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学习范文
二外学习范文(精选12篇)
二外学习 第1篇
(一) 英语专业二外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从学生学习二外的目的看, 国家是本着开阔学生眼界, 提高其综合素质, 满足时代要求的原则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二外课程。以法语为例, 《法语大纲》明确规定:“大学法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 初步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使学生能以法语为工具, 获取专业所需, 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却是“被迫”开始痛苦的二外征程。在他们心中缺乏对于语言的热爱, 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这一点从各高校论坛内学生们怨天尤人的帖子中是显而易见的。专业学生的二外学习与非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也被广泛地比较, 同样被热烈地讨论着被取消的必要性。部分学生对二外学习有着明显的抵触心理。
2) 课程安排存在缺陷。高校在开设二外课程时是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安排的, 如:日语、法语、德语, 西班牙语等, 具有同时开设这几门二外课程能力的学校并不多。有的学校仅仅开设日语, 有的只有日语和法语, 水平相差很大, 这是由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决定的。这样就在客观条件上限制了学生对二外的选择范围, 从一定程度上迫使某些学生学习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的语言。另外, 二外课程仅有两学期, 课本难度不大, 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系统而深入的学习, 与需要十几年学习的英语相比, 即使是优秀的毕业生也很难做到“学精”。这就为今后语言的运用留下隐患。
3) 从长远来看, 二外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部分学生通过刻苦努力, 出色地完成了大学二外的学习, 但是在日后的工作中要么没有发挥的空间, 工作中并无真正的无用武之地;要么是需要二外时才发现, 大学课堂的二外知识较为浅显, 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英语专业二外教学的几点建议
1) 调整教学结构与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进一步调动学生二外学习的主动性。高校英语专业二外课程一般只有两学期, 时间短、任务重。英语学习通常有一至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 但二外大约只有一至两个月。学生往往被一入门时海量的信息打倒, 即使本来下定决心攻克二外, 也很容易在几次失利之后放弃。这就要求教师在任课时调整教学结构和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对二外的学习兴趣, 再将大量的学习内容与压力分阶段地释放。为此二外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分配至关重要。但由于课本选题的局限性, 教学内容过于知识化、结构化, 对于入门者不免枯燥。二外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学习, 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学中适当地导入相关的外来知识和信息, 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相当大的帮助。
2) 合理有效的运用英语及汉语的正、负迁移。迁移是研究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概念, 考察学习二外的学生, 大都以汉语为母语背景, 它对二外的影响潜移默化;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学生多年来也经历了系统的英语学习, 具备丰富的英语知识和较好的英语素质。在从零起点开始的二外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也很自然地会借用英语这门第一外语的习得。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合理有效的运用语言之间的“正迁移”, 通过介绍、比较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学习二外。同时, 更不可小觑“负迁移”对语言学习的反作用, 及时更正学生们由“负迁移”造成的问题。
3) 为部分学生提供深入学习二外的机会。学生在就业后对二外的使用经常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所学知识过于基础、笼统, 没有具体的方向, 没有专业性, 遇到实际问题不会解决。这是由于在两学期的二外学习中, 课本上讲到的都是具体的语法现象, 正式的文字资料, 没有机会接触到具有专业性质的材料, 很难能够学以致用。建议学校在开设二外必修课的同时, 能够增加具有专业方向的二外选修内容, 为有兴趣、有意愿深入学习二外的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交流学习平台。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 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课程压力过大, 但又很难在今后工作中实际运用, 已经成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鸡肋”。大有必要不断深入探讨二外教学内容、形式的改革方向。坐在学生一浪高过一浪的二外声讨中仍然无动于衷的学校, 教师是不称职的, 将被学生抛弃, 被社会淘汰。
摘要:如今全国各大高校都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两个学期的二外课程, 但是效果欠佳。本文具体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二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二外学习,二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蕾.法语二外课堂上的英语负迁移现象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从学习二外得出的语言学习体会 第2篇
日语是我的二外,大学学了两年,研究生两年,应该说学得差不多了,但是聋哑人一个,除了些日常用语,说不来多少,听力就更糟了。还记得大学时主要是听老师解释课文,课下背单词和文法。为了到西安参加三级日语能力水平考试,我一连几个月白天埋在语法和惯用型的书里,晚上在楼道里拿着单词书狂背。后来觉得信心百倍!结果呢,考试400分只拿了230多分,离通过还差10分!这也难怪——文法部分还可以,但阅读就不行了,根本没有感觉,惯性地一句话一句话分析语法结构和惯用型用法!听力部分简直是听天书!研究生时因为日语考试也不考听力口语,也很少在这两方面下苦功夫,所以没有根本性的转变。知道后来工作了,才意识到其实这正是很多英语学习者所误入的歧途:背单词+作语法练习,而不重视听力输入和口头输出。而这正是聋哑英语的症结。
所以后来我自学法语,就摈弃了这种方法,而是注重诵读、听力和录音模仿,觉得效果很好。
当然这么做的同时,要坚持记单词,但决不能拿着单词书和直接背课文后单词。原因很简单:语言的本质在于交流,特定的语境中的思维的自由表达,脱离语境去学习语言是机械的,从而毫无意义。
那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形式有哪些呢?其实有很多,但最值得推荐的应该是听写、电影配音和跟读录音。其中听写是基于整个文自材料的听力输入+书写和口语输出(当你听写时,你其实有个inner voice在不断重复刚刚听到的内容),虽然乍一上来觉得枯燥,但慢慢你会喜欢上的,效果很好!沪江英语有个专门的频道,就是“VOA新闻听写”,可以在线听写最新的世界新闻,追踪世界时事动态,听完即可比对听力原文,及汉语翻译,方便之极。难怪英语学习者趋之若鹜,坚持不懈,效果那是不言自明!网址贴在这里,你不妨也去试试:
http://voa.hjenglish.com/
当然除了听写新闻,还可以听写美文或歌词,甚至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复合式听写材料。
电影配音很有趣:模仿自己喜欢的电影里的男女主角的台词,不仅是台词,还有语调、语气、神情、动作等,在轻松的娱乐中,你的英语语感不知不觉地增强,很快你会发现伊已经能说一口纯正流利的英音或美音了!
跟读录音,就是在你听语音材料时,自觉地跟读,然后用手机或mp3录下来!赶快试试吧!或许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你的声音是那么的好听呢!
收听英语广播电台也是不错的选择。下面推荐几个英语的电台:
1.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FM 87.9 MHz(上海);(北京、广州好像是FM 88.…)
2.经济之声: FM 91.4 MHz
3.经典947: FM 94.7 MHz
其实,我一直都在跟学生们讲,学习一门语言,可以从四个1开始
1.学会唱1首该语言的歌曲;
2.熟练朗诵或背诵1篇该语言的优美文章或诗歌;
3.惟妙惟肖模仿1篇著名的演讲;
二外学习 第3篇
关键词:TICE;法语;听力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H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70-03
21世纪信息通信技术所创造的语言环境,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资源,如何将信息通信技术各种令人赞叹不已的功能应用于二外法语听力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行之有效的提高二外课程效率,成为广大法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二外听力法语教学现状
笔者于2013年通过问卷对国内20个大学进行关于二外法语听力教学情况的调查,关于二外授课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得出结果如表1:
结合表1调查结果以及长期二外教学实践,目前我国高校二外法语听力教学存在普遍问题如下:
(一)课时安排不足,教学任务重,难以在课堂时间安排听力训练
二外课程一般安排3到4个学期,每周4节课,共计204到272个学时,这与《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第二版)(以下简称《大纲》)[1]所规定的课时还有一定差距。这是是课堂听力教学难以保证的主要原因,如果将有限的课时用作听力,教学任务将难以完成。
(二)教学方法陈旧,不重视听力教学
首先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求学生从零基础跨越到《大纲》要求的听、说、读、写、译水平,是导致二外法语教师教学方法难以改进的首要原因。沿袭传统教学法以及英语法语比较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完成词汇语法课文等硬性教学任务,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其次,教师对大纲了解不足,个人教学能力不高,同时没有外教参与教学,因而没有给学生提供听力学习的机会,或者没有提供给学生有意义的方法和资源。
(三)学生起点低,目标不明确,对听力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由于学生都是零起点,词汇量有限,二外法语第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不便开展听力训练。其次,由于二外课程是针对英语专业开设的,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本专业的学习,认为二外是一门无足轻重的课程,只要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即可。而通常二外考试并不设听力部分,所以学生一般并不重视法语听力能力的培养。另外一部分决定考研的学生,平时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以期在研究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同样是以应试为目的,研究生二外法语在初试的时候没有听力部分,这部分认真学习的学生也不会花精力在听力训练上。
二、听力教学的必要性
《大纲》所要求法语教学达到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听是基础,是其它几种能力发展的首要条件。“听”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时间远远超过“说”、“读”、“写”(Morley, 1991)[2]。听力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整体语言能力。特别是在法语语音教学阶段,通过听力训练,有助于连音、连诵现象的学习。法语语法也相对复杂,动词变位、时态、语态、性数配合等,都可以借助听力强化教学效果,培养良好语感。
《大纲》)规定:“各个级别教学结束时,均应安排考试。第四级结束时,按本大纲的基本要求组织全国大学法语四级考试,并向考试合格者颁发证书。”大学法语四级考试就是根据这一规定而设计的。修改后的《大纲》加强了对法语听的能力的考查,听力部分的比重加大:测试时间由15分钟增加到25分钟,分值由15分增加到20分。原考试大纲的所有听力考题均为客观题,而本大纲增加了听写题。此外,越来越多的学生有赴法留学的欲望,或是毕业后由于工作需要必须使用法语交流。很多法语出国考试中,如:TEF、TCF、DELF、DALF等法语考试中都包含了听力内容,可见,听力在法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大法语听力教学力度、探索听力教学新的方法,提高学生听力能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最终达到法语教学目的显得十分重要。
三、TICE条件下的二外听力自主学习模式
(一)TICE的概念
TICE(les Technologies de l'Information et de la Communication pour l'Enseignement,以下简称“TICE”) 是指所有服务于教育的数字信息化手段和产品。其中,TIC是指所有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视听科技的整合互连。TIC允许搜索、存储、编辑、转发各种形式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互动交流,提供信息渠道,简化并促进资源传播共享,可以用来作为教学辅助方法。
常见的TIC有:
①文字处理工具:如文字编辑,拼写检查等。
②教育软件:如解决问题式软件,习题软件,指导说明类软件,教材辅助软件等。
③分析和信息工具:如计算器,分析表格,图标制作软件等。
④游戏和模拟:如教学类小游戏,角色扮演等。
⑤平面工具:如图像软件、音乐编辑制作软件等。
⑥交流工具:如通话设备、社交软件、邮件、论坛等。
⑦多媒体:如光盘、硬盘等。
(二)基于TICE开展二外听力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现代自主学习理论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它是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认为知识不是主要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帮助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此过程中,每一个个体所使用的方法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促进者。
另外2001年出台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以下简称《共参框架》)[3],提出现代的教育理念、全新的外语教学思想,其中特别强调外语使用者的地位,要求在学习中为共同目标与他人合作,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此过程中培养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文化能力等。共参框架与建构主义都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地位,这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挑战。
(三)TICE促进教学方法改变
二外法语教学的现实局限性,无法保证学生课堂听力训练时间,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输入输出情景。按照笔者所在学校二外法语课的师生人数,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20,无法提供充分的师生互动听力环境,。通过学生自选而形成的二外班级,学生课后罕有交流,课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Terencher经实验后提出,人们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看到的30%,自己看到并听到的50%[4](李清华,王达金2006:126)。在TICE条件下,网络媒体平台提供的丰富听力资源可以使得视听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善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意义建构;同时,TICE突破时空限制,有效加强了师生、生生多向同时异地和异时异地交流协作,弥补了课堂听力教学不足的问题。
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导向作用,利用TICE选择合适的素材营造真实的听力情景,拓展课外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也应当转变学习理念,发挥主体价值,学会交流与合作,自主训练提高听力水平,并需要拥有严格的自控能力,持之以恒,保证学习效率。
(四)安庆师范大学二外法语听力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1.实验方法
笔者选取安庆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2011级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班级,班级人数均为45人,A班采用基于TICE的自主学习模式,B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之前,,两个班学生均已完成一学期的法语课程,笔者对两个班的听力水平做了前期测试,内容包括听写和听力理解两大部分,满分100(测试结果见表2)。两种教学模式实施一学期以后,再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3),比较测试数据,并对参加实验的A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此后,收集两个班级学生参加法学法语四级考试以及考研信息,进一步比较长期教学效果。
2.实验过程
A班常规授课之外,教师根据学习进度,在每次课后布置一定量的听力练习(包括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分享。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目标、理解程度、学习进度等)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练习。
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以文字或视频形式进行师生、生生协作交流。利用交流软件建立学习组群,试验班级学生和授课教师都可以参与交流,讨论疑难问题、学习感受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交流信息,以便对共同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
测试学期中间安排两次测试,评估学生自学情况,以便合理调整之后的听力材料。
3.实验结果分析
从表2中可以,两个班级的前测成绩基本相当,B班略高出A班。表3显示经过一学期的自学,A班听力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不及格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1%,而B班成绩明显下跌,不及格比例增长为51%。这说明,基于TICE的自主学习大大超过了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以自学的形式拓展了教学范围、延长了教学时间,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有显著效果。
表4为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内容为:阅读理解、语法词汇单项选择、完形填空、作文。通过比较,A班成绩远远高出B班,这说明基于TICE的听力自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法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通过跟踪调查,笔者收集了三个学期后两个班参加大学法语四级考试的情况,以及大四上学期参加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情况,如表5。数据显示,A班报考人数和通过人数都远超B班,这说明自学能力的培养,完成了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到“我要学”的主动学习,使学生长期受益。
4.存在的问题
虽然该模式在安庆师范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两个个:第一,师生比例失衡,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选择合适的资源、监控学生学习进度,教师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第二,一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差,作业弄虚作假抄袭他人答案,甚至放弃学习。
总之,听力能力的提高需要量的积累,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与传统的二外教学相比,此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和效果,但目前仍处在初期试验阶段,TICE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今后应该进一步探索基于TICE的学习策略,完善监督和评估体系,开发教学平台和自学软件等,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大学法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Morley, J.M.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1991.
〔3〕欧洲理事会.2001/2008.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巴黎:迪迪埃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李清华,王达金.基于网络的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5-131.
英专学生二外学习策略探究(英文) 第4篇
In the 1980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researchers attempted to categorize the identified learning strategies.Skehan(1989)identifies three areas common to the different taxonomies.One is the learner’s capacity to impose himself on the learning situation;the second concerns the learner’s technical predispositions;and the third involves the learner’s capacity to evaluate.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O’Malley and Chamot(1990)distinguish three major types of strategy:metacognitive strategies,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Metacognitive have an executive function.Cognitive strategies are more limited to specific learning tasks and involve more direct manipulation of the learning material itself.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 concern the ways in which learners elect to interact with other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Oxford(1990)provides another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whose general framework is shown clearly in the following Figure(Figure 1).
A general distinction is made between direct and indirect strategies.Direct strategies consist of strategies that directly involve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sense that they require menta processing of the language.While indirect strategies provide indirect support for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focusing,planning evaluating,seeking opportunities,controlling anxiety,increasing cooperation and empathy and other means.And the present study is based on Oxford’classification.
In China,researches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Among them,the following are worth mentioning:Wu Yi’an,Liu Runqing et al(1993)investigated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o-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Wen Qiufang(1995)compared different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successful learners and unsuccessful learners and(1996)systematically studied English learning strategies in a book entitled English Learning Strategies.We notice that most researches in China are concerned with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used by English majors or non-English majors when they are learning Englishthe major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However,as a compulsory course,second foreign language study hasn’t been given much attention by researchers and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is field.Till now,in China,Zuo Yan(2004)made an analysis on strategies used in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by postgraduates of English majors.Li Xiao(2006)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vocabulary strategies used in first and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by English majors.Since language-learning strateg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used in second foreign languages by English majors.
Three questions are raised in this paper:1)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used in different second foreign languages by English majors and what are the reasons?2)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used in different second foreign languages by English majors and the reasons.3)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fo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2 Method
Subjects: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research are 32 third-year English majors from the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of Hubei University.There are 25 female students and 7 male students.All of them have learned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for almost one year.So they have already formed relatively stabl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Among them,15 subjects’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s Japanese,and they a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wo classes taught by Japanese teacher Xu Qinfang.The other 17 subjects’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s French,and they are also randomly selected from French teacher Yuan Meilin’s two classes.The subjects range in age from 19 to22 years old.
Instrument:The researcher used a questionnaire to gather the information on language strategies used by subjects.The questionnaire is a revised version based on Strategy Inventory Language Learning(SILL)by Oxford in 1990.In order to avoid language ambiguity,the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in the subjects’native language(i.e.Chinese).
The questionnaire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subjects’personal information,i.e.name and gender.The second part,the main body of the questionnaire,i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languag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subjects.The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to different language learners are almost the same,but slightly different.Take the third item for example,the questionnaire distributed to the Japanese learners is expressed like this:3.我把日语单词的发音与其相关的形象或图形联想,以帮助记忆____。While the questionnaire distributed to French learners is expressed like this:3.我把法语单词的发音与其相关的形象或图形联想,以帮助记忆____。Only one Chinese character is different.The purpose is to draw the subjects’attention on the fact that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survey their Japanese or French learning strategies,not others.But all the items are exactly the same(for detailed information,please refer to appendixes).So the researcher still regards the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to different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s one questionnaire.The second part consists of 40items,which ar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Oxford’s(SILL).The categories and the number of sub-items can beshown in the following Figure(Table 1).
For each of the sub-items,Likert 5-point scale is employed The Likert 5-point ranges like this:1.从不(I never do that);2.偶尔(I occasionally do that);3.有时(Sometimes I do that);4.经常(I usually do that);5.总是(I always do that).And the subjects are required to choose on situation that would appropriately describe their way of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nd the number that they choose stands for the mark point that they get in this sub-item.
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results of the data are shown in the following figure(Table 2).
3.1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Japanese learners and French learners and reasons
In Table 2,only one mean of the six categories for Japanese learners and French learners is above 3.For Japanese learners only the mean of compensation strategy is above 3,i.e.3.43while for French learners,the highest is the mean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i.e.3.21.It indicates that most English majors don’t spend much time and energy in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study.There may be two reasons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The first reason may have much to do with the requirements and goals of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study.For third-year English majors,second language is just a compulsory course,and they don’t have the pressure to pass frequent tests or examinations and also they needn’t to use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as a tool to find a good job in the future.Therefore,most of English majors are usually not willing to spend much time and energy on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study.The second reason may lie in the fact that although the third-year English majors have learned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for almost one year,they could be regarded as beginners of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So they cannot use many strategies to learn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and sometimes it may be difficult for them to select the proper strategies in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study.
We also notice that the means of affec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strategy are comparatively very low.The mean of affective strategy for Japanese learners is 2.53,occupying the last place among six categories,and the mean of affective strategy for French learners is 2.55,occupying the last but two place among six categories.And the means of social strategy for Japanese and French learners are also not very high:2.77 for Japanese learners and 2.57 for French learnersboth occupying the fourth place among the six categories.The phenomenon may be related to the learning culture of Chinese students.The Chinese students are usually too“shy”to ask questions,and may be unwilling to share their opinions with their classmates.Because they think that i they make mistakes,they will be laughed at by others and they will lose face before people.
3.2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Japanese learners and French learners and reasons
In Table 2,only two means of the six categories for Japanese learners are lower than those for French learners.They are metacognitive strategy and affective strategy:2.99(for Japanese learners)<3.21(for French learners),and 2.53(for Japanese learners)<2.55(for French learners).All the means o the other four categoriesmemory strategy,cognitive strategy compensation strategy,and social strategyfor Japanese learners a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French learners:2.98(for Japanese learners)>2.87(for French learners);2.65(for Japanese learners>2.48(for French learners);3.43(for Japanese learners)>2.77(for French learners);2.77(for Japanese learners)>2.57(for French learners).The data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French learners,Japanese learners use much mor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to learn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The reason may lie in the fact that for Japanese learners,the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 of Japanese words are not only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ir native language(i.e.Chinese),but also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ir first foreign language(i.e.English).Japanese can be said to be a totally new language for them.Therefore,Japanese learners cannot transfer or use the language strategies used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 or first foreign language to learn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and they have to spend much more time and energy to learn the new language.But the situation is quite different for French learners.Since English and French originate from the same Indo-European language,and many words in the two languages are almost the same in the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i wouldn’t take much time and energy for the French learners to learn French.French learners can take their first foreign language(i.e.English)as a tool to help them to learn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i.e.French),which will save them lots of time and energy.And also,French learners can transfer the strategies they employed in English learning into their French learning Therefore,French learners needn’t spend as much time and energy in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as Japanese learners do in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4 Conclusion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subsequent discussion,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re do exist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language strategies used by different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And the present study can provide us with some suggestions fo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irst,though second foreign languages(here,it refers to Japanese and French)are minor 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econd,departments and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a more relaxing and comfortable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motivation to learn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And last but not least,since data show that English majors use the strategies in comparatively low frequency,which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not good strategy users in thei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train students in the 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The training doesn’mean to introduce simply good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It is to enlarge the range of students’choice of learning strategies,and help them raise the strategy awareness,select appropriate strategies.It can be carried out together with the teaching curriculum.Of course,there are many limitations in the pilot study.(1)The number of the subjects in the present study is too small,so it limits the scope for generalization for a larger number of students.(2)The questionnaires are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herself based on Oxford’SILL,so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need to be testified.
摘要:基于Oxford的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语言学习策略量表)为该文设计了一套问卷调查。目的为对比分析英专学习者的不同二外的学习策略。文章对数据,调查结果及原因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在最后提出了对外语学习及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语言学习策略,二外,建议
参考文献
[1]O’Malley J,Chamot A 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Oxford 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3]Skehan P.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89.
[4]Wenden J,Rubin J.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87.
[5]Wong-Fillmore L.The second time around:Cognitive and so-cial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D].UnpublishedPh.D disser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1976.
[6]吴一安,刘润清,Jeffery P.中国英语本科素质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7]文秋芳.英语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8]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左雁.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9):100-102.
二外日语教学大纲 第5篇
适用四年制本科英语专业
(参考时数:19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根据外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两门以上外语的基本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日语作为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日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日语运用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语音: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词汇:领会式掌握单词约1700个,其中复用式掌握约750个
3.语法:掌握基础语法知识
4.听力:能听懂简单的语句
5.会话:能说简单的语句
6.阅读:能读懂句子结构不太复杂的一般性文章
7.写作:能写出句子简单的文章
8.翻译:能借助工具书翻译句子结构不太复杂的一般性文章
三、课程内容
1.语音:元音、清音、浊音、半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等,假名的发音、书写以及单词和句子的发音
2.词汇:汉字词的书写,词的基本分类、用法,特别是助词和助动词的用法
3.语法:句子的基本结构,各种单句、复句的基本句型,敬语的基本用法
四、学时分配
序号教学内容讲授学时
1.五十音图及语音16
2.第1~12课48
3.第13~30课64
4.第31~49课64
五、推荐教材、参考书
1.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作编写.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侯仁峰编.日本语初级听说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六、大纲使用说明
1.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门外语,因此,在教学中可参考学习迁移规律。
2.教学中要注意日语与英语在语音、语法上的区别,避免让学生学成英语式的日语。
二外学习 第6篇
关键词:第二外语;学习积极性;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86-01
前言: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由来已久,但由于现阶段规定不明确、要求不明晰,导致第二外语教学面临尴尬的境地,学生常面对“第二外语不得不学,却又不愿意下工夫学”的难题。学界关于改善第二外语教学质量已经有很多研究,本文作者希望从调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第二外语教学现状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早些年基本都是在研究教学方法以及第二外语对专业外语的正向及负向迁移等,09年至今,研究“影响二外教学的因素”、“如何改善二外教学效果”、“二外学习现状调查”、“二外教学存在问题及改革”等这类揭示二外教学问题的文章多了起来。综合文章中提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学生是以获得学分为目的学习二外课程,因此对二外学习存在一定形式主义,课堂上消极懈怠,自主学习效率低下,考前突击应考;另外,二外一般存在教学时间紧迫、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问题。
二、改善第二外语学习现状的方法
针对以上提到的第二外语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目的,加强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应改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一)明确学习目的 加强学习动机。
做任何目的不明的事情都是盲目的,学习更是如此。如果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空凭一时的兴趣开始学习,学习热情很快会被耗尽,陷入“不爱学、学不会、被迫学、更不爱学”的恶性循环。
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者自身因素中最具动性的因素之一,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其它因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若学习动机不足,再有语言天赋的学习者也很难学好一门外语,哪怕是优秀的老师使用最好的教材,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Gardner和Lambert的实证研究表明,学习者存在语言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但动机在语言学习者取得成绩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所以,必须先让学习者乃至教师自身明确学习第二外语的目的,从而加强学习动机。
1.第二外语的学习目的。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必修第二外语,一方面增强外语专业人才实力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能够阅读其它语种的资料以拓宽视角,也正因这一点,我国外语专业研究生考试中第二外语是必考一项。
2.提高师生对第二外语教学的认识。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在新形势下第二外语对外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能把这它单单看作是一个辅助甚至是边缘的课程。深刻认识到只要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事就不是小事,从根本上提高对二外教学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教师个人对所教授的课程认可了,才能正向引导学生提高认识,重视二外学习。
(二)改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1.合理安排 灵活高效。教师应认真设计课堂内容,控制好上课的节奏,各环节之间有效紧密地联系,尽量做到起承转合自然而流畅,充分发挥教学技巧的作用,不应为使用技巧而滥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技巧。在跳动的节奏中,学生的注意力不易分散。通过有趣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2.传授方法 授人以渔。第二外语课程设置时间较少,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系统化地传递给学生,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培养,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在课下能够自主学习。另外,针对二外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求职和考研两方面,有侧重地选择实际应用性强的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
3.全面带动 有教无类。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并不是任何一个语言专业的学生都有语言天赋,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自己的专业及其涉及到的相关课程。作为老师,不能只关注爱学和有天赋的学生,更要发动资质一般的学生,鼓励他们学习,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让他们有信心学下去。
一些同学只是凭“听起来很神秘”这样的理由选择某个语种作为二外,对语言及目的语国家几乎没有任何认识,如此一来,初始阶段枯燥的发音规则和繁复的初级语法足以打消他们对语言的所有好奇。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予以重视,后果可想而知。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做好铺垫,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前,先对目的语国家及其语言文化产生兴趣,多做相关介绍,介绍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另外一些同学由于逻辑思维问题觉得语法十分晦涩难懂,教师应该细心讲解、耐心辅导、善意鼓励,帮助学生突破难关,走上顺利的学习之路。
4.更新资讯 与时俱进。作为语言课的教师,要做到思想不陈旧落伍,借助如今各种发达的信息平台及时更新信息,这样才能传递给学生最新的目的语国家资讯,让学生学到最新鲜实用的词汇。拉近学生心理上和目的语国家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学到的东西和生活是有关系的,不是抽象的、“穿越的”、想象中的国度的语言。
5.深化研究 融会贯通。教师只有深化研究知识點,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做到有备无患,随时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断积累关于目的语国家人文、历史知识,一方面加深自己对该文化的理解,一方面可以传播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是第二外语,也不能只顾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向学生宣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得学生日后能和目的语国家的人自如交流,尽量规避文化冲突。
结论:第二外语教学面临的困难虽多,但通过教师们的努力,情况定会逐渐转变。做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了解目的语国家,乐于学习。同时,通过教师合理安排授课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带动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参考文献:
[1]Butzkamm, Wolfgang. 2007: Lust zum Lehren, Lust zum Lernen. Tübingen。
[2]郝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年10月(中),总第741期。
二外学习 第7篇
法语是世界上美丽的语言之一。近年来, 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长, 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某些高校的旅游管理等专业也开设了法语等小语种的二外课程。但是, 不管是英语专业, 还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法语二外教学, 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 就是学生学习的兴趣都不是很浓, 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初对法语有一种新鲜和好奇感, 但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法语无论发音还是语法都比自己原先想象得难:在发音方面法语的鼻化元音、小舌擦音[r]是很多初学者的难点, 法语的读音规则也容易和英语互相混淆;语法方面, 像名词的阴阳性、动词变位、时态、形容词和动词过去分词的性数配合, 等等。这一系列的语法点会让学习二外的学生感觉到“法语好难”, 原先学习法语的信心受到很大打击, 兴趣也大大减退。如何克服这一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当前二外法语教学面临的一大问题。
2. 找出学生缺乏兴趣的具体原因,并加以引导
医生给病人看病,要做到对不同的病症对症下药,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兴趣有不同的原因:大部分同学内心很想学好,但因为碰到学习中的某些难点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而影响学习兴趣,但这些难点也因人而异。有些同学的读音特别好,模仿能力也特别强,但记忆力较差,造成很多语法规则记不住,我们可以引导这部分同学多听、多读,从简单的口语对话开始,对他们多鼓励,让他们多通过加强语感帮助对语法规则的理解;有些同学很聪明,语法知识也掌握得不错,但语音模仿能力较差,对这部分同学,我们可以不急于全面纠正他们的读音,鼓励他们多阅读,多看、多听一些法语的视频,像法国原版的教材“Reflets”,慢慢提高他们的读音水平;另外一部分同学,他们本来喜欢的是其他外语,例如日语、韩语,但因为学校没有开设日语或者韩语课程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学习法语,所以这部分同学一开始学习法语的时候是极其被动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就要多跟这些同学沟通,这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很多喜欢日语的同学是因为对日本的动漫和动画片很感兴趣,所以对这部分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看一些法语版的漫画和动画片,例如比利时作家的漫画书《丁丁历险记》(《Les Adventures de TinTin》),优秀的法语动画片“Barbapapa”,“Muzzy”等。
3.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提高学生学习二外法语兴趣的重要因素。我结合教学总结,认为以下三种做法可以营造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法语的兴趣。
3.1 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二外学生相对于专业课学生来讲,学习法语的课时较少,平时课后复习的时间也不多,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知识点多重复。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重复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说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像“Ouvre la porte!”(打开门),“Ferme ton livre”(合上书),“Donne-moi ton stylo”(把你的笔给我),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听力,又可以让学生对法语“命令式”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语法知识点;又如法语的宾语人称代词的位置对于二外法语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而又常用的句子,像“Je t’aime.”(我爱你),“Je vous embrasse”(拥抱你),有了语感,再介绍法语的宾语人称代词的概念和位置,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3.2
在课堂上除讲授课本的知识点以外,还可以穿插一些文化方面的专题,像法国的时装、香水和葡萄酒都是全世界出名的,而很多教师都有在国外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他们可以结合自己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再加上从网上搜集整理的信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通过讲述法国文化的特点,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法语的积极性。
3.3 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游戏。
在法语课堂上适当应用游戏训练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游戏的种类很多,二外学生的法语基础较差,词汇量也有限,不适宜安排过于复杂的游戏,本文介绍三种比较适合二外学生的小游戏。
3.3.1 学唱歌曲
选择旋律优美,发音咬字清晰易学的法语歌曲,教学生一字一句地学唱。如著名的儿歌“Frère Jacques”(法语版的《两只老虎》)和“Mon Coeur Suivra Pour Toi”(法语版《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美妙的歌曲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法语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语音和听力。
3.3.2 传话翻译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一纵排为一组,每组的人数为偶数,通常以48人为宜。具体的操作是:老师先把一句简单的中文或者法语悄悄告诉第一个同学,第一个同学听到后要迅速翻译给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再翻译给第三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要把老师说的那句话还原。这一游戏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听、说和翻译的能力。但根据二外学生的特点,老师所出的句子一定不能太难,而且尽量找他们刚刚学过的句型进行练习,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使学生保持紧凑,如果翻译思考的时间过长,就达不到游戏练习的目的。
3.3.3 十个问题
这个游戏可以由一人出题一人猜,可以一人出题多人猜,也可以将学生编成十人的两个组进行比赛。出题的人可以想出任何一样东西,例如一种动物、植物、一种交通工具或一个人等,把它写在纸上,并把纸扣放在讲台上。猜题的学生可以问十个问题,但只能问一般疑问句,例如“Est-ce que c’est un animal?”(是一种动物吗?),“Est-ce que?a se mange?”(能吃吗?)等。出题的人只回答“Oui”(是)或者“Non”(不是)。这种游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训练学生用学过的句型、词汇进行提问,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
4. 通过QQ建立跟学生之间的在线联系
QQ作为一种即时的通讯工具,具有强大的功能,我们也可以把他应用在法语教学上。QQ的强大功能不仅适合于娱乐和闲聊,还能满足教学过程中师生多种交互的需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师生交互的局限性。教师可以通过QQ建立和学生的在线联系,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疑问,避免因为问题的积累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建立学习法语的QQ群,把学生加进来,在群共享中上传教学课件、法语歌曲、电影和教学的视频文件供学生下载学习。这样通过QQ,密切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还能把教学资源共享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语
在法语二外教学中,教师除了在平时增强注意分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加以引导、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并利用QQ等现代化的工具密切和学生的联系以外,还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为之努力,提高二外法语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菲.建造和谐二外课堂——法语二外教学中的体会[J].东京文学, 2011, (6) .
[2]王冬冬.民办应用性本科院校二外法语教学谈新[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20) .
[3]林琛琛.游戏训练法在法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0, (22) .
[4]杨莉.对大学二外法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 2011, (12) .
传播法兰西文化促进二外法语学习 第8篇
法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世界经济强国, 同中国的经贸往来及科技合作日益频繁。随着法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更多的学生选择法语作为其第二外语。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曾
说过:“Le franc, ais est la langue la plus belle du
monde.”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法语为罗曼语系和印欧语族的一支, 起源自拉丁文。在17世纪末到19世纪期间, 法国文明就等于欧洲文明, 而法文也真正成为全欧各国文人阶级的国际语言。如今法语是世界上除英语以外运用最广泛的国际语言, 也是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的主要工作语言。在欧洲、非洲以及北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法语。最近以来, 随着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 社会急切需求能熟练运用法语, 并深谙西欧社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文化传播与语言学习本身同样重要, 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 互相牵引的关系。如何通过传播文化来激发学生二外法语学习的兴趣, 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的。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 更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反过来, 文化涵盖着承载其内涵的语言, 同时制约着语言形式, 并不断地将自身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 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1]。如果没有语言, 文化就将无法传承;如果没有文化, 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 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注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 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换言之, 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既有语言知识, 又有语言能力;既有交际能力, 又有沟通效果的外语专门人才。要达到这一理想的目标, 就要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的关系, 使学生在熟练掌握遣词造句、基本语法的同时, 洞悉西方文化的精髓, 了解西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结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构成其人文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音、词汇及语法等纯语言知识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传授文化知识内涵。学习外语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 只有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文化传播与语言学习的结合
3.1 同法国人的相处之道
学一门语言的目的就是与人交流, 而做到与人自如交流, 光凭会说该国语言是不够的。与不同文化人的交际包含着一系列态度、手势、礼节, 它们有时会被我们忽视, 因为不同国家的这些文化内涵可能会大相径庭。[2]因此, 以了解某一种语言的语法来掌握其语言结构一样, 了解这些处世之道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就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法国人的相处之道, 让其了解法国人的社交礼仪, 处世哲学等等。使学生对语言的应用有一个较直观的认识, 而后可以通过对话模拟生活场景, 从而加深印象。比如说, 当法国人初次见面的时候, 是用“您”vous还是“你”tu?这一问题对法国人来说是非常有讲究的, 到底如何相称取决于很多因素, 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题目做一个讲解。可以首先让学生互相讨论, 然后再具体讲解一般规则。讲解过程中, 各个场景涉及到的重要词汇都罗列出来,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不至于死记硬背。
3.2 注意扩充历史、地理知识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方位的接触法语。语言是不可能脱离环境单独存在的, 它和这个国家的历史, 地理, 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语言知识后文化背景的渗透。这有助于学生真正的了解法语的底蕴与内涵, 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 对学习更加自信。比如在讲到l'Avenue des Champs Elysées (香榭丽舍大街) 这个单词时, 就要讲一讲大街的名称来源, 自然特征, 街道两旁的佳境等等。讲到Le déjeuner de Napoléon (拿破仑的午餐) 一课时, 一定要介绍一下拿破仑其人。[3]让同学了解他是有史以来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 是深受法国人爱戴的皇帝 (1804~1815年在位) 。其人的伟大功绩, 对现代法国在政治, 经济及文化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再以此为切入点介绍法国的历史。如此举一反三, 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引领学生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
法国文学源远流长、浩如烟海, 在世界文学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法国文学史上名家荟萃、杰作无数。巴尔扎克笔下的欧耶尼葛朗台、莫波桑的项链都曾出现在我国义务教育的课本里。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雨果这些名字纵然经过历史的车轮转动也掩盖不了他们的光辉。可以有选择地介绍这些伟大的文学巨匠以及他们的作品, 以往学生们看到的仅是译文, 学习了二外法语, 就可以推荐大家读一些简单的原文节选。比如说, 全球畅销的法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Le petie prince》 (小王子) , 文章的内容易懂, 词汇简单, 此外其中的每个故事都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这样既学习了法语语言知识, 提高了阅读能力, 又增加了文学素养。[4]
法国的艺术气氛是独一无二的, 那里有自文艺复兴以来悠久的历史文明, 保护完整的建筑物, 收藏丰富的博物馆。敏感、细腻、优雅、深邃的民族性格, 以及高度发达的经济做基础, 这一切造就了法国全民的艺术性, 注定这是一个产生艺术家的国家。[5]通过向学生介绍法国艺术大家及其艺术作品为主要教学切入点, 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风格, 使他们逐步形成记忆逻辑, 以至于营造这种文化带给他们的渲染。这种教学安排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丰富他们对高雅艺术的感受能力, 更好的释放在法语学习的过程中。
3.4 情景式教学, 并通过扩充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法语电影和法文流行歌曲的吸引力。在教学中, 我偶尔会组织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法国电影。像《Papillon》 (蝴蝶) 、《Les Choristes》 (放牛班的春天) 等法文原版影片都是大家熟悉而又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影片。从中还可以了解一些崇拜的影星像Jean Reno (让雷诺) 或Sophie Marceau (苏菲玛索) 等等。我也会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一些法语歌曲, 像《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 、《Je m'appelle Hélène》 (我的名字叫依莲) 等歌曲, 这样既让学生们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轻松一下又没有放弃学习知识, 也可以进一步培养法语语感, 长久地激发他们学习法语的积极性。
结束语
文化是水, 语言是舟, 舟在水上行, 水涨方能舟高。不了解法语国家的文化, 要学好法语是不可能的。反之, 越深刻细致地掌握法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 就越能正确理解并运用法语。二外法语的教学不仅是语言的灌输, 同时应重视文化传播;不仅要体现出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而且应揭示出法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我国的学生要尽量熟悉法国人使用法语的常见情景以及法兰西民族的语言习惯, 注意观察并记录各种语句的使用场合, 在接受法国文化的同时学会遣词造句, 近而使法语真正成为帮助理解的工具和中法跨文化交际的纽带。
摘要:语言与社会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文化传播促进语言学习,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语言的结构进而到语言的运用, 从纯语言形式进而到实际情景中文化知识的博引, 旨在改变外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不重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不良倾向, 从而使外语教学更科学高效地创新发展。
关键词:文化传播,法语学习,语言与文化
参考文献
[1]昊有富, 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法]奥蒂勒·格朗-克莱芒.与法国人相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3]马晓宏.法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4]张彤.法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浅析英语在法语二外学习中的迁移 第9篇
近年来, 随着中法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 我国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中, 选修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人数越来越多。一是源于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语言的向往, 二是英语和法语同属印欧语系, 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相通性既给学习者带来了方便, 但同时也给法语学习者带来了障碍和干扰。这就是英语正负迁移产生的原因。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法语二外的初学者所受到的英语负迁移影响会更多一些, 导致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如何克服这一现象, 本文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及看法。
二、迁移
什么是英语迁移呢?首先,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 是指人们已掌握的知识在新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凡先前的学习成果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称之为“正迁移”。反之, 产生抑制作用的称之为“负迁移”。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两者进行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学习者很易接受, 而不同之处显得更加难学。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利用“正迁移”, 尽量避免“负迁移”呢?这就需要学习者合理地使用对比的方法, 明确两种语言的差异和关联。
三、英法两种语言的比较及正确的法语学习方法
1. 语音的比较
在学习法语语音之前, 首先应该先与英语语音进行大概的比较:虽然26个字母是相同的, 但是学习者需要找出两种语言音位系统的差异, 并明确指出法语音素的发音特点及其发音学习中的侧重点。法语中有15个元音, 20个辅音, 共35个音素。英语则有20个元音, 28个辅音, 共48个音素。法语的元音多是单元音, 在一个元音的发音过程中, 发音器官保持同一状态。这样, 这个元音就自始至终地保持它的性质。而英语的某些元音由于发音器官的移位而变成二合元音 (le diph tongue) 或是三合元音 (le tridiphtongue) 。辅音也是如此, 法语的辅音发音有力而适度。就拿塞辅音来说, 不管是清音还是浊音, 发音时都用同等力度, 但清音和浊音之间的区别却泾渭分明。例如feu和fils的第一个字母f发音时清晰有力, 而英语的fish的第一个字母发音时似乎显得有些松驰含糊。法语中有三个清辅音[p], [t], [k]与英语的[p], [t], [k]发音非常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因为它们在单词中的元音前是不送气的。
掌握了两种语音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认真学习详细的法语发音规则。从单个字母着手, 搞清楚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 以此来掌握法语单词的拼写规则, 不仅可以有效地拼读单词, 而且可以避免受到英语字母和读音的双重负迁移的干扰。
2. 词汇的比较
就词汇而言, 法国人常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英语中有70%的词汇量都是从法语中“借”走的。由此可见两者有相似之处。早在诺曼人征服前, 法语词就开始进入英语。从11世纪起, 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就很显著了。service, prison, lettre, miracle, rose, rich等, 都是从这时候开始就被英语借去使用了。但是到了13、14世纪, 法语词才真正如潮水般涌入英语, 并且和日尔曼词混在一起, 形成了英语保留至今的特色拥有众多来源的混杂词汇的总和。简单来讲,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比较一下两种语言词汇的异同:形近同义词, 形近异义词, 前缀与后缀。
首先, 形近同义词中可以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如法语的table, local, photo, nation等单词, 不仅拼写与英语完全相同, 而且中文意思与词性也几乎完全一致。Table:名词, 桌子;Local:形容词, 当地的。另有一些法语单词与英语单词的拼写存在细微差别, 但是中文意思相近。例如:spécial, 形容词, 特别的;d觘nner, 动词, 吃晚饭;lettre, 名词, 信件。分别对应英语单词中的:special, dinner, letter, 含义也相同。
其次, 英语与法语中有很多相同的的前缀构词法, 比如英语中in-, im-, ir-是表否定的前缀构词法, 法语中也有相同的用法。法语:direct (形容词, 直接的) indirect (形容词, 间接的) , possible (形容词, 可能的) impossible (形容词, 不可能的) , réparable (形容词, 可修补的) irréparable (形容词, 不可修补的) 。英语:direct (形容词, 直接的) indirect (形容词, 间接的) , possible (形容词, 可能的) impossible (形容词, 不可能的) , reparable (形容词, 可修补的) irreparable (形容词, 不可修补的) 。
同样, 在研究后缀构词法当中, 也可以发现英语与法语的相似之处。例如, 英语中有不少动词加上-tion变为名词, 法语中也有-tion这样的名词后缀。法语:organiser (动词, 组织) organisation (名词, 组织) , 英语:organize (动词, 组织) organization (名词, 组织) 。从词汇方面来分析, 两种语言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对于学英语的学生来讲, 英语对二外法语学习产生的语言正迁移作用之大和影响之深是不言而喻的。这使得学生在词汇的运用及文章的理解等方面上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通常这些词汇上的正迁移, 给具有一定英语学习基础的学生在学习法语词汇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配合一定的语感, 可以结合所学得的英语词汇推测出法语词汇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更好地总结学习经验, 提高学习效率。
英语词汇在法语学习中也会产生一些负迁移。因为法语中有一分词汇与英语比较起来可称之为形近异义词:拼写相似, 但是意思迥异。例如:chat在法语中为名词, 意思为猫, 而在英语中则是动词, 聊天或闲谈的意思。另外, 英语中有一些从法语中借过来的词, 与原有的法语意思略有变化, 比如说travail, 在英语中也有这个词。但这类词汇有个特点, 那就是在法语中是很常用的词, 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非常用词。如果用得恰当, 就很高雅, 否则就显得太文绉绉。再如:法语单词félicitation和congratulation意思相同, 其实在英语中也有这两个词 (英语中为felicitation) , felicitation在英语中很少用, 在法语中congratulation也很少用。学习者应着重区别这些词汇上的差异, 以避免产生翻译及应用上的错误。
3. 语法比较
“诺曼征服”对英语语法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英语和法语的语法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法语的时态也可以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时态:
法语英语
直陈式现在时一般现在时, 现在进行时
直陈式简单将来时一般将来时
直陈式复合过去时现在完成时, 一般过去时
直陈式未完成过去时过去进行时, 一般过去时
直陈式愈过去时过去完成时
直陈式简单过去时过去进行时, 一般过去时
直陈式简单将来时一般将来时
直陈式过去将来时过去将来时
直陈式先将来时将来完成时
此外, 两种语言的语序基本相同, 词性的作用也是相同的。并且有一些句型在使用上也有相似之处。比如, 法语中的il y a句型就与英语中的there be句型是相同的。因此, 有些学生会认为在汉译法的过程当中, 如果先把汉语译成英语, 再转化成法语, 翻译的正确率会大大提高。因此我们不妨可以提示学生, 在初学翻译技巧时, 可以先按照英语的语言习惯将主句提炼出来, 再翻译成法语, 以此循序渐进地养成法语的语言习惯。但是英语与法语在语法上的不同之处也比较显著。比如说:直接宾语人称代词、间接宾语人称代词、副代词、部分冠词等都是法语的特点。法语中还有动词变位, 名词、形容词、冠词有阴阳性、单复数的要求, 这些在英语中都没有, 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法语中的自反人称代词也是英语所不具备的, 在这方面, 法语表达方式丰富, 比如说:自己洗澡, 可以说se laver, 在街上相遇可以说se rencontrer dans la rue, 而英语就没有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语言的相似之处, 比较他们的语法规则, 找出两者的异同, 克服英语产生的负迁移, 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好法语语法。
四、结语
上述各方面只是一些典型方面, 具体的异同还需要在学习过程当中逐一总结。英语在法语学习中产生的正负迁移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正迁移, 尽量避免负迁移。要正确掌握教学方法, 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法语语言的学习。而学生也应该改变自身不当的学习方法, 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总结, 科学地加以分析, 有效地巩固法语语言系统知识。
摘要:近年来, 在全国各高校的英语专业中, 法语为越来越多的学生选作第二外语进行学习。由于其与英语的特殊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英语正负迁移的影响。本文就此分析如何通过二者的比较并且充分利用正迁移,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正确掌握法语的值得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英语,法语,迁移,比较法,正确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小雨, 张皓.比较法在二外学习中的应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学报, 2003.
[2]张珊娜.正确利用迁移理论, 提高法语学习效率[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二外学习 第10篇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日语)的最佳时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规划、建议,达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研究第二外语(日语)教学时期的意义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日语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从学校教学的角度讲,有利于学校根据研究结果,确定第二外语课程开始学习的时间,有利于学校确定适量的日语课时,有利于学校确定师资在不同年级的分配,更有利于学校帮助学生将学术规划、职业规划与教学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从教育学理论上讲,对第二外语课堂开设时期的研究是一次将第三语言习得时期与习得效果的深入探索,不但有利于完善日语教学课时安排的细则,更有利于探索语言习得理论的新领域。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1. 第三语言习得的发展动态
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即使在没有受到正规训练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轻而易举地掌握母语。发生在这一现象背后的自然过程被称为语言习得。埃利斯(Rod,1985,6)在《第二语言习得》一书中提到“第二语言习得”这一术语,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条件或指导条件下,非母语的其他语言的潜意识或有意识的学习过程。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基础上,第三语言习得逐渐发展成一个新研究领域。这里的第三语言并不指具体的语言数量,而是指学习者的母语和已经掌握的外语之外的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外语。第三语言学习者都是有经验的语言学习者,在经历了两次语言的习得后,其认知水平相对较高。
在我国国内,对于外语学习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学者对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是引入、介绍和翻译国外的教学和语言学理论。在90年代此研究有所突破,但研究的主要内容还集中在理论的建构方面,加上中外语言学习环境的巨大差异,国外的研究结果很难在我国外语教育界直接应用。九十年代之后,逐步发展到基于我国外语教学背景下的深层思考。但实际上,我国学者所研究的外语学习主要是英语学习,有关大学日语学习的研究在我国教育界尚属起步阶段。
2. 日语学习动机发展与成果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加德纳和兰伯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开始了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然而,由于视角过窄,研究方法单一,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一度徘徊不前。而在近二三十年来,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第二外语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其中典型的为Selinker等人提出的中介语理论(Interdanguage Theory)、Krashen提出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Anderson1983年提出的ACT模型、Mc Langhlin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Inform action Processing Model),以及后来综合发展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Parallel D 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简称PDP模型)。
九十年代来,Gardner与Lambert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意义。他们强调语言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在他们的测量工具中,对于语言学习动机的测量包括三个维度的指标:(1)学生对于语言学习及目的语文化的态度;(2)学习语言的愿望;(3)动机的强度。
近代学者郭俊海、大北叶子(2001)、成天高宏(1998)、高岸雅子(2000)都曾做过若干分析。郭俊海、大北叶子认为“日语学习志向因子”为预测学生日语学习成绩单有效统计因子,而“日语学习志向因子”和“自己满足因子”的“成就型动机”直接关系到新加坡大学生日语学习成绩的提高。“成天高宏对泰国大学生日语学习动机与成绩的关系进行了调查。高岸雅子则以短期留日的美国留学生为对象,探讨了短期留学生对日语学习动机变化的影响”(1)。
3.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虽在中国各大高校的开设了各种英语专业生的二外学习课程,但因为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教材不符合二外教学要求,课时设置缺乏科学等,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中,课程安排时期影响最大。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及学习效果等因素,分析和探求开展英语专业生学习二外日语的最适宜时期。
三、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日语学习现状,确定开展日语课堂的最佳时期,为我国第二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具体有参考价值和改革意义的习得时期建议,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抽样研究了湖南省长沙市内几所高校不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开始学习日语的时间、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1. 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
2. 调查对象
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商学院,大一至大三英语专业学生中分别随机选择4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合计每校抽取120人,共360人,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27份,有效回收率为90.8%。
3. 问卷设计方式
本问卷是笔者根据课题研究目的设计而成。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包括单选题九道,多选题一道(主要考查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以及实际情况中最初学习日语的时间);第二部分为问答题,共三道问题(主要询问学生大学期间希望学校开设日语课程的时间段、每学期开设日语课程的课时量,以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日语学习提出建议和意见)。
4. 调查过程
小组成员通过认识的同学,分别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商学院校内随机抽取对象进行问卷现场作答,现场回收。
5. 调查结果
根据教育统计学及其相关理论,笔者整合数据,总结出以下三点,讨论如下。
(1)日语学习动机分析
通过对选择不同因素的人数统计,整合建立图1。笔者通过设计多项选择题,研究激励学生学习日语的主要因素。在此项问题中,学生可以选择多种激励自己对日语产生兴趣、学习日语的因素。
分析条形图,可以得出结论:影响学生对日语产生兴趣的因素主要是对动漫等其他日本文化产生的兴趣爱好;考研等未来发展因素则紧居第二位,是影响学生学习日语的第二大因素;出国及家庭因素则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影响较小。查阅以往的研究结果:“(1)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调查,高校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未来求职、方便了解日本动漫、对语言本身的兴趣;(2)伏泉2008年的调查显示:英语专业本科的第二外语日语学习动机排名前三位依次是对日语语言的兴趣、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对求职有利。”(2)本次问卷中,关于学习日语的动机调查结果基本符合以往的研究结果。
*主要因素分类:此项可多项选择题。
*调查人数:各年级120人,共计360人,有效数据327份。
(2)学生期望学习日语的时期分析
*期望开设日语课程时期:学生希望学校开设日语课程的时间。
*参与调查人数360人,其中回收到有效问卷327份。
通过问答题,询问学生大学期间希望学校开设日语课程的时间段,笔者整理分析对不同年级选择人数的数据,建立图2。在此项问答题中,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日语课程,结合对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及以往的相关研究结果,笔者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日语的起始时期的选择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日语的主要动机是情感兴趣。在《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偏好研究》一书中,编者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份翔实可靠的关于日本动漫影响力的数据材料,它具体分析日本动漫对大学生产生的精神文化观念方面的影响及由此类影响所产生种种消费偏好的现象,这使得笔者对日本动漫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影响力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确定大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日语的主要动机情感动机。这一动机促使很多英语专业学生产生学习日语的欲望,寻求学习日语途径,甚至在刚入大学时就在校外参加培训班学习日语。总之,占统计人数41%的学生期望在大一开设日语课程。在学校没有开设课程的情况下,有些学生会选择校外报补习上课,这导致各大高校在统一开设第二外语课程教学时,学生之间日语素质水平不一,大大增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2)大多数以考研为目标的英语专业学生都清楚地知道,第二外语是研究生考试中的重要性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在研究生考试500分的总分中占据了100分的份额。第二外语成绩的优劣在绝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名考生能否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进入一所好的学校。大多数学生在大二学期确定自己的未来规划,有44%的学生期望在大二开设日语课程。这一原因导致一个普遍现象:大三才开设日语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考研究生的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学校开设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时间不够,提前开始学习,并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不考研究生的学生则对第二外语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可有可无。
(3)不同学习起始时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笔者对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条件选择出:被测试者分别大一、大二、大三开始学习日语,且持续时间为一学年(各年级35人,共105人)。被试者进行同一试卷测试(试卷测试范围为新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前16课),回收有效试卷每年级30份,共90份。在持续学习时间相同,起始学习时间为变量的前提下,笔者运用SPSS系统的方差分析法,研究学习起始期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根据下表可知:Group1、2、3分别代表被试者身份: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由SPSS13.0统计分析,Mean值为每组30名被试者的平均成绩,可知三组平均成绩中,大二学生的平均分为85.3分,大三学生的平均分为75.7分,三个年级的平均得分为:80.4556分。由此可知,三个不同年级学生的测试结果有分数上的差异。又由SPSS13.0统计分析,Sig.值代表被试组之间的相似性大小(见图4)。表数据Sig.值小于0.05的临界值,且95%的置信区间不含0。这说明各组间有显著差异,即大一、大二、大三之间的学习效果不同。即三个年级学生,在相等的学习时间内(一学年)的前提下,学习效果有差异。笔者结合调查结果和教育学理论,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如下:
大一年级学生学习动机较为单一,多数仅为对新语言兴趣,少有考研规划、职业工具等目的性较强的学习目的。又由于日语言的学习特征是先易后难,因此大一学生对日语学习热情持续时间常为开始学习的前三个月。学习效果开始较好,逐渐减弱。
大二年级学生学习目的逐渐多样化,在对新语言有兴趣的基础上,半数左右的学生都明确了职业方向、是否考研、考研是否需要考日语等问题。但仍有半数同学抱有观望态度,不能立即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术规划,但是学习动机已经比大一学生更加强烈,学习热情高并且持续时间长,在学习日语难度加大时,能够凭借较强的学习热情克服困难保持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呈平稳上升状态。
大三年级学生学习目的具体化,从大三上到大三下,基本上学生已经确定是否会考研,考研是否考日语,今后工作是否要使用日语。因此,班上学生学习日语呈现两种状态:
一类是日语成绩优异的学生。这类学生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本身英语专业成绩就很优秀,他们对学习保持惯有的高要求态度,将日语也学得很好。另一种是英语专业学习得不是很好,将日语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将日语课当成专业学习的学生。
二类是日语学习效果一般及较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学术发展都不会运用到日语,将日语视为辅修科目,抱着及格万岁的态度,不重视日语课程的学习。
五、建议
二外日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日语阅读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使学生以日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全面提高日语运用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并将介绍大量的日本社会政治文化情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国情和日本文化,并对日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第二外语还是当代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必要组成部分。
根据实地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湖南省内英语专业学生的日语二外课程,笔者建议各大高校从大二开设课程,且第一年设计约120个课时,第二年设计约180课时,以达到《二外日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学生掌握日语基本概况和语法基础,了解日本生活中应用日语的习惯和用词造句的基本方法”(3)
摘要:第二外语中的日语是很多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但因为教材选择不一、教学方式相对传统,以及课程课时设置较不合理等,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根据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探求最适合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二外日语最佳时期成为必要。作者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相关理论和真实数据,并根据理论、结合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两点结论和一些建议。结论:一是学习日语的动机主要为情感兴趣、考研及出国需要。其中,情感兴趣因素影响学习人数比例,考研因素影响学习时间。二是大多数高校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日语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在同等时间学习同样的日语课程之后,学习效果不同。根据上述两个结论提出建议:各大高校从大二开始开设日语课程,第一年设计约120课时,第二年设计约180课时。
二外法语教学思考与建议 第11篇
关键词: 二外 法语 现状 建议
作为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法语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种活动。因其严谨性,许多国际上的重要文件都使用法语来书写。因此,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生开始意识到掌握法语的优势并选择学习法语二外。然而,在当前的高校二外法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法语教学工作者探索与解决。
一、当前二外法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外课程根据各个院校的不同设置,其教学时间短则2学期,多至4学期。以笔者所在的湖北师范学院为例,二外课程开设在大三这一学年的2个学期,每周4个学时,总计144个学时。144个学时看起来不算少,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在当前英语为中小学生主流外语语种的情况下,法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一门“零起点”的外语。从头开始学习一门外语,掌握全新的发音规则、语法系统,记忆大量的词汇与句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需要学生持久地积累与不断地听说。在这种情况下,144个学时就显得格外稀少。
此外,部分学生对于二外这门课程的态度并不重视,这一点也给二外教学造成了很大困扰。通常这类学生不打算考研,因此他们觉得学习二外毫无意义。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学习二外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取得学位。这就导致他们平时上课缺席或是很少听讲,到了考前才临时抱佛脚,以期通过考试混到学分。如果不纠正这样的心态,任凭教师讲课水平多高,也无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二外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适当增加课时,认清课程定位
要做好二外法语的教学工作,首先,我们必须认清这门课程的定位。二外这门课程的本质其实同语言类专业课程一样,是对一门外语的研究与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一种全新的文化风貌,并且习得与国际友人交往的方法与能力。然而,它的课时相比专业语言课程非常少,这就要求二外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根据课时合理地作出大致规划,筛选出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教授。目前,因为课时有限,许多教师只能专注于语法、单词、课文的讲授,这样的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抵触的情绪,从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试想,如果高校能够适当地增加二外课程的学时,就可以在保证基础教学的同时,充分给予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语言能力。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
大部分高校的二外课程都是合班进行的大班教学,一个班至少有50人。大班教学对于语言学习是十分不利的,人数多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只知道闷头记笔记,开口的时候一句都说不出来,即俗称的“哑巴法语”。并且坐在最后几排的学生极易分心,或是存在看不见、听不清的情况,久而久之,他们会越发觉得法语学习十分枯燥。
针对这种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十分突出了。其一,投影仪屏幕大,即使学生坐得远,也能清晰地看到课件的内容。其二,多媒体中可以插入适量的图片和影音片段,相对于传统的老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课桌前记,能够发挥更好的教学效用。其三,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节省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把宝贵稀少的教学时间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比如详细阐述知识点,列举大量事例,或是给予学生锻炼口语的机会,等等。
(三)通过英法对比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
法语和英语是十分相似的,相信许多学生在选择二外语种的时候,也会考虑到这个因素而选择法语。对于从事二外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将其与法语在课堂上进行对比,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法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很多学生在最初接触法语时会觉得动词变位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因为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所以他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同一个动词会有好几种词形上的变化。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英语中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以英语be动词为例,be动词在使用时会有几种不同的形式:I am;You are;He/She is;They are。这其实就是跟法语动词变位非常相似的一种语法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法语中的每一个动词都像be动词一样,在不同人称下会有不同形式的变位,只是在英语中这算是特例,而在法语中是常态。通过对比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来进行新知识的教授,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此外,在这种英法对比的过程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即法语并不难,它跟英语很像,把它们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肯定能够学好法语。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在今后的法语学习中将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二外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到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他们保持对法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联想到二外法语这门课程时,觉得它既有趣又有用。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丰富课件的内容,在文字的基础上添加图片和视频。比如在讲解国籍相关的单词时,可以附带相应国家的图片,介绍该国的风土文化。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完成了词汇的扩展,一举数得。第二,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进行扩展,介绍法国文化。学习法语,不只是学习它的语言文字,还可以了解不同风俗文化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等。例如在介绍到法国人的饮食习惯时,可以具体给学生介绍法国菜肴的样式、餐桌礼仪等,让学生增长见识。第三,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开展趣味活动。根据二外课程学习内容相对浅显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些难度不大的活动项目,如角色扮演、课文朗诵大赛、法国影视作品的配音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良性竞争中不断进步,调动学习法语的主动性。
时代在发展,教学方法也应随之不断改进。法语教学工作者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应当致力于改善当前教学环境中不科学的因素,提高教学质量,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爱上”法语、学好法语,使二外法语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曹曦.二外法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2011,3(5).
[2]徐梅清.高校二外法语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
二外学习 第12篇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理论依据
1. 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和自律意识;二是指学习者的依赖性和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要自觉确立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自我监控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2. 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构建主义学习观是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是指学习是主动接受信息刺激, 学习者根据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网络环境下影响学生二外日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分析
1. 问卷设计的内容
“网络环境下二外日语自主学习能力问卷调查表”涉及以下内容:学生基本情况;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动机;学习途径;自我管理能力;使用网络学习的频率;学习的方式等。
2.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一, 自我认知情况。语言学习活动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所持的态度。学生对自己语言水平的认知, 在调查的106人中只有8人 (8%) 对自己二外日语的学习现状满意, 35人 (33%) 较满意, 63人 (59%) 不满意。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二外日语自主学习不满意。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 50名 (47%) 学生认为听力既是薄弱又是重要的语言技能, 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认识到听力对学习二外日语的重要性。其他比较薄弱的技能依次是口语、写作、阅读、翻译。对于自主学习二外日语的愿望选择:选择有的21人 (20%) , 偶尔有28人 (26%) , 经常有4人 (3%) , 从没有0人。由此看出, 有明确二外自主学习愿望的学生并不多, 部分偶尔有学习的愿望。
第二, 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 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管理能力较强, 而选择一般的是56%, 29%的学生选择差或较差。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差, 普遍缺乏坚定的学习毅力。在学习过程中能集中精力, 不分心的只占学生总数的31%, 能制定网络学习二外日语的目标和计划的占总数的54%, 缺乏主动学习的占52%。
可以看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 不能自主抵制网络的诱惑, 将有限的上网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看电影和听歌上。因此, 对学生日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加以引导、监督、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毅力, 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三, 自主学习二外的动机和现状。进行网络二外日语学习的动机是, 选择“通过考试”的占52%;选择“兴趣爱好”的占44%;选择“考研”的占19%;选择“取得好成绩得到奖学金”的占38%;选择“是受教育程度和修养的象征”的占24%。由此看来半数学生学习二外日语的动机是通过考试。根据问卷调查, 有63%的学生关于二外日语学习的途径选择了“教师课堂讲授”;50%的学生选择了“课堂学习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没有人选择完全靠自学。被问到是否很自觉地参加二外日语学习时, 50%人选择“是”;36%选择“否”;只有8%选择“被迫”。
被问到平时最常用的网络教学资源是什么的时候, 选择“教学课件”的占55%;选择“利用电子文本”的是20%;选择的“音频视频”是63%;选择“习题”的34%;选择“网络课程”的13%;选择“日语网站”的14%。
关于在网络上主要采用哪些方式进行二外日语学习的问题, 回答“看日剧”的占41%;选择“看动漫”的占60%;选择“听日文歌曲”的占34%;选择“利用日语学习网站”的占21%。下载日语学习资料、访问日语学习网站的频率是39%, 选择经常使用的网络学习方式为“资料查询”的占69%;选择“网络课程学习”的占18%。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 多数是利用音频视频和教学课件, 利用日语课程和日语网站的很少。
摘要: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英语专业大二、大三的学生关于在网络环境下二外日语自主学习进行了调查研究, 目的在于了解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二外日语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外学习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