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E学习模式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E学习模式范文(精选12篇)

E学习模式 第1篇

一、E学习模式下的英语差异教学策略分析

1. E学习模式下的英语资源差异教学

E学习模式意味着英语教学需融入数字化信息技术, 从教学资源开始转变, 将传统的英语教材教学模式转向数字化方向, 使其形成全新的英语模块资源, 以便于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教师在采用E模式教学资源时, 需在准备教学资源前,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各项所需教学资源, 并对班级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做到大致了解, 在搜集英语资源的同时, 将其分为不同层次进行收集, 并根据每位学生水平的差异化, 将教学资源分为多个层次及等级, 从简单到复杂, 为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资源提供更多的选择, 使班级的每位学生在E学习模式下能够根据自身水平来自由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 以此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及能力。

2. E学习模式下的英语辅助差异教学

E学习模式作为一项新型学习模式, 其具备无地域、无空间限制的优势, 教师在采用英语差异化教学时, 可利用数字化技术平台开放、自由的特点, 将其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利用E学习与教师之间进行针对性以及一对一的辅助教学,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英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并能够有效根据不同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存在的差异准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 对学生的各项问题做到针对性的解决, 数字化教学模式相比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其能够使学生与教师实现双向沟通与交流, 增加了交流的方便度, 并在学生完成E学习模式后, 将其教学记录进行公开化, 使其成为其他学生的学习策略, 并将其形成公开课的形式, 院校学生能够从教学记录中获取所需的学习信息, 使E学习模式能够不断引导更多的学生解决英语学习难题。另外, 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各项平台, 如QQ、微博等, 建立相应的公众群, 让学生在该平台中将日常学习英语所遇到的疑惑、难题等公布在群中, 其他学生也可参与讨论, 教师可根据学生所提问题逐步分析与引导, 让学生能够向着正确的思路找出所需答案。

3. E学习模式下的英语任务差异教学

为了使英语差异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开展, 教师在融入E学习模式时, 需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化特点来改变英语教学模式。如教师可利用划分小组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为小团体, 根据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习惯等基础条件来划分小组成员, 避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并根据不同小组的英语水平, 发布不同的电子英语试题任务, 让小组成员能够参与至试题任务讨论当中, 使E学习模式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及能力, 提高英语的教学效率。同时, 教师在布置作业任务上, 教师需充分利用E学习模式的特点, 改变传统的作业任务形式, 将E学习模式充分贯穿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各个阶段, 并加强对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视, 不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盲目布置英语作业, 应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实际学习状况以及英语薄弱领域来合理安排作业任务, 对英语水平十分基础的学生布置难度较低的作业内容, 对英语水平优异的学生布置难度稍高的作业内容。另外, 教师需密切观察学生日常的英语成绩, 发现学生的英语薄弱之处, 从而能够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 E学习模式是时代发展所需, 也是当代教学改革所需, 在英语教学上, 教师需充分利用E学习模式的种种优势,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课堂教学搬至信息平台, 根据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来合理规划教学目标, 将英语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差异化分级, 为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资源提供更多的选择, 并借助互联网技术, 将英语教学构建网络平台模式, 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针对性以及一对一的辅助教学。最后, 教师需利用E学习模式合理规划教学任务, 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实施任务差异化教学, 使英语教学能够避免盲目性, 得到有效开展。

摘要:英语是我国现代教学科目中的重点学科, 也是我国一直十分关注的教学科目。在以往, 传统的英语教学较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效率, 忽视了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这使得英语教学效率始终停滞不前, 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前, 我国英语教学面临多年改革后, 其教学模式开始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将E学习模式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 并着重改革教学方式, 融入差异教学法, 使其更符合学生当前的发展所需。对此, 根据E学习模式下的英语差异教学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E学习模式,英语差异,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蔡亮.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服务型英语学习研究——基于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03) :126-127.

[2]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项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 14 (05) :129-130.

党员学习e平台 第2篇

“党员学习e平台”的出现,通过日常学习和考试考核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有效破除这个难题。

党员学习“e平台”是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线学习、在线考试、时政热点分析、综合考评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的平台。该平台是萧山区创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管理形式、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的一次大胆尝试,解决了传统的集中培训模式带来的人员分散、组织难、时间难统一、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开启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新模式。

“党员学习e平台解决了入党培训和党员经常性学习两大难题,是一个既方便党员操作,又贴近基层实际的现代化党员教育学习的平台。”日前,萧山区机关党工委的入党积极分子使用“党员学习e平台”进行培训,并统一参加了考试,高效便捷的培训和考试模式,让学员们眼前一亮。

靖港村团支部书记王水刚是参加入党积极分子考试的人之一,他说:“考试主要以《入党教材》、《入党百晓》等为参考内容,随机考试,需要对政治理论、党建知识等方面有一定的掌握”。另一位来自正凯集团的考生肖丽清则认为,这样的考试更加科学严谨,更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E学习模式 第3篇

关键词:e学习;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14-01

0

互联网在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e学习”学习方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各所高中应用“e学习”的反应来看,其效果非常明显,因此,研究“e学习”学习方式非常有意义。

一、什么是“e学习”

“e学习”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给人们提供的便利。“e学习”通俗来说,就是网上学习,学生在网上搜索学习资料,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之下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从其中文谐音“易学习”,就可以看出,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方便容易的。

目前,很多人都离不开网络,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而不是把时间都花费在电脑游戏上面,“e学习”的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老师板书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中物理课堂如何应用“e学习”学习方式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面,要应用好“e学习”的学习方式,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老师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每一节课之前,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预习,这样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学生理解知识点会变得非常容易,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其次,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致。网络资源是非常多彩的,互联网技术也给老师提供了多种教学的方式,这些教学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老师的教学。很多高中生都认为物理是比数学还枯燥的学科,其繁琐的知识点、晦涩的解题方式,都让很多学生对物理失去了兴致,这导致物理课堂死气沉沉。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上课前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探究物理的奥秘,可以通过动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物理模型的构建,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动态实验,也可以借助网上发的学习物理的好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物理的方式。

最后,老师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e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一旦遇到不懂得问题,就可以借助网络的强大力量,帮助小组成员理解知识点。

三、“e学习”的学习方式相对传统模式的优势

(一)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e学习”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模式下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上都是都以老师自己为中心,学生的参与度普遍不高。自从应用“e学习”学习方式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了网络的帮助,学生平时不会因为遇到不懂的问题,又懒得去办公室向老师请教而放弃了继续钻研,一有不会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搜索解题方法,从而实现自我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方便,久而久之,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二)能够使课堂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e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老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课堂变得非常丰富多彩。形式豐富的课堂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弄透一道又一道难题的时候,会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从而在课堂上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的氛围就会被学生带动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参与到课堂中去。

(三)能够提高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之下,物理老师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物理大多出于被动,老师在每一节课的四十五分钟里面,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点,学生很难完全掌握。但是,应用了“e学习”之后,学生会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网络上面繁琐的文字变成自己理解的句子,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对大量知识进行加工变成自己知识的能力会不断加强,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四)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之上,学生几乎和老师没有任何互动,每一节课,老师都是从头到底开始讲,学生无精打采的听着,到了物理知识的难点的时候,学生听不懂,又懒得向老师请教,就会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但是采用了“e学习”方法之后,学生对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提前的预习过程,老师在课堂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体现,让课堂变得非常和谐有氛围。

结语

综上所述,“e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形式,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将网络变成提高自己学习物理能力的工具,比让网络侵蚀自己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建新.“e学习”环境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6:53-55.

[2]于晓丽.平板电脑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宋国学.e-学习的理论内涵及实践价值[J].比较教育研究,2005,05:13-17.

[4]李玉萍.E学习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4,93:177-178.

[5]李礼.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2015,20:206-207.

注:

E学习模式 第4篇

(1) 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动机研究是二语 (外语) 学习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国内外一直都备受关注。Gardner和Lambert (1972) 认为动机或取向主要分为两大类:“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就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达到某个实际目的的工具, 比如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融合型动机是指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另一经典的动机分类是“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Atkinson, McClelland, Clark&Lowell, 1953) :前者是为了从活动本身获得愉快与满足, 而后者则将此作为途径达到某一目标。这两种分类被认为是对应的, 即融合型动机属于内在动机, 工具型动机属于外在动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一些学者不断扩展Gardner的经典动机模式 (Oxford&Shearin, 1994) 。这些扩展模式包括“学习情境”、“自信”、“效价、”“自我效能”等因素。有关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机与语言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动机与其他学习者因素如学能、焦虑、学习策略、认知风格、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

我国对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主要是借鉴外国的经典动机模式和扩展模式来研究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以及动机与学习者个体因素之间的关系。 (如桂诗春, 1986;吴一安, 1993;文秋芳, 1996;文秋芳、秦晓晴, 2002) 。此外, 国内一些学者还概括出适合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类型, 如“证书型动机” (华惠芳, 1998;石永珍, 2000) , “外部要求动机” (Warden&Lin, 2000) 。高一虹等 (2003) 在全国性的实证研究中, 概括出中国本土大学生的七种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内在兴趣、成绩、学习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信息媒介。

(2) 英语复合型专业

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写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 指出:“从根本上来讲, 外语是一种技能, 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载体相结合, 才能形成专业。过去常见的是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的结合。应该看到, 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我国高校仍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的任务。同时,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即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也是新时代的要求。”

然而,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交叉学科不断涌现,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 从而对适应这个时代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呼唤宽口径、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由于各院校的发展状况、师资队伍、学生来源、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就业需求情况不平衡等等, 各高校都在努力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道路。目前正在试验的模式有:“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和双学位等。武汉工程大学“E+”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始运行于2006年。其宗旨是通过实施“英语+其他专业” (简称为“E+”) 双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造就一批英语扎实、专业过硬、英语和另一专业都是强项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部分学生实现高端就业, 部分学生考研继续深造。试验区开设有“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以及“英语+软件工程”四个复合型专业。

(3)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为武汉工程大学E+专业学生情感因素调查的一部分, 主要考查E+专业学生和纯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以及动机强度的差异和变化。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 低年级 (大一) 与高年级 (大三) E+专业学生动机、动机强度有无显著性差异?

(2) E+专业学生与纯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动机、动机强度有无显著性差异?

(3) E+专业学生与纯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有无显著性差异?

2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随机选取大一英语+法学班和一个纯英语专业班, 以及大三英语+法学班和两个纯英语专业班级。实测时发放调查问卷110份, 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04份, 问卷有效率94.5%。样本中学生班级及专业情况分布如下:

(2)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高一虹 (2003) 的动机调查问卷框架, 包括动机类型、动机强度、英语能力三个部分, 均采用李克特式 (Likert) 五级量表。动机类型共设计了8个变量 (维度) :专业学习动机、出国动机、成绩动机、社会责任、学习情境、个人发展、信息媒介、内在兴趣。动机强度共11题, 主要反映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努力程度。英语能力包括学生四大英语技能听、说、读、写以及学生英语知识, 如词汇、语法等。

本调查问卷的总体信度值为0.836, 其各个变量的信度值均都在0.6以上 (大于0.50, 表明问卷信度较好) 。结构效度分析表明, 各个变量均含有3个或以上的题目, 绝大部分因子负荷在0.5以上 (最低在0.4以上) , 各维度累计解释学习动机68.88%的变异。以上数据显示, 本调查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3)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 分别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E+专业学生与纯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 (专业四级通过率) 差别, 以及升学/留学比例的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E+专业学生与纯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以及动机强度的差异。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用SPSS软件对英语+法学专业大一和大三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能力进行独立样本检验, 结果显示, 两者之间专业学习动机、学习情境、英语知识和动机强度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0.05) 。具体情况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 英语+法学专业大三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均值大于大一学生, 这表明此专业学生在大一时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和知识体系等不太了解, 而到了大三以后则对这个专业更加了解, 因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专业学习动机均值也比大一时要高。本专业大三学生学习情境变量均值也大于大一学生, 这表明大三学生对英语教材、教师水平和英语课程质量有较高的要求。相反大一学生英语知识和动机强度均值大于大三学生, 这是因为英语学习知识4个问题全部为反向问题, 调整为正向问题之后, 均值越大表明英语知识越少, 反之英语知识越多。因此大三学生英语知识明显比大一时要多, 特别是掌握法律方面的专业词汇较多, 句子理解能力也更强。但是, 因为大三学生将主要经历投入法学专业课程学习, 对英语学习投入时间和精力不如以前多, 因此动机强度较弱。

再对英语+法学专业和纯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其结果表明, 除了专业学习动机有显著性差异外, 其他均无明显差异。这种结果是因为在大一时, 英语+法学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课程与计划完全一样, 还没有开设法学方面的课程, 学生仍然以英语学习为主, 几乎与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情况没有任何区别。但英语+法学专业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大于纯英语专业学生, 这是因为这个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比英语专业学生有更清醒地认识, 他们能够意识到除了学好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技能之外, 还必须掌握法学方面的知识。英语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来运用, 而法学才是他们所学的真正的专业。这种情况与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法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和目标是一致的。

最后对英语+法学和纯英语专业大三学生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成绩动机、个人发展、英语技能和英语知识均有显著性差异。具体数据如下:

统计数据表明, 英语+法学专业大三学生成绩动机和个人发展动机均值大于英语专业大三学生, 这是因为他们更想在各类英语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或证书, 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 而更多得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来学习,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人生前进路上一块重要的“敲门砖”。根据该校近几年来的统计数据 (表6) , 英语+法学专业考研录取的学生比例也大于纯英语专业学生。这表明他们比英语专业学生更多地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 有着更强的个人发展意识。

但是, 英语专业大三学生英语技能和英语知识动机均值大于英语+法学专业学生, 这是因为在大三时, 此专业学生主要以学习法学方面知识为主, 而英语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 有些基础课程因为课时的关系被砍掉, 而英语专业课程如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全部改为选修课, 因此学生花在英语专业课程的时间和精力不如法学课程所花时间和精力那么多。因而在测试结果中, 他们的自评英语技能和英语知识没有英语专业学生掌握的那么好。从他们的专业四级成绩来看, 英语+法学专业专业四级及格率比英语专业高出大约4.36%。具体数据如下:

4 结论

本文的研究主要涉及英语复合型专业学生的情感因素动机的调查, 主要探讨英语复合型专业学生的动机变化趋势以及与纯英语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别。研究认为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必然趋势。英语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扎实英语基本功, 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但本研究发现, 英语复合型专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往往会出现英语学习动机强度降低, 英语知识和技能发生退化的现象。特别是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如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等课程没有受到重视, 导致学生英语专业素养不够。故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英语复合型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提供参考依据。

因为英语复合型专业目前仍处在实验阶段, 学生人数不多。本研究只选取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研究对象和规模, 以便得到更加客观全面的研究结果。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对武汉工程大学“E+”人才模式创新试验区英语+法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 并与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英语+法学专业高年级 (大三) 学生成绩动机和个人发展动机比英语专业学生强, 但是英语技能和英语知识却比后者差。英语+法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 (大一) 学生有着更强的专业学习动机和情境动机, 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个人发展认识更加清楚, 对教学效果和质量要求更高, 但同时英语学习强度有所降低, 表明复合型专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更加注重专业的学习。

关键词:英语复合型专业,动机,动机强度,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Gardner, R.C.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J].In H.Giles and R.St.Clair (eds.)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Oxford:Basil Blackwell, 1979.

[2]Gardner, 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3]Lambert, W.E.Culture and language as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A].In F.E.Abound&R.D.Meade (eds.) .Cultural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C].Bellingham.Washington:Fifth Western Washington Symposium on Learning, 1974.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5]桂诗春.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心里分析[J].现代外语, 1986 (1) .

[6]高一虹, 程英, 赵媛, 周燕.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研究, 2003 (1) .

[7]高一虹, 赵媛, 程英, 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 (1) .

[8]秦晓晴, 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1) .

[9]试验区概况.武汉工程大学外语院.http://fl.wit.edu.cn/new/ej/newsdis.asp?num=10&bankuai=2.

[10]石永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J].国外外语教学, 2000 (4) .

[11]文秋芳, 王海啸.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4) .

党员学习的e平台 第5篇

“党员学习e平台解决了入党培训和党员经常性学习两大难题,是一个既方便党员操作,又贴近基层实际的现代化党员教育学习的平台。”日前,萧山区机关党工委的入党积极分子使用“党员学习e平台”进行培训,并统一参加了考试,高效便捷的培训和考试模式,让学员们眼前一亮。

在红色搜索网站上,只要点击“党员学习e平台”,用身份证以及密码登录,就能进入课件资料库进行学习。目前,“党员学习e平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党积极分子在线考试,一个是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线学习。

结合“入党教材”和自行编印的《入党百晓》等内容,萧山建立试题库随机形成试卷,对全区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前集中在线闭卷考试。

“遵循透明公开的原则,考试成绩当场生成,并进入数据库,考试不合格者不能确定为入党对象,不得发展入党。”萧山区组织部电教中心主任金钟强介绍说。

而在线学习的课程,非常广泛,目前,萧山收集的培训课件既有党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等的必修课,也有关于实用技术、人文素养等方面的选修课,所有入党积极分子和试点单位的党员用身份证以及密码登录后,就可以进行学习和知识测验。

参加考试的入党积极分子或流动党员,每年的学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年内随时可以上平台点播课件并完成知识小测验,就可以获得学分。如果每年不能学完一定的课时,入党积极分子就不能参加入党前考试,党员在先锋指数考评和党内“双评”时,就要被评为警示党员或不合格党员。

萧山区通过建立“党员学习e平台”,利用网络新技术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是提升发展党员质量、加强党员管理的有益探索。

一个学习的平台

萧山区有26个镇街、5000多个基层党组织、9万多名党员,每年都要发展1000多名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保持在3000多人。

传统的集中培训模式,培训时间短、组织人员困难,从落实场地到聘请老师、组织考试都要组织干部落实,不仅仅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效果也比较差。

“党员学习e平台”的出现,通过日常学习和考试考核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有效破除这个难题。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党员学习e平台’不仅提高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还促使了党员们主动学、经常学、用心学。”金主任说。

为了让大学生党员和两新组织中的党员“不掉队”,萧山确定了人才管理服务处和4家大型集团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党员随时可以登录学习的平台,让流动党员也能经常性参加党内学习。

E学习模式 第6篇

E-learning课程结构体现着远程教育机构对网络学习规律的认识与探索,它搭建了学习目标到学习成果的桥梁,帮助学生从学习起点迈向学习终点,是夯实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好E-learning课程结构,让网络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获得受益和成长,是远程教育机构必须要思考和定位的现实课题。本文在介绍和分析“E-learning基础课程结构”和E-learning课程结构建设案例基础上,提出了E-learning课程结构的设计理念和可供参用的模式图,为设计E-learning课程结构提供了可借鉴和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关键词】 E-learning;课程结构;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0—0025—07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主导性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众多教育机构都在尝试研究与开发E-learning(中文常译作在线学习、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等)课程。随着Moodle平台的推广应用和各种智能课件工具的发展,开发E-learning课程已经不再需要庞大的技术和设计团队,教师完全可以轻松地应对。但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师必须要具备基本的E-learning课程设计理念,遵循网络教与学的规律,使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才能开发出迎合需求、产生实效的课程。

透析E-learning课程的设计现状,不难发现较多课程的结构形式仍是以学习内容的呈现、学习资源的累积为主,缺失了对学习过程的设计与规划,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学习。在此,本文的“课程结构”指的是在线课程的呈现形式,其内涵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学科教育规律的把握和体现。“课程结构”搭建了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从学习起点迈向学习终點。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夯实学习过程,达成学习成效,促进学习的真正内化和发生。本文对E-learning课程结构的探索,期望能够为教师规划和设计E-learning课程提供借鉴与思考。

二、E-learning基础课程结构

虽然E-learning课程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与学习过程规划上,却可遵循一些共性规律。连续几年获得美国最权威E-learning工具金奖的Articulate软件公司在其官方博客——快速数字化学习博客(The Rapid Elearning Blog)中就描绘了E-learning课程的“基础课程结构”(如表1)。[1]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课程结构分为两级架构,第一级是课程基本的9项内容。分别是课程的欢迎页、操作指南、课程介绍、课程目标、学习内容、课程评估、课程总结、课程相关学习资源、告别页。第二级是针对具体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设计。一般课程内容可以分为若干个单元(章或者模块),每一个单元都有自身的目标、学习内容、评估和总结。同时,如果每个单元下再分节或更小的模块,也可以按照第二级的思路建立第三级的课程架构,以此类推。

博文中强调,“一般情况下,E-learning课程就是由这些基础部分组成的。”也就是说,基础课程结构是课程的一般组成,根据课程的特点,可以完全借鉴或者参用其中的部分要素。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和完善。

张伟远认为撰写每一章的网上学习材料,应该包括四大部分:学习准备(复习、内容导航、学习安排、学习目标、阅读材料)、学习内容、学习总结和学习测验,以上元素可以很好地融入基础课程结构的单元架构中。[2]

三、E-learning课程结构建设案例

基础课程结构为E-learning课程结构的模式构建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当然,许多远程教育院校已经在自身的E-learning课程中体现出对课程结构的探索与实践,并形成了自身的风格与规范。对于远程教育院校,规划好E-learning课程结构不仅可以引导课程按照远程教与学的规律设计,保证课程品质,还可以提升建设效率,推动学校形成课程品牌与特色。

通过访问台湾国立空中大学数位学习网的课程——“团体教育理论与实务”、“诗选”,香港公开大学网上教学中心(OUHK Centre for elearning)在线学习课程示例——“LAW B843CW 中国民法原理与实践”、“LAW B844CW 中国合同法”,以及哈佛大学在线教师培训课程——“为理解的教学1:注重学生的理解”等内容,本文对三所大学的E-learning课程结构进行了提炼和对比(如表2)。台湾国立空中大学和香港公开大学是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院校,E-learning课程形成了自身的标准和稳定的风格,哈佛大学的在线教师培训课程凝聚了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心血,并引入到中国开办了多期,因此,三所学校的E-learning课程架构在设计和实践层面都较为成熟。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三所院校的E-learning课程结构基本吻合快速数字化学习博客中介绍的E-learning基础课程结构理念,并增添了自身网上教学特色。譬如:

台湾国立空中大学的“师资介绍”、“学习叮咛”、“学习进度表”就是它的独特之处。“师资介绍”提供了教师团队(一般每门课程的网上授课教师为1-3人)中每位教师的近期照片、现职、学历、经历和专长。“学习叮咛”中授课教师会以视频形式呈现自己对学生温婉贴心的提醒,告诉学生课程学习相关的事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开展好课程学习。同时,在“学习叮咛”中,还会介绍平台的使用指南(数位学习网-新手上路),以便学生更好地利用平台开展学习。“学习进度表”告知学生每周要学习的具体章节内容,引导学生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因为每一章节的学习方式都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整合,学生只要按照“学习进度表”的建议有序学习每章的具体内容就可以了。

香港公开大学的课程建设借鉴了英国开放大学的理念,特别注重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在它的网上学习过程中,会给学生提供丰富且多样的学习活动。在香港公开大学遥距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在校生和毕业生认为,公开大学的课程特别有助于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基本的沟通能力。[3]这与他们课程中设计精良的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体现在课程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章节内容包括了思考活动、个案分析、测试、网上讨论等,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

哈佛大学的课程结构特别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生成性学习资源的整合。比如,在正式开展课程内容的学习之前,会有单独的“导言章”,介绍课程学习所涉及的诸要素,包括课程目的、教师和学生所在学习组的信息、如何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课程的贯穿线索(中心思想)和课程大纲、课程帮助等,并以作业形式让学生掌握今后学习所需的技能。同时,每章的内容也以清晰的脉络进行呈现和链接,特别是每个单元学习之初,都有“事物清理”和“回顾上一单元”。“事物清理”主要是告知学生本章学习需要特别关注或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的事项,比如本章可以参考其他学生的优秀案例,可以使用特别的学习工具等;“回顾上一单元”主要是总结和反馈学生在上一单元作业中的学习情况,启发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深入思考,反思与提升已有的案例或问题。

四、E-learning课程结构的模式构建

通过对以上理论的分析与实践的总结,笔者认为,构建良好的E-learning课程结构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主线

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设理念,并把其作为主线贯穿于课程结构的整体和局部、全面和细节考量中。我们必须明确,E-learning课程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课程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课程结构建设,而不是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进行设计。因此,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内容不要呈现在课程结构中。比如说“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使用的,在课程结构中需要转化为“课程介绍”或“课程概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

2. 按照学习进度组织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的构建最好是根据学习进度来组织与设计。从课程一开始的引言到每章具体的學习内容、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效果评测,都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程度,按照学习实际发生的历程,尊重学科教育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有逻辑、有顺序、有支架、有引导地展开。可以考虑以“周次”的形式或者以主题的形式进行学习内容的架构。

3. 固化基础模块与丰富个性模块

课程结构要形成统一的风格和严谨的品质,必须固化一些基础和关键的模块。如表1“E-learning基础课程结构”中指出了E-learning课程需具有的基础模块,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比如,课程一开始要对学生表示欢迎;每章或者每节的内容要制定学习目标,要在学习新内容前搭建脚手架明确学习任务,学习完主体内容后及时练习,对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讨论,及时对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等。此外,在固化模块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学科特点及学生需求增添和丰富个性化的模块,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4. 整合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

E-learning课程结构模式化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通过实践经验我们知道,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中,仅仅是资源的呈现无法完成学习过程的引导,学生难以坚持学完和学会课程。因此,必须把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有机整合,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以期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反思,促进学生高级认知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5. 明确标准统一风格

在明确课程结构的设计思想和模块后,要对各个环节有详细的标准,以确保课程结构的规范性,从而形成院校E-learning课程统一的风格,为品牌化的建设奠定基础。标准的制定必须细化并体现在各个环节。例如,台湾国立空中大学教师对学生的视频课程导学,统一叫“学习叮咛”;空大和香港公开大学的课程结构架构清晰,一级和二级架构要有递进,并通过标识符标识层次;体现章节学习内容的架构要简洁概括地突出主题内容等。“细节决定成败”,课程结构的模式构建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以统一样式和风格。

以上是E-learning课程结构模式构建内涵的解读。在具体的操作中,结合本文介绍的基础课程结构研究结果和实践案例,笔者认为,E-learning课程结构模式图可以参考图1所示,其中星号表示可以固化的模块,没有标注星号的模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倡议为所有人提供新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机会,使知识社会的全体公民“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4]因此,研究E-learning课程的规律,遵循和践行教育规律才能为远程学生和终身学习社会谋福祉。本文关注了E-learning建设的一个基础环节,即课程结构的模式构建,在理念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E-learning课程结构的设计理念和可供实践采用的模式图。 在此需要再次重申,科学设计课程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未知跨越到已知,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能够真正的得到提升和进步,而这一切都必须要落实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课程结构是保证学习过程的“安检仪”。在良好的课程结构基础上,E-learning的课程建设还需要关注众多环节,如成人学习特点、市场需求、媒体的教学设计和一体化应用、版面设计、平台应用、资源建设、质量保证等,才能形成E-learning课程不断发展、完善与提升的机制,才能真正形成E-learning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成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不可替代和无限精彩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The Rapid Elearning Blog [EB/OL]. Retrieved on May 25, 2011 from http://www.articulate.com/rapid-elearning/page/5/.

[2] 张伟远. 网上教学的原理与方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

[3] 谭尚渭. 远程课程的质量保证与效果评价[J]. 中国远程教育,2002,(12):6-8.

[4] 王一兵等. 开放远程学习 趋势、政策与战略思考[M]. 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 2012-05-30

作者简介:白晓晶,助理研究员,北京广播电视大学(100081)。

E时代学校课程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7篇

●课程管理的“网络化”

科学高效的管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而信息化管理则是学校走向高效管理的必然趋势。

自2002年信息化建设实施以来, 锦华小学就以前瞻的发展眼光, 超前的智慧谋略, 创新的治学精神, 在全校30个教学班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建造网络中心、综合电教室、学生信息技术专用室, 在全区抢先迈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七年来, 学校以硬件建设为保障, 以课程管理为切入点, 每年投入固定资金, 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 先后完成了教师办公电脑的购置、电子屏幕的安装等重大建设举措, 努力营建通畅、高效的数字化环境, 使学校信息化建设根基日渐雄厚。

为推动学校信息化进程, 2009年上半年, 学校又投资37万元, 兴建了一套集“现场听课与即时研讨于一体”的现代多功能培训室, 配备整套高清液晶手写电子屏教学设备, 实现了远程听课观摩、即时互动研讨的教育功效, 为课程管理的网络化奠定了基础。为满足现代化办公教学需要, 2009年下半年, 学校对教师办公电脑进行全部更新, 为每位教师配备高配置的19寸液晶电脑, 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现如今, 教师人手一台电脑, 每班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每间专用室一套多媒体网络系统, 使得“班班通网络, 室室通网络”成为现实, 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仅以2009年为例,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近80万元。

●课程管理的“透明化”

“开放式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以往的课程管理过程中, 面对30个教学班的课程管理重任, 学校中层领导时常要往返奔波于两座教学楼之间, 这种间断式的检查管理方式, 既费时费力, 效果又不明显。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提高课程管理实效, 学校突破传统的封闭式课程管理方式, 以网络管理为依托, 在学校开设七个监控点, 使课程管理逐步走向了透明化、精致化的管理轨道。为便于纵向操作比较, 学校在一至五年级的一班教室设立监控点, 这样, 任教这些班级的20多位教师在开放化的课程环境中, 不断规范着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为进一步扩大透明管理力度, 学校在综合电教室、多功能听课室又增加了两个远程监控点。除以上五个班之外, 其余班级每天按次序轮流在两个监控点进行上课活动。

这样, 每天七个监控点同时对外开放, 保证了所有教师在固定的间隔时间内, 都能够走进透明课堂, 在增加教师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意识的同时, 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坐在办公室内, 教师只要轻轻叩击鼠标, 就可以进行有选择性地听课活动, 随时领略优秀教师的授课风采, 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对点链接与即时观摩。

毕业一年的隋梦聪老师说道:“刚踏上工作岗位, 真的很希望多听听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课, 可是碍于各种因素, 总是不能实现自己的这一愿望与要求。透明化课堂的实施, 使我们可以随时‘走进’骨干教师的课堂, 萃取他们的课堂教学精华, 感受他们的育人魅力。现在, 感觉自己的成长需要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满足”。

监控课堂的多点设立, 让学校的课程管理更加规范、更加富有实效性。在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环境下, 学科分管领导有针对性地进行观课、研课, 及时对教师的课堂状况予以诊断, 并将发现的问题作详细记录, 真正实现了高效快捷的管理能效。

●课程管理的“人本化”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据报道, 全球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罗森帕斯公司以重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著称, 他们认为对员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公司, 公司的管理既给员工带来快乐, 也可以给员工带来沮丧甚至恐怖。员工们把糟糕的情绪带回家时, 造成家庭不和, 这种家庭矛盾又进一步恶化他的情绪, 最后这种恶劣的情绪会发泄到顾客或员工之间, 进而导致公司经济下滑。为此, 他们提出“员工第一, 顾客第二”的全新管理理念, 并付诸行动, 充分体现了当前管理的新趋势——关注生命。学校管理亦是如此。课程管理的发展源于教师, 教师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中坚力量。在网络管理的先决条件下, 如何寻求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支点, 实现管理的最优化, 则是学校管理的关键所在。

为此, 学校秉承“尊重人本”的管理理念, 努力追求用责任引领工作, 用机制启动活力, 用真情感召人心的人本管理机制。

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的和谐交融, 是学校人本化管理的集中体现。为实现课程管理的人性化, 一方面, 学校建立健全《远程听评课管理制度》, 规定每位学科分管领导每周通过远程观摩系统对教师至少听课5节, 并从优缺点两方面进行点评。另一方面, 每周由网络管理领导通过“远程录像厅”为教师录制完整课时或教学片段。这样, 学期末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教学录像课。既加强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督管, 又成为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达标的有力依据, 形成“人人求发展、共同促提高”的和谐发展态势。

同时, 为营造全员参与的和谐人本管理氛围, 学校遵循“全人参与、全力以赴”的特色发展精神, 以全体教师为依托, 推行“双线管理”模式, 即德育管理线和教学管理线。德育管理线主要围绕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课堂纪律、教师课堂行为、学生课间秩序等方面进行督查;教学常规管理线则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督查。在当天督查过程中, 管理教师依据分管领导部署的督查任务, 以“网络管理与实地督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教师课程管理进行有效督查, 并于当天傍晚汇总于分管领导处。周末, 分管领导以柔性方式进行统一汇总, 反馈于校园网。在第六周的网上课程管理反馈中, 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则话语:教育是一门艺术, 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在教给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同时, 教师也要注重自己教育方法的创新。因为, “平庸的教师是叙述, 较好的教师是讲解, 优秀的教师是示范, 伟大的教师则是启发。”人性化的提示, 如汩汩泉流, 淌入教师心田, 使教师能够主动接受、乐于改正。网络课程管理的启用, 在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的同时, 也大幅度提高了教师常态课教学质量。

CIM/E模式版本管理和映射方法 第8篇

关键词:CIM/E模式,版本管理,映射,CIM/XML,互操作

0 引言

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节能、环保、高效运行离不开电网信息、电力产业链信息及电力企业业务信息的支撑及集成[1]。所有信息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是电网模型和运行工况数据。依托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领域的公共信息模型(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究成果的电网通用模型描述规范(CIM/E)[2,3]作为电网模型及数据交换格式能够有效提高描述效率和使用性能。CIM/E描述优化后的CIM,减小了文件大小,提升了文件解析和模型校验的效率,能够满足较大规模电网对模型离线和在线交换的要求[4,5]。

随着应用的推进,CIM/E已经从单纯依赖于CIM的模式和数据文件描述规范,扩展到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在CIM基础上独立扩展数据语义。文献[6]拓展了用于变电站二次部分的CIM/E类定义模板(CIM/E模式),使CIM/E能够完全描述变电站一、二次设备模型及采集、保护、控制、通信模型。与此同时,作为基础信息模型的CIM也在不断地演化,目前已经发展到CIM16[7]。在能量管理和电力信息化领域,多个版本的CIM被同时使用。使用较多的是DL/T 890.301(等同采用IEC 61970-301)第1版对应的CIM10(20030501版),以及即将出版的DL/T 890.301第2版(等同采用IEC 61970-301第5版[8])对应的CIM15(CIM15V33版)。为了保持CIM/E与不断演化的CIM版本间的协同,有必要建立CIM/E模式版本管理及CIM/E模式与CIM的映射体系,使基于CIM/E的电网模型及数据交互受控,并保持CIM/E和CIM/XML(可扩展标记语言)这两种重要的松耦合交换格式的无损互转能力。

本文首先分析CIM/E类定义模板的构成及其对CIM/E数据的约束,概括CIM/E模式的扩展方式,然后描述CIM/E模式版本管理和CIM/E模式与CIM模式元素映射管理方法,并通过CIM/E与CIM/XML互转验证了模式版本和映射管理的有效性,提升了CIM/E模式与CIM版本演变的同步能力,推动了CIM/E标准的国际化推广。

1 CIM/E简介

CIM/E的设计遵循简单、效率、使用、对象、关系、命名原则等技术原则。它在面向对象的CIM建模方法基础上结合电力系统传统的面向设备数据描述优点,通过高效地编排数据、约减标签及采用恰当的模型简化(如CIM/E拓扑描述简化了端点(Terminal)部分)等处理,能够以较小的尺寸实现与CIM/XML等同效果的电网模型描述,并由此支持高效的电网模型数据分析和处理,特别适用于大规模电网的模型描述和在线系统应用。

虽然CIM/E规范规定了对电网模型的描述原则上采用CIM中的信息模型元素,包括类、属性、关联(引用)等,但由于缺乏对CIM/E的定义约束,故在实际使用中容易造成歧义,需要通过类定义模板对CIM/E模式进行定义。

1.1 CIM/E类定义模板

CIM/E电网模型文件中可以使用的模式元素定义为CIM/E类定义模板文件,模板文件在电网模型文件中通过系统声明中的Version属性指定。CIM/E类定义模板文件起到了应用系统子集(Profile)定义的作用。模板文件层的存在,使得电网模型文件对CIM的引用从直接变为间接,为CIM/E模式扩展打下了基础。

描述模式的CIM/E文件称为CIM/E类模板定义文件。CIM/E语言的模板功能类似于XML中的模式(Schema)的功能,主要用于描述数据类包含的属性列表及每个属性的名称、类型、长度、量纲和备注等相关信息[9]。

使用模板文件的系统声明表示模板制定的机构、依赖的CIM版本、文件编码形式、模板的应用类型、模板文件版本号及发布时间。例如:系统声明“〈!Code=UTF-8Data=1.0Time=‘20090321_23:15:00’CIMVersion=cim11System=机构A Type=物理模型〉”定义了由机构A于2009年3月21日发布的基于CIM11版本的电网“物理模型”模板文件的1.0版[9]。

一个类定义模板文件确定该模板所包含的类(包括实体类、枚举类)及其属性。类所属的包由类标签的内置属性belongsToCategory确定,模板文件中主要定义实体类和枚举类。类的属性描述采用同样的标签集(见表1),大多与CIM资源描述框架模式(CIM RDF Schema)[10]中规定的标签相对应。类的基本属性、关联属性、枚举属性分别定义选择使用的标签。

注:“M”表示必须使用该标签;“O”表示可选;“—”表示不使用。

1.2 CIM/E电网模型文件

CIM/E电网模型(电力系统数据)文件中包括用对象类数据块定义的电网模型对象数据。电力系统数据文件中允许出现的类及类属性由CIM/E类定义模板限定。电力系统数据文件通过系统声明指定其引用的模板文件。例如:系统声明“〈!System=A系统Version=机构A_物理模型_1.0Code=UTF-8Type=全模型Time=‘20090321_23:15:00’!〉”表明电网模型文件描述的是系统A导出的全模型,模型的类定义模板文件为机构A物理模型的1.0版[9]。

CIM/E电力系统数据文件、类定义模板文件、CIM模式由此形成依赖关系如图1所示。

CIM/E电力系统数据文件引用特定的CIM/E类定义模板,而该模板中的元素与特定CIM模式有明确的引用关系。在应用系统需要使用而CIM未提供相应模式元素时,需要进行模式扩展。

1.3 CIM/E模式元素扩展

在实际应用中,对通过CIM/E数据文件交换的信息内容中涉及的CIM尚未规定的模式元素,有两种方式进行扩展:(1)扩展CIM,形成企业范围内CIM并由CIM/E数据文件引用;(2)在CIM/E类定义模板中增加相应的类和属性定义,扩展的部分可以提交给IEC,作为CIM版本升级扩展的用例数据。方式(2)是更为规范的扩展方式。由于应用系统模式扩展时效性要求高,CIM版本升级速度通常无法满足,因此,在CIM/E类模板定义中扩充模式成为应用CIM/E实现电力系统数据交换的一种常见做法。由此更需要对CIM/E类定义模板的版本及与CIM的映射进行管理,以确保CIM/E数据文件使用的信息模型语义整体与CIM协同并受控。

2 CIM/E模式管理

CIM/E模式管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CIM/E类定义模板的版本管理;另一部分是CIM/E类定义模板中模式元素与CIM模式元素的映射管理。

2.1 CIM/E类定义模板版本管理

CIM/E类定义模板定义了需要交换的电力系统数据。通过将用EA(CIM12版之后使用Sparx System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作为模型维护工具)或CIM RDF Schema格式表示的CIM转换为CIM/E形式的模式描述,可以基于特定版本的CIM生成适用于平台型系统的CIM/E模式全集;或者通过设定模式元素所属的子集,如IEC61970-452定义的传输网络模型交换子集、IEC61970-456定义的电力系统状态解子集、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应用子集等,裁制出应用需要的模式,生成应用特定的CIM/E类定义模板的基础版本。

出于提高模型数据描述效率及补足应用需要而CIM未提供的模式元素等考虑,CIM/E模式会在基于CIM生成的基础版本上进行优化和调整,包括:(1)以属性方式表示的关联;(2)CIM/E模板中为数据访问方便,合并CIM对象及属性;(3)将关联对象的取值直接引为属性等。优化和调整后形成多个实际使用的版本。

CIM/E规范将应用子集视为特定应用“类型”。遵从CIM/E规范,一个自成系列的类定义模板以“〈发布方〉_〈类型〉”的形式命名,其下包括具体的各个类定义模板版本(见图2)。

CIM/E电力系统数据文件引用时指定带版本号的类定义模板文件,从而明确其中可出现的数据的模式及所源自的CIM模型。

2.2 模式映射管理

指定版本的CIM/E类定义模板以与CIM协同的方式规定了使用该模板的CIM/E电力系统数据文件中可以出现的类及类的属性。

CIM/E模式与CIM模式间的映射仅在优化和调整后无法对应时需要设定(CIM/E模式文件中直接使用的CIM类、CIM属性不需要映射,可根据模式名称结合CIM/E类定义模板中指明的CIM版本确定相应的CIM模式),以映射方式明确CIM/E模式对应的CIM模式元素(有可能由多个CIM模式元素构成的模式复合元素,必要时还需指定对象过滤条件)。

属性映射的描述形式为:

式中:可以为左值指定具体映射的CIM版本,CIM版本不引入小版本,直接引用CIM10,CIM15等大版本号;如果CIM/E类名与映射的CIM类的类名相同,则映射起始部分的CIM类可以省略;[obj:id]表示可选的对象过滤条件,其中的id可以是对象的主编码(mRID),也可以是对象的名字;“*”表示重复应用关联部分描述可形成关联链表达。

这种映射描述方式可方便地处理CIM/E模式文件“优化和调整”后与CIM模式的对应。例如:将导电设备端点到连接点再到另外一个导电设备端点的“Terminal-ConnectivityNode-Terminal”访问链合并为一个拓扑节点属性[5],即符合“优化和调整”的情形(2),为了在CIM/E类模板定义文件中规定导电设备(如Breaker)的“I_node”和“J_Node”属性,需要描述如下映射信息:

再如,在变电站(Substation)类中通过属性p,q指定变电站总有功和总无功功率,符合“优化和调整”的情形(3)。用CIM表达实际上是变电站(电力系统资源的子类)关联的名为p,q的量测(Measurement)关联的量测值(MeasurementValue)的取值(Value属性),这样,以p为例表示的映射(假定为映射到CIM10)为:

在变电站等对象中引入的位置信息(x,y)等也需根据电力系统资源与位置(Location)[11]的关联做相应的处理。

映射信息的存储可以单独存储成与CIM/E类定义模板配套的文件,采用这种方式转换等应用软件需要使用类定义模板和映射文件。一种将映射规则融入CIM/E类模板定义文件的方式是,在属性描述使用的注释(Comment)标签的内容中增加映射串,用大括号(“{}”)将映射串包围,作为约束条件。另外可以考虑在未来的CIM/E规范中扩展CIM/E属性标签,增加描述属性到CIM映射的标签,如“Mapping”,单独记录属性到CIM的映射。

CIM/E类定义模板中扩展的、但无法映射到现有CIM的属性,不必附加映射描述信息。这类属性在CIM/E电力系统数据文件转换为CIM/XML文件时,做丢弃处理;同时也提炼出来,作为应用系统模式扩展,配以用例描述在合适的时机提交IEC,作为新版CIM扩展的参考信息(见图1中虚线部分)。

3 基于映射的CIM/E和CIM/XML模型互转

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是基于CIM/XML的电网模型互操作,为了充分体现CIM/E的高效性以及进一步推动CIM/E标准的国际化推广,需要建立这两种松耦合电力系统数据文件格式之间的转换以适应应用系统数据处理,以及今后基于CIM/E的电网模型互操作对文件格式的要求。

转换有两个方向,从CIM/E到CIM/XML,以及从CIM/XML到CIM/E。适应多版本的CIM/E与CIM/XML转换通常藉由中间对象数据服务器完成(见图3)。

对象服务器在模式约束下,按对象、属性、关联方式组织模型数据,由解析器读取源文件写入后,缓存并负责数据的完整性检查,再根据模式映射和输出格式要求生成定目标文件。

3.1 CIM/E转换为CIM/XML

根据CIM/E电力系统数据文件中指明的类定义模板(及版本)及与之对应的到目标CIM版本的映射确定CIM/E到CIM/XML转换的规则。

自动识别CIM/E的横、纵表,读入CIM/E电力系统数据文件到对象数据服务器,根据需要转换的目标版本,获取描述该转换源至目标的模式映射文件,获取文件中每个CIM/E类、属性的转换规则(未描述转换规则的为类名与属性名可直接对应的条目),然后在转换规则的控制下,将对象数据输出成CIM RDF格式的CIM/XML电力系统数据文件。

3.2 CIM/XML转换为CIM/E

CIM/XML电力系统数据文件转换为CIM/E格式则先根据CIM/XML数据文件及与之配套的CIM RDF Schema建立对象数据,然后根据输出目标选择CIM/E类模板文件,通过转换源和目标确定映射文件并提取映射规则,根据对象数据的所属模式应用映射规则进行转换,输出相应的CIM/E数据文件。

4 验证系统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CIM/E模式版本管理和模式映射的有效性,设计开发了验证系统,实现了对CIM/E类模板文件及模型映射管理,以及基于所管理模式及映射信息转换CIM/E和CIM/XML数据文件。

验证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整体分为CIM/E类模板文件管理、CIM RDF Schema管理、映射管理和模型转换4个部分(见图4)。

在CIM/E类模板文件管理部分实现CIM/E模板编辑、审批、发布。按面向对象方式编辑的CIM/E类、属性。对指定应用对应的CIM/E类模板文件的编辑,需要锁定后进行。编辑过程中形成的模式增、删、改信息形成审批信息,由系统管理员审批后形成发布版本,供数据文件引用。

CIM RDF Schema管理部分实现常用的CIM版本管理,如CIM10和CIM15,并建立内存模式管理器(SchemaAdmin),提供模式查询接口,供建立CIM/E类模板文件中模式元素与CIM模式元素映射时使用。验证系统维护所管理的CIM RDF Schema版本中相关元素映射与转换信息,以便为数据转换提供一定的自动化处理能力。

映射管理部分与CIM/E类定义模板管理紧密结合,在类属性建立、修改时,为需要建立映射的元素提供编辑界面,并保存映射结果。一个特定版本的CIM/E类定义模板中各元素与指定版本CIM的映射被单独存储成一个映射文件。形成的系列映射文件作为CIM/E电力系统数据文件与CIM/XML文件转换的基础。为方便验证系统之外的应用使用映射信息,在验证系统对外提供的CIM/E类定义模板文件中,将映射信息以约束描述形式附加在属性的Comment标签内容中。

CIM/E和CIM/XML电力系统数据文件互转通过上传文件并启动转换完成。从CIM/E转换为CIM/XML时,如果不指定目标CIM版本,则直接转化为CIM/E引用的类定义模板文件中指定的CIM版本的CIM/XML;如果指定CIM版本,则根据不同版本的CIM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将CIM/E转换为指定版本的CIM/XML文件。例如:CIM/E中引用的类定义模板中使用的是CIM10,但目标选定为CIM15,则验证系统会自动根据CIM10与CIM15模式关系(可转化信息,实际上也是一种映射),直接按CIM15的模式规定输出CIM/XML文档,反之亦然。CIM10和CIM15分别对应于DL/T890.301的第1版和第2版,验证系统暂建立上述两个常用版本间的模式映射。从CIM/XML转换为CIM/E,需要指定CIM/E数据文件的类定义模板,根据该模板、CIM/XML文件中的CIM版本,确定所基于的映射关系文件,并在其指导下完成转换。转换过程中由于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内存对象数据,可以根据电力系统规则对数据的合法性进行校验[12]。所有转换过程记录(问题、概要、统计)及转换结果文件,均提供概览页面和详情文件下载。

5 结语

CIM/E作为电力系统数据(电网模型)交换格式,其应用需要在遵循CIM规范并保持与不断演化的CIM版本间的协同基础上深化。本文提出了CIM/E类模板定义文件的版本管理、CIM/E模式元素与CIM映射管理的概念及实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验证系统。通过基于实际案例的CIM/E与CIM/XML互转,验证了CIM/E模式版本管理和模式映射的有效性,保证了CIM/E模式与不断演进的CIM版本同步的能力,进一步推动了CIM/E标准的国际化推广。验证系统的CIM/E模式版本管理可作为集中发布CIM/E类定义模板的平台,验证系统的CIM/E与CIM/XML转换可以形成开放的电网模型互操作基础环境。

参考文献

[1]林宇锋,钟金,吴复立.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网技术,2009,22(12):8-14.LIN Yufeng,ZHONG Jin,WU F.Discussion on smart grid supporting technologie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9,22(12):8-14.

[2]辛耀中,石俊杰,周京阳,等.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现状与技术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1):2-8.XIN Yaozhong,SHI Junjie,ZHOU Jingyang,et al.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s of smart grid dispatching and control systems[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5,39(1):2-8.

[3]辛耀中,陶洪铸,李毅松,等.电力系统数据模型描述语言E[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10):48-51.XIN Yaozhong,TAO Hongzhu,LI Yisong,et al.E language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model description[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6,30(10):48-51.

[4]刘涛,米为民,陈郑平,等.适用于大运行体系的电网模型一体化共享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1):36-41.LIU Tao,MI Weimin,CHEN Zhengping,et al.Integrated sharing scheme for grid model and graphics applicable to grand operation system[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5,39(1):36-41.

[5]米为民,辛耀中,蒋国栋,等.电网模型交换标准CIM/E和CIMXML的比对分析[J].电网技术,2013,37(4):937-941.MI Weimin,XIN Yaozhong,JIANG Guodong,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rid model exchange standard CIM/E and CIMXML[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3,37(4):937-941.

[6]高志远,姚建国,曹阳,等.一种用于表达变电站模型的CIM/E扩充方案[J].中国电力,2013,46(7):116-120.GAO Zhiyuan,YAO Jianguo,CAO Yang,et al.An extension scheme of CIM/E for the expression of substation model[J].Electric Power,2013,46(7):116-120.

[7]CIM User Group.Combined updated CIM UML model(iec61970cim16v26a_iec61968cim12v08_iec62325cim03v01a)[EB/OL].[2014-01-30].http://cimug.ucaiug.org/CIM%20Model%20Releases/Forms/AllItems.aspx.

[8]IEC 61970-301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EMS-API):Part 301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base[S].5th ed.2011.

[9]国家电网公司.电网通用模型描述规范(CIM/E语言)(征求意见稿)[S].2011.

[10]IEC 61970-501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EMS-API):Part 501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CIM RDF)schema[S].2006.

[11]IEC 61968-11 System interfaces for distribution management:Part 11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extensions for distribution[S].2010.

E电商企业本土化商业模式转换浅析 第9篇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影响到了诸多行业和组织。作为世界上成立最早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 E电商企业于1995年9月4日由Pierre Omidyar以Auction Web的名称创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目前E电商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网络交易平台之一, 在全球已拥有超过3亿注册用户[1]。虽然E电商企业有着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管理团队, 但是却在中国市场遇到了极大地挑战。如何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发展适合本土化市场的商业模式, 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并获得盈利, 一直是E电商企业管理层非常重视的战略问题。自2007年成立以来, 经过5年的发展和摸索, E电商企业意识到自己需要在扩大自身优势、尽量减少或避免劣势的同时, 通过动态掌握市场机遇, 并利用动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二、E电商企业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E电商企业的使命是帮助中国卖家向海外市场销售其产品, 的主要商业模式包括C2C和B2C两大类, 而在这两类商业模式中,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淘宝 (www.taobao.com) 、亚马逊中国 (www.amazon.cn) 、阿里巴巴 (www.alibaba.com) 、敦煌网 (http://www.dhgate.com) 、等;其中除淘宝主要以C2C模式为主外, 其他网站均以B2C作为其为主要商业模式。

1. 淘宝网 (www.taobao.com) 是国内领先的个人交易网上平台, 由阿里巴巴公司投资4.5亿人民币创办, 致力于成就全球最大的个人交易网站。截止2011年年底, 淘宝网单日交易额峰值达到43.8亿元, 创造了270.8万个直接就业机会。目前, 淘宝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之一。

2. 亚马逊公司 (纳斯达克代码:AMZN) 是一家老牌美国电子商务企业, 成立于1995年7月, 是一家“财富500强”公司。亚马逊中国是亚马逊的子公司, 向中国消费者承诺“天天低价, 正品行货”, 并主要从低价、选品、便利三个方面为消费者打造一个百分百可信赖的网上购物环境。

3.1999年初, 阿里巴巴在杭州正式推出旗下第一个平台B2B平台, 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站设计+推广”服务。2010年3月, 阿里巴巴中国交易市场采用1688.com作为新域名, 将传统商业模式中信息搜寻、报价、下订单、合同签订等需要线下完成的流程电子化, 极大提高中小批发交易的效率。同年, 阿里巴巴建立了全球速卖通 (AliExpress) , 这一网站是阿里巴巴为帮助中小企业接触海外终端, 拓展利润空间而全力打造的融合订单、支付、物流于一体的外贸在线交易平台。

4. 敦煌网 (www.DHgate.com) 创立于2004年, 是国内首个聚集中国众多中小供应商的产品, 为国外众多的中小采购商有效提供采购服务的全天候国际网上批发交易平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重点推荐的四家中国对外贸易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之一。作为国际贸易领域B2B电子商务的创新者, 敦煌网充分考虑了国际贸易的特殊性, 为国际贸易的操作提供专业有效的信息流、安全可靠的资金流、快捷简便的物流等服务。

由以上分析可知, 目前E电商企业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 否则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将被淘汰出局。

三、E电商企业本土化商业模式

E电商企业自身的优劣势及机会威胁如表1所示, 而主要竞争对手的服务对象及范围如表2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 E电商企业如果想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抓住市场机会, 那么其未来的服务重点应该是“不断增大的需要第三方平台帮助的外贸零售业务群体”, 即E电商企业应帮助中国中小外贸企业推展海外市场, 服务于海外买家, 这意味着E电商企业的商业模式将由以前的“C2C”模式向“B2C”商业模式转变, 甚至向为中国中小外贸企业与海外中小采购企业之间交易提供服务的“B2B”商业模式方向进行转变。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E电商企业竞争对手及其自身情况的分析, 为其本土化商业模式转换提供了由以前的“C2C”模式向“B2C”商业模式转变, 甚至向为中国中小外贸企业与海外中小采购企业之间交易提供服务的“B2B”商业模式方向进行转变的建议。这一分析对其他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参与竞争的海外电商企业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摘要:本土化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经营过程中可选的一种重要战略, 目前众多电子商务巨头纷纷在中国开展其电子商务业务, 如何在中国实现业务的本土化, 并不断获得竞争优势, 是这些企业的重要战略任务。本文以E电商企业为例, 通过对其竞争对手分析及E电商企业自身SWOT分析, 研究了其本土化商业模式。

关键词:E电商企业,本土化,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www.E电商企业.com

[2]聂磊, 傅翠晓, 黄丽华.企业向平台型B2B电子商务模式的转型决策模型——基于企业能力视角.上海经济研究[J].2012 (09) :92-94

E学习从现实走向未来 第10篇

2012年,一场从国家到地方,从社会到学校的全方位的教育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数字化学习如雨后春笋般拔节发展,掀起一片E学习热。

一、E学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情境一:

某堂数学课,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们从题库里取出练习题,埋头在Ipad上点、画、写。3分钟之后,各小组汇报成绩:“1号做52题,做对50题,比昨天多做两题;2号做50题,做对50题,比昨天少做一题;3号……”

每天的口算训练是数学课堂必要的基础训练,从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到及时的成绩反馈,是摆在每位数学老师面前的一项常规任务。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计算技能差异大,训练时间较难把握,训练成绩不能及时反馈,缺乏连续性,训练效果也就大打折扣。E学习将合适的练习汇编成题库,通过自主练习、自动批阅等使得口算训练不再随心、随意、随效。

情境二:

二年级某数学课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基本特点后,老师要求学生汇报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角。有的学生举起Ipad这儿拍拍,那儿拍拍;有的学生打开搜索引擎点击查询,继而丰富多彩的角汇聚在一起,交流、辨析,使得静态、枯燥、模糊的数学图形生动起来。

情境三:

课文《长征》从预习开始,学生们读准诗歌到预习检测都是在Ipad上自主完成。接着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典型场景,通过思维导图练习背诵,学生时而在Ipad上翻阅资料,时而互动交流,时而静心思考。

一节语文课的时间仅仅40分钟,但学生们对知识的探求却是无止境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介绍,而且全班学生人人参与,人人都有收获。传统课堂需要两课时的学习内容,在学生们自主学习、互动交流中快捷高效地完成了。

情境四:

曾记得我女儿刚5岁时,迷上了《喜羊羊和灰太狼》,坐我腿上恳求我从网上给她下载动画片。几天以后,我竟然发现她私自在“7k7k游戏网”上打网络游戏,而且熟练操作鼠标,我震惊了。

其实这不是个别现象。在最近举行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上,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李先启校长把90后、00后学生称为“数字原住民”。因为我们的学生一出生便生活在互联网与手机已然存在的时代,E学习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方向。

而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E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丰富和共享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二是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三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是传统学校教育功能的延伸。

二、E学习面临的困境和思考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也不难看到,E学习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在初期都遭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困境和尴尬。

(一)有形而无实

现状一:

执教《春联》,老师首先派发学习单一,内容包括:正音、正形、读顺,让学生在Ipad上点点、写写、读读完成。接着派发学习单二,内容包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春联;选择喜欢的方式诵读这些春联;在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分析:

整个学习过程从老师派发学习单,到学生根据学习单学习和交流,基本都是通过Ipad完成的。这里的Ipad等同于PPT,或者更接近于小黑板,是为了用而用的形似E学习课堂。

在近期的E学习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种穿着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我不禁想问:难道这就是E学习?是不是用到了Ipad就是E学习呢?

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到实物投影,再到电子白板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继而到如今的Ipad等个人学习终端,在一些老师的观念中,它们都是不断更新的学习工具,Ipad是与以往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类似的教学工具。

但是平板电脑进课堂,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育本质。东北师范大学的谢光教授则提出:要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这就是说,E学习应用到课堂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无缝链接,是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将平板电脑作为一种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互动、有效获取知识的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并非工具的简单运用。

同时我也觉得E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脱离传统教学,它同样可以在传统校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E学习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传统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社会性、互动性方面具有巨大优势。E学习进入校园,并不是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实践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改进:

如何在《春联》的教学中凸显E学习的优势,我觉得可以作如下改进:

师:关于春联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学生的问题有“为什么会出现春联”“我想了解春联的历史”“有哪些著名的春联,它分别表达什么意思”“现代春联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写春联有哪些要求”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分类,进而作为学习任务单分配给每一小组,让学生自主利用Ipad学习并交流。

学生1汇报:春联也称“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关于它的由来有这么一则故事……

学生2汇报:我收集了很多有名的春联,如“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

学生3:我还知道很多春联背后的故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学的资源也日趋丰富。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便捷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各类学习型网站、实用的学习软件等都高效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教学资源浩如烟海,各种教学资源几乎唾手可得,为E学习节约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因而课堂上我们不再局限于课本,不再拘泥于一地一校一课堂的范围,而应该深深思考:学生学习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怎样的平台?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尽快找到他想探求的知识信息?备课时我们更要关注并选择哪些资源,设计哪些问题?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面对学生多元的答案,我们该如何评价?

(二)有点而无面

现状二:

某数学课堂《七巧板》,老师揭示课题后问: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分别有几块?有几块是完全一样的?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返回主页面,选择创作栏,分别设计用两块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用三块不同的拼一拼、用多块拼等几个环节。学生在Ipad上自主选择,自主拼搭,然后再大组交流。最后介绍七巧板的由来。

分析:

本节课,教师能发挥Ipad自主学习操作的功能,让学生们在实践操作这个环节自己选、自己拼、自己说。但还没有凸显E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化展示的特点,没有突出七巧板“巧在哪儿”。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还没有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仍旧是在老师的安排下半自动地选择、实践和展示。

课后了解到,Ipad软件上就有现成的《七巧板》资源,学生通过自学和交流完全可以自主获得经验和收获。在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把力气花在互动交流评价和对学习经验的概括提升上。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目前网络平台提供的网上学习资源种类虽然比较丰富,这些学习资源部分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解决了网上教学资源的有无问题,但很难满足庞大的学习群体不同需求层次的要求。而且现有的网上教学资源中大部分课程仍然是以文本教学材料为主(课程介绍、重难点辅导、习题及期末复习等),其中大量内容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存在着不少“垃圾”。当学生面对大量无用资源信息时茫然无措,从而大大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另外,大部分资源都是以一种静态的形式出现,而教与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习者随时充满了疑问及得到解惑后的满足乃至不断循环的过程。显而易见,静态的东西可以满足他们对学习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在他们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需要,换言之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东西太少,而且缺乏一定的联系性和连贯性,呈现出学习资源的无序和散点状况。

改进:

由于Ipad有部分现成的教学资源,在上课之前,可布置以下预习作业:(1)了解七巧板的由来。(2)找到现成的软件《趣味七巧板》《益智七巧板拼图123》《涂鸦七巧板》等并下载。(3)尝试自己拼搭喜欢的图形,可以从两块起拼。(4)在交流区晒晒自己的作品。

课堂上首先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有序上传学生的作品,小组交流并让学生相互评价:你同意他的拼法吗?你有不同的拼法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把实践和交流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评价的能力。

不仅在Ipad有大量可用的教学资源存在,而且国内外还建立了像可汗学院这样的大量的网络学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击自主学习。面对庞大而多元的学习群体,当务之急是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需求,逐步加强动态化、系列化、系统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及时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

(三)有“群”而无“个”

现状三:

某作文讲评课,课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恐龙园春游,回来后进行有关春游的写作练习。

一上课老师将学生习作分成了以下几大类,分别推送到学生的Ipad上:

A.丰富的心灵体验类:如手机你在哪儿、天上掉馅饼、偷鸡不成蚀把米。

B.刺激的游乐项目类:穿越侏罗纪公园、我与金刚亲密接触、疯狂过山车。

C.语言描写类:都是吹牛惹的祸、插队风波、如此带队。

然后选择几篇让学生分组在文中选出最佳片段,阅读最佳片段,谈一谈推荐理由。由于时空局限,老师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评点。

分析:

上述案例中,老师的评判标准替代了学生的发言权,组内个别人的观点替代了整组人的意见。也许这都是因为课堂的时空有限,在固定的40分钟内,在固定的教室墙壁内,我们教者和学者每天都不得不面对这些束缚。难道我们能无视这些束缚,难道我们甘愿局限在这40分钟的课堂里?

有人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着差别,差别无处不在。的确,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具有无限潜能的、具有差异与特长的人。每个学生的起点不一、思维特征不一,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都会有不同的学习体验,更别说面对不同的学习材料了。虽然以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提出了个性化学习的设想,也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实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生命必须承认有差异。教育的天职在于让每个生命都成长,但不要一样成长,更不要将学生塑造为同一个规模、同一个型号的“产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也可以在自主学习网站上布置“个性化学习内容”,分三级,一级为基础学习,二级为拓展学习,三级为挑战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哪一级学习。这样,我们就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大挑战,为学有困难的学生降低难度,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群体学习的完整性,也能体现个体学习的丰富性,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学习的成功。

改进:

当学生春游结束回家后,就可以在交流区开辟“春游专题讨论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写出习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下,学生对春游的印象更深刻,体验更深入。教师在收到学生习作后将习作分类打包,并推送到交流区。

课前让学生快速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一类习作,并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投票选出最佳片段,并细细品读最佳片段,将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交流,组长综合观点并派代表交流观点。这样课内课外既照顾了每位学生不同的体验,又相对集中,提升了整体习作赏析水平。

人们常说:“网络时代,一切距离都不是距离,一切差别都不是差别。”基于E学习教育理念而架构的学习平台,以网络为途径,彻底打破了教室的墙壁限制,跨越了学校的围墙。巨大的时空开放性,给学生创设了更宽、更高、更深的多维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克服了空间的阻隔。因而在教学前,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学生的知识层面、学习需求和学习状况,考虑多种情况,整体设计教学材料。学生既可以进行课前先学,还可以在课中导学,课后又可以进行自主拓展;既可以群体学习,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跨越式学习。网上网下,课内课外,班内班外,校内校外,从群体到个体,随时随地畅游学习世界。

(四)有入而难出

现状四:

某学校机房,几十万元购置的设备静静躺在那里,几个月无人问津。

网络上,每天成千上万条更新的教育软件使用率几乎接近“0”。

而大多数课堂上,教师仍“唱着昨天的歌谣”,延续着昨日的言传身教,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激荡不起思维的涟漪。

学生人手一台的Ipad,使用最多的是游戏和看网络电影、电视。学生们的假期生活,在电视动画片和电脑游戏中渐渐消磨,除了镜片的厚度在渐渐增加,增加的还有体内脂肪和家长的消极抵制。

分析:

为什么老师们都不热衷于用Ipad进行教学?为什么学生们拿到Ipad不是主要用来学习和交流?为什么每年教育部门和学校投入的大量经费和设备束之高阁,和灰尘相伴?高期望投入和低成效产出的巨大反差让我们震惊和痛惜。

就算仅有的少数E学习课堂,教师中普遍的做法不是真正为改变教学方式采用E学习模式,而是为了搞观摩课、公开课,为了应付摆架子而用;而在实践中也没有细细思考Ipad的应用价值和效果,以及应该采用的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模式,而是为了用而用,学生也是为了学而学。另外、相应的评价制度也没有调动人们运用E学习的积极性。运用E学习进行教学没有可供参考的优秀案例,没有优秀的团队激励,没有相应的评价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教师运用E学习的积极性。

而从学生层面来说,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监督,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出现精神恍惚、视力下降等消极反应,最后家长不得不采用禁用、限用等手段消极抵制。

改进:

现在很多人习惯于浏览网站阅读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是这种阅读习惯要比看书、看报更加先进了吗?未必如此。网络上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就一定比纸介质上的更加新鲜、生动、深刻吗?也未必如此。

人们喜爱Ipad ,离不开网络,但为什么教学中却如此消极对待呢?这些现象从根源上说,是因为我们的教学理念没有真正改变。

因此首先要改变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在E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授和获取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恰恰是观点、观念,以及不同的观点和观念之间的交流碰撞,是最值得推崇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群体和个体之间畅通的互动交流,是学生学习深入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提高创新能力的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建立国家和地方的教育资源平台,把全国和本地区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最好的作业资源集中起来,所有地方免费共享。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最差的学校也可以看到最好老师的课程。

茫茫网络海洋,为具有不同学习特质的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资源;教育云服务的巨大存储空间,足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方便、快捷、高效的教育资源一定会吸引老师们和学生敢于E学习,乐于E学习,善于E学习。

三、走向E学习的理想愿景

在E学习时代,校园环境已经不再单纯是以教室、实验室为基础的现实物质场所,而是一个虚拟和现实空间的叠加。可以预见,随着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完善,不久的将来,E学习在教育领域内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程度亦将日益广泛而不可或缺。

E学习并不可怕,也不遥远。今天我们只是走在E学习的起跑线上,进行了E学习的初级阶段研究,研究的是E学习的一些共性规律。今后我们会针对学科教学进一步研究,凸显不同学科在E学习道路上的个性特点和价值。

推进e学习平台的群众化 第11篇

从2008年IT业的第二次新兴开始,很多企业都在顺势推行e-Learning的学习模式,结果长时间的投入后,效果差强人意,很多企业的e学习都无疾而终。看了大量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大多还是因为企业中e-Learning推行曲高和寡,没有群众基础,导致再完善的学习平台,再精尖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如何使e-Learning的学习模式从一开始就能广泛受到企业员工的重视,让员工感兴趣并且参与进来,成为很多企业推行e学习模式的一个关键点。2013年初我们正式将自己的“广本e学” e-Learning学习平台推向公司销售人员及所有特约店网络的从业人员,覆盖账号近两万人。推行后,得到了员工及供应商的积极响应,效果理想。我想这和我们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有决定性的关系,现在将经验拿出来和大家做些分享讨论。

前期营销很重要

营销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企业培训人员应该同时成为营销高手,绝不仅仅定位为管理人员。只有把自己作为营销人员,把培训项目或者课程当作产品,把同事当作顾客,才能真正生产出适应市场和顾客需要的产品,才能真正被市场和顾客认知和接受。本着这个理念,在推行“广本e学”之初,我们就非常看重营销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低成本的新媒体营销,运用“节点营销”和“常态营销”两种模式,让即将推行的培训新形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同时又充满神秘感,让员工保持期待。

常态营销运用了宣传片营销、微博、微信营销。我们拍摄了“广本e学”的宣传短片,将平台功能用短短两分钟时间进行了风趣、幽默而又精炼的介绍。同时开设了“广本e学”自己的微博、微信,经常推送平台的最新信息,讨论与e学有关的话题。在平台还未正式发布之前,已经有很多同事是平台的忠实粉丝,跟项目组的成员一起等待着e学的正式上线。这是一早就设定的饥饿营销模式stay hungry。

顾客需要培养,平台需要培育,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是开展节点营销活动的中心原则。平台正式上线前,设定好里程碑事件,每一个里程碑事件发生时,都要进行低成本、广范围的节点宣传活动。让顾客跟着平台一起见证每一个重要成长阶段,培养顾客的主人翁精神。众所周知,e学习的最大功效在于它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这也是顾客最大的需求点,因此手机和PAD的使用终端非常重要。我们开发了专门的二维码扫瞄,能完全满足安卓和苹果系统。为了配合宣传这一里程碑事件,同时提高终端下载率,专门策划和开展了简单但非常有效的“下载二维码,送书到你手”的节点营销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培训和营销不分家,培训从业人员如果是营销专家,对于企业中培训工作的开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研发要突破

对于企业e学习的推行,必须保持一个观念:再先进的e学习系统也只是载体,e学习真正的生命和灵魂还是建立在与企业息息相关的课程和管理上。平台的技术是通用的,企业可以姓A企业也可以姓B,不具有任何辨识性,因而也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不加改造地直接使用外购平台或者课程,在对技术的新鲜感体验过后,员工的兴趣就会慢慢消亡,平台的命运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外购平台只能当作企业培训的工具和载体,必须加入企业的灵魂。平台上最能凸显企业特色,并且与员工息息相关的自然是企业的课程,因此平台上线前,必须完成关键岗位适合的e学习的关键业务课程开发工作。我们的平台在上线前,完成了销售岗位的关键业务电子化课件开发,特别是销售的产品介绍类课程,这种最基础也是需求量最大的课程的开发传播,使我们的平台上线之初就与企业和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然,课程的电子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为了丰富平台的企业课程,有一个现在培训界很流行的概念,那就是“微课程”,用半个小时以内的时间去阐述一个业务内容或者工作心得,然后录成电子化课件,供大家学习和分享。这个概念对于e学习平台的推广,有着非常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微课程”的实施首先可以保证短时间内企业课程的快速丰富;同时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中来,人人都可以成为讲师,都可以开发课件;最重要的是,微课程的理念往往会得到领导高层的重视和支持,因为“微课程”是保留组织经验非常好的途径和方法。企业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培养了骨干员工,他们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日常积累的丰富经验。现在企业对于骨干员工的经验传承方式都比较单一,“老带新”是最常见的方法,“微课程”的出现,是非常好的补充和延展。半个小时以内的业务知识点分享,贴近工作现场和业务实操,完全可以满足学员对于课程针对性和具体性的要求。如果能够发动公司领导成为“微课程”讲师,将更大化地提升平台的关注度和使用度。开展“微课程”大赛也是宣传平台非常好的节点营销活动。

没有灵魂的学习平台无法真正打动员工的内心,冰冷的技术永远不是培训的终点,因此做好企业课程的开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临门一脚最重要

平台正式上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启动会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平台后期的使用。所以启动会的效果至关重要。看过各类产品的启动会视频,我们更加坚信了一点:云平台的启动和宣传,必须采用全新的方式,采用云的、体验的方式,才会真正让用户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企业的学习平台能引起大家关注的永远不会是冰冷和炫酷的技术,只有实实在在地对员工关注和关心,才能换回大家的归属感。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启动会两个关键词:体验和温暖。

体验是对技术的要求,一个小时的启动会必须是实时体验、实时互动的过程,平台上每一个学习功能都必须充分地让用户体验到、感受到,像了解一个新产品一样保持新鲜感和探索感。因此启动会现场随处布置二维码,准备PC、PAD等终端,在听功能讲解的同时完成对产品的体验。

温暖是对启动会整场说明内容的要求,所有平台功能的说明都必须依托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与用户日常工作息息相关,能引起共鸣,温暖人心。因此在功能讲解时,更多的是娓娓道来,带着用户意识,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才能让员工真实地感受到这是我的平台,专属我的平台,里面有我所需要的功能,有我所想要的知识。

如果启动会能够让员工产生这样的感受,就达到了平台上线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正因为带着这样的目的,我们的启动会最终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良好的开端确保了平台的口碑和强大的群众基础。

E学习模式 第12篇

2014年,我校成为海e英语学习社区项目实验校,千余师生共同感受着在线听说英语的乐趣。海e英语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而又高效的英语学习环境,创造了每人独一无二的“空中英语教室”。实验半年来,我惊喜地看到了学生们的变化,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听说能力更强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确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一点一滴,都归功于海e英语学习社区。

紧紧围绕教材,有效促进学生自主预习复习

海e英语学习社区中包含新起点英语的全部教材资源,不仅包含每课的不同部分Part A、B、C等,且对教材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这种有效的优化整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二年级下册歌曲Can you playfootball,平台中的任务将其分为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听歌曲中的句子,第二部分是跟着音乐将其演唱出来。这一小小的改变,帮助学生解决了不少困难。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先听句子,多次跟读,待能够流利说出句子后再进行演唱,而此时的演唱就很容易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在教学生唱歌吗?

参加项目实验以来,我坚持通过海e英语学习社区发布学习任务——课前发布预习作业,课后发布复习作业。半年下来,学生们已初步养成了通过海e英语学习社区进行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习惯。很多家长反映,学生们回家后能够积极主动地要求使用海e英语学习社区进行自主学习——他们戴上耳机,点击播放,开启了自己的自主学习之旅。“主动即自由”,海e英语学习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们轻松而又高效地进行自主预习和复习,他们自主探索,自由学习,在课堂上更加活跃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自主学习,打造专属“空中英语教室”

1.有效分层,促进自主学习

海e英语学习社区中的资源不仅包含配套教材,还包含国内外知名学校的校本教材、原版绘本书籍、经典动画等。课余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英语水平进行有效的分层自主学习,打造自己专属的“空中英语教室”。有的学生酷爱阅读,他便可以选择英语绘本故事、童话盒子等,戴上耳机,享受有声绘本阅读,在故事的海洋中徜徉;有的学生喜爱电影,他便可以选择童趣十足的动画或电影,如《超人特工队》《穿靴子的猫》等,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尝试给电影配音;还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教师便可推荐一些合适的资源,让学生有选择地去学习。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仅自由,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提升。

半年来,同学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不仅仅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更是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将班内学生分成三组,开始尝试发布不同类型的作业。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挑战全新的高度,尝试自主学习绘本故事;程度适中的学生,可以尝试自主学习一首简单的歌谣;程度一般的学生,可以加强对学过知识的巩固和复习。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推荐不同的资源,发布不同难度的任务,这样的有效分层,既照顾到了学习能力弱的孩子,也给能力强一些的孩子更广阔自由的空间,这样一来,孩子们更乐意自主地进行英语学习了。

2.模仿跟读,促进自主学习

本学期,我尝试在课上使用海e英语学习社区,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在新授课上,我发布跟读任务,让学生自主听音模仿练习并上传录音;之后我随机播放学生的录音,全班进行分析讨论。你觉得他的发音怎么样?怎么做还能读得更好?经过这样的自主学习与互相研讨,学生掌握了发音的要点,再次自主跟读完成任务,争取得到更高的分数。我会选择成绩最高的前三名在班里播放展示,学生很是受鼓舞。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不敢开口,个个沉浸在自己的小小耳麦中,不再害怕失败,努力地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这样的学习氛围,使得班上英语学习的效果良好。

课上学习效果显著,我又有了这样的困惑:学生在英语课上的大量跟读模仿,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语音语调,但回到家,往往已经忘记了一大半。虽然有的家长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发音问题进行辅导,但难免会出现发音不准确的现象,无形中让学生更加困惑。而海e英语学习社区中的语音测评技术,则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回到家后,可以在平台上自主听音跟读,继续跟读模仿,学生还可以听听自己读的录音,与教材中的进行对比,找出差别与不同,然后再次模仿,直到自己感觉满意为止。长此以往,学生逐步掌握了正确的语音语调,模仿能力大大提升,不仅如此,这种有效的跟读模仿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其听说能力得到很快提升。

3.及时评价,促进自主学习

更值得一提的是,海e英语学习社区的语音测评技术还具有评价的功能,它能够实时测评,给学生打出分数。它会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完成任务时间的长短等因素为学生打分,还会自动给学生奖励小图章。不仅如此,发布任务的教师也可以有选择地奖励学生,根据本班情况以及任务难度等适当地给予学生图章,这些图章可以让孩子们轻松地登上本班的“荣誉之榜”。这种及时有效的评价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愿望,更是带给了学生无限的美好。实验初期,为了鼓励学生回家及时地在线完成作业,我奖励所有做作业的学生一枚小图章。慢慢地,学生做熟了,做顺了,我开始奖励成绩为“通过”以上的学生,有了比较,学生们做作业的劲头儿更足了,经常有学生一下课就跑来告诉我,“Elly,我昨天跟读了半个小时,终于从‘再接再厉’变成了‘优秀’!我特别高兴,妈妈也夸我呢!”还有的学生说,“Elly,今天你能不能再留一次任务,我想要好多好多的小图章……我想在荣誉榜上再进一位!”海e英语学习社区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

个性张扬,创新多彩学习活动

海e英语学习社区不仅具有英语学习的功能,还可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前不久, 海e英语学习社区举办了“团圆美食英文创作大赛”,鼓励学生在春节期间自己动手参与制作一次中国传统美食,如饺子、汤圆、特色小吃、团圆饭等,并上传用英文描述这个过程的自制视频参加评选。有了在网上向其他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放假前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小视频。可要用英文展示如何做美食,谈何容易呢?学生很快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需要自主学习。有的通过海e英语学习社区搜集相关资料,有的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视频,还有的学生翻开了美食书籍……通过海e英语学习社区的熏陶,学生们已经学会了自主学习,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寻找资源。寒假归来,他们迫不及待地让我打开海e英语学习社区,观看他们分享的作品,冰糖葫芦、自制美味汤圆、可爱饺子……美食让我垂涎欲滴,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每天上课前,我都会给他们播放一位学生的作品,学生们感到很兴奋。海e英语学习社区举办的这一活动加深了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他们不仅了解了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 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进了家人间的情感。

E学习模式范文

E学习模式范文(精选12篇)E学习模式 第1篇一、E学习模式下的英语差异教学策略分析1. E学习模式下的英语资源差异教学E学习模式意味着英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