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福利院活动新闻稿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儿童福利院活动新闻稿(精选14篇)

儿童福利院活动新闻稿 第1篇

稚嫩花儿共同呵护

——记红日青协慰问儿童福利院活动汇聚爱心,传递真情。2012年9月22日,红日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了慰问泰安市儿童福利院的活动,为福利院儿童送去关怀和温暖。

泰安市社会福利院是泰安市唯一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916年建院,其前身为阿尼色弗泰山孤贫院,直至今日已历经九十年的风雨沧桑。占地面积达80余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在职职工59人,离退休人员42人,收养各类人员300余人。

活动开始,在征得福利院老师同意后,协会成员开始在一楼的室内操场与孩子们聊天并做活动。打羽毛球、聊天嬉戏、照看活动室里的小孩子玩游戏„„随后,协会成员参观了福利院的各个楼层。占福利院比例最多的是5岁以下的儿童,他们原来大多数是因为残疾或疾病被遗弃而被社会各界送到福利院的弃婴。活动中,许多孩子都亲切地打招呼“姐姐好”、“哥哥好”,大家也情不自禁的抱起这些可爱的小孩子,给他们发放雪米饼、果冻等这些小零食。此外,协会成员还观看了福利院的小同学进行的乒乓球比赛以及室外的篮球比赛。

协会此次活动收到了福利院老师的热切感谢和赞扬。协会并与福利院达成经常进行帮扶活动的意愿。在看过孩子们在福利院的生活、学习、医疗环境后,志愿者全体成员都感到非常欣慰。这次活动让志愿者们认识到身边还有一些需要我们关注和伸出友谊之手的弱势群体,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除了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更有责任去关注

和帮助弱势群体。

儿童福利院活动新闻稿 第2篇

感恩节儿童文艺演出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会感恩,让他们在感恩节的时候,甚至在以后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记得感恩家人、老师和朋友,沈阳擎天幼儿园与加盟园智慧鑫星幼儿园携手威露士一起在沈阳新世界百货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感恩母爱‘手’护健康”的文艺演出。

大家都知道,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节,而在中国,感恩更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必不可少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为了让孩子们知道感恩,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擎天幼儿园将每年11月的第四周设为感恩周,将传统文化和西方节日相结合,借鉴西方节日文化并把它融入到生活中,把自己的感恩之心热情勇敢的表达出来。让孩子们理解感恩的内涵,明白感恩的真谛,延续感恩的精神!

本次文艺演出便是擎天感恩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擎天幼儿园邀请孩子的家人们前来观看,在演出中,孩子们先是表演了精彩节目;接着在现场用一次性洗手液为爸爸妈妈们洗了一次手,感恩父母为我们每日操劳;之后亲手为家人系上代表达感恩和爱的蓝丝带;妈妈也为孩子系上蓝丝带,祈愿孩子永远健康、快乐;最后孩子们高声的对妈妈表白:“妈妈我爱您“;真诚的稚子之音让很多妈妈流下感动的泪水,孩子和家人们拥抱在一起,现场温情一片。在这浓浓的亲情的感染下,再冷的寒冬,也觉得温暖!

在演出结束后,家长们纷纷表示,感谢擎天幼儿园的这次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的心更加亲密,让孩子学会感恩;更感谢擎天一直以来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儿童福利院活动新闻稿 第3篇

在儿童电视新闻中, 既然都是儿童节目那么就应该尽量地让儿童自己上节目, 因为在节目中很多构思是成人化的, 节目编排也是成人化的, 这样很难让儿童感觉到属于自己这个年龄的需要感。所以, 重视儿童的个体培养与独立, 让儿童在自己的观念意识里形成自己的见解与意见, 这样会更有利于儿童在现实中的成长。

1. 浅析儿童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儿童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 况且儿童在接受知识的途径上面也是相对单一的, 因为是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所以就要根据儿童的特性去研究, 而现在的儿童电视新闻并没有完善这一点。要在报道儿童新闻的形式上注重深度报道, 比如在动态性的报道上注意对新闻的分析, 以及新闻所呈现的意义。

人们之所以把电视播报分为儿童电视新闻及成人新闻, 这在本质上区分了儿童在思想以及需求方面与成人的不同, 就是因为这样才制作出了儿童电视节目, 现在讲究的都是人人平等, 所以儿童就更应该重视, 毕竟是中国新一代的知识结构人群。那么重视儿童电视新闻就是要把儿童节目与成人化的节目分开, 而且儿童节目也要有自己的儿童主持人、儿童制作人, 这样才会满足儿童的需要。

因为成人主持人或者是制作人只是通过自己的想法去推测或者猜测儿童会喜欢什么样的节目, 但是这根本上也只是成人的想法, 因为时代的差别以及孩子个性的差异, 所以, 这只能收到短暂的效果, 但是如果想长期坚持把节目做下去, 笔者认为当前很多电视节目孩子是不会接受的。因此, 制作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时一方面对儿童媒介的参与权加以进一步地改善, 这样的发展空间会更大。因为在儿童媒介参与权的实现与满足中不仅可以改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成人化以及老套的发展模式, 还可以落实儿童参与权。

2. 儿童媒介参与权的实现与满足意义

现在, 媒体作为传播媒介, 很多人都喜爱通过这种方式获取, 而且国家推行的彩电下乡活动, 边远山村的孩子也能看到电视节目。因为现在的儿童电视新闻已经不是单纯地播放儿童眼中期待的电视了, 反而会把社会中不好的一面也报道出来, 或者还会有明星的娱乐性节目在里面。何况现在的儿童又是属于早熟的一代, 这会让其对社会的认知得到提高。

儿童媒介应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有韵味的娱乐以及信息资源。这样的资源有助于儿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只要儿童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个性化的发展, 就会在自身的发展中乐观向上, 而且愿意与周围的朋友友好相处。因为儿童媒介在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中起着与父母同样的作用, 所以在儿童媒介参与权中要注意相应的问题。

2.1 通过儿童电视新闻节目获取知悉权

既然新闻媒介作为现代传播媒介之一, 而儿童作为儿童电视节目的主导力, 因此有权知道节目具体是要做什么。以往在掀起做儿童节目的狂潮中, 不少媒体播出的儿童节目, 如《南京少儿新闻联播》《东视少儿新闻》都是由儿童主播的, 也是由儿童参与制作的, 儿童也知晓在节目到底需要自己做什么, 这样儿童可以很欣然地接受任务的安排。但是当播出热潮以后就开始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成人在主导这个电视新闻节目, 成人在策划, 而儿童就只有在成人的要求下做相应的事情, 对节目完全不知情。这样儿童就渐渐对节目失去了热情, 而观看儿童电视新闻的儿童也同样持有相同的观点。而且儿童的知悉权如果在儿童电视新闻播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 那么儿童媒介的参与度也就越高, 相应地效果也就越客观。

2.2 通过儿童电视新闻节目获取话语权

儿童电视新闻是一种为儿童提供知识与娱乐的节目, 虽然现在每一个儿童新闻节目都宣称以儿童的视角、考虑了儿童的需要, 而且个别的新闻节目在幕后制作中还请了专门了解儿童的专家, 或者还请了儿童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感觉儿童像是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但是实际却是儿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在节目中发表自己的想法, 表达的话语都是成人提前制作出来的。而且也不能排除儿童在成人的控制下进行复读机式的采访, 或者只是为了迎合成人所谓的喜欢而说些很官方的话。所以儿童电视新闻在儿童媒介参与中就应该让儿童有相应的自己发表话语的话语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要约束但是更需要开放。

2.3 通过参与节目的制作获取决定权

儿童电视新闻因为让儿童参与所获得的效果是成人无法超越的, 也就是说, 就算是成人以为自己制作的新闻节目会很受儿童的喜爱。但是, 因为节目制作只是成人单方面的想法决定的, 这就是说在儿童电视新闻中儿童媒介参与度是相对有限的, 儿童媒介作为儿童电视节目的主体, 却要在成人的指导下参与, 而且所有的决定权都在成人手里。如果成人没有赋予儿童这样的权利, 儿童媒介参与权在新闻制作中就被限制了。比如说每一条电视新闻播出都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来筛选, 可是由于决定权在成人手中, 这就意味着在成人选择新闻的价值或者新闻的意义时会出现主观色彩以及信息的遗漏, 而这些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个儿童在选择公共事物信息的关键。另一方面就是在儿童播报新闻稿件的时候, 很可能这个稿件并不是儿童真正想播报的内容, 或者这个稿件中还掺杂着虚假的信息, 但是这些儿童都没有决定权去选择播报还是不播报, 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成人的控制下进行的。

3. 全民媒介下儿童参与权如何得以实现

在当今全民记者的媒介环境下, 在网络这个第三媒介以及多媒体整合的第四媒介体系里, 儿童的参与权在儿童电视新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媒介的扩大, 传播面积就会相对较广阔, 以前儿童只是在电视节目里出现, 而如今网络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所以就应该让儿童参与到网络媒介中, 去进行播报题材的摘选以及节目的录制, 这样才能让儿童的参与权在网络媒介以及媒体整合中得以实现。而且, 因为传播方式的不同, 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而对儿童电视新闻来说通过与网络媒体的链接, 让两者在节目中实现整合, 这将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并且减少相应的错误与矛盾出现。

结语

大众可以从儿童电视新闻的出现与发展中看到现在的社会对于儿童这一独特群体的重视与认可, 而且, 儿童也拥有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虽然我国社会对儿童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但是, 大众可以通过儿童电视新闻这一发展方向看出, 我国现在还处在儿童新闻媒介参与权的初步发展阶段, 儿童在节目中并没有充分的参与权。这一方面是因为成人的限制, 或者说是成人对儿童的不放心,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之下, 因为父母都较为在意儿童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 儿童的媒介参与权也在这样一个大的无形的影响力下被隐去。

参考文献

[1]李琦.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庄曦.社会融合视角下流动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 2010

儿童电视新闻专题的现状分析 第4篇

六一儿童节活动新闻稿 第5篇

6月1日下午,由高明区妇联主办,高明区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承办的以“缤纷六一,快乐一夏”为主题的庆六一儿童节活动,在七星岗公园内广场举办。

活动中共设有三个摊位,每个摊位有专业社工负责,以促进社工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二人三足摊位中,通过把两个人的脚绑起来一起跑过终点,在游戏中培养小朋友的团队精神的意识;在蒙眼敲盘摊位中,通过参与者蒙眼用纸棒敲打桌面上的盘子,培养小朋友的协调能力等,小朋友不仅在阳光下和游戏互动中过上了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并且在游戏中学会了信任与合作。活动现场太阳虽然很猛烈,但是活动气氛丝毫不减,吸引了差不多100名小朋友与家长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结束后,现场参与的市民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小朋友们都希望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可以继续开展此类活动。

据悉,高明区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是由区妇联引进的高明第一家非营利性的社工机构,机构服务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家庭、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学校、社区司法矫治、企业社工和医疗社工等。鹏星社工致力于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六一儿童节活动新闻稿 第6篇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让同学们重温儿时,追忆童年,河南城建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于5月31日晚七点在我校山顶操场举办了庆六一儿童节活动。

伴随着欢快的儿歌,本次活动拉开了帷幕。一首《童年》打开了我们脑海深处关于童年的记忆,曾经的我们无忧无虑享受童年的欢乐,而现在的我们少了那份灵动与朝气,我们儿时的梦想也在岁月的流逝中不知忘到了何处。随着一首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越来越多的人驻足观看,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在父母的陪伴下他们愉快的与主持人互动着,稚嫩的声音却引来了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与掌声。

六一儿童节活动新闻稿 第7篇

汇集正能量,关爱特殊儿童5月29日,我院药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协助惠州市心星园儿童康复中心,于江北华贸天地举办了“汇集正能量,关爱特殊儿童”主题的庆六一公益活动。下午三点,志愿者们便集合出发,来到活动现场。活动开始前,志愿者们配合心星园儿童中心的工作人员,做好维持秩序、派发饮料等工作。

活动开始后,志愿者们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随时注意现场的情况,以便处理。参与此次活动的志愿者们表示,他们在此次活动中,不仅仅体验到作为一名志愿者助人的快乐,更多的是此次活动给他们带来对社会的新层面思考,特殊儿童这个群体也亦将作为他们今后关注的一个社会焦点。这次活动不仅将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展现出来,也将发挥社会的一种正能量作用,激发当代大学生以另一种角度来看待社会,更多地去关注社会里的特殊人群。

儿童福利院活动新闻稿 第8篇

然而, 不容乐观的是, 目前我国儿童报纸新闻版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儿童报纸新闻版的进一步发展。

儿童报纸新闻版面临的主要问题

信息量呈现萎缩趋势。由于大部分儿童报纸是周报, 又是4开4版的报纸居多, 容量少, 加上版面的题图比较多, 如果新闻信息意识不强, 报纸的信息量自然就少。事实上, 已有一些儿童报纸意识到这种危机, 纷纷扩版增刊, 增加信息量。

失衡问题不容忽视。其一, 国内新闻占据绝对数量, 国际新闻明显处于劣势。

儿童新闻的表现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儿童, 应有其广阔的天地。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目前大部分儿童报纸新闻版的国际新闻都普遍偏少。当然根据接近性原则, 儿童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最感兴趣, 但是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 让儿童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是儿童报纸新闻的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提供国内新闻、儿童身边的新闻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其二, 儿童负面形象渐增。近两年, 儿童报纸新闻版报道的儿童负面形象的出现频率逐渐增大。在出场儿童的负面形象中, 包括“生活困难者” (为学费发愁的孩子、艾滋孤儿) 、“病弱儿童” (盲儿、死亡儿) 、“受害儿童” (被亲生父亲毒打的女童) 、“行为失范者” (欺负同学者、破坏公物者等) 。不幸受害和“问题儿童”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儿童看到报道他们的新闻中充斥着大量的意外事故、身心伤害、反社会行为等坏消息, 会作何感想?因此, 报纸在采写“儿童新闻”时必须纠正偏颇, 树立以下理念:反映儿童生活常态, 平衡报道色彩, 要多展示儿童的正面形象和积极风貌, 反映儿童生活的常态和主流。

报道角度存在成人化倾向。当前儿童新闻报道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报道角度成人化, 这一现象在多篇有关儿童新闻的论述中被提到。

儿童新闻使用成人的语言、生僻的用词、晦涩的句子, 给孩子造成阅读障碍, 就难以形成磁力效应, 使儿童读者对报纸产生疏离感。

图片过大过滥, 挤压新闻空间。图片是现代报纸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图片的使用对于儿童报纸来说则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 综观国内目前的儿童类报纸, 不少编辑简单地认为, 只要版面的色彩丰富, 孩子就爱看, 其实不然。照片使用的尺寸过大, 过于追求刺激感, 则会使版面色彩过重, 失去重点。如果在图片的使用上不注重规格, 则易导致严重挤压新闻空间。

在传媒大环境的压迫下生存面临困境。我国几乎所有的儿童报纸新闻版都面临着传媒大环境发起的严峻挑战。这挑战不仅来自于儿童报刊业界, 同时也来自于国内商品经济冲击下的各类媒体, 包括杂志、书籍、卡通、电影、电视、广播、盒式录音带、录像带、激光唱片、卡拉OK、软盘、指读光盘、电子游戏、计算机及互联网络等。重重压力和挑战下儿童报纸新闻版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趋势。

儿童报纸新闻版的应对措施

笔者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应对措施简而言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增大新闻信息量。当务之急, 儿童报纸新闻版应拓宽儿童新闻信息空间, 增加信息量。

儿童新闻报道不应局限在校园内, 应拓展到社会和世界。当然, 我们应有选择地报道社会中的新闻, 要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正确引导。“空间”的另一层意思是新闻信息的增加, 不应只是单纯量的增加, 还应包括信息的新鲜度, 引导儿童读者接收最新的信息和知识。

增加信息的有效性, 要求儿童报纸加强对信息的归纳、加工和整理。应利用周报出版周期长, 发稿时间相对充裕的优势, 变点面式的信息传递, 为全景立体式的透视, 使儿童读者对一个问题、一件事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提供适合其口味的“套餐”。例如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等。

充分认识儿童认知结构中的欠缺, 重视儿童视角。儿童新闻报道要注重儿童视角是由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特点决定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接的、感性的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思维具有表述单一, 想象丰富并具“泛灵论”、通感化等特征。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这种现象叫做儿童意识中的自我中心状态, 而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儿童的“泛灵论”的特点。即鸟能言、兽能语, 对孩子来说是自然又真实的。从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些经历、处境、感受和情感, 才能让世界了解儿童的真正情况, 才是真实、公平的报道。

儿童新闻报道如何体现儿童视角?首先, 在采访角度和策划上要注重儿童视角。其次, 要尽量做到思维方式上的儿童化。再次, 要鼓励儿童参与新闻报道。

开展品牌延伸, 使版面品牌化。根据美国营销协会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的定义, 所谓品牌是指用于识别产品和服务并以此来和竞争者相区别开来的名称、符号、标志、设计或它们的组合。

儿童报纸新闻版在创品牌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商业品牌战略, 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其一, 力塑版面形象代言人。面对日趋激烈的儿童报刊市场竞争, 不少儿童报刊更加注重品牌形象建设, 其举措之一便是力塑自己的“品牌形象代言人”。实际效果证明, 在许多儿童报刊纷纷确立了具有亲和力、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代言人”之后, 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儿童报刊的“品牌”威力, 有些形象不仅有机地延伸了报刊的阅读效果, 还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偶像。

其二, 实行品牌延伸策略。品牌延伸是一种战略措施, 指借助原有的已建立的品牌地位, 将原有品牌转移使用于新进入市场的其他产品或服务 (包括同类的和异类的) , 以及运用于新的细分市场之中, 从而达到以更少的营销成本占领更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对于儿童报纸新闻版而言, 品牌延伸意味着品牌不仅要在新闻版版面上长袖善舞, 而且要走出版面, 开发形象副产品, 如图书、动漫、游戏、网络、玩具等。形成一条龙品牌系列, 从而和新闻版形成良好的互助效应, 这种互助合作有利于营造儿童新闻发展的更大空间。

充分利用传媒集团的资源优势, 营造自身的生态环境。2000年3月20日,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少年报社强强联合, 组建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新组建的中少总社辖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报社、中国少年儿童音像出版社3个社, 办有5张报纸、10种期刊、每年出版1500多种图书和音像制品, 并开办有“中少网站”,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跨媒体经营的少儿传媒集团。

中少集团懂得利用集团的内在功能:集团实力的增强, 有利于开拓新的发展领域;资源的共享性, 使得集团产业延伸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品牌群的存在, 使得跨媒体发展的现实性触摸可及。

积极推广和开展NIE运动。NIE英文全称为newspaper in education, 意思是在教育中利用报纸。

NIE运动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报纸送进校园, 它的目的在于:首先, 要以自己不同于电视网络的传播方式影响下一代, 为自己培养未来的读者;其次, 培养青少年阅读报纸的习惯, 使他们学会通过报纸这种媒体了解更多的知识。另外,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促使教师关心和阅读报纸, 将报纸内容渗透到教学中, 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报纸的态度。

《中国少年报》一版如何做好NIE运动呢?第一, 降低学生获得报纸的经济门槛, 以半价或更低的价格将报纸送进校园。《中国少年报》在开发我国西部市场时已经运用到了这一点。当然这样做短期利益绝对受损, 但却是包赚不赔的长期投资。第二, 让学生参与报纸的各种编辑流程活动, 培养他们对报纸的感情。第三, 对参与NIE运动的学校教师定期组织培训, 提高他们的报刊媒介素养, 从而成为孩子们和报纸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谢蔚君:《少儿报纸的现状与出路》, 《中国记者》, 2003 (8) 。

[2].翁嫣:《“儿童新闻”亟待理念纠偏》, 《新闻与写作》, 2005 (6) 。

[3].李晓冬:《面对三亿少年儿童应该做什么》, 《新闻记者》, 1997 (9) 。

[4].王晓燕:《创造品牌保护品牌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保证》,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5 (9) 。

儿童不宜接触太多悲剧新闻报道 第9篇

观看太多悲剧新闻报道的儿童产生更多的创伤相关症状

我们所有人都曾花时间听过新闻报道悲剧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以及其他伴随人命丧失的事件。我们听到并感动于那些幸存者的英雄故事。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我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却感同身受。

成人如此,儿童亦如此。当电视调到新闻频道,当孩子们听到大人谈论,虽然并不总是了解大人们说的是什么,但有时这种困惑可能会成为孩子焦虑和不安的源头。

大龄儿童和青少年会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网站获得更多信息。而家长通常不知道他们孩子接触电视的程度。所以,家长或照料者的问题是:“太多是多少?”

1995年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和911恐怖袭击后,研究者发现花费大量时间观看新闻报道的儿童产生了更多的创伤相关症状。我们不知道是否观看更多的新闻报道导致儿童更加焦虑,还是更焦虑的儿童会更多地观看新闻报道。我们知道的是,调离新闻台,休息一下是很重要的。但从新闻台调开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对发生的事情不那么难过,而是表示我们正采取措施限制接触,增加我们和孩子在面对困难情形时的心理弹性。

帮助儿童应对悲剧新闻事件的恰当策略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你处理孩子不得不接触悲剧新闻事件的情况以及防止孩子过度接触。

一是深入交谈。父母应该与孩子就他们的所见所闻进行一个年龄合适的交谈。解释谣言、纠正误解。

二是关注孩子。卷入新闻报道是很容易的,甚至你都没有意识到孩子在场。而让很小的孩子观看新闻报道是没有必要的。他们不理解看到的东西,会误解这些不断重复的东西会再次发生。

三是另寻它法。孩子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图画或写好的信件交给受灾家庭、急救员、医院或老师。这是采取积极行动和表达关爱的一种方法。

四是计划浏览。每天计划时间浏览网站,限制时间30-60分钟,然后就开始做别的事情,例如散步、洗涮或者读书。如果你要继续看电视或浏览网站,切换到其他喜欢的节目或网站。

五是召唤朋友。让朋友帮你离开新闻报道。出去吃饭、看电影或仅仅一起共度时光。同孩子一起找时间做游戏、读书或享受在一起的时间。在悲伤或失去的时刻也是可以微笑的。

你或者孩子或许会发现自己难以应对悲伤的新闻事件。如果新闻报道正在干扰你的人际关系、工作表现、睡眠或者饮食习惯,也许你该找心理医生聊聊,确立积极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的孩子出现焦虑的征兆,例如做噩梦或父母一离开就焦虑,心理医生可以提供方法来克服这些症状,也能够提供解决方案来建立他们未来的心理弹性。

资料来源:http://www.apa.org/helpcenter/news-coverage.aspx

儿童福利院新闻稿 第10篇

同在蓝天下,爱在福利院。为了响应学校感恩励志的号召,2013年11月24日上午九点三十分,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阳光红十字协会20余名成员在红协活动部部长带领下走进张家港儿童福利院,给他们送上了生动的节目表演以及孩子们爱吃的零食。

上午九点三十分,20余名志愿者准时到达目的地——张家港儿童福利院。在福利院孩子们的盼望中,节目表演随即开始。首先由活动部女生带来的一曲动听的“马兰谣”,歌声将孩子们带入温馨的世界,虽然他们身体缺陷,但他们的内心可爱单纯。紧接着由活动部男生合唱“朋友”,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在场的所有人用手掌打起节拍,现场顿时变成爱的海洋,这份爱超越年龄,身体的界限,让志愿者真正融入了这群可爱而又特殊的群体。最后一个节目是由策划部,宣传部等部门带来的歌曲串烧,当两只黄鹂鸟,小星星,哪吒传奇这些歌声响起,孩子们也似乎没有了拘束,跟随志愿者们一起唱了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福利院一方特别加了一个节目,由孩子们为志愿者表演舞蹈“小宝贝”,所有的志愿者退到后面定情的看着眼前这些“小天使”的表演,有的眼泪夺眶而出。

表演之后志愿者们向孩子们发放了带去的礼物,并在儿童福利院负责人的带领下了解了儿童福利院的基本情况。之后双方达成共识,明年将由该协会定期到儿童福利院做志愿服务。

大手牵小手走进儿童福利院新闻稿 第11篇

日语协会讯(记者部:李多学报道)2010年6月12日我协会与(环保协会,新都市动漫社,爱心协会,登山协会,飞扬创业协会)举办社团总动员暨关爱他人,孤儿院之行—“大手牵小手走进儿童福利院”活动,我们还特邀了赵佳萌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首先我们征得这里的负责人同意后,进行了送礼物活动,随后志愿者们各显神通有的教小朋友们写字,画画,打球,踢毽字,跳绳等等。我们还和小朋友们玩起了儿时的“老鹰抓小鸡”游戏。最后我们在笑朋友甜美的歌声中告别了福利院的小朋友们。

图一:志愿者们在排队等候小朋友的到来

图二:志愿者们正在分配给小朋友的礼物

图三:志愿者们在教小朋友跳绳

图四:志愿者们教小朋友画画 2

图五:志愿者们教小朋友写字

留守儿童新闻稿 第12篇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表达大学生渴望回馈社会的心情以及对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期望,7月5日上午,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一行十五人来到大埠乡大埠街中心校,在大埠街开始“爱心服务社会,携手展望明天”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志愿者根据事先从大埠乡中心校校长处了解到的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志愿者决定相关的走访名单。面对着那一张张瘦小却充满活力的笑脸,那一双双渴求却透露坚定的眼神,志愿者们方才了解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多么的艰辛与不易。

在活动中,志愿者团队先走访了廖家伟和耿美雪两个小朋友的家庭,家中贫寒的环境和简陋的设施让同学们对两位小朋友分外心疼。在活动中,志愿者们向小朋友赠予了衣服,文具等物品,希望小朋友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健康成长。家中的老人也表达了对志愿者们关心的感谢。

活动后,志愿者们依然依依不舍,对小朋友生活的关切之情流露在一言一语中。志愿者们表示,对小朋友们的关注不会是一时兴起,而将是一个长期有规律的活动,真正的从生活学习上帮助到留守儿童,让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供稿人:方颂

儿童福利院活动新闻稿 第13篇

灾难事件大致可分为社会灾难、经济灾难、生态灾难和自然灾难。灾难新闻是社会新闻中事件性新闻的一种,是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等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儿童灾难新闻则是以灾难事件中的儿童为主要报道对象的新闻报道,反映儿童遭受灾难的情景,传播儿童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方式。在各种灾难事件中,社会灾难和自然灾难对儿童的伤害最多最大,因此儿童灾难新闻大多表现为这两类。

(一)社会灾难新闻中的儿童

2015年3月底,互联网上传播了一幅新闻图片:《让人心疼的照片:叙利亚小女孩把镜头认成枪举手投降》,一名胖乎乎的小女孩双手高高地举过头顶,紧咬嘴唇,满脸惊恐,脚下是荒芜的土地,身后是破败的房屋。这名女孩是一名叙利亚的小难民,名叫Hudea,当她看到摄影记者举过来的长镜头时,误以为那是一把枪,本能地举起了双手。这张照片被上传至社交网站后,引起网友强烈共鸣和疯狂转发,短短两天就被“顶”了50000多次,评论达10万多条。3月30日,新浪微博用户“相机入魔”在微博上分享了这张照片,迅速引发中国网友转发和评论,两天内该微博转发量已过10万,微信朋友圈也被照片刷屏,国内多家媒体都播发了这条新闻。

同样产生巨大轰动的还有被燃烧弹烧掉衣服在公路上“裸奔”的越南小女孩潘氏金淑、南非记者凯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苏丹》。这些儿童灾难新闻图片真实地记录了灾难降临的那一刻给当事儿童带来的巨大伤害,虽时光渐远,但每每看到依然触目惊心、撼人心魄。

(二)自然灾难新闻中的儿童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第二天,当3岁的小郎铮被救援人员从废墟下救出时,他躺在担架上向救援人员敬了个礼。《成都晚报》摄影记者杨卫华拍下了“敬礼”的瞬间,画面上年仅3岁的小郎铮躺在一块小木板做的担架上由解放军抬出,此时他举着右手正向8位抬着他的解放军敬礼。照片刊登后,随即引发了网络热议,郎铮也被称为“敬礼娃娃”。

四川绵阳摄影师李贫在汶川地震期间拍了照片《红皮鞋》,一名遇难的幼儿园小朋友被埋在废墟里,只露出一只脚,脚上穿着一只鲜亮的红皮鞋。这张照片被刊登在《中国妇女》杂志上,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很多群众和海外华侨都纷纷捐款支持灾区建设。

二、美与灾难美学

美学大体分为三类:美、悲、喜。三者相较,美学之悲是极具反差的强烈对比,是一种心理重塑的过程,它通过把不能把握的对象变为观赏对象,从而使之成为可以把握的对象。人类至今还不能阻止灾难的猛袭,任何灾难,特别是巨大灾难的来临,人类的心灵都需要一种具有思想高度和美学深度的灾难美学来予以安抚,并在这安抚中思考人生、地球、宇宙的命运。

灾难性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播信息,更在于由灾难信息的传播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如发出预警,呼吁救灾赈灾;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引起公共话题,重建社会秩序,安抚灾民心理,重塑强大内心。还可以通过灾难新闻的报道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义与人道,同时向国际社会树立正面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报道灾难新闻也是一种美的传承,是对美的内核更好的把握。

三、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价值

儿童灾难新闻不仅真实形象地反映灾难的具体情况,还蕴含着悲剧之美。

(一)悲剧的崇高

从美学上来说,儿童灾难与任何美学之悲(悲剧、崇高、荒诞、恐怖)一样,一方面是巨大的痛苦,甚至是幼小个体的毁灭,另一方面这巨大的痛苦和毁灭,在根本上危及不了或者还没有危及作为整体的人类,于是面对灾难的幼体,人们以巨大的心胸对之进行欣赏,将灾难转化为一种特有的美学对象。人们通过审美的痛感与快感在欣赏中对灾难进行思考和把握,在巨大的悲痛中有一种审美的快感,它超越了巨大的悲痛,使之痛而不伤,痛定思痛,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崇高感,从而更好地去面对那些不得不面对的灾难。

儿童灾难新闻在给人以或悲伤或惊恐的情感体验之后,还能留给人无穷的沉思空间。冷静理智地思考灾难后面的深层次原因,检讨人类与自然的应有关系,这种“痛定思痛”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超越,是人们面对悲剧的道德升华。儿童灾难事件造成的悲剧不止表现巨大的苦难与不幸,也不止于控诉超越人类之上的残酷力量,更在于通过苦难、灾变、牺牲甚至毁灭,引发人们悲悯痛楚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伦理思考和理性沉淀。

对于叙利亚男童所遭遇的灾难,《财经》杂志图片总监左微微说:“希望在共情产生后可以改变现实,在绝望之处找到希望。希望这幅照片可以真正促成和平的到来,孩子们不必因战争而死去。”相关各国围绕难民问题的争论与政策调整也正是悲剧之后的崇高感带来的结果。

(二)净化道德

从美学上讲,灾难所带来的悲剧具有“净化”功能,它通过引起人们的同情、怜悯、恐惧而实现人性的升华和人类的自我确证。儿童灾难新闻是现实的悲剧,其净化作用更加明显。

人类遭遇的每一场灾难都是悲剧。亚里士多德针对戏剧艺术提出了悲剧之美,他认为悲剧的美感在于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而“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并把这些情绪宣泄出去,从而促使这些情绪的“净化”,使人归于平衡和愉悦。鲁迅先生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虽然悲剧的毁灭性所带来的审美效果是“悲”,但由“悲”所引起的心理效果却是积极的。

儿童灾难事件主要发生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巨大的、无法预料的、毁灭性的矛盾冲突及其抗争中。当其进入新闻报道的视野中时,由于和受众之间建立了心理距离、时空间隔,就与现实中的灾难不同,就可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产生各种思想和情绪上的体验,受众在这种体验中能达到道德的净化和自我的超越。儿童天真无邪,没有任何社会利益纠葛,因而儿童灾难新闻所带来的净化作用是深刻的、纯粹的。

(三)人性光辉

儿童灾难新闻中的人性之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灾难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它包括灾难事件中人类美好情感的流露与表达,以及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顽强生命力。二是受众在对灾难新闻的审美过程中被激发的人性光辉。由于多数灾难新闻与受众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受众对其是一种超功利的审视。此时,灾难新闻所传达的不幸、哀伤等信息会激发人们心中最原始最本真的怜悯之心,并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实际的爱心行动。

儿童灾难事件中,无论是当事儿童还是处理灾难事件的成年人,都不遗余力地与灾难事件抗争,人性的光辉在这里得以彰显。

(四)“艺术爆炸”

艺术宛如引信,现实是炸弹。在不需要的时候,引信与炸弹通常分别存放,只有需要引爆时,引信才会被安装到炸弹上,产生巨大的威力。用这个比喻来解读儿童灾难新闻报道的力量虽不完美,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儿童灾难只是这个世界上万千灾难的一种,在整个社会矛盾的激荡中也只是一个引信,但当这个引信点燃了社会舆论之后,就会产生几何级的震撼力量。

正如《中国青年报》记者吴晓凌所言:“站在公众角度,我们需要的其实并不是这张或那张图片本身。在一场大的变故面前,我们需要一个引爆点,释放我们的压力,抒发我们的情感。作为摄影师和图片编辑,每当有大的事件发生,我都期待着这样一张象征性的图片出现,能够总结、提炼、揭示出整个事件,展示给公众,留给历史。作为摄影师和图片编辑,一不小心还会开始感慨赞颂摄影和艺术的力量。艺术,可以温暖感动一个个体,改变一群人的命运,影响社会的进程。这次又多了一个经典案例!”

(五)悲壮大义

在与灾难的抗衡中往往会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儿童英雄,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小小的身躯在危难时刻也能迸发出强大的能量,要么机智求生、要么舍己救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生命的价值。

9岁的林浩是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小林浩同其他同学一起迅速向教学楼外转移,刚跑到教学楼走廊上,就被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压在了废墟之下。此时,废墟下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大中国》来鼓舞士气,直到救援人员赶到。随后他又经过7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走小路逃出了震中映秀镇,转移到了都江堰。在整个救援和治疗过程中,小林浩表现出异常的坚强和勇敢,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很多人,成为一名“抗震小英雄”。发生在平民英雄身上的悲剧使人在悲伤之余升腾起一种崇高、庄严的情愫,这就是悲壮之美。“悲壮”这种审美感受可以转化为鼓舞人前进的强大动力,激发人们以英雄人物为楷模,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六)呵护生命

儿童是未成年人,是正在成长的新生命,身心都是稚嫩的,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受到伤害的程度也最重。当人们看到小小的生命遭遇无情的灾难而凋谢时,心底自然而然地会升起对生命的呵护之情。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曾用小孩在井边玩耍路过的人看到都会感到担心来比喻人的同情心,这种同情正是源于对生命的呵护。

叙利亚小难民艾兰·库尔迪伏尸海滩的照片刺痛了无数人的心,他小小的身躯趴海滩上,冰冷的海水无情地掠过小小的脸颊,面对一个来到这个世界才3个年头的小生命,人们内心深处的恻隐之情被引燃了。艾兰·库尔迪之死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随后欧洲各国纷纷调整难民政策,无数组织和个人发起向难民捐款。这些措施也许不能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难民问题,但至少对减少难民伤亡与痛苦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这起灾难事件中遭遇非命的共有十几个人,媒体报道的也不仅小艾兰一个,但事实上也正是小艾兰的遭遇最受人关注。可见儿童灾难新闻所折射的呵护生命之美和恻隐同情之美是深刻的,也是十分“悲壮”的。

四、全媒体传播对儿童灾难新闻审美的影响

如今对儿童灾难新闻的报道,一般既有图片和视频,也有深度文字解析,既有现场播报,也有来自演播室的专家述评。快速、互动和个性化的网络传播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儿童灾难新闻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自媒体和碎片时间走进受众的私人空间,更容易戳中“泪点”,使传播效果倍增。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价值可以得到更深刻的挖掘和更广泛的传播。

(一)新闻可视化

全媒体传播聚集了更多的传播形态,图片影像等可视化语言尤为突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闻报道的生产制作越来越多地应用多媒体艺术、视觉设计等多学科融合技术。新闻可视化的主要形式有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动画、影像、PPT、超文本链接等。新闻可视化可实现内容形象化、时空层次化、信息秩序化和传播简易化,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形象性和感染性,也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

(二)立体化传播

手机、i Pad、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大大延展了媒体传播的空间和形态,微信、微博、各种各样的移动客户端和APP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碎片化时间,不受限制地对媒体的内容产品进行阅读与消费。小艾兰的遭遇正是在当下这种立体化传播环境下,在很短的时间内震撼到了无以计数的读者。

(三)深度互动

互动性是全媒体传播的重要功能和典型特征,它不仅影响着传播效率,也深深地改变了儿童灾难新闻的传播模式。移动互联技术更是为新媒体传播插上了翅膀,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等个性化媒体)进行深度互动,其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

五、儿童灾难审美传播应有度

儿童灾难新闻虽然具有审美价值,但媒体报道也应把握尺度,权衡利弊,否则就会导致过度解读和传播失范。其主要表现为:

(一)暴露隐私,伤害尊严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联合国制定的《儿童权利公约》第十六条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受非法攻击,儿童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类干涉或攻击。”显然,儿童亦有隐私权,其人格尊严也应得到尊重,即使是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媒体随意刊登灾难事件中的儿童肖像、姓名、住址、家庭成员等私人信息均是不妥的。传统媒体一般较好,而网络媒体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小艾兰事件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媒体大都在其脸部打了马赛克,而一些网络传播的照片大多清晰地显示了孩子的面容。

(二)粗暴采访,二次伤害

研究表明,儿童在经历灾难后会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如恐惧、焦虑、脆弱、孤独、易怒、强迫性重复回忆、失望,表现为噩梦增多、警觉性增加和攻击性行为。所以,灾难后的儿童更需要心灵呵护,记者在采访时不要过多直接追问灾难现场情景。为了抢时间、争独家,媒体粗暴采访给儿童带来二次伤害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媒体在采访中更应该注意保护儿童的心理,尽量减少受灾儿童的采访次数和时间,不要过多追问儿童的灾难经历,强迫儿童回忆灾难经历,特别是对伤残儿童更要注意保护。节目中也要慎用评论,避免对文化差异和生活环境问题妄加评议,不恰当的评论同样会对儿童造成二次伤害。

(三)渲染恐怖,博人眼球

媒体在报道儿童灾难新闻时,有意捕捉一些包含大量血腥、暴力的内容,以冲击受众的感官。还有一些新闻节目为了制造恐怖气氛,还加上了恐怖音乐。

与欣赏灾难艺术作品不同,灾难新闻的“主角”都是现实中的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灾难的视听效果,在特有的审美距离中宣泄内心被压抑的欲望和焦虑,释放恐惧,观众从对灾难(恐怖)的审美体验中获得一种心灵解脱和对自己能够侥幸存活的感叹,以实现“精神脱敏”,从而获得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但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般不会有这种体验,对儿童所遭遇不幸的刻画都会深深地刺痛他们,此时传播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四)肆意炒作,过度消费

儿童灾难因为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媒体就会借机渲染,肆意炒作,甚至不惜传播虚假灾难新闻。2007年热传一时的《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一些媒体在没有认真调查的情况下,连篇累牍地报道,小慧浑身多处受伤淤青,大口大口地吐血,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开始着实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但事后证实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2014年,一名小男孩在叙利亚战场拼死相救一名小女孩的视频在网上蹿红。这段视频题为《叙利亚英雄男孩》,在一片废墟前,一名小男孩从画面左方跑向右方数米开外的一辆汽车残骸,小男孩高举双臂,倒向前方,似乎中弹。数秒后,他爬起来,继续跑向汽车,从车后拉出一名穿粉色上衣的小女孩向回跑,两人最后消失在一堵墙后。由于这段视频的当事人都是儿童,一周内点击量已经超过600万人次,获得多家知名媒体报道。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竟然也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拍摄者想借此唤起公众关注战争对儿童的影响。

在灾难新闻中,受到灾难伤害的不论是大人还是儿童,不管是高官还是百姓,都能引起受众对生命本真的关注。我们欣赏儿童灾难新闻的美,并不是为了“美”而乐见其成,恰恰相反,是当灾难超越了主体之后———特别是对于一个幼小的生命体,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的一种自我适应。新闻媒体传播儿童灾难新闻,是通过审视灾难之美,给人们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被撕毁”的悲观描述,以触动人们灵魂深处的尊严感、价值感以及生命本能的力,激发人类蓬勃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促进减少或消灭造成儿童灾难的根基。但愿有朝一日,世界再无灾难,孩子们尽享温暖的阳光。

摘要:灾难不可避免,儿童在各种灾难事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审美是人们对自身在灾难事件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一种自我超越,是一种悲剧之美。儿童灾难新闻的美学价值表现在净化道德、悲剧的崇高,它常常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产生“艺术爆炸”效果,以弘扬悲壮大义,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呵护。全媒体传播技术对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带来了深刻影响。儿童灾难新闻审美传播应建立在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不能超越应有的度。

活动类新闻稿写作指导 第14篇

[真题回放]

(2013江西卷)星光中学(Xingguang High School)近期举行了一次登山活动。假定你是学校英语报记者,请写一篇短文,报道此次活动。内容包括:

1. 时间与地点:4月10日,大青山(Daqing Mountain);

2. 活动的过程;

3. 你对于这次活动的评论。

注意: 1. 词数120左右。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试题分析]

1. 审题

体裁:活动类新闻稿,属于应用文写作;

人称:第一人称为主;

时态:一般过去时。

2. 思路

首先,交代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人物;其次,叙述活动的过程和细节;最后,总结和评价活动。

3. 错误呈现(学生习作错句摘选)

1. From this experience, we all know that the road to success is never smooth. Only if we keep up our mind can we success.

2. In spite of the hardship, all of us made our efforts to arrive the top.

3. This experience not only did w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 but also arose our interest about nature.

4. All the way we sang, chatted and enjoying the fresh air and beautiful scenery.

5. Standing on the mountain and I was proud of myself.

6. The students were so excited that can’t wait climbing the mountain.

[修改建议]

1. success改为succeed。Only位于句首引起倒装句,情态动词can提前,后面应该接动词原形,故用动词succeed。

2. arrive后加at。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后面接宾语应加介词at。

3. 该句错误较多,比较混乱。这位同学本想使用not only ... but also ...引起倒装句,但是对句型把握不到位,出现了一些错误。建议修改句子为:Not only did the experience make us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 but also it aroused our interest in nature.

4. 该句出现了谓语动词和非谓语部分并列的错误。建议把句子修改为:All the way we sang and chatted, enjoying the fresh air and the beautiful scenery.

5. 去掉and,在I前面加逗号,本句成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

6. 该句出现了从句中缺少主语,时态不一致和固定搭配错误。修改后的句子为:The students were so excited that they couldn’t wait to climb the mountain.

[佳句欣赏]

With the purpose of arous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nature and improving students’ health, our school organized a mountain climbing on April 10th recently, which attracted a good many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it. (朱丽莹)

Our persistence and strong will led us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where we all were hooked on what we saw. (董勤印)

It was persistence that made us have a good view of the top at last. (潘建琪)

Painful as I was, I still kept on climbing with the company of my classmates. (何静)

This mountain climbing taught us that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persisting our dreams and they are bound to be achieved sooner or later. (王加丽)

Thi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not only broadened our horizons but also made us becom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helping others. (徐强)

nlc202309091425

[范文呈现]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ake outdoor exercise, our school organized a mountain-climbing on April 10. Hundreds of us took part in it.

It was a nice day. At 8:00 am, we gathered at the foot of Daqing Mountain and set out for the top in high spirits. All the way we were chatting, singing and laughing, enjoying the fresh air and the beautiful scenery. When some fell behind, others would come and lend a helping hand. About 2 hours later, we all reached the top. Bathed in sunshine, we jumped and cheered with joy.

The activity benefited us a lot. Not only did it get us close to nature and give us relaxation from heavy school work, it also promoted the friendship among us. What a wonderful time!

[实战演练]

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你校近期举办了辩论赛(debate competition)。假定你是校英语报记者,上周三,你观看了其中一场比赛,请根据以下要点提示写一篇短文,报道这场辩论赛:

1. 来自高一高二的八名辩手参加了这场比赛,辩题为“学习是否需要兴趣”;

2. 辩论过程中双方的表现以及比赛结果;

3. 对这次辩论赛的评价(如: 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团队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交际能力等)。

注意: 1. 词数120左右。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参考词汇:辩手debater 正方positive side 反方negative side

[试题分析]

1. 审题

文体:活动类新闻稿;

人称:第三人称;

时态:一般过去时。

2. 思路

第1段:举行辩论赛的目的及时间;

第2段:辩论过程及结果;

第3段:辩论赛的意义。

3. 选词组句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enrich students’ spare life

正方持有……观点,然而在反方看来……:the positive side held the view that ... while the negative side believed ...

精彩/出色的表现:excellent/outstanding/brilliant performance

高度评价:think highly of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broaden the students’ horizons

提高了团队意识:promote the sense of cooperation

激发了学习兴趣:motivate/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培养了交际能力:develop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ability

4. 连句成篇

Aiming at enriching the students’ spare life, our school held some debate competitions recently, one of which I witnessed last Wednesday.

Eight debaters from Grade One and Two participated in the competition, who debated on/over whether interest is needed in our study. The positive side held the view that it’s necessary to be interested in what we learn. On the contrary/However, as far as the negative side was concerned, there is no need to develop an interest in our subjects. They considered interest as a motivation not a necessity. All the debaters gave excellent performances, especially in the free debate period. Eventually, the opposition won the debate for their cooperation an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ll the audiences and students think highly of the debate competition. Not only did it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but also it promoted their sense of cooperation. Meanwhile, it motivated/aroused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ing as well as developed their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skills.

儿童福利院活动新闻稿

儿童福利院活动新闻稿(精选14篇)儿童福利院活动新闻稿 第1篇稚嫩花儿共同呵护——记红日青协慰问儿童福利院活动汇聚爱心,传递真情。20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