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口算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口算练习题(精选6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口算练习题 第1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练习题
一、口算。
86=77=35=84=95+5=53=55=56=88=85+20=66=75=45=94=64+9=93=95=81=46=7+7+7=
二、填一填。
1、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8,积是,列算式是。
2、8的3倍是;7的4倍是。
3、一双袜子是4元,买5双这样的`袜子是元,算式是。
4、67=,可以表示求个连加的和是。
5、按要求补充算式
7=42 8=64 6=30
6=24 9=27 7=35
6、看谁填得对
五三十 八六十四 六五十四
八五十六 三二十四 九八十一
7、横线上最大能填几?
6<45 65=“”>8 3<25 55=“”>9 8、根据口诀写乘法算式:
六八四十八
五九四十五
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口算练习题 第2篇
判断。
1、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求几个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5乘3可写成53或35。()
4、6+6表示6个2连加。()
5、3个△的3倍是6个△。()
6、有2个班4组同学做游戏,每组5人,一共有几人?列式:25=10(人)()
7、在一个正方形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一定是五边形。()
8、2+2=22,所以3+3=33。()
9、52表示5乘2。()
10、两个因数都是7,算式是27=14。()
11、64和46意义相同。(√)
12、45=44+4。(√)
13、20+6读作20加6。(√)
14、64+3+3可以改写成65。(√)
15、得数等于6的算式只有23。()
16、5个5相加的和是10。()
17、1乘5的积和1加5的和是相等的。()
18、计算65和56用的是同一句口诀“六五三十”。()
低年级数学课要重视口算练习 第3篇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锻炼,需要家长、教师、同学等多方面的结合。在实践中,我除了抓好学生的课余口算学习外,还特别重视小学数学课口算堂堂练这一环节, 寓口算训练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一、看算练习
看算练习由教师指定题目,以课本内容为主,采取黑板出题、卡片显示、实物变换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仔细观看,限时回答,当场完成,以锻炼他们的眼、脑等感性器官相互配合的应变能力,来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看算中有简单的应用题,也有直接计算题, 一般以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题为主。如李刚家有12只公鸡,还有8只母鸡,李刚家一共有多少只鸡?学生看完后很快就能说出答案,然后让学生说说思考和口算的过程。
二、听算练习
听算练习是比看算练习高一级的训练形式,是口算堂堂练的主要手段。听算练习学生看不到题目,由教师动口说,学生听题并动口答算,学生听题后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再让学生回答。这项训练既要求学生听准、想准、说准,又需要抓住重点,迅速思维,及时答题。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使学生无形中自然地养成了认真听课的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在练习口算的同时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
三、边说边算练习
边说边算练习是学生相互结合进行的练习。教师在边说边算练习中只当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进行活动。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持久力差的特点,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简单多样、适合儿童口味的题目,让他们人与人或组与组之间结成对子, 在练习中教师不参与,让学生随说随算,要求算得准确、迅速,同时相互检查对错,评优打分,使学生在口算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这样就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思维的敏锐性。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各自的题目及所需用具,在规定时间内让他们进行紧张有序的答算。如小华亮出手中的卡片60+30,小雨很快答出90 ,并举出自己的卡片51+8 =( )+( )让小华回答,如此持续进行,学生反应迅速,得心应手。
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口算练习题 第4篇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编制、记忆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逐步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的能力。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经历5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师:老师完胜呢!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那是因为老师有一个秘密武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师:没错,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出示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师:老师去商场购物,看到这些福娃很不错,老师想买一些。如果我买2盒,会有几个福娃?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5?也就是表示2个5。(出示点子图)那么5?就等于10。
师:买3盒呢?会有几个福娃?4盒?5盒?10盒呢?算式怎样表示?
二、探究建模
1.观察后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都是和谁有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2.编制口诀
师:既然我们要学习的是口诀,那什么是口诀呢?看来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对!口诀就是让我们便于记忆,能很快帮助我们算出乘法得数的口令。熟记口诀,我们就不用每次算乘法时还用加法或看点子图来计算了。有谁知道关于5的乘法口诀的吗?
师:真厉害!你刚才第一句说的什么?
你知道“一五得五”说的是这里的哪个算式吗?(板书:一五得五)
这里的“一”和“五”指的是?“得五”的意思是?
师:在编制口诀时,通常我们会把两个乘数中较小的数放在口诀前面。那5?=10和2?=10,编制口诀的话,前两个字是?3?和5?呢?(师板书:二五、三五)
师:如果让你们来编制剩下的口诀,你觉得自己能编制出来吗?
哦!信心满满,那我们赶紧来试试吧。翻开课本52页,请补充完整例1。
3.记口诀
师:大家自读5的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一些规律了吗?
师: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口诀的特点基本都说到了,可以看出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很认真,但老师还得强调一点:当积是整十时,直呼出几十,积是十几或几十几的,要按数的读法读出来。
师:现在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能先记住5的乘法口诀。同位互记口诀,展示评价。
4.师生对口诀
师:都背得挺熟练的,那接下来我们进行对口诀,现在我们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来比赛,我说口诀的前半句,你们来说积,看哪一组反应最快,声音最响亮。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那口诀有什么用啊?
师:好,那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会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1.P53第5题。
2.P53第2题。
3.P52第2题。
四、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背5的乘法口诀给爸爸妈妈听。
2.和家长对口诀。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 一五得五 5?=5
2?=10 二五一十 5?=10
3?=15 三五十五 5?=15
4?=20 四五二十 5?=20
5?=25 五五二十五
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口算练习题 第5篇
一、口算
84=32÷4=49=56÷8=
14÷7=27÷3=81÷9=16÷2=
54÷6=49=35÷5=37=
99=68=56÷8=29=
39+3=9÷9+1=81÷9-9=
64÷8-4=89-20=14÷7+18=
24÷8=30÷56=72÷(21-12)=
二、竖式计算
54÷9=87=42÷6=
65=56÷8=20÷4=
三、列式计算
1、5的9倍是多少?
2、28里面有几个4?
3、把2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4、两个因数都是8,积是多少?
5、3个7是多少?
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口算练习题 第6篇
我们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以后,有的学生看见求“一共”就用加法,见到“还剩”就用减法,这样的学生是普遍存在,他们在学习本节课时将会面临选择算法的难题。为了避免学生盲目的套用某一种方法,需要正确的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课件出示例题7第一题:认真读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课件出示例题7第二题:认真读题,说一说这个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这两个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然后让学生尝试解答,再次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图形和语言、表征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
1、思考:这两个题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一样呢?
2、摆一摆、画一画:你能用画图或者摆学具的方式说明你是怎样想的吗?
3、展示作品,并请学生说明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4、交流、讨论:在第一题中同学们画图的形状、大小不同,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这些图表示什么意思?在第二题中同学们画图的形状、大小不同,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这些图表示什么意思?
5、思考:两个题中都有4和5,请你结合图,说一说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4和5之间有什么关系?
6、小结:在这两个题中,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但题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一样,所以解决的方法也不相同。
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口算练习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