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感染性疾病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儿童感染性疾病(精选10篇)

儿童感染性疾病 第1篇

关键词:儿童感染性疾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感染作为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严重的感染疾病如败血症及败血症性休克等疾病可引起患者死亡[1], 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儿童感染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 但其临床诊断指标与方法存在明显不足, 误诊与漏诊频发。近年来, 血清降钙素原 (PCT) 检测被引入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工作中, 临床经验证明, PCT指标检测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敏感度尤其显著。本文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7543例儿童疾病患者, 着重分析了PCT检测与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7543例, 其中男3143例, 女4400例;年龄1d-14岁, 所有患儿均行PCT检测, 并参照《实用儿科学》疾病临床诊断标准确诊。7543例患儿根据疾病类型分为细菌感染疾病组 (A组) 、病毒性感染组 (B组) 及非感染性疾病组 (C组) 。其中A组3000例, 包括新生儿窒息合并感染患儿250例, 高胆红素血症合并感染患儿200例, 细菌性感染肺炎患儿2350例, 上呼吸道感染200例;B组3000例, 包括水痘患儿150例, 病毒性肺炎患儿1500例,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300例, 麻疹感染患儿50例;C组1543例, 包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553例, 营养不良贫血患儿540例, 荨麻疹患儿450例。3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儿住院2d后取静脉血, 分离制取血清标本后检测PCT指标。PCT指标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测量法进行, 使用的试剂包括PCT单克隆抗体、荧光胶乳、PCT质控药剂等, 免疫荧光检测仪 (广州万孚飞测生物科技有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 PCT检测后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统计。

1.3 检测指标分级[2]

PCT指标检测结果分为四个等级, 分别为<0.5ng/ml、0.5~2.0ng/ml、2.1~10.0ng/ml、>10.0ng/ml四级, 其中后3个等级 (即PCT>0.5ng/ml) 视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PCT阳性率为78.2% (2346/3000) ;B组PCT阳性率为7.6% (228/3000) ;C组PCT阳性率为9.5% (146/1543) 。A组PCT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B组与C组PCT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PCT作为一种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 是一种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 主要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产生, 于前临床研究中, PCT已被列入部分感染疾病的临床诊断指标体系中。一般来说, 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甲状腺分泌一定量的PCT, 健康机体中PCT含量较低 (正常为<0.1ng/ml) [3]。但是人体一旦出现病理, 甲状腺C细胞在细菌病毒的刺激作用下活性增强, 其分泌的PCT显著增多, 而机体在无细菌性病理刺激下并不可能出现PCT指标升高的现象, 因此临床上将PCT指标升高作为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文献报道将降钙素原作为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的指标之一, 分析了细菌感染疾病患者机体降钙素原成分的变化机制, 还探讨了降钙素原指标变化与细菌感染疾病间的相关性, 发现该指标敏感度较为显著[4]。现阶段, 降钙素原指标检测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 其诊断指导作用备受临床研究与应用的关注, 儿科疾病的诊断参照也不例外。本结果发现细菌性感染患儿诊断阳性率近80%, 该结果与近年来的文献报道结果相符, 可见该指标在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中的敏感度。现阶段, PCT检测已经成为细菌感染疾病的标志, 广泛应用于各临床感染疾病的诊断检查中, 为疾病的诊疗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雪华, 黄少兴, 卓丽文.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意义[J].现代医院, 2013, 13 (2) :57-58.

[2] 李东千.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重症急性胰腺诊治中的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 2013, 25 (2) :134-135.

[3] 郑秀霞.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9) :2895-2896.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第2篇

一、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

二、布局与流程

(一)感染性疾病科和传染病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

(二)功能区域划分: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值班室、更衣间、休息室与库房等;半污染区为治疗室、药房(或药柜)、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备区等;污染区为挂号收费室、候诊区、诊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患者专用卫生间等。

(三)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分开;发热门诊患者通道应与其他门诊患者通道分开。

(四)设置独立挂号、诊疗、收费、配药、化验、隔离观察室、处置室、抢救室等,受场地限制,可配备专人为患者送样、配药、交费等提供服务。

(五)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均应设立临床疑似病例的专用单人隔离观察室发热患者隔离观察室外应设立缓冲间,肠道门诊隔离室外设立缓冲间,为进出人员提供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的场地与手卫生设施,同时阻隔与其他区域的空气直接对流。

(六)发热门诊内成人患者与儿童患者,应分诊疗室。

(七)各门诊应独立设立患者专用卫生间,污水纳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三、物资与设施配备

(一)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每诊室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二)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需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套等。

(三)各门诊人员出入口、窗户等处应设立防蝇等设施。

(四)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须配备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漂白粉、喷雾器等。

四、医务人员管理

(一)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监控医师、感染监控护士组成。医护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工作制度及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以及消毒隔离等。

(二)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首诊医生负责传染病报告、登记工作,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五)医务人员必要时接种相关的有效疫苗。

(六)职业暴露防护: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发生职业暴露。意外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进行暴露后的相关处置工作。

五、消毒隔离管理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室内保持自然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天2次,室内桌、椅、门把手等物品每日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地面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拖擦。污染时随时用1000—2000gm/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拖把、抹布须专用。用过的可复用医疗器具等及时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

(三)病人呕吐物及排泄物:稀薄的呕吐物及排泄物,用2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均放置2h。无粪的尿液用1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100ml混匀放置2h。成形粪便可用5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后倒入厕所。盛呕吐物或排泄物的容器:用5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四)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并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医务人员根据工作时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五)感染性疾病科内的化验室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管理。

(六)清洁用具标识清楚,按不同用途分开放置与使用,不得混用。每天使用前后用1000mg/L 有效氯浸泡消毒,清洗后悬挂晾干。

(七)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隔离衣等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注明“隔离”及数量。

(八)医疗垃圾按本院《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进行分类收集,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暂存点集中处理。

六、环境卫生学、消毒效果监测

(一)感染监控护士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细菌学监测。

(二)监测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重新监测至合格。

儿童感染性疾病 第3篇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137例患儿 (1小时~12岁) 所有患儿的诊断均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 (血、尿、粪常规检查, 粪便轮状病毒检查, 血培养, 脑脊液培养, 咽拭子培养, 痰培养, 脐带分泌物培养, 血生化免疫指标, 及其他辅诊科资料综合分析, 临床诊断为细菌感染病例, 细菌培养均为阳性。137例患儿按出院诊断分为三组: (1) 细菌感染组:57例, 其中早产儿合并感染15例,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5例, 支气管肺炎19例 (痰培养肺炎链球菌7例、流感嗜血杆菌5例、葡萄球菌4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3例) , 重症肺炎4例, 泌尿系感染7例, 细菌性痢疾5例, 细菌性脑膜炎2例。 (2) 病毒感染组:52例, 其中腮腺炎4例, 腹泻21例 (粪便轮状病毒检查阳性18例, 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3例)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 病毒性肺炎21例, 水痘2例。 (3) 非感染组:28例, 其中新生儿窒息2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高胆红素血症18例, 早产儿7例 (新生儿硬肿症5例, 川畸病2例) , 自身免疫性疾病1例。

1.2采集方法

所有入选患儿入院后立即采血检测CRP、PCT、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血培养, 部分患儿根据情况拍胸片、行尿培养、痰培养、粪便培养、脑脊液培养、脓液涂片、病毒抗体检测 (轮状病毒抗体、EB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DNA抗体检测) 等。

1.3 试剂和仪器

PCT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免疫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 按说明书操作, 正常参考值PCT<0.5μg/L。PCT≥0.5ng/ml为阳性, 以10mg/L为阳性界限, 结果分为4个等级:正常:PCT<0.5ng/ml;轻度升高:PCT>0.5ng/ml;明显升高:PCT≥2.0ng/ml;显著升高:PCT≥10.0ng/ml。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见表1。两组患儿血清PCT水平比较细菌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之间血清PCT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秩和检验) P<0.0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降钙素原 (PCT) 是降钙素 (CT) 的激素原。CT是由激素刺激下的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 PCT则在促炎症反应刺激下, 尤其是细菌激发所引起的促炎症反应刺激下可由多种细胞类型和器官产生。PCT在区分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的患者时, 是目前诊断指标中最有效的[1]。

在病毒感染、慢性炎症紊乱或自身免疫过程中, PCT水平通常较低。而细菌感染的PCT水平通常高于0.5~2ng/ml, 因此能够保证各种非细菌感染情况和细菌感染之间诊断的差异。

在健康人体内, 发现血清PCT浓度低于0.05ng/ml, 当PCT<0.5ng/ml时不太可能是全身感染, 可能为局部感染。当2ng/ml>PCT≥0.5ng/ml时, 可能为全身感染。当2ng/ml≤PCT<10ng/ml, 除非已知是其他原因, 几乎可能为全身感染。当PCT≥10ng/ml时, 重要的全身炎症应答, 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严重的脓毒血症[2]。传统的判断细菌感染的指标是中性粒细胞数量比率和细菌培养, 但它们影响因素较多, 生理的或反应性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有些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反而不增多以及细菌培养阳性率低和时间长等均影响判断, 我们发现hs-CRP作为炎症反应因子在很多疾病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特异性差。诱发PCT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反应, 病毒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肿瘤、体内器官的细菌感染并不诱发PCT产生[3], 所以, PCT的特异性远远优于超敏C-反应蛋白所, 单独检测CRP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无可靠意义, 与PCT同步检测可提高对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价值。因此, PCT是诊断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目前最敏感的特异性指标, 亦是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可靠指标。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 在儿童细茵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对我院已诊断为细菌感染的137例病例测定PCT, 并与其他非细菌感染的80例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感染病例与非感染病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 PCT是诊断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目前最敏感的特异性指标, 亦是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可靠指标。

关键词:降钙素原,细菌感染

参考文献

[1]Assicon M, Gendrel D, Garsin H, Raymond J, Bohuon C.High serum procalci-tonin concentrations in patirnts with sepsis and infection[J].Lancet, 1993, 341:515-518.

[2]Christ-crain M, Muller B.Procalcitionin inbacterial infections-hype, hope or more or less?[J].Swiss Med Wkly, 2005, 135:451-460.

口腔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 第4篇

【关键词】 口腔;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218-02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分,机体借助口腔和外界相通。由于口腔是消化器官的一个组成部分,机体通过其摄入食物、水分以及空气等,所以口腔内含有丰富的营养。另外口腔内含有牙齿、舌等器官,因此口腔内形状较为复杂。以上因素都适合口腔微生物的繁殖。口腔内栖殖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既有非致病细菌,也有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口腔的自洁净功能能有效的清除病原微生物。但在机体患病时,自洁功能减弱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引发感染[1]

1 口腔微生物菌落

口腔既有坚硬的牙齿也有柔软的舌头等器官,两者间隙以及两者个部位上栖殖着特异的菌落。牙齿表面不能剥离,因此在其上形成的牙斑非常牢固,这位口腔细菌提供了良好的栖殖环境。口腔微生物菌落根据其栖殖部位不同特征。口腔内最常检出的微生物是链球菌。在牙龈沟等氧浓度含量低部位常能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多数情况下,口腔检出的细菌称为“常栖菌”,这些细菌在机体正常情况下无致病性。某些链球菌在免疫能力低下人群或口腔状况不佳情况下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在这些人群还可能检出的微生物菌落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脓假单胞杆菌等菌落。除细菌外,口腔内还能够检出真菌、原虫、病毒等微生物。真菌中假丝酵母属的白色假丝酵母最为常见。这种真菌在装有假牙情况下检出率大幅提高。在某些免疫力低下人群有可能检出曲霉属真菌。口腔内检出主要原虫为无明显致病性的口腔毛滴虫。口腔内能检出病毒主要包括HBV、HIV、HCV、HSV等病毒。

2 口腔感染病

2.1 口腔内感染性疾病 口腔微生物菌落能够引起的感染主要包括口腔内感染和口腔外感染。口腔内感染主要龋齿和牙周炎,其主要由牙垢牙斑上的微生物菌落所引起。龋齿主要由突变株链球菌引起。这种细菌能够分解蔗糖并形成多糖体而形成牙斑牙垢,进一步生成有机酸腐蚀病牙磷灰石,从而导致龋齿。牙周炎主要由伴放线杆菌、中间普氏菌等革兰氏阴性厌氧杆菌引起。这类细菌能产生酶和毒素,破坏牙齿周围组织,刺激免疫系统引发炎症。牙垢牙斑还为本不能在牙齿表面附着微生物提供受体,也为某些致病菌提供栖殖环境。

2.2 口腔外感染性疾病 口腔细菌能够引起包括误吸性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口腔外感染疾病。误吸性肺炎主要致病菌包括常栖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具核梭杆菌、嗜二氧化碳嗜纤维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造成肺炎的误吸包括显性和非显性两种类型。显性误性主要由于脑血管障碍损伤吞咽功能而造成明显误咽误吸。非显性误吸主要指细菌自然下落进入呼吸道。显性误吸使口腔细菌以及外来细菌随食物而进入呼吸道,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非显性误吸使口腔细菌自然下落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正常情况下,非显性误吸引入的口腔细菌被纤毛运动或粘膜免疫功能而不引起感染。只有在人体免疫机能下降或免疫能力低下人群,误吸才有较大可能导致肺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戈登链球菌等口腔链球菌、致病性放线杆菌、艾肯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龋齿以及牙周炎都可能使口腔细菌进入血液,从而导致感染。口腔内核梭杆菌、咽峡炎链球菌等细菌可能与肝脓肿以及脑脓肿有关。

2.3 其他疾病 口腔内常能检出幽门螺杆菌,该细菌常常导致胃溃疡和胃癌。

3 口腔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口腔护理主要通过使用口腔护理液或者其他护理工具,达到清洁口腔、去除异味、治疗炎症的目的。口腔护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口腔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低口腔细菌导致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无论在日常生活和患者护理,口腔护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口腔护理主要方法包括刷牙法、擦拭法、冲洗法、含漱法等方法[2]。刷牙法是人们常用的口腔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牙斑,刺激粘膜。对于某些特定患者如不能自理患者,如具有特殊功能的牙刷如自动吸水式牙刷能够有效的防止误吸的发生。齿间刷能够为牙间隙增大患者提供有效的口腔护理。含漱法能够保持口腔湿润,清除大块残留物,减少牙斑的形成。含漱法除正常人适合外也适合无意识障碍患者日常口腔护理。冲洗法主要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或其他口腔护理液冲对患者牙部、峡部、舌部等部位进行冲洗。冲洗法适合有大面积口腔溃疡或口腔损伤严重患者,该方法能清除创口分泌物以及坏死组织。冲洗法具有操作简单,操作压力大,冲洗彻底等优点[3-4]。擦拭法主要使用沾有生理盐水或其他口腔护理液的无菌棉球对口腔不同部位进行顺序清理。擦拭法具有很好的清理效果,但也有范围小、不彻底等缺点。口腔护理液在口腔护理中能起到很好的护理作用,一些新型护理液具有口感好、杀菌效果好等优点,被人们广泛接受。在口腔污物较多或者牙斑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几种护理方法联合使用,如可以采用生理盐水或其他口腔护理液含漱后,再用牙刷或其他牙科专用器械进行专门清理。

参考文献

[1] 徐云.生理盐水与牙龈炎冲洗剂口腔护理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6(23):556-557.

[2] 牟凤萍,李振凤,孙玉荣,潘艳丽,路敏,王海婷.口腔护理研究及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8):49-50.

[3] 王舜娟,陈秋芳,钟华荪,冲洗法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8):685-686.

儿童感染性疾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本院儿科住院的感染性疾病患儿640例, 男330例, 女310例, 年龄6个月~6岁。根据确诊疾病及病原 (确诊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呼吸道病原检测、病毒抗体、分泌物培养、尿便常规等检测) 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283例:细菌性肺炎、败血症、菌痢、泌尿系感染等;非细菌感染组357例:毛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病毒性脑炎、川崎病等。

1.2 方法

标本采集:采集本院儿科初入院患儿的末梢血, 测定WBC、CRP、PCT。病原学诊断方法:通过分泌物培养、血清中抗体检测及咽拭子PCR法检出;阳性诊断标准:WBC≥11×109/L, CRP≥8 mg/L, PCT≥0.25μg/L。观察三项指标的阳性率, 以及特异性、敏感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细菌性感染组WBC、CRP、PCT阳性率均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RP和PCT阳性率明显高于WB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从敏感度度及及特特异异度度方方面面分分析析发发现现, , 单单独独检检测测CCRRPP的的敏敏感感度度为为80.2%, 特特异异度度为为6633..33%%;;单单独独检检测测PPCCTT的的敏敏感感度度为为8866..99%%, , 特特异度为7799..66%%;;联联合合检检测测时时, , 平平行行试试验验的的灵灵敏敏度度为为9977..22%%、、特特异度为5500..77%%, , 系系列列试试验验的的特特异异度度为为6699..66%%、、灵灵敏敏度度为为9922..44%%。。

注:与非细菌感染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儿童感染性疾病作为基层医院的常见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的变化和抗生素的滥用, 对于疾病的诊断, 单纯凭借患儿的症状体征、血尿便常规等, 对其病原难以鉴别, 从而导致在临床上对于是否选择抗生素及选择哪类抗生素的问题造成困难。虽然分泌物培养对于明确病菌及药敏在临床帮助很大, 但是因为抗生素滥用, 其检出率明显降低, 并且培养不能及时出结果, 所以对于临床上能早期正确的使用抗生素, 帮助不大。因此, 找到早期、敏感的检验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快速检测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不仅可以缩短病程、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重症患儿的病死率等。

WBC主要功能在于对抗外来感染, 因个人体质差异大, 且受外界环境、运动、精神等多种因素影响, 当机体被不同微生物感染时, 均可导致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变化, 故其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此时, 联合检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PCT, 对于疾病的诊断更有意义。

CRP是一种急性时项反应蛋白, 当机体组织损伤时, 由肝脏合成。一般于感染发生后6~8 h开始升高, 12 h后可检出, 24~48 h达峰, 感染控制后1周内恢复正常。CRP虽然可以作为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与鉴别的辅助指标, 且与WBC相比, 其不受性别、年龄、贫血等因素影响, 但据国内外报道, 在病毒性感染时CRP检测也有较高的阳性率, 近几年来, 随着支原体感染发病率的增多, 对其研究更加深入, 有报道, 支原体感染后CRP亦可有明显上升[1]。

PCT在生理状态下, 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 选择性表达于甲状腺及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上, 故循环浓度很低, 不易被检测, 在病理状态下, 由肝、肾、脂肪、肌肉等多种器官的实质细胞分泌, 故循环浓度明显上升, 易于被检测。一般于细菌性感染发生4 h后就可检测到其浓度, 12 h后达到峰值, 感染控制后, 血清PCT水平即会随之下降[2], PCT增高程度与炎症程度呈正比, 故PCT增高不仅可提示机体受细菌感染, 还可以反映其感染的严重程度。本试验结果亦显示:PCT对于细菌感染患儿, 体内水平较高, 非细菌感染患儿, 体内浓度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3]。据报道, 在全身细菌感染时, 血PCT增加较CRP早和快, 当感染控制后回到正常范围也较CRP快, 但是局部感染时PCT一般不升高, 而CRP可升高。所以, 而在全身感染时, PCT为一个特异性更高的指标, 而局部感染时, CRP更有优势[4]。本研究结果显示, 细菌性感染组WBC、CRP、PCT阳性率均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 (P<0.05) ;CRP和PCT阳性率明显高于WBC (P<0.05) 。单独检测CRP的敏感度为80.2%, 特异度为63.3%;单独检测PCT的敏感度为86.9%, 特异度为79.6%。本研究分别采用平行试验及系列试验联合检测CRP与PCT, 具体如下。 (1) 平行试验:同时做CRP、PCT两组试验, 只要有一组试验结果为阳性, 即可诊断为阳性, 可计算出平行试验的灵敏度为97.2%, 平行试验的特异度为50.7%, 故该试验提高了检测的敏感度。 (2) 系列试验:依次相继做CRP、PCT两组试验, 当两组试验均为阳性才能判断为阳性, 可计算出系列试验的灵敏度为69.6%, 系列试验的特异度为92.4%, 故该试验提高了检测的特异度。

总之, 在血尿便痰液培养、病毒抗体、支原体抗体等检查常需较长时间, 本实验结果显示, WBC、CRP、PCT联合检测, 操作简便, 检测时间短, 对于住院患儿的疾病诊断以及指导治疗更有帮助。尤其是临床症状与血常规检查不符时, CRP、PCT的联合检测, 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不仅能及时为临床提供快速判断指标, 以指导临床用药, 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亦可明显减少误诊率。另外, 由于存在临床常见病毒感染, 如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血常规中白细胞显著增高, 但分类却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等情况, 故在联合检测WBC、CRP、PCT的同时, 注意分析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 对于儿童感染疾病的诊断更有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 (WBC) 、C反应蛋白 (CRP) 及降钙素原 (PCT) 联合检测对于患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64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 根据确诊疾病及病原, 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 (283例) 和非细菌感染组 (357例) , 对其在入院时所检测的WBC、CRP及PCT分别在两组中所占阳性率, 以及CRP、PCT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阳性率方面发现, 细菌感染组WBC、CRP及PCT阳性率分别69.3%、80.2%、86.9%;非细菌感染组WBC、CRP及PCT阳性率分别为39.2%、36.7%、20.4%:细菌感染组WBC、CRP及PCT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细菌感染组组内比较发现, CRP和PCT阳性率明显高于WB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敏感度及特异度方面分析发现, CRP的敏感度为80.2%, 特异度为63.3%;PCT的敏感度为86.9%, 特异度为79.6%;联合检测时, 平行试验的灵敏度为97.2%、特异度为50.7%, 系列试验的特异度为69.6%, 灵敏度为92.4%。结论 WBC、CRP及PCT联合检测在住院患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CRP和PCT对细菌感染的诊断要优于WBC, 而CRP、PCT联合检测, 敏感度及特异度高于单一检测的结果。

关键词: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细菌感染,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屠强.CRP及PCT检测对儿童细菌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诊断的临床意义.首都医药, 2013 (20) :26-28.

[2]魏欣, 曾邦雄, 袁世荧.降钙素原——细菌感染全身反应的新指标.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2, 23 (2) :82-83.

[3]曾华, 丁睿, 张智贤.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血降钙素原的变化.中外医疗, 2013, 32 (28) :31-32.

儿童感染性疾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7—11月收治感染性疾病患儿155例,男81例,女74例,年龄1 d~10岁。其中,化脓性扁桃体炎39例,细菌性肺炎55例,细菌性肠炎4例,败血症5例,泌尿道感染2例,病毒感染50例。以血常规、细菌培养和临床诊断为依据,将155例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105例)和病毒感染组50例(包括腺病毒和疱疹病毒等感染9例)。

1.2 检测方法

1.2.1 采用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Finecare免疫荧光检测仪,全程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免疫层析法)。检测范围是0.5~20 mg/L。

1.2.2 所有患儿入院后24 h内空腹抽静脉血送检,本实验适用于全血、血清或血浆。取血后应尽快检测,避免溶血,并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阳性标准

正常参考范围:hs CRP<1.0 mg/L,常规CRP<10 mg/L。(1)新生儿(1个月~6个月)血清CRP水平>2 mg/L提示新生儿感染,大于此值即与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2)儿童和成人血清CRP水平≤10 mg/L;>25 mg/L提示细菌感染,<10 mg/L可基本排除细菌感染或细菌已清除;(3)CRP≥100 mg/L提示败血症或侵袭性感染。

2 结果

细菌感染组CRP浓度明显升高,病毒感染组CRP浓度基本正常。2组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C反应蛋白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荚膜的C多糖物质发生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肝细胞产生。hs-CRP是血浆中的一种C反应蛋白,临床实验室采用超敏感检测技术,能准确地检测低浓度C反应蛋白,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是区分低水平炎症状态的灵敏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心血管疾病、新生儿细菌感染、肾移植等方面。C反应蛋白的高低与感染的存在及程度呈正相关,C反应蛋白越高炎症越明显,病情好转时其含量急速下降,1周内恢复正常。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C反应蛋白检测在儿童和新生儿疾病的诊断中尤为重要,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意义。

3.2 通过155例患儿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我们可以看出,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沉降率相同,但不受红细胞、血红蛋白(Hb)、脂质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是反映炎症感染情况和判断疗效的良好指标。hs-CRP不仅能灵敏地鉴别感染的类型,而且可通过hs-CRP测定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当机体被细菌感染时,血清中的hs-CRP浓度明显升高,升高的幅度与细菌感染的程度相符合。而被病毒感染时,hs-CRP增高不明显,血清浓度正常或轻微升高,特别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hs-CRP可灵敏地鉴别感染的类型。hs-CRP在正常人的血液中的含量极其微少,且hs-CRP测定不受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影响,可直接反映机体的感染程度。直到病症得到控制、炎性反应得到吸收时C反应蛋白水平才下降,故检测hs-CRP水平对鉴别小儿疾病性质非常有意义[1]。通过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可评估感染程度及病情进展情况,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而白细胞在早期感染的判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C反应蛋白能更快地反映炎症的变化,在炎症恢复期C反应蛋白下降很快,在1 d内可下降50%,其浓度下降说明治疗有效,病情好转,下降至正常时,可中断抗生素治疗。所以C反应蛋白也能很好地用来评价抗生素治疗的效果。

3.3 本研究表明,hs-CRP在早期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方面是一个快速、灵敏的指标。婴幼儿易患细菌性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细菌性肠炎、泌尿道感染、败血症等疾病,通常临床医师单凭一张血常规、细菌培养报告很难鉴别是否伴有细菌和病毒感染,因为细菌培养至少需要48 h,结果滞后,且阳性率低(50%~87%),标本易污染[2]。为了区别细菌和病毒感染,要做很多相关实验,所需时间长,患者费用增高,往往使首诊患儿丧失了最佳诊断和治疗时机,也给临床准确用药带来一定难度。此时选择给予全程C反应蛋白测定,有助于临床医师作出正确诊断,指导使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本研究中,细菌感染时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多数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不大,但腺病毒和疱疹病毒等感染时,C反应蛋白可明显升高。原因与这些病毒感染症状严重,广泛地破坏组织,促使C反应蛋白的产生有关。此外,部分新生儿由于肝细胞发育不成熟并且不能产生某些蛋白质,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尚未建立完全,故比正常人更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也较迟。所以根据患儿的免疫机制特点,即使C反应蛋白浓度有小幅升高,也可能指示其处于感染状态。

细菌性感染经合理治疗后,C反应蛋白显著下降,但对于临床疑似细菌性感染,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在发病后24 h内仍正常,则可以不用抗生素。病毒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可考虑合并细菌性感染,其值随病情的恢复而显著下降,随病情加重而明显升高。

综上所述,检测全程C反应蛋白水平是儿童和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主要指标,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疗效观察提供科学的依据。不仅具有方便、易行、经济、安全等特点,而且通过结合红细胞沉降率、外周血象等,为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提供方向,对婴幼儿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程C反应蛋白的检测也可在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自武.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外周血碱性磷酸酶积分在细菌感染中应用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8):572.

儿童感染性疾病 第7篇

关键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儿童,感染

感染性疾病是儿科重要的疾病, 病原菌包括病毒、细菌、非典型病原、寄生虫及真菌, 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及病毒[1]。脓毒症是由多种致病原感染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严重者尤其是细菌感染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 是儿科危重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因此, 及早正确判断感染的性质, 以早期及时使用抗菌药物能明显降低死亡率, 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但由于儿科危重症患儿很少表现出特异的症状和体征, 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测或实验室结果来支持。病原学检测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 但其检测时间较长, 并且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 血清抗体检出时间往往都滞后于临床症状。血清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 PCT) 和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则是目前被认为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系统性炎症指标,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4,5]。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PCT、CRP检测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268例确诊感染性疾病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2 d~14岁, 平均 (5.8±1.8) 岁, 其中男682例, 女586例。根据病原学与血清学结果分为两组, 细菌感染组675例, 其中肺炎342例, 重症肺炎85例, 化脓性脑膜炎6例, 败血症10例, 脓毒性休克5例, 化脓性扁桃体炎104例, 细菌性肠炎95例, 尿路感染28例。非细菌感染组593例, 其中疱疹性咽峡炎78例, 幼儿急疹75例, 轮状病毒肠炎98例, 病毒性脑炎28例, 肺炎支原体感染83例, 上呼吸道感染165例, 急性喉炎55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就诊时及治疗后均抽取静脉血留取标本, 分别检测血清PCT、CRP、WBC及血沉。PCT采用罗氏Cobas e601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 (电化学发光法) , 以PCT≥0.5μg/L为阳性, 以0.5μg/L、2.0μg/L和10.0μg/L为界分为四组。CRP采用罗氏Cobas c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免疫比浊法) , 以CRP≥10.0 mg/L为阳性, 以10.0 mg/L、50.0 mg/L为界分三组。血沉采用ELECTALAD monitor-20全自动血沉仪测定, 以血沉≥20 mm/h为阳性, 以20、50 mm/h为界分三组。血常规采用SYSMEX xs-1000i测定;均使用原厂家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回顾性分析所选儿童的资料,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CT、CRP、WBC及血沉检测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指标阳性表达情况比较

细菌感染组PCT及CRP阳性率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 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高于CRP阳性率,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ESR及WBC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治疗前后PCT、CRP、ESR及WBC水平比较

治疗前细菌感染组PCT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细菌感染组WBC、ESR水平与非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PCT、CRP、ESR及白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机体免疫系统遭受病菌侵袭而受到损害所导致局部组织或者全身组织产生炎症的表现即为感染[3]。感染性疾病在儿科临床疾病中较为常见, 早期明确感染的病原体, 有利于尽快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 有利于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病原学检测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 但其检测时间较长, 并且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参考价值较高的炎症指标有CRP、白细胞计数及血沉等, 其中CRP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成熟、广泛的生物标记物。近年来, 血清降钙素原作为新型炎症指标, 越来越受到重视, 已被公认为是脓毒症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指标[4,5,6]。

PCT是降钙素 (calcitonin, CT) 的前肽物, 是一种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 分子量大约为13 000 Da。PCT无降钙素样的激素活性, 其分子由降钙素、下钙素和一个含57个氨基酸的N-末端残基组成[7]。生理情况下, PCT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 主要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产生, 其水平稳定, 在体内的半衰期为20~24 h。在健康人体中, PCT的水平极低 (<0.1 ng/m L) 。但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或组织外伤等强烈刺激时, 由于细菌毒素及促炎因子的作用, 除甲状腺外, PCT在全身不同组织、器官中大量释放 (严重感染时甚至>10 ng/m L) 。此时, 血清PCT水平会显著升高, 其升高程度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且随病情进展或控制而持续在高水平或逐渐下降。除PCT外, 机体发生全身感染时, 可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 但PCT较其他因子产生更早[8]。研究表明, 在细菌感染后2~3 h PCT即迅速增高, 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且其水平在感染后12~24 h内出现峰值, 并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9]。

本次研究发现, 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及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国内外诸多文献[3, 9-11]报道一致。Suarez-Santamaria等[11]认为血清PCT是判断感染轻重程度较好的炎症指标。高浓度的PCT是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严重及全身脓毒反应持续存在的指征, 如MODS患者PCT水平持续升高表示炎症处于上升期或病情恶化。相反, PCT水平下降, 说明病情逐渐转好, 炎症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中, 非细菌感染组中有2例患儿PCT>2.0μg/L, 分别为8.9μg/L和6.7μg/L, 2例患儿均为MODS患者。2例患儿PCT值均显著升高, 提示患儿病情重, 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严重。本研究中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PC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表明依据PCT入院就诊时的水平对感染性质作出判断后所作出的治疗方案是值得信赖的。同时, 也有文献[12]表明, 在脓毒症患儿中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后PCT的水平下降非常快, 且连续动态监测脓毒症患儿PCT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器官功能障碍及死亡率均密切相关。这表明PCT是脓毒症患儿预后的较好的生物标志, 亦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

C反应蛋白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由5个多肽链亚单位以共价键结合而成,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成熟、广泛的生物标记物。CRP在健康人血液中含量甚微 (<3 mg/L) , 在感染及机体出现炎症损伤时明显增高。在炎症刺激的4~6 h内, 血清CRP水平可因细胞因子 (IL-1、IL-6和TNF-α) 刺激而明显升高, 在36~50 h左右达到峰值, 半衰期约4~7 h。CRP一直被认为是炎症存在的辅助诊断指标, 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灵敏度较高。本次研究发现, 细菌感染组CRP阳性率及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亦与国内外诸多文献报道一致[13,14]。但Marik等[15]认为CRP作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 除细菌感染时升高外, 在病毒感染、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中亦会升高, 且CRP在感染控制数天后仍维持较高水平, 故不能真实反映出感染的严重程度, 尤其在小儿重度营养不良伴有免疫功能和机体反应低下时, 其水平升高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故目前临床上, CRP往往联合其他生物标记物进行诊断评价。本次研究发现, 在入院就诊时, 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CRP阳性率,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PCT在细菌感染早期较CRP更为敏感。因此, 在疾病早期可以将PCT作为判断感染性质的实验室指标。

临床研究表明, 血沉 (ESR) 及白细胞计数 (WBC) 在炎症反应时应激性升高, 在判断感染性疾病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6]。但由于WBC、ESR受治疗、年龄、疾病、生理、机体免疫、应激等多因素的影响, 因而缺乏特异性。本研究中, 细菌感染组ESR及WBC阳性率与非细菌感染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细菌感染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方面WBC及ESR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儿童感染性疾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患儿50 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患儿的诊断结果分为2 组, 分别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30 例, 均为细菌感染性病症患儿, 参照组20 例, 均为非细菌感染性病症患儿。所有患儿的体温均在38 ℃以上;均已经过胸部X线检测, 证实肺部有感染;均已开始行抗生素治疗。观察组30 例患儿平均年龄 (7.65±1.46) 岁;平均体重 (20.05±4.28) kg;平均体温 (38.48±0.76) ℃;性别:男18 例, 女12 例;病症:上呼吸道炎11 例, 泌尿系感染9 例, 菌血症4 例, 细菌性痢疾5 例, 其他细菌性感染1 例。参照组20患儿平均年龄 (6.98±2.43) 岁;平均体重 (21.35±5.24) kg;平均体温 (38.58±0.83) ℃;性别:男11 例, 女9 例;病症:带状疱疹6 例, 病毒性肝炎8 例,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4 例, 其他2 例。2 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儿进行治疗之前抽取2 份5 m L血液, 一份送血培养;另外一份放入干燥无菌的干燥管中, 在血液凝固之后立即以2 000 转/min离心处理8 min, 将血清分离出来, 分为2 份放置在零下20 ℃左右的冰箱中待测。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方法采用固相免疫测定方法, C- 反应蛋白检测方法使用免疫比浊法[2]。

1.3 观察指标 对2 组患儿的血培养、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进行对比。降钙素原水平判断标准为4 个等级:0.5 μg/L以下、0.5~2.5 μg/L之间、2.5~10 μg/L之间与10 μg/L以上, 其中, 大于0.5 μg/L为阳性结果。C- 反应蛋白水平判断为三个等级:小于10 mg/L、10~20 mg/L之间与20 mg/L以上, 其中小于10 mg/L为阳性结果[3]。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的血培养结果比较 见表1。

2.2 2 组患儿的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见表2。

2.3 2组患儿的检测结果阳性率对比见表3。

3 讨论

降钙素原作为无激素活性降钙素中的一种前肽物质, 其成分主要为氨基酸, 在人体中的含量较少,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体血液内降钙素原的量大约在0.5 μg/L以下, 甚至有时不会被检测出来。但是当人体处于异常情况时, 如细菌感染类疾病发病的情况下, 降钙素原的水平就会大幅提升, 因此, 人体血液中的降钙素原水平已经成为临床上检测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4]。儿童是易患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人群, 而且致死率较高, 因此, 在发现儿童疑似患有细菌感染类疾病时就应该尽快到医院就医, 尽早治疗, 避免细菌感染类疾病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5]。C- 反应蛋白是在病理出现的情况之下由肝脏分泌出的一种急性期的蛋白物质, 能够有效预测心血管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类疾病, 但是对于预测评估儿童细菌感染类疾病的作用不大, 对患儿的临床预后也没有太大作用[6]。

在本次研究中, 对观察者和参照组患儿的血培养情况、降钙素原水平以及C- 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 通过对比, 观察组患儿血培养的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以及其他细菌和真菌的株数远远高于参照组;观察组患儿的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 阳性率也高于参照组, 2 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明显 (P<0.05) ;观察组患儿的C- 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参照组, 2 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但是2 组患儿的C- 反应蛋白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异 (P>0.05) 。由此可见, 血培养并降钙素原的检测方法与C- 反应蛋白检测方法相比更准确, 更加适合用于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检测, 能够有效诊断儿童是否患有细菌感染类疾病, 从而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 提高治愈率。

血培养并降钙素原的检测方法能够有效诊断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 提高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愈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飞娟.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J].现代养生, 2014, 11 (22) :103.

[2]YIHUI ZHUO-CHENG LI, LIN BAOHONG.Blood culture joint calcitonin original and C-reactive protein applied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children with acute infectious fev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2014, 35 (13) :1706-1707.

[3]SOFIA, ZHAO GUIYU TAN SUYUN, YELLOWSTONE.Serum calcitonin original and C-reactive protein clinical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J].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2014, 4 (12) :125-127.

[4]杨焦峰, 王伟娟, 康丽霞, 等.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5, 32 (3) :233-234、238.

[5]陈杰华, 郑跃杰, 王姝, 等.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对儿童全身和局部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3, 8 (2) :87-91.

儿童感染性疾病 第9篇

【关键词】 糖尿病 降钙素原(PCT)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38-01

糖尿病[1](Diabetes mellitus DM)是以慢性血糖(血葡萄糖)水平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患病会导致多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功能衰退及其它病變,多发于心血管、眼、神经等系统。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因此糖尿病现在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紊乱,代谢紊乱引起高血糖,可以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也随之增多。血糖在没有严格控制的情况下高血糖容易引起细菌的滋生,降低免疫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加了糖尿病合并感染易感性。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为低下,应用常规的血常规白细胞测定,感染阳性率较低。临床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上升,早期诊断,对症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肺部感染就较为严重,且不易控制,预后较差[4]。感染可使糖尿病患者继发代谢紊乱,血糖升高,很难控制,反之,血糖较高,细菌大量繁殖,感染不易控制,感染病情加重,导致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现将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在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感染的82例患者做为治疗组,在同一时段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78例做为对照组。所有治疗组及对照组年龄35~78岁;治疗组有明确的糖尿病史,符合糖尿病西医诊断标准;有明确的感染病史;愿意并配合治疗观察。所有的患者排除肝、胆、胰腺等器质性病变;排除合并结缔组织病;精神病和妊娠、哺乳期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过敏体质者;不能配合本研究者。治疗组中有10人合并发热,42人合并肺部感染,7人合并足部感染,23人合并泌尿系感染。

治疗组;糖尿病合并感染82例,年龄35-75岁,平均67岁,男性 35例,女性 35例,病程3-16年,平均 12年,对照组年龄在38-78岁,男性 40例,女性 38例,平均62岁,经检查无心脑血管疾病,无感染性疾病,无免疫系统疾病。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P>0.5)。

1.2诊断标准: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5]参考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下两项以上可诊断:(1)有相关实验室细菌培养结果支持。(2)血象白细胞(WBC)》12×109 /L。(3)肺部感染等有相关影像学指标支持。(4)抗菌药物疗效显著。(5)有明显感染灶。(6)发热。

糖尿病诊断[6]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浆葡萄糖(FPG):FPG<6.0mmol/L为正常,≥6.0~<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7.0mmol/L为糖尿病。OGTT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2hPG):2hPG<7.8mmol/L为正常,≥7.8~<11.1mmol/L为IGT,≥11.1mmol/L为糖尿病。

1.3 方法:

采用回顾资料试验,治疗组给予应用抗生素前、应用抗生素治疗3-5天后均行降钙素原、白细胞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对照组测定静脉血时测定降钙素原、白细胞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治疗组然后根据测定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糖监测,给予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及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等方法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水平[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餐后2h血浆葡萄糖水平<15.0mmol/L],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使用的剂量,同时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病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及相关对症治疗。

1.4标本采集与检测

降钙素原使用罗氏E170电化学发光仪,试剂定标,质控品全部采用罗氏公司提供原装进口产品。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程序进行,结果以PCT》0.5ug/ml为阳性。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采用日立7600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试剂有厂家提供,质控品每天在控,超敏C-反应蛋白》8ng/L为阳性,血常规中白细胞测定应用SYSMEX XS-800i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操作,质控品每天在控,成人WBC>10.0×109 /L为阳性。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方差分析,组间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比较方差不齐采用改良t检验,组间构成比,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PCT、WBC、hs-CRP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PCT、WBC、hs-CRP检测值结果比较分析,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组检测PCT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性较WBC、hs-CRP灵敏。见表1。

治疗前PCT(ng/ml)WBC(×109/L)Hs-CRP治疗组5.6±1.814.6±7.0△20.84±5.42*对照组04.6±8.016.34±5.20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测定白细胞P△<0.05,有差异。白细胞测定在诊断感染性疾病方面有特异性,PCT较WBC灵敏,超敏CRP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差异。

2.2治疗组中治疗前后PCT、WBC、hs-CRP比较 降钙素原与白细胞结果有明显差异(P<0.01),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有差异(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与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一个疗程(大约10天)后,降钙素原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见表2。

治疗组PCT(ng/ml)WBC(×109/L)Hs-CRP治疗前5.6±1.814.6±7.0*20.84±5.42△治疗后0.8±0.410.8±9.28.87±3.46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测定PCT、、hs-CRP,前列腺素原P<0.01有显著差异,白细胞 P*<0.05,有差异超敏CRP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差异。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严重糖尿病、人口老龄化,侵损性操作、 细菌耐药性、严重烧创伤发生率、器官移植和放化疗患者的增加, 医院性感染、 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 )的发生率不断升高。目前,这些感染并发症仍是危重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7] 。因此, 对这些感染并发症进行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C-反应蛋白为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创伤、肿瘤等情况均会显著上升,为非特异性的抗炎因子。PCT及hs-CRP两种指标在临床多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尤其细菌感染,对革兰阴性菌感染尤为敏感,源于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为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强烈的刺激因子[8]。

C-反应蛋白为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创伤、肿瘤等情况均会显著上升,为非特异性的抗炎因子。PCT及hs-CRP两种指标在临床多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尤其细菌感染,对革兰阴性菌感染尤为敏感,源于革兰阴性均产生的内毒素为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强烈的刺激因子[9]。

外周血WBC计数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外伤,术后的应激,急性失血后,合并血液性疾病,急性中毒,癌性发热,白细胞也会明显升高,但与细菌性感染无关,在全身性感染明显时,白细胞也会短期内升高,在大出血,贫血,免疫功能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时,白细胞作为感染的指标缺乏特异性和灵敏性。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 )是降钙素的前体激素,正常情况下由甲状腺 C 细胞分泌, 经细胞内蛋白水解酶水解后形成的活性成分。许多学者研究发现[10], 严重全身性细菌、 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时, PCT 异位生成,水平异常升高, 且升高的程度与感染严重度及预后相关。PCT在人体内外比较稳定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少(<0.01ng/ml),甚至不能检出。在细菌感染时常被激活,在严重细菌感染PCT会明显升高。有资料证实在感染2-3小时PCT即升高,并伴随感染的加重而升高,当感染控制后PCT也随之下降。因此对早期诊断很有价值,可作为一项严重细菌感染的预警指标。有报道[11]严重细菌感染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3天,PCT结果可出现明显改变,病情也随着PCT的下降而得到缓解。

临床上糖尿病合并高热较为多见,而对于发热原因的鉴别及诊断十分棘手。传统的诊断方法有,急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上升百分率,超敏C-反应蛋白,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试验性应用抗生素等。血液学检查和传统的实验室指标和急性期C-反应蛋白对败血症均不能及时作出可靠的诊断;微生物检查的结果需要几天的时间,而且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临床感染的存在以及与此相关的高死亡率,并且常常难以区分不同的感染源,这一问题尤其会影响到因患血液、肿瘤疾病而给予免疫抑制疗法的患者的准确诊断。而且许多疾病伴有继发性免疫病理改变,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此很难将其与原发性细菌感染相区别。PCT [12]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PCT 选择性地对系统性细菌感染、 相似菌感染及原虫感染有反应, 而对无菌性炎症和病毒感染无反应或仅有轻度反应。因此,PCT 能很方便地运用于内科医疗中常见的疾病和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动态的检测PCT和C-反应蛋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Stolz等[13]认为,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长期维持高水平血清濃度往往预示预后不良。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合并感染的疾病中,选择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测定,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病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钟南山 陆再英 内科学第八版 733页.

[2] 张青春 纪玉红 降钙素原在重症细菌感染中的诊断意义 中国医药指南2014年2月第12卷 第4期179-180

[3] 冯秋花 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45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2010,30(2):98-99

[4] 杨明花 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2月第9卷第5期.97-98

[5] 杨欣悦.钱传云.樊楚明 高敏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对感染性疾病预后评估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年第24卷第1期.22-25

[6] 廖二元.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48.

[7] Charlotte S. Reform. PCT chiefs fight loss of accountability status andright to redundancy[J]. Health Serv J, 2011,121(6243):4-5.

[8] Pourakbari B, Mamishi S,Zafari J ,et al.Evaluation of Procalcitonin and neopterin level in serum of patients with acute baceterial infection[J]. Braz J Infect DIS,2010.14(3):252-255.

[9] Pourakbari B, Mamishi S,Zafari J ,et al.Evaluation of Procalcitonin and neopterin level in serum of patients with acute baceterial infection[J]. Braz J Infect DIS,2010.14(3):252-255.

[10] 王蓉, 陈雪雯, 李桂珍 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1 年 10 月第 5 期 (总第 145 期 ).

[11] 谭智毅.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0) :795-796.

[12] 王蓉, 陈雪雯, 李桂珍 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1 年 10 月第 5 期 (总第 145 期 ).

儿童感染性疾病 第10篇

关键词: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儿童感染性疾病

降钙素原 (PCT) 是一种被人们逐步研发出来的可靠、快速的实验室检测手段与鉴别方法的标志物[1]。PCT是一种降钙素的前体, 最新研究发现, 在人体内PCT的升高与细菌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临床研究中发现, 在有真菌或细菌感染疾病中, PCT的含量显著升高, 但在由病毒引起的感染中, PCT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2]。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是一种采用乳胶来增强投射比的检测指标, 检测迅速, 在大部分的蛋白分析仪中检测hs-CRP时, 无需经过离心, 在新生儿、儿童的疾病诊断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在本文中, 通过分析手指末梢血PCT、hs-CRP含量, 来探讨联合检测的效果与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感染性疾病的患儿140例, 其中70例为细菌感染性疾病, 男42例, 女28例, 年龄2~11岁, 平均年龄 (4.2±1) 岁;另70例为病毒性感染性疾病, 男48例, 女22例。两组患儿在治疗时间、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检测效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取两组患儿静脉血2ml以及手指末梢全血20μl, 分别用HP800分析仪与TD系列特定蛋白质仪检测静脉血浆hs-CRP浓度和手指末梢全血hs-CRP浓度。另外取血清200μl用免疫学色谱检测法, 在室温30min后测定PCT浓度, 并记录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时借助SPSS16.0软件处理, 两组临床资料之间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在细菌感染性患儿的检测结果中, 血浆以及手指末梢全血hs-CRP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 P<0.05, 说明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患儿手指末梢全血和血浆hs-CRP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注:与病毒感染组比较, *P<0.05。

以PCT>0.25ng/ml表示患儿PCT为阳性, 分析两组患儿的PCT水平可以明显发现, 细菌感染组的PCT阳性率为90.0%, 病毒感染组的阳性率为5.7%, 两组患儿PCT阳性率差异较大, P<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PCT是降钙素原的缩写, 是一种糖蛋白, 在临床上慢慢被选为检测、鉴别感染性疾病的标志物, 在正常情况下, PCT不具有激素活性, 它是降钙素的前肽, 分子量为13KDa, 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在20世纪90年代, 很多研究[3]发现, 血清PCT含量与细菌、病毒、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的感染程度有关, 严重细菌感染的患者血清中PCT含量显著升高, 经过药物以及抗生素治疗后, PCT含量能够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生理状态下, PCT由甲状腺产生, 被水解后可分解成为抗钙素、降钙素及氨基残基三部分。在健康自然血清中, PCT含量一般<0.1ng/ml, 在血清中的半衰期为24~30h[4], 当受到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的严重感染并伴随全身症状时, PCT含量会迅速升高,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 PCT由于具有敏感性以及高特异性的特点, 被用于败血症等全身感染的重要观察指标, 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表现出很强的临床诊断鉴别的价值。

由于很多患儿在很多情况下身体素质较差[5], 各个免疫系统正在发育还未成熟, 因此在检测很多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 受到很多阻碍, 严重威胁到患儿的救治过程甚至威胁生命。hs-CRP水平可以检测患儿的疾病感染程度, 在其灵敏度被提高至1~10mg/L的水平时, 可以作为临床患儿感染疾病的诊断指标,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很多感染性疾病, 很少表现出特异的临床特点, 诊断很困难, 因此应用hs-CRP检测可在疾病发病初期发现病症, 并可以对疾病进行治疗监测[6], 通过检测治疗后体内hs-CRP水平下降与否来判断治疗效果, 随时调整治疗的剂量和用药情况, 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救护。

在本文中可以看到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在PCT水平存在的差异, 细菌感染组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 细菌感染组手指末梢以及血浆的hs-CRP水平分别为 (15.65±4.11) mg/L和 (14.77±3.81) mg/L, 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对儿童患者进行感染性疾病诊断时, 可以借助hs-CRP和PCT联合, 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 在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过程中, 可以使用hs-CRP和PCT联合检测, 可以及时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诊断, 可以发现病情的初始发展期, 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而且在这个检测过程中, 取血量较少、简便快捷、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对儿童的健康状况影响较小, 可以作为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查指标, 容易为患儿所接受,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辅助检测手段,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袁玉亮, 康可人.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及前清蛋白联合检测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8) :13-14.

[2]杨俊梅, 李进香.PCT, hs-CRP及WBC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 2012, 32 (10) :27-28.

[3]李舟, 王笑颜.联合检测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和白介素-8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4 (2) :215-217.

[4]杨惠聪, 原敏, 杨彩娥.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检测在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9, 20 (5) :268-270.

[5]吕海军.超敏C-反应蛋白在儿科感染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9 (34) :363-364.

儿童感染性疾病

儿童感染性疾病(精选10篇)儿童感染性疾病 第1篇关键词:儿童感染性疾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感染作为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