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赋》阅读赏析与答案
《丁香赋》阅读赏析与答案(精选4篇)
《丁香赋》阅读赏析与答案 第1篇
1.如写“赞美哈尔滨人”;如写“赞美哈尔滨人的精神”;如写“赞美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精神。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4. ①点明排比,比喻修辞方法。
②点明拟人,比喻修辞方法。
5. 点拨:写出南京的景或物的名称,表现景或物的特征;准确表达喜爱、美之情;语言通畅、优美。
《丁香赋》阅读赏析与答案 第2篇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饮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③,挝鼓过银山。
【注】
①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和北入门。
②一峰:指黄河中的砥柱山。
③骑鲸客:指李白。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李东阳《李太白》:“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词起首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其后三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
B.“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千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高险,壮观,形神兼备。
C.“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其中“危”即“危险”之意,可谓一字传神,突出了砥柱山之高峻艰险。
D.上阕写景按空间方位顺序: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富有层次。描写方法:虚实结合,动静掩衬,相映成趣。
E.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诗人既写出了三门津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2.词的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D (C 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D(诗人眼中的黄河水当是由远至近,从高到低))
2.词人借用典故,表达那不可抑制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三门津奇伟峻壮,险恶无比,作者借“骑鲸客”的典故表达只有唤取像李白那样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津水。笔酣墨饱,纵抒豪情。
参考译文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奸 。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情怀之作。词中通过描写三门津的雄奇壮丽,让词人对大自然的美好和黄河的气势磅礴有感而生,其间也寓托了词人在国家危难之秋,以力挽狂澜为己任的自豪和自信。
这是一首赋写三门峡雄险气势的词篇。在历史上,三门峡以其奇伟险壮而名世,吸引着无数骚人墨客赋为文,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制。元氏此作,笔力雄放,气势纵横,想象丰富,实为历代咏三门峡作品中难得的名篇。
起首一句,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就视觉而言,诗人眼中的黄河水当是由远至近,从高到低,自九天之上飞泻而下;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水流给人心理上造成强烈的震荡,形成极大的`反差,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在“黄河九天上”之后,又紧接以“人鬼瞰重关”一句,是说河水俯瞰着人鬼重关。由仰视而俯瞰,由远而及近,物象也由模糊而趋具体。这两句把黄河水收束到三门峡中,使景物落到实处;虽未见一“险”字,但已险象环生。由于有了这两句交代,“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也就水到渠成。河流落差极大,峡水极深,关隘重重,必然造成世所罕见的奇观,自然会有长风高浪,一定形成“怒卷”之势。而在长风巨浪下,水花四溅,水汽氤氲,使得本来给人以温暖的日光也显得寒气森森。这不仅仅是诗人的感觉,也的确是天设地造的自然奇观。以上四句,诗人挥如椽巨笔,挟风带浪,创造了一种雄奇而迷人的境界,极现一个“险”字。至此,诗人仍觉意犹未尽,又连用两个比喻:“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吕梁山,在今山西省离石县东北,山势奇险,是晋西高原的骨干。《列子黄帝》篇云:“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三门峡距吕梁山较近,其险峻处相类。如果说这是诗人就近取譬的话,那么用钱塘江八月来潮时的雄壮气势来比三门峡水流之急,则为远喻。此二景,一北一南,皆以雄奇名世,用来比喻三门峡,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再加冠以“峻”、“壮”二字,来明言三门峡之奇险壮阔,可谓淋漓尽致。这两句贴切的比喻,既丰富了全词的内容,又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驰骋想象的艺术洞天。接着,词人又收以“直下洗尘寰”一句,则更加突出了黄河水的凌空直下,具有冲洗整个人世间的豪壮气概。“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前句仍接前面所蓄之势,言黄河水势之大,笔势奇横;后句却一顿而转,写三门峡中砥柱山之稳,笔锋骤敛。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由开篇而来的脱缰野马般的气势,顿然收住,闲和平稳。
下阕笔势虽由敛而舒,但基调却由豪壮激荡变为郁勃不平。“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紧接上阕末尾“依旧一峰闲”而来,写砥柱山上除了鸟儿在上面筑巢,天鹅从那里飞过外,从来人迹罕至,难以攀登。一“仰”字,既抬起气势,又转移视角。从“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以下,全词由写景转为抒发感慨。这两句是表达人世间要这等险要之地也没有什么派上用场,自古以来,无非是为作怪的鬼神提供场所罢了。“不用燃犀下照,未必做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前两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燃犀下照”,指《晋书温峤传》所载,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复灭,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后指洞察奸邪。“佽飞”,是汉武帝时官名,掌管弋射鸟兽,这里取其轻疾善射之意。在诗人看来,燃犀洞察妖物的温峤也好,轻疾善射的做飞也好,都用不着。因为,他们都未必能挽狂澜于既倒。那么,能“力障狂澜”就只有那岿然不动的砥柱山。“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则又说,只有那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峡水。笔酣墨饱,纵抒豪情。
《丁香赋》阅读赏析与答案 第3篇
之所以选择这两首词,是因为我觉得两者之间有不少共通之处。首先毛泽东与辛弃疾都处在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遭到极大危机的年代,都有强烈的爱国之情、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其次,他们的作品都属于典型的豪放派,气势宏大壮阔;再次,就这两篇作品而言,都有很出色的描写、议论与抒情。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境遇不同,两篇作品的情感主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在比较中,可以品味出许多妙处。
一、描写的内容
两首词作都有场景描写,也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但是《沁园春.雪》以自然景物为对象,作者一开场,就是大手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可以想见,在雪花纷飞的冰天雪地中作者是在登高远眺的,轻盈舞动的雪花丝毫不能阻碍他的视线,他望尽了北国风光,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尽收眼底,这是他看到的景,也是他心中祖国大好河山在眼前的浮现,但这景物“惟余莽莽”,是否有点单调甚至缺乏生机?原来这是天公在施威,严寒酷烈到连平时一泻千里的黄河也“顿失滔滔”,硬是被冻结了停顿了,天地一下子是如此的凝然安静,可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群山高原却呈现了另一种风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作者化静为动,运用比喻让群山像蛇般蜿蜒延伸,让高原像奔跑的白象一般呈现一种奔腾向前之势,它们一直来到天边,为的是“欲与天公试比高”,这种拟人的运用,难道仅仅为了写群山高原有多么长多么高吗?绝不是的。它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是对天公施威的示威,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形象再现,正是有了这种顽强抗争,作者才自然想象到这斗争的最终结果:“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作者如海燕般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他早已经望见了中华民族在历经劫难后的美好未来,古老的中国一定会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这景物表面看,处处无“我”,实则处处有“我”。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人物活动的场面为描写对象,作者开篇“醉里挑灯看剑”,因为48岁的他与好友陈亮(同甫)不久之前刚在雪后初晴的铅山会过面,他们无心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而是倾心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两人报国之情汹涌澎湃,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陈亮离开后辛弃疾不能自已,国事令人忧心如焚,胸中块垒唯有借酒浇之,在酒酣耳热中,他挑亮昏暗的灯火,抽出久已不用的宝剑,灯光与宝剑的寒光交相辉映,此刻的作者是多么迫切地想要在刀光剑影中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啊。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迷离恍惚中,他“梦回吹角连营”连绵不断的军营中,响起嘹亮的号角声,这是即将出征沙场的讯号,他为了唤起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激情,于是“八百里分麾下炙”将烤熟的牛肉犒劳那些去前线的人们,以示与他们同甘共苦,为了助兴,更是为了点燃将士们的勇气,军队里还“五十弦翻塞外声”奏起了苍凉的北疆乐曲,以壮声势,此时此刻,部队给养充足,官兵上下一心,众人斗志昂扬,开始“沙场秋点兵”了,这是一个出征的好季节,秋高气爽,林寒涧肃,膘肥马壮,在肃穆的气氛中,辛弃疾横刀立马,检阅军队,点兵授令准备出征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开始了。作者继续他的美梦,将情绪推向高潮“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续两个比喻,为我们呈现出又一幅画面:作者骑着快如的卢的骏马风驰电掣般前进着,他手中凶狠有力的弓箭在发射时发出惊雷般震响。此刻,一个爱国将领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志壮意的进一步生发,作者通过现实与梦镜两处描写充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只是在一“醉”一“梦”中,这情这志总像在说另一个人,这高潮来得总让人有点不安。
二、两位作者的议论
毛泽东在写景之后,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自然过渡到对历代英雄的评价。历代英雄有很多,但是作者只是选了5位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帝王,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汉武帝虽没有建立新的朝代,但自他始汉族汉人成为一个专用词),可作者面对如此优秀人物,英雄之中的英雄,给他们的评价却是一个“惜”字,显然,那是因为作者有充分的自信开创另一个属于他的全新的文明时代,一个由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主宰的美丽新世界,它完全不同于封建社会由权贵主宰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他的时代将会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民众才是国家的主人,在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定能胜过前朝英雄所创造的辉煌时代。因为毛泽东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是可以远胜少数帝王将相的。总之,作者只是借议论古人彰显在自己领导下的共产党人的建功立业必胜前人的坚定信心,这也是对祖国大好河山与同胞无限热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辛弃疾在描写醉酒梦境后,表明了自己想抗金杀敌的原因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里有必要和学生说说辛弃疾成长的环境。他出生在山东,当时那儿已经是金国的沦陷区,他从小目睹了金人的凶残,感受到了被奴役的痛苦。其祖父虽然在金国做官,却时刻教育他,让他寻找机会“以妤君父不共戴天之愤”,这使他民族意识十分强烈,加之山东是孔孟之乡,读书人“修齐治民”的儒家意识十分浓厚,因此文武双全的他一心要抗金复国。他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胆略才干十分有信心事实也是如此,21岁时辛弃疾就起义抗金,23岁时带领50铁骑突袭济南敌营,活捉张安国叛将并将之押到建康。年轻时的他认为收复失地只是时间问题,并将此视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梦想,想因为立下战功而流芳百世。
总之,两位词人在议论之中对于自己的理想才干都是踌躇满志、俱怀逸兴壮思的,觉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然而两位词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毛泽东在信仰马列主义后不久于1921年参加共产党一大代表会,拉开了他革命生涯的序幕,此后十多年中,虽受到过冷落和排挤,但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依然备受重用,指挥了秋收起义、发动了土地革命,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红军第四方面军,参加指挥了4次反围剿并取得了胜利。后因为党内错误执行王明“左倾”冒险政策,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损失十分惨重,这对毛泽东来说却是一个机遇,他从受到排挤到初露峥嵘,进而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中确立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此后他带领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同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并于次年2月率部准备东渡黄河,领兵抗日,此时写下《沁园春雪》,学生若了解这段经历的话,即使不看作品本身,也能想见这词写得如何意气风发,豪迈喜悦,所以作者最后抒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出这舍我其谁,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这一句也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
辛弃疾却正好相反,他率部突袭活捉张安国后入仕南宋,尽管他不顾官位低微多次进谏,要求洗雪国耻北定中原,并在湖南、福建、镇江任职期间招募新军,积极备战,干劲十足,然而,由于朝廷内部主战派贪急冒进造成的失败,使得主和派占据优势,加之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众人对他颇有提防令他屡遭馋劾。因此,朝廷只是让他解决一些民生经济问题。虽然他也干得很出色,但是毕竟与自己的远大抱负大相径庭,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感到人生短暂却总是壮志难酬,内心越来越痛苦压抑,以至50岁不到(毛泽东写《沁园春》时也43岁了)却“可怜白发生”。这个结句笔锋陡转,感情从酣畅淋漓、壮志豪情一落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抒发报国有心、请缨无门的愤懑,使得壮词笼上浓重的悲凉色彩。这句话与“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宣泄了作者难以诉说的痛苦和焦虑。
赤壁赋阅读练习与答案 第4篇
赤壁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2. 山川相缪( )
3. 举酒属客( )
4. 举匏樽以相属(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白露横江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义:______________
2. 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古义:______________
3. 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今义: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古义:______________
斗牛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古义:______________
4. 望美人兮天一方
今义:美貌的女子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之
哀吾生之须臾( )
顷之,烟炎张天( )
耳得之而为声(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2.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3. 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歌窈窕之章( )
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3. 侣鱼虾而友麋鹿( )
4.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5.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6.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7. 不知东方之既白(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2. 而今安在哉?( )
3.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参考答案
一、1. “冯”通“凭”;2. “缪”通“缭”;3. “属”通“嘱”;4. “属”通“嘱”。
二、1. 白茫茫的水汽;2. 旷远的样子;3. 徘徊,停留;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4. 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三、1. 助词,的/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代词,它们/动词,到;2. 动词,攻占/名词,与“上”相对;3. 从/被/在/到/对于。
四、1. 歌,名词用作动词,吟诵;2. 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3.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4. 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5. 西、东,名词做状语,向西、向东;6.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7. 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五、1. 判断句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2. 宾语前置句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3. 状语后置句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停留。
《丁香赋》阅读赏析与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