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原文及赏析
东郊原文及赏析(精选13篇)
东郊原文及赏析 第1篇
东郊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东郊
韦应物〔唐代〕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译文:
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斜倚树丛,我休息得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我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注释:
跼(jú):拘束。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澹(dàn):澄净。虑:思绪。丛:树林。憩(qì):休息。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乐幽”二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终罢”二句:典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面要效仿陶渊明辞官归隐。斯,一作“期”。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鉴赏:
韦应物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生活上也“慕陶”“等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韦应物不想在局促的官署里度日,清晨来到了清旷的郊外。但见春风吹拂柳条,青山能荡涤自己的俗虑,又有微雨芳原、春鸠鸣野,于是心中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边散漫行走。但毕竟他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想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过像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写春天山野之景很清新,显示出诗人写景的才能。但韦应物不是陶渊明,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能躬耕田里,兴来作诗歌田园风景,农村景象处处可入诗中,处处写得自然生动。韦应物则是公余赏景,是想以清旷之景涤荡尘累,对自然之美体味得没有陶渊明那样深刻细致。陶渊明之诗自然舒卷,而韦应物则不免锤炼,如此诗中的“蔼”字。但平心而论,韦应物写景,在唐朝还是能卓然自成一家的。
这首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东郊原文及赏析 第2篇
东郊迎春
作者:皇甫冉朝代:唐体裁:五排 晓见苍龙驾,东郊春已迎。彩云天仗合,玄象太阶平。
佳气山川秀,和风政令行。句陈霜骑肃,御道雨师清。
东郊原文及赏析 第3篇
关键词:长沙市东郊,土壤,肥力特征,质量评价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15%左右的食物由都市农民提供,城市边缘带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1]。然而,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对城市周边地区土壤资源产生日益严重的压力,加之不合理的施肥措施和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的不合理排放、城市边缘带农化产品的高强度使用,均会导致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以及农产品品质下降,进而危害市民身体健康[2,3]。因此研究城市边缘带土壤质量现状,对保护人体健康和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本研究以长沙市东郊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土壤肥力状况调查与评价,旨在查明研究区土壤肥力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其建设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北纬28°10′-28°12′,东经113°05′-113°07′之间。地处长沙市雨花区与芙蓉区的最东端,浏阳河流域内,覆盖了潭阳,东湖,和平三地,面积约5km2,海拔19-60m,其成土母质有两种:一种是位于河流两岸的河流沉积物,另一种是位于丘岗地区的第四纪红色粘土,也是该地区农业土壤的两种主要成土母质;其中东湖和平两地相连,与潭阳隔浏阳河相望,其主要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而潭阳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当地平均气温为17.2℃,年平均无霜期为275d,积温为545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7h,热量条件比较优越;年降水量为1390mm,集中在春夏两季;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生长期长,对农业生产有利,但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本研究区域土壤以菜园土为主,主要种植青菜、莴笋、白菜、芹菜、蕹菜等各类蔬菜,销往长沙各大农资市场。
1.2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项目
土样用GPS指导定位、采用网格采样法进行采样,网格间距为200m150m,样点在网格内结合地势、地貌、土地利用、成土母质类型、以记录点为圆心半径约为10m的范围内采集0-20cm土层5个点,充分混匀后作为一个样本,总共71个样品,其中潭阳一共采集41个样品,东湖和平采集30个样品,并详细记录采样点经纬度坐标、高程及周围的景观信息。
土壤的生产性能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土壤养分状况与作物生产及产量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根据该地区土壤特点,选取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缓效钾、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p H值构成评价的因子。各指标的测定均采用《土壤农化分析》[5]中分析方法:即土壤有机质采用外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全氮采用开氏消煮法;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全磷采用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全钾采用氢氧化钠熔融火焰光度法;缓效钾采用硝酸煮沸火焰光度法;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2μm粘粒含量分析采用氢氧化钠分散吸管法;土壤p H值采用1:1水浸电位法。
1.3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
1.3.1 评价方法
土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系统,其质量优劣是由组成土壤质量诸因素优劣状况决定的。由于各评价因素在优劣之间是渐变的,对土壤功能的影响也是渐变的,并在中间过渡中呈现亦此亦彼性,即对各评价因素的评价具有模糊性。因此,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各评价因素,可获得科学的评价结果。现应用Fuzzy(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数值化的综合评价[6]。
1.3.2 单项肥力质量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在Fuzzy综合评价中,隶属度用隶属度函数来表达。对土壤中各参评肥力质量指标建立相应的隶属度函数,计算其隶属度值,以此表示各肥力质量指标的状态值。根据土壤肥力质量指标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效应曲线将隶属度函数分为两种类型,即S型(正相关型)隶属度函数(图1)和抛物线型隶属度函数(图2),并将曲线型函数转化为相应的折线型函数,以利于计算。
相应的隶属度函数分别为:
参考《中国土壤》[7]以及结合研究区域土壤的实际,本研究确定各指标的S隶属度函数曲线中转折点的相应取值如表1所示。
而土壤p H值在抛物线型隶属度函数曲线中转折点的相应取值为:X1=4.0,X2=5.5,X3=7.5,X4=8.5。<2μm粘粒含量(g/Kg)在抛物线型隶属度函数曲线中转折点的相应取值为:X1=60,X2=150,X3=250,X4=450。
1.3.3 单项肥力质量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指评价指标对评价对象的影响程度或贡献率。本研究采用各指标间相关系数来确定权重系数。计算步骤为:(1)求单项肥力质量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建立各肥力质量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2)计算各因子与其它因子相关系数的平均值;(3)求出该平均值占所有肥力质量指标相关系数平均值之和的百分率即为该单项肥力质量指标在表征土壤肥力质量中的贡献率,由此可以得出各项肥力指标的权重(Wi)。
1.3.4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标值的确定根据公式:
IFI=∑WiNi计算出综合指标值,Ni和Wi分别表示第i种养分指标的隶属度值和权重系数。隶属度值和权重系数值应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区域内土壤的肥力特征
通过室内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肥力指标含量见表2,供试土壤主要采自菜园土,种植有20多年之久,而抛荒地大多由菜地抛荒而来,抛荒时间2-5年,林地也是由菜地改变而来,种植3-10年,因此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肥力相差不大。
土壤p H值是土壤重要的化学性质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微生物活动、养分有效性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等方面有着很大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总体平均为5.04,偏酸性,其值在3.78-7.68之间,大多处于适宜作物生长的p H值范围内,但由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来的东湖和平两地的土壤p H要低于由河流沉积物发育而来的潭阳的土壤,这可能是由于土壤母质本身所导致。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含量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由表2可知,潭阳菜地平均为19.2g/kg,林地平均为12.3g/kg,抛荒地平均为14.8g/kg,均属于中等偏下;东湖和平稍高,菜地平均为24.7g/kg,抛荒地平均为23.1g/kg,属中等偏上,只有林地平均为19.4g/kg,为中等偏下。同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发育于河流冲积物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比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的土壤要低,其原因可能与母质有关。
N作为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是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对改善产品品质也有重要作用。由表2可知,土壤全N除了潭阳林地平均为0.8g/kg,含量偏低,其他均属于中等,但东湖和平总体含量比潭阳要高。同时供试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但差异不如有机质大,这可能与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种植年限和施肥水平有关。
土壤碱解氮是表征土壤氮素供应强度的指标,是当季作物有效N素的主要来源。由表2可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潭阳土壤碱解氮含量均低于东湖和平,总体平均为101.1mg/kg。三地菜地碱解氮含量均在80.0mg/kg以上,均达到中等以上水平。这表明供试土壤氮素肥力水平较高,土壤碱解氮含量高,可促进蔬菜的生产,提高蔬菜产量和经济效益,但也可能导致蔬菜的硝酸盐污染,降低蔬菜品质,因此,菜农在蔬菜施肥实践中,应该正确估价菜园土本身的供氮能力,以确定科学合理的施肥量。
不同母质发育的菜园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差异明显:冲积菜园土(河流冲积物)的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明显高于红菜园土(第四纪红色粘土),但抛荒地和林地的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却恰恰相反;由同一母质发育的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相差也较大(表2),由此可见,不仅成土母质对土壤全磷含量有明显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施肥实践对土壤磷素富集也有很大影响。
总体而言,供试土壤全P平均含量均高于0.45g/kg,均处在较高、高和极高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普遍较高,远远高于其他高产农业土壤和自然土壤,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有效磷平均含量均高于60.0mg/kg,均处在较高、高和极高水平,这与许多研究者的结果一致[8]。由于采样区域内的林地与抛荒地的土壤均由菜地改变而来,虽然其含量(71.2±57.4114.7±55.4mg/kg)比菜地低,但仍然处于很高的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当地菜农在蔬菜施肥实践中大量施用磷肥所导致。
K不仅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而且还是作物重要的品质元素。由表2可知,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缓效K含量高低相差悬殊。由河流冲积物发育的潭阳洲的土壤缓效钾水平相当高,表明这类土壤供钾潜力相当大[8]。而由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土壤缓效钾含量则相对较低,但其全K、速效钾含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这是由于当地菜农在蔬菜施肥实践中以施用人粪尿等农家肥和化学复合肥为主,对土壤钾的补充较充裕。有研究表明[9],充足的钾素供应不仅能促使蔬菜显著增产,而且对于提高蔬菜维生素C含量,降低体内硝酸盐含量,改善蔬菜品质也具有明显的效果。
注:数据来源于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汇总成果编写的《长沙市土壤》
比较长沙市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熟菜园土调查结果(表3),有机质磷素含量变化明显,有机质降低50%以上,而全磷含量升高1倍,有效磷含量升高17倍以上;钾素含量也很明显,全钾升高1倍,速效钾升高了40%;氮素变化不大,略有下降但基本持平;这与人们近年来只施用化肥,而不喜施有机肥的施肥习惯有关,长期以来,有机肥投入很少,氮肥使用量不变,而磷肥,钾肥的施用量大大增加,从而导致上述结果。
2.2 研究区域内土壤肥力质量等级评价
通过室内对样品的分析和数据的整理,根据以上10项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测定结果对研究区域土壤进行等级评定。由于土壤有效磷含量远高于中国土壤中土壤有效磷含量高等等级上限值,在这已经无法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法中的权重系数计算,故剔除出评价因子。
根据前述确定的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函数曲线及其转折点值,计算出各土壤肥力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值Ni和各单项肥力质量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及其平均值和权重系数值等,分别见表4、表5和表6所示。
根据公式IFI=∑WiNi计算出综合指标,本研究拟定义IFI≥0.80为Ⅰ级,0.80>IFI≥0.60时为Ⅱ级,0.60>IFI≥0.40时为Ⅲ级,0.40>IFI≥0.20时为Ⅳ级,IFI<0.20时为Ⅴ级等5个级别。得到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质量等级的评定结果(表7)。东湖和平的荒地、林地以及潭阳荒地为Ⅲ级,处于中下水平;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肥力质量均为Ⅱ级,处于中上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3.1通过对长沙市东郊土壤的10项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分析研究表明,土壤p H值偏酸性,全P、K、有效P和缓效K含量偏高,全N、碱解N、速效K含量中等,有机质含量偏低;长沙市东郊土壤的整体肥力质量属于中等水平,东湖和平的荒地、林地以及潭阳荒地处于中下水平,其它均处于中上水平。
3.2供试土壤主要采自菜园土,而抛荒地、林地大多均由菜地改变而来,因此抛荒地与林地的肥力仍然很高,尤其是有效磷。有研究认为[10],当土壤有效磷>60mg/kg时,将会导致土壤磷的垂直渗漏,导致地下水的富营养化。而前研究区有效磷>60mg/kg的样品占85.91%,表明该地土壤磷素存在富集问题。因此该区域得严格控制磷肥的施用,防止造成营养生长期缩短,成熟期提早,而且引起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地下水的污染。
3.3据调查表明当地菜农长期以来只施用化肥,而不喜施有机肥,与前人研究相比有机质总体水平下降明显;然而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各种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使土壤具有保肥力和缓冲性,施用有机肥是农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所以应增施有机肥。
参考文献
[1]郑海龙,陈杰,邓文靖.城市和城市边缘地带农业的环境与健康问题[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22(1):76-78.
[2]李秀彬,王卫.土地利用压力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土地,1999(5):20-21.
[3]Oldeman L R,Hakkeling R T A,Sombroek W G.World map of human-induced soil degradation[J].ISRIC,Wageningen,theNetherlands,UNEP,Nairobi.1990.
[4]张凤荣,王静,陈百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6]孙波,张桃林,赵其国.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土壤通报,1995,32(4):362-369.
[7]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8]张杨珠,黄运湘,王翠红,等.菜园土壤肥力特征与蔬菜硝酸盐污染的控制技术Ⅱ.长沙市郊6个蔬菜基地土壤的肥力特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0(3):229-232.
[9]周艺敏.北方地区蔬菜钾肥效应及经济施钾技术[A].李晓林,张福锁,米国华.平衡施肥与可持续优质蔬菜生产[C].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100-109.
东郊原文及赏析 第4篇
东郊行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 体裁:乐府 斗鸡台下东西道,柳覆班骓蝶萦草。t霭韶容锁澹愁,
青筐叶尽蚕应老。绿渚幽香生白O,差差小浪吹鱼鳞。
王孙骑马有归意,林彩着空如细尘。安得人生各相守,
东郊原文及赏析 第5篇
秋日东郊作
作者:皇甫冉朝代:唐体裁:七律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庐岳高僧留偈别,
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载驰》原文及赏析 第6篇
载驰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译文
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
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
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
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注释
⑴载:语助词。驰、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
⑵唁(音yàn):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毛传:“吊失国曰唁。”卫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
⑶悠悠:远貌。
⑷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
⑸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⑹嘉:认为好,赞许。
⑺视:表示比较。臧:好,善。
⑻思:忧思。远:摆脱。
⑼济:止。
⑽閟(音bì):同“闭”,闭塞不通。
⑾言:语助词。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蝱(音máng):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
⑿怀:怀恋。
⒀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
⒁许人:许国的人们。尤:责怪。
⒂众:“众人”或“终”。樨:幼稚。
⒃芃(音péng):草茂盛貌。
⒄控:往告,赴告。
⒅因:亲也,依靠。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
⒆之:往,指行动。
鉴赏
据《左传闵公二年(前660)》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曹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写下了这首《载驰》。
许穆夫人名义上是卫宣公与宣姜的女儿,事实上乃卫宣公之子公子顽与宣姜私通所生。她有两个哥哥:戴公和文公;两个姐姐:齐子和宋桓夫人。据前人考证,她约生于公元前690年(周庄王七年、卫惠公十年)左右,卒于公元前656年(周惠王二十一年、卫文公四年),大约活了三十四岁。年方及笄,当许穆公与齐桓公慕名向她求婚时,她便以祖国为念。汉刘向《列女传仁智篇》云:“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由此可见,她在择偶问题上曾考虑将来如何报效祖国。她嫁给许穆公十年左右,卫国果然被狄人所灭。不久,她的姐夫宋桓公迎接卫国的难民渡过黄河,计男女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个别邑的人民共五千人,立戴公于曹邑。戴公即位一月而死,夫人“闵卫之亡,驰驱而归,将以唁卫侯于漕邑,未至,而许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夫人知其必将以不可归之义来告,乃作此诗以自言其意”(《诗集传》)。据“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二句,诗当作于公元前659年(卫文公元年)春暮。
许穆夫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据清魏源《诗古微》考证,除此篇外尚有《泉水》、《竹竿》二诗也为其所作,其中尤以《载驰》思想性最强,它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分为四章,不像《桃夭》、《相鼠》等篇每章句数、字数甚至连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变化,思想感情也复杂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抒情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出发。故诗歌的形式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节奏。
诗的第一章,交代本事。当诗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许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劝她马上停止前进。处此境地,她内心极为忧伤。这一章先刻画了诗人策马奔驰、英姿飒爽的形象,继而在许国大夫的追踪中展开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如果读者有看过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验,便不难想像此刻的情景。
现实的冲突引起内心的.冲突,经过以上的铺叙,第二章便开始写诗人内心的矛盾。此时诗中出现两个主要人物:“尔”,指许国大夫;“我”,许穆夫人自指。一边是许国大夫劝她回去,一边是许穆夫人坚持赴卫,可见矛盾之激烈。朱熹《诗集传》释此章云:“言大夫既至,而果不以我归为善,则我亦不能旋反而济,以至于卫矣。虽视尔不以我为善,然我之所思终不能自已也。”按诗意理解,应有两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许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对宗国总是念念不忘的;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过黄河到卫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诗人正是处于这种前不能赴卫、后不能返许的境地之中,左右为难,十分矛盾。然而她的爱与憎却表现得非常清楚:她爱的是娘家,是宗国;憎的是对她不予理解又不给支持的许国大夫及其幕后指挥者许穆公。
第三章矛盾没有前面那么激烈,诗的节奏渐渐放慢,感情也渐渐缓和。朱熹分析此章云:“又言以其既不适卫而思终不止也,故其在涂,或升高以舒忧想之情;或采蝱以疗郁结之疾。”(《诗集传》)也就是说夫人被阻不能适卫,心头忧思重重,路上一会儿登上高山以舒解愁闷,一会儿又采摘草药贝母以治疗抑郁而成的心病。所谓“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她身为女子,虽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则这准则就是关心生她养她的宗国。而许国人对她毫不理解,给予阻挠与责怪,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愚昧、幼稚和狂妄。这一段写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仿佛让人窥见她有一颗美好而痛苦的心灵。细细玩索,简直催人泪下。
第四章写夫人归途所思。此时夫人行迈迟迟,一路上考虑如何拯救祖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说明时值暮春,麦苗青青,长势正旺。此刻诗人“涉芃芃之麦,又自伤许国之小而力不能救,故思欲为之控告于大邦,而又未知其将何所因而何所至乎?”(《诗集传》)所谓“控于大邦”,指向齐国报告狄人灭卫的情况,请求他们出兵,但诗人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目的。此处既写了景,又写了情,情景双绘中似乎让人看到诗人缓辔行进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马奔驰相比,表现了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而这个不同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盖初来之时因始闻卫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马加鞭,不暇四顾;而被许大夫阻挠之后,报国之志难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动迟缓,眼看田野中的麦浪好似诗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诗笔至此,真是令人赞叹。
阳光原文及赏析 第7篇
诗人笔下的阳光,是如此的细软,如此的温柔,“她们覆盖在我的身上”,是如此的温暖。这种温暖让诗人闻到像小小女儿那样的`淡雅,那样的芳香,感觉到“洒水与云彩一样的柔软”,让诗人在“这个春天”里“内心里的什么轻起来”。温暖的阳光满足了诗人嗅觉和视觉上的需求,把诗人的不快减轻了,使诗人的心情愉快了。而且,当诗人看到“眼前明媚的阳光很诚恳”,也就是看到诚恳的阳光的时候,终于相信,除了自己受创伤以外,还有许多和她一样的人,世上的灾难并不是仅由“我”一人承担从而自信起来。
整首诗的基调是明快的、活泼的。阳光的“细小”、“轻柔”,像“小小女儿”一样,像“洒水与云彩一样”。所有的词语都是明亮的,诗人的心情也是明亮的。尽管最后诗人说“许多的人和我一样/经历着新的创伤”,着好像有点灰暗,但诗人要表现的不是灰暗,她要表现的是阳光让人自信起来的喜悦心情。
诗人把阳光写得那么美好,是因为诗人赋予了阳光一种特别含义,那就是阳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诗人希望人间充满关爱,人人心中都有阳光。
《新春》原文及赏析 第8篇
酒压浊清鸣社瓮,菜分红绿簇春盘。
良辰节物元如昨,病客情怀自鲜欢。
却羡村邻机上女,隔篱相唤祭蚕官。
陆游《新春》的注释:
①社瓮,社祭之酒瓮.
②鲜,少。
③机,织机。
《匆匆》原文及赏析 第9篇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惋惜,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他关于时光匆匆的思考,不仅对当时的年轻人有触动,对今天的读者也一样产生巨大的警醒作用。
文中作者用以抒情的物象“时光”,因虚无缥缈而极难把握、体现。然一向以笔触委婉、细腻、深刻著称的作者,却做到了用生花妙笔赋予无影无形的时光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且在此基础上酣畅淋漓地抒发了郁郁情怀。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文章一开篇便是一气呵成的三个排比句,以有去有回、枯了又青、谢了再开。燕子、杨柳、桃花来借物起兴,反衬匆匆逝去、无迹无痕的时光。此处作者用意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是要让读者进入画面,情绪受到感染,了解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进一步追寻时光的行踪:日子为什么会一去不复返?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被偷了能藏在何处?逃走了现在会在哪里?一连串疑问,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是扪心自问,也极自然地将“我”融入文中,开始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八千多日子”是作者已走过的人生二十四度春秋,它们“象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是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进一步烘托、渲染了“匆匆”的气氛。八千多日子悄无声息“溜去”,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因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羞赧得额上汗流如注,为光阴虚度无所成就悔恨得涕泪纵横。
海燕原文及赏析 第10篇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飔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再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縠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那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个个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地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燕子归来寻旧垒。”
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呢。
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沉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市民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曾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莹的天空中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评析:
《海燕》为郑振铎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抓住燕子的特征,用细腻的笔触,托物言志,借身处异乡时看见小燕子表达了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之情。
品析
文章一开头对小燕子进行了白描:“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通过简洁却出神入化的体态和神态描写,把小燕子轻盈曼妙的身姿,活泼可爱的性格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紧接着以春天作大背景,写出了美好季节中小燕子欢快的迁徙,并与春天融为一幅美丽图画。小燕子每年由南方飞来,到各家筑巢,接连不断带来更多的伙伴的叙述,为下文的进一步对燕子描写的深化和思乡之情的引出,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生平
秋兴原文及赏析 第11篇
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注释
几回: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此二句慨叹自己晚年远离朝廷,卧病夔州,虚有朝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名,却久未参加朝列。
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汉书食货志(下)》:“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关塞:此指夔州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此句为倒装语序。
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
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牡丹原文及赏析 第12篇
原文:
牡丹
[唐代]韩琮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桃花、杏花盛开时它从不与其争奇斗艳;等到叶密成帐时才慢慢开始绽放。
清晨艳丽的花朵好似金掌承接着洁净清凉的露水,傍晚幽香飘溢与那豪华富丽的住宅里的香风争惹。
样草、杜若一类的名花要想改变得像牡丹那样,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你是花中之王,独占尊位,比动听的笙歌还醉人。
牡丹花啊,为什么像梦中的仙人一样飘走了,只空留下绿色似屏的叶子呢?
注释
金掌:铜制的仙人手掌。
赏析:
牡丹,天香国色,堪称“国花”。特别在唐代,牡丹,也是咏花诗的“热点”。但稍加留意,诗人们赏牡丹、赞牡丹,多尽往富丽说,极从欢情言,往往把牡丹作为荣华显贵的象征。然而,韩琮着的这首《牡丹》,吟咏后却有另一番感慨。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在首联里先赞扬牡丹的品格:一是不出风头,在桃杏开花的早春时候,不与百花争艳;二是谨慎务实,不在自己条件成熟(“叶帐成阴”)时不崭露才华(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接着在颔联里继续赞美牡丹的高雅和奉献。“晓艳远分金掌露”,说的是牡丹在早晨用它鲜艳如“金掌露”般的花苞在高处凝聚,承接那降落洁净清凉的露水。传说汉武帝求长生不老,以青铜铸造铜人,高擎铜盘,承接甘露称“金掌露”,以供服用。牡丹由于滋润着天赐的甘露,色更艳,香益浓,所以能“暮香深惹玉堂风”在晚上它把幽香飘溢,与“玉堂(豪华富丽的住宅)”的`香风争“惹”呢!这里,一“晓”一“暮”,概括总体,互为因果;“远分”“深惹”、上纵下横,动漪静美,尽情地把牡丹赞颂。看来诗中的牡丹,并非富贵荣禄之辈,而是赏雅惹俗的高士!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在群芳中,牡丹却遭到嫉妒,可是嫉妒者仍然是徒劳一场。颈联中诗人先讥讽道:“名移兰杜千年后”。这里的“移”字作“改变”讲。意思是说:即使像兰草、杜若一类的名花要想改变得像牡丹那样,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接着才充满自信地赞道:还是你啊,牡丹!“贵擅笙歌百醉中”你是花中之王,独占尊位,比动听的笙歌还醉人哩!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牡丹的命运毕竟是不幸的:“如梦如仙忽飘零”,一个“忽”字,道出了官场风云变幻莫测的情景。“暮霞何处绿屏空”承上句“忽零落”而结。“暮霞”喻牡丹花;“绿屏”喻牡丹叶,喻比十分形象。这里诗人无限惆怅、无限深沉地感叹道:牡丹花啊,为什么像梦中的仙人一样飘走了,只空留下绿色似屏的叶子呢?此句颇有后人李清照“绿肥红瘦”的韵味。
鸳鸯原文及赏析 第13篇
原文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翻译
译文
鸳鸯双双轻飞翔,遭遇大小罗与网。好人万年寿而康,福禄一同来安享。
鸳鸯相偎在鱼梁,喙儿插进左翅膀。好人万年寿而康,一生幸福绵绵长。
拉车辕马在马房,每天喂草喂杂粮。好人万年寿而康,福禄把他来滋养。
拉车辕马在马槽,每天喂粮喂饲草。好人万年寿而康,福禄齐享永相保。
注释
⑴鸳鸯:鸭科水鸟名。古人以此鸟雌雄双居,永不分离,故称之为“匹鸟”。
⑵毕:长柄的小网。罗:无柄的捕鸟网。
⑶宜:《说文解字》:“宜,所安也。”引申为享。
⑷粱:筑在河湖池中拦鱼的水坝。
⑸戢(jí):插。
⑹遐:远。
⑺乘(shèng):四匹马拉的车子。乘马引申为拉车的马。厩:马棚。
⑻摧(cuò):通“莝”,铡草喂马。郑笺:“今莝字也。”《说文解字》:“莝,斩刍也。”秣(mò):用粮食喂马。
⑼艾:养。
⑽绥:安。
赏析
此诗出于《诗经·小雅·甫田之什》。对此诗旨义的解释历代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毛诗序》为代表,以为“刺幽王也。思古明王交于万物有道,自奉养有节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前二章鸳鸯为兴,言交于万物有道奉一物以例余也。后二章又以刍秣之式兴奉养有节。”一是以明代人何楷为代表,谓“以《白华》之诗证之,其第七章曰:‘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是诗亦有‘在梁’二语,词旨昭然。诗人追美其初昏(婚)。凡诗言‘于飞’者六,其以雌雄连言者,惟‘凤凰于飞’及此‘鸳鸯于飞’耳。《乘马》二章,皆咏亲迎之事而因以致其祷颂之意。《汉广》之诗曰:‘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亦同。”(《诗经世本古义》)清人姚际恒、方玉润也都赞同何说,认为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相比而言,这一说法更为通达,因为鸳鸯作为匹鸟的文化底蕴与“交于万物有道”没有任何合理的关联。而解作贺婚诗,前二章赞美男女双方才貌匹配,爱情忠贞;后二章祝福其生活富足美满,更切近诗旨。
此诗一、二章以鸳鸯匹鸟兴夫妇爱慕之情。描绘了一对五彩缤纷的鸳鸯,拍动着羽毛绚丽的翅膀,双双飞翔在辽阔的天空,雌雄相伴,两情相依,情有独钟,心有所许,多么美妙的`时刻,多么美好的图画!在遭到捕猎的危险时刻,仍然成双成对,忠贞不渝,并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从同甘到共苦两种境遇的转变,进一步展现了鸳鸯高洁的品格,挖掘了鸳鸯的典型的独特的禀性,较好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为后面对人物的抒写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第二章中,诗人抓住鸳鸯小憩时的一个细节,描摹入微,观察至细。芳草萋萋的小坝上,一对鸳鸯相依相偎,红艳的嘴巴插入左边的翅膀,闭目养神,恬静悠闲,如一幅明丽淡雅的江南水墨风景图,满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与无限追求。这二章一动一静,描摹毕肖,既是对今后婚姻生活的象征性写照,也是对婚姻的主观要求和美好希望。生活之中,欢乐与痛苦必然并存,既有甜蜜的欣悦,也有凄苦的哀愁,但只要双方心心相印、相濡以沫,苦乐之中就都有幸福在,又何所惧呢!诗人以鸳鸯比喻夫妻,贴切自然,易于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其形象逐渐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原型,为后世所普遍接受。
东郊原文及赏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