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精选14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 第1篇

一、我会算。(第1、2小题每题2分,3题各1分,共28分)

2×6+10=9×8+9=54+6-60=32-2-20=3、3×8=9×4=7×6=5×2=1×9=6×6=7×3=8×5=0×3=4×8=

二、我会填。(每空1分,共28分)

1、4个2相加的和是();6和8相乘得()。

2、算得数,填口诀。7×5=口诀()9×6=口诀()

3、12厘米-8厘米=()厘米15米+2米=()米

4、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3+3+3+3=×5+5+5+5+5+5=

5、图中有()个角,其中有()个直角。

6、在○里填上“+”“-”“×”“>”“<”或“=”。8○2=167○7=4913○8=542○53-113×4○146×9○

527、比27多7的数是();59比34多()。

8、()里最大能填几?()×7<3034>5×()

9、1只8条腿,3只()条腿,7只()条腿。

10、把口诀填完整。()九二十七三()十八

三、我会选。(将正确答案前面的□涂黑)(12分)

1、下面各图形中()是角。

2、下面图形中,对称图形是()。

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 第2篇

1.直接写出得数。(16分)

56= 24÷4= 40+30= 30÷5=

18÷3= 42= 15÷5= 36-6=

20-4= 18+9= 64= 9÷3=

52+9= 34-5= 55+3= 65-6=

2.竖式计算。(8分)

85-29-38= 64+8+17=

45+38-24= 62-39+25=

二、填空。(33分)

1.两个乘数都是5,积是();被除数是16,除数是4,商是()。

2.2个6相加的和是(),2和5相加的和是()。

3.由4条边围成的图形是()边形,六边形是由()条边围成的。

4.

(1)每盒放()个面包,可以放()盒,一共有()个。

□□=□

(2)12个面包,平均放在()个盒里,每盒放()个。

□÷□=□

(3)()个面包,每盒放()个,可以放()盒。

□÷□=□

5.看图写出两道算式,并写出口诀。

□□=□

□□=□

口诀:

6.在○里填上“>”、“<”或“=”。

16÷4○3420+5○20÷547-38○33

29+4○6612÷4○6÷261○6÷3

7.写出2道除数是5的除法算式。

8.4□<16,□里最大填();3□>15,□里最小填()。

9.第一行7根小棒,第二行13根小棒,第一行添上()根小棒就和第二行同样多;从第二行拿()根摆到第一行,两行小棒同样多。

10.20个苹果,最少拿掉()个正好可以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

三、快乐填空(32分,每空0、5分)

1.36角=()元()角8角9分=()分6元=()角

2.在里填上“<”、“>”或“=”。

3+3+3+334555+584493773

3.在里填上“+”、“-”或“”

266=2053=1540=103084=32

4.把口诀补充完整,并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四()二十八五()四十()九二十七

―――――――――――――――――――――――

―――――――――――――――――――――――

()六十八三()十二()九四十五

――――――――――――――――――――――――

―――――――――――――――――――――――

5.1张可以换()张或者()张。

6.4张+2张+1张=()元

7.36读作(),表示()个()相加,也可以表示()个()相加,写成乘法是()或( )

8.计算56和65时,用的口诀是()。

9.人民币的.单位有()、()、()。2张5角是()元,4张5元是()元,3张20元是()元。

10.在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有(),旋转现象有()。

11.一只猫有()条腿,()只猫有32条腿。

12.横着看,每行()个,共有()行,一共有()个

竖着看,每列()个,共有()列,一共有()个

13.找规律填数

①2、4、6、()、()②4、8、12、()、()

③45、40、35、()、()、()

三、对号入座。(将相应的序号填入括号里.5分)

1.8个3和3个8相比较,结果是()。

A、8个3大B、一样大C、3个8大

2.4和()相乘得4.

A、0B、2 C、1

3.32>()6,括号中最大填()。

A、5B、4 C、6

4.与46得数相等的算式是( )

A、45 B、38 C、6+4

5.在算式36+6=□6中,□里填几。

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 第3篇

一、整体性, 促进学生积累经验

在本单元内容设置上, 旧版本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角, 掌握角的特征, 然后再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 最后让学生认识直角。但是新的教材对于这一单元的设置除了让学生认识直角, 还让学生认识了锐角与钝角。这样, 在二年级就已经让学生把角的相关知识全部学完了, 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受到不同的角。因为在执教旧版本的教材时, 在教学完直角之后就会有许多学生问, 三角板上除了一个直角外, 另外两个角叫什么角?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 总是说以后我们会学习到的。当学生在以后学习这些知识时, 我们又得重新回过头来复习这些知识, 学生不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关于角的知识系统。而新版本教材这样的安排, 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策略一:理清单元脉络, 尊重学生水平

目前, 有许多教师在教学时, 往往把教学落脚点放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上面, 没有从整个单元、整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出发, 造成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呈现脱节现象, 学生学习完后面知识之后, 前面学习什么内容都已经记不住了。所以, 在教学时, 我们要树立整体观念, 从单元整体出发, 理清本单元的编排脉络, 每一个知识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都要理清楚, 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计合理的教学预案, 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发展。比如, 在教学这一节课时, 因为新版本教材出现了锐角与钝角, 所以在一开始让学生认识角的时候, 我们就要出示不同的角, 让学生在生活物体中找角, 也要找出含有钝角的角来。因为以前我们让学生找角, 学生找来的往往都是直角与锐角, 即使让学生画角, 学生也很少画钝角的。如果从整体出发, 让学生从开始就对钝角有个感性的认识, 学生找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时, 都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钝角来让学生感知, 学生在学习单元后面的钝角相关知识就会得心应手。

二、生活性, 立足学生真实生活

虽然以前的数学教材的编者也重视了所选取的材料尽量来源于学生生活, 让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 但是所编入教材的生活素材不能兼顾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 有时所选的材料这一地方的学生非常熟悉, 而另外一个地区的学生就非常陌生。新版本的教材就注意了这一点, 所选的材料尽量是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熟知的。比如, 旧教材第38页的单元导学画面中, 只出现了教师拿的三角板去上课, 工人拿着剪刀在修剪花草, 还有几个小朋友在踢足球, 几个小朋友在做操, 从编排的角度上来看, 不太合理, 因为如果是在做操的时间, 不可能有学生在踢足球, 学生做操是在足球场上的。而新版本教材就注意了这一点, 单元引导图是以学生课间活动为背景的, 有的在踢足球, 有的在玩单双杠等等, 并且不同的活动是在不同的区域里。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更真实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可以一下子激活脑中的思维, 可以通过提示语“你能找到哪些角”来让学生迅速进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再比如, 这一单元的例1, 旧版本教材安排的生活中物品是剪刀、饮料吸管、水龙头, 而新版本教材安排的是剪刀、钟面、三角板。这就是尊重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水平而作了调整的。因为剪刀、钟面、三角板无论是什么地方, 都是可以找到的, 但是相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 在他们生活中可能还不知道这些饮料, 也许从来就没有见过水龙头, 这样的安排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新版本教材所选取的三样是学生都能见到的, 所以就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带入到生活情境当中来。

策略二:创设生活情境, 营造乐学环境

新版本的数学教材内容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是学生经常见过或者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所以在教学时, 我们要创设生活情境, 营造学生乐学的环境。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 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来学习数学知识, 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 数学新课标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所以, 我们的教学就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并能够调动这些生活经验。比如, 这一单元的教学, 无论是让学生认角、画角、比较角都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内容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 可以迅速打开学生的思维与想象阀门。这样, 学生就可以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快乐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三、连续性, 引导学生有效思维

旧版本教材安排学生学习新知时总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往往会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材走。而新版本的数学教材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有序, 所以在每一单元的新授内容中, 总会插入一定量的连续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比如, 教学例6, 这一例题是让学生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并通过两个小朋友的一问一答形式, 让学生知道如何来拼钝角。从分析问题与条件、如何拼、拼后如何检验等连续的揭示语,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 即先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构思如何做, 最后做完了还要检查等好习惯。另外, 在问题设计上, 新版本教材也呈现了一定的连续性, 让学生的思维可以由浅入深, 逐步得以发展。比如, 这一单元一共安排了两次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首先是让学生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接着在学习完直角、锐角、钝角的知识后, 就让学生找一找周围物体表面上都有哪些角。这样的找角活动比第一次找角活动就更深入, 更细致化, 体现了数学教学连续性的特点。

策略三:设置问题链接, 促进自主思考

在教材中安排一定量的连续问题链接是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 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加有序地思考, 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所以, 在教学时, 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从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的角度出发, 设置一系列的连续性问题链, 估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什么地方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然后就在这个节点处设置一个问题, 以激发、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让学生的自主思考可以持续下去。

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 第4篇

1. 在下列实数中,是无理数的为().

A. 0B.-3.5

C. D.

2.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a3·a4=a12

B. (a3)4=a7

C. a4÷a=a4

D. (2a3)3 =8a9

3. 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A. (m-n)2=m2-n2

B. (2x-1)(2x+1)=2x2-1

C. (3x-y)2=3x2-6xy+y2

D. (2a-b)2=4a2-4ab+b2

4. 如果多项式y2+ky+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k=().

A. ± 2B. 2

C. ± 4D. 4

5.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 (a+2)(a-2)=a2-4

B. a2-b2+7=(a+b)(a-b)+7

C. x2+4x+3=(x+2)2-1

D. 4a2-1=(2a+1)(2a-1)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1)如果∠A∶∠B ∶∠C=3 ∶ 4 ∶ 5,则△ABC是直角三角形;(2)如果∠A+∠B=∠C,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3)如果三角形三边之比为6 ∶ 8 ∶ 10,则△ABC是直角三角形;(4)如果三边长分别是n2-1,2n,n2+1(n>1),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A. 1B. 2

C. 3 D. 4

7. 如图1,观察(1)、(2)、(3)的变化规律,则第(4)个图形应为().

8. 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A⊥AB,若AB=3,BC=5,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A. 6

B. 10

C. 12

D. 15

9. 在等腰梯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这5种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为().

A. 1B. 2

C. 3D. 4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0. 如图3,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11. 计算:a2·a3=,(-xy2)4=.

12. 计算:(x-2)(x+4)=,a+b2=.

13. 分解因式:2ax-4ay=2a.

14. 若a2=5,b4=10,则(ab2)2=.

15. 一根新生的芦苇高出水面1尺,一阵风吹过,芦苇被吹倒向一边,顶端齐至水面,芦苇移动的水平距离为5尺,则水池的深度和芦苇的长度分别是

.

16. 如图4,△ABC沿着BC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若BE=2 cm,则CF=.

17. 如图5,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将△PCD绕点C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后与△P′CB重合,若PC=1,则PP′=.

18. 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12 cm,那么对角线BD=cm,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

19. 如图6,照相时为了把近处的较高物体照下来,常常保持镜头中心不动,使相机旋转一定的角度,若A点从水平位置顺时针旋转了30°,那么B点从水平位置顺时针旋转了.

三、解答题(共63分)

20. (12分)计算:

(1) 2a2·(-3a)3+5a5.

(2)-2a·(3a2-a+3).

(3) (-3x+y)(3x+y).

(4)2a-b2-(-2a)2.

21. (6分)因式分解:

(1) 4x3-16xy2.

(2) a3+6a2+9a.

22. (7分)作图题:将图7方格纸中的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后,再将三角形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23. (8分)如图8,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C作CH⊥BD于点H,∠DCH=30°,求∠OCH 的大小.

24. (8分)如图9,在梯形ABCD中,AD∥BC,BE∥CD,△AEB的周长为24 cm,DE=6 cm,求梯形ABCD的周长.

25. (7分)当a为何值时,(x2+ax+1)(x2-3x+2) 的运算结果中不含x2项?

26. (7分)图10所示的一块地,AD=12 m,CD=9 m,∠ADC=90°,AB=39 m,BC=36 m,求这块地的面积.

27. (8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对角线也相等,所以正方形是一个“主要线段只有两种长度的图形”,请画出两个具有这样性质的图形,并加以说明.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题 第5篇

一、直接写得数。24分

34=54÷6=42+26=96=

7÷7=80-17=59=18÷3=

35+7=78=20÷5=85=

64÷8=66=63÷9=41-9=

222=72÷8÷3=9÷35=17+13+8=

68-8=32-2-23=94÷6=24÷4+56=

二、列竖式计算。8分

35+29-18=25+36+39=90-9-23=81-40+48=

三、填空题。28分

1.5米=厘米900厘米=()米

2.看图写算式。

□+□=□□÷□=□

□□=□□÷□=□

3.在()里填“米”或“厘米”。

教室的门高大约2()一本《新华字典》大约厚3()

一支铅笔长约14()一棵大树大约高11()

4.比26多6的数是()。比67少5的数是()。

6个8相加是()。35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5.■■■■■■■■■

□□□□□□□□□□□□□

(1)■添上()个,就和□同样多。

(2)从第二行拿()个□摆到第一行,两行的方块就一样多了。

6.在○里填上“>、<或=”。

54÷6○1054○10+103米○3厘米

39○4742÷6○42÷72米○28厘米

7.算一算,填一填。

乘数58被除数5430

乘数97除数69

积3242商69

四、在正确的`答案下面打“√”。4分

1.下面哪种是平均分?

2.谁每天看得多一些?

小红小兰

3.妈妈带了8张5元的人民币,能买下面哪种玩具?

42元57元38元

4.笑笑买一样东西,正好用去27元,她买的是什么?

(反面还有)

五、动手操作。8分

1.量一量,下面的线段长()厘米,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

3.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六、看图列式。4分

□○□=□()□□+□=□()

或□□-□=□()

七、解决实际问题。24分

1.(1)一只螃蟹8只脚,7只螃蟹有多少只脚?

□○□=□()

(2)几只螃蟹有24只脚?

□○□=□()

2.学校食堂有45袋大米,已经吃了5天,平均每天吃4袋。

(1)已经吃了多少袋大米?□○□=□()

(2)还剩下多少袋大米?□○□=□()

3.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队获得36枚金牌,中国队比美国队多15枚。中国队获得了多少枚金牌?

□○□=□()

4.一共有36根跳绳,平均分给4个小组。

(1)每组分得几根?(2)平均每人分得几根?

□○□=□()□○□=□()

5.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43人,到达王庄站,下去15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

6.(1)小飞买2个文具盒,一共用去多少元?

□○□=□()

(2)老师买一个计数器,都用5元的来付,要付多少张?

□○□=□()

(3)妈妈买3个魔方,一共用去15元。每个魔方多少元?

□○□=□()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二年级数学上册六单元检测试题 第6篇

1、1时=()分 80分=()时()分

2、秒针转一圈是()秒,也就是()分;分针转一圈是()分,也就是()小时。

3、时针从4起走到7,走了()小时。

4、妈妈做饭用了1(),做菜用了20()。

二、我会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0分)

1、时针和分针都指向5,表示5点。()

2、脉搏跳10次大约需用8秒钟。()

3、当时针和分针连成一条线时只能表示6点。()

4、美美跑30米用了9秒。()

5、眨一下眼用1分钟时间。()

三、画一画,填一填。(26分)

→→

2时15分 时 分 时 分

: : :

四、连一连(10分)

卓卓每天在校时间 2时

课间休息 6时

李月跑100米用时 20分

妈妈看一部电影用时 9秒

心跳8次用时 24秒

五、填一填,比较大小。(14分)

4时20分○240分 半时○30分 6时○600分 3时○180分

100秒○1分 90分○1时40分 6分○30秒

六、根据提示解决问题(30分)

学校上午的作息时间如下:

早读课是多少分钟?

2、课间操时间是多少分钟?

3、每节课的时间是多少分钟?(列式计算)

4、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休息了多少分钟?(先计算在回答)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试卷 第7篇

一、我会填。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大树高约6( )

(2)数学书长约21( )

(3)小明身高约1( )35( )

2、积是45的乘法口诀手是( ),根据这句乘法口诀写出的乘法算式是( )和( )。

3、妈妈今年32岁,儿子7岁,后儿子比妈妈小( )岁。

4、用2、4、7可以组成( )个两位数,这些两位数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5、7+7+7+7+7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

6、6个6相加的和是( ),再减去14是( )。

7、小军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29页,第二天看了32页,两天大约看了( )页,大约还有( )页没看。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 )

2、3个6比6个3多。 ( )

3、乘法口诀表里的每句口诀都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 )

4、48等于67+6。 ( )

三、我会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609( ),最大能填几?

A、5

B、6

C、7

2、有( )条对称轴。

A、2

B、4

C、无数

3、表示3个2相加的正确算式是( )。

A、3+2

B、23

C、222

四、我会算。

1、直接写答案。

47= 26-7= 56+9= 64+30= 67-40= 99= 26+52= 40+32+8=

2、笔算下面各题。

48+35= 100-64= 75-46+35= 28+34+23=

3、在( )里填上“”、“”或“=”。

78( )54 46-7( )39 4米+6米( )10厘米 29( )9+940( )35+6+2 1米( )36厘米+62厘米

4、列式计算。

(1)一个因数是6,一个因数是7,积是多少?

(2)比37多6的数是多少?

五、我爱动脑筋。

1、一班有男同学15名,女同学12名,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2、妈妈拿给小明20元,他买来一把雨伞,找回5元,一把雨伞多少钱?

3、学校有58人参加体育活动,参加跳绳组的有28人,参加乒乓球小组的有多少人?

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 第8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学会“盘旋”两个生字。会用“已经”说话。

(3) 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小鹰学飞》, 上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 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 课文讲的是 (出示一段填空, 生读) , 拿出《当堂练习纸》在田字格里写上上一堂课学到的生字。

(2) 对照正确答案, 全对的举手。刚才老师看到有两个字, 有的同学写得不正确。 (鼓、算)

过渡:同学们上一堂课学得真不错!小鹰一路飞来, 它先飞到了…… (板画:大树、大山、白云) 。

二、品读感悟

1. 第一次学飞 (1~2自然段) (1) 出示两段话, 指名读。

(2) 第一次, 小鹰飞到了——— (贴小鹰图在大树的上面) 。

小鹰那么小, 从来都没有飞过, 今天一下子就能飞到了大树上, 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高兴) 谁能用朗读把小鹰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 (出示:我已经会飞了。指名两位学生读)

(3) 加上标点 (贴感叹号) , 这是感叹号, 加上感叹号朗读时和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了? (谁来再读一读?把感叹号给读出来)

(4) 你有没有感觉到小鹰的高兴?能再高兴些吗?你已经喊出来了! (“喊”变成红色) 谁再来大声喊一喊?

(5) 带着满脸喜悦的笑容, 一起喊一喊。

(6) 谁能像小鹰一样, 用“已经”来说一句话?

(7) 多么高兴、多么得意的小鹰啊。课前, 先学提纲中老师已经让大家收集的相关的词语, 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它现在高兴的心情吗?

(8) 这只“洋洋得意”的小鹰, 你觉得学飞容易吗?这只“乐不可支”的小鹰, 你觉得学飞容易吗?

(9) 学飞真像小鹰说的那么容易吗?听听老鹰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读读老鹰的话 (指名生1:这是一位严厉的老鹰。生2:这是一位既严格又亲切的老鹰。生3:这又是一位语重心长的老鹰, 还加上了摇头的动作, 读得真好) 。带着你的理解,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齐读)

过渡:听了老鹰的话, 小鹰只好又跟着老鹰往上飞。这次它飞到了——— (贴小鹰到大山上)

2. 第二次学飞 (3~4自然段)

(1) 任务提示:读读3~4自然段, 看看小鹰这次是怎么喊的?老鹰又是怎么说的?

(2) 自主学习:自由读。 (读后将课件点至下一页)

(3) 交流共享: (1) 指名说说小鹰是怎么喊的, 出示小鹰的话。 (2) 和上一次比起来, 小鹰更加激动、更加高兴。谁再来读一读?小鹰大声的喊起来———

过渡:小鹰这一次真的会飞了吗?看看老鹰这一次又是怎么说的。

齐读, 这是第二次摇头说话, 所以课文中加了一个“又”字。你能用上“又“字说一句话吗?

过渡:如果你是小鹰, 刚才很轻松地飞到了大树上, 现在又飞到了大山上, 山那么高, 一定已经很累了。现在, 你还愿意跟着老鹰再往上飞吗? (真是坚强的孩子, 小鹰也像你们一样坚强、勇敢、听话) 这一次, 小鹰飞到了哪儿? (贴小鹰飞到白云下)

3. 第三次学飞 (5~6自然段)

(1) 任务提示:读读5~6自然段, 看看小鹰这次是怎么说的?老鹰又是怎么说的?

(2) 自主学习:同桌一起读。 (读后点至下一页)

(3) 交流共享: (1) 指名说说小鹰是怎么说的, 出示小鹰的话。 (2) 谁来读小鹰这一次说的话?我觉得你读得比原来轻多了, 为什么这样读?从后面的问号里, 你看出了小鹰的什么变化?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 这一次它还喊吗? (字体变红:“急促地喘着气”) 做做急促喘气的动作, 你在什么情况下, 也急促地喘气过?谁来急促地喘着气读一读? (指名多人读, 体会累的语气) (4) 思考:在这段话里, 还能从哪些词句里看出小鹰这一次已经用上了全身的力气, 很累很累了? (鼓起劲、拼命) (5) 现在你就是小鹰, 正跟着老鹰拼命往上飞呢, 张开你的翅膀、闭上眼睛飞起来吧——— (音乐响起, 教师配乐渲染情境, 学生艰难地飞行) (6) 小鹰们, 现在有什么感觉?累到什么程度? (翅膀也抬不起来了, 气也喘不过来了) 将这一份累的感觉送到课文里, 再来感受一下小鹰的那一份累吧!齐读这段话。这一次, 老鹰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最后一段话并齐读。理解:盘旋。 (板画在白云上面盘旋的几只鹰) (7) 小鹰们, 当你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好不容易飞到了白云下面, 抬头一看头顶上还有几只自由自在盘旋的雄鹰, 比你飞得高多了, 心里是怎么想的? (1生答) (8) 想想你刚才那种洋洋得意, 自以为已经天下第一的样子, 你现在一定很难为情吧?你有什么话想说吗?那你现在还觉得学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吗? (1生答) (9) 不用难为情, 在学飞的过程中, 你不仅越飞越高, 还能从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不断汲取教训, 懂得道理, 你是一只最棒的小鹰! (10) 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了, 你是说不管自己取得多大的成绩, 都不能骄傲自满, 因为还有好多人都比你强多了, 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对吗?我想起了一个成语, 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出示:学无止境, 齐读) 看到上面飞翔的雄鹰, 你一定很羡慕吧?你以后还想不想继续学飞赶上甚至超过其他的鹰呢?要飞得更高, 该怎么办呢? (1生答) 真了不起!有志气!相信你一定会越飞越高的!你的话又让我想起来另外一个成语 (出示:一往无前, 齐读)

(下转第92页) (上接第20页)

4. 总结提升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鹰学飞》这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在跟着老鹰学飞的过程中, 老鹰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 使小鹰明白了, 不管你取得多大的成绩, 都不能自满, 因为学习永远都没有尽头。面对困难, 我们要像小鹰那样, 勇敢面对挑战, 一定会获得成功。用两个成语来概括, 那就是——— (齐读:学无止境、勇往直前)

5. 分角色朗读全文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只可爱又坚强的小鹰,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分角色读一读课文。

三、识写生字“盘旋”

(1) 课文中还有两个生字没有写, 这是一个词语。 (齐读)

(2) 组词。

(3) 这两个生字给我们带来两个新的偏旁, 自学提纲中大家已经自学过了, 认识它们吗? (一个是“盘”字的“舟字头”, 还有一个是“旋”字的“方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记住这两个字? (笔顺记忆法、换偏旁、熟字记忆法) 怎样把它写漂亮? (左窄右宽、上紧下松)

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 第9篇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小明的作业本上有以下题目:① =4a2;② · =

5a;③a==;④-= .做错的题是( ).

A. ①B. ②

C. ③ D. ④

2. 从边长为a的正方形内去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如图1),然后将剩余部分剪拼成一个矩形(如图2),上述操作所能验证的等式是

( ).

A. a2 - b2 =(a+b)(a -b)

B. (a - b)2 = a2-2ab+b2

C. (a +b)2= a2 +2ab +b2

D. a2 + ab= a(a+b)

3. 如图3,在底面周长为12,高为8的圆柱体上有A、B两点,则A、B两点的最短距离为().

A. 4 B. 8

C. 10D. 5

4. 如图4,矩形内有两个相邻的正方形,面积分别是a2和9,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3a+9B. 3a-9

C. a2-9D. 3a-3

5. 图5的4个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①② B. ②④C. ②③ D. ③④

6. 下列是因式分解的是().

A. a2-a+1=a(a-1)+1

B. x2-4y2=(x+4y)(x-4y)

C. x2y2-1=(xy+1)(xy-1)

D. x2+y2=(x+y)2

7. 如图6,△A′B′C′ 是由△ABC绕点P通过旋转得到的,若线段 AA′长度为 a,点A在旋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程为b,则a、b的大小关系为().

A. ab

C. a=bD. a、b 的大小关系不确定

8. 如图7,ABCD是一张矩形纸片,点O为矩形对角线的交点.直线MN经过点O交AD于点M,交BC于点N.先沿直线MN剪开,并将直角梯形MNCD绕点O旋转一个角度后,恰与直角梯形MNBA完全重合;再将重合后的直角梯形MNCD以直线MN为轴翻转,此时所得到的图形是().

9. 有下列说法:①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②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④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A. 1个B. 2个

C. 3个 D. 4个

10. 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观察图8所示的图形,问:它绕着圆心O旋转多大角度后和它自身重合?甲同学回答45°;乙同学回答60°;丙同学回答90°;丁同学回答135°.以上4位同学的回答中,错误的是().

A. 甲 B. 乙

C. 丙D. 丁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

11. 用计算器探索:已知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1, , ,…, ,如果从中选出若干个数,使它们的和大于3,那么至少需要选

个数.

12. 某同学学习了编程后,写了一个关于实数运算的程序,当输入一个数值后,屏幕输出的结果总比该数的平方大1.若该同学按此程序输入 后,把屏幕输出的结果再次输入,则最后屏幕输出的结果为.

13. 如图9,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ABC中,边长为无理数的边数是.

14. 如图10,长方形纸片ABCD,沿折痕AE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S△ABF =24,则EC的长为.

15. 如果x2+6x+k2恰好是另一个整式的平方,则k的值为.

16. 如图11,在小方格的边长为1的方格纸中,将正方形ABCD先向右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3格,得到正方形A′B′C′D′,则在正方形ABCD平移到正方形A′B′C′D′的过程中,所经过或覆盖区域的面积为.

17. 多项式4x2+1加上一个单项式后,能成为一个整式的完全平方式,那么所添加的单项式可以是.

18. 如图12,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30°到正方形AB′C′D′,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三、解答题(共66分)

19. (10分)因式分解:(1)36a2-(a2+9)2.

(2)(x2-2x)2-2x(2-x)+1.

20. (8分)化简求值:

a+b2-a-b22a-bb+2ab2+4a2(其中a=-1,b=2).

21. (9分)如图13,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在AB的左侧,分别以△ABC的三边为直径作3个半圆围成图中的阴影部分.

(1)图中△ABC是什么特殊三角形?

(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3)作出阴影部分关于AB所在直线的对称图形.

22. (9分)图14的方格中是美丽可爱的小金鱼,在方格中分别画出原图形向右平移5格和把原图形以点A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的小金鱼(只要求画出平移、旋转后的图形,不要求写出作图步骤和过程).

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 cm,则小金鱼所占的面积为cm2 (直接写出结果).

23. ( 8分)如图15, ABCD中,E、F为对角线BD上的点,且BE = DF.小明说:“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小东说:“你说的对,若点E在DB的延长线上,点F在BD的延长线上,且BE = DF,得到的四边形AECF也是平行四边形.”小东的说法有道理吗?请画出图形,并给出说明.

24. (12分)如图16,在△ABC中,AB = AC,将△ABC沿CA方向平移CA的长,得△EFA.

(1)若△ABC的面积为3 cm2,求四边形BCEF的面积.

(2)试猜想AF与BE有何关系.

(3)若∠BAC = 60°,求∠FEB的大小.

25. (10分)如图17,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DC.由4个这样的等腰梯形可以拼出图18所示的平行四边形.

(1)求四边形ABCD 4个内角的大小.

(2)现有这样的等腰梯形若干个,你能利用它们拼出一个菱形吗?若能,请你画出大致的示意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检测质量分析 第10篇

柿子镇中心完小 陈泽琴

一、考察的知识点

这份试卷涵盖了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1-4单元中的基础知识,如: 乘法运算、乘法口诀,角的认识等,这些章节的内容都有涉及到,能全面地考察学生对各章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试卷分析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覆盖面广,难易适度。重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2、从卷面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通过填空、判断、选择、计算 题的检测。第二类是综合应用,主要是作图题和应用实践题。无论是试题的类型,还是试题的表达方式,都可以看出出卷老师的别具匠心的独到的眼光。试卷能从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细致、灵活地来抽测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的数学知识。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思维,能测试学生思维的多角度性和灵活性。,3、试题全面并具针对性。题型新颖多样,图文并茂。体现了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这一基本理念,也体现了数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三、情况分析

全年级应考人数45人,实际参考人数45人,总分3719分,平均分 82.6分,及格人数43人,及格率95.56%,优秀人数 31人,优秀率是68.89%。

1、第一大题:填空题

此题出错不多,大部分学生对基本计算都掌握了,只是在做的过程中,有马虎、不认真的现象。个别同学乘法口诀不熟练。

2、第二大题:计算。

题共有9道小题,考察内容覆盖面广、全面且具有典型性,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及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此题学生的得分率一般,失分较多的是第5、9小题,第5小题,有四分之一 的学生几乎失分。类似的题型虽然在平时教学中讲过也训练过,但是多数学生还是失分,主要原因是不能找出数的数的规律。为此,这方面的知识在今 后的教学中要强化训练

3、第三大题:选一选。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平时学生会做,但题意稍微变化,就容易出错。

4、第四大题:判断题

此题除个别学生失分外,多数学生都做对,得分率较高。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平时学生会做,但题意稍微变化,就容易出错。如:第5题:角的大小的判断。教学不能太死板,要灵活多样,要举一反三,在发展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

5、第五大题:我会画

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辨别和画角,以及图形的变形,此题学生失分不多。

6、第六大题看图列式计算

此题出错不多,个别同学图形数不准,或是计算不细心导致出错。

7、第七大题:用数学

此题共有5道小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活应用能力,这些题都贴近实际生活,学生都很感兴趣。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个别学生的读题、理解、分析题意的能力较差,掌握知识比较死板,不会变通,特别是学生对题目中的数理逻辑不理解。如:第2小题:“丽丽每天写8个大字,一个星期写多少个?” 学生对这样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

四、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1、概念不清晰、不扎实。

2、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缺乏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5、学生对计算还存在马虎现象,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6、部分学生的图形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五、整改措施

1、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书写训练,严格指导,严格监控,让每个学生养成 认真审题,认真思考,仔细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2、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让学生养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习惯;不要教教材,不要死学书本知识、不要只帮助学生完成书上习题;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和编题等训练,让有的学生从“怕”解决问题到喜欢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强化习惯。重视数学基础,加强数学基本功训练是学好数学的法宝。如:口算、速算等。另外就是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科学编制一些简易又能强化学习结果的材料,给学生解题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不定时地进行检测、评估、矫正。同时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 计算、验算、认真审题、检验方法等。

总之,本次考试题检测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暗示今后的教学方向。以上是我对本年级学生此次期中测试情况做的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 第11篇

我们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本单元的学习是为今后学习多位数加减打基础,所以学生务必规范计算格式,标上进位1和退位点。本单元重点突破: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进位加;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退位减;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三块内容最重要的是学会笔算(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列竖式计算)以及相应的口算、速算方法,其中笔算是重中之重,学生们总是图方便省掉退位点和进位1,在检测试卷中同样如此,因此失分的占多数,有些还出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只算到一半的现象,这除了粗心之外,其实也是方法不够熟练的表现,课外的巩固比较欠缺。

一、试题的特色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2、本次测试注意了开放意识的浸润,分别在第五大题中设置了 “你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吗?”的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试题内容

试卷共有五大题,总分100分。由天空题、填一填、计算题、看图列式计算、生活中的数学这几类题型组成的。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测试成绩总体情况如下:

总人数

99~90分10人

89~80分 12人 79~70 16人69~60分 18人

60分以下39人

从整体上看,学生对于本单元知识掌握一般,说明教学中还存在死角,学生还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

1、填空题的第2题学生丢分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比45少15的数是()只是机械套用,没有很好分析题意。

2、第 五题是计算题:小部分学生从卷面上看,计算正确率还不够,还需要每天坚持几分钟口算训练,可以口算和笔算结合训练。

3、第七题:生活中的数学。联系生活,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做到学以至用,明白知识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失分较多的是第4小题,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读题没有仔细分析题意,做题草率,还有待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训练。

三、改进措施 通过对此次考试质量分析,我对以后的教学有以下想法:

1、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水平。

2、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审题,及时检查,仔细观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意平时加强口算练习,做题时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再计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 第12篇

_________班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填一填。(32分)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 )法计算比较简便。

2、34,表示( )个( )相加,读作( )。

3、一个因数3,另一个因数6,积是( )。

4、写口诀,填得数。

①22=()口诀__________ ④63=()口诀__________

②31=()口诀__________ ⑤25=()口诀__________

③45=()口诀__________ ⑥56=()口诀__________

5、在()里填上“+”、“-”或“”。

3()3=6 1()5=8 5()5=25 20()4=16

4()4=16 3()5=8 6()4=24 45()6=14

6、3+3+3 =()() 4+4+4+4+4 =()()

7、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4 ()3 = 18 ()5 = 15

5()=30 6()=36 ()2 = 8

二、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

1、5+6的得数56的得数

【①大于 ②小于 ③等于】

2、下面()个算式的.得数大于50。

【①20+29 ②70-21 ③100-19-19】

3、用口诀“三四十二”计算的算式是()。

【①3+4 ②4-3 ③34】

4、4个6相加,列式错误的是()。

【①4+6 ②6+6+6+6 ③64】

三、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32分)

(1)41= 35= 42= 45= 16=

34= 4+2= 66= 12-6= 22=

65= 45= 44= 43= 8+2=

33= 26= 18-10= 55= 63=

(2)56+5= 43-3= 35-6=

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 第13篇

一、盯住题目,解悬念之密

童话里藏着许多秘密,教师的任务是引出秘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探秘潜能,使悬念和奥秘在孩子心中自然地埋下神奇的种子。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和我一起写下课题,然后问:为什么这个故事要用“从现在开始”这五个字作题目呢?请学生自己去读读《从现在开始》整篇课文,帮助老师解开这个秘密。孩子们带着问题读得很起劲,我从他们的眉宇间感受到了寻找答案的认真和疑惑不解的苦闷。

读后,大家发现:这五个字的短语从头到尾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

“真是会动脑筋啊!你们发现了童话的第一个秘密——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句就可以作为故事的题目。”孩子们喜不自禁,脸上写满了胜利者的喜悦。

突然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我发现‘万兽之王’ 这个词语在课文里也重复出现了好几次,为什么不用它做课题呢?”孩子们听他这么一说,又陷入了疑惑之中。我并不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读课文,这次只要求读动物们说的话。

读后,大家一番议论、交流,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在每个动物说话的开头都会用上“从现在开始”这五个字,这是选“万兽之王”的规定,也是这个故事中动物语言的显著特点,比“万兽之王” 更吸引人,因此用“从现在开始”做课题更好。

悬念以及揭示悬念所带来的“神奇”感受,让学习变得饶有趣味。

二、关注语言,解多元之密

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阅读童话正是极富创造性的过程。孩子们基于好奇心的观察、探索、询问、交流、操作,如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就会逐渐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人格特征。

“不仅仅是题目,这篇课文里还藏着许多秘密。你能挑战一下,做个杰出的解密员吗?”我用充满诱惑力与鼓动性的话语,引得孩子们群情激动,跃跃欲试。

1. 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微

如果说朗读是从整体上感知童话的内容,解读词语则是局部的探微揽胜。一组又一组的词语,为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发现每一次动物说话,开头都是‘从现在开始’,一共有六个。”

“以前老师告诉我们,用词不要重复,可这篇课文却用了六个‘从现在开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猫头鹰很神气,他要学狮子大王宣布命令。”

“因为袋鼠当上大王太激动了,所以要用大王的语气来说话。”

……

“你们不但善于发现秘密,还善于思考秘密背后藏着的秘密。注意‘从现在开始’,咱们来当当故事里的动物,我们去读一读他们的语言。”

六个“从现在开始”是孩子们发现的第一个关于词语的秘密。以前老师教的,与课文中所不断重复出现的“从现在开始”,产生了认识上的错位,激起了孩子们思维的乐趣。他们发现了六个“从现在开始”,更要去探寻六个“从现在开始”背后的秘密——语文课思维的过程有时比思维的结果更重要。

2. 从文辞解读到符号研讨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实现了标点由文法规则向审美变异的研究转变,从而提升了标点作为文本符号的价值。小小标点学问大,与文本的主题思想密不可分。这篇童话,也不例外。

“老师,我还发现,猫头鹰和袋鼠说完话之后的标点是感叹号,小猴子却是句号。”

“你可以当小老师了,发现了这么多。你们猜猜看,这是为什么?大胆猜!”

“猫头鹰说话用感叹号是因为他神气极了,课文里有这个词。”

“袋鼠当上大王很激动,所以说话也是感叹号, 课文里有‘激动’这个词。”

“小猴子不神气也不激动,他很冷静,所以他是句号。”

……

“没想到小小的标点符号居然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它还能与前面的提示语联系起来!拿起语文书,我们一起来演演神气极了的猫头鹰、激动的袋鼠和冷静的小猴子。”

用猜一猜的方法解密,没有对错的界限,只有准与不准的区别。孩子们通过猜一猜,联系课文,从标点符号中获得了潜在的语言信息,与文本要传递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效应,在与教师、 文本的对话之间获得了更有厚度也更有趣味的阅读体验。

三、拉大缝隙,解语用之密

学生的模仿力是惊人的,尤其是面对他们喜爱的作品。每当读完一个故事,他们总会沉湎其间,回味遐想,产生许许多多的“如果”,在脑子里进行第二次创作,久久“难以自拔”。因此,我常常对童话文本进行切割开发,拉大缝隙,鼓励学生续写、仿编故事,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课上到这儿,让学生复述故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我不这么处理,我的课堂始终要带给孩子们“柳暗花明”的“惊奇感”,让他们在“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之中,体验到探寻与创造的乐趣。

“猫头鹰习惯白天休息,夜里做事,他就让动物们也——(生答:白天休息,夜里做事);袋鼠习惯跳着走路,就让动物们也——(生答:跳着走路)。 他俩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你们知道吗,一开始呀, 小猴子也发生了这样的错误,他想到自己当了万兽之王,又神气又激动。”我神秘的提示让孩子们情绪高涨“。你们知道一开始小猴子想宣布的命令是什么吗?”我边说边出示小猴子爬树、吃桃子和用尾巴荡来荡去的图片。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天天在树上爬来爬去!”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

……

“除了小猴子,原本小熊、小白兔等等也要轮到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他们也早就在心里想好了要宣布的命令。你们来猜猜,他们又会宣布怎样荒唐可笑的命令呢?这是老师最想知道的秘密。”

孩子们在小组里讨论得不亦乐乎,五分钟后争着开始交流。

小鱼儿神气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在水里生活!”

小蛇娇声娇气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拥有苗条的身材,优雅地扭着走路!”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自测题 第14篇

1.1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2.一个三角板上有( )个角,其中直角有( )个。

3.2+2+2+2=( )*祝ā。? 6+6=( )*祝ā。?

4.课桌高70( ),一根跳绳长约2( ),语文书的长度大约是23( ),一条跑道长400( ),爸爸身高1( )75( ),一支铅笔长18( )。

5.每朵花上有( )个花瓣,一共有( )个花瓣。

6.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所以一个正方体的表面一共有( )个直角。

7.数学课本的封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8.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 )上的( )角去比一比。

9.右图一共有( )个角。

二、我能比。(8分)

96-988 33+1565 4823+22

8+3240 60-1535 1443-29

300厘米3米 100厘米5米+50厘米

三、我会判。(10分)

1.一座楼高20厘米。 ( )

2.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12。 ( )

3.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 )

4. 5+5=5*? ( )

5.计算6*?要用的口诀是“四六二十四”。

( )

四、我会算。(17分)

1.我能快速算。

60-20= 74-9= 80+20-70=

36+5= 89+10= 56-9+40=

95-70= 94-40= 35+50-25=

2.我能细心算。

36+27+19= 74-39-26=

41-27+38= 64-27+38=

五、我能行。(8分)

1.我会画。

(1)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个钝角。

(3)画一个直角。

2.我会量各边的长度是多少。

六、我能解。(32分)

1.衣服原价80元,现价65元。这套衣服便宜了多少元?

2.小丽有故事书36本,小明比小丽多12本,小明有故事书多少本?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本?

3.小华走一步大约40厘米,她从教室门口到花坛走了5步 。教室门口到花坛有多少厘米?等于多少米?

4. 如下图,林林跳了25下,比方方多跳17下,红红比林林多跳了19下。算一算,红红跳了多少下?三人一共跳了多少下?

方方 红红 林林

5. 成人票价:5元

学生票价:3元。

他们买门票一共要花多少元?

6.按要求将下面的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该怎样剪?请画出来。

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

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精选14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检测 第1篇一、我会算。(第1、2小题每题2分,3题各1分,共28分)2×6+10=9×8+9=54+6-...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