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精选11篇)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第1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手术后行超声检查的11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73例, 年龄为20~81岁。在手术治疗后4天~4年间由于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寒颤高热、黄疸而进行超声检查47例, 健康随访63例。
1.2 方法
5 2 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LC+LCDE) ;30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EST+LC) ;28例行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2周后, 患者T管行胆管造影, 若未发现结石, 则可拔管。在传统手术中, 在术后3~9天[4~7]窦道已基本完成, 延期拔管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并可能导致并发症。患者行传统手术治疗可以用B超观察腹腔内积液以及胆汁情况, 选择合适的时间拆除T管, 尽可能地引流腹腔积液及胆汁液, 防止并发症出现。
采用飞利浦HD15和阿洛卡a7彩色超声诊断仪, 采用宽频变频技术, 检查8h前禁食, 减少胃肠道内容物和气体的影响, 采用仰卧位、左侧卧位等多体位检查。
2 结果
11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超声检查及手术方式 (见表1) 。
3 讨论
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多见, 目前并无有效治疗方案[8,9], 传统开腹手术虽疗效显著, 但伤害较大、预后较差, 患者及家属多不能接受[11]。近年来, 腹腔镜等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 ERCP、LC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0], 但术后患者仍存在一些临床症状, 超声检查可便于发现一些并发症并评定手术的治疗效果, 因此超声术后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
肝胆管正常的患者有63例, 所占比例为57.3%, 患有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术后大部分痊愈, 无明显不良临床症状, 目前来说手术仍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手段。LC+LCDE和EST+LC手术方法将会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法, 应该根据病情来选定手术方法。
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的治疗应对整个手术进行控制, 包括术前, 术中及术后。术前应全面了解整个胆道系统, 明确结石的大小、部位及数量。术前应该以B超为主作首选诊断, CT、PTC等诊查手段为辅的原则来定位结石的大小、部位等。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段也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的关键, 本着遵循“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的原则, 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LC+LCDE法和EST+LC法治愈率相对而言比较高, 而传统手术的方法不仅治愈率比较低, 再发结石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其中实验中提到的传统开腹即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造成的创伤比较大、住院时间长, 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传统手术是凭着手感取石, 胆道副损伤较小。EST+LC法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不需要T管引流, 术中对内脏干扰较小, 术后恢复快, 但是由于该手术分两次进行, 时间需要比较长, 经济花费也比较大。LC+LCDE法能一次性的解决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 时间和经济花费相对较小, 但由于窦形管道成形时间比较长, T管在体内滞留时间长, 延长了病人恢复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杨冬华, 刘为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肝脏疾病[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1988, 3 (3) :139-141.
[2]方允中, 李文杰, 自由基与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71-126.
[3]刘风书, 侯开卫, 李绍家, 等.余甘子果汁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 1992, 13 (2) :37-41.
[4]林永利, 赵海鹰.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三种治疗方法比较[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1, 32 (2) :119-123.
[5]王学志, 武西国, 薛永寿, 等.T管拔除后胆漏31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4, 14 (6) :361.
[6]赵建国, 全卓勇, 张应天.T管拔除后胆漏的预防[J].腹部外科, 2003, 3 (16) :149-150.
[7]吕云福, 董永红, 黄海.T管窦道形成时间的临床研究与意义[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4, 10 (4) :279-280.
[8]张建, 黄耀, 吴孟超.腹腔镜术中联合内镜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前景[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 17 (8) :685-687.
[9]王红禄, 赵振生, 陈宁, 等.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1, 38 (5) :301-304.
胆管结石微创手术的饮食注意 第2篇
饮食注意:
1、胆管结石病人平时吃的食物不要太油腻,不易暴饮暴食,压力过大,酒也不应多喝。
2、应禁食高脂肪食物,在发病期间应忌食高胆固醇的食物如(猪、牛、鸡之内脏)脑、肝、肾、鱼卵、蛋黄等。
3、同时应戒抽烟饮酒,少食吃肉食,避免吃过咸及肥腻食物。
4、应忌食猪肉,猪肝,牛肉,猪腰,动物脑子,鸭肉,沙丁鱼,蟹等。
5、忌食菠菜,豌豆,扁豆及其他豆类还有菜花,龙须菜。
6、如果是磷酸钙与磷酸镁胺结石就要忌钙和磷的摄入,如牛奶,豆腐,虾皮,海带,肥肉,鸡蛋黄等。
7、如果是草酸钙结石就忌萝卜,菠菜,巧克力,芹菜,土豆及豆制品。特别是菠菜。
还要限制糖的摄入;忌葱,姜,韭菜,大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
这些人小心胆管结石 第3篇
女性:在胆结石患者中,女性占多数。原因是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雌激素又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汁淤滞,这样极易形成结石。
肝硬化的病人:肝硬化患者胆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主要是由于肝硬化病人的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会导致雌激素水平较高。同时,又有慢性溶血的情况,造成胆囊收缩功能低下,与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有关。
体形超重的肥胖者:有研究显示,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的人群,胆结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肥胖者大多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加之活动又少,易生胆结石。
饮食偏荤、偏甜及不吃早餐者: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多,很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而甜食吃得过多又促进胰岛素分泌,会加速胆固醇沉积。另外,经常不吃早餐,会使胆酸含量减少,胆汁浓缩,利于结石形成。
体内有蛔虫者:蛔虫感染者,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蛔虫就会逆流至胆道产卵或死亡,就会成为结石核心,生成结石。
具有家族病史的遗传患者:遗传因素会影响胆结石的发生。所以家里的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胆结石,也是高危人群。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第4篇
关键词: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成功率
胆囊结石属于临床上非常普遍的病症, 而且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发生率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1]。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240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究其手术治疗的措施和效果,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 我院收治的240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 其中男128例, 女112例;年龄22~69岁, 平均年龄为 (42.31±7.02) 岁;病程最长为1年, 最短为5个月, 平均病程为 (5.01±1.42) 个月;经CT检查可见结石直径范围为0.5~1.8cm, 平均直径为 (1.58±0.72) cm。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的不同,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于患者入院后先给予胰胆管造影检查, 在透视下完成2~3ml 30%胆影葡胺 (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31021932;剂量1.0ml/kg, 加入至15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行缓慢滴注, 维持时间>30min) 注射, 主胰管显影约需4~5ml, 胆管充盈需10~20ml, 胆囊完全显示需40~60ml, 置入腹腔镜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全面探查。观察组患者行胰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胆囊切除术, 采用乳头刀行1.0~1.5cm的切口 (11点方向) , 按标准操行内镜下括约肌切除取石治疗[2]。对于胆管结石直径不足1cm的患者可采用网篮取石, 直径超过1cm者经机械碎石网篮碎石后再取出, 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依次取石治疗。最后进行内镜胰胆管造影检查, 确定患者体内有无残留结石, 并防止鼻胆管引流。术后禁食, 并进行常规抑酸药物, 本研究中主要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 (四川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迪康制药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715) 口服治疗, 每次1片, 每日1次, 治疗4周, 加强血淀粉酶的动态监测, 确定患者术后正常后1周在全麻处理下进行腹腔镜胆肠切除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治疗。术后给予抗生素 (头孢克洛片, 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60097, 每次0.25g, 每日3次, 用药1周) 常规抗感染, 术后2周使用泛影葡胺 (质量分数为38%) 经T管完成胆管造影, 确定无残留结石后4周拔除T管。
1.3 疗效评价
采用邵明远等[2]的研究标准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消失、无疼痛、无结石残留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 疼痛改善为有效;治疗后疼痛和症状均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 (ERCP+EST) 手术, 其中4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LC) 术治疗时, 有结石掉入胆总管现象发生, 经再次ERCP治疗获得治愈, 2例患者因手术过程中胆囊解剖结构模糊, 中途转为开腹手术治疗, 获得成功治疗的患者共114例, 成功率为95%, 对照组患者全部获得成功治疗, 手术成功率为100%, 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χ2=6.153, P>0.05) 。
2.2 临床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好 (P<0.05) , 见表1。
2.3 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6例患者有一过性胰腺炎症状, 治疗期间未给予干预自愈, 4例患者术后有胆管损伤, 及时发现后采用Ⅰ期修补手术治疗后获得治愈, 并发症的发生率8.3%;对照组术后4例患者有腹部感染症状, 经抗生素治疗一周后治愈, 4例患者发生胆瘘, 经引流治疗后4天内愈合,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 经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χ2=10.214) 。
3 讨论
采用胰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胆囊切除治疗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降低术中出血量, 疗效十分显著。其具体治疗优势如下: (1) 可以顺利通过人体自然孔道进入机体中, 不会对患者腹腔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内镜胰胆管造影能够对患者的胆管解剖进行全面的了解, 使手术进行过程中的机械操作和纱布使用得到有效减少, 避免对患者器官产生推拉或牵移而导致切口及肠道粘连现象的发生, 显著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对患者的损伤; (2) 手术完成后无需进行导流管的放置, 能够使患者体内外环境循环的稳定性获得有效保护[3]; (3)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时容易发生胆囊结石进入胆管的现象, 采用该种术式治疗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手术治疗的难度; (4) 手术进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操作不当的现象, 如胆囊结石掉入患者胆管中, 而采用本研究中的治疗方法会显著降低后续手术的难度。总之, 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胰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胆囊切除疗效显著, 治疗安全可靠, 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京高.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1, 18 (7) :109-110.
[2]邵明远, 王泓, 蒋波, 等.腹腔镜下经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体会 (附730例报告) [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 15 (6) :476-478.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第5篇
【关键词】 胆管结石术后;留置管引流不畅;成因;护理对策
【中国分类号】 R21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23-01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上急诊外科常见的病例,常需要手术取石进行治疗。胆总管开腹探查以及肝胆管切开取石术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术后在结石位置留置T型引流管进行引流。留置引流管的引流通畅性是术后护理的重点。笔者对于我院进行胆管结石切开取石术后留置T型引流管引流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48例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7月~2011年7月进行胆管结石切开取石术后留置T型引流管引流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25~73岁,平均41.5±11.2岁。所有患者本次手术治疗前均有胆管炎的反复发作史,术前全部患者经B超、CT或ERCP等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直径1.9±0.3cm,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1.1±0.5cm。所有患者均均采取全身麻醉、给予胆管切开取石治疗,术后全部患者均留置T形引流管进行持续的引流治疗。
1.2 方法:术后妥善固定好T型引流管,记录患者引流液的量、外观、性状及T型管的引流通畅情况,对引流不畅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2 结果
2.1 引流情况:本组患者中,共有16例患者于术后5日内出现不同情况的引流不畅,引渡不畅的发生率为16.33%。其中为浓茶色引流液且伴有沉渣的患者8例;引流量少且伴有明显的腹部症状的患者3例;引流量少且伴有引流液中存在蛔虫患者2例;浅红色引流液且伴有许多血液凝块的患者3例。
2.2 成因分析:通过对患者的引流液的量、外观、性状及T型管的引流通畅情况的分析,总结出T型引流管引流不暢的原因主要有四种:第一,浓茶色引流液且伴有沉渣的患者的成因主要是患者自身的体质原因,患者为泥沙样结石,胆汁粘稠且含有大量的泥沙结石颗粒,造成T型引流管的堵塞;第二,浅红色引流液且伴有许多血液凝块的患者的成因为手术部位的血液渗出而形成血液凝块,引起T型引流管的堵塞;第三,引流量少且伴有引流液中存在蛔虫患者的成因为胆道蛔虫伴随胆汁流入T型引流管内,导致T型引流管的堵塞;第四,引流量少且伴有明显的腹部症状的患者的成因多为患者体位不当造成,患者不当的体位造成腹带的移位、T型引流管的打折,从而造成腹部不适及T型管的堵塞。
3 护理对策
3.1 术后护理:术后让患者采用适当的体位进行休息,麻醉效果未消失的患者应采用去枕平卧位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因为术后呕吐造成呼吸道阻塞而发生窒息;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清醒后,嘱患者取半坐位,在减少腹部肌张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1]。
3.2 引流管的护理:患者术后体内常常需要留置多根管道,胃肠减压管、腹腔内的引流管、T型引流管以及导尿管等。护理人员要对每个引流管进行标记并妥善的固定,保持所有管道的通畅,防止患者引流管的脱出、扭曲、受压以及堵塞,患者平卧时形引流管不能高于腋中线,下床时应低于腰部!防止胆汁逆流。
3.3 胆汁的护理:采用新的胆汁护理。沈阳正常人胆汁的分泌量为800-1000ml,外观为黄色或者黄绿色。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引流管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泥沙样结石患者要定期对引流管进行清理,防止引流管的阻塞;对于因血液凝块造成的引流管阻塞,可以应用少量的止血药,使患者体内的伤口能尽快的愈合;有胆道蛔虫的患者应先进行胆道蛔虫的治疗,以防止蛔虫进行引流管造成阻塞[2]。
4 讨论
胆总管结石是胆石症中的常见病,胆总管结石患者约占全部胆石症患者的20.1%。开腹胆总胆切开取石,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胆管结石手术方式。术后留置T型引流管是胆管结石术后的重要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胆管狭窄的发生率、减少患者胆管梗阻的发生率、并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约有16%左右的患者术后发生引流管引流不畅。T型引流管引流不畅的主要原因有:患者自身体质原因、术后体位不当、胆道蛔虫及术后出血。对患者进行针对成因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的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保证了T型引流管的通畅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胆管结石术后留置管引流不畅的成因的分析,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T型引流管的通畅情况,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再次手术的痛苦,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乐之主编.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05:314-315.
[2] 韩春红,吴秀芳,周春霞.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流置尿管引流不畅的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10(6):44-45.
[3] 王娟,张卫红,沈艳,等.肝叶切除手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2045-2046.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76例, 其中, 男48例, 女28例, 年龄36~84岁, 平均为 (53.3±3.6) 岁。肝胆管结石病程1个月~18年, 平均为 (7.2±1.3) 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8例,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 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 常规护理: (1) 特殊检查:协助患者进行逆行胰腺胆管造影等特殊检查, 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检查项目相关知识及重要性, 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检查, 降低检查相关并发症。 (2) 皮肤护理:肝胆结石常存在皮肤瘙痒。应帮助患者修剪指甲, 以免其抓破皮肤。予以温水洗浴, 切勿应用肥皂, 可酌情配合药物洗浴。 (3) 肠道护理:术前应予以乳果糖、胆酸等口服, 以免发生内毒素血症, 并注意保护好肠道粘膜。 (2) 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 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疾病知识宣教, 向其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治疗效果, 消除其疑虑, 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并增强其胜并信心, 维持良好的情绪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 术后护理
(1) 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尤其应观察脉搏、呼吸、体温、血压、中心静脉压以及尿量等, 并观察引流液情况。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予以对症治疗。 (2) 营养支持:患者的一般情况较差, 术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以及负担平衡, 应及时予以营养支持, 可予以肠内营养或者全肠外营养支持, 以改善机体全身营养状况, 促进患者的康复。 (3) 引流管护理:注意引流管应妥善固定, 并维持其通畅, 避免发生导管折叠、扭曲或者脱出等。一旦发现患者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时, 应警惕引流不畅;如发现发热、腹痛以及黄疸加重时, 应警惕胆道梗阻, 应及时予以有效处理。密切观察腹腔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 应警惕胆漏[6]。 (4) 感染预防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 并予以雾化吸入沐舒坦15 mg加10 m L生理盐水, 以免发生肺部感染。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情况, 观察是否有渗液、渗血等发生, 并及时予以更换敷料, 避免手术切口感染。
1.3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经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肝胆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的胆结石病史较长, 加之胆管炎反复发作, 极易合并严重黄疸、肝功能受损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一般情况较差[3,4]。早期予以手术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在围术期, 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 是提高患者配合度、确保手术顺利、降低相关并发症、改善临床预后的关键[5]。该研究中, 观察患者经精心预见性护理,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9%,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1%;护理满意度为94.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1%。故认为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围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 是确保手术成功、降低并发症以及改善临床预后的关键, 可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丽军, 刘昌军.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 (9) :1786-1787.
[2]梁文婷, 郑慧琼, 叶湘华, 等.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围手术期辅助化疗的观察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13, 34 (22) :4550-4551.
[3]王桂香.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癌患者手术后期护理体会[J].健康大视野, 2013, 21 (4) :282-283.
[4]廖春梅.40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手术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健康大视野, 2012, 20 (7) :83-84.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到2013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81例, 肝切除的位置:半肝切除20例, 肝叶切除21例, 肝段切除20例, 肝部分切除20例。根据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控制的时间间隔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肝切除手术距离急性胆管炎控制<1个月, 40例, 男20例, 女20例, 年龄20~76岁, 平均 (45.0±3.4) 岁;试验组肝切除手术距离急性胆管炎控制≥1个月, 41例, 男21例, 女20例, 年龄19~78岁, 平均 (44.0±3.6)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其疾病的类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采取同样的手术操作技术和相同的护理模式。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及时记录与报告。记录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在手术过程中嘱咐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出血量进行密切的观察和记录。在患者术后14 d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 根据图像对还有残余结石的患者进行统计, 计算残石率。仔细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统计并发症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石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伤口感染、胆漏、膈下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石率
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 术后残石率 (24.39%) 低于对照组 (70.00%)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并发症主要包括:伤口感染、胆漏、膈下感染、肺部感染等。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14.6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40.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急性胆管炎一般是指细菌感染所造成的胆道系统的急性炎症, 常伴有胆道梗阻[3]。胆道梗阻的主要原因包括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原因与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由于肝胆系统与肝脏实质细胞的直接关系, 重症肝胆管炎常伴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 甚至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 成为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4,5]。肝切除手术的治疗宗旨是在彻底清除目标病灶的同时, 确保剩余肝脏解剖结构的完整和功能最大化[6]。肝切除手术可以有效的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 但进行手术的时机在此手术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急性胆管炎得到控制的1个月之后进行手术可以最大限度控制手术出血量和残余结石量, 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康复治疗效果[7,8]。
例 (%)
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14.6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40.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由于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手术, 患者身体状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9]。患者的胆道系统炎症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甚至部分被患者还存在胆道积脓或肝脏小脓肿问题, 若在此病灶下进行手术, 就会增加患者伤口感染和膈下感染的几率, 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10]。此外, 在手术过程中可能由于手术操作的不专业, 出血较多难以控制、损伤了细小胆管、未给予仔细结扎等原因都会导致胆漏的发生率[11]。患者在炎症未消除, 其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减弱, 造成细菌发生转移而发生肺部感染。这些病并发症的发生均建立在炎症没有等到控制就进行手术的基础上, 因此, 在控制炎症后进行手术更有利于患者治疗, 同时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2,13]。
综上所述, 肝切除手术时机选择对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肝切除手术距离急性胆管炎控制≥1个月时治疗效果更优势, 值得临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肝切除手术时机对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81例, 根据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控制的时间间隔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40例, 肝切除手术距离急性胆管炎控制<1个月;试验组患者41例, 肝切除手术距离急性胆管炎控制≥1个月。对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石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症状和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都低于对照组, 且试验组术后残石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肝切除手术距离急性胆管炎控制≥1个月的临床效果更明显, 有助于患者治疗和康复。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3月至2007年9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280例, 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120例, 其中男38例, 女82例, 年龄23~83岁, 平均53岁。对照组160例, 其中男96例, 女64例, 年龄34~80岁, 平均54岁。依据术前常规生化全项及B超检查, 黄疸原因不明者术前行ERCP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1.2 手术方式
治疗组:先行ERCP, 明确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 进一步行EST, 网篮、球囊取石术, 术后3~5d, 再行LC, 术后5~7d痊愈出院。对照组:常规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 术后2周行T管造影, 未见异常者术后3~5周拔除T管, 引流口愈合后达痊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 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119例, 9例排除胆管结石;1例因胆管结石为18cm (>15cm) , EST内镜下网篮取石失败, 转行传统手术;多次发作胆管炎1例, 每次需经输液、抗炎治疗;其余经随访术后1~5年, 疗效满意。对照组, 阴性探查8例;Oddi括约肌狭窄3例;术后胆管结石残留5例;拔T管导致胆汁性腹膜炎8例, 2例再次手术探查, 6例于窦道放置导尿管负压吸引引流并保守治疗, 均获痊愈。经随访术后1~5年, 胆管结石复发3例, 其中2例行胆管空肠内引流术;1例8年肝外胆管结石反复再生4次, 于外院曾行2次传统手术, 我院行一次传统手术, 二次来我院后行EST (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 , 网篮、球囊取石术, 随访4年无复发。见表1。表12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略) 注:χ2=5.64, df=1, P=0.014<0.05, 2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迅猛发展, 内镜技术的成熟, 微创治疗胆囊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成为一种趋势。笔者利用消化内镜和腹腔镜两方面的优势, 在本地区实施了二镜联合微创治疗胆囊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病, 取得满意效果。结果显示, 联合二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患者创伤小, 住院时间短, 充分体现了内镜、腹腔镜的优越性, 扩大了微创治疗胆石病的范围[1]。经十二指肠镜取净胆总管结石, 已经被外科学界公认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手段[2]。该法具有创伤小, 痛苦少, 患者易耐受, 恢复快, 效果确切等优点[3]。依据病史、B超、实验室检查初步判断可能合并胆管结石者常规行ERCP检查, 进一步明确诊断, 确定存在胆管结石, 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则行EST, 网篮、球囊取石术, EST成功后3~5d,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后5d均痊愈出院。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 避免了腹部切口大的弊端, 亦避免了需携带与保护T管的麻烦, 具有创伤小, 疼痛轻, 恢复快, 康复时间明显缩短等优点, 具有明显的优势。国内外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 也具有上述部分优点, 但无法避免胆管的阴性探查, 也无法避免需携带与保护T管的麻烦, 仍存在拔T管导致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潜在危险。若EST内镜下网篮取石失败可考虑选择该种手术方式或者选择传统手术。裘法祖教授认为凡是能减少组织的手术损伤, 有利于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都应该属于微创外科的范围, 在临床实践中, 无论做何种手术, 无论外科发展到何时, 无论是外科哪个领域, 都要始终贯彻微创观念和使用微创操作技术[4]。该原则涵盖了手术操作的规范化、器械的无创化、综合无血技术[5]、整体治疗等重要的临床思维方法, 对于特定病例, 传统外科方法可能最为合适, 勉强行微创手术可能会事与愿违。所以临床需严格把握EST的适应证, 由于肝外胆管结石>15cm, 数量多, Mirizzi综合征往往是内镜失败的原因, 临床依据ERCP检查灵活处理, 对于肝外胆管结石>15cm, 经碎石网篮碎石、取石失败宜及时选择传统手术。由于该种微创化治疗将传统手术分为2个步骤, 每一步失败都将失去微创化的机会, 故要求较高的内镜及腹腔镜操作熟练程度, 并且严格把握EST方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中转开腹手术的几率。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化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3月至2007年9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280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160例 (对照组) 采用传统手术, 120例 (治疗组) 采用微创手术 (EST+LC) 。结果 微创化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并且避免了阴性探查, 术后疼痛轻, 恢复快, 创伤小, 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结论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
关键词: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玉明, 王发伦, 李君.二镜联合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30例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11 (3) :236~237.
[2]于宏, 吴硕东, 田忠, 等.EST及ENBD在急诊胆道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12) :753~754.
[3]姜洪池, 代文杰.微创观念和微创外科[J].中华外科杂志, 2002, 40 (1) :14~16.
胆管结石治疗进展 第9篇
1 非手术治疗
1.1 溶石疗法
1.1.1 口服药物溶石
(1) 化学药物溶石:临床上多采用鹅脱氧胆 (CDCA) 、熊脱氧胆酸 (UDCA) 溶解胆固醇结石, 治疗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胆囊结石。章一凡[4]采用“排石汤”加熊脱氧胆酸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7例, 结果痊愈7例, 显效10例, 有效5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高达85.48%。张元奎[5]用优思弗胶囊联合中药逍遥散治疗60例肝内胆管结石, 其中治疗组痊愈24例, 有效28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达86.7%, 而观察组痊愈6例, 有效1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只有60%。 (2) 中药溶石:张建涛等[6]报道, 中药排石汤治疗胆管结石总有效率达78.95%, 不良反应较轻。 (3) 其他药物溶石。
1.1.2 介入性溶石
随着PTBD和PGBD的发展, 胆管结石的治疗操作简便且安全系数高, 具有直观、损伤小等优点, 可以保留患者仍具有一定功能的胆囊。目前, 超声、CT、X线检查已经能够鉴别胆结石的主要成分, 为胆结石直接溶解手术的临床应用和溶石剂的选择提供了方便, 可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
1.2 碎石治疗
碎石治疗主要包括体外震波碎石[7]、体内震波碎石、机械碎石[8]、激光碎石和液电碎石[9], 在临床上具有应用。
1.3 消化内镜取石
消化内镜取石主要方法有EPT、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 (EPBD) 取石, 口胆道镜和口胆胰镜取石, T管窦道取石, 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PTC) 取石, 内镜下胆总管内支架结石引流术等[10]。胆总管下段结石尤其适用于内镜取石, 目前在临床医学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2 手术治疗
2.1 传统手术治疗
胆总管结石的传统手术中采用切开取石和T管引流的方式, 可直接取石, 对医疗器械的依赖程度低, 安全可靠, 操作简单。但该术式取石效果无法保证, 并发症较多, 术后易复发。胆囊管取石术在切除胆囊的同时让胆囊管扩张并取石, 这样无需切开胆总管, 恢复快, 并发症少。但此方法需进行剖腹手术, 胆管安全无法保障, 且对于有胆囊切除史、胆管较细、多发性结石患者并不适用。
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术包括胆管切开探查取石术、狭窄胆管切开、成形胆管-空肠吻合术、肝部分切除术, 这些治疗方法中肝部分切除术效果最好, 优良率高达94.18%[11,12]。临床实践证明无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 患者的病死率、复发率、胆管腺癌与继发性胆管硬化发生率均远低于其他几种方法[13]。黎明等认为只要严格掌握胆总管一期缝合的手术适应症, 这种方法就是安全可行的, 疗效也较好[14]。此外, 何领等[15]、张成武等[16]均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取得良好效果。
2.2 微创手术治疗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胆道结石的治疗由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的传统手术逐渐过渡到微创治疗。吴兴春用钬激光经纤维胆道镜定位结石作碎石治疗, 结合网篮取石术, 患者碎石成功率达100%,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7]。华赟鹏等[18]对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策略做出相应总结, 十二指肠肠镜可以治疗单纯肝外胆管结石, 同期也有很多学者主张先以十二指肠镜治疗, 后再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若行此治疗方案仍不能取出肝外胆管结石, 则需进行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此外, 对于伴有肝内胆管狭窄的患者, 可在胆道镜下球囊扩张术后再取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在肝胆外科中的成熟应用, 联合运用纤维胆道镜、硬镜、mini腹腔镜进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成为处理胆管结石的热点。
3 结语
胆管结石治疗方法较多, 消化内镜取石术和外科手术是常用的治疗胆管结石的方法, 微创手术也因逐步普及推广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部分学者根据胆管结石病理学基础提出了基因治疗理念, 有待进一步研究发展。研究认为: (1) 多学科参与、多科室协作, 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可更安全可靠地处理复杂胆道结石。 (2) 胆管结石复发率高, 可达9.4%~30.7%[19,20], 治疗方式各有优劣, 应综合治疗, 防治并重, 掌握各类型手术的适应症。 (3) 微创手术虽取得了重大发展, 但技术及设备要求高、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普及率仍有待提高。
摘要: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且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胆管结石的临床处理较为困难, 常见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该文综述了这两种治疗方法在胆管结石中的疗效, 使用状况及研究进展。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第10篇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效果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149名患者结石取尽,另外31名患者存在结石残留,结石残留率为17.22%;对患者实施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有148名患者未出现复发,另外32名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7.78%,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结石残留和手术复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结石数目、手术类型、总胆红素异常、胰腺炎、胆总管直径、胆管炎、结石最大直径、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除此之外,术后并发症和结石残留也是导致术后复发的因素(P<0.05)。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效果影响因素众多,需引起临床人员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案。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效果;因素
【中图分类号】R657.4 /b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22-02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方式。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由于病理复杂性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手术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结石残留和术后复发,导致患者需要二次手术,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其经济负担[1-3]。本文旨在分析影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特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1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1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本组患者中男125例,女55例,年龄21岁-80岁,平均年龄(52.44±12.16)岁,总胆红素水平(35.11±5.26)umol/L,胆总管直径(1.18±0.36)cm,结石直径(1.17±0.49)cm,本组患者均通过超声等确诊,患者均无手术禁忌,且均排除术前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患者。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其中有80名患者经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72例经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28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手术步骤均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说明及无菌操作规范进行。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同时将所得的影响结石清除和术后复发的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149名患者结石取尽,另外31名患者存在结石残留,结石残留率为17.22%;对患者实施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有148名患者未出现复发,另外32名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7.78%,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结石残留和手术复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结石数目、手术类型、总胆红素异常、胰腺炎、胆总管直径、胆管炎、结石最大直径、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除此之外,术后并发症和结石残留也是导致术后复发的因素(P<0.05)。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影响结石取尽的多变量 Logistic 分析
变量回归系数b标准误S bRR值P年龄1.4791.4791.631P>0.05结石数目1.2310.8281.411P>0.05手术类型1.5921.5723.578P>0.05总胆红素异常1.6292.2381.510P>0.05胰腺炎1.5830.7293.151P<0.05胆总管直径1.0581.0842.588P>0.05胆管炎0.7191.4781.738P>0.05结石最大直径1.5310.9963.231P<0.05胆管扩张1.4312.5771.679P>0.05胆总管扩张1.3921.1492.585P<0.05表2影响术后复发的多变量 Logistic 分析
变量回归系数b标准误S bRR值P年龄1.3911.8611.261P>0.05结石数目0.7001.1311.549P>0.05手术类型1.5300.5882.391P>0.05总胆红素异常1.1602.6791.599P>0.05胰腺炎0.8790.5312.377P<0.05胆总管直径1.6903.3102.261P>0.05胆管炎0.7011.6692.858P>0.05结石最大直径1.3291.3411.690P<0.05胆管扩张0.6792.0972.671P>0.05胆总管扩张1.4111.2621.283P<0.05结石残留1.2881.2611.670P>0.05术后并发症1.1210.8613.072P<0.053 讨论
结石残留和术后复发是胆道结石手术治疗后的常见问题,如果发现取石不彻底或者复发则需进行二次手术,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临床表明,了解胆道结石手术效果影响因素从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于提高手术效果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8]。本次研究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结石数目、手术类型、总胆红素异常、胰腺炎、胆总管直径、胆管炎、结石最大直径、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可将其归为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及手术类型。由此提示,在对患者开展手术前需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总胆红素异常、胆管扩张、胆总管直径、胆总管扩张、结石最大直径、结石数目,如果有则要及时通过溶石、排石并应用内镜系统等处理措施,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降低术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采用腹腔镜手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9-10]。
综上所述,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效果影响因素众多,需引起临床人员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曹云.腹腔镜结合胆管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2,11:1979-1980.
[2]刘之谦.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两种微创治疗方案的回顾性分析[D].泰山医学院,2013.
[3]李志军,艾杨卿,杞映华,李建光,赵磊.ERC联合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1:77-78.
[4]牛哲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两种微创治疗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2.
[5]史逸华,江玲雅,戴灵波.双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4,17:23-24.
[6]裘文剛,徐江.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02:170-173.
[7]唐宗怀,国维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7:39-42.
[8]张岚.腹腔镜下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4,05:332-335.
[9]沈建伟,张立明,贾晓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和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2,02:208-210.
胆管结石再手术的疗效观察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4例胆管结石再手术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6例;年龄18~75岁, 平均 (39.5±2.3) 岁。既往1次胆管手术史20例, 2次以上者4例;距离上次手术时间30d~15年;行胆囊结石再手术者11例, 胆管结石再手术者13例;再手术原因:胆管残留结石12例, 胆管下段狭窄9例, 拔“T”管后胆瘘3例。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黄疸、畏寒发热, 且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
1.2 方法
术前全身支持, 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有12例胆管残留结石患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9例胆管下段狭窄患者中, 有5例行肝内胆管切口取石+T管引流术、4例行肝叶切除+胆管整形+胆肠吻合术;3例胆瘘者行T管重置+腹腔引流。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同时随访0.5~1.0年, 观察术后有无结石复发。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无感染;有效:有轻微临床症状, 轻、中度胆管感染, 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学习;无效:反复胆管感染, 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甚至死亡。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2 结果
24例胆管结石再手术患者中, 治愈16例 (占66.67%) , 有效5例 (占20.83%) , 无效3例 (占12.5%) , 总有效率为87.5%, 死亡2例, 死亡率为8.33%。死亡原因:严重胆管炎+休克者1例, 肝功能衰竭1例。术后并发症4例 (占16.67%) , 分别为胆管出血1例, 胆汁瘘1例, 感染2例, 对症治疗均治愈。随访0.5~1年, 观察术后存活患者均未发生结石复发。
3 讨论
据相关医学研究报道, 胆管结石再手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胆管残余和复发结石, 这是由于胆管生理特点 (胆管炎性狭窄) , 及胆石症状的特点 (肝内沙泥样结石) , 致使术中难以取净而发生残石[1]。本研究分析显示, 行胆管结石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胆管残留结石, 其次为胆管下段狭窄和拔“T”管后胆瘘。分析造成胆管残余结石的主要原因为: (1) 胆结石患者多为急诊抢救, 病情较严重, 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不可能在等待全面检查结果报告出来制定复杂的手术, 以及在术中做详细的探查, 增加术后残余结石的可能性; (2) 术前检查相对缺失, 仅通过胆管造影、经胆囊管胆管造影确诊为胆结石而漏诊; (3) 由于没有明确的检查结果, 术中切开低位肝外胆管后, 只能对肝内胆管盲目探查, 而不能满足2级肝胆管结石及肝管狭窄患者的治疗需求; (4) 实施手术的医生对胆总管探查及操作不当, 手术经验不足, 及相关手术技术掌握不娴熟而造成残石[2]。
胆管结石再手术往往会加大了手术的难度及风险, 为降低再手术率, 术前应全面掌握患者结石的具体部位、大小等情况, 充分分析选择手术方式, 术中尽可能全面探查, 将残余结石取出, 保障吻合口通畅, 术后积极预防感染, 定期行B超检查[3]。
胆管结石再手术的适应证包括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慢性胆管梗阻、反复胆绞痛、梗阻性黄疸等, 并以最大限度地将残石取出, 有效解除梗阻, 建立通畅引流, 修复胆管瘢痕性狭窄为再手术治疗原则[4]。再手术术式选择中, 术前全身支持, 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并应依据患者具体病理, 并做好术前相关检查及周密的分析后进行选择。对腹腔粘连较轻、全身状况较好, 胆管扩张明显, 胆管内结石呈泥沙状者, 根据手术部位给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或肝内胆管切口取石+T管引流术;若患者临床条件较差, 腹腔广泛粘连, 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及结石至急性重症胆管炎者, 应胆管减压后, 行肝叶切除+胆管整形+胆肠吻合术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24例胆管结石再手术患者, 总有效率为87.5%, 死亡率为8.33%, 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16.67%, 随访0.5~1年, 观察术后存活患者均未发生结石复发。结果提示, 胆管结石再手术是一种危险性较高的术式, 应选择适当术式, 尽可能取出残石, 降低再手术率。
摘要:目的 探究胆管结石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4例胆管结石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 同时随访0.5~1年, 观察术后有无结石复发。结果 24例胆管结石再手术患者, 总有效率为87.5%, 死亡率为8.33%, 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16.67%, 随访0.5~1年, 观察术后存活患者均未发生结石复发。结论 胆管结石再手术前应做好术前评估, 合理应用影像学观察胆管情况, 选择适当术式, 加强术中探查, 减少创伤, 降低再手术率, 改善预后质量。
关键词: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陆立, 谭振刚, 栾晓丹, 等.胆道再次手术100例原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09, 1 (6) :108.
[2]张东坤, 张怀平, 李宝和.131例胆囊切除术后10年并发胆道残余结石再手术的临床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3 (8) :255.
[3]辛大平, 郑佳佳.胆道结石术后再手术原因及再手术方式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3 (6) :194.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