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科留置针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儿科留置针范文(精选12篇)

儿科留置针 第1篇

1 临床资料

选自2010年1-12月全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1852例, 年龄5分钟-14岁, 平均2.35岁;我院留置针全部病例均使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无菌敷贴是广州科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粘贴手术巾, 规格为7cm×11 cm。

2 穿刺前准备工作

2.1 用物准备

消毒用物 (为使头皮静脉清晰可见, 一般采用酒精消毒) , 剃毛刀一支, 干棉签头部一根, 2~5 ml注射器 (抽吸2 ml生理盐水) 连接24 G留置针 (同时备透明胶贴膜) , 医用输液贴3~4条, 短布胶布1~2条, 长布胶布 (可绕头围一周) 1条 (为了防止粘患儿的头发两端留余10 cm将中间的大部分对折粘在一起即可) 。

2.2 护士的准备

护士要有沉着、冷静, 要充满信心,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水平, 也受心理、不良情绪、周围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必要时可请家长避开。

2.3 患儿的准备

查找患儿血管, 必要时 (头皮针) 备皮 (以穿刺点为圆心, 半径5 cm剔去头发) , 充分暴露血管。患儿取平卧位, 嘱家长压住患儿膝关节, 按压头部、肩和四肢不让其身体扭动, 使其相对固定。

2.4 光线的准备

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光线太强或太暗都不利于穿刺。明亮的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

3 操作程序

3.1 选择合适的静脉

一般首选小儿头皮静脉, 因其血管丰富, 浅显, 血管呈网状分布, 血液可通过侧枝回流, 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手背和上臂静脉粗大, 回流丰富, 穿刺成功几率大, 但不宜护理, 可以作为备用选择。腋窝深部静脉不易直视, 腹部和背部静脉不易固定, 故一般不选用。

3.2 进针方法

根据患儿血管位置, 操作护士应注意评估, 决定进针方向。头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额浅静脉一般为5°~15°方向、耳后静脉为15°~30°方向;手背和上臂一般为30°~60°方向。

3.3 进针要领

操作护士要轻、稳、慢、准, 不要轻易下针, 也不要将针刺入皮肤后再寻找血管, 这样会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3]。针头斜面进入皮下后, 向前向下由浅到深缓缓进针刺入, 见回血即可固定 (如为留置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 左手拇指和示指按住Y接口处, 右手捏住针翼将针芯退出2~5 mm, 再连针带管将套管完全送入血管, 将针芯全部退出) 。当患儿哭闹时, 因静脉回流压力升高, 头皮静脉血管会有一次短暂充盈过程, 这时应巧妙地抓住时机, 顺利完成穿刺。穿刺时切忌过速, 否则易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对于血管细小、不充盈而无回血者, 可回抽注射器针栓或者轻微反折一下连接针头的输液器, 观察有无回血。

3.4 穿刺中注意事项

(1) 应区分动、静脉血管, 尽量避免穿刺动脉血管, 选择血管时可用手指指腹用力触摸血管, 移开手指后血管看上去仍发青蓝且较直的为静脉, 可选用。 (2) 对于不太清晰或者不清晰的血管用指尖横向触摸, 可触及"沟痕"感, 以体会血管走向、深浅、粗细、活动度, 然后穿刺。 (3) 对于头皮针或留置针直接连接输液器穿刺时, 穿刺前将输液调节器向上移至滴壶下 (这一做法适用所有的输液者) , 因调节器离滴壶越近, 输液管内的压力越小, 回血率越高;对于调节器夹闭不全, 针头处偶有滴液时, 可在进针前挤压滴壶下的输液管, 这样可有效避免针头滴液, 确保顺利回血。

4 固定针头技巧

穿刺成功后, 及时固定针头是非常重要的。左手示指和中指固定针柄, 右手取一布胶布固定在针柄前2/3处 (这样不会引起针头上翘而挑破血管) , 如针柄悬空可先在针柄下放一干棉签头部 (也是为了防止针头上翘) , 再用带有吸收垫的输液贴盖住针眼, 且不要压在第一条胶布上 (以免给拔针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 第三条胶布 (布胶布, 不粘手, 便于操作) 以V型固定于针柄两侧 (不易造成液体不滴等现象) , 第四条输液贴双折头皮塑料管固定于针柄左或右侧 (注意头皮针绕圈范围要适宜, 过大易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 过小易折, 造成阻塞) , 第五条输液贴把输液器固定在耳廓上, 必要时将长胶布或绷带或长条纱布绕头一周, 以增加其牢固性。使用留置针时, 由于进入血管的是软管, 固定相对容易些, 为有效防止小儿抓脱和夜晚睡觉时摩擦所致的贴膜松脱, 留置针松动移位等现象, 有条件的可使用网帽起有效的固定作用。

5 体会

小儿静脉留置针应用是儿科护理中的一项重大进步, 儿科患者不能配合、易烦躁且易渗针及脱落, 不能保持固定姿势保证头皮针头输液的通畅进行、大多数患儿病情需缓慢输液延长了输液时间、多次反复给药、病情需要同时多种药物输入, 而静脉留置针却能满足以上特点, 静脉留置针套管柔软, 对血管刺激性小, 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保护患者的血管, 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保证药物的准确及时的给予, 减少了护理工作程序,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护理人员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 善于总结工作方法;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及自身修养,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提高护理质量, 而且还可以改善护患关系。

摘要:目的 总结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的护理体会。方法 将我院2010年1-12月共1852例住院病人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法和应用后的心得进行总结。结果 应用该方法后效果较佳, 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方便了儿童的治疗。结论 小儿静脉留置针应用是儿科护理中的一项重大进步, 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 而且还可以改善护患关系。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应用

参考文献

[1]贾艳红.静脉留置针应用中的并发症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05, (5) :80.

[2]贾长荣, 晁永梅.临床应用留置针的体会[J].实用中国医药杂志, 2005, (5) :54.

儿科留置针 第2篇

床号: 床 性别: 年龄: 岁 诊断: 住院号: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为了保护血管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我们建议对连续输液3天以上的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静脉留置针是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液、输血。由于留置针外套管柔软无尖,可随血管形状而弯曲,且套管在血管内有一定长度,患儿适度的体位改变不会发生渗漏及套管脱出现象,保证了静脉通道的持续通畅,便于持续或间断按时给药,为患儿的救治提供了方便。一般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3-5天,最好不超过7天。

但留置针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1)首先留置针价格较普通头皮针高;

(2)对多动、反抗力强的小儿容易脱出,留置时间短;

(3)易引起局部血管炎性反应(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等)(4)要求穿刺血管要粗,弹性好,否则穿刺成功率低;

(5)连续穿刺2次以上,导丝针尖部易折勾,导管软管曲裂,仅可作一次性穿刺。(6)注射部位皮肤损伤

(7)其他可能(留置针敷贴过敏,皮肤发红,出现散在小水泡等)为了保证留置针的使用顺利,请您在孩子置管期间做好如下配合:

1.在我们穿刺静脉时,有时因患儿血管较细,看不清楚,或因疾病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脆性增大,再加孩子哭闹不配合,可能造成一针穿刺不能成功,请您谅解,我们将努力做好。

2.置管期间我们将按要求进行封管,请家长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无菌、干燥。不要进行清洁及涂擦各种药膏,穿刺部位上方不要戴帽子及使用毛巾等,如洗澡时被打湿,或胶布有松动或不洁,应及时通知护士给予处理。

3.静脉留置针的肝素帽及其延长线上的小卡子是两道安全设置,液体输完后,护士要用生理盐水进行封管防止导管堵塞,同时卡紧延长线上的小卡子,防止出血。请不要随意打开小卡子或者松动肝素帽。

4.孩子好动,家长一定要看好宝宝的双手,堤防被自行拉出。最好给宝宝带上小手套或袜套,在喂奶及睡眠时避开留针处。尽量减少留置肢体的活动度。

5.一旦发现留置针脱落,也不要慌张,只要用输液贴压住穿刺点部位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6.有时由于宝宝的哭闹管腔内会有少量回血,一般不会影响患儿的健康和第2天继续输液。如果回血量较多,应及时通知护士进行处理。

7.一旦出现局部疼痛、发红、肿胀,瘙痒感,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8.请您仔细阅读,您的签名表示您已知晓上述内容。

护士已向我们说明了可能发生上述情况及应对措施,我们考虑后,表示愿意接受护理操作,并积极与护士合作,对护理操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表示谅解。米东区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真诚祝愿您孩子早日康复!

患儿姓名:

家长签名:

与患儿关系:

儿科留置针 第3篇

【关键词】 儿科门诊;输液室;静脉留置针;可行性;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03-01

在儿科门诊中,小儿出现疾病的概率较大,并且就小儿来说,其血管细小不稳定性因素较多,所以在对小儿进行输液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患儿的家属和医护人员来说,均是一项较大的挑战[1]。正常的头皮静脉针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各类问题,而静脉留置针目前在医院内的应用较为广泛,所以为更好地探究对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的临床疗效,特在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选取200例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患者中,随机抽取200名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平均每组100人。对照组中,男患者50人,女患者50人,年龄均在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1.5)岁;实验组中男患者45人,女患者55人,年龄均在1~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1)岁,两组患者的输液均为在头皮寻找静脉进行穿刺,并且均无感染发作,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头皮针进行输液。 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患者所使用的静脉留置针均为统一规格同一厂家的留置针。首先,对患者进行静脉的查找,查找患者手部、脚部、头部等血管较明显、走行较直的静脉,予以常规的皮肤消毒处理;将患儿的穿刺部位进行固定,对患儿穿刺部位进行绷皮,将针头与皮肤呈15°进行穿刺,见回血后水平推入针头,而后进行固定,用透明贴进行针头外固定,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来确定胶布的长短;最后用肝素生理盐水溶液进行正压封管。同时对患者和患者的家属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让家长对于留置静脉针的费用和优点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对患者进行表情量表的满意度观察,并且可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相关随访,以检测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 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的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正常的头皮针穿刺,患儿可能出现躁动不安、挣扎、哭闹等状况,导致出现的针头意外状况较大,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的困难较大。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普通头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具统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留置静脉针与普通的头皮针相比,其明显减少了对患者穿刺的次数。对于小儿来说,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患儿由于穿刺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极大地减少了病情的并发症;对血管的压力也减小[2],有效的保护了血管。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普通穿刺患者满意度70%,两组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有效的保护患者的血管,减少了为患儿的穿刺时间,在各方面为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减轻了很大的负担[3]。所以利用留置静脉针进行输液,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患儿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增强[4]。静脉注射患儿极易出现静脉炎和局部皮肤破损缺血的情况,同时对于患儿来说,出现组织皮肤的血肿和充血也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较严重患儿则会出现发热的情形。因此静脉留置针能够减少此类病情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来说,应用静脉留置针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很好的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医生和护士的治疗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凯.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8):1261-1262.

[2] 王晓凤,王娟,闻亚军,等.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14):3063.

[3] 宋现彩.小儿门诊输液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和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2):216-217.

[4] 杨萍.儿科门诊输液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135,136.

(收稿日期:2014.07.20)

【摘 要】 目的:探究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选取近一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科患者200名,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平均每组10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对照组患者给予头皮针进行输液。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70%。两组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来说,对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安全可靠。

【关键词】 儿科门诊;输液室;静脉留置针;可行性;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03-01

在儿科门诊中,小儿出现疾病的概率较大,并且就小儿来说,其血管细小不稳定性因素较多,所以在对小儿进行输液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患儿的家属和医护人员来说,均是一项较大的挑战[1]。正常的头皮静脉针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各类问题,而静脉留置针目前在医院内的应用较为广泛,所以为更好地探究对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的临床疗效,特在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选取200例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患者中,随机抽取200名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平均每组100人。对照组中,男患者50人,女患者50人,年龄均在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1.5)岁;实验组中男患者45人,女患者55人,年龄均在1~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1)岁,两组患者的输液均为在头皮寻找静脉进行穿刺,并且均无感染发作,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头皮针进行输液。 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患者所使用的静脉留置针均为统一规格同一厂家的留置针。首先,对患者进行静脉的查找,查找患者手部、脚部、头部等血管较明显、走行较直的静脉,予以常规的皮肤消毒处理;将患儿的穿刺部位进行固定,对患儿穿刺部位进行绷皮,将针头与皮肤呈15°进行穿刺,见回血后水平推入针头,而后进行固定,用透明贴进行针头外固定,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来确定胶布的长短;最后用肝素生理盐水溶液进行正压封管。同时对患者和患者的家属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让家长对于留置静脉针的费用和优点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对患者进行表情量表的满意度观察,并且可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相关随访,以检测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 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的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正常的头皮针穿刺,患儿可能出现躁动不安、挣扎、哭闹等状况,导致出现的针头意外状况较大,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的困难较大。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普通头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具统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留置静脉针与普通的头皮针相比,其明显减少了对患者穿刺的次数。对于小儿来说,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患儿由于穿刺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极大地减少了病情的并发症;对血管的压力也减小[2],有效的保护了血管。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普通穿刺患者满意度70%,两组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有效的保护患者的血管,减少了为患儿的穿刺时间,在各方面为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减轻了很大的负担[3]。所以利用留置静脉针进行输液,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患儿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增强[4]。静脉注射患儿极易出现静脉炎和局部皮肤破损缺血的情况,同时对于患儿来说,出现组织皮肤的血肿和充血也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较严重患儿则会出现发热的情形。因此静脉留置针能够减少此类病情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来说,应用静脉留置针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很好的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医生和护士的治疗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凯.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8):1261-1262.

[2] 王晓凤,王娟,闻亚军,等.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14):3063.

[3] 宋现彩.小儿门诊输液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和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2):216-217.

[4] 杨萍.儿科门诊输液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135,136.

(收稿日期:2014.07.20)

【摘 要】 目的:探究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选取近一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科患者200名,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平均每组10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对照组患者给予头皮针进行输液。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70%。两组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来说,对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安全可靠。

【关键词】 儿科门诊;输液室;静脉留置针;可行性;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03-01

在儿科门诊中,小儿出现疾病的概率较大,并且就小儿来说,其血管细小不稳定性因素较多,所以在对小儿进行输液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患儿的家属和医护人员来说,均是一项较大的挑战[1]。正常的头皮静脉针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各类问题,而静脉留置针目前在医院内的应用较为广泛,所以为更好地探究对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的临床疗效,特在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选取200例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患者中,随机抽取200名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平均每组100人。对照组中,男患者50人,女患者50人,年龄均在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1.5)岁;实验组中男患者45人,女患者55人,年龄均在1~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1)岁,两组患者的输液均为在头皮寻找静脉进行穿刺,并且均无感染发作,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头皮针进行输液。 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患者所使用的静脉留置针均为统一规格同一厂家的留置针。首先,对患者进行静脉的查找,查找患者手部、脚部、头部等血管较明显、走行较直的静脉,予以常规的皮肤消毒处理;将患儿的穿刺部位进行固定,对患儿穿刺部位进行绷皮,将针头与皮肤呈15°进行穿刺,见回血后水平推入针头,而后进行固定,用透明贴进行针头外固定,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来确定胶布的长短;最后用肝素生理盐水溶液进行正压封管。同时对患者和患者的家属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让家长对于留置静脉针的费用和优点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对患者进行表情量表的满意度观察,并且可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相关随访,以检测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 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的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正常的头皮针穿刺,患儿可能出现躁动不安、挣扎、哭闹等状况,导致出现的针头意外状况较大,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的困难较大。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普通头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具统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留置静脉针与普通的头皮针相比,其明显减少了对患者穿刺的次数。对于小儿来说,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患儿由于穿刺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极大地减少了病情的并发症;对血管的压力也减小[2],有效的保护了血管。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技术输液后,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普通穿刺患者满意度70%,两组差异具有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有效的保护患者的血管,减少了为患儿的穿刺时间,在各方面为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减轻了很大的负担[3]。所以利用留置静脉针进行输液,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患儿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增强[4]。静脉注射患儿极易出现静脉炎和局部皮肤破损缺血的情况,同时对于患儿来说,出现组织皮肤的血肿和充血也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较严重患儿则会出现发热的情形。因此静脉留置针能够减少此类病情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儿科门诊输液室来说,应用静脉留置针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很好的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医生和护士的治疗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凯.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8):1261-1262.

[2] 王晓凤,王娟,闻亚军,等.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14):3063.

[3] 宋现彩.小儿门诊输液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和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2):216-217.

[4] 杨萍.儿科门诊输液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135,136.

儿科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巧 第4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通过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 将临床中0-14岁的250例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 男118例, 女132例, 年龄23天~5岁。统一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留置针 (型号24G) 、肝素帽、敷贴, 3M透气胶带、生理盐水, 封管液为生理盐水250ml加肝素钠12500U。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 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且易于固定的血管。六个月以下的患儿可选择头部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其额角分支等粗直的血管。如何正确掌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技巧,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总结如下:

2 进针的技巧

在进行留置针穿刺时, 因留置针头较头皮针的相应型号要粗且锋利, 小儿血管较直的部分短, 见回血再进易将血管刺破, 而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当针头进入血管见回血时不再进针而先用手固定, 抽出针芯后再将套管部分慢慢送入血管, 因软管套不会刺破血管, 同时边送针管边推注药液, 推注药液对套管有一定的冲击力, 使管套容易送入。

采用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角直刺血管, 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 退针芯后再送套管, 退针芯不可过多, 退针芯过多套管内无支撑易造成送管打折。送管时固定针芯的右手将针尾稍抬起, 左手拇指与食指持外套管柄的上方左右两侧沿针芯将套管全部推入静脉, 此方法送管减少了左手持外套管一侧贴皮肤送管时的阻力。退针芯时, 为防止血液外溢, 采取按压留置针外套管口顶端, 按压时使用左手拇指较其他手指力度大使血管壁紧贴外套管口, 有效封闭了血液外溢通路, 避免血液外溢及减少机械压迫性疼痛。按压同时右手退出针芯连接静脉帽, 待对口旋上后方可松开左手, 以双手旋紧静脉帽。对外周静脉充盈不佳的行分次扎止血带 (系紧止血带, 用手轻轻磨擦皮肤约1min, 松开止血带片刻, 再扎止血带) , 可以提高套管针穿刺成功率。

配置药物排好空气、接好头皮针备用, 常规消毒皮肤5-10cm (周围血管应剃去毛发10cm) 。操作者应站在穿刺侧或头侧, 消毒左手食指和拇指, 固定穿刺血管, 右手持留置针, 针尖与皮肤成10-20度角进入, 见回血后退出针芯0.2cm在沿血管去向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 用无菌敷料固定留置针, 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留置针栓, 中指及无名指按压在留置针外套管口的顶端, 右手将针芯完全退出。

3 固定的技巧

固定方法, 采用双重固定法: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无菌输液贴齐套管针翼处固定, 无菌输液贴沿套管针翼下缘延长管根部固定, 并注明穿刺日期及时间, 用3M的微孔透气胶带以留置套管针针翼与穿刺部位为轴心饶轴两周并固定Y型尾部, 将弹力网状绷带包裹于留置针上 (也可用纱布绷带包裹两周) , 这样起到了保护血管安全留置的作用, 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增加了安全感, 又延长了留置时间。

头皮静脉穿刺可采用"S"型固定, 即穿刺见回血后用4条胶布 (0.8×7cm) 固定。第一条胶布横贴固定针柄部, 第二条胶布横过针柄部下方向上交叉后固定, 第三条胶布一端横贴无菌小棉球于皮肤针眼处, 一端同时横贴头皮针塑料管, 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在针柄左或右侧, 第四条胶布一端横贴于第三条胶布重叠固定头皮针塑料管, 另一端横贴在头皮针向下弯曲的塑料管与皮肤上, 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成"S"型状。其特点: (1) 形成两个弯曲, 缓冲力大; (2) 弯曲的曲率小, 针头的横向力小; (3) 针头以外增加了两个固定点, 固定点多针头的稳定性好。此方法符合力学原理, 操作简单、易固定、效果好, 是一种理想的头皮静脉穿刺固定方法。

4 封管的技巧

封管是留置成功的关键, 方法得当, 可延长置管时间, 防止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封管时采用双重正压封管法, 就是输液完毕后夹闭输液器, 将头皮针斜面撤于肝素冒腔内, 反折头皮针乳头, 与夹闭的输液器断开, 连接含肝素盐水溶液的5ml注射器均匀推注肝素盐水溶液3ml, 右手将留置针延长管抬高30度后, 将其延长管上的小夹将延长管夹闭, 再推注肝素盐水溶液0.5 ml封管, 分离退出以再次呈正压的头皮针;封管后再次输液时套管内肝素溶液相对呈高压状态, 使液体通畅的流入体内。

封管后的留置针在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 见到回血后才可接上液体, 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 以免发生堵塞。把握好留置针保留时间, 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5天。

5 拔针的技巧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 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 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2~1.5cm, 为了止血, 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 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 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 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6 日常护理的技巧

交待家长看护好孩子, 在头部放置留置针导管者, 要用小毛巾将孩子的双手包好, 防止患儿用手抓拽。尽量减少患儿穿刺侧侧卧, 以免静脉回流障碍, 增加静脉炎发生率。在肢体留置导管者, 要避免肢体过度活动, 必要时可用托板适当固定肢体, 防止导管扭曲及脱出。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 预防局部感染。使用留置针期间, 有时可引起并发症, 如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导管脱出、静脉炎等, 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或出现并发症时能及时处理, 建议家长每天带孩子来医院输液。

7 操作中与患儿家长的技巧

增加操作前中后解释的评价指标和步骤 (1) 在操作前先向家长自我介绍, 使用恰当的敬语称呼; (2) 解释输液的目的, 穿刺中的不适, 输液的药名、主要作用、可能出现的不适, 输液总的组数, 加液体时还需告知目前输的第几组, 还剩几组等; (3) 患者家长表示对留置针表示理解并同意后再穿刺; (4) 操作中注意与患儿的交流, 分散注意力, 及时给予鼓励; (5) 操作完毕, 感谢患儿家长的配合, 并告之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果穿刺失败, 使用道歉语。

掌握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技巧, 通过我科的操作实践, 弥补了普通金属头皮针易刺破血管和滑脱的不足, 减少了对血管的损伤, 延长了留置时间, 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患儿家长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张优琴, 章亚娟.留置针的应用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202-203

[2]李玲, 冯贺.临床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案例[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14:03:00

留置针操作技巧 第5篇

(1)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品,防止发生输液反应。(2)配制结晶及粉针剂药品时,当抽有溶媒的注射器针头刺入安瓿后,将安瓿倒转,瓶口向下,针头向上,再推入足量溶媒。拔出注射器后,用力摇晃一下安瓿,直立静置。这种方法使药粉不会贴于瓶壁,药粉与溶媒充分混匀,加速溶解,省时省力。对一些难溶解的药品,如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头孢哌酮钠等尤为适用。排气的技巧

(1)输液前排气 挂瓶前先关闭调节器,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后,使滴壶下垂,一手反折滴壶下段输液管,一手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缓缓打开调节器,并使过滤网远端向上,让液体呈线状流下,待药液自针头滴出2~3滴时关闭调节器。使用这种方法排气,输液管壁以及过滤网处都不容易产生气泡。

(2)输液中排气 输液过程中,因患者及家属呼叫不及时,护士巡视不及时而致输液管中液面下降至滴壶以下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指弹输液管排气法就难以达到排净空气的目的。这里介绍一种缠绕式排气法,首先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将调节器推至输液管末端滤网处关闭。左手自调节器上方用力捏住输液管,使管壁呈扁平状向上滑行,并将输液管缠绕于右手手指上,迫使气体自下而上由滴壶排出。缠绕过程中嘱患者抬高输液侧肢体,不能配合者,可先降低输液架高度。此方法简便易行、速度快、不浪费药液,且符合无菌操作原则。笔者在操作过程中,曾受到多位患者及家属好评。选择血管的技巧

(1)选择血管宜“先远后近,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做到计划性、长期性。尽量避免重复一处穿刺,因为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会加重疼痛,且易造成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易渗出。选择血管时应避开关节处及肢体内侧血管。关节处不易固定,易因患者肢体轻微活动而致针头刺破血管。肢体内侧,如前臂中下1/3段掌侧,此处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表浅,易致液体及血液自针眼外渗而形成淤青肿胀。

(2)由于长期输液,血管破坏过多,常规选择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趾处的静脉血管进行逆行静脉穿刺[1],此处因不易固定,平时穿刺较少,血管未被破坏。手足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多条静脉吻合支、交通支与深静脉相通而回流心脏,所以逆行静脉输液时滴速不受影响。静脉穿刺的技巧

(1)静脉穿刺时,患者采用自然放松法。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预穿刺手的4~5个手指,将患者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

(2)使患者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使手背血管充盈、暴露、固定,易于穿刺。穿刺时针头斜面可略偏向左,这样可以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达到减轻疼痛、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血管情况较差的,如休克、失血过多、水肿、腹泻、肥胖等血管细或不易显露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湿热敷,局部涂擦阿托品或1%硝酸甘油,待血管扩张充盈时再行穿刺。

一些一般情况较差的,如失血过多或脱水严重的患者,在静脉穿刺时不易见回血或回血量少、回血太慢,护士反复重穿造成患者痛苦。这里介绍两种穿刺易见回血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种是穿刺前将调节器推至滴壶下端关闭,同时降低输液瓶高度,再行穿刺。这样输液管末端液体压强减小,且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针头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如输液管内;另一种是负压穿刺法[3],按常规关闭调节器后,将调节器下段输液管前端返折,挤出前端液体约0.2~0.6ml,左手固定好返折处,保持针头液体呈挂珠状,再行穿刺。当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下后,左手松开返折,一旦针头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固定输液贴的技巧

输液贴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刺破血管等情况。固定时,先粘胶布中间,然后两手拉紧两端贴至两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与皮肤及针柄粘贴紧密,不会松动。固定针头软管时,将软管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绕圈,使胶布横跨软管两段后固定于穿刺部位上方皮肤。三条胶布平行,与针梗垂直,这样既美观又牢固。一些穿刺部位稍隆起,针尖轻微上翘者,固定软管时可将软管斜压于针尖部位再固定,这样可使针尖平稳地置于血管内,不用在针柄下垫无菌棉签。更换液体的技巧

液体瓶内因加入其他药物,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不等,多大于外界气压,另一些无需加入其他药物的液体瓶,如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等,其内压力也多大于当地的大气压。因此更换液体时,应将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停顿片刻,待瓶内空气排出,瓶内压力与外界气压相等时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更换软瓶包装的液体时,如乳酸林格液等,先同上法将液体瓶瓶口向上插入输液器,然后轻挤瓶身,将瓶内空气挤出30~40ml,使瓶体稍扁,再倒转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这样可以避免瓶内压力大时液体由排气管流出。拔针的技巧

(1)拔针的时间 最佳拔针时间应在输液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这样可保证药物的治疗量,避免浪费。(2)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可减轻疼痛感。清除胶布时,固定针柄,防止针头移动,只留下遮盖针眼的、带吸收垫的一条胶布。调节器尽量置于输液管末端关闭,防止血液回入输液管及拔针过程中药液渗入皮下。拔针时手捏针柄下方的软管处,利用软管柔软的特性,使针柄自然地顺血管方向快速拔出。这样可避免手捏针柄拔针时人为的方向掌握不当而致针尖划伤血管壁。针头要离开皮肤时,迅速用拇指指腹沿血管方向按压针眼。因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的不同,针尖刺入血管的位置比肉眼所见刺入皮肤的位置高出0.2~1.5cm,而拇指指腹面积狭长,可使这两个针眼都得到有效按压,达到止血的目的。按压时力度要适当,过重会增加疼痛,过轻则不能有效止血。按压时切忌边按边揉。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按压时间不少于2~5min,凝血功能障碍者,按压时间不少于15min。拔针后嘱患者30min内穿刺肢勿用力或负重。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它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静脉输液的目的:(1)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常用于配套平衡紊乱者,如剧烈呕吐、腹泻、大手术后。(2)补充营养,供给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经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等病人。(3)输入药物,控制感染,治疗疾病。常用于中毒、各种感染、脑及组织水肿,以及各种需经静脉输入药物的治疗。(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发送微循环。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病人。常用周围静脉轮流法包括密闭式输液法、开放式输液法、静脉留置输液法等。

静脉轮流常见并发症:

1、发热反应;

2、急性肺水肿;

3、静脉炎;

4、空气栓塞;

5、血栓栓塞;

6、疼痛;7败血症;

8、神经损伤;

9、静脉穿刺失败;

10、药液外渗性损伤;

11、导管阻塞;

12、注射部位皮肤损伤等。

常见静脉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在轮流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有效地排除各种障碍,能持续地进行,还会引起不良后果。常见故障及排除的方法如下:

1、液体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并有疼痛,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

(3)针头阻塞:用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后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应更换针头另选静脉穿刺。

(4)压力过低:由于病人周围循环不良或输液瓶位置过低所致,可适当抬高输液瓶的位置。

(5)静脉痉挛:由于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所致。局部热敷可缓解痉挛。

2、滴管内液面过高(1)滴管侧面有调节孔时,可夹住滴管上端的轮流管,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体降至露出液面,见到点滴时,再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上端的输液管即可。(2)滴管侧面无调节孔时,可将输液瓶取下,倾斜输液瓶,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滴管内液体缓缓下流直至露出液面,再将输液瓶挂回输液架上继续点滴。

3、滴管内液面过低

(1)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者,先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打开调节孔,当滴管内液面升高至1/3——1/2时,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下端轮流管即可。

(2)滴管侧壁无调节孔时,可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迫使液体下流至滴管内,当液面升至1/3——1/2高度时,停止挤压,松开滴管下端输液管即可。

儿科留置针 第6篇

【关键词】儿科患者;头皮浅静脉;静脉留置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89-02

引 言: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方法。小儿从出生到 3 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适用头皮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少患儿的痛苦,同时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和谐了护患关系。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新生儿62 例,婴幼儿 512 例,99. 5% 的患儿每日都要输液治疗。

1. 2 调查结果

留置针使用率为99%,静脉穿刺成功率95%。

2 置管前护理

2. 1 做好宣教工作

静脉留置针置管过程中,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等可影响穿刺成功率。因此,置管前要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留置针的优点及置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年龄较小或昏迷的患儿应向家长作详细解释,对 2 岁以上清醒的患儿,护士要态度和蔼,面带微笑,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多给患儿表扬及鼓励,让其听熟悉的音乐,将其喜欢的玩具放在身旁,和最亲密的人在一起。告知家长留置针对血管的要求高,小儿血管小,不合作,较成人容易穿刺失败,希望家长理解。

2. 2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过程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错误的认知和不良情绪将直接影响护士穿刺时的心理活动和操作质量。因此,要求护士操作时要保持平稳的心态,思想高度集中,排除干扰,动作温柔、熟练,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2. 3 提供良好环境

环境温度以 24~26℃ 为宜。过热小儿出汗过多,给操作带来不便,过冷,小儿又容易受凉。应有特定的操作平臺,如有80 cm~1 m高的操作平台,让小儿平卧在上面,而护士则坐在一把升降椅上进行操作。房间内应保持光线明亮,操作时应避免操作者的身体和手挡住穿刺部位的光线。

2. 4 做好备皮

备皮刀要性能良好,备皮时要固定好小儿头部,动作轻柔,切勿剃破皮肤,给患儿带来痛苦,增加感染机会。备皮范围要在9 cm×9 cm以上,否则影响穿刺视线,消毒皮肤及粘贴胶布。

2. 5 固定好小儿头部

小儿头部位置固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由于小儿对打针有恐惧心理,均不愿配合。所以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有时还要采取强行固定的方式。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双膝的方法,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防抓脱留置针。

2. 6 选择好静脉

选择的血管要柔软、粗直、易于触及、充盈良好、易于固定和保留的部位。小儿头皮静脉中较大的有额静脉、颞静脉、耳后静脉、枕静脉。一般先选择前额正中静脉,此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头皮静脉与头皮动脉的区别: 头皮静脉呈浅蓝色,表浅,用手指横向触摸时有沟痕感,无波动感,穿刺时回血慢,回血呈暗红色。头皮动脉与头皮皮肤色泽相似,位置较深,有波动感,穿刺时回血快,色鲜红,注射时阻力大,局部有苍白区。

3 置管过程的护理

3. 1 置管方法

置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常规用2% 碘伏,75% 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直径约10 cm,脱碘一定要干净,以免影响敷贴粘贴效果。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留置针的套管座,取下护套,左手捏住套管座,右手将针柄左右轻微转动,然后复位,以防套管与针管粘连,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并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把持针柄(针柄与套管座靠紧) 以与皮肤呈10~15°的角直刺血管,见回血后,低角度(放平针柄) ,平行将穿刺针推进0. 2~0. 5 cm,右手固定针蕊,左手大拇指推丫按口,左右手相互配合,左手送套管右手后撤针蕊直至完全退出针蕊并送入套管。

3. 2 妥善固定和采取血液

在用无菌敷贴固定留置针之前先将一小棉球放在套管垫和皮肤接触处,以免局部皮肤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敷贴中央始终对准穿刺点,由中央向周围按压整片敷贴,使之皮肤妥贴。消毒肝素帽后插入一次性采血针遵医嘱抽取血液做各项检查。采血完毕拔出采血针,用5 ml 注射器抽取3~5 ml 生理盐水接上皮头针慢慢冲净留置针管道内血液,并用长胶布将套管针的尾端向上盘起,固定好。注意肝素帽末端朝向离心方向,便于操作,而又不影响患儿活动,并注明留置针穿刺时间,留置针外绷弹力绷带。最后头皮针连接准备好的输液装置进行输液,用1条胶布将输液器末端固定于耳廓上,以免在输液时被牵拉或碰掉。

4 置管后护理

4. 1 严密观察局部反应

患儿使用留置针期间,应加强巡视,认真细致地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触痛、渗血、渗液、脱落等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要告诫家长在患儿翻身、活动时要保护好留置针,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留置针套管部一旦脱出,不能重新送入,应及时拔除,以防发生感染。

4. 2 正压封管

每次注药输液后,均用生理盐水或肝素钠生理盐水5~10 ml 封管液封管。推注时速度宜慢,余1 ml封管液时,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边推封管液边拔针,将延长管上的小夹子靠近前端夹紧。如间隔时间长又不输液时,每隔6~ 8 h封1次管。

4. 3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 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大或过小,固定不牢,患儿骚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外渗。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选择好穿刺部位的血管,根据血管的粗细和输液的滴速要求选择留置针。一旦发生液体渗漏,应立即拔管,局部用50% 硫酸镁湿敷。

(2) 静脉炎

静脉炎的发生与无菌操作不当、药物和导管的机械刺激,以及留置针使用等因素有关。因此,要遵守无菌操原则。输液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滴速要慢。封管前用适量的生理盐水冲管,可杜绝或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持续刺激,避免引起静脉炎。要尽量避免患儿卧于穿刺侧,以免压迫导管,使静脉回流障碍,增加静脉炎发生率。

(3) 皮肤过敏反应

有些小儿对敷贴产生过敏反应,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现象,应立即拔除留置针,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局部用 3% 双氧水、碘伏消毒,3~4次/d。

5 结束语

总之,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使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便于抢救,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对浅表静脉的损伤,减少输液意外感染的机率。同时,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产品,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既安全又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医护质量。

参考文献

[1] 舒湘兰.小儿静脉留置针中止留置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

[2] 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

留置针在儿科应用的临床体会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4月-2009年12月护理部对我科静脉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使用率、患者满意度的调查, 其中早产儿102例, 婴幼儿650例。住院期间, 其中99.5%患儿每日都要输液治疗。

1.2 调查结果

留置针使用率由2008年的10%上升为59.3%, 特别是在夏季和冬季;护理满意度由2005年的93.33%上升为99.7%, 有时达100%;与液体外渗有关的患者投诉由2008年前的6件/年下降到2009年上半年的零投诉, 提高了科室的护理品质。

2 操作方法

(1) 良好的心理状态, 沉着冷静, 忙而不乱, 有条不紊。 (2) 用物的准备及操作地点光线充足。 (3) 血管的选择:弹性好、粗直、避开静脉瓣。其穿刺部位一般首选手背静脉、头皮静脉, 如需快速补液而循环较差者, 应选择较大的血管, 如大隐静脉、颈外静脉及股静脉。 (4) 穿刺方法:准备好输液用物, 包括留置针、敷贴和药液等。选择好血管, 消毒, 连接一次性输液器, 并排尽空气, 扎压脉带, 再次消毒, 固定穿刺部位, 右手拇指、食指持留置针的针柄, 针尖斜面向上, 外套管借助针芯一起以25°~30°角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 压低持针角度, 缓慢进针少许, 同时左手持针柄缓慢向外退针芯, 边退边进, 基本上将外套管全部进入血管。 (5) 留置针的固定:敷贴大小要合适, 使用时应遵循无张力粘贴原则, 敷贴中央始终对准穿刺点, 由中央向周围按压整片敷贴, 使之与皮肤妥帖[1]。 (6) 封管方法:选择合适的封针液, 输液间隔时间<4h者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 封针>4h以上的要用肝素盐水液封针, 新生儿及凝血功能有问题、肝肾功能异常者必须用0.9%氯化钠注射液。其方法为用抽有封针液的注射器从头皮针末端注入, 先快后慢, 予留置针内充满液体, 边推边将头皮针从留置针尾部拔出[2]。

3 健康教育

(1) 告之留置针使用的优点, 取得家长的配合。留置针具有柔软而有弹性的特点, 可以随血管形状而弯曲, 不易穿破血管, 且留置时间可达3~4d, 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 (2) 使用前应向患儿及家长说明使用留置针对血管的要求很强, 尽量要选择粗直的血管, 而小儿的不配合及血管的细小容易造成穿刺的失败, 希望家长理解。 (3) 小儿易动﹑不配合﹑血管细等原因, 使留置针较成人容易失败, 且留置时间较成人短, 除了一些合理的固定﹑正压封管等专业因素外, 患儿家长的正确看护也是确保留置针成功留置非常重要的部分[3]。因此要反复向家长交代注意对患儿的看护, 特别是对于头部的留置针, 有些患儿在家长睡觉时或不在身边时将留置针有意或无意拔出。 (4) 使用留置针的手不能提重物, 防回血, 尽量减少肢体活动;不能打湿, 以防感染, 如需洗澡应用塑料袋将有留置针的一侧包好;下肢的留置针尽量让患儿保持水平位或斜坡位减少重力回血;尽量让患儿保持安静, 少哭闹。

4 注意事项

(1) 留置针使用期间应制定留置针使用记录登记表一张, 主要反映穿刺时间、部位、局部皮肤情况、留置针的完整性、操作者签名以及拔针时间、皮肤情况、留置针的完整性及操作者签名。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管理、严格交接班制度、杜绝安全隐患。 (2)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为长时间输液患儿建立了保持时间较长的静脉通道, 保证了药物在患儿治疗上能够及时应用, 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但是留置期间护理人员必须经常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 注意有无脱落、有无液体渗出及局部皮肤的情况, 特别是在输入刺激性药物时必须加强管理, 并在记录上反映皮肤情况。另外, 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能超过72h, 以防静脉炎的发生。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减少微生物污染及微粒污染。 (4) 防止栓塞的发生, 每次经留置针重新输液或给药时, 要检查确认留置针内无血凝块堵塞后再连接液体, 不能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 以防引起栓塞。 (5) 输入有刺激性药物前必须确保留置针在血管内, 输液期间密切巡视观察, 一旦发现输液部位有异常必须更换输液部位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5 应用留置针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1) 感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进行穿刺或保留留置针的时候, 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导致感染, 为最常见并发症。另外, 在保留留置针的时候, 患者没有按照医嘱, 洗澡或平时活动时没有做好防护措施, 都有可能导致感染。使用留置针的患者, 大部分都是长期慢性疾病, 患者自身的防御功能比较低下, 这类患者也特别容易发生感染。 (2) 堵管。由于在保留留置针的同时, 没有做好相应的保留措施, 导致留置针管被血液凝固所堵塞, 致使药物无法成功注入血管内。另外, 肌肉或静脉痉挛, 也有可能导致堵管。 (3) 静脉炎。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中常见的并发症, 静脉炎的发生是由于长期在一个部位静滴药物, 使该处血管脆性、通透性增强, 引起红、肿、热、痛。一般认为引起静脉炎的机制有化学性、机械性和细菌性。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广泛应用, 减轻患儿痛苦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力资源和医院的成本, 有效缓解了护士因反复给患儿穿刺所致的与家长的冲突, 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同病人交流, 应该大力推广。同时, 今年, 在我院护理部及院领导“打针不痛, 一针见血”要求下加强管理、细化培训, 提高护理技术, 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关键词:儿科,留置针,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岳立萍, 周立, 席淑华.外周浅静脉输液技术的应用进展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4) :73-74.

[2]杨丽莉, 谢彩霞, 王红梅.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原因分析 (J) .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21) :3859.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 第8篇

静脉留置针是近年来技术逐渐成熟起来的穿刺技术, 且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且效果广受肯定, 尤其在儿科, 其应用更是广泛, 且广受家长的欢迎, 避免了儿科反复穿刺的痛苦, 并且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 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中我们就我科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期采用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的27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临床效果并观察, 现将其应用情况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住院并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27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61例, 女115例, 年龄0~13岁, 平均年龄 (4.5±2.1) 岁。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输液, 穿刺方法为常规选取直且粗的静脉血管后, 将静脉留置针与普通输液管进行连接后, 排尽其内空气, 手臂及腿部扎止血带或头部进行毛发的剔除备皮, 进行常规消毒, 注意消毒直径大于5cm, 绷紧皮肤, 使针头与皮肤呈现呈15°~30°角度进针, 见到回血后, 降低穿刺角度, 继续进针0.2cm左右后, 边进针边撤出针芯, 最后彻底退出针芯, 进行后续的消毒后, 无菌透明敷贴进行固定, 调整输液速度及记录输液时间等, 输液完毕后一般以0.9%氯化钠溶液或肝素钠液封管, 对于再次输液者则需消毒肝素帽方可输液。

2 结果

将276例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的输液穿刺不良情况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结果, 见表1。

3 临床应用

3.1 输液输血

静脉留置针不仅可以输液, 也可以进行输血, 不必因为输血而进行换针, 并且对于不用年龄段的换针均可用, 并且以往较多的调查研究也显示其重复穿刺率低于普通头皮针, 且其在急症换针中的输液速度也得到大大的提升, 因此在抢救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并且其不易发生针头穿破静脉壁的情况, 具有更为有效的作用。

3.2 静脉取血

静脉留置针不仅可用于输液及输血, 对于血液标本的采取也有较好地作用, 且可多次采血而不必重复穿刺, 并且对于采血的随时性也有突出的优势, 同时对于血液检查结果的影响却与普通取血相差无几, 但是在采血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可能造成针壁凝血的因素[1]。

4 临床护理

4.1 心理护理

儿科患者年龄小, 对于治疗的恐惧心理较为明显, 故治疗依从性较差, 对于有一定理解力的患儿应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 并且注意沟通方式的选取, 应根据患儿的恐惧因素进行评估, 然后针对评估结果进行沟通方式的选取, 从而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达到预期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4.2 勤巡视

对于儿科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及穿刺点, 要做到勤巡视, 对于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如红、肿, 液体是否外渗, 套管针有无脱出等要有预见性护理。对于已经发生的异常, 应积极寻找原因, 并且在输液治疗的过程中应积极对患者及家属给予疑问解答及相关知识的告知, 避免患儿及家属因疑问存在而导致的不良情绪, 如恐惧、焦虑及抑郁等。对于存在针头溢液及脱出的情况则应立即停止输液, 拔出针头及更换穿刺部位等, 对于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则应该就静脉炎的情况进行治疗, 如局部用5%硫酸镁、呋喃西林液、或冰块等持续冷敷, 必要者应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4.3 严格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避免感染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在穿刺时的消毒方法及部位、直径等, 消毒面积不可国小, 并且进行相应的脱碘, 以免影响穿刺的判断等, 对于需备皮的患者则应针对性应用刀片, 避免重复性刀片的应用导致的感染的发生。最周对于输液完毕者则用进行输液肝素帽的消毒, 并加以固定, 以避免感染的发生及上行感染。

4.4 堵管后再通法

对于治疗过程中堵管的发生则应采用液体疏通, 疏通过程中应避免一切可能导致血栓进入循环系统的因素, 以免发生危险, 其主要疏通方法包括: (1) 采用1000~5000U/mL尿激酶进行溶栓。 (2) 采用0.1%的肝素生理盐水2mL进行注入并回抽凝血块。 (3) 对于上述方法无效者, 不可再进行疏通, 而应拔出静脉留置针, 重新穿刺。

5 讨论

5.1 血管及留置针的选择

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主要原因是静脉炎, 因此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对于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作用较大。同时对输注的液体种类、留置针穿刺部位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及置管时间的相关性, 发现其均为影响静脉炎及留置时间的重要因素。另外, 留置针的选择, 穿刺技术不熟练, 封管方法不正确, 患者自身疾病如血液动力学改变, 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均致使液体的渗漏, 或者可能引起导管堵塞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为避免上述因素的发生, 注意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5.1.1 血管的选择

在静脉穿刺前选取正确的静脉血管对于提高一次成功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血管, 并且应尽量避开关节及静脉瓣, 头皮静脉留置针一般选用耳后静脉, 颞浅静脉, 手背静脉, 肘正中静脉, 足背静脉, 内外踝静脉及颈静脉等进行穿刺, 效果较好[2]。对于特殊的输液, 如化疗药物的输液则应尽量避开上肢贵要静脉等, 因此部位对于化疗药物的反应更强, 更易发生静脉炎, 影响留置针的使用及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3]。

5.1.2 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对于静脉留置针的选择对其使用效果及时间也有较大的影响, 选择标准为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 选用较细、较短的留置针, 因此这种留置针对于血管内壁的摩擦少, 减少及避免了血管内壁的损伤, 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从而可以延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5.2 提高穿刺技术

对于穿刺技术要过硬, 排除静脉留置针的因素, 过硬的技术史保证穿刺效果及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5.3 正确使用封管液及封管方法

5.3.1 封管药液的选择

对于首次应用成功的留置针, 再次输液前的影响因素也较多, 如风管也的选择等, 一般疾病的患儿可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封管, 但是对于特殊疾病患儿则应根据情况进行封管夜的选择, 如对于高凝血机制的患儿, 采用肝素液2~3mL进行封管。

5.3.2 封管方法

正确的封管方法也是延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也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封管时应采用正压封管, 方式为连续, 不间断, 边推注, 边旋转, 并退出针头。

5.4 置管时间

美国B-D公司的静脉留置针产品说明书的建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d, 最好不超过7d。但是有研究认为, 只要静脉留置针能保证正常应用即可接着应用, 但是较多的研究还是主张留置时间不要超过7d。

6 小结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中应用效果较受肯定的穿刺输液方式, 但是其注意事项较多, 合理有效的应用对于辅助治疗及改善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较好, 但是对于其注意点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饶庆华, 刘林凡, 姚丽珍, 等.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取血标本的可行性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7) :187-188.

[2]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3) :219-221.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及体会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使用静脉留置针患儿386例, 男172例, 女214例;年龄30 min至5岁;最长留管时间为7 d, 最短为1 d, 平均留管时间3 d~4 d;留置成功率96%。

1.2 材料准备

我科常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 (Y型) 24G型留置针。另准备生理盐水、5 mL注射器、3M胶布、透明敷贴。

1.3 操作方法

1.3.1 护患沟通

操作前, 对护士进行技术培训, 使其掌握操作技巧。与患儿和家属沟通交流, 态度温和, 语言亲切, 对幼儿多抚摸, 多鼓励, 对家属则说明操作目的, 相关知识, 取得配合。

1.3.2 静脉选择

选择静脉以粗直, 弹性好为原则。穿刺的血管可为头皮静脉, 其血管表浅, 固定, 直观, 且血运丰富;手背静脉, 大隐静脉, 肘正中静脉位置表浅, 易显露, 血管弹性好, 是常用的穿刺部位。

1.3.3 穿刺要点

按常规消毒皮肤, 直径必须大于5 cm, 活动针芯, 与皮肤呈10°~15°进针,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 沿血管走向前行1 mm~2 mm, 切忌见回血后立即送管, 因套管针芯长度比外套管略长1 mm, 有时针尖已进入血管见回血, 而外套管并未进入, 易引起穿刺失败。而后采用边退针芯边送套管, 我科常用单手退管法, 即右手食指钩住针翼往后退, 拇指往前推Y型叉口直至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该法便于操作者充分固定穿刺部位, 防止穿刺成功后外套管滑出血管外。穿刺成功后用75%乙醇消毒皮肤1次, 以减少局部感染的机会。用透明敷贴固定, 再用3M胶布交叉固定针翼, 小方纱盖在穿刺部位, 用长胶布固定, 防止滑落或患儿自行将留置针拔出, 注明穿刺日期。

2 护理体会

2.1 严格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时消毒皮肤范围直径必须大于5 cm, 输液器24 h更换1次[2]。如透明敷贴破损, 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

2.2 做好封管护理

输液完毕, 分离头皮针与输液器, 用抽有5 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头皮针, 缓慢推注3 mL~4 mL时, 左手将留置针上的小夹子在延长管的起始处夹住形成正压封管, 拔出头皮针, 而后6 h~8 h需再次封管。

2.3 并发症的处理

如发现穿刺部位发红、肿胀、有硬结,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此为静脉炎的表现[3]。应立即拔除留置针, 局部涂莫匹罗星软膏, 也可用33%硫酸镁热敷, 直至炎症消失。

2.4 其他

①避免穿刺侧肢体剧烈活动和下垂姿势, 足部穿刺者, 避免下地行走, 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嘱患儿尽量留在病房,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手足留置针可在穿刺部位套上干净、宽松的手套、袜子。②如注射刺激性强或渗透压高的药物, 应尽量选择粗大的静脉穿刺或设2处留置针, 交替输液, 2 h更换1次, 以减少血管刺激。

3 小结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体会到静脉留置针适用儿科静脉输液的病人, 它能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对血管刺激小, 有效地保护血管。掌握其穿刺方法、技巧、封管方法、穿刺后的护理, 可明显提高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成功率。

摘要:介绍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及体会, 强调应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做好封管护理和并发症的处理等。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应用,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3) :219-221.

[2]富林宝.危重早产儿腋下浅静脉留置针应用的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06, 5 (2) :135.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与护理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我科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236例, 其中新生儿组81例, 婴幼儿组93例, 学龄儿组62例;发生静脉炎4例, 堵管7例, 液体外渗10例。

1.2 方法

1.2.1 静脉的选择

一般选择粗、直、弹性好, 避开关节部位、静脉瓣及有病变的区域进行穿刺。如头皮静脉选用额头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上肢选用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和手背静脉;下肢选用大隐静脉和足背静脉。

1.2.2 留置针的选择

我科使用的是美国B-D公司出厂的24G一次性静脉留置针。

1.2.3 穿刺方法

将输液吊袋挂在输液架上, 对输液管进行排气, 取出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 将输液管上的针头刺入肝素帽内, 固定好针头与肝素帽, 排空留置针内的空气, 若穿刺部位在四肢, 选择合适的止血带而后进行消毒, 若为头皮静脉, 应先剃尽穿刺部位及周边的毛发, 用碘伏棉棒进行消毒, 消毒面积为8 cm×8 cm, 摘掉套管针的保护帽, 松动外套管, 操作者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 固定穿刺血管, 消毒后的右手拇指、食指握住留置针的针翼, 针头与皮肤呈15°~30°缓慢进针, 见留置针座透明部分回血后, 降低穿刺角度 (5°~15°) 再平行向前缓慢推入0.2 cm (新生儿静脉较细不宜再进针) , 右手固定针芯不动, 左手缓慢送全部软管入血管内, 打开输液器调节器, 观察有无外渗, 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食指固定针翼, 右手快速拔出针芯。

1.2.4 固定

穿刺成功后, 在留置针透明座下垫一无菌小棉球, 将保护膜的窗口对准穿刺口, 使保护膜和皮肤粘贴好, 同时在无菌敷贴上记录留置日期、时间、穿刺者姓名, 若为头部固定法, 将弹力帽剪成两半, 一半用两手撑开戴到小儿头部, 注意用力均匀, 固定在敷贴外等, 将网帽理平, 肝素帽及延长管可插入网眼固定, 避免局部受压;若为四肢固定法, 新生儿因皮肤娇嫩, 四肢活动度小, 采用海绵固定, 大一点的小儿采用小夹板固定, 注意松紧适宜, 以免影响血液循环[3,4,5]。

1.2.5 封管

常用的封管液为生理盐水, 肝素盐水溶液 (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建议儿童封管肝素浓度为1 U/mL~10 U/mL 。患儿输液完毕后, 先用3 mL生理盐水冲管, 再用2 U/mL~5 U/mL肝素盐水封管, 抗凝作用持续12 h以上 (新生儿用生理盐水封管, 用量5 mL~10 mL。每6 h~8 h重复封管1次) , 推注时注意动作轻柔, 用力均匀, 缓慢注入, 防止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封管时边推针边推封管液, 使肝素帽内不留空隙, 使管内充分肝素化。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留置针使用前对患儿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告知置管的目的、方法、意义、注意事项、常见护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消除家长的顾虑, 同时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与合作, 指导家属合理保护留置针, 防止患儿不慎拔出, 避免碰撞, 必要时适当约束双手, 防止抓脱, 避免穿刺侧肢体剧烈运动, 睡觉时不要压迫针头, 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

2.2 常见的护理问题

2.2.1 静脉炎

小儿对各种不适只会哭闹、用手抓, 护士在留置过程中要加强巡视, 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 若穿刺部位触痛、红肿、沿静脉走行出现红线或条索状应及时拔管, 拔管时应用干棉球按压5 min, 无渗血即可, 同时用碘伏消毒针眼及周围, 以免局部发生感染。预防措施: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指导;②对血管有刺激性药物先稀释后输液;③留置时间一般为3 d~4 d, 发生静脉炎时, 持续湿热敷, 每次20 min, 每天3次或4次, 以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吸收, 本组4例静脉炎, 经上述方法治疗后缓解。

2.2.2 堵管

由于患儿卧床时间长, 血流变慢黏堵针头或输注高浓度药物后未用生理盐水冲管而使导管堵管。 预防措施:①每天使用时应先用注射器回抽检查通畅后才输液, 严禁不回抽直接输液。②防留置针软管弯曲或压迫。③输液前后给予2 mL~5 mL低浓度肝素 (10 U/mL) 正压封管, 本组7例堵管者经拔管后重新穿刺。

2.2.3 感染

护理人员及时巡视, 进行床头交接班,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或肿胀现象, 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 应警惕导管所致感染, 早发现早拔管, 这就要求护士无菌观念要强, 留置期间要加强管理, 严格交接班制度, 杜绝安全隐患[6]。

2.2.4 液体外渗

由于导管固定不妥, 留置针停留在关节附近或肢体过度活动及外力牵拉导管脱出液体外渗, 预防措施:妥善固定, 减少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更换敷贴时应小心更换, 动作轻柔, 对年龄小的患儿需进行肢体约束, 但约束不当, 患儿便可挣脱, 需正确约束, 并加强巡视。发生液体外渗, 可用马铃薯切片进行湿敷, 本组10例液体外渗者经此法得到了缓解。

3 小结

小儿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便, 适用于任何部位穿刺的特点, 因此临床应用广泛, 一方面减少了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 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 此项操作得到了我科医护人员的一致认可, 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信任与合作,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减少了护患纠纷,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

参考文献

[1]刘瑞冰.颈外静脉留置套售针在PICU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5, 2 (5) :15-16.

[2]庞溯摈, 郭冬梅, 蒙国照, 等.静脉留置针封管方式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6) :1-2.

[3]金晓婷, 杨虹.无菌棉块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7A) :1748.

[4]侯燕, 乔云丽, 皮芳, 等.护理干预减少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10, 24 (8C) :2204-2206.

[5]陈海燕, 阚春梅, 路雪芹.静脉留置针致血管损伤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2, 26 (2C) :488-490.

护士远离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 第11篇

【关键词】 安全型留置针;针刺伤;血污染;穿刺成功率

【中国分类号】 R4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19-01

一、資料与方法

1资料:2010. 3-2011.3我科使用BD公司安全型留置针穿刺525例,男310例,女215例,最小3岁,最大92岁,平均年龄48.7岁,穿刺部位选择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避开关节位,瘢痕硬结及不完全的皮肤上穿刺,尽量选择前臂掌侧中间部位,穿刺导管选择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护士选择静脉及导管的类型,按无菌培训原则操作,一般情况下留置针留置不超过72小时,其中有28例是下肢V血栓病人,留置针留在患侧的足背静脉,术中麻醉用药留置针术后立即拔除。在置管前做好宣教工作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留置针应用的方法,并告知穿刺肢体避免过度运动,留置期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 .渗液的发生。

2方法:穿刺步骤使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两次,面积(10cm×10cm)。穿刺前检查留置针 取针 ,松动针芯,通畅导管。左手食指,中指固定针翼,拇指和无名指固定连接 ,右手 白色 柄向右转动针芯,将针尖斜面向上,左手绷紧皮肤在消毒范围内以15°-30°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 ,见回血后进针0.2cm,后退针芯0.2厘米送导管。松开针柄用左手或左手食指中指固定,右手持针翼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撤针芯,手持针柄快速拔出针芯,启动针尖保护系统,针尖全部缩到保护套内,并元法回复,表面不留残血,用3m透明膜固定留置针,连接输液管进行输液。

二、并发症的护理

1静脉炎:静脉炎按照不同分为化学性 机械性 血栓性和拔针后 细菌性五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红肿 热 痛 导致静脉硬化少见分泌物,一旦发现炎症立即拔管,发生静脉炎24小时内用硫酸镁冷敷,24小时后可以湿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2渗 出:导管脱出口静脉,静脉管壁薄弱,液体渗入周围组织,操作不当使针头刺破外未及时发现 穿刺过度损伤静脉壁,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症状,重者会发生组织坏死,出现肿胀立即拔管,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局部湿热敷或给予50%硫酸镁湿敷。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告知病人避免留置针的肢体过度运动,必要时可适当约肢体,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堵 管: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很复杂,封管操作不当导致血液形成阻塞 封管后的患者过度的引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液回流 血压患者静脉压力过高引起血液回流,不同药物混合发生微粒引起堵管,一旦发生正确处理方法,立即回抽血液,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防堵管在进行封管时应采取正压的手法用预冲程导管冲洗器封管(5-10ml)。

4护理体会:距相关报道,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刺伤或皮肤受伤的60-80万人其中护士是主要受害群体,而针刺伤后被感染艾兹病 梅毒及其他血液传播 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急诊中病人躁动,不配合情况下医护人员及易造成针刺伤及血液污染,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可以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又可以防止血液污染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护士的安全,BD,pegasus安全留置针,使用3BDvialon材质,该材质较软,生物相容性高 使导管在血管呈漂浮状态,减少了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且导管表面光滑,送管容易,可预防血栓形成,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反复穿刺血管内膜损伤,用此留置针期间相对延长,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压力 同时减轻了护士的针刺伤 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之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操作简单,且针尖锋利,减少了患者穿刺的疼痛感,有效维持血管通路,利于紧急 抢救减少了护士的穿刺次数,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有效地减少了护士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发生率保护了护士操作的安全,保护护士就是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青岛医药卫生2007 19(2 )142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杨淑英胡春华

[2] 护理研究2005 19(9)1789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及预防饶秋凤

[3] 现代医药卫生J200723(8)22安全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杨昌凤张玉梅

[4] 现代护理20074(1)89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患者中的应用体会张艳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第1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4年5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120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 男33例, 女27例, 年龄0.5~8岁, 中位年龄4.25岁;静脉留置时间1~6d, 输液<1d者5例, 1~3d者20例, >3d者35例。对照组,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1~8岁, 中位年龄4.5岁;输液<1d者8例, 1~3d者15例, >3d者37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输液方法研究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针输液。

1.2.1穿刺前准备: (1) 器械准备:乙醇便于消毒, 消毒医用棉签, 5ml注射器一支 (注射器内抽吸0.9%氯化钠溶液2ml) 并连接连接24G留置针尾端, 透明胶贴膜1张, 医用输液贴4~5条, 长布胶布 (可绕头围一周) 1条, 短布胶布1~2条。 (2) 患儿准备:选择患儿的血管, 头部穿刺时需要备皮, 以穿刺点进针点为圆心, 剔头发区为5cm的半径的圆, 血管充分暴露。协助患儿取平卧位, 协助者将患儿头部按压、按住膝关节、肩和四肢不让患儿身体扭动, 固定牢靠。穿刺时选择光线明亮以及照射的角度较佳时穿刺。

1.2.2穿刺方法: (1) 静脉留置针穿刺: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针翼缓慢进针, 见到回血后继续进针约2mm, 左手按住Y部接口处, 右手捏住针翼回抽枕芯, 同时将套管完全送入血管, 再彻底抽出枕芯。用透明贴粘在软针柄下方以防止针柄刮破皮肤, 再用无菌防水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无张力性固定, 固定过程中注意牢固性[3,4]。我院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密封式防针刺伤型, 封管采用0.9%氯化钠溶液肝素钠液 (5U/ml) 。手背和上臂静脉一般为30度~60度进针方向。 (2) 传统头皮针穿刺:选取相对粗直, 血流丰富有弹性, 无静脉瓣且易于固定的血管, 采用指切进针法, 左手绷紧皮肤, 显露血管, 用右手拇、食 (示) 指尖捏住针柄下端 (距针尖2cm处) , 针尖对准进针点, 手指尖距头皮5~10cm手腕背屈后, 再突然手腕掌屈, 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一般为进针角度为5度~15度的方向, 而耳后静脉为15度~30度的进针方向。

1.3疗效评定标准家长满意度: (1) 满意:>90分; (2) 一般:60~90分; (3) 不满意:<60分。满意度= (满意+一般)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首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研究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 (P<0.05) , 研究组渗漏、脱管、堵管及静脉炎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患儿的依从性较差, 且血管较细, 血管壁容易受损, 因此采用有效的穿刺方法, 可减少患儿的痛苦, 且可提高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5]。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是临床上输液较好的方法, 操作简便, 穿刺部位较广泛, 其应用于患儿输液时, 可减少患儿的痛苦, 及对打针输液的恐惧感;同时, 可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躁情绪, 与此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本研究显示, 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8.4%, 对照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83.3%,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 研究组渗漏、脱管、堵管及静脉炎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 与传统头皮穿刺比较, 减少了反复穿刺次数, 提高了成功率及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与传统穿刺针的优缺点及对患儿的影响。方法 对2014年5月-2015年12月来院诊治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针输液, 比较2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调查2组患儿家长满意率。结果 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 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 (P<0.05) , 渗漏、脱管、堵管及静脉炎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 与传统头皮穿刺比较, 减少了反复穿刺次数, 提高了成功率及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儿科护理

参考文献

[1]闻云.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11 (21) :56-58.

[2]隋建杰.密封式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3 (16) :22-23.

[3]李建昀, 王玮璐.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2 (22) :89-90.

[4]张凤, 陈兰英.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5, 26 (9) :55-56.

儿科留置针范文

儿科留置针范文(精选12篇)儿科留置针 第1篇1 临床资料选自2010年1-12月全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1852例, 年龄5分钟-14岁,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