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轮状病毒腹泻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精选10篇)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共104例, 其中男49例, 女55例, 年龄 (1.3±0.57) 岁, 1岁以内者38例, 1~3岁者66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年龄6~36个月, 3d以内病程, 大便为蛋花或稀水样, 镜检阴性,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轮状病毒其抗原呈阳性结果。2组患儿于入院前均应用过抗生素、抗病毒、止泻剂等药物治疗。
1.2 临床表现
发热35例, 呕吐61例, 失水72例, 轻度失水47例, 中度失水25例;大便性状为蛋花或者稀水便 (无粘样、脓血便者) 。
1.3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对症处理, 纠正水和酸碱平衡紊乱, 进行抗病毒、调整饮食等措施。观察组给予醒脾养儿颗粒 (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843062, 规格2g/袋) , 用法为:<1岁者1袋/次, 2次/d;>1岁者2袋/次, 2次/d;饭后30min内冲服;思密达 (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K058C, 规格3g/袋) 用法为:<1岁者半袋/次, 1次/d;>1岁者1袋/d, 可分开服用;进食前1h冲服。对照组仅给予思密达治疗。
1.4 疗效标准
依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的婴治疗标准, 分别包括:显效、有效、无效三级评定。显效:3d内所有临床症状消失, 粪便性状、次数恢复正常;有效:3d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粪便性状、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无效:3d内临床症状无减轻或者恶化, 粪便性状、次数无减轻或加重。对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1.5 统计处理
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采用 (x-±s) 表示, 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疗效与疗程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患儿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1)
3 讨论
轮状病毒导致小儿腹泻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呕吐、排稀水、蛋花样便, 发病原因是病毒侵犯小肠黏膜的上皮细胞, 细胞结构被破坏, 肠上皮陷窝上皮增生取代, 不具有吸收功能导致腹泻, 此外相关消化酶失活, 水电解质转运失调, 也容易引起腹泻[3]。思密达即蒙脱石散剂, 是种铝、镁硅酸盐, 主要含双八面体蒙托石, 是消化粘膜的保护剂, 能够固定、吸附病毒、致病菌、毒素等, 还可覆盖于肠道粘膜表面, 与粘蛋白相互结合以增强肠粘膜的防御功能, 起到屏障作用, 阻止病原体侵袭, 有效控制腹泻, 临床最为常用[4]。醒脾养儿颗粒是一种中药制剂, 其成分主要为一点红、大丁草、蜘蛛香、山栀茶等药, 用来治疗儿童厌食, 盗汗, 腹泻, 夜哭, 遗尿等疾病。其药理作用还包括止泻、解痉, 对病毒、毒素、细菌等病原体有固定、吸附作用, 与思密达功能相类似, 能明显增强其药效[5]。因此联合两药治疗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一方面固定、吸附病毒、细菌及毒素, 保护肠粘膜, 另一方面又醒脾开胃、固肠止泻消食化积, 发挥多重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2组患儿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联合应用思密达与醒脾养儿颗粒剂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治疗效果显著, 能明显缩短住院日, 安全性好, 应在临床普及推广。
注:#vs对照组P<0.05;*vs对照组P<0.05
参考文献
[1]周闯, 刘芳, 项莉, 等.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2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9 (31) :7748.
[2]顾洁, 赵琳, 郝琼, 汪际英, 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10 (30) :4758~4761.
[3]张雪明.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致秋季腹泻126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 2011, 5 (07) :947~949.
[4]陈昕鸣.思密达保留灌肠联合腹泻贴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1 (23) :159~160.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治疗进展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秋、冬季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占所有肠道感染病因的50%以上。据WHO统计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患儿住院病人中20%~70%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
近年来发现RV不仅能引起胃肠道病变,亦可导致肠道外器官感染,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病原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对于RV肠炎的治疗急待规范,以避免大量抗生素的滥用、延误合并症的治疗等。本文仅就RV肠炎的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1 饮食治疗
婴儿6个月以前,通过胎盘获得母体抗体的被动免疫,对RV有强耐受性[1]。因考虑到母乳中含有特异性抗体和有利腹泻恢复的保护因子,多数学者认为原母乳、牛乳喂养小儿急性期改为无乳糖奶粉对减轻腹泻,缩短病程有利[2]。
张强英等[3]认为RV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有一定关系,位于小肠绒毛最表面的乳糖酶是RV靶酶。国外学者指出,一般婴儿的乳糖酶浓度高于成人,故这可能是婴幼儿易感染的原因。现代研究表明,RV感染使小肠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而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导致渗透性腹泻年龄越小越容易继发乳糖不耐受症。
RV肠炎以6个月~2岁为高发年龄,而此年龄段患儿大多数仍以含乳糖丰富的乳类为主食。RV肠炎患儿如进食含乳糖丰富的食物会使腹泻加重或迁延。所以RV肠炎患儿去乳糖饮食意义重大,可采用去乳糖奶粉、豆奶粉、发酵酸奶、豆浆、米汤等。故对RV肠炎患儿应检测是否继发乳糖不耐受症,及早指导治疗,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2 抗病毒治疗
(1)利巴韦林:是通过阻止病毒复制而发挥作用。尽管它在体外、体内中有效。但是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活性在临床观察中却不总是令人满意。而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2)干扰素:系广谱抗病毒药,主要为肌肉注射方式给药,在临床应用中已显示了一定的临床疗效[4];(3)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在体内及体外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也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且较利巴韦林有效[5];(4)免疫球蛋白制剂:有人用口服人类初乳中提取的抗HRV或从抗轮状病毒鸡蛋中提取的1gA,静脉输注静丙的方法治疗轮状病毒感染,但费用较高且副作用尚不清楚[6]。
3 胃肠黏膜保护剂
常用的是肯特令(双八面体蒙脱石),是目前专家推荐的治疗小儿HRV肠炎的有效药物。是一种天然的吸附性土质,作用在于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增强其屏障作用,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4 微生态制剂
双歧杆菌抗轮状病毒感染的被动保护作用[7],目的在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生物天然屏障保护作用。通过口服双歧杆菌疗法缩短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症状及排病毒的持续时间。
5 疫苗的研究[8~14]
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自然感染HRV后,可降低随后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因此,疫苗对于预防HRV感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轮状病毒的研究。为了与天然感染作用途径一致,目前研制的HRV疫苗都是口服疫苗。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但还大都处于实验阶段。暂时不可能规模的投入临床使用,而且费用昂贵。
6 液体疗法
RV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受累的上皮细胞脱落,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同时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出现脱水、酸中毒、低钾、低镁、低钙[15]。因此,及时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RV肠炎患儿尤为重要。
有关液体疗法全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992)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于无脱水患儿,应口服补液预防脱水。可用口服补液盐(ORS)、米汤或糖盐水。(2)对于轻、中度脱水,可应用ORS纠正脱水。(3)对于重度脱水,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
7 中西医结合治疗
范春华[16]西药组采用病毒唑,纠正脱水,合并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腹胀者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中西药组应用病毒唑、纠正脱水及并发症的处理同西药组。本组病例辨证分型施治;(1)外感风邪:①偏热,治以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②偏寒,治以消食和胃,方用保和丸。(2)正虚型:治以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①脾阴虚:治以育脾阴,方用五阴煎。②脾肾阳虚治以温脾补肾,方用可保立苏汤加附子、干姜。治疗结果:中西药组治愈及退热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 。王学彪等[17]将139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及对照组61例。两组均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西医液体疗法。发热、腹痛、呕吐重者给以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按中医辨证治疗;风寒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泻方用加减葛根芩连汤。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8 经皮给药治疗
经皮给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最新给药途径,西方医学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被广大医学专家高度评价为第三代给药方法[18]。
目前儿科选用的经皮给药治疗仪是引进美国透皮吸收周期性脉冲电磁治疗系统先进医疗技术,结合中国中医传统医学原理研制而成,集电疗、热疗、药疗、灸疗于一体。经皮给药治疗仪避免了非肠道(注射)给药的危险和不便,药效持久,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了峰谷变化。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因素的干扰与降解的作用。起效快、药效强,它的渗透性比单纯用药贴片的透皮吸收大200倍。彭安民等[18]采用经皮给药治疗仪辅助治疗RV肠炎,取穴神阙、关元穴,疗程3~5天。提示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小儿RV肠炎具有协同作用,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9 其他
儿童免疫功能低下,属于病毒的易感人群,且RV肠炎多集中发病于秋冬季节。因此,改善儿科病区消毒措施和方法,做好病儿及家属疾病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加强病原流动物品监测管理、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洗消毒等都是阻断RV肠炎院内交叉感染,避免其暴发流行的关键环节[19]。
综上所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RV感染不仅可出现肠道感染,还可出现呼吸道、心、肝、肾、脑等多脏器的感染。故对合并呼吸道、心、脑、肾等脏器损害的除积极治疗肠道感染外,宜早期针对合并症给予对症用药,以有效保护重要器官,提高临床治愈率。因此,随着对婴幼儿RV感染研究的深入,针对RV腹泻的治疗仍将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钰.广西柳州地区小儿腹泻243例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新乡医学院学报,,19(1):52-53.
2 裴文利.饮食疗法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中的作用.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1):102.
潍坊市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分析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自2005年12月~2006年11月我院婴幼儿腹泻住院患儿192例(肉眼脓血便除外),其中男100例,女92例。临床诊断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诊断标准为:年龄<5岁,大便次数增多,呈水样、蛋花汤样或稀糊状黄色或黄绿色便,镜下无红、白细胞或可见少许白细胞,脂肪球(+~+++),有时可有少许黏液。
方法 :① 采用轮状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以双抗体夹心法为基础,采用免疫层析金标记技术,快速检测患儿入院24小时内新鲜粪便中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依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②入院24小时内空腹取静脉血查儿科生化(包括肝功、肾功、心肌酶、电解质等),同时查血常规和大便常规。
统计学方法:采用SPPS11.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Chi-square检验。
结 果
轮状病毒感染的阳性率:在192例腹泻患儿中,共检出RV抗原阳性109例,占腹泻总病例数56.77%,与多数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1,2,3],高于广州地区,但低于兰州、昆明地区的阳性率。提示潍坊市婴幼儿腹泻病原体主要为A组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年龄特点在109例轮状病毒阳性患儿中,以6~11个月和12~23个月龄的RV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6.94%和67.44%,显示6~23个月龄为潍坊市婴幼儿RV腹泻高发年龄。
轮状病毒感染季节分布特征本组病例经Pearson Chi-square检验显示不同月份的RV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高峰在10月、11月、12月,分别为58.06%、80.39%和70.45%。可见,潍坊市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高峰为10~12月,其高发季节为秋冬季。
实验室检查: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粪便常规检查均呈外观黄、棕黄或黄绿稀水便,镜检多数可见脂肪球或脂滴,少数白细胞偶见或少许。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淋巴细胞比例多数升高71.56%(78/109)。儿科生化示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38例(34.86%),谷丙转氨酶(ALT)升高16例(14.68%),二者均升高7例(6.42%)。其中1例入院时ALT 410IU/L,CK-MB 86IU/L,且合并肝脏肿大,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均未见异常。
治疗与转归:192例患儿均常规给予抗病毒、防治感染治疗,补液以预防及纠正脱水。口服思密达及双歧杆菌制剂,以保护肠黏膜,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对于哺乳期婴儿添加无乳糖配方奶(雀巢-安儿宁)喂养,以减轻水样泻症状。心肌损伤患儿加用大剂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果糖、黄芪注射液以营养心肌。肝功损伤者予能量合剂,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则加用强力宁降低转氨酶。经临床观察,全部患儿经治疗后5~10天,水样泻症状明显减轻,心肌损伤或肝功损伤者治疗7~10天后复查均较前明显好转,无死亡病例。
讨 论
自1973年澳大利亚学者Bishop用电镜方法证实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RV)以来,我国也于1978年在北京婴幼儿腹泻粪便中用电镜及免疫电镜检测到该病毒。RV共分为七组,其中A、B、C三组均能引起人类腹泻,A组RV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且症状较重,病程长,是世界范围内2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病的最主要病原,也是婴幼儿致命性腹泻的首要原因。
本组病例A组RV在所得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阳性率高达56.77%,感染无性别差异(100/92),不同年龄段的感染率以<6月及>23月龄为最高90.83%(99/109),〈6月及〉23月龄的婴幼儿RV检出率均较低,这与国内外多数文献报道一致。该结论一方面支持了母体抗体对RV感染具有保护性作用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提示RV疫苗的适用对象应为<2岁的低龄儿童。而2岁以上幼儿多数感染过轮状病毒(显性或隐性),体内有了抗体,所以发病率明显降低。
不同月份的RV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发病高峰在10、11、12月份(58.06%、80.39%和70.45%)。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季节性明显,RV流行季节为秋冬季,与多数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超过50 %的非细菌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而在其流行季节阳性率则高达60%~80%,可见预防RV感染的重要性。据以上分析,我们建议若用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婴幼儿RV腹泻,接种时间应为每年的8~9月。
本组患儿多数预后良好,但仍有34.86%合并心肌损伤,14.68%合并肝功损伤,二者均有6.42%,提示轮状病毒感染不单纯是肠道感染,也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可侵犯多个脏器,尤其可引起心肌损害、肝功损害,严重可引起心肌炎、心性猝死,应引起临床重视[5]。因此,对精神面色差、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的腹泻患儿应早作心肌酶谱、心电图、心脏多普勒检查,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防止心肌损伤加重。
快速检测大便标本中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经济、简便、快捷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春芳,金玉,张又,等. 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分型特点.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09~412
2 常如虚,潘瑞芳,朱冰,等. 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及其型别的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05~408
3 甄双平,黄永坤,侯宗卿,等. 昆明地区2002~2004年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5):353~355
4 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48~151
幼犬轮状病毒性腹泻的诊治 第4篇
1 临床症状
犬轮状病毒性腹泻主要发生在新生幼犬,一月龄内常见,各品种均可发生。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排黄绿色稀便并 混有黏液,轻度脱水,病犬体温 上升0. 5 ~ 1℃ ,精神及食欲较为正常,被毛粗乱,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重度脱水的病例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水样腹泻、粪便中发现有少量血液,个别诊治不到位时可出现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一个星期左右。母犬带毒或一只幼犬发病可导致整窝幼犬全部发病。
2 病理变化
对死亡的幼犬进行解剖,发现小肠为主要病变部位。肠道出现扩张松弛、变薄,肠管内含有黄绿色稀便及少量血液,小肠黏膜出现脱落和坏死,肠管出现弥漫性出血。其他内脏器官未发现异常。
3 实验室诊断
3. 1 显微镜检查
采取少量粪 便进行生 理盐水悬 浮,然后2 000 r / min离心2 min,弃去上清液,取沉淀于载玻片上检查。除发现有一些脱落的肠道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外,未发现球虫等其他寄生虫。
3. 2 试剂盒诊断
诊断试剂盒均为快灵牌。用棉签从肛门蘸取粪便液,按诊断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依次进行细小病毒病、犬瘟热、冠状病毒、轮状病毒及弓形体的诊断。结果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冠状病毒病及弓形体的诊断结果均为阴性,而轮状病毒为阳性。
3. 3 血凝抑制试验
1) 轮状病毒抗原制备。将一窝5 ~ 6只发病幼犬的腹泻粪便收集起来( 如有死亡的病例可解剖直接取肠道内容物) 取60 g左右,加入生理盐水60 m L,进行悬浮,然后3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放入透析袋中,两边口扎紧,放入40% 的聚乙二醇6000中,透析20 ~ 24 h。取出透析袋中剩余的液体( 1 ~2 m L) 作为诊断抗原。
2) 轮状病毒阳性血清制备。从以前该病治疗后康复的幼犬采取血液离心获得血清。同时采用百斯特五联血清作为对照。
3) 按红细胞悬液配制方法配制8% ~ 10% 猪红细胞悬液。
4) 按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操作步骤,在V型96微孔板上进行。
5) 测得抗原血凝性效价为4,轮状病毒阳性血清的效价为8,而百斯特五联血清效价为0或1。结果说明是轮状病毒感染。
4 治疗与预防
1) 立即将病犬隔离到清洁、干燥的场所,尤其是冬季要注意保暖,同时要停止喂奶,改用代乳品或葡萄糖甘氨酸、氨基酸溶液给病犬自由饮用。
2) 防脱水、维持酸碱平衡。静脉输液,每只幼犬2. 5 ~ 5. 0 kg体重需乳酸林格氏液20 m L、5% 葡萄糖液20 m L。在5% 的葡萄糖液中提前加入1 m L 50%的葡萄糖,ATP和乙酰辅酶A各半支,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维生素C各0. 5 m L。
3 ) 抗炎、抗病毒。 阿米卡星 皮下注射,0. 3 m L / 只,利巴韦林0. 2 m L / 只, 干扰素50万IU / 只。一般疗程要4 ~ 5 d即康复。
4) 对于轮状病毒性腹泻,目前尚无疫苗,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抵抗力,选用有效的消毒剂( 如0. 03% 碘、2% ~ 3% 次氯酸钠和75% 的乙醇溶液) ,加强环境及犬用具的消毒,减少病毒的污染,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5 讨论
1) 在本病例中采用的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其病毒具有血凝性的特点来进行的,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其病毒含量可浓缩50倍左右,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使用方便。为提高准确性,可将粪便中的病毒浓缩后再检测。
2) 本病常发生于10—12月份,幼犬多发,而且各品种的犬均可发病,成年犬一般呈隐性经过,该病不甚严重,一般只要坚持治疗均可康复。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 第5篇
【关键词】母乳喂养;轮状病毒性腹泻;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27-01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轮状病毒性腹泻顾名思义是因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毒会造成小肠黏膜病变,加快肠道蠕动,使得肠道的葡萄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引发渗透性腹泻[1]。母乳是婴幼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既能够提供婴幼儿生存成长所需的能量,又可对婴幼儿肠道内的腐败菌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起到很好的抗细菌感染效果。对此,为详细了解母乳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治疗的影响,文章结合我院工作实例展开对比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轮状病毒性腹泻临床诊断标准;脱水均属中度以下;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无心血管疾病史,及研究近期无其他疾病;患儿家长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本研究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6~13个月,平均年龄(8.1±2.3)个月;腹泻时间4~12天,平均病程(9.2±4.3)天;同時,合并发热者17例;合并呕吐者15例,合并脱水者6例。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5~13个月,平均年龄(8.3±1.9)个月;腹泻时间4~13天,平均病程(9.4±4.5)天;同时,合并发热者18例;合并呕吐者16例,合并脱水者6例。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两组相同临床治疗,包括:静脉补充水及电解质,维持患儿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使用肠黏膜保护剂治疗;另外,进行静脉滴注病毒唑注射液(国药准字H33021960,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滴注维生素,口服锌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儿接受母乳喂养,而对照组患儿接受人工喂养。
1.3疗效判断标准[2]
本文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治疗1~2d后,发热、呕吐等症状消失,腹泻次数低于2次/日,大便恢复正常);显效(治疗2~3d后,发热、呕吐等症状基本消失,腹泻次数低于4次/日,大便中水分明显减少,性状得到改善);无效(治疗3d后,相关症状及腹泻情况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大便性状无改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愈38例,显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治愈28例,显效13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00%。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轮状病毒会破坏小肠黏膜细胞,致使细胞坏死、变性,从而使得微绒毛变短、不整齐或混浊,致使大量肠上皮细胞被破坏,进而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排便频繁。同时,肠上皮细胞的破坏还会影响水、电解质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肠道内的双糖酶活性降低及钠的转运功能减弱,进而引发腹泻。采用母乳喂养方式,不仅能够为婴幼儿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及能力,而且母乳中还包含大量的免疫抗体以及免疫活性细胞,可有效提高婴幼儿的机体免疫力,抑制轮状病毒等有毒物质的活性,避免以上物质引发疾病[3]。可以说母乳喂养同样是治疗轮床病毒性腹泻的方法之一。
本文研究发现:接受母乳喂养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接受人工喂养的对照组。结果表明: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母乳喂养婴幼儿可有效提高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苏畅.母乳喂养方式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13(8):1262-1263.
[2]唐晓芳,屈晓婷.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21(17):1381.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的诊断方法研究 第6篇
轮状病毒(RV)感染猪只以精神萎靡、厌食、呕吐、腹泻及脱水为特征,最后因脱水严重,水盐代谢失调而死亡。剖解发现病变只限于消化道,胃内充满乳凝块,小肠内有灰黄或灰黑粪便,有的小肠广泛出血,小肠淋巴结肿胀。电镜切片观察可见小肠绒毛萎缩,柱状上皮被鳞状或立方上皮所代替。
2 电镜观察诊断(EM)
取腹泻粪汁或后段小肠内容物,制样,用磷钨酸负染后电镜观察。若发现轮状病毒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可判为阳性。此法操作简便,可以直接观察到猪轮状病毒颗粒,结果可靠。但电镜法在基层难以推广。
3 免疫学诊断
3.1 免疫抗体实验诊断
取腹泻早期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作涂片,用冷丙酮固定,然后用荧光素标记特异荧光抗体于室温下染色,冲洗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如见到阳性荧光细胞即可诊断为该病。本法是国内外最常用,也是最快速的常规检测方法。
3.2 ELISA诊断
ELISA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诊断轮状病毒的标准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便宜,操作简便,试剂保存时间长,且每次试验必须有阳性对照。近年发展了Dot-ELISA、快速ELISA等方法,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只需要很少的试剂,时间短、操作简单,可以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实验证明用ELISA检测粪便样品中的轮状病毒是有效的,而且该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十分有用,但是还需要其他技术来进一步确实。
Rodak L等(2004)制备A组轮状病毒VP6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使用3种改良的阻断ELISA方法来检测A组轮状病毒。使用竞争阻断ELISA(CB-ELISA)和电镜检测的方法检测194头感染痢疾的仔猪粪便。用CB-ELISA在43个样品中检测到轮状病毒的比例为22.2%,而用电镜检测的方法只在26个样品中检测到轮状病毒(比例占13.4%);用商用ELISA试剂盒和CB-ELISA作对比,检测了包含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样品,以此证明CB-ELIS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当被检测的样品中含有螯合剂时对CB-ELISA的敏感性有明显影响。
3.3 乳胶凝集试验(LA)诊断
乳胶凝集试验通过抗轮状病毒抗原抗体包被的乳胶颗粒与粪便中的病毒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可见的乳胶颗粒凝集以检测轮状病毒抗原。该方法通常比较准确,操作时间短,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常规的轮状病毒检测,但是该方法需要高度熟练的技术来判断凝集结果,特别当凝胶乳胶比较小时。为了提高LA的灵敏度,可以采用超声波来悬浮病毒颗粒。乳胶光密度免疫方法(LPIA)也是乳胶凝集试验的一种新方法,可以测量粪便中病毒的含量,其检出限为3107~109/mL。
3.4 酶免疫试验诊断(EIA)
用轮状病毒抗原EIA诊断试剂盒检测仔猪轮状病毒感染,操作方法简易、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适合对大批量样品进行检测。与LA相比,EIA在第16 d仍可检测到病毒,而LA只能检测到第9 d。
3.5 免疫色层分析试验(ICT)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ICT是一种体外检测轮状病毒的快速免疫诊断试验,其原理是在该系统中采用轮状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一种单抗附着于可视胶体金上并固定在样品垫上,另一种单抗固定于测试膜的一条横线上。若待测样品中含有轮状病毒时,则与胶体金标记的抗体结合,并被测试膜上的抗体所捕获,3~15 min后在观察窗的对照区及测试区出现平行的粉红色线条(示为阳性反应);当检测样品呈阴性时,测试区内不会出现粉红色线条,因此该方法不需要较高的实验技能。用EIA、LA和ICT法同时测定一批样品,其灵敏度分别是96%、68%、99%;特异度是99%、99%、96%;阳性预测值为98%、96%、92%,阴性预测值为98%、88%、99%。
4 基因分子诊断
4.1 核酸凝胶电泳
轮状病毒RNA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中出现11条区带,可以成为诊断轮状病毒的特定电泳图谱。通过电泳图谱中第10条带和第11条带的距离可以区分出人和动物的轮状病毒,此法快速简便,应用广泛。目前使用吖啶橙代替溴乙啶或硝酸银,虽然前者灵敏度不如后者,但它具有费用低、对RT-PCR没有干扰等优点。
4.2 RT-PCR诊断
根据核苷酸序列高变区设计型特异性引物,以轮状病毒VP7或VP4核苷酸序列为模板,利用不同的型特异性引物和共同的末端引物进行RT-PCR扩增,得出具有不同长度的型特异性DNA片段,据此判断轮状病毒的血清型别,此方法广泛应用于各国轮状病毒的检测与监测中。应用RT-PCR鉴别诊断轮状病毒,具有快速、特异和敏感的特点,然而病毒分离比较困难,鉴定时必须经过大量而烦琐的前期处理,一般最快需要4周,但利用RT-PCR可以在3 h内报告结果。
Song DS等(2006)建立了一种多重RT-PCR方法,可用于诊断猪轮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以及猪流行性腹泻,是具有高灵敏性、高通量的快速诊断仔猪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方法。Winiarczyk S等(2002)建立了一种RT-PCR方法,可以对猪轮状病毒进行分型,研究证明RT-PCR分型方法是可以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合适方法。由于RT-PCR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Kisoon Kim设计了RNA分子的内对照来控制错误结果。PCR方法敏感度很高,Gentsch报道可检测到10~1 000个病毒颗粒,且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目前实时定量RT-PCR方法可用于轮状病毒的定量检测,与一般PCR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只需10个分子即可),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同时减少了交叉污染的风险,还可用来研究病毒量与腹泻严重程度的关系。
4.3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s)
由于轮状病毒RNA的多态性,致使扩增出的cDNA分子的限制酶切位点及数目发生改变,用限制酶切割基因组时,所产生的片段数目和每个片段的长度就不同,据此可以得出基因变异性及相似度关系。
4.4 核酸探针杂交
核酸杂交所用的探针类型有病毒基因组体外转录的单链RNA探针,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PCR法制备的DNA探针等。通常用32P、生物素、碱性磷酸酶标记这些探针,可用于检测粪便中轮状病毒基因组的存在,也可以用于鉴别轮状病毒的血清型及亚组。此法的优点是特异性高,检测浓度可达到0.5pg,常用于鉴别轮状病毒基因重组,但操作复杂。Alfieri AA等(1996)通过地高辛(dig)示踪寡核苷酸探针序列分析技术和RNA-RNA杂交,报道了从巴西4个不同区域采集的粪便样品中发现的轮状病毒PG5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4.5 核酸序列分析
若以上方法仍不能对轮状病毒进行血清分型,则可考虑序列分析。利用核苷酸序列和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可以确定轮状病毒血清型。确定VP7氨基酸序列中存在6个高变区,这些高变区在同一血清型轮状病毒间保守,在不同血清型间高度变异。Green等利用aa.87-101和208-221(分别对应核苷酸307-351、670-71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来确定轮状病毒血清型,即将野生分离株与已知型别的参考株进行比对,如果以上两区总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等于85%,则该病毒株可判定为与参考株是同一血清型。Franca Baggi对VP7基因5′端189bp进行了核酸分析,以此说明健康成年人是环境中轮状病毒传播的潜在储存宿主。
参考文献
[1]Flewett TH.Electron microscopy in the diagnosis ofinfectious diarrhea[J].J Am Vet Med Assoc.,1978,173(5):538-543.
[2]Benfield DA,Stotz IJ,Nelson EA,et al.Comparisonof a commercial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with electron microscopy,fluorescent antibody,and virusisolation for the detection of bovine and porcinerotavirus[J].Am J Vet Res.1984,45(10):1 998-2 002.
[3]Thea K,Fischer,Jon R,et al.Rotavirus typingmethods and algorithms[J].Rev Med Virol.,2004,14(2):71-82.
[4]Taniguchi K,Urasawa T,Morita Y.Direct serotypingof human rotavirus in stools by an 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using serotype 1-,2-,3-,and4-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VP7[J].J InfectDis.,1987,155(6):1 159-1 966.
[5]Thea K,Fischer,Jon R,et al.Rotavirus typingmethods and algorithms[J].Rev Med Virol.,2004,14(2):71-82.
[6]Anand T,Narasa Raju TA,Vishnu C.Developmentof Dot-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human rotavirusantigen and comparison with RNA-PAGE[J].LettAppl Microbiol.,2001,32(3):176-180.
[7]Kelkar SD,Bhide VS,Ranshing SS.Rapid ELISAfor the diagnosis of rotavirus[J].Indian J Med Res.,2004,119:60-65.
[8]侯继波,何家惠,丁再棣,等.检测猪轮状病毒的一种新方法——夹心PPA-ELISA[J].江苏农业学报,1993,9(3):47-50.
[9]熊忠良,杨峻,王红琳,等.用酶免疫检测仔猪轮状病毒感染[J].中国兽医科学技术杂志,2001,31(12):40.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治疗新进展 第7篇
A组轮状病毒 (rotavirus, RV) 是婴幼儿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 几乎所有儿童3岁前都感染过RV[1]。多见于6~24个月的小儿, 因多发生于秋季, 因此又称之为秋季腹泻,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脱水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中医属“泄泻”范畴, 小儿脏腑稚嫩, 形体未充, 脾常不足, 饮食不知自节, 易感外邪, 内伤饮食, 伤及脾胃, 致水谷不化、清浊不分引起泄泻[2]。RV感染不仅导致胃肠道症状, 还可造成肝炎、心肌炎、肾炎、肺炎、脑炎、皮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等各种肠道外疾病, 对婴幼儿健康产生严重影响[3], 故此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就RV腹泻的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1 西医治疗
1.1 抗病毒治疗
(1) 利巴韦林:是通过阻止病毒复制而发挥作用, 尽管它在体外、体内均有效, 但是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活性在临床观察中却不总是令人满意, 而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2) 干扰素:系广谱抗病毒药, 主要为肌肉注射方式给药, 在临床应用中已显示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3) 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在体内及体外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也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 且较利巴韦林有效。 (4) 免疫球蛋白制剂:有人用口服人类初乳中提取的抗HRV或从抗轮状病毒鸡蛋中提取的1gA, 静脉输注静丙的方法治疗轮状病毒感染, 但费用较高且副作用尚不清楚[4]。
1.2 肠黏膜保护剂
常用思密达, 是一种能吸附病原体、加强肠道黏膜屏障和消化道黏膜保护剂, 可以固定、清除病原体和毒素, 保护肠黏膜, 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从而使受损肠道黏膜尽快得到修复, 从而维持肠道黏膜正常的吸收和分泌功能[5]。
1.3 微生态疗法
微生态学及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的应用越来越为临床医生所重视。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儿科学组制定了《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6], 该共识对目前临床使用的微生态制剂予以分类:包括益生菌、益生原 (元) 和合生原 (元) 。益生菌是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微生态制剂。依据菌株的来源和作用机制, 可分为原籍菌制剂、共生菌制剂和真菌制剂。原籍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原籍菌群, 可以直接补充原籍菌, 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等;共生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以外, 与人体原籍菌有共生作用, 促进原籍菌的生长与繁殖, 或直接发挥作用, 如芽孢杆菌、酪酸梭菌、枯草杆菌等;真菌制剂为布拉酵母菌, 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7]。国内主要使用的益生菌药物以复合菌制剂较为常见, 内含2~4种菌株不等。
轮状病毒性肠炎, 肠道中的正常厌氧菌特别是双歧杆菌明显减少, 且其数量减少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密切相关;多种益生菌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有确切疗效, 可有效治疗轮状病毒导致的水样泻, 在疾病早期使用效果更明显[5,8]。益生菌除能有效缩短轮状病毒腹泻病程1~1.5d外, 还具有减少轮状病毒在肠壁的脱落, 或促进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以及增加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作用[9]。
1.4 液体疗法
轮状病毒性肠炎常伴脱水和酸中毒, 因此, 患儿一开始出现腹泻, 就应该给口服足够的液体并继续给小儿喂养, 尤其是婴幼儿母乳喂养, 以防脱水[10]。可选用ORS、米汤加盐溶液、糖盐水。纠正脱水可选用ORS, 适用于轻中度脱水, 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 注意钾、钙、镁的补充及纠正酸中毒。
2 中医治疗
2.1 中药
唐涛等[11]用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小儿泄泻, 药用党参5g、白术4g、茯苓5g、藿香4g、木香3g、葛根3g、甘草2g。伤食者加山楂10g、健曲10g、麦芽6g;咳嗽流鼻涕者加紫苏4g、陈皮4g;肛门灼热发红者加黄连3g、黄芩3g;久泄不止, 顽谷不化者加制附子先煎 (30min) 8g、炮姜5g、诃子3g。诸药剂量可根据患儿年龄、体质情况决定。水煎服, 每日1剂。治愈率85.4%;总有效率97.8%, 疗效显著。
2.2 外治
解英等[12]用中药 (含葛根、黄芩、黄连、车前草、茯苓皮各10g, 木香5g均中药免煎颗粒剂。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 加黄酒调糊, 制成圆饼状, 直径2cm, 厚0.5cm, 置脐中, 医用胶布固定。4~6h/次。加用推拿手法:补脾经100~300次;清补大肠100~200次;运内八卦, 顺、逆时针各100~200次;揉腹, 顺、逆时针各100~300次;15~20min/次;1次/d。3d为1个疗程, 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 。
2.3 推拿
彭玉等[13]推拿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180例, 推补脾经, 推补大肠, 按揉阑门, 揉脐, 摩腹, 推七节骨, 揉鱼尾, 捏脊, 揉足三里。风寒泻推三关;湿热泻退六腑, 补大肠改清大肠。20min/次, 1次/d;5d为1疗程。多饮水。用1个疗程, 结果:总有效率98.4%。
2.4 针灸
陈立昌[14]取穴:少商、太白。常规消毒, 用0.25mm×25mm毫针点刺, 出血量以血色由暗红变为鲜红为度。并用推拿手法:分阴阳, 清小肠, 运土入水, 补脾, 掐十指节, 摩腹, 捏脊。湿热型配清大肠, 推上三关, 退六腑;风寒型配清大肠, 揉脐, 揉龟尾, 推上七节骨;伤食型配揉足三里, 清大肠, 揉脐, 揉龟尾, 推上七节骨;脾虚型配揉揉龟尾, 推上七节骨, 补大肠, 揉板门。每穴操作100次。1次/d。用3d, 总有效率97.5% (P<0.05) 。
3 中西医结合
吴巧燕[15]将160例婴幼儿腹泻患者随机分成2组, 均用思密达、复合维生素B口服, 出现脱水或进食困难者按轻、中、重度脱水静脉补液治疗, 治疗组另配捏脊疗法, 3d为1个疗程, 连续观察2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8.75%, 对照组67.50%,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显示捏脊疗法可提高治愈率, 缩短治疗时间, 明显改善症状, 且无不良反应。秦艳[16]用葛根、党参、炒白术、炒苍术、车前子 (包) 茯苓、炒山药、乌梅各6g, 炙甘草3g。呕吐加半夏、藿香;腹胀加砂仁、陈皮;厌食加焦三仙、鸡内金;久泻不止加肉豆蔻、诃子, <1岁儿童剂量酌减;每日1剂水煎频服。与对照组36例, 均用乳酸菌素片, 蒙脱石散;退热, 抗感染, 止吐, 镇静;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禁生冷油腻之品, 用1~5d,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44%, 对照组75.00% (P<0.05) 。粪便性状复常、便次复常、发热消失、大便化验复常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1) 。牛红英[17]用丁桂儿脐贴 (山西省亚宝药业提供) 1贴。24h 1次贴脐;用4~5d。与对照组150例均用蒙脱石散剂, <1、1~2、>2岁分别1.0、1.5、3.0g, 3次/d口服;利巴韦林15~20mg/kg, 静滴, 1次/d。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3%, 对照组89.3% (P<0.05) 。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 第8篇
关键词:武汉地区,腹泻患儿,轮状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小儿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毒,全世界每年约有1亿例5岁以下儿童患RV腹泻,约35~59万儿童死于RV性腹泻,82%的死亡儿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目前,我国RV腹泻仍是损害婴幼儿健康的常见病,因此了解RV腹泻的流行特点、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该病死亡率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对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因腹泻住院的患儿粪便标本进行RV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因患腹泻在本院住院的患儿2 037例,男1 385例,女652例;年龄为出生2 d~5岁;按年龄分为6组,<1个月(116例)、1~5个月(416例)、6~11个月(973例)、1~2岁(453例)、>2岁且≤3岁(49例)、>3且≤5岁(30例)。患儿粪便标本均在腹泻发病后5 d内收集。
1.2 试剂与方法
快速检验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A群轮状病毒,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判断:室温10 min观察测试卡,出现两条红线时判为阳性,只出现一条对照线为阴性,不出现对照线及测试线判为结果无效应重新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V检出率
2 037份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RV检测阳性601例,阳性率为29.5%,其中男、女感染率分别为28.74%(398/1 385)和31.13%(203/6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05)。
2.2 RV感染的时间分布
RV感染全年均可发生,高峰期在9~11月,共检出患儿318例,占阳性总数的52.91%,其中10月份检出率最高,为47.47%,见表1。
2.3 不同年龄组患儿RV感染率
601例RV阳性的腹泻患儿中,以6个月~2岁年龄组最多,占阳性总数的79.7%(479/601),其阳性率为33.59%(479/1 426),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6,P<0.05),其中RV阳性病例中25例为腹泻新生儿,阳性率21.55%,见表2。
注:与1~2岁患儿比较,χ2=7.98、30.90、4.35、0.89、0.44,aP<0.05,bP<0.05,cP<0.05,dP>0.05,eP>0.05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RVE)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主要通过粪-口和人-人间直接感染,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发病[2]。其致病原因是RV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使具有吸收功能和富含双糖酶的小肠微绒毛顶端被破坏呈斑点状病灶,引起吸收功能障碍和双糖酶不足及其活性下降,最终导致未吸收的肠液和食物中消化不全的糖类积滞肠腔内,继发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和微绒毛上皮细胞钠转运的功能障碍,造成大量水样泻[3]。
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发病率为40%~60%[4],本研究显示武汉地区腹泻患儿RV感染率为29.5%,低于文献报道,其中,女性患儿感染率略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05),与大部分文献报道相符[5,6],但与聂波丽等[7]报道的女性患儿感染率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7,P<0.05)及焦路阳等[8]报道的男性患儿感染率高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P<0.05)不同。每年9月~次年1月是秋季腹泻的流行季节,其中10~12月是流行高峰期,表1显示本地区RV腹泻全年均可发生,高峰期在9、10、11月,共检出患儿318例,占全年阳性病例的52.91%,符合典型的“秋季腹泻”特征,与李梅[9]报道一致。这可能与秋季气温适宜RV存活,利于病毒传播有关。同时5月感染率也较高,为30.88%,提示RV感染率因检测方法、病例组成、地域和气候条件不同而存在差异。
由表2可见,601例RV阳性腹泻患儿中以6个月~2岁年龄组患儿为主,占79.7%(479/601),感染率为33.59%(4791 42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由于:(1)<6个月的婴儿多为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sIgA,为婴儿提供了保护作用,而且母乳喂养儿肠道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细菌群,主要是双歧杆菌,肠道正常菌群的存在能抑制RV的感染;(2)2岁以后随着小儿抗体免疫系统日益完善,抵抗力逐渐增强,加之以往可能暴露于RV并且获得抗体,则RV感染率相对较低;(3)6个月~2岁婴幼儿来自母体的获得性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全,机体对RV抵抗力弱,导致该年龄组的感染率最高。新生儿RV感染主要来源于孕产妇感染、产道感染及在医院环境下获得的感染。据Flores等[10]报道,20%新生儿患有RV感染,其中,婴儿室内的婴儿感染率为75%,而母婴同室的婴儿感染率为7%,说明了出生后环境对新生儿RV感染的影响。本研究中腹泻新生儿RV阳性率为21.55%,粪便标本均采自患儿高度集中的新生儿病房,由于病房的特殊性,患儿的日常护理和治疗均由护理人员定时集中进行,喂奶由产妇或家属定时在规定区域集中完成,另外加之病房内空气流通不畅,这些因素均可导致RV的传播,因此提示临床应做好预防措施:(1)对轮状病毒阳性的腹泻病例进行分室隔离观察[11];(2)在护理、治疗及喂奶前做好手部清洁或消毒;(3)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l月至2011年12月, 患腹泻在我院儿科 (门诊和住院) 诊治, 年龄在6岁以下的婴幼儿共2198例, 男1545例, 女653例。大便呈黄白色水样或蛋花样, 常规检查大部分正常, 少数可见小量白细胞和脂纺球 (+~++) 。均检测了粪便RV。
1.2 方法
采用酶标 (ELISA) 法, RV酶标试剂盒由兰州生物创品研究所生产。检测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和判断结果。
2 结果
2198例中RV阳性l066例 (48.5%) , 其中男752例, 女314例, 男女发病之比为2.4∶1。男性阳性率为48.7%, 女性阳性率为48.1%, 男女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χ2=0.03, P=0.86) 。RV性肠炎全年均有发病, 明显增多时间是10月份至次年2月, 占全年发病总人数86.6%, 高蜂期是11~l月, 占全年发病总人数76.8%。以3个月~2岁年龄的婴幼儿为发病高峰, 6个月~1岁达到峰值, 占发病总人数90.9%, 6个月以下发病为17.0%, 大于3岁为5.1%, 5岁以上者少见。2009年l月至2011年12月各月份轮状病毒阳性分布见表1和图1;轮状病毒阳性年龄构成比见表2, 各年龄段轮状病毒阳性人数分布见图2。
3 讨论
急性肠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病原体以细菌、病毒、真菌等为主, 病毒性肠炎以RV为病原体的报道为多, 尤其在小儿秋季重型腹泻的病例中更是以RV为主要病原体, 国内各地报道, 秋季婴幼儿腹泻粪便RV检出率在40%~60%之间。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并致死亡的主要病原体是A群RV。RV主要侵犯免疫力未健全的婴幼儿。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上呼吸道感染而致病。临床表现为水样泻, 伴有呕吐, 部分有发热、腹胀。有轻度或中度脱水, 或伴有电解质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 可发生慢性RV性肠炎, 粪便长期排病毒, 成为传染源。患儿感染RV后肠道局部出现特异性Ig A抗体, 可中和病毒, 起免疫保护作用。本文研究结果, 婴幼儿腹泻粪便检出RV为48.5%, 主要发病时间在10月至次年2月, 占全年发病总数86.6%, 高峰期是11月、12月、l月3个月, 占全年发病总数76.8%。高发病年龄段是6个月~2岁之间, 占发病婴幼儿总数77.9%, 6个月以下为17.0%, 大于3岁为5.1%, 大于5岁少见与有关文献[2,3,4]报道吻合。本地区发病季节与文献[3]报道有差异, 可能与地区间的地域气候和生活习惯不同有关。
本文检侧RV阳性1066例, 其中男752例, 女341例, 男女发病之比为2.4∶l, 比文献[5]报道低。男性阳性率为48.7%, 女性阳性率为48.1%, 男女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与文献[2]报道相同。
不同年龄段发病率出现明显差异是因为6个月内的婴幼儿受母体抗体的保护, 自主性经消化道感染RV机会少。大于3岁的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基本健全, 有听从指导的意识和自控能力, 感染RV的机会相对减少。而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不受母体抗体的保护, 缺乏听从指导的意识, 自主性经消化道感染RV机会增多, 自身的免疫系统不健全, 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 免疫调节功能紊乱[6], 所以发病率较其他年龄段高。本文研究结果得以证实。
在健康的婴幼儿粪便中可检测A群RV[1], 表明当机体免疫功能处于平衡状态时, RV可以作为条件病原体寄生于人体, 但在机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免疫力下降时, 寄生在肠道中的RV可致病。在孕产妇和出生1~3d的新生儿粪便中可检出RV[7], 说明新生儿RV感染主要来源于孕产妇感染、产道感染及医院感染是新生儿RV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所以在秋、冬季节时, 要做好防范RV感染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 杜绝经粪-口感染途径, 防止医源性传播, 提高婴幼儿自身免疫力。检测腹泻婴幼儿粪便RV, 对诊断RV肠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临床及时提供诊断治疗依据对症治疗, 预防RV感染和传播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岳保珠, 李树青, 徐风芝, 等.要幼儿轮状病毒肠灸并心肌、肝脏损害34例[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2) :140-141.
[2]陈明发, 李怀迟.258例腹泻小儿粪便轮状病毒金标法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 (1) :56.
[3]郑丽舒, 章青, 谢华萍, 等.1999-2000年卢龙县婴幼儿输送病毒腹泻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 2002, 40 (9) :555.
[4]黄鹏, 路中江, 庄宏芬, 等.1024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2, 20 (3) :182.
[5]彭晓兰.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76例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4, 4 (6) :992.
[6]王明圣, 徐学富, 吴爱丽, 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98, 18 (1) :21-23.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834例腹泻患儿。其中男500例, 女334例, 年龄1个月~5岁;1~6个月214例, 6~12个月310例, 1~2岁150例, 2~5岁160例;患儿的大便次数均≥3次/d, 且大便呈蛋花汤样、稀水样、稀糊状或者黏液样。
1.2 方法
在发病3d内或者入院24h内取患儿的腹泻粪便标本, 置于无菌容器中, 留标本后2h内送检。以北京万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ACON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以及Ad V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 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检测结果判断标准
阳性:出现两条红色线。阴性:只出现一条对照线。无效:无对照线出现, 实验无效, 应重复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RV及Ad V检出情况
本组经A-RV及Ad V病毒检验显示, 251例为阳性, 阳性检出率为30.1%。其中, 216例A-RV阳性, 阳性率为25.9%;24例Ad V阳性, 阳性率为2.9%;11例为A-RV及Ad V同时阳性, 阳性率为1.3%。
2.2 A-RV及Ad V感染分布
2.2.1 性别分布
经统计分析显示, 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的A-RV及Ad V阳性率均无明显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年龄分布
A-RV的感染率随年龄增大有下降趋势, 卡方趋势检验表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尤其是2~5岁人群与1~6、6~12个月及1~2岁人群相比, 其感染率最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d V的阳性率在4个年龄组的分布分别为9.8%、10.8%、11.4%及1.9%,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3 季节分布
在季节分布方面, A-RV的感染有明显的差异, A-RV的阳性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感染率最高与春、夏、秋季节相比, 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春季感染率高于秋季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疾病, RV是既往引发儿童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 其中又以A-RV最为常见。A-RV侵入人体后, 可定植于小肠黏膜绒毛细胞之内, 引起细胞裂解并且死亡, 导致微绒毛细胞发生萎缩、变短直至脱落。同时可引起腺窝细胞进一步增生和分泌, 造成肠道对于水分的吸收能力降低, 从而造成腹泻, 部分患儿甚至可发生脱水以及酸中毒等而死亡[1]。本研究结果显示, 834例患儿中A-RV的阳性率达25.9%, 较张镇松等[2]的研究报道结果略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卫生习惯、地理环境以及儿童保健情况等。此外, 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A-RV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提示A-RV感染与患儿的性别无明显关系, 与陈飞等[3]报道结果一致。≤2岁患儿的A-RV检出率达28.8%, 相比于>2岁患儿的11.9%显著提高, 可能是由于2岁以后, 小儿的免疫功能逐渐完善, 且部分患儿在感染后可产生各类保护性抗体, 因此其感染率相对更低。A-RV感染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多分布在冬春季节, 而夏秋季节检出率相对降低。
近年来, 临床研究发现, Ad V感染也是造成婴幼儿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本组阳性检出率为2.9%, 低于杜伟平等[5]的研报道, 但与柳彩霞等[4]报道结果一致。与国内外多数报道一致, Ad V感染呈现全年散发性, 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仅春季检出率略高。从感染年龄分布而言, 多见于6个月~2岁, 2岁以下阳性率亦显著高于2岁以上患儿。此外, 本研究还检出11例A-RV及Ad V同时阳性, 检出率为1.3%, 略低于相关文献报道, 因样本数较少, 无法确定其分布特征。
总之, A-RV感染是柳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 Ad V感染对于婴幼儿腹泻的作用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尤其是加强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A-RV以及Ad V感染监测和预防工作, 以降低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静, 刘庆玲, 熊德栋, 等.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对于婴幼儿腹泻的重要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9) :1001-1002.
[2]张镇松, 刘秀卿.318例腹泻婴幼儿粪便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与分析[J].河北医学, 2009, 15 (6) :698-700.
[3]陈飞, 汤成玉.2635例腹泻患儿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2) :1547-1548.
[4]柳彩霞, 李奇凤, 贾娜尔, 等.2011年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感染调查[J].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2, 19 (2) :60-63.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