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气质特征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儿童气质特征范文(精选7篇)

儿童气质特征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上海市4个城区共10所幼儿园,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全部儿童共1 144名作为施测对象。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082份,回收率为94.6%,其中男童598名(55.27%),女童484名(44.73%)。施测对象平均年龄为(4.89±0.90)岁,其中3岁组50人,4岁组352人,5岁组349人,6岁组331人。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在园儿童,无神经系统疾患,出生后无严重疾病发生,其母亲有一定的读写能力。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一般人口学特征通过自拟问卷调查获得。儿童气质评定采用张劲松等修订的纽约纵向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NYLS)《3~7岁儿童气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7]。该问卷包括72个条目,采用7分法评定,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9个维度;易养型、中间型、启动缓慢型和难养型4种气质类型。

1.2.2 调查方法

统一培训幼儿园保健医生,说明调查目的及施测方法。由保健医生召开家长会,统一向家长(主要为母亲)说明气质测查的意义和填写方法,发放问卷,解释问卷中的有关问题,由家长自填并交回。回收问卷中,缺失项目数超过30%的作为无效问卷剔除。

1.3 数据录入及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双录入。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结合资料性质进行基本统计描述、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分布

调查对象中3岁组人数较少,且与4岁组在气质类型和各维度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文将3岁组和4岁组合并统计。调查对象中以中间型最多,其他3种类型比例相近。男、女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0,P>0.05),不同年龄组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4.533,P>0.05)。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学龄前儿童各气质维度得分比较

2.2.1 不同性别儿童各气质维度得分比较

在活动水平和反应阈两个维度,男童得分高于女童(t值分别为6.035,3.263,P值均<0.01);而在心境和注意分散度2个维度,女童得分高于男童(t值分别为-3.608,-3.001,P值均<0.01)。见表2。

2.2.2 不同年龄男童各气质维度得分比较

不同年龄组男童在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和反应阈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童反应强度和反应阈两维度得分逐步下降;而趋避性和适应性两维度得分逐步上升。见表3。

2.2.3 不同年龄女童各气质维度得分比较

不同年龄组女童在活动水平、趋避性和反应强度等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童活动水平和反应强度两维度得分逐步下降,且5岁组和6岁组的趋避性得分高于4岁组。见表4。

2.3 学龄前儿童各气质维度得分与常模的比较

《3~7岁儿童气质量表》中文修订版是于1995年编制的,并以北京抽样样本建立了该量表的常模。本文结果与常模相比,发现3个年龄组同性别儿童在节律性和心境2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常模。除上述2个维度外,6岁组男童在持久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维度得分上,女童在趋避性维度得分上与常模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3.1 气质类型分布以中间型居多,并可能存在地区性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以中间型居多,其他3种类型比例相近。与国内其他地区调查结果比较,本次调查易养型所占比例较低,而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比例大致相符[8,9,10]。但本调查结果与2009年李婷[11]的研究结果类似。由此推测,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少数人具有某一种典型的气质,大多数都是接近某种气质类型又兼具有其他气质类型的特征;另一方面,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可能存在地区性差异,在应用气质测评结果进行养育指导方面需要结合本地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进行。此外,本次调查对象各气质类型比例在性别和年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与有关报道一致[8,12]。由于对气质的分型方法长期存在争议,有学者倾向在临床应用中不注重分型[13],而是针对具体的气质维度调整儿童的教养方式。

3.2 气质维度的性别差异

男童的活动水平和反应阈得分高于女童;而心境和注意分散度得分低于女童,与张建端等[12]的结果基本一致。在控制年龄的影响后,活动水平维度仍表现为男童活动量大于女童。除遗传影响外,目前认为活动水平的性别差异也是儿童个性发展过程中社会化的结果。有学者提出对性别所持的态度夸大了行为表现的差异,而且也会造成父母或抚养者评分的差异。在心境、反应阈和注意分散度等维度上的性别差异国内外尚无一致结论,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3.3 气质维度的发展性差异

随着儿童身心的成长,某些气质维度出现发展性差异。本次调查结果男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应强度、反应阈降低,适应性、趋避性增加,反映出男童适应性增强,对新环境或陌生人的初始反应由退缩变为易接受,反应强度趋于缓和,敏感性增高。女童在趋避性和反应强度上与男童的发展类似,但活动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降低。以上结果符合儿童个性的一般发展规律,也与国内有关报道大致相符[14]。国内外研究发现活动水平维度一般在3岁以前表现为增长的趋势,4岁以后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15]。趋避性得分升高和反应强度得分降低说明,随着儿童的相对成熟,对陌生人和陌生情境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增强,气质中的积极因素得到了发展。

3.4 气质维度的时间和地域差异

本研究在平衡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比较了上海2011年抽样样本和北京1995年常模样本儿童各气质维度得分情况,结果表明,与北京常模相比,上海学龄前儿童节律性增强,心境更为积极。但是上海样本6岁组男童还表现出持久性较低、注意力更易分散、敏感性更高的不乐观发展方向;6岁组女童也出现趋避性降低的适应性不良表现。本研究推测,引起这种气质特征差异的原因除了地域因素外,更可能是时间因素的影响。从1995年到2011年的16 a间,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多元文化的演变使儿童成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多维变化,在儿童气质特征上可能体现为部分特征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也有部分特征有着不乐观的发展趋势。某一人群气质特征的发展是否存在长期趋势还有待大规模的纵向研究加以证实。

总之,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特征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儿童各有异同,是否存在长期趋势尚有待研究证实。目前大量研究表明,气质特征影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个性发展的基础。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气质特征的解释,影响着彼此的互动。熟悉儿童气质特点可以帮助父母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以适宜的方式养育儿童,并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和情感的健康发展。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学龄前儿童的气质特征,为学龄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3~7岁儿童气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对整群抽取的上海市4个城区10所幼儿园的1 082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的气质类型分布为易养型9.6%,中间型70.1%,启动缓慢型10.1%,难养型10.3%。气质类型分布无性别和年龄差异。在活动水平和反应阈2个维度,男童得分高于女童(P值均<0.01);而在心境和注意分散度2个维度,女童得分高于男童(P值均<0.01);不同年龄组男童在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和反应阈等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童不同年龄组在活动水平、趋避性和反应强度等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北京1995年常模组相比,上海2011年各年龄组同性别儿童的节律性和心境得分均较高。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气质类型分布以中间型最多,部分气质维度具有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儿童气质特征 第2篇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儿童气质特征,关联性,干预措施

在小儿耳鼻咽喉疾病中, 变应性鼻炎占据前列, 对儿童的呼吸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且随着当前工业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该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对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较恶劣的影响[1,2], 随着对该病的研究, 发现变应性鼻炎与神经精神因素有着密切关联, 那么本文就通过使用儿童气质量表对变应性鼻炎儿童以及正常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总结二者的关系, 现将研究结果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选择本院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儿共108例, 其诊断标准依据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2], 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将其可能存在心理行为方面疾病以及发育问题予以排除, 其中男61例, 女47例, 年龄为4-12岁, 平均年龄为 (7.6±1.4) 岁;对照组为同期选择的正常健康儿童, 均经体检检查确认, 年龄为4-11岁, 平均年龄为 (7.45±1.5) 岁, 并将躯体疾病以及精神方面疾病予以排除, 其中男62例, 女46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文化背景等基础资料方面相比较, 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P>0.05) .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两组均应用儿童气质量表与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分析, 本文中量表填写人为母亲, 并在填写前向其讲解注意事项及具体填写方法, 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以及出生状况, 还有喂养方式以及过敏史等, 儿童气质量表则主要是对儿童气质进行评估, 又细化分为学龄前与学龄儿童气质量表, 这两种均由100项目构建而成, 而每个项目又细化分为6个级别, 具体为几乎从不、极少、少见、常见、极为常见以及几乎总是组成, 依据儿童行为具体来评分, 又组合成9个维度, 分别为节律性、趋避性以及反映强度、活动水平等。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相关数据用表示, 并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气质维度分数情况比较分析, 观察组节律性 (3.3±0.4) 分、活动水平 (3.7±0.6) 分、趋避性 (3.7±0.4) 分、适应性 (3.5±0.7) 分、反应强度 (3.8±0.6分) 、持久性 (3.3±0.6) 分、心境 (3.6±0.8) 分、注意分散 (3.7±0.7) 分、反应阀 (3.5±0.5) 分, 对照组节律性 (3.9±0.6) 分、活动水平 (3.7±0.5) 分、趋避性 (3.4±0.6) 分、适应性 (3.3±0.2) 分、反应强度 (3.5±0.3) 分、持久性 (3.6±0.7) 分、心境 (3.4±0.3) 分、注意分散 (3.4±0.5) 分、反应阀 (3.6±0.4) 分,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 (P<0.05) .

3 讨论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较高, 经相关报告称其患病率在11%左右[3], 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并对患儿的心理以及家属心理造成严重负担, 目前, 随着研究的进展, 临床已发现儿童变应性鼻炎与精神因素有着关联性, 故此对儿童的气质特征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气质是反应个体心理状态的较好指标, 主要反应在心理活动的稳定性上, 以及强度、速度等方面, 儿童的气质变化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活动, 可以说对儿童非正常心理或者是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4], 在变应性鼻炎发作时, 会给患儿的躯体带来一定的痛苦, 产生恐惧, 烦躁等不良情绪, 这种消极情绪会促使变应性鼻炎发作, 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造成反复发作。本文研究结果得出, 变应性鼻炎患儿的适应性强, 适合新环境, 这与病程迁延有关, 患儿在过长时间的就诊于各医院, 长时间后, 患儿会逐渐适应新生活, 因此耐受力较大。

综上所述, 变应性鼻炎患儿与气质特征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性, 因此治疗中, 一定注意将气质特征放在研究范围内, 并采取相应的心理辅导, 帮助患儿减少不良情绪, 尤其对于患病时间久的患儿更要注意心理干预, 通过一定的干预治疗,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保持患儿较好的治疗依从性, 这对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吕晓飞, 张罗.变应性鼻炎与精神心理紊乱[J].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3 (2) :97-99.

[2]韩德民, 张罗, 黄丹, 等.我国11个城市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调查[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42 (5) :378-384.

[3]曹爱华, 王贵菊, 王玉玮.儿童气质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 14 (2) :177-179.

622例婴儿气质类型特征分析 第3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正常婴儿, 排外严重躯体及精神疾病, 年龄1~11个月婴儿, 共622名, 其中男377名, 女245名。研究对象的父母为婴儿主要抚养者, 且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 能在医生的指导下理解问卷各项内容。

1.2 研究方法和工具

使用美国Carey等编制《1~4个月气质问卷》、《5~11个月气质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 气质量表1~4月共76个项目, 5~11个月 95个项目, 来描述婴儿日常生活方式和情绪状态的项目组成, 每个项目按“从不、偶尔、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六个等级, 父母根据婴儿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分。分为九个气质维度, 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性、注意分散度及反应阈;分析软件根据各项的得分计算出九个气质维度分, 再根据气质维度的得分判定该婴儿的气质类型, 分为四种气质类型:易抚养型、难抚养型、中间型和启动缓慢型, 而中间型可分为中间偏易抚养型和中间偏难抚养型。

儿童心理门诊首页包括婴儿一般情况、出生情况、发育情况、父母情况、家庭情况、抚养方式等。

1.3 统计学方法

将气质量表的评定内容输入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编制的婴幼儿气质类型分析软件, 进行气质类型的评定, 所得资料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统计分析。行χ2检验。

2结果

2.1 婴儿气质类型分布

本研究622名婴儿经过气质测评, 气质类型构成比:易抚养型226人 (36.34%) , 难抚养型79人 (12.70%) , 启动缓慢型45人 (7.23%) , 中间型272人 (43.73%) , 其中中间偏易抚养型179人 (28.81%) 和中间偏难抚养型93人 (14.92%) 。

2.2 不同性别气质类型分布比较

本研究622名婴儿中男婴377名, 女婴245名。男女各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 (见表1) 。

2.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气质类型分布比较

本研究有独生子女393名, 非独生子女229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气质类型分布易抚养型、难抚养型、中间型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启动缓慢型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3.87, P<0.05 (见表2) 。

3讨论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主要由生物因素决定, 婴幼儿的气质特点较儿童和成人更加明显, 掩蔽性小, 易被观察。气质类型分为易抚养型、难抚养型、中间型和启动缓慢型, 又可把中间型分为中间偏易抚养型和中间偏难抚养型。

气质是条线索, 让我们可以看清孩子的特性, 知道某种行为是他的气质所致, 根据孩子的气质, 用适合的方式来教养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父母和教师需要了解儿童气质的原因。很多研究结果提示, 观察儿童气质越早越好。父母和教师要体谅和理解有些孩子由于气质特征, 以及他们在学习上, 与人和环境相处上所遭遇的困难。我们要伸出温暖的、支持的手, 更积极地引导孩子在家庭的人际关系经验中, 逐渐发展出一种最适合她的气质特点的生活方式, 使他们的生理和智力上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本研究622名婴儿气质类型构成比:易抚养型36.33%, 难抚养型12.70%, 启动缓慢型7.23%, 中间偏易抚养型28.81%和中间偏难抚养型14.92%, 与国内有关研究结果有所差别[2], 本研究难抚养型和启动缓慢型气质类型所占比例较高。分析其原因, 可能与研究对象选择有关, 其一研究对象年龄段为1个月至3岁的婴儿;其二研究对象来自门诊, 而婴儿抚养过程中麻烦不断往往是家长带婴儿来就诊的原因, 从而造成难抚养型和启动缓慢型气质类型比例较高。

有研究显示, 婴幼儿在某些气质维度有性别的差异, 但是年龄越小, 性别对生理和心理发育及社会分化的影响越小, 对气质维度的影响也越小, 气质类型分型上尚体现不出明显的差异[3]。本研究婴儿的气质类型分布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4]。

多数学者认为, 气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环境和教育方式等的影响[5]。独生子女现在是常见而特殊的人群, 在教养过程中,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当出现退缩行为时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鼓励, 另外父母也有更多的精力让孩子去适应新的环境。有关独生子女的气质类型的报道鲜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而婴儿期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气质类型分布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启动缓慢型比例较低, 而在易抚养型、难抚养型、中间型三种气质类型差异无显著意义。由于本研究样本量不大, 而且研究对象来自门诊, 结论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摘要:目的了解1~11个月婴幼儿气质类型分布特征, 为早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4月婴儿气质问卷》、《5~11月婴儿气质问卷》对622名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体检的1~11个月婴儿进行气质测评。结果婴儿气质类型构成比:易抚养型36.34%, 难抚养型12.70%, 中间型43.73%, 启动缓慢型7.23%;婴儿各气质类型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意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启动缓慢气质类型比例较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婴儿气质类型分布无性别差异, 启动缓慢气质类型在独生子女比例较低。

关键词:婴儿,气质类型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05.

[2]张琪, 许积德, 孙红霞.4~8个月婴儿的气质因子水平及气质类型分布.中华儿童保健杂志, 1996, 3:125-127.

[3]张劲松, 许积德, 沈理笑, 等.上海市1个月~12岁儿童气质特点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 (2) :79-82.

[4]黄红, 张劲松, 等.气质特点与婴幼儿发育相关性的初步探讨.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2, 10 (2) :83-85.

浅谈军人气质特征及培养途径 第4篇

1. 军人应具备的气质特征

军人气质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对坏人有震慑力, 对百姓有亲和力, 在危难时, 具有超常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998年的抗洪斗争中, 几十万穿军装的雄师劲旅, 一夜之间, 筑起了“飞来坝”, 筑起了人的长城。5.12汶川特大地震, 是军人冲锋在一线, 救起一个又一个无数鲜活的生命。正是由于军人独特的生活环境, 培养了他们独特的气质特征:对困难的坚忍, 对敌人的蔑视, 对亲人的挚爱, 敢为他人所未敢者, 敢拒他人所未拒者。具体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强烈的事业心。事业心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军人必须具有保卫国家安全、献身国防事业的政治信仰, 完成各项任务的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

第二, 果断的决策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得战争进程起来越快, 几乎是瞬息万变, 客观要求军人必须能在困难或紧急情况下, 及时掌握情况, 迅速采取最合理的决定, 并毫不犹豫的付诸行动。

第三, 机智勇敢的战斗作风。军人的使命就是保家卫国, 抵御外敌, 所以遇到困难或面对强敌, 要敢于挺身而出, 敢打敢拼, 敢于牺牲, 并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气概。

第四, 博大的胸怀。部队是一个大的集体, 其成员都来自五湖四海, 所以要有宽容他人的精神, 能够尊重上级, 关心同志, 善于发挥和协调各种性格的人一道工作, 任劳任怨, 经得起挫折和误解。

第五, 要有严整的仪表。严整的外表是军人威武的外在表现, 能够达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为此, 必须严守制度, 规范行为, 姿态庄重, 着装整洁, 仪表威严。

第六, 要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部队是一个战斗集体, 上传下达都需要简明、清晰的语言表达, 所以说话要干练清楚, 铿锵有力, 声音洪亮。

第七, 要有渊博知识。气质是内在的不自觉的外露, 而不仅是表面功夫。现代军人更要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和军事知识, 才能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

2. 培养军人气质的基本途径

军人是一个国家政权的象征和代表, 军人的气质 (也包括军人的素质) 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荣誉。所以我们讲军人也是人, 不仅要具有应该有的素质, 还要具备军人所特定的气质。为此, 要想提高军人气质,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严把关, 打基础。在新兵入伍工作中, 一定要把好入伍关。除按照上级有关的政审外, 还要结合军人基本要求, 逐个进行面试目测, 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看其态, 了解和掌握新兵的气度、姿态、仪表、魄力、心理素质、反应能力以及智敏程度, 从优中选优, 确保每个新兵都是培养军人气质的可塑之材。

2) 抓言行, 强作风。规范的言谈举止是军人气质的直接反映, 是军人作风纪律状况的重要标志。言谈举止英武威严, 既是军人仪表的展现, 也是一副英雄形象的活广告;既是律已慎独的动力之源, 又是治军激发战斗力的软件系统。为此, 可以通过条令条例教育, 规范一日生活制度。首先, 规范着装;其次, 规范举止;再次, 规范言语。总之, 只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就能使军人气质在烈日下、冰雪中规范、淬火和塑造。

3) 重活动, 塑形象。集体活动是提高军人气质的最佳时机。为此, 应该牢牢抓住集体活动的这个契机, 大力培养军人的气质。

首先, 以训练场为课堂, 用训练抓培养。军事训练的艰苦性、严格性、竞争性和对抗性, 有助于培养军人的机智灵活, 沉着果断, 英勇顽强, 勇往直前, 谦虚谨慎, 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比如严格的队列训练, 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军人姿态。由于队列训练大强度、高标准和严要求, 能够养成行动迅速、准确, 严守时间的习惯, 培养坚决服从命令、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 培养军人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 形成威武、坚定、英勇顽强的军人气质。

其次, 以大型集会为课堂, 以集会抓培养。大型集会是检验和提升军人气质的最好时机,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外在风貌和内涵。为此, 应注重重大典礼、汇操等集体活动时军人的表现,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同时, 还要教育他们学习别人的良好气质。

4) 学知识, 修涵养。新时期的军人不是大老粗, 需要是掌握科学知识, 既懂军事又会指挥的复合型人才,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气质, 应该有学者型的风采。如果胸无点墨, 任凭再华丽的衣服、再高大的身躯、再标准的队列动作, 也是毫无气质可言的, 反而给别人以肤浅的感觉。和平时期, 军人是和平的使者, 可以用自己的知识研究如何遏制战争, 维持来之不易的和平, 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总之, 军人气质不是学来的, 而是军旅生涯的赠与, 是铁与火的赠与, 是无数血与汗的赠与, 是靠严格的纪律和刻苦的训练培养出来的。所以, 要想提升军人气质, 做到气质出众, 除了穿着得体、说话有分寸之外, 还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火热的训练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品德修养, 不断丰富自己。同时, 还要认识到军人气质的塑造决非一日之功, 一蹴而就, 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 需要长期的培养, 持之以恒的锻炼, 才能奏效。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儿童气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第5篇

气质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利特 (Hippocrates, 公元前460~370) 在他所著《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最早提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后来罗马医生盖伦用拉丁语"Temperameteum"一词来表示这种体液组合的概念。我国古代也有人提出用气质的分类来表示个人的心理差异。如孔子的气质说, 他把人分为"狂"、"狷"、"中行"三类。

庞丽娟[1]认为气质是受个体生物组织所制约, 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刘文[2]在其研究中指出:气质具有生物遗传性, 但从孕前、孕期开始, 环境就对儿童气质的各方面产生影响,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变化的;气质是儿童个体在情绪和行为方式诸特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这些特质发展的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暂时的, 在某种程度上是持久的, 因而具有一定预示性。气质是儿童反应性和自我调节过程个体差异的外在表现。

气质定义的核心共同点是大家都认为气质是与情绪、心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变性。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主要由生物学决定的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特征, 是行为的表现方式, 体现了行为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等动力特点, 是个性心理特点之一。儿童气质影响到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是个性发展的基础[3]。

2 气质的影响因素

2.1遗传因素双生子的多项研究表明, 同卵双生子的气质相关程度明显大于异卵双生子,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56 (P<0.01) [4]。另外有一些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在气质的很多方面都比异卵双生子更加相似。在对遗传度的估计上各研究结果未能取得一致, 但基本在20~60%范围内, 这意味着人类气质的20~60%由遗传决定。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研究;倾向于认为:一种气质维度的遗传度可能在两个年龄段是相似的, 但在一个年龄段起作用的基因可能不同于其他年龄段起作用的基因[5]。

国外有研究认为儿童气质与多巴胺D2受体[6]和D4受体第m外显子48bP可变重复序列多态性 (dopamine D4 receptor exon 48 bP variant number tandem repeat, DRD4 exon 48 bp VNTR) 有关[7]。Auer Bach等用婴儿行为问卷 (Infant Behavior Questionnaire, IBQ) 调查了81名2个月大的以色列婴儿, 对其DRD4lll外显子48bpVNTR多态性与气质的相关性做了研究, 发现具有长重复片段的D4受体等位基因的婴儿负性情绪较少, 不易受环境的困扰。然而, 不同的研究结论不同, 有的研究表明DRD4基因多态性与气质有关, 有的则认为无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研究人群的不同, 比如瑞士、朝鲜[8]和高加索[9]人群中的研究表明, DRD4基因多态性与人格特性无关;在犹太人群中进行的研究发现DRD4基因多态性与新异刺激寻找气质有关。其次, 性别和年龄也是引起结果不一致的原因[8]。最后, 不同的气质和人格量表的使用也是产生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5-羟色胺转运体多态性重复序列 (serotonin transporter promoter region-STPR, 5-HTTLPR) 也是主要研究对象, 目前对5-HTTLPR与气质关系的研究较为肯定的结论主要有5-HTTLPR与婴儿的恐惧、害羞、神经过敏和伤害避免相关, 以及与孤独症、强迫症有相关性[10]。Dragan和他的同事[11]发现在波兰人群中5-羟色胺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与气质调节理论 (Regulation Theory of Temperament, RTT) 中的活动性相关, 而位于内含子区的基因多态性与气质无关。而通过母亲调查问卷方法, 发现5-HTTLPR与气质特性无关。这也说明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Melke[12]对5-HT3A基因5&apos;转录非翻译区的两个基因多态性C178T和A1596G进行研究, 发现C178T基因多态性与气质和性格量表中的伤害避免气质有关, 但是没有发现A1596G多态性与任何气质特性有关。

2母孕期及围产期因素

2.1 母亲孕期及产后情况

母孕期情绪愉快则婴儿生活规律、多为易养型, 相反, 母亲焦虑抑郁则婴儿生活无规律、困难型机率增多。母亲孕期抑郁和焦虑与婴儿期注意力分散和难养行为有关[13]。母亲的负性情绪表达容易导致儿童对环境适应不良以及对任务和活动的注意困难有关。母亲有产后抑郁的婴儿气质类型更偏近于难养型[14]。母亲抑郁导致婴儿气质困难, 而婴儿气质困难也可能加重母亲抑郁, 他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产后抑郁母亲的婴儿活动水平低, 情绪反应强烈、心境消极、坚持度和生活规律性差, 对外部的环境和陌生人表现退缩, 环境改变后不能适应或适应缓慢, 这样的婴儿使抑郁的母亲更加抑郁。

2.2 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

早产儿童各方面发育及能力较足月产儿童低, 剖宫产儿童的弊端远远大于经阴道正常分娩者, 原因是早产儿的各个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造成体质差、抵抗力低等问题, 剖宫产的儿童未经阴道正常挤压, 对其呼吸系统及运动系统等起不到积极作用, 出生后易得呼吸道疾病及感统失调综合症等。儿童出生时状况及分娩方式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反应、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及克服障碍的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

任榕娜等调查表明早产儿与足月儿婴儿气质类型确有差异, 早产儿中困难型、中间偏困难型及启动缓慢型所占比例较高[15]。研究表明[16]由于早产儿的脑细胞增殖缺陷导致了其气质和新生儿不同。除胎龄外, 包括体重、感染、缺氧、黄疸、硬肿、酸中毒都和气质类型有关。De Weeth等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出现困难和发动缓慢型气质的比例较大[17]。Weiss[18]等研究发现80%左右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具有生物节律紊乱、适应能力低下及注意力分散。Maureen等认为低出生体重儿更易出现困难型气质, 并认为低出生体重与锌缺乏的交互作用与动作发育和气质有关[19]。Hughes等报告:6周时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 有节律性差、难抚慰及退缩性强的特点。Shuji honjo等报告:低出生体重儿6月时的"趋避性"得分较正常婴儿高[20]。Langkamp等报告:没有神经系统问题的早产儿9月时的困难型气质较足月儿多。

3 家庭因素

父母亲性格特点、文化水平、家庭结构、经济情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儿童气质均有影响。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儿童的气质。有研究显示:母亲学历越高, 儿童气质愈偏向易养型、中间偏易养型;父母学历越高, 儿童学习问题愈少[21]。不论母亲的受教育水平高低, 在抚养和教育子女时都会尽最大努力, 但是受教育水平高的母亲对儿童的情绪更为敏感, 并随之调整自己与婴儿之间的活动。而低学历的母亲与婴儿之间的活动更加取决于自己的养育态度[22]。父母承担社会文化的第一代理人, 不仅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了模仿的榜样, 还承担着终身教育和全方位培养。他们既是孩子情感需要的安慰者和支持者, 还是其发展的教育者和指导者。David提出幼儿认知能力、负性情绪, 养育者的文化程度及心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均影响幼儿情绪发展[23];Anne研究结果亦显示儿童情绪社会化的不同与父母的情绪社会性有关, 父亲不良的情绪及教养方式将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24];Gadeyne认为父母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等消极的教育方式有碍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25]。婴幼儿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 家庭居住人口越多, 婴幼儿的生物节律越差, 这可能与多种社会角色使家庭中不协调因素增多, 不利于婴幼儿正常节律形成有关[26]。

现在全国普遍的离婚率上升, 家庭离异对子女的恶性影响日益浮出水面。大量研究证明, 家庭离异可引起儿童气质各维度比重的改变, 儿童较容易产生自卑、冷漠、孤僻、怯懦、焦虑、粗暴等不良情绪, 从而影响性格特征发生变化, 甚至引起青少年时期发生犯罪行为[27]。父母婚姻关系不好的儿童情绪反应多是不愉快、不友好, 对外界事物及环境适应能力差, 克服困难的能力低, 这与父母心情不好或婚姻状况不佳给儿童造成一种紧张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下父母给孩子的支持和帮助有限, 严重者没心思管教孩子或拿孩子出气, 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 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将变得孤独、懦弱、恐惧、粗暴、蛮横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等, 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28]。反之, 父母关系融洽, 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关心、照顾和爱护, 有利于儿童气质及个性的发展。

气质虽然与生俱来, 但并非一成不变, 受诸多因素影响, 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的双重特点, 后天因素对气质具有改造功能。通过早期干预, 使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的要求与儿童的气质相协调时, 可减少儿童的适应不良。目前有关气质的研究, 尤其是影响因素方面还有很多可研究的空间, 为早期干预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儿童气质与智商的相关性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儿童,气质,智商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Temperament and Intelligence/YI Ju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14, 11 (31) :047-049

有研究报道儿童学习困难与气质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气质是个体对环境应达过程中伴有情绪表现的行为方式, 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的人格特征, 消极气质的儿童为行为问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1,2,3]。

本研究根据Thomas和Chess的气质理论。学习困难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儿童, 学习技能的获得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表现为连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良或因此留级。这些儿童的智商虽然正常, 但往往在正常的低限。儿童气质的发展受多因素影响。应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气质特点, 使儿童的气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有利于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6月至-2013年8月本院心理门诊诊治的学习困难208例, 男138例, 女70例, 年龄是8~12岁。对照组:200例为同年龄段成绩在班级中上水平的正常儿童, 男125例, 女75例。

1.2 学习困难入选标准

(1) 老师评定为学习能力较差; (2) 连续两年平均成绩在班级第10百分位以下者; (3) 既往病史中无脑部外伤; (4) 无明显躯体、神经及其他心理疾病, 最近2~3年内无重大变故。

1.3 方法

采用Thomas和Chess的气质理论 (MCTQ) :8~12岁儿童气质问卷。MCTQ由99个描述儿童日常生活方式和情绪状态的项目组成, 每个项目由6个级别“从不、偶尔、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分, 并组合成9个气质维度: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由各项目的分析算出9个维度得分, 再由前6个维度的得分划分为5种气质类型。即易养型 (E型) 、中间偏易养型 (I-E型) 、中间偏难养型 (I-D型) 、难养型 (D型) 、发动缓慢型 (S型) 。儿童韦克斯勒智力测试 (WISC-R) 。量表由养护儿童的家长填写。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气质类型分布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1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气质维度比较在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情绪本质、坚持性方面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气质类型分布比较见表2。观察组学习困难儿童FIQ、VIQ、PIQ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且各项分测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3 讨论

除智商因素外, 气质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约12%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与气质特点有关, 气质可通过活动量、注意力、坚持性、适应性、情绪状态而影响儿童的学习过程及效果, 尤其在学校生活初期的小学一、二年级适应性差的学生, 不能很快接受新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和新知识, 从而影响学习技能的获得, 学习成绩差也是必然结果。这又会使儿童处于不良的情绪中, 也就造成恶性循环。智商越高气质特点越倾向积极, 智商相差突出时, 气质差异也较大。国外统计报道, 约20%的儿童在校期间会发生学习困难。智力因素是决定儿童学习成绩的根本原因[5,6], 但智商正常的学习困难儿童多数家长表示其孩子存在不良行为问题:如多动、焦虑、抑郁、退缩行为和过度依赖等, 部分儿童还存在性格孤僻, 伴有攻击行为。儿童气质特点、行为问题发生、家庭环境三者存在明显相关性[7,8,9,10,11]。任何气质均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在积极方面E型随和、适应性强、开朗, D型敏感、感情丰富, S型冷静、感情深沉、实干;在消极方面E型行动轻率、感情不稳, D型任性、适应性差、易发脾气, E型冷淡、缺乏自信、孤僻。气质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12], 如单卵双胎中气质的相关数可达59%~78%, 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儿童气质特征 第7篇

关键词:徽州,宏村,植物配置,造景

1、地域特征

1.1 地形, 土壤, 气候等自然因素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徽州气候温润、少有阳光曝晒之苦, 其古村落绿化种植区系具有显著的亚热带植被特征。从“吾徽居万山环绕中, 川谷崎岖, 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一句不难发现徽州的园林置身于山水之中。庭院, 也可称作个人的私密空间。构成元素往往是以一些入户的院落和小径作为主体空间, 再种植上些许的植被, 放置几处山石、桌椅。通过室内外公共空间相联系, 以及一些观赏方式上的特殊处理, 让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与自然相融合的意境。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徽州园林的面积往往较小, 使得它无法成为江南“后花园”般的园林, 植被自然也没有江南园林那么丰富, 多数以盆景点缀其中。

徽州私园中植物配置除了受到庭院面积大小限制, 同时也深受园主人品位喜好的影响。根据园主人身份等级的差异, 私园可分为:民宅;官宦或贵族宅园、书院、祠堂、游园内庭院等。根据庭院大小和植物类型可归纳为盆栽、盆景配置型、混合型等。以灌木和盆栽、盆景为主的种植类型占庭院绿化树种总类的多数;乔木数量次之;在细微之处通常也植有藤本和大型草本。

以徽派典型庭院式民居德义堂为例。德义堂建于清嘉庆二十年, 庭院的平面布局以水榭为中心, 设四时盆景, 墙上攀爬着一株猕猴桃藤, 果木点缀其中。由此可见, 整体的植物配置呈现规则式, 以盆栽、盆景为主, 且沿着水池周边间隔摆放。乔木与灌木孤植于主景一侧, 藤本丰富垂直空间为辅。庭院中配置的植物乔木有桂花, 灌木有南天竹、牡丹, 盆景有梅花、杜鹃、山茶、南天竹等。除了德义堂, 徽州以盆景配置为主的庭院均具有严谨规整的构图, 常以亭子、水榭、方形水池, 或者是方形花台为中心。盆景、盆栽的摆放受园林小品影响, 多呈现出规则式配置。乔灌木少量且自由多变, 适宜点缀, 以保证庭院空间疏朗有致, 配合盆栽的规则布局构成一定秩序感。也可以纳入盆景、盆栽、假山等自然元素营造小中见大的环境。不管是何种配置形式, 所表达的都是亲近自然的思想,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主人对自然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它公共空间的植物造景也因古村落面积有限, 建筑密集而很难做出成片的植物配置。以宏村为例, 水系穿村而过, 建筑多建在水系边缘, 在建筑与水系之间的封闭而狭长的带状空间中, 只能点缀一些树种, 很难形成大面积树木绿化, 即使有绿化也不具有典型特征。

1.2 强调植物配置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村落理景之形成, 几乎很少是出于纯粹的观赏游览目的, 构成景观的要素也大多具有功能性。

水口作为一个村落灵魂式的公共园林, 其中的植物配置也很特别。以宏村为例, 植物依附着南湖边缘植栽, 植被种植的平面可抽象为线形, 呈现出自然式构图方式。从竖向设计去看, 植物配置表现出乔木亚乔木灌木三层关系。树种选择以大乔居多, 且主要为落叶阔叶型乔木。灌木、草本很少或者基本没有。主要树种有枫杨、杨树、垂柳等。首先, 水口担负着入口、界定、防卫等功用, 是界定村内、外两个空间的显要标志, 且为村民提供休闲场所。为达到限定围合作用, 水口必定需要植栽高大、浓密的乔木以加强围合感;另外, 植栽阔叶型大乔木与村民自身的要求密切相关。古村落水口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也是村民命运前程的一种象征, 村民认为青山绿水之间, 林木茂密生吉祥之气, 因而村民对水口植被的保护意识得到强化, 为了自身的平安都自觉尽力栽植和保护水口植被, 使其茂密。《麓齐氏族谱》“保龙脉, 来龙为一村之命脉, 不能伐山木”可见。农家小院作为民宅的一部分, 运用的树种多为经济果木和观赏性花木, 体现民宅庭院的植物配置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受田园情结的影响, 可食用的果木常被植于园林之中。例如枇杷、桃、李、石榴、柿、枣、板栗等观赏与食用价值并存的果树, 受到农家小院主人的青睐。植物配置方式多以乔木孤植为主, 或者多个乔木群植。这些带有浓郁乡土芬芳的园林植物使得徽州园林处处透露着生活气息。

2 人文气质

陈从周先生曾说过“徽州的古村落具有很浓厚的造园思想, 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指出“中国园林应该称作“文人园”, 造园主导思想是人文思想, 表现诗情画意的特征。”既然是文人园, 那作为造园要素之一的植物当然要与之相匹配, 表达园主人思想。

2.1 新安理学对植物景观的影响

新安理学对徽文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强调“天人一物, 内外一理”。徽州园林作为徽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私园还是公共园林都贯彻了这一思想,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植物造景中也有所表现, 园主人多挑选乡土树种作为造园基础素材, 比如有枫香、香樟、朴树、麻栎、乌桕、苦槠、银杏等;在植物色调搭配上以绿色植被为主, 少数彩叶植物点缀为辅, 追求简朴雅致的自然之美, 同时使园内环境与园外大环境保持和谐统一。

再如新安理学强调尊卑有序, 各宗族都以《家礼》作为制订“族规”“家典”的主要依据, 使社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譬如在私园的平面布局中强调主次分明, 整个院落的空间感较为单一, 追求对称、排列整齐的秩序感。同样, 纲常伦理的观念也深入到盆景设计中。从盆景的造型上看, 徽州盆景分为游龙式、三台式、迎客式、圆台式、扭旋式等。其中游龙式的梅桩以主干为轴盘, 下宽上窄, 意境“冷静”, 象征秩序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2.2 园主人的审美对植物景观的影响

园林设计者在造园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思想, 文人的审美情趣对植物景观的影响颇深。如, 对贤哲、君子、清高等美德的追求, 抒发文人士大夫的逸超脱俗, 孤芳自赏的情趣。在植物的选取中, 梅兰竹菊即是画家的喜爱也是造园家体系自己人格品质之处。徽州园林重要缔造者中的庞大群体当属徽商。“贾而好儒, 贤近士风”是徽商的最佳写照, 他们既是商人又热衷于文化。在他们的园林中总喜欢配置兼有观赏吟诵、富有文人气息的植物。当然作为商人, 他们对植物的选用也无法避免追求富贵的气息, 其审美观直接影响着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比如毛莨科牡丹丛植于园内, 花朵硕大、绚丽多彩, 是昌盛富贵的象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还有宏村的“居善堂”植有桂花。另外, 庭院中还常见牡丹、玉兰相互搭配种植, 取玉堂富贵之意。南天竺因其籽“红粒”谐音“鸿利”代表生意兴旺, 是财富的象征。石榴寓意富贵、吉祥、繁荣, 也常种植于园林之中。

2.3 风水思想对植物选择的影响

“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空间结构中的重要元素, 在风水思想中水被看作是“财源”的象征。风水中对水之入口处要求有“滚滚财源”来即可, 这在徽州古村落水口营造上起着指导作用, 对水口处的理想环境要求是藏风聚气。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对水口植物的配置要求, 必定是在水口广植高大的乔木用以挡风聚气、涵养水源。徽州古村落水口植物较多选用香樟、枫香、垂柳、杨树、苦槠等。村民在选用树种时, 也给不同树种赋予特定内涵。例如枫香, 栽在水口有“封”住旺气不外泄之意。垂柳多丝, 以寄托亲人思念之情;槠则谐喻“朱紫”“诸侯”等意, 表达村民对家族命运兴旺传承发展的期待。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徽州人为什么偏爱这些树种来营造与风水理想环境密切相关联的水口景观。除了水口, 其他公共园林例如村落巷道转角小空间也常植栽风水树, 这些树种在建筑围合中占据一定的空间, 是村民娱乐休闲集会的公共场所, 风水树也因此成为村落的标志物。树种多选用寿命长、具有强抗性的乔木, 如银杏、枫杨、枫香、香樟等。以宏村为例, 有距今500多年的枫香和300多年的银杏树。总之, 这些风水树寄托了村民的期望, 与村落的兴衰有着密切关联。

2.4 吉祥文化对植物景观的影响

吉祥观念被徽州居民寄托于生活与自然之中, 就连园林中的植被也暗示着吉祥之意。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徽州园林中栽植频率较高的植被主要有香樟、枫香、白玉兰、桂花、麻栎、苦槠、梓树、银杏、橘、桃、枣、牡丹、菊花、荷花、罗汉松、枇杷、香椿等, 它们大多饱含吉祥兴旺的寓意。例如银杏、香椿因生长速度缓慢、生命周期长, 是长寿的象征;枫香取其谐音“封”, 在水口处植栽有封住财运旺气不外泄之意;居民寄予宗族兴旺发达, 常种植比喻“朱紫”的槠;橘与吉发音相似, 将橘与柏同植园中取“百事大吉”之意等等。

结语徽州气质

人们一谈起徽州建筑就会提到“粉墙黛瓦”, 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高度概括了徽州地方习俗、自然条件、建筑材料等因素有机组合的徽州气质。而与建筑环境相匹配的植被应当具有怎样的气质?植物以何种方式去组合, 配置结构有何渊源以及应用模式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的。徽州园林的植物配置受多方面的影响, 既有人文层面也有社会层面, 既具有观赏性又融入了农家特色, 是当时社会文化的浓缩以及人文思想的反映。研究古徽州村落植物配置与造景, 了解徽文化与植物配置的相互关联, 去粗取精, 对于保护徽州古园林, 构建新徽派园林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值得设计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在古村落景观设计中, 支持继续沿用徽州古园林中多选用的地方传统树种, 同时也应多选择常用富有象征寓意的植物, 另外徽州古园林中常用的实用型果木也应被广泛选择。希望可以为设计实践中树种选择、植物造景带来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说园》 (1-5) , 陈从周

[2].《江南理景艺术》, 潘谷西,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211-248

[3].徽州儒商私园, 陈薇, 建筑师第97期, 2000/1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2-88

[4].中国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 黎伯钢;李德祥,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5)

儿童气质特征范文

儿童气质特征范文(精选7篇)儿童气质特征 第1篇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整群抽取上海市4个城区共10所幼儿园,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全部儿童共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