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接种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儿童接种范文(精选12篇)

儿童接种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的12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儿童及父母双方或单方均在本辖区居住持续3个月或以上。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个月~8岁,平均(6.1±0.6)岁。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5.9±0.2)岁。2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儿童家属仅接受日常常规教育干预。接种前向社区儿童家属讲授疫苗接种的预防作用及接种前后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则给予免疫接种知识干预。对观察组儿童、父母家庭一般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及家属对预防接种的态度、行为及知识掌握程度作问卷调查,掌握社区流动儿童基本状况。强调社区宣传,在人口登记及儿保时发放预防接种相关告知书,每月定期委派社区健康中心人员做接种知识宣讲。对已建卡未按时接种儿童作跟踪调查,以电话形式通知其家属,对漏接种儿童及时作补充接种处理,并采取宣传手册、授课、DVD影片、书籍等形式作为健康教育及宣传手段。干预时间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采取自拟免疫接种知识问卷,评估干预后2组儿童家属对免疫接种知识的掌握情况;(2)比较2组干预后“六苗”首针免疫接种状况;(3)比较干预后2组家属对儿童接种行为及态度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儿童干预后“六苗”免疫接种情况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A群流脑、OPV、DPT、MR、Hep B、JE 6种疫苗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8.3%、96.7%、96.7%、96.7%、98.3%、9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干预后家属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对比

观察组家属对接种地点、1岁以内幼儿接种6种以上疫苗、3种疫苗名称、6种疫苗名称、接种疫苗预防作用、3种疫苗预防作用、6种疫苗预防作用、3种疫苗接种次数等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8.3%、31.7%、33.3%、13.3%、90.0%、46.7%、16.7%、3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干预后家属对预防接种态度及行为对比

观察组主动接种率为83.3%,通知后接种率98.3%,抽时间接种率为98.3%,主动询问下次接种率为98.3%,流入地接种率为95.0%,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实施计划免疫,随后数十年实现了儿童普遍免疫目标,接种率达85%左右[2]。但研究显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及城市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为计划免疫的薄弱区域,流动儿童有其自身特殊性,是当前计划免疫管理及规划的难点[3]。免疫预防是相对复杂的社会工作,与儿童家属对免疫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密切联系,对儿童家属开展免疫接种知识干预,对优化儿童家属对接种知识的认知水平有其重要价值。

儿童是多种传染疾病易感人群,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对传染疾病的预防有关键作用[4]。统计资料证实,儿童接种后保护率大部分均超过90%[5]。本研究中,将本社区免疫接种儿童群体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一般健康教育宣传,观察组则给予免疫接种知识干预,以宣传手册、书籍、授课、影片播放等形式开展知识干预,收效满意。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家属对免疫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知晓率均显著提升,且6种疫苗接种率明显提高,儿童家属对免疫接种的态度明显转化。由此可知,在社区进行免疫接种知识干预,可提升儿童家属计划免疫知识水平,对促进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有积极意义。

早期较多研究调查结果均显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疫苗接种率、建证率均明显低于普通儿童,且影响儿童免疫接种因素复杂,包括家庭经济水平、家属文化水平、预防接种意识等[6,7]。同时也有报道显示,免疫接种预防知识的宣传同样影响社区儿童接种率,并肯定了免疫接种知识干预在儿童接种率提升方面的作用[8],与本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社区儿童接种效果受到家庭环境、经济因素、家属对免疫接种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对社区儿童家属开展免疫接种知识干预,可明显提升其对免疫接种作用的知晓率,转变其对儿童预防免疫接种的态度,使其积极带领儿童参与免疫接种,并提升社区儿童的健康水平,控制疾病传染率。

摘要:目的 分析免疫接种知识干预对社区儿童接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的12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儿童家属仅作日常常规教育,观察组则实施免疫接种知识干预,比较2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行为及态度的变化,比较干预后2组儿童接种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A群流脑、OPV、DPT、MR、Hep B、JE 6种疫苗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8.3%、96.7%、96.7%、96.7%、98.3%、96.7%,儿童家属对接种地点、1岁以内幼儿接种6种以上疫苗、3种疫苗名称、6种疫苗名称、接种疫苗预防作用、3种疫苗预防作用、6种疫苗预防作用、3种疫苗接种次数等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8.3%、31.7%、33.3%、13.3%、90.0%、46.7%、16.7%、30.0%,主动接种率、通知后接种率、抽时间接种率、主动询问下次接种率、流入地接种率分别为83.3%、98.3%、98.3%、98.3%、9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免疫接种知识干预对提升儿童家属对免疫接种认知水平有积极的价值,可提升社区儿童免疫接种率,控制易感疾病传播。

关键词:免疫接种,儿童,社区,接种率

参考文献

〔1〕郑晓丽,范存欣,陈静,等.社区干预对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效果的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5):546-548,520.

〔2〕韩晓军,陈士华,朱江,等.社区儿童家长免疫预防知识干预效果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10):9-12.

〔3〕林君英,汪芬娟,王富良,等.流动儿童监管人免疫接种相关政策认知和需求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0):1217-1218.

〔4〕鲍建敏,胡红艳,任建华,等.广州市越秀区登峰街道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3):446-447.

〔5〕王银娣,莫湘琼,黄俊音,等.珠海330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况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10):949-950.

〔6〕陈晓艳,陈孝玉,刘娜,等.社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1):1316-1318.

〔7〕温晓群,朱奇,范从娟,等.监护人疫苗接种知识态度和儿童疫苗接种及时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5,12(3):318-319,324.

儿童预防接种知识宣传 第2篇

为什么一定要按免疫程序接种?

免疫程序是国家根据疫苗所采用的毒(菌)株的免疫原性、疫苗本身和几种疫苗同时接种的反应性、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针次、间隔时间,疫苗的血清学、流行病学效果、免疫持久性、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具体实施条件以及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等多种因素制定的。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如百白破疫苗必须注射三针才能完成基础免疫,乙肝疫苗完成三次才能使儿童身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这都是专家们根据多年科学实践而制定的,因此,预防针一定要按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

为什么要给孩子进行免疫接种?

婴儿出生后可从母体内获得一定的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因此在6个月内一般不容易患传染病。但6个月以后,这种抵抗力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小孩子就容易患各种传染病。为提高儿童抵抗传染病的能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需要有计划地按时给孩子进行免疫接种,以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

预防接种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有下列疾患情况者,请事先告诉医生。如:发热,结核病,糖尿病,过敏史,高血压,心、肝、肾病,癌症,白血病,输血,血液制品或免疫球蛋白使用史,艾滋病,服用激素类药物或进行过防疗或化疗等,以及一切您认为有必要告知医生的情况。

二、孕妇及哺乳期禁止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麻腮风(mmr)疫苗的女性在接种后3个月内避免怀孕,接种其他疫苗的女性在接种后1个月内避免怀孕。

三、如果您有预防接种原始记录或黄皮书、外文表格请您务必携带。

四、前来接种的人员应认真、如实地填写预防接种申请表和接受接种医生的问询,以便医生进行预防接种前禁忌症和慎用症的筛查。

五、如您需要接种黄热病疫苗,请您在星期四下午集中接种,或电话约定时间,因黄热病疫苗1支可接种5人份,溶解后的黄热病疫苗只能在半小时内使用,如果不及时集中使用会造成浪费,故请您谅解。

六、如果您目前身体患有某些严重的疾病,对方又需您出具预防接种证明书,保健中心可为您出具预防接种禁忌证明,但您需提供有效的医院诊断证明报告。

哪些儿童不宜接种疫苗 第3篇

1.正在发烧(体温超过37.5℃)的儿童不宜接种疫苗。因为发烧往往是流感、麻疹、脑膜炎、肝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此时接种疫苗不但会加快发病,而且会加重病情,使病情变得复杂。同时,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也会有发烧的情况出现,这样会给医生对患儿病情的诊断带来干扰。在儿童发烧期间接种疫苗还会使疫苗中的抗原成分和致病的细菌互相干扰,影响免疫力的产生。因此,在孩子发烧期间家长不应给孩子接种疫苗。

2.患有心脏病、肝炎、肾炎及活动性结核病的儿童不宜接种疫苗。因为接种疫苗后各种疫苗都要经过肝肾等器官代谢,使有病的器官负担加重,影响有病器官的康复。

3.大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以及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儿童不宜接种疫苗。

4.重度营养不良、患有严重佝偻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的儿童不宜接种疫苗。这些儿童往往体质较差,免疫器官的功能不好,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所以不适宜接种疫苗。

5.有过敏性体质及哮喘病、荨麻疹病或接种疫苗时曾发生过过敏反应的儿童不宜接种疫苗。因为疫苗中含有极其微量的过敏原,这些微量的过敏原对一般儿童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对有过敏性体质的儿童来讲,由于他们对过敏原的敏感性极高,所以微量的过敏原也会使他们发生过敏反应,给他们的身体带来危害。

6.全身有淋巴结肿大的儿童,在未查明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之前不宜接种疫苗。

7.正患有急性传染病或痊愈后时间不足2周,正处在恢复期的儿童应暂缓接种疫苗。况且患过带状疱疹、水痘、麻疹等传染病的儿童就已经获得了对这些疾病的终生免疫能力,也不必再注射相应的疫苗了。

8.密切接触过流行性传染病患者的儿童,不宜马上接种疫苗。这类儿童应该在度过该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后,在未发病的情况下方可接种疫苗。

9.有的儿童由于受到某种病毒的隐性感染(即感染了某种病毒却并未发病),体内已经产生了该种病毒的抗体,也就没有必要再接种预防这种病毒的疫苗了(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就不必再注射乙肝疫苗)。

10.接种的部位(一般为上臂或臀部)有严重的皮肤病,如皮炎、牛皮癣、湿疹及化脓性皮肤病的儿童应在治愈这些疾病后再接种疫苗。

11.在最近一个月内已注射过丙种球蛋白的儿童不宜接种疫苗。因为丙种球蛋白有增强机体抵抗力及预防感染的作用,所以此时接种疫苗无法产生有效的免疫力。

12.腹泻的儿童(大便每天超过4次者)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因为腹泻可以把糖丸疫苗很快排泄掉从而使疫苗失去作用。另外,腹泻如果是病毒感染所造成的,也会干扰疫苗产生免疫力。

儿童预防接种全程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2年7月来我科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共计19 320例, 男9 674例, 女9 646例, 年龄1个月~14岁。接种反应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建立证、卡、簿

对我院辖区内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 与家长互留通讯方式, 对接种疫苗进行编排, 定期检查发现未及时来院接种者, 立即联系沟通, 督促家长完成接种。每次接种后, 在《预防接种证》上签名, 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时间, 通知其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

1.2.2 做好接种疫苗的宣传教育工作

日常工作中, 我们随时解答家长的各种疑问, 给家长讲解各类疫苗的生物学原理。注射前详细说明该疫苗的适宜人群, 对不能接种的人群也要向家长说明, 并给予合理的建议, 这样既提高了家长对疫苗的认识, 也取得了家长对我们的信任, 使预防免疫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对年龄偏大的儿童我们给予详细耐心的讲解, 如不接种疫苗带来的危害等等, 使大部分孩子能够消除恐惧心理, 主动配合接种注射。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如口头宣教、传单、墙报、黑板报、宣传栏等广泛宣传预防接种知识, 使家长普遍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主动接受疫苗接种, 有效提高了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

1.2.3 创建一个温馨清洁的候诊 (休息) 室

设有疫苗接种候诊室和接种治疗室, 候诊室整洁明亮、空气流通, 并配有小椅凳为儿童提供休息场所。配有儿童喜欢的画册和图书, 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环境, 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治疗室内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 h, 保持室内清洁, 温湿度适宜, 避免儿童接种时受凉。同时按接种疫苗的种类划分接种区, 接种区标记清晰, 做到按区注射。

1.2.4 做好接种时的检查指导工作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每日查对疫苗的接种数量、有效期。操作前须检查疫苗的质量有无浑浊、沉淀或安瓿有无裂纹等情况, 发现异常要及时清理并上报。操作前了解接种儿童的个人信息, 如孩子出生时及出生后的情况、平时身体状况、第一次接种后的反应及当日有无不适 (感冒、发热、腹泻等) 。在征得家长理解和同意后, 确定所接种疫苗的名称并登卡签字。根据注射部位和疫苗量的多少, 选择合适的注射器,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掌握疫苗接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 处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和免疫功能不全如免疫缺陷、白血病、淋巴瘤等过敏体质的儿童不宜接种, 神经系统疾患如癫痫、脑病等疾病, 慢性心脏病、肾脏病、肝病的儿童不宜接种。患腹泻的婴幼儿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 等腹泻恢复后可补服。一般感冒流涕、咳嗽发热, 同时伴有其他明显症状的儿童应暂缓接种疫苗。

1.2.5 意外情况的处理

个别儿童注射时由于胆怯、过度紧张, 在注射疫苗后可能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虚脱现象。此时, 护理人员应沉着冷静, 立即让儿童平卧, 并监测其生命体征, 如生命体征平稳时, 口服适量糖水, 必要时吸氧, 短时间内即可恢复。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 要按照休克的抢救原则处理。

1.2.6 做好接种后的指导

注射完毕后让儿童静坐观察休息20 min~30 min, 如出现反应及时处理, 无反应再让其离开接种室, 同时做好离院指导。告知家长短时间内让孩子适当休息, 不要做剧烈的活动;2 d内不要给儿童洗澡, 避免针眼处浸湿, 保持皮肤、衣物的清洁、干燥;注射部位瘙痒时, 告诉儿童不要用手挠以免诱发感染, 多喝水, 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大多数婴幼儿注射疫苗后局部和全身反应较轻微、短暂, 不用做特殊处理, 这是接种疫苗后常出现的正常的一般反应;极少数孩子会有头痛、头晕、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局部反应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或淋巴结肿大, 少数1 d~2 d, 多数3 d~5 d自然消失。孩子接种后出现轻度发热 (38℃以下) 和局部反应, 可不用去医院, 如本组18例出现发热症状的儿童, 经指导家长多给孩子喂水, 加强生活护理和观察, 体温均在2 d内降至正常。局部反应者44例, 嘱家长保持孩子皮肤和衣物的清洁干燥, 避免孩子用手挠, 对局部进行热敷, 促进血液循环, 红肿很快消失。接种后出现局部反应, 如果指导护理得当, 无其他异常变化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 以免降低接种效果。如果体温过高 (38.5℃以上) 并有其他急性反应, 家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疫苗种类繁多, 有些疫苗需长时间方能产生持久性免疫抗体。如乙肝疫苗注射后, 产生相应抗体需半年内3次注射方能出现效果, 因此这种疫苗注射后, 应让家长了解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 必须按规定次数和时间进行注射, 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和效果, 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接种的应及时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和轮状病毒活疫苗后30 min内不能进食任何温热的食物与饮品。

2 讨论

2.1 预防接种率大大提高

儿童预防接种是一项国家对儿童期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措施, 有许多儿童家长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认为预防接种可引起儿童局部及全身的不良反应, 不利于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处于观望状态, 不主动带儿童接种疫苗。通过接种前后的宣教和护理指导, 我科接种门诊辖区内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及疫苗都有了正确的认识, 并积极主动地带儿童参加预防接种, 有效提高了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

2.2 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儿童计划疫苗接种(三) 第5篇

破伤风疫苗

什么年龄适用?

在2到3个月时一次注射,在4个月,5个月各注射1次,4年和15~强化注射剂量。

我的孩子需要吗?

破伤风,也被称为牙关紧闭症,是由一种毒菌引发的。这种毒菌生长在土壤、灰尘和肥料里,然后通过皮肤上的伤口进入人体。接种该疫苗能保护皮肤上被感染的割伤口和擦伤口。

有效吗?

一次完整的注射接种能在几年内达到接近100%的.保护作用。

有副作用吗?

几乎没有。

百日咳疫苗

什么年龄适用?

在3个月时一次注射,在4个月、5个月、4年和15~17年强化注射剂量。

我的孩子需要吗?

百日咳是一种令人非常痛苦的、长期的、能在任何年龄发生的疾病,对婴儿来说特别的危险。在患百日咳的年龄小于6个月的200个婴儿中就会有1个死亡。

有效吗?

在进行标准的婴儿期接种后几年内,该疫苗在80%~90%的场合是有效的。

有副作用吗?

几乎没有。

白喉疫苗

什么年龄适用?

在2到3个月的时候一剂量,然后在4个月、5个月各注射1针,4年和15~17年的时候强化注射剂量。

我的孩子需要吗?

白喉曾经在澳大利亚非常流行,每年杀死数以千计的人。它是一种影响上呼吸道和偶尔影响皮肤的传染性极强的疾病。白喉病菌的强大毒性能产生一种毒素,这种毒素能破坏心脏和神经组织。即使在最现代化的医疗条件下,1/15的患者仍会死亡。

有效吗?

白喉疫苗几乎100%有效。

有副作用吗?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及实施 第6篇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41-01

预防接种是一项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儿童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儿童预防保健科,做好预防接种安全管理,有利于普及预防接种健康知识,提供疫苗接种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服务满意度,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1 预防接种安全教育

预防接种安全教育是实施预防接种工作的关键,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宣教对家长进行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她们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能有效弥补家长保健知识的不足,建立对接种者的信任,使家长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及安全感,能顺利完成接种治疗,提高接种率。我们在儿童出生满月建证时,向家长及时宣传预防接种知识,让家长知道传染病给社会、家庭、个人所带来的危害,要想避免传染病的侵袭,使传染病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进行预防接种,但同时告知家长接种疫苗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预防接种的疫苗是安全的,但疫苗的接种目的是要让人产生抵抗力,在刺激抵抗力产生的过程中,身体常会出现一些反应,许多家长因缺乏预防接种的知识,对门诊工作人员在短期内教授的知识未能理解,又忽视了恰当的家庭护理,致使很多儿童出现的一般副反应加重,即对儿童造成身心痛苦,耗费了家长的精力与时间,又对接种人员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出现医疗纠纷。因此,加强预防接种全程的健康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

2 加强人员及业务培训

培养专业的高素质护理人员,加强护理接种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我院从2008年起分批安排人员参加CDC组织的专门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回院后经护士长、预防保健组长,质控组技术评估后方可进行预防接种操作,并不定期检查指导,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安全接种意识,认真学习相关规定和技术性操作标准,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预防接种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水平,使人体免受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侵袭,保障人体健康。

3 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只有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才是安全有效接种的重要保障。计划免疫工作在开展之前,必须制定工作目标,这是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前提。

3.1落实接种对象 掌握接种对象的变动情况,发现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对象及时建立接种卡,根据儿童接种卡,找出本次的接种对象、疫苗种类和针次,以减少漏种儿童。

3.2领取疫苗 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根据接种对象的多少领取疫苗,并做好冷链运输和存放,做好疫苗的领发登记,如疫苗名称、数量、生产单位、批号、实效期、批签发合格证号等。

3.3消毒接种器材 做好安全注射管理,在接种前对所有接种器材进行消毒,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的原则。

3.4接种现场 接种室应保持清洁、明亮、空气流畅,每天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并认真做好消毒登记。在接种疫苗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制度,接种疫苗前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专人接种。

3.5候诊观察室 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观察候诊室,室内清洁,温度适宜,墙壁四周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并且张贴有关预防接种的宣传资料,让家长在候种时了解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使儿童候诊时有家的感觉。

4预防接种前注意事项

4.1有以下情况者暂缓进行预防接种,情况缓解或痊愈后再进行接种:

4.1.1发热>37.5℃者(发热可能是流感、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此时接种可能会加重病情,并可能发生偶合事件)。

4.1.2每天排便次数超过4次者,暂缓服用脊灰疫苗(腹泻会使疫苗很快排泄,失去作用;腹泻还可能为病毒所致,可能发生偶合事件)。

4.2有以下情况者不宜进行预防接种:

4.2.1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结核病者(体质较差,患病器官不堪重负);

4.2.2神经系统疾病者,如癫痫病、脑发育不全;

4.2.3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

4.2.4 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可能对疫苗的某些成分过敏);

4.2.5患各种疫苗说明书中规定的禁忌症者。

5接种工作

5.1预检登记 认真做好预检登记工作,详细询问家长儿童的身体状况,是否有过敏史,有无接种疫苗的禁忌症(如接种麻疹时询问是否对鸡蛋过敏),必要时进行健康查体,防范预防接种后偶合并发症,并如实告知儿童家长此次接种疫苗的种类、作用、价格、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尊重家长自主选择受种疫苗的权利,建立良好的医需信任关系。让家长了解一定的接种反应,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建立良好医需关系的重要保障。

5.2消除儿童的陌生感 接种前,接种人员要微笑面对儿童,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对低月龄儿童要用手轻轻的抚摩其头部,以取得儿童对接种人员的信任,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5.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专人接种,接种人员操作前要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和年龄;检查安瓿有无裂痕,药液有无发霉、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抽吸后如有剩余药液,需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安瓿口,灭活疫苗打开1小时弃用,活疫苗半小时弃用,严格掌握各类疫苗的应用剂量、注射部位及方法,避开接种部位的疤痕,确定接种部位后,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cm,待晾干后立即接种。

5.4注意事项 接种后指导儿童家长注意儿童的精神状态,应留在现场观察15~30分钟,并告知家长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前后30分钟,儿童不能吃奶及一切有一定温度的食物和水等,儿童反应后方可离开现场。

6预防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6.1 预防接种后应多休息,多饮用开水,并注意注射局部的清洁,以防局部感染。

6.2 接种后如果有发热,局部红肿疼痛等反应,应及时告知接种单位医师做好对症处理。

6.3 极个别人可能会出现高热(>38.6) 或持续发热数日或出现其他异常的反应,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防延误病情。并及时告知接种单位医师做好相关记录。

7做好免疫接种后随访工作

除在接种过程中交代家长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外,尤其对容易出现异常反应的疫苗和儿童,在48h内通过电话或到儿童家里随访,了解情况,出现情况及时处理,向家长讲解宣传儿童保健知识、婴儿喂养知识,计划免疫知识等,让家长了解认识计划免疫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我们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8小结

我院预防接种门诊,因重视安全接种工作,建立了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过有效持续的健康教育,家长能够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仔细观察接种后儿童的各种反应,做到了出现异常情况能与医护人员及时沟通,有效减少了接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彼此建立了互信,使更多的兒童家长愿意到我们地段管辖区进行常规的预防接种。我们在认真做好国家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上,使我辖区的儿童得到了良好的免疫预防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P].2006,11,2.

别“刁难”流动儿童预防接种 第7篇

外来务工者带孩子打疫苗被要求先出示13种证件, 一经披露, 立即在社会引起反响。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 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但对于接种时需要提供哪些证件, 并没有明确规定。朝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防接种为何要提供居住证明, 难道与有关部门相关要求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都规定得很清楚, 流动儿童免费享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服务。流动儿童在暂住地居住时, 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到暂住地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 建立《儿童预防接种卡》, 接受免疫服务。流动儿童建卡、建证、预防接种及管理工作由暂住地接种单位负责。接种单位为辖区内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提供免疫服务, 填报流动儿童免疫服务报表。保障流动儿童及时获得预防接种服务, 预防、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爆发、流行。笔者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近20年, 开展预防接种尤其是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 从来不要求提供什么居住证明, 只要持有《预防接种证》 (近年推行预防接种卡) , 就能接受预防接种。笔者所在市的各级接种单位预防接种门诊也都是这样执行的。

照片转自相关网站。

目前, 流动儿童的基础免疫接种率较低, 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较高, 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已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些流动儿童家长缺乏预防接种知识, 有的甚至拒绝接种, 导致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大大低于本地儿童。一般儿童在打了一针疫苗后, 医生都会帮家长预约第二次打疫苗的时间, 并把时间写在接种证上。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 换了一个地方之后, 常常忘了带孩子去接种。外来人员预防接种意识淡薄, 也是造成预防接种率低的一个主要因素。流动儿童流动性强, 儿童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 地区城乡差异, 主动接受免疫接种服务意识差, 加之管理措施不到位, 政府部门协调不够等因素, 使得流动儿童漏种的情况常有发生。大多数流动儿童来自经济落后的偏远贫困地区, 特别是不少计划外生育、超生的流动儿童家长, 本来就不敢给孩子接种, 这也是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低的另一个原因。随着流动人口增多, 预防接种率偏低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包括麻疹在内的一些近年来已经少见的传染病又呈卷土重来之势,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为了提高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 消除免疫空白的现象, 有效保护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 控制和消灭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各地需要加强管理力度, 针对全国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加大、流动地域广泛的现实, 各地政府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机制, 在预防接种上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必须同样对待, 简化接种程序, 不再发生家长带孩子接种要出示13种证件的现象。

同时提醒把握住医院产科环节, 向产妇发放预防接种须知单, 使产妇了解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 知道何时接种疫苗, 预防哪些疾病。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使广大群众了解免疫规划是预防疾病和保护儿童健康的有效手段, 增强预防接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重点区域即个体摊贩和打工者集中的地方和单位, 开展宣传时最好能引起当地的重视与配合, 使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做好学校、幼托机构等接种证查验工作, 及时查漏补种, 消除免疫空白。

在此提醒广大家长, 预防接种证决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本本, 它关系到孩子的未来。以后孩子入托、入学、参军、出国等都要查验接种证, 一旦发现漏种, 必需一一补上, 不然将不能办理相关的手续。

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 第8篇

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到我院保健科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28 345例次, 年龄1个月~12岁。均按照福建省计划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

2 方法

在实施计划免疫预防接种过程中,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状态, 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2.1 婴儿期 (1个月~12个月)

婴儿期儿童害怕陌生环境和接触陌生人, 主要表现为焦虑、啼哭、寻找亲人。此期儿童从一开始就先哄逗他们, 分散其注意力, 趁其注意力转移时立即给予注射, 接种后配合家长一起安抚婴儿, 使婴儿得到心理安慰, 减轻恐惧心理。

2.2 幼儿期 (1岁~3岁)

幼儿期儿童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看到护理人员身穿白大褂, 戴着口罩, 心理上极易产生恐惧, 出现哭闹、抗拒注射。对待此期儿童首先应予亲切的微笑, 用和蔼的态度与他们交谈, 减轻其紧张恐惧情绪, 让其观看其他儿童接种时的勇敢表现, 同时用激励法鼓励幼儿, 大部分幼儿能配合接种。少数不合作的幼儿在家长配合下采取快速准确的注射, 注射后安抚幼儿, 鼓励其在今后的接种中能表现勇敢。

2.3 学龄前期 (3岁~7岁)

学龄前期儿童初具个性特点, 有一定的自我意识, 喜欢受到表扬, 容易受工作人员的言语影响。此期儿童先与他们闲聊, 如表扬其衣服漂亮, 玩具好玩, 使儿童解除戒备心理, 与接种人员亲切交谈, 减轻他们紧张恐惧心理, 主动配合接种, 接种时表扬他们勇敢, 少数不合作儿童取得家长配合以制动躯体法完成接种。接种前配药和接种时速度要快, 不可让儿童等待太久, 缩短其恐惧时间, 接种后应予表扬及鼓励, 使其以后能更好地配合接种工作。

2.4 学龄期 (7岁~12岁)

学龄期儿童情绪相对稳定, 好表现, 喜欢别人表扬。应抓住此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注射前先表扬其很勇敢, 相信一定不会哭, 尽量不采用恐吓的手段;对少数不合作的儿童可让其观看其他儿童的勇敢表现, 注射过程嘱其闭上眼睛并数数, 减轻其害怕针筒的恐惧心理,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种后则要表扬鼓励, 增强自信心。

3 结果

通过心理护理, 儿童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明显减缓了心理应激反应, 消除了紧张、恐惧心理及减轻了疼痛的感觉, 大部分儿童能主动配合接种。增强了广大家长对儿童接种疫苗的信心, 保证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4 讨论

儿童接种 第9篇

关键词:基层接种门诊,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为顺利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 我国经过需求分析与论证、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后, 首先在6个省份开展了试点建设工作[1]。实践表明, 信息化管理提高了预防接种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率, 达到高效管理, 解决异地接种和漏种问题, 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的深入开展[2]。作为信息系统的客户端, 现将我院接种门诊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情况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辖区内200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常住儿童和流动儿童。

1.2 方法

1.2.1 人员培训

先后分两批对接种人员进行信息化系统操作的集中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并确定2名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

1.2.2 网络设备建设

接种门诊配备计算机、打印机、扫描枪等, 安装《中国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软件。

1.2.3 建立预防接种数据库

对辖区内儿童全面摸底登记, 将2005年1月1日后出生儿童的基本情况与接种信息全部录入系统, 利用信息系统开展预约接种、查漏补种、分析接种率等, 对常住与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

2 结果

2.1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状况

2.1.1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

通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客户端软件, 实现儿童建档、疫苗登记、接种信息录入、接种预约、儿童接种下载、个案信息查询、接种证打印、接种数据统计等预防接种基本服务和管理功能。

2.1.2 提高登记和预约效率

系统对管理疫苗进行登记;根据儿童基本情况, 对需要接种的疫苗进行提示;在出现提前接种、间隔时间错误时对接种医生进行提醒, 防止错种、漏种现象。预约登记是消耗时间最多的工作, 利用系统打印预约单能明显缩短预约时间。

2.1.3 及时统计和分析预防接种数据

利用信息系统统计接种门诊工作量、疫苗使用量及辖区内儿童的接种情况、各种报表, 如汇总接种日当天疫苗使用情况、自动统计儿童接种明细、自动生成国家常规要求的预防接种统计报表等。

2.1.4 预约接种与查漏补种

根据选定的疫苗种类、免疫程序、接种情况、预约接种日期等条件, 生成包括接种疫苗种类、针次及接种日期等内容的接种通知单, 达到快速、准确预约的目的。查漏补种让接种医师快速查找、通知辖区内未能及时接种的儿童。

2.1.5 数据维护

对接种数据定期或随时进行备份、恢复及数据库整理工作。

2.2 接种医生与儿童家长对信息化管理的评价

2.2.1 医生满意度

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对于信息系统的使用, 从不会到基本掌握到熟练操作, 从反对到抵触到完全接受, 切实体会到了信息化管理对于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作用, 认为信息化管理不但提高了效率, 同时减少差错的发生, 满意度达到100%。

2.2.2 家长满意度

通过对儿童家长开展的满意度调查显示, 受种儿童家长普遍认为信息化管理明显缩短了等待时间, 预约清楚, 登记规范、完整。

3 讨论

接种门诊通过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不但实现了自动预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通过对接种资料进行动态统计和分析, 对日常接种工作实施有效监督, 有利于方便、及时地发现漏种儿童, 提高了接种门诊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3]。

随着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深入, 不断强化了接种门诊对于接种对象的管理力度。实践表明, 流动儿童是预防接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4]。但由于目前信息系统运转状况欠佳, 接种门诊不能快捷查询并下载流动儿童的相关信息, 如果直接录入, 容易出现不同接种门诊之间的重卡现象。为避免重卡, 目前部分流动儿童的信息未能及时录入信息系统, 从而造成了流动儿童的信息还不够全面。为此, 我们采取了电脑和手工登记相结合, 以保证流动儿童的接种信息齐全。这是我们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也是当前信息化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信息系统, 接种门诊可以快捷地统计、汇总漏种与应种儿童名单, 同时我院已对儿童家长建立飞信群, 但仍不能方便地完成有针对性的接种通知工作。因此, 应积极探索开发客户端软件功能, 如签订短信发送合同, 通过客户端支持发送电信、移动手机短信, 使查漏补种信息可以通过系统平台发送, 这将对查漏补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达到方便高效提高接种率的目的。

为保证信息化系统的高效运行, 建议继续加强对基层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培训, 使其在熟练使用客户端系统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日常维护水平[5]。

参考文献

[1]刘大卫, 曹玲生, 曹雷, 等.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试点效果评估[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4) :341-347.

[2]曹雷.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5) :491-494.

[3]叶世南, 古有肄, 周海, 等.中山市预防接种计算机化管理现状和需求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4.11 (3) :453-455.

[4]刘爱华, 辜荫华, 徐述湘, 等.北京市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抽样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 2000, 6 (5) :263-266.

儿童预防接种晕厥的分析与预防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全部是本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对象, 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5~13岁, 为学前儿童或学生。12例首次发生晕厥, 4例有过晕厥史。

1.2 预防接种晕厥儿童的临床特点

发生时间:5例发生在站立注射时, 11例发生在注射后数分钟之内。症状:先出现头晕, 恶心, 上腹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随后出现面色苍白, 出冷汗, 下肢无力, 坐立不安等症状, 持续几分钟后出现四肢发冷, 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脉搏微弱等休克症状。

1.3 对晕厥儿童的处理方法

注射引起的晕厥最常见的是血管抑制性晕厥, 即迷走神经性晕厥。其前驱表现主要为头晕, 胸闷, 面色苍白, 出冷汗, 肢体无力, 恶心呕吐, 脉搏细弱。当出现上述晕厥前驱症状时, 应迅速让儿童平卧或头低脚高位, 同时针刺人中穴, 一般很快能恢复正常, 然后再针对病因进行适当处理。让儿童保持安静并给予热糖水或葡萄糖注射液口服;若半分钟内不恢复正常, 可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 10岁以下0.3~0.5 ml, 10岁以上0.5~1 ml, 必要时可吸氧。让儿童注意休息, 密切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 做好神态, 瞳孔, 生命体征的监测, 关注病情的进展与康复情况, 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以便做出相应处理。

2结果

18例晕厥儿童经以上处理后, 神志很快恢复正常, 血压, 脉搏都在正常范围, 呼吸平稳。

3讨论

3.1 晕厥发生的原因分析

预防接种儿童晕厥多为血管抑制, 以恐惧, 紧张, 疼痛, 甚至晕针导致脑血流减少, 脑供氧不足等为主要原因。主要包括:①心理因素:由于儿童对预防接种有恐惧感, 精神高度紧张, 当接受注射时皮肤因受疼痛刺激, 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 引起血管突然扩张, 血液大量流入外周血管, 使回心血量大量减少, 心输出量减低, 造成血压下降, 因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造成大脑缺氧而发生晕厥;②空腹因素:应激性是人体对外界的自然反应, 空腹注射即可引起应激反应。空腹时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注射刺激加强了其兴奋性, 通过反射而引起血管床扩张, 从而使回心血量减少, 导致短暂性血流量减低而致晕厥;③体位因素:预防接种时常为站立注射, 由于站立姿势造成血液循环调节发生障碍, 加之疼痛刺激, 血液贯注于下肢, 引起循环血量减少, 脑部供血减少而致晕厥。

3.2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可让儿童远离甲肝 第11篇

人们的眼球无不“聚焦”到“惹祸”的甲肝疫苗上来,许多家长提心吊胆:原本为了防病才打的甲肝疫苗,究竟还能不能打?有关专家的回答是肯定的:到正规医疗机构接种疫苗是安全有效预防甲肝的重要手段。

甲肝威胁儿童健康

甲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全球发病人数每年估计在150万左右,因隐性感染和报告不全,实际病例数可能超过报告数的10倍。在美国有超过1/3的甲肝患者是15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在法国甲肝是引起儿童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在中国,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造成30多万人发病,47人死亡。所以,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的传染病。研究表明,在由传染源污染的一般环境中,甲肝病毒可存活1个月,在水生贝类里能存活3个月左右。对于免疫力较差的儿童,甲肝更容易在幼儿园和学校传播。甲肝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也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公众对甲肝的认知度低

目前,我国儿童的甲肝疫苗接种率普遍较低。为了了解其中原因,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通过网站做了覆盖全国的家长及公众对“甲肝预防认知度”的调研工作,调查结果最终显示:有近40%的网民不认为儿童是最易感染甲肝的人群,有近20%的网民不了解预防甲肝最有效的方式是接种甲肝疫苗;还有近42%的网民不了解甲肝疫苗的接种方法。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家长对接种疫苗的认知度不够,对于疫苗的安全性不了解,这也是我国甲肝疫苗接种率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接种疫苗可让儿童远离甲肝

甲肝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用餐具、茶杯、牙具等,进食受甲肝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会受到传染。甲肝时常引起集体单位的暴发流行。一旦感染甲肝后必须隔离治疗,少则21天,完全康复需半年。因此,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防患未然”,为儿童筑起一道健康屏障,对预防甲肝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人长期养成了会餐式的饮食习惯,要处处把住病从口入关并非易事。而注射甲肝疫苗即可产生很高的抗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力。

中国肝炎基金会常任副理事长王钊教授呼吁,甲肝在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家长们一定要认识到预防接种这种健康投资的必要性。接种优质的甲肝疫苗,可以提供长期、有效的保护,在保护个体和预防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由于疫苗的使用对象为正常健康人群,所以要求比药品的制造技术更复杂、投资更巨大、研发周期更长,上市审批也更加严格。

到正规机构接种疫苗才能安全有效

据专家介绍,甲肝疫苗属于非血源制品,接种后不会传染甲肝及其他疾病,值得提醒的是,必须到正规机构接种才能安全有效。但甲肝疫苗接种也有一些严格的禁忌症,以下四种人群,即身体不适、发热,腋温超过37.5℃者;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患有免疫缺陷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者;过敏性体质者,尤其是已知对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或以前接种疫苗有过敏反应者,禁止接种疫苗。

据介绍,人体对甲肝疫苗的耐受良好,大多数人接种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少数人可在接种部位发生轻度的红肿或轻微疼痛,上述反应一般在24至72小时消退,属于正常的不适反应。初次进行预防接种者,注射后应现场留观半小时,防止发生速发性过敏反应,回家后72小时之内如有异常反应或迟发性过敏反应,应尽快到医院诊治,以免贻误抢救时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长应该了解孩子接种后全身反应和局部不良反应的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安慰,消除恐慌,防止出现群体性精神性反应。

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影响因素研究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自2012年4月-2013年9月出生的300名儿童,调查持续居住超过60 d,且无本市户籍的外省儿童与其家属。

1.2. 方法

按照外来儿童全面查漏补种活动的调查参数,择取外来儿童300人,同时以不同街乡外来儿童数位居前4位的25个行政村居作为调查点。在择取的调查点里,每一个外来儿童数都超过100人的村居随机调查适宜调查的对象,所有外来儿童数超过100人的村居随机调查20名,通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工作者对其实施相应的问卷调查,现场填写外来儿童免疫接种与家属情况调查单。此次研究的样本总数为300例,调查时间2013年12月。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所使用的疫苗接种合格,第一时间分析指标参见相应的免疫预防工作技术规范,未到接种时间但可以在规定接种时间范围中完成接种的儿童为合格。

1.3. 统计学方法

此次调查通过EPI软件录入调查参数,同时通过平行双录入的形式予以纠错测检,利用SPSS 11.5软件分析调查参数,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此次研究所调查的300名外来儿童,建证比例超过89%,而建卡比例则超过85%。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儿童户口所在地、家庭人均收入、搬迁后是否知道转接种卡片、是否希望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能否接受的疫苗价格等因素和“五苗”全程合格比例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胎次、性别、家属年龄、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家庭子女数量等因素和“五苗”全程合格比例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为了避免其他外在的影响因素,把在单因素分析里和“五苗”全程合格比例存在显著性关系的变量整合到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通过模型予以多变量探究,父母文化程度、儿童户口所在地、家庭人均收入、搬迁后是不是知道转接种卡片、是不是希望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能否接受的疫苗价格等因素整合到回归方程,且P<0.05。

3 讨论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伴随儿童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合格比例也随之增加。儿童的家属是外来儿童的监护人,近80%的外来儿童家属都要担负着抚养儿童的重任。家属的文化素质影响其对免疫预防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儿童的免疫接种。我们还发现,外来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的知晓比例有所差异,其子女的免疫接种合格比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疫苗价格的接受能力之间的差异,其子女的免疫接种合格比例也存在差异。疫苗价格的接受能力不仅和经济因素有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和外来儿童父母的免疫预防态度有关[1,2,3]。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给出改善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水平的一些措施:(1)联合计生、村居委会等系统,让这些系统参与到深化查漏补种工作中,第一时间发现新迁入外来儿童;(2)深化免疫预防知识的宣教工作,加强外来儿童父母以及监护人的预防接种意识,提高其为子女予以预防接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深化免疫预防服务品质,从根本制衡免疫预防服务工作的有效性。

摘要:目的 分析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影响因素,并给出基本对策。方法 按照外来儿童全面查漏补种活动的调查参数,择取外来儿童300人,同时以不同街乡外来儿童数位居前4位的25个行政村居作为调查点。在择取的调查点里,每一个外来儿童数都超过100人的村居随机调查适宜调查的对象,所有外来儿童数超过100人的村居随机调查20名,通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工作者对其实施相应的问卷调查,现场填写外来儿童免疫接种与家属情况调查单。此次研究的样本总数为300例,调查的时间2013年12月。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所使用的疫苗接种是否合理,第一时间分析指标参见相应的免疫预防工作技术规范,没有到接种时间不过可以在规定接种时间范围中完成接种的儿童为合理。结果 此次研究所调查的300名外来儿童,建证比例超过89%,而建卡比例则超过85%。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儿童户口所在地、家庭人均收入、搬迁后是否知道转接种卡片、是否希望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能否接受的疫苗价格等因素和“五苗”全程合格比例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P<0.05,儿童胎次、性别、家属年龄、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家庭子女数量等因素和“五苗”全程合格比例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P>0.05。为了避免其他外在的影响因素,把在单因素分析里和“五苗”全程合格比例存在显著性关系的变量整合到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通过模型予以多变量探究,父母文化程度、儿童户口所在地、家庭人均收入、搬迁后是不是知道转接种卡片、是否希望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能否接受的疫苗价格等因素整合到回归方程,且P<0.05。结论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给出改善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水平的一些措施:1联合计生、村居委会等系统,让这些系统参与到深化查漏补种工作中,第一时间发现新迁入外来儿童;2深化免疫预防知识的宣教工作,加强外来儿童父母以及监护人的预防接种意识,提高其为子女予以预防接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深化免疫预防服务品质,从根本制衡免疫预防服务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瑾,陈美光,荆瑞芳,等.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中5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免疫状况及抗体水平比较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12,17(6):603-607.

[2]罗力,郝模,于明珠,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化建设研究成果简介[J].中国卫生资源,2012,13(4):440-443.

儿童接种范文

儿童接种范文(精选12篇)儿童接种 第1篇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的120例儿童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