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腹股沟斜疝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儿童腹股沟斜疝(精选11篇)

儿童腹股沟斜疝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数据来自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儿童腹股沟斜疝患者,共计60例,男性患儿,最小年龄4个月,最大年龄7岁,平均年龄(2±0.7)岁,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麻醉:视患儿情况适当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氯胺酮复合麻醉;各项仪器准备就绪,监护仪监护,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状况,备好插管用的气管,引导患儿采取仰卧的位置[4]。

1.2.2 手术过程

切口选择:在平行腹股沟管长约1~1.2cm取腹股沟区外环口体表投影处斜形切口,单侧疝取这一侧下腹耻骨结节上横行的沿皮纹小切口,双侧疝取3~4cm长切口在正中横纹上,表面切开后再逐层向皮肤下层深入切口。浅筋膜被切开后,向外下方牵拉,外环口腹外斜肌腱膜的内外2个脚之处,即可认定即为是位于外环口的精索提睾肌筋膜,固有鞘膜以及钝性分离提睾肌,然后提起疝囊切开,疝内容物还复回腹腔,在距离疝囊颈约2~2.5cm的地方横断疝囊,向内环口剥离[5,6,7],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向腹膜外脂肪处,穿进缝扎疝囊颈,最后精索创面、做好疝囊横断处彻底止血,并使精索复位,浅筋膜缝合好,切口皮肤缝1~3针。

1.2.3 术后处理

供氧至患儿清醒,待患儿醒来后可以正常饮食;托起阴囊;对渗血较多的患儿可给予小砂袋压迫半小时止血。

1.3 疗效观察

观察患儿的清醒时间,恢复状况,排便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判定标准包括: (1) 治愈:病状消失,术中术后无异常; (2) 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以上数据使用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通过χ2和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结果表明,运用小切口方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疗效显著,手术时间,最短仅15min,最长25min,平均时间20min,住院时间最短2d,最长6d,平均住院时间(3.5±1.2) d,详见表1。

2.2 本组研究中,运用小切口方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共60例患者,经过3个月~1年的随访,59例患者完全康复,术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术后反复者仅一人,治愈率高达98.33%,详见表2。

2.3 小切口方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小,恢复较快、费用较低,瘢痕较轻,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较高,达90.00%,详见表2。

3 讨论

儿童腹股沟斜疝,是儿童常见多发病之一,诱发疾病的原因多为腹膜鞘状突未闭,而不是因为肌肉薄弱造成,疝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随之增大,且非常容易导致嵌顿,绞窄[8],嵌顿后不仅会影响到肠管、卵巢、输卵管的发育以及正常功能,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睾丸萎缩,影响成人后的生育,一旦发现小儿有腹股沟斜疝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治疗,以免恶化。传统方法对于儿童腹股沟斜疝的诊治一是经腹疝囊高位结扎术,二是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9],另种方法均是在腹部进行较大的斜切口或横切口,这样虽可治疗但会在皮肤切口缝合处留下大的瘢痕并且形成蜈蚣爪样形状,而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属于单纯疝囊高位结扎,不做修补术,传统方法会影响皮肤的美观,而外科微创手术是一场深刻技术革命,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创伤较小,因为小切口微创手术不会破坏腹股沟管的结构,这样就避免了损伤内环口周围的腹壁下血管、输精管以及精索血管; (2) 操作较为简洁,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本组研究中最短手术只需15分钟即可; (3) 术后恢复时间相较于传统方法较短,本组研究中最短住院时间仅为2d; (4) 创伤切口小在1~4 cm之间,术后甚至无明显瘢痕,不会对皮肤的美观造成很大影响; (5) 术后的并发症较少,不易反复[10],本组研究中60例患者术后仅有一人出现反复,治愈率高达98.33%。所以,目前大多数医院都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大多数患儿家长也更愿意采纳这种治疗。

参考文献

[1]周健, 胡景元, 王瑞华, 等.经下腹横纹小切口与腹股沟斜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比较[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9, 17 (2) :106.

[2]杨乾坤, 李建元.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80例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6) :763.

[3]黄庆荣, 吴江, 程华, 等.328例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体会[J].河北医学, 2003, 9 (10) :886-887.

[4]Ger R.The managment of certain abdominal herniae by intraabdo-minal closure of the neck of the sac[J].Ann R Coll Surg Engl, 1982, 64 (5) :342-344.

[5]Gilchrist F, Lobe TE, Schropp KP, et al.Is there a role for Laparoscopicappendectomy in pediatric surgery[J].J Pediatr Surg, 1992, 27 (2) :209-214.

[6]Saranga Bharathi R, Arora M, Baskaran V.Pediatric inguinal hernia: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surgery[J].JSLS, 2008, 12 (3) :277-281.

[7]Endo M, Ukiyama E.Laparoscopic closure of patent processus vagina-lis in girls with inguinal hernia using specially devised suture needle[J].Pediatr Endosurg Innov Tech, 2001, 5 (2) :187-191.

[8]Gans S, Berci G.Advances in endoscopy of infants and children[J].J Pediatr Sur, 1971, 6 (2) :199-233.

[9]Montupet P, Esposito C.Laparoscopic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inguinalhernia in children[J].J Pediatr Surg, 1999, 34 (3) :420-423.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范文 第2篇

【适应症】

易复性和难复性斜疝均应行手术治疗。

有下列情况者不宜手术:

1.增加腹内压的因素未能解除或缓解者,如慢性咳嗽、顽固性便秘、排尿困难、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气腹未愈期间。

2.其他系统有严重疾病,全身情况不适于手术者,如严重的心力衰竭、晚期恶性肿瘤、糖尿病等。

3.手术区域或全身存在感染。

4.婴儿腹肌可随身体的生长而渐强壮,故婴儿期腹股沟斜疝有自愈的可能,因此1岁以内的婴儿不主张手术。

嵌顿疝,时间短者,可以试行手法复位,若复位不成功,则行手术复位。

无论任何年龄,一旦发生绞窄疝,都应行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

1.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应先行控制症状以后手术。

2.术前1周戒烟,训练床上大小便。

3.术前排尿,使膀胱空虚,必要时可置尿管,以免手术误伤膀胱。

4.巨大疝,术前需卧床休息3天,使疝内容物还纳。局部组织疏松,减轻水肿,有利于术后愈合。

5.特殊巨大疝,腹腔脏器有一部分降入疝囊内,突出腹外。若估计手术不能将内容物完全还纳,术前可作气腹,以扩大腹腔。

6.绞窄疝,术前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输液,可给胶体液防止休克,剂量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应在积极准备的前提下,尽早手术。

【麻醉】

可用局麻、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局麻较理想,其优点是: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

可靠。术中可嘱病人增加腹压,以辨别斜疝和直疝。修补前后,嘱病人抬头或抬肩检测腹股

沟管后壁的强度和修补效果。

【体位】

平卧位,床脚略抬高。

【手术步骤】

1.切口:取下腹部斜切口,自腹股沟韧带上2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图1),一般上端超过内环2cm左右,下端至耻骨结节。

2.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切开皮肤以后,切开皮下组织,注意结扎腹壁浅动、静脉和阴部外动、静脉的分支(图2),直至腹外斜肌腱膜,暴露出腹股沟管浅环。于腹股沟管浅环和深环的连线上,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走行的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腱(图2、3)。切口应略偏浅环

口的上方,以免伤及髂腹股沟神经。

3.寻找、切开疝囊:用2把止血钳夹起上下两片腹外斜肌腱膜,于其下面钝性分离,上片至显露出联合腱,下片至腹股沟韧带(图4)。注意分离下片时勿伤及髂腹股沟神经,可将此神经自腹内斜肌上分离出来(图4),用止血钳自神经下将下片腱膜拉至神经下方,再将腱膜外翻,使神经被腱膜覆盖加以保护(图5、6)。

嘱患者增加腹压,于精索的前内侧可见隆起的疝块,纵行于此处切开提睾肌和精索内筋

膜,于精索的前内侧可见到灰白色疝囊(图6),用有齿镊子提起疝囊,于两镊子之间纵行切

开疝囊(图7),勿伤及疝内容物。扩大切口,示指伸入疝囊探查其内容物(图8),大多为小肠、大网膜。

4.游离疝囊:示指伸入疝囊将疝内容物顶回腹膜腔,切口边缘用小止血钳提起,示指于疝囊内顶起疝囊,钝性轻轻将疝囊周围的精索组织分开(图8)。分离疝囊下方时,勿伤及输精管(图9),直至疝囊颈部,即见到腹膜外脂肪。注意止血,以免手术后形成血肿。

5.高位结扎疝囊:用小止血钳将疝囊四周边提起,右手示指伸入疝囊进一步探查深环口的大小,也可以进一步确定是斜疝还是直疝(图10)。纵行切开疝囊,将疝囊周边的止血钳

向四周拉开,显露疝囊颈内面,于腹股沟管深环的深部即疝囊颈基底部内面,用4号线行荷

包缝合(图11),注意疝囊内针距要小,疝囊外针距要大,这样才能收紧荷包不留腔隙,结扎缝线,关闭疝囊颈(图12)。可用7号线在荷包缝线上方0.5cm处再结扎一道,以防线结脱落。也可取7号线贯穿缝扎疝囊颈。缝扎完毕后,距结扎线结0.5cm处,将多余的疝囊切

除(图12)。此时疝囊颈残端可自行回缩至腹内斜肌深面,不必固定。也有人习惯将疝囊颈结扎线缝合固定于其前方的腹内斜肌上(图13)。

远端疝囊若较小,可以剥除;若较大,不必剥离,敞开不缝合,如有渗液,皮下组织可

以吸收。

6.修补斜疝:腹沟斜疝修补有多种方式,根据腹股沟管前后壁的薄弱程度,采取不同的修补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Ferguson修补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于精索前将联合腱、腹内斜肌下缘与腹股沟韧带缝合,以增强腹沟管前壁。适合于儿童、青壮年患者腹股沟管后壁较完整的情况。用1 号线将切开的提睾肌和精索内筋膜缝合,修复精索(图14)。可再用1号线将提睾肌和腹内斜肌、联合腱间断缝合(图15),以使腹股沟韧带与联合腱靠拢。

用7号线将联合腱、腹内斜肌下缘自下而上和腹股韧带间断缝合,一般缝3~4针,最下一针不可太紧,以能容一示指尖,以免过紧压迫精索。腹股沟韧带的缝线不应在同一纤维间隙,以免撕裂腹股沟韧带(图16)。再将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缝合,重建腹股沟管浅环(图17、18)。

用1号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图19)。

(2)Bassini修补法:此法特点是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适合于青壮年或年老病人腹股沟管后壁缺损者。

寻找疝囊前先游离精索。左手示指自精索的内侧、耻骨结节的上方伸入精索的下面,将

精索和腹股沟韧带分离(图20、21)。取纱布条或橡皮管穿过精索(图22),以备牵引之用。

用拉钩将腹内斜肌向上拉开,纵行切开提睾肌和精索内筋膜,显露疝囊,用镊子提起疝 囊,纵行切开(图23),左手示指伸入疝囊内将其顶起,钝性分离周围的精索组织直至疝囊颈(图24),用4号线于颈部行荷包缝合,高位结扎疝囊(图25)。

将精索提起,暴露出腹横肌腱膜和腹横筋膜(图26),用7号线将腹横肌腱膜连同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韧带自上而下行间断缝合(图27、28),先不打结,缝完以后一起打结。注意在精索上端的内侧和外侧,缝合腹横筋膜,使扩大的腹股沟管深环缩小,以不压迫精索为宜。

将腹内斜肌弓状下缘、联合腱向腹股沟韧带牵拉、靠拢,测试其张力(图29)。若张力大,可钝性分离腹外斜肌腱膜的上片,显露出腹直肌鞘前层(图30),此时可使张力缓解一部分。若仍不能使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靠拢,可于腹直肌鞘前层上做减张的纵行切口(图31),每个长1cm,一般切8~10个小切口可使张力得以缓解(图32)。

用7号线自下而上将联合腱、腹内斜肌下缘和腹股沟韧带结节缝合(图33)。注意第1针要将联合腱、腹横肌腱膜、耻骨结节附近的骨膜和腹股沟韧带缝合在一起(图33)。

用7号线将腹外斜肌腱膜上下两层折叠缝合(图34、35)。将精索置于联合腱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3)Halsted修补法:此法亦为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老年患者或腹股

沟管后壁明显薄弱者。将疝囊颈高位结扎后,除如Bassini法将腹横肌腱膜、联合腱和腹内

斜肌下缘缝合于腹股沟韧带上,还将上、下二叶腹外斜肌于精索下作间断缝合,将精索置于

腹外斜肌腱膜和皮下脂肪之间(图36)。一般将精索自腹外斜肌腱膜切口的上1/3拉出,注

意出口处不可过紧(图36),用1号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和皮肤(图37)。

(4)Shouldice修补法:为多层加强疝修补或加拿大疝修补术。其重点在修复腹横筋膜,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

开始的分离操作同前几种修补术。游离出精索以后用纱布条牵开,暴露出腹横筋膜(图

38)。切开并切除部分提睾肌,切开、游离疝囊,并于疝囊颈部行内荷包缝合高位结扎,切

除多余疝囊(图39)。自内环口至耻骨结节纵行切开腹横筋膜(图39),并行分离形成上下两瓣。

用7号线将腹横筋膜的下瓣自耻骨结节上方开始缝于腹直肌鞘外侧的深面和上瓣腹横筋膜、腹内斜肌的深面(图40)。再自上而下将上瓣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韧带连续缝合(图41)。

再取7号线自内环处由上而下将腹内斜肌、联合肌腱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部上(图42),到耻

骨结节上方向回返转将联合腱和腹内斜肌与腹股沟韧带的浅部连续缝合(图43)。

用7号线将腹外斜肌腱膜与精索前结节缝合(图44)。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术后处理】

1.一般处理:术后取平卧位。窝部加小枕使髋部屈曲,以减轻缝合的张力,减轻切口的不适和疼痛。

2.预防血肿,术后手术区用沙袋压迫24小时,用丁字带托起阴囊以免发生血肿。亦可

用冷敷。

3.防止腹内压增高:术后腹内压增高易致疝复发,故应首先防治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咳嗽;便秘者可口服缓泻剂,多食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使大便通畅。

4.防止感染:切口感染可致疝复发,除术中注意无菌操作以外,术后切口的处理亦较重要。

5.残余疝囊和液体的处理:先穿刺抽液,可反复穿刺,无效可行手术引流。

6.休息和劳动力恢复:疝修补较好,无张力,术后2~3天可下床活动。术后3周不可

剧烈活动,2个月可以恢复轻体力劳动,3个月可以恢复重体力劳动。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Fergusson修补法

图14

图16

图18

图15

图17

图19

Bassini修补法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图30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Halsted修补法

图36

图37

Shouldice修补法

图38

图39

图40

图41

图42

图43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小切口治疗探讨 第3篇

【关键词】 乡镇医院;小儿疝,腹股沟;外科手术

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是由于腹膜鞘状突在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没有能够闭塞所导致的。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在新生儿期就能够发病。手术治疗主要针对那些2岁左右不能自愈的病例[1]。我院对2009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3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取经下腹皮横纹微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疗的3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中,有27例为单侧斜疝患者,5例双侧斜疝患者;有男29例,女3例。患者的年龄在11个月到7岁之间。12个月到4岁的小儿,本组患者病症均为无嵌顿的易复性疝。

1.2 方法 小切口沿患者侧下腹部耻骨结节上的横行顺皮纹切下,其大体上与腹股沟外环口所在体表的投影差不多,切开约长为1-1.5 cm的切口,当一旦浅筋膜切开,便向外下方牵拉切口,把外环口腹外斜肌腱膜的内外两个脚找到后,外环口的精索提睾肌筋膜就可以被确认,,然后对提睾肌和固有鞘膜进行钝性分离,一旦疝囊提出后切开分离就完成了,再把疝囊于距疝囊颈约2 cm处横断,对近端疝囊进行牵拉并向内环口剥离开来,贯穿缝扎囊颈可于腹膜外脂肪处完成,若内环口大者的话,应对此再缝补一针。应特别注意对疝囊至疝囊颈的分离过程,必须做好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的保护工作,做好有无疝内容物突出的检查,创面必须精索,对疝囊横断处的止血要严密彻底,精索复位通过牵拉同侧睾丸完成后,接着做好浅筋膜的缝合工作,用0~1号丝线对切口皮肤处缝合1~2针,也可以以创可贴拉拢对合完成。

1.3 术后处理 ⑴进食。当患儿清醒之后,也就是术后6~8h,可进行;⑵阴囊处理。患儿为男孩可将其阴囊托起;⑶创口渗血。若患者创口出现渗血状况,即可以小砂袋按照30~60min压迫;⑷增加因素。术后腹压的预防感冒,哭闹,便秘等增加因素,必须尽量减少。

2 结果

本组3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并取得治愈。共使用30~45min的手术操作时间,所用的平均时间为35min,没有出现很多出血的情况,并且术后有着良好的恢复效果。

3 讨论

作为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的一种,腹膜鞘突未闭或闭锁不全是腹股沟斜疝的主要病因,腹內脏器进入鞘突而形成疝是由于腹压增高因素的作用所致,通常局部薄弱区域表现不太明显,所以修补就没有太大的必要,根治的措施可采取高位结扎疝囊法[2]。腹部较大斜切口或横切口属于传统所采用的一种方法,但因皮肤切口缝合后疤痕大及形成蜈蚣爪等因素,对皮肤美观影响很大,尤其是损伤随着切口的增大而增加,合并感染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大增加。伴随着现代社会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意识,对切口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成为患儿及其家长必然选择。这些年来,在外科中,微创技术的的发展和应用很好,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在腹腔镜下有着比较小的手术切口及损伤,还有比较短的手术时间和比较轻的患者痛苦等特点,且术后也能得到很快恢复,特别是还有报告关于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采用一孔法[3],一般的腹腔镜操作在腹部打3个孔是需要的,治疗中对医生的熟练技术要求高,还要求医疗器械比较完善来作保障,有着很高的医疗费用。鉴于此,在我们乡镇很多基层医院,把首选方案选定为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特别是直接经外环口结扎疝囊的方法尤其被青睐。采用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实施下腹横纹小切口,比较小的切口,在直视下操作,能最大程度减少腹股沟管的损伤,腹外斜肌腱膜术中可以不切开,有着比较轻的精索的游离刺激,也有着很少的副损伤[4]。这一术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切口选在外环口处,不需要切开很多层次,也无须把腹外斜肌腱膜和腹股沟管打开,也就不会有很大的损伤,只需要选择很小的切口就行了。由于属于对皮下的钝性分离,不会出很多血,能够实现无血手术的目标,且表浅的精索位置, 睾肌和精索可以通过对切口用钳稍作分开就能够看清楚,切口外操作就可以提出。层次少的术后修复工作,能够将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对操作熟练者来仅仅有10min以下的手术时间,特别是更小的小儿创伤,小儿下床活动在术后当天大多可以进行。因为小儿只有约1cm左右比较短的腹股沟管,高位结扎的实现通过经外环口稍用力牵拉即可剥离到腹膜外脂肪处就行了。不仅手术后有可靠效果和比较低的复发率,而且本手术不经腹股沟管,也创造了以后腹股沟管的手术的条件。对于那些比较大的小儿疝患者,往往外环口扩大比较常见情况,建议也对这一术式加以应用。

因此,本术式有着损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成功率高和费用低廉等特点,尤其对小儿斜疝的优越性显著。同时,由于切口小,此术式操作起来困难也是有的,本术式对嵌顿疝、滑动性疝和复发疝不适应。

参考文献

[1]曹献廷,手术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29。

[2]刘玉祥,程峰,周坤,等,一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一例[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12。

[3]李韶山,针孔式切口治疗腹股沟斜疝10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78-79。

[4]安炎炎,王振军,日间手术的概念和基本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8(1):38-40。

[5]国永生,张忠涛,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日间手术516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07,15(2):139-140

儿童腹股沟斜疝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于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8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男35例, 女8例;患儿年龄3~6岁, 平均 (3.4±0.3) 岁;体质量9~21kg, 平均体 (13.2±2.5) kg。所有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间有均衡性。

1.2 麻醉方法

对照组麻醉采用肌肉注射咪达唑仑和泵注异丙酚方式实施术前麻醉。观察组麻醉采用咪达唑仑和氯胺酮复合麻醉实施术前麻醉。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术前麻醉效果、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以及苏醒后镇痛效果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疗效与评价方法

显效:术中正常牵拉肌肉患儿没有任何反应, 肌肉非常松弛, 手术可以顺利进行;有效:术中正常牵拉肌肉患儿会出现轻微反应, 但手术仍能继续进行;无效:术中正常牵拉肌肉患儿会出现明显反应, 手术操作无法正常进行, 只能被迫中断[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麻醉效果

观察组患儿麻醉有效25例, 显效1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患儿麻醉有效21例, 显效1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76.7%, 两组麻醉有效率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

观察组患儿恢复意识和完全清醒所用时间较对照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氯胺酮是一种具有麻醉和镇痛双重作用的全麻药, 其镇痛效果非常确切、给药途径方便、药效发挥迅速、苏醒速度快、产生的不良反应小, 已被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接受手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在术前应用氯胺酮进行麻醉, 术后恢复意识和完全清醒时间快, 且恢复意识后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小[3]。为了使儿童氯胺酮麻醉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减少并发症, 实际临床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麻醉工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全麻经验, 操作技术要娴熟; (2) 术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用药剂量要精确; (3) 急救药物和器械的准备要保证齐全, 并时刻处于应急状态; (4) 做好相关监测工作, 麻醉医生必须在患儿身边, 不能离开, 对患儿在术中的呼吸幅度、心搏次数、颜面口唇色泽的变化情况实施监测, 确保患者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 发现异常情况应该及时进行处理; (5) 对麻醉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要有全面掌握, 存在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儿应该绝对禁用氯胺酮[4]。

摘要:目的 采用咪达唑仑和氯胺酮复合麻醉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实施术前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于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8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肌肉注射咪达唑仑和泵注异丙酚的方式进行术前麻醉, 观察组患儿采用咪达唑仑和氯胺酮复合法进行术前麻醉。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前麻醉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恢复意识和完全清醒所用时间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咪达唑仑和氯胺酮复合麻醉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实施术前麻醉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氯胺酮,疝, 腹股沟,麻醉

参考文献

[1] 李小红, 张国庆, 孙成英, 等.全麻或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心律变异性及血液动力学变化[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9, 26 (10) :90.

[2] 曾金祥, 林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麻醉期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动态监测与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9, 8 (12) :58.

[3] 魏辉明, 牛宪中, 麻青伟.不同气腹压与高足位对气管隆突位置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9, 19 (7) :373.

儿童腹股沟斜疝 第5篇

(广西贵港市妇幼保健院广西贵港537100)【摘要】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先天性的多发疾病,多发病于新生儿期,是小儿外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本文从疾病的治疗现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观察微创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中国分类号】R72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14-02 小儿腹股沟斜疝俗称"小肠气",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多发病于新生儿期,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若患儿患上了斜疝时,只要腹部一用力,腹腔中的,某一器官就会穿过腹膜进行疝囊而在阴囊的上方出现肿包。一般来说,鞘膜腔会在新生儿出生6个月之内逐渐闭合,但在6个月以后自行闭合的可能性就较小了[1],因此,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应当进行充分的考虑,采取对患儿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及不断更新,微创手术因其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的有点而成为现代高科技带来的创新产物,也是21世纪外科手术发展的方向之一,其主要是利用腹腔镜、胸腔镜等现代医疗器械及相关设备对患者进行手术,手术只对患儿造成较小的创伤,不会对其他腹部组织或脏器造成损伤,术后也只留下微小的手术切口。近年来,已经将微创手术应用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现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和总结微创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1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概述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指新生儿在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没有完全闭塞,即在腹股沟区有一根潜在的管道与腹腔道相通,当患儿出现咳嗽、剧烈运动等给腹部造成压力的时候,腹腔内的某些器官例如小肠等便会在腹股沟区突出,甚至突入到阴囊内,而在患儿安静时,肿包或突出的部分常常会自行消失,大多数家长总是想腹膜鞘自行痊愈,然后,临床发现,当患儿大于6个月后,自行闭合的几率微乎其微,这样严重影响了患儿疾病的治疗,甚至在等待过程中,由于肿包和突出的部分因为卡住不能回复到原位而发生嵌顿性疝,造成进入阴囊的肠子发生肠粘连或肠坏死。小儿腹股沟斜疝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5%,男孩多于女孩,发病比例为9:1,特别是低体重儿、早产儿男婴的发病率为7%~22%,而女婴的发病率为2%[2],发生在右侧的居多,是发生在左侧的2~3倍,出现双侧斜疝的较少,大约占所有斜疝的5%左右。一般来说,患儿的发病年龄越小,出现嵌顿性疝的几率就越大,据统计,1岁以内的患儿发生嵌顿性疝的机率为30%,而12岁以下的患儿发生嵌顿性疝的机率为12%,并且,患儿的年龄越小,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大[3],因此,临床上一旦确诊小儿腹股沟斜疝应当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止发生嵌顿性疝,延误患儿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安全。2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传统治疗方法2.1疝带疗法 疝带疗法是指采用疝带或棉纱束带压迫患儿腹股沟部位进行压力治疗,这样可以促进患儿腹膜鞘突出的部分自行闭合治愈疾病,其优点在于此治疗方法简单,对患儿无实质性的损伤,其缺点在于治疗时间较长,且对部分患者效果不佳,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护理,特别是其远期疗效无法进行确认,是否会造成患儿疾病的复发[4]。2.2注射疗法 注射疗法是指运用注射药物到腹股沟管内使疝囊壁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的症状,注射的药物主要包括石炭酸甘油、复方奎宁、鱼肝油酸钠或葡萄糖,并结合外表局部疝带、棉纱束带或中药袋的压迫,使疝囊壁粘连达到封闭疝囊腔的目的,从而治愈疾病。其优点在于短期治疗效果明显,缺点在于其复发率极高,治疗适应症范围较窄且药物使用的危险性较高,部分药物由疝囊进行腹部后容易导致肠粘连、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且疝囊粘连封闭后,极易导致患儿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发生损伤或粘连,严重影响患儿睾丸的发育[5]。2.3中医疗法 中医疗法主要包括口服中药、局部外敷中药和针灸治疗,口服中药和局部外敷中药治疗是同时进行,患儿采用口服中药愈疝汤时,在局部疝突出的部位使用中药袋外敷并将其固定,每日换药1次,疗程为2个月[6]。其治疗方法的有点在于可以疏肝理气,散热止痛,但缺点在于要收到疗效患者必须在治疗期间多卧少动,且治疗时间较长,换药固定亦不方便操作,此外也无法观察其远期疗效。针灸治疗是通过中药外敷以后,在患儿的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进行针刺,得气后出针[7]。虽然针灸治疗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其治疗机制及原理不确定,也无法观察其远期疗效。2.4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 此手术方法是指在疝囊颈露出的腹膜外脂肪处结扎疝囊,达到高位结扎的目的,其手术方法的有点在于效果较好,能够达到根治的目的,但缺点在于手术对患儿的创伤较大,术后易出现局部肿胀、疼痛,且患儿需要平卧休息,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8]。2.5经腹股沟疝修补术 此手术方法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将腹外斜肌腱膜内侧叶逢到外侧叶深面,再将外侧叶与内侧叶重叠缝合修补腹股沟管前壁。此方法的优点在于疼痛时间短、患者的痛苦少,但缺点在于手术适应症的范围小,必须选择腹壁薄弱且后壁较完整患儿,因此,不适宜临床广泛应用[9]。3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微创治疗方法 近年来,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在临床被广泛使用,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临床专家认为,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目的是只需做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便可[10],但由于疝囊的解剖位置精索各层包绕,输精管、动脉、神经等均在内,给手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传统的小儿斜疝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清晰开阔的手术视野,手术时间短,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术后患儿恢复快,不留疤痕,其复发率更是低于1%[11],减少了患儿及家属的痛苦和费用。3.1经腹腔镜下腹腔内内环口缝扎术 手术在腹腔镜下进行,采用腹部进针,将线尾留在腹壁外,操作者持针从内环口上方皮肤进针至腹膜下进行缝合,分3~4次环绕内环口缝合一圈后收紧两端线尾在腹腔内打结,剪断剩余的缝线穿过腹壁取出针。此方法缝合及打结均在腹内进行,操作虽然比较复杂,但治疗效果却十分显著,且不易复发[12~14]。3.2经腹腔镜下腹腔外内环口缝扎术 经腹腔镜下腹腔外内环口缝扎术是在经腹腔镜下腹腔内内环口缝扎术的基础上将手术器械和方法改進而来的,手术是利用自制的带线针和针钩的器械,进针处选择从患儿腹膜外内环口上方于体表投影的位置,将缝线的一端留在体外,从内环口上方内侧缘腹膜下潜行分离缝扎内半周,只将缝针退出而将缝线留在腹腔内,将内环口一周完整封闭打结,线结埋藏于皮下。此手术方法简化了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治疗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少[15~16]。3.3腹腔镜下内环修补术 其手术原理与经腹股沟疝修补术相同,只是手术利用腹腔镜进行,能够扩大手术视野,降低手术风险,使得修补更加完善,并发症小[17]。4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 虽然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与传统手术相比,其具有很多优点,但在术中及术后仍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疝环较大,缝线不坚韧或有漏洞出现疝囊积气或积液,腹膜外气肿,内环口腹膜皱折多等。临床上,在手术过程中应当选择坚韧的缝线,缝合内环口时在交汇处最好重叠,不要留下空隙,在打结结扎时,要将疝囊内的气体和液体完全排除,必要时可以用注射器抽吸干净,术后注意高位睾丸的预防,在牵拉精索、剥离疝囊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牵拉而造成精索、睾丸移位。此外,腹壁的切口选择和大小要适当,降低腹腔套管滑脱的机率,防止皮下气肿[18~20]。当然,手术操作者应当熟悉手术的进行,熟练掌握不同的手术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人为失误造成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5小结小儿腹股沟斜疝对患儿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大多数家长担心手术对患儿造成的创伤会留下后遗症或疾病出现复发。临床上,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具有对患儿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在手术过程中,应当配合合适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手术前后密切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以达到手术成功的目的,治愈患儿。参考文献[1]赖日源,晏远光,黄耀汉.等.改良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手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7):112-113.[2]陈宏雄,徐泉,刘国峰.等.微创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中国医药杂志,2007,16(8):1072-1073.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体会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5年10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使用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儿均给予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其中男115例, 女5例, 年龄7个月~11岁。左侧疝35例, 右侧疝79例, 双侧疝6例。

1.2 方法

所有患儿给予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使用氯胺酮进行静脉麻醉, 让患儿取仰卧位, 沿着皮纹在外环口体表投影处做长度为1.0~1.5cm的横切口, 把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 使用蚊式钳把皮下脂肪和深筋膜进行交替撑开, 直到外环口处精索露出为止, 把精索从切口提出, 使用血管钳顺着肌纤维的方向对提睾肌进行钝性分离, 在精索内前方把白色疝囊组织找出, 把疝囊切开并横断, 把近端的疝囊游离到腹膜外, 向疝囊颈的上方继续游离2.0~3.0cm后使用4号丝线进行缝扎和结扎, 对远端的疝囊进行止血, 由于切口是钝性撑开, 因此只对皮肤进行缝合。通过随访, 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使用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密切观察, 并做好记录[2]。

2 结果

120例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均治愈, 单侧初发疝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6.27±0.38min, 复发疝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6.12±0.36min, 没有出现出血症状, 5例患儿出现轻度阴囊水肿症状, 4.21±0.39d后自动愈合。2例患儿因为止血不彻底, 出现了阴囊积液, 给予对症处理之后消失。患儿住院时间为5.12±0.28d, 没有出现复发。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主要是先天腹膜鞘突未闭造成, 虽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但是由于小儿在解剖和生理上的特点, 在术前准备和术中操作以及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上也存在相应的难度。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症状没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容易发生嵌顿发展为急症,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甚至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因此要尽早给予手术治疗。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患儿造成的创伤小, 操作简单, 产生的并发症少[3]。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 正确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能够提高临床治愈率。

针对手术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做好预防措施, 针对输精管损伤, 可以在对疝囊剥离之前对其位置进行确认;针对膀胱损伤症状, 可以通过在术前对尿液进行排空, 把皮肤切口的部位进行准确定位, 谨慎进行操作, 主要是因为小儿膀胱的位置比较高, 容易误伤;针对疝内容物损伤症状, 可以在对疝囊进行结扎时, 仔细观察疝囊内容物之后再进行结扎;针对阴囊血肿症状在术中要仔细进行止血, 如果阴囊血肿较小时, 可以通过理疗进行自行吸收, 如果阴囊血肿较大, 要果断进行手术止血;针对睾丸萎缩症状, 通常是因为对疝囊进行剥离以及对外环进行重建时间隙过小对精索血管造成了影响, 因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要遵循严谨务实的态度。

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在临床治疗中要注意使周围的组织充分暴露, 避免导致医源性隐睾症状, 对常见的阴囊血肿、输精管损伤以及膀胱损伤等并发症做好预防措施, 降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复发率。通过上述结果显示:120例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均治愈, 单侧初发疝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6min, 复发疝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6min, 没有出现出血症状, 5例患儿出现轻度阴囊水肿, 3~5d后自动愈合。2例患儿因为止血不彻底, 出现了阴囊积液, 给予对症处理之后消失。患儿住院时间为2~6d, 没有出现复发病例。说明了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能够提高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 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方法以及疗效。对收治的12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使用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0例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均治愈, 单侧初发疝患儿平均手术时间为16min, 复发疝患儿平均手术时间为26min, 没有出现出血症状, 5例患儿出现轻度阴囊水肿, 35d后自动愈合。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法能够提高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参考文献

[1]郭德才.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8 (6) :107.

[2]韦仕毅, 韦承生.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105例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1) :152-153.

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治疗体会 第7篇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手术治疗

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是小儿外科常见急症,嵌顿物多为小肠肠管或大网膜,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嵌顿物缺血、坏死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我院自2005年以来治疗斜疝嵌顿病儿860例,效果满意。现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儿男性837例,女性23例。年龄10天至13岁,其中2岁以内病儿587例。左侧斜疝嵌顿363例,右侧497例。嵌顿时间20分钟至52小时。均有腹股沟肿块不能还纳,伴有腹胀、恶心、呕吐者236例,伴有阴囊或大阴唇水肿及红肿者31例。

1.2 治疗方法

对815例嵌顿时间小于6小时,且一般情况好,无阴囊或大阴唇水肿及红肿者,行手法复位,6例复位不成功者,行急诊手术治疗。对于伴有阴囊或大阴唇水肿及红肿的31例病儿均行急诊手术。手术采用切开复位、疝囊高位结扎术,对于无肠管坏死、局部水肿较轻且腹股沟管壁薄弱者,行腹股沟管前壁修补术。2例发现肠管坏死,行坏死肠管切除术。

2 结果

试行手法复位815例,成功809例,平均复位操作时间1分钟,其后择期手术治疗。急症手术治疗51例,38例行单纯切开复位、疝囊高位结扎术,13例加腹股沟管前壁修补,均治愈出院,无复发。术后32例出现不同程度阴囊水肿,分别于3至5日内恢复正常。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是小儿外科常见急症,嵌顿物最常见为小肠肠管,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嵌顿物缺血、坏死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必须急症处理。急症手术虽然可以一次性治愈,但是由于病儿禁饮食时间不足、身体状况不佳、年龄过小、肠道梗阻引起呕吐等原因,导致麻醉风险加大。同时,与择期手术相比,急症手术切口大、创伤大,操作相对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阴囊水肿发生率高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对于大部分小儿斜疝嵌顿病儿,行手法复位后择期手术是最佳选择。

实施手法复位之前,必须仔细判断病情,严格选择适合的病例。对于嵌顿时间长、阴囊水肿、局部红肿、压痛明显及一般情况较差的病儿,由于肠管、系膜、疝囊充血水肿,手法复位难以成功,而且容易复位操作中挤破肠管或将坏死肠管还纳回腹腔后破裂、穿孔,应严禁手法复位,尽早手术切开复位。

对于适合手法复位的病儿,可让病儿平卧于病床上,家长坐在病儿头部上方,双手握住病儿双手。助手握住病儿双踝,向上轻轻提起,使两腿分开,膝关节、髋关节屈曲。这种体位可以较好的控制病儿、减少病儿的疼痛和恐惧、方便医生的操作。不要将病儿用力按在病床上,那样不但使病儿因恐惧而奋力挣扎,而且腹股沟区肌腱处于紧张状态,不宜复位操作。

施行手法复位操作时,操作医生位于病儿右侧,右手拇指及食指置于外环口上方,向下推压肿块,防止肿块向上反折,封闭肠腔。左手环状挤压肿块,使嵌顿肠管的内容物受压经肠管回流至嵌顿环以上肠腔内,清空肠内容物后,肠管多可自行还纳回腹腔。斜疝嵌顿的病儿,腹股沟肿块多张力较高,往往是嵌顿肠管及其内容物填充疝囊造成的,如果不先清除肠内容物以减小肿块张力,高张力的肿块是无法变形通过嵌顿环的。因此,不要试图将腹股沟肿块整体向上挤入腹腔。挤压肿块时,应确保肿块整体、均匀受力,忌用暴力,损伤肠管,同时避免直接向下压迫肿块,导致肿块变形,压力分散。

腹股沟肿块巨大的病儿,由于疝囊内肠管较多,不易在肠管内形成有效地压力。此时,可用左手将后方肠管管腔夹闭,挤压后方肠管,使该段肠管经外环口后方间隙还纳。然后陆续分段还纳剩余肠管。部分病儿腹股沟肿块张力不高,肠管内为成形粪便,挤压后可变形,常规方法无法复位。此时,可用一指分断成形粪便团,将近端小块粪便依次还纳。附件嵌顿常见于3个月以内的女婴,同侧卵巢嵌顿于外环口外,此时,应将肿块置于外环口处,持续、轻柔、缓慢用力,利用卵巢弹性挤入外环口。

对于嵌顿时间长、阴囊水肿、局部红肿、压痛明显及一般情况较差的病儿,或手法复位失败的病儿,应急症手术切开复位。时间不是决定性的标准,应注意鉴别肿块出现时间和嵌顿时间的不同,许多病儿肿块出现时间超过24小时,但无嵌顿表现,依然可以试行手法复位;部分病儿肿块出现时间不足2小时,已出现阴囊水肿,应手术治疗。

手术切开复位时, 切开皮肤及筋膜后, 应先于外环口上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然后向下切开外环口;不要先在外环口外切开疝囊, 然后向上切开外环口, 以免肠管膨出影响视野, 造成腹外斜肌腱膜不规则切开, 妨碍腹股沟管重建, 甚至切开时误伤肠管或腹股沟神经。切开外环口后, 不要挤压肿块, 以免肠管回纳无法观察。纵行切口疝囊前壁, 提出嵌顿肠管观察血运情况, 如血运正常可直接还纳回腹腔;如肠管充血呈红色或紫色, 水肿明显, 应在嵌顿肠管远近端正常肠管分别缝标志线一条, 然后还纳肠管, 10分钟后利用标志线经内还口观察血运恢复情况, 以免无法确定嵌顿肠管位置或反复提出肠管观察。如果嵌顿肠管呈灰黑色, 说明肠管已坏死, 应切除坏死肠管。充血水肿明显的肠管往往还纳困难, 此时可将肠管先还纳入远端疝囊, 然后挤压疝囊, 可轻松还纳。还纳肠管后横断疝囊, 高位结扎, 适当切除部分远端疝囊, 保证腹股沟管内无残留疝囊, 以免术后远端疝囊充血水肿压迫精索。对于无肠管坏死、局部水肿较轻且腹股沟管壁薄弱者, 行腹股沟管前壁修补术, 减低复发几率。

对于腹股沟斜疝嵌顿病儿,选择适合的病例,采用适合的技巧,手法复位安全方便,成功率高。对于不宜手法复位或复位不成功的病儿,积极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正, 王慧贞, 吉士俊.小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33~536

[2]王果, 李振东.小儿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88~399

[3]张亚南等.89例腹股沟斜疝嵌顿时间与肠坏死关系的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7, 6:75

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护理体会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50~75岁, 平均65岁, 左腹股沟斜疝14例, 右腹股沟斜疝16例, 均有嵌顿, 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小肠憩室或部分大网膜。均采用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7~8 d拆线, 伤口Ⅰ期愈合, 病例随访6个月~7年, 均未复发。

1.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 详细解释病情, 包括病因、诊断、治疗、手术、麻醉方式、护理愈后等方面的知识。介绍本院是三级甲等医院, 主刀医生、麻醉医生技术精湛、医德高尚, 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介绍同类手术患者, 使患者充分相信手术的效果及手术中无痛。有吸烟史者讲明吸烟与咳嗽、痰量的正比关系, 培养患者定时解大便习惯, 防止便秘, 告之患者及家属这些不良习惯使腹内压增高, 可诱发或复发腹股沟疝;②巨大疝者, 告知患者少活动, 多卧床休息, 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内环口, 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 防止疝嵌顿;③嵌顿性疝及绞窄性疝多伴肠梗阻, 术前应禁食、输液、留置胃肠减压,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并备血, 尽早使用抗生素;④术前阴囊及会阴部皮肤作好准备, 不能损伤皮肤, 以防感染;⑤术前晚肥皂水灌肠, 清洁肠内积粪, 防止术后腹胀、排便困难及过早排便;⑥进手术室前排空小便或手术中置导尿管, 以防术后排尿困难及术中误伤膀胱;⑦术前保证足够的睡眠, 因睡眠不足, 增加器官组织耗氧量, 还易引起血压增高, 导致术中大出血。因此保证足够的睡眠十分重要, 必要时术前晚给予镇静安眠药。

1.2 术后护理

①心理护理:注意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术后患者可出现伤口疼痛、排尿困难、恶心、呕吐, 害怕咳嗽等, 护士应尽力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内心感受, 耐心倾听, 并表示理解, 为患者创造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 使他们顺利度过术后期;②体位护理:无张力疝修补术一般术后平卧6 h, 麻醉反应期后即可下床活动, 传统手术后3~6 d方可离床活动。术后活动提前, 减轻了术后不舒适, 降低了切口感染及术后肠粘连发生率;③饮食护理:一般患者术后6~12 h可进流质, 如米汤、稀藕粉、菜汁、果汁等, 第2日进软食或普食, 如软饭、面条、鸡蛋糕、切碎煮熟的菜及肉等, 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作肠切除肠吻合者术后应禁食, 待肠道功能恢复后, 方可开始进流质饮食;④术后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咳嗽影响切口愈合。保持大小便通畅, 有便秘者应及时给通便药物或低压肥皂水灌肠, 告知患者排便时勿用力以防疝复发;⑤密切观察阴囊及切口有无渗血, 因阴囊比较松弛, 且位置较低, 渗血易积聚于此处。为避免阴囊内积血和促进淋巴回流, 术后可应用“T”字托带将阴囊托起, 或以小枕抬高阴囊, 及时更换浸湿敷料, 防止切口感染;⑥绞窄性疝手术后,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 给予静脉输液及应用抗生素, 必要时输血。

1.3 术后并发症护理

①切口感染:一般疝修补术为无菌手术, 不应发生感染。而绞窄性疝行肠切除、肠吻合术, 切口易感染。感染发生机会增加, 术后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 切口有无红、肿、疼痛, 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尽早采取相应措施;②脏器损伤, 在切开嵌顿疝或寻找分离疝囊时, 有误伤膀胱的可能, 尤其当膀胱充盈时。膀胱损伤如术中未发现, 术后可出现血尿、尿外渗及感染。

1.4 出院指导

①饮食方面可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多吃粗纤维食物, 如韭菜、芹菜、卷心菜、粗粮、豆类、竹笋、各种水果等, 保持大便通畅;②出院后注意休息, 可适当活动及参加体育锻炼, 如做保健操、打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适当的运动不仅促进健康, 还能改善患者的情绪。一般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③注意保暖, 避免感冒和咳嗽, 有排尿及排便困难者应及时治疗, 防止腹内压增高疝复发。

2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疝发病机制的认识, 其治疗和护理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后天性腹股沟斜疝主要是由于腹股沟区肌肉腱膜组织的胶原代谢异常, 致使局部薄弱, 对已有胶原组织异常的结构进行任何方式的直接缝合都是不恰当的[1]。Rugkown IM和Bard公司合作, 于1993年研发生产了Perfix充填物和Bard成型补片的定型产品, 该补片具有良好的组织相溶性, 且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补片在体内很快发生纤维化反应, 形成一层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层, 加强薄弱部位组织的强度和弹性, 可大大降低术后复发率。因此,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得以广泛应用于临床[2]。

本组腹股沟斜疝患者应用以上思想和方法精心进行围手术期护理, 术前准备充分,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本组28例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无1例发生并发症, 切口均Ⅰ期愈合, 而且痊愈出院。

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回顾讨论30例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在围手术期的护理, 探讨如何增加手术的安全性、耐受性, 缩短手术后恢复期, 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 确保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重返社会, 提高生活质量。结果术后7~8d拆线, 伤口Ⅰ期愈合, 病例随访6个月~7年, 均未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十分重要。

关键词:无张力修补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07-413.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80 例研究对象均为随机选取该院2013 年7月—2015 年7 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 所有患者经检查和诊断均符合腹股沟斜疝诊断标准[4]。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 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9 例, 女性患者11 例, 年龄20~72 岁, 平均年龄 (32.6±5.2) 岁。 病程1~32 个月, 平均病程 (16.8±4.5) 个月。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 例, 女性患者14例, 年龄22~76 岁, 平均年龄 (33.4±5.5) 岁。 病程1~30个月, 平均病程 (16.2±4.3) 个月。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 连续硬膜外麻醉后, 内外环之间做5 cm斜切口, 逐层切开后游离腹外斜肌腱膜及精索, 找到疝囊后经腹股沟管深环送回腹腔, 若疝囊较大可横断, 切断近端疝囊颈并缝扎后送回腹腔。 远端打开后内面与精索缝合, 重建腹股沟管浅环, 缝合切口。 观察组采用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 钝性分离腹外斜肌腱膜, 找到疝囊并做与对对照组相同处理。 处理完毕后使用聚乙烯为材料的成型网置入深环, 引导病人增加腹压, 无腹腔内容物膨出后缝合固定成型网与腹横筋膜, 最后置入聚乙烯补片, 复位精索后缝合切口。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 、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两组患者并发症包括尿潴留、水肿以及感染,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仅为5%、2.5%, 低于对照组的17.5%、1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疝气类型, 其中又以斜疝为最。 其可能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腹横筋膜先天发育不全以及缺损等引起。 治疗的最终原则是使发病部位恢复正常生理解剖结构和功能[5]。 临床上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 传统采用腹股沟疝修补术, 将筋膜、肌腱以及腹股沟韧带一起缝合, 达到治疗目的[6]。 但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中, 由于修补后局部组织肌张力增高, 牵拉力增强, 容易引起患者疼痛, 且复发率较高, 不能有效的达到理论治疗效果, 如何加强疝气的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康复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7]。

该文对该院患者进行不同修补术治疗, 结果发现,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仅为5%、2.5%, 低于对照组的17.5%、10% (P<0.05) 。 结果提示, 无张力修补术手术操作简单易行, 术中出血少, 患者恢复快。 且术后由于无张力, 并发症和复发率均降低, 与目前研究相符[8]。

综上所述, 相对于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 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应用效果较佳,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少,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腹股沟斜疝患者使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80例该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 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和无张力修补术两组各40例。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仅为5%、2.5%, 低于对照组的17.5%、10% (P<0.05) 。结论 相对于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 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应用效果较佳,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少,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治疗效果,无张力修补术,腹股沟疝修补术

参考文献

[1]徐知非.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分析[J].四川医学, 2012, 33 (5) :832-833.

[2]杨建纲, 翁立新.局麻下行腹股沟斜疝手术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9) :125.

[3]宫焕松, 郑维波, 罗菲, 等.无张力修补术治疗86例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分析[J].安徽医药, 2014, 18 (1) :138-139.

[4]王思根.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 (8) :1338-1339.

[5]朱德淼, 李锦成.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12, 41 (3) :293-294.

[6]黎明, 钟先荣, 杨奕, 等.两种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对比分析[J].微创医学, 2013, 8 (1) :74-75.

[7]林益坤, 杨彪, 陈壮锋, 等.无张力修补术对中老年人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 2011, 17 (23) :3651-3652.

儿童腹股沟斜疝 第10篇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小儿;新式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0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35-01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导致。男幼儿患病率居多,右侧较左侧多2-3倍,单侧较多侧多见,约占5%-10%。初期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可还纳性包块,当幼儿腹内压增高时,包块明显增大,患儿安静状态包快明显缩小甚至消失,一般不影响小儿正常发育。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创面小(0.5-1.0cm)、安全、快捷有效、复发率低等优势,成为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最佳术式。但是小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时期,组织发育尚未成熟,术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对于幼儿更好的痊愈,减小并發症具有重要意义。随机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间经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120例患儿,均分为2组,为观察组采用新式护理法,参考组采用传统护理,进行对比,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2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1例(92.5%),女性患者9例(7.5%),患者年龄3-6岁之间,平均年龄(4.8±0.4)岁。入院后经临床检查发现单侧腹股沟斜疝82例(68.33%),双侧腹股沟斜疝34例(28.33%);原发性腹股沟斜疝49例(65%),复发性腹股沟疝气21例(35%)。患儿术前体检均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透光试验阴性,无嵌顿性疝发生。将所有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单双侧病变、斜疝类型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手术方法采用腹腔镜高位结扎或联合腹膜皱璧覆盖腹股沟管后壁及内环口手术。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取侧卧,术前禁食,排空小便,常规静脉注射抗生素,采用气管插管全麻[1],常规疝切口,提精索,于远端止血,将精索与腹外斜肌腱膜分离,腹横筋膜前、膜后的精索处放置疝平片,缺口向内环口,缝合疝片及骨结节腱膜2针,以5mm放入持针器,于疝内环口上方2-3cm处腹壁带线针刺入腹腔,自内环口外侧开始缝合疝囊一周,直视下避开血管、精索及输精管,打结时应将疝囊内气体挤回腹腔,联合肌腱缝合平片内侧缘,检查腹腔各脏器情况,解除气腹,在进行外环口重建并对皮下组织进行缝合[2],也可用创可贴粘贴穿刺点和切口处。

1.3护理方法

1.3.1新式护理术前检查、会诊、等待手术等一体化流程均在门诊完成,于一个工作日内确定手术日期,术前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安抚,术后各项检测正常后办理出院手续,进行门诊随访。

1.3.2传统护理办理入院手续,进行术前套餐检查,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安抚,等待检查回馈,等待专家干预,等待手术,确定手术日期,术前准备,术后观察护理,办理出院手续、门诊随访。2结果

观察组新式护理相较于参考组传统护理具有恢复时间块、不易感染、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总住院费用低等优势。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手术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护理事项

3.1新式护理将影响手术进程的不确定因素控制在入院前,偏向患者的时间和意愿进行手术时间确定。优化护理流程,减少护理差错,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事宜的无缝对接。

3.2简化术前等待流程,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适当的心理辅导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保证了床位的周转率,节约了医疗资源。降低了患方满意

3.3饮食护理患儿术后回到病房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常规予低流量吸氧5-6h。患儿完全清醒后由摄入流食,次日逐渐过渡正常清单饮食。

活动护理:同时患儿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薄枕垫颈肩部,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倒吸。术后5-6h待完全清醒后进行下床活动,避免剧烈哭闹和激烈运动。

心理护理:了解患儿心理活动,术前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使患儿配合治疗,指导家长与患儿进行互动,减少患儿哭闹,保持患儿头适当后仰位,确保呼吸道通畅。同时知道患儿出院康复计划。

3.4术后护理需要建立在医、护、患三方的互助、互信的基础上,医生和家属之间要树立责任感,是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病情,主动配合术后康复环节。如出现术后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及时联系院方医师。

综上所述,研究证明这种新式护理模式可以在手术时间短的连台腹腔镜手术发挥重要作用,可拓展到更多外科病种并加以推广。参考文献

[1]罗蓬,张庭漪,李利波.等.5mm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57例临床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8):757-758.

儿童腹股沟斜疝 第1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病人均为男性, 年龄30~71岁, 平均53.4岁, 10例右侧, 5例左侧, 其中4例患者因“右侧精索囊肿”入院。术前腹股沟B超检查示右侧腹股沟一约1.5cm×2.0cm大小囊性包块。常规体检:右侧腹股沟有一约1.5cm×1.5cm大小质韧圆形包块, 表面光滑,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可推动, 无触痛。右侧腹股沟外环可容一指尖, 咳嗽时无冲击感。术中钝性分离精索囊肿时疝囊壁不慎破裂, 有肠管从裂口鼓出, 进一步探查确定为同侧腹股沟斜疝, 11例因“腹股沟斜疝”入院, 术前常规体检、腹股沟B超检查均发现合并同侧精索囊肿, 均行精索囊肿切除及同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切除囊肿术后病理示精索囊肿。患者均治愈出院, 术后随访15例, 时间最长10年, 最短5月, 均恢复良好, 仍可从事重体力劳动, 工作、生活满意。

2 讨论

精索囊肿新生小儿发生率较高, 成人发病率较低, 目前尚无具体统计, 精索囊肿合并同侧腹股沟斜疝或腹股沟斜疝合并同侧精索囊肿则更为少见。患者因“腹股沟斜疝”入院, 精索囊肿则不易漏诊, 腹股沟B超和常规体检均可发现, 囊肿较小且位置距体表较深时体检不易发现, B超对囊肿较为灵敏且准确率极高, 故术前应常规行腹股沟B超检查。若术前腹股沟B超检查提示没有囊肿, 考虑目前B超检查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尚不能100%确定有无精索囊肿, 即使笔者目前没有类似病例 (术前腹股沟B超检查和常规体检提示腹股沟斜疝患者没有合并同侧精索囊肿, 但手术过程中发现合并同侧精索囊肿) , 但笔者仍认为此时仍不能完全排除合并“精索囊肿”可能, 术中应仔细探查精索及周围组织, 明确有无合并精索囊肿, 以防漏诊。因“精索囊肿”入院患者此时腹股沟斜疝疝囊较小, 症状多不明显, 常规体检及腹股沟B超检查不易发现, 易致漏诊。笔者亦是在为一例“精索囊肿”患者手术过程中剥离囊肿时疝囊壁不慎破裂, 有肠管从裂口鼓出, 后经术中进一步探查而确定腹股沟斜疝同时存在, 及时行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才避免漏诊, 未造成不良后果。此后为“精索囊肿”患者手术时笔者常规探查同侧腹股沟管内环, 又发现3例此类患者。

儿童腹股沟斜疝

儿童腹股沟斜疝(精选11篇)儿童腹股沟斜疝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数据来自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儿童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