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精选11篇)

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典型的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72例, 男38例, 女34例, 年龄3岁~15岁, 其中伴有高热的患儿29例。

1.2 临床表现

支原体肺炎患儿多表现为发热时间长难退、咳嗽、呼吸困难并伴有气喘甚至胸闷、胸痛等症状。其中一部分患儿肺部出现干性或湿性啰音, 极少数患儿患有脑炎或者并发性心肌炎。72例患儿通过15 d的治疗和护理观察, 70例治愈, 2例明显出现好转, 且无脑炎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1.3 治疗方法

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 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畅通, 控制小儿发热、厌食以及咳嗽等症状。以7 d~10 d为1个疗程观察患儿的状态及治愈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患儿出现的异常情况, 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注射药剂用量以及治疗时间。

2 护理

由于支原体肺炎治疗周期长、治疗药物较少且并发症状较多的特点, 临床护理显得十分重要。下文我们将重点讨论关于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过程的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2.1 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支原体肺炎大多会导致儿童干咳现象严重, 痰很难咳出, 发生病变部位的细胞很容易受损而出现功能障碍甚至影响其他器官。因此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是主要的护理方法, 可将一定比例的盐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采用滴注的方式注入患儿体内, 同时采用空气压缩泵进行动力雾化以提高护理效果。盐酸氨溴索的主要作用是祛痰, 从而保证呼吸道畅通, 可以降低咳嗽的次数。其原理为通过作用于气道分泌细胞, 提高浆液的分泌, 使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活性得以恢复;同时, 盐酸氨溴索可以增加纤毛的摆动频率和空间, 使患儿更容易咳出痰液, 确保正常呼吸。护理人员应做到及时正确用药, 同时缩短治疗时间。

2.2 及时处理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由于支原体肺炎无法利用青霉素等作用于细胞壁的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阿奇霉是主要治疗药物, 但是这种药物使用后容易造成儿童胃部疼痛、恶心甚至呕吐等症状。护理人员首先应明确告知这些不良反应, 并提醒家长, 如遇到不明症状应及时观察处理以免耽误治疗。另外, 输液前护理人员应提醒患儿控制进食量, 避免进食易发生呕吐或造成胃部不适的食品;及时与患儿进行沟通, 使他们能够正确判断和说出自己用药后的反应, 如出现严重的胃部疼痛或其他现象, 应报告医师, 由医生进行相关治疗药物的静脉注射, 胃部不适通常选择维生素B6等药物。护理人员还应与患儿交流, 分散其注意力以减少其疼痛反应。

2.3 心理护理

由于小儿肺炎的并发症较多且多发生在抵抗力不强的儿童身上,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1]。首先在及时治疗的基础上由医护人员进行医院相关制度、治疗设备及手段的介绍, 并向家长介绍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发病周期等, 增加家长对病理和其治疗过程的信心。医护人员要做到专业、敬业并时刻保持微笑的态度, 以消除患儿家长的顾虑, 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提高肺炎的治愈率。

2.4 保持患儿病房空气畅通

肺炎的传染途径较直接, 易造成交叉感染, 因此必须注意治疗期间患儿生活环境的良好。首要问题就是保持空气畅通, 及时进行病房的通风和消毒, 保持室内阳光充足, 地面清洁时要注意洒水, 防止飞沫过多造成交叉感染。

3 讨论

护理工作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治愈可起到积极作用。儿童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差, 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 与家长一起鼓励孩子, 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目前, 该病的治愈率提高, 但是仍有复发状况出现, 这与其传播途径等因素有关[2]。尤其是体质较差者, 医护人员应提醒患儿必要的注意事项, 如防止过度疲劳, 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等。并要求家长随时关注患儿情况, 出现再次感冒或其他不良症状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在冬季支应提醒家长注意儿童的保暖和室内空气的畅通, 从根本上控制支原体肺炎的感染途径, 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 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增强其抵抗力。

参考文献

[1]赵立芬.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5) :84.

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 第2篇

支原体感染(40%):

支原体穿过宿主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纤毛层,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上,此黏附作用与肺炎支原体表面的P1蛋白的末端结构有关。当此黏附因子附着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时,释放的有毒代谢产物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细胞损伤。

环境因素(30%):

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49-1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 pneumonia,MP)感染可引起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临床疾病。学龄期前后的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pneumoniae pneumonia,MPP)。因此,有效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对儿童健康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3月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6例,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在1~14岁。发热62例,占72.09%;均有咳嗽,其中干咳41例,占47.67%,有痰,多为自粘痰45例,占52.32%,23例患儿伴喘息,占26.74%,多半是婴幼儿。听诊为双肺呼吸音粗或低,36例可闻及细湿罗音。胸部X片检查,右肺片状阴影34例,左肺片状阴影26例,双肺中内带片状阴影15例,双肺颗粒状或点网状阴影11例。其中4例有少量至中等量的胸腔积液,5例伴肺不张。全部患儿血清支原体抗体IgM阳性(金标法),WBC 3.9~10.0×109/L 78例,占90.69%,ESR检查53例,正常16例,20~60mm/h 27例,>60mm/h 10例;45例行C反应蛋白(CRP)检查,<8mg/L 24例,<50mg/L 15例,>50mg/L 6例。

2方法及结果

针对8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我们应用阿齐霉索进行序贯治疗,每天静脉点滴阿齐霉索10mg/kg,1次/d,持续5~7d,然后口服阿齐霉索10mg/kg,1次/d,连服3d,休息3d再服,总疗程2~3周。并发肺外感染的进行对症治疗。治愈58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5.34%,有6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及轻度腹泻,经对症处置后缓解。

3讨论

儿童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MP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是各年龄段儿童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文献报道本病占儿童肺炎的20左右,在密集人群中可达50%。而且支原体由于缺乏细胞壁,对治疗一般肺炎的常用抗生索不敏感,为使肺炎支原体肺炎得到早期正确的治疗,及时的诊断显得非常重要。

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敏感抗生素应选择能干扰和抑制微生物蛋白合成的药物,如作用于核糖体50 S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核糖体30 S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和抑制DNA旋转酶、阻断DNA复制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但由于四环素类药物可使患儿牙齿出现黄染,牙釉质发育不全,并易发生龋齿,还可抑制婴幼儿骨骼生长。氟喹诺酮类药物则可引起软组织损害,导致软骨病。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其针对性抗肺炎支原体、药物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剂型较完全等优势,是目前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抗生素。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合理、联合、足量、足疗程使用抗肺炎支原体的有效抗生素,体现在国内外临床上都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序贯疗法上,其可以降低患儿的治疗费用,提高患儿对治疗的顺从性,方便患儿用药。

目前认为,如果临床上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要获得理想的疗效,就必须兼顾抗肺炎支原体敏感药物的血药浓度与细胞内药物浓度的平衡问题。本组应用阿奇霉素对8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序贯治疗,总有效率为95.34%,效果确切。近年还发现肺炎支原体对哮喘的产生、加重、慢性化可能起到一定作用,MP感染与哮喘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1]。在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非抗菌作用的研究中发现,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均可使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辅助T淋巴细胞(Th2)过度活化和Th2类细胞因子的偏移状态得以纠正,从而用于辅助治疗儿童轻、中度哮喘,以期能尽量减少因长期使用吸人糖皮质激素(ICS)带来的不良反应[2]。阿齐霉索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具有高度抗菌活性,本组针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进行序贯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陈志敏.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7):562-564.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护理体会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长春市儿童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支原体肺炎的患儿198例, 其中男109例, 女89例;年龄1~13岁, 平均年龄7岁;体温高热 (39℃以上) 74例, 中度热 (38~39℃) 67例, 低热 (37.5~38℃) 50例, 正常温度7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儿童患了支原体肺炎后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 尤其害怕打针、吃药, 家长也格外容易紧张焦虑, 这时护士就要多安慰患儿, 以亲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和家属介绍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程等, 用精湛的技术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对于婴幼儿建议家长要随时陪伴患儿身边, 护理人员也可以通过抚摸、搂、抱等非语言交流, 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玩具等消除患儿陌生和恐惧感。因为阿奇霉素治疗的前几天最难受, 身体适应后, 胃肠反应会明显减轻, 要鼓励患儿及家长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另外, 疗程不足往往是造成此病复发的主要原因, 所以要鼓励患儿和家长坚持治疗。

1.2.2 一般护理

(1)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 要尽可能的将不同程度病情的患儿分开护理。病房要每天早晚通风2次, 地面要用1∶200施康消毒液拖地。所有病室都要安置空气净化器还要经常开启换气扇等, 使病房内的空气达到合格的标准。室温应保持在20~22℃, 相对湿度在55%~65%。 (2) 指导患儿用0.9%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次/d, 这样可增强食欲, 防止口腔炎。

1.2.3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的畅通有利于气体的交换和分泌物的排出, 从而减轻喘憋, 改善缺氧情况。所以护理人员要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咽腔的唾液及分泌物, 还要每3~4h给予患儿更换一次体位。对咳嗽无力的患儿要给予轻拍背, 边拍边鼓励其咳嗽, 特别是口啰音较密集的痰鸣音的部位, 稍微用力的轻拍会使痰液松动, 但不要用力过猛, 同时鼓励较大的儿童自行咳痰。重症患儿应吸氧2~3min然后再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吸痰时要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并尽快用一次性吸痰管接电动负压吸引器, 吸管插入时中断负压, 到达指定位置后边吸边旋转边提抽, 吸痰时应注意负压不可以过大, 避免黏液回流到咽后部吸入气道;在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时喷嘴与患儿要保持在10cm左右, 不能过近或过远否则都会影响换气功能。由于发热导致体内分解增强腺体分泌减少使患儿口腔黏膜干燥, 加上口腔内食物残渣发酵很容易引起口腔炎和口腔溃疡, 所以还要做好口腔护理, 每日1~2次, 并鼓励患儿多饮水, 保持口腔清洁、舒适, 维持正常的口腔功能。

1.2.4 发热时的护理

支原体肺炎患儿体温一般波动在37~41℃, 多在39℃左右, 初期症状为不规律发热[3], 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和伴随的症状、体征等, 每2~4h测体温1次并记录, 有高热抽搐史的患儿在使用物理降温的同时要给予镇静、止惊。采用物理降温法有:头部冷敷、枕冰袋、酒精擦浴等, 但是如果效果不佳, 可配合口服退热药, 使体温维持在38℃左右。

1.2.5 用药护理

支原体肺炎感染一般多选用阿奇霉素来治疗, 但阿奇霉素不管是口服还是静脉滴注都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 而且静脉滴注也有可能出现注射部位刺激性疼痛等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时胃肠道反应重者要做好消化道症状的护理, 在输液前可让患儿先进食, 切忌空腹输液, 静脉滴注时考虑药物浓度不能过高, 输液速度也要相应的减慢 (可根据患儿的年龄以及耐受性而定) 。开始时静脉滴注速度要慢, 以后也可视具体情况调快滴速, 但是不能超过30滴/min, 疗程时间最好也不要过长, 以防肝脏损害, 同时要注意保护好血管, 防止静脉炎的发生。一旦发现红肿马上用30%的硫酸镁湿敷, 2d后红肿就会消失。还要经常巡视,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输液中的反应, 及时观察局部有无渗出、皮疹, 有无哭吵及恶心呕吐等情况, 发现后要及时报告医师做好进一步的处理工作;出现腹部不适时, 可轻轻按揉或用热水袋敷患儿的腹部;胃肠道反应严重时要及时报告医师做出对症处理。

1.2.6 出院指导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儿及家属出院后注意体育锻炼, 要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室内要开窗通风, 使患儿的肌体耐寒及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 同时随着气温得变化要随时增减衣服, 还要避免与持续干咳、支原体肺炎道感染的孩子接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 不要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还要合理地调配营养, 及早地给孩子口服钙剂和维生素AD[4], 这样可降低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易感因素, 也有助于肺炎的预防[5]。还要使患儿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有充分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时间。

2 结果

经过密切观察患儿病情, 制定周到的护理计划, 执行有效护理措施, 198例患儿中成功治愈197例, 1例自动转院治疗, 无死亡病例发生。

3 体会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致病微生物, 属于细胞内病原菌。支原体肺炎是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6]。是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一种肺炎, 也是小儿长期慢性咳嗽的病因之一, 近年来发病有上升的趋势, 各年龄段的儿童均可发病, 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占1/3左右[7], 本病多见于年长儿, 发病率约占小儿肺炎的20%[8]。随着支原体肺炎在小儿肺炎中比例的增加, 重症支原体肺炎病例也逐年增多。所以护理人员要提高对支原体肺炎的认识, 护理中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一旦确诊要尽早、足量、足疗程用敏感抗生素, 对单一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效果不佳的患儿, 可及早联合应用其他类抗生素、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及时有效地采取合理治疗和护理措施就会增加治愈的概率而且预后效果良好。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护理方法, 总结相关护理经验, 寻求最有效地护理对策。方法 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实施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呼吸道护理、发热护理、用药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多项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密切的观察患儿病情, 制定周到的护理计划, 执行有效护理措施, 198例患儿中成功治愈197例, 1例自动转院治疗, 无1例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促进患儿的康复, 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关键词: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海玲.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药, 2010, 27 (12) :47.

[2]赵立芬.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5) :84.

[3]胡菊英.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的护理[J].实用医药, 2006, 23 (9) :65.

[4]王德红.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04, 13 (2) :132.

[5]邢宏梅.3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4, 27 (2) :92.

[6]李秀丽.小儿肺炎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10, 23 (10) :151.

[7]张秋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18例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 2009, 13 (33) :19.

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 第5篇

【摘要】探讨杭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指导临床防治。方法:选取2010年1月~ 2014年12月被诊断为肺炎住院患儿,用ELISA检测血清MP特异性抗体IgM。结果:5年共监测患儿16036例,其中2220例阳性,总阳性率为13.84%。2010年到2014年的阳性率分别为5.66%,7.33%,9.11%,17.83%,26.86%,逐年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患儿阳性率分别为12.81%、1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龄前儿童阳性率最高。季节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p<0.01)。结论:杭州地区儿童MP感染率较高,女童感染机会高于男童,学龄前儿童是感染好发期,并以夏秋季高发。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ELISA;流行病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44-02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肺炎占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19%,位居死因首位。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MP) 感染是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体,MP肺炎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炎的10%~30%[1]。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尤其是免疫学方面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MP肺炎患儿不仅可出现严重的肺部病变尚可发生全身炎症综合征等重症表现,并且和儿童支气管哮喘有密切的关系,因此MP感染与儿童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MP肺炎的发病率近年来存在明显的增加和流行趋势,然而本地区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本研究收集了5年间临床患儿资料,对MP感染做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分析,以指导临床防治。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确诊的肺炎患儿,共16036例,年龄<18岁,肺炎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2]。

2、检测方法

用ELISA法进行抗体检测,选用德国欧蒙公司生产的试剂盒,采用纯化MP抗原包被板条,定性检测患儿血清中MP-IgM特异抗体,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1、2010年-2014年各年度肺炎患儿MP—IgM 检出率比较

2010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院共送检肺炎患儿血清16036份,2220份MP—IgM 阳性,总阳性率为13.84%。其中2010年3093份,阳性175份,阳性率为5.66%,2011年2948份,阳性216份,阳性率为7.33%,2012年3094份,阳性282份,阳性率为9.11%,2013年3394份,阳性605份,阳性率为17.83%,2014年3507份,阳性942份,阳性率为26.86%,5年期间阳性率逐年升高,有统计学差异(χ2=880.064,p<0.01)。

2、不同性别肺炎患儿MP—IgM 检出率比较

10395例男性患儿,检出阳性1332例,阳性率为12.81%,5641例女性患儿,检出阳性888例,阳性率为15.74%。结果显示女性患儿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不同年龄肺炎患儿MP—IgM 检出率比较

将患儿按照年龄段分为四个组:〈1岁、~3岁、~7岁和 〉7岁。其中〈1岁送检7252

例,MP—IgM阳性480例,阳性率为6.62%,~3岁3705例,MP—IgM阳性625例,阳性率为16.87%,~7岁2705例,MP—IgM阳性700例,阳性率为25.88%,〉7岁2334例,阳性415例,阳性率为17.78%。~7岁组即学龄前儿童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781,p<0.01)。

4、不同季节MP—IgM检出率比较

5年共送检标本16036例,按季节统计,春季(3-5月)送检3984例,MP—IgM阳性452例,阳性率为11.34%,夏季(6-8月)送检3932例,MP—IgM阳性643例,阳性率为16.35%,秋季(9-11月)送检4134例,MP—IgM阳性663例,阳性率为16.00%,冬季(12-2月)送检3986例,MP—IgM阳性462例,阳性率11.59%。夏秋季的阳性率(16.19%)显著高于冬春季(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88,p<0.01)。见图1。

三、讨论

MP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无细胞壁的超滤过性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隔3~7年可产生一次地区性流行,且持续时间可長达1年以上[2]。本研究资料显示,我院5年间肺炎住院患儿MP-IgM阳性率为13.84%,与本地区王汉斌等[3]的研究资料相一致,比国内其它地区的同类研究资料稍偏低[4-5],可能与不同地区MP感染的流行高峰不同,检测手段不同有关。从2013年5月开始,本地区MP感染阳性率明显升高,一直延续到2014年,这与MP的流行特征相一致。

从性别来看,女性患儿阳性率比男性患儿要高,与大部分文献报道的一致[4],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地区研究资料从年龄分布来看,婴儿(<1岁)阳性率最低,学龄前儿童(~7岁)阳性率最高,幼儿和学龄儿童的阳性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年龄分布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1岁以内婴儿感染率低可能与婴儿从母体带来的抗体仍起作用,并且婴儿的活动范围比较小,被感染的概率小有关,并且我们检测的指标是IgM抗体,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初次感染支原体后不一定产生足量的抗体,影响检出。因此对了婴儿抗体检出阴性,应注意结合其它如DNA检测结果,以及临床表现加以考虑。

季节发病率各地报道不宜,与我国的气候多样性有关,我国北方以冬季为多,南方则以夏秋季较多。本研究资料杭州地区,从图1结果可示,夏秋季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冬春季节,与杭州地区夏秋季节气候干燥,适于MP生存有关。

MP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果不做病原学检查,很难与一般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相区别,血清学抗体检测是目前国内为应用最多的诊断MP感染的实验室方法。人体感染MP后一般1周出现血清特异性IgM抗体,3~4周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12~16周左右消失。由于MP感染潜伏期为2~3周,但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IgM抗体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检测特异性IgM抗体可作为急性期MP感染的诊断指标。MP抗体的检测结合一定区域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对预防以及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M. Korppi, T. Heiskanen-Kosma, M. Kleemola,et al. Incidence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ldren caused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 serological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primary health care[J].Respirology 2004,9: 109-114.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04-1205.

[3]王汉斌,华春珍,刘霞,等,我院2011-2013年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阳性309例分析[J],健康研究,2013,33:419-423.

[4]冯志敏,程伟,周祖发,等,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137-139.

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7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患儿中,男158例,女116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2岁,其中0~1岁8例,2~3岁69例,4~6岁131例,7~12岁66例。全部患儿血支原体抗体(MP-IgM)阳性,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X线胸片提示大叶性肺炎。

1.2 临床表现

(1)发热:全部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40℃,重症表现为弛张热,热程2~24 d。最早发病3 d,表现在高热不退,轻微干咳,肺部呼吸音粗糙,X线胸透可发现一侧肺叶的炎性改变。此类患儿约占10.22%(28/274)。(2)咳嗽:部分患儿早期即出现咳嗽,干咳为主,后期咳嗽带痰,黄色或白色黏痰,偶有血丝,少数患儿无咳嗽而只表现高热,高热3 d时X线即可发现肺部的炎性改变。(3)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发生于疾病早期,少数伴有肝大,脾大,血清转氨酶升高。(4)支气管哮喘:表现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5)合并脏器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心电图ST-T改变,心肌酶谱CK-MB升高。肝、肾功能损害等。

1.3 发病年龄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的年龄有下降趋势[3],婴幼儿发病率明显增加,本组资料中0~3岁占28.1%(77/274),部分患儿病情变化快、感染重、重症患者增加,与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有明显不同。

1.4 护理

1.4.1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面对陌生环境,又惧怕医院的各项治疗,如抽血、注射、服药等,哭闹强烈,加之患儿家长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顾虑预后,担心患儿难以忍受注射之苦等心理反应。护士必须多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心理特点和心理反应,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4],以缓解患儿及家长焦虑、不安、急躁的情绪。治疗前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向家长解释其必要性,已取得家长的配合。治疗过程中,多给予患儿赞扬、鼓励的语言,能极大地满足患儿的虚荣心,使其心情愉快,减少紧张、恐惧的情绪,获得患儿的信任,使各项操作、治疗更易成功。

1.4.2 防止交叉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年龄以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为主,这一年龄段的儿童以幼儿园和学校生活为主,极易引起交叉感染。所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要与其他病种患儿分室安置,勤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温度适宜(23℃),地面要湿擦,湿扫,每日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1 h/周。

1.4.3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护理

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此类药物胃肠道刺激大,极易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因此,输液前要向患儿及家长讲清输液治疗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使其有心理准备。在治疗前,嘱患儿适量进食,最宜进食含碱性的食物如面包、苏打饼干等。如胃肠道反应严重,可向主管医生反映,在静滴中加用维生素B6等,可缓解胃肠不适,还可轻轻按揉或用热水袋敷腹部,并与患儿互讲故事、唱歌以分散注意力。防止肝功能损害,静脉滴注时要做到浓度≤1 mg/ml,滴速≤30滴/min。

1.4.4 高热的护理

应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体温波动较大时,应增加体温测量次数,可每2~3小时测量1次,体温平稳后改为每6~10小时测量1次,体温不超过38.5℃可不予退热处理,嘱患儿多进水,体温超过38.5℃时,多采用头部冷敷和温水擦浴,必要时应用布洛芬或其他解热镇痛药降温,由于此类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应慎用[5]。

1.4.5 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由于胃肠反应,患儿食欲降低,高热失水,加之长期应用抗生素,患儿免疫力降低,极易引起口腔感染,因此应及时清洁口腔,每天用消毒棉蘸3%硼酸水轻轻擦洗口腔或用淡盐水含漱,早晚各1次。鼓励较大患儿在晨起、睡前、饭后漱口,唇干裂者应涂油保护[6]。高热患儿发热过程中大量出汗,应及时协同家属为患儿擦汗,及时更换衣服、床单,防止受热或受冷,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平整、干燥。

1.4.6 咳嗽、咳痰的护理

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咳嗽剧烈,加之高热,饮水减少,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黏稠,易堵塞呼吸道,支原体感染又易诱发支气管哮喘,患儿喘憋严重,呼吸困难,用空气压缩泵作动力吸入药物并配合扣背,痰液吸引,吸氧等,患儿呼吸功能明显改善。

2 结果

27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患儿中,6例血清谷丙转氨酶仍高,好转出院,院外服药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1例感染较重,右上叶后段仍肺不张;其余全部治愈出院。

3 小结

以大叶性肺炎为主要表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婴幼儿发病报道也不多,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少,在治疗过程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依据治疗期间病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多层次的实施全面、综合的个性化护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7]。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科住院且确诊的27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274例患儿治疗护理后,6例血清谷丙转氨酶仍高,好转出院,院外服药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1例感染较重,右上叶后段仍肺不张;其余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给予全面、合理、有效的护理,并配合积极的治疗,对疾病的治愈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儿童,临床表现,护理

参考文献

[1]李田华,王海立,李明磊,等.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急性偏瘫1例并12例文献复习.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3):210-213.

[2]郭红英,杨凯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行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46.

[3]孙国云,赵施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外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护理研究,2008,22(3):709-710.

[4]任玉红.发热病人的护理.全科护理,2008,6(29):2656.

[5]王亚珠.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8(10):24-26.

[6]翟淑娟,卢秀霞.浅谈如何做好高热患者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5(4):291.

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 第7篇

关键词:舒适护理,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

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 是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炎症,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和呼吸系统解剖结构特点等原因易发生, 秋冬季多见[1], 近年来因雾霾天气、环境污染等因素MPP发病率日益增多。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临床治疗MPP的主要药物, 文献[2]报道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 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 降低不良反应。舒适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整体护理模式, 目的是使患者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等方面达到最愉悦状态, 或尽可能降低、缩短不愉快的程度[3,4]。笔者在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治疗MPP期间实施舒适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4月60例住院治疗的MPP患儿, 均符合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PP诊断标准, 患儿均有发热、咳嗽、扁桃体充血、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 其中男34例, 女26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3~13岁, 平均年龄 (7.71±4.37) 岁;病程2~8d, 平均病程 (4.83±2.59) d;体温38.1~39.7℃, 平均体温 (38.87±0.88) ℃。观察组男15例, 女15例;年龄2~12岁, 平均年龄 (7.56±3.98) 岁;病程3~9d, 平均病程 (4.95±2.34) d;体温38.3~39.8℃, 平均体温 (38.93±0.81) ℃。所有患儿均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即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痰热清注射液0.3~0.5ml/ (kg·d) , 连用5d, 阿奇霉10ml/ (kg·d) 静脉滴注, 连用5d, 停用3d。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体温和治疗措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儿科常规护理, 即加强基础护理、严密病情观察、呼吸道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并发症护理和健康教育等。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 基础舒适护理。

精心布置病房温馨环境, 颜色以暖性为主, 可以悬吊卡通动漫卡片、玩具等, 保持良好通风、温湿度适宜, 电视以播放少儿节目为主, 让患儿有宾至如归之感。护理人员着装大方, 提供宾馆化和家庭化的护理服务, 通过微笑服务和肢体接触 (抱抱、抚摸、握手等) , 缓解患儿紧张、恐惧、不适等。提供个性化饮食指导, 选择营养丰富、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 遵守少量多餐原则。

1.2.2 病情舒适护理。

严密监测患儿血压、脉搏、氧饱和度、体温、神智等变化, 主动询问患儿有无输液不适反应, 如恶心、呕吐、头痛、皮肤瘙痒等, 若患儿无输液反应, 护理人员采用播放动画片、讲故事等方法分散注意力, 使其身心放松, 顺利完成治疗。治疗期间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雾化吸入时采取舒适半卧位或坐位, 必要时轻叩背部协助排痰。加强肺外并发症监测与护理, 如心肌、肝脏、神经系统等损害, 经常巡视、询问患儿, 发现不适及时处理并汇报医生。

1.2.3 心理舒适护理。

全面评估患儿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家庭关系等, 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鼓励患儿说出内心担忧、不适, 肯定、表扬患儿的表现, 消除不良心理, 协助患儿树立乐观的治疗态度。指导监护人给予亲情关怀, 安抚患儿的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 安排已康复即将出院患儿现身说法,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疗效标准[5],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表现和血常规基本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 但胸部X线表现和血常规有一项异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缓解, 但胸部X线表现和血常规均异常;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明显好转, 甚至加重。有效率= (痊愈+显效) /30×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啰音消失时间、扁桃体充血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67%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是儿童呼吸系统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体, 因MP与呼吸道、肺、心脏、脑等平滑肌上皮细胞的抗原相同, 感染后易产生变态反应, 引起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释放, 损害呼吸系统, 产生发热、咳嗽、憋喘、呼吸困难或全身中毒等临床症状。阿奇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序贯疗法是治疗MPP常用方法, 但部分儿童易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祖国医学认为MPP属温热病范畴, 病机主要是肺气郁闭, 痰热淤互结, 化热生痰, 壅阻气道[5]。痰热清注射液具有清热燥湿、化痰解痉、泻火解毒、抑菌、抗炎、解热等功效, 与阿奇霉素合用可达到“整体综合调节”、“标本兼治”之目的。但有作者[6]认为, 在小儿MPP治疗中施以循证护理可明显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提高疗效。故护理干预在儿童MPP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舒适在护理学上是指患者没有病痛、精神放松和心情愉悦的体验, 影响这种美好体验的因素都会引起不适[7]。儿童因患肺炎之苦, 发热、咳嗽、头昏等临床症状易致患儿产生躯体和心理不适, 原有的身心愉悦状态被打破, 而且, 医院陌生的医疗环境极易导致患儿产生各种不适, 影响医疗效果。舒适护理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是整体护理理念的延伸和完善, 满足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等方面需求, 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不适[8]。本文通过给予基础舒适护理, 有效缓解陌生环境对患儿的不良刺激, 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就医环境的舒适度, 也利于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输液治疗使患儿易对静脉穿刺、药物等产生恐惧心理, 研究[9]显示, 舒适护理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可舒缓紧张心理, 产生镇静作用, 提高痛阈, 另外还可刺激β-内啡肽释放, 作用于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通过病情舒适护理, 有利于保证呼吸道通畅,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针对患儿的心理、性格、家庭等特点, 给予针对性、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 可显著削弱患儿的焦虑、紧张、不安等负性心理, 增强对药物治疗的信心。本文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说明舒适护理用于儿童MPP治疗护理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舒适护理有效提高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MPP的临床疗效, 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Izumikawa K, Izumikawa K, Takazono T, et al.Clinical features,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fulmin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a review of the Japanese literature[J].J Infect Chemother, 2014, 20 (3) :181-185.

[2]Kawai Y, Miyashita N, Kubo M, et al.Therapeutic efficacy of macrolides, minocycline, and tosufloxacin against 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pediatric patient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3, 57 (5) :2252-2258.

[3]杨银玲.舒适护理对妇产科手术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 2013, 26 (9) :129-130.

[4]刘文华.舒适干预护理在股骨干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35) :3975-3977.

[5]王俊霞, 周耀铃, 李静.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8) :3119-3121.

[6]钱海燕.循证护理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12, 28 (10) :1279-1280.

[7]高青房.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 2013, 19 (10) :93-94.

[8]朱倍红, 沈伟晔.舒适护理模式在晚期肺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23) :40-41.

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6 5例, 男3 5例, 女3 0例, 年龄<6个月9例 (13.9%) , 6~12个月8例 (12.3%) , 1~3岁42例 (64.6%) , >3岁6例 (9.2%) 。春、夏季发病28例 (43.1%) , 秋、冬季发病37例 (56.9%) 。65例患儿血清MP-lgM均阳性, 符合MPP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发热46例 (70.8%) , 热型不规则, 多为不规则发热或弛张热, 体温正常者19例 (29.2%) 。所有病例均有咳嗽, 其中咳嗽伴喘息者28例 (43.1%) , 持续性咳嗽41例 (63.1%) 。肺部听诊可闻及细湿性音32例 (49.2%) 。X射线胸片:大片状阴影4例 (6.2%) , 肺纹理增多、紊乱8例 (12.3%) , 斑片状阴影52例 (80.0%)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20例 (30.8%) , 白细胞轻度降低1例 (1.5%) 。肺外表现:消化系统24例 (36.9%) ,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泌尿系统3例 (4.6%) , 表现为血尿、蛋白尿, 血压均正常。神经系统1例 (1.5%) , 出现一侧口角歪斜、眼裂闭合不严、鼻唇沟不对称。心血管系统8例 (12.3%) , 主要表现为胸闷、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心前区不适等。皮肤黏膜损害4例, 表现为过敏性紫癜3例, 荨麻疹1例。

1.3 治疗

所有患儿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10mg/ (kg·d) , 1次/d, 静脉滴注, 连用5d停3d为1个疗程, 共2~3个疗程, 待病情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如存在支原体血症患儿表现为持续高热或弛张热, 支原体抗体阳性, 多选用红霉素静滴, 剂量为10mg/ (kg·次) , 3次/d, 应用3~7d后支原体血症已控制即体温下降则改为阿奇霉素静滴, 总疗程4~6周。对肺外系统损害者, 给予相应系统的对症支持处理。

2 结果

经上述规范治疗, 治愈38例 (58.5%) , 显效22例 (33.8%) , 好转5例 (7.7%) 。后改序贯疗法, 出院口服阿奇霉素, 总疗程2~4周, 随诊均治愈, 且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MP是儿童最常见的引起肺炎的病原体。MP感染可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及小儿喘息性疾病, 婴幼儿表现为喘憋和呼吸困难, 伴喘息发作, 可闻及喘鸣音, 本组MP感染伴有喘息者28例 (43.1%) 。MPP在儿童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 导致多器官损害, 这与体内免疫因素有关, 可造成小范围流行。本组病例中1~3岁婴幼儿居多42例 (64.6%) , 提示MPP的易患者为婴幼儿。目前认为反复感染MP可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 最终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炎症, 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哮喘[2], 提示MP感染与哮喘有一定关系。

在MP感染的治疗上,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及临床应用目前成为关注的热点, 其抗炎作用主要与抑制氧化爆发和细胞因子有关。研究表明, 大环内酯类可以直接抑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活性氧 (活性氧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性反应) , 也可抑制IL-6和IL-8的产生, 因而使用该类药物既可杀菌又可抑制肺部炎性反应[3]。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轻微, 同时阿奇霉素虽经肝脏代谢, 但它大量以原型由粪便排出, 清除缓慢而不明显损害肝功能且阿奇霉素具有其独特药代动力学特征, 有良好组织渗透性, 组织浓度高[4]。因此治疗中仍首选阿奇霉素, 静滴时药物浓度不要过高, 一般应1mg/mL, 防止刺激血管壁致血管疼痛或静脉炎, 速度不宜过快, 防止出现恶心、腹痛、胃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 疗程不宜过长, 防止出现肝损伤[5]。在治疗中复查胸片对于肺部阴影长期持续存在者要考虑到支原体感染引起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致肺不张的可能, 此类患儿必要时可选用经纤维支气管镜作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以利于病情恢复。

总之, 儿童MPP好发于婴幼儿, 虽可多系统受累,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但预后较好, 血清学检测为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 MP-IgM尤为重要。如有发热咳嗽同时伴有其他器官受累, 而中毒症状不重, 用病毒或细菌感染难以解释时, 应考虑MP感染, 及早行MP特异性抗体检测以明确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 (MPP) 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65例确诊为MP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规范治疗, 治愈38例 (58.5%) , 显效22例 (33.8%) , 好转5例 (7.7%) ;总有效率达100%。结论 儿童MPP好发于婴幼儿, 肺炎支原体 (MP) 感染应及早行血清学MP-IgM检测, 以明确诊断, 阿奇霉素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肺炎,肺炎支原体,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杨俊英, 宫希涛, 王荣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序贯疗法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 2003, 33 (8) :20-22.

[2]张含, 尚云晓.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3, 30 (5) :236-238.

[3]何志义, 冉丕鑫, 钟南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慢性肺炎症性疾病中的抗炎症作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4, 24 (6) :353-355.

[4]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2013 年12 月至2014 年11 月我院儿科住院的371 例CAP患儿中男211 例,女160 例。CAP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8]。其中179 例MPP患儿,男88 例,女91 例; 年龄9 个月~14 岁,平均( 4. 98 ±2. 73) 岁。 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4 组,即婴儿期( < 1 岁) 、幼儿期( 1 ~ 3 岁) 、学龄前期( 4 ~ 6 岁) 及学龄期( > 6 岁) 。

1. 2 纳入标准

( 1) 临床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啰音; ( 2) 影像学提示有肺部炎症表现; ( 3) 单份血清MP-Ig M抗体≥1∶ 160。

1. 3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血常规、C反应蛋白( CRP) 、肝肾功能、MP-Ig M及影像学检查。

血清支原体抗体检测: 发病1 周后,采用乳胶被动凝集法测定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 M( 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试剂盒) 。阳性判定标准: MPIg M≥1∶ 160。

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 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多组及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年龄组MP-Ig M检出阳性率比较

在371 例CAP患儿中,179 例MP-Ig M阳性,MPP发生率48. 24% 。其中婴儿组( < 1 岁) MP-Ig M检出阳性率为12. 73% ,幼儿组( 1 ~ 3 岁) 为39. 81% ,学龄前期组( 4 ~ 6 岁) 为51. 08% ,学龄期组( > 6 岁) 为81. 08% ,各年龄组MP-Ig M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3. 13,P < 0. 001 ) 。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可发现,婴儿组及学龄期儿童组的MP-Ig M检出阳性率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学龄期组(>6岁)相比,a P<0.001;与婴儿组(<1岁)相比,b P<0.001

2. 2 不同季节MP-Ig M检出阳性率比较

2013 年12 月至2014 年11 月,冬季( 12 月—次年2 月) MP-Ig M检出阳性率为39. 53% ,春季( 3 月—5月) 为38. 3% ,夏季( 6 月—8 月) 为60% ,秋季( 9 月—11 月) 为54. 72% 。不同季节MP-Ig M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1. 78,P < 0. 001 ) 。冬春季的MP-Ig M检出阳性率明显低于夏秋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与冬季相比,a P<0.05;与春季相比,b P<0.05

2. 3 不同年龄组MPP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婴儿组患儿的喘息症状发生率较高,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而学龄期组患儿发生喘息发生率较低,与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对于难治性MPP,在抗生素使用的基础上同时加用激素口服( 1 mg·kg- 1) ,学龄组患儿的激素使用率与幼儿组及学龄前期组患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在胸片表现为支气管肺炎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3。

与学龄期组(>6岁)相比,a P<0.05;与婴儿组(<1岁)相比,b P<0.05

2. 4 实验室检查

各年龄组患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婴幼儿白细胞总数略高于正常,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但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对较高,与婴幼儿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各年龄组患儿CRP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但总体略有升高,且以学龄期儿童CRP值升高最为明显。见表4。

与婴儿组(<1岁)相比,a P<0.05;与幼儿组(1~3岁)相比,b P<0.05;与学龄前组(4~6岁)相比,c P<0.05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 MP) 是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近年MP的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9]。每3 ~ 4 年可出现1 次MP感染流行高峰[2],不同国家每年MP感染高峰季节亦有所差别。韩国2008 年曾报道每年的秋冬季节为MP感染高峰期[10],而在一些北欧国家感染高峰则发生在冬季[2,3]。我国北部城市报道MP感染以秋冬季为主[11],与之相反的是我国南部城市研究资料显示在夏秋季MP-Ig M阳性检出率高于冬春季[12]。分析我院资料显示,夏秋季的MP-Ig M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冬春季,与我国南部城市资料报道一致。考虑不同国家或城市高峰期的差异性可能与其季节的温度、适度有关,不同地区适于MP生长繁殖的环境可能有所不同。MP感染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最为多见[4,5,6],但小年龄患儿的MPP亦有逐渐增加趋势[13]。本研究婴儿期MPP的发生率最低,仅为12. 73% ,而学龄期儿童MPP的发生率则高达81. 08% 。小年龄患儿检出率较低,可能与我院采用的血清支原体抗体检测方法有一定关联。乳胶被动凝集法血清Ig M显示阳性一般在感染MP7 ~ 10 d之后出现,但婴儿期患儿可能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不完善,免疫反应并不强烈,从而导致血清中Ig M表达较弱,结果显示为假阴性[14]。故我院儿童MPP仍以学龄期儿童为主,但亦须重视婴幼儿MP感染,联合PCR检测,可能会提高小年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15]。

MPP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本研究婴幼儿临床表现中多有喘息症状,发生率为71. 43% ,明显高于学龄期儿童的15% ,提示不同年龄的患儿其临床表现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小斑片状阴影为特征的支气管肺炎影像。相对于学龄期患儿,其他年龄组患儿的支气管肺炎影像诊断率更高,学龄期患儿则以局限性实变、肺不张更为多见。MPP多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大多都能有效治愈,但仍有小部分MPP可逐渐进展为难治性甚至重症肺炎[16]。对于这部分难治性或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已证实激素对其有明显的疗效[1,17]。MP感染宿主后,对于呼吸道上皮细胞有强烈的黏附作用,并且通过其黏附性引发自身免疫系统反应,宿主的高免疫反应激发了炎症因子的释放,引起细胞因子的调节异常,最终导致肺实质的损伤[18,19]。我们对于难治性MPP,在抗菌药物使用的同时,加用口服糖皮质激素,结果显示学龄期患儿激素使用率明显高于学龄前期及幼儿组患儿,从而提示学龄期患儿发生难治性或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概率更高,其原因可能为学龄期患儿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较为完善,故而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的肺实质损伤则更为严重。此外在婴儿组患儿中,激素使用率亦较高,提示在小年龄患儿的难治性或重症肺炎中,除考虑细菌或病毒感染外,MP感染亦不容忽视。婴幼儿白细胞数值略高于正常,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患儿白细胞数值则在正常范围内,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患儿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则高于婴幼儿组患儿,但数值仍在正常范围值内。血常规中白细胞数值升高得不明显,有助于与一些难治或重症细菌性肺炎相区别,但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则较难区分。

通过以上回顾性分析,我院CAP患儿在夏秋季MP感染率较高,并且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不同年龄组患儿临床表现及治疗有所差异,可能与患儿自身的免疫状态有关。

摘要: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371例患儿,行乳胶被动凝集法测定血清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抗体Ig M,其中179例诊断为MPP。分析MPP好发季节及年龄段,并研究不同年龄段MP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1)我院CAP患儿在学龄期儿童中MP感染率最高(81.08%),婴儿期患儿感染率最低(12.73%),4组MP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我院CAP患儿在夏季及秋季MP-Ig M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0%、54.72%,明显高于冬春季(均P<0.05)。(3)179例MPP患儿中,婴儿组患儿表现为喘息症状发生率为71.43%,明显高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患儿(均P<0.05)。学龄期患儿表现为喘息症状发生率为15%,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患儿(P<0.05)。学龄期患儿激素使用率为30%,明显高于幼儿期及学龄前期患儿(均P<0.05)。(4)婴幼儿组患儿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较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患儿高(均P<0.05),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患儿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婴幼儿组高(均P<0.05),但仍处于正常范围值内,各年龄组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夏秋季多见,学龄期儿童发生率较高,且学龄期患儿激素使用率相对较高,可能与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免疫状态有关。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63例临床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点;治疗

在儿童的肺部感染中,支原体感染占有重要比例,该感染可导致肺外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及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的损害,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1]。我们通过对63例确诊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并确诊为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儿童63例,其中男36例,女27例,男:女为1.3:1。年龄<1岁8例,1-3岁5例,3-5岁15例,6-10岁27例,11-14岁8例。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的诊断参照《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2]。患儿入院后查常规行血常规、胸片、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等以及相关检查。应用明胶颗粒凝聚法测定血清抗体测定,以滴度≤1:40为正常,滴度≥1:80为阳性。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应用阿奇霉素10mg/(kg·d)静脉输注,连续应用5天,停2天,待病情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总疗程2-3周。同时给予化痰、平喘、支持、对症治疗,对并发肺外各系统的相应病变亦给予治疗。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在63例儿童中,发热38例(占60.32%),热型多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3天-30天不等,但平均发热时间在14、5天。咳嗽,所有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其中持续性咳嗽33例(52.38%),部分患儿伴有喘息。听诊肺部可闻及细湿性啰音及喘鸣音。

2.2 胸部X线片主要表现为肺部呈斑片状阴影33例(占52.38%),其次为间质性损害12例(占19.05%)。

2.3 肺外并发症 ①心血管系统:21例,均出现心肌酶升高,8例患儿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心前区不适;听诊主要表现为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音低钝。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例,房性期前收缩2例,ST-T压低2例。并发心功能不全2例。②消化系统:26例,表现为食欲不振13例,恶心、呕吐7例,腹胀、腹泻6例,肝功能异常6例。③泌尿系统:11例,出现血尿7例,蛋白尿或管型尿4例,肾功能异常4例。④神经系统:5例,头痛3例,精神萎靡1例,惊厥1例。

2.4 实验室检查全部患儿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阳性。白细胞总数升高14例,白细胞总数升高降低7例,血小板计数升高13例,血小板计数降低5例。血沉增快17例,C反应蛋白升高7例。

2.5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症状、体征、胸部X线片评定疗效。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但症状、体征、胸部X线检查中1项未完全恢复。好转: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无效:用药7天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加重[3]

2.6 治疗与转归 在治疗1周后,治愈32例(占50.79%),显效21例(占33.33%),好转10例(占15.87%),无无效病例。显效改为继续口服阿奇霉素,好转患儿应用阿奇霉素10mg/(kg·d)静脉输注,连用3天停4天,然后改为口服,疗程2-3周,随诊均治愈。

3 讨 论

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肺炎支原体肺炎为常见病、多发病,且在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肺炎支原体是一种超滤过性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飞沫在人之间传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肺泡炎症和间质性肺炎。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无特异性,因此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显得十分重要,若伴有肺外表现或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则更容易误诊。但MP-IgM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在本组资料中,阳性率为100%,对早期诊断该病有重要价值。肺炎支原体肺炎容易出现肺外并发症,可能与自身免疫和免疫抑制、神经毒素等作用有关。大环内酯类药物可直接抑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活性氧(活性氧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同时可抑制IL-6和IL-8的产生,还可以抑制肺炎支原体蛋白质合成[5]

参考文献

[1] 王慕逊.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8.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3] 杨俊英,宫希涛,王荣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序贯疗法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3,33 (8):20-22.

[4] Margaret R,Hammerschla G,周宝桐,et al.肺炎支原体感染[J].世界医学杂志,2003,7 (1):22.

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32例,女14例。年龄2~5岁36例,6~12岁10例,均无明显结核病接触史,曾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3例和脓胸(化脓性胸膜炎)1例。临床表现:均急性发病,发热(T 38.5~42℃),咳嗽,呼吸急促29例,胸部叩诊有相对浊音12例,一侧呼吸音减低31例,肺部湿性音40例。

1.2 辅助检查

周围血常规查WBC (8.5~25.0)×109/L, N 0.5~0.85, PLT (100~300)×109/L, Hb 95~120g/L。采用ELISA法在病程4~15d检测血清MP IgG、Ig M、Ig M阳性46例,Ig G阳性13例。CRP 6~102mg/dL, ESR 24~69mm/h, PPD (1∶2 000)试验28例;72h后观察红肿4~8mm。X线胸片检查46例,肺野斑片状影27例,肺门阴影增浓2例;肋隔角变钝或者消失22例,某下肺野见一大片状密度增高影上缘外高内低曲线影,隔面消失9例。诊断:胸腔积液46例。行胸腔穿刺28例,抽出胸水25~300mL。胸水送检28例,报告胸水常规;透明度微浑,颜色黄色,李凡他试验阳性,WBC (600~1500)×109/L,单核0.05~0.4,多核0.6~0.95,胸水生化;总蛋白30~45g/L,白蛋白22~25g/L,葡萄糖3.5~4.3mmol/L, LDH 300~750U/L, Cl-100~105mmol/L,腺苷脱氢酶5~22U/L。

1.3 治疗

止咳化痰等对症处理同时均予阿奇霉素[10mg/(kg d), 1次/d, 3~5d]与红霉素[30mg/(kg d), 1次/d, 7d]交替静脉滴注,连用2~4个疗程。因高热不退联用头孢三代抗生素31例,并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2mg/(kg d), 2次/d]静脉滴注,3d后改泼尼松减量口服7~10d 30例,口服美满霉素(2mg/kg, Q12h,>8岁)8例,给胸腔穿刺抽液处理28例。

2 结果

本组痊愈40例,治愈率95.6%。住院时间7~15(平均12) d,病情好转第3天自动出院1例。2例因肺实变、肺不张明显就诊时间较晚遗留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

3 讨论

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它无细胞壁,蛋白质丰富,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它通过对宿主细胞的直接和间接损害作用引起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多脏器损伤[3]。而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诊断为重症支原体肺炎[4]: (1) 症状重,肺部病变进展快,肺大叶实变,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 (2) 肺大叶实变伴中至大量胸腔积液; (3) 影响呼吸功能或合并其他系统功能障碍(脑炎、心肌炎、心包炎、严重肝脏损害等); (4) 合并闭塞性支气管炎或者坏死性肺炎; (5) 病程超过6周肺部病变仍迁延不愈。有国内外文献报道[5,6,7],MP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的发病率在上升,并因治疗效果欠佳,呈重症趋势。从本文资料看,MPP并胸腔积液主要特点如下: (1) 学龄前后儿童多见。 (2) 均有发热或高热,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效果欠佳。 (3) 疾病进展快,早期可出现胸腔积液,并与肺部炎症同侧,以单侧多见,可呈包裹性。 (4) 积液外观多呈浆液性,黄色微混,静置后可见大量絮状物,一般中至大量。 (5) 胸液常规化验白细胞计数则多少不等,中毒症状重者多呈炎性渗出;胸液糖含量基本与血糖相同,一般不少于60mg/L (3136mmol/L),与国外一些报道[1,2]相似。 (6) 大量胸腔积液者免疫炎性反应亦重,CRP及ESR可明显增高。 (7) 多数预后良好,随肺炎之好转而好转。少数因肺实变肺不张明显,遗留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胸膜肥厚等后遗症。其发生机制可能为一是合并了细菌感染;二是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三是MP诱发机体发生免疫炎性反应,毛细气管上皮细胞严重破坏,在修复过程中产生大量肉芽组织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肺泡灌注液中的细胞因子明显增高[8],出现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而遗留后遗症。在MPP伴大量胸腔积液时要注意混合细菌感染的可能,应联合用头孢菌素及四环素类药物;胸腔积液多为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液,中等以上积液应及时胸腔穿刺引流,减少胸膜肥厚及粘连。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机体免疫炎性反应,使中毒症状减轻、胸腔积液较快吸收,并减轻胸膜粘连,减少发生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概率[3],应早期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 (MPP) 合并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46例MPP患儿中, 36为双侧或单侧大叶肺实变, 合并中至大量胸腔积液, 10例少量胸腔积液, 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外, 并用美满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胸腔穿刺治疗。结果 40例痊愈, 4例胸膜肥厚, 2例出现闭塞性支气管炎。结论 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的患儿应用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除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可并用美满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胸腔穿刺治疗, 疗效肯定。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胸腔积液,治疗

参考文献

[1]Tinsa F, Boussetta K, Gharbi A, et al.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ldren[J].Tunis Med, 2009, 87 (12) :851-856.

[2]Chernic V, Boat TF.Kendigs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in children[M].6th ed.WB Saunders Company, 1998:476.

[3]陆权, 车大钿.肺炎支原体性胸腔积液[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 (4) , 241-244.

[4]赵顺英, 马云, 张桂芳, 等.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1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 (7) :414-416.

[5]Wang RS, Wang SY, Hsieh KS, et al.Necrotizing pneumonitis caused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pediatric patients:report of five case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Pediatr Infect Dis J, 2004, 23 (6) :564-567.

[6]Bronte DL, Baquero-Artigao F, Garcia-Miguel MJ, et al.Parapneu monic pleural effusion:an11-year review[J].Ann Pediatr (Bare2006, 64 (1) :40-45.

[7]杨锡强, 易著文, 沈晓红.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8.

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

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精选11篇)儿童支原体肺炎护理 第1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典型的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72例, 男38例, 女34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