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C设备论文
EOC设备论文(精选7篇)
EOC设备论文 第1篇
EOC (Ethernet over Coax) 技术即以太网信号在同轴电缆上传输的一种技术。EOC技术是对现有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的最佳改造技术方案。国内外的主流EOC技术包括以下几种技术:MOCA、Home Plug BPL、Home Plug AV、HINOC等[1]。随着光纤到楼的铺设, EOC技术目前着重解决最后100米接入。EOC设备一般分为头端设备与终端设备, 头端设备通常放在楼道间, 终端设备放在每家每户, 通过树型网络结构的有线电视把两者相连, 两者协调工作, 提供良好的传输信道。针对该技术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时, 搭建好一个良好的、有益的测试环境是一个关键环节。
测试环境是指为了完成测试工作所必需进行的计算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总称, 是测试必须的工作平台和前提条件[2]。毫无疑问, 稳定和可控的测试环境, 可以使测试人员花费较少的时间就能完成测试用例的执行, 也无需为测试用例、测试过程的维护花费额外的时间, 并且可以保证每一个被提交的缺陷都可以在任何时候被准确的重现。良好的测试环境, 可以减少环境的变动对测试工作的不利影响, 并可以对测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此外, 良好的测试环境也保证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本文主要介绍在搭建EOC测试环境方面中提供一些方法和知识,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环境搭建的方案, 它不仅要解决了传统EOC测试环境中的布线复杂、费用高、使用难、扩展难等诸多缺陷, 还使其施工更简单、费用更低廉, 而且很适合EOC设备的测试。
二、需求分析
2.1HINOC技术介绍
本文的对于EOC设备的测试环境的搭建的原型是HINOC系统, HINOC (High performance Network Over Coax) 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新型的、对有线网络进行双向改造的EOC技术。该技术采用基于同轴电缆的射频调制技术, 实现IP数据和CATV信号的共缆传输。HINOC使用750MHz-1006MHz的频段进行以IP为主的数据信号传输, 采用16MHz的频率带宽作为一个数据传输的单信道, 采用QAM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即正交幅度调制) 的自适应调制方式, 可支持QPSK、8QAM、16QAM、32QAM、64QAM、128QAM、256QAM、512QAM和1024QAM, 该技术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同轴电缆的网络布线, 仅通过增加Hi NOC Bridge (HB) 和Hi NOC Modem (HM) 等相关设备, 即可在不影响原有CATV信号情况下实现高速和高质量多业务接入, 可承载包括IPTV (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 即交互式网络电视) 、VOD (Video On Demand, 即视频点播) 、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即网络电话) 、高速上网等宽带业务应用[3]。
2.2测试需求分析
HINOC网络性能测试的指标包括:网络传输速率、吞吐量、延时、丢包、网络管理能力。主要测试设备是:Smartbits网络分析仪。目前在Hi NOC系统的网络结构中, 一个HB最多可以连接32个HM, 那么我们需要建立1个HB对32个HM的测试环境, 33个使用同轴电缆相连, 同时所有设备均要接入网络, 以便测试网络性能和网络管理能力。除了测试设备以外, 系统还包括一些测试PC和网络连接设备 (如交换机、路由器) , 为保证各个设备能独立完成正确测试、互不受到影响, 且要使测试人员能够简单、方便的进行测试, 减少错误、故障和失效的发生, 我们需要设计良好的环境搭建方案。
三、环境搭建方案设计
3.1设备选型
传统的环境搭建中, 大多采用线缆与测试设备直接相联的方式, 如果需要调试设备数量很多, 就要使用扩展线进行扩展, 这样使布线系统复杂, 增加了施工、操作和维护的难度。此外, 传统的环境搭建中, 通常不注意线缆和设备的摆放, 设备一般平铺在实验室的桌子上, 如果设备达到10个以上, 连接的线和设备就会使实验室看上去凌乱不雅观, 影响测试人员心情, 还会导致许多误操作和线缆引起的未知故障。我使用机柜按照标准1U格式竖立摆放32个HM, 使设备摆放整齐, 解决了众多设备平面摆放所导致的空间不够和位置混乱的缺点, 解决了实验室凌乱不堪的问题。
另外, 传统的环境搭建对设备控制大多采用1对1的方式, 没有专业的管理设备, 管理非常不方便。而且连接大多采用HUB+USB转串口线, 如果被测试设备有数十个甚至几十个多, 那么相应的HUB和USB转接线也要增多, 会导致容易出现故障, 且故障不易排查等问题。此外, 测试时, 测试人员不仅需要对每个设备进行终端设置, 还需记住每个设备对应的终端, 而其中如有调试线路出现故障, 或测试过程需要改变调试线路, 测试人员会因为庞大的系统而造成记忆混乱。我使用串口服务器统一管理设备, 把设备按顺序全部接入到串口服务器的端口上, 测试PC只需通过相应软件控制串口服务器就可以完成对设备的统一控制, 减少了HUB+USB转串口线的中间环节, 降低了故障发生的几率, 更方便测试人员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
再次, 对于HINOC系统的33个设备的同轴网络的连接也是非常复杂的, 需要通过许多不同型号的分支分配器和同轴线进行连接, 设备测试时拔插的工作十分麻烦。我使用了信道箱管理同轴线, 把所有分配器全部装入箱内, 设备只需按顺序接到箱外的接口处。
Smartbits通过对各种插卡模块的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进行网络性能分析。根据测试的需要, 某一 (或多个) 插卡模块的接口产生数据流量并发送, 另一 (或多个) 插卡模块的接口负责接收数据, 这样该封闭环体系实际模拟了一个通信过程, 该过程实际上是通信数据流量的一次性循环。测试按照同轴电缆的网络结构分为上行测试、下行测试、1对1测试、1对多测试等, 每次测试都需要重新对网络进行布线, 工作麻烦、复杂。而且网络分析仪会占用被测设备的网络接口, 此时无法进行网络管理能力的测试, 为使测试简化、兼容, 我提出了利用交换机的MAC地址转发的功能来解决这一问题, 把Smartbits和被测设备同时接入到交换机中, 只需配置交换机, 就可实现各种网络结构的测试。
最后, 我还使用了PDU管理电源线, 减少了测试人员对电源插座每次频繁开关的人力工作, 实现了设备电源的自动控制。
3.2逻辑设计
测试环境按模块划分可具体分为5个模块:硬件设备模块、电源模块、串口调试模块、网络模块、同轴网络模块[4]。
系统测试的硬件设备包括:测试PC设备、网络连接设备、网络测试设备、被测设备4部分[5]。
测试PC设备包括:1台网管测试计算机、1台调试计算机;
网络连接设备:1台交换机、1台路由器、5台PDU、3台串口服务器、3台信道箱;
网络测试设备:1台smartbits;
被测设备包括:1台HB、32台HM。
其网络逻辑图如图1所示:
电源模块由调试计算机、PDU、插座、电源线构成。33个被测设备通过电源线接入插座, 插座再接入PDU, 将4台PDU的4个网络接口接入路由器, 这样测试时测试人员可以通过PDU的IP地址控制被测设备的上下电情况。
串口调试模块与电源模块类似, 由调试计算机、串口服务器、串口线构成。33个被测设备通过串口线接入串口服务器, 将2台串口服务器的2个网络接口接入路由器, 这样测试人员可以通过串口服务器的IP地址控制33个被测设备的配置。配置时可以联合串口服务器软件与matlab, 对33个设备进行统一配置。
网络模块由交换机、路由器、调试计算机、网管测试计算机、Smartbits、网线等构成。联合Smartbits与交换机的路由转发功能, 可以节省测试网络性能的工作量, 不用考虑网络的拓扑情况以及把网线在各个被测设备间接来接去。
同轴模块有信道箱、同轴线构成。2台信道箱, 一台为树型网络结构, 一台为星型网络结构, 均为1个输入, 32个输出。当要切换信道时, 调整被测设备的同轴网口即可。
3.3布线设计
我们把所有服务器与客户端以及网络测试设备按测试项目分区域摆放好, 被测设备与网络连接设备装入2台42U的统一机柜中, 具体摆放如图2所示:
四、应用结果
4.1测试场景
通过模块化的环境搭建, 使实验室干净整洁、搭建过程轻松、测试人员理解简单、测试过程统一有效、测试结果稳定正确。能满足了实验室的有条不紊的测试工作[6]。
测试现场图如图3所示:
4.2测试结果
对HINOC的测试结果表示:HINOC设备的吞吐量为上行53.75Mbps, 下行56.23Mbps;延时为上行13ms, 下行10ms;丢包为0%;网管代理功能良好, HINOC系统已经达到了HINOCv1的设计目标。部分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
五、总结
本文对EOC技术以及网络结构进行了介绍, 对传统的环境搭建方法与我的搭建方法进行了对比与分析, 提出了使用PDU和串口服务器方便测试控制、利用交换机的转发功能简化布线工作, 使用机柜存放设备的新型EOC环境搭建的方案, 使网络人员能够更熟练的把握EOC设备测试的要领。同时介绍了HINOC系统, 对HINOC的网络性能结果进行了描述, 为建设功能完备性能优良的传输网下一代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全面提高传输网络的有效性、优化网络质量、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本文的环境搭建的方法不仅适用于EOC技术, 也可适用于一般网络的测试, EOC技术在国内仍然属于初级阶段, 对EOC设备的测试环境的搭建还有待大家都共同开发和发展。
摘要:EOC技术把IP信号与CATV信号结合在一起, 通过同一根同轴电缆接入到用户, 既不影响有线电视信号的传输, 又能够独享双向的宽带综合业务。EOC系统具有新型的网络结构, 对EOC设备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时, 需进行组网工作, 建立一个完善的、便于测试的网络环境。环境的搭建过程是一个小规模的网络规划与设计工程, 包括各种测试设备、电脑、线, 要保证实验易调试、好测试、好维护, 环境优质。本文针对EOC设备提出一种新型的测试环境的搭建方案, 给出了方案设计和测试结果。
关键词:EOC,HINOC,系统测试,环境搭建,组网,综合布线
参考文献
[1]武树斌, 吉萌.广电EoC接入技术发展现状及演进趋势[J].中国有线电视, 2012, No.32110:1172-1177
[2]王勇编著.网络综合布线与组网工程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1)
[3]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C], 北京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上海明波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未来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高性能同轴电缆接入技术 (HINOC) 研究与实现论文集, 2011 (3)
[4]雷震甲, 吴晓葵, 严体华编著.网络工程师教程 (第三版) (修订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9)
[5]陶国芳.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实验室的设计和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03:331-334
[6]王毅.网络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设计[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No.2803:130-133
灵活组合型EOC二合一局端设备 第2篇
本实用新型属于EOC、EPON广电同轴数据通信接入领域,涉及到二合一设备室内型、室外型各型态的局端设备。
一、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把EOC+ONU二合一局端设备拆分成各个模块,根据实际需求将这些模块组合成需要的设备型态,实现室内室外设备共用板卡,从而减少开发时间,生产备货设备等。
二、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通用型拼接EOC局端设备, 采用的是将设备拆解成不同模块,EOC主模块上预留着安装ONU模块的接口, 各个模块之间通过焊接插针形式来组合需要的设备型态。
当作为室内型设备时,有一块底板模块,底板上可选择一路或两路输出,且上面预留了多个接口,方便安装EOC局端模块和ONU模块;将各个模块焊接在一起,直接形成室内型设备。 当考虑一进一出还是两进两出则在底板上选择需要焊接器件。
当作为室外型设备时,使用EOC模块,将ONU模块安装在EOC模块所预留的位置上,装入室外型铝壳,即为室外型设备。 当考虑一进一出还是两进两出则选择混频板是否为单路或两路输出。
本实用创新是针对原先我们在针对EOC二合一局端设备灵活组合需求而定制的。 原先我们的产品是将各个设备组装起来,通过连接线将各个设备串在一起。 这种方式的设备一方面价格比较高,另一方面设备看起来混乱,各种电源线,射频线,网线,光纤混在一起,还会产生干扰。 我们利用兼容性,考虑以eoc局端模块为基础,兼容onu模块接口,考虑机械大小及尺寸,设计出组合型二合一局端。
通用板卡:EOC板卡为A板和ONU板卡为B板。 室内型特有板卡为C板。
我们二合一室内型有两种设备型态, 使用一种机械,分别为室内型一进一出和室内型两进两出。根据A板和B板所出接口,做一块底板卡C,C板上出外部接口,包括射频口、调试以太网口、电源输入口以及光纤输入口;内部接口有,对接A板的射频口插针、两个以太网插针、电源插针、onu供给电源插针;对接B板的以太网插针、onu供给电源插针。 C板主要功能是,提供外部接口,电源输出,且把A板与B板的以太网及电源连接在一起; 把一进一出与两进两出兼容在A板上,可选择焊接。
我们二合一室外型有16 种型态,使用一种机械,可以分为两大类, 公制和英制各占8 种;60V供电有6 种,220V供电有2 种;60V中又分过流与不过流, 一进一出还是两进两出;220V中有一进一出和两进两出。 只使用通用板卡A和B。 我们在A板上兼容了B板的以太网口,及对B板的电源接口,使用插针形式,使用时,将B板扣在A板上,焊接上。根据需要,改变混频板型态,调整过流不过流;根据需求电压改变,电源模块;根据公英制改变机械外贯通头型态。
三种板卡,可供二合一室内室外共18 种不同型态变化,灵活应用,可满足大部分市场需求,并减少机械种类,物料种类( 各种连接线等) ,降低成本。
三、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所提供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设备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 所示,我们使用AR7410 局端。 同轴信号进入,通过模拟电路到达运放芯片AR1500, 将模拟数据处理到最佳状态, 再传递给主芯片AR7410, 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出到交换芯片AR8328,通过自身的phy口传输出去;上述只涉及到数据传输, 管理部分则是通过一个phy芯片,将AR8328 与CPU MSE510 联系在一起,使得CPU可以管理AR8328 的各项功能,如vlan,优先级,限速,使能等等。 而不管是AR7410 还是MSE510,其周围都需要DDR,时钟,电源,flash等配合。 这整个结构将7410 局端的传输与管理分布在一个模块上,并预留出ONU供给电源,合理布局。
如图2 所示, 这是ONU模块结构图, 我们用到的是QCA8829 这一款主芯片, 它自身就可以将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且自带一个phy口,直接输出以太网信号,通过光模块接收光信号再经由QCA8829 转换输出以太网信号, 外围电路包括电源,时钟,flash等。这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单口千兆ONU,所用的芯片较少,因此,我们在考虑PCB时,尽可能的把布局做好,更方便在其它板卡上安装。
如图3 所示,这是二合一室内型的结构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底板模块A,EOC模块B,ONU模块C。 A模块上出各种接口,以及选择一进一出还是两进两出的电路( 二分配及两个滤波头) ,所出接口包括,连接B模块的射频口,电源口,两个以太网口,ONU供给电源口;连接C模块的1 个以太网口,ONU供给电源口;电源输入口;外部以太网口。 所有与B、C模块连接的接口器件均为插针形式,连接时,直接对应模块,焊接在底板上,不再需要各种连接线。
如图4 所示,这是二合一室外型的结果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EOC模块B和ONU模块C。 由于模块C体积较小,我们在模块B上预留了模块C的接口位置,包括ONU供给电源以及以太网接口,自身电源接口处,使用插座,直接外部供电,EOC射频口也直接外接射频线。
四、本设备的主要参数
1.EOC是指在同轴电缆上传输以太网数据的技术统称;
2.真正实现数据信号和电视信号一线传输;
3.主机可进行SNMP网络管理;
4.主机最大带宽可达到350M,最多可带128 个终端。
5.光信号RX波长为1490nm,TX波长为1310nm,接收光功率为- 24d Bm~- 3d Bm,发射光功率- 2~+4d Bm。
6.工作频段7.5~860Mhz,阻抗为75 欧姆
五、结语
通过对EOC具体使用场景的分析, 结合现实中用户对于高宽带的需求, 二合一的局端能极好地解决当前现网中,EOC芯片带宽不足和覆盖面不广的问题。 极大地增强了EOC的实用性, 节省了广电网络在投资建设方面的成本,本实用新型属于EOC、EPON广电同轴数据通信接入领域,涉及到二合一设备室内型、室外型各型态的局端设备。
同轴电缆作为我国广播电视的主要接入方式,几乎覆盖到全国的家家户户,宽频率、高带宽等特性又是同轴电缆所具备的巨大优势,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建设一张承载以太网、IP业务的双向、 高效的网络, 提供Ethernet Over Cable成为大家研究的焦点。本论文结合Ethernet Over Cable的技术,根据广电现网的实际情况,延伸出二合一的局端,在当前情况下,能极大满足用户对于高带宽的需求,实现广电投资建设成本减少、覆盖用户数广的要求。
本论文研究的二合一局端, 契合国家提出的“ 宽带中国”、“ 三网融合”的战略,在当前情况下,能给国家的“ 互联网+”提供助力,给企业、人民带来福音。
摘要:随着广播电视的全面数字化和双向网络的加快改造,为了配合各地广电网络公司数字电视的各类业务快速有效的发展,如何建设一张高效的双向网络,为广大的有线电视爱好者提供宽带、点播、双向电视等综合的多媒体业务已经引起各界同仁的广泛探讨。同轴电缆作为我国广播电视的主要接入方式,覆盖用户数达到1.5亿,又由于宽频率、高带宽等特性是同轴电缆所具备的优点,因此如何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建设一张承载以太网、IP业务的双向网络,提供Ethernet Over Cable成为大家研究的焦点。我们将来自于EPON或光纤收发器系统的IP信号通过ONU传送到EOC模块调制到RF,再与电视信号混合后输出。为了适应不同的室内室外环境,单路多路输出等,从而引申出二合一局端的各种多样化型态。本实用新型属于EOC、EPON广电同轴数据通信接入领域,涉及到二合一设备室内型、室外型各型态的局端设备。
关键词:EOC模块,ONU模块,二合一局端,交换芯片AR8328
参考文献
[1].赵培忠.HFC网络最后100m的双向宽带接入方案-EOC技术[N].中国有线电视,2007-03-25.
[2] .陆炜.EOC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概述[N].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0-12-10.
[3] .刘旭明,秦科志.HFC同轴双向接入EOC技术研究[J].有线电视技术,2007(5):3-7.
[4] .戴江南.EOC技术在台州广电网络的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2008(5):29-32.
[5] .张天民.双向HFC网络上行信号系统原理与设计[J].中国有线电视,2000(7):13-15.
[6] .李立.EPON+LAN/EOC多业务融合之路[J].世界宽带网络,2006(12):16-18.
[7] .洪传熙,毛亚安.有线电视网络适用的EOC接入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08(6):13-15.
[8] .胡亚平.双向接入网技术[J].中国有线电视,2007(1):32-39.
[9] .陶德.EPON+EOC技术在广电宽带接入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有线电视,2007(21):29-32.
高低端EOC优劣 第3篇
1 EOC技术的发展进程
1.1 EOC技术应用的时代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网络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支撑点。国家提出“三网融合”理念, 基于广电网络NGB的骨干网和内容平台相对成熟的特点, 接入网络成为NGB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1.2 EOC技术在国内外应用情况分析。
日韩及欧美国家在EOC技术的应用上比较成熟,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其国内相关配套设施和技术比较先进, 概念的提出到技术试验、普及, 需要的只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所以其利用率及取得的实际效果比较好。比如HOMEPLUG、HOMEPNA及MOCA在美国作为家庭网关使用, 即一个EOC头端仅供一个用户使用, 数据传输及利用效果较好。
1.3 EOC技术在信息网络中的应用优势。
为了在原有的资源网络上实现高带宽、高速率的双向功能, EOC技术将信号调制在HFC网络上, 由于EOC的头端一般都安装在光节点或节点之下, 离用户距离较近, 所以对于整个网络和个“两低”是建网成本低, 通过循环投资, 降低户均成本;维护难度低, 技术相对简单, 网络效能大。
2 EOC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结合中广有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的工作实践, 重点从两个方面阐述EOC技术的要求、分类及特点:
2.1 基于广电网络应用的EOC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做为一种衡量指标, 必须具有广泛性、适用性和前瞻性。那么广电网络对EOC技术有哪些要求呢?一是必须有较强的兼容性。中国信息网络的应用及发展与国情相关, 必须符合发展实际和技术整合现状, 才能够保证网络技术始终处于持续发展状态。二是必须有较强的扩展性。广电网络在物理层面采用的是OFDM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方式, 其优点是可以将现在的负载缩小为40KHz到100KHz之间。三是必须具备较强的前瞻性。高频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未来20年, 甚至更长时间的带宽增长需要;而信道绑定技术可以使传输速率扩展到10Gbps, 使FTTH竞争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
2.2 EOC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目前, EOC技术是双向网改造技术中的“宠儿”, 它具备组合简单、性能稳定、成本低廉、应用安全等优点。可以划分共可分为10大类。其中, 按照通用标准可以划分为基带EOC、HPNA3.0、Mo CA、同轴Wi Fi和PLC;按照非通用标准可以划分为BIOC、UCLINK、Cable--BAS、EPCN和Cabel RAN。标准EOC技术特点如下表 (表1) 。
3 高低端EOC技术优劣对比
3.1 低端EOC技术的特点及适用性。
主要是基于Home Plug AV标准和Home PNA标准, 在方案对比中, 前者芯片的代表供应商分别是Intellon (英特龙) 和Spidcom (速比特) ;后者是Coppergate (浩博) 。一是低端EOC技术特点对比。Home Plug AV技术被广泛应用无线通讯的调制方式当中, 用多个子载波解决微波多径和单频干扰问题, 以适应恶劣的物理信道。Home PNA技术使用FDQAM调制方式, 根据线路的信噪比, 调制密度在8QAM到128QAM之间变化;二是低端EOC技术适用性对比。Home PNA最新产品可以达到160Mbps的传输速率, 具有算法简单, 性能较高的优势, 但对噪声敏感的原因会降低其速率。
3.2 高端E O C技术的特点及适用性。
主要是基于W I F I降频技术和MOCA标准。前者代表供应商为Atheros (Intellon的母公司) , 后果的代表供应商是Entropic (熵通) 。一是高端EOC技术特点对比。WIFI降频技术主要应用于有线电视网络中, 主要特点是噪声很低, 可以取得比无线应用更为良好的性能, 但高工作频率会影响到传输距离;二是高端EOC技术适用性对比。Atheros方案工作的线路损耗约为85d B, MOCA方案可稳定工作的线路损耗约为75d B, 因此, 适应性都比较强。
3.3 高低端EOC技术优劣对比。
影响它们基本性能的原因分别是数据信号工作频段的噪声和线路损耗。低端EOC方案的传输信道在40MHz以下, 而高端EOC方案的传输信道在950-1050MHz;在线路损耗上低端EOC方案在频率50MHz时损耗为4.8 d B/100m, 而高端EOC方案75-5的电缆每百米损耗的最大值是22d B, 1000MHz比50MHz处大17.2d B。
总的来说, 低端EOC技术及产品适用于同轴线路较长, 接头数量较少, 下接用户不多的用户相对稀疏的地区, 宜使用基于Home Plug技术的Intellon或Spidcom方案;而高端EOC技术及产品适用于同轴线路短, 接头数量较多, 下接用户较多的用户相对密集地区, 宜使用基于MOCA技术的Entropic方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节约运营成本, 实现“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当前, 广电充分利用HFC资源, 通过EPON和EOC技术实现了数据、视频、语音的融合。本文通过研究EOC技术的产生、发展、应用, 对高低端EOC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其优势及不足, 以便于发现和找到更加成熟的组合方案。
关键词:高低端EOC,优劣
参考文献
[1]陈金顺.EPON+无源EOC技术在广电的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3
[2]胡世水.浅析EOC技术在广电系统中的应用[J].油田、矿山、电力设备管理与技术, 2010.3
[3]徐琳峰.打造运营级宽带网线—南昌广电建设双向网络介绍[J].江西化工, 2008.4
EoC技术应用实践 第4篇
关键词:EoC,网络故障处理,Spidmonitor软件分析
0 引言
目前, EoC采用HomePlug BPL技术, 使用OFDM调制方式, 将以太网的信号调制在5~30 MHz频率范围内。由于进行了子信道分割, 每个信道传输的速率低, 能有效减小码间干扰, 信道均衡好, 抗干扰能力强。EoC前端安装于小区光节点或楼栋光接收以及放大器位置, 利用有线电视同轴网络接入到用户家中, 然后利用EoC终端设备将同轴电缆的以太网信号还原。CATV+EoC技术可利用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网络实现数据宽带接入、广播电视传输及语音业务开展, 实现三网融合。
1 网络常见故障与分析处理
1.1 故障1, 用户计算机无法上网
排查步骤为:
1) 查看EoC终端设备的LINK灯和LAN灯是否正常亮起。如果LAN灯不亮, 检查EoC局端和PC网口连接网线是否接好。如果LINK灯不亮, 检查射频输入是否接好;如果射频端口接好且LINK灯依然不亮, 检查局端射频输出是否正常;如果局端正常工作, 检查从局端到终端的电缆分配网是否出现故障。
2) 可先用施工人员的测试账号进行连接。先排除掉用户账号错误。
3) 其次查看计算机的IP地址、网关、DNS等是否正常。如果EoC终端的BOOT灯一直闪烁, 这表明EoC终端不能正常工作, 需要更换终端后再做尝试。
4) 检查EoC终端正面的LINK灯, 如果指标灯闪烁则考虑整条链路衰减是否超出所需的合理范围。正确的链路衰减范围是30~60 dB, 不能大于65 dB。根据检测的情况判断, 从终端开始一直往局端进行排查, 直到发现问题所在并进行处理。
5) 如果上述情况都正常但仍不能解决, 在终端PC使用PING命令查到终端至局端模块是否正常, 如果PC能正常连接EoC局端, 表明局端到机房、到外网出口有问题。
1.2 故障2, 上网的速度慢, 无法达到设定的带宽
经分析, 链路衰减过大或网络中的噪声过大都可能引起该故障。查看EoC终端正面的LINK灯, 如果灯闪烁或者灯光暗淡表示不正常。可利用施工人员自带的电缆线直接在网络入户处进行连接, 从而排除用户家内部的线路故障。
2 使用专业软件协助故障判断
下文主要介绍如何使用康特的Spidmonitor软件协助进行故障判断。
首先打开软件, 在”Equipment IP Address”里填写正确的设备IP地址, 然后进行网络连接。计算机的IP地址和设备地址在同一个网段才能通信。
如果不知道EoC设备的IP地址, 可以用扫描IP功能查找设备的IP。如果网络中有多个局端模块, 需要将局端模块更改为不同的IP地址再接入网络。如果所有局端IP地址都一样就接入网络, 不会影响用户上网, 只会影响对局端的管理。EoC终端设备如果是静态地址, 出厂时地址范围为192.168.2.1至192.168.15.254, 子网掩码255.255.240.0。在扫描之前, 需要将计算机连接终端或局端, 计算机IP地址设置为192.168.2.1至192.168.15.254中的一个, 子网掩码设置为255.255.240.0, 保证计算机能与设备通信。
在地址扫描结束后选择了需要访问的设备, 或者直接输入EoC设备IP, 进入该设备的配置界面。如果选择“Obtain an IP address automatically”, 则设定为自动获得IP地址;如果选择“Use the following IP address”, 则设定为手动指定IP地址, 修改完IP地址后, 保存设置。
通过查看终端与局端通信状态, 可以较方便地排除通信链路故障。如果在EoC局端模块登陆, 则软件中显示的MAC地址是与之连接的EoC终端 (见图1) 。点击相应的MAC地址, 可以了解到该终端到局端的链损情况、局端与终端的调制解调能力等参数。
下面对相关的参数进行详细的说明:
1) 软件里的TX (传输) 和RX (接收) 是针对软件登陆的设备来说的, 比如用软件登陆局端192.168.102.166, 此时可以看到有两个终端的MAC地址:00∶0F∶1E∶34∶38∶B0, 00∶0F∶1E∶34∶3B∶11.需要单击终端的MAC地址来查看当前终端与局端通信的状态。
2) 如果用软件登陆终端, 则RX为终端的接收, TX为终端的发射。
3) TX (传输) 和RX (接收) 带宽, 只是数据调制解调效率的百分比, 如图1中RX带宽只有5 Mbit/s, 表示上行只能达到最大吞吐量的5% (以所有子载波调制解调都采用256QAM为100%, 吞吐率约为50 Mbit/s) 。如果按照50 Mbit/s的吞吐量计算, 这个终端上行最大只能达到2.5 Mbit/s。如果RX和TX带宽都大于20 Mbit/s, 则设备工作会比较稳定, 不会出现丢包、掉线等问题;如果RX小于20 Mbit/s, 设备可能会工作不稳定,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检查线路是否有问题。
4) 图1中Attenuation为38, 表示终端到局端的链损为38 dB。因为局端还存在噪声问题, 一般的网络中如果终端到局端的链损大于65 dB, 则不能保证设备能稳定工作。可以根据线路中分支分配器的损耗和电缆的长度大致计算出实际链损, 如果终端设备LINK灯不亮或者软件中检测到的链损与实际相差太大, 需要检查分支分配器和电缆接头是否有问题。
图1中链路损耗不大, 而RX带宽只有5 Mbit/s, 说明局端处的噪声较高。需要检查是否有放大设备没有桥接, 是否有设备电源问题, 主干线电缆接头是否做好等。
5) 图1中RX synchronization band为4, 表示局端的侦测频段为4, 终端到终端的链路损耗、信道评估等都依据频段4来计算。由于上行噪声在15 MHz以下相对严重, 建议实际工作时局端的侦测频段设置为0, 表示自动判断。
6) 双击终端的MAC地址00∶0F∶1E∶34∶38∶B0, 看到图2频谱栏中显示的是终端的7个频段调制载波在局端处的功率电平和噪声的影响情况。
7) 图2中7个频段的不平度越小越好, 越平滑越好。图2中电平幅值大约差15 dBm/Hz, 而且中间高两边低, 说明主干线接头没有做好, 特别是-12的铝管电缆如果接地不好, 最容易造成这种现象。图2中前4个频段都不很平滑, 有较明显的毛刺, 后3个频段也有点毛刺, 噪声已经严重影响了信号的解调, 理想情况应该如图3所示。
8) 双击图1中终端的MAC地址00∶0F∶1E∶34∶38∶B0, 可以在噪声栏中显示局端监测到的噪声, 只要显示噪声值大于500, 对网络影响就比较大。实际的噪声为20 logx的关系。
9) 频谱f (dBm/Hz) 可以换算为实际工作电平。把功率谱密度对频率积分, 就能得到积分频段信号的功率。实际功率P (dBm) 与频谱f (dBm/Hz) 的对应关系为P=10logx+f。因为在75 Ω系统中, 0 dBm=108.75 dBμV, 所以换算成为固定28 MHz带宽内的电平U= P+108.75≈10logx+f+99≈173+f。
10) 由著名的瀑布曲线可以得出各种调制方式要求的载噪比R。RBPSK>13 dB, RQPSK>16 dB, R16QAM>23 dB, R64QAM>28 dB, R256QAM>34 dB。
11) 以65 dB链损为例, 终端到局端的载波信号为55 dB。即使满足最低的要求BPSK, 汇聚到局端处的噪声电平不能大于42 dB。从而得到软件中显示的噪声值不能大于125。
12) 同理, 如果软件显示噪声大于500, 实际的噪声应该为54 dBμV。即使采用最低的BPSK调制, 信号的电平也要求大于67 dBμV, 实际链路损耗不能大于53 dB。
当实际遇到射频线短路问题, 此时在软件中可以看到不平度大于20 dB, 链损比实际增加了30 dB。更换调制解调器后问题依旧, 更换射频线后正常 (见图4) 。
实际遇到设备电源对系统的干扰时, 可能为分配放大器电源问题, 造成干扰。如图5所示, 7个子载波的调制波形频谱都有毛刺, 接收带宽只有1 Mbit/s。更换分配放大器后, 接收带宽达到23 Mbit/s, 调制波形频谱也变得比较平滑。
EoC系统测试方法研究 第5篇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是新型的广播电视网络体系, 网络模型的搭建也必须以关键技术作为构建基础, 并提出符合发展趋势的技术要求。EoC (Ethernet over Coax) 是目前较为经济、技术较为成熟、适合NGB广播电视网络且发展较快的一项技术。EoC系统能够以低运营成本为用户提供现代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服务和数据服务。
在对NGB网络测试评估中, 可以利用网元模型对单个网元或是几个相互作用网元的技术要求进行总结, 可以对网络模型中不同拓扑结构、场景搭建环境的网元或网络提出新的性能需求, 可以基于网络拓扑模型, 采用层次分析方法, 将全网的服务承载能力依据分解到各个网络层次和网元, 找到成为承载网络压力瓶颈的关键点, 形成各层次的评估指标。
2测试方法和场景介绍
依照EoC系统网元模型来搭建测试平台, 如图1所示。EoC局端设备可以输入数字IP信号和CATV信号, 经两种信号混合后传入到EoC终端设备, EoC终端设备可以设置为N, N将依据用户端的数量而设定。
测试中, 我们利用测试仪器进行测试, 这时测试系统如图2所示。
2.1测试场景1
1.测试仪器可以模拟服务器进行数据流收发, 同时可以模拟N个用户端对数据流进行收发;用仪器产生帧长为64、128、256、512、1024、1280、1518字节的流量, 并且每个帧长分别进行收发, 单独测试。
2.终端数N根据实验室条件与测试需求来设置。
3.测试说明:此次测试用的是常规的测试, 每次的测试数据流都是单帧长的数据帧结构, 每个用户收发的数据流也全是单帧的数据流, 但是实际的网络环境中每个帧长的数据帧都有可能出现, 只是用单个帧长来测试, 与实际的网络环境有一定差距。
2.2测试场景2
1.本次场景设置除了数据流的配置方式与场景1不同外, 其他设置相同。
2.数据流配置:根据帧长流量模型来进行流量数据配置, 通过用户的行为来配置数据流。
测试仪器产生的数据流是混合帧长结构的数据帧, 混合帧长结构可以利用IMIX (A) 、IMIX (B) 、IMIX (C) 。假设用户全部观看的是点播节目, 用IMIX (A) 设置帧长结构比例关系;直播节目用IMIX (B) 设置帧长结构比例关系;数据业务用IMIX (C) 设置帧长结构比例关系。
使用N (64bytes) 表示帧长为64bytes的帧数量、N (128bytes) 表示帧长为128bytes的帧数量, 依次类推。
经过实际实验测量得出, 点播节目的帧长结构为:IMIX (A) =N (64bytes) :N (128bytes) :N (256bytes) :N (512bytes) :N (1024bytes) :N (1518bytes) =1:3:4:4:3:5;并且是UDP打包的形式。
直播节目帧长为1362bytes, 直播节目的帧长比例结构为:IMIX (B) =1;并且是UDP打包的形式。
数据业务的帧长结构为:IMIX (C) =N (64bytes) :N (594bytes) :N (1518bytes) =7:4:1;可以是TCP或UDP打包的形式。
3.测试说明:此次测试用的是混合帧长数据结构, 根据3种不同的混合流量模型来设置测试仪器的发送数据流, 使得帧长结构比例能够依照相应的混合流量模型的比例配置, 每个用户收发的数据流全是混合的数据流, 这个测试场景作为场景1的补充, 从而可以比较单帧长测试与混合帧长测试。
2.3测试场景3
1.本次场景设置除了数据流的配置方式与场景1不同外, 其他设置相同。
2.数据流配置:根据帧长流量模型来进行流量数据配置, 通过用户的行为来配置收发的数据流。
测试场景2中利用3种混合流量模型来分别配置收发的数据流结构, 进而对每个混合帧长结构流量进行测试。本场景可以通过用户的行为来设定一个总的流量模型, 即由3个混合流量根据用户端的行为, 经过比例换算出总的流量模型IMIX。测试仪器经过配置, 组成IMIX的流量模型, 然后发送到EoC系统。
3.测试说明:此次测试用的是混合帧长结构IMIX, 场景3的流量模型是场景2中3种混合帧长流量模型的比例组合, 更能接近真实网络的帧长比例, 但N个用户端收到的帧长结构比例一样, 只是把总的流量进行平均分配。IMIX是由用户端的行为决定, 在配置测试仪器的接收端中, 并没有具体的划分接收端用户的行为特征, 也就是说每个用户收发的还是同样的流量结构。现实中不同用户不太可能都在观看同样的节目, 虽然此次场景设置有所改善, 但还是和真实的网络情况有差异。
2.4测试场景4
1.本次场景设置除了数据流的配置方式与场景1不同外, 其他设置相同。
2.数据流配置:根据帧长流量模型来进行流量数据配置, 通过用户的行为来配置收发的数据流。
1) 本场景要体现用户端的行为, 即每个用户端都会有自己的用户行为特征, 要根据用户端的行为进行流量混合。
2) 用户端有N个用户, 其中有N1个用户在观看直播节目, 有N2个用户在观看点播节目, 有N3个用户在享用数据业务。所以N1+N2+N3=N。
3) 点播节目帧长结构比例依IMIX (A) 配置, 直播节目帧长结构比例依IMIX (B) 配置, 数据业务帧长结构依IMIX (C) 配置。
4) 用测试仪器的端口虚拟用户端, 与每个EoC的终端连接, 其中任何用户观看的节目改变, 总体的流量模型IMIX帧长比例也将发生变化, 可以设定用户端的行为, 设定N、N1、N2、N3的数值, 进行测试。
3.测试说明:根据测试场景4配置测试仪器, 用户在观看不同的节目, 即N个EoC终端与一个EoC局端之间的数据流不同, 测试时要给每个EoC终端对应的TestC enter的port发送或接收不同的流量。也可以设置每个用户观看的节目类型和节目数量一样, 这时场景4就和场景3的情景是一样的, 就是说每个用户看的节目是一样的, 流量结构自然也是一样的。当用户端都在观看一种类型节目时, 比如都在观看点播节目, 或都在观看直播节目, 或都在享用数据业务, 场景4将有3种混合帧长类型, 和场景2的场景设置是一样的。场景2和场景3是场景4的特殊情况。
场景3与场景4都用到IMIX (A) , IMIX (B) 和IMIX (C) , 3种混合帧长结构对EoC系统整体测试而言, 这两个测试场景对EoC局端设备的测试影响结果不大, 因为所有到终端的流量都要流经EoC局端设备, 局端设备的流量就是总体流量的混合帧长IMIX模型, 所以帧长结构成分一样, 只是比例有所不同;两种场景对终端设备的影响结果较大, 场景3中, 每个终端设备是对总体流量的平分, 帧长结构是一样的, 处理速度和压力也相似, 而场景4中每个终端设备可能会有不同的帧长比例结构, 可能是单独的IMIX (A) , IMIX (B) 或IMIX (C) 帧长结构, 也可是它们两者或三者的混合, 故而, 每个终端处理的帧长结构不一样, 处理速度和承受最大的压力能力也不一样。EoC系统性能主要由EoC局端和EoC终端决定, 所以不同的场景搭建, 会有不同的性能测试评估结果, 而符合实际网络环境的测试具有更大的参考评估价值。
上面通过比较4种不同的场景搭建情况, 比较分析了不同的测试场景对EoC系统的评估差异。4种测试场景可以针对数据链路层的性能进行测试, 可以测量EoC系统的吞吐量, 系统时延, 系统的丢包率, 也可以利用混合模型对单个设备进行性能测试。
3测试分析
依照图2测试拓扑图连接设备与测试仪器, 对EoC系统进行性能测试。
3.1吞吐量、时延与丢包率测试
吞吐量、时延与丢包率时, 我们可以利用上面场景的流量配置测试。
场景1就是典型帧长进行测试。
场景2是用IMIX (A) , IMIX (B) 和IMIX (C) 单独进行测试。
场景3用IMIX (A) , IMIX (B) 和IMIX (C) 混合帧长进行测试。可以依据每个用户观看节目路数的不同来配置IMIX, 为了便于观察, 这里可以设定IMIX=IMIX (A) +IMIX (B) +IMIX (C) ;当然这只是设定的比例, 可以依照实际来设定比例, 这也是采用此测试方法的优点。所以IMIX=N (64bytes) :N (128bytes) :N (256bytes) :N (512bytes) :N (594bytes) :N (1024bytes) :N (1362bytes) :N (1518bytes) =8:3:4:4:4:3:1:6;平均帧长为602.6bytes。
场景4可设置用户端观看直播、点播、数据业务的总体流量是一样的, 这时在EoC局端的混合流量为IMIX1, 但EoC终端对用每个用户行为则分别配置, EoC系统总的流量模型为IMIX2。
因为三种业务的总体流量是一样的, 则混合帧长结构比例为点播:直播:数据业务=13624342:141824342:136214182=1:10.41:3.27;所以IMIX1=IMIX (A) +IMIX (B) 10.41+IMIX (C) 3.27=N (64bytes) :N (128bytes) :N (256 bytes) :N (512 bytes) :N (594 bytes) :N (1024bytes) :N (1362 bytes) :N (1518 bytes) =23.89:3:4:4:13.08:3:10.41:8.27;平均帧长为611.03bytes。
这时, 场景3中用户收发的全是IMIX1, 而场景4中用户分别为不同的节目类型, 且节目的总体流量相同。
3.2测试结果分析
1.吞吐量结果分析
由图3可知, 帧长愈大, 吞吐量愈大。因为在相同介质传输能力下, 帧的长度越大, 设备单位时间内所要处理的帧数就越少;帧的长度越小, 单位时间内所要处理的帧数就越多。而单位时间内所要处理的帧数越多, 设备在帧接收、地址处理、帧转发以及拥塞控制上的压力就越大, 并最终影响设备的吞吐量、丢包率与延迟的特性, 这在下文的丢包率与延迟测试结果中, 也能得到证实。
图3中显示, 当帧长512bytes时, 其吞吐量增加明显, 当帧长≥512bytes时, 吞吐量缓慢增进, 趋于相等。IMIXA、IMIXB、IMIXC, IMIX四种混合帧长模型, 其吞吐量按照混合模型平均帧长的增加而递增, 与典型帧长的规律相符。同时也可以通过与混合帧长模型的比较客观的分析到, 仪器在帧长256bytes典型帧长的环境下, 较之真实的处理环境过于苛刻, 从而客观的对网络吞吐量进行评估验证。
2.吞吐量下的延迟分析
图4是在吞吐率下对延迟进行的测试结果, 包括了最大延迟、平均延迟与最小延迟三个测试因子, 这里分析平均延迟。延迟与包长度有关, 大致说来, 包长越长则延迟越大, 图中“1对10双向”、“1对10下行”、“1对1双向”中依照典型帧长的长度增加呈现递增趋势, 混合模型也是按照平均帧长的长度增加呈现递增趋势, 但网络设备对不同帧长的处理能力通常是不同的, 延迟也未必按照帧长的变化而线性的变化。对“1对1上行”分析可知, 典型帧长256bytes是增, 帧长≥256bytes是减, 混合帧长模型是递减, 这是因为Eo C的局端设备处理能力强, EoC的终端设备能力较弱, 当帧长256bytes时, 对于局端设与终端设备均达到极限且两者极限相近, 当帧长≥256bytes时, 局端设与终端设备极限值差距大, 终端设备达到极限, 局端设备并未出现极限, 故而处理系统延迟能力强, 延迟出现了递减趋势。同时也可以通过与混合帧长模型的比较客观分析到, 仪器在帧长256bytes典型帧长的环境下, 较之真实的处理环境过于苛刻, 可以客观的对网络延迟就行评估验证。
3.“1对10双向”丢包率分析
图5是丢包率的测试结果, 当测试压力未到达极限时, 丢包率应该为0%, 当达到极限后, 丢包率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包长对应不同的吞吐量, 丢包率与吞吐量是对应的关系, 当超过承载压力后, 帧长越大, 其丢包率越小。可以参照图3“1对10双向”的吞吐量来进行对比分析。
4.“1对10双向”丢包率下的延迟分析
由图6可以分析得之, 延迟与丢包率的趋势不尽相同, 当未达到吞吐量极限时, 延迟是一个递增的趋势, 当达到极限后, 并在一段的压力范围延迟是递增, 但随着压力增加延迟变得相对稳定。图中帧长256bytes典型帧长可以表现这一趋势, 帧长≥256bytes的典型帧长与混合帧长的极限值较大, 还处在上升阶段。同时可以比较典型帧长与混合帧长, 从而客观的对现实网络进行评估。
5.场景2、3和4之间的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图7是在大压力下, 通过不同场景配置, 在接收端得出流量值, IMIXC、IMIX、IMIXA、IMIXB, 与上文分析趋势一致。场景3与场景4中的EoC局端混合流量都是IMIX1, 且场景3终端用户收发的也全是IMIX1, 但场景4中EoC终端为单独的IMIXA、IMIXB或IMIXC, 且三个业务的总体流量相同。图中可见两种场景测试结果是有差异的, 进而可以证明, 只有接近真实网络环境测试的方法, 才能准确、恰当的评估网络与网络设备性能。
4结束语
在实际环境中, NGB业务都是以数据流的形式进行统一的传输, 它们的流量比例是由用户的需求行为决定的, 用户的行为决定了各种业务的需求比例、各种业务的流量比例和总体流量的大小。以往的EoC性能测试往往忽略用户的行为特征, 只是对典型的帧长数据结构进行压力测试。本文关注的是大规模的业务流量对EoC系统造成的压力的特征, 利用用户行为特征, 并基于帧长的流量模型及业务结构特征, 进行不同的测试场景设置, 通过比较分析, 得出最符合实际网络环境的测试方法, 客观的、趋于真实的对EoC网元和系统进行测试评估。
摘要: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中视音频业务和数据业务的帧长分布是EoC系统测试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环境中, 这些业务都是以数据流的形式进行统一的传输, 它们的流量比例是由用户的需求行为决定的, 用户的行为决定了各种业务的需求比例、各种业务的流量比例、总体流量的大小。根据每个用户不同的用户行为, 即看的节目类型与种类不尽相同, 来模拟真实的流量结构, 从而在趋于真实情况的场景下, 对系统进行客观、真实、科学的测试评估。
关键词:NGB,EoC,IMIX,用户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面向下一代网络 (NGB) 电缆接入技术需求白皮书[R].2009 (3) .
[2]李静林, 杨放春, 徐鹏.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建模与软件工程方法[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 (9) .
[3]林川, 施晓秋, 胡波.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9) .
康特新型EoC局端EM16 第6篇
康特新推出的Eo C局端EM16在市场上刚一亮相便受到包括北京歌华、成都兴网、辽宁电信等众多广电和电信运营商的青睐。
新型EoC局端产品EM16为有线电视宽带数据接入设备, 可以将数据信号和有线电视信号混合, 实现共缆多业务接入。该设备最大可覆盖64个用户, 可承载互动电视、数据和语音, 同时还具备很多优点。
功能特点
●EM16为最小的EoC局端设备之一, 尺寸仅为283 mm164 mm47 mm, 防雨、防雷功能优秀
●EM16采用抽屉式模块化设计, 方便安装和维护
●低功耗设计, 采用优质开关电源, 具备完善的抗浪涌保护功能
●满足国标MIB库要求, 可以实现对EM16进行远程管理
当您使用的EoC系统不方便安装或遇到多技术方案统一网管问题时, 请致电成都康特技术负责人黎先生 (手机:13608030868) 。
地址:成都市武侯科技园武科东三路9号
邮编:610045
电话:028-85362299, 85361199
E-mail:ktcatv@ktcatv.com
广电双向EPON+EOC改造方案 第7篇
本文通过对现有HFC网络的分析,结合当前无源光网络和以太网技术,从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能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方面与其他改造方案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了适合广电双向网络的EPON+EOC方案。
1 HFC网络技术
广电现有的HFC网络是光纤和同轴电缆相结合的网络。HFC通常由光纤干线、同轴电缆支线和用户配线网络三部分组成。HFC网络的传输原理是把节目源先变成光信号在主干线上通过光纤传输,分配部分采用同轴电缆,利用光纤远距离传输损耗低的特点传输,到园区客户端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分配器分配后通过同轴电缆到用户。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有线网络是广播单向式网络,从用户端到传输机房没有上行通道,电视终端用户无法实现双向点播的要求。因此更适合广电网络的双向EPON+EOC理念应运而生。
2 EPON+EOC概念
2.1 EOC技术
EOC技术以互联网和无源光网络为基础,采用频分复用技术将数据信号IP DATA与射频信号TVRF在同一电缆中传输。一般来说数据信号在65 MHz或45MHz以下频段传输,而射频信号在87 MHz以上频段传输。由于2个信号所处的频段不同,共缆互不影响。而EOC技术包括有源和无源2部分。虽然有源EOC传输能力稳定性好,但成本高,不适合广电改造。
2.2 EOC技术原理
无源部分通过合路器把数据信号和射频信号统一在一个基带上传输,用户接收端再通过分离器分离出终端设备可以识别的数字和射频信号。
2.3 EPON+无源EOC技术
EPON将以太技术与无源光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一个点到多点拓扑结构的千兆以太网光纤接入网络。光信号通过分光器把光纤线路终端OLT一根光纤下行的信号分成多路给每个光网络单元ONU,每个ONU上行的信号通过光耦合器合成在一根光纤里传送回OLT。
无源EOC技术是充分利用有效带宽,把以太网信号和有线电视信号在同一根同轴电缆中传输,利用各自所使用的频率不同的特点,采用频分复用的技术。在小区单元内的用户同轴电缆端将数据和射频的混合信号传送至客户端,然后在客户端分离出有线电视所使用的射频信号到机顶盒;与此同时分离出以太网所使用的数据信号至计算机,还可以将混合信号直接连接至双模机顶盒,用户可以通过它实现互动点播、频道时移、在线缴费、信息查询等交互电视业务,同时提供接口用于宽带上网业务。EPON+无源EOC有如下技术特点:以标准的以太网协议为基础,支持每个客户独享10 M带宽速率,稳定性好。同时大大降低了建网的成本;标准化程度高,易于实际实施安装。
2.4 EPON+EOC方案优点
有线电视网络是以光纤干线为基础的光缆和同轴电缆的混合网络。EPON+EOC改造方案涉及到HFC网络中的光纤传输部分的改造和用户端接入技术的改造二个主要部分。接入网光传输改造方面,EPON网络结构简单、设备成本低,并且与HFC网络拓扑结构类似,可以很容易地采用CATV overlay (单纤或双纤方案)实现HFC网络的双向改造。EOC技术用于解决接入技术改造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结语
EPON+EOC改造方案优点是改造成本低廉,稳定性好,适合现阶段传统广电的HFC网络结构。不仅支持双向的视频点播技术也兼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用”电视的精神文化需求。虽然广电不断追求的目标是光纤到户,但针对已经落后的传统广电网络来说,合适并稳步向前迈进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用PON+EOC技术来解决现阶段广电面临的问题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正确方式。
参考文献
[1]谢海彤,卫军,史云峰,等.采用EPON+EOC构建有线双向宽带网[J].有线电视技术,2008,(4).
[2]赵培忠.HFC网络最后100m的双向宽带接入方案——EOC技术[J].中国有线电视,2007,(6).
[3]赵亮,张晓辉.两种无源EOC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有线电视,2008,(8).
EOC设备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