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精选12篇)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1篇

第三课时 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计算题。请大家拿出口算卡。

100+200= 110 - 20=

620+100= 120+360=

130 - 70= 240 + 70=

+50= 1000-30=

1200-40= 140 - 40=

860 - 80= 880+1200=

【设计意图】:口算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基础,所以要加强口算训练。

二、整理复习。

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习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习。

2、复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小黑板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平移、旋转现象。升降机、观光缆车、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三、拓展性练习(略)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习“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减法。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复习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如果没有,就让学生直接看书)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叙述两幅图的意思,没有说好的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完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

83=24(角)

6+24=30(角)

或: 61+83

=6+24

=30(角)

2.复习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用举手的统计方法来试试。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得到讨论结果后,全班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在复习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在这里发挥学生复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自我反思,有利于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6、127页第11~15题。能够填在书上的就填在书上。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

四、拓展性学习:

1.调查班上昨天的数学作业,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制成统计表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

2.二年级各班存放图书数目如下。

教学反思: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2篇

第七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接着数数。

1998、(   )、(   )、(    )

9997、(   )、(   )、(   )

497、(   )  (   ) 、(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    996   1008

(   ) >(   ) >(   )

205    306     402

(   )   <   (    )   < (    )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 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近似数的写法。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

(1)电视节目“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

(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设计意图]此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教学反思

★ 二年数学下:《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设计

★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 二年数学下:《第七单元-加、减法估算》设计

★ 二年数学下:《第五单元-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设计

★ 一年数学下《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设计

★ 数学《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 正确书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角色对话, 能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的知识, 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 培养爱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对话。

【教学难点】了解“地心引力”的作用。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新课;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 果园里的桃树结了很多桃子。哪个小朋友能把它们摘下来? (读生字, 摘桃子)

2.真能干, 老师再奖励你们几个大桃子。 (读词语)

3.我们的课文里啊也有一些桃子成熟了, 这回可是地球爷爷的大手帮助摘下来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球爷爷的手》。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一年级下册识字应是重点, 课一开始笔者就和孩子们一起复习生字、词语, 但是一味的读会有些枯燥, 因此笔者创设摘桃子的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聚焦对话, 朗读体会

1.地球爷爷的手真是神奇, 小猴和小兔非常疑惑。现在请大家赶紧读读课文, 找找小猴、小兔和猴爸爸的对话吧!看看他们的对话藏在课文的第几到第几段呢?

2.用不同的记号画出小猴、小兔和猴爸爸的话。

3.交流:谁来读小猴的话?谁找到了小兔的话?猴爸爸是怎么说的?找到了吗? (课件依次出示)

【设计意图】如何在长长的文本中寻找和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是一种读书的本领, 但一年级孩子找句子容易盲目, 所以笔者先让他们找对话在哪几段, 缩小范围, 再开始找句子。

4.好好地读读他们的对话, 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我知道会读书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要说话了!

预设:

(1) 很有礼貌。

谁很有礼貌?从哪些词语你读到小动物很有礼貌? (请、谢谢、您)

谁能有礼貌地读读小兔和小猴的话? (指名, 评价———你一定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小朋友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请”和别人说话呢?你是怎么说的?看来大家和小猴、小兔一样都很有礼貌。

引读:听了小猴和小兔的对话, 猴爸爸亲切地说——— (齐读)

(2) 很奇怪。

从哪两句话看出小动物很奇怪?

仔细观察这两句话,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句子中都有个什么呀? (问号) 怎样才能把问句读好呢?自己试试看!

是啊!猴爸爸的话让小猴和小兔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大问号, 谁来带着奇怪的语气读读小猴子和小兔的话?

指名读, 评价:“你把奇怪的语气读出来了。看来你一定也很奇怪。”

小朋友真会读课文, 我们已经把他们的对话读通了, 也读明白了, 真棒!我们一起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好吗?

5.指导分角色朗读。读之前先请小朋友看看, 这两个句子写了猴爸爸和小猴说话时的样子。 (课件出示)

猴爸爸 (笑着) 说:“别谢我, 这是地球爷爷帮的忙。”

小猴 (奇怪地) 说:“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

小猴对正在树上的猴爸爸 () 地说:“爸爸, 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 好吗?”

小兔 () 地说:“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呢?它又没有手。”

你们能不能也模仿着这两句话来说说下面的句子?读出这个小动物的语气。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相应角色的语气。如读小猴子的话, 用欢快、有礼貌的语气;读小兔的话, 用惊奇的语气;读猴爸爸的话, 用慈祥、和蔼的语气)

师:这样一说句子就更加生动具体了。接下来,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这篇童话中的对话。比比哪一组读得最棒。 (全班分组读, 师生分角色读, 让全班都动起来)

【设计意图】在前一环节中, 孩子们已经能够体会到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 让他们试着填一填语气词, 是在引导他们如何把句子说完整, 也是在为分角色朗读打基础。在内化语言的同时, 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读出角色的语气。

三、研读难点, 实验解疑

1.是啊, 别说小兔小猴了, 就连我们也觉得奇怪呀!地球爷爷的手到底是什么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十段, 找一找地球爷爷说的话, 把它画下来。

2.小朋友想一想地球爷爷的手到底是什么?

3.你找到地球爷爷的手了吗?集体交流:

(1) 地球有地心引力。过渡:原来地球爷爷的“手”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这手的力气是很大很大的。

指导朗读:读好“很大很大”。

评价:地球爷爷的力气真的很大。还有谁能读出力气大的感觉?

(2) 那什么是“地心引力”呢?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做个实验大家就明白了。

请你拿着回形针慢慢靠近磁铁。请你告诉小朋友, 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是的, 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 就被磁铁吸引过去了, 这就叫“引力”。

(3) 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 而且它的引力比磁铁要大很多很多, 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事物, 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 (课件图文展示)

(4) 这地心引力的作用可大啦!谁来读好这个句子? (指导朗读, 评价:地球爷爷的手真了不起!)

4.我们的地球爷爷, 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 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地球爷爷真了不起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5.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 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自由想象说) 是啊, 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 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乱七八糟。 (拓展图片, 教师讲解)

6.看来地球爷爷的手还有很多作用呢, 你从课文中的哪个标点发现了? (省略号) 那么地球爷爷的手还有什么用呢?你能来说一说吗? (同桌说, 全班交流)

口头句式训练:地球爷爷的手能让__, 能让__。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什么是“地心引力”以后, 笔者让学生进行句式训练, 但是孩子们的知识有限, 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补充图片, 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四、补充儿歌, 写字回顾

1.有个小朋友也和我们一样发现了“地心引力”的神奇力量, 他写了一首拍手歌, 可是有几个字他不会, 所以写了拼音。小朋友自己把它读一读。看看你能帮他吗?

你拍一, 我拍一, 地球爷爷有法力。

你拍二, 我拍二, 能让táo儿落下来。

你拍三, 我拍三, 能让松鼠tiào下来。

你拍四, 我拍四, 能让shù叶飘下来。

你拍五, 我拍五, 能让qiú儿掉下来。

你拍六, 我拍六, 能让雪花飞下来。

你拍七, 我拍七, 什么法力大无比。

你拍八, 我拍八, 地心引力大无比。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4篇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②从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来看,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2.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特别提醒 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①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表现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②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表现为: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文化霸权与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①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当前我国国际竞争中的文化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试题往往以时政材料或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背景,以非选择题和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关知识。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中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并运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知识对其进行解读。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

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别提醒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3.特点

(1)潜移默化。①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③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endprint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②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为主,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且反复考查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本考点有可能仍然是2014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且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综合知识二 文化传承与创新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特别提醒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i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4.文化传播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主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除此之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手段:传媒。①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②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人口迁徒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作用。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中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做法。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③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而且多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有关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大活动,运用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知识对其进行解读。endprint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如下表)。

★特别提醒 传统文化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传统不等于落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传统文化不等于保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因此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只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m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特别提醒 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认为要先继承后发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因而不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复习备考时,我们可结合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等事例,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传统习俗在今天的价值;也可结合我国建筑、服装等风格的变迁和今天仍频繁使用的传统道德格言或经典传统故事等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还可结合“洋节日”在我国盛行、传统节日受冷遇的现实,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特别提醒 文化创新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4.创新与借鉴、融合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特别提醒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文化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防止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5篇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练习十二4~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6 56÷8 32÷4 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 18是6的几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几倍”的求法。

二、展开学习

1、用投影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1)解答兰圆是红圆数目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

(2)请你给每一行的圆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根据你涂的情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涂,自己找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完成表格。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能提哪些问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计算,集体校对,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完成练习第6题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深化练习如果没有第一个问题你会算第二个问题吗?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自己观察统计图并完成右边的表格。

(2)解决下面的3个问题

(3)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多种问题,可以是加、减、乘、除多方面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去年小红几岁?妈妈几岁?”进行降难指导。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6篇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本P91~105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课时安排: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授课日期:---年---月---日 星期---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3页。“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九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准备:题单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口算:50+70 300+600 800-400 30+40

200+700 600+400 80+90 80-30

说出怎么计算的。

二、学习情境创设

1、春天到了,这节数学课老师安排就一次春游特别行动,你想参加吗?

2、播放展示动画。我们将去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一起去看看吧。

3、可是美丽的鸟岛却在海中央,我们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

【设计意图】:由谈话引发去春游的愿望,抓住孩子的兴奋点,搭建生活平台,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师生互动活动

1、组织活动1――码头乘船。

(1)认真观看,回答问题。

二年级一斑有23人,

二年级二班有31人,

二年级 三班有32人,

二年级四班有39人。

一艘船限乘68人。

(2)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在乘船时将碰到哪些问题?

学习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引导。鼓励拓展思路,尽可能多提出数学问题。

同时板书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去寻找有用信息,收集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重点是口算方法。

(4)选择书上例1、例2的问题,加以解决。

先看第一个问题:四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我们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说原因。

23+31=

(5)互相交流算法。

3+1=4 20+30=50 50+4=54

23+30=53 53+1=54

31+20=51 51+3=54

(6)同学们相到了那么多种方法,真能干!算一算:32+39=?怎么算的?说一说!

尝试计算32+39并说说算法。

(7)对比两个算式,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提醒:注意进位!

(8)引导完成。

(9)我们知道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需54个位子,现在你能不能独立完成第3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人?

(10)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后,还剩14个座位,你想怎么安排?

32-10=22 22-4=18

强调退位在头脑中算。

四、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评议。

1、练习十九第1题。

2、练习十九第2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掌握。

拓展性学习

1、练习十九第5题

2、把3、6、9、12、15、18、21、24、27填在方格里,每行相加的和都是45。

五、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7篇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2、 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3、 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8篇

《做灯笼》是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写王京和李良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纸灯笼来布置教室, 从中体会到快乐的故事, 告诉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只要发挥个人长处、真诚合作,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良、受、赞”等14个二会字, 会写“良、使”等7个四会字, 学习工字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 在思考中识字学词, 探索合作精神, 感受合作的乐趣。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 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完成了识字任务;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理解“公认”、“手真巧”, 从字典的注释中找出“手真巧”的“巧”字的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了课文1~3自然段, 初步认识了王京和李良。

学习目标:

(1) 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积累和合作有关的俗语, 初步感知过渡句, 会用“使劲”说句。

(3) 探索合作精神, 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学习重点:理解合作的含义, 感受合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兴趣引路

(1) 复习词语。 (大屏幕出示“词语灯笼”:公认、布置、得奖、赞扬、使劲、模型、心事、烦恼、发愁、合作)

师:看, 我们的教室多么喜气呀, 谁来读读灯笼上的词语?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 (指名读, 齐读)

(2) 朗读指导。 (出示句子: (1) 她的画儿/不光受到/同班同学的赞扬, 还在/学校的/美术大赛中/得过奖呢。 (2) 李良/可不爱/画画儿, 但是/他的手/很巧, 会捏泥人, 会做/飞机模型, 还能用草叶/编小蚂蚱。)

师提示:这两句话比较长,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指名读)

(3) 师随机指着一位女生说:呀, 这个漂亮的小姑娘, 现在你就是王京啦, 给我们介绍下你的同桌李良吧! (生说)

指着她的同桌说:李良, 听见了没, 王京夸你啦!你也来向大家说说王京的特长吧! (生说)

师:哇, 你们俩一个是班里公认的小画家, 一个心灵手巧, 真了不起呀!

师:咱们一起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 夸夸他们吧! (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一串写着词语的“花灯”喜气盈盈, 创设良好的视觉效果,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请男女生分别介绍李良和王京,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介绍王京和李良, 加深了情感体验。)

二、角色表演, 内化语言

(1) 师:同学们读得很真诚, 老师替王京和李良谢谢你们的夸奖。不过现在王京和李良正烦恼着呢!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平时都热心助人, 所以想请大家帮帮忙。这样, 咱们也来分工合作, 一位朗读能手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 其他同学拿起笔来画画。 (请一生读)

(2) 交流王京的心事和李良的烦恼。

师:王京, 老师有个问题问问你, 为什么发现有好几个同学在画画儿, 你就不画了呢?

(3) 师:怎么办呢, 你们有主意了吗? (小组交流后班级交流)

(4) 就这段所讲述的故事演一演。 (出现文中131页插图, 生演, 适当评价)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的能力, 为什么王京在“发现有好几个同学在画画儿, 就不画了”, 在探究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活动, 有所感悟和思考;结合“演一演”体验性的活动, 既活泼生动地呈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情况, 也是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

三、丰富想象, 共享喜悦

(1) 师:王京和李良一起把灯笼做好了, 效果如何, 你们想看看吗? (出示文中132页插图及句子:“这个灯笼做工精巧, 灯罩上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花草, 有

的树木, 有可爱的小鱼, 还有, 给教室增添了喜气气息!”生补充说句。)

(2) 师:真漂亮呀, 难怪同学们赞不绝口!我看到李良现在眉开眼笑的, 高兴得很啊, 能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生谈)

(3) 师:大家都为王京和李良愉快的合作感到开心, 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来读5、6自然段。 (齐读, 读出喜悦)

(4) 师:有个问题老师特别想知道为什么, 得问问王京, 你为什么要在灯笼上写下“合作真快乐”这句话呢? (小组交流)

(5) 班级交流, 师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这个环节中说话、朗读训练, 欣赏合作成果, 丰富想象, 享受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交流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得到尊重, 也树立了合作带来快乐的价值取向。)

四、回顾总结, 传递“合作”

(1) 这个喜气的灯笼不光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增添了欢声笑语, 还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和合作有关的快乐故事。你有过合作的经历吗?做哪些事时可以与人合作? (生谈)

(2) 看图, 师补充介绍生活中常见或有趣的合作典范。

(3) 教师小结:同学们,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生活中, 在学习中,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个人长处, 真诚与人合作, 就能事半功倍。 (板书:与人合作, 事半功倍, 齐读)

(4) 师生合作读和合作有关的俗语。 (屏幕出示)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9篇

1、通过复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重点、难点:

熟记口诀是重点,运用口诀解决问实际题是难点。

学、教具准备:

口诀卡片、空白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

归纳整理、互相交流

1、师: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咱们一起学习了第六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

生:举手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2、整理乘法口诀表

(1)集体回忆整理乘法口诀表。

生:独立用算式表示出所有乘法口诀 。

(2)展示评价学生的作业

3、介绍“九九歌”

(1)自己从课本99页中找到答案。

4、整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回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提出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结合学生举的实例来回忆总结这类题的计算方法。

练习巩固

练一练,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基本练习

完成91页第一题。(完成后,同桌开火车对答案)

(2)分蛋糕。(91页第二题)

做完后举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综合练习

(1)观察水上巴蕾舞,课本91页第三题,看问题,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2)展示时说解题思路。

(3)独立分析完成四题

3、创新练习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10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2.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具、学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学生用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角,并说一说你制作的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做的几种角:锐角、钝角、直角。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边画边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画的三个角的大小就不一样。”画完后,要学生分别指出三个角的顶点与边,教师—一写上。教师指着直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跟其他两个角不太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

1.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师让学生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出各有几个角?并且跟黑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使学生发现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的角,跟黑板上教师指出的角的形状、大小差不多。教师说:“在手帕、教科书与练习本封面上找到的角,跟黑板上的角(指着直角)是一样的,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教师在直角上画出直角的符号。教师让学生拿出三角板看一看,指出哪一个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拿出纸,仿照书上的方法折出直角。

2.寻找生活中的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能找到直角?(学生分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3.如何判断直角

教师发给学生画有三个角的纸,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纸上画的角哪一个是直角。教师说:“先将顶点和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边跟角的一条边合在一起,再看另一边是否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如果另一条边和三角板的一边也合在一起,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最后,让学生检查自己折出的角、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否都是直角。2.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然后让学生回答。3.教学画直角。师:“我们已学过怎样画角。那么,你能用三角板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吗?” 学生尝试用三角板画直角,画完后找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画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着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充分列举自己所知道的物品中的直角,还要让一部分学生来判断是否正确。2.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直角。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画直角需注意的要点。3.让学生自己在带来的纸盒上找直角,看谁能找得又快又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盒子上各有24个直角。)这道题也可以作为一个数学游戏,分组进行比赛。

四、小结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11篇

课题七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1~3题,口算练习。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做练习,复习一下我们所学的知识。

二、练习:

1、 口算练习(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30+8=        40+3=         55-5=         90+9=

45-5=         60+6=         48-8=        70+2=

80+6=        77-7=          24-4=        50+3=

26-6=         48-8=          80+4=       31-1=

2、 完成练习八1~3题。

(1) 第1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根据要求在括号里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① 所填数中,哪个数最接近100?

② 67接近60还是更接近70?62呢?

(2) 第2题:这是一道按要求排列数的题。

把下面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想一想:从小到大排列,要把什么样数放在最前面?什么样的数放在最后面?

学生拿出数字卡片,在小组中完成。指名板演订正。

(3) 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比较大小的题。

帮小蜜蜂回家,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① 大于60的数有哪些?

② 小于60的数有哪些?

三、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40、63、70、19、29、36、38        19、29、36、38、40、63、70

课后小记:

课题八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八4~8题。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做练习,完成练习八余下的练习。

三、 完成练习:

1、第4题:这是一道估数题。

根据小青蛙说的话,估计一下它吃了多少只害虫。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第5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1) 教师提出要求:统一计时,完成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学生独立完成。

(3) 订正答案。

3、第6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 教师读题,学生明确要求。一个学生说:“有40个学生,3个老师。”教师提出问题:“每人一瓶矿泉水,45瓶够吗?”

(2)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要知道45瓶矿泉水够不够,要先算出什么?怎样算?

(3) 指名说自己的想法。

4、第7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按照数的顺序填数,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怎样想的?

5、第8题:这是一个游戏形式的估数的.题。

估一估,猜一猜。

(1)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带学生猜一个数。

(2) 学生在小组中完成该项活动。通过这个游戏,加深学生对数的大小的体会,同时感受一种朴素的“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练习

40+3=43(人)  43<45

课后小记:

实践活动     摆一摆,想一想

课型:实践活动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座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进行初步的归纳。

教学准备:教师:根据学生写出得出做的表;学生:数位板,小圆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忆一下: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2、出示计数器:

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请你说一说这两颗珠子分别代表多少?

3、下面请你们把计数器放在桌角,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

二、学生活动:

1、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

2、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

(1) 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

(2) 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教师提出要求: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

每组4名小朋友3名在数位板上摆圆片,1名小朋友对摆出的结果进行综合、记录。

3、全班一起用2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引导学生讨论一下问题:

(1) 为什么两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十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十20?

(2) 记录摆出的数是需要注意什么?

(3) 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

4、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哪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

学生分组活动:分别用3、4、5、6、7、8、9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

5、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

6、教师根据学生写出来的数列出下表,让学生观察表中哪些数是用1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哪些是用2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5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三、小结:

谁能说一说今天研究的什么?你都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摆一摆  想一想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5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12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 高中英语写作技能的教学目标是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 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1。因此,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的写作的技能目标, 结合教学案例, 论述将同伴反馈作用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 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能够引领学生切实提高写作水平的具体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将写作与读、说结合在一起, 每一单元写作内容与本单元的主题紧密相连。然而, 相对于听和读的内容, 这套教材有关写作的课时比例并不大。传统的英语写作模式, 即“教师给出题目, 提出要求, 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写作, 之后教师评语”, 不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没有发挥同伴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涉及的写作同伴反馈包括同伴间的相互回应、相互评价及相互修改。

二、课堂设计及其说明

(一) 教学内容

本文根据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2》第二单元的写作设计2, 针对选自《高中优秀教案》 (任志鸿2008) 的写作课堂教学设计中同伴反馈内容的合理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写作的任务是针对“我喜爱的运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出理由。通过听公主Atlanta的故事创设话题情景, 讨论Atlanta喜爱的跑步项目, 进而让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并进入教师设置的情境, 说写材料原文见附件 (第17页) 。

(二) 教学步骤及说明

《高中优秀教案》基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产出的预想, 设计了一节说写结合课。具体教学设计步骤如下:

1. 课堂导入阶段

Step 1:Ask students what Atlanta’s hobby was.Then let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interests and hobbies.

在课堂导入阶段, 回顾上一堂课听力部分Atlanta的爱好, 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兴趣爱好。该教案认为学生应该运用已经学过的“What do you like doing?”“What are your hobbies?”和“How do you become good at them?”等句型, 向彼此询问各自的爱好。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 灵活使用本单元学过的有关运动项目的词汇和已学习过的基本句型, 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主题铺垫。

2. 写作前 (Pre-writing)

注重写前指导能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加强中英文思维转换的能力。当教师向学生布置某一项学习任务时, 任务本身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就规定了某一种学习策略 (文秋芳、王立非2004:29) 。而任务设计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针对性强的语境, 激活大脑中相关的内部语境, 带动正确外语表达式的运用 (王初明2006:83) 。

Step 2:Suppose you are chosen to interview your classmates to carry out a survey of their interests.Make up a chart like this for you to fill the information in.

At last, after the survey, the ones who have the same interest sit together and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talk about their interests.The following questions can be helpful.

Why do you like this sport/music/collection...?

When did you begin to like it?

What’s enjoyable about the hobby?

学生假设自己是采访者, 去调查同学们的兴趣并完成上面的表格。这一活动将前期关于同伴间对于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反馈及讨论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虽然涉及范围相对较广, 如运动、音乐、收藏及其他爱好, 但是更能激发学生思考, 有利于学生主动追问, 为写作“我爱好的运动”做好铺垫。

调查发现, 61%的学生在写作时要经过从汉语到英语的心译过程 (张燕2008:15) 。但由于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 互译后的文章往往缺乏整体感和流畅性。通过对中学生英语习作的实证分析, 发现二语写作者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表达思想的语言形式 (汪中平2007:193) 。为了避免学生将汉语的思考方式带入英语写作中, 教师在写作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 逐渐转变思维方式, 进入英语写作的氛围。之后, 同伴之间相互回应、彼此沟通, 这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Hui 2009:79) 。这一活动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从汉语到英语的心译过程, 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促进学生积极表达想法。

Step 3:Introduce the topic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o you keep on taking exercises?

What effect do you think exercise has on your health, work and study?

Step 4:Introduce the expressions by reminding students

Ask the students whether they agree or not.Suggest them using the following structures and expressions:

I think that...I don’t think that...

I agree...I don’t agree...

I am sure that...I’m not sure whether...

Do you think that...There is no doubt that...

本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谈论运动的作用, 帮助他们积极想象、理解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写作设计包括短语和常用结构的使用,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但是, 该环节也存在弊端:学生套用短语和常用结构, 不利于学生关注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如果采用替代性解释 (paraphrase) 的方法, 即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熟悉的词汇, 可以帮助学生从思维层面认知词汇, 在写作时逐步提高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陆锡钦、谢芬2010:28) 。例如, 谈到I agree...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与其意思相近的表达方式:I believe..., I like the idea that..., 等等。这一活动不仅适用于二人或小组讨论形式, 也适用于全班讨论。

3. 写作阶段 (While-writing)

Step 5:Ask students to discuss how to develop a hobby and imagine that they are writing to someone who does not have a certain hobby but is interested in it;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outline, make a list, and then finish their writing.

该活动设计主要是引发学生思考, 探寻如何根据写作要求安排写作。

本活动不同于前面写作前阶段的讨论, 而是提出具体“爱好”, 注重“高级关注点”, 包括写作的关键点、作文的篇章结构、写作思路的逻辑性和行文的流畅性、使文章言之有物并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 (耿殿磊2006:119) 。

本设计给出了两篇范文, 选取第一篇范文为例:

Swimming is my favorite sport.I like it because it can bring me much fun.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wimming is very interesting.You can try different ways of swimming, such as breaststroke and backstroke.You can swim at any time of the year if you like.In hot summer, if you jump into the river or the sea to have a swim, you’ll feel cool and comfortable.Even in cold winter, you can swim if you are brave enough.It’s a healthy sport and it can build up your body.If you are a beginner, you must be careful.

And I think if you want to learn swimming, you’d better not swim alone and bring life buoy with you incase of danger.If you want to be a good swimmer, you must have a lot of practice and have great determination.

范文说明了游泳是作者的爱好和其带给作者的好处及游泳时的注意事项。但是, 只给学生一篇范文并不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顾及其情感体验, 也不能及时地反馈和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分析学生的作文, 促进同伴间相互学习, 帮助他们掌握基本词汇和句型。在同伴讨论并给出结论之后, 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写作的内容。“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对内容和语言的选择上做出正确的决定” (Chandrasegaran 2007:1) 。

4. 写作后 (Post writing)

Step 6:Tell students that filling in forms is also a kind of writing and writing of this kind needs to be:in phrases;with no wasted words;written in the present tense.Then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fill in the forms in pairs telling the athlete what he/she needs to practice to improve further.

本设计要求询问同伴之间的名字、年龄和喜欢的运动项目, 同时要求被采访的同学给出所喜欢运动项目的优点和缺点。

本活动的设计并没有和“写作时”活动相联系, 缺乏活动间的关联。此处的活动设计需要适合师生、生生之间对于小组写作内容的评价。第六步的活动可以安排在“写作时”, 有助于学生收集信息, 明确主题意识, 使写作框架更鲜明, 对词汇的理解也更深入。

同伴反馈指同伴之间高水平的交流与相互回应, 以此促进同伴之间的思想交流, 提高自信心 (Rollinson 2005:23) 。

因此, 写作后进行同伴评价十分重要。可以选取个别小组的部分内容, 并用投影仪将其呈现出来, 供小组互评, 引导他们根据评价标准提出各自的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

1) 此文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2) 此文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你觉得如何修改最好?

3) 此文是否结构紧凑、是否围绕主题?

4) 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评价能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 而来自他人的反馈更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更有效、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写作问题。他们通过阅读、评改同学的作文, 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评价能力和读者意识。教师引导下的同学反馈比教师单方的反馈全面, 容易接受。这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从中受益。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探讨, 促进了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这不仅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于写作内容的观点与想法, 而且使得学生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学习他人、丰富自己的观点, 并拓宽自己的思维。

三、课后总结及反思

以上听、写结合的设计案例只是教师根据教材写作模块设计写作教学的一种方式, 未必是最佳设计。因此, 针对该写作教学的特点和具体问题, 笔者从以下四方面对导入、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等四个环节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反思。

(一) 替代解释减少套用词组

替代性解释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熟悉的词汇, 帮助学生从思维层面认知词汇, 并在写作时逐步提高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陆锡钦、谢芬2010:28) 。写作前, 减少套用词组和常用结构有利于学生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同时, 替代性解释法帮助学生根据熟悉的词汇积极想象、理解并表达观点。在同伴反馈下, 学生通过小组、团队或集体的合作, 学会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近的意思, 以促进词汇的多样性, 同时提高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以及语法的规范性。“英语新课标不主张淡化语法, 但提出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单纯传授语法知识, 不要脱离语境讲授和记忆语法规则, 学生不要脱离语境学习语法” (程晓堂2007:35) 。

(二) 评价同伴参考同伴作品

同伴也是学习和生活的来源。张楚廷 (2007:107) 指出:“语言学习不是从语法开始的, 而是要从作家开始的, 即从活生生的文学开始的。”也就是说要使语言融入生活, 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从而, 成为学生自身生长的因素。学生的写作来源于生活, 学生将活生生的现实融入写作内容。写作过程中, 直接套用范文, 学生会对写作感到乏味。写作后, 评价同伴作品有利于学生间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写作内容的交流与讨论, 同时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参考同伴作品更有助于学生学习他人长处, 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更有效、更及时地解决自己的写作问题。

(三) 设定层次明确活动结构

写作过程中设计较多的细节活动可以收集到充足的素材并明确写作目的, 但是活动设计应该注重其层次性和目的的明确性。此阶段需要教师对写作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 明确同伴间讨论的有效性, 选择性地接受同伴的建议。本教案的第六步是学生之间资料的整理过程, 应该安排在写作中, 写作后应该安排同伴写作评价。设定整个写作层次, 明确写作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教师的引导下, 了解活动目的、融入写作氛围、独立完成写作、评价同伴作品并改善自己的作文。

(四) 融合问题发散语言思维

有效教学离不开对问题的思考。因此, 英语写作教学中需要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 (open question) , 以达到英语语言思维的发散性。纵观该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 问题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写作的导入环节, 通过提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 将学生引入到具体问题情境中, 减少了语言的思维障碍。如“How do you become good at them?”等问题的提出, 可以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从而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写作前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通过指导学生, 使学生主动生成更多的问题, 从而在同伴合作中不断地思考和连续追问, 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在写作中这一环节, 为了落实具体的写作要求, 问题的设计应该与写作目标保持一致, 但在同伴互动和教师指导下也不失对思维过程的关注及情感体验。在最后环节, 围绕几个问题对作文进行同伴评价及师生间互动, 最终解决写作中的问题, 达到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精选12篇)二年数学下:《第二单元-与复习》设计 第1篇第三课时 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教学内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