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精选12篇)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 第1篇

一、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与测量

1.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被创业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引入后, 被重新定义了一个新名词创业自我效能感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1]。Scherer等人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能够成功地扮演和完成创业者角色任务的信念的强度”。Luthans和Ibrayeva将创业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创业者对其能力能够影响所处环境并且通过相应行为获得成功的自信”。创业自我效能感是预测创业行为和创业成功的重要变量, 它是指一种个人信念和自信, 能够有效地帮助创业者依据自己的特征 (如:知识和技能等) 进行创业。

创业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密切关注创业者对潜在的自我信心、效能的感知, 及其对创业绩效的预测效果。创业自我效能理论可解释广泛的创业行为问题, 例如个体在能力足够的条件下, 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创业而不选择那种创业;而实际能力差不多的个体, 有的局限于某一两种创业选择, 有些能果断做出创业决策, 而另一些则不能等。这种广泛解释性使得创业自我效能理论可用作理解和解释人类创业行为的有力工具。Baum和Locke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是诸多因素中影响企业进一步成长的最为显著的因素, Kruger和Brazeal的研究表明,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潜在创业者真正开始创业的重要先决条件。

2.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Chen等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结构进行了一些探索。他们通过访谈确定了创业者的6大角色和30个关键创业任务, 并通过对281名创业者和140名管理学院学生两个样本的测量, 将量表调整为22个项目, 包含了创新 (Innovation) 、市场 (Marketing) 、管理 (Management) 、财务控制 (Financial control) 和风险承担 (Risk-taking) 五个维度。De Noble等人还基于与一般的管理技能具有较大差异的几个核心创业技能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测量。他们确定了产品创新、人际网络、机会识别、风险管理、资源获取、创新环境6个创业技能维度, 然后以此为基础开发量表。该量表的六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超过0.7, 实证研究发现,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几个子维度与创业动机和实际的创业准备呈显著正相关。Jill等学者基于特定创业任务而划分出的四个创业自我效能感维度:管理效能感、关系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风险容忍效能感。在国内, 唐靖、姜彦福借鉴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成果, 并通过对创业活动中完成的主要任务进行分析, 认为在创业过程中主要包含三个任务:完成感知和发现机会、整合资源以创建企业、维持存活并促进企业成长, 因此他们将创业的自我效能感分为战略、机会识别、概念性、组织、关系、承诺六个方面。

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来看, 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对自身完成与创业有关内容能力的信念, 即与创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二是大学生对自身完成有关创业行为的过程, 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 即有关创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

二、高校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途径

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验的主体自我判断, 是在对自我效能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 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信息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如图1) 。第一, 与创业活动相关的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成就水平的感知。大学生亲身经历的与创业活动有关的成败经验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 成功的创业经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而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尤其是当大学生尚未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之前。第二, 他人的替代经验。即对能力等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同自己相近的榜样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获得替代性经验。如果看到与自己能力相似的人在某种创业活动上获得成功, 他会认为当自己处于类似的环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 相反, 如果看到他人失败, 则会降低他这方面的效能感。第三, 言语劝导。即通过别人的语言鼓励和自我规劝而相信自己的效能, 从而促使个体付出艰苦努力获得成功。言语劝导信息的效应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切合实际、有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导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动机水平, 从而推进其创业能力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相反, 不切实际、夸夸其谈的言语劝导则会降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第四, 情绪反应。就主体而言, 对肯定或否定的状态变化作出评价的主观的现象:不安焦虑会使人自卑, 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平静的反应则使人镇定、自信。所以,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还需要个体对自我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参与。相对于活动主体而言, 不同形式的自我效能信息, 对个体的活动效能反映还依赖于主体的注意、把握和评价。

三、高校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根据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和形成途径, 要提高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 可以同时结合政府、企业、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帮助,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开展创业活动, 丰富创业经历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是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最基本的途径。创业成功的经历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经过创业实践后, 大学生能在无形中锻炼能力, 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高校应当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与创业相关的主题活动, 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例如, 组织学生进行创业计划竞赛, 让学生把自己当成真实的创业者, 学习撰写创业计划书, 招募员工, 经营企业等。同时, 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选择一些风险小、进入与退出方便的创业项目进行创业体验, 包括开办网络工作室, 开设校园商铺, 设立淘宝网店, 兼职商品代理销售等方式。通过实践, 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培养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能力。

2. 重视榜样示范, 培养创业意识

他人的间接经验会影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创业榜样, 目睹或想象相似他人的成功创业表现, 提高自己的创业自我效能信念, 相信自己拥有掌握相应行为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看到榜样是身边或者经历非常相似的人时, 对自己同样能成功创业的信念就会增强, 会认为自己也有能力进行创业, 开拓一个新的事业。因此, 高校应当多为学生树立创业榜样, 例如, 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成功创业者举办创业讲座, 并且在校报、网站、广播等校内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介绍成功的创业案例和创业人士等。可以邀请知名创业者的校友举办讲座或报告,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与各自专业相关的企业参观、实习、实践。通过观察他人的创业过程, 学生能够获得替代经验, 从而增强自身的创业动机。同时,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确立正确合理的参照目标, 避免好高骛远和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3. 改革课程体系, 加强创业教育

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 应提高相关师资水平, 推进课程改革, 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 充分重视对学生创业动机的培养。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激发学生的闯劲, 开展互动式的创业教学, 实施创业个别辅导、活动指导, 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例如, 中南大学通过基地化依托、主题化活动、项目化资助、网络化促进、多样化激励、社会化实践、专业化辅导, 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

4. 改善创业环境, 构建创业支持体系

高校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培养除了教师的引导与鼓励外, 还要改善创业环境, 构建创业支持体系, 给予创业大学生切实的帮助。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可以联手, 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等方式, 在创业资金、信息、培训以及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服务保障, 强化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 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企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系列服务, 同时引导学生在创业方向和形式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并争取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地方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性融资, 可以通过建设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 为技术转化成生产建立众多创业孵化基地等等。

摘要:首先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与测量作了探讨, 分析了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途径, 并给创业教育带来新的思路, 为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供了建议, 这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意向, 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 王小明, 胡谊, 等译.皮连生, 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龚志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及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 2008 (4) :149-150.

[3]范巍, 王重鸣.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人类工效学, 2006, 12 (1) :14-16.

[4]韩力争, 傅宏.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构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 :113-118.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 第2篇

【摘要】: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一同应用到创业当中,可以通过创业将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海峡两岸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实现创业,都采取了积极办法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这项策略研究对分析和指导大学生行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本论文在研究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时,以相关架构和实现自我效能感的维度为出发条件,总结了自我效能感量表,用来指导大学生实施创业活动,还进一步提出培养策略,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通过验证,证实了策略研究方案的作用及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自我效能感 海峡两岸

前言: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被称为“认知理论之父”,他曾经对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于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之后,许多学者都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展开了研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可分为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动作复现阶段以及动机阶段,简单来说,如果要开展某一项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应该对前者的行为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学习和吸收前者的经验,寻找最佳时机,表现最优秀的行为。依照该理论,学生的学习以及在未来的发展都受到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来决定。本论文以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为基础,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到创业当中,从心理疏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策略。

一、对自我效能感进行的研究

就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来看,他是将人们在一些活动过程中所要有的信念进行了总结,例如执行过程、演示过程以及操作过程中的信念等,假如只依照自己的理论经验去推导,则无法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能力进行准确的定位。就班杜拉教授定义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看,我们发现所有的大学生在希望获得创业成功的时候,或者选择工作时,他们都具有某些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创业项目,对于工作,他们也拥有某些优势可以去胜任,而这些优势或能力都来源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自我效能感的评估。

二、自我效能感涉及的问题:

1、主体负责人执行创业计划,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能力,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以期实现预期目标。

2、身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是否有信心完成预定目标。

主体在执行项目以及完成项目的活动过程中,会受到效能信念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只是起到客观因素的作用,它还能在创业中将个体的意图渗透进去,这种意图决定了主体付出的努力能达到何种程度,刚刚创业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较多,此时创业主体会遇到资金匮乏、决策不当等错误,他们能否像创业前一样,满怀豪情一直坚持下去,换言之,他们是否具有面对挫折寻找成功的能力,或化悲观为乐观的精神,这种信念对个体决策起到了绝对影响作用,个体面对这些困难时,是要放弃还是要坚持,是受困于妨碍,还是自我帮助。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格局纷繁复杂,所有参加创业的大学生应该加强尝试和体验,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同时表现出自己的个人修养。

提升自我效能感时,可选择进修的方式,此时应依照个体掌握的知识、信念、自学能力、模仿能力等进行主观判断,在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领域时,自我效能感通过上述内容得以表现,掌握自我效能感,就能获得正确的前进方向,所以,自我效能感的学习可以指导已经创业的大学生,也能为那些想要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三、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方式的影响

(1)大学生会制定怎样的创业目标,这取决于他们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哪些影响,大学生的目标选择对创业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创业个体掌握了自我效能感,便可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因此也会较容易获得成功,通过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事例,我们发现他们借助自我效能感的帮助,选择的创业目标往往都是既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又充满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在创业中获得成功的人对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他们拥有较高的期望水平,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他们的内部动机明显,为了能够创业成功,他们付出了许多努力,因此才能成功。但反观一些没有正确运用自我效能的学生,他们没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也没有兴趣去实施创业目标,他们并不期望自己有高成就的未来,这种消极思维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他们过多的关注娱乐以及满足自我需求,一些学生为摆脱责任感和使命感,经常沉溺在网络中,或只对娱乐活动感兴趣。一些学生在选择环境时,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为了稳妥起见,他们不会选择有挑战性的环境,因为他们担心不能控制未知环境。这些例子都是自我效能感低的现实反应,这些个体面对创业情绪消极,无法发挥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2)学生可通过学习,掌握自我效能感能力,从而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难题和挫折,这样才能获得成功的创业结果,自我效能感掌握的好与坏,影响个体在创业困难期做出的反应,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毅力,通常情况下,个人的努力程度也决定了一些事能否成功。通过对比可以证明,假如创业主体的自我效能高,他们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很好地控制,将精力投入到某些值得注意的方面,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较强,随时充满着主人翁意识,面对挫折,从不放弃,他们知道创业结果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所以他们能够积极面对困难,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这可以减少重要决策的失误,能够获得成功的创业结果。如果创业主体的自我效能不高,他们面对困难就会产生畏惧,这种消极思想会让他们放弃或过分依赖外界,他们缺少恒心,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遇到困难。

(3)创业主体的非智力因素也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从而对创业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他们的目标就会清晰,也会努力去实现价值,实施创业时,他们热情积极,当遭受挫折时,还会积极学习,找到办法,这些学生都有很强的毅力。相反,如果自我效能感不强,他们的责任感也不会很强,他们被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吓倒,影响自己的情绪,经常担忧,影响了自己的创业发展。

四、培养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途径策略:

(1)在制定行动指标时,可以加强对成功的期望,或投入更多的总结。自我效能感能够判断自己和创业环境的彼此作用,这种判断是主观性的,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想,它是创业者的经历,也是创业者的总结或灵感,这些都可让创业者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评估创业前期的能力或风险时,依照自己的经验以及前人的经验可更好进行评估,但如果一直面对失败,那么创业者的预期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假如创业者一直享受成功,就会增加足够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也会加强。因此对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指导,从而迈向成功,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2)想要提升效能感,还可以通过替代性经验来获得,替代性经验就是一些刚刚创业的人观察别人的成功经验及活动,替代性经验并不是自己的经验,但它能够起到间接评估自己能力的作用。替代性经验无法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虽然它只有借鉴性,但它可以被评估或相信,创业者可以设想如果自己也遇到相同的境遇,应该如何去做,替代性经验也能让创业者达到相同的预期。这也是自我效能感提升的一个有效方法,它运用的是榜样的作用。一些同学在创业时看到其他创业的同学取得了成功,而他们和自己的水平不分上下,实战经验也比较相似,这时他们就有了创业成功的信心,当他们在创业时遇到困难,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像其他人一样获得成功。

(3)要想提升自我效能感,还可采用语言说服的办法。语言说服包括其他人的意见、鼓励、解释等,它们能够让创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生改变。例如,如果正在创业的学生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和鼓励,那么他们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此时他们也会改变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外界评价劝导起到的影响作用是有差别的,如果评价方缺少威信,评价影响作用偏小,如果评价方威信高,这种评价对创业个体的影响也会增加。

五、以合作共赢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策略

中国有句谚语叫“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促进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过程中,合作共赢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能够通过团队的力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还能够让团队核心成员更有自我效能感。在一个合作共赢的团队里,人与人的之间的互动功能尤为突出,团队成员间能够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经验互补等方式,更快实现创业团队所制定的目标。当一些创业项目陷入困境之时,团队的力量以及相关的指导性思想,还能够帮其共度难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人际互动理论基础上,通过群体的力量而产生的团体策略才是真正现实可行的。

① 关于群体动力学的概念

所谓群体动力学,是指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互动关系,任何一个团队的产生与壮大都离不开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对其他群体的相互促进。当群体内部成员的动力与团队相悖之时,团队的核心成员就应该从中调和,使成员与团队的方向相一致。群体动力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库尔特·勒温教授曾经指出,一个团队的建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个人叠加。团队的方向并不会因为单个成员的意向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团队的特征也取决于内部成员的共同特征。在任何一个团队中,其内部成员之间的状况和行为都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能力。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专家都对库尔特·勒温教授所提出的群体动力学进行深入地研究,并且从民主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团队群体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以及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能否使团队本身更具有创造能力。根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团队成员的行动力多数取决于团队核心成员的内聚力,一个团队的内聚力高度集中,可以让团队成员的士气更加坚定和壮大。只有当团队核心成员拥有明确的目标,引导团队个体成员围绕团队来进行各项工作,才能使做事及创业的效率大大地提升。

② 关于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分析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柏恩,他创立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即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指导性分析。这一方法主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为突破口,对于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如果将这一方法运用在团体当中,则能帮助团队成员发现他人的优势以及自身的弱点,从而不断完善和加强自己的行为方式,促进自己与他人的互补关系。此外,创业个体想让自己的意向得到认可和采纳,也必须促进团体间的人际关系。现实中可能有许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得到施展,可是在一个团体中,与其他成员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却能给自己带来全新的认知以及更多的机会。良好的人际关系策略能够促进团体中的互动作用,让团体成员对于自身或者其他成员具有更高的觉察能力,共同为团体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并且使创业重点转化为团队的核心重点。

③ 关于团队策略的学习

大多数行为专家都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极低,那么他通常不会轻易采取其他更具创造力、更见效果的做事方法。这样的人通常对自己掌握的技巧及防范策略缺乏一定的自信心,无法根据自身的优势去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行动方案,使自身的行动力受到限制,也很难将行动付诸于实际。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极高,那么他在自身以及事业上的突破正好与班杜拉教授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也就是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对创业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创业方案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最终影响到创业的结果。每一个大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不过现实中的各种制约会让他们举步维艰,甚至因为某些打击而对创业本身心怀畏惧。如果想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就要从创业者本身开始,也就是将自身所拥有知识及经验充分运用到现实的创业活动中来,而不仅仅像纸上谈兵一样,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实现中来。现在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对这种学习策略进行讲解和分析:

(1)创业者应该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在之前所取得的成功,并且从中总结出自己的成功经验。

(2)创业者应该试验性地制定出现实可行的创业活动方案,通过比对自己与其他创业者之间的差距,从他人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中获取有关的经验,为团体成员提供相互交流与分享的机会,另外还要制定好实战的策略以及每一天的工作计划。

(3)在分析和制定创业实施策略的过程中,要以小组或者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具体的实施步骤也要考虑到每一位成员的方案及想法。

(4)在创业活动中运用自我效能感行动模式也要采取团队共同制定的方案。

六、以自我效能感的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策略

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促进效果,这种心理暗示也就是权威人士通过一定的环境及语言影响团队成员心理的过程。团队成员在进行自我暗示之后,可以根据暗示所取得的功效划分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一般情况下,消极的自我暗示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而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帮助个体扩展自我思维能力,并且产生更多的正能量。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暗示与自我效能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人们制定了一个行动方案,假如能够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发掘自身的优势,并且获得充足的自信心,那么在重重困难的拦阻下,仍然能够将方案顺利地实施。而且,积极的自我暗示还可以让创业者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创业者的积极情绪以及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 第3篇

【摘要】创业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在创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指大学生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创业过程中的各项创业任务所具有的信念。本文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身心反应四个中介过程分析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感;主体作用机制;培养途径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与此同时,高校也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综观目前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关教育研究和教育方向都集中在具体操作上,例如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营造学生的创业环境,而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研究很少。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和创业素质为核心,以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创业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它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创业自我效能感正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业教育,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过程中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认识创业自我效能感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更有效提高发展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提出合理建议。

1.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内涵

自我效能感是著名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班杜拉认为,不同的活动领域需要不用的能力和技能,而自我效能感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因此人们对于不同活动领域的活动任务的自我效能感也不同。由此可得出,创业自我效能感便是自我效能感在创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指人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创业角色,并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创业自我效能反映的是大学生对自己完成某种创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到创业行为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高校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寻找正确创业决策和创业灵感,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信念。

2.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在创业实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外部创业条件相当的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采取的创业形式,创业的目标和热情都不相同,甚至相差悬殊。究其原因则是这些大学生虽然外部创业条件相同,但他们各自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不同,外在创业表现的行为和态度就不同。

在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中,主体作用机制具有核心意义。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感在创业领域的具体体现,选择、思维、动机和身心反应等中介过程依然发挥其重要的主体作用。通过分析创业自我效能感四个方面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个体反应和心理变化规律,认识到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的重要作用。

2.1 创业自我效能感通过选择过程,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态度

一般而言,人们面临不同的环境条件时,总是选择那些熟悉的、自认为可以应付的环境。大学生在创业问题上也一样,面对不同的创业环境,同样也有这样的选择倾向,例如,医药学专业的大学生总热衷选择在医药行业创业,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倾向于在IT行业创业。

从大学生对创业任务的选择态度来看,创业自我效能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创业选择范围和对创业的态度。创业效能高的学生创业选择范围更为广泛,倾向于选择尚未掌握的、适合他们能力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创业项目,而后者相反。高创业效能者喜欢把新面临的问题当作挑战加以迎接,而低创业效能者则尽量回避困难、回避难以掌握的环境,由此高创业效能者的创业态度更为明确,创业意识更为巩固。

2.2 创业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目标

大学生创业是艰难的,是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检验。创业自我效能感是通过思考来判断和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通过自我澄清来设定自己的创业目标。

具体来说,高创业效能者更愿意把创业目标设置成具有挑战性同时又是经过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在创业过程中,目标影响他们的创业毅力和归因方式,面对成功,他们认为是努力的结果,碰到失败,他们则认为时自己努力不够,他们易于将创业成绩取决于他们自己能够控制的那些因素上。而低创业效能者易于怨天尤人,不切合实际,创业目标设定容易出现两极化,要么目标极易实现,要么目标遥不可及,他们经常会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上,以此来维护自己虚伪的自尊心和虚高的自信心。

2.3 创业自我效能感通过动机过程,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行为

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思维的中介过程中,伴随着动机因素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在设定创业目标时便受到创业动机的制约。创业动机更重要的是影响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挫折、困境和失败时的外在行为表现。

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创业内容后,面对挫折会表现出很强的持久力和耐力,会花费更大的努力并持之以恒,直到实现创业目标。而创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会选择退却,回避困难和难以应付的环境,怀疑自己能否出色完成任务,实现创业目标,因而他们易于满足中庸的成就,甚至半途而废放弃自己的努力,甘愿成为创业失败者。

2.4 创业自我效能感通过身心反应,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情绪

在创业面临无法操控的干扰、危险甚至灾难时,大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创业自我效能感高低不同引起学生对这些外来刺激源产生不同情绪表现。商场如战场,创业过程中大学生面对很多无法预知的问题,在这样的状态情景下,如果相信自己有能力对环境中的潜在危险施以有效控制,就不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应激反应,就能战胜对手,摆脱困境。但如果怀疑自己能力、担心有潜在的威胁,学生就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表现出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这种焦虑反应又反过来影响他们的思维判断,妨碍他们的能力发挥,抑制他们的创业成就。

3.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路径

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的态度、目标、行为和情绪都有影响,这些因素同时也对大学生是否投身创业、持续创业、成功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自我效能感的一般形成过程,高校可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入手,达到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提高的目的。

3.1 强化外部创业自我效能感正面信息

在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外来信息上,强化正面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信息,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具体的途径有:

(1)汲取成功的经验。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帮助大学生体验成功的创业经验,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类竞赛,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金点子、创业之星等,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体验创业成功的喜悦。

(2)树立成功的榜样。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极大可能地挖掘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成功创业案例,它可以是教师、校友、同乡或者同龄人的创业事迹。通过这些成功案例,大学生可以体验这些创业成功人物从平凡到成功的心路历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和创业斗志。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案例,大学生也可以认识到自己与那些有着杰出表现的人物具有某些特征相似性,以此来帮助其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

(3)鼓励正面的评价。高校创业教育老师在指导大学生创业、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时,要多给予大学生正面的言语评价,鼓励他们的创业意向,肯定他们的创业能力。当学生得到来自自己尊敬的人(老师、家长)鼓励期待时,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也会逐渐增强。同时高校也要支持和指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和相互鼓励,这种自我和朋辈的言语鼓励都有助于激励其自信心,促进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

3.2 改善内部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效因素

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很多,高校在创业教育中需要帮助大学生改善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效因素:

3.2.1 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归因及所属的维度对人的情绪、期待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的归因能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树立信心,使之关注自己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要达到这一目的,高校创业教育老师可以指导大学生通过成败因素团体讨论、观察学习成功榜样、强化矫正成败体验等方法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让大学生把创业过程中的成功、进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避免因失败而产生消极反应,这样有助于提高创业职业自我效能感。

3.2.2 设置合理的创业目标

合理的目标具有很好激励作用,设置一个具体、明确、难度恰当的目标非常重要。针对这方面,高校创业教育老师可参照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相关理论,指导大学生在创业中设置方便实施的长、中、短三期目标。三期分段目标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明确奋斗方向,不被暂时的困境和长期目标的遥遥无期而动摇信念。

参考文献

[1]陈灿军.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J].求索,2004,(1):178-180.

[2]龚志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及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08,(4):149-150.

[3]韩力争.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界定[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6):83-86.

[4]狄敏,黄希庭,张志杰.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22-26.

[5]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91-97.

[6]高申春.论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1998,(6):1-5.

本文系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度校级科研课题。

创业效能感研究综述 第4篇

创业效能感是创业领域学者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成果之一, 是自我效能感在特定创业情境下的表现形式。本文说明了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效能感的区别与联系, 并对创业效能感的维度与测量进行了梳理。

创业效能感是创业领域学者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成果之一, 是自我效能感概念在创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自我效能是个人调动控制事件必需的动机、认知资源、行动路径的能力 (Bandura, 1977) 。从理论上讲,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组织和执行某个目标活动时所能够达到的水平或从中显现出的能力。但现实中, 这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而不是一个确定值。所以, 对个体活动产生影响的, 不是这种能力本身, 而是个体对它的感受, 即自我效能感 (Bandura, 1999)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主观信念, 在诸多情境中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它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影响人们对完成任务所付出的努力;影响人们在面临挑战时的坚韧性;也影响人们对眼前任务感到焦虑或自信 (Bandura, 2003) 。

创业效能感的研究必须在特定的创业情景下才能进行 (B a n d u r a, 1 9 9 9) 。Scherer (1989) 将创业效能感定义为个体能够成功扮演创业者角色和完成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这个定义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 并以此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学者们对创业效能感的维度与测量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一些学者支持创业效能感的单维测量。袁登华 (2004) 在研究成就目标导向对创业行动效能的影响时,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 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只抽取到一个因子, 10个条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8, 它能够解释总变异的69.98%, 有理由认为它们测量的是同一种特质, 即创业者自我效能感。Luthans&Ibrayeva (2006) 在研究转型经济背景下, 创业者个人特征和环境特征、创业效能感与绩效的影响研究时, 对Scherer (1989) 的自我效能感单维量表进行了检验, 得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0.88, 支持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单维观点。王才康 (2001) 在对Schwarzeretal (1981) 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检验时发现, GSES的10个项目和总量表相关系数都在0.60以上,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有关结果也证明GSES只包含一个主要的因素。另一些学者则主张对创业效能感进行维度划分, 考虑到创业过程的多面性, 对创业效能感的测量也应包括多层面问项 (De Noble, 1999) 。Chenetal (1998) 在对以往Long (1983) 三个创业能力议题 (不确定性、相应管理能力和创新机会) , 以及Miner (1990, 1993) 定义的内在于创业任务系统的五种角色指令 (自我实现、回避风险、结果反馈、个人创新和未来计划) , 再加上对五位当地创业者深入访谈基础上,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创业效能感分为市场营销、创新、管理、冒险和金融控制五个维度, 内部一致性Alpha值达到0.89, 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也达到0.65以上。Chen (1998) 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创业效能, 但研究显示更多成功的公司创始人都认为自己具备识别商业机会、可以进行有效管理和具备适当技术知识的技能。Dmovsek&Glas (2002) 在斯洛文尼亚和捷克转型经济的背景下, 进行了相似的研究, 验证了Stajkovic (1998) 创业自我效能感框架。Fothes (2005) 测量个人对其实施与新创企业管理相关任务能力的信念, 检验创业者的创业效能水平是否受到企业战略决策方式的影响, 进一步验证了此框架。创业效能感中营销效能、风险容忍、管理效能、创新效能、财务效能对于创业行为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些因素中, 营销效能受到最大程度的重视 (龚志周, 2005) 。

对于创业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开展在中国背景下创业效能感的内涵及外延的相关研究。关于创业效能感的研究目前已在国外掀起研究热潮, 但是国内研究成果还很少。Jung等 (2001) 所做的研究己经说明了创业效能感受到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 我国研究者可以根据创业效能感的定义, 开展创业效能感的结构研究, 开发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测量量表, 并开展相关实证研究。

2、加强现场实验研究。创业效能感的研究采用相关关系研究很多, 也有一部分采用实验研究, 但偏重模拟研究, 现场研究少。尽管模拟研究可以揭示因素之间的关系, 但模拟研究毕竟不同于现场研究, 尤其创业研究领域。

3、重视创业效能感的应用研究。限于文献收集范围来看, 创业效能感的培育方面还缺乏一些系统探索研究, 以更好地发挥创业效能感的价值, 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以培养更多的潜在创业者投入创业大潮中来, 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4、重视创业效能感的动态研究。目前研究往往只从一个横断面进行, 所测量的创业效能感缺乏动态性。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 探讨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群体效能感与创业组织效能感等与企业绩效的匹配关系, 能使得创业效能感研究更具有动态特征。

5、重视创业效能感的作用过程机制研究。目前, 对于创业效能感与创业绩效两者之间的作用过程机制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解释分析阶段, 缺乏实验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支持。探讨创业效能感对绩效的作用过程机制, 将更好发挥创业效能感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1.New York:Freeman, 1977.

[2].Bandura A, Locke E A.Negative self-efficacy and goal effects revisited.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 (l) :87-99.

[3].Bandura, A.Soeial cognitive theory of personality[M].in L Pervin and O.John (eds) ,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2nd edn) , Guilfoud, New York, 1999

[4].Stajkovic, A.D.&Luthans, F.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self-effieacy:Going beyond traditiona land behavioral approaches[J].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8, 26 (4) :62-74

[5].Seherer R F, Adams J S, Carley S S et al.Role model Performance effects on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career preference.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89, 13 (1) :53-71.

[6].Luthans, F&Ibrayeva, E.S.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in central Asian transition economies: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6:105-106

[7].Dmovsek M.Glas M.The entrepreneuria lself-effieacy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the case of two economies in transition.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2, 10 (2) :107-131.

[8].Chen C C, Greene P G, Crick A.Does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3 (3) :295-316.

[9].De Noble, A., Jung D.&Ehrlich, S.En-trepreneurial self-effieacy: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toEntrepreneurial action[J].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Waltham, MA:P&R Publication Inc., 1999:73-78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 第5篇

摘要: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内容之一,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在过去的办学过程中,对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在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等课程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无法达到基本的合格线。高等数学的内容是极具逻辑性的,需要学生具有完善的逻辑推导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够完成相关内容的接受和学习。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效能感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效能感降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引导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兴趣;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帮助学生自己认识提升学习效能带来的好处等提升途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提供帮助。

关键词: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学习效能感

学习效能是一个术语,学习效能即学习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顺利完成学业任务的行为能力的信念,是在学业领域中的表现[1]。学习效能感具有比较强的参照性,学习主体必须在过去有过成功的学习经历,并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取。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心态,他们觉得自己不擅长面对这一类抽象难解的问题,也缺乏相应的学习经验,所以他们自我拒绝进行高等数学的学习,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希望自己的自信心不会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败。但真正全面接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会知道,高等数学对学习者的逻辑推导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前期缺乏相应的基础练习,可能在初期会有吃力的现象,但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学习者会不断熟练应用逻辑思考能力,他们的抽象概念理解能力和推导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最后将完成一个过渡,在过渡期后面对高等数学这类问题时,他们能够善用自己过去的学习经验和技巧来解决固定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在面对高等数学时,就能够摒弃心态上的问题,从而提升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的效能感[2]。

一、学习效能感的介绍

学习效能起感需要四个基本的模块构成。一是学习能量,研究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包括人本能的好奇心,对于陌生世界探究的心理趋向;榜样的示范力量;他人对于学习者行为的评价三个方面。二是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者的信息处理模式、学习者的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等方面。三是心理状态。由于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学习者的心理状态,这涉及学习者的自我情绪觉察调整的评价与研究。四是相关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建设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方面。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学习效能感的提升[1],必须由学习者自己通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正向反馈机制,并通过外部引导,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与团体的外部环境和一个具象的指引都会造成学习效能的提升[3]。对于参与学习过程的个人而言,学习效能感事实上就是一种不断提升自信的过程,通过不断总结有效的学习经验,积累更多的成功次数,让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在一个正向积极的方向。进而通过自我鼓励,自我肯定,自我推动的状态,来不断促使学习者去面对和克服复杂的学习任务,用曾经的学习经验帮助自己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主动地寻找更多能够促使自己完成学习过程的资源内容或者是同伴。总而言之就是将原先高职院校学生从被动的,不愿接受,不愿配合的状态,变为自己主动去寻找和积累合适的学习方法,总结有效的学习经验,通过组合各种能促成自身完成学习任务的因素来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在面对复杂抽象的学习任务时,能够不断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完成学习过程。

二、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效能感降低的原因

(一)原因分析不准确有很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分析出自己在学习高等数学时成功或者失败的具体原因,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好高等数学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行,他们认为有些学生天资聪颖,一点即通;而自己却是天生愚笨,一窍不通。这些根深蒂固的荒谬理论使得他们在学习高等数学时自我本身的学习效能感大大降低。

(二)受到失败经历的影响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过失败的经历,有些学生更有可能失败过很多次,无数次的失败经历也会大大降低自我本身的学习效能感,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在重复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们会有选择性地回避所遇到的困难,或者干脆跳过困难,这也会大大影响了学习高等数学的效果。

(三)单一化的评判标准就目前阶段当中,高等数学的评判还是依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其实这种评判依据还是比较单一化的。很多学生在这种单一化的评判标准中并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斗志,还会因为某些偶然的突发原因而考试失常,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高等数学学习效能感大大降低[4-5]。新教育理念的一个核心宗旨就是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更多的是对一些基础名词的解释和及时的指导作用,这区别于过去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新理念的要求下,学生必须要掌握自主学习的相关能力和意愿。学习效能感提升,就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进步的一个原始推动力。在过去,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效能感缺乏认识,也缺乏具体的引导手段,但近些年随着学习效能感这一概念在我国教育行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习效能作为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学习效能是将过去复杂抽象的学生自我动力,以更加具体的方式进行描述,对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就情感情绪以及其他自身影响学习过程、学习效率的因素进行聚合。高等数学无法通过单纯的引导和死记硬背来掌握核心知识,它必须由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推导和练习才能够学习,在这样的知识属性前提下,中学时期那种一对一的学习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于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它需要学生内在迸发出更多的学习意愿和动力来支持自己完成更多关于高等数学的学习任务。

三、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效能感的提升途径

(一)引导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兴趣以兴趣去撬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其不断完成关于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提倡乐学主张,主张寓知于乐,以趣激学。经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学生实际掌握的学习效果存在较大的区别。当一个学生从心理上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他对于学习内容的接收程度和掌握程度都要高于消极状态,并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感,这一满足感的获取和记忆能够使得学生产生更加主动学习获取相关知识,从而换取更多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主动学习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具体表现,可以将其称之为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并非是由智力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经历和自我感知方面所达成的一种综合感受,如果能够对某项学科内容产生相应的兴趣,学生就能够减少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乏味感觉的次数和程度,并且在平时能够更好地说服自己去主动进入学习过程,从而获取更多满足感,这一过程并非是心理暗示,而是实实在在通过外部事务的反馈导致大脑分泌相应的激素,大脑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获取到实实在在的快感。对于高等数学教学而言,其教育对象是还未完全掌握抽象思考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会一些基础的数学定义,而且还要逐渐习惯和掌握数学逻辑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对一些复杂抽象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中发现规律和关键点,从而找到解题思路,高等数学想要培养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学习的乐趣,学生就会感到整个学习过程枯燥、重复,影响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积极性[6]。

(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学习效能的培养和提升是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进行正向反馈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并予以及时肯定,帮助学生奠定学习自信,使其能够主动从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根据高等数学的特点,可以设置不同的教育模式,对于基础的学科概念可以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对于具体的应用和实践,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共同合作的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具体解决高等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参与感,激发表现欲,让他们在内心不自觉地种下一棵希望的种子,能够通过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和成果,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这样的`初衷和愿望对于初期帮助学生从厌恶、被动、反感高等数学的状态中摆脱出来确实有很大的裨益。

(三)帮助学生认识提升学习效能带来的好处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对于学习效能而言,学生的自我认识程度也会影响到最终实现的效果。教师应该就学习效能的提升,能够为学生在后续的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好处进行介绍和分析,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提升自我学习效能之后能够带来的成效。在潜意识中对过去的学习进行总结,并且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鼓励和暗示,增强自己面对高等数学这类抽象难懂学科时的自信。高等数学虽然较抽象,同时对学生的逻辑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要求,但并非是一门完全由天赋决定的学科,学生只要能够克服自身对于高等数学的恐惧和抵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是能够在高等数学中获取相关知识的,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之前,学生首先应该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对高等数学有一个正确直观的认识。正确认识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应该掌握的学习技巧,同样对于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一些常见的困难提前有所认识和准备,在正式学习过程中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时,能够通过提前制定好的策略来一一克服[7]。直视自己作为学习过程主导角色的现实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信息化手段,将一切有利于自己进行学习获取成绩的信息收集方式和手段,应用到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并且能够积极地寻求提升自我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手段和方法。留意自身适应的学习方法改善过去低效的学习过程,帮助自己逐步树立自信,并能正确地面对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自我暗示,坚持学习,总结经验,善用学习技巧,发现自我学习优势和特长提升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效率。在此过程中也可以积极寻求教师、同学和朋友的帮助,让他们为自己提供有价值的建义。

(四)学校也应该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往的实践中,也证明了如果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学生的精神紧张时,在学习课堂上并不能很好地接受课堂教育,他的接受能力也会大幅下降。而在学生精神愉悦时,他的学习接受能力也会随之增加,大幅度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8]。在课堂教育中,教师面对学习能力较低,自我效能感不高的学生,也不应该采取贬低,谩骂,侮辱等态度去对待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教师的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疏远,教师和学生会站在一个对立面,不利于教师教学,更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导致高等数学学习效能感大大降低。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师生关系,形成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的学习局面,共同创造一个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课堂。教师多鼓励,多付出,学生也要多理解,多用功,学生心情愉悦的学习,教师也能更加轻松的教学,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高等数学学习的效能感。

四、结语

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过度抽象,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推导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高等数学学习时,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和自主学习动力的方面。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的效能感方面,不光要靠学生的自我努力,还有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的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尼格尔买买提依明.高校英语“隐性课程”对英语学习效能的激励与消解[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28-132.

[2]李玉贤.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方法浅议[J].科学与财富,,8(5):565-565.

[3]郭鑫.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黑河学刊,,(2):155-156.

[4]牛西武.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状况调查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0):36-39.

[5]曹爱民.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1):79-81.

[6]时洪宇.高职院校高数课程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31):196-197.

[7]夏兰,钟国强.立足专本衔接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与学[J].才智,2019,(34):84.

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特点及培养 第6篇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不仅仅是由外部事件塑造的有反应性的机体,而且是自我组织、积极进取、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在人的各种自我反思中,人们对关于他们自己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在对影响自己的生活事件进行控制中起着核心的普遍的作用。这种能力和信念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所作所为。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正是发展和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当代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探讨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一、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340名高职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探讨了高职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1.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平均水平在中等以上,他们对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比较有信心

人们判断自身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生理和情绪状态的改变。人们常把自己在紧张和疲劳情况下的生理活动理解为功能失调的症状。积极心情下的成功可以涌现高水平的效能感,愉快心情下失败的个体会提高自己的能力,悲伤心情下的成功的个体则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龄阶段,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维灵活、记忆力强,这是他们自我效能感增强的生理及心理基础。

2.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本科院校学生,少数学生自我效能感极其低下,常常体验到无效能感,对自己应对不同情况的能力不自信

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高职大学生既有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的心理特征,但也有自己特殊的心理特征和相应的特殊社会环境,其自我效能感与本科院校学生比相对较低,对自己应对不同情况的能力不自信。第一,高职大学生的生源主要是来自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来自职高、技校和中专学校的学生),他们在高考中录取分数较低。部分高职生觉得自己是属于“二流”大学生,心理极度自卑。由于入校信心不足,对大学的课程也丧失信心,成绩越来越差,从而导致其进一步怀疑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部分同学虽然对所学专业感兴趣,但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吃力,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难,失落感强。第二,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程度不高,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社会各阶层不同程度地鄙薄职业教育,导致很多高职大学生对自己的学历产生低认同。第三,高职大学生经济和就业的压力大,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生的学费比本科大学生偏高,但就业形势与其相比却处于劣势。这些社会因素导致高职大学生不能够体验到“天之骄子”“时代宠儿”的优越感,这是其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的重要原因。

3.高职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呈现倒V字型结构,大一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最低,与大二相差显著

大一、大三的学生分别处于不同的特定时期。大一时学生刚刚进入大学,面临的是一个完全陌生和新奇的环境,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要经历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个人要对自己的学习、时间、人际关系等进行综合的调整,方能适应大学期间的生活。这种适应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环境的变化越大,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越大,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反差越大,适应的过程需要付出的心理资源更多。大三阶段由于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大学生一方面需花大量的时间找工作,另一方面找工作过程中挫折和碰壁会增加他们焦虑和失落感,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价值的自我评价产生动摇。相比较,大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增强,同时对现实了解更加全面深刻,就业的压力相对还远,所以他们应对环境的信心最高。

二、培养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1.增加成功体验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来自多种经验的关于自身能力的自我现象。成功的体验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途径。亲身经历获得的成败经验,是可以就一个人是否能够调动成功所需的一切提供最可靠的证明,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过去多次的成功会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树立健康的效能信念;反复的失败往往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考生,由于入学总分偏低,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刚进高职学校时,有过努力学习的尝试,由于再次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他们产生无能为力、不自信心理。这就需要各科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成功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尽量避免他们直接的失败。

2.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促进个人效能感的另一个有效手段,尤其在那些没有独立的客观指标证明胜任的程度,胜任程度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与他人行为表现的关系进行评估时,社会比较就成为一个根本性的因素。榜样的相似性、行为条件的相似性、努力的相似性、环境的相似性,以及榜样的数量、多样性、榜样本身的能力、权威性、榜样示范的方式,都会影响到观察者对自我效能感的知觉。教师是高职学生身边比较重要的人,他们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独到的见解以及高尚的做人风格,都是高职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努力方向,因此他们对高职学生颇有影响力。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当学生观察到教师良好的榜样示范,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也应让学生从替代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培养自信心。把原来基础较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示范者,引导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怎么取得进步的,使他们认识到困难并不是不可攻破的。要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这要求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成败归因,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特别是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可以增强成功期望、成就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消极的归因方式会降低成功期望和行为动机,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降低自我效能感。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使他们学会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学会全面的归因,避免做出简单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4.通过宿舍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改善同周围人的关系,保持良好的交往状态

社会关系是影响个体生活满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亲密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人以安全感,使个体体验到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增强个体的自信,而且可以迁移到其他的活动领域。当遇到的问题比较棘手时,善于从周围同学、朋友和亲人那里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不仅可以得到他们的真正理解、悉心关怀和积极的鼓励,还能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在校的高职学生而言,同学和好朋友是他们最主要、最便利的求助对象,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心理体验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比较相似,相互之间很容易沟通和理解,易达成情感共鸣。

5.正确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创造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

人们在判断自身的能力时,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生理和情绪状态的改变。在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再是权威者、领导者和控制者,而是指导者、朋友和促进者,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同学之间互勉互助的合作环境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互利的前提下进行学习,更能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更能换位思考,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消除惧怕与别人交往的心理。

6.积极开展高职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针对少数效能感低下同学,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具体形式有开展心理讲座、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及心理训练等,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交叉进行。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一种充满温暖、尊重和信任的教育环境,提供较多的指导鼓励。具体分三个步骤:一是用相关的心理量表检测出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或团体。二是由具有一定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的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探讨他们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原因,从其过去经历或早期经验中寻找主、客观原因。三是运用具体的方法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或训练,改变其过去对待困难或挫折的不良倾向与做法。根据高职生自我效能感年级分布特点,组织不同类型的团体,进行不同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2]王才康.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犯罪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l):36-37.

[3]李惠萍,孔样军.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2):171.

[4]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1):37-40.

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第7篇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学习理论》一书里提出的概念, 它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因此自我效能感不涉及技能本身, 而是个体完成特定任务或行动的自信程度, 并且自我效能感只针对特定的领域进行, 而不是一个一般的个性特质。

由于自我效能感不是一个人直接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评估, 而是对某些特定活动和行为能够做得怎么样的自我评估, 因此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就需要直接针对所研究领域的工作活动和行为进行。首先要确定所研究的具体任务领域;其次, 要确定这种任务领域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 且这些活动必须能够涵盖所研究任务领域的所有方面, 以及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就是自我效能感测量所必须遵循的两项原则, 即“领域特殊性”和“领域完整性”。

正是由于自我效能感这两个原则的限制, 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之中自我效能感不同, 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总是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并没有统一的量表。

2 创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处于情景依赖的条件下, 并且个体对于不同活动任务的自我效能感也不同, 因此自我效能理论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也正是自我效能感必须与特定任务领域相联系的这一特性, 引起众多学术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特别引起了创业研究领域学者们的兴趣。Kruger和Brazeal (1994) 的研究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潜在创业者真正开始创业的重要先决条件;Chen (1998) 等人通过实证研究, 他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和行为两者的关系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情景下能最好地被论证, 十分适合引人创业研究。

Scherer (1898) 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能够成功扮演创业者角色和完成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Krueger, Brazeal (1994) 指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潜在创业者的关键的先决条件之一;Luthans和Ibrayeva (2006) 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者的一种信念和自信, 具体是指创业者对其能力能够影响所处环境并且通过相应行为获得成功的自信。因此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个人信念和自信, 它具备变化的可能性, 有助于决定创业者将如何依据本身的特征 (如:知识和技能等) 进行创业。

3 创业自我效能感维度的划分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在创业背景下个人自我效能感的具体表现, 而创业背景环境中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 使得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水平、强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不断动态变化的特点, 因此, 探索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以及量化测试量表较大难度, 但是仍然有一些学者做了尝试。

Chao C.Chen Patricia Gene Greene, Ann Crick (1998) 提出用创业自我效能结构来预测个体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包含了市场 (Marketing) 、创新 (Innovation) 、管理 (Management) 、风险承担 (Risk-taking) 和财务控制 (Financial control) 这五个维度。他们首先通过访谈确定了创业者的6大角色和30个关键创业任务。在此基础上, 编制了一个包含36个项目的创业效能感测量量表。经过对140名管理学院学生和281名创业者两个样本的测量, 他们最后将量表调整为22个项目。

Dmovsek等 (2002) 运用他们开发的这一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在斯洛文尼亚和捷克两国的创业者及在校学生中进行了测试, 结果也验证了该量表的结构维度, 并发现创业者在创新和风险维度上的创业效能感高于学生样本, 而学生则在市场和财务控制维度上的创业效能感高于创业者样本。

De Noble et al. (1999) 基于正在创业时的创业者所需要的技能, 提出了区别于一般管理技能的几个核心创业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包含35个项目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评价量表。De Noble等认为Chen等开发的这个创业效能感量表不能较好的区分创业者和管理者, 设计了包含了六个创业的关键技能维度:风险管理、产品创新、人际网络、机会识别、资源获取、创新环境在内的自我效能感测量量表, 使用此量表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效能感的几个子维度与创业动机和实际的创业准备呈显著正相关。

其中Chen和De Noble对创业自我效能维度的划分和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设计是目前已得到实证检验的评价创业自我效能的指标体系。

Jill (2005) 等学者基于Chen (1998) 和De Noble (1999) 对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划提出基于特定创业任务而划分出的四个创业自我效能感维度:机会识别效能感、关系效能感、管理效能感、风险容忍效能感。其中机会识别效能感是指个人在开发新产品、识别新市场机会的能力上的自信;关系效能感是指个人在自身建立关系的能力上所具有的自信;管理效能感是指个人在自身的管理能力, 特别是经济和财务上的管理能力所具有的自信;风险容忍效能感是指个人在焦虑、压力、冲突和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工作的能力上所具有的自信。使用此量表的实证研究发现:高风险偏好的个人具有更高水平的创业意向和机会识别效能感;低风险偏好的个人拥有更高水平的关系效能感和容忍效能感;直觉认知类型的个人在与投资者关系确立、新企业的管理和风险容忍能力上具有较低的效能感;直觉式个人有更高的风险偏好, 相应具有更高的机会识别效能感, 而分析型个人具有低风险偏好, 相应具有较高水平的关系和风险容忍效能感。

我国学者丁明磊 (2009) 等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分析, 基于创业者的角色提出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分为创业领导、创业管理、创业坚持;汤明 (2009) 基于创业的特定任务提出创业自我效能感的5个维度:创新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风险承担效能感、关系协调效能感、组织承诺效能感。

关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划分和量表设计国内外还存在争议,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4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4.1 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的关系

Boyd, vozikis (1994) 通过研究指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决定创业意向和最终采取创业行动可能性的一个重要的变量;Chen等 (1998) 发现创业效能感与成为一个真正创业者的可能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Jung等 (2001) 对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图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他们考虑了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 分别对美国和韩国商学院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全职经理两个样本做了跨文化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总体上与创业意向呈现显著正相关, 同时支持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行为有着较强的预测作用;范巍, 王重鸣 (2005) 研究表明, 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有助于提高他对自己创业成功的信心, 高自我功效感的个体具有高创业意向;唐靖, 姜彦福 (2007) 研究表明, 当个体对有关创业的自我效能有正向评价时, 创业者会有较强的创业预期, 降低感知到的风险程度, 从而有信心完成创业过程的所有活动。

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会影响创业意向的强度, 因为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愿意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感觉到有更多的能力去把握机会从而获取成功, 所以同样的创业环境会被创业效能感高的人看成是充满机会, 而被创业效能感低的人看成是充满风险和成本, 因此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倾向成为创业者。其次影响创业选择范围,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创业选择范围, 创业自我效能感高者更愿意努力探索、获取相关信息, 创业的行业、地区选择更为广泛。最后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创业的持续性, 高效能感的人们更多会将成功归于个人能力、将失败归为努力不足, 他们更多会承担困难任务, 并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花费的努力可以影响结果, 反之亦然。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创业者, 往往比较乐观, 在面对困难的情境会积极应对, 不轻易放弃, 即使在遭遇失败后, 由于其心理弹性和恢复力较好, 有更广泛的创业选择范围, 所以更容易转换创业, 找到新的创业机会。

4.2 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的关系

范巍、王重鸣 (2004) 通过问卷调查了个性特征以及环境、人口统计因素对个体创业倾向的影响, 认为自我效能是绩效的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Forbes的研究 (2005) 证明了决策过程对创业自我效能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指出创业自我效能增强了企业绩效。

4.3 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变量

根据Bandura的“三元交互作用论 (1896) ”, 个体因素、外在环境与行为三者之间看成是互相独立、相互作用又互相决定的关系, 因此, 在研究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时, 不应只考虑个体的认知性因素, 还要综合考虑个体实施创业活动时所处的风险性环境, 以及创业活动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的特殊性行为, 将个体认知环境一行为三者有机地综合起来,

唐靖, 姜彦福 (2007) 认为, 将个体认知机制与社会情境结合起来, 能更好地理解自我雇佣式的职业选择。

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和认知特征, 个体特征包括性别、专业、文化程度、年龄、创业教育等, 认知特征包括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 括个性、激励、动机、创业成长意向、创业成长抱负、远见与直觉等。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环境因素包括组织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劝导, 其中组织因素包括组织规模、组织成立年数、组织性质、行业性质、组织发展规模, 家庭因素包括亲朋好友创业或下岗再就业经历、父母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等, 环境劝导包括亲朋好友劝导、社会环境劝导。通过研究表明, 外部环境的支持能够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 并且对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都显著的正向关系。

5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评价

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对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理论方面的探讨, 并且也得到了相关的测量量表, 但是在理论方面和实证方面, 关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仍然处于不断创新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关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文献与教育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文献相比很少, 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前因变量对创业意向的预测力如何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是有限的, 相关的实证研究就更是鲜有涉及, 总结来说, 主要表现在:

(1) 在进行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研究时还没有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差异进行研究。我国的学者可以根据创业自我效能感定义和创业维度的划分, 结合中国这个大的文化背景, 研究不同类型的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并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而开发得出中国文化背景下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量表, 由此给出更有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这对我国创业者的创业具有启示作用。

(2) 由分析得出目前关于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和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仍然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缺乏实验和实证的分析。因此, 探讨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作用过程机制, 将更好发挥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应用价值。

(3) 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中对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前因性变量影响的探不足。没有对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也无法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进行适当的解释或归因, 因而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因此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能使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思路更加清晰明确。

(4) 创业自我效能的应用研究缺乏。因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与创业动机和行为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变量, 所以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分析可以用来很好的预测创业行为的选择、维持和最终结果。目前许多学者对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应用研究, 但测量不足, 在中国大的文化背景下, 开展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 培养更多的潜在创业者进行创业, 比如现在越来越热的返乡农民工的创业, 这对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有着更加巨大的作用。

摘要:首先对自我效能感与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然后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维度的划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随后对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创业绩效的关系做了探讨, 最后对目前关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进行了评价, 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

参考文献

[1]Chen C C, Greene P G, Crick 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 1998, 13 (3) :295—316.

[2]De Noble A, Jung D, Ehrlich S.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the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trepreneurialaction.In:Reynolds R D, Bygrave WD, Manigart S, et al.Frontiers of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Waltham:P&R Publication Inc.1999:73—87.

[3]班杜拉, 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唐靖、姜彦福, 初生型创业者职业选择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的观点[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10) 180-185.

[5]丁明磊、杨芳、王云峰, 试述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创业意向的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6]汤明, 创业自我效能感维度的划分及其与创业之关系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第8篇

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在1977年首次在其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概念。所谓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四种不同的途径:一是通过以往的成败经验;二是通过他人的示范效应;三是通过社会劝说, 告诉人们他们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四是通过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这四种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信息常常综合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班杜拉认为, 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 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 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并没有统一的量表。

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自我效能感总是和特定领域相联系, 个体对于不同活动任务的自我效能感也不同, 自我效能理论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正是自我效能感必须与特定任务领域相联系的这一特性, 引起众多学术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就特别引起了创业研究领域学者们的兴趣。研究表明,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潜在创业者真正开始创业的重要先决条件, Chen (1998) 等人通过实证研究, 他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和行为两者的关系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情景下能最好地被论证, 十分适合引入创业研究。

Boyd等 (1994) 将创业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创业角色, 并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创业自我效能感概念与自我效能感概念一样, 不是指某种人格特质或创业行为能力本身, 而是指综合各种信息, 基于对自身某种创业行为能力的判断和评估所形成的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三、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划分

Chen等 (1998) 专门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结构进行了探索。他们首先通过访谈确定了创业者的6大角色和30个关键创业任务。在此基础上, 编制了一个包含36个项目的创业效能感测量量表。经过对140名管理学院学生和281名创业者两个样本的测量, 他们最后将量表调整为22个项目, 包含了创业者在市场 (Mar keting) 、创新 (Innovation) 、管理 (Management) 、风险承担 (Risktaking) 和财务控制 (Financial control) 五个维度。De Noble (1999) 等学者还基于与一般的管理技能具有很大差异的几个核心创业技能的创业效能感进行了测量。他们确定了六个创业技能维度, 然后将其作为基础开发了创业效能感的量表。这六个维度包括:风险管理、产品创新、人际网络、机会识别、资源获取、创新环境, 该创业效能感的量表的六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4一0.94之间, 由此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效能感的几个子维度与创业动机和实际的创业准备呈显著正相关。Jill (2005) 等学者基于前人对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划分维度, 提出基于特定创业任务而划分出的四个创业自我效能感维度:机会识别效能感、关系效能感、管理效能感、风险容忍效能感。其中机会识别效能感是指个人在开发新产品、识别新市场机会的能力上的自信;关系效能感是指个人在自身建立关系的能力上所具有的自信;管理效能感是指个人在自身的管理能力, 特别是经济和财务上的管理能力所具有的自信;风险容忍效能感是指个人在焦虑、压力、冲突和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工作的能力上所具有的自信。国内外研究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内容维度与测量尚有争议,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四、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1、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变量

在社会认知论中, 人类动因是一个包含三元交互因果关系的相互依赖的因果结构中发挥作用的 (Bandura, 1986) 。在这种关于自我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观点中, 以认知、情感的和生物的事件形式存在的个体内在因素, 行为, 和环境事件作为双向互相影响的互动决定要素都起作用。在研究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变量时, 也不应只考虑个体的认知性因素, 还要综合考虑个体实施创业活动时所处的风险性环境, 以及创业活动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的特殊性行为, 将个体认知———环境———行为三者有机地综合起来。

影响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个人因素的包括个人特质和个体资源变量两部分。个性特质中, 包括个性、激励、动机、创业成长意向、创业成长抱负、远见与直觉。同时, 自主性是一部分创业者创业的重要动力源, 具有高外向性, 责任认真性, 经验开放性的个体具有较高的创业意向;个体资源变量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经验、收入和家庭背景等。影响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外部环境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社会环境, 如宏观经济形势、税收政策、就业保障法律、产业政策等;另一种是微观环境, 即与个体有着强关系的环境, 包括亲朋好友的创业状况, 他们所在地区的创业活跃程度, 就业形势等, 研究表明, 外部环境的支持能够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都显著的正向关系。

2、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创业绩效的关系

Boyd等 (1994) 研究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决定创业意向和最终采取创业行动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变量;Jung等 (2001) 对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图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结果表明, 创业自我效能感整体上与创业意图和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这是由于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愿意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更愿意努力探索、获取相关信息, 感觉到有更多的能力去把握机会从而获取成功;高效能感的人们更多会将成功归于个人能力、将失败归为努力不足;他们往往比较乐观, 在面对困难的情境会积极应对, 不轻易放弃, 即使在遭遇失败后, 由于其心理弹性和恢复力较好, 有更广泛的创业选择范围, 也更容易转换创业, 找到新的创业机会。研究表明, 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过程中起着稳定积极的作用, 对创业绩效有着良好的预测作用。

五、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存在的问题

自将“自我效能感”概念引入到创业管理研究领域以来, 学者们初步构建了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性质与结构, 并开发了相应的测量量表。但同时, 国内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依旧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在进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界定时还没有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差异进行研究。 我国研究者应该尝试从不同角度找出不同类型的创业者之间创业自我效能感维度的差异性,开展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研究。

2、目前 ,对于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 、创业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缺乏实验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支持。 探讨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作用过程机制,将更好发挥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应用价值。

3、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缺乏 , 特别是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研究不足,因此,在我国国情背景下展开在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推动经济建设与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首先根据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与结构进行了综述, 随后对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创业意向关系做了分析总结, 最后指出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周文霞, 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1) 91-97

[3]韩力争.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界定[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6) 83-86

[4]周雪明.创业效能感在创业压力与创业生存绩效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J].科技信息, 2007, (19) 408-409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 第9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新课改,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教师教学效能感,学生学习效能感

中学英语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策略设计能力提出了挑战。在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广泛深入之时,地处云南城郊的中学英语教学差强人意,如:师资发展相对薄弱、教学环境较差、教学理念滞后、学生来源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差等。面对城郊中学英语教育水平的差异及教师间发展水平的差异,要提高云南省中学英语教学的总体水平和有效深入新课改,除了要改进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外,培养和研究城郊中学英语教师的实效性教学策略的设计能力以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学习效能感的提高就尤其重要了。

1 理论概述与研究方法

1.1 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1]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其间建构主义汲取了多种学习理论的精髓,如奥斯贝尔[2]的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3]的发展学习理论以及维果斯基(4)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knowledge-navigator),在教学中起着主导和导向作用,是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在教学过程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他们不断丰富知识,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组织协作学习,设计不同协作方式,引导协作学习过程,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5)。

近年来,国内教育研究者为了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对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学作了较多的介绍[6,7,8,9,10,11,12]。虽然,英语教学研究者已意识到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并撰写了相关述评和研究文章[13,14,15,16,17],但是,其中鲜见针对建构主义教学策略运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以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学习效能的实证研究。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提出的,具有以下含义: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其能做什么的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评估;自我效能是个体整合其各种能力信息的自我生成能力;自我效能具有领域特定性,即个体对完成不同的任务,或达成不同的特定目标,其自我效能判断会有所不同;自我效能形成后最终会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自我信念[18]。

教师个体效能的研究起源于美国,主要以罗特[19]的控制点理论为基础,此后主要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研究教师个体效能[20]。教师效能是指教师个体对其成功地组织和实施教学及其他学校活动的能力的信念,包括一般教学效能和教师个体效能,前者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的一般看法和判断,而后者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18]。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21]。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源于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学习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22]。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昆明城郊一所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和两位英语教师为实验对象,实验时间是2008年秋季学期,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课堂教学观察、测试和数据分析为研究工具。参与访谈的12位分别代表班上的好、中、差学生(简称S5、S10、S11、S12;S3、S6、S7、S9和S1、S2、S4、S8)。前测访谈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验班各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状态、了解学生英语学习情况以及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看法,以便为实验做准备。后测访谈目的是进一步了解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感是否有所提高。实验前访谈教师的目的是了解两位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其理念形成的因素,实验后访谈目的之一是了解实验班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经过近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是否有所变化。

课题研究者对前、后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据主题内容进行归纳,对访谈资料进行前后对比。文中引用了对实验班教师前测和后测的访谈内容,而对实验班学生的访谈,主要引用的是后测访谈的内容。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证研究对教师及学生效能感的影响作用。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班教师对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施的感受及其效果

实验班的教师乐于接受新事物,喜爱琢磨教学,善于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但观察其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者发现她的教学信念与其课堂教学策略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课堂活动的设计随意性较大。这位教师在前测访谈的话也说明其原因:

刚开始教书时,我对英语教学法完全不懂,主要就是靠自己摸索,凭自己的直觉:我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比如,我学习英语的时候,怎样学我觉得更有效,什么风格的老师是我最喜欢的,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我觉得记忆很深刻。如果这个老师的方法好,我就去模仿。如果效果不错,就沿用下去。还有就是观摩。凡是有机会观摩公开课就尽量去。之后呢,我认为好的地方就把它拿来用在我的教学中。

另外,我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和学生相处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同事之间的交流学来的。比如他们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我就会记在心里。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借用这些方法。

在课题研究者的帮助下,实验班教师对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有了较好的认知,备课思路明显地比实验前清晰,课程决策能力意识也有了提高。实验前,实验班教师认为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起来,不能较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研究者定期在实验班听课,做观察记录,并和教师一起反思、总结教学,探讨理论。使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积累实践性性知识,转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能感。这点,可从实验教师实验前、后的备课教案反映出,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

以前上课完全是凭感觉,没有理论的支撑。通过这次教学实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我逐步了解和接受了这些理论。就觉得好像备课时思路更清楚。会更多、更全面、更细致地考虑自己应该怎样来设计教学步骤,怎样控制课堂,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比较前后两段话,该教师对自己能否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能力知觉有了提升,对教学思路、策略有了明确把握。她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活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够采用各种办法克服,以保持教学的成功,教学活动的选择、对教学行为成败的归因以及情绪的调控等能力都得到增强,更乐于尝试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18]。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和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氛围中,同时也提高了她的自我效能感[18]。其次,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在自我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树立榜样,因为榜样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学校情境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替代性自我效能信息的主要是同伴和教师的榜样[18],“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25]。另外,通过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者发现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验期间,教师教学角色、师生学习角色、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正朝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实验班的动机平均增量(2.9085)高于对照班(-.3316),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P<.000)。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其结果显示,实验班的自我效能感(实验班1.6075,对照班1183)高于对照班,差异的显著性达到p<0.01水平。经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虽然实验班的成绩平均数增量高于对照班,但尚未达到统计意义的显著差异(实验班2.7143,对照班-4.1379.,p>0.19)。

2.2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对实验班学生的影响

在为期一学期的教学研究中,实验班的教师把建构主义教学策略运用到教学中,如把教学过程落实到构建学习环境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开展各类语言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体现的综合发展;创设真实语境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互动教学实践活动,用多媒体辅助设施,尽量多组织合作、交流性语言训练活动,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

如巧妙利用教材中的“Warming-up”和“Pre-reading”中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主动参与主题教学活动。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英语的价值,如利用“Daily Story”和“Talking and Speaking”活动,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允许他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S3的表述也是一个较好的佐证,他“觉得比较喜欢课前的Daily Story;同学在课堂发言之前,会做很多的准备,比如说收集资料。让学生去查资料可增加知识;轮流交换的小组活动,可以学到小组成员用的一些语法知识和好的句子。”

再如,在讲第5单元阅读课Getting to know Stephen Spielberg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实验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展示与Spielberg相关的美国电影片段,并讲述她对美国电影的看法。接着,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1)Have you ever seen any films directed by Stephen Spielberg?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lms directed by Spielberg?2)Do you like American films?Why or why not?之后,每组选出一个发言人报告小组讨论的情况。其间,教师在教室中四处走动,一边查看学生的讨论情况,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尽管实验班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有限,但是由于教学活动接近学生的生活或兴趣,许多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这与实验前研究者观察到的课堂氛围大不相同。学生遇到不会的词汇或句子时,他们既可以问英语水平较高的同伴也可以问老师。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研究者发现学生的情绪高昂,显得很自信。这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了起来。

但是,由于实验班大部分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教师还得考虑如何为学生搭建语言认知的支架帮助学生克服英语语言障碍,更好地与文本进行互动,建构文本意义。为此,教师运用文内框架搭建策略设计词汇、语法等活动,另外还采用了叙述策略、文周框架搭建和文外框架搭建策略(narrative strat-egy,circum-textual framing and extra-textual framing strate-gies),并对文章结构做必要的讲解和设计了文际框架搭建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教师从课外选用有关张艺谋的英语文章。张艺谋是中国著名导演,Spielberg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两人都是国际知名导演。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和比较二位著名导演的风格。

到了阅读课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即交际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布置口、笔头作业,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并整理成文。例如,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阅读课讲完后,教师布置的作业是:1)Which films do you like better,Western or Chinese films?2)If you were film directors,what kind of films would you like to direct?Why?次日,教师专门抽出时间给学生在班上发表他们的看法,他们甚至可以辩论。在收集资料、整理成文的过程中,同伴或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协作,并建构自己的知识。活动后,大多学生觉得很有成功感,觉得学习英语不仅仅只是记忆词汇、语法,还可以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如S9觉得:“双人讨论、小组讨论和表演能培养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老师一个人主讲完一节课,像那样很枯燥。如果给我们时间自己活动的话,就会觉得这堂课很有趣”。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课堂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完成各种任务,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新建构的意义,取得成就感并获得自信心。因为这种成就对他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反映,这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作为学习主人的责任感[26]。活动中,教师的叙述实际上是在向学生展示如何理解所学内容的方法以及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的方法。通过电影片段的展示,教师把学生引入了阅读课学习的情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协作学习,进行独立思考、探索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既有机会运用英语表情达意,又获得了一种成功感,从而提升了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正如S8说“最喜欢用多媒体放电影、听片段,喜欢老师提问题叫我们自己解决;小组活动、表演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S10“喜欢老师讲课文涉及到某些相关联的知识,讲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S9发现“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先前有了变化,感觉原来太正式了。”

池丽萍、辛自强[25]的研究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专门领域的效能感与内部动机呈正相关,自我效能感越高,越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动机也越强。例如,词汇、语法的学习方法,课文精彩段落的理解与记忆,如何有效阅读以及如何调整改进自己的学习等。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同时也在不断地评估、调整、改善自己的学习,进而逐步提高学习效果和自我效能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又能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S3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比以前提高了,有点感觉了,有成就感有信心了,想学了”;S6觉得“现在能不紧张很大方地站起来回答问题;在语言方面练得多了,有自信,想学了”;S8认为“老师的课的确非常有趣,所以就喜欢了,越来越喜欢学”。

自我效能感的改善能促进旨在提高能力发展的学习活动的进行,因此自我效能信念像影响动机一样影响着学业成绩水平[18]。实验前后测成绩统计显示,实验班成绩增量平均数高于对照班,尽管未达到统计意义的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实验周期偏短有关,因为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尤其对英语总体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班级来说。

3 结束语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指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种学习的判断,是学习自信心在某些学习任务上的具体化。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困难的任务,并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付出更大的努力。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往往采取拖延、试图回避的方式来处理眼前的困难任务。建构主义教学策略之所以能够提高试点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原因: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心理氛围;教师依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搭建认知与情感支架,为学生搭建的语言学习支架,使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够从一个水平进入到另一个水平;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运用提升了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激励策略的意识。教师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时,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优点,并给予表扬。受表扬的学生会充分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受到鼓舞而信心倍增,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也会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 第10篇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影响,途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科技进步、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 各种新理念新思维层出不穷, 因此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要, 它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因此, 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好的理论去指导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对于学习效果有较大影响。它直接促进或者阻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效能感的高低取决于人人们的效能期望水平的高低。所谓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 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 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 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 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 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 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1)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在实际生活中, 自我效能感往往能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 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也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从这些方面来看, 自我效能感对人的工作学习等活动的影响是多维度、深层次的, 不仅体现在行为前, 还体现在行为中和行为后, 不仅影响着过程, 还影响着结果。它通过对情绪的控制, 对精神的影响而对结果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作用。因此, 对于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处在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 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是自己克服缺点, 取得持续进步强大推动力。而要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首先应该要善于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坚持性和归因方式这两个个主要方面。

在六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时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学习时锲而不舍,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的学生却浅尝辄止, 稍有困难便抽身而退。前者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达到自己的预期。后者由于缺乏坚持, 往往效果较差, 而且一旦这种习惯由于一次次的半途而废而得到强化, 成为自己处理难题的一种习惯行为之后往往难于纠正, 并且会对未来的工作、学习形成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 有的学生往往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的智力水平, 或者干脆就说自己在这个领域没有天分, 在获得成功时, 又归因于运气, 对自身能力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但事实表明, 在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当中, 他们都强调了勤奋和实践的重要性。其中牛顿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众所周知, 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 然而当有人问到他是通过声明方法取得了如此重大的发现时, 他非常谦虚地答道:“全靠对那些问题不断地深思。”他这样来表述他的研究方法:“我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当我们看到第一缕曙光后,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我最终看到了清晰的世界。”正是通过勤奋和实践, 牛顿才最终获得了不朽的名誉和伟大的成就。可见归因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正确的归因不仅能够让我们全面认识自己, 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 还能发现问题症结所在, 从而帮助我们积极应对, 采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从而克服困难, 提升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 错误的归因则会打击信心, 使我们不能全面认识自身的优缺点, 不利于开发潜能, 提高自身能力。

提高自我效能感首先应注重探索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蛮干。比如在英语学习当中, 有的学生在记忆英语单词时一味死记硬背, 效果不甚理想, 在长期的挫折影响下就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 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去记, 都无法记住, 最终放弃了英语学习, 而有的学生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可能一开始也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结果发现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但他们却不是把这一切归咎于自身能力, 而是积极思考、寻求适合自身的记忆习惯、倾向的恰当的方法, 比如采取联想记忆, 把一个词和一些生活当中典型的场景结合起来, 或者采用反义词或者近义词记忆法, 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在看到自己的努力探索带来成效后, 他们的自信就得到了提升, 自我效能感就得到了强化, 最终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其次是培养良好的同学关系, 师生关系, 营造较为愉快的学习环境, 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得以正常、顺利的开展。

另外还应该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应努力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在面对困难时, 能以正确的心态去积极应对, 并认真思考解决方法, 而不是一味怨天尤人, 或者轻言放弃。

在自己积极探索、钻研的同时还应注重借鉴、吸收, 取长补短, 变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古人云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 借鉴别人的经验, 吸取别人的长处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十分重要。

此外还应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如体育运动, 社交活动, 磨练品质, 结交朋友, 培养社交能力, 表达能力。

最后学校、家长应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学习遇到困难时, 在与同学相处遇到矛盾时, 引导他们正确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 培养通过积极思考, 通过自身力量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 就可能进一步恶化, 最终削弱学生的自信, 自我效能感相应地就会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总之, 大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专业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 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为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是学生的当务之急。其中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提高学习能力, 提升自信, 进而进一步提高上述各种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思考、开拓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从而为个人的发展进步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以便更好的完善自我, 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姜飞月著,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第1版。

[2]班杜拉著, 缪小春译, 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第1版。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 第11篇

关键词:外语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3-0247-02

一、问题提出

自我效能感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他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或信心”,即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

学习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学习可达到的水平的一种自知自觉或者信念。也就是说,学习效能感是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较好地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很少,所以,本次研究通过了解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为学校的培养提供参考,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意见。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德语系、英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学院、西方语言文学学院2008级、2009级外语专业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对象信息分别为:俄语系60人、德语系60人、英文学院60人、东方语言文学学院60人、西方语言文学学院60人;男48人,女252人,2008级150人,2009级150人,生源地农村38人,生源地乡镇86人,生源地城市176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问卷由30个选项构成,一般自我效能感10个,基本能力感10个,控制感10个,答案的设置上也采用Likert5点式(即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以1-5分进行统计,要求被试对题目中所表述的情况与自己实际情况符合程度进行判断。

(2)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

我们还对周围同学进行了观察,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个别访谈。

(3)文献法

在对问卷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还查阅了相关文献,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综合采用Schwarzer《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问卷和《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问卷,其内部一致性系CronbachA=0.87,重测信r=0.83(p<0.001),折半信度为r=0.82(p<0.001)。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95.7%。

该问卷参照《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将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基本的能力感,控制感;其中,基本的能力感又包括良好的学习结果信念,目标的达成感,天资感,积极的自我预期感,自我确信。控制感又分为自我怀疑,易受干扰,不良环境感受,无能力感,努力感。根据《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边玉芳)中的描述,Scharzer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题目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征:主语应该是“我”(I),应该有“能够”(can或者be able to)等动词,明确成功基于个人的能力,所以整个问卷,我们都使用第一人称,以体现其主观信念。

三、研究结果

1、一般自我效能感

经过分析,一般自我效能感各题平均分统计如表1所示。

分项均值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在无能为力感(Q10)、自我怀疑(Q3)二项的平均得分最低,而在良好结果信念(Q1)、努力(Q6)二项得分最高,由于3是中间值,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均值都大于3,所以总体上看,外语专业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强,学习自我效能感作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上的一个体现,必然受到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通常是一般自我效能越强的学生,其学习效能感也较强,反之,就较弱。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的程度,成功体验,以及自身的努力程度,如,在问到“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解决问题(Q1)”这个问题时。

从统计可以看出,自身努力程度可以外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的能力。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部强化和替代强化的影响,而且也受内部强化的制约。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建立“自我激励,自我强化,自我评价”的机制,让学生有“底气”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能力强与否,不是很确定,如在问到“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事(Q3)”这个问题时,自信能够坚持理想并达成目标的人只占不到5%,而不确定的人数占了将近一半。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同学们对自己仍然不是很自信,在对待自己理想和未来目标这个问题上,仍有一些迷茫和困惑。

2、控制感

通过对控制感各个要素的分析,其总体平均得分为3.711,标准差为0.163,总体上看,各项得分的差异不大。

学习控制感主要体现在,行为主体对学习行为的控制上,调查发现,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学生将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时能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时,那些怀疑自己能力的学生会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或完全放弃;而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我常常是自学为主,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Q24)”这个问题上,外语专业学生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这也将为他们学习的进步奏响“前奏曲”。

四、讨论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低的效能信息源。班杜拉特别强调,人是行动的动因(Agent),特别强调人所具有的动因作用(Agency),即人的能动性。因此,他认为个体与环境、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人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又影响形成他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影响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为什么外语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较强?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及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1、个体学习成败归因

(1)来自学生学习成败的归因方式;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可控制的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2)来自自身的理想和兴趣;理想和兴趣对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引和激励作用,学生对外语专业有浓厚的兴趣,那他的努力感、目标感、自我确信就会很强。

(3)来自自我责任感和学习基础;大学生经过高考严格筛选,其自身有着良好的学习基础,再加上自我激励、自我努力,使其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进而有了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2、家庭情况及父母的期望

(1)来自家庭情况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所以他们坚信,只有学习才是实现自我梦想,完善自我的重要或者说是唯一途径,因此即使是偶尔学业成绩不理想,也不会成为阻碍他们为学习而奋斗的因素。

(2)“父母供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为的是让我出人头地,有所作为。不好好学习对不起他们,再说,父母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是我们对2008级英语专业赵同学的采访实录,也是大学生的心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的期望是他们学习自我效能感较强的重要原因。

3、社会环境的影响

(1)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

(2)来自周围同学的影响。周围同学奋发学习、学风浓厚、竞争此起彼伏,这是学生的目标成就感、努力感和自我确信就发挥了作用,这就促使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增强。

此外,教师期望值的高低,学习评价方式,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和学生的生理状态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产生影响。

五、结论

第一,总体上看外语专业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强,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学生,其学习效能感也越强。

第二,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相反。

第三,学习控制感主要体现在行为主体对学习行为的控制上,调查发现,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学生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时能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绕时,那些怀疑自己能力的学生会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或完全放弃;而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第四,分享均值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在无能为力感、自我怀疑二项的平均得分最低,而在良好结果信念、努力二项得分最高。

参考文献:

[1]A. BANDURA.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般的还是针对特殊领域的? [J].心理科学,2006,(5).

[3]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5).

[4]高建江.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1992,(6).

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特点及培养 第12篇

一、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340名高职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探讨了高职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1. 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平均水平在中等以上,他们对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比较有信心

人们判断自身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生理和情绪状态的改变。人们常把自己在紧张和疲劳情况下的生理活动理解为功能失调的症状。积极心情下的成功可以涌现高水平的效能感,愉快心情下失败的个体会提高自己的能力,悲伤心情下的成功的个体则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龄阶段,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维灵活、记忆力强,这是他们自我效能感增强的生理及心理基础。

2. 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本科院校学生,少数学生自我效能感极其低下,常常体验到无效能感,对自己应对不同情况的能力不自信

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高职大学生既有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的心理特征,但也有自己特殊的心理特征和相应的特殊社会环境,其自我效能感与本科院校学生比相对较低,对自己应对不同情况的能力不自信。第一,高职大学生的生源主要是来自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来自职高、技校和中专学校的学生),他们在高考中录取分数较低。部分高职生觉得自己是属于“二流”大学生,心理极度自卑。由于入校信心不足,对大学的课程也丧失信心,成绩越来越差,从而导致其进一步怀疑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部分同学虽然对所学专业感兴趣,但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吃力,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难,失落感强。第二,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程度不高,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社会各阶层不同程度地鄙薄职业教育,导致很多高职大学生对自己的学历产生低认同。第三,高职大学生经济和就业的压力大,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生的学费比本科大学生偏高,但就业形势与其相比却处于劣势。这些社会因素导致高职大学生不能够体验到“天之骄子”“时代宠儿”的优越感,这是其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的重要原因。

3. 高职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呈现倒V字型结构,大一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最低,与大二相差显著

大一、大三的学生分别处于不同的特定时期。大一时学生刚刚进入大学,面临的是一个完全陌生和新奇的环境,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要经历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个人要对自己的学习、时间、人际关系等进行综合的调整,方能适应大学期间的生活。这种适应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环境的变化越大,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越大,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反差越大,适应的过程需要付出的心理资源更多。大三阶段由于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大学生一方面需花大量的时间找工作,另一方面找工作过程中挫折和碰壁会增加他们焦虑和失落感,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价值的自我评价产生动摇。相比较,大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增强,同时对现实了解更加全面深刻,就业的压力相对还远,所以他们应对环境的信心最高。

二、培养高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1. 增加成功体验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来自多种经验的关于自身能力的自我现象。成功的体验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途径。亲身经历获得的成败经验,是可以就一个人是否能够调动成功所需的一切提供最可靠的证明,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过去多次的成功会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树立健康的效能信念;反复的失败往往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考生,由于入学总分偏低,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刚进高职学校时,有过努力学习的尝试,由于再次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他们产生无能为力、不自信心理。这就需要各科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成功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尽量避免他们直接的失败。

2.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促进个人效能感的另一个有效手段,尤其在那些没有独立的客观指标证明胜任的程度,胜任程度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与他人行为表现的关系进行评估时,社会比较就成为一个根本性的因素。榜样的相似性、行为条件的相似性、努力的相似性、环境的相似性,以及榜样的数量、多样性、榜样本身的能力、权威性、榜样示范的方式,都会影响到观察者对自我效能感的知觉。教师是高职学生身边比较重要的人,他们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独到的见解以及高尚的做人风格,都是高职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努力方向,因此他们对高职学生颇有影响力。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当学生观察到教师良好的榜样示范,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也应让学生从替代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培养自信心。把原来基础较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示范者,引导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怎么取得进步的,使他们认识到困难并不是不可攻破的。要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这要求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成败归因,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特别是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可以增强成功期望、成就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消极的归因方式会降低成功期望和行为动机,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降低自我效能感。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使他们学会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学会全面的归因,避免做出简单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4. 通过宿舍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改善同周围人的关系,保持良好的交往状态

社会关系是影响个体生活满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亲密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人以安全感,使个体体验到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增强个体的自信,而且可以迁移到其他的活动领域。当遇到的问题比较棘手时,善于从周围同学、朋友和亲人那里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不仅可以得到他们的真正理解、悉心关怀和积极的鼓励,还能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在校的高职学生而言,同学和好朋友是他们最主要、最便利的求助对象,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心理体验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比较相似,相互之间很容易沟通和理解,易达成情感共鸣。

5. 正确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创造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

人们在判断自身的能力时,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生理和情绪状态的改变。在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再是权威者、领导者和控制者,而是指导者、朋友和促进者,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同学之间互勉互助的合作环境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互利的前提下进行学习,更能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更能换位思考,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消除惧怕与别人交往的心理。

6. 积极开展高职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针对少数效能感低下同学,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具体形式有开展心理讲座、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及心理训练等,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交叉进行。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一种充满温暖、尊重和信任的教育环境,提供较多的指导鼓励。具体分三个步骤:一是用相关的心理量表检测出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或团体。二是由具有一定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的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探讨他们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原因,从其过去经历或早期经验中寻找主、客观原因。三是运用具体的方法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或训练,改变其过去对待困难或挫折的不良倾向与做法。根据高职生自我效能感年级分布特点,组织不同类型的团体,进行不同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behaviorchange.Psycho-logical R eview, 1977, 84, 191-215.

[2]王才康.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犯罪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 l:36-37.

[3]李惠萍, 孔样军.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2) :171.

[4]王才康, 胡中锋, 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1 (1) :37-40.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精选12篇)大学生创业效能感 第1篇一、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与测量1.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界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被...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