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科护理标准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儿科护理标准范文(精选6篇)

儿科护理标准 第1篇

治疗班工作标准

1、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准确执行医嘱,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无差错。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严格遵医嘱配制药液及时、准确、核对无误。

5、掌握各种药品的配伍禁忌,保管、储存、使用方法,毒、麻药物按规定使用。

6、各类药品和一次性物品及时补充,保证临床使用。

7、治疗室清洁整齐、物品药品齐全,摆放有序,标志清晰,无过期,失效。

8、治疗室冰箱清洁,冰箱内物品放置规范,无异味。

9、垃圾及锐器等按要求分类处理,并监督实施情况。

10、交接班详细,准确无误。

办公室班工作标准

1、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时查对医嘱,并签字。

3、遇到有疑问的医嘱,必须核对无误后发可执行。

4、处理白班医嘱,做到转抄及时、准确并监督执行即医嘱。

5、体温单绘制及时、准确无误。

6、通知病人治疗、饮食、手术等内容无误。办理入院、出院、转科、死亡等手续及时准确。

7、出院及转科病例质控把关严格,无病例滞留及缺陷。

8、办公区清洁、整齐,物品摆放有序。

9、录入计价项目及时,正确无误。

白班工作标准

1、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保证无菌包在有效期,数量相符,无菌柜清洁干燥。

3、熟知各种药物的用法用量,取药时核对药物的数量,种类。与治疗班护士做好交班。

4、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无菌操作技术操作原则,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无差错。

5、患者外出检查或转科时保证患者安全,宣教及时到位,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6、标本送检及时、准确无误。及时取回各种检验报告。

7、各种标本瓶、试管等准备充足,满足临床需要。

护理班工作标准

1、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保障病区环境清洁、整齐。床头桌,床尾治疗车整洁、无污染

3、患者用物脸盆、暖瓶、大小便器、量杯、痰瓶消毒符合要求。

4、各种浸泡桶消毒液监测合格,浸泡桶保持清洁,浸泡物品及时处理,符合标准。

5、各种仪器清洁消毒符合要求。

6、布类物品摆放整齐,数量准确。

7、标本送检及时、准确无误。

8、家属探视安全、有序、预防感染。

责任护士工作标准

1、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患者的八知道:床号、姓名、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心理指导及阳性检查结果。

3、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态度认真,交接全面、清楚、无误。

4、严格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

5、遵医嘱用药,及时准确完成责任范围内的各项治疗及护理。

6、观察病情及时,能够配合医生实施抢救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7、各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质量符合标准。

8、实施安全护理,确保患者安全。

9、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的需要,做好健康教育。

10、按《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做好护理记录。

11、认真执行探视制度,态度热情主动。贵重药品、物品交接有登记。

12、转接医嘱准确无误,录入计价项目及时,正确。

责任组长的工作标准

1、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护士长不在时,能够有效履行护士长职责,并参与病房管理工作。

3、床位分配做到合理,能够及时调配。

4、护理业务水平能够担任科室内的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工作,及时解决临床护理疑难问题。

5、掌握本科室的专科新技术、新业务,了解专科的发展动态。

6、有效监督、指导责任护士的护理工作,定时评价。

7、有培训及带教任务,并有相关记录。

8、熟练掌握患者的八知道:床号、姓名、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心理指导及阳性检查结果。

9、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变化通知医生,实施抢救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10、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态度认真,交接全面、清楚、无误。

11、遵医嘱用药,及时准确完成责任范围内的各项治疗及护理。

12、严格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符合无菌操作原则。

13、按《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做好护理记录。

14、各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质量符合标准。

15、实施安全护理,确保患者安全。

16、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的需要,做好健康教育。

17、认真执行探视制度,态度热情主动。贵重药品、物品交接有登记。

18、转抄医嘱准确无误,录入计价项目及时、正确。

N3护士工作标准

1、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护士长不在时,能够有效履行护士长职责,并参与病房管理工作。

3、能够兼任护士组长工作,床位分配做到合理,能够及时调配。

4、护理业务水平能够担任科室内的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工作,及时解决临床护理疑难问题。

5、掌握本科室的专科新技术、新业务,负责下级护士指导工作。

6、有效监督、指导下级护士的护理工作,定时评价。

7、负责护生,下级护士的培训及带教任务,并有相关记录。

8、熟练掌握患者的八知道:床号、姓名、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心理指导及阳性检查结果。

9、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变化通知医生,组织并实施抢救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10、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态度认真,交接全面、清楚、无误。

11、遵医嘱用药,及时准确完成责任范围内的各项治疗及护理。

12、严格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符合无菌操作原则。

13、按《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做好护理记录。

14、各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质量符合标准。

15、实施安全护理,确保患者安全,定时评估,及时采取措施。

16、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的需要,做好健康教育。

17、认真执行探视制度,态度热情主动。贵重药品、物品交接有登记。

18、转接医嘱准确无误,录入计价项目及时,正确。

19、制定并实施本科护理科研计划。

N2护士工作标准

1、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能够协助上级护士工作,服从领导分配。

3、能够独立分管病人。护理业务水平能够担任科室内的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工作。

4、积极学习本科室的专科新技术、新业务,负责下级护士指导工作。

5、有效监督、指导下级护士的护理工作,定时评价。

6、负责护生,下级护士的培训及带教任务,并有相关记录。

7、熟练掌握患者的八知道:床号、姓名、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心理指导及阳性检查结果。

8、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变化通知医生,实施抢救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9、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态度认真,交接全面、清楚、无误。

10、遵医嘱用药,及时准确完成责任范围内的各项治疗及护理。

11、严格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符合无菌操作原则。

12、按《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做好护理记录。

13、各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质量符合标准。

14、实施安全护理,确保患者安全,定时评估,及时采取措施。

15、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的需要,做好健康教育。

16、认真执行探视制度,态度热情主动。贵重药品、物品交接有登记。

17、转接医嘱准确无误,录入计价项目及时、正确。

N1护士工作标准

1、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能够协助上级护士工作,服从领导分配。

3、能够独立分管病人。

4、熟练掌握患者的八知道:床号、姓名、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心理指导及阳性检查结果。

5、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变化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医嘱。

6、积极学习本科室的专科新技术、新业务。

7、能够认真参加院内、科室的业务培训有笔记,并保证考核合格。

8、能够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正确使用各种常规仪器设备。

9、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态度认真,交接全面、清楚、无误。

10、遵医嘱用药,及时准确完成责任范围内的各项治疗及护理。

11、严格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符合无菌操作原则。

12、按《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做好护理记录。

13、各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质量符合标准。

14、实施安全护理,确保患者安全,定时评估,及时采取措施。

15、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的需要,做好健康教育。

16、认真执行探视制度,态度热情主动。贵重药品、物品交接有登记。

儿科护理标准 第2篇

护理管理

1.科室成立质控小组,有检查、反馈、动态评价记录。

2.建立并完善专科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交接玉制度并贯彻落实;有意外事件处预案,紧急情况护士调配原刚。3.有专人负责教学,有培训计划,考核有记录。

4.制定新生儿救治运转流程、工作流程(配奶流程、洗手流程、沐浴流程、工作人员出入病室流程等)、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环境管理

1.室内布局合理,环境整洁安静,符合功能流程(人流、物流),功能区域划分明确。

2.保持室温22-24℃、相对湿度55-65%,各类物品放置有序。3.工作人员入室应换鞋、更衣、戴口罩、帽子并洗手。物品管理

1.仪器设备性能完好,定点放置;抢救药械标识明显,按时交接有记录,完好率100%。

2.新仪器入室制定操作流程,对护士进行培训、有记录。3.建立仪器设备档案,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有记录。专科护理

1.熟悉新生儿生理特点;腕带与头牌信息准确,严格执行查对制度。2.床单位整洁无血、尿、便迹;掌握新生儿“七知道”;加强巡视,及时记录,严格床头交接班。

3.掌握新生儿常见病护理 常规及护理技术,如娆动脉、股静脉采血技术,新生儿喂等。

4.掌握暖箱、蓝光箱、输液泵、注射泵、心电监护、呼吸机、CPAP等仪器使用。

5.新生儿在转科或出院时主动做好出院指导。安全管理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做到三查八对。2.特殊管道、特殊用药有标识,有意外 脱管记录及改时措施。3.无红臀、脓疮、输液外渗、摔伤、烫伤等并发症发生;护理严重差错、事故发生率为0。医院感染管理

1.新生儿被且、衣物、尿布和浴布等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奶瓶、奶嘴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

2.传染病和疑似患儿应安置在隔离病房,隔离措施到位,标志明确,用物单独处理,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有记录。

3.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湿化瓶、吸痰瓶、雾化器应每日更换清洗消毒:暖箱和蓝光器应每日清法或消毒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长期使用呼吸机管道按相关规定消毒。4.回风口栅条每天擦拭,送风口及回风口滤网每周擦拭。拖把、抹布分区使用,标识明显,用后固定放置。

5.每日做好各台面、物表擦拭,终末按常规消毒处置,每周大扫除一次,湿式打扫。

6.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监测,紫外线灯管周擦拭,每季度进行强度监测,结果达标。

7.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及处理。8.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认真做好交接签字。

一级护理考评标准

基础护理

1.晚间护理符合要求,床单元、病员服清洁、干燥。

2.依据病情、生活自理能力:协助进食、水,观察进餐情况;需要时协助床上使用便器。

3.依据患者病情给予翻身、皮肤护理、协助床上移动,卧位舒适,保持良好功能体位。

4.按时给药,持开水至病人床前并看服到口。5.保证患者“三短”、“四无”、“七洁”。6.床头柜、床下物品放置有序。病情观察与记录

1.护士掌握患者的“十知道”。2.根据病情或医嘱准确观察各项指标。

3.观察并记录T、P、R、BP及病情和心理变化,有连续性。4.及时填写输液巡视卡,每小时巡视病情一次,减少呼叫器呼叫。用药治疗

1.及时准确,安排合理(时间、顺序、滴速、方法等)患者能按时服用药物,特殊用药标识,按要求巡视。

2.患者按时接受各种治疗(如吸氧、鼻饲、雾化、换药等),实际操作与记录相符。安全管理

1.使用腕带加强核对。

2.根据病情、年龄加床栏及建立翻身卡。3.操作中体现患者知情同意权与隐私保护权。

4.高危患者有评估(压疮、坠床、跌倒、管道滑脱意外等)、各种警示标识使用规范,安全评估与相应措施相符。

5.各种管道通畅、引流袋有标识,异常引流及时报告医生并记录。6.床头交接班,内容包括床号、姓名、诊断、心理、特殊检查及落实情况、目前治疗护理存在问题及下一班需注意问题。专科护理

1.护士掌握专科病情的评估方法。2.专科护理措施到位。3.护士能应急处理专科情况。

4.建立专科护理常规或护理指引并遵照执行。

二级护理考评标准

基础护理

1.床单元、病员服清洁、干燥。2.患者卧位舒适,了解卧位目的。3.保证患者“三短”、“四无”、“七洁”。

4.各种管道固定正确,无扭曲,管壁清洁、通畅,注明置管日期。病情观察与记录

1.责任护士掌握患者“十知道”。

2.每2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患者病情变化。3.病情变化随时通知医师处理并记录。

4.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用药治疗

1.根据医嘱用药及时准确,安排合理(时间、顺序、滴速、方法等),特殊用药有标识并按要求巡视。2.患者能按时服用药物。3.患者按时接受各种治疗(如吸氧、雾化、鼻饲、换药等),实际操作与记录相符。安全措施

1.根据病情、年龄加床栏及建立翻身卡。2.操作中体现患者知情同意权与隐私保护权。

3.各种引流管道、引流袋有标识,异常引流及时报告医生并记录。专科护理

1.护士掌握专科病情的评估方法。2.护士能应急处理专科情况。3.专科护理措施到位。

4.建立专科护理常规或护理指引并遵照执行。

三级护理考评标准

基础护理

1.床单元、病员服清洁、干燥。2.保证患者三短、六洁、无护理并发症。

3.导管固定正确,无扭曲,管壁清洁、通畅,注明置管日期。4.患者卧位舒适,了解卧位目的。病情观察与记录

1.责任护士掌握患者“十知道”。

2.每3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患者病情变化。3.病情变化随时通知医师处理并记录。

4.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用药治疗

1.用药及时准确,安排合理(时间、顺序、滴速、方法等),特殊用药有标识并按要求巡视。2.患者能按时服用药物。

3.患者按时接受各种治疗,实际操作与记录相符。安全措施

1.根据病情、年龄有安全防范措施。2.操作中体现患者知情同意权与隐私保护权。3.高危患者有评估、上报与预防措施。

4.各种引流管道、引流袋有标示,异常引流及时报告医生并记录。5.按要求认真落实床头交接班。专科护理

1.护士掌握专科病情的评估方法 2.护士能应急处理专科情况 3.专科护理措施到位

4.建立专科护理常规或护理指引并遵照执行

新生儿科院感质量考评标准

院内感染制度与流程

1.科内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或消毒隔离制度。2.有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工作流程 科室布局

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人流、物流),功能区域划分明确;床位布局符合规定要求 手卫生

1.洗手设施完善。2.手卫生执行符合要求。院感控制

1.工作人员入室符合规定。

2.工作人员管理,有传染疾病者不与新生儿接触。3.日常用物及诊疗时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4.防止洁污交叉。

5.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协助调查。卫生学监测与病例报告

儿科护理标准 第3篇

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均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1], 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实现更加高效、安全的护理服务。儿科作为医院中比较特殊的科室, 收治的病人病情重且病情变化快, 因此护理任务更加繁重。但是, 现阶段多数普儿科护理工作缺乏统一管理标准, 知识护理服务评价和改进困难。为了适应护理服务的发展, 同时也为了改革普儿科护理服务难以提高的现状, 我院提出了标准化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案, 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5月—2015年7月选择我院普儿科的2个病区进行研究, 将A病区设置为观察组, 选择期间就诊的患儿实施标准化优质护理服务方案;将B病区设置为对照组, 选择期间就诊的患儿实施传统的护理服务措施。两组护理人员的资质、技术和人员组成以及收治的病种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前期研究

干预前护士长组织科室内护理人员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学习, 以教育学习形式转变护理人员的工作理念, 使其充分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然后,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优质护理服务讨论, 采用头脑风暴法, 通过设置“你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看法;普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何在普儿科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4个半开放问题, 鼓励护理人员针对普儿科的具体情况提出各自的看法。研究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 得出针对本科室优质护理服务的重点内容, 即采取责任制护理方式, 合理人员配置;制定护理工作流程, 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注意环境清洁, 防止交叉感染;关心帮助患儿, 注重护患沟通;加强健康教育, 指导家庭护理。根据讨论结果制定标准化优质护理服务方案。

1.2.2 干预措施

在对照组病区实施传统常规护理方法。在观察组内实施标准化优质护理服务。 (1) 护理人员的培训:对于护理人员培训主要包括两部分, 首先是思想意识教育,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认识, 护士长定期在科室内进行优质护理讲课,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课程学习并进行学习汇报。其次, 提高护理人员基本技能。根据科室内护理人员层级结构特点, 进行护理小组划分。每个护理小组包含1到2名高年资的护理人员和2到3名低年资的护士, 采用互帮互助的方式, 指导新护士迅速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 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2) 护理工作安排:采用责任制护理方式, 根据科室内床位数, 分配每个护理人员管理3例或4例病人。针对本科室护理工作特点制定责任护士工作要求, 主要包括护理工作的内容和标准。 (3) 对环境的管理:由于普儿科病种复杂, 传染性疾病多, 且患儿抵抗力差, 易发生二重感染。因此, 对病区环境进行了标准化管理。首先, 对病区环境进行了重新划分, 设置专门发热和腹泻病房, 根据实际情况机动调整, 例如夏季多开放腹泻病房。设置标识, 教育家长不要在病区内随意走动。其次, 制定病房物品效度灭菌制度, 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最后, 设置专人对环境定期评估检查。 (4) 提高心理护理水平:由于患儿年龄小、心理发育不完善。疾病和治疗均会给患儿带来痛苦, 使其感到恐惧和厌烦, 很难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因此, 针对患儿的心理特点, 多进行鼓励和表扬, 关心理解患儿, 提高患儿配合度。 (5) 注重家长的健康教育:对于患儿来说, 自理能力差, 而家长作为监护者, 承担着家庭照护的主要责任。因此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对家长的健康教育, 我们通过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健康教育讲座的方式, 提高其家庭照护水平。

1.3 评价方法

在干预时间段内, 对科室内就诊的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并在干预后, 对2个病区的病人病例资料住院天数的分析。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采用10个条目的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 问卷采用1分~3分评分法, 分数越低表示病人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为提高病房护理工作质量, 促进护理行业发展, 国家提出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为了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首先就要从护理人员自身能力提高入手。转变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认识, 实施责任制护理, 加强对护理规范化管理[2]。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科室临床工作特点, 进行针对性改革, 提高对病人护理服务质量。普儿科是医院中比较特殊的科室, 患儿病情多变且照护困难。对于儿科护士来说, 工作量多、压力大, 且家长对技术服务要求高, 各种医患纠纷层出不穷。正是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近年来很多研究者提出了风险管理、目标管理等不同的管理方案, 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3,4]。因此, 我们提出标准化优质护理, 从护理工作全面改革入手,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为患儿和家属提供更为优质服务, 从而在源头上解决医患纠纷问题,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而相关的研究也显示, 优质护理服务可以解决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5]。

为了实现普儿科更加全面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 通过文献学习和科室内资料收集, 制定了反映本科室工作特色的系统化优质护理服务改革措施。结合现阶段优质护理服务改革的重点, 我们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了优质护理教育, 提高其职业素养。采用护理小组的方式, 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进行全面培养。而在工作管理上, 全面实施责任制护理, 使护理工作更加高效有序。而相关的研究也指出, 为了实现优质护理服务, 就要从护理人员的管理上抓起[6]。另一方面, 结合儿科护理的特点, 重点强调了儿科病房的管理、患儿的心理护理及家长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优质护理对于护理服务的提高和诊疗效果的提高, 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相关研究也表明, 通过在儿科实施病房环境和心理护理的改进, 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7]。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普儿科病房护理的工作效率, 管理人员应该结合本科室的工作特点, 进行系统化的优质护理服务改革。从源头上改善儿科护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促使护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提高儿科护理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敏, 任正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3) :186-187.

[2]张会芝, 卢杰, 骆金凯, 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转变护理工作模式[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4) :29-31.

[3]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1) :88-89.

[4]凌美仙.目标管理在普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 23 (10) :71-73.

[5]胡俊萍, 孙双玲.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J].全科护理, 2012, 10 (13) :1218-1219.

[6]刘淑贤.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48 (36) :4524-4526.

儿科护理标准 第4篇

(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儿科广西钦州535000)【摘要】细节护理是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先决条件。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从病区环境、安全意识、护患关系、专业技术、护理质量管理六大方面,就如何从细节入手,做好儿科护理进行探讨。【关键词】儿科;护理;细节【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10-01 当前,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儿科护理而言,因儿科患者的特殊性以及护理工作的多元化、护理操作的专业化等各种原因,决定了儿科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及难度性。目前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因素较多,工作中那些明显的误区通常会被警觉,继而有效防范,易被忽视的很多都是细节,近年来医患矛盾较为普遍,医疗纠纷屡见不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一些细小的疏忽造成的。因此,如何从细节入手,想患儿所想,急患儿所急,从细节护理中见真情,为患儿提供超过规范化服务的优质,成为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温馨病区环境要从细节创建良好的病区环境是保证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运行,促进康复的重要条件。影响儿科病区环境的因素较多,如儿科病房设备简陋,基层医院患儿人数较多,基础设施不到位,环境嘈杂,设置凌乱等,不但影响了护理工作的实施,且影响了患儿及家属心情,置身其中,极易产生护患矛盾。因此,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注意从细部入手,创建温馨和谐的病区环境,打造和谐健康港湾:如,在护士站设立便民区,为患儿家属提供针线、一次性水杯等日用品;患儿衣物较多,可为每位患儿在床下加配一个储物箱;同时,还可以在玻璃窗上贴上孩子们喜爱的喜羊羊、米老鼠等贴画,将病区墙壁粉刷成黄色或其他颜色,在上面画上小兔子、长颈鹿等图画,营造温馨舒适的儿童空间,让患儿及家属体会到家的感觉,缓解住院焦虑。此外,还可以在病区提供特色服务,如对年龄小的患儿,为他们增设玩具柜,并举行唱儿歌、讲故事、学跳舞等活动;为年长患儿提供棋牌、书籍、绘画工具,以丰富他们的生活;针对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的患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轮椅、手推车等,协助他们进行户外散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以满足不同年龄组的患儿的心理需求……以上事情虽看似简单微小,但这些小小的举动常会使患儿及家属深受感动,进而构架起医患和谐的桥梁。2安全意识要从细节抓起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患儿自身抵抗力以及身体机能发育等方面的特殊性,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较多,如患儿出现碰撞、坠床现象;在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实施抢救时,因时间紧急,主治医生口头医嘱,造成护理人员因听不清或者混淆等所导致的用药错误以及重复;患儿可能携带一定的潜在疾病的传染细菌,护理人员疏于防范,造成与患儿直接进行机体或血液接触时引发感染,等等,以上这些,都是临床护理中发生的源自细节的护理差错事故。因此,儿科护理必须树立"风险源于细节"的意识,有效地转移、防范差错事故,具体如下:1)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学习,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对《护士条例》《医疗事故管理办法》等护理核心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班职责、重点流程等进行强化培训,定期和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的掌握程度,保证全科护理人员熟练掌握。2)强化护理安全教育。针对护理人员经常更换,队伍年轻、经验相对不足、预见性及应急能力差等问题,采取多种形式的护理安全教育,每月针对科内护理缺陷进行分析讨论,新老护士经验交流等方法,认真剖析并启发大家联系实际,举一反三,提高护士安全意识。3)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应采取日提醒、周强调、月检查等方法,强化消毒隔离意识,督促每位护士自觉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4)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儿科工作比较繁忙,尤其在高峰期工作量大,护理人员易漏掉一些细节,因此更要细心再细心。如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当患儿周转过快、迁床过多时常有床头卡漏换或缺失现象,造成医生、护士、医技、检验人员查对困难,形成差错事故的隐患。再如更换输液时护理人员不能因忙而忽略核对,特别要强调用反问法查对病人的姓名,输液单若为手写则不能简化成床位号+药品(漏姓名)或只有床位号,应强调用电脑输出输液单,保持输液单的完整以便核对。同时还需要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3和谐护患关系要从细节打造患儿因对感受不能表达或表达不清,对护士工作不配合,或家长对护理服务过分挑剔,对护理操作不配合甚至干扰等,都可能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患关系是一种多元化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护理质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还要有真诚、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积极与患者沟通,使其处于接受检查和治疗的最佳状态,而和谐的护患关系的构建对实现 目标具有促进作用。要打造和谐的护患关系,往往体现在护士的行为、仪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调语速、手势、眼神等每个细节上。如,当患儿在家长陪同下新到病房时,护士应面带微笑,主动热情地接待患儿,使其有一种被亲切接纳的感觉,并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或哄逗尽可能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努力消除患儿畏惧心理。此外,护士的仪表对第一印象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护士的衣着应保持朴实整洁,仪态稳重端庄,精神饱满而有朝气,以使患儿及家属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在病房里我们经常听见患儿说:"我要那个漂亮阿姨打針。"其实并不是漂亮阿姨打针不痛,而是在孩子眼里整洁的衣着、亲切的微笑就是美,这种仪表美消除了护患之间沟通的障碍。在治疗过程中,还要耐心细致地向患儿及其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告知每一项治疗和检查的目的、方法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求得患方的理解与配合。患儿出院时,认真做好出院指导,留下联系电话,并帮助患方整理物品,与患儿亲切话别,等。同时,因患儿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家长的沟通就变得尤为重要。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生病而焦虑万分,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表示同情和理解,向他们解释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努力安慰家长,减少其焦急及不安心理,从而构建其和谐的护患关系。4专业技术要从细节培训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护理工作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时间连续性强、服务要求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过硬的操作技能。发生技术性护理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护士理论知识不扎实、技术操作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因此应当重视护士专业技术的培训:1)对低资历护理人员实施规范化培训。儿科患者自我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差,因此对护理理论及操作技术要求高,特别是新上岗护士培训尤为重要。科室应根据护理部的培训要求结合本专业情况为每位护理人员制订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明确要掌握的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法律法规、护理常规、操作流程、预案指引等知识及培训期间需参与抢救、护理患儿的数量、完成的操作演示、护理查房、小讲课等。2)加强专科护理技术学习。小儿各年龄段具有各自的生理、心理、病理和免疫等特点,有各自特殊的需要,只有充分地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及时,准确地制订出-套完整的护理讨划,同时还应了解儿科常用药的剂量、主要作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多项的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儿科各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儿科专科护理知识学习,专科护理操作技术,不定期组织疑难病例讨论,"三基"考试,鼓励护理人员自学或参加函授学习,完成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从而主动、细致地规避各种护理风险。5护理质量管理要从细节监控护理质量的高低能反映患者是否满意,在操作时态度体现为一种关心,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细微的动作,均能表现出好的效果。要做好、做细这平凡而细小的工作,必须抓好细节管理,才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量化细化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定时巡视病房,协助患儿翻身、叩背,进行皮肤按摩,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定时为患儿剪指甲,洗浴,更换衣服等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切实把护士还给病人;主动查房,细心诊疗,虚心征求意见,做到眼睛要看清,各项技术操作要精心;护士长弹性排班,责护组长由高年资的护士担任,主要针对危重患儿的治疗护理工作,大大减少了医疗差错的发生;2)建立科室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成立科室质控小组,按护理部制定质量控制标准,组织学习,并按标准实施,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每月召开质量讲评会,总结在检查中发现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分析原因,对于个人违规现象给予批评与绩效挂钩,对于共性问题与全科护士共同商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检查整改落实情况,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参考文献[1]于淑贤 谭启明.浅谈儿科护理工作体会【J】.求医问药,2011(9):206.[2]刘桂萍.注重护理细节 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8):132.[3]张巧权.人性化照护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29):2644.

四川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第5篇

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一)布局

1.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及妇保院应设置NICU,二级专科医院及妇保院有条件可设置NICU,床位数应占全院总床位数的2-4%,新生儿和早产儿应独立分设,最少配备一个单间隔离病房,每床使用面积约l0-12m2,床间距不低于1.0m,实行无陪管理模式,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使用率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应考虑扩大规模。

2.病区应设置医疗区域及医疗辅助区域,医疗区分加强护理区、中间护理区两部分,辅助区域包括接待间、配奶间、沐浴区、治疗间、处置间、仪器间及医务人员生活区等。病区应当配备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独立控制室内温度(早产儿24-26℃,足月儿22-24℃)和湿度(55-65%)的设施,并设置探视系统,有条件可安装噪音检测装置。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应达到1.5:1,整体布局应该使医疗区及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及医务人员生活辅助区域分开,保持相对独立。要有合理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

3.NICU应接近新生儿内科/外科病房及产房,靠近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设施设备

1.每个抢救单元的设备要求:

① 配备负压吸引装置、压缩空气及吸氧装置,每个接口各2个,电源插

座≥12个,两路供电,医疗用电和生活用电分开,最好配备高压电源。② 氧浓度监护仪。

③ 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④ 气管导管。

⑤ 新生儿专用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仪。⑥ 辐射式抢救台或暖箱1台。

⑦ 输液泵、静脉推注泵每个至少2台。⑧ 有创呼吸机或无创CPAP装置1台。2.每个PICU单元内应配置的设备:

① 血气分析仪。② 微量血糖仪。③ 蓝光治疗仪。

④ 带高频通气或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呼吸机。⑤ 床旁X线仪及X线屏蔽设备≥l组。⑥ 亚低温治疗仪及升降温设备。⑦ 除颤仪。⑧ 喉镜。

⑨ 胆红素测定仪。

3.选配设备(有条件者可选):

① 床旁B超仪(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② 床旁脑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③ 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④ 心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⑤ 设备齐全的新生儿专用抢救车。

⑥ 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⑦ 新生儿转运车。⑧ 体外膜肺。⑨ 颅内压监护仪。

(三)技术指标 1.病人收治范围:

① 胎龄32周以下或出生体重在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② 需要机械通气治疗者。

③ 重度窒息、严重感染合并器官功能障碍/衰竭者。

④ 昏迷、频繁惊厥,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糖代谢紊乱等。⑤ 有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

⑥ 低血压、休克、严重心律紊乱、心力衰竭。⑦ 重度贫血,各部位严重出血,DIC,严重溶血。

⑧ 严重先天畸形(如气管食道瘘、胃肠道闭锁,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脐

膨出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穿孔、输尿管异位或狭窄、先天性

心脏疾患等需要外科治疗且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⑨ 重度硬肿症,体温≤30℃或>41℃者。⑩ 原因不明需要进一步诊治的病例。2.诊疗技术: 基本技术;

① 新生儿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及机械通气技术。② 新生儿氧疗及nCPAP的使用。③ 心包穿刺及胸、腹腔闭式引流术。④ 脐动静脉插管术及新生儿换血术。⑤ 蓝光治疗。

⑥ 开展新生儿听力、ROP筛查。

⑦ 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技术。特殊技术

① 危重新生儿的转运。② 持续血液净化技术。

③ 深静脉/动脉置管技术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④ 高频通气及NO吸入治疗技术。

⑤ 相关科室开展严重先天畸形(如气管食道瘘、幽门肥厚、胃肠道闭锁、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脐膨出、输尿管异位或狭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穿孔、先天性心脏疾患等外科手术病情不稳定者,NICU可以提供专科治疗和护理。⑥镇痛/镇静技术。

(四)人员要求

1.NICU主任: 三级医院及妇幼保健院NICU主任应当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至少2年NICU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由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1年NICU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担任。2.NICU医师:

NICU医师应完成儿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经过新生儿及NICU专业培训一年以上,熟练掌握新生儿诊疗基本技术、新生儿重症医学特殊技术及PICU感染控制技术,具备独立处置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本能力。3.NICU护士长:

三级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护士长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新生儿专业、2年NICU专业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护士长应当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新生儿专业工作2年,NICU专业工作1年以上的护士担任。4.NICU护士:

NICU护士要相对固定,护士具有护士资格证书和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经过新生儿/NICU专业培训1年并考核合格,熟练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医院感染控制技术及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者才能独立上岗。5.医护人员数量要求:

科室具备专业培训的NICU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l以上;NICU护士与床位比为2.5-3:1。

6.N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N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五)科室管理

1.科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2.医护人员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并有相关制度与程序。3.对医护人员进行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4.护理员、保洁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后才可上岗。5.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授权、定期评估和再授权管理。

6.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

7.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8.医护人员每年对重症医学操作技能进行定期培训,促进知识不断更新。9.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上重症医学相关技能演练,并有相关记录。10.医师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11.依法执业,健全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

12.科室设施、设备应有专人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13.医疗机构应加强对NICU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科室的管理,建立科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过 程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新生儿/NICU诊疗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 分析,提高医疗质量。

(六)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

1.有NICU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有对上

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

履职要求。

2.有NICU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

3.对入住NICU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新生儿危重病人评分法),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100%。

4.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5.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

6.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7.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

8.临床质量指标报送制度: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医院感染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以及疾病谱排在前10位的病种,按年报送省儿科质量中心办公室。

9.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并执行。护理质量:

1.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确保病员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2.护理人员经过院内、院外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监测与治疗基本技能,能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责任,执行操作前向家长实行告知义务。

4.患儿佩戴腕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主要治疗、护理要点等情况,能正确采集各种标本。

5.特级护理措施具体,落实到位,无护理并发症。床单元整洁、平整、无渣屑,物品放置规范,不杂乱。

6.各种管道清洁、通畅,固定妥善,管道有标识。7.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吸痰、吸氧、CPR等技术。

8.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的使用、维护保养、简单故障排除;护士熟悉常用抢救药品的作用及用法。9.危重患者病情有连续的监测记录,危重病人每班评估病情变化,有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转入、转出NICU有记录。

10.定期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

(七)感染控制与预防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2.科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4.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5.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对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时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6.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 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②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③ 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

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④ 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

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⑤ 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表、浴巾、浴垫等)。

⑥ 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

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⑦ 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及奶瓶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

7.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确保医疗安全。8.配奶间环境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9.有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有效浓度范围、物品浸泡时间等。10.有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11.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关制度及措施。

12.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

13.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管理定期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14.有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

(八)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管理

1.制订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2.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的制度。

3.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 P)的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率、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重症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人工气道脱出例数等。

4.有落实相关指标的具体措施,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分析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5.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6.防范与减少患者窒息、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7.应当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九)质量持续改进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2.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3.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4.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白查、评估、分析、整改。5.科室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有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成效。二.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

(一)布局

1.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应设置PICU,二级儿童专科医院有条件可设置PICU,床位数应占全院床位数的2-4%,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12m2,床间距大于1米,最少配备一个面积18-25m2单间病房或负压病房,收治严重创伤、感染及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病房实行无陪管理模式,床位使用率在65-75%适宜,使用率超过80%则表明PICU的床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应考虑扩大规模。

2.病房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病房的功能设计及建筑装饰均须符合PICU病房的基本要求,病区应当配备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l套洗手及干手设施,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3.病房设置医疗用房和医疗辅助用房,其面积比为1:1~1.5。医疗辅助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护士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配奶室、仪器室、库房、化验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家属接待室(内设探视系统)等。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和污物、医疗垃圾均设置不同的进出通道。

4.病房应接近外科病房,并与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相邻,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设施设备

1.病房设施:

要求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配备独立控制室内温度(21-24℃)

和湿度(50-60%)的设施,安装噪音检测装置及探视系统。2.诊疗设备:

(l)每个床单位的设备要求:

① 配备负压吸引装置、压缩空气及吸氧装置,每个接口各2个,电源插座≥12个,两路供电,医疗用电和生活用电分开,最好配备高压电源。② 配备不同型号复苏囊、面罩、气管插管导管、口咽气道及鼻咽气道。③ 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各2~4台。④ 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仪1台。

⑤ 三甲医院应该每床配备有创呼吸机或无创CPAP装置1台,二甲医院可根据情况配备适当数量呼吸机。(2)每个PICU单元配置的设备: ① 血气分析仪。② 微量血糖仪。③ 辐射式抢救台1-2台。

④ 床旁X线仪及X线屏蔽设备≥1组。⑤ 亚低温治疗仪及升降温设备。⑥ 除颤仪。⑦ 防褥疮床垫。⑧ 喉镜。

⑨ 有创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

⑩ 为便于转运,每个PICU单元至少应有便携式呼吸机及便携式监护仪各1台。

(3)选配设备(有条件者可选配如下设备): ① 床旁B超仪(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

② 床旁脑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和颅内压监测设备。③ 纤维支气管镜(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④ 心电图机(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⑤ 儿童转运车及设备齐全的儿童专用抢救车。⑥ 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本科有或院内及时提供)。⑦ 带高频通气或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呼吸机。③ 呼气末二氧化碳、代谢等检测设备。⑨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BIS)。⑩ 体外膜肺。

(三)技术指标

1、病人收治范围:

① 儿童重症感染并急性脏器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

② 重症哮喘及哮喘持续状态。

③ 儿童急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高血压危象等。④ 电击、溺水,急性中毒、严重创伤、多发伤、重大手术后及急性重症胰腺炎。

⑤ 急性心肺脑复苏、呼吸衰竭、ARDS、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各型休克。

⑥ 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其他严重代谢紊乱。⑦ 急性颅压增高综合症、脑疝、癫痫持续状态。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营养不良。⑨ 其他需住PICU的重症患者。

2、诊疗技术

基本技术

①心肺脑复苏术。

②气管插管术及机械通气技术(常频)。

③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及Glasgow Coma Scale(GCS)的应用。④液体疗法及亚低温治疗技术。⑤氧气疗法及无创CPAP技术。⑥心包穿刺术及胸、腹腔闭式引流术。⑦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技术。⑧儿科急诊的转运。特殊技术

①机械通气技术(高频)及NO吸入治疗技术。②床旁血液净化技术。③纤维支气管镜技术。

④深静脉/动脉置管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⑤危重患儿镇痛/镇静技术。⑥颅内压监测技术。⑦电除颤及电复律术。⑧体外膜肺(ECMO)。

⑨对外科手术病人,PICU可以提供专科治疗及护理。

(四)人员要求

1.PICU主任:

三级医院PICU主任应当具有3年以上从事儿科急救、重症专业工作经验、至少1年PICU专科培训的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医院科主任应当具有2年以上从事儿科急救、重症专业工作经验、至少半年PICU专科培训的儿科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担任。2.PICU医师:

应完成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经过PICU专业培训一年以上,有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资格认证,能独立处置急危重症疾病能力的医师(有医师执业证)。转科医肝必须从事儿科工作2年后方可进入PICU,轮转时间半年为宜,最少3个月。3.PICU护士长:

三级医院护士长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1年PICU专业培训的护士担任。二级医院护士长应当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半年PICU专业培训的护士担任。4.PICU护士:

PICU护士要相对固定,具有护士资格证书和护士执业证书并有1年以上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经验,PICU专业培训1年并考核合格,掌握儿科常见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者才能独立上岗。5.医护人员数量要求:

科室具备专业培训的PICU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PICU护士与床位比为2.5-3:1。

6.P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转科、进修医师,转科医师必须从事儿科工作2年后方可进入PICU。P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五)科室管理

1.科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2.医护人员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并有相关制度与程序。3.对医护人员进行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4.护理员、保洁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后才可上岗。5.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授权、定期评估和再授权管理。

6.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

7.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8.医护人员每年对重症医学操作技能进行定期培训,促进知识不断更新。9.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上重症医学相关技能演练,并有相关记录。10.医师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1 1.依法执业,健全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

12.科室设施、设备应有专人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13.医疗机构应加强对PICU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科室的管理,建立科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过程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PICU诊疗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分析,提高医疗质量。

(六)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

1.PICU应有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进行培训计划,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

位职责和履职要求。

2.PICU有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3.PICU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如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和

Glasgow Coma Scale(GCS),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100%。

4.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5.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

6.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7.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

8.临床质量指标报送制度: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医院感染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以及疾病谱排在前10位的病种,按年报送省儿科质量中心办公室。护理质量:

1.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确保病员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2.护理人员经过院内、院外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监测与治疗基本技能,能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体现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责任,执行操作前向家长实行告知义务。

4.患儿佩戴腕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主要治疗、护理要点等情况,能正确采集各种标本。

5.特级护理措施具体,落实到位,无护理并发症。床单元整洁、平整、无渣屑,物品放置规范,不杂乱。

6.各种管道清洁、通畅,固定妥善,管道有标识。7.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吸痰、吸氧、CPR等技术。

8.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的使用、维护保养、简单故障排除;护士熟悉常用抢救药品的作用及用法。9.危重患者病情有连续的监测记录,危重病人每班评估病情变化,有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转入、转出PICU有记录。

10.定期科室有质控自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分析、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记录完整。

(七)感染控制与预防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2.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3.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0-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4.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5.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 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②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③ 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④ 辐射式抢救台应当每日清洁,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⑤ 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表、浴巾、浴垫等)。

⑥ 患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⑦ 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及奶瓶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

6.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

操作技术;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

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

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确保医疗安全。

7.配奶间环境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

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8.有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有效浓度范围、物品浸泡时间等。9.有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10.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关制度及措施。

11.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

12.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定期分析、评价,制定整改措施。13.有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

(八)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管理

1.制订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2.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的制度。

3.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率、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重症

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人工气道脱出例数等。

4.有落实相关指标的具体措施,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分析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

5.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6.防范与减少患者窒息、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7.应当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九)质量持续改进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2.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3.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

范。

儿科护理标准 第6篇

质量持续改进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中的运用和成效

【摘 要】该论文的目的:探讨应用质量持续改进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中的运用和成效。方法: 326例儿科住院患儿的资料,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3例,论文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结果:护理质量改进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前显著提高。实验组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护理质量改进可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关键词】质量持续改进法;儿科护理;成效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diatric care us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 ent.【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pediatric care us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326 cases of pediatric inpatients, randomized single-bli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6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with routine ca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care, plus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Results: com-pared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quality of care,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care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their families comparedwith the controlgroup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Conclus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patientcare can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ofpatients.【Key word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Pediatric care;Effect

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1中“持续改进”的含义是“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的过渡,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是新时期医院管理发展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灵魂[2]。我院自2007年开始对儿科护理质量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0月儿科住院患儿326例,其中男144例,女182例。年龄4个月~4岁,平均14个月。病程最短3 d,最长25 d。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组(实验组)163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1.2.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以期不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2.2.1 预测管理是保证 护理管理者从人、物、技术、时间和信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1)时间预测。预测高峰期到来和持

续时间。如2009年初夏的高峰期均提早到3月份,且持续时间延长,而秋季腹泻高峰期较以往推迟。2008年的手足口病流行期。在高峰期应尽量避免护士休长假、培训、外出等;高峰期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应急能力。(2)人力预测。预测高峰期的护理人力资源。护理人员不足是肯定的,因此平时应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使其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最特殊之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和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制定儿科护士专科能力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做到新护士都能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技术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3)物资预测。根据近几年高峰期的状况,提前做好充分的物品添置工作,如最基本的床单位,患儿基本生活用品、办公用品、药品等。防止高峰期时引起护士的忙乱和收治患儿时的时间耽搁。(4)信息预测。了解高峰期疾病的特点,观察疾病谱的动态变化。当有季节性疾病发生的趋势时,应加以警惕,护理管理者应考虑人、物等应急措施,做到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1.2.2.2 弹性管理是手段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是医疗保障的重要部分。采用弹性管理的方法,弹性配备儿科护士,即按淡季住院患儿数配备固定的儿科护士,高峰期时,则根据需要增加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缓解儿科固定护士的工作压力。

1.2.2.3 细节管理是关键 高峰期工作量大,护士容易漏掉一些细节。首先,加床一般有固定的床位号,因此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强调晨间交接班,安排专人做好床位号、床头卡的核对工作。同时要求护士

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重视护士自身的心理反应,加强交流,了解护士应对高峰期的想法、措施、存在问题,以便加强支持和协调。启用质量持续改进本,发动每位护士登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缓急,护士长每日、每周进行问题反馈,制定改进措施、改进日期、改进情况等,要求护士每日阅读。减少同样问题反复发生,达到护理质量质持续改进的效果。

1.2.2.4 技术管理是基础 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如普及静脉留置针。高峰期绝大部分的工作量是输液,护理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提高工作效率。2008年我院儿科高峰期住院患儿周围(头皮)静脉置管率达98%,其月静脉置管达312人次。由于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72~96 h,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即减少了每日重新穿刺的工作量,头皮针输液过程中因穿刺失败而再穿刺的工作量,由于每日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破坏而找血管难,穿刺成功难导致的护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技术进步,让护士有能力完成大量的治疗(输液)任务,同时,可留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护理服务。

1.3 评价项目方法

设定护理目标,了解服务质量现状,明确患儿的需求。临出院前对每位患儿和家属进行出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分析判断持续改进的必要性,从而决定护理质量的范围,列出重点护理质控项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采用K-WH检验。α=0.05。结 果 讨 论

儿科是一门集多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儿科服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细节处理。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其中细节的处理是一门深入浅出的学问[3, 4]。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是依托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平台,借助护理质量数据管理对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自动监控,以护理质量管理系统为评价,实现护理质量基础数据采集,护理质量自动分析、监控,质量风险前瞻预防,并通过护理项目监督、分析,高效率地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达到护理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近年来,我院在儿科病高峰期来临前均召开护士会议进行动员,明确护理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的对策,使各位儿科护士积极主动配合工作部署和人员安排,并在高峰期过后进行工作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对于专业护士要安排一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护士来担任。良好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进行来源于良好的工作习惯。众所周知,儿科护理工作琐碎而忙碌,操作技术要求高[6]。每天不仅要完成固定的日常工作,还要处理临时的、突发的一些事情。因此,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尤为重要。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得出:预测管理是保证,弹性管理是手段,细节管理是关键,技术管理是基础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护理管理的过程控制取得了成效,使护理人员能从容地应对高峰期儿科病房繁重的护理工作并取得的良好成绩。较好地完成了高峰期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标准范文

儿科护理标准范文(精选6篇)儿科护理标准 第1篇治疗班工作标准1、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2、准确执行医嘱,认真执行三查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