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女性作家
俄罗斯女性作家(精选3篇)
俄罗斯女性作家 第1篇
关键词:女性作家,家庭观,传统,新型,转变
平安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及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这两部作品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中, 在世界文学史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虽有很多不同之处, 但都是以“后宫”或是“宫廷”为中心, 描写宫廷的日常生活, 都是对自己所侍奉的皇后的赞美之作。其中的原因引用加藤周一的观点。
“对于女性来说, 晋升是完全不可能的。生活在宫廷社会内部 (或是处在距宫廷较近的位置) , 参加到权力机关的路又被完全封闭, 在这种条件下, 显然对“观察”宫廷生活是非常有利的。既然已无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他们就将解释这个世界”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
被当时的权力机构排挤在外的女性作家, 不管多么出色, 都不得不屈服于男权支配的秩序或集团之下。这些女性能做的仅仅是对这样的秩序极尽赞美, 维持这种秩序。受到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 她们是没有打破封建秩序建立新世界的意识与勇气的。
明治时期开始, 随着明治维新, 很多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到日本, 其中也包括男女平等的思想。平安时代的“宫廷”对于明治时期的女性来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意味着“家庭”这一概念。但在男性支配下的封建传统“家庭”观念, 对男女平等思想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所以, 明治时期女性作家的作品的一大特征是, 主人公想要同封建的旧式道德斗争, 但均以失败告终, 都是具有悲剧性色彩的主题。以樋口一叶为代表, 她被日本文坛称为“明治紫式部”, 她的一生辉煌而短暂, 创作了大量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作品。
她的作品《十三夜》中的主人公的阿关嫁入显贵人家, 当了名阔太太, 被人们一致认为过着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但实质却相反, 由于丈夫的粗鲁野蛮, 肉体和心灵均受到践踏和创伤, 一度决心离婚, 但一想到父母和孩子, 又回到地狱般的夫妻生活中。鞭挞了家庭中父权、夫权对女性的压迫面对“慈父”的压力和幼子的牵绊, 只能选择逆来顺受。《浊流》女主人公阿力的祖父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 因为写了被认为是“对世无益处的书”, 被衙门撤职, 气得绝食自杀。父亲是个技术熟练的工匠, 但“为人高傲, 不会应酬”, 在阿力还幼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人间。生活虽然把阿力磨练成为倔强刚烈的人物, 但旧世界的浊流还是吞噬了她。阿力的以死抗争展现了女性对陈旧家庭社会观念的消极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以“和平和民主”为主题。战后的日本目标是建立民主主义国家, 同时设立了推进男女平等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女性走出家庭, 成为社会一员也是由此开始。战后的日本教育大力普及,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广泛开展。翻看昭和时期女性作家的简历, 其中具有留学经验的也是大有人在。例如, 仓桥由美子、宫本百合子等。教育使她们更加追求男女平等及女权主义。因此昭和后期女性作家的作品和明治时期女性作家明显不同。
例如, 津岛祐子的《草的卧所》中, 离了婚的主人公回到家乡, 认真回顾了迄今为止的人生, 对自己的懦弱和依赖心理感到震惊。最后, 直视自己的缺点, 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除此之外津岛祐子的《默市》等作品着力描写了与男性对等的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 是对以家长制为中心的“传统家庭观”的极力否定。
伴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社会关系、家庭关系, 人际关系都逐渐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 恋爱、结婚、及家庭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明确指出了, 从爱情、婚姻、家庭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家庭观和女性的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
到了九十年代, 以柳里美和吉本芭娜娜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完全舍弃了传统的家庭观, 尝试着建立新的家庭观。作为韩裔日本人的柳美里把她的传奇人生表现在小说中, 反映新生代女性在家庭及情爱方面的新观念, 她和一名已婚男性有了孩子, 结局是和这名男性分手, 和与孩子毫无血缘关系的东由多加一起组建了家庭, 决心共同抚养这个孩子。她打破了传统的框架, 由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如何建立家庭。也就是, 当代的日本女性作家完成了新型家庭观的建立。其中《命》《魂》《生》《声》的 “生命四部曲”被誉为日本最重要的“私小说”代表作。她把她的叛逆、坚强、走自己的路, 表现在小说中, 获得广大日本女性认同, 几乎引起全日本女性寻找自我的新革命。
俄罗斯女性作家 第2篇
本刊讯2010年11月8日,在北京中国作协10楼综合厅,俄罗斯“契诃夫文学奖”评委史拉布诺夫受俄罗斯作家协会委托,向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作家雷涛和陕西作协文学翻译专业委员会顾问、作家陈孝英颁发了“契诃夫文学奖”勋章。这是此奖第一次授予俄罗斯境外的文学工作者,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的殊荣。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致词,中国作协外联部主任刘宪平主持颁奖仪式,周明、何西来、白描等在京陕籍知名人士共襄盛举。
“契诃夫文学奖”系俄罗斯联邦政府特设的政府文学大奖,2010年是契诃夫诞辰150周年,将此奖第一次颁发给中国作家雷涛、陈孝英,是为了表彰他们为加强俄中文学交流、增进俄中友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中国的两位获奖作家均是陕西人,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2008年,雷涛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率团访问俄罗斯,成功开辟了中国作协与俄罗斯作协之间的文学交流,之后陕西多位著名作家先后访问俄罗斯,有力地推动了两国作家之间的往来。2009年正值中俄建交60周年,以雷涛等为顾问、陈孝英为主编,由陕西作协组织省内外一批作家和俄语工作者,编撰出版了50多万字的缅怀中俄传统友谊的俄汉对照大型纪念文集《情系俄罗斯》,该书出版引起各方强烈反响,于2010年又进行修订,编出了《情系俄罗斯》第二版,在中俄两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浅谈80后女作家的女性意识 第3篇
一、80后女作家的爱情观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主题,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女性作家通过自身文学作品所表达出的爱情观也存在很大差异。从80后女作家的文学作品来看, 他们能够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爱情, 并且具有了更加现实的爱情观, 特别是爱情对于她们而言, 不再是女性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初期的女性文学虽然已经显现出了对世俗习惯以及传统道德束缚的摆脱, 但是在这一阶段, 女性最终所获得的自由不是身心俱伤就是死亡。因此,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萧红曾经说道:“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羽翼是稀薄的, 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 女性有着过多地自我牺牲精神不错, 我要飞, 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然而这种具有局限性的女性意识在80后女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突破。80后女作家通过自身的作品体现出了对社会地位以及真正自由的渴望, 同时重视全新女性形象以及女性生活的构建。这种不再将爱情作为女性生命中最重要内容的意识, 体现在大多数80后女作家的文学作品中, 如在林静怡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逆时针》中, 主人公琦漫发现自己的男朋友与别人同居, 于是在悲伤中选择分手, 再如在马小淘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飞走的是树、留下的是鸟》中, 主人公何碧碧在非典期间离校回家, 而在此期间因为留校而与自身产生间隙的男朋友却与别人相恋, 何碧碧同样伤心的选择分手。
二、80后女作家的独立意识
女性的独立意识要求女性能够独立的做出选择, 并且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这种意识是现代女性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化运动中, 女性开始走出父权的束缚, 但是在那一时期, 女性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出路, 因此, 鲁迅先生曾经给出了“那拉出后怎样”这样的命题。事实上, 女性所具有的依附意识在80后女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依旧能够体现出来, 但是同时, 女性所具有的独立意识也是80后女作家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80后女作家代表人物春树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表现出了对男性中心这种传统道德文化的对抗, 而表现这种对抗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展现女性对自身的尊重甚至自恋。无论是《北京娃娃》还是《光年之美国梦》等作品, 作品中的各种男孩都会爱上与春树具有相似特征的女主人公, 而这些女主人公却都在奔波于各个男孩之间。但是, 在春树的作品中, 女性所具有的独立意识和依附又是同时存在的, 独立意识是春树所可以强调的, 但是在她的作品中, 女主人公总是因为无聊而需要寻求男性的慰藉, 由此可见, 虽然独立意识是80后女作家所标榜的重要思想, 但是独立意识并没有达到完全觉醒的状态, 因为在一些情况中, 依附意识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北京娃娃》中, 虽然主人公知道与自己发生关系的男朋友有其他女朋友, 但是“吃完晚饭回来后我有些不由自主地挎着他的胳膊, 我直觉地认为我们既然都已经这样了, 这样做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感觉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产生的, 虽然《北京娃娃》中的女主人公也许并不愿意承认这是一种依附行为, 但是事实上, 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臣服理论来看, 这个女孩已经对自己的男友产生了一定的依赖。这种想要独立, 又无法获得独立的矛盾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女主人公明明了解“这一切其实是早该被我们结束的”。但是直到男孩提出分手, 女主人却表现得不知所措, 甚至茫然若失:“我并不爱他, 甚至一度想断掉和他的关系, 我们在一起也总是让我感到矛盾和不快乐, 但我不能没有他。他已经固执地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不能失去他而一个人生活。”这种思想在女主人公与多个男朋友的恋爱精力中都多次体现出来。由此可见, 以春树为代表的80后女作家在对两性关系方面所持有的态度并不坚定,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与他们的年龄、人生经历具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些因素限制了她们对男性的全面认知, 因此, 在对男性的刻画中也具有着模式化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体现出了80后女作家在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胡用琼.缺失的记忆, 疯狂的追寻——张悦然长篇小说《誓鸟》中的爱情解读[J].名作欣赏.2012 (17)
[2]李玉.由真情流露到反真实的商业化写作——网络作家辛夷坞作品评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05)
[3]刘潇.从辛夷坞的小说看现代女性的生存环境[J].长城.2011 (04)
俄罗斯女性作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