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部创意曲范文
二部创意曲范文(精选5篇)
二部创意曲 第1篇
一、巴赫作品的特点
(一) 巴赫作品自身的一些节奏
在进行巴赫作品弹奏的时候, 必须对曲目的弹奏节奏进行明确, 节奏慢或者快都是不可以的, 并且演奏的时候必须保持好曲目的律动和具体的节奏感, 自由节奏以及任何的速度变化都是不被允许的。
(二) 巴赫作品触键方式
在进行巴赫作品演奏的时候, 演奏者的触键发音必须有一定的内在歌唱性, 在演奏其二部创意曲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五点:一是, 在弹奏八分音符的时候, 应该体现出非连奏的特点;二是, 断奏不应该时间过于段在, 经常会进行非连奏处理;三是, 在进行切分音之前的音最好以断奏的方式弹奏出来;四则是, 在弹奏四度或者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的时候, 最好以非连奏的方式弹奏出来;最后则是音节式的句子应该以连贯的形式弹奏出来。
弹奏巴赫作品的时候, 强弱变化不应该太明显, 尽量将其主题声部的自然、大方、优美更好的表达出来。
(三) 巴赫作品自身的气息和分句
在进行巴赫作品演奏的时候, 分句和准确的呼吸也是非常重要的。巴赫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声部交错, 声部的结尾或许就是另一个声部的开始, 在进行演奏的时候必须注意避免演奏的乐曲受到另一声部的影响, 这样可能会出现重音不和谐, 扰乱旋律, 想要声部在表达的时候更加的鲜明, 在进行演奏的时候, 可以使其音色不同, 有一定的对比性。
(四) 巴赫作品演奏是的装饰音注释
在弹奏巴赫作品中装饰音的时候, 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 在进行颤音弹奏的时候, 必须把握好节奏不能忽然加快或者忽然减慢, 比例必须均匀并且富有节奏;其次装饰音弹奏开始应该是从其节奏位置, 并且必须均匀, 不能弹在拍子之前;最后颤音一般会在主音上面的二度音开始弹奏。
二、教学的时候, 应该注意的地方
在教学的时候, 必须理解巴赫那个时代的实际演奏风格, 并且真正的理解其演奏习惯。
(一) 读谱和背谱
由于二部创意曲多声部的特点比较明显, 所以在钢琴学习的时候, 学生必须要进行分手读谱以及备受背谱, 当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分手背谱的时候, 可以让其一只手弹一个声部, 并且嘴里再唱另外的声部, 学生做到之后, 在让其两只手合在一起弹奏, 从而更好的领略复调音乐。
(二) 确保真正的了解到古钢琴自身的特性
巴赫的钢琴曲主要是击弦古钢琴、管风琴以及拨弦古钢琴三种。但是巴赫并没有明确的标注出来, 所以只能后人根据那个时代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辨, 一般从曲子的音色来分辨, 但是在进行巴赫作品演奏的时候, 一般表情方面的要求不多, 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一些比较含蓄的情绪。
(三) 速度和力度
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代, 人们感情抒发是不够自由的, 键盘乐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在进行二部创意曲演奏的时候, 力度不应该太过明显, 内在紧张度才是比较重要的。必须做好每个音符音质的了解, 做好充分的准备, 刚柔相济, 古钢琴的音量要远远小于现代钢琴的, 所以进行其作品演奏的时候, 力度最好控制在pp-mf之内, 指触应该敏锐, 触键的速度要快, 但是不要压到键底。
那个时代速度标记不够严格, 所以谱上的一些标记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应该注意把握去内涵, 速度自然就可以了。
(四) 装饰音
在拨弦古琴演奏的时候, 重音往往都是被装饰音代替的。旋律进行的过程中若是比较的平稳, 装饰音开始的地方往往是下方, 在教学的时候装饰音具体的演奏方法可以参考巴赫儿子的一些严重方法。
(五) 跳音的演奏方法
由于古钢琴不够灵敏, 所以跳音也不够有弹性, 在进行巴赫作品的跳音演奏的时候, 弹性不要太明显, 并且不要过于短暂和尖锐, 只要具有一定的停顿感便好了。
(六) 进度安排
在教授巴赫的二部创意曲的时候, 应该根据其难易程度进行分组, 给学生打下基础。老师在教学的时候, 还应该帮助学生进行作品的分析, 让学生更好的掌握, 在演奏的时候能够做好两个声部的变化和进行, 先学习简单的后学习难度比较大的。
三、结语
学习巴赫的二部创意曲, 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巴赫作品的一些弹奏技巧, 在将来学习巴赫其他难度比较大的作品, 也会更加的容易, 还能够给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对于钢琴教学而言, 巴赫的创意曲集是非常合适的教材,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怎样能够更好的了解巴赫那个时期的演奏习惯, 从而更好的去掌握好其风格是演奏其作品的最重要问题。在进行巴赫作品演奏的时候必须得注意到各个方面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掌握其钢琴曲。
关键词:巴赫,二部创意曲,演奏特点,教学
参考文献
[1]徐露.巴赫二部创意曲演奏特点与教学[J].北方音乐, 2012, 12.
[2]王盈莉.浅谈巴赫二部创意曲的教学与演奏[J].才智, 2009, 36.
[3]马丽娜.巴赫二部创意曲特点探析[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
作文 童年二部曲 第2篇
童年二部曲
童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人说童年是纯真的`;有人说童年是难忘的;有人说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可我认为童年像一首歌,给我带来了无限乐趣。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我的童年“歌曲”――童年二部曲。
一部曲:小打小闹 到处跑
小时候,听妈妈说我经常到处乱跑。有一次那时我才4岁,我妈妈一眼没照顾到,我就一跳一跳的跑到别人家去了,坐在几个小孩子附近的一个小石墩上,看他们弹玻璃球。吓得我妈妈差点晕倒。还有一次,那时我太小了才2岁半,刚上幼儿园那会。我不想上课就钻进那个大“毛毛虫”里哭。老师和妈妈都急了,大人进不去,其他孩子又太小,没办法,只好用玩具把我哄出来了,哎!
二部曲:梳妆打扮 惹人笑
小时候,我很爱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有一次妈妈不在家,我就把她的长裙呀高跟鞋呀化妆品呀全都拿出来,先换装,换装完毕再化妆,口红一抹,眼影一画,腮红一涂呀呀一个美女就诞生了,正当我臭美到尽头时,突然妈妈开门走了进来他看到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写好作文的“二部曲”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73-01
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似乎写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呢?一是缺“货”,就是对生活缺乏真切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感受,以至于写作时脑“袋”空空,笔头涩涩,只能大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落“套”,就是把写作和自己的真实生活截然分开,平常最真切的感受,最具有个性化的东西,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全部都抛开了,绞尽脑汁地去写一些所谓高尚的、感人的“肺腑之言”,结果读者没有被感动,反倒把自己难倒了。那么,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要求学生平时加强练习和修改。
一、奏响“多练”一步曲
1.学生的作文不是老师改好的,而是学生自己在练习中不断提高的。在作文训练中,观察与积累的训练、联想的训练、想象的训练、分析的训练,这几个重点抓好了,学生就有可能进入会写、爱写的境地。在中学阶段,作文只是一种练习,它与数理化的作业,与美术的素描速写训练、唱歌的试唱训练等等,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如今的作文指导课不理想的比较多,往往是出题目、定要求、设模式,让学生当堂完成。要改变这种状况,作文训练课要在促进与引导上下功夫。作文还要让学生多写。我在每周都用两至三节课给学生进行这种训练,学生颇有兴趣,不少学生的作文兴趣大增。
2.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的过程。什么是“双重转化”呢?譬如,要让学生在作文里记一件事,那就首先得从生活中寻找事,然后将生活中的事客观的反映到自己的脑海中,这是第一重转化,就是把外界的“事”转化到头脑的“意”。头脑好比是一个储物的仓库,仓库里的货物充裕,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头脑里空空如也,写作时就会东拉西扯,胡编乱造。但是要使头脑里的“意”转变成纸上的“文”,还需又一重转化。即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将头脑中的材料进行剪裁加工,组成一个整体,就是第二重转化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这双重转化,都要认真地去抓。
3.作文训练是一种写话训练,这种训练要突破读、写分离的现状。朱熹写过一首《观书有感》的七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将书比作“半亩方塘”,把书中的知识营养比作“天光云影”,指出许多优秀的读物由于有“源头活水”,因而清澈可爱,使人得益。对于写作来说,读书当然不是写作之源,但我们从许多优秀的作品阅读中,能够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写作技能上的借鉴,语言文字方面的丰富,特别是从一些名家名作中,我们还可以悟出名家们是怎样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完成写作的“双重转化”,这将是一种最大的收获。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要“以读代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名篇名作看的不多。一是因为没有时间,二是觉得阅读名篇名作对自己的写作帮助不大,还不如看同龄人的作文,看看那些“优秀作文选”。其实这种看法比较短视,比较片面。许多中学生优秀的作文之所以能够写成,是离不开阅读的,但是仅靠阅读也是写不好作文的,这就要求平时训练中将阅读、写作相结合,从生活中挖掘真实素材。
二、奏响“多改”二部曲
作文的训练重要,作文的批改同样重要。
首先,以学生自改为主,教师的批改为辅。现在,老师改作文几乎成了一成不变规矩,不少老师把精批作文视为恪守的工作准则,而精批细改的做法常常是以老师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认识取代了学生的感受、理解和认识,或者蛮横的强加给学生,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挫伤了不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其实教师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成为批改作文的主体。
其次,要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地改。从作文教学的实践来看,反复练习中不断地修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从写作实践上来说,凡是文章写得较好的都是在反复修改上下过大功夫的,因为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
第三,组织学生互批互改。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互相批改。在教学中我就告诉学生改什么,怎样改,注意批改的顺序,即先批立意,再批谋篇,最后批字句,让学生在互批互改作文中认识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总的来说,强调学生自改作文,互批互改作文并不是说老师就可以不批改作文了,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浅谈巴赫二部创意曲的教学与演奏 第4篇
所谓“门槛”, 是强调《二部创意曲》对于钢琴练习者的基础性, 重要性。主要是对技术、听觉和乐感的训练。技术的训练包括:左右手的独立性、每个手指的独立性、指尖的敏感性、弹性和灵活性。听觉训练则要求耳朵要会“听”, 听声音、听音色、听自己弹出来整体的音乐效果, 当然这就要同心和大脑的同时控制。心理歌唱着, 大脑就要对手指的运动进行控制。乐感的控制包括对整体乐曲节奏的控制和每个音乐线条的把握。这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要做到“心想手到”。说《二部创意曲》是最好的复调训练最好的教材, 是因为十五首曲子中每一首都有两个声部线条, 要求弹奏者能左右手独立的、“有表情”的弹出来, 更重要的是训练“如歌的”演奏风格。
弹奏好《二部创意曲》的曲目, 将使练习者的演奏者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为向高程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正如巴赫在《二部创意曲》前言中写的那样:“这一正确的指导将为键盘乐器的爱好者, 特别是那些乐意学习的人指出一种明了清楚的方法, 不仅可以干净利落地弹奏二声部乐曲, 同时可以获得一些很好的创意, 并弹得出色, 多半情况下甚至还可以达到一种如歌的弹奏风格, 此外还能获得队乐曲布局的强烈感受。”
笔者多年来从事钢琴教学, 下面就教授学生如何掌握好《二部创意曲》中的每首曲目逐一进行说明。
NO.1 C大调主题是从C大调开始, 八个音中就包含了主三和弦的进行, 因此这个主题应该是很肯定地、愉快的。对题中的下波音很有动感, 与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见图1) :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 主题是弱起, 弹奏时第一个音不能弹强。我们都知道休止符的含义, 对于演奏者来说, 休止符的出现是提醒弹奏者要做呼吸, 弹奏者自身的气息要与乐曲合为一体, 不能只是生硬把手腕提起来。要像说话那样呼吸、换气, 虽然手腕轻轻抬起, 但句子的乐思不能断, 要自然、平稳的连接。使每一个音符都要在心里唱着弹。
这里是一个主题倒影的模进, 句子很长, 要很有表情的弹出来。整曲风格自然流畅, 演奏的速度可选用中等速度 (见图2) 。
NO.2c小调这首复调运用了模仿的手法写成, 开始右手领先两个小节奏出主题, 随后左手也弹出与右手同样的主题。到11小节, 左手领先弹, 右手随后弹出。到18小节两个乐句相互在高低声部交换。这样就形成左右手都会弹到同样的乐句, 那么就要求同样的旋律左右手的表现力应该是一样的。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练习方法, 在同样的音区, 左右手弹相同的乐句, 使声音达到完全一致, 分不出是哪一只手弹的, 这步做好后, 就可以弹这一首了。
这一首是C小调的, 主题中 (见图3) 有一个小六度的进行为这首复调又增添了一丝忧郁感。主题很长, 音符密集, 要弹的很平稳、很歌唱、很连贯。对题中的音型与主题形成了对比, 像是在对主题发出疑问, 或是对痛苦的一种诉说。其中的四分休止符就应该轻轻提腕, 做句子的呼吸处理。全曲中有很多的六度、七度的跳进, 给人一种很不稳定的情绪。由于全曲旋律线条很长, 加上有一丝忧郁的情感, 建议用中等速度。
NO.3 D大调这是一首很欢快的乐曲, 主题一开始就很快乐、乐观 (见图4) 。
其中的对题打破了主题的音型, 给人一种很俏皮的形象。八分音符断奏, 声音要有弹性, 有穿透力。连续的四分音符要均匀流畅弹出来。这里的装饰很多, 弹奏时, 手指的动作要小, 节奏要准确。尤其要注意右手的装饰音弹奏时不要提前, 应该和左手的音符对好。
NO.4 d小调主题是由一组上行的d小调音阶经过小七度的连接又回到了音阶的下行。主题带有一种肯定的、忧伤的情感。对题用了分解三和弦的进行, 带有一种反抗、积极向上的情感, 与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要弹的连贯均匀, 八分音符断奏弹, 音色要集中有弹性。这里要注意的是有多处的大指与小指七度的连接。在连接时, 要发挥手腕的运用和手位的运用, 使七度音平稳、圆滑的连接起来, 曲中的颤音弹法同样不要提前 (见图5) 。
NO.5降E大调此曲的主题很长, 其中的四分音符给人一种很自信的感觉, 因此在演奏时要有力、果敢。每个声音都要饱满、清楚、均匀, 手指的动作一定要小。对题运用了模进的手法, 使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与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曲有多处转调的地方, 练习时要注意仔细读谱, 以免弹错音 (见图6) 。
NO.6E大调这首主题非常有趣, 由E大调开始做音阶下行, 其对题正好与之相反。整曲在节奏上是非常独特的, 左右手交替奏出, 相互呼应, 就像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拿着一条漂亮的丝带在舞动着, 非常优雅。先分析一下左右手的节奏型, 左右手的音型是这样的 (见图7) :
左右手合起来的节奏型是这样的 (见图8) :
可以看出就是一组连续的十六分音节奏型, 切记不要生硬的把左右手对到一起, 要像是一只手弹出的效果, 心里可以先唱出节奏型的感觉, 然后再弹出来, 要弹的连贯, 一点也不要有断的感觉。只要认真练习, 相信一定会弹得很优美流畅的。
由于全曲的节奏型极富有动感和美感, 所以应该演奏的很优美、典雅 (见图9) 。
NO.7 e小调主题由e小调属音开始向下进行到主音又回到主音, 这样的旋律略带有一丝哀伤和忧愁。对题中的四度进行又给人带来了一种渴望和向往。全曲都是弱起, 由小指弹起, 弹奏时要有弱起呼吸的感觉, 这样的节奏贯穿了全曲, 在这里要注意小指的声音不能软弱, 要弹的很清楚, 其中装饰音要在第一拍上弹, 要弹的清晰, 不要生硬。八分音符断奏, 要弹的果断一些 (见图10) 。
NO.8 F大调主题是主三和弦的分解形式, 因此风格活泼、欢快。节奏鲜明, 好像是孩子们聚到一起准备出发去郊游时, 那种兴奋的样子。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要快速、富有弹性的弹出来。此曲运用了“卡农”的手法写成, 这就要求左右手要弹出相同的音色, 练习的时候可以在相同的音区弹出相同的乐句, 左右手的音色要弹的一样。这样的练习, 有助于更好的把这首乐曲弹好。这首曲子完全可以当作是练习曲, 是一首训练左右手独立性的好曲目 (见图11) 。
NO.9 f小调此曲的主题和对题都很长, 其中的对题好像和主题在诉说一样, 当主题出现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时, 对题就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相对应。在主题和对题中都频繁出现了小六度的跳进, 给人一种痛苦, 哀伤的情感。全曲出现了多次的六度、八度及十度的远距离跳奏, 弹奏时要注意手腕、手臂的协调运动, 切记不能僵硬。弹奏要准确, 音色要饱满、圆润、连贯。连续十六分音符要弹的连贯、流畅。此曲有多处转调的地方, 要仔细读谱, 弄清调式, 可以提高演奏此曲的准确性 (见图12) 。
NO.10 G大调主题反复运用了G大调的主三和弦的分解形式, 有一种很阳光、愉快的情感。三拍子的节奏很富有动感, 带有很强烈的舞蹈性质。全曲可以选用断奏来演奏, 声音要集中、轻快、富有弹性, 在弹奏时动作要小, 要统一, 不要离琴键太远 (见图13) 。
NO.11 g小调此曲的主题中出现了两次的小七度的连接, 有一种忧郁的性格。对题也非常地有特点, 其中的八分音符都是以半音进行的, 还伴有赋予舞蹈性质的切分音型。主题中连续十六分音符要弹的连贯歌唱, 带有舞蹈性质的对题与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构成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演奏得时候双手各自完成不同的音乐形象, 互相不能干扰 (见图14) 。
NO.12 A大调主题中出现了带有上行前缀的下波音, 可演奏为 (见图15) :
此曲风格活泼, 充满了阳光、朝气。乐曲中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好像是潺潺的溪水, 其中的装饰音象是鸟儿的叫声, 够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弹奏时各自要保持均匀的节奏, 互相不能干扰, 还要很好融合到一起弹奏, 弹手腕动作要柔顺, 手指要积极主动, 独立清晰的完成每一个音 (见图16) 。
NO.13 a小调主题由a小调的属音开始向上经过主音到达三音, 给人一种很勇敢、很果断地情感。此曲中连续十六分音符与跳跃的八分音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高低声部之间相互呼应, 八分音符要有准备的触键, 使整个音乐线条连贯起来 (见图17) 。
NO.14降B大调此曲风格优雅、柔和, 主题 (见图18) :
独特的节奏音型要求手指更加具有独立性, 干净轻快富有弹性地弹好每一个音符, 把每个乐句按照旋律的起伏要弹得轻巧、舒展。在14、15小节处 (见图19) :
双手弹奏同样的音型, 不要弹得像“打架”一样, 确定好指法, 左右手对齐, 音色、声音要一致, 建议要分开手练习
NO.15 b小调此曲很活泼、轻快的, 主题中的装饰音要弹得很谐谑, 同样装饰不要提前弹, 装饰音的第一音落在第一拍上。对题中八分音符的跳音, 好像是在打节奏一样, 节奏一定要弹得稳、声音要富有弹性 (见图20) 。
在教授这十五首二部创意曲的过程中, 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各自的“创意”。在教学演奏形式上, 二条旋律可以由两个人分别弹奏出来, 这样一来, 两个声部线条会让对方都听得很清楚, 在节奏方面、声音方面以及相互配合都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从两个人的默契配合最终达到双手的默契配合。学生在练习时, 左右手可以先分别练习, 注意把每个乐句弹奏的清楚、连贯。双手演奏时, 两个声部线条既能独立存在, 又能浑然一体。
我们常讲: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演奏巴赫二部创意曲是每一位钢琴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 基本功中的基本功”一定要准确完整的弹好每一首。
摘要:巴赫二部创意曲是每个学习钢琴者必弹的教程, 本文具体分析了教程中每一课的结构和演奏方法, 是为了让每位弹奏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演奏作品。
创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二部曲 第5篇
一、创设故事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初一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主要是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和修养为内容, 理论知识较多、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认真学、学得懂。创设故事情境, 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故事情境之中, 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活其思维, 把枯燥的大道理融入故事之中, 最后通过故事提炼出道理, 学生容易接受, 印象深刻, 教学效果好。如:“人生难免有挫折, 挫折孕育着成功”一课。创设了一个小故事, 提炼出了多个道理, 故事是这样的:小明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被选到本市的重点中学读书, 这时他就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认为自己了不起, 学习不努力, 甚至和学生打架斗殴。期末考试成绩骤然下降, 再加父亲下岗, 母亲又得病住院, 一下压得小明喘不过气来。是前进还是后退是摆在小明面前的两个问题, 这时小明就反思自己找原因, 克服不良习惯, 重新振作起来, 初中毕业时又考上了市重点高中, 后来还考上了重点大学。此故事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生们踊跃发言, 争先恐后和老师一起讨论故事情景, 印象非常深, 最后, 从此故事中总结出:挫折具有积极的增力作用, 在挫折面前有三种人:第一种是胆怯、懦弱的人, 他们一遇挫折和困难, 就放弃目标, 其结果必然是一事无成;第二种是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 他们在困难面前也能拼搏一阵, 但是, 要么满足于已有的成绩, 要么屈服于新的困难和挫折, 不能坚持到底, 最后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第三种是意志坚强又坚定信念的人, 他们勇敢地面对挫折, 向困难发出挑战,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再结合本堂课设置的故事, 让学生再次总结, 小明是哪种人, 大家异口同声说是第三种人, 如果是第一种人, 结果会怎样, 如果是第二种人, 结果又是怎样, 全班学生的思维全部融入故事之中, 个个学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 争先发言, 让同学们充分发言后, 教师最后归纳。
此节课整个是一个大的故事会, 学生在故事所包含的意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开动大脑的机器, 对比体验自己的感受, 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开发, 情感得到体验, 思想得到升华。
仔细分析初一的思想品德课!百分之七八十的知识都能通过故事的方法去进行讲解, 采用这种方法, 需要教师投入较大的精力去备课, 虚拟的故事既贴近学生的生活, 又能容纳课本内的知识。通过故事的讲解、讨论等一系列活动, 不但能从故事中总结出教材上所有学的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接受的知识印象非常深刻, 有的故事终生难忘, 我认为此方法不妨一试。
二、营造民主氛围、开展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程序式, 刻板化的, 教师紧扣教材, 久而久之, 形成了学生离不开教材, 离不开教师, 死记硬背一些条条和框框, 不敢向身边和社会上找知识, 不敢深入实际, 学的知识印象不深, 很容易忘记, 教师反映难教, 学生反映难学。如何克服这种现象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我想应设法在课堂上营造民主的氛围, 进行研究性学习。
1. 确立研究话题。
研究得有话题, 即交流的中心或主题, 这是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确立话题的主要依据是教材, 但不拘泥于教材。可以对教材结构进行重组, 以便于我们编制话题, 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 以利于教学与时俱进, 确立的话题应当具有可知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具有思辨性, 容易引发思维冲突, 具有现实性, 增强教学吸引力, 具有多疑性, 加深学生的印象。
2、课题的准备。
课题的进行, 分室内, 室外, 校内, 校外等地方进行。首先我们研究在室内, 成功的课题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基础上, 这个准备主要是指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智力活动, 既包括对教材的题目, 也包括对教材的收集, 还包括对例子、教具的准, 如果不做好备课的准备, 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 研究的通道将被阻塞, 容易引起教学冷场。作为教师, 要求做好两项工作:一是选材, 材料是知识的载体, 新颖具有思辨色彩的材料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设问, 问题是研究的纽带, 问题要紧扣教材, 有层次, 有价值, 能引发议论, 控制课堂。
3. 认真实践、精心研究。
经过精心的准备, 师生之间思想和知识的交流通道被打开了, 研究性教学进入了关键的阶段, 即认真实践, 精心探索。课题确定之后, 首先要摆正关系, 即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应该主动调整角色, 放下架子和学生交朋友, 再是学会倾听, 做学生忠实的听众, 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或补充同学的发言, 或互相启发, 或自由辩论。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 适当地作些点拨, 学会延时判断,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允许学生回答出现错误, 允许学生提出一些有疑义的问题。
二部创意曲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