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弱视诊治范文
儿童弱视诊治范文(精选9篇)
儿童弱视诊治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眼科门诊2006年4月~2007年4月弱视患儿100例。初诊年龄3~11岁, 男58例, 女42例;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74例, 斜视性弱视14例, 屈光参差性弱视12例。
2 护理方法
2.1 散瞳的护理指导
初诊时, 多数家长怕散瞳损伤小儿眼睛或影响小儿生活和学习, 我们首先耐心地向家长讲解散瞳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并示范性地教会家长如何给患儿滴阿托品眼液。嘱家长每次点药后要按压泪囊区2~3min, 以免药液引起中毒。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反应, 若出现颜面潮红、口干、皮疹等, 要停药并及时就诊。瞳孔散大后出现畏光现象, 可戴帽或戴墨镜遮光[1], 3天后及时来院验光。
2.2 验光及试镜护理指导
患儿验光时多惶恐不安, 我们先与之交谈, 消除其恐惧感, 然后将患儿头部摆放正确体位, 嘱其向前看, 吸引其注意力, 准确完成验光。2周后, 待其瞳孔恢复正常大小方可试镜。试镜时, 我们要耐心细致地指导、询问, 查看戴镜后是否清楚, 有无不适等, 直至患儿获得最佳矫正视力。根据眼镜处方, 指导家长选镜, 除外观要美观大方外, 还要注意小儿好动, 安全意识差的特点, 所以镜架、镜片要坚固耐磨, 以防外伤。
2.3 视功能训练指导
详细向患儿家长介绍遮盖疗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要严格按照遮盖比例及时调换, 以防出现遮盖性弱视。眼罩要勤洗勤换, 保持清洁。指导家长及患儿穿珠、穿针、描图、绘画等的正确方法及弱视治疗仪的正确使用。由于孩子天性好玩, 对每日单调重复的操作会产生厌倦心理, 若家长不积极配合, 患儿就会训练不认真或不坚持戴镜, 中断治疗等, 这样就会影响疗效, 甚至无效。因此, 我们必须认真负责地向每位家长详细介绍弱视治疗不容错过时机及坚持治疗的必要性, 增强家长的信心, 取得其积极配合。
2.4 治疗过程的调护指导
我们注重整体观念, 在饮食上通过健脾, 以增强小儿消化吸收功能。在生活中强调要多进行户外活动, 多参加体育锻炼, 不断增强体质。在情志护理方面, 嘱家长不要指责或训斥患儿, 而应该采用多种方法经常变换训练操作项目, 包括必要时陪患儿一起完成精细目力训练操作, 使患儿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只有心情愉快, 专心致志, 才能达到真正的治疗目的,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复诊的指导
提醒家长保存好病历、验光结果及眼镜处方等资料, 应定期复诊。对视力有进步的患儿及时鼓励, 激励患儿坚持治疗, 争取取得满意疗效。对疗效不显的患儿, 帮助其查找原因, 耐心指导患儿坚持遮盖, 坚持视功能训练及服用中药, 告知家长及患儿不要灰心, 因为弱视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持之以恒, 一旦错过治疗时期就悔之晚矣。只有家长和患儿积极配合, 认真治疗, 才能及早帮助患儿解除病痛。定期复诊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不容忽视。
3 结果
100例患儿经过1年以上的护理治疗, 视力≥0.963例;视力提高2行以上29例, 视力无明显变化或反下降8例, 总有效率为92%。
4 讨论
儿童弱视只要从幼儿抓起, 早期调查, 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 从保健工作做起, 培养更多的眼科人才, 一旦发现异常, 就进行系统的检查, 确诊为弱视后, 进行综合治疗, 终会取得满意效果。许多研究已证实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存在敏感期和关键期[2]。错过这一时期, 弱视治疗效果将会明显下降甚至无效。在治疗过程中, 要加强护理干预, 反复告知家长, 取得他们的充分理解、信任与配合, 确保弱视训练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弱视患儿的护理方法对治疗的配合效果。方法对100例弱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结果经过1年以上的治疗和精心护理, 视力≥0.963例;视力提高2行以上29例, 视力无明显变化或反下降8例, 总有效率为92%。结论高质量的精心护理和指导, 可以使患儿尽快恢复视功能, 对儿童弱视的治愈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弱视,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周至安.参明汤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3, 13.
弱视:早期诊治至关重要 第2篇
那么,什么是弱视?弱视是指眼球无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戴眼镜)仍小于0.8者。根据视力水平,分为轻、中、重度弱视。视力0.8~0.6的为轻度弱视,0.5~0.2为中度弱视,小于0.1为重度弱视。斜视与弱视也有关系。斜视是指双眼球位置不正,即一眼正位而另一眼偏斜,又分为外斜、内斜、上斜等。
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紊乱。婴儿出生时视力不及成人的1%,随着年龄增长,双眼视细胞不断发育完善。5岁以内是视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关键时期小儿患有斜视、较高度远视或近视、散光、先天性白内障等,双眼不能视物,视细胞得不到正常的刺激,视功能就停留在一个低水平。患儿双眼视力低下,且不能矫正,就形成了双眼弱视。发病愈早,程度愈重。因此,弱视的防治应强调一个“早”字。眼科医生忠告年轻的父母:宝宝到4岁时,一定要去医院作一次眼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即时治疗弱视。弱视、斜视的疗效与治疗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疗效越好,成人以后想彻底治愈就根本无望了。
儿童弱视诊治 第3篇
关键词:氦氖激光,弱视,治疗仪
弱视是一种视觉功能发育障碍性眼病, 是临床眼科常见的儿童眼病, 严重危害儿童的视觉健康, 国内报道儿童发病率为3%~4%。弱视治疗方法有很多种。近年来, 国内外开始将低功率氦氖激光应用于儿童弱视治疗, 取得了一定疗效。笔者所在科室自2008年开始应用氦氖激光进行弱视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统计在笔者所在医院斜弱视治疗中心治疗的弱视患儿210例 (380眼) , 其中男98例, 女112例。年龄4~14岁, 其中轻度弱视207眼, 中度弱视125眼, 重度弱视48眼。中心注视性质348眼, 旁中心注视性质32眼。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常规检查远近视力、眼压、眼位、外眼、屈光间质、眼底、注视性质、眼球运动。均采用1%阿托品眼膏点眼, 2次/d, 5 d后进行屈光状态检查 (视网膜带状光检影) , 3周后复验检查, 确定最佳矫正视力眼镜度数。
1.3 治疗
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10眼, 采取以下方法行弱视综合治疗:中心注视患者加多色光交闪治疗、CAM视觉刺激疗法、精细目力训练、遮盖法, 根据弱视眼不同情况, 采用相应遮盖法, 如遮盖主导眼或健眼、双眼交替遮盖等。每周集中治疗5 d, 休息2 d。治疗组270眼, 在上述对照组治疗方法下, 追加低功率0.8~1.0 mV氦氖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时光源距离眼球10 cm, 1次/d, 每次照3 min, 15 d为一疗程, 间隔1月后进行下一疗程。
1.4 疗效评定
基本痊愈:视力恢复≥0.9者;视力进步:视力增进2行及2行以上者;无效:包括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1行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研究病例治疗时间为2008~2010年, 从弱视程度看, 轻度弱视治疗效果优于中度弱视, 中度弱视治疗效果优于重度弱视,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1) ;从注视性质来看, 中心注视性质治疗效果优于旁中心注视 (见表2) 。治疗期间, 对每个患者不定期检查视力和眼底, 排除外眼和眼底疾病。
3 讨论
弱视是临床眼科常见的儿童眼病。弱视最新修订定义[1]:视觉发育期, 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形觉剥夺或双眼高度屈光不正等异常视觉经验, 造成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 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 临床检查无可见器质性病变, 经恰当治疗后视力可以提高或完全恢复。
氦氖激光[1]是6328埃的红色光波, 具有以下特性: (1) 小剂量可起到刺激作用, 受照部位组织蛋白合成加速, 糖原含量增加, 核糖核酸活力加强;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 (2) 有累积效应, 多次小剂量照射之和等于一次大剂量照射所产生的生物效应; (3) 有抛物线的特点, 在照射剂量不变的情况下, 机体反应在第3、4天开始逐渐加强, 一般在10~15 d达到高峰, 而后作用逐渐降低, 若连续不断地照射则可出现抑制作用; (4) 有扩散效应, 光斑虽小, 效果成片, 作用绝不仅局限于光斑部位。
氦氖激光治疗弱视的生理基础: (1) 神经系统:氦氖激光刺激神经系统产生冲动, 可能是蛋白质分子中某些成分的渗透性改变导致钠、钙等游离, 诱发一种活动电位引起神经冲动; (2) 血管和血液系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可导致全身血液动力学改变, 增加血流量;加速凝血酶、纤维蛋白的形成;白细胞增加, 有抗炎作用; (3) 调节增强代谢、糖原和三磷酸腺苷含量增加, 低功率氮氖激光可增强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的功能, 从而提高免疫功能。
低功率氦氖激光[2]治疗弱视是利用激光照射眼底, 刺激并激活黄斑部发育迟滞的视细胞。有研究认为, 氖激光的红色光波对锥体细胞十分敏感, 有很高的吸收率, 因对活组织有刺激兴奋作用, 可激活并加强锥体细胞的感光功能, 对视网膜的热效应和生物化学效应, 使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扩张, 血液循环改善。由于能调节神经传导和神经反射作用, 可以疏通视网膜至大脑皮层的视觉通路, 激活视路, 提高光像冲动的传入功能。
临床观察证明, 氦氖激光在一定剂量下, 对眼球的屈光介质, 如角膜、晶体、玻璃体以及虹膜、脉络膜无任何损害。仅有个别患儿在照射时出现眩目、流泪、轻微刺痛反应, 但数分钟消失, 不影响治疗。
关于氦氖激光治疗弱视的安全剂量, 即照射强度、频率、时间及疗程长短等对视细胞是否有抑制、损害作用, 目前尚不清楚。赵燕平[3]认为低功率氦氖激光的安全剂量应在常规输出量10 mV以下, 每次照射3~5 min, 同一部位照射不超过10~15次。
治疗和观察结果显示, 与常用的增视疗法、光栅、红光闪烁、精细作业、治疗弱视相比, 氦氖激光联合综合治疗仪, 治疗效果更加满意。对照组单独使用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 治疗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87.28%和12.72%。联合使用He-Ne激光进行治疗, 治疗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95.93%和4.07%, 表明氦氖激光治疗弱视能提高治愈率。在不同程度的弱视患者中, 弱视程度越轻, 治疗效果越好, 说明弱视程度轻者视细胞抑制程度轻, 功能容易恢复。
在多年的临床治疗观察中, 笔者没有发现弱视患儿在激光治疗后发生黄斑部病变以及视功能的损害病例, 仅有个别出现眼睑皮肤的微红和微痒感。照射结束后很快恢复正常。其远期影响正在观察中。
为了治疗安全, 今后工作中, 激光要由专业医务人员操作, 同时加强治疗者的眼底和眼电生理检查, 对治疗过程中的视功能进行评估, 以期获得更满意的疗效和临床资料。
参考文献
[1]丁玲玲.弱激光等物理因子对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J].激光杂志, 2004, 25 (3) :289.
[2]何静, 陈芳祥, 王琳, 等.低能量He-Ne激光内照射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1, 23 (4) :496.
儿童弱视,不容忽视 第4篇
病因
眼球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仍达不到1.0者称为弱视。目前,我国弱视标准为矫正视力≤0.8或两眼视力差≥2行。弱视一般包括: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废用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先天性弱视(或器质性弱视),其产生原因各有不同,分别叙述如下。
斜视性弱视:患者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斜视眼的黄斑功能长期被抑制而导致弱视。这种弱视是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早期适当治疗,弱视眼的视力可以提高,但也有少数顽固病例,虽经长期治疗,视力改善不多。
屈光参差性弱视:由于两眼屈光参差较大,在两眼黄斑形成的物象清晰度不同或大小差别太大,融合困难,脑皮质中枢只能抑制来自屈光不正较大的眼的物象,日久发生弱视。这种弱视是功能性的,经过治疗有可能恢复视力。如果早期矫正屈光不正有可能防止其发生。
形觉剥夺性弱视:在婴幼儿期,如有角膜混浊、上睑下垂、先天性白内障,甚至不恰当的遮盖一眼,使得光线不能充分进入眼内,剥夺了该眼黄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视功能发育受到抑制而发生弱视。这种弱视,不仅视力低下,而且预后也差。
屈光不正性弱视:多为双侧性。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者。戴合适眼镜后,能使视力逐渐提高,但为时较长,一般需2~3年。
先天性弱视: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在出生后,视网膜或视路发生小出血而影响视功能的正常发育。有些继发于眼球震颤,全色盲等。这种弱视预后不佳。
保健
弱视的诊断需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其治疗也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除了正规专科治疗外,家庭训练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常用简便的、有效的家庭训练方法有如下几种。
穿圈训练:手持铁丝做的直径1厘米的圆圈,用弱视眼看准圆圈,同时用一铁丝穿过,每日反复训练,到能迅速准确地穿过此圈时为止。严重弱视者,不能准确地穿过圆圈。
刺绣训练:为了提高弱视的视力,可遮盖健眼,用弱视眼进行刺绣(绣花)训练。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家庭训练方法。
刺点训练:训练时遮盖健眼,手持缝纫针,用弱视眼看图形,并用针对准每个点刺下去。本法是简单易行的家庭训练方法,一般弱视程度严重者,于训练初期不能刺准图形,但经过反复训练后可准确刺点。
集合训练法:将患者下颏固定不动,令其注视某目标,再让该目标逐渐向眼前靠近,此时眼不断增强集合力,如此反复进行,可以训练集合。
儿童弱视综合治疗及护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我院眼科门诊弱视儿童300例, 其中男82例, 女218例, 年龄4~14岁, 平均年龄7岁, 斜视性弱视89例、屈光参差性弱视8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129例、形觉剥夺性弱视先天性白内障术后1例, 黄斑营养不良1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由专人对患儿做全面的眼科检查, 采用国际视力表检查远近裸眼视力, 及同视机检查有无斜视及融合能力, 立体视查立体功能, 在治疗一定时间内对比治疗效果。采用免散瞳眼底照像及检影灯检查眼底, 以确诊中心注视、旁中心注视及有无眼底病变。
1.3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按照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96年4月制定的标准[3]进行诊断分类和疗效评价。 (1) 无效: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仅1行; (2) 进步: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 (3) 基本痊愈:矫正视力提高至0.9或以上; (4) 痊愈:经过3年随访, 视力仍保持正常。
1.4 治疗结果
300例患儿经过1个月到2年的治疗, 总有效率100 %, 基本痊愈率96 %, 痊愈率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2 治疗与护理
2.1 散瞳验光
初诊时多数家长对散瞳有顾虑, 怕损伤小儿眼睛或影响小儿生活和学习, 我们首先耐心地向家长讲解散瞳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使家长消除顾虑且积极配合, 并示范性地教会家长如何给患儿滴阿托品眼液, 即轻轻牵拉患儿下睑, 将药液滴入下穹窿部, 嘱患儿轻闭眼, 同时一定要按压泪囊区2~3 min, 以免药液经泪道流入鼻腔吸收而引起中毒反应。所有患儿均采用1 %阿托品滴眼液散瞳, 每天2次, 每天滴药后按压泪囊区2~3 min, 连用3 d, 待瞳孔充分散大后, 第4 d验光检查屈光状态。患儿验光时注意力多不集中, 甚至惶恐不安。我们先与之交流, 消除其恐惧感, 然后将患儿头部摆放正确体位, 嘱其向前看, 提高其注意力, 准确完成验光。验光后2周, 使其瞳孔恢复正常大小方可试镜。检查矫正视力, 确诊儿童是否患有弱视。
2.2 戴镜疗法
弱视者多伴有屈光不正, 检查弱视一定要散瞳验光, 目的是准确地验出实际屈光度, 才能配出合适的眼镜。而弱视只有在戴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弱视训练, 让清晰的物像反复刺激视网膜注视中枢, 提高视觉敏感度, 才有可能提高视力, 所以治疗弱视必须戴镜。试镜前, 患儿不能像成人那样准确表述, 我们要耐心细致地指导、询问、查看戴镜后是否清楚, 有无不适等。直至患儿获得最佳视力。根据配镜处方指导家长挑选镜架和镜片, 眼镜除外观美观大方外, 还要注意小儿好动、安全意识差的特点, 所以镜架、镜片要坚固耐磨, 以防外伤。戴镜后除了睡觉外应整天戴, 时戴时不戴会降低疗效, 甚至无效。远视或散光初戴镜视力大多比不戴镜差, 有时会感到地下高低不平或晃动, 均属正常, 坚持戴3~7 d适应后, 视力会升上来。而近视初戴视力虽好, 但随近视发展视力会越戴越差。在弱视治疗中, 要半年到一年重新验光, 经常变换眼镜。重新配镜后视力提高, 眼位更趋于正常, 变换眼镜对于提高弱视疗效, 缩短疗程是有益的。治疗弱视的眼镜, 在弱视治愈1~3年不复发后大多可以取下不戴, 或仅在看远物时戴。
2.3 遮盖疗法
遮盖疗法是古老而有效的弱视治疗方法, 配合带镜及儿童综合仪治疗, 提高疗效, 缩短疗程。遮盖疗法有4种: (1) 单眼严格遮盖法:适用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患儿。这类患儿往往一眼视力较好, 而另一眼因抑制较深, 视力很差。方法为用黑布眼罩严密遮盖视力较好的眼, 强迫弱视眼视物, 使其受到刺激锻炼, 逐渐消除抑制, 使视力提高, 对于3岁以上患儿可连续遮盖3~5 d, 放开1 d。在治疗过程中, 应当检查弱视眼视力变化情况, 每半月复查1次视力, 同时要注意健眼视力, 防止发生遮盖而引起的视力减退。 (2) 双眼交替遮盖法:适用于屈光不正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如果弱视双眼视力相等, 可采用双眼等量交替遮盖, 左右眼分别遮盖3 d;如果双眼视力有差异,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4 ∶1或5 ∶1的方法, 即遮盖视力较好的眼4 d, 然后改遮盖视力较差的眼1 d, 使视力差的眼更多地视物而得以锻练, 促使视力提高快些, 以求达倒双眼视力平衡上升的目的。 (3) 半遮盖法:适用于弱视视力上升到0.7以上的患儿。使用半透明的塑料薄膜遮盖健眼, 人为地造成健眼视力低于弱视眼, 使弱视眼有更多的机会看东西, 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建立与完善。 (4) 短小遮盖:适用于弱视眼视力已恢复正常但仍低于健眼者, 为巩固疗效, 可在做作业或看书时遮盖健眼, 平时不遮盖。眼罩要勤换, 保持清洁。
2.4 用眼博士治疗仪治疗
眼博士治疗仪的增视原理: (1) 间接增视:如光刷、红闪、后像、视觉生理等特殊色光, 可以选择兴奋唤醒视细胞或视中枢细胞以解除抑制, 促进偏心注视变成中心注视。 (2) 直接增视:如等级精细视标训练、描图可以直接锻炼萎缩的视力。等级精细视标训练, 视标超精细, 视标越精细视力增加的难度越小, 越容易增加, 是目前增视效果最好的功能;光刷是可以同时锻炼视力, 纠正偏心注视并消除大脑抑制的综合性增视功能, 在提高视力的同时, 也可以让患儿的立体功能得到改善;后像增视主要是保护黄斑, 刺激旁中心注视变成中心注视。治疗时必须戴镜做治疗, 如一眼为健眼, 遮盖健眼, 训练弱眼视力;若两眼均为弱视, 两眼同时治疗;如一眼视力先治愈, 再遮盖这只眼, 做另外一只眼, 一直做到两眼视力都达到0.9以上。对于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眼底检查是中心注视的患儿每天做直接增视的精细训练加一项间接增视训练搭配使用,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互补增视作用;如患儿是旁中心注视多采用光刷、后像增视及红光治疗, 另加等级精细训练, 这样有利于旁中心注视变成中心注视, 提高弱视治疗效果。等变成中心注视后, 治疗方法同上。对于斜视性弱视:先治疗弱视, 后治疗斜视。对于先天性斜视者是先手术矫正斜视, 再进行弱视训练。对于合并高度数斜视的弱视, 先治疗一段时间弱视, 待视力部分提高后, 手术矫正斜视, 眼位矫正后再继续治疗弱视。治疗方法同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相同。对于形觉剥夺性弱视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者, 先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后休息半年后开始弱视治疗, 治疗方法同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相同。对于黄斑营养不良性弱视, 治疗弱视方法同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 并加强饮食指导, 多吃富含维生素食物。患儿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弱视治疗效果, 而家长的配合对儿童弱视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孩子天性爱玩, 对每日单调重复的操作会产生厌倦心理, 若家长不积极配合, 患儿就会训练不认真或不坚持戴镜, 中断治疗等, 这样就会影响疗效, 甚至无效。我们认真负责地向每位家长介绍弱视治疗不容错过时机及坚持治疗的必要性, 增强家长的信心, 取得其积极配合。均得到了很好的疗效, 缩短了弱视治疗的疗程。
3 讨论
3.1 弱视严重危害儿童视觉发育和身心健康, 患儿不仅双眼或单眼视力低下, 而且没有完善的双眼视觉功能, 没有精细的立体视觉。专家们认为弱视的危害大于近视, 因为患有单纯近视的儿童, 看远模糊, 看近清楚, 视觉细胞和神经还能受到外界物象的刺激而不会衰退;弱视则不同, 由于患眼的视觉细胞和神经长期受不到外界物象的准确刺激而衰退, 远视力低于0.8, 如果不及时防治, 患眼的视力便会永久低下, 成为单眼视觉。长此以往, 必然会加重健眼的负担, 健眼的视力也会逐渐衰退。因此, 弱视眼对于患者来说, 将一辈子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 在他们的眼里, 立体视觉模糊, 因而不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方位、位置和远近。
3.2 弱视治疗的疗效, 取决于治疗时机。在患儿6岁以前弱视的疗效最好[4], 弱视的早发现仍是临床学家们所面临的难题。由于家庭特别是家长及教师对弱视的基本知识了解不足, 加之患儿年龄较小, 不能主动表述自身的视力不良以及不能主动配合主观的视力检查, 所以许多在较小年龄就可以发现弱视, 往往被忽视, 以致错过最佳的治疗年龄。所以医务工作者很有必要在早期实施干预措施, 以提高弱视的早期发现水平。
3.3 治疗弱视年龄因素非常关键, 年龄越小, 疗效越好。另外, 与弱视程度有关, 轻度弱视疗效较高, 中度次之, 重度最差。与注视性质也有关, 中心凹注视疗效佳, 周边注视疗效差。不同类型弱视中屈光不正型所占比例较大, 而这一类型预后相对较好。至于斜视性弱视早期治疗效果还是很好的。形觉剥夺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及黄斑营养不良性弱视, 疗效较差。弱视在基本痊愈后, 不能认为大功告成, 停止一切治疗, 基本痊愈后仍坚持家庭巩固治疗, 逐渐减少次数, 在2~3年内慢慢停止;坚持随访, 第1年应每月复诊1次, 以后2年内应每3月复诊1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 儿童弱视已是人类关注的问题, 如何提高患儿的视力, 首先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眼科护理人员尤其重要, 要有足够的责任心、细心、耐心、爱心。我院近几年采取综合治疗和护理患儿弱视, 疗效显著, 抓住弱视治疗时机, 给孩子一颗明亮的眼睛, 将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刘永琦, 李风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90.
[2]张方华.我国弱视与斜视防治10年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 2000, 36 (3) :208-211.
[3]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996, 4 (3) :97.
儿童弱视年龄相关疗效观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弱视儿童96例(154眼),男性51例,女性45例,年龄5~15岁,平均年龄8岁。弱视大致类型包括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视力、眼位、屈光间质、眼底、注视性质的的详细检查后,给予1%阿托品散瞳验光,佩戴合适矫正眼镜。在戴镜基础上采取常规遮盖法加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穿针、描画并辅以红光治疗仪或综合治疗仪治疗。要求每1月复诊一次,半年至一年重新散瞳验光,调整眼镜的屈光度数。
1.3 疗效评价
按照1996年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分类和疗效评价。基本治愈:视力恢复到≥0.9,随访2年,视力仍保持正常;进步: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一行。
2. 结果
本组共154只眼,其中治愈32眼,进步90眼,无效7眼,总有效率(包括治愈和进步)为。其中(3~5),(6~9),(11~12),(13~15)有效率分别为见表
3 讨论
弱视是儿童发育期最常见的眼病,目前多主张采用综合疗法代替传统的简单疗法[1]。大龄弱视儿也有一部分能够提高视力。弱视是双眼视觉竞争性发育不平衡的结果,人类视觉系统发育敏感期在2~9岁,在此期间,形觉剥夺、斜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等都会减少视觉刺激输入,影响双眼视觉的发育平衡[2,3]。研究表明,功能性弱视的病变特点是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减少,双眼神经元发育水平不平衡,使与之相联系的视中枢皮质发育迟缓或抑制,导致黄斑功能低下,空间分辨能力差[4]。因此,对于弱视儿童应该给予足够的视觉刺激,为其矫正到最佳视力,以增加视觉刺激,促进外侧膝状体及视中枢皮质的发育[5]。由于视觉中枢在一定年龄之后发育减慢,患儿在使用红光闪烁、精细目力训练等综合治疗后,视觉得到充分刺激,对其视觉发育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综合治疗是治疗弱视的有效方式,对提高视力、尽早建立良好的视功能有明显疗效,早发现、早治疗、长期坚持是弱视治疗的关键,。医务工作者应在日常诊疗及筛查过程中,对低视力儿童做到详细检查,明确诊断,争取早期治疗,以期使患儿早期提高视力。
摘要: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影响及作用。方法:将96例(154眼)弱视儿童,按年龄予以分类,并采用矫正屈光不正、遮盖、精细目力训练及增视仪、同视机、多媒体等综合治疗,30天为1个疗程,定期复查(13年)。结论:总治愈率,总有效率。年龄越小,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根据弱视儿童性质及类型,尽早明确弱视诊断并早期治疗,以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关键词:儿童弱视,年龄,综合治疗,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97
[2]常中焕儿童弱视166例综合治疗及早期干预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1):7700-77011
[3]覃斌14~7岁视力低常儿童散光眼特征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7):2401-24021
[4]梁莉莉,黎冬梅13~11岁视力低常儿童散光与弱视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7,15(3):236-2381
浅谈儿童弱视治疗体会 第7篇
关键词:弱视,按摩,儿童,经验
弱视是指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者,常伴斜视[1]。1996年以来笔者运用中医穴位按摩疗法治疗儿童弱视,不断完善治疗方案,取得良好效果,治愈1000余例普通弱视患者,其视力恢复至1.0;给眼球震颤及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者康复带来希望,其矫正视力达到0.5左右,眼震可减轻或治愈。笔者就中医按摩治疗儿童弱视的经验体会报道如下。
1 弱视的发病机理
弱视属于常见眼病之一,好发于儿童时期,由儿童视觉发育障碍引起,对儿童视觉功能造成严重伤害,如不积极治疗会发展为终身立体盲或视力缺陷。儿童视觉系统发育的可塑期内,进入眼部的视觉刺激不够,夺取形成清晰物象的机会,或两眼视觉输入有差异导致双眼相互作用异常,进而形成弱视。中医认为,弱视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摄养失宜造成肝肾俱虚而引起,精气无法上承濡养于目,目中光华散漫不收或神光衰微,造成视物模糊,治疗以“补肾益肝、健脾消滞、清肝明目”为主。
2 常见的治疗方法
2.1 西医疗法
包括手术矫正斜视法、配镜法、健侧眼遮盖法、视觉训练法等,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但西医疗法缺点较多,效果并不理想:①西医需要等待患儿自身发育,效果较慢,很多患儿发育迟缓,一旦错过发育年龄,弱视将无法治愈并伴随终生;②双眼视力参差,斜视可能复发;③患者合并近视,视觉训练可能增加其近视度数;④远视型患者即使矫正视力恢复正常,也常需终身戴镜;⑤除视觉训练外,西医无法治疗平光型弱视。
2.2 中医疗法
中医疗法包括服药、按摩、耳穴贴压法、针灸等,各有优点。笔者主要采用按摩法治疗弱视,按摩治疗原遵循“滋肝明目、益气养血、调节眼部经气”;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主要穴位取睛明、攒竹、肝俞、肾俞、承泣、四白等,疏通眼球内外气液循环,泄热明目;大陵、支沟、丝竹空等穴泄心包络、三焦之火热[2]。③按摩手法:食指与中指并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按压眼周,环转3周,力度适宜,再用食指指尖轻轻揉压上述穴位。完成眼周与头面部穴位按摩后,再依次从四肢远端到近端,最后从上至下按摩背腹部。笔者还根据患者体质适当增减穴位或改变补泻手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3 讨论
笔者合理处理中西医不同意见,向家长阐明中医治疗原理,不反对西医治疗,但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3.1 不先做斜视手术
斜视多因惰眼废用偏离正常眼位,术后如视力康复有限,斜视仍会复发。如先采取按摩治疗,同时抑制健侧眼,惰眼视力会很快康复,眼位逐步复位,斜视渐渐消除,并随立体视觉的建立而稳定,免去手术的痛苦和风险,概率达90%。若按摩治疗后视力有提高但斜视未消除,仍可予手术治疗。
3.2 针对性给予戴镜指导
弱视可分为远视型、近视型、平光型,其中远视型占90%。远视型患者按摩治疗后启动眼轴的正常发育过程,屈光度数每月可减低1-4D,更换镜片往往不及时,笔者常嘱患者摘掉镜片并遮盖健侧眼,患者进步快,不遵医嘱者往往进步受限。因此接诊此类患者,尚未配镜者建议暂缓配镜。按摩治疗对平光型弱视更为重要。近视型患者仍然建议戴镜,按摩治疗可加快康复进程,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有提高,并避免视觉训练带来的视疲劳及近视加深,个别患者可减低近视度数,建议更新镜片。
3.3 合理安排疗程
笔者早年大多接诊一些配镜多年、康复不理想的患者,近年来按摩疗法受到群众认可,常接诊尚未配镜的弱视患者。治疗是连续的,每天1~2次,一般1~3个月视力可有较大进步,中轻度弱视者可达正常。如果1个年度内连续治疗3个月,视力有提高但未达正常者可考虑重新配镜,并于次年再治疗3个月,争取3个年度内治愈。远视型患者多以实现裸视健康为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97.
弱视儿童的心理护理干预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心理护理干预组20例 (30眼) , 男9例, 女11例, 年龄4~7岁, 平均 (5.5±1.2) 岁, 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8例 (12眼) , 屈光不正性弱视8例 (13眼) 斜视性弱视4例 (5眼) ;对照组20例 (30眼) , 男8例, 女12例, 年龄4~7岁, 平均 (5.5±1.3) 岁, 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9例 (14眼) , 屈光不正性弱视8例 (11眼) , 斜视性弱视3例 (5眼) 。两组患儿年龄, 性别, 弱视类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弱视检查与诊断
常规检查远近视力, 外眼, 眼位, 眼球运动, 充分散大瞳孔验光, 检查眼底和注视性质, 部分患儿做VEP检查, 检查眼轴, 角膜曲率。
1.2.2 对照组采用传统综合治疗法
综合使用下列方法: (1) 所有患者均使用1%阿托品眼用凝胶, 3次/d, 连续3 d后检影验光, 并根据验光结果及眼位情况合理配镜; (2) 遮盖法及压抑法; (3) 精细作业训练、视知觉感知学习系统和弱视治疗仪的使用; (4) 斜视患儿经半年以上观察, 必要时行择期手术矫正。
1.2.3 心理护理干预组在传统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与心理护理措施
(1) 加强健康知识宣教:a.加强患儿家长对弱视的认识;b.认识弱视的危害;c.强调早期发现弱视的重要性; (2) 提高患儿和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患儿能否遵照医嘱进行治疗, 即依从性的优劣是决定疗程长短, 甚至是决定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务人员通过护理干预, 使家长对弱视治疗有足够的认识, 正确引导和督促患儿每天坚持各项弱视治疗的家庭训练, 并取得患儿的配合。 (3) 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赏识教育是南京聋哑学校副校长周弘首倡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将赏识教育贯穿于弱视治疗的每个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充分认识赏识教育的内涵、掌握运用技巧, 并指导家长将赏识教育运用到弱视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4) 康复期心理支持:弱视治疗是持久战。a.处于复诊期的患儿对治疗的单调性产生厌倦, 容易对治疗不认真。因此, 必须重视患儿的心理指导, 医护人员及家长应多关爱、鼓励患儿, 适当运用激励机制, 使孩子能积极配合;b.重视患儿的日常行为,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平衡营养、合理膳食, 增强眼的抵抗力与调节作用。
1.4 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1996年4月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痊愈:视力恢复到≥0.9, 随访2年, 视力仍保持正常;进步:视力增加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退步, 不变或提高1行[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注:χ2=4.159, P=0.041
本结果显示, 实施心理护理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41) 。
3 讨论
儿童弱视只要从幼儿抓起, 早期调查, 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确诊为弱视后, 进行综合治疗, 辅以早期心理护理干预, 终会取得满意效果。心理护理干预是指在护理过程中, 护士以心理理论为指导, 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 通过与患者的交往以及应用有关的心理学手段, 影响、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 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3]。
弱视是儿童发育期的常见病, 弱视的治疗效果直接影响生理发育和生活质量。徐长莺等[4]对心理干预在弱视治疗的研究中发现, 将同年龄, 同程度的弱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同样的综合常规治疗, 治疗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有效遮盖状况、精细训练准确性、视力提高程度。结果发现在相同的治疗时间内, 干预组视力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同年龄组疗效比较, 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许多研究已证实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存在敏感期和关键期[2]。3岁是儿童视功能发育的关键期, 8岁前属敏感期。由此可见, 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 能促使弱视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从而提高治愈率。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 我们可以设想通过医院与幼儿园、学校卫生保健所等单位的联合工作模式, 实现文教卫生紧密配合,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有机整合的方法, 建立更行之有效的弱视防治体制, 使更多的弱视儿童能在早期得到行之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弱视儿童在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 (60眼) 同年龄同程度的弱视患儿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治疗, 心理护理组接受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 由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 心理护理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41) 。结论 对不同年龄和弱视程度不同的患儿, 采取与家属共同制订教育计划, 实施全程连续性分期心理护理, 提高了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弱视患儿的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弱视,心理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996, 4 (3) :97.
[2]张凤梅.增视明目丸对儿童弱视疗效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7, (2) :77.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11;229-236;118-119;123-125.
弱视儿童治疗失败的原因 第9篇
临床医学认为,凡是眼球内部无任何器质性病变,且矫正视力低于0.9或0.9以下者,统称为弱视。分为重度弱视,即矫正视力≤0.1;中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2~0.5;轻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6~0.8。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弱视发病率为3%~5%,儿童弱视患者约1 000万人。如能在发育期及时进行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治疗,治愈率达73.32%;否则将会导致视功能障碍,严重者可造成终生低视力残疾。
弱视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等不同类型,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有遮盖疗法、精细目力训练、后像疗法、光刷疗法、光栅疗法等。临床弱视治疗失败的原因很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认识不够性;前功尽弃或重回起点型;大龄弱视儿童敷衍或放弃治疗型及其他因素。
由于主观上对弱视认识不够,很多家长对弱视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以为人的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且弱视不影响外观,没能及时进行矫正和治疗。对治疗过程认识不足也是一个常见原因。通常弱视患儿在治疗早期视力提高比较明显,家长也比较满意,但是到后期,视力增长往往会出现一个“平台期”而停滞不前,家长和患儿坚持一段时间后便失去了耐心和信心而放弃治疗,眼镜和眼罩时戴时摘,造成视力下降,使弱视康复训练半途而废;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不便时,家长才猛然醒悟,重新给孩子治疗。这样不但浪费了金钱和精力,更重要的是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期,使视力矫治更加困难。
弱视儿童敷衍治疗是另一个常见原因。遮盖疗法是目前公认治疗弱视的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通过遮盖一眼(通常为健眼),消除双眼的不良交互作用,迫使另一眼(通常为弱眼)黄斑中心凹集中接受视觉刺激,从而消除弱视眼的视觉抑制,以提高其视力,并达到两眼视力平衡。对于弱视儿童来说,遮盖健眼一般都难于接受。特别是刚接受治疗时,单眼弱视患儿遮盖健眼后影响正常学习及生活,较小患儿会哭闹拒绝遮盖,大一些患儿会因为影响外观而在没人监督时偷偷去掉眼罩,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部分患儿甚至认为眼镜、眼罩是给医生戴的,当面戴,背后摘;弱视仪训练不认真,不能坚持。其次是受旧观念的影响,对12岁以后的弱视患儿常抱有无望的态度而轻易放弃。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治疗设备不断更新,12岁以上患儿治愈率也不断提高,所以争取孩子配合,尽量多挽救一个孩子的未来。
儿童弱视诊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