料来源可靠。最后还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 保健意识加强有一定关系。据本人所就职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体检中心反馈, 从正常体检中发现恶性肿瘤的病例也不在少数。福田区5年的户籍人口及暂住人口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情况比较, 发现户籍人口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暂住人口。这可能与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的人口年龄结构不同有关, 户籍人口的人口年龄结构稳定, 分布合理;而暂住人口大多是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 年龄结构趋向于年轻化。因此总体来看, 户籍人口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户籍人口。且本文显示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发病率较平衡, 而暂住人口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原因之一为暂住人口大多是外地打工谋生者, 居住在工厂或化工厂附近, 生活环境差有关。
3.2 肺癌
从2005~2009年间, 肺癌发病比例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22%, 在男性主要恶性肿瘤中, 在2005~2009年间皆排在第1顺位, 女性肺癌发病也不例外, 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3位, 且逐年在上升。不管在男性恶性肿瘤中还是女性恶性肿瘤中, 肺癌都有高发。肺癌发病例数居高不下, 顺位始终占尽榜首, 这可能与本区环境中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吸烟、吸二手烟、家庭厨房油烟等有很大关系, 也可能是来自职业环境的不良因素的直接接触, 但因缺乏我区人群吸烟和大气污染等暴露因素的基础资料和信息变化, 尚无法分析确诊其原因。
3.3 子宫颈癌
本文分析揭示:福田区宫颈癌在女性主要恶性肿瘤中排在第1顺位, 在10大恶性肿瘤中排在第2顺位, 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宫颈癌在本区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原因通过深层次分析发现, 宫颈癌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60岁年龄段。而此年龄正好是本区女性恶性肿瘤高于男性恶性肿瘤阶段。这可能与深圳为移民城市、年轻化城市有关。据官方统计深圳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筛查仍是成年妇女子宫颈癌预防的主要手段, 而尽量避免过早性生活、性伴侣固定、不滥交、滥用口服避孕药、避免人工流产次数过多等也对预防子宫颈癌有重要作用。
3.4 乳腺癌
乳腺癌在本区女性10大恶性肿瘤仅次于子宫颈癌, 排在第2顺位。由前所述, 深圳年轻人口多, 由于工作、生活压力所致的晚育机率大, 各种原因致哺乳时间过短, 甚至不哺乳。单身大龄女性多也是深圳等大城市越来越凸显的社会问题, 还有饮食西化, 这些都可能是本区乳腺癌高发的原因。因此加强体育锻炼, 提倡妇女从年轻时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对预防乳腺癌有益。注意健康生活方式,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坚持母乳喂养, 延长哺乳时间等, 还要注意筛查, 通过健康体检, 对有关乳腺疾病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从而逐渐降低乳腺癌发病率。
3.5 其他恶性肿瘤
白血病在本区中发病率位于第5、6顺位。男性、女性间差异不大, 且发病年龄都较小, 是区别于其他城市各地方, 这可能与本区年轻人口多, 以及目前居室装饰, 现代家具都大量使用如甲醛、苯等放射性有着有害物质有关。从年龄分布特征看, 30~70岁年龄段恶性肿瘤发病较集中, 提示我们做好中老年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是关键。最后, 20岁以下年龄段恶性肿瘤发病数在2008、2009年有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2009年, 病例数增加较明显, 提示我们在注重中老年恶性肿瘤防治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对年轻人的防治工作。在年轻人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饮食习惯, 尽量少接触不良的生活环境, 多进行体育锻炼, 进行健康观念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综上所述, 福田区2005~2009年恶性肿瘤发病上升趋势明显, 发病年龄提前, 给患者本身带来的痛苦甚至整个家庭的痛苦和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开展社区-医院-慢性病防治院相结合恶性肿瘤综合预防是当前卫生工作的重点。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2005至2009年深圳市福田区恶性肿瘤监测资料, 计算恶性肿瘤发病率, 分类构成以及各种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 及时了解恶性肿瘤的各种动态变化, 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规划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定期报卡, 通过恶性肿瘤监测网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福田区2005至2009年恶性肿瘤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其中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发病率较平稳, 暂住人口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户籍人口发病率高于暂住人口 (μ=2.81, P<0.01) ;5年间恶性肿瘤的发病主要集中在3070岁之间, 随着年代的推移, 3039岁年龄段的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逐年上升的趋势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快, 提示恶性肿瘤发病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5年男女合计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三位恶性肿瘤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粗发病率进行分析可见肺癌发病率 (P=0.241) 、乳腺癌发病率 (P=0.115) 未发现明显上升趋势, 而宫颈癌发病率 (P=0.026) 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男性主要恶性肿瘤5年来基本显稳定状态;诊断依据以病理学诊断、仪器诊断为主。结论 福田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肺癌、宫颈癌及乳腺癌等为福田区最主要的恶性肿瘤, 降低这些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控制福田区恶性肿瘤的关键, 开展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研究, 及时了解恶性肿瘤各种动态变化, 普及防癌健康教育, 开展社区-医院-慢性病防治院相结合恶性肿瘤综合预防是当前卫生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恶性肿瘤,监测资料,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1]Hakulinen T.Global and regional mortality patterns by cause ofdeath in 1980[J].Tnt J Epidemiol, 1986, 15 (2) :226-233.
[2]Hiroghi N.Lif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R].WHO report, 1998:1-10.
[3]Ferlay J.GLOBOCAN 2000:Cancer Incidence, mortality andprevalence worldwide[M].Lyon:IARC Cancer Base, 2000:5.
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