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动力机制模型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动力机制模型范文(精选9篇)

动力机制模型 第1篇

营销道德实质是解决企业如何承担好社会责任,妥善解决企业同顾客、自然环境及社会利益的关系[1]。企业在谋取利润的同时,也要满足消费,引导健康文明消费观念,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三鹿集团由于奶粉事件从知名企业走向破产,这次事件再次将企业的营销道德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顶端,三鹿的问题表面是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问题,其实与政府管理、社会监督、行业规范不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三鹿的倒下不仅让国有资产损失、让企业品牌贬值、让企业员工面临下岗威胁、让奶农蒙受经济困难,更让消费者受到巨大的伤害,由此可见,企业的营销道德问题关系着政府、社会、行业等众多方面。因此理清各利益相关者及分析其对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关系和影响,不仅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成功与否影响重大,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环境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在探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营销道德建设推动的基础上提出动力模型和作用方式,希望可以对企业营销道德建设起一定作用。

1 营销道德相关者分析

企业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经营的,其经营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2]。企业的社会环境包括:政府、社会和行业。企业的营销道德建设与政府、社会、行业和企业息息相关,企业的行为直接影响环境,而环境也共同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如图1所示。

1.1 政府

当前,企业抛去利润这个最根本的核心,影响力排在第一位的往往是政府[3]。政府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其制定的相关政策应该追求整个社会福利的增长,对于企业行为有规范、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不道德企业应予惩罚、取缔,对于道德行为应予倡导、奖励,以此来引导企业行为趋于道德。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来严格界定哪些行为属于违法,并且对违法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政府在营销道德的建设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政府是整个社会的指路人,也是营销道德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1.2 社会

社会的内容非常广泛,社会是企业生存发展最为重要的环境,是企业生命之源。根据营销道德建设的相关性,可将其细分为消费者、社会公众、社会压力团体(消费者协会、环保主义者等)、学术界、媒体等等。

消费者是企业的生存基础,是营销的终端,是企业营销行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价值,同时也得到利润得以生存和发展。非道德行为如果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必然导致消费者的投诉、抛弃。被消费者抛弃的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一个有长远规划的企业,为了赢得市场谋求发展,就不得不收敛自己的不道德行为。

社会公众是消费者的来源,包括企业所在的社区,企业产品可能影响到的其他人群。社会公众对企业道德水平的感知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产生。同时公民对营销活动的关注往往会引起社会关注和立法[4]。因此,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影响政府立法等间接方式影响到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平。

社会团体主要指社会压力团体,包括消费者协会、环保组织等。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相关者的利益,这是它们存在的意义,与企业不道德行为斗争促进企业营销道德建设是它们的工作职责。以消费者个人之力与不法企业对抗,天然地处于劣势地位,只有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博弈才可能公平[5]。社会团体是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实践是先于理论的,因此学术界的研究者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跟上实践的发展。同时理论又是用于指导实践的,这是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努力研究新的营销理论和方式是必要的,它可以指导企业的营销道德实践发展。

媒体作为现代社会的监督者,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商界甚至流行一句“不怕告状万次,就怕见报一次”,媒体掌握着舆论导向,不道德行为一旦被媒体广而告之,随之而来就是社会对企业的信任危机和消费者流失。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暴增,使得企业不道德行为的风险倍增且暴露速度加快,例如三鹿集团,美国安然公司等。媒体已经成为推动企业营销道德建设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1.3 行业

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它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它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代表本行业全体企业的共同利益,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同行业之间的经营行为。推进企业营销道德建设,促进行业内的公平竞争、健康发展也是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能。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点,公平合理的竞争可以更加合理有效的分配资源。恶性竞争会导致两败俱伤,合理公平竞争可以提高效率,同时淘汰落后的不道德的企业。竞争者可以在正面给予企业威胁,使得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同时竞争者也是监督者,对于不道德的企业予以揭发。

上下游伙伴是企业实现营销的渠道,没有上下游伙伴企业寸步难行,没有供应商提高原材料、没有销售商分销产品,企业的价值链断裂,甚至无法生存。在竞争的市场,企业必然会选择守信用道德状况良好的合作伙伴,这也是对自己的利益负责,而道德水平低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淘汰中必然被伙伴抛弃。

1.4 企业

企业是营销道德建设的主体,也是营销道德建设的实施者和受众,其自身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企业内部营销道德建设的相关者包括:所有者、领导者、员工;人是企业的核心,人也是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关键。

企业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他们对于企业的目标和战略拥有决定权,并且可以选择企业的领导者。而企业的所有者和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主要推动者,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企业文化又是整个企业潜意识的行动指南,对企业营销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企业的战略决定企业有什么样的行动,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必然要求企业进行营销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道德水平,以此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美国学者爱德华福瑞曼和丹尼尔吉尔伯特在《公司战略与寻求伦理》(Freeman&Gillbert,1988)一书中指出:“所有公司的战略几乎都要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经营决策的最终决定者,是企业的人格化,企业的头脑和心灵,其道德人哲学及个人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6]。领导者决定着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以及企业具体的营销行为,领导者对企业的营销道德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

员工是企业行动的实践者,根据调查显示员工的素质与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2 营销道德动力模型

2.1 营销道德动力模型

根据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主要指企业之外的动力,包括社会、政府和行业对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推动力。内部动力主要指企业内部相关者对企业的营销道德建设的推动力,企业出于自身发展而自主形成的主动力。外部动力用于企业之后,也只有经过企业自身内化为自己的主动力才能够真正地达到目的。而企业领导者是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因此企业的领导者是关键。

根据相关者对企业营销道德推动作用,将其分为硬动力和软动力。硬动力是指对企业的推动是严格没有弹性的,主要是政府和行业协会政策、法律、管理规定等等,企业行为违背这些就会受到制裁,因此不会轻易冒犯。软动力主要是指对于企业没有直接的约束和惩罚功能的力量,他们往往是通过选择、抛弃等间接或不合作的方式来影响企业,也可以通过诉诸政府和行业协会来影响制约企业。

企业受到外力的推动和自身需要的促进下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企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又会反馈到社会、政府、行业,提高整个环境道德水平。据此建立营销道德建设动力模型,如图2所示。

2.2 运作模式

营销道德动力模型并不是单向作用的,当社会力量促进企业营销道德建设使得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营销道德提高又反作用到社会相关者,相关者道德意识的提高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对企业有更高的道德要求,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企业营销道德水平的提高,将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引导消费者消费道德商品,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给竞争者以压力,促进竞争者进行道德建设;也会吸引更优秀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赢得社会声誉;必然会受到社会团体的赞许;受到行业协会的表彰,为行业所推崇;为学术界提供优秀的研究案例推动学术的发展,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实践;引起媒体的正面报道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企业是营销道德建设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建设是具有内在动力的。

企业同时受到社会、行业、政府的共同影响,社会、行业、政府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企业的营销道德建设。社会对营销道德的关注会促进政府的立法,促进行业的监督;而政府政策可以引导社会认识、督促行业协会制定管理规范;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增进社会对行业的了解和监督;企业处于营销道德建设的中心,同时受到社会、政府、行业的监督和管理,而企业的发展也带动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促进政府政策和管理的变革,提升行业的声誉等等。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促进良性循环的动力,如图3所示。

社会、行业、政府、企业四方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但是博弈双方的均衡点不一定是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值点,因此在任何两个主体之间的博弈时,都应该受到第三方或者第四方的监督和限制,这样才达到整个社会的均衡点。其相互博弈的过程,也是促进营销道德建设的过程。营销道德建设的成果是丰富的,将会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带来社会声誉,提升品牌价值,最终会实现利润的增长,它不违背企业追求利益的本质;同时增加社会的总体福利,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3 结论

企业营销道德建设关系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等社会与国家的各个方面,受到各相关者的影响和关注,它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终理想目标。分析了推动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力量构成、以及这些力量对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推动原理和作用方法,并且示意了其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赵爱琴,衡凤玲.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4-37.

[2]胡定平.对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5):48-49.

[3]王艳辉.营销的道德征途[J].成功营销,2008(9):16-17.

[4]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原理[M].郭国庆,钱明辉,陈栋,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48-577.

[5]张计划.道德营销的动力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1):124-126.

“金牌主义”背后的动力机制 第2篇

一块奥运奖牌的“含金量”

2012年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关于201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中指出,在中央本级主要支出项目具体完成情况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88.72亿元。在预备费使用情况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0亿元。在中央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情况中,彩票公益金收入317.45亿元。这三大块构成了我国中央本级对体育的财政投入主要组成部分。

体育彩票公益金是指经国务院批准,从体育彩票销售额中按规定比例提取的专项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资金。公益金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伦敦奥运会期间的最新公开资料显示,18年来,中国体育彩票已经累计筹集公益金超过3000亿元。

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央行印发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体育总局在安排公益金时,用于弥补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经费不足的资金为40%。省级以下(含省级)的体育行政部门要按本办法规定的使用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参照上述比例执行。因此,若以3000亿元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下限保守估计,18年来用于“奥运争光计划”的体育彩票公益金共计1200亿元。

而18年来,中国代表团共参加6届奥运会,所获奖牌数统计见表1。

如果我们假设金牌、银牌和铜牌可以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奥运奖金数同比例折算。据湖北省国税局网站发表的《中国奥运冠军得奖后要注意理税》一文披露,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原国家体委(即今国家体育总局)对获得金、银、铜牌运动员的奖金分别是8万、5万和3万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国家再次规定:金牌、银牌、铜牌的获得者分别奖励15万、8万和5万元,这是我们可查到的最新奥运奖牌的奖金分配比例。按照这个15:8:5的比例,我们可以粗略地将中国代表团最近6届奥运会的成绩折算为284枚金牌。

根据上述可核查、可计量的基础数据,按照投入产出法,我们可以初步测算出一枚金牌的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以下简称“奖牌含金量”)至少为4.225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计算方法中,在众多的“奥运争光计划”投入资金中,我们仅仅计算了体育彩票公益金这一项。其实,起码还有三项开支我们没有计入。

首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部分。在《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中,我们仅能看到“体育”一项的决算数为266.35亿元。其中与竞技体育相关的预算支出包括:运动项目管理25.40亿元、体育竞赛41.18亿元、体育训练27.70亿元、体育场馆67.58亿元。上述竞技体育支出并不完全用于奥运赛事或奥运项目,还用于世界杯、世锦赛、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赛事或非奥运项目,因此无法进行量化分析。

其次,我们也未计入大量民间捐赠(如霍英东体育基金)、商业赞助(如某品牌与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各大运动管理中心签订的合作协议)等社会投入。这是因为民间捐赠被列入财政预决算非税收入中的其他收入;商业赞助则属于体育系统的“半权力、半咨询”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

第三,1995年原国家体委发布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还规定,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中央和地方应从专项资金或发展体育产业的创收资金中安排一定的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为“奥运争光计划”作出贡献的训练、管理、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的单位和个人,对作出重大贡献者给予重奖。但由于上述奖励基金的收支明细并未公开,我们也无法确定这项投入究竟有多大。

“金牌主义”背后的绩效评价机制

可以看出,我们的确为奥运金牌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是,值得深究的是,这些投入本身并不能全部直接带来效率,更不可能使得中国的竞技体育在短时期内获得与奥运奖牌总数同步的巨大进步。中国举国体制的奥秘在于,它成功地利用一种绩效传导体系,改变了激励机制,极大地动员了各个地方体育总局、各个体育专业机构的活力和热情,使得巨额资金的投入有效地运作起来。举国体制并不是一句空话,它其实已经与原初那种简单依靠行政命令或者口号动员的模式有了很大差别,如果我们还满足于用老式举国体制的弊端来批判新的举国体制,无疑是刻舟求剑,无的放矢了。

根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杨良初《加快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进效益型财政建设》的内部研究报告,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由传统的“按需分配”转变为“按绩效分配”的改革。预算绩效管理,是指财政部门根据公共财政效率原则,对财政支出每一项目的所费与所得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加以比较,以绩效目标的设立、实施、评价反馈为基本环节,达到节约公共支出成本、提高公共支出效果、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目的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如果将这一原则具体运用到体育领域,我们应该力求实现这样的目标:为了提高一块奥运金牌的财政绩效,应当“好钢用在刀刃上”:一方面对潜在优势项目加大财政投入以扩大“夺金点”,一方面对落后项目(如马术、射击、赛艇等)减少财政投入并交由市场(如“贵族”俱乐部、运动爱好者协会)孵化种子选手。至于传统优势项目,应当在保持现有财政投入水平适度增长的前提下,通过群众体育的运动人群高基数、公开透明的选拔体制来“优中选优”。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新中国首度亮相奥运赛场,原国家体委给予每位奥运金牌获得者6000元奖励,直至中国作为东道主的北京奥运会,奥运金牌奖金已经涨至35万元。而在本届伦敦奥运会,除了尚未公布具体金额的国家体育总局奥运奖金外,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各省奖励数额也“水涨船高”:陕西省奖励秦凯90万元;云南省奖励陈定100万元;江苏省奖励陈若琳60万元;北京市对奥运冠军的奖励将不低于100万元;出手最阔绰的广东省,奥运冠军每人重奖500万元另加豪车一辆。

可以看出,其实冠军奖金只是中国“奥运争光计划”中绩效传导机制的一个最新缩影。

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至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期间的官方文件,从组织、投入、项目集中等方面,确定了体育发展以奥运夺金为中心的基调:“国际国内体育竞赛活动应以有利于参加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为主要目标进行安排……合理布局国内各级竞赛的组织……”“争取国家加大对奥运项目国家队训练、科研等方面的投入,并突出重点,保障争夺金牌、奖牌项目的经费投入。”“集中力量保证奥运基础大项和优势项目,以及短时间能够提高的项目。”1994年,原国家体委发布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年)》中强调:“各级体委的训练、竞赛单位应根据奥运争光计划总目标的要求,建立若干效益评估奖惩制度,确定具体的奖惩办法,定期检查、考核,根据任务需要调整经典的比例和方向。”

此后,“奥运争光”在竞技体育中的核心地位正式确立,中国体育步入了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的“双轨模式”时代。而各省体育主管部门“奖牌争先”乃至“金牌至上”的绩效评价机制呈现得更加直白,在“官帽子”、“钱袋子”和“带队子”的激励下,各地的手段八仙过海,层出不穷。

山东省体育局局长在2005年《认真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努力为国家体育事业多做贡献》的讲话中称,从1998年开始,在省直部门率先推行了正处级干部全部竞争上岗制度,与各训练单位一把手签订奥运、全运金牌任务目标责任书,实行风险抵押,正职交纳风险金10000元,副职8000元,每月从工资中扣除,一年一考核,四年一兑现。完成任务的三倍返还,完不成任务的,风险抵押金交公,职务就地免除,今后四年一般不得再任原职。这是“奥运争光计划”下“重奖励、硬约束、严考核”的典型激励约束机制。而2006年,新疆自治区体育局更在文件中,强调落实“干部要向运动队倾斜、经费要向运动队倾斜,保障要向运动队倾斜,服务要向运动队倾斜”的四个倾斜。《山西省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计划》则将“奥运优先的原则”放在4个工作原则的首位,并提出“健全和完善奥运任务目标责任制”,即“省体育局与各有关项目管理中心分别签订《2008年北京奥运会出线目标责任书》,将省体育局确定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个突破’的目标分解到各项目管理中心,明确责、权、利相统一的保障措施和奖惩措施,将完成任务的工作业绩与个人收入、奖惩、政治荣誉挂钩,最大限度的激发和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绩效评价模型方面,黑龙江省体育局的做法更为细腻。他们将奥运会金、银、铜牌分别记为21分、15分、12分;亚运会和亚洲单项锦标赛、亚洲杯赛中的奥运会项目金牌各记为9分;非奥运项目金牌各记为6分;全国年度单项最高水平比赛中的奥运项目金牌记为6分;非奥运项目金牌记为3分。最终体育考核结果将通报当地政府,并在全省体育系统进行公布,是年度全省体育事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评选的主要标准。

在这样的机制激励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地方体育局为何急于争功,也乐于邀功了。在中国男子体操队夺得伦敦奥运会首枚体操金牌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向中国奥委会(转中国体育代表团)发去贺电称:“云南籍运动员郭伟阳与队友密切合作,不畏强手,团结拼搏,高水准完成了比赛。”更有甚者,记者在观看央视奥运频道的乒乓球男团决赛时,在中国队优势渐趋明显但尚未夺冠时,解说员就提及,多个地级市已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提前发来贺电。

金牌之光投下的阴影

物理实验告诉我们,光是直线传播的,光源发出的光投射到物体上被阻挡时,就留下了阴影。如果前者是每一块熠熠夺目的奥运奖牌,后者就是相对黯淡的群众体育事业。

与各地“争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群众体育却受到明显的冷遇。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王玄2012年初就曾指出:“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下发以后,因为各地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的差异,文件内容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部门,有的地方体育部门协调得好,宣传贯彻工作推进迅速;有的地方体育部门则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宣传贯彻极不到位,以至于文件下发一年后,刘鹏局长去调研时,有的体校校长还不知道有这么个重要文件。”

在上述黑龙江省体育局细腻的考核办法中,有组织的社区体育活动仅占4分,“公共体育设施在全民健身日向公众免费开放”占2分。“按年度计划定期科学开展对各类人群体质测试工作”和“定期向社会发布本地区国民体质测试信息和报告”各占3分。“80%以上社区建有健身活动站点,60%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群众健身功能”仅占4分。这与其对奖牌的慷慨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投入资金的实际情况来看,群众体育所得也非常可怜,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2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称:“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存在一定难度,有些地方直接将彩票公益金冲抵财政拨款,甚至取代财政拨款,影响了刚性的财政投入保障;‘三纳入’执行情况向地(市)和县(区)延伸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向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公共体育事业投入不足,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薄弱,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差距较大。”

在这样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状况下,中国的群众体育发展落后。其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国民普遍的体质。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9~22岁年龄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与2005年相比,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0.23厘米,引体向上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44、1.45次,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秒;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0.92厘米,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02、2.48次/分,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1.87秒。

其次,群众体育的落后已经对竞技体育造成拖累。资源分布不平衡、项目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中国体育发展的特点。从近两届奥运会可以看出,中国代表团的金牌几乎全部来自个人或者双人项目,而集体对抗的大球类项目缺席。

重启冻结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让我们简略回顾一下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其实,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在“文革”结束后就已启动。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以“普及与提高,侧重抓提高”为指导思想,恢复了此前撤销的县级体委机构,自上而下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体育组织机构。在90年代宣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体委从大量具体事务中脱离出来,转而过渡到制定战略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方面,将大量具体事务交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主要负责,力求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屡次高调提出,于是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竞技体育训练工作的管理权重新得到了强化,其中尤其是对奥运国家队的管理。同时,80年代作为改革过渡产物的政府附属机构——运动管理中心改革却停滞不前,与其同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基本上陷入停滞状态,“群众性社会团体”的独立性和自我造血功能难以保证。因此,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而“软的手”无法对“硬的手”形成制衡和协调。

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体育的基本状况,我们要致力于在奥运奖牌榜上的地位更为稳固,并且不因此留下更多运动员社保、社区体育设施、青少年体质等方面的欠账。那么群众体育必须“硬”起来。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绩效传导机制的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体育产业应让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主宰,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需由地方政府“补位”这两点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因此,为避免竞技体育(尤其是奥运争光计划)对群众体育(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形成财政投入的“挤出效应”,应当尽快改革“奖牌争先”乃至“金牌至上”的绩效传导机制。从短期看,应当在干部任免、财政扶持、单位评优等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方面,逐步加大群众体育的分值和权重,逐步降低竞技体育的分值和权重,使两者根据奥运周期适度波动,基本达到动态平衡。从长期看,应当打破当前“体育(总)局管运动中心和协会,协会管运动员和运动者”的垂直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体育(总)局管规划制定和市场监管,单项运动协会管活动组织、人才培养和产业经营,财政部门管财政经费保管和分配,运动员和运动者专注于技能提高”的水平分工体系。

如果说2008年和2012年的主、客场金牌榜最佳成绩已经给国内体育工作者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那么从本世纪初就被基本“冻结”至今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已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候。“奥运争光计划”作为兼具战略性和商业性的“准公共物品”,究竟要遵循苏联式的举国体制,还是要借鉴今年以来铁路、民航甚至国防科工等基础垄断行业的经验引入社会资本和第三方评估,已经到了不可回避的抉择之时。

动力机制模型 第3篇

随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越来越强, 高校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 对高校的成长乃至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和资源获取途径、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近年来, 国家包揽教育经费的能力在降低, 逐步下放了与高校运行有关的部分权力, 推动了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校强烈的发展动机, 这也要求高校必须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主动面向社会寻找机会、拓展门路, 合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重视社会资本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 甚至被扭曲, 因此, 有必要深刻认识高校社会资本并进行投资以获取高校发展所需的资源。

到目前, 国内鲜见关于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理论研究文献, 高校社会资本投资更强调高等学校作为一类国家和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部门通过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构成密切联系的网络关系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所以, 科学认识高校社会资本投资的内涵, 构建高校社会资本投资导入模型及其动力机制, 充分挖掘高校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高校投资社会资本导入模型

(一) 高校社会资本的内涵

参照孙世杰关于“学校社会资本”的界定, 本文认为高校社会资本是高校作为社会行动主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 具体说来, 高校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高校社会网络关系 (包括客观存在和高校主动建构的) 之中的, 能够被高校投资和利用的社会资源, 以便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它一般包括高校内部社会资本和高校外部社会资本, 而外部的社会资源对于高校有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外部社会资本进行研究。

高校社会资本投资是指高校为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对高校外部社会网络关系之中的社会资源进行投资或服务的持续性行为, 如高校对政府、企业、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家庭、社会教育机构、军队以及社区等其他组织或个人建立包括物质、信息、情感等支持的行为。在此, 我们把诸如政府、社区、家庭等包含有一定社会资源的组织或个人统称为社会资本实体。

(二) 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导入模型

高校投资社会资本是高校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环境的挑战进行社会资本投资组织和管理的解决方案, 这一方案成功的关键是科学设计其投资的导入模型。

所谓高校投资社会资本导入模型, 是指在高校发展环境中, 以高校的发展战略方向为依据, 高校基于一定投资和管理基础的投资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 包括投资模式、经营管理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 是高校进行社会资本投资的基础, 也是高校在进行社会资本投资时可以参考的行为范式, 并为投资效果提供基本保证。

高校投资社会资本导入模型从内涵上包括是由植根于高校发展环境之中的投资模式、经营管理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等三种模式。其中, 投资模式是手段, 经营管理模式是基础, 风险管理模式是保障, 三者相互支撑, 共同构成了高校社会资本投资导入模型, 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1、投资模式

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投资模式是高校在社会资本投资项目运作过程中的组织方式与体系结构。它具体体现高校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如何获得更多投资渠道和更大规模投资资金以及如何降低投资成本和提高投资运作效率, 包括投资定位、投资主体、投资方式、投资地区、投资对象 (企业或学校或政府) 、投资运作能力等。

2、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经营管理模式是面向高校, 以提升社会资本投资效率的角度对整个投资运营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整体结构, 以及从组织上提供的为保证投资正常运行和发生违规时能保护投资、恢复投资的规章、制度、机构、人员和信息系统等结构体系, 它能对投资的运行进行跟踪监测、反馈控制、预测和决策。包括运行模式、组织形式、配置方式、消费方式、资金管理、实施与控制体系、管理与文化机制等。

3、风险管理模式

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风险管理模式就是在高校投资社会资本进程中, 为了衡量各环节的潜在风险, 设置一定的预警、控制及补救机制以科学控制社会资本投资项目风险。包括建立各种风险预警机制、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信用机制与信用模式等。

三、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动力机制

在我国, 高校一般都是公立的, 这意味着高校可以坐享政府为其提供的各种资源。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扩大高校的自主权, 高校必须能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因此, 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高校的发展问题, 而且高校必须选择进行投资, 否则高校发展就会遇到很大的瓶颈。基于此, 高校进行社会资本投资至为关键的就是作为投资主体的高校和作为投资对象的各社会资本实体之间的均衡, 也就是高校社会资本投资的动力机制问题。

在投资社会资本过程中, 高校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 以较低的投资成本来获取较高的社会资本回报, 并且为了提高投资效率, 高校经常邀请社会资本实体参加多种活动, 当然这本身也是高校的一种投资。当高校积极进行社会资本投资并使之规范合理, 同时各社会资本实体真正从内心接受这种投资, 那么可以给高校带来其所缺少的一些资源等实际收益, 也会给高校带来诸如知名度提高和由于获得社会认可而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潜在收益。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本实体由于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也树立了自身的良好形象, 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也就是说, 对双方而言这是一种双赢, 他们都有一个心理效用值的增加。因此, 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过程也是高校与社会资本实体的博弈过程。

在双方博弈中, 高校有两种选择:一是对社会资本进行投资, 二是拒绝对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社会资本实体也有两种选择:一是接受高校的投资并进行回报, 二是不接受高校投资而不回报。二者的博弈关系见图2。

在 (投资, 回报) 这一策略组合中, 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社会资本投资并对投资过程进行管理, 期望与社会资本主体之间建立持续的良好关系, 虽然投入了一些成本, 但管理成本较低, 最关键的是可以带来的高校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 既可以促进高校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如学生就业难、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各种问题的解决, 又可以扩大服务社会的渠道, 同时还给高校带来诸如获得学生及社会公众的认可而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潜在收益, 与这些收益相比, 进行社会资本投资所付出的成本就微不足道了。社会资本实体由于接受高校投资而建立的良好的相互关系, 选择对高校进行回报, 不仅可以得到高校对社会资本实体发展的智力支持, 而且可以树立社会资本实体诸如捐资助学、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强产学研互动等良好的社会形象, 进而促进自身的更大发展, 博弈双方高校与社会资本实体的心理效用补偿价值较大。由于各自的利益追求和高校社会资本投资风险管理, 其他几种策略组合就变得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因此, (投资, 回报) 策略组合将会是高校与社会资本实体之间博弈的均衡。

基于以上对高校与社会资本实体博弈均衡的分析, 可以发现, 正是由于高校对未来社会资源利用的价值预期, 构成了高校社会资本投资的动力机制。

四、完善高校投资社会资本动力机制的建议

尽管高校社会资本是未来高校发展的一大助推剂, 但由于社会资本投资的无形收益期较长, 对于习惯于“坐享其成”的高校而言并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 因此, 在初期阶段, 作为主管部门的政府应该对高校社会资本投资从观念灌输、资金扶持、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提高高校进行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一) 加强宣传, 转变观念, 提高对高校社会资本投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对高校高层管理者进行观念疏导和培训, 引导他们对社会资本投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科学揭示高校社会资本投资的内涵和对高校的意义, 增强高校领导进行社会资本投资的意识。二是对高校普通教职员工进行宣传, 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高校校报等媒介, 开展多种形式的舆论选宣传, 引导普通教职员工树立进行社会资本投资的发展观念。通过宣传, 以转变高校发展方式, 从政府支持为主向以政府为主导、以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资本投资为主要辅助的发展方式转变, 使得高校的发展与社会资源的利用充分结合起来。

(二) 加大对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资金扶持力度

由于高校投资社会资本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 而高校资金预算普遍紧张的情况下, 很多高校都没有积极性去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 同时由于高校社会资本投资的回报周期具有不确定性, 投资周期长、风险高, 因此很多高校不愿进行社会资本投资。基于此, 在进行社会资本投资的资金支持方面, 各级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支持机制, 通过各种渠道, 鼓励各级政府加大对进行社会资本投资的高校给予资金支持。

(三) 制定政策法规, 保障高校社会资本投资, 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在政府层面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明确高校在社会资本投资中的权力和义务, 制定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规范标准, 强化对社会资本投资的监控;二是指导各高校制定各自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高校在进行社会资本投资的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 以从全过程对社会资本投资进行管理。这些政策或规章制度应从社会资本的投资模式、经营管理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等三个方面进行规范, 可以为高校进行社会资本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摘要:在分析当前高校投资社会资本必要性的基础上, 构建了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导入模型, 探讨了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动力机制, 并就促进高校投资社会资本的动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社会资本投资,导入模型,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金海燕.社会资本对高校教师科研的影响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2) :68-69.

[2]高玉蓉.高校社会资本与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12) :70-72.

[3]胡钦晓.高校社会资本论[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9) :46-50.

[4]刘艳, 宋健.高校社会资本对社会融资能力的影响[J].高教探索, 2008 (6) :45-50.

[5]薛岩松, 张正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6 (3) :10-13.

[6]周霞, 何小文, 张骁.社会资本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9 8 5”高校的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 2016 (8) :58-61.

企业生态化动力机制研究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生态化;动力;机制

一、企业行为机理

本文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企业所有的功能均源自于其行为所得,而企业这个系统中最为能动、自由度最高的就是人,所以企业行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可以认为是人行为的耦合作用,当然这里的人不仅仅指企业内部的人,还有企业外部与企业相关的人,因此借用心理学中关于人行为的界定:

B=f(P,E)

上式中,B——个人的行为

P——个人的内在生理、心理因素

E——环境因素

本文认为,企业的行为也可以仿人行为的界定进行定义,即认为企业行为是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企业发展生态化也是企业的一种策略行为,在这样的界定下,企业发展生态化的推动力就也应该是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激励要素的耦合作用,因此研究企业生态化的动力机制,首先需要明确其动力机制的动力源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二、企业内生动力

1.企业绿色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所持有的信仰,是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态度,也是企业进行一切行为最为本源的出发点和理由,因此绿色价值观是企业生态化最稳定、最持久、最有活力的内生动力。要想使企业在真正意义上开展生态化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使企业意识到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员,培育和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企业认识到企业既是绝大多数资源的消耗者,又是绝大多数污染物的排放者,在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今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不是企业对社会的施舍和贡献。

2.经济效益驱动力。企业生态化与企业利益之间存在一致性,企业生态化强调在尽可能保护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这与企业降低消耗、增加利润的追求是一致的,企业生态化不但不反对效益追求,而且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同时,千方百计地提高经济效益,国内外实践证明,绿色技术确实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企业生态化和企业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是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和其他方法将利益机制与资源、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生态化同企业利润追求形成新的统一;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不会停止,更不会终止,为了响应一般号召或服从行政命令而采取企业生态化建设的行为往往是被动的、应付性的,只有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企业生态化建设同企业经济效益的共赢才能真正实现企业高效的生态化发展。

3.竞争力驱动力。当前企业参与的竞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当前的市场已经演变成较为纯粹的买方市场,企业的竞争力不再简单的表现为企业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在企业竞争力中占的比重正在加大,企业生态化的实施将使企业同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的普通民众联系起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并使企业抓住机遇以一种先导的姿态应付对手的竞争,抢占竞争的制高点,并能最终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生态化的实施将使企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包括资源开采、排污费、以及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等等。

三、企业生态化的外生动力

企业生态化的外生动力来源于企业系统同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不断同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企业通过引进环境负熵抑制自身熵增,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有序度,这种提高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环境的高效适应,对环境需求的满足过程。当今企业所处的环境,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对企业生态化发展提出了迫切、高水平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企业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企业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可能对该要求没有反应,这就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这种激励作用的内部化过程就成为企业生态化的外生动力,外生动力源表现为政府行为、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行为、社会驱动力行为、创新驱动力行为。

工业化时代人类所秉承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已经将环境、资源掠夺殆尽,而企业发展的本质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多目标极值的问题,其中的约束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环境、资源约束,当前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无视环境、资源的约束作用,遵循以往的掠夺方式直至无资源可用、无环境可保还是另寻他途牺牲眼前利益换来长远利益,这个问题已经无须争辩,环境对人类的惩罚已经十分严重。

四、结论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企业是一个由人、机、环境、管理四大要素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该系统的行为以抑制系统内部熵增为第一要务,通过频繁的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以及通过调整系统结构来实现这一要务,企业发展生态化的动力也来源于此。通过对系统内生动力及企业外生动力的研究,明确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从而积极的采取相应政策,推动企业生态化的发展、深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 华:企业生态化、管理绿色化:21世纪企业管理新模式[J].上海企业,2005,(4).

[2]刘 玲 周扬培:构建企业生态竞争力初探[J].经济师, 2003,(2).

隔震体系简化模型动力分析 第5篇

使用夹层橡胶垫作为主要隔震部件的基础隔震体系, 隔震性能可靠、耐久性好等特点[1]。为了便于工程上应用采用简化计算模型, 拟对隔震结构进行多质点体系的数值分析。

1原型结构简介

试验选取某八层两开间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结构开间为6.0m+6.0m, 进深为10.0m, 层高为2.8m。构造措施按现行抗震规范的7度地震区要求设置.原型结构图见图1。

2计算模型

2.1基本假定及结构参数

对隔震层单独作为一质点, 采用“串联质点系”模型来进行地震反应分析[2,3]。假定如下:

(1) 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为无穷大; (2) 上部结构始终保持弹性; (3) 隔震层采用隔震刚度; (4) 隔震层处需施加一个集中阻尼。

原型结构的多质点剪切型计算模型及各层的参数如图2所示。

2.2计算过程

根据达朗贝尔原理, 运动微分方程可写为:

[Μ]{x..s}+[C]{x.s}+[Κ]{xs}=-[Μ]{x..g}

式中:[M]、 [K]、 [C]分别为体系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阻尼矩阵。

x..sx.sxs质点相对于地面运动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列向量;x..g地面运动加速度。

应用MATLAB程序语言编制相应的结构时程分析程序, 对建筑物进行了多质点平动体系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时的时程分析, 输入EL CENTRO 和Northridge波在小震、中震、大震6种工况下的地震波, 得到隔震结构的时域反应最大值见表2。

3主要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1) 从表2可看出, 隔震结构上部层间位移很小, 类似整体平动, 上部结构的加速度逐渐减小, 地震能量主要被隔震层吸收, 上部结构处于弹性阶段, 说明可以对隔震结构进行降低烈度设计。

(2) 采用的层间剪切模型的时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说明实际工程中可以采用层间剪切模型对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动力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隔震房屋的抗震性能, 对隔震结构进行多质点体系的时程分析, 结果表明橡胶垫能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上部结构处于弹性阶段, 与实际隔震结构情况相符, 说明可对基础隔震结构采用层间剪切模型进行动力分析。

关键词:隔震,层间剪切模型,动力分析

参考文献

[1]GB50003-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董军, 刘伟庆, 王曙光, 等.宿迁市文体馆基础隔震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2;22 (6) :103—104

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探讨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机制,动力,实力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按照合作的紧密程度和所产生的效益可将其分为浅、中、深三个层次的合作[1]。其中深层次合作指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 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和研攻发关, 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 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 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 建立利益共享关系, 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各高职院校都陆续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在实践层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取得了一些经验, 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 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兴趣不浓, 严重制约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在理论层面众多学者和专家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研究校企合作模式的[2,9], 有研究校企合作路径的[10,11], 也有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12,16], 还有开展调查和校企合作实证研究的[17,20]。文献[21]认为校企合作中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法律保障、缺乏利益驱动、缺乏安全保障、缺乏机构服务。文献[22]建立了多校企多元合作动力机制, 包括政府保障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共同投入机制、信息沟通机制、人才优先选用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总而言之, 无论是实践证明还是理论研究一致表明:高职校企合作的关键和难点仍然是企业动力问题。

长期以来, 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流于形式, 难有实质性、持久性的进展。对此, 很多学校归因于企业积极性不高, 自嘲职教是“单相思”;一些专家学者也偏于指责企业缺乏社会责任, 没有战略远见, 进而呼吁出台相关条例进行强制规范。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行业企业支持职教办学的职责, 固然不失为一种能“立竿见影”的治标之举, 但从治本的角度看, 却不能真正解决企业合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的问题。校企合作好比“婚姻自由”。联姻或合作首先都要有个认识彼此的机会, 有一个彼此了解对方的途径和媒介。其次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行业企业愿不愿意与学校“联姻”, 不仅要看学校是否具备一定的条件, 有没有一定的魅力和吸引力, 还要看双方之间是否有一定的需要和能否带给对方某种程度的满足。最后是能不能长久的问题。能不能长久要看双方能否与时俱进, 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和创造力以及责任。本文仅就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动力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动力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 单纯用一种理论难以解释和挖掘校企双方合作的全部动力。为此, 联合运用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 (David C.Mc Clelland) 的“三种需要”理论和期望理论分析校企合作的企业动力源和学校动力源, 在此基础上提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一、动力学基本理论

(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 也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和探索人的激励。他把需求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并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第一, 一个企业是有校企合作需要的。只有合作才能优势互补, 只有合作才有可能双赢。第二, 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合作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每一个时期, 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 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第三, 了解企业的需要是激励企业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学校应该经常性地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 摸清企业的需要是什么,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二) 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三种需要理论”是当代研究动机的权威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具体包括:

1. 成就需要 (Need for Achievement) :

希望做得最好、争取成功的需要。麦克利兰认为, 具有强烈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 他们看重的是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 而不是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2. 权力需要 (Need for Power) :

不受他人控制、影响或控制他人的需要。权力需要较高的人对控制和影响别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愿望或驱动力。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 注重争取地位和影响力。

3. 亲和需要 (Need for Affiliation) :

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亲和需要者倾向于为他人着想, 乐于同他人进行交往, 并从这种交往中得到愉快。

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不同的需要区分对待:一是可以充分调动和挖掘一些老校友、老同事和社会名人的作用, 让他们的成就感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二是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资源调配和协调作用, 让领导的权力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极大的表现和发挥。三是对于希望合作的企业要有积极的态度, 尽量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他们的需要, 以便形成良好的、持久的合作机制。

(三)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 (Expectancy Theory) :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 是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 (Victor H.Vroom) 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的。弗鲁姆认为, 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M表示激发力量, 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 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表示效价, 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 即期望值。期望理论是把目标设置与需求相统一, 并把动力定量化的一种理论。

期望理论告诉我们:一是在校企合作中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企业受益。二是要善于了解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尽可能地提高合作的效用, 从而提高企业的动力。三是学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要让企业对学校有信心, 从而提高企业合作的期望和动力。

二、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分析

(一) 企业动力源分析

1. 获得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方面, 企业结合行业和自身的人才需要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将自己的用人计划和高职院校的育人计划相结合, 直接缩短招聘紧缺人才的周期, 解决企业对高新人才的需求问题。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订单”班、人才学院专门为自己量身打造的需要的专门人才和规格。

2. 寻求学校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当今世界, 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 日新月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支撑。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 尤其是一些长年在行业领域一线兼职的教师, 对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难题有深刻和独到的想法, 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 实现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 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更有优势。

3. 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一是学校可以为企业进行上岗培训。二是学校可以为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培训。校企合作能够使高职院校成为合作企业的人才培训中心, 高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资源库, 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4. 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

如减税、贴息等, 以及在与学校开展生产性合作中获得经济利益;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形成、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和学习型企业的建设。

5. 获得行业主管部门支持。

高职院校大多属于行业主管部门的直属院校。如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供销社, 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交通厅。行业主管部门拥有行业内资质认证、项目审批等几乎所有的权力, 企业借助于学校的合作, 获得行业主管部门一些政策支持和优惠, 帮助企业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和空间。

6. 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高职院校既是教育机构, 也是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相比, 学校在信息获取、技术创新、专利意识、品牌意识、社会影响方面具有优势。一方面, 企业可以在校企合作中通过企业名称设立助学金、奖学金、奖教金等, 扩大企业在学校和校友中的影响, 传播助学美誉,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另一方面, 企业也可以和学校联合冠名办班、联合冠名办学院、联合冠名举办大型活动, 在教育界、社会上对企业起到有效的宣传, 不断扩大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快速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二) 学校动力源分析

1. 获取企业的资助。

一是合作企业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 使部分优秀学生或困难学生, 尤其是贫困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获得合理报酬。二是合作企业提供经费资助为学校改进教学设备, 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学校效益。

2. 获得行业企业的信息。

一是通过企业获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二是获得企业对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的信息。三是获得企业技术难题的信息。四是获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反馈信息。

3.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外基地是顶岗实习的重要载体。学校只有和企业合作, 企业才能给学校提供真实的现场教学环境, 才能现场指导学生。

4. 获得研究选题。

企业是经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技术转化的直接操作者。他们对实际问题了解得最清楚最深刻。通过企业, 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科研动态和当前最迫切需求的技术, 从而找到研究选题, 甚至得到企业的经费赞助, 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5. 建设“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通过与企业合作, 一方面, 学校的教师可以进入企业挂职锻炼, 为专业教育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需要将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从而形成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

6. 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一是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紧密结合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大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二是订单式培养,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组织教学,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7.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通过校企合作成立行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 校企共同确定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路径, 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二是企业为高职院校直接投入资金和设备改善教学条件。三是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场所,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一) 搭建一个平台

要搭建一个信息平台。校企合作涉及企业、学校、政府等多家单位。一般的高职院校都有上万人的规模, 开设几十个专业, 涉及多个领域, 毕业的学生需要到众多企业就业。同样, 一个企业也需要多方面的人才,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 众多人才还需要考虑学缘结构。因而, 一所学校要与很多企业打交道, 一个企业也同样需要与很多学校打交道。校企合作首先学校和企业要有个认识和了解对方的机会。但是, 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校企合作信息交流的平台。主要原因是政府层面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推动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导致企业无法获得与行业相关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信息、社会服务信息和科技研发能力, 职业院校也无法掌握整个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技术研发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为此, 要建立一个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合作的公共信息平台或者组织机构。平台的作用如下:一是可以及时公布和分析预测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二是可以及时提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职业资格鉴定、技术服务等信息。三是可以及时上传企业人才供需、技术难题。四是可以发布推广应用项目。平台负责管理、规范、咨询、引导学校和企业的多元化合作, 让企业和学校在这平台上自主选择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合作伙伴。一方面, 职业院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信息, 接受企业岗位的新观念;另一方面, 便于企业和学校寻找各自合作的项目、内容、信息等, 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企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咨询, 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发展建立社会基础。平台充分整合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等方面的优势,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组织形式上可以是相应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或职教集团等形式, 人员构成上可以是学校和企业的领导、政府官员及校企合作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人员共同参与, 在运行机制上可由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提供相应的人、财、物, 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均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推动校企合作的实际落实。

(二) 建立一批基地

基地是校企合作的载体。一是建立培训基地, 为区域内相关职业院校在校生、社会在职人员等提供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平台。二是职业院校在企业内建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 让学生和教师在真实生产过程中服务企业。三是创建融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四是合作开办实体。按照“学校提供场地, 企业提供设备和人员”的方式引入企业或与企业合作开办经济实体, 拓宽生产性实训和校内顶岗实习的渠道。

(三) 提升一个能力

提升教师服务能力。职业院校大多由过去的中专改制而成, 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由于职业院校不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直接影响了校企“互利双赢”目标的实现和校企双方的稳定合作。为此, 要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一是要培养几个大师名师。好大学的标志是名师, 而不是大楼。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 在乡下, 在茅草房, 仍是当时中国最响当当的大学, 为什么?只因有一批响当当的大学教授在。二是要培养一批具有行业背景、国际视野和敏锐洞察力的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决定了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在高等教育学术界的地位。如果一位专业带头人能够在行业顶层进出自由, 甚至能够左右行业的方向、决策, 如果他领导的专业能够得到全球最好企业的认可, 靠的是真正解决问题、助推企业发展的实力, 那么, 他及其领导的专业一定能够在本专业高等教育领域占有重要位置。三是要培养一批掌握行业先进技术的骨干。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日新月异, 企业时刻面临着技术转型、资质升级问题, 只有那些掌握行业最新技术的教师才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才受企业的欢迎, 才能把最新技术带到课堂、传授给学生。否则, 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完全有可能是企业多年前已经淘汰的技术, 教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糊弄学生。四是要培养一批能攻坚克难的科研研发团队。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中, “985”学校不愁企业不合作, 不愁项目少, 就是因为他们能解决企业的关键技术, 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高职院校是和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 最了解企业技术困难的。随着高职的发展和门槛的提高, 大量的博士进入高职, 他们掌握着最新的科学技术和试验方法。高职学生又是动手操作的好手。因此, 高职院校也有一定的科研优势, 完全可以培养一批能攻坚克难的科研研发团队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总之, 要不断提升高职的社会服务能力, 就要培养一支由大师名师、专业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研发团队组成的教师队伍。

(四) 增强一个实力

一是提高人才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23]。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就是一所高职的活广告。一所高职, 质量高的毕业生越多, 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学校就越有办学活力, 学校在社会上声誉就越好, 参与社会竞争能力就越强, 校企合作的吸引力也就越强。二是提高学校魅力。如果一说到校企合作, 就要企业到高职院校办冠名班、设奖学金、建实训室, 而学校却不能给企业带来太多好处, 这种单方获利的“合作”, 即使碍于情面、迫于压力或出于一时应景之需牵上了手, 也难以深入和长久。“联姻”的双方必须要能满足对方一定的需要, 要给对方带来一定的利益。高职院校要想与行业、企业“联姻”, 必须要有一定的实力, 诸如过硬的师资队伍、雄厚的研发力量、众多的创新项目、优质的毕业生等。有了这些实力, 不仅在企业面前能够底气足, 而且在行业里面也有话语权。高职院校的地位都不是靠乞讨得来的, 而是靠与行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和相互支撑。一所好的高职院校, 要靠实力赢得学校的地位。

动力学中的类比模型 第7篇

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 把表面不同而物理过程相似的问题归并到同一类比模型中, 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本文就是要把动力学中常见的类比模型介绍给广大的师生.

一、互成角度的二力作用下的水平加速模型

例1 如图1-1所示, 质量为m的球固定在弯折硬杆ABC上, 硬杆A端固定在平板车上, 车在水平方向做变速运动, 杆对球的弹力为F,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F一定沿杆向上

(B) 加速度增加时, F的竖直分力增加

(C) 加速度增加时, F的水平分力增加

(D) 加速度增加时, 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减小

解析: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GF两力的合力总沿水平方向, 当加速度水平向右时, F斜向右上方;当加速度水平向左时, F斜向左上方, F不一定沿杆向上, 选项 (A) 错误.

如图1-2所示, 在竖直方向:FY=mg, 由于重力不变, 所以F的竖直分力FY不变.在水平方向:FX=ma, 加速度a增大时, F的水平分力FX增大, 所以F与水平方向夹角减小.选项 (B) 错误, 应选 (C) 、 (D) .

本模型的特点:物体在重力和弹力作用下, 做水平方向的变速运动, 合外力沿水平方向;加速度增大时, 弹力的竖直分力保持不变, 而水平分力变大, 合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减小.

类比题:如图2-1所示, 光滑球恰好放在半径为R的圆弧槽中, 左边的接触点为A, 半径OA与水平线成α角, 两者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过程中圆弧槽对球的作用力为F,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向右的加速度增加时, F的水平分力FX增加

(B) 向右的加速度增加时, F的竖直分力FY增加

(C) 加速度增加时, F与水平方向夹角α减小

(D) 加速度a>gcotα时, 球从槽中滚出

解析:本题可以与例1形成完美的类比.如图2-2所示, 在竖直方向:FY=mg, 由于重力不变, F的竖直分力FY不变.在水平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X=ma, 加速度增大时, F的水平分力FX增大, 选项 (A) 、 (C) 正确.

当加速度由零开始增大时, 槽对球支持力的作用点由槽的最低点逐渐向左移动, 移动到A点时, 球恰好没有滚出, 此时a=FXm=mgcotαm=gcotα.

所以, 当a>gcotα时, 球从槽中滚出, 选项 (D) 正确, 应选 (A) 、 (C) 、 (D) .

二、互成角度的三力作用下的水平加速模型

例2 如图3-1所示, 质量为2 kg的物体用轻线系于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 斜面体置于水平地面上.求: (1) 当斜面体以加速度a=2 m/s2向右加速时, 绳的拉力为多少? (2) 当斜面体以加速度a=20 m/s2向右加速时, 绳的拉力为多少? (g=10 m/s2)

解析: (1) 当物体与斜面接触恰无作用时, 物体只受两力, 两力的合力水平向右, 如图3-2所示.

F=mgcot30°=ma, a=gcot30°=103m/s2>2m/s2.

所以, 当加速度a=2 m/s2时, 物体与斜面间存在作用力, 如图3-1所示.

水平方向:Tcos30°-Nsin30°=ma

竖直方向:Tsin30°+Ncos30°-mg=0 ②

由①②式得T=13.5 N

(2) 当加速度a=20 m/s2时, 物体与斜面分离, 只受重力和拉力, 如图3-2所示.Τ= (mg) 2+ (ma) 2=44.7Ν.

本模型的特点:物体在互成角度的三个力作用下做水平方向的变速运动, 合外力沿水平方向;当加速度达到某一定值时, 物理过程出现临界状态, 物体的受力出现转折性变化, 其中一个力消失, 变成了如1中所述的二力作用下的水平加速模型.

类比题:如图4-1所示, 车内用两根轻线系住一个质量为m=1 kg的小球, 两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30°、60°.求: (1) 当车以加速度a=10 m/s2向右加速时, 两线的拉力分别为多少? (2) 当车以加速度a=20 m/s2向右加速时, 两线的拉力分别为多少? (g=10 m/s2)

解析:本题可以与例2形成完美的类比.本题中加速度也存在着一个临界值, 当加速度达到这个临界值后, OB线松弛, 拉力T2消失, 0A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将减小, 球由受三个力变为受两个力.

(1) 首先确定加速度的临界值, OB线伸直且恰无张力时, 物体受力如图4-2所示.F=mgcot30°=ma, a=gcot30°=103m/s2>10m/s2, 所以当a=10 m/s2时, 两线均存在拉力.水平方向:

T1cos30°-T2cos60°=ma

竖直方向:

T1sin30°+T2sin60°-mg=0 ②

由①②式得T1=13.7 N, T2=3.66 N

(2) 加速度a=20 m/s2时, OB线松驰, Τ2=0, Τ1= (mg) 2+ (ma) 2=22.4Ν

三、竖直方向的升降机模型

例3 质量为m的人站在升降机内, 升降机的支持力为F, 当升降机以加速度a在竖直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a向上, 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F减少了ma

(B) 若a向上, 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F增加了ma

(C) 若a向下, 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F增加了ma

(D) 若a向下, 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F减少了ma

解析:人受两个力, 如图5所示.当人与升降机静止时, F=mg;当a向上时, 由牛顿第二定律:F1-mg=ma, F1=mg+ma, F的增加为ΔF=F1-F=ma;当a向下时, 有mg-F2=ma, F2=mg-ma, F的减少为ΔF=F-F2=ma, 所以, 应选 (B) 、 (D) .

本模型的特点:物体 (或系统) 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时, 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增加, 增加量为ma;物体 (或系统) 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时, 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减少, 减少量为ma.

类比题:如图6所示, 质量为m的物块, 从质量为M、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 物块下滑过程中, 斜面静止.关于该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者组成的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地面的支持力大小为F= (M+m) g.

(B) 两者组成的系统处于超重状态, 地面支持力大小为F= (M+m) g+mgsinθ

(C) 两者组成的系统处于失重状态, 地面的支持力大小为F= (M+m) g-mgsinθ

(D) 两者组成的系统处于失重状态, 地面的支持力大小为F= (M+m) g-mgsin2θ

解析:本题可以与例3形成完美的类比, 不过本题的研究对象为物块和斜面组成的系统.系统竖直方向受向下的重力Mgmg, 及地面向上的支持力F, 如图6所示.因斜面静止, 物块加速下滑, 所以选项 (A) 错误.系统中物块的加速度为a=gsinθ, a的竖直分量为

aY=gsin2θ

方向向下, 所以系统处于失重状态.对于系统, 在竖直方向使用牛顿第二定律

(M+m) g-F=maY

由①②得F= (M+m) g-mgsin2θ.所以, 本题正确答案为 (D) .

四、力按质量关系分配的模型

例4 如图7所示, 水平地面上有质量分别为Mm的两个物块, 在水平力F作用下做加速运动, 两个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 用F′表示Mm间的作用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接触面光滑, 则F′=F

(B) 若接触面光滑, 则F=FmΜ+m

(C) 若接触面粗糙, 则F=FmΜ+m-μmg

(D) 若接触面粗糙, 则F=FmΜ+m

解:若接触面光滑, 对Mm:a=FΜ+m;对m:F=ma=FmΜ+m.

若接触面粗糙, 对Mm:a=F-μ (Μ+m) gΜ+m;对m:F′-μmg=ma, 把a代入, 得F=μmg+ma=FmΜ+m.所以选项 (B) 、 (D) 正确.

本模型的特点: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在一个与运动方向同向的动力作用下运动, 系统内两部分之间的作用力, 只与两部分的质量关系有关;与接触面光滑还是粗糙无关 (各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须相同) ;与系统在水平地面上还是斜面上运动无关.

类比题:如图8所示, 倾角为θ的斜面上, 质量分别为Mm的两个物块在平行于斜面的力F作用下沿斜面向上做加速运动, 两个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 用F′表示Mm间的作用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斜面光滑, 则F′=F

(B) 若斜面光滑, 则F=FmΜ+m

(C) 若斜面粗糙, 则F=FmΜ+m-μmg

(D) 若斜面粗糙, 则F=FmΜ+m

解:若斜面是光滑的;对Mm:a=F- (Μ+m) gsinθΜ+m;对m:F′-mgsinθ=ma, 由以上两式得F=FmΜ+m

若斜面是粗糙的, 对Mm :

a=F- (Μ+m) gsinθ-μ (Μ+m) gcosθΜ+m;对m:F′-mgsinθ-μmgcosθ=ma, 由以上两式, 得F=FmΜ+m.所以选项 (B) 、 (D) 正确.

动力机制模型 第8篇

1 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基本模型

创新型企业是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逐步形成的[4], 其形成的动力来源主要包括内部动力源和外部动力源。根据现有研究总结得出[5,6,7,8],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内部动力源主要有企业家、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能力、企业文化、企业机制等;外部动力源主要由政府政策、科技进步、市场竞争、联盟协作、市场需求等组成。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是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的有机结合。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是构建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 为了深入研究创新型企业的形成动力机制, 有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9,10,11], 将创新型企业视为一个复杂、动态、开放的系统, 详尽描述和刻画创新型企业成长过程中各动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此, 构建创新型企业成长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模型 (如图1所示) 。

通过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及其因果关系反馈回路的分析, 运用系统动力学流图的绘制和分析方法, 详尽阐释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系统流图。结合创新型成长动力系统流图所揭示的系统动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明确系统内在的微观作用机理, 进而探明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来源彼此之间的微妙、动态、复杂的关系, 明晰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内外动力机制。

由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基本模型可知, 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系统蕴含了众多因果关系反馈回路, 在此择取以下5条典型回路进行简要分析:

(1) 企业家精神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研发成功率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盈利能力市场竞争企业家精神。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揭示了通过企业内部创新动力, 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2) 企业家精神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企业专利数量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创新能力科技进步企业发展战略。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揭示了创新财力资源、创新人力资源、创新知识资源是决定企业创新能力高低的关键所在, 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能够影响社会科技进步, 并最终对自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 企业家精神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企业专利数量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盈利能力市场需求企业发展战略。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揭示了企业内在创新动力不断增强, 能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盈利水平, 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4) 政府政策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平台企业专利数量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家精神。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在政府政策的影响下, 企业通过搭建良好的企业研发平台, 不断积聚创新资源, 提高企业专利数量, 增强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

(5) 政府政策产学研战略联盟企业专利数量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家精神。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组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有力的智力和政策支持。

2 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系统模型

创新型企业成长是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相互协作、共同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此, 为了明确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 需要从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切入, 结合系统动力学流图的专业特性, 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因果关联机制, 探明不同类型的动力来源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推动作用, 进而构建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系统动力机制。

在创新型企业成长过程中, 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家、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内在因素对企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影响, 是促进企业成长为创新型企业的决定性因素。衡量企业创新能力高低的最重要指标是企业专利数量, 企业专利的增加量取决于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力度, 即企业创新资源的集聚程度。创新型企业成长离不开良好的企业管理能力。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不断创新, 不断追求卓越, 不断超越自我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家精神的熏陶, 使得企业发展战略能够紧密结合时代步伐, 不断捕捉市场机会, 为创新型企业成长指明方向。在良好的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引下, 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财务等部门密切配合, 相互协作, 提高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企业通过内部的良性竞争, 不断激发出员工的潜力, 发挥广大员工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型企业成长过程中, 政府、市场、竞争对手, 以及政策、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科技进步、联盟合作等外部影响因素是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催化剂。政府可以通过搭建合作桥梁, 积极促进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彼此合作。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 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高新、尖端、智能的技术, 同时也迫使企业不断学习先进技术, 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 必然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唯有在竞争中有自身的一技之长, 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在一个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时代, 企业必须要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 及时洞察市场需求变化, 预见市场潜在需求。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形成动力机制, 在内外动力机制的相互配合、共同影响下, 企业通过不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力度, 提高创新成果产出,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步伐, 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逐步成长为创新型企业。基于此, 将以上剖析的内在动力、外部动力系统流图组合起来, 就可以得到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系统流图 (如图4所示) 。

3 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相互作用机理

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企业,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动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保障企业不断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其中内部动力对外部动力具有强化作用, 外部动力对内部动力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如图5所示) 。

3.1 内部动力对外部动力的强化机理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内部动力是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关键所在。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内部动力并非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企业的外部动力密切相关, 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外部动力具有鲜明的强化作用。

企业家对企业的影响极其深远,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不断成长的重要动力。企业家合理利用政府政策, 做出符合国家长远发展趋势的决定, 将会为企业发展争取较多政策扶持, 赢得更宽松的外部环境, 加快企业发展步伐;一旦企业发展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 企业发展必定会举步维艰, 甚至难以生存。企业家如能及时捕捉市场需求和市场机会, 将会让企业赢得先机, 迅速占领市场;一旦坐失良机, 等市场接近饱和时, 必将面临极其严峻的市场考验。企业家如能及时把握机会, 将瞬息万变的机会为企业所用, 一旦把握住机会, 就可以将商机不断扩大, 实现正强化, 为企业发展带来无限发展空间, 有利于创新型企业的形成;反之, 就会带来负强化, 使得企业发展后患无穷。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使企业长期发展的指南针, 对企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发展战略必须要紧密结合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 采取符合国家发展趋势的经营策略, 取得政府的扶持, 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旦对政策把握出现失误, 必将带来灭顶之灾。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紧密结合科技发展趋势, 积极借鉴、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尽快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专利保护期内, 尽快实现利润最大化;一旦竞争对手率先实现技术突破, 尤其是革命性的新技术, 企业往往无力回天。企业发展战略必须洞悉市场需求, 不断满足顾客需求, 才能击败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旦企业忽视市场需求, 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必将不断走向灭亡。企业发展战略必然是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 将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为我所用, 适时把握, 才能发挥出正强化作用, 为企业长远发展带来无穷动力;反之, 企业不能够有效利用市场机遇, 就会推倒“多米诺骨牌”, 最终走向覆灭。

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中培育超强的管理能力, 利用良好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为企业发展带来不竭动力。企业管理能力的持续增长, 企业文化的动态优化, 企业内功的不断增强, 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管理完善、制度优良的企业, 可以更好地感知外部环境, 适应市场环境, 能够更好地利用外部机遇, 为企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相反的, 如果企业自身内部管理混乱, 及时市场机会来临, 企业往往坐失良机。具备良好内部管理能力的企业, 由于自身具备深厚的内功, 能够更好的把握机会, 有效利用环境, 不断实现自身内在实力对外部机遇的正强化,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如果企业自身存在严重的管理问题, 企业对环境感知迟钝, 终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3.2 外部动力对内部动力的引导机理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外部动力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政府作为政策的出台者, 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法律等手段为企业发展创造环境[9]。政府为鼓励创新型企业成长, 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 直接对企业创新行为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收税优惠, 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减免各种税收;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政府还可以通过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 提高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政府为支持企业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能够更好地调动企业内在成长动力, 发挥企业的内在优势, 从而更好地引导创新型企业发展。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激烈的市场竞争, 只有经过竞争的洗礼, 企业才能逐步走向强大。企业的竞争对手如果是非常强大, 企业应该将其视为自己的榜样, 寻找和对手的差距所在, 不断通过差异化的手段来尽力缩小差距;企业的竞争对手如果和自身的实力相差无几, 企业应该采取扬长避短的手段, 在激烈的竞争中攻击对手的软肋, 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企业是行业的领导者, 企业应该通过不断创新, 引领行业发展的方向, 让竞争对手只能忙于模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只有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善于根据不同的竞争对手出招, 采取不同的策略, 才能不断在竞争的洗礼中成长壮大。

企业在不断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 应该学会用双赢的理念去合作, 通过合作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现代企业要想攻克技术难关, 只靠自己的力量往往力不从心, 唯有几家或多家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才能尽快达到理想的效果。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合作, 可以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纵向合作, 实现供应链的快速响应, 克服技术难关;企业还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进行横向合作, 共同攻克市场、技术难关, 尽快满足市场需求, 实现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此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种手段, 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合作双赢的理念为企业成长提供了一条光明大道, 为企业战略的实现, 对企业最终成长为创新型企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必须要密切关注科技进步, 哪个企业率先掌握了先进技术, 哪个企业就将会占领行业的制高点。如果企业自身实力不够强大, 无法独立研发出行业的尖端技术, 企业应该尽快掌握先进技术, 从而避免企业可能由于技术落后而带来的灭顶之灾。如果企业是行业技术的领先者, 企业应该不断塑造自身技术优势, 通过持续创新来塑造技术壁垒, 用高深的技术将众多竞争对手甩开, 不断强化技术的路径依赖, 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企业只有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将现代高科技与企业自身紧密结合, 才能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市场需求是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所在。企业的创新活动必然也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 一旦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 往往都会生不逢时, 无法达到企业的预期, 进而使得企业为创新所做出的努力付之东流。只有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才能使企业有更强劲的动力进行持续创新。总之, 市场需求是创新型企业内在成长动力的指南针, 企业必须要按照市场需求指明的方向前进, 否则会迷失方向。

4 结论

创新型企业成长是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 通过不断增强企业成长动力逐步形成的。要加快创新型企业成长步伐, 务必要遵循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来源之间的客观规律, 运用系统的思维, 充分发挥内外各个成长动力的潜力, 借助内外部动力之间的互动机理, 通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协同努力而逐步成长为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摘要:尝试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 构建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创新型企业成长动力相互作用机理。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系统动力学,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立.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汪建, 赵驰, 等.基于创新驱动的企业成长研究综述[J].江苏社会科学, 2012 (4) :69-74

[3]王志刚, 等.创新型企业组织结构演进轨迹与特征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11 (7) :88-92

[4]宋英华, 庄越, 等.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内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1, 29 (8) :1274-1280

[5]COHENDET P.The Innovative Firm:Nexus of Communities and Creativity[J].Revue d'économie industrielle, 2010, 129 (2) :392-422

[6]BERG C.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Innovative Firm's Network Development[J].2009, 13 (4) :593-613

[7]何建洪.创新型企业的形成路径:基于技术能力和创新战略作用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12 (4) :143-152

[8]GUAN J, MA N.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J].Technovation, 2003 (23) :737-747

[9]GEORGE B.A model for multiple brand choic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8:154-167

[10]苏屹, 李柏洲.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支持体系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0, 26 (1) :141-150

动力机制模型 第9篇

1 有关灵敏度的相应分析方式

灵敏度的分析方式主要是工程中的一种十分重要又有较好效益的领域, 而对各种灵敏度有限元的修正中是一个较重要的环节。目前, 已经有很多方法对灵敏度进行计算, 但是, 对钻机井架的承载结构也比较复杂, 在进行计算的时候是比较复杂的, 很大程度上是很难实现的。

如果相应的有限元实际模型参数是P, P0均为初始的值, 而P的相应变化量是结构参数的实际修正余量, 换句话说其是相应修正参数的一个变化量。而但P=P0的时候就要采用有限元的一些程序进行频率的计算。如果其实际参数是不发生变化的, 只是单纯的改变值域P, 要让P=P0+P的变化量, 此时, 也可以相应的计算出该条件下的相应频率, 此时参数的灵敏度是

2 有关ANSYS实际的修正过程

采用ANSYS的软件来提供相应的参数对实际参数进行初始化, 同时也要构建相应的参数模式, 从而为其修正的模型充分提供可能。从而对相应的结构初始化的模态进行分析, 其得到实际结构的模态与目标性频率。同时积极构建相应的文件分析优化, 以实际测出频率与目标性频率的误差平方和视为整个目标函数。采用优化方式直接进入计算模式, 一直到收敛到满足为止, 从而得到一个修正的模型结果。

3 有关役钻机井的相关仿真模型

3.1 对模态参数的识别。

对一些油田所使用的钻井机架来说通常采用的是振动模式, 其相应的结构高度为40米, 实际的设计结构是980KN。因为实际的井架结构主要属于比较典型的低频振动结构, 而在环境比较激励的状态下, 其实际自振频率依据的是其结构的子功率谱。此时, 可以利用输出的子功率谱将主频率求出。但是, 因为其激励谱与噪音的相应影响, 井架的响应峰值并不是模态的频率:首先, 对各测点的相应普峰值所处的频率进行响应。其次, 在模态频率的各测点上其点与点之间的函数比较大。其三, 在各测点的实际模态频率上要具有相反以及近似的相位特点。

3.2 对有限元的优化与修正。

在对有限元进行及时的修正时要借助相应的软件平台, 比如ANSYS的软件平台。将整个井架的相应杆件直接简化成多个自由度的弹性单元, 一共有多个节点与单元。在支座与井架的底部要进行铰接束缚, 其中, 相应的铰点只是限制在x、y、z的各个方向上来进行移动的自由转角度。经过对有限元模式的逐渐分析, 得到是井架的实际结构频率, 采用以上的修正方式来进行优化, 而经过多次的迭代以后, 就得出了相应的修正成果, 其结构参数的修正值与初始值有一定的关联性。

3.3 有关役钻机井的实际承载能力的分析。

在积极采用几何非线性的方法、实际应用线性的屈曲方法以及具有双重非线性的方法来得到钻井架的模型参数, 要利用相应的模型来限制实际仿真的分析。这几种方式所进行的分析, 其相应的井架结构竖向的位移以及大钩载荷的实际关系如图1。从上面的图像我们可以看出, 相应的钻机井架的实际承载力是通过材料非线性与几何非线性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而当大钩载荷的实际参数在962.5的时候, 相应的钻机井架的实际杆件部分就逐渐开始进入屈服状态, 而其参数在1251的时候, 相应的整体结构就已经达到承载的极限。而在实际屈服点以前, 其载荷位移的实际曲线直接呈线性的关系, 当荷载值直接达到临界点的时候, 其相应的位移值就会不断增大, 此时其载荷也会相应降低, 这就表示其井架结构的严重失稳性。通过对有限元程度的ANSYS实际优化计算能力与功能, 而通过多步的修正模式, 来进行井架结构的状态评估与损伤识别, 十分有利于对相应工程的实际应用。对有线元的灵敏度的不断分析, 充分提高了对实际结构的高效性与准确性。在进行实际应用时, 可以依据相应的结构对实际目标进行条件的约束与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实际灵敏度的不断取舍来进行适合变化量的设计, 积极利用优化模式得到更加满意的模型结构。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以试验理论与实际模态特点之间的构建进行函数的优化修正, 积极建立了有限元的动力参数。而在灵敏度优化方法与实际分析基础上不断提高其高效性和准确性。但是, 在进行实际应用的时候, 可以根据相应的结构特点对实际条件进行约束以及实际目标函数进行确定。而本文主要以有限元实际模型的修正为主要依据, 并结合实际理论得出相应的结构模型, 准确的预测出了失稳形式以及实际承载力等。因此, 本文就针对有限元动力模型的在役钻机井架仿真模型做了简要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给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金梅, 周国强, 韩国有.考虑损伤的石油井架极限承载性能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 2009, 13 (6) .

[2]郭金玉.非线性全过程分析在ZJ70D型钻机井架承载性能仿真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 15 (18) .

[3]周思柱, 周后俊, 华剑, 陈明, 景华斌.材质对超高压压裂泵泵头体自增强性能的影响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0, 15 (7) .

[4]冉景禄, 赵振奎, 吕小强, 万锦雄.效能期望驱动的军事装备可拓概念设计方法及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 2012, 13 (7) .

动力机制模型范文

动力机制模型范文(精选9篇)动力机制模型 第1篇营销道德实质是解决企业如何承担好社会责任,妥善解决企业同顾客、自然环境及社会利益的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