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年级下册数学题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二年级下册数学题(精选10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题 第1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复习

(二)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8×9=72÷8=500+300=

600-200=12÷6=20÷4= 42÷7=18÷3=1000+6000= 24÷4=

2、计算

6+8÷2

60-24+12

8+5×8

18-12÷31400-300=42-(16+2)12+5×3(4+4)×46÷3×227÷3=6×4÷336÷(6+3)7×(3+5)42÷6+1

二年级下册数学题 第2篇

25+47=68-49=7×8=55-6=72÷8=

二、计算下面各式。8%

83872774

-35-44+25-36

()()()

50292234

-24+47+28-28

()()()()

三、看图列式。5%

○○○ ○○○ ○○○ ○○○()÷()=() 2、△△△○是△的()倍

四、填空。10%

1、6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1小时=()分1分=()秒1米=()厘米

二年级下册数学题 第3篇

修订后的二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 (一) 、图形的运动 (一) 、表内除法 (二) 、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 (推理) 、总复习十个单元的内容以及“小小设计师”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其中, “数据收集整理”是以“标准”为依据, 对“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后形成的一个单元, 重在让学生学习通过调查、测量的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和用统计表呈现数据。“图形的运动”整合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中的轴对称、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内容;“混合运算”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进行重新整合, 让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 的顺序;“有余数的除法”是修订后由三年级上册前移至本册的内容; “数学广角”教学推理的内容, 其中例2与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该单元中推理的第二个例题一样。

总体上说, 本册教材紧扣“标准”, 结构更加合理, 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形成必要的数学技能, 又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方面有所突破。下面对其编写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抓住“十进位值制”核心, 帮助学生理解数概念, 培养数感

作为数概念教学的第三阶段, 本册教材数概念的教学将使学生的认数范围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这部分内容既是前面数概念学习的拓展, 又是后面学习多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 从知识的发展角度来讲, 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这两个基本概念就显得非常关 键。教材正是紧扣它们, 从计数单位的认识和数数、数的组成、读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方面, 引导学生构建与理解数概念。

1.在认识计数单位基础上充分地数数, 进一步认识十 进制计数法

要知道物体的个数, 就要数数, 数数就需要用到计数单位:10以内的数是以“一”为单位, 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计数的结果是多少个一;100以内各数既要以“一”为单位计数, 还要以“十”为单位计数, 计数的结果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或几个十, 10个十是一百;1000以内各数则要以“一”“十”“百”为单位计数, 计数结果是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的不同组合, 10个一百是一千;万以内各数更要以“一”“十”“百”“千”为单位计数……所以, 认识万以内各数, 就要继续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 了解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会根据需要用计数单位计数, 同时了解数的组成。

学生在前两个认识整数的阶段中, 已初步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 形成了直观、结构化的模型 (1根小棒、1捆小棒、1大捆小棒) , 本册教材就直接利用结构化的直观模型, 使学生系统地认识计数单位, 充分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思想, 同时突破教学难点。

2.整理数位顺序表, 通过读写数等加深对位值制理解

随着本单元将数位扩展到万位, 整理数位顺序表就成为学生认识位值制的关键。实验教材将其编排在读、写万以内的数之后, 修订后的教材则将其调整到认识计数单位之后。这样做, 使得学生对于位值制的理解更为系统、全面, 同时也为按位值制来读、写数的教学做好准备。

读写数内容的编排思路与前面数的认识中大体一致: 从要把计数结果记录下来开始, 突出读写数的必要性;然后到用小棒摆出计数结果, 以数的组成为基础突出不同的计数单位 (几个十几个一) ;再到用带数位的计数器表示出来, 直观地突出数位;最后再对照计数器按数位写数并读数, 学会读写数的方法, 即把计数的结果 (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按照数位用符号0~9表示出来或按照数位根据数的组成以几千几百几十几、几千几百、几千零几十、几千零几等方式读出来, 使学生直观而充分地体会位值制。

此外, 教材新增了认识算盘的例题。算盘本身有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 它能直观、形象地体现数位的特征, 因此, 用算盘表示数可以深化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3.加强数感培养

“万以内数的认识”特别突出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将数感的培养切切实实地、细致地体现在每一处教学内容中。教材通过如下方式来体现:

首先, 用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万以内的数, 建立表象 (如图1) 。

其次, 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感受较大的数及其应用, 在数的表达、交流中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利用生活中以“一”“十”“百”为单位的事物, 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的结构, 包括1元、10元、100元一张的钞票, 10支一捆的铅笔, 100张一捆的明信片等。又如, 结合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对表达一个数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经验。

二、重视对运算意义和算法理解

学生在本册教材中首次接触除法, 包括“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三个单元的内容。表内除法重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理解除法的含义及用乘法口诀计算 出商的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重在理解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理解余数的含义, 探索并体会“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学会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1.以 合 理 的 结 构和 不 同表征 方 式 的 转换 , 加强对 运算意义理解

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 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是学生理解除法的重要基础。为此, 教材进一步完善了对平均分内容的编排。首先, 以开放性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通过对比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如图2) , 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的相应表象。其次, 对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即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 的编排, 注重以操作、连线及圈一圈等方式体现平均分的过程, 注重呈现平均分的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其共同的本质———平均分 (如图3) , 从而为学生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做好准备。

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认为, 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可以有多种表征方式, 多种方式之间要建立联系, 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作为这种理念的体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生动而严密地阐明除法的含义;有余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 以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对比 (如图4) , 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练习中更是体现了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 如第16页第6、8题, 第26页第1题等。从而为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 义、探索求商的方法、解决问题等作好铺垫。

2.重 视在探 索 中 加强对算理 的 理 解 , 体现知识的 形成过程

人教版教材历来重视让学生理解算理, 修订教材更为突出。如在探索求商的方法时, 教材以操作为基础呈现了用连减、连加求商的方法, 再利用直观图承接连加的思路给出乘法算式。由具体数所表示的意义及其在除法算式中的位置, 将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联系起来, 进而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初步形成算法。后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 仍以直观支撑沟通乘除法间的关系, 加深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试商的方法, 为后面多位数的计算做好准备, 修订教材新增了例4 (试商, 如图5) 。其编排体现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转换, 即这里的试商是建立在学生丰富表象基础上的数学思维的形式。教材以想和小精灵提示的方式呈现了试商的方法 (算法) , 其背后的道理则是在例2的教学中加以明确的。

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教学,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上规定运算顺序的道理。如该单元例2 (如图6) 中, 教材呈现了两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加小括号的、不加小括号的) , 通过对比体现数学上这样规定的理由之一, 即数学表达的简洁性。

三、以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素材, 落实“四能”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在不同内容领域呈现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将“四能”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1.在各领域知识中设置解决问题, 细致落实分析、解决 问题能力培养

除“数据收集整理”和“数学广角”外, 其他各单元都至少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其具体呈现方式与前面三册教材一致, 但注重在一些步骤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如理解题意时抓住关键词 (如“最多”“至少”等) 、排除多余信息 (如图7、图8) ;分析解答时引入新的策略 (估算、估量等, 如图9、图10) ;回顾与反思时学会检验、反思的方法 (如图11、图12) 。

2.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表内除法 (一) 和表内除法 (二) 分别安排了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3、图7) , 两个例题的不同之处在于, 图7中涉及的数量为连续量, 而非实物个数, 且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解决这两个问题, 都需要通过分析, 将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起联系, 进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图形的运动 (一) 中安排了剪出指定图形的问题 (如图11) , 这类问题可先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及逐步调整去解决, 同时要注意分析所要剪图形的特点, 全面思考并找出所有答案。

混合运算中编排的是需要用两步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2) 。由于信息复杂, 需要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 以直观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出隐藏的问题 (中间问题) , 并且这里开始逐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中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 需要用进一法确定答案的问题 (如图7的例5) ;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如图14的例6) 。二者最后确定问题答案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重在根据实际问题, 确定答案最后是否要在商上加1;后者重在明确此类问题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 并明确余数的含义, 进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因此, 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过程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例5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理解题意, 由此确定商是否加1;例6关键在于通过圈发现可用除法来解决, 并以此理解余数的含义, 确定问题的答案。

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则是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如图9) 。之所以将估算的起点安排这里, 原因如下:一是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 有了进行估算的知识基础;二是本单元的数都比较大, 现实中有估算的必要;三是学生还未学过万以内数的计算, 不会出现先精确计算, 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四是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利于体现其现实意义并能解决实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怎样估合适或者正确的问题。教学时, 应重在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所谓“合适的方法”, 即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紧紧抓住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 反思时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估算是否解决了问题, 以此为调整估算方法的标准。“想一想”的问题用于巩固。虽然取近似数时的具体方法不同, 但突出了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进行估算的原则。

克和千克中的例3 (如图10) , 利用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 让学生通过估量解决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可能觉得无从下手, 为此教材进行了细致地呈现。首先, 通过理解题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其次, 以对话形式突出了估量的方法, 即运用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 并以文字表述进行了突出;最后, 通过生活实际进行检验。

四、 数据收集整理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 统计的全过程, 同时体现抽样的思想

本单元的例1、例2都从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的, 如解决“校服要选哪种颜色合适”这个问题, 很自然地要选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即需要通过调查 (即统计) 解决问题, 进而确定调查对象 (学生) 、调查内容 (校服颜色) 、调查方式 (举手) 、呈现数据的方法 (统计表) 、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涵盖了统计的各要素, 也使学生体验了完整的统计过程,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正是有了解决问题这个载体, 修订后的教材也较好地体现了抽样的思想。如例1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 怎样调查呢? 哦, 可以先在班里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 (尽管这是非统计抽样) ;在简单的数据分析中, 以问题“如果这个班做校服, 选择 () 色合适。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 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这里只要学生能体会到“我们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即可。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第4篇

300 + 400 =32 =880-800 =

50 =30 + 90 =70 =

80 + 50 =620 - 20 =50 + 500 =

1000- 700 = 41 = 30 =

40 =5 + 38 = 150-90 =

140 -70 = 82-4 =24 =

二、用竖式计算

48 =69 =57 =

35 + 254 = 636-276 = 387 + 378 =

503-196 =297 + 66 + 343 =

三、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08 + 297 =414-87 =

四、填空

1.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 ),如果在个位上再拨上 1 粒珠,这时的数是( )。

2.四百零八写作( ),六百六十写作( )。

3.○○○○○○

△△△△△△△△△△△△

△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

4.在○ 里填上“>”“<”或“=”。

10 个一百○一千760○706

20 毫米○1 分米

5.给三角尺上的直角标上记号。

三角尺上的另两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

(2)右边线段的长是35()。

(3)小玲的身高是138()。

7.先把下面的数按不同要求分类,再把表格填写完整。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后面的□里画“√”

1.(1)416 + 388 的和大约是几百?

700 □ 800 □900 □

(2)592-209 的差大约是几百?

400 □300 □200 □

2.小军从家去学校往西北方向走,他从学校回家往什么方向走?

东北 □东南 □ 西南 □

3.从自己家到学校,小红走的路比小芳多得多,比小英多一些。谁家离学校最近?

小红家 □小芳家 □ 小英家 □

六、解决实际问题

1.每支8元,50 元最多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还剩多少元?

2.四个小朋友拍皮球,小明说:“我拍了36下。”小军说:“我比小芳多拍2下。”小芳说:“我拍了9下。”小丽说:“我拍的下数是小芳的2倍。”

(1)小军拍了多少下?

(2)小丽拍了多少下?

(3)小明拍的下数是小芳的几倍?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5篇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6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正好分完6÷2=3(盘)

7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还剩1个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6篇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任务实践法:老师拿着叠小旗,挥动手中穿小旗的绳子说:“马上要过六一儿童节啦!我们打算用小旗串布置一下我们的教室。老师这里一共有56面小旗,我们要把它们平均穿在7条绳子上,每条绳子上要穿几面小旗?如果每条绳子上穿8面小旗,需要几根绳子?谁最先解决这两个问题,谁就担任这项任务的小组长。”口算竞赛法:老师用卡片制作竞赛题,按要求说答案和应用的口诀:

(1)①77=( )口诀:

②87=( )口诀:

③88=( )口诀:

(2)①3( )=21口诀:

②( )6=48口诀:

(3)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

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2~6的乘法口诀;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

质疑二: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归纳总结。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找出所求的问题;

③分析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

④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为了让学生掌

握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条件、问题,由问题的分析找到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要求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也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让学生熟练掌握包含除法的题型。怎样计算56÷8呢?学生先回忆前面学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即想乘算除。为了便于解答方法的学习,我教给学生一些通俗的语言,如:看着被除数背除数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改变条件的办法,让学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其余的两道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同时提出要求:边算边想用了哪句口诀。

【第2课时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教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继续利用矩形模型引出除法算式,只是将乘法算式去掉了,让学生继续利用迁移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形成“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采用谈话、指导相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2.本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研讨法,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片。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主题图片上还布置了很多心形的气球,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特写问题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我们带来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上的学具摆一摆吗?课件出示例题2图片。【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合,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故事描述法:嗨,小朋友们,过六一啦,我们心形气球来给小朋友们庆祝六一,要装扮咱们的教室,我们一共来了27个伙伴,怎么站呢?站9列,那要站成几行?站3行,每行要站几个?怎么计算,我头都大了。哈哈,其实我的头本来就大!我们只会飞,我们可以不会数学,现在都讲究合作共赢。哪位小朋友能帮我们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我们就跟他一起玩,庆祝我们的六一儿童节。【品析:把心形气球卡通拟人化,用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进入数学情境中,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做了铺垫。】趣味儿歌法:同学们喜欢儿歌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数九歌》,配乐朗读,并一一出示相对应的景色)学生说说听儿歌的感受。这首《数九歌》告诉了我们数九寒天的一些天气变化,你们知道吗?这首儿歌里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品析:用学生喜爱的儿歌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为后面练习的设计做好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①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共27个;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②看图提问题。

预设:有27个心形气球,每行9个,可以求什么?(能摆多少行?)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学生提问并列式,集体交流,27÷9怎么计算,用哪句口诀呢?

追问:根据“三九二十七”,你还能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道除法算式吗?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和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呢?

2.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况。

3.感悟算理。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算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9的乘法口诀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

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7篇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发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习,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纸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吗?

(1)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需要请谁来帮忙?(乘法口诀)

(2)1-9的乘法口诀集体背诵一遍(共45句)

2、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把这些乘法口诀能解决的除法算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师:这么多的算式卡片怎样整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欢欢和乐乐是怎样整理的,请观察

生:欢欢,他是按得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2

师:乐乐又是怎样整理的呢?

生:她是按除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除数都是2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整理?(乐乐的比较好整理)

那我们就按乐乐的方法把卡片在桌上摆一摆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1)一共有多少张算式卡片?45句口诀为什么有81张卡片

生:每句口诀能写两道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比如(略)

(2)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1--9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3)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4)整个看,你觉得哪行哪列比较特别?用自己的话总结

生:除数是1,商和被除数相同。举例

生: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2、游戏

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利用这些卡片做两个游戏吧!

(1)同桌考一考

一名学生随意拿出一道算式卡片,说出算式,另外一名学生说得数。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2)看谁最会找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得数相同的所有算式卡片。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第3题。

(1)观察教材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讨论交流,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师:请在卡片中选一张关于信息的除法算式卡片,提问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年级下册数学题 第8篇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 它是整个乘除法运算的基础, 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现在的学生对于表内的乘法口诀其实并不陌生, 有的学生的铅笔盒盖上、包书纸上就印有乘法口诀表, 有的学生提前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表。 当然, 不排除有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乘法口诀的可能。 也就是说, 有两点需要提醒教师注意:第一, 要承认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表内乘法结论的事实;第二, 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 在这两个事实的前提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表内乘法知识结构的特点, 思考可以使学生在什么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 以及如何根据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为了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我们首先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往的教材在编写表内乘法时, 看重乘法口诀本身的重要作用, 强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及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忽视了学生在表内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 忽视了表内乘法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下, 表内乘法的教学呈现出学生机械操练、 被动记忆的状态。 尤其是教学此单元的第一课 《认识乘法 》时, 部分学生因之前对乘法口诀有所了解, 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只要一看到乘法算式就立刻说出答案, 从而违背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识乘法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认识 “ 几个几” 连加,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会通过加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

3.在比较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 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为此,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一、体会乘法的意义

1.出示2+3+6 2+2+2 5+5+5+5 8+8+8+6 9+2 9+9+ 9+9+9+9 4+4+4+4+4这六个算式。

师:你会把它们按加数的特点分类吗? 跟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分成了几类?

资源:加数相同一类加数不同一类

2.聚焦加数相同的情况, 说说是几个几相加。 例如:2+2+ 2, 3个2相加。

3. 教师说,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写一写, 写一个交流一个。

2个6相加4个5相加7个10相加50个8相加 (制造矛盾) 4.揭题:乘法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 教师需要细致地介绍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5.2+2+2写成乘法算式, 并说理由。

学生练写:5+5+5+5 9+9+9+9+9+9 4+4+4+4+4写完选一题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给一个加法算式, 你有什么好办法写成乘法算式。 (弄清是几个几相加)

设计意图:“几个几”连加是乘法的生长点, 因此学习乘法从“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入手。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连加, 因此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教学, 引起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知注意, 同时把“几个几”相加放到连加的整体知识结构中。

6.提升练习:6×4这个乘法是哪个加法算式变来的? 试着写一写 (2种) 。

9×3如果要你变成加法算式,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很有递进性,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根据情境写乘法算式

1.出示教材上的小鸡兔子图, 学生试着写乘法算式。

交流:小鸡是3只一堆, 有4个3。 兔子是2只一堆, 有3个2。

设计意图: 把对乘法的认识放到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教师说几个几,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提炼图不一样, 但是算式相同。

3.教师说每堆几个, 有几堆。 学生说是几个几。

4.学生自己画图设计几个几, 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教师收集资源。

(资源的收集要有递进性, 注意一幅图可以写出不同算式的资源。 )

学生资源:5×3 1×3 6×3

这个资源不仅可以用小圆或者大圆写乘法算式, 还可以所有的圆写。

补充资源: ★★★★★★一堆的类型, 可以写乘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 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深入, 使学生结构把握, 整体感悟。 在这里虽然不揭示概念, 但在对比强烈的情境中,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并悟出。

三、拓展延伸

1.师:黑板上加数不同的情况中还有一个8+8+8+6, 它与其他两个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又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能试着将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8×3+6)

追问:如果我想把6也写进乘法?你会写吗?

提示:如果我们把6也变成8, 这里就有几个8了? 那算式是4×8就对了吗?

(4×8—2)

2.学完今天这节课, 你会算12×2吗?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学生背口诀, 选了这个不能用口诀解决的类型, 如果学生会算得数, 就说明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仔细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都避开了让学生说乘法算式得数。 因为,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 如果你要学生说得数, 这部分会背口诀的孩子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一直插嘴, 而忽视了理解几个几的过程。 只有先不让学生说得数, 才能真正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中, 不仅仅是《认识乘法》这一节课需要这样, 其实还有许多课我们都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寻找一条有别于教材编排思路但依然能够殊途同归的新路, 展现新的知识风景, 让学生仍然有“故地重游” 的兴趣。 这条新路应该建筑在学生的新路上,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展示自己的收获、 想求解自己的困惑、 想运用自己的才能、想交流自己的思想、想增加自己的见识等迫切心理设计教学过程。

摘要:长期在低年段教学, 发现班里的孩子差距很大,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非常丰富,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少得可怜, 所以在课堂中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学前教育丰富的孩子为展示自己的本领, 不断插嘴, 而学前教育少的孩子就直接不发言或者走神。久而久之, 孩子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课堂就变成了几个好孩子的“天下”。为改变这种状况, 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学情, 再根据学情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 作者就《认识乘法》这一案例谈谈想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末自测题 第9篇

1.七千三百零九写作( ),八百零八写作( )。

2.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3.一袋洗衣粉重500( ),小红的体重是37( )。

4.推抽屉是( )现象;直升机的螺旋桨转动是( )现象。

5.宝岛希望小学有学生912人,其中女生有509人,男生大约有( )人。

6.5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7.在里填上“>”“<”或“=”。

2千克1900克 1000克1千克

400克2千克 800+9002000

56002000+3600 140-8080

8.里最大能填几?

€?<46 €?<32 €?<17

€?<35 €?<38 €?<28

9.在里填上“+”“-”“€住被颉皜鳌薄?

488=6 74=28 3714=23

88=64 567=8 120400=520

10.一件衣服要钉4个纽扣,现在有22个纽扣,能钉( )件衣服,还剩下( )个,至少再买( )个纽扣才能再钉一件衣服。

二、我是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住保?分)

1.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 )

2.7005读作:七千零五。 ( )

3.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 )

4.百位上的4表示的数比十位上的4表示的数大。 ( )

5.一个五位数比一个四位数一定大。 ( )

6.把20分成5份,每份是4。 ( )

三、对号入座。(5分)

1.一袋大米重50( )。

A.千克 B.克 C.厘米

2.6在百位上的数是( )。

A.6437 B.4670 C.7860

3.拨算珠的运动是( )现象。

A.轴对称 B.平移 C.旋转

4.先计算乘法的算式是( )。

A.34-4€? B.(30-25)€? C.4€祝?2€?)

5.17根小棒最多可以摆( )个独立的正方形。

A.5 B.4 C.3

四、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3分)

五、神机妙算。(共17分)

1.直接写出得数。(5分)

12€?= 64€?= 32€?= 30€?=

8€?= 40€?= 36€?= 81€?=

1700-600= 3400+500=

2.脱式计算。(12分)

12€?+30 45€鳎?+3) 45-(12+8)

5€?-13 39+18€? 6€?€?

六、从1~9中选合适的数字填入下面的中(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能重复)。(6分)

七、下面是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11分)

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完成下面的统计表。(5分)

(1)喜欢踢毽子的同学比喜欢舞蹈的多几人?(2分)

(2)根据调查结果,你认为本校应多准备哪种体育器材?(2分)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2分)

八、解决问题。(共20分)

1.(1)28个苹果,装在4个袋子里,平均每袋装几个苹果?(3分)

(2)28个苹果,每7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3分)

(3)28个苹果,装在6个袋子里,平均每袋装几个?还剩下几个?(3分)

2.小雷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6天,每天看9页。还剩下几页没有看?(4分)

3.

(1)买1千克胡萝卜和1500克白菜要多少钱?(3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0篇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 6kg=( )g 7000g=( )kg 11000g=( )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题(精选10篇)二年级下册数学题 第1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复习(二)计算1、直接写出得数。8×9=72÷8=500+300=600-20...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